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后英国能向中国倾销商

第三方登录:驳袁伟时对西方侵华战争的辩护
年前,袁伟时对第二次鸦片战争、
年八国联军入侵这两次西方的对华
侵略大加辩护。当时我写了篇批驳袁伟时的文章。今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里英法
联军烧毁圆明园
周年,也是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周年。特贴出
旧贴,以作对这两场战争中为民族独立而勇敢反击侵略的先辈的纪念。
驳袁伟时对西方侵华战争的辩护
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中山大学袁伟时教授的文章
《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以下简称袁文)。文章着重谈第二次鸦片战争和
义和团运动,并宣称
由于我国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多有违背事实处
真实告诉我们的青少年
。但仔细看袁文,我们可以知道,袁文是以一种错误的
历史观看待历史,并在很多地方歪曲了历史事实。
是中国的错误还是英法的侵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袁文第一部分
《火烧圆明园是不是无法避免的》中心意思就是一个,如果
不是中方犯错,
惹事,就不会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就不会有火烧圆明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225',
container: s,
size: '910,250',
display: 'inlay-fix'
该用户的其他资料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积分 33679
威望 33679
金钱 42047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都市边缘
【转帖】让你惊叹的真实历史事件
再转一个帖子,尽管里面的一些结论目前尚有争论,但确实都是历史上客观存在,并且由于各种原因被尽力避免了的,所以转过来给大家瞧瞧,就当瞧个热闹吧让你惊叹的真实历史事件---知道其中10项你就可以成为历史学家 历史上唯一向全世界宣战的是中国的慈禧太后;(你没想到吧)   中英鸦片战争中,清兵和英兵的伤亡比例是600:1;     北京人吃过民族英雄袁崇焕的肉;     明末张献忠屠杀四川人达千万,清朝不得不移湖南、湖北人填充四川;     明末代皇帝崇祯要皇室大臣捐100万银子打李自成,大家都哭穷,李自成进京后向他们追银子,严刑拷打后竟然捐出来7千万两;     和绅在位10多年,家产有2亿,相当于甲午战争后中国给日本的赔款;     三国后的南北朝时代有个皇帝的书童领8000兵,从现在的南京出发,一路打下长安、洛阳70座城市,击败当时北魏的50多万大军,他叫陈庆之;     秦始皇并没有真正统一中国,因为当时还有一个中山国;     共军在金门战役中,全军被歼灭,俘虏近万解放军,留在岛上的伤兵全部被活埋;     李自成之所以反叛是因为政府让他失业(他原来是驿卒,类似邮递员);     历史上唯一被灭十族的人是明朝的方孝儒;     明朝万历时,云南土司思任叛乱,在平叛中明全国70%的军队死在云南;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是隋末文佳皇帝陈硕贞而非武则天;     逼死楚霸王的韩信死时被关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蒙上布,然后一群女人用竹枪捅死了他;     民主斗士秋瑾被处决前唯一的要求是不脱衣服;     中国历史上唯一掉进粪坑呛死的国君是春秋的晋景公姬?;     安禄山在杨贵妃面前最常见的扮相就是襁褓里的婴儿;     李自成曾被明总督陈奇渝困在车厢峡谷,但后者竟然接受他们的投降请求,结果李自成一被放出峡谷马上就又反叛了;     秦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对峙于广武涧时,项羽用箭射刘邦,一箭正中胸口,刘忍痛拨箭,反唇讥笑项羽只射中他脚后跟,结果项羽羞而退兵,继鸿门宴后再次错过除掉刘邦的难得时机;     金熙宗完颜亮曾引兵50万攻打南宋,宋军望风而逃,然而金兵却在采石矶被一个书生虞允文打败,金国陷入内乱,完颜亮被杀,南宋至少**系了100年;     大风改变历史:元军10万在日本九州登陆后与日军激战于海滩,大风过后元海军覆灭;当吴三桂与李自成大战于山海关外时,大风过后清军突然出现在吴一方,李大败。     秦朝人口有2000万,西汉武帝时升到5000万,东汉末年,由于军阀混战和瘟疫流行,全国人口竟然减少了3/4,中国大地只剩1100万人口;     北宋清明上河图有人物1600多人,比四大名著中任何一部出现的人物都多(三国也才1200人);     蒙古军在征战C.P屠杀了1个亿的人口,与之相比,纳粹屠杀的犹太人不过才600万;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首先抢劫圆明园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中国人;     雍正实行的“摊丁入亩”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全国人口在10年内净增一倍,人口从康熙末年的7千万增加到乾隆初年的1亿5千万;     道光皇帝首创“四菜一汤”,他为人十分节俭,勤政爱民,但就是由于签了一份中英南京条约被历史学家唾弃;     陈璧君原先与汪精卫并不认识,当汪精卫决定去刺杀满清摄政王时,她作为革命人鼓励汪说:”你去干吧,你明天就要去死,我没有旁的送给你就跟你睡一晚吧。“2人从此成为夫妻,后一同成为汉奸。     外国历史:     纳粹德国兵员最高达1300万,等于现在上海90%的人口;     希特勒之所以没来得及打下莫斯科是因为之前在罗马尼亚发生了2个月的叛乱,否则在9月份即可发起莫斯科战役,以当时德军攻势之盛来看,苏联必败;     日本下决心侵华的直接原因是1931年阪神大地震,因为他们害怕再来一次地震国家会沉入海底;     美国曾经有个诺顿皇帝,深受人民爱戴;     南美的乌拉圭曾在上世纪30年代与巴拉圭、巴西、玻利维亚同时开战,全国男人死掉一半;     日俄海战中俄波罗的海舰队之所以覆灭是因为它从欧洲到亚洲万里奔波,船身上附着了太多贝壳,船速减慢了;     德国的非特列大帝在统一德国之前竟然穿着盔甲溺死在小溪里,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计划即以他命名,叫“巴巴罗萨计划”;     柬埔寨共产党夺取政权后把城市人口全部撤到农村,2年中以革命的名义杀害了100万人(四分之一人口),被法国学者称为“一个民族的自我灭绝”,目前在柬埔寨发现的埋人坑超过20000个;     非洲的乌干达在1994年发生胡图族和图西族的种族仇杀,3个月内死亡100万人,大多数被切香蕉的大砍刀砍死;     日本战国时代有位诸侯叫今川义元(实力相当于三国时的袁绍),在率4万精兵向京都进军,夺取天下的途中,他和5000亲兵在在一个峡谷内遭到一个小混混800多人的突袭,他被当场砍死,这个混混就叫做织田信长;     拿破仑败亡的原因不是因为侵略俄国,而是在西班牙投入了50万大军与农民军作战8年无法获胜;     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诱捉了印加(今南美秘鲁)国王,把他关在一间100平米的房间里,允诺只要房间填满了金子就释放国王,当房间真被印加人堆满金子后,国王立即被杀;     一战时一百万德法军僵持于凡尔登,一天法军一个弱智试炮,一炮命中德军隐藏在森林中的火药库,造成60万发炮弹和几十吨火药大爆炸,法军由此扭转一战战局;     德军在二战前发现一本书((未来的陆军)),讲述如何以机械化部队进行机动作战,德军据此建立了庞大的装甲军团,仅仅用了6个星期就打败了法国,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后来的法国总统?戴高乐;     苏联史上最大的连环杀手自年间共奸杀了52名男女,最后由一名老**在一个乡村火车站抓住了他;     同样是一战战场,一天德军发现一个山头每到中午就有只波斯猫出现,经分析后集中炮火猛轰该山头,战后得知这一轰把法军一个师指挥所连同师长家的猫咪一起炸上了天;     罗马城曾被自己的皇帝下令烧毁,原因是他想看着焰火吟诗,这个皇帝叫尼禄;     最不可思议的发明家当属达芬奇,虽然他的发明仅限于图纸,但包括了自行车、坦克、潜水服、直升机、欧洲地图、蒸汽轮船等几十种近现代机器,极大超越了人类思维极限,以致于有人认为他是一名现代人,只是不知为何被禁锢在了15世纪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
常未饮酒而醉,以不读书为通
积分 15666
威望 15666
金钱 31739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转帖】让你惊叹的真实历史事件
学历史,没有必要如史学家般的去论事件的100%真实性,而是要从中学会思考。
大家不要再为失效的资源贴找我,那都是多年前的贴子了,我电脑里也没有。
积分 36899
威望 36899
金钱 38329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回复: 【转帖】让你惊叹的真实历史事件
还好,对上述这类史实我并没有伪认识,而是没有认识。这说明以前的历史书并没有在这些方面误导我。这几天看帖子,总看到有些帖子说历史书上说的是错的、是假的、是垃圾,我想知道的不是结论,而是例证。老鼠,拿本历史书出来,找几段虚假的东东给我们看看,让我们知道此言不虚。
积分 33679
威望 33679
金钱 42047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都市边缘
回复: 【转帖】让你惊叹的真实历史事件
引用ealain @
15:44)还好,对上述这类史实我并没有伪认识,而是没有认识。这说明以前的历史书并没有在这些方面误导我。这几天看帖子,总看到有些帖子说历史书上说的是错的、是假的、是垃圾,我想知道的不是结论,而是例证。老鼠,拿本历史书出来,找几段虚假的东东给我们看看,让我们知道此言不虚。哈哈,对于目前的历史教科书,我没有看过,我那个年代学的,估计几天很多东西都不用了。关于教科书问题,我没什么研究,但我搜集的资料里有一些,我可以陆续转贴出来供大家参考。不过尽量只涉及中国的历史,也就是民国以前的。中国的近代史,我研究的确实很多,但是不能拿到这里来讨论,实在是太敏感了。对于教科书,由于立场和历史的原因,不得不去编造很多谎言,其实这个大家是可以理解的,我想我们不必在这个论坛讨论了,还是留给后人作这个事情吧。先转一篇当初争论最大的袁伟时的文章,不管大家赞不赞同他的说法,对于学术问题,还是应该允许争论的。然后转几篇关于大陆台湾香港教科书的比较文章,由于是论文性质,相对比较粗浅,而且避讳了很多问题。不过我还是建议有条件的话,找一些香港的历史课本或者历史评价的小术,我个人感觉你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而且能获得更加客观的历史认识。
常未饮酒而醉,以不读书为通
积分 33679
威望 33679
金钱 42047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都市边缘
回复: 【转帖】让你惊叹的真实历史事件
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中山大学教授 袁伟时       21世纪的中国人,面对的是顺之者昌、逆之者困的全球化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进入了关键时刻。在这个年代,决定公民和国家发展成败的最重要条件是制度环境,但公民的心智状态对自己乃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20世纪70年代末,在经历了反右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三大灾难后,人们沉痛地发觉,这些灾难的根源之一是:“我们是吃狼奶长大的。”20多年过去了,偶然翻阅一下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令我大吃一惊的是:我们的青少年还在继续吃狼奶!     “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言。屈辱、挫折、兵连祸结、前仆后继,一部中国近代史蕴藏着多少血泪和经验教训!我们有责任将历史真实告诉我们的青少年,让他们永志不忘。这是帮助他们成为现代公民的必由之路。如果天真纯洁的孩子吞食的竟是变味乃至有意无意假造的丸丹,只能让偏见伴随终生,甚至因而误入歧途。     现在是正视我们自己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时候了。现从几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谈起。     火烧圆明园是不是无法避免的?     火烧圆明园是英法侵略军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事情为什么会弄到如此地步?140多年过去了,我们理应冷静地考察双方的应对得失,吸取教训,让各国人民更好地共处。这一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恶果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的《中国历史》第三册,是被普遍采用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它是这样评述这次战争的:     一、关于战争起因。     这部教科书写道:“1856年3月,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入广西西林地区胡作非为,被当地官吏处死。这就是所谓的‘马神甫事件’。后来,法国以此为借口,伙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同年10月,广州水师在中国商船‘亚罗号’上,缉捕了海盗和水手。英国领事无端干涉,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要求中国方面释放被捕的人,并向英方赔礼道歉。两广总督叶名琛怕事态扩大,释放了被捕的水手,但拒绝道歉。这就是所谓的‘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这里说的亚罗号事件大体符合历史事实。至于杀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Auguste Chapdelaine),至今仍是一笔糊涂账。马氏是日被广西西林代理知县张鸣凤所杀的。直至法国公使查问,张鸣凤仍然矢口否认,说根本没有这回事。致使广西按察使和两广总督到了1858年初还信以为真,据此回答法国公使和上奏朝廷。     1844年10月订立的中法《黄埔条约》规定,法国人只准在五口通商的双方“议定界址内”活动,“法兰西无论何人,如有犯此例禁,或越界,或远入内地,听凭中国官查拿,但应解送近口法兰西领事官收管;中国官民均不得殴打、伤害、虐待所获法兰西人,以伤两国和好。”     马氏1842年起,便到西林传教,《黄埔条约》订立后仍不离开,这是违反条约的错误行为。但把他处死,显然是西林地方官员的行为,违反了应把拘捕的法国人解送领事的条约义务。直至现在人们仍无法确定马氏确有该处死刑的哪些罪。按照程序正义优先的法学观点,中方无疑理亏。教科书对此事的评述是不准确的。     还要指出,教科书只字不提引发这次战争的两条根本原因:一是英国政府要求清政府忠实履行《江宁条约》的规定,其中重要一点是让英国官员和商人可以自由进入广州城。让洋人进城,现在看来,完全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当时在五口通商的其他四口尽管也有过大小不一的纠纷,但都一一化解,没有酿成巨祸。惟独在广州,却惊动朝野上下,闹得天翻地覆,开各地反入城斗争的先河,历时十多年无法解决,直至兵戎相见。     二是《望厦条约》规定:“所有贸易及海关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黄埔条约》亦规定:“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修改有关的通商条款,本属平常外交事务,清政府也一再拖延,加深了双方的矛盾。     关于挑起这次战争的原因,当时的有识之士就有所反思。深悉内情的薛福成沉痛地说:“英人初志在得入城见大吏,借以通隔阂、驭商民,乃粤民一激再激,叶相(叶名琛)复一误再误,使拱手而有粤城……益知中国易与,遂纠法、俄、美三国兵船北上,驶入大沽,阻我海运,立约而还……粤民激于前此大府议和之愤,万众一辞,牢不可破,必阻其入城一事以为快,屡请屡拒,纷纭者二十年,而大沽之失,天津之约,皆成于此,由今观之,甚无谓也。”晚清曾国藩、李鸿章、冯桂芬、郭嵩焘等人屡以“勿以小嫌酿大衅”相告诫,其中就包含了以广州反入城斗争为开端的惨痛教训。     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就比大陆编得高明。它把这次战争的起因归结为四点:1.外人入城问题。2.续修条约问题。3.阿罗号船事件。4.马赖神父事件。这样说符合历史实际,无损中国国家利益,有利于年轻一代学会冷静地分析历史问题,显示出编者是合格的历史学家。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不向这些本国的同行学习呢?     二、关于战争过程。     1858年,大沽被占,英法侵略者兵临天津城下,英法俄美等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虽然丧失了不少权利,问题总算有个着落,双方还议定翌年在北京互换批准书,彻底完成法定程序。如果照双方的协议办理,导致火烧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再一次入侵是有可能避免。     可是,谁也没有料到纯属程序性的最后一步还会节外生枝,招来更大灾祸!教科书是这样写的:“1859年,英国公使和法国公使各率一支舰队北上大沽口,准备进京换约。清政府指定换约代表由北塘登陆,经天津至北京,并要求各兵船武装人员不得登岸。英法公使却仗恃武力,坚持要从大沽口溯白河进京。他们蛮横地率舰队闯入大沽口。防守大沽炮台的士兵开炮打击入侵者。炮弹准确地落在侵略军的军舰上,打沉了四艘,打坏了六艘,其余三艘挂起白旗逃跑了。在炮战的同时,侵略军900人企图登陆,也被打退。侵略军死伤几百人。大沽一带人民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送饼送面,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在编者笔下,这是一曲爱国英雄进行曲,主角是士兵和普通百姓。可是,稍加推敲,便有很多疑问。     从后果看,这一仗显然打错了。翌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招致北京被占,圆明园被烧。续订《北京条约》,不但规定原订的《天津条约》继续有效,还招来其他新损失:对英法的赔款分别由四百万两和二百万两一律增至各八百万两;割让九龙司;允许法籍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为日后连绵不断的教案种下祸根。如果不打,不是对中国更有利吗?     人们理所当然应该追问:公使走哪条路进京,真有那么重要,乃至不惜一战?双方意见分歧有没有认真交涉?真的是士兵自行开炮还是奉命行事?如果是前者,这是触犯军纪造成严重后果的大错,能算是爱国英雄的义举吗?如属后者,是奉了什么样的命令?     复查史实,这根本不是什么爱国英雄的壮举,而是愚昧的咸丰皇帝和僧格林沁亲王犯下的大罪。而且分歧不是教科书说的走哪条路进京,而是要英法使者绕个大弯进天津。当时在僧王幕下的郭嵩焘在日记中留下这样的记录:日“怡亲王至营……言奉旨密商一语:如夷人入口不依规矩,可悄悄击之,只说是乡勇,不是官兵。予曰:凡事须是名正言顺,须缓缓商之。怡邸愦愦可笑。僧邸商酌再三,欲令其由北塘入口,绕道至天津……辩论再三始定局,附片奏明。”     《北京条约》订立后,他更具体叙述了当时的情况:“夷祸成于僧邸之诱击。去岁之役,先后奉诏旨十余,饬令迎出拦江沙外晓谕。洎夷船入内河九日,僧邸不一遣使往谕。去衣冠自称乡勇,薄而击之。仆陈谏再四,又虑语言不能通晓,两上书力争。”曾国藩对他的幕僚说过:“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某谓僧邸此败,义当杀身以谢天下矣。”他们说的情况,同当时在现场的英国公使卜鲁斯的报告如出一辙。英法军舰6月16日已经到达,直到25日早晨才接到直隶总督恒福的照会,而当时军事行动已经开始。这些史料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点:     1.咸丰皇帝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让官兵假扮乡勇,“悄悄”袭击洋鬼子。同时,他又十余次下令,要先“晓谕”洋人,先礼后兵。     2.僧格林沁忠实执行了“悄悄击之”的旨意,但没有事先晓谕;也坚决拒绝手下大臣的劝阻;并且是要洋人从北塘登陆,绕道至天津的设计者。     3.对这一丧权辱国的横祸,以曾国藩、郭嵩焘、吴汝纶等为代表(还包括李鸿章、冯桂芬等人)的比较清醒的官僚和士绅,已经有过严厉的批评和讽喻。     令人震惊的是:时至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教科书,仍然按咸丰皇帝和僧格林沁的调子唱歌,不同之处仅在把“乡勇”换成“士兵”!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火烧圆明园是不是可以避免的问题了。面对咄咄逼人的强敌,作为弱势的大清帝国一方,明智的选择是严格执行现有条约,避免与之正面冲突,争取时间,改革和发展自己。而当时的政府和士绅,完全被极端的情绪支配,在小事上制造违约的蠢行,结果酿成大祸。如果清政府决策层和有关的地方督抚不是那么愚昧,这场灾祸是有可能避免的。可是,朝野上下的认识水平和专制的决策程序,是历史的积淀,不是朝夕所能改变;侵略的本性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文明之师;于是,这场灾祸又是难以避免的。     是爱国壮举还是有悖文明行为     再来看看教科书的作者对义和团事件的评述吧。     教科书正确揭露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以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的时候……(俄国)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大屠杀惨案。俄国军队还强占了中国江东六十四屯,残酷屠杀当地居民。”此外的论述只能说是错误连篇。     一、教科书没有只字提及义和团敌视现代文明和盲目排斥外国人以及外来文化的极端愚昧的行为。     义和团毁电线、毁学校、拆铁路、烧洋货、杀洋人和与外国人及外国文化有点关系的中国人……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何况正是这些罪恶行径给国家和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史实,也是中国人不能忘记的国耻,而我们的少年儿童必读的教科书却偏偏闭口不谈。     教科书也谈到拆毁铁路。它是怎么说的呢?“1900年6月……八国侵略军2000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拆毁从天津到北京的铁道,奋起狙击侵略军。侵略军在廊坊一带被义和团包围,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如此说来,拆毁铁路不过是抵抗侵略者迫不得已的措施。实际情况怎样?     日(阴历五月初一),直隶总督裕禄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二十九夜(5月27日)先闻涿州至琉璃河一带猝被拳匪将铁路焚毁,讵今早由琉璃河至长辛店一百余里沿途铁道车站桥梁并局所洋房,均有拳匪蜂起焚烧”。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告急:“刻下电线又阻……至长辛店线阻,由琉璃河至涿州线,被匪徒砍断,所有电均被阻滞。”他们破坏这些设施完全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而不是为了抵抗侵略者不得不采取的应急行动。同时,这类行动波及各地,不是局部性的偶发现象。也就是说,这是蓄意破坏财产的罪行,而不是某些史家说的抵抗侵略者的功勋。从时间看,西摩尔军从出发到被迫撤回天津是6月10日至26日之间的事,而在此之前拆毁铁路、电线,焚烧车站、抢掠财产的急报,已纷至沓来。义和团烧杀抢掠、敌视和肆意摧毁现代文明在前,八国联军进军在后,这个次序是历史事实,无法也不应修改。     二、教科书也没有谴责清政府高级官员及义和团乱杀无辜,烧杀抢掠的野蛮、残忍的罪行。     最有代表性的是山西巡抚毓贤的作为。六月初一(6月27日),他将太原洋人办的医院烧掉,同时“将省中洋人,诱令迁居一处。当于教堂内搜出妇女二百一十一口,年老者数人,而五六岁十余岁至二三十岁者居多……于六月十三日,不动声色,带领兵勇,前赴洋人聚居之处,亲自兜拿。该洋人等尤敢拼力抗拒,奴才麾令勇敢数人,冒死突进,将洋人大小男女四十四口,及同恶相济的教民十七名,一齐擒获,立即绑赴市曹,同时正法”;“寿阳县秦锡圭拏获滋事之洋人七名口,押解前来,一并将其立正典刑。是晚北门教堂亦为拳民焚烧,省城洋人教堂已无遗迹”。当时的报刊还报道:“寓晋西人,得京师乱耗。群求毓贤保护。不料竟诱聚而歼之,且手刃数人焉。”     毓贤的行为不是孤立的。所有不思进取的顽固分子,都是传统文化中最落后、野蛮的成分的继承者,这类顽固官僚趁机为非作歹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辅国公载澜是奉旨会同载勋、刚毅“统率”京津义和团的宗室,其残暴就不让毓贤:“京师乱起,载澜从拳匪入人家,大索,得毡布及他物,皆以教民论,扑杀之,虽宗室大臣不免”。     再看看义和团的所作所为吧。前人早已指出,不能把所有参加义和团的民众都视为匪徒,他们不少是盲从的愚民,但混迹其间的确实不少是土匪和流氓。总计在义和团事件中,全国各地日~7月24日期间,被杀外国人231名,其中儿童53名。他们大都死于义和团之手。至于中国的教徒(教民)和所谓“二毛子”被杀的,更是没有算清的糊涂账,其中绝大部分是被义和团杀死的,官兵也杀了一些。仅山西一省,就有中国天主教徒5700余人被杀。奉天(辽宁)全省“教民人命千余”。“而直隶(河北)全省杀人焚屋之案,几于无县无之。其杀人多者,一县竟至一二千名口”。甚至浙江亦“抢劫、焚毁教民家室至一千余家之众”。     “受害最烈”的北京,当时有关人士留下不少实录:日“城中日焚劫,火光连日夜……夙所不快者,即指为教民,全家皆尽,死者十数万人。其杀人则刀矛并下,肌体分裂,婴儿生未匝月者,亦杀之残酷无复人理”。“法国天主堂在西安门内西什库,刚相(刚毅)尝督兵攻之,亦不能破,拳实不敢前,哗噪而已。拳匪既不得志,无以塞后意,乃噪而出永定门。乡民适趋市集,七十余人悉絷以来;伪饰优伶冠服儿童戏物,指为白莲教;下刑部一夕,未讯供,骈斩西市。有妇人宁家,亦陷其中,杂诛之,儿犹在抱也……毓鼎上疏力争之,谓:‘谋乱当有据,羸翁弱妇,非谋乱之人;优装玩具,非谋乱之物……’疏入,狱已具”。     6月16日,“是日九点中,团匪烧大栅栏德记药房,延烧粮食店、灯市街、观音寺、珠宝市……共计店铺四千余家,火至天明未息。匪禁水会救火”。这个京师最繁华的地区于是毁于一旦。总的说来,“京师盛时,居人殆四百万。自拳匪暴军之乱,劫盗乘之,卤掠一空,无得免者。坊市萧条,狐狸昼出,向之摩肩击毂者,如行墟墓间矣。”这是所谓义和团“革命”的后果之一。     开头,民众与传教士和教民的矛盾令人同情;可是,他们后来的作为远远超过与外来宗教矛盾的界线。事件过后直至民国初年,朝野各界将这个组织定性为拳匪是有足够根据的。     三、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它对慈禧的专制淫威惹来滔天大祸竟只字不提!     义和团兴起之初,袁世凯就上奏“其用以惑人者,谓能避枪炮。然迭与乡团、教民、兵役格斗,一遇枪炮,辄伤毙多人,瓦解鼠窜……其藉以动人者,谓图灭洋教。然上年春夏间,在曹州、济宁各属,掠教民一千一百余家,并掠及平民二百余家。秋冬间在东阳、济南各属,掠教民六百余家,亦掠及平民百余家。内多掳架勒赎之案,直与盗匪无异。故教民既被其殃,而平民亦多受其害。”而且有些地位比袁世凯更高的大臣(如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裕禄等等)也提出了类似的意见。慈禧充耳不闻,比较清醒的众多大臣只好保持缄默,品质不良之辈则乘风转舵,谄上邀宠(如裕禄)。     一个在六年前连一个“敢于犯上”的“蕞尔小国”———日本都无法招架的弱国,居然要同时向包括日本在内的11国宣战!《国际法》传入中国60年后,竟要派兵围攻驻华使馆!     为了决定和战大计,从日开始,慈禧一连四天召集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开御前会议。在会上吏部侍郎许景澄、兵部尚书徐用仪、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等人先后提出不能听信邪术、不可围攻使馆、不能主动对外宣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袁昶和许景澄在两人联名的奏折中写道:“伏以春秋之义,两国搆兵,不戮行人,泰西公法,尤以公使为国之重臣,蔑视其公使,即蔑视其国。兹若任令该匪攻毁使馆,尽杀使臣,各国引为大耻,联合一气,致死报复……以一国而敌各国,臣愚以谓不独胜负攸关,实存亡攸关也。”慈禧不但不接纳这些浅显的常识,而且大发专制淫威,把他们的脑袋砍掉!     同时,包括毓贤杀洋人在内的罪行,大都发生在6月21日下诏与各国宣战、6月24日命各省督抚杀洋人以后。首犯是慈禧,毓贤、载漪等人不过是凶狠的执行者。     四、教科书对一些史料的运用也很不严肃。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保国逞英雄。”教科书以突出位置刊载了这一歌谣,说是“义和团歌谣”。可是,笔者孤陋寡闻,读过的现存义和团传单、揭帖等书面材料中找不到可以作为根据的史料。而后来调查的所谓口头传说,往往是后人加工乃至创造的,根本不足为凭。     教科书又说:“北京东单西裱胡同有座于谦庙。为了学习于谦的爱国精神,1900年4月,义和团进城后,把神坛设在这里。”一切学术观点都应拒绝牵强附会,要经得起反驳。载漪、载澜等祸国殃民的满清权贵家里都设有义和团神坛,这又是向他们学习什么?     在我国,除了上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外,还有一套可供选用的沿海地区教材。号称沿海版,有的地方史实错误更严重,是非观念更加糊涂。     例如,对义和团事件的论述,它增加了这么两句话:“6月中旬以后,义和团群众开始围攻侵略者据点西什库教堂和外国使馆区。清政府却暗中派人给被围困的侵略者送去粮食、蔬菜、酒、水果等,表示慰问。”每句话都错得一塌糊涂!     首先要问:西什库教堂是“侵略者据点”吗?在义和团事件前,这不过是普通的法国天主教堂,没有材料足以证明它是“侵略者据点”。义和团期间,从日起几天内就将北京大部分教堂和洋楼烧毁,连带烧掉数千家民居和商店,劫余的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聚集了大批逃生的外国人和中国教民。这个教堂的逃生者,在清政府不能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情况下,固守反抗屠杀,于理于法都无可指责。说这个教堂是“侵略者据点”,完全是信口开河。     其次,围攻东交民巷是奉慈禧的旨意,主力是董福祥的甘军和荣禄的武卫中军,是他们犯下的罪行,义和团则是助纣为虐。含糊其词,仿佛此举是义和团自发的爱国义举,不但歪曲了历史真相,也掩盖了清政府践踏国际法的罪行。再次,对西什库教堂和使馆区的进攻,充分体现了专制统治者极端愚昧无知和残暴;时至20世纪90年代仍然正面予以肯定,这是对国际法的无知,已经沦为对国耻的颂扬,也忘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责任!     再看第二句。清政府确实曾派人给被围困的外国使馆送过生活日用品,这是奉旨公开进
常未饮酒而醉,以不读书为通
积分 33679
威望 33679
金钱 42047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都市边缘
回复: 【转帖】让你惊叹的真实历史事件
两岸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杨景尧一.前言       两岸分治的现实,并无法改变两岸源于相同源流历史的事实。长期以来,由于两岸意 识型态的不同,以及在国共内战的不愉快经验,以致于不少学者只关注大陆历史教科书中 的「政治意识型态」问题;或者说,都习惯于从政治的角度去解读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也 正因此,对于中国现代史中的国共之间的种种恩怨,两岸的诠释各不相同原是可以理解。       但是由于研究者的专长是教育工作与教育研究,因此长期研究大陆历史教科书后,研 究者较关心的是,除了两岸对立过的政治历史之外,吾人如何可以从彼岸的历史教科书中 学习到什么?能不能藉此来突显或反映出台湾当前国中历史教科书中的问题?所谓「他山 之石,可以攻错」,诚此之谓矣。      为了达到研究者的目的,又避免因为政治立场对立所引起的争论,本研究将以两岸国 初中本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各挑选五个重大历史事件作为 比较的重点,而舍弃「中国现代史」的部份,也许将来另文研究之。       比较教育学者贝瑞德(Bread)曾指出比较教育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描述、解释、并列、 比较。本研究虽然亦属于比较教育范畴,但由于比较的标的物是教科书,因此将采:并列 、比较,最后再解释的三阶段研究方法。之所以希望利用并列、比较两岸历史教科书中的 相同历史事件,主要目的不仅止于探讨两岸教科书内容之异同,更重要的是,探讨在两岸 历史教科书异同中的背后可能因素,以及其可能代表的教育意义。       研究者无意去仲裁两岸国初中历史教科书内容异同时,「谁是谁非」,因为「考证」 是历史学者的责任,不是教育学者的能力所及。但是以教育学者的立场,提供两岸国初中 历史教科书内容之异同所在,就等于是告诉这些教科书的「编辑委员」诸公们,这些地方 的教科书内容有必要进一步去考证与研究,才能提供国中学生正确、完整无误的历史教育 。       本研究所采用的样本教科书,在台湾方面是由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中历史」(民国 八十五年七版),其中本国史有三册。至于大陆版,是采用上海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第一版),本国历史共计四册,初中使用。       以下将依序呈现古代史历史事件异同比较、近代史历史事件异同比较,再其次是针对 前两大类之比较,探讨其背后可能之原因,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最后提出本研究之结语 。       贰、古代史历史事件异同比较       在两岸历史教科书中,对古代史选定的历史事件包括:夏商周三代;秦的灭亡;三国 鼎立;黄巢之乱与唐的灭亡;明的灭亡。以下分述之。       一、夏商周三代       台湾版p12~15       尧和舜都是大公无私的人,他们都把帝位传给贤能的人,不传给儿子。这种传贤不传 子的方式,很受后世的赞美,史称禅让政治。       禹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他不仅消除水患,而且大兴水利,使百姓过着安定的生活 。       禹年老时,也想效法舜,把帝位禅让给帮助治水有功的益。但他死后,四方诸侯不拥 戴益,而拥戴禹的儿子启。这是因为禹有治平洪水的大功,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加上启也 很贤能,所以获得诸侯的拥戴。从此,君主成为世袭,开了传子或传弟的局面。夏朝因此 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与后来的商、周,合称三代。       大陆版p8~10       相传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都是由部落推举生的。这种 公共推举首领的制度,后人把它叫做禅让制。       传说的尧、舜、禹时期,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时候部落首领逐渐取 得了特殊地位,贫富分化明显。传说舜的家里有了储藏粮食的仓库,禹的父亲曾筑城来保 护自己的私有财产。       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建立和发展时期,共1300年左右。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 的第一阶段。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阶级社会门槛上的人。他本人是由各 部落共同推举的首领,但已经拥有凌驾于各部落之上的权力。有一次,召开部落联盟会议 ,一个部落首领迟到了,禹竟然把他处死。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自称为王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国家-夏朝。       异同比较       对于禅让政治的解释上,台湾版与大陆版有很大的不同,台湾版是说「把帝位传给 贤能的人,不传给儿子」,而大陆版却强调「由部落推举产生的」,由此可以感觉出大陆 版认同这种共同推举的方式。台湾版则非常赞扬这一种政治概念。       台湾版对于夏、商、周三代都以正面的叙述,并认为尧、舜、禹是历代不可多得的 明君,肯定他们的重要性,但大陆版却说夏、商、周是我国奴隶制的王朝,其中对禹更是 大肆批评,例如:台湾版「禹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使百姓过着安定的生活」,而大 陆版「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阶级社会门槛上的人……有一次,召开部落联盟会议,一个 部落首领迟到了,禹竟然把他处死」       台湾版认为启的继位是,因为百姓感念禹的恩德,加上启也很贤能,所以获得诸侯 的拥戴,但大陆版却说启是自称为王,并在小字的部份说启和益为王位相互战争,结果启 胜利了。       二、秦的灭亡       台湾版p47       秦始皇在统一后的第十二年,死于东巡途中。于是,李斯和赵高拥立秦始皇的少子胡 亥即位,是为二世皇帝。二世皇帝信任赵高,统治更为残暴,人民更加痛苦,终于爆发了 陈胜等的抗暴运动。       大陆p41、p42       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帝位万世相传,但他万万没有料到,威势喧赫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 的15年。首先高举反秦大旗,点燃农民战争的烈火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从揭竿而起到失败只有几个月时间。但他们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 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 灭的。       异同比较       对于陈胜、吴广的事件,台湾版只是简单的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这一类农民战 争非常赞颂,花了二页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的感受出大陆强调农民起义。两岸对于秦 王朝的评价是一致的,都属于负面的;对于陈胜等人的评价也是一致的,只是大陆特别强 调「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三、三国鼎立       台湾版p77、78       图片的说明-曹操,少好兵法,有雄才,多权诈,为影响三国历史发展的关键人物。       图片的说明-刘备是汉景帝的后裔。他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最为后人所乐 道。       大陆版p.72~74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南方的军阀孙权和刘备,成为他的主要对手。       小字的部分-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写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故事。但小说「三 分史实,七分虚构」不能当真正的历史书读。例如:刘、关、张桃园结义、诸葛亮草船借 箭,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都不是历史事实……曹操原是三国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但小 说却夸大了他奸诈狡猾的一面。       异同比较       台湾版在课文中较为推崇刘备,而说曹操多权诈,但大陆版却较推崇曹操,赞扬他重 视农业发展,及政治、经济上的改革。而称孙权和刘备为军阀,还对三国演义作了负面性 的批判。大陆版特别提醒我们,不要误将「三国演义」当成真正的历史来读。       四、黄巢之乱与唐的灭亡       台湾版p.11       唐朝后期,政治日益恶化,受害最深的还是一般人民,动乱因此时有所闻。僖宗时, 水旱灾加深人民的痛苦,终于爆发黄巢之乱。大乱起自山东,大江南北继之广遭劫掠,东 南富庶地区,在此次大乱中也惨遭破坏;洛阳、长安又先后沦陷,全国骚动。唐朝重用黄 巢降将朱温,勉强平定乱事,国力则从此衰竭。       大陆版p.110       黄巢起义-唐朝后期,土地集中在少数贵族和官僚中,许多失去土地的人民成为流民 ,而统治阶级却过着奢侈的生活。……唐僖宗初年,黄河中下游又发生了旱灾,农民以草 籽、槐树汁充饥,而官府照旧催租逼税,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这次起义历时十年,行军数万里,席 卷大半个中国,这在过去的农民起义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异同比较       台湾版认为黄巢的事件是一场国家的内乱,称为黄巢之乱,但大陆版却称它为黄巢起 义,对于黄巢本人的介绍,起义的发生原因、战争、结果均有详述,并在最后一段文字中 ,可以感受大陆版肯定它对时代的影响、意义,而台湾版并无叙述黄巢本人,对于过程也 简单说明。         五、明的灭亡       台湾版p74       明末,陕西发生严重饥荒,边防军也因欠饷、欠粮而哗变。灾民与饥兵结合,四处劫 掠,流寇大起。其中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势力最强,屠戮也最惨,张献忠后来进入四川 ;李自成则攻陷北京。       大陆版p.80~83       一六二七年,陕北澄城县地方官向人民催租逼税,数百饥民冲进县衙门,杀死县官, 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接着,各地纷纷响应,形成几十支起义军,其中势力较大 的有高迎祥、张献忠等。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继续领导起义军进行战斗 。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转战十几个省区,推翻了腐朽 的明王朝,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农民军第一次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把斗争锋芒直接 指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在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异同比较       张献忠、李自成在台湾版被视为流寇,但在大陆版却被视为农民起义的英雄。对于两 岸叙述的方式如同前面黄巢之乱,大陆版肯定此种抗争改革,并详细叙述事件发生的原因 、李自成的生平,他所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以及失败的结果,而台湾版则视其为内乱。       参、近代史历史事件异同比较       在两岸国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对于近代史选定的比较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庚子拳乱;清帝宣布退位。以下分述之。       一、鸦片战争       台湾版p2、3       道光二年,英国政府派兵来华,其预定战略是将压力加于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 所以未攻广州,径自北上,占据定海。       大陆版p5       一八四○年二月英政府任命乔治;懿律为英国东方远征军总司令和谈判全权代表 ,义律为副,率兵1.5万人侵略中国。       小字的部分-由于林则徐在广州已有准备,英军也不想在广州决战,转而进攻厦门, 被闽浙总督刘廷桢率军击退。英军便沿海北上,进攻定海。       异同比较       在鸦片战争中大陆版将英军战争视为侵略中国的行为,在小字的部分也说明因为林则 徐在广州已有准备,英军也不想在广州决战(可能是打不过),转而进攻厦门,但被闽浙 总督刘廷桢率军击退。所以只有沿海北上,进攻定海。而台湾版简略说英国政府派兵来华 ,其预定战略是将压力加于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所以未攻广州,径自北上,占据定 海。       二、太平天国       台湾版p9、10       清朝自干隆中期以后,政风败坏,军备废弛,国势渐衰。鸦片战争挫败,更使弱点暴 露。加上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有限,连年灾荒,与种族歧视所激起的反清情绪,均促太平 天国兴起的主要原因。同治三年,曾国荃攻下南京,洪秀全已在城破前服毒自尽。       大陆版p16~22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旧的矛盾加深,西方列强的侵略又带来新的灾难,终 于酿成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在鸦片战争以前,农民受地主阶级剥削,生活已经备受艰苦。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 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加紧对人民搜刮。五口通商又使大批劳动人民失业,加剧社会动荡 。       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 进攻太平军。      在一八**年七月十九日,湘军挖地道炸塌天京城墙,蜂拥而入。洪秀全在城陷前病 逝。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加 速了清朝统治的衰亡。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中国寻找出一 条出路,但农民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斗争业绩和他们建立的历史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异同比较       台湾版认为太平天国是起因于政风、军备败坏,加上人口激增,耕地面积有限,种 族歧视,而大陆版却强调中国社会旧的矛盾加深(所谓旧的矛盾,就是农民受地主阶级剥 削,生活已经备受艰苦),西方列强的侵略又带来新的灾难(新的灾难即是清政府为了支 付赔款,加紧对人民搜刮)。       大陆版对于曾国藩等人给予较多负面的评价,在课文小字中说到曾国藩因受太平军 重创,曾三次投水自杀,以及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组织地主武装「淮军」,在外国侵略者 帮助下从安庆运到上海,进攻太平军。而台湾版对曾国藩等则较多正面叙述。      台湾版认为洪秀全是城破前服毒自尽,而大陆版认为洪秀全在城陷前病逝。       就整事件来说大陆版还是不改其立场,对于农民战争赞扬有加,对于主要人物,将 其形容如同英雄,且课文中多叙述其事件经过。而台湾版则视其为内乱,并在后段分思想 、政治、军事、外交来归纳,强调太平天国败亡的原因。       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台湾版p.20、21       英国本来在我国的商业利益最大,各国画定势力范围后,英国的商业活动反而大受限 制,于是怂恿美国出面斡旋。……于光绪二十五年,分别照会各列强,主张开放中国门户 ,使各国在华的经济利益机会均等。这就是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       次年,美国再度照会各国,添入维持中国领土与行政权完整的原则,门户开放才算完 备,使我国幸免于瓜分之祸;但是列强的经济侵略,却使我国国计民生愈陷困难。       大陆版p46、47       十九世纪末,美国加紧了对东亚的扩张和渗透。       小字的部分-从一八四○年以来,列强的每次侵华行动,都与美国有关系。……一八 九九年秋,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了所谓「门户开放」的照会。… …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列强都享有投资的权利。英国首先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 政策,其它国家也先后表示同意。从此以后,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日益扩大了。       异同比较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台湾版是说英国为了自身利益怂恿美国出面,大陆版认为是因为美 国怕少分了一杯羹而主动提出。       由文中可发现大陆版有强烈反美情结,「小字的部分-从一八四○年以来,列强的每 次侵华行动,都与美国有关系、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日益扩大了」,而台湾版则略有赞 扬之意「美国再度照会各国,添入维持中国领土与行政权完整的原则,门户开放才算完备 ,使我国幸免于瓜分之祸」。       四、庚子拳乱       台湾版p23、24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盛行这些拳民各有神坛,自称祈祷后神灵附体,口诵咒语,能御 枪炮。后并入乡团,改名义和国。于是高揭「扶清灭洋」的口号,势力日益扩张,经常对 外人滋事。       大陆版p55~58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在戊戍变法失败后一年,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爱国 运动。这是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产物,也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的群众 反对外国传教士和教会侵略的斗争的总汇合。       义和团的失败,说明旧式的农民反抗斗争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但它表现了中国人民 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无畏的勇气,使列强感到「瓜分实为下策」。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也进 一步揭露清朝的极端腐朽,从而促成了新的民族觉醒。       异同比较       台湾版对义和团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称为庚子拳乱 。大陆版则视其为民族运动,在课文内容多强调其义行,并肯定它对中国的影响,民族的 贡献,对于怪力乱神的部分并未提起。       五、清帝宣布退位       台湾版p33、34       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手握重兵,阴持两端,一方面向革命军勒索,意图取得中华 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一方面利用革命军的声威,逼迫清帝退位。孙中山先生为了顾全大 局,慨然允诺将大总统职位让予袁世凯,袁世凯与临时政府妥协,清帝遂于民国元年二月 十二日宣布退位。       大陆版p74、75       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同时封建势力钻入革命队伍内部向
常未饮酒而醉,以不读书为通
积分 33679
威望 33679
金钱 42047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都市边缘
回复: 【转帖】让你惊叹的真实历史事件
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本之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都是一、二年级必修,三年级选修,学习的内容相同,都是中国通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体例都是按章节编写,教材内容的相同点有:A.都注意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B.都注意揭露近百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罪行和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C.历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性都 在课本中体现出来。D.教材的时代感都很强。不同点:由于国共两党政治上的分歧,海峡两岸社会制度的对立,价值观念的差异,反映在历史教科书中就有大量的立场观点的分歧和对立。其表现是:古代历史,差异较小 ,近现代史,差异较大。
总之,海峡两岸,同祖同根,四千年和四十年,一百比一的合分。同多异少是必然的。民族的统一性,历 史的共享性,伦理道德的共有性必然反映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这就是结论
从1993年秋季开始,大陆高中历史课改为高中一年级必修《世界近代现代史》,高中二年级必修《中 国近代现代史》,高中三年级选修《中国古代史》。台湾高中历史课的开设情况是高中一年级和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必修本国史,高中二年级必修世界近代现代史,高中三年级选修《中国文化史》。现就大陆使用的人教社 编辑出版的一套高中历史课本和台湾使用的国立编译馆编辑出版的一套高中课本作些粗浅的比较(以下简称大陆课本和台湾课本)。
一、相同点
1.都注意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①在编写的指导思想上体现出来。
1990年国家教委重新修订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我国各族人民是聪明、勤 劳、勇敢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能工巧匠,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作出过较大贡献。”大陆课本的编写较好地体现 了这些内容。
台湾《中国文化史》课本在编辑说明中强调:“本书内容以揭示中国文化之真谛为主旨,举凡先圣先贤所 创之思想,增辟之学术,发明之技艺,及其所表现之优美精神,理想生活,皆据实详言。”课本第一章第一节《导论》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绵延不断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胼手胝足,创造了 璀灿丰富的文化。它是世界文化史上光辉的篇章”。海峡两岸都有此共识,因此,反映在高中历史课本中,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都得到了弘扬。
②章节所占比重,课文具体内容突出了这一特点。
大陆高三选修课本《中国古代史》共29章,85节,而专门讲文化的内容就有6章20节。内容包括科 学、技术、教育、宗教、哲学、史学、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中华民族的发源上溯到170万年前的云南谋人。距今4000年的夏朝,我国已进入奴隶社会,商朝已经有了奴隶制的高度文明。从此以后绵延几千年 ,古代有边地各族的无数次内犯,近代有帝国主义的屡次侵掠,都没能使中华民族亡国灭种、文明史中断。这种现象在世界众多民族的发展史上是不多见的。
台湾历史课本吸收了新中国成立后大陆考古研究的新成果,把1965年发现的元谋人,1963年至1 964年间发现的蓝田人等内容都编进了课本中,其上溯和大陆教材是一致的。台湾高中一年级、高中二年级必修的中国史已经融进了不少文化史的内容,还专门在高中三年级全年开设《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选修 课,可见其对文化史的重视程度,文化史所占教材内容的比重、文化史涉及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在大陆教材之上。例如深度方面,台湾教材讲“思想领域的开拓与发展”共有七节,课题如下:
古代学术的转变
先秦诸子的流派
孔子与先秦儒家思想
汉代的政治与思想
魏晋思潮的激荡
隋唐以降儒学的新发展
清代思想与学术的动向
从这七节的题目来看,这无异于一部简明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性很强。广度方面,台湾教材专门有一章 是讲:知识分子的兴起与发展”,共有五节,课题如下:
先秦时代士的兴起
秦汉知识分子
魏晋至唐代的知识分子
宋代至清代的知识分子
近代知识分子的兴起及救国途径
教材中在论述“知识分子的表现”一目中有这样的议论:“知识分子是文化的创造者、保存者、阐述者与 发扬者,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历代知识分子面对不同时代背景,固然各有其相异的表现,但是他们都凭借自身对学术思想的创造与对文化价值的传承,致力于修齐治平(修身养性齐家治国 平天下—一笔者注)的志业。在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思想与行动,至少形成两种特殊的表现:第一、他们具有强烈的经世理念。从古代的周公、孔子、先秦诸子以至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知识分子,都具 有炽烈的入世精神,以他们的学问来造福社会。第二,他们具有坚定的批判意识。自孔孟以下,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常以道德及知识为凭借来批导政治。春秋战国时代孔孟等思想家对当时国君的批评,东汉太学生对宦官 的批判,宋明诸儒对政治的反省等史实,都是这种批判意识的表现。”高中三年级学生已日趋成人化,生理心理发育都基本成熟。从他们所掌握的学识来看,已算得上准知识分子了,在中国文化史内容中,专题讲“先圣 先贤”,不仅扩展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使广大高中生“见贤思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培养他们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的落实方面,台湾教材内容的安排很值得我 们借鉴。
2.都注意揭露近百年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罪行和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人教社新编高中历史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体现了以下四条主线。即:中国近代史,是一 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主权、争取民族独立的抗争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觉醒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兴国史。台湾教材的 鸦片战争以后的内容也同样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中国的罪行给予揭露和声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等内容仍是台湾教材编写的一条主线。在“鸦片战争的 影响”一目中,教材总结说:“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权利遭受损失,声望为之贬抑。”对《辛丑和约》的危害,台湾教材在详列了《辛丑和约》的内容后分析说:“以上各条款危害中国最大者 ,为赔款与驻兵。赔款严重影响到国家财政经济与人民生活。使馆区驻兵,形成首都内之敌国;天津等各要地驻兵,不许设防,不惟京畿门户洞开,且贻下无穷的后患”。对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教材把袁世 凯复文同意的1915年5月9日称为“五九”国耻等等。对另一条主线—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教材也态度鲜明地给予肯定与褒扬。对地主阶级中的抵抗派,像林则徐、左宗棠等是肯定的。对徐骧领导的台湾义 军和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的反割台斗争是讴歌赞颂的。教材讲:“综计义军与黑旗军,不过数万人,竟能与精锐之日本陆海军喋血战斗,达四月有余,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表现了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对义和 团运动在诋毁的同时也肯定了其反对外来侵略的积极作用,教材评论义和团的作用说:“综观义和团运动,对国家招致如此重大的灾祸,自然遭受当时以至后人的谴责。外国人斥之为野蛮残忍,中国人评之为愚昧疯狂。 但他们毕竟也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高度的爱国热诚,使贪得无厌的列强,感觉到中国人是不可能轻易被征服。”教材对康梁变法,肯定赞扬,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更是大书特书,推崇备至。称孙中山建立的 中华民国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族的历史开辟了民主时代的新纪元”。台湾教材编入的这些内容也是对台湾广大青少年一代说明,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此起彼伏,始终没有停止过 ,无数仁人志士为抗击外来侵略,前仆后继,英勇斗争。这都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可辱的民族。他们的斗争激励后人振奋民族精神,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再接再厉,自强不息。
3.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等功能都体现在海峡两岸的课本之中
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了解中 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向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革命传统教 育、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精神”。 历史教学工作者把它归纳为基础知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培养三大任务。其作用性、功能性,显而易见,并在教材内容中充分体现出来。笔者不曾研读台湾“部颁教材大纲”,但从其教材内容可以看出其历史教学 的作用和功能不外乎以上几个方面。在基础知识教育方面,台湾课本体现了历史学科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特点。内容包括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包括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由于台湾当局40多年来偏安于东南一隅,为了使中国历史与台湾贴得更近,融为一体,教材对于台湾地方史较多地编入课本。仅据《马关条约》割台给日本之前的一段,就有“沈保桢的擘 划经营”,“丁日昌的继续推进”,“刘铭传的积极建树”等栏目。评价说,以上三个相继来台,“积极策划经营,遂不仅得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宣布设为行省,各项近代化的建设,亦蒸蒸日上,到甲午之前, 已成为全国模范之省”。这些内容的编排,不仅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也是为其统治服务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古代史和大陆教材尚有相通之处。如:赞颂诸葛亮“虽然赍志以殁,但他谋国的忠贞, 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令后人无限尊敬”。赞颂文天祥“被囚近四年,宁死不屈,最后更以《正气歌》明志,从容就义,名垂千古”。除此之外,倡导“修齐治平,”“忠君爱国”思想观念的文字,每每皆 是。对近现代史,当然是尽其能为国民党蒋介石溢美,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歪曲丑化。这在后面的不同点中还要举例说明。台湾教材也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我们从其课后“研究与讨论”题中即可见一 斑。例如:
研讨“分工合作”为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桀、纣为何被认为是国史上的暴君?古语说:“得民者昌,失民者亡”,从夏商二代的历史能否得到验证 ?
有关张骞和班超的事迹,主要记载于正史何书?试以课余时间加以阅读并在老师指导下报告读后心得。
东晋何以不能收复中原?试申述个人所见?
比较戊戌变法与慈禧新政的背景、内容与得失。
试研讨巴尔干半岛所以成为“欧洲火药库”的原因和背景?等等。
这些问题都在于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对于历史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的方法和能力。这比大陆 教材课后的思考题多是限于本章节内容的直问直答,能力培养的任务(特别是对一些大跨度、高概括和小跨度、深分析的问答题的训练)多由高三毕业班的任课老师去完成的做法显得略高一筹。可喜的是,大陆新编高中 《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课后练习在能力培养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
4.教材的时代感都很强。
①都注意吸收考古和学术研究新成果
历史虽然是讲人类过去的活动和活动的规律,照样存在着知识的更新。一是知识科学性的更新。随着人类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对历史的认识不断提高。二是新史料的发现,历史研究的新成就,考古发掘的新成果,都能导致历史知识的更新。譬如大陆高三选修教材《中国古代史》把北京人生活在40至50万年前 改为70至20万年以前,这就是由于科学的发展,对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测算得更准确了。造纸术发明的时间已上溯了几百年。原因在于198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发现了一张比灞桥纸还早的西汉早 期的纸。上面还画着清晰的地图(《中国古代史》66页有插图)。令人信服地说明至少远在公元前3世纪末2世纪初,我国的确已经有了能供书写的纸张。除此之外,在陕西扶凤、甘肃武威的古浪、甘肃金塔、内蒙古 居延的金关,也都发现了汉朝的纸。汉纸的发现有了这众多的考古佐证,故教材中用了结论性的文字表述:“ 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台湾受地域所限,国民党逃离大陆时可 以带走文物、古籍,但带不走历史上埋在地下的考古资源。因此,台湾的考古研究大受制约。但台湾史学工作者、教材编撰者注意吸收1949年以后大陆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成果,并及时地充实于历史课本之中。像19 52年发现的半坡文化;1973年发现的河姆渡文化;“文革”期间发现的马王堆汉墓及其研究成果等等。有的用文字叙述,有的采用图片。这些内容都见诸台湾历史课本之中。
②下限都写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
近几年,国际国内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历史课是应该有时代感的,它总是要这样 或那样地引导着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所以,海峡两岸的历史课本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下限都延伸到了90年代初。大陆教材,世界史提到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冷战和美苏争霸局面结束。中国史提到“十年规划 ”和“八五计划”。台湾教材,世界史提到太空时代来临。中国史提到大陆的1989年“六四”运动。
5.编写的体例也基本相同,都是按章节体例编写。另外,图文并茂、直观性强、文字编写生动可读也是 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本的共同特征。
二、不同点
历史是为政治服务的。由于国共两党是各自代表本阶级利益的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思想信仰有原则上的 分歧。海峡两岸分别实行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对立的制度,价值取向又有重大差异。反映在历史教科书中就有大量的立场观点的分歧和对立。但其表现是,古代历史差异较小,近现代史差异较大。由于我们对自己 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较熟悉,不再列举大陆教材的史观,下面举几个台湾教材的例子。
1.对“太平天国败亡的原因及影响”分析评论。
“太平天国起事后曾盛极一时,但卒归于失败,原因虽多,但主要为其愚妄残暴,措施荒谬,违背历史文 化与人性情理,引起一般知识分子与社会大众极大的反感。曾国藩辈奋斗的动机在此,其致胜的关键亦在此。至其影响,则主要为汉人政治地位提高,满人势力减弱,汉民族意识的再度兴起。”
2.对19世纪末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看法。
“门户开放”政策正式形成,中国以此得暂免被瓜分之祸。”
3.对西安事变的描述与态度。
“残共窜至陕北,覆灭在即。蒋委员长调集大军,作最后之剿灭。其中有张学良之东北军及杨虎城西北军 ,亦参加剿共作战。中共承认共产国际的指示,实行统战,向东北军宣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官兵意向动摇,张学良亦受其惑,决与杨虎城联合,停止剿共。蒋委员长为稳定军心,不使剿共功亏一箦,亲临西安。 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竟遭张杨劫持,是为西安事变。
事变之日,张杨领衔发出通电,要求改组政府,停止剿共。此一叛逆行动,震惊中外,举国愤慨,一致谴 责张、杨叛逆行为。南京中央紧急应变,讨抚并用,一面维护国家纲纪,一面予叛逆以自新之路。张亦深悟中央抗日确有准备,乃亲送蒋委员长回京,愿受国法制裁。
蒋委员长数年来准备抗日,秘密进行,不为国人所谅。今因西安事变而举国精神趋于一致,使日本有所警 觉,乃加速其侵略行动,致对日抗战提前爆发”。
4.对“沈崇事件”的歪曲。
“北京大学先修班之中共职业女学生沈崇,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晚间引诱美军伍长皮尔逊,由 事先埋伏之共谍将皮捉拿,指为‘美国人强奸中国人’,掀起各地学生反美运动,罢课游行,要求美国撤离中国,此为轰动一时之‘沈崇案’。”
5.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与诅咒。
“中共占据大陆后,大陆同胞完全失去自由,食、衣、住、行、思想、言论无不受其控制。除中共干部享 有特权外,一般人民与外界隔绝,等于被关在一个大铁幕之中,以致造成大陆的贫穷与落后。
中共迷信暴力,故有不断的‘斗争’和‘运动’,每一次‘斗争’或‘运动’,都有百万甚至千万人丧失 性命。例如中共的‘土改’、‘劳改’、‘镇反’、‘人民公社’、‘红卫兵造反’,以及所谓‘文化大革命 ’等暴行,都是加紧对大陆同胞的控制与压榨。人类的天性,是爱自由,反奴役;中共对待大陆同胞正是反其 道而行。”
从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台湾国民党当局的统治立场是亲美卖国的,对农民起义是贬低仇视的,对中 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漫骂攻击的,对其自身的反动却是隐恶扬善、歌功颂德、树碑立传。除此之外,台湾历史教材对历史上的边地各少数民族也是贬多褒少。对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也是从唯我所用的立 场观点去颠倒黑白、混淆事非,蒙骗台湾青少年,为其统治阶级服务。
总之,海峡两岸,同祖同根,共尊炎黄,4000年和40年,100∶1的合分,同多异少是必然的。 民族的统一性,历史文化的共享性,伦理道德的共有性等必然反映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这就是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本之比较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
常未饮酒而醉,以不读书为通
积分 33679
威望 33679
金钱 42047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都市边缘
回复: 【转帖】让你惊叹的真实历史事件
沪台两地初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之比较 抗日战争前,我国中学历史课本有很多版本,世界、新亚、大东、中华、北新等书局都出版《初中本国史 》等历史课本。抗战胜利后,初中本国史课本基本上有三个版本,分别由正中、中华、开明三书局出版,当时 实行的是一纲多本制度。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对中学文科教材实行了一纲一本制。目前台湾初中使用的 历史课本是由“国立编译馆”延聘专家编写。经编审委员会审定,于1986年编定出版、1991年改编再版的“标 准本”。台湾规定初中一年级学习中国古代史,初二第一学期学习中国近代史,每周两课时;初二第二学期( 每周两课时)和初三学习世界史(每周一课时)。
解放后,我国大陆中学使用的历史课本都是由人民出版社根据中央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和历史教学 大纲编写的。由于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九十年代开始,实行了中学教材多纲多本的制度。1990年起,北京 、上海、广东、四川、浙江等地都组织专家编写历史新课本。新课本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突破和创新。上海中 学历史教材编写组根据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订的《九年制义务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于1991 年编写了供义务七年级(初一)使用的中国古代史新课本,由上海出版社出版。新课本经试点、修改 后已于1994年在上海市的中学推广使用。本文试就上海初中中国古代历史课本(以下简称沪本)与台湾现行的 初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以下简称台本)作一些介绍和比较。
沪台两地的课本在编写体例上有不少相通之处。台本卷首列有编辑大意,课文强调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民 族文化的融合”;“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书中年代以帝王纪年为主,“附注西元”年代;书中“所附 图片,为求与课文配合,并附加解说”;“各节均附有‘研究与讨论’,以加强学习效果”等。课本以章节体 编写。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至第十七章,从“中国文明的开始”,到“明与清代前期的与文化”为止。 每章分两至四节不等,如第四章“东周──春秋战国的剧变”中分为“春秋五霸的迭兴”、“战国七雄的兼并 ”、“的变动”、“学术思想的发达”四节。每章的开始与沪本一样,列有一段概述,台本称之为“ 提纲”,起“提示全章之重点,藉以加强教学效果”之作用。以沪本第四章“奴隶向封建的过渡时期 ──春秋战国”与台本第四章“东周──春秋战国的剧变”为例,它们的概述与提纲分别是:
(沪本)第四章 奴隶向封建的过渡时期──春秋
从周平王东迁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5个半世纪,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 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瓦解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形成时 期。春秋战国是我国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在政治、、文化、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台本)第四章 东周──春秋战国的剧变
周室东迁雒邑以后,史称“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
春秋时代,周天子成为名义上的共主,无法继续维持西周时代的封建秩序,于是有“春秋五霸”的争霸或 争盟。至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地位更无足轻重,“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最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春秋战国时代,发生剧烈的变动:一、贵族设落与平民崛起;二、土地私有制度的形成;三、工 商业的发达与都市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发达,是我国学术思想上的黄金时代。
台本每节之中一般分成三、四个目来叙述。以沪本第五章第一节“秦始皇的统治”与台本第五章第一节“ 秦的统一与灭亡”作一比较:沪本分为“秦灭六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焚书坑儒”三个目;台 本则分为“大一统帝国的建立”、“修长城与筑驰道”、“秦始皇的暴政”、“秦的灭亡”四个目。沪台课本 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具体的史实阐述台本较为简要。
沪台课本均为16开本,但台本自右至左用繁体字直排,课文均为统一的仿宋字体;沪本课文采用大小两号 字体横排。为减轻学生负担,沪本课文小字部分供学生阅读,不作必学要求。台本虽无小字部分,但也考虑到 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年两次修订时均删繁就简,如第一册由148页减至现在的113页。沪本每节课 文后有“想一想,试一试”一项,可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开动脑筋,以口答或笔答形式复习巩 固所学的新旧知识;台本每节课文后设有“研究与讨论”一栏,系“兼顾技能训练与情意陶冶而设计”,目的 是为了“加强学习效果”。一般每节课后列有两个问题,供学生研究讨论。
上海与台湾两地的历史课本不但在篇章结构、子目设计、每章的概述(提纲)和每节后的习题等方面有不 少相通或相似之处,在介绍历史人物与事件方面,也有一些选材一致的地方。台本对历史上为统一、改革、社 会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帝王将相,勇于抗击外侮、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促进民族融合、开展对外交往的历 史人物和对文化、科学等方面有伟大成就的思想家、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等,均有肯定赞扬性的介绍。其 中包括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诸葛亮、魏征、王安石、张居正、卫青、霍去病、祖逖、谢安、岳 飞、文天祥、郑成功、张骞、班超、北魏孝文帝、文成公主、郑和、孔子、孟子、司马迁、班固、李白、杜甫 、白居易、辛弃疾、关汉卿、张仲景、华佗、祖冲之、沈括、毕升、黄宗羲、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等。对 这些人物,台本与沪本具有相似的观点,存在着共同接受的空间。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商鞅变法、孝文帝 改革、祖逖北伐、淝水之战、王安石变法、郑成功收复台湾、欧洲传教士来华等,台本都作为重点叙述;对其 作用与影响的评述与沪本亦有共同之处。在插图的选择上,台本与沪本有不少竟完全相同,如在山东出土的北 宋刘家针铺白兔铁针商标图和汉武帝、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王安石、沈括、忽必烈、马可·波罗、关汉 卿、郑和、顾宪成、于谦、利玛窦、徐光启、顾炎武、李时珍等的图像,在沪台两地课本中是一致的。
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双方意识形态、史学观点的差异,以及教材编写者和教学习惯的不同,沪台两 地的历史课本亦存在着史料取舍和编写方法上的差异,特别是对历史发展的线索、规律、以及某些人物和事件 的评价存在分歧。
农民起义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影响深,是中国封建特点之一。过去大陆历史课本中农民起义所 占篇幅过多,这在沪本课文中已有所改变。沪本重点介绍了秦末、隋末、唐末、明末四次典型而重要的农民起 义,而其他的农民起义只作极为简略的叙述或不予介绍。对于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沪本则持肯定态度,以体 现“阶级斗争是阶级发展动力之一”的观点;而台本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则与沪本大相径庭。台本对历史上 的农民起义基本上是否定的,对大多数农民起义多用“乱”字。如对黄巾起义和黄巢起义称之为“黄巾之乱” 和“黄巢之乱”,说“黄巢之乱使大江南北广遭劫掠”;称李自成为“流寇”,明朝末年“流寇大起,其中以 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势力最强,屠杀也最惨”。唯对秦末陈胜起义称之为“抗暴运动”,似有肯定之意,但对 起义过程则没有叙述。
古代民族问题,沪台课本分歧亦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包括几十个少数民族,这是 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我们认为长期生活在今天中国版图内的民族,都是中国人,都属于中华民族,他们过去 的活动都应该写入中国历史。外国某些史学家把历史上中国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说成是外族侵入中国,如把 元灭南宋说成是蒙古灭亡了中国,把清军入关说成是满族入侵中华。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台本亦持此观点 。例如台本把宋与金、蒙古的和战放在宋朝“对外关系”中叙述;台本称唐时的突厥“紧邻中国”,是“我国 主要外患”;把汉末至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至黄河流域称之为“五胡乱华”。把历史上中国边境的少数 民族政权看作是“外国”,这不利于今天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也不符合历史实际。由于把历史上少数民 族政权看作是“外国”,少数民族的历史人物在台本的中国史中就不会有较多的反映。台本对古代少数民族的 历史介绍极为简要,课本中仅出现匈奴族的刘渊、氐族的苻坚、鲜卑族的拓拔和孝文帝元宏等几个帝王的名称 ;台本虽提及文成公主嫁至吐蕃,但却不出现松赞干布的名字。而沪本对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给予了充分的重 视,课文介绍了不少少数民族历史人物,如呼韩邪单于、石勒、菩萨、洗夫人、骨力裴罗、松赞干布、尺带珠 丹、大祚荣、皮罗阁、凤迦异、八思巴、耶律楚材、俺答汗、三娘子等人的事迹。对于以上历史人物,沪本课 文充分肯定了他们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加强与汉族友好关系方面的贡献。而这些在台本中是没有的。
在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方面,台本侧重渲染中国封建王朝对邻国的扩张。例如说“秦派兵南征”,将“越 南北部并入版图”;汉武帝“派水陆两军进讨”,“东定朝鲜,并入版图”;“曹魏曾向东经营,屡次讨伐高 句丽,攻占其都城”;“唐高宗征服朝鲜半岛”,“刘仁轨大败日本军队”,“中国皇帝成为当时东亚的国际 盟主”等。而沪本对一些对外关系上的敏感问题,则尽量回避。
时间、人物、地点、过程是构成历史事件的四个要素。沪台两地的课本对空间概念都较为重视,两地课本 中的地图都在30幅以上,台本地图在插图中所占比重略高于沪本。但对于时间概念,台本则重视不够。沪本为 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在课文大字部分尽量减少不必记忆的年代,初中中国古代史的两册课本大字部分共出现 97个年代;在大事年表中又规定了学生应该记住的57个重要年代。台本除了在“导论”列有标明各朝代起迄20 多个年代的“朝代演进过程图”外,在课文中极少出现年代。例如第二册从隋初到清中期,课文中只出现了四 个年代,其中两个还属于次要年代。这四个年代是:⑴贞观三年(西元629年)唐军出征东突厥;⑵天宝十年( 西元751年)高仙芝为大食所败;⑶天宝十四年(西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⑷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北宋 灭亡。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是否需要学生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年代,哪些年代应该写入历史课本,看来 是海峡两岸历史<a title="教育类论文" href="/search.aspx?Where=title&cid=0&Keyword=%BD%CC%D3%FD&am
常未饮酒而醉,以不读书为通
积分 33679
威望 33679
金钱 42047
阅读权限 200
注册 宝宝生日
来自 都市边缘
回复: 【转帖】让你惊叹的真实历史事件
浅谈香港历史教科书的编排特色臧嵘  本世纪20年代,历史教学界的老前辈何炳松先生曾写过一篇《历史教授法》,文中提出许多卓越见解,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他提出,看一本历史教科书的质量好坏,“第一步就是看他是否明白而确切。此外要研究书中的观察点是什么,所附的地图、图画等好不好,所附的参考书是否适当,所附的问题或大纲之类是否有用,目录好否,文字如何等等”。何先生还提到教科书里应有各类“表解”,以及“养成学生自动研究的习惯”的引导方法,获得一些“批评史材同组织史事的知识。”这些建议涉及到要求历史教科书不仅要文笔浅显易懂,还要求在编排上有启发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特色,也就是现在我们经常强调的启发式,从教材本身就提供学习者自动发挥智能的条件。当代香港著名学者钱穆,在一本历史教科书的“弁言”中,也提出:“教历史者,首贵能于此分析指点,可以使学者长见识,增修养,此乃历史教育最大之功能”,他又说:“能知事变、人物与时代,此乃历史之初步入门,亦为历史学之主要骨干。”要完成这一社会功能,达到以上教学目的。无论在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及编排上,都要有足够的保证。下面我就所见到的几本香港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从他们的编排特点上,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同时也从他们的编排特色,谈谈对我们编写教材的启示。?浅评甲乙两部课程的编排?  香港历史教科书编排上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将历史课程内容分为甲、乙两部。这是根据香港政府教育司署统一颁布的课程纲要决定的。据有关教科书解释:“甲部课程主要叙述中国历朝的治乱兴衰,历史大事的转变及其影响,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一基本认识。乙部课程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化发展沿革,中国学术思想的演进,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使学生认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对比了几种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的《中国历史》课本,概括起来,乙部课程所含内容几乎包括所有中国古近代文化史、科技史、制度史和部分社会经济史,以及若干年以来的考古成就。?这样编排的长处是什么呢?可以概括为三:第一,香港课本以比较多的篇幅讲授社会生活和文化史的内容,符合当前史学界重视这方面历史,把历史写成全方位的整体历史的时代精神。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费弗尔提出:“只存在作为整体的历史”,历史应当是“包罗万象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威廉也提出,应当重视“政治以外的历史”。通观香港各家历史课本,它们属于乙部的文化史、社会史、经济史和部分制度史内容所占的比重相当大。香港教育图书公司《中国历史》第二册乙部课程占全册内容的1/3左右;香港人人书局有限公司《中国历史》第三册约190页课文中,乙部课程内容占90页,所占比重几及1/2。现代教育研究社所编中学五年级适用的《中国历史》乙部课程也占到全书的一半以上。而最近出版的香港文达出版公司的《中国历史》(5),全书内容都为乙部课程,共有205页之多,书中罗列中国历朝重要制度、经济发展、中外交通、学术思想和宗教传播各类“政治以外的历史”。我们先不去谈这些课本选材的内容与观点,就其对于政治以外历史所重视的程度,在试图将历史课本写成全方位的历史的教科书方面,是应当值得称赞的。这说明编著者的意图,是在向着时代潮流靠拢。第二,将中国历史教科书,分为甲乙两部课程,乙部课程中,把各类制度、学术、文化和社会经济史以时间先后为序纵贯各朝各代来系统叙述,也便于学生对某种制度、某种文化学术现象和某类社会经济生活,有更为整体全面地了解,方便于他们对前后内容作出有机的对比,从而得到完整的历史知识。如,香港教育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历史》第二册,在乙部课程中,第二章有我国教育制度史和科举制度史两项内容,自周秦以来教育制度的变迁一目了然,环环相扣,从西周教育谈到孔子的私人办学“讲学传道”,然后说到“秦代以吏为师”、汉建太学、唐代的国子学、弘文馆、宋明的书院,一直到清末的京师大学堂,衔接十分自然,叙述有序。我国人才选拔制度自先秦的“世卿”,到汉代的察举,又到魏晋的九品中正,然后是隋唐的划时代科举考试、宋元明清科举制的发展变化,直至1905年科举制的结束。尤其是从唐到明,科举考试的利弊,从选才“良策”演变为祸害”,前后叙述得清晰明了,十分有说服力。学生经过学习,也会对中国的科举制,有更为正确全面的认识。关于历代政治制度的前后相承关系,甲乙部课程的处理方法,最为有利于学生系统认识和了解,现代教育研究社《中国历史》第五册乙部课程“重要制度”之第一节“秦汉之宰辅制度”至第五节“唐、宋、明、清之重要兵制”,叙述各朝各项官僚体制、选官制度和兵制一览无余。尤以宰辅制度前后一脉相承,前后变化叙述清晰,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汉到隋唐到宋元明清一步一步地强化:从丞相、三公九卿至三省六部,而枢密院、三司,再到内阁制、军机处,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这样从纵的方面给学生十分系统的知识,从认识论上也是最顺理成章的,比割裂到各朝历史中去分别叙述,效果要好得多。第三,历史课程分为甲乙两部,还有利于将在正课时不容易写到的或易于忽略的日常文化和社会生活现象作为补缺写在乙部教材里。例如,在香港现代教育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一)乙部课程的第二章,内容为我国“文字、文具之演进”,从纵的方面列举我国文字的起源,包括西安半坡彩陶刻画符号、商朝甲骨文和西周以后钟鼎文、战国大篆、秦代小篆的发展,直到此后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流行。有的香港历史教科书还一直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简体字和文字改革。在这本教科书里,最值得推崇的是在乙部课程专门设置了文房四宝等“文具之演进”一节,对我国纸的发明史、笔的起源、墨和砚的制造,都作了专项介绍。这些内容都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身边的文化,中小学生最为熟悉,在思想上又可以进行祖国文化悠久的传统教育。而常常因为其内容偏少而为历史教科书所忽略。有了乙部课程,这些常见的文化现象就便于写成系统的历史了。还有一些内容也经常容易被写教科书的人疏忽。如我们决不会忘记写万里长城、大运河;但因为课文的文字所限,不太容易写到秦朝、隋朝的驰道和西周以来就开始的我国驿站、邮传。而这些内容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却又意义重大。用夸张一点的话说,驰道相当于现代的“国道”和高速公路,而驿站便是今天邮局,都和人们生活非常贴近。香港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乙部课程中专章节写进了这些内容,不能不认为他们想得周到。而从历史观上说,他们在这方面将历史看成全方位的社会史,认识比较全面,是值得称道的。?但是,历史课程分为甲乙两部的做法,也有它不可克服的矛盾和缺陷。第一,常常会出现同类知识的重复。比如,上面提到的现代教育研究社版《中国历史》(二)的《运输及交通的演进》一章,比较详细地提到秦隋的驰道和隋朝的大运河,而就在同册课本叙述隋朝史时,也用不少篇幅谈到隋的驰道和大运河,而在同套课本的第一册,讲到秦代历史时,仍要谈到修治驰道的内容。这就可能给人以叙述相重的感觉。第二,历史课程分为甲乙两部,甲部仅“介绍历代兴衰因果之概略”,即只从政治史着眼,专讲历朝政治兴亡得失。这样写的一个最大遗憾是我们看不到当时历史的全貌。比如,中外史家所一再艳称的“汉唐盛世”,汉朝鼎盛到什么程度?唐朝又如何繁荣?因为甲部课程中缺乏社会经济史的内容,人们看不到汉朝东、西二京的繁荣,也看不到两汉手工业的兴盛。而这一点,在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教科书里,却显现着鲜明的容貌。该教科书的第二册“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里,也到处洋溢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流光溢彩。在那套教科书里,秦汉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文化,隋唐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关系、文化,是紧密结合一体化地给予叙述的。第三,香港历史教科书分为甲乙两部的写法,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需要给以弥补、解决。比如,一直到现在,将我国最早的原始社会的历史?从元谋人、北京人到仰韶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到大汶口、二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