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则更加憎恨这场战争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怛罗斯之战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怛罗斯之战
之战(Battle of Talas,怛,音dá)是时的安西都护府与来自的穆斯林与中亚小国联军在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以西、接近的附近地区。战役的发生时间在751年7月-8月(天宝十年)。以帝国惨胜告终。这是与大唐几次边境冲突中唯一一次打胜安西军。有学者认为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也有认为这场战争仅是两个边疆上的抵触和小冲突。
怛罗斯之战战役背景
公元6到8世纪,是西欧人眼中的“”。然而之外的世界此时并不“黑暗”,欧亚大陆上有三个大帝国正处于兴盛期。除去固守东南欧和东欧的,另外两个便是帝国和。
阿拉伯帝国
751年时的中国,正是的天宝年间,处于前所未有的时期。在统治期间,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点,也进行了多次的对外用兵。尽管此时李隆基已日益沉醉于酒色之中,不再是那个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繁荣的社会表面下也隐伏着严重的危机,但大唐当时仍然是世界上最令人尊敬的强国。
汉民族先民——通过战争和文化融合,掌握了黄河流域()和(江南)的土地。对汉民族而言,中原、以外的蛮荒之地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因为这些土地不能大面积种植农作物;而汉族的“扩张”多是因为不堪周边民族为争夺过去属于自己的领土而进行的屠杀、劫掠和骚扰,出于稳定该国疆土、以绝后患的目的才大举兴兵。
为了保卫必须占领,为了保卫河西必须控制,为了控制青海必须占领西域来分(今)帝国的兵力,使其不能并兵向东扩张而已,唐代名将就这个问题和吐蕃大相谈判过,如果吐蕃国放弃青海,唐帝国就放弃西域。
怛罗斯位置图
高宗年间,东、西先后被中国所灭,()、、、、、、等西域小国在此后的几十年中或被迫投降唐朝、或被武力灭国。唐朝从此建立了以——龟兹(今新疆)、疏勒(今新疆)、于阗(今新疆西南)、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坐落在龟兹镇。尽管一部分世界史学家认为安西都护府辖境不能算唐帝国的正式领土,只是唐帝国的外围保护国而已,但直到开元、天宝年间,这一带始终处于中华文化圈之内,受中国文化影响。
几乎在同一时期,中东的也在迅速崛起。自和以来,已经控制了、和想都没敢想过的辽阔版图,从上的几个部落经过宗教侵略战争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向西占领了整个和,向东则吞并了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控制了南岸的整个地区,并潜移默化地影响被占领地区的宗教与种族,更有甚者,使得传统中东伊斯兰化、阿拉伯化,如埃及的土著人科普特人现在成了埃及的少数民族。阿拉伯帝国成为中国、吐蕃之外影响西域的另一极强力量。
8世纪初,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和,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前者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屠杀、赶走了大量非穆斯林,后者征服了塔立甘、、塔哈斯坦、等大片中亚地区,但谁都没能跨过中国的国界。开元三年和五年,联合吐蕃、大食兵向安西四镇发动过两次战争,均被击退,开元五年战事见于《》,另有新出吐鲁番文书亦涉及此次战役。
阿拉伯帝国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再加上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与吐蕃国大打出手,无暇顾及西域,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西域诸国原本大多信奉佛教、等或自己的传统宗教,对的东进感到不安,更畏惧彪悍的穆斯林战士,于是不少国家向唐朝求援。[1]
怛罗斯之战实力对比
怛罗斯之战唐朝
唐朝主将是,副将,别将,兵力为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以及部
唐玄宗李隆基
一万人(阿拉伯史籍是十万,的《》记载唐军为七万人,《段秀实别传》是六万人,《旧唐书·李嗣业传》是二万[2]
,《通鉴》是三万[3]
,《》记载是三万)。”,《新唐书·李嗣业传》记载唐军人数也是两万。(·卷216)记载“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3]
(蕃兵指的是唐朝附属国军队,蕃、汉三万意思是唐朝附属国军队及唐军自身兵力总共是三万人。)
历史学家M.S.Asimov与C.E.Bosworth的《中亚文明史》记载怛罗斯之战唐朝方面有3万军队。[4]
以史料记载高仙芝时代“凡镇兵四十九万,安西节度兵二万四千”,[5]
即使以最高估计,安西四镇也没有超过三万的兵力,而且不可能倾巢而出,不留守备。实际上杜佑《通典》中的七万军队记载,并不是来自于,杜环则被阿拉伯俘虏之后,杜环的经行记残本也没有记载此战的唐军人数。
杜环被阿拉伯军队俘虏,游历中东、非洲十余年,著有《》,记载自己在国外的见闻。因此很多人就说《通典》中的记载来源于《经行记》,《经行记》是参战人员写的第一手史料,那当然确凿无疑了。但是,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正方二三万人的说法。
首先,所谓《通典》中七万人之说是引自《经行记》的说法是网络上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谣言,是完全错误的!《经行记》已经失传,只有被其他史料引用的1500多个字保留了下来,而这1500多个字里关于怛罗斯之战的记载很简单:
“杜环经行记云:‘……中,镇西节度使擒其王及妻子归京师。……其川西头有城,名曰怛逻斯,石国人镇,即天宝十年高仙芝军败之地。……’”(通典·卷193)
也就是说《经行记》的残留文字中根本就没有这场战役唐军兵力的记载。而且,杜佑在《通典》中引用他书文字时都会明示的,而“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这句话并没有注明是取自他书,尤其是《经行记》;也没有说明他是听谁说的,有可能是杜环也有可能不是啊。总之,这句话的消息来源不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将《通典》中的这个记载说成是出自《经行记》,并奉为确凿无疑的“第一手资料”是完全错误的!
有人要质疑了,既然《经行记》失传了,那么《通典》中的记载也不能说肯定就不是出自《经行记》,就算不是也有很大可能是听杜环说的啊。他家亲戚是参战者,他写这次战役的时候能不去问一下吗?况且杜佑是德宗、宪宗时期的朝廷宰相,写《通典》的时候距离怛罗斯之战才几十年,差不多算是高仙芝的同龄人了,几乎可以算是历史亲历者,新旧《唐书》《资治通鉴》这些正史的作者都是几百年以后的了,我们凭啥不信杜佑?这种质疑很有道理,但我要说:
第一,杜环的生卒年不详,有可能杜佑写《通典》的时候他已经死了,杜佑没法向他咨询。
第二,不论《通典》中的记载是杜佑看的《经行记》,还是杜环直接告诉他的,总之我们假设七万人的说法确实出自杜环。问题是杜环说唐军七万,难道就真的很可信吗?杜环虽然参战,但也不过就是一普通士兵或者一低级军官。这么一个低级别人物,怎么可能知道全军兵力这种高度机密?对越反击战时我军一个连长会知道我军投入的全部兵力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杜环真的知道全军兵力,那也很可能是被俘后听阿拉伯人说的,要么就是高仙芝虚张声势。古代这种事很平常么,五万对外宣称十五万,吓唬吓唬敌人而已。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杜环说的七万还不如《段秀实别传》里说的六万更可信,段秀实是高仙芝的副手,级别比他高得多。况且七万人还未必就是杜环说的呢,这只是我们的一个假设。
第三,《通典》中关于怛罗斯之战的文字并不是单独出现,完整的内容是:“我国家开元、天宝之际,宇内谧如,边将邀宠,竞图勋伐。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讨奚、契丹于,十万众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讨蛮合罗凤,十余万众全没。”
这段文字中的加粗部分说了四个人打的四次败仗,这四次败仗的人数记载全部都与正史不符,相去甚远,这该作何解释?如果其他三次败仗《通典》记载的人数不可信,那凭啥高仙芝七万人的说法就可信呢?如果《通典》说的全都可信,那为啥正史都不采用呢?难道、、等等史家全部都造假?《通鉴考异》中提《段秀实别传》都没有提《通典》,就足以说明了史家的态度。
第四,正史的编纂者虽然比杜佑晚了几百年,但他们编书时依据的资料可不是几百年后的,《》的大量内容就是照搬唐朝国史啊,岂能以作者所处年代来作为可信不可信的标准?《通鉴考异》中明言:“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今从《唐历》”,为啥不信《段秀实别传》要信《》呢?原因就在于两个资料的作者。《段秀实别传》很明显是私人所著的野史,尽管肯定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比起《唐历》那还是差远了。
《唐历》作者是,柳芳是什么人?他可是开元天宝时期朝廷的史官,负责国史的编纂,著有记载从武德到乾元150年的国史130卷。后来被贬出了朝廷,正好和顺路,高力士告诉他了很多外人无从得知的朝廷秘闻,讲的还很详细。可是那个时候他编纂的国史已经送交档案馆保存了,没法要回来更改了,所以他就另著《唐历》四十篇。后来唐朝另一个史官还写了《续唐历》三十卷献给了朝廷。
《唐历》的时间可比《通典》和《段秀实别传》更早,还是高仙芝同时期的朝廷史官写的,可信度自然更高吧?你要说杜佑的七万人是杜环告诉他的,那我还说柳芳记载的三万是听高仙芝说的呢。别忘了高仙芝战败后就被调回朝廷当右羽林大将军了,柳芳和高仙芝喝个酒吃个饭完全正常。所以说,就中国史料而言,正史记载的“二三万”人的说法,可信性是远远大于《通典》和《段秀实别传》记载的“六七万”之说的。
怛罗斯之战居然出动安西都护府八成以上的兵马,说明这次高仙芝对即将和阿拉伯的大战确有准备。唐军虽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行军速度较快。
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
唐军的铠甲抛弃了的具装铠,演变为以为代表的,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唐军的抛射兵器——弩,中国的弩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为了弥补弩射速低的缺点,秦汉以来的军阵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阿拉伯军队在这方面显然逊色不少。由于高仙芝在与阿拉伯大军对战之前曾经围攻怛逻斯城,所以高仙芝应当还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史载车弩“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
从《》所得到的资料,唐军的编成装备是这样的:
唐军的主力部队多是步骑混成的,其一个标准的军团应该包括步兵12500人,骑兵,辎重兵,一支这样的部队合计约两万人马。其中,12500名步兵中,甲兵7500名,主要使用明光甲。在7500甲兵中有2500名陌刀兵,这些陌刀兵每人在两腰分别挂有弓一把、箭30,背后交叉插有长柄陌刀一柄,长枪一条。此外5000甲兵也同有弓一把、箭30,枪一条,短柄重刀一把。
唐军弓弩配备率达到120%,每名士兵都配有三件以上的武器。这与秦汉军队相比,火力强出了3—5倍,冲击力也大有提高。
而更有意思的是,为了配合骑兵完成对运动速度快,而路途又远的游牧军队,唐军和中央军主力的步兵部队都是坐车马机动的,而不是徒步。在得到战场时才下车列阵作战。
唐军骑兵与此前南北朝时有所区别。南北朝时,成熟的的大量使用使骑兵由秦汉时的轻骑向重甲骑兵发展,也就是人马皆以重甲防护,在战场上发起冲击作战。但唐军当时的主要对手是游牧,且是长途出击为主,所以唐军虽然也有重骑兵的存在,但更多的还是轻骑兵。
唐军的骑兵一反此前南北朝时的重装化,其士兵的保护很好,但战马却甲片很少,只是护住前胸和脸部。唐骑兵人是有完善的战甲保护的,其战甲与步兵甲型制类似。早期的玄甲也被逐渐淘汰,代之明光甲。但骑兵甲的裙甲,膀甲明显比步兵的短,这是为了方便在马上的运动。为了弥补,唐骑兵使用皮带在腿和手膀上固定上甲片。唐骑兵每人身背长枪一条,配圆盾一面,弓一把、箭30,长短唐样刀(横刀)各一把。战备相当完善。
唐军远程作战的战术运用也有了很大突破:实战中,唐军骑兵与坐车的步兵共同达到战场!如果敌军首先发动进攻,唐军拥有与宋军同样高的弓弩配备量,先以箭镞攻击对手,随后刀阵迎击,当两军混战在一起的时刻,骑兵迅速从侧翼扰到敌军后方,两线夹击对手!如果我军主动进攻,骑兵主要担负从侧后扰到敌军后方,迁制对手主力,同时步兵开始以刀阵推进,最终实现围歼。史书上有“如墙而进”,“当嗣业者,人马俱碎”来描述唐刀阵推进时的强大威力!
唐军的战术有些类似亚力山大大帝的矛阵加重骑兵的战术。
可见唐军步骑的配合与后来的“两翼铁骑”是完全不同的!唐军骑兵虽与步兵合为一体,但在战斗中其使用是完全独立于步兵的!可以说是由唐军创造了步骑合战的最优秀典范!唐军的战术极富力图全歼、所向披靡的霸气。这与其他军队在骑兵面前将步兵作为列阵死守的工具的作风完全不同。这充分说明了唐军拥有极高的主动进攻精神。
可见,唐军的基本战术是“侧翼迂回,前后夹击”。唐军将步兵列阵的威力和骑兵强大的机动性能通过“蓄力化运载步兵”这一创新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威力。
5000轻步兵中,2500人配弓一把、箭30,短柄重刀一把,长枪一条,方型牛皮盾一面。另外2500轻兵配弓一把、箭30。背后背着一个更大的箭娄,装箭100,配弩一把,长枪一条。
但是,唐军号称劳师以袭远,从安西深入七百余里,攻打曾经是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附近.
观察地图以及结合史书我们可以看出。高仙芝翻越葱岭(帕米尔高原),“深入七百馀里”[3]
,其实已经在阿拉伯的地盘上作战,阿拉伯在补给,情报等方面占了绝对的优势。
怛罗斯之战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史籍关于怛罗斯战役的仅有两部,有关阿拉伯动员兵力的人数,中、阿典籍中并无记载,有关唐朝兵力在阿拉伯方面的史料方面如下。
呼罗珊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兴起地,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能从这里派出庞大的军队。叶海亚在呼罗珊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波斯兵团,据塔巴里的记述,应征入伍的士卒达50万人之多。[6]
而从怛罗斯之战到叶海亚在呼罗珊建立波斯兵团之间这段时期,呼罗珊并没有发生能导致兵源发生大变化的事。可见怛罗斯之战时阿拉伯阿拔斯王朝能从呼罗珊出动大量军队。公元749年岁末,阿拉伯政权从倭马亚家族转入阿拔斯家族掌握,即使在西亚亦成定居。[7]
而在怛罗斯之战一年以前,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已经迅速迅速彻底打垮了阿拉伯倭马亚王朝,能够调兵到东部来。
As-Saffah(阿布·阿拔斯)掌权3年后(751年),爆发起义,为首的是Sharikh ibn Shaikh(舒莱克)。他率三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Abu Muslim前去镇压,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和阿布·达乌德·哈立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Sharikh ibn Shaikh被杀。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
他派遣Ziyad ibn Salih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抵达怛逻斯和伊特莱赫。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十万余人。塞义德·本·侯梅德在怛逻斯城加强城防,Abu Muslim则在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塞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四万五千人,俘获二万五千人,其余纷纷败逃。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当地土著)五万人五万人地渡过河去。Abu Muslim决意进攻中国,并为此做好了准备。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改变了这一计划,Ziyad ibn Salih向他展示了一封无法证实其真实性的、来自As-Saffah的信,信上说委任他为Khorasan()的总督,Abu Muslim开始施展计谋,最终将Ziyad ibn Salih杀死,并派人把他的首级送到As-Saffah那里。 —穆塔海尔·麦格迪西 Al-Mutahhar ibn Tahir al-Maqdisi(卒于966年)或巴勒希 Abu Zayd al-Balkhi(卒于934年),《肇始与历史》
这一年,拔汗那()的Shishpir(伊赫希德)与Chach国(即)王反目为仇。Shishpir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皇帝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Chach国王包围。Chach国王归顺中国皇帝,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Abu Muslim()那里,他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但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五万人,俘获约二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133年(751年)12月。 —伊本·艾西尔 Ali ibn al-Athir(卒于1233年),《》
关于阿拉伯驻兵人数,由于史料的欠缺,史学家只能从阿拉伯典籍的零散史料中估算。在700年,的军队是25至30万,阿拉伯人在Khorasan(呼罗珊)总督区的人数是11.5万至20万,到了715年,其兵力为4.7万,一些史学家相信倭马亚在Khorasan的驻军数量一致维持在四至五万直到末期。在怛罗斯战役前的兵力无从考证,不过史学家根据在762年哈里发al-Mansur(,754—775年在位)面对al-Nafs al-Zakiyya和其兄弟Ibrahim发动的起义时透露的数据分析;在库费哈里发仅有一千兵卒在身边,其余的阿拔斯军队分散;其中三万驻守莱伊(今伊朗),由他儿子al-Mahdi()统领;四万驻守伊弗里基(今北非西部),由al-Ashath al-Khuzai统领;4000人由Isa b. Musa指挥在麦地那与起义军首领al-Nafs al-Zakiyya作战,哈里发一共提及了7.5万驻军人数情况。此外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有大量呼罗珊军,呼罗珊军是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重要主力。[8]
不过Kennedy指出阿拔斯王朝绝不止这些兵力,其余没被透露的包括驻守在摩苏尔的2000防守哈瓦利吉派的军队,另外可能大约有2.5万驻守在边境。据此Kennedy推测,阿拔斯王朝的军队在al-Mansur时期为10万。但Kennedy指出这10万人都是全职职业军人,与之前的军队中的民兵不同,因此实际上阿拔斯王朝很可能把军队保持在大约25至30万之间,与前朝不分上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仅仅是驻军,不包括战时临时征行的麦瓦利(志愿者),如718年倭马亚与拜占廷作战时的20万队伍、1.2万工匠、骆骡各6千;781年阿拔斯与拜占廷作战时的9.5793万人;806年的13.5万人,因此2.5万驻守在拜占廷边境的仅仅是正规军,并非阿拔斯可动员的兵力及藩国参加后的数目。有一说是据英文网站上称2003年Bai Shouyi.在A History of Chinese Muslim (Vol.2).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中提出了有20万,远远高于所有文献上记载的阿拉伯军动员的人数最高值10万,2010年代ABC-CLIO出版的《在伊斯兰世界的冲突和占领》 (Conflict and Conquest in the Islamic World: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开始引用这个数字。但是经查证此说法是网上谣传,白寿义的《中国回回民族史第二卷》根本没有20万之数而且反过来认为唐军二万人只是从中原调来的部队不包括各族协从的部队。《战争事典》也认同10万以上的阿拉伯军说法是根本不可信的。[9]
中国方面对此战唐军动员的人数,大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为6至7万,一为2至3万。
中国方面对此战唐军动员的人数,大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一为6至7万,一为2至3万。阿拉伯方面的两种记载,对唐军动员的人数为10万,外国史学界学者方面多支持唐朝2至3万说法,对唐军10万人数并没有达成共识。认为唐军3万的学者包括著名东方学家Waley、汉学家Graff、Powell及出版的《中亚文明史》(此本巨作由多位著名中亚研究学者编辑而成,包括著名的L. Bazin、M. S. Asimov和伊斯兰学者Clifford E. Bosworth)。其中美国藏学家、俄国伊斯兰学家和穆罕默德·阿萨德(Muhammad Asad)也指出阿拉伯史籍的言词和唐军人数方面都过于夸大,把此战唐军的兵力调整到2至3万。不过作为参战人员之一的杜环,并没有透露唐军在这场战役的兵力,其著作《经行记》原本已失传,残文被杜佑收入在《通典》。但《经行记》的残文并没有关于唐军在这场战役的兵力的记载,因此杜佑得七万之说应是他自己猜测,而不是某些人云亦云的网民所说的得自杜环。
阿拉伯记载范围内,较早的阿拉伯史家对怛罗斯之战完全没有记载,较晚的阿拉伯史家记载中国人被杀5万人,被俘2万人,历史学家巴托尔德指出阿拉伯史家记载的唐军数量是被夸大的。[10]
历史学家M.S.Asimov与C.E.Bosworth的《中亚文明史》记载怛罗斯之战唐朝方面有3万军队。[4]
关于阿拉伯人在呼罗珊以东附属国地区到底可以调动多少附庸军人及当地藩国可参战的兵力,我们在《册府元龟》一份718年的吐火罗诸国表可以看见,若从642年阿拉伯人占据赫拉特,至667年越过入侵算起,吐火罗及其旁的12个诸国(今阿富汗北部,河中以南地区,不包括地区)到了718年已成为阿拉伯人的实际管辖地,这在中国史籍上《册府元龟》和《全唐文》中开元年间安、康、俱密(719年)、吐火罗(727年)和石(741年)王所撰的《请讨大食表》文中描述倭马亚王朝对各诸国所实行的异教重税得到见证,对这样兵多将广的藩国,Abu Muslim在怛罗斯战役中,征它几万兵,应该不是一件稀奇的事。
有种说法认为河中九国当时经历了反阿拉伯起义后损失惨重,无法为阿拉伯提供过多的兵力。但请持这种观点的搞清地理概念,吐火罗诸国指的是现阿富汗地区,而河中九国指的是现中亚地区,两者完全就不是同一个地区。吐火罗诸国是在701年被阿拉伯占领,而河中九国则是在718年左右被阿拉伯实际控制。到了恒罗斯之战时被阿拉伯实际占领的吐火罗诸国是何态度自不用说,而被阿拉伯实际控制的河中九国的态度则在很多史料中都有记载。
就在此战前夕的750年,河中布哈拉王(即)还主动向阿拉伯人伸出援手协助平定阿拉伯人Sharikh ibn Shaikh的起义,没有当地人的协助,Ziyad ibn Salih根本不可能转败为胜,所以阿拉伯人在此战对这些藩国的征调并非难事,藩国也可以多多地参加。另外根据史料记载恒罗斯之战时呼罗珊以东诸国是支持并联合阿拉伯对抗唐军的,(资治通鉴·卷216)记载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
怛罗斯之战战役过程
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的)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国地处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要道,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服于吐蕃,中断了对唐朝的朝贡。在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3次讨伐均未成功的情况下,(高句丽国遗民)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被玄宗任命为行营招讨使,率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高仙芝从安西出发,仅用百余日便到达连云堡(小勃律西北部今东北的萨尔哈德)。
连云堡地势险要,且有万人吐蕃兵防守,但高仙芝指挥下的唐军作战神勇,半天时间便攻占了该城。此后高仙芝率兵继续深入,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平定了,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此役之后,唐军在西域威名更盛,高仙芝也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天宝九年(750)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军,击破亲附吐蕃的,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也标志着唐朝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地区、流域和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他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地区,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俨然是大唐在中亚的总督。几乎同一时期,阿拉伯国内发生革命,750年(旗帜尚黑,中国史称)取代了(旗帜尚白,中国史称)。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打算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千载难逢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恢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主权。于是一个名为的西域小国成了牺牲品。
公元750年,唐朝统治者以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不久高仙芝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捋走男丁,格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搜取财物,俘虏石国国王,751年正月,高仙芝入朝,将被俘的几位国王献于玄宗面前,并因赫赫战功被授予右羽林大将军,并将石国国王斩首。此时高仙芝达到了征战生涯的最高峰。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大食(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求救。大食援军计划袭击唐朝西域四镇,高仙芝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大食。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与大食军队遭遇。唐朝要在中亚树立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的挑战。
天宝十年四月(751)高仙芝率军从安西出发,在翻过、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高仙芝在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城下,城中已经有阿拉伯军数千人抢先驻守,唐军只好开始围攻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的城附近)。据阿拉伯史书《创世与历史》记载,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驻的东方总督立即下达命令,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部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1万人赶往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可能还包含艾布·穆斯林的一部分部队),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传围城五日不克),在外围警戒的部雇佣兵见事不妙突然逃跑,导致唐军阵脚顿时大乱。葛逻禄的行为在唐军看来是彻底的背叛,阿拉伯联军趁机出动重骑兵突击唐军阵营的中心,连日征战的唐军在内外夹击下再也支撑不住,终于溃败,高仙芝在夜色掩护下单骑逃脱。、段秀实收拢散兵游勇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中方联军中的兵也溃逃至此,造成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恐阿拉伯追兵将及,不惜对盟军大打出手,挥舞大棒毙杀百余名同属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军士,才杀开一条血路,残余唐军得以通过。此前李嗣业还曾劝高仙芝弃兵逃跑,被段秀实斥责为“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在收拢残兵之后,高仙芝并不甘心,依然想进行一次反击,在李嗣业等的劝说之下终于放弃。最后高仙芝只得引残兵逃至安西。
怛罗斯之战战役结果
此役的具体唐军损失数字不明,《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中全部过程仅记载为: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11]
唐军面对阿拉伯联军二十万,沉着应战,令阿拉伯联军损失惨重,两万人的安西精锐部队中,大约损失一万余人,其中阵亡和被俘各自近半,但仍有有数千余得以身还(从高仙芝还想与大食一决高下,就可以看出,唐军仍还有不少人)。阿拉伯忙于平乱,对保住中亚心满意足,也未能进一步扩张。
怛罗斯之战历史影响
怛罗斯之战后,安西都护府的精锐兵力损失殆尽,但盛唐时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说明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已经大体恢复。如若不是,安西都护府也许有能力再次和阿拉伯人一较长短。
高仙芝败退后,仍被玄宗委以重用。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叛反于,天下大乱。高仙芝奉命征讨叛军,在防务空虚、兵不习战的情况下扼守潼关,这位高句丽族名将显示出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一度保卫了长安的门户。当时玄宗已经赏罚无章[12]
,就如李泌所说:“假如当初封赏给安禄山的不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之官,而是给他百里之国,也就不会谋反了。[13]
”遗憾的是,不久玄宗听信谗言,错斩了高仙芝。此后唐朝逐步陷入藩镇割据状态,再未重现昔日辉煌,在西域的霸权也随着盛唐的崩溃而随风消逝。
怛罗斯之役后不久阿布·穆斯林因功高震主而被谋杀,手下大将也被处死,由此引来大规模叛变,阿拉伯忙于平乱,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巩固了他们在中亚取代唐朝建立的霸权。而中国方面由于几年后爆发安史之乱,之后还有、藩镇之祸、、,唐朝不断内斗,国力严重消耗,也只能放弃在中亚与阿拉伯的争夺。
西方学者勒内·格鲁塞认为:如果不是唐帝国内部的那场内乱,也许,不过几年,他们就会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他们的霸权,但是,随后爆发的安史之乱却使唐军永远的失去了这个机会,也正是这场来自帝国内部的持续八年的内战,几乎耗尽了这个强盛帝国的所有财富,衰落从那个时候才骤然开始。从废墟中重建的那个帝国已不再是曾经的天可汗帝国。(参见[ 法] 勒内·格鲁塞:《》)
吐蕃与阿拉伯三次大战、17万精锐损失殆尽等等都是谣言,没有史料依据,当时阿拉伯在东部倒是与古斯(Ghuzz)、有过冲突,阿拉伯史料记载阿拉伯人造惹瑟知之门等防御的侵袭,在、附近与赭时修筑了城墙以防备突厥人,没有记载吐蕃与阿拉伯大规模交战、17万精锐损失殆尽。支持拉斐厄叛乱的战士来自10多个势力(亚尔库比,Historiae,2,页528。),其中突厥人起重要作用,拉斐厄见弃于突厥人之后,很快就投降于阿拉伯马蒙(塔巴里书,3,页775);法德勒东征打了多个势力,俘获吐蕃军官,但是对此记载很简略,还比不上对怛罗斯之战的记载,很难说是大战,而且法德勒东征也没有要打唐朝的意思。
唐主要对付自己的内斗内战,以及突厥、、高句丽、吐蕃、、等等。而阿拉伯主要对付叛乱、内讧,以及与拜占庭的冲突。
阿拉伯史料里,根据、亚尔库比、加尔迪齐等人的记载,在网上流传的阿拉伯与吐蕃大战的那个时间段,波斯人的暴曱动、什叶派运动不断。阿拔斯大食委派的历任总督不得不应付波斯人乃至阿拉伯人本身发动的一系列叛乱。谢里克事件平息后,布哈拉什叶派阿拉伯人仍不断背叛。哈里吉派优素福·贝尔木之乱、曼苏尔·本·阿卜杜拉之乱、塞吉斯坦与屡次动曱乱、阿什纳斯之乱等等。
大食的马蒙在对哈利发阿敏(811年)展开斗争以前,曾向其韦齐尔法兹勒·本·萨赫勒诉说:(葛逻禄)叶护、“吐蕃主可汗”不臣服;喀布尔王正要夺取呼罗珊与喀布尔毗连的地区;君主不肯继续入贡。马蒙听从法兹勒的建议,和平解决了这些问题。(塔巴里书,3,页815-6。)并没有大战,之后也没有大食与吐蕃大规模交战的记载,而是大食对付突厥、古斯(Ghuzz)以及反叛的大食人、波斯人。大食集中力量解决反叛、内讧以及与拜占庭的冲突,而在大食的东部,大食与古斯(Ghuzz)、突厥有冲突,大食在拉什特、布哈拉附近与赭时修筑了城墙以防备突厥人。
实际上怛罗斯之战后不久,唐军就连续派兵在西域活动,西域各国也多向唐朝朝贡,虽然有些小国投靠阿拉伯,但亦有背叛阿拉伯,重新倒向唐朝的。怛罗斯之战的爆发本与石国有关,但是战后不久,石国仍然倒向唐朝。从新近出土资料中也有很多怛罗斯之战后唐朝中央与中亚地区军事据点的文书往来。纵观唐朝的扩张史,偶遭挫折甚至惨败并不少见,而败后卷土重来也是唐朝惯用的战略。我们可以说,假如安史之乱不爆发,大唐仍维持表面上的繁荣,那么若干年后唐军再次出击中亚,与阿拉伯军队再次相遇,几乎是必然的。当然这仅仅是假设。安史之乱的爆发,引爆了唐朝社会的几乎所有矛盾,即使怛罗斯之战取胜,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唐朝势力仍会撤出中亚。法国学者张日铭在著作中认为,在安禄山叛乱前,唐从未自西域撤退。所以我们应该说,正好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当口,爆发了怛罗斯之战,而不是怛罗斯之战,促使唐朝由盛转衰。
造纸术被误传为经过怛罗斯之战西传。实际根据杜佑《经行记》的记载,被俘的工匠里没有造纸工匠。近几年有乌兹别克斯坦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怛罗斯之战之前造纸术就以和平的方式通过拔汉那首府传往。[14]
怛罗斯战役之后,接踵而至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导致唐朝无力染指中亚,并自此退出对中亚霸权的争夺。原本臣服于唐朝的中亚诸国转而臣服于阿拔斯王朝。尽管取得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阿拔斯王朝也未有东进扩展领土的打算,阿拔斯王朝默许了葛罗禄在与流域附近的扩张。他们自立了一国家,并一直维持至九世纪末被后来建立的入侵者消灭。[15]
长远来说,部分因为怛罗斯战役的影响,比中国文化对中亚的影响更为深远。唐军战俘中的工匠被带到阿拔斯王朝。杜环是唐军俘虏中的一员,他是作为随军书记官参与怛罗斯战役的。杜环在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内游历、居住有十多年之久,并将其游历见闻著作成书,名为《经行记》,为中、外文化交往流下了宝贵的记录。[16]
尽管怛罗斯战役战败,唐王朝的整体实力,以及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战後,唐王朝仍在中亚继续扩张;753年,封常清攻占大勃律菩萨劳城,而於755年达到了西域经略的鼎盛;从长安安远门西行至唐境西陲是1.2万里,陇右作为东西交流的咽喉要地,成为唐朝最为富庶的地方。[17]
756年,参与怛罗斯战役的拔汗那与阿拔斯王朝仍派兵助唐镇压安史之乱。[18]
拔汗那位于葱岭以西最靠东边的小国,是唐朝在中亚“事唐最谨”的藩属。[19]
指出如果在天宝后期没有发生内乱和革命的话,唐朝在此战所遭受到的灾难是有可能会得到恢复的。然而随后爆发的内战却使唐朝永远的失去了这个机会。[20]
怛罗斯战役后,中亚大部分地区并没迅速地转化为伊斯兰教区,虽然阿拉伯人在(Transoxiana)的建制很早,但阿拉伯人对当地人仍非常不信任,主要是他们并非伊斯兰教徒。初期的时候为了增加税收,没有要求人们该信伊斯兰教,到了Qutayba(屈底波,卒于715年)时期,开始约许免税引诱和强迫人们改教。[21]
不过一直到了850年的时期,伊斯兰教才逐渐成为河中地区主要信奉的宗教。[22]
而在中国新疆地区,即唐安西四镇所在,即使在安史之乱后,唐朝退出西域舞台,当地也没有因此转化为伊斯兰区,回鹘及后起的几个突厥政权一直扮演了的守护者,一度代表了汉传佛教势力抵抗伊斯兰教。到了950年前后,喀喇汗国统治者萨图克改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才在新疆得到了发展,在新疆东部地区的仍信奉佛教;[23]
新疆境内一直到15世纪末明代中叶才完成全盘伊斯兰化。此时距怛罗斯战役已有700年,而唐朝也于907年灭亡。[24]
而值得注意的是,回鹘本信奉,摩尼教于763年传入蒙古回鹘汗国,迅速发展成为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直至840年,回鹘汗国崩溃,部众西迁至西域及一带,由于受到当地盛行的汉传佛教的影响,大批民众多改信佛教。[25]
唐代的新疆地区是汉传佛教的一大中心,已有了近很长的汉传佛教发展历史,僧徒众多、香火旺盛。这些都为后来回鹘佛教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今天所能见到的回鹘文佛经、回鹘佛教石窟艺术诸因素来看,汉传佛教对回鹘佛教影响最大。[26]
虽然吐蕃曾在新疆统治一段时间,但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影响仍不及汉传佛教。直到元代,由于蒙古人崇敬喇嘛,藏传佛教才在新疆得到发展,但汉文佛典被翻译为回鹘文的数量仍最多,大约81部41种佛经。其次才是从藏文翻译过来的佛经,至少有16部。[27]
匈牙利学者Harmatta推断,在发明纸张后的一个世纪,索格低亚(Sogdiana)就已经用纸通信了;到了3世纪,纸张已传入伊拉克地区。[28]
指出早在650年造纸术就已经传入中亚的撒马尔罕。[29]
到了707年纸张已在被阿拉伯人使用。[30]
总之,都比怛罗斯战役早。
在怛罗斯战役后,唐朝与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之间通常关系,并未见受到此战的显著影响,阿拔斯在对华关系方面上与前朝没有什么改变。以下为怛罗斯之战后中的47年,阿拔斯使臣来华的17次记录,自战后的6年,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来朝,仅753年就来了四次,见于《》记载者有。
751年后阿拔斯使臣来华记载 752年12月7日
黑衣大食谢多诃密遣使来朝,  授左金各卫员外大将军,放还番。
黑衣大食遣使献方物。
黑衣大食遣使来朝。
753年7月12日
黑衣大食遣大酋望25人来朝,  并授中郎将,赐紫袍金带鱼袋。
黑衣遣使就马30匹。
黑衣大食遗使来朝。
黑衣遣使贡献。
黑衣大食遣大酋望25人来朝。
大食国遣使朝贡。
758年5月1日
回纥使多乙亥阿波80人,  黑衣大食酋长闹文等6人,  并朝见,至阁门争长。  通事舍人乃分左右。  从东西门并入。
宴白衣婆节使等18人于延英殿会。
762年5月30日
黑衣大食遣使朝见。
黑衣大食遣使朝贡。
大食遣使朝贡。
黑衣大食遣使来朝。
黑衣大食遣使来朝。
798年9月8日
以黑衣大食遣含嵯、乌鸡,  莎比并为中郎将,防还番。
【表格资料来源[31]
怛罗斯之战战役评价
《》《》认为大食攻仙芝于怛罗斯城,《》认为是仙芝在该城与大食遇。这样,我们就有必要知道在大战前,究竟是谁占领着这座城,史书记载,怛城是石国的第二大据点,《新唐书·石国传》“怛罗斯城,石国常分兵以镇之。”这也是高仙芝与大食在此相遇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大食很可能只是答应石国王子派兵驻守怛罗斯城,而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怛城不远的,早已是大食兵聚集的据点。
一直觊觎东进的阿拉伯人只是一直碍于唐对此的管辖而迟迟未动手,而此时唐与石国发生冲突,进驻怛城便成了难得的机会。但高仙芝并不知大食的意图,而且我们知道唐在以西的属国分散部署,一时很难集结,所以一旦大食来攻四镇,很可能会像此前的一样攻陷安西,为了阻止大食的东进,以攻为守,远征大食对于深谙兵法的高仙芝来说似乎成为最佳手段,刚刚平定布哈拉和的叛乱的穆斯林大军匆匆南下,恰好与高仙芝大军相遇在怛罗斯河,两军激战五日,由于怛罗斯城守兵与南下穆斯林大军合击唐军,在那里彻底的打败了中国人。关于阿军为何没有乘胜东进,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怛战阿军胜的过于艰难,慑于唐军强大的印象,不愿东进挑起更大的战争。笔者认为上述原因固然存在,但更主要的是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希望有效的梳理并不稳定的内政而奉行的暂时和平外交政策。实际上,此后,突厥人成为阿拉伯人的雇佣兵,并且逐渐灭亡阿拉伯帝国,形成波斯人执政,突厥人掌军,阿拉伯人念经的局面。
高仙芝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他骁勇善战,屡出奇兵,为唐朝立下了卓越战功。虽然这位高句丽人学会了中国的兵法,也受到中国的霸道政策的影响,对石国这样的小国背信弃义,大肆杀戮百姓、掠夺财物,为阿拉伯大举进攻提供了口实。怛罗斯城就在安西四镇之疏勒(喀什)和安西四镇之碎叶(今北部(Tokmok),诗仙李白就出生于此)之间,是大唐之领土。但是自从开元年间唐朝主动放弃碎叶城后,唐朝就失去了对这一地区的实际控制。到了718年这一地区已成为阿拉伯人的实际管辖地,这在中国史籍上《册府元龟》和《》中开元年间安、康、俱密(719年)、(727年)和石(741年)王所撰的《请讨大食表》文中描述阿拉伯人对各诸国所实行的重税得到见证。因此当时河中地区实际上已经被大食控制,而不是某些网民所说的河中地区对于大食来说也是异土。此时唐朝对河中地区(石国、怛罗斯以西地区)进行的仅仅只是虚无的册封。
但是对怛罗斯之败,高仙芝并不负全部责任:高仙芝屠戮石国的行为并没有受到唐廷的指责,可见其行为符合唐廷对西域国家的态度;高仙芝的军队翻越,劳师袭远,再加上在不熟悉的敌国土地与敌国精锐部队作战,在种种不利的情况下受内外夹击而溃败,显示出这位高句丽族将领的军事才能。
唐朝并未因怛罗斯之战而丢失西域(安西、北庭),约公元790年以后,唐朝才失去西域(安西、北庭)。
怛罗斯之战后,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率领唐军继续扩张,直到安史之乱才停止。
754年唐朝在西域的势力到了极盛。[32]
近些年,有学者已经考证,怛罗斯战前,造纸术已从唐属国拔汗那的首府浩罕和平传入中亚撒马尔罕。[33]
唐朝最后退出中亚争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怛罗斯之败,而是安史之乱。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即使是怛罗斯之战获胜,唐朝依然会退出中亚。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天宝十年……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
M.S.Asimov and C.E.Bosworth.《中亚文明史》第四卷(《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Volume IV: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98:31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五: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兵二万人。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黑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朔方节度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岚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陇右节度备御吐蕃,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万五千人。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天宝、平戎、昆明、宁远、澄川、南江六军,屯益、翼、茂、当、巂、柘、松、维、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万九百人。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獠,统经略、清海二军,桂、容、邕、交四管,治广州,兵万五千四百人。此外又有长乐经略,福州领之,兵千五百人。东莱守捉,莱州领之;东牟守捉,登州领之;兵各千人。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巴托尔德.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35-236
巴托尔德.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25
维.巴尔托里德.《中亚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14
指文烽火工作室.战争事典第30卷.中国:指文烽火工作室,2017:13
巴托尔德.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27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馀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馀才数千人。
754年,安禄山奉命入长安,玄宗由是更信任禄山《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上尝谓力士:“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答曰:“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又言“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
《资治通鉴之卷二百一十九·唐纪》:上谓泌曰:“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对曰:“古者官以任能,爵以酬功。汉、魏以来,虽以郡县治民,然有功则锡以茅土,传之子孙,至于周、隋皆然。唐初,未得关东,故封爵皆设虚名,其食实封者,给缯布而已。贞观中,太宗欲复古制,大臣议论不同而止。由是赏功者多以官。夫以官赏功有二害,非才则废事,权重则难制。是以功臣居大官者,皆不为子孙之远图,务乘一时之权以邀利,无所不为。向使禄山有百里之国,则亦惜之以传子孙,不反矣。为今之计,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以赏功臣,则虽大国,不过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岂难制哉!于人臣乃万世之利也。”上曰:“善!”
郝帅斌.怛罗斯之战与唐阿冲突:西北大学,2008
.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
《资治通鉴·二百十六》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翰每遣使入奏,常乘白橐驼,日驰五百里……是岁,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至菩萨劳城,前锋屡捷,常清乘胜逐之。斥候府果毅段秀实谏曰:“虏兵羸而屡北,诱我也;请搜左右山林。”常清从之,果获伏兵,遂大破之,受降而还。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上闻安西、北庭及拔汗那、大食诸国兵至凉、鄯。《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九 至德初遣使朝贡,代宗时为元帅,亦用其国兵以收两都。
《新唐书·二百二十一》十三载,王忠节遣子薛裕朝,请留宿卫,习华礼,听之,授左武卫将军。其事唐最谨。
Grousset, René[1939],翻译·Walford, Naomi (1970)。《帝国的平原:史中亚》第120页。罗格斯大学出版社。 ISBN978-。
王治来,《中亚通史古代卷(上)》,2007,第284-297页, 310-22, 新疆人民出版社,ISBN 1。
Mehmed, Fuad Koprulu,《早期的神秘主义者在土耳其文学》,第5页,2006,劳特利奇。 ISBN978-。
陈大圣,《郑和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东南亚研究学会,2009,第102页。 ISBN978-。
Kim, Hodong,《神圣的战争在中国:穆斯林叛乱和国家在中亚,中国年》,2004,第.69页。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ISBN978-。
杨富学,《论回鹘佛教与摩尼教的激荡》,吐鲁番学研究,2008年第1期
杨富学,《综论汉传佛教对回鹘的影响》,甘肃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牛汝极,《回鹘佛经翻译活动简述》,民族翻译,2008年第2期。
王治来(2007),中亚通史古代卷(上),pp.284-97, 310-22, 新疆人民出版社,ISBN 1。
李约瑟·约瑟夫,《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5卷,化学,生物和化学技术,第1部分,纸和印刷》,第296-298页,剑桥大学出版社。
Hunter·Dard,《造纸:一种古老的工艺》,第469页,2011,佛的历史和技术。 ISBN。
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 第241-242页,中华书局,ISBN 7-101-02890-X。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85
陈大川.《怛罗斯之战与撒马尔罕纸》:《中国造纸学报》2004年第2期,2004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