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娱乐注册送46元被我送到佛堂了,我感觉不顺想把它再请来行吗?

顺圆盛 厂家佛堂供品 密...商品大图
请注意:本图片来自漳州顺圆盛佛具有限公司提供的顺圆盛 厂家佛堂供品 密宗法器 总集财神朵玛套装招财产品,图片仅供参考,顺圆盛 厂家佛堂供品 密宗法器 总集财神朵玛套装招财产品会因为批次的不同可能与本图片不一致,请以收到的实物为准。
相关商品推荐
& 60.00/条
& 10.00/件
& 10.00/个
& 66.00/套
& 50.00/件
& 360.00/个
& 282.00/个
& 50.00/件
& 980.00/套
& 260.00/箱
宗教用品相关推荐
您在慧聪网上采购商品属于商业贸易行为。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卖家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卖家负责,请意识到互联网交易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推荐使用,保障您的交易安全!
所在地区:福建省&漳州市
咨询商家:苏冠清
查看联系方式
让慧聪网撮合专家为您解决采购难题
您采购的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您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手机号码
*采购产品:
请输入采购产品
*采购数量:
请输入采购数量
*采购截止日期: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input id="valid_Code1" maxlength="6" placeholder="请输入验证码" name="VALIDCODE" class="codeInput" onkeyup="this.value=this.value.replace(/\D/g,'')" onkeypress="if(event.keyCode
57) event.returnValue =" type="text">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发送成功!
慧聪已收到您的需求,我们会尽快通知卖家联系您,同时会派出采购专员1对1为您提供服务,请您耐心等待!
电话: && 4 &&
联系人:苏冠清&总经理
公司名称:漳州顺圆盛佛具有限公司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短信验证码:
免费获取验证码
为了安全,请输入验证码,我们将优先处理您的需求!
请输入验证码
优质商品推荐(shi亿的空)
第三方登录:我家文财神今天开光了,可还是盖着红布,大师说最好盖上,在佛龛里,我想把红布拿下来,能行吗?_星座占卜 - QQ志乐园
您的当前位置: &
我家文财神今天开光了,可还是盖着红布,大师说最好盖上,在佛龛里,我想把红布拿下来,能行吗?
来源: |人气:551 ℃|时间: 23:50:03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我家文财神今天开光了,可还是盖着红布,大师说最好盖上,在佛龛里,我想把红布拿下来,能行吗?"相关的问题,志乐园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家文财神今天开光了,可还是盖着红布,大师说最好盖上,在佛龛里,我想把红布拿下来,能行吗?"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
财不外漏,懂不?你要露了,你家就可能3天2头来些不速的客人。 禽兽放开那个既然大师已经说了。。。要盖上。你为什么一定要拿下来捏?不可以把红布拿下来``!拿下来就不灵了,会不走运的!
||||点击排行拥有2个小站,订阅1个话题,关注77个小站
通常人们都是把头颅看作身体的最重要部分,在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密宗中,有时候会把头颅比喻为自我的执着,自我重要感、自私等等负面情绪。这幅无首空行母唐卡就是象征切掉&自我重要感&的头颅,证悟无我的真相!开展慈与善心的最大阻碍是自私,自私是一种心怀自己利益却经常不顾别人福祉的态度,这种自私的态度在心中是最平常的,它是妄见的根源。因此,修行慈悲与善心的首要工作就是要...&
通常人们都是把头颅看作身体的最重要部分,在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密宗中,有时候会把头颅比喻为自我的执着,自我重要感、自私等等负面情绪。这幅无首空行母唐卡就是象征切掉&自我重要感&的头颅,证悟无我的真相!&&开展慈与善心的最大阻碍是自私,自私是一种心怀自己利益却经常不顾别人福祉的态度,这种自私的态度在心中是最平常的,它是妄见的根源。因此,修行慈悲与善心的首要工作就是要了解到妄见的毁灭性本质,以及它是如何自然地导致不愉快的结果。&为了帮助我们了解到妄见的毁灭性本质和带给我们的不快,我要引述寂天在《入菩萨行》第四品《不放逸》中的解释,存在于我们内心中的怨恨、嗔怒、执着和嫉妒等妄见是我们真正的敌人。如以下的两首偈,他说,这些敌人没有手脚、没有身体、手中也没有武器,而只是居住在我们内心中烦恼我们。它们从内在控制我们、奴役我们。一般来说,我们并不认知到这些妄见是我们的敌人,所以我们并不去挑战或面对它们。因为我们不去挑战它,妄见就不受威胁的安住在我们内心继续为害。&
嗔恨和欲望等敌人
既没有强壮的手足肢体,
也没有勇气和智慧;
那么我如何会被它们役使呢?
它们长踞在我内心,
只要高兴就伤害我;
而我不对它们生气
只是忍受。
但这种懦弱之忍是羞愧可耻的,
应该谴责。&负面的思想和情绪通常是诈伪的。它们诈骗我们,开我们的玩笑。例如,欲望会以忠实老友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以为它是个美丽、亲切的事物。同样的,怨恨和嗔怒会以我们的守护者或忠实保护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有时当某人想伤害你,嗔心就像一个守护者自内心生起,给你一股力量。也许你的身体比敌人更弱小,但嗔心使你感到强壮,它给你一种力量的错觉。在这种情况下,结果就是你被打败。因为嗔心和其他负面情绪是以这种欺骗的方式出现,我们从不去挑战它们。它们以各种类似的方式欺骗我们。要充分了解这些负面情绪的为害,我们必须有一颗平静的心,只有这样才可以看清它们为害的本质。&人类有一个很美善的特质就是智慧,它能帮助我们判断是非善恶。负面的思想像是生气、执着会损毁这个特质,这的确很悲哀。当嗔心与执着控制了心,一个人会变得近乎疯狂,而我确信没有人愿意变成疯狂,但在它们的宰制下我们犯下种种行为&&经常是影响深远、具伤害性后果的行为。一个人若心绪被如此宰制就像个盲人一般,不知道要往何处去。然而我们不去挑战这些负面思想与情绪,相反的却受它们役使,最后又为它的破坏力所苦恼。&再举个例子。当你的心受过自我训练,即使你被敌对的力量所包围,你内心也平静不受左右。但另一方面,你内心的平静也很容易被负面情绪所瓦解。我重说一遍,真正的敌人在内不在外。通常我们把敌人定义成伤害我们或我们的亲人的人,但这种敌人是相对的,也不是永远的。某一时刻他可能是敌人,但过些时候他可能成为你最好的朋友,这是个事实,在生活经验中常会体验到。但内在的敌人却永远是你的敌人,过去是、现在是,只它们还盘踞在你心中,未来仍然是。因此寂天说,负面的思想情绪是真正的敌人,而这个敌人是在内心中。这个内在敌人是极其危险的。与它相较,外在敌人的毁灭性是有限的,而且抵抗外敌通常是可能的。&克服内在敌人唯一有效的方法是透过内观了解心的本质。我经常告诉人们心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根据佛教的哲学观,心意识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假如科学界花费相同的心力去分析内在世界、经验世界和心理现象,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不同的心理状态,它们的运作、与对象的关系不同,在现象学上的特征也不同。心的某些层面是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正确的认知它们、增强它们的潜力。如同科学家一般,假如我们发现某些心理状况是有害的,带给我们痛苦与麻烦,我们就必须了解其内在意义并且找到一个方法去根除它,这的确是一项值得的工作。事实上这是你修法中最切要的,就好像打开头盖骨做细胞实验一样,分析哪些细胞带给我们快乐,哪些又引起我们不安。寂天告诉我们只要这些内在的敌人还安然,对我们只有危险。&寂天也说到在普通敌人和内在敌人之间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假使你以友善的态度对待敌人可以化敌为友,但你不能对妄见采取同样的方式,你越是与它们为友,它们对你造成的伤害就越大。&
如果我温顺地对待外在的敌人,
他们可能带给我利益安乐;
可是如果我奉承内心的妄见,
带给我的只有痛苦与伤害。&如前所述,藉着修心可以改变你的观念和行为。只要你仍然受到无明和妄见所宰制,你就不可能达到真正而恒久的快乐,这是很自然的事实,如果你深受这个事实所困扰,你必须从中找到解脱之道&&涅槃。&内在敌人尽管破坏力强大,有一处它却比外在敌人脆弱。寂天在《入菩萨行》中解释,克服外在敌人你需要强健的身体和武器,或许你需要花几亿元买武器对付他们,但是对付内在的敌人你只需要能开展智慧的要素就够了,它们帮助你看清实相,你不需要任何武器和强壮的身体,这非常实在。&
无明烦恼一旦被慧眼识破,
它们就从我的心中消散。
如今你们到哪儿去了呢?
你们还能安住我心再伤害我吗?
然而意志不坚的我,
依然无法精进断除烦恼。&你不需要用很贵、很精密的武器去摧毁内在敌人,你只要开展出坚定的信心用智慧去打败它们。你也必须真正了解负面情绪的本质和最终实相。按佛教的用语,此一洞察叫做证入空性。寂天谈到内在敌人是脆弱的另一个意义,他说内在敌人不像外在敌人,内在敌人一旦被摧毁了以后就不会再整装反击。&via唐卡中的藏文化
几年前,亚青寺的益西降措仁波切回新龙普瓦寺,于新龙县中听闻有两个外地人因口角发生矛盾,双方各自掏出腰刀对捅入对方体内,两人当场死掉了。    仁波切暗想:&此二人虽素不相识,但他们内心都非常讨厌我,认为我不是真正的活佛转世。常常对我起恶心,但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伤害他们,更没有对他们修过什么诛法,为何两人一见面就起矛盾而死亡呢?&回到普瓦寺屋里,仁波切发现普巴...&
& &几年前,亚青寺的益西降措仁波切回新龙普瓦寺,于新龙县中听闻有两个外地人因口角发生矛盾,双方各自掏出腰刀对捅入对方体内,两人当场死掉了。    仁波切暗想:&此二人虽素不相识,但他们内心都非常讨厌我,认为我不是真正的活佛转世。常常对我起恶心,但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伤害他们,更没有对他们修过什么诛法,为何两人一见面就起矛盾而死亡呢?&回到普瓦寺屋里,仁波切发现普巴橛的尖端有红色的血迹。仁波切一观察,原来是此二人常对他起恶心,而负责消除违缘中的一位护法令其二人自相残杀所至。仁波切顿时非常生气的责备那位护法:&我并未说过让你们对这些给我恶心的众生要至于死地,只要他们不直接来给我捣乱就行了,你怎能取他们性命?!&    那护法被数落了一顿,显现嗔心,令仁波切口中长满了溃疡,每顿进餐只能喝少量稀粥,连续三天打吊水亦无有一点效果,大家都很着急。仁波切知此非药能治愈,观修为普巴金刚,当下以慈悲心息灭了那护法的嗔恨,使它性情变得调柔,顿时口里的溃疡就好了许多,可以进食饭菜了(事后仁波切出钱请僧人为其二人念经超度,并亲自给予二人加持,令其二人往生善道)。
& &由此可见,即便是有修行成就的人自己的护法(当然这个护法是世间护法,也就是,鬼神),搞不好也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那么,供养护法、布施魔鬼都要特别注意些什么呢?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大德慈诚罗珠堪布在《修心七要》略释(七)中专门讲到了这个问题,以下文字,全部转载自该文《乙二、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行为》:
& &将恶缘转为菩提道用的行为分四:一、积累资粮;二、净除罪障;三、布施魔鬼;四、供养护法。
丙一、积累资粮:四行胜方便
将恶缘转为道用的殊胜方便行为一共有四种。第一种,就是积累资粮。
当我们生病或遇到其它违缘的时候,如果修行还不是那么好,心里自然会希望自己早日康复,这是我们的第一本能。然而,作为修行人,那个时候我们却要对自己说:如果希望自己早日康复,除了看病等客观因素之外,还需要积累资粮。只有有福报的人,才会健康、长寿、发财等等,诸事顺心、念念必应。
积累资粮包括供养三宝、布施鬼、神、非人等饿鬼道众生,以及供曼茶罗等等。在供曼茶罗之前,首先要皈依、发心,然后向上师、三宝供曼茶罗,之后祈祷三宝:如果我生病对众生有利,能有助于我的修行,能增长我的菩提心,那就请上师三宝加持我生病;如果我健康对众生有利,能够促使我修行进步,能增长我的菩提心,那就请上师三宝加持我健康!我们不能祈祷:我一定要健康或我一定要生病。
丙二、净除罪障:
我们要告诉自己:如果你不愿意痛苦,就要清净受苦的因素&&罪业。清净罪业的方法,就是金刚萨埵修法里面提到的,以四个对治力来忏悔往昔的罪业。
丙三、布施魔鬼:
在魔鬼当中,包含了世间的非人、鬼神与饿鬼道众生等等。
布施的方法特别多,有烟供、水施等布施仪轨,大家可以按照这些仪轨的程序进行布施。
本论还讲到,在以烟供或水布施非人的时候,要一边布施一边告诉他们:虽然您这次让我生病了,但我却非常感谢您!因为我这个病令我的菩提心以及对众生的慈悲心都有增无减,所以我希望你们继续让我生病!希望你们继续给我带来很多违缘!
如果具备菩提心的力量和勇气,我们就应该这样告诉他们,而不能跟他们说:我供养你了,布施你了,求求你以后再也不要让我生病,再也不要给我制造违缘。
如果还没有这样的勇气,那就采取比较保守的方法:对这些鬼神修慈心、悲心,然后以烟供、水施供养他们,并告诉他们:我给您修了慈悲心,也供养了您,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对我的修行制造违缘,我以后修法有长进的时候,可以给你们回向。
丙四、供养护法
供护法的时候,不是祈祷让护法给我们制造违缘,而是祈祷护法遣除自己在菩提道上的所有违缘,并为自己的修行创造顺缘。
虽然显宗也会供护法,但藏密里护法供的比较多,现在很多居士都喜欢供护法。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密宗,特别是莲花生大师的伏藏法里一再强调,护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出世间的护法,也是佛菩萨的化身,虽然从外表现象上看,这些护法显得很凶猛,但实际上都是佛的智慧的显现,是为了度化某些众生而示现出这种表象的;第二种,是世间的鬼神。虽然他们是世间的鬼神,不是佛菩萨的化身,属于凡夫众生,但当初莲花生大师进藏的时候,曾以神通降伏了他们,并亲自给他们灌顶。他们在莲花生大师的座前承诺,以后要保护修行人,要保护佛法,所以他们跟一般的鬼神不一样。
另外还有一种护法,就是突然出现的一些鬼神,他们既不是佛菩萨的化身,也没有见过莲花生大师。
在出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比如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或丢了一些东西等等的时候,供养、祈祷第一种护法,效果不一定会很明显,因为出世间的护法一般不理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世间的护法却会把这些小事看得很重。他们的仪轨里面也讲过,哪怕是一毛钱、一块钱等区区小利,他们都会紧追不放、护如眼目。
比如,假如某个供这种护法的寺庙或家庭的东西暂时放到别人家里,别人家也会出现很多违缘&&生病或者不顺利,这就是因为护法认为他们的东西被拿走了,又因为这些护法是凡夫,所以会不高兴,从而导致很多问题。再比如,如果一个人把这些护法供得非常好,那么,假使他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念护法,对方都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然而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如果要供这种护法,一定要天天供,假设中间一、两天间断了,它就会大为不悦,就会给你捣乱、制造麻烦。这类事例是很多的,藏地一些祖祖辈辈供这种护法的普通家庭,就是因为供法不对,或者一、两天,一、两个月没有供,或者有一些不恭敬的行为,这些家里就会出现生病、财产损失等很多不顺利的事情。打卦的结果,就是护法在捣乱。
这些世间护法给我们带来的利益,就是在一些小事情上很灵验,而且效果很快,但在解脱方面,它不会有什么帮助。可以说,它对我们的伤害可能远远超过了对我们的利益,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它的利害。
由此证明,我们不能依止世间的护法,即使要供护法,也一定要供一个出世间的护法。虽然他们不屑于去管一些小事情,但对我们的修行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他们是佛菩萨的化身,所以不会伤害众生,即使一、两天不供,他们也无所谓,决不会无事生非、随意捣蛋,但供这类护法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有非常清净的密宗誓言(密宗戒律),在誓言清净的基础上,它会来帮助我们,反之如果我们的密宗戒律不清净,也不愿意忏悔,则哪怕我们再声嘶力竭地念护法仪轨、尽其所能地供护法也没有用,他们不会帮助我们,因为莲花生大师当初就要求他们,乃至佛法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之前,必须帮助学佛的修行人,但是,如果我们破了密乘戒,又不愿意忏悔,那我们就不具备修行人这个条件了,就算不上是学密宗的人了,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再怎么念护法,他们都不会管我们的。
如果密乘誓言很清净,则即使不那么念护法,他们也有保护我们的责任,不论是出世间的还是世间的正规护法,都是这样的,这是莲花生大师交付给他们的使命,即使事到如今,他们也不敢违越莲花生大师的吩咐。真正的修行人,它一定会保护、会帮助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念护法仪轨呢?比如说,一个人本身准备做一件事,但在他还没有做之前,假如有另外一个人来催促或劝勉他的话,他很快就会把这件事做完。念护法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如此&&提醒护法不要忘记他的承诺。
那么,该供什么护法好呢?若是宁玛巴,最好供三大护法&&丹坚、阿仲玛、惹哈拉以及格萨尔王,这些都是佛的化身,对我们的修行只会有帮助,不会有违缘。如果不想念那么多仪轨,也可以只念格萨尔王的修法仪轨。包括麦彭仁波切与法王如意宝在内的很多宁玛巴的高僧大德的护法,就是这些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关键问题是,如果我们自己懂得怎样修护法,则哪怕把世间最邪恶的魔鬼当成护法来供,他们也会如理如法地协助我们;如果我们自己不懂得怎样修护法,则即使我们把宁玛巴三大护法作为护法来供,他们也会变成我们的违缘。其中最关键的核心就是,我们务必要了知,所有法都是我们内心的反射,而心的本性又是光明、清净的,是佛的坛城,所以护法也不例外,也是我们自心的现象,所以无论再邪恶,也是心的反射,是佛的坛城,就是要有这样的正知正见,这是依止护法最首要的条件,如果缺少了这一点,则不管依止什么样的护法都一样有可能出问题,这不是护法在捣乱,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执着所导致的。
在具备上述见解与清净密乘戒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出世间的护法帮助自己的修行,就能起到如虎添翼之功效。
再次提醒大家,在供念出世间护法的时候,我们不能祈祷、委托护法去做一些涉及世间蝇头小利的事情,佛经认为,这就相当于把国王从皇宫里迎请出来,结果却让他去做清洁工一样浪费机会,国王有国王的权力,清洁工有清洁工的责任,同样,护法的责任,主要是遣除我们修行上的违缘,让我们的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不断增长,至于其它的小事情,我们还是应该用其它的方法解决。
顺带讲一下供财神的问题:很多居士喜欢供财神,在汉地居士的佛堂里面,很少看到没有供财神的,但是,黄财神等财神能不能让我们发财呢?如果自己拥有足够的前世积累的福报,那修黄财神是会起到一些作用;如果根本没有前世的资粮,则无论再怎么修财神,财神们在我们的发财上面也不会有什么帮助。
如果想发财,最好的方法,就是上供下施&&布施贫者、供养三宝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现世中看到果报,除此之外,光是供财神,是不可能发财的。如果仅仅供财神就会发财,那很多寺院在修经堂的时候就不需要到处化缘,只需供供财神就行了,他们应该是最会供财神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啊!所以,在这些事情上面,我们不要走太多的弯路。
很多人会说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发财的目的,是要为佛教做事情。但是,为佛教做事情与发不发财没有太大关系,即使没有钱,也可以帮佛教做事情,所以供财神不是很重要。
所遇修道用
将一切遭遇转为道用的具体方法是:
在遇到任何困难、魔障、病痛等痛苦的时候,都要想到:世上有无数个众生正在承受这样的痛苦,非常可怜;另外,只有痛苦和敌人,才能促进我在修行方面的进步,因此像上师一样对我有恩德。我衷心地希望能以我的这个痛苦来代替众生的一切痛苦。
大乘佛法认为,只有菩提心才是万能的。菩提心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除了菩提心以外,大乘佛教没有任何其他的修法。比如说,《现观庄严论》是整个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的修法次第,其所有的修法,都可以包含在七十事里面。七十事的第一事,就是菩提心。只要有了菩提心,违缘也可以变成顺缘。
凡夫都非常执着自己&&自己做的任何事情,无论有没有根据,有没有理由,都会认为是很合理的,这就是因为我们有&爱我执&,它是三千大千世界中最大的魔王。在这个执着没有打倒之前,我们永远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解脱与幸福,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反省它带给我们的烦恼、痛苦等各种负面影响。
驱赶爱我执有两种方法:一、依靠世俗菩提心,可以把我们的自私心减少到一定的程度;二、以胜义菩提心,可以将剩余的细微自私心从根本上彻底断除、打破。
如果能长期思维爱我执的过失与爱他执的利益,我们一定会有收获。当深深地体会到,从无始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是因为有了爱我执,才让我们堕落到我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并且把我们所有的修行都变成了有漏法,把我们的所有善根都变得很渺小之后,我们就会开始对爱我执产生一种反感,那时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爱他执上面,之后,我们发菩提心就会比较容易了。
走出修行的误区&&关于上师和弟子
希阿荣博堪布
近日,有弟子问我如何与上师相处,如何跟上师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参考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和华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中关于依止上师的内容,结合自己平日的观察,试着对上师和弟子的关系作了一个简单而且不全面的阐述。对于文中疏漏不当之处,我在此向诸佛菩萨至诚忏悔,并期待读...&
走出修行的误区&&关于上师和弟子
希阿荣博堪布&
& & 近日,有弟子问我如何与上师相处,如何跟上师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参考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和华智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中关于依止上师的内容,结合自己平日的观察,试着对上师和弟子的关系作了一个简单而且不全面的阐述。对于文中疏漏不当之处,我在此向诸佛菩萨至诚忏悔,并期待读者的斧正和谅解。我要特别感谢向我提问的弟子,使我有机会反省自己忝为人师的言行。若这篇文章还有些许可取之处,能对大家的修行有所帮助,就是我莫大的欣慰了。
&&&&从皈依到现在,我们努力闻、思、修,生起和巩固出离心、菩提心,并且试探着了解空性。一切看上去都很顺利,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如何处理与上师的关系。
&&&&我们似乎不可能在没有明师指点的情况下,自己摸索出解脱的门道。从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流转至今依然困惑,就是一个证据,说明我们仅靠自己的盲目追求和探索是走不出轮回的。佛陀对生命真谛的了悟像长夜里一盏明灯,照亮无数行者的解脱之路。两千五百多年前他在印度菩提迦耶成道时,我们不知在哪里游荡,总之是错过了跟随佛陀学习、思考、体证的机会。两千五百年,我们由于傲慢、颠倒、固执、牵挂和恐惧,一再错过机会,直到今天。尽管我们依然褊狭,依然不知珍惜,却有人依然持佛陀的智慧明灯,在无尽的夜里等待为我们照亮前路。如果我们还是错过,他说:他会停留,他会再来,直到我们不再错过。这就是上师的慈悲。
&&&&上师是藏语&喇嘛&的意译,指佛法上的老师,或称师父。从向外驰求转向回归自性,在这个转变发生的那一刻,我们便开始准备与上师相逢了。因为习惯于按自己的偏好解释文字背后的涵义,思维也总是跳不出&自我&的窠臼,如果没有上师的协助,我们自行阅读、思考或按图索骥地修炼,很难圆满证悟本性。能准确阐述经论意旨、启发思考并应机给予点拨的上师,是我们学佛路上必不可少的道友。在此基础上,上师本人若有证悟成就则能指导弟子更加迅速、直接而贴切地获得修证体验。释迦牟尼佛曾说:过去诸佛没有一位不是依靠上师而成佛,贤劫千佛也都依靠上师获得究竟证悟。如果我们有佛菩萨的智慧洞见,就会看到今生今世与上师的相逢,是我们在轮回中最圆满、最温馨的经历。
&&&&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写道:具德上师是弟子一切智慧功德的来源。世俗之事,一般人也能帮你解决,而成办死生大事,方法只有上师能教给你。要解脱轮回的束缚,仅有心愿还不够,我们得在上师的引导下学习取舍因果,以上师为对境迅速有效地积累福慧资粮。救拔众生出轮回苦海最有力的是上师的加持,智慧、慈悲、信心等功德增长最快的方法也是依靠上师。解脱之路上没有比上师更好的向导。
&&&&毫无疑问,我们都是真心想学佛、想解脱,否则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和不信任的年代里,我们不会选择修行这样一条难行之道,也不会心甘情愿接受上师的指导。问题是我们低估&我&的狡诈、顽强,以及为了自保而无所不用其极的能力。
&&&&&我&会随时跳出来,破坏我们跟随上师学习佛法的因缘。为什么它如此不喜欢上师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按照藏族人的传统,一个人拜见上师时会做什么。通常他会献上供养并顶礼,这不仅是出于礼貌和恭敬,其背后另有深刻的含义。
&&&&供养包括法供养、承事供养和财物供养,其中以修法的功德供养上师最为殊胜。法王如意宝以前不止一次强调过:与他结缘最主要是通过修持善法结缘,法供养最令他欢喜。佛法修行的结果就是断除对&我&的执著。
&&&&虽然真正的上师不会贪执钱财,但从弟子的角度来说,很多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执著莫过于钱财,见到上师而能把自己最执著的东西送出去,表示你愿意放下对物质的贪执,接受上师的教导。这不仅是削弱我执的有效方法,也是积累资粮的方便之道。无论对上师做何种供养都能迅速积累起巨大的修行资粮。关于财物供养,一些人可能会有误解,认为谁供养的钱财多谁的功德就大,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人即使勉强拿出一点钱财供养上师,也不会有多少功德。其实,供养上师主要看弟子的发心。如果你是为了做给别人看,那么供养上师很多财物也不一定就有大功德。当然法王如意宝也曾经说过,供养财物的多少虽不重要,却不失为判断弟子信心大小的一个依据。没有信心,虚荣心再强也不会轻易拿出钱财去供养上师三宝。如果你对上师有坚定的信心,发愿也清净,供养财物不论多少都同样有大功德。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老乞丐常常看见国王、王子和其他人供养佛陀和他的弟子,也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去供养。但她一天乞讨下来仅要到一枚铜板,她拿着这一枚铜板去买油,却发现那连点一盏灯的油钱都不够。油商出于怜悯,给了她一些油,她欢喜地来到寺庙点了灯,并且发愿说:&除了这盏灯,我没有什么好供养的。但通过此供养,希望我将来能获得智慧。愿我能帮助众生驱散心中的黑暗,引导他们开悟。&当天晚上,其它灯的油都烧光了,只有这位乞丐供养的灯一直烧到天亮,不但灯油没减少,连灯芯都仍旧是新的。那天正好轮到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值班照应灯火,他见天色已亮,想把灯熄灭,留到晚上佛陀讲经时再点,可任凭他想尽办法也不能熄灭那盏灯。佛陀知道后过来对目犍连说:&这盏灯你是熄灭不了的,即使你把世上所有海洋、河流、湖泊里的水都浇在这盏灯上,它也不会熄灭,因为它是由清净的发心供养而来,是为一切众生究竟解脱而点燃的。&这时,那位乞丐走到佛陀面前,佛陀授记她将来必定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号灯光佛。可见,以清净发心在具德上师前哪怕做微不足道的供养,也有无量功德。经论中还说,凡是赏心悦意的事物,如路边潺潺的溪流、山野的花,都可以观想供养给上师,功德同样不可思议。
&&&&承事供养指为上师做事或侍奉上师。因上师的所作所为无不在饶益众生,无不住于正法中,我们通过自己的身语行为为上师创造便利,虽不是直接修法,却也在间接上利益了众生、护持了正法。并且,这种随喜的功德将汇入上师的功德海中,由圣者上师宏大的愿力而生出的一切善业资粮,我们也将同样获得。所以,无论为上师做什么都是在积累修行的资粮。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圆满之前,不可能完全证悟空性;即使已证悟了空性,在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前,仍需精勤积累二种资粮,使修道日益增上。每当我有机会为上师法王如意宝做点事情,都会高兴不已。昨天破晓时分,在梦中,日夜思念的上师来到我修行的山洞外,我惊喜交加地奔出去。法王笑嘻嘻在洞口的一块藏毯上席地坐下,我担心后面的岩石会碰到法王的头和背部,忙又跑回洞里拿了一块大羊毛毯想为法王做一个靠垫。心里实在太高兴又太紧张,我怎么也没法把那毯子摆弄成靠垫。一直到醒来,我都处于喜悦的忙乱中。
&&&&人们也常把供养分为身口意三门供养,指在行动、言语、思想上修持佛法,以此作为对上师的法供养;以及在行动、言语上对上师作承事供养,以意念随喜上师的功德。不论哪种形式的供养都能帮助我们增进信心,减少我执。
&&&&五体投地的顶礼,一方面表示你决心放下傲慢和成见,把自己摆在最低的位置,坦然接受一切,不再担心摔跤和失去;另一方面也能积累巨大的福德资粮。佛经中说,佛陀三十二种宝相之一的无见顶相,便是因恭敬顶礼具德上师而来。
&&&&拜见上师时供养和顶礼都有明确的象征意义,表示我们准备好放下我执,这是与上师相处时应有的心态,也是自我不喜欢上师的原因。在上师面前,没有自我的立足之地。
&&&&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态面对上师?首先,在见到上师之前,已经有了很深的成见。上师应该仙风道骨,仪表堂堂,成熟又单纯,威严而慈祥;上师应该有求必应,在我们沮丧的时候给予安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上师应该适时显露神通,以博弟子的欢心,使他们不致于因为修行枯燥无趣而退了道心&&我们就是带着这么多的&应该&去见上师的。如果实际情况与预想的不同,我们便感到失望,甚至开始怀疑上师是否真有德行。
&&&&一些人见到上师后会犹豫,不知是否需要深化与他的关系。在与某位上师建立正式的师徒关系之前,的确需要仔细观察。上师是生生世世的皈依处,也是开示取舍道理的导师。如果不加观察而错认不合格的人作上师,求法者将在轮回的痛苦中陷得更深。藏传佛教尤其强调观察上师。金刚上师与弟子的关系一旦建立就不能失毁,否则触犯密乘戒甚至破戒,后果极其惨烈。如何辨别真正的上师,《普贤上师言教》中讲得很清楚。在末法时期,虽然如续部经典中所说具足一切功德的上师极为难得,但作为合格的上师,至少应该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是具有无伪的菩提心,其次是精通教法,能应弟子的需要完整传授某一解脱法门,第三是戒律清净。而判断一位修行人是否具备金刚上师的资格,其密乘戒清净与否就要摆在第一位。&金刚上师&并不像&堪布&、&活佛&、&仁波切&那样是一种头衔或称谓,它代表的其实是上师与弟子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上师为你灌顶、讲解续部教言或传授密法诀窍时,他与你之间的关系便成为金刚上师与弟子的关系。如果上师本人密乘戒不清净,法脉传承到他那里就中断了,他又拿什么来为你灌顶、讲解和传授呢?有些人在日常生活的琐事上十分用心,吃顿饭、买件衣服都当大事;可在选择上师的问题上却非常盲目大意,似乎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是他的上师,只要&自我&告诉他:有了一位&上师&会让他感觉自己更完整。
&&&&一个人会值遇怎样的上师,这既取决于个人的发心及与上师的因缘,又与同时代众生的共同业力相关。当年,释迦牟尼佛直接以佛陀的形象出现在世间引导众生,而在佛灭度后,众生由于福报减小,只能看见佛以阿罗汉的形象示现;阿罗汉之后是班智达利益众生;到现在末法时期,众生眼里只能看见普通人,佛便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就个人而言,没有宿世的福报,今生不可能值遇贤善的上师,而内心不清净,真佛现前也不会见其功德。所谓观察上师也是观察自心。我们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心去拜师求法的?是为了解脱还是为了别的?是希望所有众生都今生得安乐、来世得解脱,还是只想自己早日脱离轮回的痛苦?是想了解和证悟宇宙人生的真谛,还是想获得某种灵修体验或者拥有某种新的身份?若自心清净,佛陀即使以普通人形象示现,你也能认出他是佛;若自心不清净,再好的上师你也看不出他的好。佛陀的表兄弟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跟随佛陀几十年,始终就认为佛陀不如自己有见地、有修证、有功德。佛以何种形象示现,这与众生的共业有关;而在你眼里上师是佛还是凡夫,则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的福报和智慧。《普贤上师言教》中特别指出,对上师进行观察是指&在未结上求灌顶求传法的缘分之前善加观察,之后如果是具足法相的上师则依止,若不具足法相则不依止。已经依止了上师后,上师无论行为怎样都应看作是善妙的,全部视为功德,生起信心并观清净心。如果生起恶分别念,则会导致不可思议的过患。&
&&&&此外,师徒之间是否心灵相契也很重要。藏语中把拜师学法称为&喇嘛啦登巴&。&登巴&指依靠,心里坚信依靠上师必定解脱。各人与上师的缘分不尽相同,有人初见上师或仅仅听到上师的名字就会有强烈感应,像米拉日巴尊者第一次听人提起大译师马尔巴罗扎,就对这位不曾谋面的上师生起了无比的信心;也有人是通过不断与上师接触,增进了解而逐渐建立起信任。有的弟子能长期跟随在上师身边学法,像麦彭仁波切的弟子沃莎随侍仁波切三十七年,朝夕相处直到上师圆寂;有的弟子在上师面前求法、听法一段时间后,就不得不离开,阿底峡尊者曾向一百多位上师求法,善财童子也曾走遍名山大川寻访众多善知识。然而不论身体离上师是远是近,只要内心保持与上师的默契沟通,理解、领悟、牢记他的教诲,在心灵深处感念他的功德和恩德,就能领受到上师源源不断的加持。这便是跟随上师修学佛法,依靠上师趣入解脱。
&&&&因观察而不急于跟上师亲近,与因成见而对上师失望,是两回事。你究竟是不抱成见地观察,还是感觉上师与你所期望或迷恋的形象不一致?有时候,上师会故意以出人意料或令人失望的形象出现,挑战你内心的开放能力。你如果希望上师威严,则很可能看到他顽童气质的一面;你以为上师和风细雨,他则会表现得严厉苛责;你觉得上师应该超凡脱俗、与众不同,他就会像个普通人一样打嗝、剔牙、生病、衰老。一心想求即身成佛要诀的米拉日巴尊者见到上师马尔巴时,马尔巴正在地里干活,他是个不起眼的农夫。名满天下的大学者那诺巴求见上师帝洛巴时,帝洛巴正在窝棚里吃鱼,他是当地人所公认的疯乞丐。跋山涉水、历经磨难的常啼菩萨最终见到上师法胜菩萨时,法胜菩萨正在宫殿里享受妙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上师们看来套路都差不多,上来先打破你的成见,让你怅然若失、不知所措,让你认识到成见的虚妄可笑,尤其是对你指望能传授你解脱之道的那个人抱有成见。以前我舅舅罗荣丹巴常对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津津乐道: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公过世时,家人请来著名的索南嘉措活佛为亡者超度。谁知活佛过来饱餐一顿后倒头便睡,舅舅见状,心里不免着急。直到第二天中午活佛才醒来,他笑着说:&我还是念念经吧,不然那个孩子要怪我了:尽吃我家的东西,什么事也不做。&舅舅听了这话,又惊讶又愧疚,对索南嘉措活佛生起了巨大信心。
&&&&没有被上师的显现吓跑,你留了下来。这也许是很久以来第一次,你抵制住自我的诱惑,没有被它牵着鼻子走。这失败让骄傲而狡猾的自我无论如何也不甘心,于是它立刻使出新招,向你道喜说:&现在你已经成为这位重要人物的弟子,你的福报非常人可比。你不仅比一般的凡夫俗子更高明,也比其他宗派的佛教徒更尊贵。你是上根利器,万里挑一。&如此吹捧之言,你听起来却颇为受用。让你感觉自己很重要,是&自我&惯用的伎俩。在&自我&的怂恿下,你忙着扮演新的角色。在世人面前,你扮演佛教徒;在佛教徒面前,你扮演道行更高的佛教徒;在上师面前,你扮演&孺子可教&的好弟子&&这种扮演,可能是有意的,但绝大部分时候却是无意识的。换言之,你以为自己是佛教徒,而实际你只是在扮演佛教徒。你换一种吃饭、睡觉、说话、生活的方式,定期烧香、磕头、放生,为宗教或公益事业出钱出力。这都没有问题,关键是:你做这些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你是佛教徒,或是为了让自己安心,肯定自己的确走在公认的正道上,还是为了把自己的本来面目探个究竟。佛陀传授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指向解脱;但不论修哪个法门,若只是做表面文章,而不肯硬碰硬在自心上下功夫,解脱都将遥遥无期。
&&&&&自我&&说:&上师对每个人的解脱都至关重要,一定要给上师留下好印象。&于是你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博得上师的青睐。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自己本来心浮气躁、傲慢生硬,但一到上师面前,整个人就平静、柔和、喜乐起来。如果这种转变是自然流露,当然再好不过。经论中对弟子在上师身边的言行轨范有详细的开示,比如态度要谦逊温和,姿势要恭敬调柔,不可轻浮张扬、无所顾忌等。对一般人来说,这种种寂静的威仪是需要刻意模仿,才能慢慢学会的,所以只要心里是真恭敬,一开始在上师面前有点做作也很正常。我的一位弟子每次见到我都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言行举止显得有些夸张,常常让旁边的道友发笑。虽然作为上师的我并没有什么功德,而他真诚的恭敬心有巨大功德,所以我非常赞叹随喜他。但如果你只是装模作样,想表现得比别人更稳重、大方、有见识、有心胸,好让上师对你另眼相待,则很难与上师相应。
&&&&《普贤上师言教》里工布奔的小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西藏工布地方有一个单纯的人,叫阿奔。一次他去拉萨朝拜觉沃佛。到大昭寺的佛殿时,其他人都走了。他又累又饿,看见供桌上的食品和酥油灯,心想:觉沃仁波切是把这些糌粑团蘸上灯里的酥油吃的,为了让酥油不凝固才点火,好吧,我也照着他的样子吃点儿东西。于是,他把糌粑食子蘸上酥油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吃完后,看着觉沃佛像说:&神馐被狗叼走了您也是笑眯眯的,酥油灯被风吹动您还是笑眯眯的,您真是一位好上师。我的这双鞋托您保管,我转绕您一圈就回来。&说完把鞋脱下来放在觉沃佛像面前,自己转绕去了。
&&&&香灯师回来,看见佛像前的鞋准备扔出去。这时,觉沃佛像开口说话了:&这是工布奔托我保管的,不要扔掉。&
&&&&那个工布奔回来取鞋时,又说:&您真是一位好上师。明年请到我的家乡来吧。我会准备好酒菜等您。&觉沃佛像说:&好的。&
&&&&工布奔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我已经邀请了觉沃仁波切来做客。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你记着点,常去外面看看。&
&&&&第二年某天,他的妻子去河边提水,在水中清楚地显出觉沃的影像。妻子立刻跑回家告诉丈夫:&那边水里有一个人,是不是你请的客人呀?&他马上跑去看,果然看见水里现出觉沃仁波切。他认为觉沃落水了,奋不顾身跳进河里救人,还真的把觉沃拽了上来,于是他高兴地拉着客人往家去。
&&&&在工布奔简单的心里,觉沃佛像不是&和佛一样&,而就是佛本人;佛也不是几千公里以外生活在古代的一个印度人,而是近在眼前、能跟他说得上话的一位上师;上师不是在天上飞来飞去、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供佛的食子不是摆样子的,上师出门也会遇风雨,过河不小心也会落水需要人搭救。阿奔真心恭敬、喜欢觉沃仁波切,否则像他那样对礼节、应酬完全没有概念的人,不会张罗着请上师来家里做客;而他恭敬、喜欢上师的原因,不是上师有名气、有神通,而是&神馐被狗叼走了您也是笑眯眯的,酥油灯被风吹动您还是笑眯眯的,您真是一位好上师&。阿奔心里没有成见和假设,假设自己是信徒,假设信徒应该如何对上师,假设上师应该如何反应和表现。他不懂这些,只是那么单纯而坦白地来到上师面前,打心眼儿里亲近上师。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与上师的缘分不同,见到上师也会有不同反应:有人放松,有人拘谨,有人鲁直,有人细腻。记得法王如意宝在世时,我和我的几位师兄弟每次见上师前都会紧张得手足无措,总要在上师门外踌躇很久,谁也不敢头一个进,有时不得不靠抓阄来决定先后顺序。不管怎样,只要是单纯而坦白就比较容易与上师相应。
&&&&以前法王如意宝谈起自己早年求学的经历,常说:自己对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无比敬畏,虽然心里渴望亲近上师,但没有上师的吩咐,万万不敢鲁莽地跑到上师面前去。那时,他经常偷偷地在远处望一望托嘎如意宝住的小屋,希望能远远地看一眼上师进出的身影,他就心满意足了;如果张望时恰巧被上师瞅见,叫过去摸摸头,他更欢喜得不知如何是好了。法王如意宝还常提到他年少时拜见观音上师的有趣故事。在后人发掘的莲师伏藏法中,有十三个伏藏法明确授记了班玛斯德上师乃观音菩萨的真实化身,因此人们也称班玛斯德上师为观音上师。法王初见观音上师,少年天真烂漫的心里满以为自己会见到衣带飘飘、雍容华贵的观音菩萨,不曾想眼前出现的却是一位普通的藏族老人。法王以为自己看错了,揉揉眼睛再看,还是一位朴实慈祥的老者。他心想:&一定是我的业障使我看不见观音菩萨!&于是,他闭上眼睛深深地忏悔、祈祷。在他心中,上师与观音菩萨无二无别的信念不曾有一刹那动摇过。正因为如此,观音上师对他赞叹有加,在观音法会上欢喜地对四众弟子说:&从托嘎如意宝那里来的大菩萨参加我们的法会,使大家念咒的功德成倍增长。真是太荣幸了!平时我要求大家念咒要严格计数,不能随意夸大,但今天情况特殊,我们可以放大胆子多一点计数也没问题。&说完,带头拿起念珠把计数结的位置往前又移了几颗。法王如意宝常用这个故事来教导弟子说:&我们由于自己的福报、因缘,也许一时不能现量看见上师就是佛菩萨,但只要我们不起无谓的分别念,真心忏悔自己的业障,上师就会欢喜,上师的慈悲加持就会融入我们心间。&
&&&&有句话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上师心若是空中圆月,各人心中的江河愈平静清澈,映出的月影就愈皎洁圆满,污物漂浮、波浪汹涌的江面倒映出的月影必是染污零乱的。所以宝月一轮当空,江月各自不同。然而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只要江中有水,不论清净污秽,都能映出月影。一江有月,千江有月。不要以为只有自己才与上师相应,也不必担心其他人与上师接触会减损自己与上师的相应。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实践中却常常成为大家修行的障碍。有时候,其他人若比你更接近上师,会让你感觉不舒服。如果有可能,你甚至会阻碍上师与其他信众交往。你相信这种带排他性质的贪执就是对上师的信心,而实际上,它只会妨碍你与上师、与道友之间的交流。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领会上师的意趣。
&&&&清净的信心是开放平等的,不会排斥其他道友,也不会排斥其他具德上师。当你能做到绝不舍弃已有的上师时,若值遇其他有缘上师,仍然可以前去依止。不是每个人只能有一位上师。上师不是某位弟子的专利,同样,弟子也不是某位上师的专利。有些信心清净的修行人,由于因缘和修法的需要,会依止随学众多善知识,而丝毫不起冲突或退失信心。到底是依止一位上师好还是依止多位上师好,这完全看你的信心是否清净。如果见到新上师就舍弃原来的上师,则会失去所有上师的加持。舍弃一位上师等于舍弃一切上师。以前,有三位修行人向钦哲益西多杰尊者求灌顶。尊者说:如果他们答应舍弃自己的上师就给他们灌顶。因为这次受灌顶的机会极其难得,其中两人思前想后,最终同意了尊者的要求,而另一个叫沃惹的人却说:&我的上师没有丝毫过失,就算嘴里假装说舍弃而心里不舍弃,我也不会做。&于是,他被尊者赶出了受灌顶的行列。就在沃惹心灰意冷返回家乡的路上,钦哲益西多杰尊者派人把他请了回去。尊者当众赞叹说:&依止上师就应该像沃惹一样。&随后把那两位舍弃上师的求法者赶出了寺院。后来,沃惹依止钦哲益西多杰上师多年,被上师称为&与我无二的尊者&。
&&&&弟子的所作所为皆为令上师欢喜,这样的动机无疑是纯正的,不过有时&令上师欢喜&却会成为我们固执己见的借口。当我们认定自己所做之事正确无误时,会比平常更固执;而对虔诚的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比让上师欢喜更正确的事了,所以我们一旦认准自己的方式合乎上师心意,就很难再接受其他人的不同意见和做法。然而道友之间,尤其是金刚道友间的和睦相处极为重要。金刚道友是解脱路上直至成佛不离不弃的同行者。金刚道友闹矛盾会扰乱上师的心,对上师的住世和弘法利生事业制造违缘。出发点是&令上师欢喜&,最后却犯下如此严重的过失,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惋惜!究其原因,还是&我执&在作怪,什么都有可能被&我执&利用,即使最良善的动机也会成为修行的障碍。
&&&&《时轮金刚》中明确指出,十四条密乘根本戒中关系到上师的有三条:不扰乱上师心,不违背上师教言,以及金刚道友间不相互嗔恨。这第三条戒律常被人忽视。人们只知道上师是严厉的对境,却不知道金刚道友之间关系紧张、破裂直接关乎上师,因此也是严厉的对境。我们若有机会与其他道友共事,一起为上师、为佛法做点事情,应该珍惜这份福报和缘分,随喜道友的发心和行为。即使有意见分歧也可以沟通解决。很多时候,为了护持他人的善心、善念,成全他人的善行,不仅我们自己的意见、方式可以放弃,甚至我们所做的&善事&或&正确的这件事&本身也可以放弃。我们不必坚持事情一定要做到完美。如果参与者都能够通过共事减轻烦恼、增加法喜和道心,就是完满了。法王如意宝曾告诫弟子:不要惹众生心生烦恼。无垢光尊者曾建议修行人:一切按上师说的做,这就是最大的供养。又固执又不善于取舍因果的我们,也许应该时刻牢记圣者的教言。佛经中道友们的聚会告一段落,不是也常常以&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来描述当时的情景么?
&&&&根据大圆满宁提金刚藏乘的观点:只要师从一位传承清净无染、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视上师为佛,以坚定的信心至诚祈祷,自己的凡夫心就能与上师的智慧彻底相应,无二无别,靠上师的加持就能使自相续生起证悟。法王如意宝十五岁时,怀着对无上大圆满的强烈信心,至诚祈祷麦彭仁波切。每念完一百遍麦彭仁波切祈祷文,便仔细研读一遍仁波切所著大圆满窍诀精髓《直指心性》。如是反复,在圆满念诵一百万遍祈祷文、阅读思维一万遍《直指心性》后,心相续中生起前所未有的大圆满境界。
&&&&然而,如果你认为这辈子只要跟着上师就不发愁了,把一切都心安理得交由上师决定,这样做可能并不完全正确。你也许只是不想对自己负责罢了。我们这些人,无始以来上天入地,什么都见过了,生生世世的烦恼伤心,一转脸,又忘了,再来,还是浑浑噩噩纠缠不清。释迦牟尼佛说过:&吾为汝说解脱道,当知解脱依自己。&自己不下功夫,总想着上师会像扔石头一样把你扔到极乐世界去,上师能力再大、悲心再恳切也无法满足你这个愿望。当初,米拉日巴尊者在绒顿拉嘉上师处求到大圆满的灌顶和修行要诀。上师说:&我此殊胜大圆满法,昼修昼成佛,夜修夜成佛,具有宿缘者不需修持,仅以听闻就能解脱,乃极利根、具法缘者所修之法。&米拉日巴尊者心想:&我以前学咒术时,仅仅十四天就出现明显验相。学降冰雹术也只用七天就成功了。现在此法比咒术、降冰雹术更容易,昼修昼成佛,夜修夜成佛,具缘者不需修持。我既然已遇到此法,也算具缘之人。&所以他什么也不修,整天睡大觉。过了几天,上师说:&看来我无法调伏你,你还是去找圣者大译师马尔巴罗扎吧。&
&&&&现在交通通讯发达,想向哪位上师求法,坐上飞机、汽车一会儿就到了上师面前;或者在家里,足不出户通过网络、音频、视频听上师讲法;各种各样的书籍都比较方便看到。这些都是学法的便利条件。相比之下,以前的修行人为见上师、求正法而历经的磨难要大得多。法王如意宝少年时期从家乡色达步行五百多公里到石渠江玛佛学院拜见托嘎如意宝,沿途靠乞食维生,翻山越岭,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之后在上师座下全面听受显密教法,小小年纪也能和大人一样忍受千辛万苦而丝毫不动摇精进学法的决心。那时,法王如意宝父母双亡,没有人供养他在外求学所需的衣食,他只好常年靠江玛佛学院定期分配给僧众的少量酸奶维生。他住的草坯房狭小简陋,四壁透风。每当秋冬来临,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便在屋里挖一个大坑,坑里填满干草,每天大半截身子坐进坑里看书,以此取暖。晚上点酥油灯彻夜用功,累了就靠在坑壁上休息一会儿。法王常常用全知无垢光尊者依止持明上师革玛燃匝的故事来鼓励自己。无垢光尊者在最贫困的时候,曾经靠区区三藏升糌粑粉维持了两个月的生活。每当下雪,就钻进一个牛毛口袋里取暖。这个口袋既作盖被又当褥垫。尽管条件如此艰难,尊者仍然坚持不懈在革玛燃匝上师面前恭听了诸多法要,被人们称为&更钦耶尼雅巴&&&住在牛毛口袋里的全知者。后来,尊者成为革玛燃匝上师法统的传人,凡见到、听闻、忆念或接触到尊者的众生都将获得菩提果位。
&&&&上师的加持无所不在,生活中的一切际遇都是诸佛菩萨的加持。这意味着我们决心直面生活的实况,选择把顺境逆境都看作修行的途径。但是,对有些人来说,&上师的加持&也许恰恰意味着可以不直面生活的实况。你希望有一种方法,有一个人,能带你超越这琐碎而低俗的人生,进入到一个全然不同的美妙境界。世俗的事务不再让你感兴趣,这究竟是好是坏呢?如果你仍然想要成为,想要得到并且保有,不论目标是世俗的功名利禄、情感欲望,还是非世俗的名闻利养、神通境界,背后的行为模式都是一样的。你不过试图用另一套东西来强化我执。
&&&&如果你失业了,你不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运气不佳或者人际关系没处理好,而宁愿相信这是一项考验,是上师或者诸佛菩萨想看看你是否堪受人生的大礼。你觉得在你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桩桩件件都是另有深意的。你不会真正摔跤,就算摔倒,也应该摔在莲花或至少是棉花上。然而如果我们真正相信上师的加持无所不在,就不会在意自己会摔得多惨。哪怕山穷水尽,比周围的人都更潦倒,也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上,这份坦然和决心,已足够令我们的生活开阔而富足。
&&&&我们听从上师的教导,开始闻思佛法。佛教经典的文学之美、逻辑之美、思维之美,各种理论、概念、公案让你振奋赞叹,但这一切如果没有融入你的心相续转化成你个人的领悟,对你来说就只是一堆知识。法王如意宝以前常说:闻法是为解脱,不为积累、卖弄学问。尽管你可以在自己收集的知识中找到肯定和安慰,也可以向世人炫耀,但这并不能保证减少你的困惑。若没有对上师的坚定信心并随时祈祷上师加持,我们在闻思修过程中的努力很容易就受到习气的影响,而成为一种囤积行为,囤积学问,囤积经验。
&&&&从前,那诺巴尊者曾是印度最负盛名的班智达,精通三藏,辩才无碍,但智慧空行母却提醒他:&你只是精通词句而并未彻底证悟。&尊者知道空行母所言正中他的要害,于是毅然放弃一切功名成就,从零开始跟随帝洛巴尊者学法,受尽磨难而始终心无旁骛地追随上师左右,最终在上师的加持下证悟诸法实相。大圆满传承祖师嘉纳思扎尊者和布玛目扎尊者也有过类似经历。两位祖师都曾五百世转生为大班智达,却始终未能证得无上正等觉。后来金刚萨埵在空中示现,给予指点,他们先后远赴东土拜熙日森哈尊者为师,依靠上师传授的大圆满窍诀终于证得佛果。
&&&&佛法强调闻思修并举。闻思的同时,我们要修法,要用亲身体验去印证佛法的教义。对刚入门的人来说,实修往往充满神秘感和吸引力,但当你满怀跃跃欲试的热情,请求上师授予那传说中奇妙无比的高深法门时,他要么微笑不语,要么建议你去磕头、持咒,或做其它诸如此类、再平凡枯燥不过的事。你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打击你的积极性。难道不需要做点儿什么与众不同的事就能成佛吗?难道磕头、持咒与开悟有必然联系吗?你开始怀疑上师是否真的愿意教给你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自我&就是这样,只要不如所愿,很容易就陷入猜忌当中。你想有所作为,想超凡脱俗,这都是&自我&成就欲的表现。因为看到世俗生活的如梦如幻,我们才投入到宗教修持中;而如果这种修持总也无法满足成功欲,我们便想:精神修持大概并不比世俗生活更真实可靠;如果花同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世俗营生上,不至于会像现在这样一无所获。我们就是这样在世俗与宗教、物质追求与精神修持之间跳来跳去、摇摆不定,而实际上我们的态度和方式从来没有改变过。
&&&&在修行路上坚持不懈,做到这一点比我们预想的要艰难得多。我们只有在自我感觉越来越好时,才相信自己走对了路;如果情况没有变好,我们就会犹豫不前或干脆放弃。不幸的是在修行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部分人都会感觉很糟糕。以前因为散乱,我们根本察觉不到自己有多浮躁僵硬;而通过心的训练,我们也许是此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混乱。这让很多人感到难堪甚至无法接受,但这是修行的必经之路,如果不能面对自己的混乱,定力将无从谈起。经论中说:修行之初,我们的心像高山上飞流而下的瀑布,喧闹杂乱;一段时间后,心变得像平原上流淌的河,不再水花四溅、势不可挡;再后来,心像大海,远看平静如镜,走到跟前还是会发现海面起伏的浪花;最后,心像高山,坚毅沉静、巍然不动。
&&&&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不要企图非凡,这是上师要传达给我们的第一个信息,可我们往往要在吃尽苦头之后,才会明白这个道理。所谓&平常心是道&。上师建议我们持咒、磕头、修加行,原因之一就是让我们逐渐放下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消退好高骛远的冲动,在平实中体会修行的滋味。你看《金刚经》里第一段写道:佛陀与弟子在舍卫城外的树林里静坐,到了吃饭的钟点,便穿好衣服,拿上碗去城里挨家挨户乞食,回来吃完饭,叠好外衣,收起碗,把脚洗洗干净,拍拍坐垫,继续静坐。圆满无上正等觉、堪受人天供养的佛陀,过的就是这样平实的生活。等几百万遍心咒念完、十万个大头磕完,尽管你可能还是观想不清佛菩萨的形象和坛城的细节,但是你的心安静多了,不再成天玩弄&即身成佛&、&大圆满&、&大手印&之类的概念,也不再野心勃勃,一副志在必得的样子。修行对你来说,是次第而行,是平凡而具体、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饭、睡觉那样。
&&&&释迦牟尼佛说:众生皆具佛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佛性、本来面目、心性等等都指向同一个东西。它如如不动,一直就在,不是要等到未来某个时间点才会出现,也不是从上师那里移植过来。上师能做的只是帮助你把背包里不必要的破烂什物都扔掉(看看你这一路走来竟带了多少不必要的行李!),直到裹在其中的如意宝珠露出来。
&&&&起初,米拉日巴尊者到马尔巴上师那里一心想求即身成佛的法门。他认为必有一种方法是&昼修昼成佛,夜修夜成佛&,能够像点金剂点石成金一样,把他从凡夫顷刻间变成佛。他以为上师必定会一口答应他的请求。但是他错了,无论他做什么都得不到上师的肯定。除了打骂,上师连半句口诀也不传给他。就在他第一次因为伤心失望而痛哭时,上师跟他说:&对法不能太夸张,不过据说你是一个精进的人,若能勤修我的窍诀,或许此生也能成佛。&并且安慰他:如果他能按上师的要求修建房子,就传他窍诀。当别人都去接受上师灌顶、传法时,他却要忙着背土石建房子。每次房屋即将竣工,上师都会一顿痛打,命令他重建。他的背烂了,&法&的影子却依然看都看不到。就这样日复一日,苦难、委屈、琐碎的劳作磨掉了他的傲慢和浮躁,也平息了他急于求成的冲动。他不再以为往昔的业障是随便说说就能清净的,也不再奢望即身成佛,他甚至放弃了继续求法的打算,准备一死了之。而就在这时,他和上师之间的障碍清除了。上师终于同意向他传法。上师说:&为了净除你的罪业,我叫你来建筑息、增、怀、诛的房屋。我把你从灌顶的会座中赶出去,又做了很多不合情理的事情,可是你不起丝毫邪见。这表示将来你的弟子和法统学道时能具足信心、精进、智慧、慈悲等一切弟子应具的条件;修道之时,皆能于此生无大贪著,有忍苦精进修行的毅力;最后生起觉受证解,具足慈悲和加持,成为圆满具相的上师。&
&&&&佛陀的教言可以通过文字流传下来,而佛法的真谛只存在于上师心里。它的传承只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以心传心。当你放下成见、伪装和打算,不再牵挂、焦虑和希求,你的心才真正敞开。只有到这时,你才有可能去接收上师一直在试图传递给你的信息。
&&&&敞开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意味着淡化彼此、你我之间的界分,而我们的生活却是建立在分别心上的。整个人生似乎都耗费在分别这个、那个、好、坏、接受、拒绝上了。我们把事物与概念联系,把概念与情绪、态度联系。如果你的分别能力稍弱,别人就会把你看成智力低下。正是因为全社会都极力推崇分别心,人与人之间才会这样疏离,世界才会这样四分五裂。分别心使我们用孤立、分离的眼光看待事物,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结便在我们眼中消失了,所以我们很难以包容的心面对世界,而且相信自私就是利己。有人不知道怎样印证自己的修行是否有偏差,方法其实很简单:看看你的&自我&是否依然强大,你与他人、与世界之间的界分感是否依旧强烈。
&&&&上师帮助我们弱化分别心,训练心的开放能力,有时候,他会采用激烈的手法,像帝洛巴对待那诺巴那样。看上去帝洛巴上师一直在想方设法虐待他的弟子,而那诺巴毫无怨言地全部接受下来。暂且不谈这两位大德各自的成就,单是他们之间的默契交流已经令人叹为观止。帝洛巴以常人无法接受的方式,一次次想探底那诺巴心理承受力的极限,而那诺巴,这位出色的弟子,一次次向上师证明他的心足够开放。他不愧为帝洛巴法脉的继承者,在他的心与上师心之间,沟通至为彻底。
&&&&我们认为自己相当开放,没有多少分别心,可当上师吩咐我们去做什么,第一反应仍然是要判断,有时还会因为不认同而犹豫或拒绝。不是说我们不信任上师,而是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气,遇事一定要作评判,稍有不顺就要反弹。问题就在这里。上师是我们决心恭敬、友善相对的人,对他尚且如此,对其他人、其它事会有什么反应可想而知。因此,上师让我们以他为对境,学习以开放、柔韧的心待人处事。&不违背上师教言&,不是要树立上师的权威,而是为了培养我们平静接受一切际遇的能力。前辈大德曾建议想跟随上师学法的弟子,要像渡船那样,被人呼来唤去而毫不厌倦,或像铁匠铺里的铁砧,冷的热的轮流打击而真心不改。
&&&&世间万物相互联系,我们如果能对一个人完全敞开心扉,就能对整个生活开放;如果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一个人沟通,就能和整个世界沟通。我们将习惯于欣赏和尊敬周围的每一个人,就像多年以来欣赏和尊敬我们的上师。那份开阔而谦卑的心,直接来自于上师。我们这时才知道寂天菩萨所说的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当你看任何一位众生,都怀着真诚和慈爱去看,并且观想:依靠仁慈的众生,我将大彻大悟。
&&&&从扭捏作态、浮想联翩,到落到实处修行,上师不露痕迹地帮助我们调整心态。随着修行的不断长进,我们与上师的情义更加深厚温馨。上师是佛,但他并不是那庙堂之上金色脸庞的偶像。面对上师,我们既有对佛陀的恭敬,也有对另一个生命的发乎真情的关爱。佛菩萨游舞人间,示现如凡夫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这一切都大有深意。记得法王如意宝圆寂后不久,我到成都,几位居士来见我,问:法王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该高兴还是该伤心?法王如意宝已得佛果,娑婆世界对他来说同极乐世界没有差别;但对我们凡夫来说,娑婆世界、极乐世界有天壤之别。法王如意宝为了引导我们,一生倡导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自己也示现往生西方净土。在法王如意宝的境界中,没有痛苦烦忧,但是在我们的境界中,法王的病痛、离去都是真的。我们不忍看见上师承受病痛的折磨,不舍得上师就这样离去。从此失去依祜,众生失去依祜,我们怎能不悲伤!
&&&&从前,麦彭仁波切身体不好,他的侍者沃莎为上师的健康着想,时常把前来拜见的信众挡在门外。有时仁波切趁沃莎不在偷偷会见客人,一边往外看一边说:&我们得快一点,千万别让沃莎看见,不然,他要对我们不高兴了。&显现上沃莎对上师很严厉,作为弟子和侍者,似乎不应该这样做,但他对上师的关爱是那样真切强烈,以至于顾不上过多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表现。这一点,上师当然明白。麦彭仁波切在圆寂前,来到沃莎的小屋里特意向这位跟随他几十年、忠心耿耿的弟子道别,问他是否还有修行上的疑问,并且说:我乃文殊菩萨的化身,以愿力来此世间,非像一般凡夫因业力而来。末法时期众生狡诈多疑,故我以前从未透露过自己的来历。现在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怕你伤心才以实相告。眼前的分离是暂时的,以后你也会去香巴拉刹土与我相聚。我们永不分离。今生师徒一场,凡我有的功德,你都有。你在我身边所做的一切,哪怕是走路,都是未来成佛的因。
&&&&因为往昔积累福报,我们才得以在今生见到自己的上师,然而,这样的相逢很短暂。世人常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上师虽然不像世间的父母那样需要我们养老送终,但上师在世时,我们应当精进依师教言修持佛法,尽己所能地让上师欢喜。对上师,愿我们不要留下太多遗憾。
&&&&前几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二十五年前,初到喇荣五明佛学院时,法王如意宝特意为我安排了一间小木屋。我在屋前遇见当时的邻居,他也是年轻时的样子。我们边走边聊,突然在地上捡到一个曼扎上的顶饰。这时,我一下从那个场景中抽离出来,还是在梦里,但已然是局外人,像看戏一样看着当初,无限感伤:&在这个顶饰还新的时候,法王如意宝健在,大家都很年轻,今天很遥远。可转眼间法王如意宝已经走了么?怎么这样快?&一阵钻心的痛把我从梦境拉回现实的黑夜中,泪水横流。我愿意付出一切去换回与法王如意宝再次相聚的片刻,虽然我肯定还会像以前一样,见到上师,就紧张得恍恍惚惚,不知所措,但是,我心里有多幸福只有我自己知道!
&&&&与上师相聚,时间并不多;此生为人,时间并不多。
&&&&上师在世间停留不是因为留恋,他是不忍离去,想着要帮助我们了悟:我们的心和他的心一样其实已经在光明中。当我们逐渐敞开心扉,学会恭敬而亲密地对待周围的一切,与己、与人、与世界不再频发冲突,我们会明白:这份单纯和坦白都是上师手把手教会我们的。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事、物,哪怕是刚才拂面而过的清风,或是路边的一草一木,都带着上师的气息。在我们感知它们的开放、温柔的心中,有着上师引导我们一路走来的印迹。这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上师的加持的确无所不在。
&&&&愿我们时刻铭记上师三宝的功德,忆念上师三宝的恩德!
&&&&希阿荣博堪布口述,弟子笔录于藏历土鼠年十月二十一日地藏王菩萨节日(公元日)完成。
&&&&本文撰写过程中,堪布多次在梦中见到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而就在文章修改完成的当天清晨,堪布再次梦见法王如意宝坐在经堂高高的法座上主持诵经法会。堪布于大众中吹响传法的号角。堪布说:吹号是有专门技巧的,需要熟练控制气息,吹出的声音才会饱满连贯,而他向来不善此道。这次在梦中,不知为何由他来吹号。他很担心自己吹不好,小心翼翼、屏气凝神,用力一吹,没想到清畅的梵呗声骤然响起,悠远绵长。那熟悉的法号声,穿越云层、大地,穿越梦境,直传到耳畔枕边&&&&&&为堪布做笔录的弟子也于当日清晨梦见天空放大光明,空中布满形状不一、大小各异的彩虹。&&&&堪布希望这些吉祥的梦境成为好的缘起。愿这篇文章对大家的修行有所帮助!愿大家对上师三宝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对于死亡的处理&丧葬形式,便是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人们死亡观的折射。虽然有土葬、水葬、火葬及其衍生出来的多元化殡葬方式风行全世界,天葬却始终独现于雪域藏地,并未在当今世界的其他地域广泛流行,此种丧葬习俗究竟何时兴起于藏地,学者们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帕当巴桑杰入藏弘扬希杰派断法,创立施身法门之后开始流行;有人认为是直贡觉巴仁波切时期...&
&& & &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话题,对于死亡的处理&丧葬形式,便是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人们死亡观的折射。虽然有土葬、水葬、火葬及其衍生出来的多元化殡葬方式风行全世界,天葬却始终独现于雪域藏地,并未在当今世界的其他地域广泛流行,此种丧葬习俗究竟何时兴起于藏地,学者们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帕当巴桑杰入藏弘扬希杰派断法,创立施身法门之后开始流行;有人认为是直贡觉巴仁波切时期,在寺院西山达恰当卡地首建直贡项怡大尸陀林,设立亡者尸身施鹫为食的仪式后方始盛行;另有观点声称从古书中推测,早于二者之前藏地就流传着天葬风俗&&不管怎样,天葬文化在藏地源远流长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汉文史籍《大唐西域记》中也有关于古印度弃尸葬法的记录:&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水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但其与藏地的天葬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仅是单纯的弃尸荒野,并无深层涵义,后者则属于动机明确的布施行为。布施是佛教的主要修法之一,它的最高境界便是舍身,佛经中就有&舍身饲虎&的动人故事。天葬借助舍身饲鹰,将死亡肉体奉献给尸陀林中的有形鹰鹫和无形神灵,不仅实现了肉体的自然回归,达到了灵魂的升华,而且无言诠释了佛教无常和空性的教义,警醒人们放弃对实有的执着,寻求永恒的解脱。& &因此,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天葬已全然超越了风俗习惯的范畴,蕴含了更高层次的精神理念和特殊意义,它不仅兼具供施双重含义,还因与三种基本我所(身体、受用、善根)中的自己身体有关而极具功德,所以玛吉拉准空行母说:&以财以物积资上百次,不如以身积资一次胜。&虽然大乘佛教强调,在尚未达到视自身如草木般无痛无受的境界之前,不赞成普通人活着时布施自己身体,却不遮止死后将身体献于鸟兽为食之举。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之后神识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尸体就成了无用的皮囊,因此,死后将尸体喂食鹰鹫,一则可以毫不费力的完成人生最后一次布施,积累善法资粮;二则可以减少鹰鹫对其他动物的攫食伤害,换取其他生命的生存机会,功德无量;三则因为鹰鹫群中有空行母的化身,若能请她们享用尸供,则堪称无上最胜供养。&&鹰鹫原本就不同于其他鸟类,历来为藏民族所珍爱,被视作神鸟或是空行的化身,禁绝猎杀。其羽翼丰劲能直冲云霄,视力敏锐可极目千里,秉性傲然,预晓死期,多数鹰鹫在濒死之时会飞往人迹罕至的岩崖等处悄然逝去,故有鹰鹫之死与瑜伽士入灭相似之说。而且从迎降空行时鹫绒飘若细雨等迹象,可以推知鹰鹫与空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空行母经常幻化成鹰鹫光临人间各地尸林荟供的实例也屡见不鲜,许多居住在二十四处、三十二境、八大寒林和黑日嘎十地等处的空行母都是以鹰鹫形象参与尸林荟供。四方和中央五座空行尸陀林中,金刚空行等五部空行分别是以白黄红黑紫色五种鹰鹫形象迎请,此在《召鸟仪轨》中也有说明。&&空行母天性喜欢尸宴,此从《丹珠尔》的《金刚空行之歌》中可见一斑:&清凉寒林里的快乐食尸空行举办巨尸荟供敬献法界众主母,葡萄酒溢满精美华贵的饮器,空行们欢唱着各自的证悟道歌;狂笑寒林中举行七世尸肉荟供处,二十一位法界空行母的歌声此起彼伏&&&因此,恭请空行降临天葬台,将亡者尸身奉作荟供,正是献上空行母最喜爱的绝佳贡品,希望藉此殊胜供养的功德,清净逝者生前罪业,使亡者神识有机缘被带往空行刹土,甚至在一些大成就者的传记中,记有整具尸体被鹫状空行携至下品空行刹土的神奇见闻。& &&如果能遵照密宗仪轨将亡者尸体转化为鹰鹫之食献作荟供,那么亡者至少不会堕入颠倒恶趣,可以往生人天善道,获得殊胜解脱果位指日可待。功德不可思议,诚如《教言心签》中所言:&若依上述而行持,所送尸体皆献呈。勇士空行三根本,真实享用之荟供,七世无勤得解脱。纵造无间诸罪业,恶趣亦如梦一般,定获善妙人天身。&&&此文仅以简介摘要方式撰写,详情敬请参考其他文献资料。
什么是空行,她的内外密究竟含义?空行母是女性菩萨,常常担任凡夫和佛菩萨之间的信差;而且帮助扫除行者的修行障碍,所以常现忿怒相,一直到魔障被征服为止。几乎在所有西藏的圣者故事中,都会有空行母在关键的时刻出现,行者与空行母的相遇,往往代表了一种对行者固定概念敏锐、犀利的挑战,转化与打破行者之僵化心智角色。空行母(Dakinis)是证悟的本觉空性智慧,被拟人化的当...&
什么是空行,她的内外密究竟含义?&&空行母是女性菩萨,常常担任凡夫和佛菩萨之间的信差;而且帮助扫除行者的修行障碍,所以常现忿怒相,一直到魔障被征服为止。几乎在所有西藏的圣者故事中,都会有空行母在关键的时刻出现,行者与空行母的相遇,往往代表了一种对行者固定概念敏锐、犀利的挑战,转化与打破行者之僵化心智角色。空行母(Dakinis)是证悟的本觉空性智慧,被拟人化的当做本尊(Deities)。她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化现,有时候又被称为&天空舞者(Sky Dancers)&,因为祂们象征着在明亮、如虚空般绵延无尽的空性中,跳着正觉、无拘束之舞。金刚瑜伽母(Vajra Yogini)是空行母之后。&有个关于空行的故事:有一天,二位西藏的出家人,在朝圣的旅途中来到一条湍流不止的河边。有个老丑的麻疯病人就坐在岸边行乞。当他们走近时,老妇要求这两位僧人帮她渡过这条河。其中一位僧人,不自觉地感到厌恶,傲慢地撩起僧袍,自顾自地涉水而过。站到对岸后,他迟疑着不知是否该等那位慢吞吞的僧友,也不知他的朋友会弃麻疯老妇不顾呢?或是带她一起过河来?第二位僧人对这个无助的丑老太婆感到难过,心底很自然地升起悲悯。他把这患有麻疯病的老妇,小心翼翼地背起来,奋力踏入漩涡激荡的河水中。在那当儿,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河中央,看来是最困难危险的地方,泥泞的浊水在他双腿间冲荡着,他浸湿的毛料僧袍像帐篷一样翻腾着,这位善心的僧人突然惊觉到背后的重物消失。抬头一看,他瞧见智慧本尊──金刚瑜伽母在他顶上优雅地飞腾,并伸手将他拉到祂所统辖的空行净土。第一个僧人得到极大的教训──直接体验到慈悲和幻相的本质,只好独自继续他未竟的朝圣旅途。&清净空行净土  清净空行净土(藏文Dhagpa Khadro)是金刚瑜伽母的殊胜净土。由于金刚瑜伽母同时亦是上乐金刚坛城净土的一员,所以清净空行净土在本质上与上乐金刚的净土是一而非二。&  密法是只适合对显乘教法有所根基的行者修的。它的殊胜在于其迅速成佛之道,这是显乘法门中所没有的。金刚瑜伽母的法门,属于摩诃无上瑜伽密续中的母密体系,出自《上乐金刚根本续》。在末法年代中,修持上乐金刚密法较诸其它的摩诃无上瑜伽密法来得易。越是踏入末法年代越久,上乐金刚之加持不减反增。其它各种摩诃瑜伽密法固然也殊胜,但越进入末法年代越久,由于众生福薄业重及根基薄弱不足,它们便越来越难以成就,但上乐金刚法门却因特定因缘而反会越来越容易相应成就。修持金刚瑜伽母法门,与修持上乐金刚法门是一样的,因为二者是同源、同体系的法门。&  这个净土之特别之处是什么呢?在这里,是专门修持摩诃无上瑜伽密法之母密部体系的清净道场。我们如果在此生中是修持这种密法的话,如果死后又能往生于清净空行净土中,便不用重新再重头学起,而是接续此生中之境界直接修学下去的。唯一的分别是,在今生中如果你未有幸得遇明师,便只好向像衲这般的凡夫学法了,但在清净空行净土,却是由佛亲自当师父的,不愁没明师。此外,这个净土不单只可以像极乐净土等在死后神识往生其中,还有一种不共的法门,令行者可以直接连肉身也不留下便往生其中!在印度及西藏,不论是古代或现代,都有不少这个法门的行者修成这不共法门,死时连尸体也不留,连肉身直接往生于清净空行净土。这个净土还有一种极为罕有的「人间代表」。某些修金刚瑜伽母法门的人,待在人间修至有一定成就时,便能遇到这些人间化现的净土接引者,由他们带着行者直接往生!此外,如果你修证此法门至证悟了「内净土」的境界,即使还尚在人间,便等同处于清净空行净土之中。这种「内净土」境界我们凡夫难以幻想,但清朝之乾隆皇帝的国师章嘉大师(藏文Changkya Rolpai Dorje)便在汉地五台山佛母洞中(注:五台山佛母洞为金刚瑜伽母圣地之一)证悟了这种境界。在他出洞后,所见到的世界已俨然是庄严的清净空行净土!他虽然当时仍然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身处我们同样身处的世界中,但其所体验到的这个世界与我们所见到的是完全两码子事。&空行母究竟内外密含义:空行母她也拥有更为细密、广泛的意趣,更趋近于抽象、内在的象征层次的女性形体,虽然常以女性的样貌示现,因为&在密续的象征系统中,为了表示殊胜的开悟特质,空行母大多显现女性形体。&事实上密乘中的空行母,象征的是一个具足的整体,而不能以世俗化约定的性别差异概念,来看待其所代表的阴性本质。同样地,也表示上师与空行母是内在形上的实体,基本上每个人的精神层面都兼具了男性与女性本质...即便空行母表示的空性,也不能与隐现的方便分离开来。智慧与方便的不二,就如同阴性与阳性本质的兼备,难以男女性别做为标准判别,男性行者的内在也具备了空行母的阴性特质──也就是智慧的本性。&因此,瑜伽士在修行时,其女性特质便会以四种手印的方式显现,四种手印分别是:三昧耶手印、智慧羯摩手印、法印和大手印。而手印的意义,则包含了封缄、誓言、象征、手势、姿态、以及空行母或法侣等六种。指超越一切概念、非戏论,清净无染污的证悟状态。与其将空行母定义为人类(指女性),不如理解她是在完美显现与方便结合时,清净一切染污之空性本质的展现。&而到了密乘修持的最上层境界,也就是四印最高成就的大手印境界时,空行母已臻化境而不可思议,此时她是空性与光明同体的示现,即是在转变中、如梦如幻、清净、含摄一切的明觉在此的上师与空行母定义,已超乎平常、字典中所描述的精神导师其次,从胜义谛的观点看来,空行母所代表的是一种最高的证悟智慧,她是对空性直接、不假他物、非概念的了悟,此状态是无法落于言诠的。此外,在密乘的修行中,上师、本尊、空行是缺一不可的三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教法之一,行者必须净观其上师等同于本尊与空行──即三根本总集的化现;&&而在更高阶的密续仪轨中,则有观想空行母为三根本总集的修持法,此时的空行母更兼具了法、报、化三身的证悟特质,是无形色的真理之身,亦即法身。&&就沟通与带来启发、证悟能力的层面而言,她是绝妙、庄严的受用身,也就是本尊和报身;而在无尽化现以破除我们执着的轮回习性上,她则展现了难以计数的化身成就。在空性的状态中,空行母是三身的俱现。&对应于三根本、三身,在密乘有关空行母的修行上,更进一步地分为外、内、密三个阶段,在外密的部份,是空行母显现的各种形貌,如人或天神、寂静尊或忿怒尊、她们利益或危害人类;内密的空行母则在资深行者成功转化自身为伟大空行母(通常是金刚瑜伽母的本尊身)时,方能显现;而密密的空行母是无形的威力、能量与空性纯净的加持。以上皆是对智慧空行母在密续上的相关要点阐释。&由此,可明显看出空行母在藏文中字义、教理和实修上的扩充,以及在修持上环环相扣的缜密架构。而常见对空行母的定义与诠释,则大致区分为胜义层次的智能空行母,以及世间供赞护法类的女性神祇两大类别,这种划分也合乎了空行母在入佛前后的定义演变。&但必须注意的是,在此的智慧空行母并非一般所世俗认定的女性概念,因为在密乘,尤其是无上瑜伽中,行者修习一个法门去开展其潜能、尤其是净光根本心,从每个人都拥有根本心的观点看,是没有男女之别的。&五方佛父与其眷属(法侣),依次是中方的毗卢遮那佛与宁初玛、东方的不动佛与给玛、南方的宝生佛与那玛吉、西方的阿弥陀佛与那札卡嫫、北方的不空成就佛与丹企卓玛。&&而五大的本净状态展现时,也就到达了五方佛母的成就境界;五方佛父、佛母的教授,事实上就是代表圆满的证悟──我们身心染污的究竟清净,以及一切烦恼垢障的净除。不管男、女,每个人皆兼具了五蕴与五大的元素,因此就密乘的观点而言,是没有男女性别的差异与歧视的,不论男女,如果努力精进修持,都绝对能利用五蕴和五大来证悟成佛的。&&且如同五蕴与五大的密不可分,五方佛父、佛母的证悟成就,也是俱时展现的,因此在密续的唐卡上,常以两性合一的象征方式来表达,如上师与空行母方便与智慧的象征,在密乘的修行上是内在、相辅相成的本质,绝非一般人对双叩恼`解与穿撮。&这是一个颇具价值的新概念,其价值在于难以有确切的定义,她包含了一系列的含意,阴性本质、精神融合的剎那、上师的法侣等,而空中舞者的意象,则以在穹苍中舞动的空行女神,召唤出非物质、翩飞、变形等不令人费解的意趣。他进一步指出空行母具有甚深的密续神密性,而这个谜团唯有透过灌顶方能揭晓,即是瑜伽士以实证了悟空行真义的方式。&&除此,太过于概念化地理解,都难免有误,因为一旦以很好的说法来定义空行母时,她就会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概念。观音喇嘛在《藏传佛教世界》中强调&当研读无上瑜伽密续时,即便是一个单字也会有好几种不同层次的解释。&&&在密续的一个单字或语词可以有四种不同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四知解义,&另外,密乘也提到了另一个诠释学上的设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无上瑜伽的经典,也就是六参数,它们是三组对照的定义解释经文的意义。&&所以单一名词即具有许多不同的内涵,必须依其讨论的层次与领域而定,空行母的定义也不例外。&&四知解义即文字义、普通义、隐藏义、究竟义四种。六参数的三组对照分别为:1、说明与定义参数;2、意欲与无意参数;3、字义与非字义参数。因为藏传佛教颇重视传记的书写与传承,在许多重要的祖师或大成就者传记中,皆隐含了甚深的密意与教法,从外、内、密三种传记的分类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撰写主旨与象征层级的差异。外传主要处理生平中外在的重要事件,包括生、死等;内传则阐述主角的法教、灌顶与精神进展等,而密传旨在揭示禅定证悟的经验,连带地对空行母身分与内容描述的比例、深溡矔随之异动。&此外,在传记中谈及不同阶段的密乘修持时,因各种不同的密法中有其微细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主要是反映行者的身心状况和性向的差异,所以空行母所显现的层级与状态(法、报、化三身或五大空行母),也会因应而有所不同选择较具代表性的上师传承传记与大成就者传记中的空行母角色,进行相关的比对与讨论。&&建立噶举传承诸伟大上师的生平事迹的《噶举金鬘上师传承》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空行母关女性上师传记的外、内、密传差异。著名的密勒日巴尊者,是金鬘传承的伟大上师之一,如他自己所授记的,他的声名将为空行母所远播。在今日,他的生平故事已被写成多种不同的文字,对陷于轮回中的苦难众生很大的抚慰作用。他可能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最出名的佛教人物。《噶举金鬘上师传承》的一开始,描述了金刚总持无尽普被的利他功德──他也被称为原始佛,位居三界之王及法王尊的金刚总持是三世诸佛、三宝及佛之三身的本质化现,此法身佛常以净光报身的形式,对证悟的行者示现。&&因此,直接自金刚总持报身受持了法教的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就成为藏传噶举教派的第一位始祖。依照金刚总持的教授与指示,当一位上师说显经的法时,他应同时说明佛陀的行谊事迹。当他教导密法时,当要详述编著者之生平。而当他给予实修指导时,便要指出自己上师的传承。这也是为何藏传佛教各教派重上师传记的原因之一。接着,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空行母在帝洛巴简传中出现的时机与情形。&首先,是帝洛巴应其父母的祈愿,降生在东孟加拉国札可城,逐渐长大,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位丑陋的女人,对其说道:&放牛、念经,你便会找到空行之预言&后,便消失了。&&某日,当帝洛巴在放牛与念诵经文时,此妇人再度出现,对他表示:&你的家乡在北方的乌仗那,你的父亲是上乐金刚,你的母亲是金刚瑜伽母,你的哥哥是班渣巴那,而我是你的姊姊赐喜。假如你要找到真正的宝牛,就到菩提树林里去,在那儿清净的空行母持有口耳传承的法教&。&这个丑陋的女人,是乌仗那空行母净土的空行母之一,她给了帝洛巴带有象征意义的珠宝桥、水晶梯等。上乐金刚是噶举派的父续本尊之首,金刚亥母则为母续本尊之首。此处的金刚亥母为上乐金刚的明妃,身红色、顶有猪首。当其以顶无亥首的形式显现时,即等同于金刚瑜伽母。乌仗那也就是前述有关空行母净土的乌仗那国。&关于空行母净土的由来,系为释迦牟尼佛三转法轮、传下金刚乘的密法时,有成千上万的女性自莲师的净土乌仗那前往听法,立时证悟佛果,于是被称为空行母,因为接受密乘的教法时女性远多于男性,因此空行母的数量远超过男性的勇父。&于是在那之后,密乘的法教就被殆尽更高的境域中──空行母净土,而空行母也就成为密续的法教之源。关于空行母的数量,从益西措嘉佛母传记的第八章中或可约略揣想,其中描述措嘉在入涅之前,对其十一位心子传法、授记后,在第八天里,自四面八方涌来了无数的空行母,有乌金净土的十二类、一千两百万忿怒空行母,十二类嗜血啖人的世间空行五百万五千五百位,更低阶的十二类时间空行一千两百一十二万&&,以及其它各类、难以想象的空行母。握珊瑚柄的钥匙,让他得以顺利通过障碍──毒潭、铁墙和第一道门,进入空行母的净土。在这个早先的情节中,空行母即显现了多重的身分与意趣,她是空行母净土中的女神、证悟共与不共成就的瑜伽女以及更为明显的&信差&角色。勇父与空行母分担护法的某些任务。空行母是女性菩萨,常常担任凡夫和佛菩萨之间的信差;而且帮助扫除行者的修行障碍,所以常现忿怒相,一直到魔障被征服为止。&在此处的空行母赐喜,兼具了帝洛巴的法源姊妹、护法与信差的多样角色,她带来了空行母口耳传承的讯息与暗喻(真正的宝贝),并指点、协助发掘秘密智慧宝藏,使他克服求法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阻碍与困难。&此时空行母的现身,会吸引了这位未来成就者的注意力,并创造出一个时空,使旧有的习性模式,若不是遭到质疑,便是被彻底地粉碎。事实上,正因为她引导了一个全新的视界,而这个视界的经验似乎能炸裂智识的藩篱与僵滞的心智,是故空行母被形容为游戏的、捉摸不定的。在帝洛巴传记后面的部份,可进一步了解这种智识的转换与空行母的试探游戏。蒋贡康楚仁波的《了义炬》中:就在帝洛巴打开第一道门后,他看到了无瑕空行母外在层次的化身,这些数不清的化身外表狰狞恐怖,且嘴里发出刺耳吱声,张牙舞爪地要使他害怕。&&&但帝洛巴不为所动,而降伏了这些守护教法的化身空行母。之后,出现了报身层次的洛迦羯磨空行母(意为世间事业空行),帝洛巴做了三个降服的手印,降伏了这些空行母的身口意,最后他进入空行母的宫殿,见到了空行王后,先受持了有关气脉等珍贵的教法,后又接受最殊胜的身、口、意三宝藏的圆满密续,其间并经历一番针锋相对的对答,证明帝洛巴是已得空行授记的瑜伽行者,具有开启法宝的任呓饷撹。之后空行母给予帝洛巴四种灌顶,让其得到了共与不共的成就。&这些智慧空行母还传予他口耳传承和心意传承的法教,共有十三种授自空行母的密续,此时的帝洛巴得大神通,能自在地翔飞于虚空之中。最后,一位无形的空行母还赐给了他九件法宝,领悟后的帝洛巴婉拒留在净土,回到人间静待有缘弟子那洛巴与 Ririkasori 等。以上是帝洛巴传记中,有关帝洛巴降伏空行母及受持空行母法教的部份。根据卡塔仁波切的说法,噶举传承始于帝洛巴祖师,他由金刚总持直接得到法承。但由更深的层面来说,帝洛巴是经由智慧空行行母得到这些教法的。在金刚总持与帝洛巴之间传达的是智慧空行母,她担任桥梁的工作,将教法承递下去,如此,法教才能在世间弘扬。密续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顺寺财神殿第90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