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盟,日,印度,澳大利亚是欧盟国家吗,非洲,中国的人口是多少

【图文】市场营销环境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大小:1.89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外国预言家“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
我的图书馆
外国预言家“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写道,“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  近几十年全球化快速发展带来了全球经济分工的细化,即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成为全球的主要市场,俄罗斯、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中东、非洲和拉美等资源富集的国家主要提供能源资源,全球制造业则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集中,形成了全球经济三极分工合作的局面,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在未来,中国经济增速与全球经济增速之间的相关关系会变得更加紧密。  【四十年后的中国】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写道,“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  中国将成唯一超级大国:  过去十年,中国最大的收获就是一心发展,被誉为“全球最成功的国家”亦不为过。  世界银行曾发表公开预测,估计中国GDP在2020年左右赶上美国,2020年以后差距进一步拉大,到2050年中国GDP将超过7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近一倍,届时中国GDP将占世界的40%,成为无可争辩的唯一超级强国。  西方移民将成中国“蓝领”:  法国的摄影师 Benoit Cezard 拍摄了一组非常有趣的摄影集“中国2050”,照片中,老外正做着现在部分中国百姓所干的工作――搬砖,三轮车夫,扫地大爷等等。  根据环球时报的报道,Cezard 本人确信,到了2050年,中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来自西方的移民将成为中国的“蓝领”。  熟悉的场景和不熟悉的面孔让作品产生的一种视觉上的新鲜感,与现实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  Benoit Cezard的灵感来源于学者提出“205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的观点,他说:“随着中国快速发展,未来中国的农民工将由西方人取代,所以他们得提前适应一下。”  世界最“老”国家: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说:“到2050年,中国每3人中就有1人超过60岁,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老’的国家。”  他介绍,201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总数为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而到2050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4.8亿,占到总人口的34.1%。这意味着,平均每3人当中就有一位老人。  与此同时,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1982年,中国每个家庭平均4.43人,而现在每家只有3.1个人。独生子女为2亿,家庭结构呈现出典型的“421结构”:即4位老人、2位中年人和1个孩子。孩子长大后外出求学、就业,父母必然留守空巢。  中国猪肉市场规模或占世界80%:  业内普遍认为,在全球肉类行业贸易发展中,中国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转型升级的需求,国内自身供给有限,巨大的消费潜力,强烈地吸引着众多国际企业。  与此同时,中国肉类行业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条件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肉类市场。”欧盟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发展总司总司长泽西?普莱瓦说道。  万洲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万隆说,到2050年,世界人口要从现在的70亿增加到90亿。中国人口增长不会比外国慢,所以今后中国的市场会越来越大。再加上中国的土地、水资源等相应短缺,对进口肉产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预计中国将会占到世界肉类产量增长的50%。这其中,猪肉占的比例会更大,可能要占到80%以上,因为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  中国核电发电量将超出世界核电量总和:  中国正向核电大国迈进。日本《Wedge》杂志近日刊文指出,如今中国核电行业如日中天,规模惊人。除了运行中的19套机组,还有在建的29套及计划中的225套,发电量将达2.8亿千瓦——规模已超日本。  中国计划到2050年建成年发电量达4亿千瓦的核电机组,发电量将超出目前世界核电量的总和。中国正把核电作为“未来发展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北京对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力度,可想而知。  文章称,由于核电行业工资待遇高于普通行业,还肩负着改变环境(记者在华常听到“绿色能源”之说)的使命感,加上国家大力支持,核电行业成为热门,许多人都心向往之。  一名业内人士说,国有核电企业员工除了基本工资,还在婚育和子女教育方面享受补贴。以前设置核电专业的中国大学寥寥无几,如今有近50所。清华等名校的核电专业更是热门。可以预计,将来中国会有更多优秀人才不断进入核电领域。  中国人的富裕程度将是现在的5倍:  四十年后对中国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也意味着中国人的消费能力有多少。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发达国家,也代表了最强的生产力,从1970年到2010年之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但到2052年这种局面不一定会延续下去。  2052年美国人的富裕程度会减少15%,一个理由就是美国是世界上最成熟的经济,劳动力很大一部分从农业转向工业领域,特别是转向第三产业,比如一些服务业、娱乐领域、医疗保健等等,很难把美国的产业进行系统化分类,17%的美国人工作在保健卫生领域,使其国民能够更加健康,但在这一领域提高生产力非常之难。  为什么美国的经济会下降?欠中国的债太多,对中国的债务可能占到GDP的三分之一,这些债务是必须要偿还的,也就意味着美国需要进行经济重组。  而美国政府无力进行这样的改变,因为美国的民主体制使得决策的时间非常漫长,需要不断讨论决策好不好,会把整个过程拖延非常长的时间,总之,会造成经济发展的下降趋势。  在未来的40年,中国人均收入将快速增长,到2052年中国人的富裕程度将是现在的5倍,变得很有钱,因为中国也会走日本和韩国的路子,他们从一个农业国家发展成为比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用了不到三五十年的时间,日本和韩国能做到,中国也可以做到。  中国未来的问题和矛盾:  当然,这并不代表中国未来会遇到什么问题和矛盾,比如重大的污染、贪污腐败、不公平现象以及一些社会矛盾冲突的增加,还有气侯变化大背景,但是相信中国人和日本人、韩国人一样有能力,既然日本和韩国可以在有重大污染、贪污腐败、不平等的现象下,仍然在经济上有较高发展,中国人也可以。  【40年后的世界】  对于全球未来40年的预测,主要把世界分为这样几个大区:第一个是美国;第二个是中国;第三就是除美国以外的OECD国家,也就是非常发达的国家;还有一类就是世界上其他的14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非常小而且非常贫穷。把这几个地区的预测总和加起来,就是对整个世界的预测。  世界人口走势预测:  全球大脑研究所研究员卡德尔-拉斯特表示人类将在2050年进化成一个全新的种群。这种进化是全新的技术、行为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他指出人类正在经历一个重大的进化过渡时期。  拉斯特表示在不到40年时间里,人类的寿命将大幅提高,要孩子的时间向后推迟,日常琐事将借助人工智能完成。这是一次巨大变化,能够与猴子变成猿,猿变成人类相提并论。他认为未来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将生活在虚拟现实当中。  一些进化学家认为2050年人类的寿命最高可达到120岁。随着大脑体积的增加,生物体需要更多能量和时间发挥全部潜能,用于繁殖的能量减少。拉斯特表示未来的人类并不是“短寿早逝”,而是“长寿晚逝”。  要想对未来的人口数进行预测,人口学家们首先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那就是未来不发生重大的变化,并且他们会将重点至于三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上,即出生率,死亡率以及人口的迁移。人口的整体寿命正稳定的增长,而战争和重大疾病造成的影响则被排除在外。在2000年,联合国对2050年全球人口的估算数字是89亿。  根据人口学专家预测,那时候地球上的总人口将比今天增加二十亿。除非发生诸如毁灭一大块大陆的超级地震或者闪电式流行病式的全球性灾难,2050年世界人口的分布将是如下所述的情形。  北美:2050年人口将达4亿4690万人,增幅为28%。与其它发达国家的情形相反,美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将继续增加,然而,那里的人并不多生孩子。美国人的生育率仅维持在替代水平。加拿大人生育更少。但这两个国家一如既往地接收很多外来移民。目前,每年有150万移民进入山姆大叔的国家。从2040年起,这个数字将超过200万人。在2050年,美国的面孔越来越带有拉美人的特征:每三个美国人中将有一人是拉丁裔。  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人口将继续缓慢增加,在2050年达到7亿5100万人,增幅为26%。但是那个时候,这个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仍然只是8%。。。并将与世界其他一些地区一样,人口老龄化。那时候在巴西的海滩上,最常见的活动将是懒洋洋地晒太阳和拣贝壳,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沙滩上打排球。因为,到2050年,20岁以下的年轻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将从现今的33%降到20%,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将从现今的7%增加到20%。  非洲:在未来的40年里,非洲人口将翻番甚至超过,在2050年达到21亿1920万人,增幅为110%。人口增加的地区特别集中在赤道附近的地区,而在北非和南部非洲,人口将几乎不增不减。尼日利亚的人口将从现在的1亿6700万人增加到3亿9000万人,是增长幅度最令人惊讶的国家。该国妇女的生育率会下降,但将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例如在首都尼日尔,平均每个妇女将生育4个孩子而不是如今的7个孩子)。今天,在非洲赤道地区生活的人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人,平均可以活到55岁,比拉丁美洲人少20年。到2050年,他们的人均期望寿命将会增加十几年,虽然排名依旧居于世界最低。  欧洲:欧洲人口将下滑2000万,在2050年达到7亿1900万人,负增长-3%。这就是人们不再生孩子,或是生得太少(低于人口替代所需要)的必然结果。欧洲多数国家将面临这种情况。只有法国、荷兰、爱尔兰和英国的人口将会增加一点点。人口下滑幅度最大的将是俄国,到时候它将失去1600万居民。老欧洲(旧大陆)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名副其实:在所有欧洲国家,40岁以上的人口都将占一半以上。最老的国家将是葡萄牙:到2050年,它将有一半人口超过52岁。拐杖准备好了吗?  亚洲:亚洲人口在2050年将达到52亿1700万人,增加22%。这个大陆有两大巨人:中国和印度。在人口数最多的金牌榜上,如今中国占据着第一位。但是在冲往2050年的跑道上,印度将超过中国。预计在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6亿9000万人,而中国人口保持在13亿上下。中国人变得衰老,住在城里。而印度仍将有一半人口住在乡下。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将和今天一样依旧是孟加拉。在那里,每平方公里居住着1300人,比法国要拥挤11倍。  大洋洲:这个主要由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组成的大陆,在2050年时人口将达到5500万,增幅为55%,超过一半。尽管如此,这个地区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依旧小得可怜:只有0.6%。2050年时人口将达到5500万,增幅为55%,超过一半。尽管如此,这个地区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依旧小得可怜:只有0.6%。  世界GDP预测:  如果把通过各地区生产总值得出的经济活动规模配以产业化人口规模的比例,就能大致推算出40年后各地区经济所占份额状况。  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欧洲、美国、日韩和中国等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比例将为6:4:6。具体情况是,美国与中国的经济规模几乎同等,但低于欧盟地区。日本和韩国的经济规模为中国的一半。俄罗斯即使强化与欧盟的合作、成功实现经济发展,其经济规模也不到美国的40%。  如果世界经济以40年前的速度增长,那么到40年后会是现在的4倍之多。事实上,40年后的经济规模是现在的2.2倍。  世界经济在未来40年会放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随着人口达到峰顶之后下降,劳动力同样也会达到峰顶之后开始下降;第二,在非常富裕的发达国家,经济逐渐趋于成熟,而在一个后工业化的国家,提高生产力是非常难的。  40年后,任何经济体都不具霸权地位,世界经济将彻底走向多极化。美国将继续保持经济大国地位,但已完全不能称为霸权国。中国的平均生活水平也因人口规模过大而远远赶不上其他地区。  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具备霸权地位、世界经济彻底实现多极化的情况下,无论哪国的货币都不可能同时成为世界经济的基础货币或在世界经济中共通的国际货币。  如果说人们根本没有想到在2052年GDP的增长会比人们预期更慢,这意味着人们可能也预料不到,40年后,包括中国、挪威以及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都会把更多资金包括人力和财力,用于解决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气侯变化的损害以及社会的不公平现象。随着人类走向未来,一些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会逼着我们不得不把更多的财力以及人力投入到解决这些问题中。  过去,四分之一的GDP用于发展,而四分之三,也就是大部分用于消费上。在2052年,人类可能会花更多的资金用来修复气侯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治理污染,这种比重会越来越大。  全球气候环境预测: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人们对匮乏资源的争夺可能会导致40年后的地球变得面目全非。  2050年那时的全球气候变化将失控,出现显着变化,未来40年全球将出现干旱、洪水、热浪等极端气候现象。  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仍持续增多,预计40年后地球大气层温度将上升4摄氏度以上。可能把世界变的更加复杂,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会更高,可能有更多的风暴、洪涝、森林火灾,同时海平面会上升30毫米。  北极冰原将变得非常稀薄以至于破冰船能够开凿开一条穿越太平洋到大西洋的笔直路线。  事实上,人类被预言最多可能发生在未来的战争便是由水危机引发的,而这场危机遍布全球,特别是那些现今已经无水度日的国家。  早在2000年的时候,巴基斯坦一些地区开发地下水的速度就已经两倍于雨水的补充能力,到了2020年,这块地方可能由于过度开发地下水,已变得如同荒漠。土地缺水,人们希望有更多的降水出现,但是人口膨胀排出的二氧化物过量使全球变暖,从而使撒哈拉非洲地区变得滴水难求。  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地方,再加之干旱的气候,对尼罗河的争夺已经白热化。埃及前总统萨达特曾说:“让埃及重新卷入战争的唯一因素只有水源。”参与水源争夺战的国家多数为贫穷和气候干旱的国家,例如非洲东北部国家,这里可能成为世界上水资源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但非洲以外地区也可能爆发类似战争。专家曾指出,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在争夺印度河,中东国家正在争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而东南亚国家也在争夺湄公河。正如作家史蒂芬?所罗门所预见“由于水源引发的冲突将成为国际性问题”。  科技、能源预测:  近年来机器人技术进步明显,40年后,未来机器人足球队甚至有可能击败人类足球队。以现在的技术进步速度来看,这一点绝非天方夜谭。  如果未来的技术进步像40年前一样快,能够通过科技的进步来提高能效的话,世界能源的使用将在2035年达到峰顶之后大幅下降。当人类越来越多的使用可再生能源,能源使用量也会变小,同样,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会变小。二氧化碳在2052年的排放量与现在不会有太大差别,不会有实质性下降,但唯一不同的是现在二氧化碳排放增幅是每年3%,而到了2052年,增幅会缓慢很多。  知道未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很容易计算出全球变暖的程度会有多少,现在的全球温度比工业化之前已经上涨了0.8摄氏度,而40年后将会超过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的警戒线,即温度上升将超过2摄氏度。  对于中国而言,2052年的温度可能会比现在高出4摄氏度。由于中国是个内陆国家,不会过多受到海洋变化的影响,但中国的陆地面积可能会有更多的沙漠被侵蚀,同时,上海也需要花巨资去维护它的海岸线不被侵蚀,北京的雨会比现在更多,同时,食物和土地资源也可能出现紧缺。由于气侯变化带来的影响,中国的游客在未来可能不会像现在这样如此方便的观看自然景观,而是需要排长队才能看到这些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因此,在2052年,世界人口和经济增长会比人们预期的增长更慢,但足够引发气侯危机;人类消费的增长会陷入停滞状态,因为国际社会需要花更多的钱用来修复和适应气侯变化;污染危机继续发展。  还有一些不利因素,比如贫困会增加,也会有一些积极的因素,比如能源、食物和水的供应相对来说会更加充足一些,并不是人们不需要它,而是因为贫困人多了,他们的收入降低,买不起这些食物。总体而言,世界在2052年增长会更加缓慢,气侯变化的影响会更加突出。  土地、农业生产预测:  历史上,人类文明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食物短缺将会引发全球文明的崩溃。18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马尔图斯和人口学家马尔萨斯所预计的人口增长会远远高于食品供应的情况并没有发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掀起了高产杂交作物、化肥、机械农业的“绿色革命”,养活了大部分的人口,使人类变得乐观起来。  然而,这场“革命”并没有维持多久。到了2050年,粮食产量急剧下降。世界上很多地方,由于过分追求高产,被过度使用的土壤被不断消耗,加之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偿,粮食产量很快便迅速萎缩,高产农业已经走向了末路。  建立在高产杂交作物、化肥基础上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一种非可持续发展耕作,并且作物单一、多样性不强的田地,一旦受到病虫害侵蚀,就容易大面积受灾。科学家为了应对土地环境的恶化,不得不对主要粮食作物的基因进行改良,使他们可以抵抗一些病虫害,新的病虫害威胁又源源不断滋生。  这些都不能最终改变粮食锐减,特别是化肥的使用虽然代替了土壤中的作物需要的营养物,但无法在微观层面改善土壤,最终令土地变得贫瘠,再加上过度开垦,重型机械的使用,全球不少地方的田野已经完全不适宜种植作物了。  在澳大利亚、日本和很晚才接受转基因技术的欧洲,很多土壤已不可再用,近些年来,沙尘暴则把上百万吨的适宜种植的表层土壤吹走,甚至有可能连发达国家也会出现饥荒。  农业的减产自然而然带动了食品价格的上涨。2050年,曾经列在超市的无公害、有机蔬菜已经不常见了。粮食的减产,也促使人们越来越多依赖鱼类海产为生。  一直以来,鱼类曾经为人类提供营养,但是,人们吃鱼的速度远远超过了鱼类繁衍的能力。禁止过度捕鱼的全球号召并没有得到太多人响应,在人类食欲的趋使下,非法捕鱼依然存在,但打捞却越来越不易。预计未来很多鱼种将会消失,例如鲸鱼、鲨鱼等,连三文鱼、鳕鱼等也成了奢侈品,普通百姓菜单上,甚至难觅小虾米。  在鱼类枯竭的同时,肉类供应也出现了问题,随着对牛奶和肉类的需求激增。但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紧缺提高了肉类生产的成本,一公斤肉,需要3公斤的粮食,31.5公斤水,肉价成倍增长,甚至还与粮食种植业抢夺资源。  正如今天所预测未来人类和地球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使大多数人摆脱饥饿与贫困,特别是这场食品的价格战争更加剧了这一趋势。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曾经说过,卢旺达大屠杀验证了马尔萨斯人口论模型,过度增长的人口,造成无土地耕种,无粮食养家,从而引发了一场大屠杀,在未来各国政府着实应该思考如何避免一场粮食引发的真枪实战。(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作者:赵筱赟)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如今 1/4 的澳大利亚人都是移民,中国和印度人最多_凤凰科技
如今 1/4 的澳大利亚人都是移民,中国和印度人最多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如今 1/4 的澳大利亚人都是移民,中国和印度人最多
这周二澳大利亚公布了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超过四分之一,也就是 大约 610 万人的澳大利亚人,都是移民,2011 年这一数字为 520 万。
1973 年澳大利亚推出了“白澳政策”,严格禁止非欧洲裔的移民,因此过去拥有澳大利亚国籍的人中很多是英国移民,但之后澳大利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
现在亚洲移民居多,中国、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马拉西亚的移民首次超过欧洲移民。
截止 2016 年 12 月,澳大利亚总人口为 2440 万人。自 2011 年以来搬到澳大利亚的 130 万移民中,中国人有 19.1 万,印度人有 16.3 万。
“澳大利亚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悉尼大学 (University of Sydney) 移民问题专家安娜&鲍彻 (Anna Boucher) 在接受 FT 采访时表示。
“这与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们看到的亚洲移民增多的趋势一致,技术移民、国际留学生以及家庭团聚移民不断增多。”
如今民粹主义势力在全球呈上涨趋势,在澳大利亚也不例外。已经有人提议收紧移民法,并且对申请澳大利亚公民身份的居民进行更严格的英语和价值观考试。
“正如我们在英国和其他地区所看到的那样,澳大利亚有一些群体不说英语,而且你也知道有些人不遵守澳大利亚的很多法律,”澳移民部长彼得&达顿 (Peter Dutton) 上周表示。
“这种情况即将结束,我们希望人们说英语。”
据报道,目前澳大利亚的居民有 27.3% 的人在家并不使用英语,2011 年这个数字还是 23.2%。除去英语之外,目前使用最多的语言是汉语普通话,占 2.5%,其次是阿拉伯语,占 1.4%,以及粤语,占 1.2%。
但也有左派认为提高移民要求后会造成底层人因为语言等问题永远无法通过入籍考试,社会阶层无法自由流动的问题。
这次人口普查同时揭露了如今澳大利亚最大的宗教信仰是无信仰。澳大利亚有 29.6% 的人表示自己无任何宗教信仰,这是第一次无信仰人的比例超过其他类别,2001 年这个数字是 16%。
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宗教是天主教(22.6%)和英国国教(13.3%)。
墨尔本 图/australia
未来,墨尔本可能会超过悉尼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墨尔本的人口增长迅速,目前已经达到 440 万人,离悉尼的 480 万越来越近。
毕竟目前悉尼平均一周的租金是 440 澳元,而墨尔本只需要 350 澳元。
题图:gapyear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1810664
播放数:439979
播放数:1386741
播放数:5808920发现信息价值
中国人口问题也可在欧洲历史上找到痕迹
15:25 发表在
本文刊发于光明日报《光明观察》周刊:被以下媒体转载: 中国网(国务院新闻办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国家计生委 中国人口信息网
上海市计生委信息中心 人口世界 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可以在欧洲历史上找到痕迹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郎咸平日在清华大学演说,郎咸平将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与欧洲18世纪对比,他认为中国正重演西方悲剧。郎咸平说:我们今天做的改革,包括股改,几乎都可以在过去欧洲历史上找到痕迹。郎咸平说:“在欧洲工业革命初期的1776年,亚当·斯密写了《国富论》。《国富论》坚决反对国有企业,呼吁市场化和民营化,主张以看不见的手来调整市场的供需,而不需要政府的干涉。和我们改革开放喊的口号类同。《国富论》针对国有企业的弊病,提出了一个当时所谓的新思维,那就是政府与国有企业彻底分家,政府退出企业经营。一个很时髦的理念──民营化和市场化 ──出来了。亚当·斯密提出以法制为基础,以自由为手段,追求财富。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是历尽劫难。在自由经济,民营化和市场化的理念下──类同于今天中国的“大欺小,强欺弱”的现象层出不穷,例如资本家克扣工资,聘用童工,制造污染等等。当时的欧洲社会,是遍地暴动,社会严重动荡不安。究其原因,就是社会财富由于自由经济、民营经济发展过速,而造成大欺小、强欺弱的不公平现象。”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写出了《资本论》。其实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可以在过去欧洲历史上找到痕迹。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伴随着人口压力,英国马尔萨斯于1798年出版《人口原理》,提出了控制人口的理论。然而英国却没有采纳马尔萨斯的观点限制人口。法国却对马尔萨斯理论情有独钟,按照孙中山的说法:“法国人因为讲究快乐,便极欢迎马氏(马尔萨斯)的学说,主张男子不负家累,女子不要生育。他们所用减少人口的方法,不但是用这种种自然方法,并且用许多人为的方法。法国在百年以前的人口比各国都要多,因为马尔萨斯的学说宣传到法国之后很被人欢迎,人民都实行减少人口。所以弄到今日,受人少的痛苦,都是因为中了马尔萨斯学说的毒。中国现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马尔赛斯学说所染,主张减少人口的。殊不知法国已知道了减少人口的痛苦,现在施行新政策,是提倡增加人口,保存民族,想法国的民族和世界上的民族永久并存。”英法两国对付人口压力的两种方式产生的后果截然不同。1800年法国人口2744万,英国人口1500万左右(其中本土人口1000万左右,移民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500万左右)。现在英法两国本土人口均为六千万,就是说这两百年,法国本土人口增加2.2倍,英国本土人口却增加6倍。而法国移民远远比英国移民少,比较集中的是加拿大的魁比克省。现在美国人口2.957亿,加拿大3280万,澳大利亚2000万,新西兰400万,美国、加拿大人口中英国移民后裔占40%以上,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中英国移民后裔占70%以上。那么最为保守估计,1800年的时候1500万英国人现在的后裔有2.1亿,增加14倍(同期中国人口只增加3.2倍)。而法国加上移民后裔也只增加2.5倍左右,就算现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中10%是法国移民,最乐观估计也绝不会超过3.5倍。法国是有名的人口停滞之邦,也是世界上人口结构最早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的国家。原本是欧洲一支方言的英语已经成为世界语言,而原本辉煌的法语却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西班牙语却因为拉美等地西班牙语人口的快速增长变得越来越重要)。英国人口膨胀的同时,对全人类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近代科技、制度的进步主要都是英国和美国这个英语国家所引发的,全人类受益。还是我那句话:人口爆炸导致科技爆炸。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批判了马尔萨斯人口论。马克思在1853年所写的《强迫移民》中,论述了历史上和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迁移问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迁移“正是生产力的增长要求减少人口,借助于饥饿或移民来消除过剩的人口。现在,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619页)。恩格斯的人口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国际工人运动高涨的年代。在1844年初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他批判了维护私有制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严厉驳斥了仇视劳动人民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在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发展史上,是他最先对马尔萨斯人口论进行了批判斗争,他阐明了危机、失业、贫困等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统治的产物,指出:“人口过剩或劳动力过剩是始终同财富过剩、资本过剩和地产过剩联系着的。只有在生产力过大的地方,人口才会过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19页)而且,就业手段并不就是生活资料,“就业手段的扩大仅仅是机器力量增加和资本扩大的最终结果;而生活资料却只要生产力稍许提高,就会立刻增加。”(同上)就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说,人类所支配的生产力是无穷无尽的,“应用资本、劳动和科学就可以使土地的收获量无限地提高。”(同上书第616页)只要通过社会革命战胜了造成人口过剩的资本主义制度,“我们就能保证永远不再因人口过剩而恐惧不安”。(同上书第620页)1798年英国的马尔萨斯写下《人口原理》,英国人却没有采纳这个理论,但法国人却采纳了,结果导致法国远远落后于英国。美国人口生态学家Paul.R.Ehrlich于1968年出版了其轰动一时的《人口爆炸》,但美国却并没有采纳这个理论限制人口,相反还千方百计鼓励生育;而中国却受这个理论所影响,急不可待地实行计划生育。郎咸平提到: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欧洲是历尽劫难。但欧洲毕竟已经熬过来了,因为当时欧洲每个妇女平均生育8-9个孩子,大量年轻的劳动力弥补了政策的失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凭着不成熟的的经济理论,光是靠“摸着石头过河”就能够经济起步,也是因为毛泽东时期留下的大量年轻劳动力弥补了经济政策的一再失误)。但中国今后熬得过去吗?中国的计划生育已经35年了,独生子女政策也已经26年了,中国总和生育率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也已经15年了。中国现在是9-10个劳动人口对应一个65岁以上老年人口,而到2045年将是2个劳动人口对应一个老年人口。就算中国今后没有任何经济政策方面的失误,中国都难以渡过难关。郎咸平提到香港养老金的破产,香港毕竟造就建立了养老金制度。而中国现在还刚刚开始,人口结构决定了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养老金制度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是联合国用来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联合国将人类发展国家分为三类:一是低水平人类发展国家,HDI在0~0.5之间;二是中等水平人类发展国家,HDI在0.51~0.80之间;三是高水平人类发展国家,HDI在0.81~1.0之间。中国2003年是0.755。中国2003年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日本1960年、香港1975年、新加坡1980年、台湾1981年、韩国1982年、巴西1996年、泰国1996年的水平。印度目前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于中国1986年的水平。日本在1940年平均每个妇女都还是生育5个左右孩子,这些年轻劳动力使得日本经济腾飞,日本在1960年代后期进入高等人类发展国家(当时年龄中位数只有20出头)。但随着1950年代生育率的急降,社会逐步老年化,199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长达十几年的经济停滞期,现在日本的年龄中位数为43岁了(美国36岁),到2025年将超过50岁(美国不到39岁) 。1985年日本65及以上老人占10.3%(美国为11.9%),到2025年增加到25.8%(美国为18.5%),增加2.25倍(美国只增加1.55倍)。随着1950年之前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口开始退出劳动市场,开始呈现出“日”薄西山的趋势。同样,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新加坡、香港在1970年之前都还是高生育率,不断增加的有活力的劳动力创造了经济奇迹,使得经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迅速起步,在1980年代先后进入高等人类发展水平,当时中位年龄只有21-24岁(比如韩国1980年只有21.8岁)。1980年代之后生育率相继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现在韩国、台湾生育率只有1.2,新加坡只有1.3,而香港更是只有0.9,香港、新加坡、韩国的中位年龄2005年分别为39.4、36.8、34.5岁。由于1970年代之前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口仍然没有退出劳动市场,这些地区的经济仍然会惯性地增长一段时间,但20年之后这些地区的经济停滞不可避免。尤其是香港,目前生育率只有0.9,而年龄中位数已经接近40岁,要是没有大陆移民的话,经济衰退为期不远,今后香港特首将越来越不好当。中国现在处于经济腾飞时期,但因为计划生育,中国却没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当年那么好的人口结构,中国目前HDI为0.755,还没有进入高等人类发展水平,但中位年龄目前已达32岁了(新加坡在1990年HDI为0.822的时候,中位年龄还只有29岁;日本在1975年HDI为0.857的时候,中位年龄还只有30岁),而目前与中国发展水平相近的菲律宾、巴拉圭、厄瓜多尔的中位年龄分别只有22、21、23岁。到2025年,中国的中位年龄将达39岁(将高于美国),相当于现在香港的水平,但是那时候中国的HDI是难以达到香港1990的水平的。中国2001年65岁以及上老人占7.1%(HDI为0.73左右), 相当于日本1970年的水平(HDI为0.83)。 这些意味着中国后劲不足(虽然过去高生育率出生的劳动力仍然可以确保中国在近15年内保持比较快的增长)。人类发展指数的比较() --------------------------------------------------------------- 国家--1950---1975---1980---1985--------中国--0.159--0.525--0.558--0.594--0.627--0.683--0.728--0.755印度--0.160--0.412--0.438--0.476--0.513--0.546--0.577--0.602--------------------------------------------------------------- 胡鞍钢、蔡昉等教授认为计划生育通过制造“人口红利”而提高了中国的HDI,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计划生育还是有一些功劳的。其实不然,中国和印度HDI在1950年时候没有差别,两国主要差别出现在1975年前,而这段时间两国生育率没有差别;中国经济改革比印度早12年;印度的社会矛盾比中国复杂。中国的2003年HDI比1975年增加1.438倍,同期印度增加1.461倍;中国2003年HDI比1980年增加1.353倍,同期印度增加1.374倍。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印度HDI比实行计划生育的中国增加更快!从绝对数和相同起点来说,印度1990年的HDI接近中国1975年的HDI,中国从1975年到1990年这15年增加0.102,印度从1990年到2005年这15年也增加0.103(印度从1995年到2003年每年HDI增加0.07,据此粗估2005年为0.616)。要是说计划生育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话,岂不是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阻碍了社会发展?可见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差别并不是因为中国的计划生育。中国的计划生育并没有为提高HDI做出贡献,因为中国是以三倍的成本培养一个劳动力;并且过去二十多年时间是高就业压力的时候,减少养育新生人口的时间并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而只能增加就业压力。印度的年轻人口结构赋予印度巨大潜力,而中国却已经开始迈入老年化社会,2025年之后印度可能超过中国,然后将中国拖在后面越来越远。中国白白损失两亿多子孙!林毅夫教授用印度作为参考,中国假如没有实行生育政策,人口将比目前多3亿。这种算法不很准确,因为中国HDI在1975年就比印度高。HDI在0.5以下都是高生育率,HDI达到0.5之后,生育率将急剧下降(,)。中国1970年代初HDI就已经突破0.5,而印度到1980年代末HDI才突破0.5。林毅夫教授发现人均收入和人口出生率之间有负向关系。我根据联合国2005年公布的人口超过500万的国家和地区的以购买力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际美元值(2003年)和TFR()绘制相关图。发现人均收入确实与TFR负相关,但相关系数只有-0.656;而HDI与TFR的相关系数高达-0.916。[IMG=][/IMG]图片:[IMG=][/IMG]图片:我要说明的是,我对林毅夫、胡鞍钢、蔡昉等教授充满敬意,正是他们提出了适度调整人口政策的建议。我只是不同意他们的“适度”和妥协。世界上有两大法系: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欧洲大陆所用的大陆法系是精英法系,精英决定的法律条款;而英美所采用的海洋法系又称普通法系,有陪审员制度,带有浓厚的大众色彩。郎咸平认为普通法更为合理。欧洲大陆是大陆法系国家,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是好的。人口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涉及到所有人的基本利益,不光是涉及到人口学本身,也不是光是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就可以说了算的。需要历史学界、军事界、法律界、社会学界、医学界、文化界、民族界、宗教界、伦理学界、经济学界和人口学界等多个社会部门和学科取得共识才能实行计划生育。然而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却带有浓厚的大陆法系的特点。当时是少数几个“精英”在“不争论”的环境下制定的。由于缺乏大众的参与,计划生育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今后中国的一切社会问题,可以概括成一句话:都是计划生育惹的祸。人的意义是全面的,胡主席的“以人为本”意义非常深刻,可惜中国各个学科只是瞎子摸象一样理解“以人为本”。人口学家和一些经济学家看到人会增加就业压力,是消耗者;另外一些经济学家看到人是劳动力;人口学家和环保人士看到人是污染制造者:人口学家和游客看到人多是交通拥挤的根源;....总之,“人”在中国被肢解了!主刀的就是人口学家。1970年代是短缺经济,当时适当计划生育,但没有成立一个单独的部委,当时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临时修建的一个泥巴堤坝,这个堤坝到1980年的时候本来应该拆掉的。但是1980年不但不拆这个临时的泥巴堤坝,反而将这个临时堤坝改为钢筋水泥修建的永久堤坝。现在知道不应该修建堤坝,但阻力就在堤坝本身,如何炸掉这个筋水泥堤坝?中国有重视“精英”的传统,但往往是精英误国。还是老子说的好:不尚贤,使民无争。其实老子的思想就是“普通法系”的思想。对精英的观点可以重视,但不要给予太高的政治位置。现在调整人口政策的难处就是因为当初在重视“精英”观点的同时也将这些人步步高升,这些人现在高踞要位,成了调整人口政策最大阻力。这几年我一直苦口婆心在网络上摆地摊,一方面是我没有通畅的渠道发表我的观点,更主要的是在网络论坛摆地摊能够吸纳普通百姓的观点,也正因为这个目的,我在文章中都附有邮箱地址,便于得到网友反馈意见。因此我的文章都是浓缩了成千上万个网友的观点,发现了很多人口学内在规律,具有浓厚的大众“普通法系”色彩。主流精英人口学家对我可能不齿,他们高高在上,但他们的预测一次次落空。比如,1995年底中国人口12.1121亿,田雪原预测到2000年中国人口达到13亿,五年增加0.888亿,实际上2000年底人口12.4亿,五年只增加0.3亿;依照田雪原的1.8%的滤报率(而没有考虑同样比例的重报率)将2000年人口“修正”成12.7亿,即便如此,那五年也只增加不到0.6亿。12亿多人口中每年出生1000多万,死亡800万左右,变量一共只有数百万。田会长的预测五年就差异2880万到5880万。 小学生瞎猜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差异。田雪原2004年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为16.65亿;其实即使1980年就不实行计划生育,到2030年都难以达到16.65亿。但田雪原照样可以当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照样可以鄙视我“不知天高地厚”。从海洋法系角度看,没有人能够单独决定实行计划生育,而每一个人都有权通过自己的视角来反对计划生育、要求停止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非常态”、“人工喂养”,停止计划生育是恢复“常态”、“母乳喂养”。只有万不得已才能进入“非常态”,那也需要证据全面,全民同意,没有足够理由时候就应该无条件恢复“常态”。现在将人口政策主要交给人口学界和计生委来决定是不正常的,就像将是否判处死刑交给死刑犯自己决定一样。在调整人口政策上,应该采纳海洋法系的思路,让大众参与人口政策的调整。只有人口压迫生产力的时候才需要减少人口来解放生产力,中国现在与当年欧洲一样是“生产力压迫人口”,而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现在宏观政策重要目标是增加内需尤其是消费,现在决定生产的不是供给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恩格斯指出:“人口过剩或劳动力过剩是始终同财富过剩、资本过剩和地产过剩联系着的。”现在中国也是耕地荒芜、大量耕地用来修建高尔夫球场等,有消费能力的没有消费意愿,有消费意愿的没有消费能力。既然现在生产力压迫人口,政府就应该改变粗放式的生产力发展模式,停止计划生育并鼓励生育,提高生育意愿,以缓解生产力对人口的压迫。我们难道还要用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再来重演欧洲工业革命的悲剧?再让另外一个“马克思”来写本“资本论”和“人口论”?水寒博客专栏:光明网《光明观察》周刊水寒文集[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4:19:14编辑过]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大家都在看
中山水寒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澳大利亚广告激怒印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