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80年代苏联空军有什么对付大规模空军的协议嘛

&b&关于我的情况,你猜错了,大错特错,我不是在蹲监狱,我是在“接受审查”,这里不是监狱,这里叫“机构”,看守我的人也不是警察,他们是“工作人员”,另外,我不是同志,我是“人民的敌人”&/b&。——某苏联科学家写给朋友的信,这个科学家当然也不是图波列夫。
&br&&br&二战结束后,斯大林的胡闹终于达到一个顶峰——集中营关押人数居然比二战之前还多,有的加盟共和国干脆按照字母表来抓人,猜测什么人会被抓成为当时苏联民间的一个集体活动,每到大家谈论抓人原因时,阿赫玛托娃就会激动地大喊:你们怎么还在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这是一个可以没有原因就抓人的时代!
&br&&br&一天,他们外出野餐,中途改变路线渡过了海湾,然后父亲告诉他和妈妈,他们正在步行离开苏联。没有指南针,没有地图,他们就这样翻过大山,穿过森林,渡过沼泽,一直走到芬兰。父亲相信,如果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就可以改变世界对苏联的看法。他写了,但什么都没改变。&br&——《古拉格》&br&&br&戈尔巴乔夫不是笨蛋,公开化在当时也远不是争议最激烈的话题,但是——苏联政权,如果说它在开始的时候还有一定合法性的话,那么在斯大林之后,已经失去了合法性,真相太残酷,历史太血腥,苏联必须也只能建立在谎言之上,这是一个经不住哪怕一丝真相的政权。&br&——阿普尔鲍姆&br&&br&著名的红色特工菲尔比到苏联后深深为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想象的巨大差距而震惊,他染上酗酒恶习多年,戒酒后重新振作,担任KGB的教师。菲尔比给自己的学生们写的鉴定刻薄无比,最常见的一句是:“勿庸讳言,该同志对社会主义事业毫无激情。”
他在一次KGB干部会议上厉声指责同事们工作不认真,缺乏热情。有人反驳说,“&b&你说的都对,可是社会主义的事业和我们有什么关系&/b&?”菲尔比大声吼道,“&b&怎么没有关系!和你们每个人都有关系&/b&!
关于我的情况,你猜错了,大错特错,我不是在蹲监狱,我是在“接受审查”,这里不是监狱,这里叫“机构”,看守我的人也不是警察,他们是“工作人员”,另外,我不是同志,我是“人民的敌人”。——某苏联科学家写给朋友的信,这个科学家当然也不是图波列夫…
首先纠正下题主的一个错误,俄军的帽徽的确还是五星,但是取消了镰刀锤子标志,变成了金色的五星。&br&&im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650& src=&/a867cc3f70dce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a867cc3f70dcec_r.jpg&&&br&&br&图为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大将,注意帽墙上的帽徽。&br&苏联解体后,在叶利钦的推动下,全俄开始去苏联化,军队也不例外,改旗易帜,但是叶利钦忘了一点,那就是毛熊民族性格里对荣誉的尊重和怀念,很多部队抵制新标志旗帜。比如著名的近卫军胸章&br&&img data-rawwidth=&608& data-rawheight=&589& src=&/09d228c94dfd445afb8ac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8& data-original=&/09d228c94dfd445afb8ac8_r.jpg&&&br&&br&&im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640& src=&/217dacc7c32d0d4392956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217dacc7c32d0d4392956e_r.jpg&&&br&&br&两种近卫军胸章,上为苏军,下为俄军。很多近卫军部队仍然佩戴苏联时期的近卫标志,在他们看来这是前辈用鲜血打来的荣誉,而新标志无法代表这些荣誉。在他们眼里,这与意识形态无关,代表的是历史上的荣誉。&br&另外一个著名的标志是胜利旗。&br&&img data-rawwidth=&604& data-rawheight=&340& src=&/ad9bef800ee82ebca0659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4& data-original=&/ad9bef800ee82ebca0659_r.jpg&&&br&&br&&br&指为使年伟大卫国战争中苏联人民的功绩流芳百世、纪念苏联武装力量为祖国立下的功勋、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的先辈们表达感激之情,俄罗斯特将于日在德国柏林帝国国会大厦升起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击第3集团军第79步兵军荣膺库图佐夫二级勋章的伊德里茨第150步兵师的突击旗作为胜利旗。&br&&br&1997年,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曾下令除去俄罗斯军旗上的镰刀锤子这个苏联的象征。2000年12月,普京建议将苏联时期的军旗,即胜利旗用作军旗,该提议在上下两院获得通过。&br&2007年3月底,俄杜马(下院)通过《胜利旗法》,去掉了旗帜上的镰刀和锤子。联邦委员会(上院)立即表示了反对意见,但下院置之不理,坚持交由普京总统最后裁决。&br&二战老战士们得知此消息后,极为不满,纷纷给总统写信,要求保留原来的旗帜,认为胜利旗就是红军战士日插在纳粹德国议会大厦上的旗帜。&br&4月20日,普京总统将《胜利旗法》退回下院,让议员再对法案进行磋商和修改。他给两院议长写信说:“众多老战士对这项联邦法律提出许多意见,我认为必须再进行磋商。”&br&下院修改《胜利旗法》的做法也遭到俄罗斯民众的反对。对于他们来说,国家胜利的历史是不可触动的和神圣的。4月25日,下院通过了新的《胜利旗法》,胜利旗恢复了原样,镰刀和锤子得以保留。议会民族委员会主席表示:“胜利旗帜是能够继续团结所有俄罗斯人的少有的象征标志之一。”&br&&br&再加上叶利钦时代俄罗斯内忧外患的环境,军队新标志和旗帜的设计换发极其缓慢,普大帝上台前,不光是俄军,俄罗斯的国家象征都是半吊子状态。&br&普大帝上台后的态度,就代表了俄罗斯民间对苏联历史的主流观点。&br&&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960& src=&/ca46f36b81532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ca46f36b81532_r.jpg&&&br&&br&在他的推动下,镰刀锤子等苏联时期的标志,已经脱离了意识形态的含义,而是成了俄罗斯民族对那段强大时期历史和荣誉的寄托。普大帝想用苏联时期的辉煌唤起俄罗斯民族在苏联解体后涣散的人心,让人们想起曾经的历史,增强民族凝聚力。所以现在我们才能看到,红场阅兵上悬挂的卫国战争勋章和胜利勋章图案,听到改了词但曲调仍然不变的&br&苏联国歌,各部队可以保留苏联时期的军旗作为历史荣誉的象征,二战结束时十个方面军的红旗可以在胜利日阅兵上打头阵。&br&背景里的卫国战争勋章和胜利勋章&br&&img data-rawwidth=&434& data-rawheight=&300& src=&/2bf7515a8faddf27cb8e0b2c0f6a7fd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4& data-original=&/2bf7515a8faddf27cb8e0b2c0f6a7fdc_r.jpg&&&br&&br&&br&十个方面军军旗&br&&img data-rawwidth=&900& data-rawheight=&599& src=&/de6c186df4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de6c186df41_r.jpg&&&br&&br&&br&俄军方阵前的护旗队,红旗均为苏联时期该部队军旗。&br&&im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66& src=&/9fd8ac9ed7c2d6990dca0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br&不仅仅在军旗等表面标志上,作为军队的另一重要象征,军歌也保留了不少,每年红场阅兵军乐团演奏的背景音乐,大部分还是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2015年和2016年的阅兵最后还安排了军乐团清唱《我们是人民的军队》,连歌词都懒得改,直接是原词原曲。&br&比起来某些数典忘祖给纳粹招魂遮遮掩掩甚至立法禁止镰刀锤子标志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的态度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br&其实在苏联时期,俄罗斯人依然很重视历史上的荣誉,电影《莫斯科保卫战》里有一个情节,苏军守卫博罗季诺的部队指挥官发现了1812年俄军在此地抵抗拿破仑部队的沙俄时代的军旗,然后他下令把这些军旗分发给所属部队,意为让他们带着先辈的荣誉作战。&br&&br&然而,政治现实摆在这里,毕竟苏联已死,普大帝再怎么有苏联情节,也不可能真就把俄罗斯当成苏联来治理,该划清界限还是要划清界限。已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苏联时期的荣誉象征,涉及到国家和军队的真正的象征标志,还是得改。&br&首先就是各种双头鹰标志占领了俄军的军装。&br&&im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76& src=&/ccf58c569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ccf58c5693_r.jpg&&&br&&img data-rawwidth=&623& data-rawheight=&996& src=&/1f2defb4ca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3& data-original=&/1f2defb4ca4_r.jpg&&&br&&br&克格勃vs联邦安全局&br&&br&&img data-rawwidth=&235& data-rawheight=&220& src=&/25d260faba696e9afd868b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35&&&br&&br&&img data-rawwidth=&495& data-rawheight=&371& src=&/bdab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5& data-original=&/bdaba_r.jpg&&&br&&br&苏联红海军vs俄罗斯海军&br&&br&其次就是改军旗&br&&im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33& src=&/f37eafcf7daed8dc7f1bb_b.pn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f37eafcf7daed8dc7f1bb_r.png&&&br&&br&&img data-rawwidth=&302& data-rawheight=&202& src=&/6daa2c0eb484b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2&&&br&&br&苏联空降兵军旗vs俄罗斯空降兵军旗&br&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br&总之在保留苏式总体风格的前提下,该改的都改了。
首先纠正下题主的一个错误,俄军的帽徽的确还是五星,但是取消了镰刀锤子标志,变成了金色的五星。 图为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大将,注意帽墙上的帽徽。 苏联解体后,在叶利钦的推动下,全俄开始去苏联化,军队也不例外,改旗易帜,但是叶利钦忘了一点,那就…
众所周知,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看死亡率就知道别的一切“好处”都是扯蛋了。&br&&br&&img src=&/ea579ef65bde7583fe77_b.jpg& data-rawwidth=&688& data-rawheight=&2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8& data-original=&/ea579ef65bde7583fe77_r.jpg&&私有化改革以来,俄罗斯死亡率从11‰左右一度上升到了16‰,而每个千分点背后是14-15万条人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在高峰年份达到了60万人,即使在普京“国进民退”后,死亡率不仅没有降到解体前平均水平,甚至仍然比苏联时期的战后死亡率峰值高1.4个千分点,比80年代平均水平高出约2个千分点,等于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仍在30万人左右。&br&&br&而这种“非正常死亡”是持续了26年且仍将一直持续的。因为私有化,造成俄罗斯人口“非正常死亡”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对于人口不足1.5亿的国家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浩劫。&br&&br&(作为对比:大跃进三年,即年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分别是14.59‰,25.43‰,18.13‰,换言之,俄罗斯在私有化改革后,死亡率一直高于中国1959年水平)
众所周知,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看死亡率就知道别的一切“好处”都是扯蛋了。 私有化改革以来,俄罗斯死亡率从11‰左右一度上升到了16‰,而每个千分点背后是14-15万条人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在高峰年份达到了60万人,即使在普京“国进民退”后,死亡…
泻药&br&&br&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几十个字就能说清楚:苏联的战略重心始终是在欧洲,不可能为了越南和中国开战。如果和中国开战,欧洲还要不要了?而且他时间也来不及(需要从欧洲调兵),&br&&br&&p&中越战争时苏联的表现可谓是颜面尽失,除了和卫星集团对中国大骂出口之外,只是派遣一些舰只到南中国海游弋和空运一些物资,在中苏边境没有实质性举动。&/p&&br&&p&对中国来说,通过这一仗摸了苏联的底,掂了掂他的分量。中央原先估计苏联不可能大打,但也准备了中打和小打。结果苏联不仅没敢大动,连小动都没有,虚弱的一面暴露无遗。&/p&&br&&p&对美国来说,苏联在盟友越南遭受军事进攻的时候没有采取实际步骤,从而更加坚定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遏制苏联扩张的决心。中美战略协调关系在战火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中美苏之间的较量重新呈现出有利于中美而不利于苏联的倾斜。&/p&&br&&p&对越南来说,证明靠苏联是靠不住的。越南之所以能在印支半岛多个战略方向全面出击,肆无忌惮的侵略扩张,搞地区霸权主义,控制老挝、侵柬反华,关键就在于有苏联这个后台老板的支持。战前越南大力宣传有了苏联的援助,一定可以打败中国。结果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助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个严重反差对越南的军心士气打击沉重。举个例子:&b&谅山省军事指挥部所辖123团在战前作动员时,要求部队做好抗击中国“侵略”的准备,并对官兵说战斗打响后30分钟,苏联将派兵帮助越南打中国。许多官兵对此深信不疑。战后连队进行战斗总结时,很多人提出质问,仗打响后,苏联为何不出兵支援越南?宣传和现实的距离使得越军官兵日益怀疑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对现实不满情绪与日俱增。&/b&&/p&&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br&&b&专注中越战争史,兼习解放军其他历史时期战史,只有干货,没有水分。&/b&&br&&b&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请打开微信搜索 cpcliusi&/b&&br&&b&如果手机上使用的是UC浏览器,请顺便关注UC订阅号&/b&&b&“南疆烽烟正十年”&/b&
泻药 这个问题再简单不过,几十个字就能说清楚:苏联的战略重心始终是在欧洲,不可能为了越南和中国开战。如果和中国开战,欧洲还要不要了?而且他时间也来不及(需要从欧洲调兵), 中越战争时苏联的表现可谓是颜面尽失,除了和卫星集团对中国大骂出口之外…
&p&先说答案吧&/p&&p&1,因为除了军宅,香港青年压根不关心这事儿&/p&&p&2,不觉得上辽宁舰值一天假期去排队&/p&&p&3,现在香港的大学已经&b&放暑假&/b&了,不存在上课的问题&/p&&p&4,根据之前参观香港军营的经验,香港参观军营人口基本分布是:&b&中年人&老年人=带小孩的一家人&军宅&大学生&/b&&/p&&p&所以在去之前,我判断基本上有8成把握能拿到票,因为:&/p&&p&a. 老年人不可能通宵排队&/p&&p&b. 这次不能带小孩&/p&&p&c. 香港军宅少&/p&&p&d. 中年人身子骨不一定能通宵, 肯定是赶早&/p&&p&e.大学生战五渣,忽略不计&/p&&p&而事实上,主观目测过前后20人:中年人最多,老年人和青年人次之,大学生最少&/p&&p&总的来说,我还是要感谢这些不关心军事的港青给了我机会&/p&&p&&b&你们要是拿出在O-camp上哪怕10分之一的劲头,我就得跪&/b&&/p&&p&-----------------------------------------------------------------------------------------------------------&/p&&p&附上排队经历:&/p&&p&我早上坐第一班地铁,6点发车,坐了8站(我家离中环有点远),转地铁一次,6点半到达中环军营,排号233。最后排号400+ (大概),10点拿到号走人,总共等了3个半小时&/p&&p&换句话说,&b&早上起早一点,仅仅使用公共交通,就能排到号&/b&&/p&&p&我和同事为了排队还特别请了一天假,准备好了板凳瓜子矿泉水和手机充电宝,结果早上10点后无所事事,只能去吃肉糜喝啤酒(XX重庆火锅)了&/p&&p&So,
排这个队还真是炒鸡难&/p&&p&&br&&/p&&img src=&/v2-2ff477cc2912d5fcdbb1cdc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v2-2ff477cc2912d5fcdbb1cdc_r.jpg&&&p&------------------------------------------------------------------------------------------------------&/p&&p&稍微补充一下,上辽宁舰的票有一半是团体票,给的是中资机构,拿到这种票是在当场实名登记的。&/p&&p&我自己在舰上看到的年青人,7成是说标普的&/p&&p&除了参观者外,舰上只有新华社,CCTV和凤凰卫视的记者(原因你们懂的)&/p&&p&我还和新华社的记者聊了会天,结果被人当成是办里的,蜜汁尴尬&/p&
先说答案吧1,因为除了军宅,香港青年压根不关心这事儿2,不觉得上辽宁舰值一天假期去排队3,现在香港的大学已经放暑假了,不存在上课的问题4,根据之前参观香港军营的经验,香港参观军营人口基本分布是:中年人&老年人=带小孩的一家人&军宅&大学生所以在去…
&p&1.一个美国人问苏联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p&&p&苏联人说:共产主义像美梦,而资本主义就像恶梦了。&/p&&br&&p&2.一个美国人和一个苏联人谈话。 &/p&&p&美国人说道:“我敢在白宫外面大喊,里根下台,你敢吗? ”&/p&&p&苏联人微微一笑说道:“你敢当面喊让你的老板滚蛋吗?”&/p&&p&美国人无语。&/p&&br&&p&3.晚上,美国小男孩迈克独自在家。这时家中的电话突然响起。电话另一边的一个人要找迈克的父母。迈克的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一名法医。迈克回答道:&爸爸和妈妈都不在家&。电话另一边的人问道:&他们都在哪&?迈克回答道:&爸爸整天在监狱,而妈妈整天在太平间。&/p&&br&&p&4.一个美国人去苏联旅游,在海边的沙滩上碰到了一个正在晒太阳的苏联人。&/p&&p&美国人说:跟我去美国吧,我能让你实现美国梦。&/p&&p&什么是美国梦,苏联人反问道。&/p&&p&那就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成为亿万富豪,美国人回答说。&/p&&p&苏联人问道:然后呢?&/p&&p&美国人说:那样你就可以在沙滩上晒太阳了。&/p&&p&苏联人说:你的美国梦我已经实现了。&/p&&br&&p&5.美国人汤姆问儿子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工作。&/p&&p&儿子回答父亲:&我想做一个圣诞老人&。&/p&&p&父亲惊讶的问:&为什么&?&/p&&p&儿子回答:&因为我可以每年休息364天&。&/p&&br&&p&6.一个苏联人去美国旅游,碰到了一个美国乞丐。美国乞丐向这个苏联人要钱,苏联人给钱后问他:你为何成为乞丐的。美国人说:我失业了。苏联人又问:你喜欢苏联还是美国。美国人说:我喜欢美国,虽然我现在是个乞丐,但是我有选票。这回苏联人无语.............&/p&&p&—————————分割线—————————&/p&&p&偏个题,再更一些关于美国的笑话吧(不一定是冷战类。笑话来源不明,有些可能是国人编的)&/p&&br&&br&&p&1、一个中国人和美国人比赛胆量。&/p&&p&中国人说:“我敢在派出所门前高喊‘我身上有枪’。警察绝对不会开枪射我。”&/p&&p&美国人很不服气,说:“这有什么。我也可以在你们派出所门前高喊‘我身上有枪’。”&/p&&br&&p&2、奥巴马准备去纪念马丁、路德、金。白宫办公室拦住奥巴马&/p&&p&“总统要去纪念毛泽东吗?”&/p&&p&奥说“没有啊!”&/p&&p&办公室又问“你去纪念马丁,路德,金,能绕过毛泽东吗?”&/p&&br&&p&3、奥巴马要去声讨奴役祖先的奴隶主,米歇尔嫌远不想去&/p&&p&奥巴马说:亲爱的,不远,就在旁边的国父纪念馆&/p&&br&&p&4、一位黑人市民在纽约地铁上:“你好先生,请问您是警察吗?”“不是。”“那你的家人有在警察局工作吗?”“没有。”“那你有朋友在警察局吗?”“没有。”“把你脚拿开!你踩到我脚了&/p&&br&&p&5、美联社记者的儿子能成为美联社总裁吗?”&/p&&p&“不可能。总裁有儿子”&/p&&br&&p&6、美军管理松懈,驻地将军在一名下士的陪同下到巴格达兵营视察情况。他们走到油料库附近,发现一个当地女孩衣着褴褛地蜷缩在地上,旁边围着4个美国大兵,将军不满的说:“这是谁干的?!”没有人讲话,&/p&&p&将军看了看四周,缓缓说到:“看来她是自愿到这里来的,以后再有这种情况,第一个要通报我知道吗!”美国兵立正大声道,‘yes,sir!`&/p&&br&&p&7、一个中国人,一个法国人,一个美国人谈论什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p&&p&中国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晚上回家,家里人做了香喷喷的饭菜等你吃。&/p&&p&法国人:你们中国人就是传统,最幸福的事情是和一个法兰西女郎一起去喝杯威斯忌,然后我们好和好散。&/p&&p&美国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警察对着你开枪,打死的却是你旁边的黑人兄弟。&/p&&br&&p&8、无所不能的金正恩元帅今天在朝鲜航天局宣布:“要让朝鲜宇航员登陆太阳!” 一位外国记者问道:“太阳这么热,怎么登上去?” 顿时全场鸦雀无声……这时,金元帅缓缓说道:“我们天黑去!” 在场的全体朝鲜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p&&p&奥巴马在白宫看到这个消息笑了:三胖这傻逼,天黑根本没太阳!&/p&&p&白宫也响起雷鸣般的掌声。。。&/p&&br&&p&9、奥巴马到阿富汗去访问,当地驻军鸣礼炮欢迎。在进行第二组发射后。&/p&&p&一个老头问警察:这是在做什么?&/p&&p&警察:奥巴马总统来了。&/p&&p&老头:头一次没打中他吗?&/p&&br&&p&10、希拉里会见传媒大亨说:“我知道网络上四处传播关于我的笑话。真是不知羞耻!”&/p&&p&“只要我一句话就可以删除一切?”&/p&&p&“毕竟我要竞争民选的总统、将来要代表人民利益的。”&/p&&p&“哈哈,这个笑话我还没看到,一定会删除的。”&/p&&br&&p&11、一家美国白人的16岁孩子开车出车祸了,有人告知主人消息:“你家孩子撞死人了!”&/p&&p&主人:“什么?上帝!我们家要破产了!我们准备入狱,天哪……咦,撞死得是什么人?”&/p&&p&“听说是黑人”&/p&&p&主人:“喔,万幸!感谢上帝!”&/p&&p&“喔,听错了,是美籍华人!”&/p&&p&主人:“喔,好消息!准备取保!”&/p&&p&“喔,报歉,没搞清楚,是外籍华人!”&/p&&p&主人:“哈,把我们的救济证明带上!”&/p&&br&&p&12、在好莱坞,一些老牌电影明星聚在一起谈论往事,评选谁的演技最佳。&/p&&p&正当他们回首往事精彩万分之时,有一个声音从附近传来。&/p&&p&“业余的总喜欢争论谁更有型”&/p&&p&众人很惊讶,询声望去,只见奥巴马和克林顿联袂出现在大屏幕前。&/p&&p&奥巴马:我可以只凭肢体语言就蒙蔽一些国外异见者,让他们为普世而疯狂。&/p&&p&克林顿: 我可以凭借精彩的口才,让世界来为我编织的谎言买单。&/p&&p&众人纷纷表示佩服,但是这个时候,远处悠悠传来一声叹息:你们呀,耐腐。&/p&&p&小布什微笑着走出来,手里拿着一瓶洗衣粉。&/p&&p&全场瞬间鸦雀无声,接着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p&&br&&p&13、美国一支著名的橄榄球队的教练因有严重的种族歧视而帅位不稳,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br&&/p&&p&他把他的队员叫到一起,然后对他们说:“从现在开始,我们队中没有白人球员和黑人球员之分,在我眼里只有绿人球员(队衣的颜色)。好了,现在开始训练,浅绿色的队员站这边,深绿色的队员站那边!”&/p&&br&&p&14、两个侍者在聊天。&br&&/p&&p&甲:“老百姓可以骂州长,骂总统,可见我们美国很民主。”&/p&&p&乙:“是啊,总统谁都可以骂,但谁也不能骂自己的老板。”&/p&&br&&p&15、一个司机停在了堵车的公路上.忽然,一个人过来敲窗户.&/p&&p&司机摇下窗户问到:“发生什么事了?&&/p&&p&“恐怖分子把HillaryClinton,Jesse Jackson,and Al Sharpton给绑架了.他们要10万块的赎金.不然的话,他们要把他/她们浇上汽油,活活烧死.我们正挨车征集募捐.”&/p&&p&司机问到,“每人都给多少?&&/p&&p&“大约一加仑.”&/p&&p&(注:英文为希拉里等美国政客)&/p&&br&&p&——————————分割线——————————&/p&&br&&p&笑话N则帮助你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来源不明)&/p&&br&&p&1. 小女孩问她爹:家里为啥这么冷啊?&/p&&p&他爹说:咱家没有煤了啊。&/p&&p&小女孩又问:为啥没有煤?&/p&&p&他爹答道:我失业了啊。&/p&&p&小女孩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又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你失业了?&/p&&p&他爹回答道:因为煤太多了啊……&/p&&br&&p&2.老板对员工说:年轻人!你在公司里上升的很快。两年前,你从办公员干起,几个月之内,你就成了会计;然后又当了销售员,助理经理,经理。你现在是这个公司的第二把手了!你有什么感想要说吗?&/p&&p&员工答道:多谢爹~&/p&&br&&p&3.问题:装电灯泡需要多少个资本家?&/p&&p&答:一个都不需要&/p&&br&&p&4.资本主义好比一辆大飞机;飞行员告诉乘客们有一个好消息,有一个坏消息。&/p&&p&好消息就是飞机现在运转良好,&/p&&p&坏消息就是飞机不知道在往哪儿飞。&/p&&br&&p&5.学生问校长:老师在哪里?&/p&&p&校长回答:全市都闹失业。&/p&&p&学生又问:我的教材呢?&/p&&p&校长:州政府开支紧缩了。&/p&&p&学生:我的助学贷款?&/p&&p&校长:联邦预算也削减了。&/p&&p&愤怒的学生最后问道:那我怎么接受教育啊???&/p&&p&校长也烦了,说道:这就是你的教育!&/p&&br&&p&6. 一个资本家和他的朋友穿过资本家的工厂。&/p&&p&朋友问道:你刚才跟那人说啥呢?&/p&&p&我叫他干活快点,资本家答。&/p&&p&你付他多少钱?朋友问。&/p&&p&资本家:一天15块。&/p&&p&朋友问:那你哪里来的钱付他?&/p&&p&资本家:我卖货得来的&/p&&p&朋友问:谁造的货?&/p&&p&资本家:他(工人)造的。&/p&&p&朋友问:他一天造多少钱的货?&/p&&p&资本家:50块钱的。&/p&&p&朋友总结道:那么,不是你付他钱,而是反过来他付你一天35块钱让你叫他快点干?&/p&&p&“嗯…”,资本家马上说:机器可是我的啊!&/p&&p&那你怎么搞到机器的?朋友问。&/p&&p&资本家答:我卖货的钱买的。&/p&&p&朋友继续问:那是谁生产的货物?&/p&&p&这一回资本家对着他朋友(以及媒体和学校)叫道:闭嘴!搞不好他就听到了。&/p&&br&&p&7.一群工人进了老板的办公室,宣称他们已经接管了厂子。&/p&&p&老板说:你没有权这样做,厂子是我的。&/p&&p&一个工人问道:那你是怎么拥有这个厂的?&/p&&p&老板说:我老爹留给我的。&/p&&p&工人继续问道:他是怎么得到这个厂的?&/p&&p&老板说,那是从他的爹那继承的。&/p&&p&工人继续:那他爹呢?&/p&&p&老板说:还是从他爹的爹那里拿来的。&/p&&p&工人不依不饶:他爹的爹呢?&/p&&p&饱含着家族荣誉感,老板叫道:他是战斗得来的!&/p&&p&工人们都笑了,齐声说道:是啊,我们这次也一样。&/p&
1.一个美国人问苏联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区别。苏联人说:共产主义像美梦,而资本主义就像恶梦了。 2.一个美国人和一个苏联人谈话。 美国人说道:“我敢在白宫外面大喊,里根下台,你敢吗? ”苏联人微微一笑说道:“你敢当面喊让你的老板滚蛋吗?”美国…
没有人提美国的“战略思维”?&br&&br&除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际关系等“不宜被公开讨论的敏感词”原因外,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原因就是两国战略能力的差距—及时相同的资源,两人采取的战略不同,结果也不同。&br&&br&&img src=&/50ae4f5a96bd_b.jpg& data-rawwidth=&453& data-rawheight=&4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3& data-original=&/50ae4f5a96bd_r.jpg&&&br&&br&美国当时的竞争策略非常简单而又关键:&b&扬长避短。&/b&&br&&br&&br&&b&拥有一个“扬长避短”的策略,意味着你的每一步行动都会给竞争对手施加巨大的成本。你的一个举动,竞争对手往往需要10倍的成本来应对。&/b&&br&&br&举个栗子!&br&&br&&p&当时美国军方分析了本国的优势,发现美国在导弹精准度、潜艇静音等军事科技占据优势,而苏联这类技术起步晚而且相关资源少。&/p&&br&&p&于是美国就大力宣传和鼓吹这些技术的重要性,然后投入巨大的资源去研发这些技术。&/p&&br&&p&而既然是军备竞赛,你得跟进啊,于是苏联也被逼投入资源研发这些技术。&/p&&br&&p&但是苏联国内缺乏研发和生产这些科技响应的资源,不得不&strong&投入十倍于美国的成本来跟进这个的策略。&/strong&&/p&&br&&p&这样的“跟进”导致苏联把本来就稀缺的资源不断地投入到“潜艇静音”等无底洞中,严重拖累经济,却还是在这些技术上赶不上美国—因为美国本身就擅长这些技术。&/p&&br&&p&这是美国当时对苏联实行的众多竞争策略的一个例子,不光这个方面,在很多方面美国都非常具备策略性。&/p&&br&&p&最终的结果你也知道了。&/p&&br&&p&&b&类似的战略其实在商业上一直被使用:&/b&&/p&&br&&p&比如当年淘宝打进入中国市场的eBay,采取的策略就是免费。&/p&&br&&p&为什么这个策略有效呢?因为eBay跟进这个策略需要付出比淘宝更大的成本,eBay是全球统一的公司,一旦在中国区免费,就意味着全球免费,意味着利润一下子直线下降、股价下跌、CEO受股东质疑等等……所以eBay一开始不敢跟进。&/p&&br&&p&而淘宝当时刚刚初创,背后还有盈利的阿里巴巴B2B业务的支撑,免费仍然能活下来,而且免费不会伤害其他业务。&/p&&br&&p&所以这是“淘宝”的好战略,因为一旦使用这个战略,淘宝的每一步行动都会给竞争对手施加巨大的成本—如果在你竞争的领域,你的竞争对手成本和代价远远比你大,他早晚被你拖死。&/p&&br&&p&我想说得是,“战略”虽然本身是看不见的,但是它跟石油、矿产、钢铁、大炮一样,也是一项重要的资源。&b&一个好的战略会成为你的力量之源,放大你的每一步行动。&/b&&/p&&br&&p&如果你选择了一个扬长避短的领域,这就意味着只要竞争对手在这个领域跟进你的策略,它就要付出数倍于你的代价。&/p&&br&&p&美苏争霸表明上是国家军事较量,实际上也是国家策略能力的较量。当时苏联比美国落后的不光是自然科技(比如潜艇),还有被很多人忽略的另一种重要科技—战略能力。美国不光研究潜艇的教授比苏联多,研究“战略管理”的教授更比苏联多。(看看美国有多少知名商学院就知道了。)&/p&&br&&p&PS.个人商业分析微信公众号“李叫兽”(ID: Professor-Li)&/p&
没有人提美国的“战略思维”? 除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际关系等“不宜被公开讨论的敏感词”原因外,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原因就是两国战略能力的差距—及时相同的资源,两人采取的战略不同,结果也不同。 美国当时的竞争策略非常简单而又关键:扬长避短。 …
在1944年4月至12月,美苏在各自战场高歌猛进、二战胜负已经明朗的时候,中国军队依然打出了一溃千里的“豫湘桂会战”。这次败仗,影响深远,如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所述,“极大程度的损害了美国对中国(尤其是以蒋中正为首的国民政府)的观感”,也加深了斯大林、丘吉尔对中国的蔑视。当罗斯福提出,美苏英中组成四警察制度(五常原型)时,丘吉尔表示了公开反对与不屑。&br&&br&战场上的失败带来的政治后果是决定性的。1945年2月,在决定战后世界格局的雅尔塔会议上,中国人被排除在外。除了划分战后格局,美国为了减少美军的伤亡,逼迫日本尽快投降,在这次会议上,罗斯福请求斯大林对日宣战。作为交换,苏联提出了在东欧、远东建立缓冲区的要求。而外蒙古,即是苏联中意的远东缓冲区。此举在地缘政治上有两点好处,1,保障苏联不被未来可能崛起的中国从西伯利亚“拦腰切断”;2,打开了随时威胁京津咽喉的大门(此举影响深远,以至于中苏紧张时,中国制定了国家机关迅速分散撤离北京的计划)。罗斯福和斯大林完成了利益交换,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就这样,在中国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外蒙古的命运已经注定。&br&&br&接下来,一切有如剧本上演。由于中国军队,如预料中的,始终无法对日本占领区发起有效攻势,苏联抓住时机对日宣战,抢占了整个东北,牢牢握住了与国民政府谈判的主导权。而让苏军把东北交还国民政府的条件,就是同意外蒙古举行独立公投。外交部长宋子文一开始向美国求助,殊不知美国人早已同意了这桩生意。蒋介石只好硬着头皮派蒋经国去苏联求斯大林。&br&&br&据蒋经国的回忆录《蒋经国自述》记载,&br&&blockquote&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斯大林拿一张纸向宋子文面前一掷,态度傲慢,说:“你看过这个东西没有?”宋院长一看,知道是《雅尔塔协定》,回答说:“我只知道大概的内容。”斯大林又强调说:“你谈问题,是可以的,但只能拿这个东西做根据,&b&这是罗斯福签过字的&/b&。”&br&蒋经国恳求:“你应当谅解,我们中国几年抗战,就是为了要把失土收复回来。今天日本还没赶走,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回,一切失地,都在敌人手中,反而把这样大的一块土地割让出去,岂不失却了抗战的本意?我们的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在这样情形之下,国民一定会起来反对政府。”我说完了之后,斯大林就接着说:“你这段话很有道理,我不是不知道。不过,你要晓得,今天并不是我要你来帮忙,而是你要我来帮忙。&b&倘使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会提出要求。今天,你没有这个力量,还要讲这些话,就等于废话!&/b&”&/blockquote&&br&希望每个国人能记住这段对话,这就是现实。当你自己没实力的时候,你怎么想怎么说,不过人微言轻。国民政府最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允诺外蒙古在战后进行公民投票以决定其前途。最后在苏联监视下,公民投票结果为100%赞成独立。
在1944年4月至12月,美苏在各自战场高歌猛进、二战胜负已经明朗的时候,中国军队依然打出了一溃千里的“豫湘桂会战”。这次败仗,影响深远,如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所述,“极大程度的损害了美国对中国(尤其是以蒋中正为首的国民政府)的观感”,也加…
&p&最近读了下一本关于捷克经济的书,觉得东欧国家可以说被苏联活活坑死了,这都不反真是天理难容。&/p&&p&首先东欧这个词肯定有歧义,像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肯定是中欧国家,而不是所谓的东欧国家。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确东欧剧变实际上指的是中东欧国家的政体变更。&/p&&p&其次,我发现许多人对这些中东欧国家有很多误解。这些中东欧国家在很长时间是由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沙俄帝国所统治的,实际上经过长期发展,他们的经济水平并不低。虽然20世纪上半叶中东欧与东南欧、伊比利亚国家一样,是欧洲最贫穷的地方,但是实际上其经济水平在全世界来看并不低。以当时欧洲之富裕,即使最贫穷的东欧国家保加利亚经济水平也是与日本相当的,而当时的日本人均GDP估计为世界第28名,可见&b&东欧并非是所谓的穷国。&/b&&/p&&p&实际上当时的中东欧合起来非常强大,如果放在亚洲,中国和日本估计都吓傻了。在1938年,日本的GDP仅仅为74.9亿美元,而中东欧五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GDP就高达100.9亿美元。如果加上GDP约为40亿美元的捷克斯洛伐克,这6个后来的中东欧共产主义国家经济规模高达当时的日本两倍。而当时一样贫穷的西葡则GDP共为32亿美元,还不到中东欧六国零头。如果这6个中东欧国家顺风顺水像西葡一样的发展,除了阿尔巴尼亚外其他所有国家都应该成为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的GDP总和可能会高达2.5-4万亿美元。&/p&&p&(阿尔巴尼亚和东德暂且不计;实际上当时西班牙、葡萄牙、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人均GDP都为100美元左右,波兰为130美元,匈牙利为160美元,从这种角度来看,作为整体的中东欧实际上比西葡更富裕。此外苏联人均GDP140美元,实际上也不低) &/p&&p&而中东欧当时最富裕是捷克(捷克斯洛伐克的捷克地区),其人均GDP最高在1929年排名11名,而在共产主义前夕的1948年也高达13名,仅次于比利时、法国,高于德国、芬兰、奥地利、意大利。而1996年捷克人均GDP最低仅仅为老朋友奥地利的16.9%,按照PPP计算为奥地利的50.2%;经过最近二十年的良好发展,现在也仅仅排名世界39名,只有奥地利人均GDP的38.3%,按照PPP计算为奥地利的62%。&/p&&p&捷克经济在历史上取得了广泛的成功。在和期间,其表现总是最出色的之一,近百年的经济成功才促使捷克成为中东欧地区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第十大工业国家。&b&然而其在1948年之后却迅速转变为了一个灾难&/b&。&/p&&p&令人惊奇的是,如果你站在1948年的节点上,你大概会觉得年这段时间对于捷克经济是一个灾难性时间段,回过头来,你可能才会意识到以那些发达经济体(德国、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等)为比较对象,恐怕这个时间段的捷克经济比起后来的40年是更加成功的。在年捷克维持了自己的领先经济地位,依旧是最富裕的国家,只是略微向后挪了一下位置,而后来的40年是一个噩梦一样的灾难。经济水平相近的芬兰、德国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差了不少的意大利已经达到了欧盟的平均水平,甚至于欧洲最穷的西班牙葡萄牙都成了发达国家。共产主义的40余年,仅仅使得捷克的实际GDP增长了160%,平均每年甚至不足2.6%;而仅仅在萨拉查统治下,贫穷的葡萄牙就增长了260%,几乎接近了捷克的经济水平,时至今日捷克的经济在欧洲也仅仅能和葡萄牙相比,要知道在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规模可足足是葡萄牙的7倍!&/p&&p&毫无疑问,奥匈帝国的继承者奥地利和捷克是一个孪生的双子,显示了竞争、政治制度在经济上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他们的大表弟匈牙利也显示了共产主义纲领对于其领先经济地位的摧残。在1948年匈牙利的人均GDP为世界的19名,仅仅低于奥地利和意大利,高于西班牙。同样到了1996年,其人均GDP和PPP计算的人均GDP仅仅为奥地利的15.4%和31%;时至今日也仅仅为26.8%和51.8%。&/p&&p&&b&倘若捷克、匈牙利和奥地利在战后走向了统一轨迹,那么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其不会成为中高等的发达国家(实际上所有没有被共产的欧洲国家现在都成了发达国家)&/b&。这也是为什么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这些领先国家最先意识到了共产主义模式是行不通的,&b&因为他们很快意识到了自己失去了经济领先地位,正在迅速的变得落后&/b&。仅仅一代人的时间,最贫穷的葡萄牙就足以接近这些奥匈帝国遗留下的的经济领先国家(更不要提当时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经济奇迹),曾经经济水平相近、甚至略低的大表哥奥地利甚至大幅度赶超了他们。捷克匈牙利积累百年,却在一两代人之间丢光了家产,真是可谓其兴也勃也其亡也乎也,当然他们会马上就认识到自己已经走了错误的道路。&/p&&p&而当时共产主义政权没有崩溃,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制度没有走到末期,其尚且有10余年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苏联的实力犹在,可以动用武力镇压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自救运动。而等到了这种制度彻底失去生命力,苏联内在统治崩溃的80年代,爆发东欧剧变也就不足为奇了。&/p&
最近读了下一本关于捷克经济的书,觉得东欧国家可以说被苏联活活坑死了,这都不反真是天理难容。首先东欧这个词肯定有歧义,像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德肯定是中欧国家,而不是所谓的东欧国家。所以首先我们要明确东欧剧变实际上指的是中东欧国家的政体变…
说到苏霍伊设计局,我们在多半想到的是苏-27系列战斗机。但实际上,苏霍伊设计局在同样也是苏联航空兵的主力供货方——从50年代末的苏-9到80年代末的苏-27,苏霍伊设计局是国土防空军(PVO)的最大截击机供应商,但为什么如题目所说,&br&&b&1、“第三世界的战斗机主要是米格系列,尤其是米格-21系列飞机”,而&/b&&br&&b&2、“现在米格飞机在知名度和军购数目上都不如苏霍伊飞机”?&/b&&br&这是因为:&br&&b&1、米格系列歼击机是冷战时期第三世界国家的唯一选择&/b&&br&苏联冷战时期的出口策略是其装备性能不得优于自用产品,而由于前线航空兵(VVS)和国土防空军(PVO)在作战任务不同导致的装备需求差异,廉价易维护、易于补充且大量生产的、多由米高扬设计局制造的米格系列前线歼击机自然成为了人员素质不足、空军预算有限且技战术能力底下的第三世界国家装备的最优选择。&br&而防空军的专用截击机因其强调截击能力,导致其必须装备远距搜索雷达和自动化截击系统,这样的单一任务飞机自然结构复杂、作战半径大、技术敏感度高且多任务作战能力低下。&br&实际上,防空军的截击机,哪怕是米格-23P这样的非主流装备在苏联时代也都是从不出口的(这是因为飞机搭载了高度自动化的“空气”系列截击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根据雷达诸元参数,引导并控制飞机自动进行截击作战,飞行员在座舱里甚至可以不干预操作完成截击)。唯一的例外,只有在别连科叛逃事件后,把已经泄密并降级的米格-25系列飞机卖到了铁杆中东国家。&br&这样,对不必买也没钱买高性能截击机(防空军的多任务能力弱到发指,其自用苏-27P连铁炸弹都不能带)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如果和西方关系差一些,那他能够买到的苏联作战飞机,就只可能是大量生产而质量原差于苏霍伊系列的米格-21/23/29家族了。&br&&b&2、苏-27飞机改装潜力大,在冷战后更具出口竞争力&/b&&br&前文已经提过,PVO截击机因任务特点具有&b&大航程、大作战半径、大雷达探测距离&/b&的特点,这也使得PVO的截击机队普遍机身较大,在必要的条件下具有更高的多用途改装可能。于是早期PVO仅具备截击能力的苏-27P和苏-30早期型(苏联时期国土防空军优先于空军装备该型机,从未出口国。如果苏联不解体,其扩散绝对也会极为有限)摇身一变就成为了-27SK/M乃至苏-30这样的多用途明星。&br&因此,在冷战后各国具有更多选择权,且俄罗斯为获得外汇放宽武器出口的大背景下,苏-27系列多用途战斗机作为苏霍伊设计局的摇钱树,在出口成绩上就把昔日对手——米高扬设计局源于甩在了后面——实际上,这种成绩和&b&苏-27的多用途性能关联更大&/b&,因为即便是苏霍伊设计局自己的苏-25系列强击机,在冷战之后也因其专注对地突击,销量也几乎为0。&br&反观米高扬设计局,冷战时期由于出口数量众多,众多米格-29飞机具备了不少实战考验这一条本可成为销售加分点,但不幸的是,无论是1991年的伊拉克,还是1999年的南联盟,米格-29系列飞机因为性能老旧、能力低下且所在国作战体系弱小,长期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如同燃烧的T-72系列坦克一样,米格-29给世人,尤其是更多的潜在买家留下了非常负面的印象,这也导致了其销量的大量萎缩。&br&——&br&答题完毕,大家似乎不甚了解苏霍伊系列飞机在冷战中的表现和装备情况,大概说一下。&br&&br&&b&1、歼击轰炸机和强击机系列&/b&&br&苏霍伊设计局在苏联武装力量内部毫无疑问具有重要地位。除了国土防空军装备的大量截击机外,其苏-7/17/20/22系列歼击轰炸机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一直是前线航空兵乃至苏东国家最主要的战术轰炸机型号之一。&br&苏-7是战后该设计局第一款进入服役的歼击轰炸机。其性能是如此之突出(苏联第一款达到“双二”标准即升限20000米,极速2马赫的飞机,比当时苏联所有歼击机都高)以至于在试飞尚未完成前,空军对其就极为青睐并下令提前进入批量生产,这也使得苏霍伊设计局在1949年解散后重新得到了前线航空兵的认可。&br&&img src=&/0d6c591a1a285fcd7721f9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0d6c591a1a285fcd7721f9_r.jpg&&&b&图1 波兰空军的Su-7歼击轰炸机,此型号飞机也为苏东各盟国大量装备,朝鲜空军甚至都有装备&/b&&b&(Source: 空军之翼)&/b&&br&&br&其后苏-7系列经过大改形成了可变翼的苏-17系列,并在苏联空军继续服役直到解体,海外国家装备的外销型苏-20/22也依然在世界各国的武装冲突中服役着,无论是3.14海战对我海军形成实质性威慑,并最终导致舰队返航的越南苏-22,还是最近在叙利亚政府军大量出动的苏-17,都是苏霍伊系列远销国外的明证。&br&此外,苏-25系列强击机以及苏-24系列歼击轰炸机同样也销往海外,作为苏军前线强击机部队的绝对主力(堪称新时代“黑死神”,选型竞争中甚至战胜了伊柳申设计局的伊尔-102)和最进突防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剑客”(西方对苏-24的绰号即为“Fencer”)都展示了优异的作战性能。&br&&img src=&/c8c6ca75fef0d1bf118ee_b.jpg&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c8c6ca75fef0d1bf118ee_r.jpg&&&img src=&/cd80fc4f512774afcbbf888f2567146a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5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cd80fc4f512774afcbbf888f2567146a_r.jpg&&&b&图2 苏-24歼击轰炸机和苏-25强击机&/b&&b&(Source: 空军之翼)&/b&&br&&br&&br&&b&2、苏霍伊截击机系列&/b&&br&由于苏-7在50年代的优异性能,PVO认为其具有改装成国土防空军专用截击机的潜力——要知道,国土防空军作为苏联汲取二战教训而新增的独立军种,拥有独立的飞机开发权及采购权,一般的装备采购都是向设计局直接要求开发新机型的,从空军某种成功机型上改装出截击机的例子,在PVO历史上也只有米格-23P和米格-21PF这两款“非典型”截击机(腿太短,无法远距巡航)。&br&苏霍伊设计局为此基于苏-7开发了苏-9系列截击机。该机双发、三角翼,装备了大功率机头雷达、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空空导弹以及神秘的“空气-2”系列自动截击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国土防空军截击机部队的最重要机型,担负了防止北极地区美国战略轰炸机突防的任务。&br&值得一提的是,在1960年拦截美军U-2飞机的任务中,一架无武装的苏-9也承担了拦截任务。作为当时苏联升限高于U-2的唯一型号,该机飞行员领受的任务是对U-2进行撞击——自然,最后的结果是苏联人用S-75系列(SA-2)防空导弹击落了这架U-2,但苏-9的高空高速性能亦得到了充分展示。&br&&img src=&/6cb51da8efd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2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6cb51da8efd_r.jpg&&&b&图3 苏-11截击机,系苏-9的改进型号&/b&&b&(Source: 空军之翼)&/b&&br&&br&其后随着PVO装备的更新换代,研制新型截击机的任务再度落到了苏霍伊设计局手里。这一次苏霍伊设计局拿出的方案是著名的苏-15。该型号因为从未出口相当低调,但因为几次拦截民航行为却变得相当有名(Source:&a href=&///?target=http%3A///intro/the_lengend_of_sukhoi/the_lengend_of_sukhoi-1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鹤之旅――苏霍伊设计局传奇&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p&苏-15 没有经历过大规模战争,但尴尬地上过几次头版头条。1978 年 4 月 20 日,一架从巴黎经安克雷奇飞往汉城的&b&大韩航空波音 707 &/b&突然偏离航线,向北方舰队的基地摩尔曼斯克飞来。防空军的苏-15 奉命拦截。在波音 707 两侧反复示意、要求迫降,机上乘客惊恐地看见这架涂有红五星的战斗机在两侧翻飞,但机长没有反应,继续向芬兰方向飞去。苏-15 奉命开火,导弹打掉波音 707 的一段左机翼和左外发。波音 707 从 9,000 米高空剧烈地掉高度,最后在 2,000 米高度上稳住了。这时另一架苏-15 再次接近,要求迫降,这一次机长服从了。但飞机飞不到指定的防空军机场,最后在离芬兰边境 30 公里的一个冰湖上成功地迫降。110 名乘客和机组成员中,有 2 名被导弹的弹片击中丧生,其余幸存。克格勃的调查结果是飞机导航设备故障造成迷航。&/p&&p&1981 年 7 月 18 日,一架伊朗(也有说是阿根廷的)CL-44 小客机从伊朗进入格鲁吉亚上空,防空军的苏-15 奉命拦截,要求迫降未果之后,苏-15 把入侵飞机&b&撞了下来&/b&,飞行员跳伞生还。&/p&&p&苏-15 最“出名”的一次是 1983 年 9 月 1 日。这天凌晨 3 点 30 分,一架正在从纽约飞往汉城的&b&大韩航空波音 747 &/b&客机被在暗夜中被击中,飞机在 9,000 米高空爆炸,残骸伴随着火光消失在茫茫的北太平洋上。对于这架航班号为和詹姆士邦德的代号惊异地巧合的大韩航空 007 的波音 747 被击中事件,阴谋论一直不绝于耳。迷航是韩国和西方的官方说法,苏联则指责间谍飞行,并出示事发前后美国空军 RC-135 在重合航线上的活动记录。可以确定的事实是,大韩航空 007 偏离规定的航线达到 400 公里,深入苏联领空 2.5 小时,航迹飞经绝密的堪察加半岛苏联核潜艇基地的上空,美国和日本的航管清楚地看到了偏离的航迹但无人按照规定发出警告。在防空军的苏-15 开炮警告之后,大韩航空 007 依然不加理睬,而不是听从命令迫降,直到被击落,扣扳机的就是一架苏-15。机上 269 名乘客和机组成员全部丧生。&/p&&/blockquote&技术上来说,该型机是苏-27系列服以前防空军仅次于米格-25系列的优秀装备。无论是截击性能,还是飞行可靠度,该机直到因相关条约被销毁之前,都受到了防空军飞行员的一致好评。&br&&img src=&/cc9fb0d887bb8a5e414452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cc9fb0d887bb8a5e414452_r.jpg&&&b&图4 苏-15TM截击机,翼型改为了兼顾低速能力的双三角翼&/b&&b&(Source: 空军之翼)&/b&
说到苏霍伊设计局,我们在多半想到的是苏-27系列战斗机。但实际上,苏霍伊设计局在同样也是苏联航空兵的主力供货方——从50年代末的苏-9到80年代末的苏-27,苏霍伊设计局是国土防空军(PVO)的最大截击机供应商,但为什么如题目所说, 1、“第三世界的战斗…
你说的是中蒙海战吧?
你说的是中蒙海战吧?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怎么样。&br&&br&所谓“抢银行”,在当时俄国革命者的语境中叫“没收行动”,即没收阶级敌人的财产作为革命经费(具体手段当然也包括了袭击银行和运钞车),年的俄国革命中,这类行动比较频繁。当时布尔什维克等正在从事反对沙皇制度的游击战(直到1907年以后才放弃武装斗争),“没收行动”和对军警、暴吏、黑帮分子和告密者等的刺杀一样都是游击斗争的组成部分。换言之,由于布尔什维克等革命组织与沙皇当局实际处于交战状态,交战状态下,没收敌方财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布尔什维克在游击斗争中是原则上禁止没收私人财产的——告密者应该除外,对官家财产的没收也“只在受党监督并把款项用来供给起义需要的条件下”才允许进行,譬如以如下所述的1907年6月26日的没收行动为例,当时获得的钱款就是来自&b&国库&/b&的,所以那些拿“银行的钱是不是都是阶级敌人的钱呢”、“银行存款里难道没有工人阶级的钱”云云来说事的可以休矣,因为“没收行动”原则上只针对官家财产——包括针对银行的行动在内,既然要进行没收,对目标在事先就应该是弄清楚的)。&br&&br&至于后世有良心的历史学家们大肆渲染的所谓“斯大林抢银行”,其实指的是1907年6月26日发生在梯弗利斯(今第比利斯)埃里万广场的袭击运钞车的行动,这次行动的具体实施其实是由卡莫(捷尔—彼得罗相)负责的,行动中共没收了二十万卢布属于国库的钱。卡莫本人在年间业已组织了多次针对沙俄当局财产的没收行动,把没收来的资金运到彼得堡供党支配,此外在年他还不止一次地负责把武器弹药从彼得堡运往梯弗利斯,并曾受列宁委托到国外采购武器弹药。至于行动的策划者,有材料认为是邵武勉。&br&&br&事实上,(与后来的有良心的历史学家的臆测相反)在十月革命后,没收行动被视为光明正大的英雄行为,没收行动的参与者也被视为英雄。卡莫的事迹在苏联时代曾被广为宣扬,写了几本关于他的书和拍了几部关于他的电影。高尔基还在1931年根据卡莫生前于1920年对他讲过的关于没收行动的情况写过一篇关于他的特写。如果斯大林确实参与了没收行动(不管直接参加还是幕后组织),他显然会把这个当做光荣事迹,写进自己的档案里。既然斯大林没有这么做,那么就表明他确实没有参与没收行动(当然,作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斯大林肯定完全赞成没收行动,如果党组织需要他这么做,肯定也会去做的,然而事实就是没有,因此自然不能贪功)。&br&&br&另外,虽然卡莫等人的事迹后来被广为颂扬,不过具体到1907年6月26日梯弗利斯埃里万广场的没收行动本身则或许是个败笔。因为事件发生后,俄国警察当局实际上迅速破获了此案,逮捕了许多没收行动的参与者(逮捕还扩大到了国外,譬如卡莫本人就于1907年11月在柏林被捕,后来通过装疯避免被交给俄国方面。由于被抢走的每张面值五百卢布的纸币都有号码,因此案件破获比较顺利,并且在西欧的布尔什维克海外组织在国外试图兑换这些纸币时也随即受到与俄国警方协力的当地警察的监视。包括未来的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在内的不少布尔什维克也因试图使用这些纸币而在法国被捕)。斯大林本人在1908年3月被捕后(这是他多次被捕记录中的一次),恰恰并未对他提出相关的指控(在他后来被捕时也是如此)。&br&&br&在1907年6月26日的没收行动之前,斯大林其实只在梯弗利斯住了几天,实际上不可能成为这一行动的组织者,更别提参加了。6月初在参加了伦敦党代会后他到了梯弗利斯,不久就去南高加索各地向地方党组织传达代表大会的工作结果。6月20日在巴库出版了《巴库无产者报》创刊号,这是斯大林编辑付印的。从这时起直到同年11月,他常在巴库(巴库是当时俄国工人运动的中心之一,斯大林本人则是当地重要的工运活动家,包括他在内的“巴库人”在党内地位的上升与其从事工运的成绩倒有很大关系,列宁很重视斯大林等人在多民族工人进行工作的经验。)&br&&br&综上,所谓“斯大林抢银行”之说不过是俄国有良心的历史学家(如拉津斯基)和某些西方“苏联学家”自作聪明进行历史发明的结果(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抢银行是污点”)。此外写先知三部曲的波兰托派分子多伊彻也是鹦鹉学舌,还一口咬定斯大林既瞒过了党组织也瞒过了沙俄警察当局,总之他笔下的斯大林也太神奇了点,其实斯大林如果果真如此神通广大,他恐怕也不会被捕多次了。&br&&br&最后顺便一提,拉津斯基还自作聪明地声称卡莫日的车祸是斯大林力图灭口,除去所有其他曾参与没收行动的同志的结果——此论的荒谬性如上所述(讽刺的是在俄国知识分子圈子中还有另一种神话,声称卡莫之死是由于他企图赶去哥尔克解除列宁的软禁之故,拉津斯基黑斯黑得high,也顾不得这个神话了。虽然众所周知,当时列宁根本没有被软禁,而是在哥尔克养病,并且企图骑自行车从梯弗利斯去哥尔克本身就是愚蠢之举——卡莫是在骑自行车时被卡车撞死的)。&br&&br&哦对了,这个事情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1918年孟什维克头头马尔托夫曾指责斯大林因为没收行动而被开除出党(尽管曾共处一党之内,但与布尔什维克不同,孟什维克是反对武装斗争的),此论受到斯大林的愤怒反驳,并要求马尔托夫拿出证据。不过令他恼火的当然不是没收行动,而是马尔托夫污蔑他曾被开除出党。&br&&br&斯大林引起列宁重视,恰恰是因为他在多民族工人中从事工运的经验,而并非由于他虽然赞成但并未参与的没收行动。&br&&br&至于有人摘录的《隐形军队》一书内容,不过是在西方苏联学家自以为得计的拍脑袋基础上的不知传了N传手的以讹传讹罢了。自然喽,由于其西方舶来品的身份,这种低级谣言在当代的天朝大行其道也就不足为奇了。&b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br&楼下又有匿名ID贴出真相文了(其出处应是凤凰网根据舶来品的私货整理的真相文《历史冷知识:列宁和斯大林曾亲手策划抢银行》,此论的荒谬性如前所述)。该真相文的荒谬性从其声称“斯大林早年是否与公共安全与秩序保卫部合作一直是历史学家几十年来争论的焦点,目前还没有解决”云云便可窥见一斑。斯大林与没收行动的关系之前已经讲过,不再赘述。这里再贴一下相应辟谣文(文章出处是治学态度相对较严谨的俄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的《斯大林:未经修改的档案——通向权力之路》的《斯大林是沙皇警察机构的奸细吗》一节。顺便,关于斯大林和“没收行动”的关系,出处则是该书的《斯大林与“没收行动”》一节。&br&&br&还有,凤凰网不过是在炒冷饭,随着苏联解体后俄国国内沙俄范的流行,俄国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已经与时俱进抛出了“斯大林是英国间谍”的说法。&br&&br&———————————————————————————————————————————&br&&br&&br&许多研究者肯定地说,早在革命前,就第一次对斯大林与警察机构合作提出了指控。可是,无论在革命前还是在斯大林在世的整个时间内,都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可以证明有过这样的指控。 &br&  日,早已定居西方的前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内务人民委员部重要工作人员亚历山大·奥尔洛夫(列夫·费尔德宾)在《生活》杂志上宣称,他在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同事施泰因似乎早在1937年就在沙皇警察机构的档案里发现了一个公文夹,其中有约瑟夫·朱加施维里呈送给警察厅副厅长维萨里奥诺夫的情报。奥尔洛夫引用了那些据说知道这文件夹内容的人的话,肯定地说,斯大林与马林诺夫斯基一起都是奸细,但是他“决定在暗探局的秘密工作中把马林诺夫斯基从自己道路上一脚踢开”,并给警察厅写了一封反对马林诺夫斯基的信。据奥尔洛夫说,在斯大林这封信的页边上“写有内务部副部长的批语,这批语大致是这样的:‘为了有利于工作,此情报员应送往西伯利亚。他恳求这样做……’几个星期后,斯大林和别的布尔什维克一起在圣彼得堡被捕,可是命运戏弄了他,他落入了马林诺夫斯基给他设置的陷阱”。然而奥尔洛夫拿不出任何文献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话。 &br&  在同一份《生活》杂志上,伊萨克·堂·列文发表了对斯大林的类似指控。后来他在1956年出版的《斯大林的重大秘密》一书中作了更为详细的叙述。他肯定地说,他拥有能证明斯大林与沙皇警察机构合作的文献资料。根据列文的说法,斯大林于日在梯弗利斯被捕后就开始同警察机构合作。他似乎说出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阿夫拉巴尔秘密印刷所的地址,这印刷所当天就被捣毁。由于给警察当局提供了帮助,他不仅立即被释放,而且被派往斯德哥尔摩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列文为证明斯大林与警察当局合作,引用了一封打印的信,据他说,这封信是他于1947年从三个1917年十月革命后移居中国的侨民那里得到的。这封信的内容如下: &br&  内务部 &br&  警察厅特别处主管 &br&  日 &br&  第2898号 &br&  绝密 &br&  亲启 &br&  致叶尼塞暗探局局长А.Ф.热列兹尼亚科夫 &br&  〔“叶尼塞暗探局”印戳〕 &br&  〔叶尼塞暗探局来文印戳:〕 &br&  “来文第65号,日” &br&  阿列克谢·费多罗维奇阁下! &br&  被行政机关送往图鲁汉斯克边疆区的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施维里斯大林在1906年被捕时,向梯弗利斯省宪兵局局长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情报。1908年巴库暗探局局长收到了斯大林的一系列情报,后来斯大林到彼得堡后,成为彼得堡暗探局的侦探。 &br&  斯大林工作的特点是认真仔细,但时断时续。 &br&  斯大林在布拉格被选进党中央委员会后,一回到彼得堡就公开反对政府,完全中断了与暗探局的联系。 &br&  阁下,我报告上述情况,仅供您个人在进行调查工作时参考。 &br&  顺致敬意 &br&  叶廖明(签名) &br&  列文写道,他没有满足于得到这封信,决定于1950年亲自到西欧作调查。他在巴黎近郊找到了前宪兵将军亚历山大·斯皮里多维奇。据列文说,这位将军不仅认出了他的同事叶廖明在信上的签名,甚至送给列文当年同事们送他的一个银质长颈瓶,在瓶上刻的赠送者的签名中,也有叶廖明的签名。将军向列文保证说,他也熟悉那封信的字体,并说这封信是用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使用的雷明顿或安德伍德牌打字机打印的。斯皮里多维奇还确认了收信人的身份,并且说,“美国有几个来自西伯利亚的流亡者,他们认识热列兹尼亚科夫本人”。 &br&  此外,斯皮里多维奇还建议列文到德国去寻找他认识的一个化名为“尼古拉·金边眼镜”的暗探局军官。这位将军说,革命后这个军官在柏林住了很久,曾以多布罗留波夫的假名在一个东正教教堂里当圣堂工友。他认为“尼古拉·金边眼镜”“也许是惟一负责斯大林与暗探局的关系问题的人,可能认识斯大林本人”。列文详细描写了他如何到西柏林去,如何找到了要找的教堂,那里的一个神甫对他说,多布罗留波夫搬到威斯巴登去了。据列文说,他来到了这个城市,在当地墓地找到了多布罗留波夫的坟墓,于是他寻找能证明斯大林与沙皇警察机构合作的活着的见证人的事就到此结束了。 &br&&br&&br&列文的说法在他的书出版后几乎立即受到了著名的苏联学家大卫·达林的尖锐批评。他在日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上证明为什么这封支撑列文的说法的“叶廖明的信”可以认为是伪造的。他提请注意,这封信注明日期为日,而这时叶廖明上校已不在圣彼得堡供职,调到芬兰工作去了。警察部门从来不用党内化名来称呼革命者,而使用“朱加施维里斯大林”这一双姓对警察机构的文件来说是不寻常的。达林注意到在警察机构的所有文件、其中包括与斯大林有关的文件中,写的都是“朱加施维里”。此外,在这些文件里要求采取措施防止他可能逃跑。如果这里说的是警察机构本身的人员,那么未必会发出这样的警告。同时大家也知道,斯大林从1913年初才开始在自己的著作上署“斯大林”这个姓,而在信中断定说,“朱加施维里斯大林”从1908年起就与警察机构合作。(列文不顾事实试图为自己辩解,说斯大林在“叶廖明的信”之前两年就署这个化名了。) &br&  达林觉得非常荒谬的是,叶廖明居然在信中说一个警察机构的密探与它断绝了关系,成了革命者。同时达林指出,列文“并没有试图解释一下,此人如何令人惊讶地变为革命者,为什么警察机构没有阻止事情这样发展”。 &br&  达林熟悉大量诸如此类的伪造,他推测“叶廖明的信”很可能是在远东哈尔滨的侨民中制造出来的:“假信的炮制者可能是一个自己本人与俄国警察机构有联系并掌握正式信件和签名的样式的人。而在其余方面此人并不太有经验,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历史知识。”经验告诉达林,造这样的假的人,“通常是经济上发生很大困难、竭力想很快地赚上一笔日元或马克的人,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知识或时间来进行历史研究,以便把文件造得比较合乎情理”。 &br&  当时西方出版的斯大林传记的许多作者,例如伯特伦·沃尔夫和鲍里斯·苏瓦林,也同意达林的意见。阿伦森证明“叶廖明的信”具有伪造的性质,他在日出版的《新领袖》周刊上写道:“这封信的文体与沙皇警察厅通常使用的文体有矛盾。例如,在这个假造的官方文件里在‘圣彼得堡’一词前省略了前缀‘圣’,这在1913年是不可思议的。而提到斯大林时不仅用他的真姓朱加施维里,而且也用化名斯大林,虽然他在不久前才用这个化名,并不广为人知。在那时,在地下工作者当中知道他……叫做柯巴、伊万诺维奇和瓦西里耶夫,而不叫做斯大林。在这封信里斯大林被称为‘侦探’,而当时暗探局的侦探实际上称为‘秘密工作人员’。此外,斯大林被说成党中央委员会委员,而没有明确说明是哪个党。1913年沙皇俄国存在过一系列合法的和半合法的社会主义政党和其他政党。” &br&  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人出来反驳列文的说法和他得到的“文件”。纽约州立纽约大学的工作人员、研究打字机字体的专家М.蒂特尔毫不费力地确定,“叶廖明的信”并不是用雷明顿或安德伍德牌的打字机打印的,用的是德国制造的、1912年才开始使用俄文字的阿德勒打字机。然而由于“信件”的字已有磨损和破裂,于是蒂特尔得出这封信写的时间要晚得多的结论。蒂特尔在叶廖明革命前工作过的赫尔辛基查阅他签署的文件的结果,使得他和芬兰的笔迹学家深信,叶廖明的签名不像列文出示的信件中的签名。蒂特尔到了西柏林,走访了那位“尼古拉·金边眼镜”似乎工作过的教堂,与神甫谢尔吉和米哈依尔进行了交谈,他们对这位美国人保证说,他们的教堂里从来没有一个叫“多布罗留波夫”的圣堂工友,也没有符合斯皮里多维奇描述的任何人。到威斯巴登墓地寻找,也没有能“找到多布罗留波夫的任何痕迹”。蒂特尔的调查结果使得列文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诚实态度以及他与斯皮里多维奇见过面和接受银质长颈瓶的真实性受到了怀疑。(不错,列文试图进行辩解,说威斯巴登墓地安葬着一位多布罗沃利斯基,他说,在俄罗斯人那里,实质上这就是多布罗留波夫。) &br&&br&&br&&b&看来列文的伪造似乎已被揭穿了。然而在反对斯大林的斗争中,就连认真的研究者也准备牺牲自己的职业道德。达林在真正“从根本上”批倒了列文的说法后,令人惊讶地不认为今后不必再利用它,他在书评的结尾写道:“对斯大林什么手段都可用,对他的猜疑愈肮脏,就愈有根据认为它是真实的。”实际上,这“真实性”只表明“肮脏的猜疑”外表上好像是真的,而这是借助于肮脏的宣传方法达到的。 &/b&&br&  达林的这一想法被人接受了。虽然包括罗伯特·塔克尔和罗伯特·康奎斯特在内的研究斯大林活动的所有著名学者都承认“叶廖明的信”是伪造的,但是过了三十年,在我国反斯大林运动的高潮中,Г.阿鲁秋诺夫教授和Ф.沃尔科夫教授在其发表于日的《莫斯科真理报》的《在历史的审判面前》一文中肯定地说,文章的作者之一(阿鲁秋诺夫)在中央国立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档案馆里发现了一封信,从中可以得出结论,斯大林是沙皇警察机构的奸细。这封信署名叶廖明,它一字不差地与列文在1956年公布的“信件”相符合。这两个作者除重复已有的谎言外,还转述了奥尔洛夫的说法和О.Г.沙屠诺夫斯卡娅的言论,后者断定说,根据邵武勉的说法,“斯大林从1906年起就是沙皇暗探局的奸细”。 &br&  确实,想在莫斯科档案馆里找到“叶廖明的信”的种种做法,由于这封信保存在美国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结果都白费力气。然而有人在积极利用这封信,这就促使我国的研究者们研究起这份伪造的文件来。Б.卡普捷洛夫和З.佩列古多娃在其发表于《祖国》杂志(1989年第5期)上的《斯大林是暗探局的奸细吗?》一文中注意到这样一点,即“叶廖明的信”的写法极大地违背了当时的公文程式:“文件的直角印戳……与印刷的印戳有重大的区别。本来应该是‘警察厅特别处主任(заведующий)’,却写成‘内务部警察厅特别处主管(заведывающиий)’。在我们查阅的1906年到1913年的特别处的材料中,没有碰到一个就词的排行和字体来说与信中的印戳完全相同的印戳。”根据研究者的看法,“来文印戳也令人困惑不解”,“特别处不会发一份编有上述发文号码的文件”。另一封关于“三个不明身份的歹徒”对待警察的“粗鲁行动”的信才有这样的编号。两位作者肯定地说,“根据革命前的拼写法,在警察厅的材料中,父名不写成彼得罗维奇、瓦西里耶维奇、维萨里奥诺维奇等等,而写成伊万·伊万诺夫、米哈依尔·彼得罗夫、约瑟夫·维萨里奥诺夫。而在所谓的叶廖明的信里写的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br&  卡普捷洛夫和佩列古多娃指出,从“信件”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斯大林是布拉格代表会议的参加者,虽然大家都知道,在这次代表会议上他是缺席选入中央委员会的”。他们也指出这样一点,即“叶廖明的信”发往的“叶尼塞暗探局”,从来没有存在过。虽然这个边疆区的宪兵中有热列兹尼亚科夫其人,但他的名字和父名不像“叶廖明的信”中所说的那样,是“阿列克谢·费多罗维奇”,而是“弗拉基米尔·费多罗维奇”,他工作的机关不是暗探局,而是叶尼塞侦查站。这两位作者还确定叶廖明的签名不像“信件”里所签的。两位作者找到了叶廖明在从圣彼得堡调往赫尔辛福斯(赫尔辛基的旧称)前于日写的请假报告和警察厅长С.别列茨基由于叶廖明调任芬兰宪兵局局长而解除其职务的通令,通令是在6月19日发布的,即几乎在“叶廖明的信”里注明的日期之前的一个月。这两位作者很有把握地下了这样的结论:“这些文件证明,叶廖明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日签发第2898号文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文件不是真的。” &br&  文章的作者们发现,列文在提出斯大林转而为沙皇警察机构服务的说法时,显得自己缺乏最起码的常识:他没有考虑到格里戈里历和儒略历(即新历和旧历,在20世纪相差十三天)之间的区别。根据列文的说法,斯大林于日被捕,随即供出了阿夫拉巴尔印刷所的地址并开始与警察机构合作,可是被捕的事不可能发生,因为这时斯大林早就在斯德哥尔摩了,在那里从4月10日到25日举行了党的四大。问题在于列文是按照旧历指出阿夫拉巴尔印刷所被查封的日子的(4月15日),而党代会开会的时间是新历4月23日到5月8日。我国学者阿鲁秋诺夫和沃尔科夫也没有注意到这一极端无知的情况,他们不仅重复了列文的说法,而且还给自己戴上了伪造的“叶廖明的信”的发现者的桂冠。 &br&&br&然而卡普捷洛夫和佩列古多娃并没有限于揭露列文的伪造。由于上世纪80年代许多报刊刊登过似乎是邵武勉说过的斯大林与沙皇警察机构有联系的话,这两位作者指出,“关于斯大林与内奸活动有关的传言早在1910年就出现了。这些传言是由巴库的组织遭到破坏引起的,这样的事通常都在组织内部引起相互的猜疑……而且受到怀疑的不仅是斯大林,还有该组织的其他成员。这一点我们是从负责了解当地委员会活动情况的情报人员的报告中得知的。从1909年到1914年,巴库暗探局有十名暗探,他们提供社会民主运动的情报,而且是相当了解情况的”。 &br&  卡普捷洛夫和佩列古多娃列举了警察机构的奸细的姓氏,举了他们的情报的例子。他们也摘引了以化名“菲库斯”为掩盖、身份证上的名字为巴克拉泽·达维德·维萨里奥诺维奇的奸细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叶里科夫的报告(上世纪80年代末发表的А.阿达莫维奇的中篇小说《讨伐者》中肯定地说,斯大林是沙皇警察机构的奸细,化名为“菲库斯”)。叶里科夫菲库斯在1910年3月的报告中说: &br&  “巴库委员会的工作尚未走上轨道。与‘库兹马’(邵武勉的化名。——作者注)的关系复杂化了。他不知因为什么生几位委员的气,宣称要离开组织。而中央委员会送来的配备重要技术设备的一百五十卢布在他手里,暂时还拒绝交出来,这使工作还处于停顿状态。‘柯巴’几次请他交出,但是他固执地加以拒绝,显然表现出了对‘柯巴’的不信任。” &br&  卡普捷洛夫和佩列古多娃在说明“菲库斯”的这份报告时指出:“关于邵武勉不信任斯大林并且似乎认为他是奸细的流言,正是在这份报告的基础上产生的。”很明显,只有在对巴库布尔什维克地下活动的历史只知道一点点皮毛,或者完全不愿意尊重事实的情况下,才会根据“菲库斯”的这一报告提出斯大林就是那个把党的机密出卖给警察机构的“菲库斯”、而邵武勉似乎对斯大林进行了揭露的说法,这种说法在上世纪80年代末曾广泛地散布开来。 &br&  卡普捷洛夫和佩列古多娃也摘引了“菲库斯”十天后提供的另一份报告: &br&  “在月度报告(我于去年8月11日提交的第2681号报告和今年3月6日提交的第1014号报告)提到的化名为‘爱吃奶食的人’,党内都叫他‘柯巴’,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巴库委员会委员,党内最积极的工作人员,现在取代普罗科菲·贾帕里泽起着领导作用(后者于去年10月11日被捕——见本人10月16日第3301号报告),现根据我的命令,此人已于3月23日为外部监视的人员所拘捕。 &br&  “拘捕‘爱吃奶食的人’的必要性,是由今后完全无法对他进行监视产生的,因为所有的密探他都知道了,甚至新从梯弗利斯派来的人也马上被暴露,而且‘爱吃奶食的人’在每一次骗过监视的人的同时,还把他们指给他碰到的同志们看,这当然对事情有明显的害处。” &br&  根据卡普捷洛夫和佩列古多娃的意见,“菲库斯”的这份报告证明所有指控斯大林与沙皇警察机构有联系的说法都是谎言。他们并不排除邵武勉在一段时间内不信任斯大林的可能,不过他们认为斯大林的被捕消除了这些怀疑:“我们看到,就连像邵武勉这样有经验的革命者也不能保证在复杂的条件下对自己的同志不作出错误的判断。” &br&  卡普捷洛夫和佩列古多娃也证明了利用沙皇警察机构的其他档案材料指控斯大林的做法是没有根据的。他们指出了在解释马林诺夫斯基在与斯大林谈话(斯大林根本没有怀疑对方是警察机构的奸细)的基础上写的报告方面的不当之处。美国的一位研究者爱德华·史密斯的臆测,也建筑在这样任意解释斯大林给马林诺夫斯基的信的基础之上。史密斯在其《青年斯大林》一书中写道,斯大林离开梯弗利斯教会中学后立即成为警察机构的奸细。他根据斯大林在被教会中学开除后有一段时间没有工作这一点推测道,这时宪兵队可能招募了他。史密斯不顾事实地断定说,从1899年5月到12月,斯大林并没有居无定所地借住在各位朋友家里,而是在一个秘密的警察机关里,在那里受如何当一个密探的训练。这么说来,也可以很容易地断言,这半年斯大林是在传说中的西藏的沙姆巴拉度过的或在德国的间谍学校受训。史密斯没有任何材料证明他的推测,大概他有的只是败坏斯大林名声的强烈愿望。 &br&&br&&br&想要证明斯大林与警察机构合作的图谋还不限于此。有的作者常常拿出两个指望没有经验的读者能接受的论据,来弥补没有任何证据造成的欠缺。第一,各种诽谤材料的制造者提醒人们注意斯大林曾从流放地频繁地逃跑,断定说,没有警察部门的帮助他做不到这一点。同时却避而不谈这样的情况,即斯大林并不是从法庭判定的服刑地点逃跑的惟一的革命者。例如,从流放地逃跑的有托洛茨基、布哈林、奥尔忠尼启则、加里宁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其他许多著名的活动家。第二,为了说明为什么警察仍然还是多次逮捕斯大林,某些诽谤材料的制造者(例如Ф.沃尔科夫)写道,“逮捕朱加施维里是为了遮人耳目,以便掩盖他所起的奸细的作用和接踵而来的对革命的地下活动的打击”。然而斯大林在首次被捕后的十五年内有不到六年的时间是在自由中度过的,这一点可以证明,沙皇警察机构利用自己的密探的效率很低,为他们创造了最不利的条件来回报他们的服务。 &br&  此外,应当考虑到,1917年二月革命后全国都知道了沙皇警察机构所有公开的和秘密的人员的名字。阿伦森宣布关于斯大林曾与沙皇警察机构合作的说法是无稽之谈,他指出:“从1917年3月到11月,临时政府特别侦查委员会在会上确定了警察机构密探的详细名单,并听取了警察厅主要官员——马卡罗夫、别列茨基、维萨里奥诺夫等人——的最坦白的供词。为什么谁也没有提到斯大林?假如斯大林真的是奸细,为什么革命后不像其他许多奸细那样躲起来以避免逮捕,却公开地住在彼得格勒,并作为中央委员会委员给《真理报》写文章?为什么圣彼得堡暗探局的头头格拉西莫夫……在国外发表的回忆录中没有提到斯大林?为什么像斯皮里多维奇和扎瓦尔津那样的非常熟悉情况的警察部门官员没有援引他的话?”还可以给阿伦森提出的这一连串问题再加上一个:“为什么那个据说与斯大林一起与警察机构合作过的马林诺夫斯基在1918年受审判时避而不谈他?”此人似乎可以利用公开审判的机会来败坏苏维埃国家最有影响的领导人之一的名声。 &br&  关于斯大林与沙皇警察机构合作的指控毫无根据,这对任何客观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目了然的。但是一而再固执地重复同样的谎言和提出同样的臆造的论据,证明斯大林的整个一生早就成为造谣诽谤的对象。同时还力图使这些谣言适应政治形势的变化。由于现在在沙皇警察机构供职已被认为是可敬的事,关于斯大林曾是警察机构的奸细的说法也就不再是对他的名声的损害了。看来一个叫亚历山大·奥布拉兹佐夫的人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便在他的刊登于日《独立报》上的题为《敌人》一文中断定说,斯大林是一个密探,不过不是俄国情报机关的,而是英国情报机关的。 &br&  奥布拉兹佐夫作为证据提出的,是“苏联著名特工机关的秘密部门之一的工作人员”、一个叫雅科夫·普罗科菲耶维奇·伊万诺夫的人的一段文字。(无论是奥布拉兹佐夫所说的两个供学生用的笔记本还是伊万诺夫这个人,从来都没有人见过。)这篇文章像是对公布历史文献的拙劣的模拟,其中肯定地说,约瑟夫·朱加施维里早在1901年就在巴统与“英国和土耳其的间谍头子”发生联系。奥布拉兹佐夫提出的证据是这样的:“可证明斯大林是英国情报机关而不是俄国情报机关的间谍的,有这样一个事实:如果说,在最后一次被流放前他可以轻松自如地从流放地逃跑的话,那么现在他的这一招就没有行得通。他之所以滞留在图鲁汉斯克边疆区,原因只有一个,即战争开始了,英国干脆忘了他们的这个间谍。” &br&  这就是说,在俄国像在自己国家里一样发号施令的是英国情报机关而不是俄国的情报机关,如果英国有什么事没有做成,那只是由于奥布拉兹佐夫在英国特工机关的工作中发现的极端的疏忽。文章作者说,斯大林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时第一次与丘吉尔秘密见面,然而在国内战争年代他与英国人的联系中断了,只是“到30年代斯大林才恢复同英国人的接触”。照奥布拉兹佐夫的说法,从那时起,斯大林的所有行动,因而也是苏联政府的所有行动,目的都是为了消灭“作为一个国家的俄罗斯”而讨好英国人。只是在波茨坦会议后,斯大林似乎决定与英国情报机关断绝关系,而这成为丘吉尔日在富尔敦宣布“冷战”开始的起因。 &br&&br&&br&各种旨在败坏斯大林的名声的说法虽然有很大差别,但是它们都力图证明,他几乎从革命活动一开始就不是他冒充的那种人,而是他所参加的党的敌人,当然也是列宁的敌人。这样的说法对斯大林的敌人解释苏联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很有帮助。&br&&br&———————————————————————————————————————————&br&&br&这里顺便指出,所谓“斯大林是沙俄政府暗探”的说法之所以流传开来,还与1920年代至1930年代的苏联国内政治斗争有关。不管谣言的原始版本是由谁炮制的,斯大林在国内的政敌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至少是采纳了这类谣言并将其作为反斯大林的“论据”加以传播。早在1932年,留京(原联共(布)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莫斯科市某区委书记,后于1928年10月在针对党内官僚主义分子的“自我批评”运动被撤职)为首的布哈林派地下小组就在其文件中称斯大林为“大间谍、奸细、党的破坏者”、“俄国革命的掘墓人”,声称要采用包括武力手段在内的一切手段推翻之。同时,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第一副局长(由于局长明仁斯基体弱多病,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的实际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亚戈达主持的)、后任内务人民委员的亨利希·格利戈里耶维奇·亚戈达实际上也是倾向于布哈林、李可夫、托姆斯基为首的右派的(与现在的许多有良心的历史学家将来戈达归为“斯大林的打手”相反,1928年布哈林在与加米涅夫的秘密谈判中明确宣称“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的亚戈达和特里利塞尔是我们的人”)。奥尔洛夫的谣言应该与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和内务部的右派分子(或许还有其它方面的阴谋者)的政治阴谋有关(事实上奥尔洛夫在自己的回忆文章中就认为乌克兰地方党政领导和图哈切夫斯基为首的军人集团在合谋搞政变,只不过他的说法是斯大林是沙俄暗探,因此政变密谋是所谓使国家摆脱登上极位的奸细的正义之举。当然以他的地位,听到的基本上是一些流言,不过空穴来风必有其因)。实际上,1933年初揭露的以联共(布)中央书记、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A·П·斯米尔诺夫为首的主张将斯大林及其战友赶下台的“斯米尔诺夫反党集团”的参加者中就有时任俄联邦内务人民委员的B·H·托尔马乔夫(这一集团的立场也是右倾的,“提出了解散集体农庄,改组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工会与国家分开,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等要求”)。&br&另外,根据马林科夫之子A·Г·马林科夫的说法,甚至在叶若夫倒台后,也发现其保险箱内“保存着一个老布尔什维克的报告,其中表达了怀疑斯大林与沙皇暗探局有联系”。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怎么样。 所谓“抢银行”,在当时俄国革命者的语境中叫“没收行动”,即没收阶级敌人的财产作为革命经费(具体手段当然也包括了袭击银行和运钞车),年的俄国革命中,这类行动比较频繁。当时布尔什维克等正在从事反对沙…
&p&喷了,八万。&/p&&p&&b&即使是迄今为止俄国学界最高的数字,也只不过是165000被俘,7万死亡。当然还有些十万之类的数字,基本上就是地摊了&/b&&/p&&p&&b&然而某些先生仍然不满足,愣是把这个数字再加了一万。&/b&&/p&&p&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我不知道。&/p&&p&那些奇高无比的数字——大部分都是2004年之前得出的。在当时,&b&莫斯科方面的档案并没有被完全公开给学者&/b&,而“有良心的俄国学者”给出的数字也是从四万到十万什么都有。因此,&b&可信度完全取决于你的屁股&/b&。&/p&&p&在2004年,&b&波俄两国&/b&结合最新档案,&b&联合调查&/b&出了一个数字——8万到8万5千被俘,&b&1&/b&死亡。低的数字是波方结论,高的是俄方结论。但是总体而言,死亡率最高估计不过在&b&25&/b&%。&/p&&h2&虽然如果按照某些亲历者的“回忆”进行简单相加的话,很可能会得出一个远远高于这个数字的结论。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简单的被俘士兵,他没有能力也不可能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也正因此,这次联合调查并没有把所有士兵的回忆数字简单相加,这是应该注意的。&/h2&&p&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调查结果认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疾病——&b&各种各样的疾病&/b&。因为波兰使用的战俘营很多都是一战剩下来的,再加上波兰刚刚建国,条件不可能很好,因此疾病成为一大问题。顺便,&b&不要忘了当时正在肆虐的西班牙流感&/b&。&/p&&p&当然不可否认,&b&依然存在一定的针对性屠杀&/b&——&b&特别是针对红军内部的共产党员之类&/b&。但是应该清楚,&b&这并非死亡的主因&/b&。&/p&&p&在这之后,俄国方面后来推翻了自己之前的结论,并且把死亡人数进一步的提高。&b&即使是俄语wiki,也是最终承认并且最倾向采用这个数字&/b&。(&b&有说法认为是将比例提高到了40%,也有说法认为是将数字提高到两万多,但是同时大大提高了被俘人数的估计,从而导致死亡比例反而下降&/b&)&/p&&p&当然,也有一些人倾向于用简单的数字加减来计算苏俄战俘的死亡人数,但是很显然这不可取。&b&因为首先关于被俘人数就缺乏定论,然后也要考虑到战俘脱逃以及统计混乱的问题。&/b&&/p&&p&被俘人数从最高的16万到联合得出的八万多都有,波兰宣布是放了六万多战俘,但是苏方最后接收到七万多,这中间很显然有统计问题或者战俘脱逃问题。加入白军的数字从几千到两万多什么说法都有,留在波兰的数字也不能十分确定……&/p&&p&而且另一方面,在苏波战争的最后波兰反攻阶段俘虏的红军,其计算也是个问题——他们很可能就没正经的被运到过战俘营就被放了回去,统计也自然是个谜。&/p&&p&&b&所以很显然,简单的减法运算并且随之得出“死亡数字”是显然的对历史不负责。&/b&&/p&&h2&&b&但是总体来说,我们也应该承认,这么多战俘的死亡,的的确确是一场悲剧。我认为波兰政府也有能力做得更好(虽然无法完全避免死亡),但是其的确没有这么做。&/b&&/h2&&p&但是话又说回来,为什么不大肆宣传呢?&/p&&p&因为苏波战争的战俘问题,&b&你以为苏俄自己就干净了&/b&?&/p&&p&波兰战俘的被俘数字目前公认在&b&五万&/b&左右。死了多少呢?&b&两万&/b&。&/p&&p&也就是说死亡率也在&b&40&/b&%。&/p&&p&这个数字&b&高于&/b&俄国人一开始得出的结论,和俄国人修正后的结论&b&一致&/b&。&/p&&p&&b&也就是说,双方战俘死亡率——即使把红军的往高了说,也是差不多的。而死亡数字呢?也并没有异常巨大的差别。&/b&&/p&&p&另一方面,论罪行的话,苏波战争时候红军不止一次放火烧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鲜战争 苏联空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