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户口被改成社保农村和城镇户口口了怎么办?

大家都在搜:
扫描二维码安装房天下APP
手机浏览器访问房天下
> > 问题详情
土地确权后农村户口改为城镇户口,土地怎么处理
土地确权后农村户口改为城镇户口,土地怎么处理
浏览次数:0
小伙伴们还在答题的路上,先看看下面这些内容吧~
谈到农村的房屋的买卖,首先要进行分析就是目前我国房地产权的现状,我国的土地有二种不同的制:国有以及集体.所以说任何的单位和个人都是无法获得土地权的,并且土地的权是被不允许进行买卖的。在农村买房,其实是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那么城镇户口的居民在农村买房要注意什么呢? []
浏览量:6282
手机动态登录
请输入用户名/邮箱/手机号码!
请输入密码!
没有房天下通行证,
ask:3,asku:1,askr:120,askz:17,askzx0:257,ask0:0,RedisW:1askR:71,askD:401 mz:nohit,askU:0,askT:0askA:474
Copyright &
北京拓世宏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Tuo Shi Hong Y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信息举报邮箱:部分地区户改遭遇逆城镇化:市民改回农村户口|城镇化|户改|户籍改革_新浪新闻
城镇化。漫画图
  部分地区户改遭遇“逆城镇化”
  市民费尽周折改回农村户口
  33岁的郝芳芬是四川雅安市汉源县九襄镇的一名村民,在成都市从事家政服务已近8年。谈到落户成都或者雅安市,郝芳芬显得有些犹豫。她坦言,虽然这几年收入从过去每月的1500元涨至2500多元,但她还是希望将户口留在家乡。“大城市生活成本比老家高多了。在老家,自己有地,吃喝不愁。”
  在国务院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将在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浙江、河南、四川、陕西、江西等地采访时却发现,尽管各地均出台了政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但相当数量的农民却因担心自己原有利益受损和难以享受城市居民配套待遇而心存顾虑,“进城不落户”的现象突出,甚至出现了原有城市户籍人口希望换成农村户籍的“逆城镇化”现象。
  户口利益链此消彼长
  农民落户城镇顾虑多
  浙江省公安厅人口管理与服务总队总队长阮文广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建设不断加快和社会利益格局持续调整,农村户口背后的利益链越来越长,城镇户口背后的利益链越来越短,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意愿不强的趋势还可能进一步加剧。
  和郝芳芬一样,在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等地,大多数农民工对在城镇落户“顾虑较多”。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2013年底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尽管当前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的意愿较为强烈,超过八成的农民愿意在城镇就业生活,但在城镇落户的积极性并不高,商丘市愿意落户城镇的农村转移就业人口比例不足5%。
  在人口流入大省浙江,由于担心不能在城镇长期稳定就业,对流出地农村的既得和预期利益又难以割舍,在流入地落户的意愿也并不强烈。据2014年2月该省流动人口流动状况抽样调查,“希望在居住地落户的”仅占8.5%,大部分流动人口更看重务工收入、子女就学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河南省许昌县尚集镇罗门村村民完海亮“一辈子穷在户口上”的遭遇正是许多农民“进城不转户”心态的注脚。近4000口人的罗门村,2000多个劳动力全部在外务工,800多户中在市县购房者多达100多户,但户口都留在村里。2004年农业税废除后,完海亮借在郑州工作之机,花费数万元将全家4口的户口迁到了郑州,此后企业倒闭,失业多年连社会保险的费用都难以为继,无奈之下,2012年,完海亮花费2万多元为村里打井、修路,得到村民许可,又重新将户口迁回了农村。
  落户成本成“硬骨头”
  城镇承载能力有限
  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化发展报告2012》,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配套上,农民市民化的平均成本为10万元/人,进入大城市的成本还将成倍增加。《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浙江、四川、江西等地追踪采访时发现,落户成本高是许多户籍制度改革参与者们最大的顾虑。
  教育问题一直是进城务工人员最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各地大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读问题。随着大量农民工子女流入城镇,给地方财政带来了一些负担。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曾给记者算过一笔账:成都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子女36万人,每人每年财政转移支付仅300元,而成都市生均教育成本在1万元以上。
  “只要农民工落户南昌,其子女入学和当地城市居民子女入学并无政策上的差异。”南昌市教育局义务教育工作处杨雪飞介绍。经测算,若南昌新增100万城市人口,预计学生将增加20万人。而要在短时期建立一批师资合格的教师队伍、能够提供合格教育质量的学校非一朝一夕之事。
  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也成为户籍改革后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以自来水供给为例,今年以来,郑州城区因干旱问题已发生两次供水危机。按照规划到2020年,郑州市中心城区人口要达到700万,而目前仅为300多万。郑州市自来水公司的规划显示,为了配套人口增长,郑州市将新建7个水厂,供水能力达到214万立方米,为目前郑州市供水能力的数倍。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目前仅有一座水厂在建,其余规划仅停留纸面,周边水源呈现枯竭态势。而河南省电力公司也反映,当前,随着人口向城镇的集聚,郑州等大城市和县域农电的迎峰供给也都日渐紧张,大城市限电和农村超负荷区域存在扩大化趋势。而庞大的电网新建和扩容投资以及供地等问题都日渐凸显。
  “当前城镇承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能力比较有限。近年来浙江省各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和生活成本上升、就学就医资源紧张等‘城镇病’已逐渐显现。”阮文广说,“以2300万流动人口基数计算,全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成本将达2.3万亿元,而2013年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为3797亿元。”
  统筹城乡一体化
  促进人口双向流动
  专家认为,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和意愿,通过市场化手段和利益赎买选择来保障农民的自由选择权,而不是采取强制性和强迫性措施。
  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孙廷喜认为,城镇化的科学推进必须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和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促进农民收益最大化,消除农民进城后顾之忧,弥补进城个人成本,增强向城镇转移动力。
  河南大学教授耿明斋认为,破解户籍逆城镇化的困局,除农村个人资产问题外,培养农民进城必需的文化和技术等“软实力”,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多为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的机会和平台,从政策上要求农民工必须接受必要的事业培训或持证上岗;另一方面,农民工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真正在城市立足。
  “户籍制度改革目前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实际上,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一体化,不仅意味着农村人口可以在城市定居,也意味着城市人口可以到乡村定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人庆说,“如果只有单向的流动,那还称不上所谓的一体化。我们要改变传统思维,城乡统筹并不一定是城来统乡,完全可以借鉴农村政策中好的,来影响城市政策。在城乡之间都需要在福利和保障政策上不断消除不平等的权利责任,建构国民一体化的权利责任保障体系。对于其选择也要考虑到其心理社会承受力给予一定缓冲期,缓解其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压力。”
  着眼就地市民化
  倾斜性投资中小城镇
  专家认为,当前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关键在于通过同步配套改革,增强进城动力,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在住房保障、就业服务、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逐步实现社会保障跨市州接续,全省范围无缝对接,推动城镇常住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同等权利。
  “人口城市化和市民化需要相应的公共财政支撑,如何分摊流动人口定居所带来的城市化财政负担,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人庆认为,“中小城市的人口扩张会对人口流入地财政带来压力,财政保障需要解决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的问题。”
  阮文广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应当着眼于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就近就地市民化成本较低。从城市承载能力看,流动人口过度流向大城市,可能会给大城市带来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城市贫富两极分化等“大城市病”。同时,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农村人口到大城市居住生活的意愿正日益减弱。无论从城镇化长远发展看,还是从农村人口自身意愿看,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应该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
  “现在国家主导向农村地区投资较多,利益集团大公司主导的投资多集中于大城市,而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等恰恰是目前投资少有覆盖的地方。我们需要改变现在的国家财政战略,坚持向城镇做倾斜性投资,改变以往投资集中于大城市的局面,以投资改善中小城市和乡镇的发展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认为。
  此外,阮文广认为,当前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滞后,已成为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严峻问题,早已与我国目前的社会情况不相适应,使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缺乏全面完整的法律参照,建议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让基层部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法律依据。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记者方列、叶建平、李鹏、赖星、李树峰采写)
  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亟须配套改革同步
  记者在各地采访户籍制度改革时,众多户籍制度改革参与者和专家表示,取消城乡二元体系的户口性质划分,统一城乡居民户籍性质仅仅是标志。衡量户籍改革实际成效的关键还是在于各项配套政策的跟进与落实,即消除依附在户口性质上的如医疗、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差别待遇,真正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这也是实施户籍改革最大的难点。
  制度维权打消后顾之忧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正模认为,我国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将解决农业人口和非农人口长期以来社会保障与权利上不平等的现象,应进一步解决农村土地产权与农民财产转移的问题,才能消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
  浙江省德清县是最早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试点的地区。为了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打消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并真正实现农村居民“留乡”或“进城”的自主选择权。该县提出了“先确权、再户改”的改革思路。在取消户籍性质划分前,实施历史遗留户口问题清理,明确全县每一名居民其户改前的户籍身份。通过对农村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村集体资产收益权以及农村宅基地三项权益进行确权,实现农民可以在取消户籍性质标识的情况下继续保留其原有权益。明确了进城镇落户农民以取消户籍性质前的居民户籍备份数据为依据,继续享受农村居民计划生育政策待遇。
  在江西省南昌市,当地在转户农民利益保障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一方面是充分保障转户农民既有利益,同时显化资产价值,通过土地处置等配套机制,增加转户农民财产性收入。南昌市农业局农村经营管理站站长王群介绍,根据新规,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其承包的土地可采取保留、流转、退让三种处置和利用办法。
  陕西省则提出了对进城农民实行“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会保障”的补偿办法,对举家迁入城镇并自愿退出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农民,都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并使他们在城里享受与城市居民无异的社会保障。
  转移支付与市民化挂钩
  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公共成本,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承担。特别是政府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与常住人口规模相挂钩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配置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形成“钱随人走”、“钱随事走”的机制。探索建立外来人口市民化专项基金,重点补贴农村转移人口集中流入地区公共服务投入。
  “农民市民化平均成本为10万元,不仅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成本,也包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南昌市发改委副主任钟坚介绍,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南昌财政中的税收收入、土地收益必将增加。政府可以将财政资金压力摊薄到6年时间范围内逐步消化,只要操作有序,完全处于政府财力的可控范围内。
  钟坚认为,国家提出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可以通过选择若干市县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重点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过去,我国主要以户籍人口为依据进行资金经费划拨,今后要加大省级财政统筹力度。进一步完善市县转移支付机制,在转移支付中充分考虑非户籍常住人口因素,逐步建立与市民化挂钩的转移支付制度。”钟坚说,为降低政府负担,还可积极引入企业、社会组织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等主体参与相关公共服务的生产。
  浙江德清县在试点户籍制度改革时,在充分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按照“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的原则,对条件成熟的16项政策进行了调整。“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户籍制度背后涉及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再调整和利益的再分配,在现有的法律框架、政府财力、社会承受力背景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制度差别不可能一夜拉平,如果依靠强硬的行政手段干预人口迁移和制度调整,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后遗症。”浙江省公安厅负责人认为。
编辑:SN064农村户口改居民 农民盼真正居民待遇 | 北晚新视觉
农村户口改居民 农民盼真正居民待遇
北京 户口不再分“农业”和“非农业”,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面对户籍制度改革,作为改革主角的都市新农民们抱有怎样的看法,他们希望得到什么?同时他们又有什么隐忧?与多位京郊农民的面对面采访,让记者倾听到了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和心声。
“盼了几十年农转非光手续就办了4年”
在朝阳区崔各庄乡著名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回迁房项目京旺家园小区,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客厅落地窗前,今年58岁的老汉刘国瑞摩挲着前几天刚刚从派出所取回来的崭新的户口簿对记者说,“盼着农转非盼了几十年,现在算是踏实了。我们兴许就是最后一拨依靠搬迁上楼转工转居的农民了。”
从2010年7月份签订整体搬迁上楼合同,到2013年3月份拿到回迁房的钥匙入住,再到今年1月份户籍农转非变更审批通过,刘国瑞一家的转居过程整整持续了4年。“听村委会的人说,到9月底前应该就能办完所有转居手续,到时候我们看病也能使上医保卡,还有其他的保险也都补缴利落了,像我这岁数再交两年就够退休年龄,每月能有1400多块钱的退休金,肯定是比农民的身份要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待遇。”
说到户籍制度改革,刘老汉觉得是个好事,因为“不用费这么多事就能直接转成居民户口”。但刘老汉在乡企常年从事社保福利工作的儿媳高静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现在具体的政策还没有出台,不知道转成居民户口还有没有转工安置的说法。如果没有,那我们就真是赶上了,因为转工安置这些措施其实对于农转非还挺重要的,算是一种保障吧。”
索家村和当年的大望京村一样属于整体拆迁上楼,基本流程都是按照宅基地和家中人口数量进行补偿后,再进行转工转居,即便对于安置的工作不满意,村民也可以自主选择自谋出路而领取一笔额外的安置补偿款。
同样是家住京旺家园的索家村村民刘继龙和高志芹两口子也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新闻特别上心,“我觉得现在农民转工转居的流程挺成熟的了,但不知道未来是不是还会按照这种流程办?虽然咱现在户口簿上已经是板上钉钉的‘非农业家庭户’,但亲戚朋友里也还有是农民户口的,不知道按照这个改革,未来他们变成居民户口了,土地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拆迁补偿呢?真是挺希望能尽早看到关于这个改革更细的内容。”
“别到最后光给我们一个‘居民’的名声”
同样是居住在京东城乡结合部地区,李爱芬就没有索家村的村民那么幸运。由于拆迁遥遥无期,村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以盖房出租“啃瓦片”来补贴家用。
李爱芬居住的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有两三层,很多都出租给了外来流动人口。“不怕你笑话,我们家算上老人孩子共七口人,我一个月工资只有1000多,我老公在一公司打工一月能挣4000多,要养活孩子还要给老人看病,钱真不够花”。李爱芬说,她家的三层小楼,除去自住的部分全出租了,“靠房租每年能有十几万的收入,全都补贴家用了。”
看到户籍制度改革的新闻,李爱芬还真由衷地高兴了一下,“但晚上老公回家跟我叨唠了两句,心就凉了半截,未来是光落个居民身份,还是包括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报销、退休金、养老金等等福利待遇都跟居民一样,全接轨了?”
“我们没有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两限房也不能申请。我们确实家里有宅基地,但如果不拆迁我们就只能一辈子窝在这。”一直对拆迁望眼欲穿的李爱芬现在最大的顾虑就是父母看病,“他们初中毕业就在村里承包土地劳动,现在人老了一身病,只有新农合,看病最多才能报30%,还有很多是不报销的,每个月吃药就得好几千。我们家也有亲戚是拆迁上楼转工转居的,变成居民后90%的医药费都能报销。去年我父亲做个心脏支架手术,花了十几万,如果是居民身份,通过医保也就花两三万,差距真是特别大。”
李爱芬说,她的父母都已经年过六十,如果是已经转居的农民,老两口每月应该能享受到共3000元的退休金,而现在他们通过新农保领取的退休金每月加起来还不到800元。
另外让李爱芬心里打鼓的还有自家宅基地的处理。“我们如果直接转成居民,地是按照拆迁那么补偿还是别的方式呢?拆迁整体上楼转工转居的流程我倒是明白,可按照这个改革我们如果变成居民户口,那要补交那么多年的各种保险,这是政府出还是我们自己负担呢?这可是好大一笔钱!”
“别到最后光给我们一个‘居民’的名声。如果是转成居民能享受同等待遇,我们就愿意转”,李爱芬说。
“土地是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顺着李爱芬家向东便是王秀丽所在的村子。
今年48岁的王秀丽之前一直在村外的一家企业打工,5年前因为要照顾身体不好的公公婆婆回到了村里。说到户籍制度改期,王秀丽说,“我最大的担心就是如果改成居民我们可能就一无所有了。现在毕竟还有土地的保障,有宅基地和村集体土地的保障。不知道改完是什么状况。另外,如果只是户口改了,后续的一些福利待遇、就业跟不上,村民肯定不愿意。”
在王秀丽心里,城乡差距、居民户口与农村户口的不平等让她一直难以释怀,“这要搁30年前,大家一定是削尖脑袋都想农转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不就是居民的福利待遇比农民高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时的城市居民户口人家买各种东西都有票,我们农民,想吃口瓜子自己不种都吃不上。”
“但现在已经不是30年前了,我们已经不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待农村户口了,更看重的是生活质量能不能更高,享受更多实惠”,王秀丽说,“土地就像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谁也不愿丢掉。以我们现在的收入,就算不吃不喝一年也够不上买城里一个房子的卫生间,但我们一家几口能住在一起也开开心心的,日子再不济还有一亩三分地还有土地确权呢,这就是最基本的保障。为了我们农民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我们肯定支持,但先回答清楚我们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左颖 文/摄
“盼了几十年农转非光手续就办了4年”
在朝阳区崔各庄乡著名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回迁房项目京旺家园小区,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客厅落地窗前,今年58岁的老汉刘国瑞摩挲着前几天刚刚从派出所取回来的崭新的户口簿对记者说,“盼着农转非盼了几十年,现在算是踏实了。我们兴许就是最后一拨依靠搬迁上楼转工转居的农民了。”
从2010年7月份签订整体搬迁上楼合同,到2013年3月份拿到回迁房的钥匙入住,再到今年1月份户籍农转非变更审批通过,刘国瑞一家的转居过程整整持续了4年。“听村委会的人说,到9月底前应该就能办完所有转居手续,到时候我们看病也能使上医保卡,还有其他的保险也都补缴利落了,像我这岁数再交两年就够退休年龄,每月能有1400多块钱的退休金,肯定是比农民的身份要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待遇。”
说到户籍制度改革,刘老汉觉得是个好事,因为“不用费这么多事就能直接转成居民户口”。但刘老汉在乡企常年从事社保福利工作的儿媳高静却有自己的一番见解:“现在具体的政策还没有出台,不知道转成居民户口还有没有转工安置的说法。如果没有,那我们就真是赶上了,因为转工安置这些措施其实对于农转非还挺重要的,算是一种保障吧。”
索家村和当年的大望京村一样属于整体拆迁上楼,基本流程都是按照宅基地和家中人口数量进行补偿后,再进行转工转居,即便对于安置的工作不满意,村民也可以自主选择自谋出路而领取一笔额外的安置补偿款。
同样是家住京旺家园的索家村村民刘继龙和高志芹两口子也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新闻特别上心,“我觉得现在农民转工转居的流程挺成熟的了,但不知道未来是不是还会按照这种流程办?虽然咱现在户口簿上已经是板上钉钉的‘非农业家庭户’,但亲戚朋友里也还有是农民户口的,不知道按照这个改革,未来他们变成居民户口了,土地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拆迁补偿呢?真是挺希望能尽早看到关于这个改革更细的内容。”
“别到最后光给我们一个‘居民’的名声”
同样是居住在京东城乡结合部地区,李爱芬就没有索家村的村民那么幸运。由于拆迁遥遥无期,村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以盖房出租“啃瓦片”来补贴家用。
李爱芬居住的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有两三层,很多都出租给了外来流动人口。“不怕你笑话,我们家算上老人孩子共七口人,我一个月工资只有1000多,我老公在一公司打工一月能挣4000多,要养活孩子还要给老人看病,钱真不够花”。李爱芬说,她家的三层小楼,除去自住的部分全出租了,“靠房租每年能有十几万的收入,全都补贴家用了。”
看到户籍制度改革的新闻,李爱芬还真由衷地高兴了一下,“但晚上老公回家跟我叨唠了两句,心就凉了半截,未来是光落个居民身份,还是包括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报销、退休金、养老金等等福利待遇都跟居民一样,全接轨了?”
“我们没有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两限房也不能申请。我们确实家里有宅基地,但如果不拆迁我们就只能一辈子窝在这。”一直对拆迁望眼欲穿的李爱芬现在最大的顾虑就是父母看病,“他们初中毕业就在村里承包土地劳动,现在人老了一身病,只有新农合,看病最多才能报30%,还有很多是不报销的,每个月吃药就得好几千。我们家也有亲戚是拆迁上楼转工转居的,变成居民后90%的医药费都能报销。去年我父亲做个心脏支架手术,花了十几万,如果是居民身份,通过医保也就花两三万,差距真是特别大。”
李爱芬说,她的父母都已经年过六十,如果是已经转居的农民,老两口每月应该能享受到共3000元的退休金,而现在他们通过新农保领取的退休金每月加起来还不到800元。
另外让李爱芬心里打鼓的还有自家宅基地的处理。“我们如果直接转成居民,地是按照拆迁那么补偿还是别的方式呢?拆迁整体上楼转工转居的流程我倒是明白,可按照这个改革我们如果变成居民户口,那要补交那么多年的各种保险,这是政府出还是我们自己负担呢?这可是好大一笔钱!”
“别到最后光给我们一个‘居民’的名声。如果是转成居民能享受同等待遇,我们就愿意转”,李爱芬说。
“土地是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顺着李爱芬家向东便是王秀丽所在的村子。
今年48岁的王秀丽之前一直在村外的一家企业打工,5年前因为要照顾身体不好的公公婆婆回到了村里。说到户籍制度改期,王秀丽说,“我最大的担心就是如果改成居民我们可能就一无所有了。现在毕竟还有土地的保障,有宅基地和村集体土地的保障。不知道改完是什么状况。另外,如果只是户口改了,后续的一些福利待遇、就业跟不上,村民肯定不愿意。”
在王秀丽心里,城乡差距、居民户口与农村户口的不平等让她一直难以释怀,“这要搁30年前,大家一定是削尖脑袋都想农转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不就是居民的福利待遇比农民高嘛,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时的城市居民户口人家买各种东西都有票,我们农民,想吃口瓜子自己不种都吃不上。”
“但现在已经不是30年前了,我们已经不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待农村户口了,更看重的是生活质量能不能更高,享受更多实惠”,王秀丽说,“土地就像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谁也不愿丢掉。以我们现在的收入,就算不吃不喝一年也够不上买城里一个房子的卫生间,但我们一家几口能住在一起也开开心心的,日子再不济还有一亩三分地还有土地确权呢,这就是最基本的保障。为了我们农民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改革我们肯定支持,但先回答清楚我们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左颖 文/摄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镇户口迁回农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