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官照片张国良

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09-21最新范文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欢迎来到五华地情网!
您当前的位置:>
1、共和国授衔的将军
曾国华(),曾用名曾玉泮,岐岭镇凤凰村人。1924年秋,在龙川老隆参加国民革命军,1931年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一军团十一师战士、班长、排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任五团连长。参加长征,担任东渡开路先锋。1936年5月起任红一军团五团副团长、团长。抗日战争时期,曾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后随军转战晋察豫和山东各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解放军第三师副师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七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东北华中军政大学教育长。1949年后,历任陆军第十三兵团、十五兵团参谋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陆军第四十九军军长。1951年11月任空军军长。1954年后,历任东北军区、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8年至1971年任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党委常委。曾国华在戎马生涯中,曾多次负伤,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2、国民政府授衔的将军
钟& 奇(),字正而,号少峰。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1905年加入同盟会。回国后返乡创办乐群公学和正始学校。1911年参加光复梅县之役。后组建民军南下攻克潮汕,任中华革命军第四军总司令部军法处长、同盟会紫金分会会长。第二次革命失败后到香港主编《民报》。1915年任广东讨袁第六军总司令部少将秘书长。1923年任大本营军政部委员、军衔司秘书。
徐华清(),号静澜,安流镇楼江村人。历任天津官医院总办,陆军中将。徐华清是清政府的&总理医政&,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军医总监&(相当于上将衔),是中国第一所军医学院&北洋陆军军医学堂&的首任校长,是中国红十字总会首任理事长,被誉为&中国军医之父&。他十二岁赴港打工,得教会资助,然后考入香港大学医科专业。时值洋务运动,因徐华清成绩优异且熟悉德文被选送赴德习医。清光绪十四年(1888)获医学博士回国,任教于香港皇仁书院,因屡次治愈疑难重症病人,并治愈清钦差胃裂症和慈禧太后乳疾,被命为御医,敕封一品花翎顶戴,授总理医政。中日甲午战争后,创办北洋陆军医学堂和陆军马医学堂,培养大批军医人才,被誉为&中国军医之父&。民国初年任陆军军医总监、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直皖、奉直战争时,徐华清亲率医护人员救死扶伤,获世界红十字会铸赠白金指挥刀,美、德、俄、日、英等国皆赠勋章。1921年后,调任多伦关简任监督、安徽大通榷运局局长、山东临清关监督等职。徐华清关心家乡建设,捐资建校,拨租谷为经费,捐建福教堂义仓。
缪培堃(),字禹澄,周江镇早成村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民国初年任张我权部粮服课课长、营长、团长。北伐后回粤,于英德、清远击败北洋军,克复肇庆。病逝于广州,追赠少将。
张我权(),号自操,安流镇五联村人,清庠生。1906年就读嘉应务本学堂(现梅州中学),后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将弁学堂,毕业后在省城任下级军官,是同盟会积极分子。辛亥革命爆发后,张我权参加了广东新军起义。1912年任广东北伐新军旅长,统率新军循海北上,开赴沪宁前线,迎击复辟军张勋、倪嗣冲部,首战固镇,再战宿州,逼张勋败走济南,解除了复辟军对南京新政权的威胁。此后,张我权任独立旅旅长,兼任广东都督府护军副使,被授予陆军少将、中将衔。1913年8月,粤新军兵变,广东宣告取消独立,各军举张我权代任都督,时年仅27岁。就职三日,龙济光奉袁世凯命令由梧州率兵入粤,陷肇庆,抵省城,我权不愿兵戎相见,涂炭生灵,离职下野。后随陆军大臣入京任将军府将军,蛰伏京都,韬光养晦十多年。1925年4月,张我权因父病重回乡省亲,不久,患白喉送黄塘德济医院,不治逝世。
李友梅(),号竹三,横陂镇老楼村人。1926年10月,他在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派往北伐前线。曾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历任国民党军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上校团长。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他由徐州调防上海,参加罗店、宝山战斗。在日军出动海陆空三军联合猛攻下,李友梅率领该团血战半个月,英勇杀敌,使国家寸土不丢。后日军一再增兵围击,他在9月19日晚的激战中,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国民政府追认他为少将,同时建&李友梅纪念亭&于乡。1987年9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李友梅为革命烈士。
郑远飞(燕飞)(),周江镇蓝坑村人。授少将衔。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任第三军团副。北伐后,任广东省保安第二十八大队上校大队长,闽粤赣边区司令部少将高参。
蔡春元(),横陂镇贵人村人。曾任四十九路军少将营长。1947年在香港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东江人民革命军支队司令。1948年10月探家被害。
郑明新(),别号燕庭,华城镇人。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六期毕业。1936年任第四十师二六五团中校团副、上校代理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十师参谋处长、第五十二军第二师参谋长。1939年6月,任第五十二军一九五师少将师长。1942年7月,任第九集团军参谋长。1945年2月授陆军少将,4月升任第五十二军副军长。1948年2月因作战失利被免职。
张际斯(),华城镇维西村人。1912年入伍,保定军校生,参加北伐、东征,任粤滇联军参谋长。1917年授少将衔。
李宏达(),号作述,周江镇黄布村人。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黄埔军校、陆军大学特别班。毕业后又赴印度美国研究班受训。1935年任上校参谋长。1938年擢第一五七师少将参谋长。1944年任该师师长。抗战胜利后,任第六十二师副师长、第一五三师师长、第六十二军中将军长。1950年从海南岛败逃时殒命。
张国良(),安流镇半田村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生。后任南京孝陵卫国立政治大学训练部少将大队长(属考试院辖)等职。
汤毅生(),字绍禹,安流镇吉水村人。毕业于梅县学艺中学、黄埔军校第五期。参加北伐,历任排、连、营长。1931年升任十九路军上校团长,参加淞沪&一&二八&抗战。1936年,任新编第二师少将副师长兼第三团团长,第五路军总司令部参谋。1940年,任第四战区韶关编练处专员、广东省财政厅税警总团团长兼第七战区司令部参谋处督导组组长、高级参谋。1942年春,该团改称中央财政部税警第四总团,任总团长,兼广东缉私处处长。1945年夏,任中美合作所特种技术人员训练班副主任。抗日胜利后,率队进潮汕接受日军投降。1946年,任交通警察纵队中将司令。1947年春,驻守北宁铁路,后被俘。
魏汉华(),又名焕钧,横陂镇红光村人。1924年8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参加第二次东征。1928年12月至1929年底任黄埔军校第七期上尉教官,后历任国民党军团长、处长,蒋介石侍从副官,惠龙、普丰师管区副司令,五华、台山团管区司令,广东第四纵队少将副司令等职。1952年由香港赴台。
钟& 兴(?-1958),字兢生,华城镇西林村人。民国初年,考入广东医科学堂。毕业后,在张发奎部任军医,参加北伐,历任军医处长、军医院院长等职。1930年,进日本帝国大学医科深造,1936年回国,复在余汉谋部任军医处长等职,参加抗日战争。1942年调任第七战区兵站总监部少将军医处长。曾保释钟靖寰并介绍他到韶州师范任教。抗战胜利后返乡,倡建平民医院,捐建西林正始学校教室一间。1949年后,应聘华城卫生院医生。1958年病故。
张斯任(?-1960),华城镇维西村人。抗战前后,曾任国民革命陆军六十二军少将政治部主任、副师长等职。
曾友仁(),字伯君,岐岭镇柯梅村人。广东陆军小学毕业,历任师长、副军长。后任第七战区办公厅中将主任。1949年定居香港,1952年赴台湾。
钟定天(),又名鑫盛,字人可,岐岭镇王化村人。中央步兵学校第五期毕业。之后,到国民革命军服役,24岁任营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陆军中校营长、团长,调驻潮州。广州沦陷后,他在敌后随部乘机袭击日寇的外围据点,随后转战于闽粤赣等省。1940年,他任196师团长。钟定天曾设法营救钟靖寰使其脱险。1945年6月,他奉命驻守铁石口金钟山以狙击日寇截断往赣州之线,掩护七战区长官部转移,后提升为少将团长。继而任广州绥靖公署处长、龙门县县长。1948年升任少将副师长。1949年12月,他协助国民党军十八兵团司令李振,率领187师官兵在四川简阳起义。后任人民解放军三十一师副师长。1950年率师赴朝作战。1951年回国,任解放军第六步兵学校军事研究室主任、西南军区高参、重庆市参事室参事。
张履珍(),华城镇湖田村人。抗日前入伍,国民党军皖南战区教育长,抗日时授少将衔。
魏大杰(),横陂镇红光村人。1924年8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1927年8月任五华县革命委员会委员,参加农民运动。后历任国民党军上校总队长、国防部部员,广东省保安第六团、第十二团团长,少将参谋长等职。1949年赴台。1967年逝世。
李桂高(),又名天香,安流镇福龙村人。韶州讲武堂毕业。历任排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第六十二师补充团中校副团长,福建省保安司令部上校科长,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军需处少将副处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第四战区高参室参议、第十二集团军高参。1942年3月授陆军少将。1946年7月退役。
钟毓灵(),岐岭镇皇华村人。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造兵科,回国后一直受国民党军队重用,任沈阳兵工厂少将副厂长。1928年调任军政部兵工署专员,1930年任汉阳兵工厂少将厂长,1933年任第一集团军军械处处长。后辞职归家。
徐志端(),字仲庄,华城镇维西村人。1915年毕业于北京军医学校。1924年任江苏陆军医院医务主任,军政部第二十一、第五、第一陆军医院院长。抗日胜利后任军医署少将专员,1948年辞职。1963年任南京市医院医师,翌年退休。
缪培南(),字经成,号育群,周江镇早成村人。1919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初任排长。1921年任广州大元帅府警卫团机枪连连长。陈炯明叛变时,缪培南率部奋勇抗击,掩护孙中山脱险。后任李济深第一师独立团连、营长。1926年夏起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师长,1927年任军长,领中将衔。1931年春,出任国民革命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军委委员和中央委员。1931年5月,响应国民党中央四监委劾蒋通电,电促蒋介石下野。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第六十五军军长,第四、七战区长官司令部参谋长,兼东江指挥所主任。抗战胜利后,代表国民政府接受日军一○四师团投降。1946年,任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第三补给区司令。1947年,调任国府主席广州行辕(后改为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后辞职赋闲。1949年8月,赴香港定居。
魏汝谋(),横陂镇人。1925年10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历任国民党军排、连、营长,广东省保安七团上校团长,四十师少将副师长,广宁县县长。1949年赴台,1970年逝世。
张辅邦(),字卫苍,棉洋镇竹坑村人。1924年冬考取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主编《黄埔潮》校刊,留任军校特别党部执行委员,组织孙文主义学会。1926年参加北伐,任中尉排长。攻克南昌之役,奉命先期潜入策反建功。1927年,任营指导员兼雩都县县长。8月,调任三十二军六十九师团指导员,后调任五华县县长。1928年,在江苏省政府和省党部任职。同年冬,调任第二集团军先遣员、少校营长、湖北通山县县长。1930年,调任南京中央军校调查科中校秘书。&九&一八&事变后,历任八十七师特别党部书记长,南昌行辕别动队指导组上校组长。1935年,任津浦铁路警察署署长。抗日期间,任交通警备第一支队少将司令。1948年,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保安处处长、粤汉铁路护路司令兼总务处长。1950年赴台。
魏济中(),横陂镇红光村人。1924年8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曾任黄埔军校第七期上尉教官,后任国民党军团长、黄埔江江防司令,广东省第五区、七区保安司令,揭阳城防少将指挥官,揭(阳)、陆(丰)、梅(县)、(五)华、兴(宁)五县联防主任等职。1949年赴台。
古肇英(),安流镇文葵人。1925年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和抗日战争,任一五五师少将师长。抗日胜利后,历任湘桂黔铁路警务处处长、京沪杭铁路警务处交警总队长、广州市警察局保警总队长等职。1949年赴台,1974年逝世。
魏汉乔(),横陂镇华阁村人。1925年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历任国民党军委办公厅少将德文译述、国防部少将情报官,广州绥靖公署情报处长。1949年赴台,1976年逝世。
温& 轰(),字震天,转水镇三源村人。黄埔军校第四期、陆军大学第二期毕业。历任排、连、营、团、总队长,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参加北伐、抗日战争,屡立战功,升至陆军少将。平日读书不辍,能言善辩,对兵学、哲学均有心得,故有儒将之称。1950年赴台湾。退役后,任师训班主任、台湾银行顾问。
廖& 骐(),字逸尘,长布镇栋岭村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步科、第五期军官研究班毕业。历任广东保安第四旅连、营长,第四路军警卫处中校督察,广东省保安处视察官,广东第二区保安司令部参谋主任,广东保安大队上校大队长,保安团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暂编第七师第一旅三团团长,保安第五团团长,第七战区挺进第十纵队少将副司令、代司令,第七战区司令部少将高参。1944年11月任连山县长。1947年11月任清远县长,1949年2月免职移居香港。
钟世谦(),周江镇冰坎村人。1928年12月于黄埔军校第七期步兵科毕业后,在陈济棠第一集团军教导队学员大队任少尉助教、中尉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37年7月,调159师任营长,先后参加过&八&一三&淞沪、广西昆仑关、南宁和桂柳等战役。后任副师长、师长,被授少将军衔。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中投诚解放军,被编入华东野战军,参加解放战争。1949年7月,他奉命留澳门主持金山轮联络工作。广州解放后,进南方大学学习,后参加顺德县土改工作。1953年后,历任广东省参事室参事、第一至四届广东省政协委员。
曾& 磊(),河东镇牛石村人。广东警官学校第六期、德国慕尼黑警察学校毕业。1934年回国,历任南京中央宪兵学校教官、警训处长,军事委员会防空总监部上校科长,中央训练团高级警训班第四期训导处长。1948年返粤,任广东保安司令部上校科长、少将警务处长兼特勤团长。1949年到台湾。
李惠堂(),字光梁,横陂镇老楼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于香港。1921年毕业于皇仁书院。自幼酷爱足球。17岁即技冠群雄,驰骋球场25载,汗洒大江南北,足迹遍及欧亚两洲。1941年冬,香港沦陷,李惠堂拒为日本效力,化妆潜回五华,为足球之乡大振雄风。曾出任闽粤赣边区总司令部上校参议,往大后方慰问抗日伤员、救济难民,举行义赛。1944年接受国民政府军委会委任的青年军体育总教练,授少将军衔。抗战胜利后,又由原籍回港,仍主南华足球队,并创办华人足球裁判会,连任6届主席,并获英国足球总会教练职称。1954年当选为亚洲足球联合会秘书长。1965年当选为国际足联副主席。1976年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乃中国登上世界足坛最高荣誉第一人。他曾代表国家队4次参加远东运动会获足球冠军,2次率队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总计其个人进球千余,获国内国际各种奖章逾百枚、奖杯120多个。民间流传&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其卧射绝技,球王贝利亦自叹不如。其体育道德,尤为高尚,绿茵场上,从未受罚。著有《足球技术》《球圃菜根集》《足球裁判》《鲁卫吟草》等书。
李振中(),原名芳魁,水寨镇大布村人。广州燕塘军校骑兵科毕业。抗日战争时,在军中任营长、团长。抗日胜利后,任少将旅长、副师长、代师长等职。解放战争时,随军起义。1949年后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员会主要领导,广州市工商局局长、二轻局局长、卷烟厂厂长等职。
魏崇良(),字建鹤,号雄球,横陂镇近江村人。幼年喜读经书。19岁考取省立梅州中学。中山大学理科肄业后考取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旋考入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毕业后留校服务多年,又被选派留学英国皇家空军。返国后,先后任飞行员、教官、队长等职。1943年,日机空袭重庆时,他任第一路军副司令,亲自指挥战机,击毁敌轰炸机1架,之后任第二勤务大队长。1946年空军总部成立,任少将人事处长。对空军人事制度、近代空军管理程序,以及教育训练等,均亲谋策计。1949年赴台湾,在空军部队供职。他是一名儒将,平时热爱传统文化,擅长诗词书法。热心公益,倡建台北市五华同乡会所等。
缪哲民(),周江镇人。1938年入伍,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伦敦大学铁道交通管理系毕业。曾任国民政府铁道部视察、第四战区兵站总监部交通处少将处长、联合后勤总司令部第三补给区司令部运输处少将处长。民国三十五年授少将衔。
魏国谟(),横陂镇红光村人。1924年8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1925年底奉命回五华县协助古大存等整顿改组国民党五华县党部,并参与农民运动工作。后历任国民党陇海铁路警察总队团长,普丰、惠龙师管区少将副司令,广东省保安司令部高参等职。1949年赴台。1983年逝世。
黄志良(),又名黄淑,郭田镇龙潭村人。1925年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毕业。抗日期间,曾任第一六八师师长,并率部参加桂柳会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荣一师师长。1946年任第十三兵团第九军军长,后改称整编第九师师长。1948年任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兼第九军中将军长,在淮海战役中被俘。1961年12月获特赦,1963年起任全国政治协商会文史专员、广东省政协委员。
邹震岳(),字耿和,华阳镇杨梅村人。陆军军官高级班毕业,历任国民党军排、连、团长,少将师参谋长,驻苏俄武官,中央直属装甲部队指挥官,陆军第97军副军长兼第33师师长,广州港口司令部中将司令等职。参加两次长沙会战,获国民政府颁授四等云麾勋章、抗日纪念章各1枚。后在广东清远战役中,利用土墩、森林作掩护,再立战功。邹震岳文武兼备,不仅是抗日有功将领,又是知名学者。曾任国立艺专教授15年和外语学校留德学员班教官。他学识渊博,精通外语,曾出国留苏,撰写有斯大林格勒会战史。著有《德式体育教范》《德式筑城教范》《德式师战术》《北婆罗洲华侨史话》《巴拿马地志》《西德土地规程》等书。1983年在加拿大逝世。
李大超(),字行,号为杰,横陂镇湖塘村人。他18岁考入北京大学。1926年南返汕头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政治工作,后任政治部主任、福建省党部委员兼宣传部长、福建兵工厂少将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之后赴胶东任四十九军兼十三路军总指挥部、烟台警备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和北宁铁路特派员。北伐后,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学科长、上海市府秘书。1937年春,李大超调任广东省府参议兼科长、民食调节委员会主任秘书兼救济总干事等职。时值广东粮荒,即请准财政部免税进口大米数十万包,纾解民困。1938年秋,任交通部广东电政管理局局长。广州失守后,随省府迁韶关,率所部排除困难,保持电讯交通多年畅通。1945年,出席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港澳总支部主任委员、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李大超热心家乡建设并参与赈济灾民。1951年赴台湾。
陈南桴(),棉洋镇联西村人。1926年入伍,黄埔五期生,国民党第四区空军司令部二处处长,1947年授中将衔,蒋介石专机机长。1948年赴台湾,被国民党台湾政府授予上将军衔,任台南空军司令。1984年病故,葬台北公墓。
张宗良(),华城镇维西村人。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陆军大学第十一期。抗日战争期间历任作战科长、师长,广东军管区参谋长,梅揭师管区司令。1942年在湖北恩施任第六战区司令官陈诚办公室主任。1946年任虎门要塞司令兼深圳指挥所主任。1948年9月任少将。曾任国防部第四厅厅长,陆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广东绥靖公署副参谋长。1949年去台湾后,曾任&行政院&参议。后任台湾民防司令部少将参谋长。1960年6月任台湾警备司令部副参谋长。1963年5月任台湾省政府民政厅副厅长。1967年10月兼任民政厅梨山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1970年兼任省政府研究发展委员会委员。
魏育怀(),横陂镇崇文村人。毕业于广东大学。早年投奔于孙中山领导的粤军,是蔡廷锴部下的中级军官。1931年,魏育怀是十九路军第六十师的高参幕僚,随军驻防淞沪一带。1933年为蔡廷锴所部第一军任政治部少将主任,后受命为闽西善后分会委员兼龙岩县县长。同年,出走香港,编辑《大众日报》,宣传反蒋抗日。1939年,他回到广东韶关,先后任广东省政府秘书、广州市警察局主任秘书。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过五华县县长。并主持过民国《五华县志》的编修工作。后居香港,1952年赴台湾。
廖淑伦(),双华镇大径村人。1926年3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历任浙江警官学校政治指导员,国民党中央军委上校秘书,忠义救国军少将政训处长,中美合作所南岳训练班政训组长,第十三军高级参谋、副军长。抗日胜利后,被派驻广州兼任少将接收处长,处理日军投降事务。1949年赴台,卒于1985年。
曾伯瑶(),号冠英,水寨镇七一村人。1925年10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后参加北伐。历任国民党军排、连、营、团长、处长。抗战胜利后调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兵役班第三期受训。1947年调任海南岛琼东团管区司令部少将司令。后赴台居住。
李兴民(),水寨镇大布村人。上海暨南大学毕业后,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成回国后,正值国内抗日战争时期,他以抗日救国为己任,投身军旅,任国民革命军某部少校政治指导员,随军南征北战。抗战胜利后,调任上海师训团少将总教官。后去台湾。
魏鉴贤(),横陂镇红光村人。国民党第四军军官讲习所肆业、陆军大学特六期毕业。1925年参加大元帅府铁甲车队。1926年后任国民革命军上尉科员、指导员,少校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时,任师上校参谋长、少将副监、军需副监。1945年8月,被派任湖南省公路局局长。1946年离开湖南到南京养病,开始从事起义活动。1949年3月,他又与曾天节一起,策动国民党部队起义。1949年10月,随军入广州,协助接管水利机构。后历任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农工民主党广东省主委及中央咨监委员会常委。著有《回忆铁甲车队》《从北伐到广东起义》等书。
古焕谟(),字铎生,安流镇鹤园村人。中山大学文科肆业,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训研究班结业。历任粤军管区政治部上校科长,特别党部少将书记长,广东省潮阳县县长,山东省第二绥靖区行政督察专员,陆军训练司令部政工处副处长。1949年赴台,任台湾省高雄市政府建设局局长、国民党中央政策委员会总干事。历任台北古氏宗亲会理事长。
曾天节(),原名志文,后改名曾勣,华城镇维西村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即回乡投身五华农民运动,曾任中共五华县委书记、中共东江特委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革命军中历任参谋、队长、主任、少将高参等职。抗战时,支持统战工作。广州沦陷时,他从清远亲自护送古大存安全转移到韶关。1948年,调任广东保安第十三团团长,暗中谋划起义事宜。1949年3月曾天节率部起义,解放了老隆,通过新华社向全国人民宣告起义。起义后,曾天节任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1950年后,历任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厅长、顾问,为广东公路交通事业发展和筹划五华水寨大桥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他是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会常委,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
赖慧鹏(),字福田,号孤云,安流镇大和村人。1925年考入中山大学。1926年1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工兵大队通讯队学习。参加北伐,后任黄埔军校宣传干事,兼广东第四舰队政训处宣传科长。1933年任南京步兵学校国民党特别区党部书记长,不久被迫辞职。1936年代黄埔军校156位同学执笔起草《致蒋介石校长公开信》敦促其联合抗日,因而受通缉避难香港。不久,经李宗仁介绍到广西第四集团军任少将参军。抗战后,任少将高参,参加台儿庄战役。1938年改任少将参议。年,被派任怀集、博白县县长。1948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出任广西靖西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1949年12月,带领靖西专区3740名官兵宣布起义。1950年,他先后任靖西军政委员会副主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广西土改委员会委员、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委。1955年后任广西省农业厅副厅长,民革广西筹委会常委和第一、二、三届民革省委常委等职。后被错划为&右派&,仍留任参事室,1978年后历任广西自治区政协第四、五届常委,第六、七届常委兼副秘书长,第八届常委兼海外联谊会副主任,民革广西区委员会第五、六届副主任,民革中央第五、六届中委,第七、八届民革中央监委常委。
李国俊(),字炎东,横陂镇东升村人。1923年在广东大学修业两年,1925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研修军事政治学科。后在国民党军中从基层军官晋升至团旅干部,参加东征北伐,屡建奇功。1932年在日本警官学校第十六期毕业,返国任首都警察厅服务一年后,奉派赴欧洲考察党政,经11国历时两年返国。归国后,任国民党首都警察厅督察处处长。1936年调任广东省警察训练所所长兼广州警察局副局长。抗日战争爆发被任命为韶关警备区少将副司令兼广东省警察总队长,并兼第七战区少将政治部副主任,广东省青年团书记长。抗战胜利后为广州市警察局局长,嗣调任国民政府首都警察厅副厅长。1948年任汕头市市长兼国民党中央执委。1949年去台,曾任中国国民党改造委员及基隆市国民党党部主任委员,后调任台湾省党部设计考核委员至退休。1992年襄助建设锡坑大桥。
廖献周(),字宗行,棉洋镇唐纯村人。梅州中学毕业。1932年投笔从戎,在国民革命军中供职,后考入中央警官学校高级班第四期深造。1942年,任广东省警察训练所教务主任、教育长,主持校务工作。1948年冬调任广东省保安司令部简任参议(领少将军衔)。1949年10月,秘密策动广州警察起义,组织成立&广州市临时治安维持委员会&,协助军队进穗接管。1949年后,被派进中原大学政治研究班学习,参加湖北、广东土地改革。1953年调入广东省文史馆,撰写《三元里抗英斗争史》《广东洪(秀全)兵起义史料》等资料。历任广东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
缪任梁(),周江镇人。中山大学法学院毕业。曾任国民政府广东省首届参议员、国民革命军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上校秘书、广东绥靖公署少将参议、海南特区警备总司令部少将军法处长。
魏源容(),横陂镇夏阜村人。国民党海军学校第二期毕业。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山舰舰长。1949年赴台湾,任花莲港海军巡防处少将处长。
魏中天(),横陂镇联长村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返乡参加农民运动,之后赴上海艺术大学半工半读。1930年创办&青年文友社&出版《文友》。1933年赴福州参加反蒋活动,&闽变&失败后往上海,不久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新闻专业。抗战爆发后返国,任中国文化馆总编辑,中国航空协会秘书兼《航空月刊》主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文化活动。1939年赴韶关任《广东民众》及《广东兵役》主编。1942年赴重庆受训后,任中央出版事业社管理委员会总干事。1943年后任上校训育指导、少将主任,国立四川医药专科学校教授兼训导长。1946年到广州任海外通讯社社长,香港中国文化馆副馆长兼总编辑。1949年后,任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中国文化馆馆长。1993年起主持出版新《我的母亲》一到十辑。著作有《回忆集》《盛世才如何统治新疆》《魏中天文选》《永恒的友谊》等。
古鼎华(1894-?),祖籍华阳镇莲塘浦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初任连长,北伐战争中升旅长。1939年任广东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39年12月任暂编第二军副军长。1940年12月任少将。1942年5月任第九战区暂编第二军军长。1943年任粤桂边区副总指挥,后任总指挥。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防部高级参谋。
魏觐光(1900-?),横陂镇夏阜村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北伐和抗日时期历任排长、连长、辎重营上校营长。日本投降后,奉命赴青岛接收日军投降事宜。194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后赴台湾。
张应安(1903-?),安流镇五联村人。国民党军管区保安处处长,1939年授少将。
张应增(1903-?),安流镇人。毕业于黄埔陆军军校第六期步科。历任排长、连长、营副,广东教导师驻韶关办事处主任,虎门要塞司令部军士教官大队队长。1933年任新编第十一师特别党部干事,同年冬任该师参谋处参谋主任。1934年任第十一师特别党部书记长。次年任独立第六旅政训处处长。1938年任该旅政治部主任。后任第一九0师政治部主任。1940年任第十军政治部督察员兼第一九0师特别党部书记长。1941年任第七十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二十三师政治部主任兼副师长。1944年任第五十八军新编第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兼副师长。1947年任整编第六十五师新闻处处长。1948年任第五十八军政工处少将处长。1949年到香港。
古 怀(1903-?),又名正平,字思昭,号立天,梅林镇优行村人。1924年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二期炮科。早期中共党员。毕业后,在国民党军中任营长。1927年春回乡农民运动,被推举为五华县革命委员会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军中供职,历任团长、少将师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前夕赴香港居住。曾任香港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
陈世光(1907-?),河东镇磜新村人。1924年入伍,黄埔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毕业。毕业后随军参加东征、北伐、抗日。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1930年起任少校队长、中校大队副,上校大队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少将总队长。1943年冬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少将训导处长,军政部少将处长。1948年9月授陆军少将,后任第十四编练司令部副参谋长,福州绥靖公署少将总务处长,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少将高参。1949年秋到台湾。
张汉民(生卒不详),五华县人。授国民党军中将衔。
曾 杰(生卒不详),五华县人。抗日前入伍,国民党军,1947年授少将衔。
曾超球(生卒不详),五华县人。国民党军。1949年授少将衔。
曾国怀(生卒不详),长布镇人。国民党广州警备司令,授少将衔。
张俊珠(生卒不详),安流镇半田村人。广东燕塘军校第十二期炮科毕业后,曾任国民革命军的中、上尉军官。日本投降后,任淞沪炮台司令。1947年任马祖要塞少将司令。
邓& 洪(生卒不详),华城镇银桂村人。国民革命军军医,授少将衔。
甘志良(树椿)(生卒不详),华阳镇太坪村人。黄埔军校毕业,授国民党军少将衔。
古欣铭(生卒不详),华阳镇莲塘村人。授国民党军少将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民党军官太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