我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政协的。户口迁往宿迁市沭阳县怎么迁

〖沭阳县志〗中的沭阳吕氏
〖沭阳县志〗中的沭阳吕氏
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891&&&&更新时间:
&&&&&& 7000
&&&&&& 194838
◎18192951622470
◎241935220
◎31194238
◎32194356550011139001524227
◎33194443826
◎331945322524524929
◎19881030
1937?7-1945?12
◎19161941.5参加工作,排长职务,沭河大队,1943.8牺牲在沭阳阴平。
◎吕德清,男,1899年缟泄驳吃保1943年参加工作,分队长职务,沭阳县马厂区联防队,1943年牺牲在沭阳马厂。
◎吕继文,男,1918年缟1938年参加工作,主┲拔瘢质∏驳诎饲1945.8牺牲在吉林省乾安县。
◎吕德恂,男,1904年缟1943年参加工作,乡长职务,沭阳县建新乡政府,1945年牺牲在沭阳湖东。
《解放战争时期英名录(1946?1-1949?9)》
◎吕继香,男,1919年缟泄驳吃保1938年参加工作,副教导员职务,沭阳县韩山区委,1946年牺牲在沭阳。
◎吕德俊,男,1916年缟泄驳吃保1936年参加工作,股长职务,沭阳县阴平区民政股,1947.8在沭阳阴平牺牲。
◎吕述怀,男,1924年缟1943年参加工作,乡长职务,沭阳县丁庄乡政府,1947年在沭阳官墩牺牲。
◎吕继浩,男,1918年缟泄驳吃保1942年参加工作,指导员职务,淮海1支队5连,1947年在江苏省泗阳县王集牺牲。
◎吕德明,男,1924年缟泄驳吃保1942年参加工作,所长职务,潼阳县茆圩区税务所,1947年在江苏省东海县安峰山牺牲。
◎吕继胜,男,1920年缟泄驳吃保1943年参加工作,排长职务,39军117师某部,1948年在辽宁省锦州市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英名录(1949?10?1-1987?12?31)》
◎1925.2194623090269371950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中华吕氏文化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基本资料/灌云县
灌云县灌云县拼音 Guanyun Xian 代码 320723 邮编 222200 驻地 行政隶属& 江苏省下辖县地方网站& http://www.
行政区划/灌云县
灌云县行政区划地图2003年辖8个镇、13个乡。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同意调整连云港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05】37号)和连云港市政府《关于将灌云县宁海乡划归新浦区管辖的通知》(连政发【号),将灌云县宁海乡整建制划归新浦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灌云县行政区域面积1834.56平方千米,人口104.55万,辖8个镇、12个乡。2003年行政区划一览 辖:12个居委会(新村、镇西、西门、建设、曙光、繁荣、朝阳、青龙、城南、胜利、东门、城北);20个村委会(河东、小园、方徐、郑庄、王圩、山西、山前、任庄、披墩、刘庄、张湾、官路、三庄、新华、桃垛、向阳、彭洼、朱韩、港西、、川星);县农场虚拟村委会。 辖:5个社区居委会(德芳、南门、新民、北门、中正);16个村委会(尤庄、菜园、石河、东北、城北、罗圩、官庙、永平、小浦、浦东、大团、东辛、沙沪、泗河、周圩、黄花堰)。 辖:1个社区居委会(三星);24个村委会(城西、城东、利华、镇东、镇北、五福庄、邵庄、封圩、连成、学田、界南、蒋庄、孙跳、农旭、广丰、孙小港、庄场、方庄、顺兴、新安、长流、曙光、同杨、萌旭)。 辖:3个居委会(燕尾、新建、团港);2个村委会(三、开山岛)。 辖:2个社区居委会(同兴、新兴);14个村委会(闸南、永进、徐庄、金跳、小圩、、头队、先进、团荡、马沟、张宝山、山北、鲁南、亚芦)。 辖:2个社区居委会(街东、街西);12个村委会(二队、老西、大东、隆兴、三队、中心、二段、界北、三沟、腰南、付岔、中南)。 辖:1个居委会(支中);18个村委会(圩丰、大兴、小兴、太丰、洋桥、尹场、永兴、周庄、支沟、东圩、海堤、界圩、三张犁、圩南、直亭、芦场、许庄、南华);洋桥农场虚拟村委会。 辖:1个社区居委会(龙苴);15个村委会(龙东、古城、唐桥、王荡、祝墩、大贺、胡河、青墩、石门、、嵇岭、范庄、前埠、后埠、南李)。 辖:11个村委会(平安、魏湾、卞浦、清河、武圩、太平、黄圩、、新圩、新北、海河)。 辖:14个村委会(伊芦、轴北、罘山、李庄、济永、和圩、膘头、毛场、五里、玉兴、玉山、三川、兴高、塘圩)。鲁河乡 辖:14个村委会(后腰庄、北六队、正兴、民治、南兴、鲁河、沈场、庄、兴二、吴赵庄、兴三、双闸、兴五、兴四)。 辖:19个村委会(三舍、九段、七道沟、义民、官场、李庄、和平、杜圩、马屯、南港、八道沟、腰庄、图河、、许大沟、安福、朱庄、兴隆、董庄)。 辖:15个村委会(原兴、小乔圩、通榆、新庄、三图、潮河、镇南、南湾、双湾、兴联、何庄、后三、老庄、春旭、沂河)。 辖:17个村委会(下车、岳河、刘圩、长春、席圩、沙行、前门、上车、董跳、柴市、仲集、顾圩、林庄、印庄、青山、彭渡、胡圩);仲集苗圃虚拟村委会。 辖:15个村委会(陈庄、德兴、大兴、费庄、恒春、高河、张庄、长兴、赵跳、青龙、楼庄、、茆庄、唐跳、徐圩)。 辖:21个村委会(直属、东湾、兴春、韩圩、杨圩、合兴、法科、任圩、焦荡、黄杨、六里、小垛、后河、伊东、元邦、条河、大南、盐东、封庄、蒋圩、盐河)。 辖:16个村委会(树云、朱胥、于庄、陆庄、三合、季窑、裕峰、瓦房、厉荡、常荡、朱埝、沈庄、乔圩、吴王、孙荡、侍圩)。 辖:19个村委会(董集、张葛、河西、唐庄、花厅、祝荡、吴郑、小茆、洪河、千斤、伊北、大孙、小伊、伊南、杨树圩、张徐、盐西、后场、祝庄);果林场虚拟村委会。 辖:13个村委会(下坊、王堆、大洼、吴南、邹庄、乔荡、朱桥、老霍、张桥、黄荡、葛庄、孙港、穆圩)。 辖:18个村委会(陡沟、东元、曹赵、张薛、高李庄、东徐、崔许、吴圩、贺庄、孙庄、张兴、马蹄、许相、王范、陈楼、石涧、深沟、五户)。南岗乡 辖:15个村委会(南岗、岗北、大新、小陶、大杨、梁荡、岗南、南于、赵庄、袁姚、潘洼、岗东、龙昌、东于、岗西)。东辛农场 辖:(场部;10个虚拟村委会:西洋、东洋、山南、埃河、海南、合兴、西陬、东陬8个分场,东滩盐场,)。五图河农场 辖:(场部虚拟居委会;二道沟、小南沟、沂河、盐场4个分场虚拟村委会)。 辖:(场部虚拟居委会;沂河、黄海、柴门、埒南、新滩、路北、二湾7个工区虚拟居委会)。* 以上区划名录根据江苏省村及村以上行政区划代码(2003年底)整理。未校对,如有错误请参阅原出处。
区域位置/灌云县
灌云县地处东经119°2′50″—119°52′9″,北纬34°11′45″—34°38′50″,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部濒临;西部与沭阳县及连云港市东海县为邻;南部隔新沂河与连云港市灌南县相邻;北部与连云港市海州、新浦两区接壤,隶属于连云港市,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对外开放县之一。灌云县1912年建县,得名于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 总面积18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4万亩。下辖8个镇、12个乡,省属3个农盐场、县属6个农林场圃。全县共有318个行政村,总人口105万。灌云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15℃,年均降水量959.4毫米,年均日照总时数2456.2小时。
建制沿革/灌云县
置县时以境内南有灌河,北有云台山而命名为“灌云”。灌云县旧地为海州辖地,1912年废州立东海县。随即划东海县为东海、灌云两县,隶属于。1934年以后,隶属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东海区专员公署。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灌云县境,成立日伪县政权。1940年8月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灌云县政府成立,隶属于苏皖区党委第二地委。1941年曾一度改为东灌沭办事处,隶属于淮海专员公署。1942年6月,恢复灌云县政府。根据当时斗争需要,成立灌东办事处。1945年,裁撤灌东办事处。日,全县解放。1949年10月,隶属于淮阴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3月,划归连云港市管辖。
基础设施/灌云县
灌云县境内拥有宁连、汾灌、连徐、连盐等四条高速公路,204国道、236、324、242(在建)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城畅乡通,集高速、国省干道、县、乡村道路与水上交通为一体的现代化交通网已初具规模。县城规划区面积51.89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28.3%,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日趋完善,环境优美宜人。灌云县自动电话网全部实现了交换自动化,传输光缆化,并建成了无线市话网,装机容量21.6万门,现有用户18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17部。移动通讯实现无缝隙覆盖。
生态环境/灌云县
灌云生态环境优越,生态城市特色日益显现。地貌以平原为主,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灌云县是苏北地区唯一的有山有水的县城。县内有七座低矮孤山,总面积6.45平方公里。全县耕地面积154万亩,人均耕地1.5亩,土壤总体特点是:粘、盐、板、瘦,95%的耕地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品质都基本达到了无公害产品标准。灌云县属暖温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大气环境质量良好;境内水资源比较丰富,饮用水源水质较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6.5%;交通噪声、区域环境噪声均达国家规定标准;灌云县为古海州属地,人文荟萃,古迹名胜较多,文化底蕴深厚。
自然资源/灌云县
明珠燕尾港是连云港的附属港,位于被誉为“苏北黄浦江”的灌河入海口凹岸深水段,灌云县是系在黄海岸边的一粒明珠,开山岛旅游风景区已初具规模,是风光绮丽的旅游胜地。燕尾港是极具开发潜力的天然良港,现有3000吨级、5000吨级泊位各一座,离连云港港口很近,向西通过灌河与大运河连接。燕尾港自然资源丰富。海水浓度高达2.6-3.2度,一直是传统的淮盐生产基地。开山岛周围是著名的开山渔场,盛产鲈、鲳、墨、梭鱼、鲻鱼、马鲛、鳓鱼、带鱼等60多种海产品,近海生物资源有兰哈、牡蛎、蛏、沙蚕、蛳螺、贻贝、彤蟹、黄英蟹、石尾虫、鳗鱼苗、蚂蚁虾等。人工养殖对虾年产100多万公斤。燕尾港彤蟹味道特别鲜美,“螫似嫩玉双双满,壳近红脂块块香”,到燕尾港而不品尝彤蟹则被认为是一大憾事。盐区海水滩还盛产沙光鱼,色细肉嫩,汤汁鲜美,素有“十月沙光赛羊汤”之美称,有贝壳沙滩3500亩,贝壳藏量极其丰富,是淡水养殖及畜牧生产的饲料资源。全镇有滩涂面积8900亩,海涂面积12000多亩, 都是发展海水养殖和盐业生产的好资源。 黄金海岸线& & 这里有美丽富庶的黄金海岸,灌云县沿海滩涂,南起灌河口以南的团港,北至南侧的善后河闸,形成弧形。海岸线长32公里,沿海滩涂30多万亩,是淮盐的主要产区之一。灌西盐场盐业生产面积85.43平方公里,原盐塑苫结晶池面积190万平方米,他的前身是济南盐场,始建于清朝光绪末年。公元1902年,当时的两江总督兼盐政大臣端方,因接济南方缺盐,奏请皇上御批,集资在海州丰乐镇(现灌云县洋桥旧址)以西筑堆铺滩四十份,命名济南盐场。济南盐场解放前共有四大公司,64条圩子,470份滩,因位于灌河西,故解放后命名为“灌西盐场” 。 灌西盐场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6米。解放后,新筑了长达21公里的挡潮大堤,大堤上有洋桥港、二湾港、东龙港、六圩港、新滩港、七圩港、天生港共七条港汊。每条港汊都建有小型纳潮淡双用闸,为盐业生产的纳潮、排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场内运盐河纵横交错,分布合理,使得每年产出的原盐能及时地通过这些运盐河运入燕尾港。灌西盐场自然资源丰富,取之不竭的海水是海盐生产和盐化工生产的原料。挡潮堤外大片浅海滩涂生育的沙蚕畅销国际市场,还盛产鱼、蟹、虾、贝类等多种珍品。场内广阔的水面,是人工养殖对虾、鱼类的理想场所。&&&
招商引资/灌云县
劳动密集型项目。灌云拥有劳动力37.6万人,普通劳动力月均工资元,劳动力价格是珠三角地区的1/3,长三角地区的1/2,苏中地区的2/3。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具有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优势。资源加工型项目。灌云是全国著名的粮棉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建筑石料、陶瓷土储量在2亿吨以上,木材蓄积量达1.6万立方米,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资源加工型项目的优势。轻度污染型项目。灌云县新沂河是苏北地区唯一的省有排污通道,沿沂河一线主要吸纳非国家明令禁止的,对环境有一定影响且有可靠污染治理技术和条件的纺织、印染、化工、酿造和医药等行业的工业项目。高耗能型项目。灌云县燕尾港沿海滩涂非农业用地性质、海淡水充足、环保容量大、电力充沛等有利条件,可布局大进大出、高耗能型项目,如火力发电、石油化工、纺织印染、冶金制造等产业。
灌云县著名历史人物/灌云县
伊尹(约公元前17世纪初)名伊,一说名挚,号阿衡。商代莘(今山东莘县)人。是我国最早的美食家和创制中药汤液的始祖。伊尹先耕于,后做厨师。他曾尝俎,以滋味(烹调术)游说于汤,商汤派使者以礼聘迎他,并拜为宰相,尊之为“阿衡”,他助商灭夏建国。汤去世后,他辅左外丙,任壬二王。任壬死后,其侄太甲无道,破坏商场法制,不理国政,伊尹将其放逐。3年后,太甲悔过,复归于毫。沃丁八年(约公元前16世纪),伊尹寿至百岁而卒。&  县境是伊尹晚年隐居采药的地方,此山因之得名伊莱山,后演变为伊芦山。《连云名胜一瞥》载:伊尹隐居此山,结茅为芦,故名。伊芦山草木葱茂,盛产药材,伊尹在此隐居后,便采挖药草,研究药性,搜集民间经验。曾作《汤液本草》,将药分为寒、热、温、凉4性,酸、苦、辛、甘、咸、淡6味。后世医家所言药性,皆从伊尹之说。《甲乙经序》、《简明中药辞典》等书均云伊于本草药性,并创制汤液——药物加水煎煮取汁饮服的汤剂。《汤液本草·校后记》里尚提及《伊尹汤液》之书名。《吕氏春秋·本味篇》一书中,还以伊尹的口气论述了烹调术,认为调味之妙,正在于甘、酸、苦、辛、咸的巧妙配合。&钟离昧汉代人,生卒年不详。为西楚霸王项羽麾下大奖。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口后,他潜回家乡伊芦山。当时正值韩信镇守“三芦”(指伊芦、句芦、芦石三山),钟离昧因“素与信善”遂投奔了他,一为躲藏,二为策动韩信叛汉。汉王刘邦本来就怨恨钟离昧,担心韩信靠不住,现更加疑忌和害怕。于是,他一面派人监视韩信,一面听从陈平的计策,伪游云梦,通知受封诸臣,到阵地会集,实际是要袭击韩信。韩信知此后,“欲发兵反”,但他又“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擒”,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向他进言:“大王,你杀了钟离昧,献上首级,就无忧了。”韩信觉得有理,就向钟离昧直接说明了此意,钟离昧说:“我死不足惜,恐你要误大事,汉王所以不敢来攻楚,就因为有你我在,我若死,你也亡也。”说完见韩信无悔意,又大骂韩信:“公非长者!”终于拔剑自刎。&  鲍照(405-466)字明远,东晋义熙元年(405)出生于北海郡(今江苏灌云)。与妹令晖均为我国南朝宋时著名文学家。出身贫寒,少有文才,历官魏陵令、永嘉令、临海王刘子顼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宋泰始二年(466)江州(今九江市)刺史刘子勋称帝,刘子顼响应,后刘子勋败,刘子顼被赐死。鲍照在荆州丧生于乱军之中。&  鲍照生活在封建门弟社会,虽入仕途,但一生不得志。在中他愤然疾书:“弃别中国受,胡马功。去来今何道,卑贱生所钟。但令塞上儿,知我独为雄。”宠大的报国之志只能抒发在他的诗歌中。&  鲍照生平最大的成就是诗歌,现存诗约200首,其中80首为乐府。诗集中抒发了“位卑人贱”的不平愤慨,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士族专权政治的不满。他的诗风格俊逸,对后来出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唐代诗人杜甫曾用“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俊逸鲍参军”的名诗,来赞美李白、鲍照俊逸不群的浪漫主义风格。他和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齐名,合称为“元嘉三大家”,他的《登大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今传《鲍参军集》10卷。&  鲍令晖鲍照之妹,生卒年不详。我国南朝宋时女文学家。能诗文,名虽不及其兄,却亦为时人称道。南朝钟嵘《诗品》评其诗:“崭绝,拟古尤胜。”留存的作品不多,南朝陈徐陵辑《玉台新咏》录其诗7首。清代钱振伦注《鲍参军集》附注了其诗。& 李汝珍()字松石,号松石道人。原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于乾隆四十七年秋天,随其兄汝璜来板浦,居住在板浦场盐课司大使衙门。乾隆五十三年,李汝珍受业于经学大师凌廷堪,后于乾隆五十五年再次就学于凌。李汝珍前妻早死,娶板浦文士许乔林的堂姐为续弦,与“二许(许乔林、许桂林)成了姻亲挚友”。故后来除嘉庆六年(1801)至十二年在河南做过小官外,先后在板浦生活达30多年。&  李汝珍“少而颖异”,“于学无所不窥”。他精通文学、诗词、音韵、经学、等多方面知识,甚至“旁及杂流,如、象纬、篆隶之类,靡不日涉,以博其趣……”。许乔林在《镜花缘》序中说他是“枕经菲史,子秀集华,兼贯九流,旁涉百戏,,异境天开”。他在海州地区采撷地方风物、乡土俗语以及古迹史乘,“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终于写出奇书《镜花缘》,并于嘉庆二十三年秋,在苏州首刻出版。&  李汝珍在创作《镜花缘》的余暇,又编纂了《受子谱》。李汝珍善弈,并有一批棋友。乾隆六十年,他曾与其兄李汝璜、其弟李汝琮及沈桔夫、颜鉴塘等10人举行“公弈”。《受子谱》则是他辑录的当时诸名手对弈的200余局。&  李汝珍“于音韵之学,尤能穷源索隐,”。他常与许桂林、吴振勃等人“纵谈音理”;他撰写的《李氏音鉴》于嘉庆十年基本成书,嘉庆十五年镌成初刻本。这部学术著作,在出版之前就有了传抄本,得到时人称赞。&  李汝珍晚年生活穷困潦倒,他原打算将《镜花缘》一百回本“先付梨枣,再撰续篇”。然而,壮志未酬,“后缘”无着,于道光十年(1830)去世,终年67岁。&  许乔林()字贞仲,号石华。祖籍安徽,生于四川乐山县其父的任所。清雍正末年,其高祖许洪中、许德中兄弟俩弃文经商来板浦;其父许介亭做过乾隆年间的运河通判,著有《河防秘要》和《录》等书。许乔林排行第二,与其胞弟许桂林被时人誉为“东海二宝”、“板浦才子二许”。乾隆四十一年(1776),许乔林随生母吴氏回板浦。乔林少年时即崭露头角,诗词歌赋无有不通。嘉庆五年(1800),仅25岁便“客两淮海州盐运分司通判岗先生处授徒”;嘉庆十二年,“乡试,中第六名举人”(《》称丁卯科亚元);嘉庆十七、十八年,为郁州书院山长;二十一年,又“馆海州知州师禹门郡斋”;道光三年(1823)冬,48岁时出任山东平阴县知县,并且曾“以防堵功钦加京衔”。&  许乔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江淮学者,争出其门”,他在任平阴知县期间曾创办“云门书院”。因为官清廉正直,屡遭同僚嫉妒,故而无志于功名,弃官回板浦,致力于教书立说。任过板浦“敦善书院”山长。许乔林著述丰富,尤以方志为名。与唐仲冕纂修了《》,协助纂辑了《》20卷,主编《海州文献录》16卷、《朐海诗存》16卷,编纂了《志略》14卷、《东平州志》32卷,与海州族人许调同辑了《板浦许氏支谱》;另外著有《球阳琐语》、《榆山房诗略》、《榆山房笔谈》等数10卷。在多次登山观海游历中,云台山石间也留下了他的许多诗词文赋。对《镜花缘》创作也有一定的贡献。李汝珍在著作《镜花缘》时,许乔林为其提供资料,成稿后,李汝珍还特地“送呈斧正”,并为其作了序言。&  许桂林()字同叔,号月南,又号月岚,是清乾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经学家、数学家。&臧励龢&《中国人名大辞典》称他,“于诸经皆有发明,尤邃于易。通古音,兼精畴人家言”。《海州文献录》称他,“好学深思,志于诸经,以四算名世”。许桂林幼时聪颖异常,12岁应童子试,中秀才,被学官称为奇才。嘉庆十四年(1809)和二十年两次获海州科试“冠军”,嘉庆十七年,以《腹稿赋》被学使文远皋(芝崖)赏识,取“拔贡生”。嘉庆二十一年秋,中举人。&  许桂林一生著作丰富,成就很大。除了与其兄许乔林等编纂了《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外,可考书目还有40多种。主要有:《谷梁传时日月释例》,《许氏说音》12卷,《说文后解》10卷,《易确》20卷,《庚辰读易记》20卷,《宣西通》、《算牖》各4卷,《味无味斋文集》8卷(外集4卷),《味无味斋诗集》26卷(外集8卷),《半古丛钞》8卷,《五星联珠考》1卷,《春秋三传地名考证》6卷,《琴想山房传声谱》1卷,《》8卷,《太元后知》6卷,《参同契金提大义》2卷,《立天元—导窥》4卷,《禹贡蒙求》、《七嬉》、《春梦十三痕》等。《宣西通》是他22岁时写作的第一部数学论著,对中国古算法“宣夜”作了精辟的解释。清代著名学者阮元读后评价很高,曾手书“谈天秘欲传宣夜,学海深须到郁州”诗句相赠,并将他编入《畴人传》内,与中外的450多位科学家并列齐名,可谓十分推崇。&  卞赓()字虞卿,因排行第三,人又称卞三,清末武状元。故居在灌云中正街。卞赓幼时,即不喜文墨,乐意武行,经常耍刀弄棒,到处拜师学艺。稍大后,更是一心练武,以期求得功名。当他考中武举后,又决意进京,参加会试以争夺状元。光绪十八年(1892),他如愿以偿,一举夺得状元。&  卞赓中武状元后,并未放官,被留在紫禁城看守神武门,过了几年,才被放外任,担任两广参将,率师负责镇守广州。不久,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卞赓未能“平乱”,但又恐遭朝廷怪罪,吞金而亡。时任广州大都督的胡汉民,念他生前未曾加害同盟会和革命军,对他予以优葬。&  武同举()字霞峰,别号两杆、一尘,灌云县南城人(今云台区)。清光绪年间先后考中秀才、举人、拔贡,清末任海州直隶州通判。民国建立后,武同举曾任《江苏水利协会杂志》主编、国民政府江苏水利署主任,兼河海工科大学水利史教授,江苏建设厅第二科科长、“视察”等职。&  武同举一生致力于水利事业,曾参加连云港海港的勘察工作,发表了大量的水利著作。主要有《淮系年表全编》、《再续》(与合著)、《江苏水利全书》、《江北行水今昔观》、《会勘江北运河日记》、《测绘海州港口导记》、《吁兴苏北水利文》、《导淮罪言》、《江北运河为水道系统论》、《导淮入江入海之研究》、《淮历史与今日现势之比较》、《泗、沂、沭分治合治之研究》、《沂沭偏重筹泄淮泗宜蓄泄兼筹论》、《宋元明代之黄河》等。&  张大宗()字栋臣,祖籍苏州阊门,明末清初迁至蔷薇河畔,传至第三世,移居现小伊张庄。大宗受朝野尚武风气影响,自幼习武,终日与弓、刀、石为伴,并悉心背诵《武经》等应举科目。光绪十九年(1893)秋,大宗与二哥大标在南京乡试同榜中举。翌年春,北京殿试,大宗被“钦定一甲第二名”榜眼,授振威将军,诰封三代为,正室均诰封为夫人。大宗奉旨祭祖回京后,任二等侍卫,把守皇宫。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京城,皇室西逃,大宗随行,保驾至西安。光绪三十一年,他与大标从北洋陆军学堂毕业,听从乡人翰林(海州人)的指挥,在护卫值岗时,对出入禁宫的人员、物品进行严格的检查,此举虽然得罪了一些进出人员,但受到了宫中当权者的赞许,念其忠直,从二品衔放任山东济南府城守营参将。&  张大宗为官清正,不仅忠于职守,还为他人排忧解难。在京任侍卫时,山东富户张九经,到京求挂“”,虽耗费了巨资,却终未如愿。张九经感到无颜回乡,大宗知道后,劝他说:“悬挂千顷牌虽可一时免交国课,但目前国库空虚,正处多事之秋,万一支付不了国家一时应急之银两,岂不灾祸不浅?此事弊多利少,倒不如捐纳个官职,回乡也不失体面。”在他开导下,张九经终于放弃了原来想法,在大宗帮助下,捐了个候补员外郎的职衔,愉快回乡。时大宗放任山东,张九经亲赴济南,车载白银“酬谢”。被大宗婉拒,张九经愈加敬佩他。&  张大宗为官18年,两袖清风,唯有祖遗的田产。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段祺瑞先后拉他,吴佩孚还许以督军之职,他坚辞不就,回乡从农。&  大宗居官不傲,富不弃贫。每逢饥馑岁月,经常放饭以济饥民。过年时,对村中贫困户均有周济。民国年间,贫民常以卖私盐糊口,时张庄附近大盐路是盐贩必经之路。盐贩每被盐防队追迫,张大宗便谎称盐贩是他的亲戚,喝令勿追,为贫民解危。一年春,张大宗闲居在家,听到邻村歹徒要谋害从山东逃荒来张庄的王姓夫妇,张大宗气愤不已,一边派人通知王姓夫妇,一边派人整理好,安排他们住在张家院内,王姓夫妻感恩不尽,就此帮张家做些杂事,后在张庄落户定居。&  张大宗生有两子,均。按照旧规,应纳长房长子为承嗣子,他却偏选最小的侄儿敦祜。在大宗的影响下,敦祜自幼胸怀大志,勤奋好学,投身革命后,在民国37年(1948)的宿迁战役中英勇牺牲。他以光辉的一生,回答了父亲张大宗对他寄托的厚望。民国14年,张大宗病逝。&  张大标()字霞城,灌云县小伊张庄人。光绪十九年(1893)秋,与其弟张大宗同榜中举。诰封武显将军,授,正五品。先后在山东德州、沙河等地任守备、都司等职。辛亥革命后,回乡务农,曾组织乡民剿匪,对维护地方秩序颇有建树。大标虽属武人,但知文,且爱名人字画,生前曾藏有沈石田山水、黄三寿菊花、高凤翰指画山水、韦鹭西墨梅、赵帮清行书中堂、王寿彭和等人字画百余轴(毁于“文化大革命”)。民国27年(1938),张大标病逝,终年74岁。& 颜振高(1875---1938)祖籍海州南四十里,排行第五,复圣公颜子74代孙,人称“高五太爷”。&  高五太爷年少时精明强干,及壮年,体貌丰伟,英俊潇洒,饱读诗书,闲暇时习武练功,坚持不懈,天长日久,臂力过人,百余斤石锁操作自如,强公硬弩,百步穿杨。第一次赶考,主考官说是魔术,不敢相信是真的,被落选,第二次赶考才得中举人,那年他23岁(1898年)。&  高五太爷中举后,皇封安徽督军,赴任途中,路遇穷困,慷慨解囊,盘缠告罄,只得回家筹钱。&  回家后,大失所望。原来其胞兄振举,精通麻衣相术,测己阳寿32岁,因此豪赌挥霍,欠下巨额赌债,赌徒索赔,卖粮还债,粮仓如洗。&高五太爷托亲告友,七挪八借,近半月才筹足路费,但已误了任期。&  安徽督军被同窗马联甲(1865---1924)顶替上任。&  自那时起,高五太爷更加尚德修节,疏财仗义,急人之难,解人之厄,一时名闻遐迩,社会贤达,乡绅士子,咸与结交。&  官衔在,官服在,加之威望在,海州官和他交往甚密。平时个性耿直,爱打抱不平,惩治了古城的路霸刘大寇,严办了孙港的毁坏青苗案······使得当时颜姓后裔免遭恶人欺侮。&  邻里,后代多受其熏染或感化。&  其子承藻公(),其公(),杏林悬壶济世,兼设私塾,教坛执鞭化民,有教无类,泽被乡里。深得四乡八镇好评,誉满海州南乡。&  高五太爷虽然未能冠乌纱,领千军,封妻荫子,但其德行,何让于雕翎紫蟒;其识见,何短于帷幄经纶;其气概,何逊于横刀却敌。其事迹,实在可传之于后世.。在一族中有着重要影响。&  厉达生卒年不详,灌云厉荡人。明永乐年间征西凉,当地有童谣曰:“若有西凉破,须得厉达过。”朝廷遂以为将。据传,厉达身材高大,力大无比,能劳能武,多智多勇。他提出使用“莽牛阵”的战术,战败了敌人,收复30余城,因其征西凉有功,被升为都指挥,镇守其地。死后,皇帝传旨予以厚葬。&  汪懿余(约)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于清康熙初年迁来板浦。初建作坊熬“老糖”为生,后改制食醋。他精明强干,心灵手巧,钻研制醋配方,醋质越做越好,酸度浓醇,食用只需数滴则醋香弥足,风味特别,故人们称之为滴醋。康熙十四年(1675),汪懿余在自家作坊门口挂上“汪恕有”金字招牌,两边对联为:“恕心能及物,有道自生财。”从此,“汪恕有”滴醋在两淮一带叫响。当时任沭阳县令的诗人袁枚亲自来板浦考察,并在他的烹饪论著《随园食单》中推崇“以板浦醋为第一”。因之使滴醋名声鹊起,誉播华夏。&  凌廷堪()祖籍安徽歙县。祖母为板浦许氏,祖父死后,其父凌昌来板浦外祖许世贞家经营盐业。凌出生在板浦,青年时曾习学经商不成,便发愤读书,常与板浦的一些有名青年学者登山观海,切文唱诗,如《云台二十四景》、《登谢禄山观海》等。并作《赋》以明其志。凌廷堪推崇江永、戴震之学,“淹家”、“博通经史,尤精三礼及推步之学”。终于大器晚成,而且成就卓越。著有《礼经释例》13卷,《通鉴翼胡》4卷,《元遗山年谱》2卷,《充渠新书》2卷,《》36卷及《燕乐考源》、《陵阳读余录》等书。他的《杜经释例》与《燕乐考源》成为当时的权威著作,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还盛称之。&  乾隆四十八年(1783),凌廷堪游学京师,当时内阁学士、著名金石考据学家翁方纲见其撰述,大为赏异,翌年,凌廷堪在扬州与著名考据学家阮元相谈并交为挚友,后又到开封在河南巡抚毕源幕府中任了短期幕僚,当年冬回板浦省亲,于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李汝璜家认识李汝珍。乾隆五十三年,再回板浦,受李汝璜之聘,开馆授徒,李汝珍、乔绍侨、乔绍傅等均拜其为师。乾隆五十五年,凌廷堪35岁中进士,接着“中会榜第四,以歙县籍举京兆”。但他不愿为官,于乾隆六十年被任宁国府学(今安徽宣城)教授,移家住所。嘉庆十四年(1809)卒于歙县,年仅54岁。&  乔绍傅字霖岩,清海州东里(今灌云县东辛乡)人。禀贡生。许乔林所著《海州文献录》称他“学有根祇”。清嘉庆初年,乔绍傅受到他的老师凌廷堪所著《朐乘》的启发,撰成《》12卷末1卷,许桂林为该书作序。唐仲冕总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时,“多采其说”。乔绍傅的另一著述为《二十一史摭遗长编》。该书考订旧史,多有见解。&  乔绍侨为乔绍傅的兄长,举人,任“候选知县”,曾任《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的“采辑”,文名与乔绍傅齐,是著称淮海文坛的“海州二乔”。&  吴振勃()字兴孟,一字容如,号筠斋,祖居安徽歙县丰溪之南,故他晚年称丰南居士。自他始迁海州居板浦空心街。他秉资聪慧,弱冠即工诗善书,甚为时人称道。35岁时方中举。道光十三年(1833)以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  吴振勃与胞弟吴振勷并称“板浦名士二吴”,尤以吴振勃名气为盛。他践履笃实,孝友志节。尝言“能言百事不如能行一事,声闻不如内尽伦常,待贵而扬亲于身后不如在生之,待富而济人之贫不如随时之量力薄助”。他体恤贫士,待人诚挚。许乔林曾写道:吴氏一疏远的本家无后,家田逾千亩而为众姓多年冒耕,友人某看到振勃家生活,便出主意劝他出面过问,或许能收复地权产业,吴却笑着说:“彼吴与我家不是近支,故这田地并非我的产业,人家冒耕已历数世,几同永业,况百姓分占,每户所得亦无几何,今若尽情追收,败失业者众;余家虽贫岂忍为此?”其嘉言懿行,很为时人称颂。&  吴振勃“博雅多能,著书满家”。著有《经学考源》、《春秋分类纪事》、《音学考源》、《先正言行录》、《古诗课蒙》、《金诗约选》、《筠斋文稿》、《筠斋诗录》、《筠话》等。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魏源称其“皆自抒所见,决择精审为实事求是之学”,极为精当。&  刘清韵()女,又名淑曾,小字观音,字古香,灌云县中正(今东辛乡)人。刘清韵6岁即从师学习,爱好文学,擅长诗词,精通书法、绘画。刘清韵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莱仙馆传奇》、《小蓬莱仙馆曲稿》、《小蓬莱仙馆诗钞》、《瓣香阁诗》等共24种。内容涉及街头巷尾、农家井畔、官场逸事、民俗风情。故事曲折、文笔纤秀,地方色彩浓厚。她是晚清一位有成就的女文学家。&  晚年随丈夫钱梅坡回沭阳定居。光绪二十四(1898)年,沭阳遇大水灾,刘清韵家被淹,有14种传奇散失,仅存10种。&  江问渔()&名恒源,字问渔,又号蕴愚,以字行。生于灌云县板浦盐河西江庄(原名墎廊生,现属东辛乡尤庄村),是著名的职业教育家。& 问渔少时家贫,但读书刻苦,16岁即考中秀才,19岁,考进省立师范学堂(后改为江苏两级师范),两年后,进本校优级师范学师范博物科;毕业时名列第一,被留校任教。&  辛亥革命成功后,任南京政府实业部科员,当时海州正酝酿分治,他积极参与,为灌云建县作了很大努力。不久,随南京政府迁往北京,任工商部职员。后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几所大学及中学教书,兼做《申报》记者。在北京期间,他著作《伦理学概论》及《中国先哲人性论》两书,出版后震动学术界。民国15年(1926),由黄伯雨、黄炎培两人推荐,任江苏教育厅长;民国16年秋,应冯玉祥邀请,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民国17年,受黄炎培电约,辞去厅长职务,到上海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主任,并在中央大学兼课,主讲职业教育课题。自此,江问渔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国的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  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江问渔把职业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概括为四句话:“谋个性的发展,为个人谋生的准备,为个人服务的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的准备”。他说:“要尽力鼓舞民族精神,使受教育者激发强烈的爱国情绪,无论做一工或成一事,皆要认定为国家、为民族,不是为个人。”&  “七七”事变后,他率中华职业教育社成员迁往重庆,并以无党派名流身份,被蒋介石成立的参政会纳为参政员。时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对抗战态度暧昧。江问渔与黄炎培为谋求站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来,冒着敌机轰炸危险,赴济南做韩的工作,结果韩表示:“不投降,不拼命”。他们大为不满。民国36年,蒋介石当选总统后,曾要江问渔任教育部次长,被他毅然拒绝。&  民国38年5月23日上海解放,江问渔率先欢迎解放军,并发表了讲话,陈毅很为赞许。接着,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华职业学校校长。&  1961年2月,江问&渔不幸病逝,上海市成立冶丧委员会,当时陈毅虽已离沪,但仍为治丧委员之一。追悼会由黄炎培先生致悼词,对江问渔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朱仲琴()&名友瑟,灌云县东辛乡人。幼年就读于中正精勤学堂,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第八师范学校。因家境贫穷,幸得其师和亲助,方读完五年师范。青年时代受“五四”新文化影响,思想激进,同情工农,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民国9年(1920)曾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海属社会面面观》一文,深受李大钊赞赏。该文曾被选入当时全国中等学校国文课本和大专院校国文参考资料。朱自20年代末起,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曾先后任灌云县立初级中学教师、训育主任、教务主任、赣榆县立师范教导主任兼教育科科员,江苏省立第二临时简易师范简师科教育、国文教员。抗日期间,拒不任伪职,为宣传抗日,曾任灌云县政治工作队副队长兼第一小队长。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国民政府灌云县督学室教委,灌云县立初级中学主任、代校长等职。建国后,朱仲琴曾任教师,后在灌云、灌南两县任小学教师数年。他能文善诗,曾著有《远山集》、《雪鸿集》、《他山文艺》、《狮吼》、《寄新少年》、《儿童诗歌》等。1976年,病逝家中,终年79岁。&  马仲殊()&灌云县伊山镇人。幼时读过私塾,民国4年(1915)考入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民国10年进入东南大学学习,积极参与新文学运动,用白话文作诗写文。民国15年,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岭南大学任讲师。民国16年参加创造社,在鲁迅先生的支持鼓励下,出版了处女作《周年》(自传性质,之一)。民国29年他的长篇小说《太平洋的暖流》问世,曾风行全国。&  民国29年起,马仲殊长期在上海的中学和师范学校任教,一边教学,一边创作。著有短篇小说《三太爷》、《李星》、《屈服》、《京沪线上》、《邂逅》等;长篇小说有《两难》、《一个中学生的日记》、《桃色的云》;译著有《大地》、《儿子们》(美作家赛珍珠所作);文学理论有《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小说作法大纲》、《中学生文学》、《中学生小说作法》等。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前线报》笔政,以“老秀”笔名创作了诗歌、剧本。建国后,马仲殊担任上海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曾计划写作《鲁迅传》未成。,马仲殊病逝于上海,年58岁。其生平被《中国文学家辞典》收录。&  汪德昭(— )大气电学家、水声学专家,中国水声事业的奠基人。所从事的大气中大小离子平衡态的研究成果,被国际物理学界认为是“目前普遍接受的郎之万-汪德昭-布里加理论”。开拓我国国防水声学事业,制定了我国水声学的研究发展战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水声学研究人才;领导实施了水下预警体系,完成了多种国防和民用水声先进设备的研制,为我国海军建设和声纳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汪德耀&,核化学化工专家。江苏灌云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委主任、教授,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早期从事高分子化学研究。50年代研制不饱合聚酯玻璃钢。60年代后从事核化学与核化工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核燃料后处理萃取流程乳化问题的论点,并组织热试予以证实,使新流程在工业上应用。在发展核武器方面,领导化学线在原子弹引爆中子源的研制,钋-210及其它放射源的研制,氚的提取和生产工艺研究,&核爆炸当量的测定,核燃料的分析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并起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80年代带领研究生在冠醚化学和高放废液最终处置领域进行研究。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武心慈是上世纪50至80年代赫赫有名的篮球名将,曾是八一队和国家队后卫,退役后执教过八一青年队、八一队和中国青年队。郑海霞是她当教练时带的第三代球员,现在一些甲级队的主帅都曾经是武心慈的学生。此外,她也是不久前去世的一代中锋穆铁柱的师母。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2次
参与编辑人数:14位
最近更新时间: 21:48:52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连云港市灌云县黑老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