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是业所化,业是怎么来的

您的访问出错了(404错误)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1、请检查您输入的地址是否正确。
进行查找。
3、感谢您使用本站,1秒后自动跳转【心经智慧之六】超越生死——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略述十二因缘法) - 佛的足迹的日志,人人网,佛的足迹的公共主页
佛法不从书中求。你若想要亲证佛陀所说,不须埋首书堆中。看着你自己的心,检视身体、感觉和念头是怎么地生起和消失。不要去执着任何事物,只要清醒地观照着。这是直探佛法真相的方法。修行要自然,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机会,都是佛法。——阿姜查尊者
【心经智慧之六】超越生死——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略述十二因缘法)
《心经》的人生智慧之六&&&&&&&&&&&&&&&&&&&&&&&&&&&&&&&&&&&&&&&&&&&&&&&&&&&&&&&&&&&&&&&&&&&&&&&&&&&&&&&&&&&&&&&&&&&&&&&&&&&&&&&&&&&&&&&&&&&&&&&&&&&&& 济群法师著【超越生死──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人生的问题很多,但如果给以高度概括,那便不外&生死&二字了。通常人们关心生活,然而,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哲学、宗教重视探讨生的来源及死的归宿。佛教作为生命的科学,人生的智慧,对于有情生死问题,不但有深刻的研究,还有解决的方法。&&《经》中从无明至老死,这是揭示了有情生命延续的十二个过程。其具体内容: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下面一一解释其含义,并说明关系。&&无明:明是光明,佛教以光明代表智慧,因为有人生倘有智慧,前途才是光明的;而愚痴的人,前景必然暗淡。无明就是没有智慧,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的大智慧,因而人生充满著困惑,前文&人生的大智慧&那一部分中,我们列举了人生种种认识上的困惑,那都是因为无明的关系。无明,是人类烦恼痛苦产生的根源。&&行:是行为,我们的行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上的行为,如举心动念想干好事或坏事;一是语言的行为,指日常生活中各种语言,有善的:如爱语、真实语、利他语;不善的:如两舌、恶口、妄语。一是身体的行为,有杀、盗、淫的恶行,或礼佛、忏悔、布施的善行。&&人类由于我见的关系,对自己的行为,总是很自信,以为我想的、我行的都是很合理,可你何曾知道我们的行为是在什么状态下产生的吗?《经》曰:无明缘行,是说无明是我们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那么,我们的行为有多少准确性,也就可想而知了。&&&&作为人的行为,通常我们以为一件善行或恶行,随著行动的结束也就完,这又不然,一种行为虽然发生过了,并不意味著影响就此消失。比如我们干一件好事,捐款二十万给希望工程,在客观上来说,有社会效益;从自身而言,心灵上得到一种快慰,并且会牢记在心上。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在行善或行恶时这种善行或恶行它会变成一种潜能,蓄藏到我们生命主体中,成为我们未来生命延续的一种推动力量。&&识:《经》上说:有情生命的存在,要依靠三种力量:即寿、暖、识。寿,一期生死的期限;暖,是健康身体具有的暖命延续的主体。生命的延续三者不可缺一,一个人寿命期限到了,识会离开,身体马上变冷;识离开身体,寿命就会结束,色身立即败坏。那么识是有情生命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人们认为,人死如灯灭,这是因为只看到肉体,而看不到识的存在的关系。色身作为生命存在形式,是有形的;而识是生命的主体,是无形的。平常我们只看到有形的色身,然而色身只是暂时存在,而识才是永久的延续因此,所谓人死,仅仅是一期生命形式的结束,识还在继续,它将以另外一种生命形式出现。&&行缘识,是说识在下一期生命的接生相续时,需赖&行&,这里&行&是指过去善恶行遗留下的种子,或称业力,由此业力推动著识去投生,就像火箭推动卫星上天一样。《瑜伽师地论》卷一对这个过程做过深刻的描述。《论》曰:&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起颠倒者,见父母行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已自行,见自行已,便起贪爱;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贪爱,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乃往逼趣,若女于母,欲其速,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如渐近,近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人类投生,虽然是业力推力下,但却由淫欲心的驱使,足见淫欲在有情生命中的地位。&&弗洛依德在精神分析中,有恋母、恋父情结的说法,从《瑜伽论》来看,弗氏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有情者投生,就是基于求爱的心去受胎,男子于母亲起贪爱,女子于父亲起贪爱。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种倾向,就是女孩子对爸爸特别有感情,而男孩子对妈妈特别有感情,看来所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乃是人类本性使然也。&&那么,有情在受生时,当时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大家想必都已忘记,《瑜伽师地论》对此也有说明。《论》卷一曰:&若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入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入于丛林、竹苇、芦荻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现。&投胎者的福报不同,在受胎时妄见的境象也不一样。&&生命的构成,唯物者以为物质派生意识,意识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瑜伽师地论》认为意识也有它的精神根源。《论》卷一曰:&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云何和合依托,谓此所出浓厚精血合成一段,与颠倒缘中有俱灭。&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父母的精卵,精神基础则是阿赖耶识。此期生命形式最初的形成,是由父母精卵与阿赖耶识和合一处,才完成了生命的最初状态。&&那阿赖耶识与父母精卵是什么关系呢?同《论》卷一说:&又此羯罗蓝色与心心法安危共同,故名依托,由心心法依托力故,色不烂坏,色损益故,彼亦损益,是故说彼安危共同。又此羯罗蓝识最初依托,即名肉心,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阿赖耶识与父母精卵相互依赖,安危与共。并且是最后离开色身,宣告一期生命的结束。&&名色:名指受想行识四蕴,色即色蕴。现有的生命体不外乎是五蕴的和合,名色就是五蕴。问题来了,前面专谈&识&义,此地五蕴中又有&识蕴&,二者岂非重覆?不,前面&识&义,是指生命的根本识。《经》中称曰&阿赖耶识&或&第八识&;而这里的&识蕴&,是由根本识派生出来的前六识,《解深密经》卷一说:&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处阿陀那识是阿赖耶识异名。由阿赖耶识为根本依止,前六识才能生起活动。&&&阿赖耶识住胎之后,在它的执持下,生命的最初结构发生了变化。《瑜伽师地论》卷一说:&由一切种子识功能力故,有余微细根及大种和合而生,及余有根同分精血和合搏生,于此时中,说识已住结生相续,即此名羯罗蓝位。&由根本识投胎已,进入住胎状态;又由根本识的执持,生命形式开始完成。&&六入:即六根,是有情生命接收外部资讯的六个视窗,因而又称六入。六入: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名色缘六入:即六入是在名色的基础生长起来的,前面讲到有情住胎,生命在最初住胎阶段,身心都处于混沌状态。生理上,根身尚未形成,心理上,六识的活动不明显。但随著时间的推移,名色逐渐形成了六入。&&这个过程《瑜伽师地论》卷一也有描述。《论》中说:&此羯罗蓝中,有诸根大种,唯与身根及身所依处大种俱生,即由此身根俱生诸根大种力故,眼等诸根次第当生,由彼诸根及所依处具足生故,名得圆满依止成就。&诸根大种,是地水火风四大,四大为所依止,生起眼等六入,这是色身的形成情况;精神方面:根本识种子为依止,根身为缘,六识随缘生起。&&触:是一种心理状态。在《百法明门论》所说的人类五十一种心所中,是五种最普遍活动的心理之一。《成唯识论》卷三说:&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想、思等所依为业。&十二因缘中,以六入生触,但《成唯识论》将六入只列为生起触的因缘之一,提出三和生触。三和:是根、境、识三种相应,如眼根、色尘、眼识三种和合,始能生起眼触,那么,六根、六尘、六识的和合,便能生起六触。可知六入缘触,是以六入为触生起的重要因缘,但并不代表一切。&&触,是感觉。由根境识和合的情况下,所产生感觉心理。触心所作为人类精神领域的最基本心理之一,它又是其他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五遍行中的受、想、思三种重要心理都是在触的前提下生起的。十二因缘中的&触缘受&也是基于这种情况说的。&&受:是一种心理状态。《成唯识论》卷三说:&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受,是领纳义。领纳什么?领纳顺适的境界,领纳违损的境界,领纳非顺非违的境界。当我们面对顺境,会生起苦受、忧受;面对逆境,会生起乐受、喜受;对非顺非逆的中庸境,会起舍受,由于感受上的不同,于是自然出现爱与非爱的两种不同态度。十二因缘中但讲受缘爱,因为爱是有情生死延续的主要因缘。&&爱:是一种心理状态。爱:依恋义。当我们在接触顺境时,内心感到快乐,感到欢喜,于是我们对所缘境生起依恋之情。通常我们所说的&依依不舍&、&留连忘返&都是爱的表现,由于人类贪著的天性,在生活中处处都表现出爱恋的情结。比如朋友的友谊,优越的物质条件,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谐的家庭,漂亮的妻子,可口的饭菜,支配一切的政治地位,乃至冬天早晨的眠床,当然在这些爱恋中,男女之间的爱,力量是最大的。&&爱,是一种占有。我们爱一件东西,或者爱一个人,我们对它产生了依恋,就希望得到它,好比上街看上了一件衣服,就会想方设法把它买下。男女之间两情相悦为什...
阅读(1180)|
推荐这一篇,十二因缘法就是缘觉乘所证得的。也就是生命起源。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佛陀涅前说出惊天秘密:一切众生,是业所化--学佛网
&佛陀涅前说出惊天秘密:一切众生,是业所化
发布:君合&[ &]&& 日期: 8:21:00&&
    佛在《大悲经》上说:“所有世界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一切众生,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业力所生。”  佛又在《佛说第一义法胜经》的重译本上说过:“不离众生有业。不离业有众生。众生是业。业是众生。汝当知之众生界者不增不减”  为什么你看到众生,没看到佛?  那是你的业力,有业看佛是众生,无业看众生是佛。  所以普贤菩萨的愿力是众生不尽,忏悔不尽。众生是业,他要把所有业都忏悔掉!  (普贤菩萨的这个忏悔法,太太太厉害了,快捡到,快装到自己的口袋里。)  有人会问:啊,那佛怎么还在度众生?佛的业力化现众生?佛还有业看到众生?  那是你的业力化现出自性佛在度自性众生的场面,佛和众生都是你的业力造作幻化相!  (法师讲解《阿弥陀佛经》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大乘经上常讲的清净法身就是指这个事实。虚空法界是自性变现的,我们要问,西方极乐世界从哪来的?也是自性变现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诸佛如来,从哪来的?还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  禅宗说自性,一切都是自性化现,诸佛如来六道众生山河大地佛土娑婆,一切的一切,都是自性化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你自己,所以不叫一切众生誓愿度,叫做自性众生誓愿度,不叫一切法门誓愿学,叫做自性法门誓愿学。都是自性化现,都是自作相。为了不左手打右手,最后就发现,啊,念一句佛,念一句阿弥陀佛,,原来是这个用处。所以宣化上人说开悟以后,就晓得念佛最妙。另外念佛就是赞佛,普贤菩萨十大愿里的称赞如来,包涵了一个大法门就是念佛,十方一切如来,同一佛性,所以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赞叹十方一切如来。怎么称赞如来呀?念佛号!!!)  所以佛在《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上说:众生看到佛涅,就以为佛要入涅,其实是他自己的业力,应化出一个佛要入涅的景象,这个应化是关键啊。  (信受抄写《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功德超过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成为八地不退转大菩萨,无量阿僧o百千万亿那由他倍!!!)  所以禅宗的开宗经典《楞伽经》上说:“无有佛涅,亦无涅佛。”  你看那些人坏啊?那是你的业力,你要忏悔啊!忏悔你自性里边还有这些恶,都是你的业力化现的,不然你看不到这样坏的人,你会在他做好事的时候看到他,或者你会看到他原来是菩萨,甚至,根本就没这个人!!!!  没修行到位的时候,菩萨站在面前啊,都只能看到一条烂狗,也就是没有众生你看到众生(狗),没有六道轮回,你看到畜生道的狗,这就是:无明故见众生,无明故见轮回,无明故起众生界。  你的每一个念头,就是业,就会去化现众生,“无明故见众生,无明故起众生界”,这就是哪本佛经上说的,一念中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识。  所以金刚经给你说,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得度。  你度的是你的一个一个妄念入涅,你度的众生,都是你的业力所化,是你的自性众生,从某种程度上说,你度来度去度的都是你自己!!!所以佛门说自性众生誓愿度。  这里还有一个惊天大秘密:也就是不管佛菩萨怎么昼夜度众生,众生界不增不减!  这是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文殊菩萨告诉舍利弗的,也是佛主动在佛说第一义法胜经里提出来的:“不离众生有业。不离业有众生。众生是业。业是众生。汝当知之众生界者不增不减”。  你想啊,有业才有众生,有众生才有佛度众生!  离开业力,就没有众生,也没有佛度众生啊!  你消除了自己的业障,你还能看到众生吗?看不到众生,还怎么度众生?  所以金刚经上说实无众生得度,又说如来无所来亦无所去。  哎呀,来来去去的是你业力应化一个“自性如来在度自性众生,度完又涅”,你一直就在自性自度,在自己和自己唱戏,自己去化无量众生,又去化无量佛度众生,你这不是瞎忙活左手打右手啊!何时是个尽头啊?  所以为啥念佛啊,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作用就是一声大吼:都给俺回去!宣化上人就说:开悟的人都晓得这个念佛最妙。而净空老法师悲心太重,忍不住说出 “下从地狱众生,上至等觉菩萨,只有念佛,才能成佛”,这个不是有些人喳嚷的谤法,是这些高僧证到自性的道理之后,知道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  那菩萨活明白了,他不得不度众生啊,不度就不能入无余涅,因为他的这些自性众生在外头打妄想,他就没办法一直坐得定得住,所以他就天天去度众生了!  这就是罗汉不度众生,最长八万大劫就要心动出定的秘密!!  众生是俺的业力幻化,不是真的有那么个众生模样众生相的众生等着俺去度,实际俺度的是自性众生,本是度俺自己。  不知道这个本无众生可度的道理,度化众生就会着度化众生的相,也就是我人众生寿者相。  四相怎么产生的???就是不明白为啥“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可度”(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把我和众生分裂开了,以为我是我,众生是众生,不知道众生哪来的!!!这个分裂我和众生的念头一动就落入四相!!  所以须菩提在金刚经上第一个就问了佛陀他一直好痛苦的一个问题,啥问题呢?  俺们知道罗汉不度众生罗汉不发菩提心,可罗汉为啥不度众生,为啥不发菩提心?罗汉到底发现了什么,所以未度众生未发菩提心,就早早去入定(涅)心不动呢?  须菩提代表罗汉提了罗汉的这个疑问:“度化众生就要心动,心要动,怎么办!俺要是发度化众生的菩提心,俺的心放哪儿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就给他说:“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得度,这样安心啊”,起初须菩提没搞明白啥意思,于是佛陀就一层一层帮助须菩提破,须菩提一听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他就哭了。  文殊菩萨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上说:“众生界即佛界”,请看下面地球的真相:  地球就是净土!只要五根清净,就能看清真相!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大乘菩萨修到第八地的时候,有三种转化或者三  种清净,这三种清净当中有一种,就是五根清净。五根清净时看到的万事万物,包括我们的娑婆世界,都与极乐世界、东方琉璃光佛的刹土一样庄严。佛告诉我们,实际上这个世界永远如此,从未变化过,因为凡夫有烦恼障、所知障,所以被障碍掩盖了世界的真正面目。当修到第八地之后,五根清净了,才开始看清世界的真相。世界的真相又是什么呢?就是密宗里讲的佛的坛城。佛陀在很多显宗经典当中也讲过,《维摩诘所说经》的缘起当中就讲得很清楚。  《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一次,释迦牟尼佛在传法时讲道:诸位菩萨如果想感受外境的清净,就应当自净其心。心净,则外境清净,修行至心净之时,外境也会随之而清净。当时,舍利子也在佛陀身边,他心想:娑婆世界这么不清净,难道释迦牟尼佛的心仍然没有清净吗?  佛得知他的想法后,便反问舍利子:生盲看不到日月,这是日月的过失,还是盲人的过失呢?舍利子回答说:是盲人之过,而非日月之咎。因为盲人没有眼睛,所以看不到日月,而不是日月不存在。佛又说道:娑婆世界的本体永远是清净的,但凡夫人就像盲人一样,始终无法看见。  此时,一位从其他佛刹来至娑婆世界听法的菩萨说道:我现在所见到的这个佛土就是清净的。舍利子不以为然,就反驳道:此佛土是不清净的!于是他们二人就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当难解难分之际,佛以神通显示了娑婆世界的本来面目,在场的所有人都亲眼目睹到:娑婆世界就像西方极乐世界等诸佛刹土一样,十分清净庄严。  之后,佛陀告诉大众:我的世界本身就是这样,永远都是这样,只是你们没有看见而已。  此经是纯粹的显宗经典,其中也提到了“世界本来清净”的说法,可见本来清净的观点,并不是密宗所特有的。  所以,《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修生起次第时,一般要观想本尊像以及佛的坛城,这有什么作用呢?凡夫因为被无明所遮蔽,所见所及全都是不清净的现象。通过密宗的见解,才使我们领悟到:这一切都不是实在的,是幻觉、是本来清净的。显宗也认为,八地菩萨眼中的外器世间(即山河大地)是很清净的。怎样的清净呢?弥勒五论的《经庄严论》里讲过,菩萨到八地时,开始转识成智,当其五根识(眼识、耳识等)转化成智慧以后,所见就如同极乐世界一样:地面不再是土石瓦砾,而是琉璃珍宝等等……,其实,在人们心中所谓“琉璃”的概念也是不清净的,但因为人们喜欢琉璃等珠宝,才将清净刹土形容成琉璃等珍宝的样子,这是针对人们的喜好而言的。实际上,在菩萨的境界中,一切都是智慧的现象、非常清净的现象:所闻是妙法音声,所饮是甘露……,当然,凡是言词所能传递的,都属于分别念的范畴,都无法真实地表达菩萨的境界。  节转自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业是众生:三课习题总结
下面是习甚深般若的几个大题, 是很多修行者长久的疑问:&&
1、众生从哪里来&&
2、谁看水是脓血, 看净土是娑婆, 看佛是众生&&
3、菩萨不得不度众生的原因&&
4、罗汉最长八万大劫就要出定的原因&&
5、华严宗的忏悔方法&&
6、诸佛如来日夜度化众生, 为何众生界不增不减&&
7、为什么金刚经说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得度&&
8、六道轮回若不存在, 又是什么在轮回&&
9、诸法无我在说什么&&
禅宗讲山河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你自性化现, 从某种程度上说, 就是你自己, 所以金刚经说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得度, 因为你度的是自性众生, 是你自己&&
《大悲经》云:&&
所有世界是业所作, 是业所化, 一切众生, 是业所作, 是业所化, 业力所生&&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云:&&
不离众生有业, 不离业有众生, 众生是业, 业是众生, 汝当知之众生界者不增不减&&
为什么我看到众生, 看不到佛&&
那是我的业力:&&
有业看佛是众生, 无业看众生是佛&&
所以普贤菩萨的愿力: 众生不尽, 忏悔不尽&&
秘密就在于, 以此愿力, 把所有的业忏悔消尽&&
有人看到这里, 可能会有一个疑问:&&
佛也度众生, 难道是佛的业力化现众生, 佛还有业看到众生?&&
谁看到佛度众生了&&
谁看佛是佛、坏人是坏人、小狗是小狗&&
其实, 那是见者的业力, 化现出"自性佛度自性众生"的景像&&
佛和众生都是见者的业力幻化. 皆是见者自作相&&
(百度了解自性变现的道理)&&
把一切收归自性, 这就是禅宗&&
诸佛如来、六道众生、山河大地、净土娑婆, 一切的一切&&
皆是自性化现, 皆是是自作相&&
从某种程度上说, 就是自己&&
众生无边誓愿度, 收归自性分中, 即: 自性众生誓愿度&&
法门无量誓愿学, 收归自性分中, 即: 自性法门誓愿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收归自性分中, 即: 自性烦恼誓愿断&&
佛道无上誓愿成, 收归自性分中, 即: 自性佛道誓愿成&&
所以《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上提到:&&
众生看到佛涅槃, 就以为佛要入涅槃&&
其实是众生自己的业力, 应化出一个"佛要入涅槃"的景象, 这个应化是关键&&
故而禅宗开宗经典《楞伽经》上说: 无有佛涅槃, 亦无涅槃佛&&
(念佛即是赞佛, 普贤菩萨十大愿里的称赞如来, 法门之一就是念佛三昧&&
十方一切如来, 同一佛性, 所以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就是赞叹十方一切如来&&
怎么称赞如来? 念佛号)&&
你看那些人有恶, 那是你的业力, 你要忏悔&&
忏悔你自性里边还有这些恶, 皆是你自性化现&&
不然你看不到恶人, 或者你会在他做好事的时候恰好看到他, 或者你会看到他原来是菩萨, 甚至根本就没这个人&&
修行不足时, 菩萨站在面前, 也只能看到一条烂狗, 也就是:&&
没有众生, 你看到了众生&&
没有六道轮回, 我看到了畜生道&&
"无明故见众生&&
无明故见轮回&&
无明故起众生界"&&
每一个念头, 就是业, 就会去化现众生&&
"无明故见众生, 无明故起众生界&&
这就是菩萨处胎经言:&&
一弹指顷, 一念中有三十二亿百千念, 念念成形, 形形皆识&&
所以金刚经说: 度尽一切众生, 而无众生得度&&
你度的是你的一个个妄念入涅槃, 你度的众生, 都是你的业力所化, 是你的自性众生&&
从某种程度上说, 你度来度去度的都是我自己, 所以佛门说自性众生誓愿度&&
这就是楞严经谓"淫心不除, 尘不可出"的道理&&
这就是为什么叫幻众: "水月道场, 如幻佛事, 度如幻众生", 即: 幻法度幻众&&
这就是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上说的:&&
"幻化见幻化, 幻师见幻法"&&
度化众生, 实无众生可度, 只是演一出幻法度幻众的戏, 不要把自己也陷进去&&
怎么陷进去的? 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也就是不知本无众生可度&&
不知道本无众生可度, 就会着度化众生的相, 也就是我人众生寿者相&&
四相怎么产生的? 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可度"(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把我和众生分裂开了, 以为我是我, 众生是众生, 不知道众生哪来的, 这个分裂我和众生的念头一动就落入四相&&
金刚经上, 须菩提还是罗汉, 大家知道, 罗汉是不度众生、不发菩提心的, 也因此被佛称为"焦芽败种"&&
那么罗汉为什么不度众生、不发菩提心呢?&&
就因为罗汉有这个疑问, 所以须菩提在金刚经上开头就问了代表罗汉问了佛陀他一直痛苦的一个问题: "度众生就要心动, 那我的心放在哪里呢"&&
(原文: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佛陀就告诉须菩提: 度尽一切众生而无众生得度, 这样安心&&
起初须菩提没有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于是佛陀在金刚经上一层一层帮助须菩提破&&
最后须菩提一听明白, 他就哭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破诸菩萨度生之执。诸菩萨所以不能住心降心者,由于度生念切,多作痴想,发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舍己为人,思以藐然之我,置四生十类之中,人人普度,物物曲成,佛有三不能。是故我佛立教,于众生无边誓愿度已,即收归自己分中云:自性众生誓愿度。盖以大地之众生,即自性之众生也。著相菩萨分而二之,实相菩萨合而一之。我能度自性之众生,则自性涅槃,无欠无剩,众生涅槃,亦复如是。梵语涅槃,此云寂灭,寂是不动,灭是无生,能以寂灭而度众生。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不出自性众生之中,无有众生而不灭度者,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识得自性众生,菩萨痴念,一期降伏矣。到此一句说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本空,无所则圣,有所则凡,菩萨者以智度人之名也。舍己从人,顾子失母,非大菩萨矣。故四句偈为金刚般若宗旨。&&
这里还有一个秘密:&&
诸佛如来倾劫度众生, 而众生界不增不减&&
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 文殊菩萨告诉舍利弗众生界不增不减&&
文殊菩萨回答为何众生界不增不减: 因为"众生实不可得, 无相无形, 众生定相不可得故"&&
佛陀也在《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上说:&&
不离众生有业, 不离业有众生,众生是业, 业是众生, 汝当知之众生界者不增不减&&
这里佛回答为何众生界不增不减&&
-- 因为众生是业, 业是"不定相", 故而"众生定相不可得故", 故而众生界不增不减&&
想一想, 有业故见众生, 有众生才有佛度众生&&
离开业力, 也就没有众生, 也就没有佛度众生&&
所以金刚经上说: 实无众生得度, 又说: 如来无所来, 亦无所去&&
有来去的, 是我业力应化"自性如来度自性众生, 而后涅槃"&&
一直就在自性自度, 在自己和自己唱戏, 自己去化无量众生, 又去化无量佛度众生, 这左手打右手, 没有尽头&&
所以为什么要念佛?&&
十方如来同一佛性, 故而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即是称扬十方如来功德, 让它回去&&
宣化上人曾开示: 开悟的人都知道念佛最妙&&
而净空老法师悲心太重, 说出: 下从地狱众生, 上至等觉菩萨, 只有念佛, 才能成佛&&
这个不是谤法, 而是这些高僧大德证到法界一相之后, 领悟原来如此&&
菩萨活明白了, 他不得不度众生&&
不度, 就不能入无余涅槃&&
他的这些自性众生在外面打妄想, 他就没有办法一直坐定&&
所以金刚经开示的入涅槃方法是: 度尽一切自性众生入涅槃&&
这就是罗汉不度众生, 最长八万大劫就会心动出定的原因&&
文殊菩萨在《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上说:&&
众生界即佛界&&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娑婆世界本是清净佛土, 开示如下:&&
大乘菩萨修到第八地的时候, 有三种转化或者三种清净, 这三种清净当中有一种, 就是五根清净. 五根清净时看到的万事万物, 包括我们的娑婆世界, 都与极乐世界、东方琉璃光佛的刹土一样庄严. 佛告诉我们, 实际上这个世界永远如此, 从未变化过, 因为凡夫有烦恼障、所知障, 所以被障碍掩盖了世界的真正面目. 当修到第八地之后, 五根清净了, 才开始看清世界的真相&
如果地球就是阿弥陀佛世界一样的净土, 为什么我还会看到战乱饥荒?&&
我看佛是众生, 我看净土是娑婆&&
被业力蒙住了&&
所以佛在圆觉经里打了一些比喻: 就像眼睛有病的人, 看世界的面目并非真实相&&
原来是: 饿鬼看水是脓血, 我看净土是娑婆&&
阿难有一次和佛出去, 别人供养他们马麦&&
阿难觉得马麦难以下咽, 他吃了一口佛吃的马麦, 却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其实并不是佛的业力要吃马麦, 而是阿难和众生福报太薄, 业力应化佛吃马麦的景象&&
阿难看佛的食物是马麦, 类似饿鬼看水是脓血&&
读地藏经, 地狱是业感自然生, 是个幻境&&
其实地狱之外的五道, 包括人道, 娑婆世界, 也是业感自然生, 是个幻境&&
六道既然是幻境, 六道众生就也是幻境, 众生实为: 幻众&&
这就是《圆觉经》所言: 知是空华, 即无轮转&&
圆觉经: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 妄见生灭, 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终于知道这些都是幻象, 轮回梦醒&&
比如普贤度化众生, 这是个受气活, 所以佛为他说一个法门: 知幻即离&&
-- 谁骂你, 你就观幻他, 观他"如梦如幻", 假象而已, 不与他反应&&
所以净空老法师说:&&
既然一切法毕竟空寂, 为什么要有施为呢&&
为利众生故怜悯众生故才有施为&&
怜悯众生不知道本来是无生无灭, 没有六道轮回, 没有地狱饿鬼畜生&&
而虚妄堕入地狱饿鬼畜生实在可怜悯&&
走到这里, 思考一个问题:&&
既然没有六道轮回, 到底是什么在轮回? 既然没有生灭, 到底是什么在生灭?&&
-- 是你的妄念在轮回, 你的妄念在生灭&&
离开无明, 则无业力&&
离开业力, 则无因缘&&
离开因缘, 则无业报&&
若无业报, 则离三界一切相...&&
众生界即佛界, 众生界量如诸佛界量...&&
禅宗常谓: "水月道场"、"空花佛事"&&
桂仑禅师: 幻法度如幻众生&&
水月和空花都是幻, 道场是幻, 佛事是幻, 幻道场幻佛事用来做什么?&&
用来度幻众, 众生是业力幻化, 那众生也是幻, 幻法度幻众, 这里就走进了圆觉经了&&
度化众生, 原来是演一场幻法度如幻众生的戏&&
不知道是演戏的话, 不知道众生从哪来, 不知道度的是自性众生, 不知道度的是自己...就落在四相里了, 就跑回到前面须菩提的那个痛苦里了&&
众生是业, 实乃众生界即佛界&&
故而从此每天只要还能看到一个众生、睁眼看到娑婆就忏悔&&
众生不尽, 忏悔不尽&&
这一句是华严忏悔之髓&&
好好读一读南怀瑾老师讲解的普贤行愿品&&
有人想了想, 提出一个疑问:&&
如果众生是业力化现, 是自性化现, 那全世界实际只有我一个人吗&&
诸法无我&&
我也不存在, 我也是因缘众生的无明妄念生成的一个幻相&&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因缘众生的心里, 如自己的法力不够, 则跳不出因缘众生对自己的控制&&
正如索达吉堪布所言:&&
《入楞伽经》也说: 五阴中无我,及无人众生. 本来就像《中观根本慧论》中所言. 我也不存在. 你也不存在. 整个世界的显现就像一场虚无缥缈的梦, 但凡夫却把这没有的东西耽著为有. 特别牢固地执著眼前的一切, 这就是众生流转轮回的唯一因&&
因缘众生怎么控制自己的?&&
有人拼命念经回向自己却一直找不到对象&&
让他打坐自己看原因, 看到什么&&
看到他的很多因缘众生, 都找不到对象, 因为邪淫&&
这些自性因缘众生就像一张大网, 把他网住了&&
只把功德回向给自己, 却不知道众生出不了三界, 你也出不去&&
诸法无我就是空性&&
我执是什么?&&
就是把我和众生分裂开, 这样就不"空性"了: 同体名大悲&&
万法皆空, 讲的是山河大地和一切众生, 本体是一样的, 这个世间是一体的, 所以只能选择爱&&
空讲的是大家互相结合互相影响互相依靠, 这个世界没有单独存在的 。&&
缘起性空, 缘起, 是你见到的每一个众生&&
性空, 就是不执着永恒不变的我, 不离开众生, 众生都是你的责任&&
空的反面就是我执, 一切错误都是来自排斥, 有排斥就有对立和分裂,就有二&&
这就是四相如何产生, 是修行的陷阱, 也就是我们要看破自己心灵落处的地方&&
他们不是异已、不是敌人、不是你要战胜的东西, 而是你最直接的朋友, 是你自己&&
心含一切法界众生, 而没有任何异已的时候, 这就是慈悲遍一切法界三昧&&
走到这里, 疑问来了:&&
"众生是幻, 法门是幻, 既然一切皆幻, 谁来修行呢&&
既然一切如梦如幻, 那还修什么呢, 不修行也幻&&
换句话说, 我杀生也是幻, 我不是杀生, 我杀幻, 反正他早死晚死一样要死, 我给他一刀, 早点解脱&&
既然一切是幻, 为什么还要念佛、打坐、守戒呢?&&
为什么要以幻还修于幻?"&&
"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菩萨在圆觉经中提出这个疑问, 可以去查阅南怀瑾老师的圆觉经讲解&&
举一个诸法无我, 也即是空性的用法&&
比如, 我本来很明白道理, 不吃肉不邪淫, 但是最近老想吃肉、邪淫, 控制不住, 怎么办&&
既然诸法无我, 我不存在, 我是因缘众生加持出来的, 那说明我的因缘众生最近老爱吃肉杀生、邪淫, 加持出一个心动的我&&
这时我可以去论坛上发表让人看了不想杀生不想吃肉不想邪淫的帖子, 为因缘众生说法&&
你把因缘众生说明白不想杀生不想邪淫了, 你会发现: 你也不想杀生不想邪淫了&&
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聊天&&
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 你怎么长进了呢?&&
维摩诘居士说: 众生长进了, 我能不进吗&&
-- 如果你把众生度得都不无明了, 你会发现, 你的无明也没有了, 你会发现你再也见不到众生无明了. 但是你会发现, 众生该是怎么样, 还是怎么样.&&
众生无明, 即我无明&&
你离开无明, 你就不受你的众生控制, 你立刻破掉你的命浊.&&
因为无明而有因缘, 有因缘而有生灭, 有生灭而有业报, 故尔见众生.&&
根松仁波切:当自己的业障消除的时候,也是在消除一切众生的业障;当众生的业障消除的时候,自己的业障也在消除。其实自己和众生是同体的,修行中可以体会到这种慈悲心。在这种修行中,慢慢会消除自私自利的心,真正生起悲心。当真正生起悲心的时候,是在心相续的平等性中。&&
菩萨为何度众生?&&
度自己必须的, 度众生就是度自己, 不然他被他的因缘众生加持着, 怎么定得住心&&
所以有人问: "云何菩萨少修善本、而获大果"&&
佛说回向要"所有功德果报, 悉与一切众生, 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谈到:&&
你说法让你的因缘众生明白道理后, 你自己的境界也上升了&&
这就是佛陀在金刚经上给须菩提说的入涅槃大道: 去度众生入涅槃就是度你自己, 是度你自己所以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众生是从业生, 业从无明妄念生, 那最初的一念无明哪里来?&&
富楼那就在楞严经里追问佛这个问题&&
楞严经上富楼那问这个问题&&
佛就回答了他: 觉明为咎&&
南怀瑾老师在《维摩诘的花雨满天》里讲了这个觉明为咎&&
习甚深般若, 不要把重心放在最初的一念无明或者觉明为咎&&
要放在"众生界不增不减"和"诸法无我", 彻底想明白这两个地方&&
破到诸法无我, 如果死在了这里, 仍然是外道&&
心经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 第一句就点出佛法和有些外道都一样能证悟心经空性的区别, 为何?&&
菩萨是什么? 菩萨要度化众生&&
不度化众生, 他证悟了心经的空性, 他就跑不动了, 不知道后面是什么, 非常的疑惑&&
后面就是水月道场空花佛事, 启用幻法度尽一切自性因缘幻众而入涅槃, 在因地上, 在做的过程中, 无四相&&
就是要金刚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永明寿禅引用古人的四句话:&&
修习空花万行&&
安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像天魔&&
证成梦中佛果&&
真空不空, 妙有非有, 水月道场, 梦中佛事&&
如果丢了大悲心, 会跑不动&&
(这里的大悲心是在证到法界一相, 了知一切如来众生山河大地皆是自性化现时, 跑出来一个同体名大悲)&&
要跑出真正的大悲心, 做人一定要像赵朴初老先生书法里的四个大字: 知恩报恩&&
以弟子方面来说, 就是要常常念恩报恩, 这是第一个最重要的根本, 离开这个, 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法界上只有知恩、报恩的人, 永远不会倒下去&&
---------------------------------------------------------------------------&&
诸佛如来倾劫度众生, 为何众生界不增不减&&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切众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