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死联合国降半旗是怎样让中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

蒋介石向美提出的反攻大陆GT-5计划破灭始末_网易军事
蒋介石向美提出的反攻大陆GT-5计划破灭始末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蒋介石向美国提出的反攻大陆GT-5计划破灭记)
1963年,蒋经国访问美国,与肯尼迪会谈。蒋介石自1949年逃往台湾后,始终没有放弃反攻大陆的梦想,而他也知道,任何反攻大陆的企图,都不能没有美国的支持。为此,蒋介石不失时机,不择手段,一次次向美国兜售各种形式的反攻计划。约翰逊执政后,不断升级对越南的战争,蒋介石认为有机可乘,遂向美国提出了反攻大陆的GT-5计划。蒋介石向莱特和腊斯克发出试探败退台湾后,蒋介石一直十分关注大陆的政治、经济动态,一有风吹草动,便在台湾掀起反攻大陆的浪潮。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大陆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及“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失误,加之苏联“老大哥”的背信弃义和中印边境冲突,这一连串的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使国民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对此,蒋介石仿佛看到了“光复大陆”的星星之火,再次萌发了他那快要熄灭的梦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助我也,光复大陆的时机到了!于是,蒋介石几次亲自出马召开高级军事会议,调集得力干将,布置制定了庞大周密的“旭光作战计划”。为实现这一计划,台湾当局大量购进了新式武器。与此同时,蒋介石还迫不及待地向美国发起舆论攻势,希望获得响应和支持,但美国政府出于各种原因,没有明确表态,这令蒋介石十分不快。肯尼迪总统遇刺后,约翰逊执政,蒋介石便又蠢蠢欲动。此时美国正发动侵越战争,蒋介石想借助这场战争,把美国也拖入两岸冲突中来。为此,台湾不断向美国施压,要求新政府对“中华民国的未来”表示支持。1963年9月,中法建交不久,蒋介石召见美国“驻台大使”莱特。他对莱特提出加强美蒋在东亚包括越南合作的三种方案:第一,由美、台、南越、南韩四方缔结军事同盟;第二,由台湾和南韩、南越缔结“三国军事同盟”,由美国提供海空军援助;第三,由台湾和南越、南韩分别缔结双边同盟,而由美国提供同样的军事援助。蒋介石的上述提议可谓用心良苦,都通过将台湾和越南绑在一起,促使美国支持他反攻大陆的图谋。美国当然对蒋介石的如意算盘了如指掌,对台湾反攻大陆的军事能力也有清醒地评估。虽然约翰逊政府视越南问题为美国亚太战略的当务之急,但他最关注的还是中国的介入程度。美国极力想避免与中国在越南战场公开交战,也并不想因台海再起波浪而被拖了进去。所以约翰逊将美国对台湾短期目标定为“确保台湾海峡局势平稳”,将中长期目标定为“在未来的十年中,使台湾与中国大陆出现最大限度的分离”。为使蒋介石接受美国的两岸政策,并对蒋进行“安抚”,国务卿腊斯克受约翰逊委派,于1964年4月访问了台湾。蒋介石却将腊斯克的访台视为说服美国支持他反攻大陆的良机。4月16日,他接见腊斯克并与之举行会谈。会谈中,蒋介石反复强调,中共政权已“内外交困”,目前正是国民政府反攻大陆的最好时机,希望美国政府能从实际利益出发,支持台湾对大陆加强军事、经济、政治和心理压力。与此同时,蒋介石向腊斯克递交了一份英文本的《美台协作对中共实施压力》的计划书。蒋介石“创造性”地提出,反攻大陆的机会只能靠创造而不能靠等待。为了创造机会,可以考虑在大陆的一些省份,如紧靠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甚至印度的西南省份先发动常规战争,这样的行动,既十分有效,也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风险。然而,腊斯克委婉地挡回了蒋介石这一“创造性”的提议。他认为,如果没有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全力支持,台湾方面在军事上是决不可能在大陆站住脚的。而一旦美国介入,就不可能不动用军队,甚至动用核武器,赫鲁晓夫也不会袖手旁观了。这样,整个北半球将难免再次陷入战争之中。台湾的这些动作引起了大陆的高度警惕:军事上,中央军委下令全军进行紧急备战;外交上,中央政府进行了不懈努力,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就与美国大使卡伯特在华沙举行会谈,警告了美国。卡伯特当场表示:“在目前情况下,美国决不会支持蒋介石发动对中国大陆的进攻……。如果蒋介石硬要行动,我们两家联合起来制止他。”后来,肯尼迪也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声明:“国民党军如果对大陆采取军事行动,那等于自杀。”蒋经国访美提出G T-5计划尽管美国政府不同意台湾的反攻大陆计划,但蒋介石仍不愿就此罢手。1965年9月,他派“国防部长”蒋经国前往美国,向约翰逊政府再一次提出了美蒋协同反攻大陆的计划。这个计划正式名称为《共同利益问题》,代号是“大火炬5号”,英文是Great Torch Five,简称GT-5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国民党军队拟在美国海军和空军的掩护下,登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五省,切断中共援助越南对抗美国的补给线,以收釜底抽薪之效,让美国在越南战场由被动变主动。9月22日,蒋经国前往五角大楼拜会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正式递交了GT-5号计划,希望美国方面提出“咨询意见”。麦克纳马拉看完这个计划后,正告蒋经国:“实施这样的行动,是离不开美国的地面部队和核武器支持的!”为打消美方疑虑,蒋经国立即强调:“台湾方面将把战争限定为纯粹的内战,并由国民党军队承担全部作战任务;美国方面所要做的只是用舰艇运送国民党军队渡海登陆,在登陆前由美国海空军承担护航任务,以保证国民党军队免受大陆海空军的袭击;美军护航时,不需要采取任何直接攻击中共海空军和大陆军事目标的行动,除护航外,不需要出动任何军队,更不需要动用核武器。”为了能够说服麦克纳马拉,蒋经国反复强调了实施这一计划的战略意义:“第一,当前越南的局势表明,中共已将东南亚作为其‘战略扩张’的主要方向;第二,一旦国民党军队在西南五省展开反攻大陆的军事行动,大批中共精锐部队就会被牵制在台湾海峡和华南沿海,进而无法进入北越对美作战;第三,在地理位置上,西南五省是越南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一旦夺取西南五省,就可以将中共与北越隔离开来,使中共无法再向北越输送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进而促使越南战场的形势朝向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然而,麦克纳马拉仍担心,唯恐美军重蹈1961年在古巴“猪湾事件”的覆辙。对此,蒋经国解释道:“美国在猪湾的登陆行动之所以受挫,一是组织不力,二是由于古巴国内反共政权已经瓦解,不可能提供有力的援助。而GT-5计划一旦实施,将不存在这两方面的问题。”他还慷慨地表示:“为了维护‘自由世界’在亚洲的利益,国民党军队将随时听候美国的调遣。”次日,约翰逊在白宫接见了蒋经国一行。接见前,蒋经国先与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官员邦迪会谈。蒋经国分析了美国与中共冲突的严峻形势主张美蒋应密切合作,对中共的动向进行深入研究,并采取共同的对策,而双方合作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使用“在台湾的中国人的力量”。但是,邦迪的反应却相当冷淡:“我不认为与中共的全面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政策是,既要遏制中共,又要避免与中共进行全面战争……”蒋经国仍不死心,在与约翰逊会面时,他再次展开游说,认为台湾方面提出的GT-5计划,既能有力地打击中共,又能避免美国与中共在越南迎头相碰,因而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然而,约翰逊对此建议不置可否,只是笼统地表示:“美国既不愿意与共产主义势力展开全面战争,又不想抛弃南越,从越南全部撤走美国势力。”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予以否定蒋经国离开美国后,麦克纳马拉将GT-5计划交付参谋长联席会议,要求尽快从军事战略角度对这一计划进行评估。日,麦克纳马拉收到了参谋长联席会议递交的编号为JCSM-825-65的备忘录,该备忘录认为,GT-5计划能否成功,将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第一,美国方面提供有力的海空支持和后勤保障;第二,中国大陆出现大规模的“民众暴动”;第三,大陆军队在国民党军队登陆后“大批投诚”加以响应。在目前的情势下,这三个因素都不现实。因此,GT-5计划一旦实施,根本不存在成功的可能。备忘录还强调,如果美国方面同意就这一计划与台湾方面举行商谈,那将表明美国对这一计划的支持和鼓励,而美国在远东所面临的战略态势,却要求美国不应该对台作任何形式的承诺。对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上述意见,美国政府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日,美国中央情报局驻台“情报站站长”克莱恩向他的上司麦考恩局长递交了另外一份备忘录。该备忘录力主重新审议GT-5计划,正视利用蒋军登陆华南地区牵制中共出兵越南行动的可行性。备忘录声称,有关方面对GT-5计划不予考虑主要是担心会过度刺激中共,进而为中共出兵越南提供口实。然而,事实上中共已派兵到了越南(主要是后勤保障部队)。美国当前从未考虑到蒋介石军队对美国的在越军事行动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而事实上台湾所拥有的50多万地面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并得到少而精的海空军支持,战斗力不可低估,同时他们对中国大陆求战心切,并支持美国在亚洲的战略目标。因此,美国应该积极考虑利用这支力量,打击中共军队,阻止中国增援越南战场。该备忘录最后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立即与台湾方面就国民党军队对华南实施登陆进行磋商,制定联合行动方案;第二,可考虑先行接收1万国民党特种兵进入南越山区,参加美军对越共的搜剿和追捕行动;第三,一旦中共军队与美国及老挝、泰国的友军直接交战,美国应使用海空军支持国民党军袭击华南沿海,攻占西南五省,以切断中共与北越之间的交通线。
就在美国政府内部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台湾方面加大了说服美国支持GT-5计划的力度。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惠勒上将访问台湾,蒋介石亲自接见了惠勒将军。在会谈以及其后共进晚餐期间,蒋介石喋喋不休地向惠勒将军鼓吹:只有反攻大陆才是解决南越问题的“根本之道”。蒋介石一再要求惠勒将他的意见转达给约翰逊总统、腊斯克国务卿和麦克纳马拉国防部长。惠勒将军礼貌地表示,他毫不怀疑蒋介石所说的是心里话,并答应回国后定将其转告给约翰逊总统等人。期间,蒋经国也数度约见美国“驻台大使”莱特,希望美国能够利用国民党这样的“盟军”。尽管如此,反对GT-5计划的声音在美国政府最终还是占了上风。日,美国“驻台大使”莱特约见蒋经国,向他正式转达了美国政府不支持GT-5计划的立场。1月28日,美国国务院向美国“驻台大使馆”发出电报,以书面形式正式拒绝了蒋介石反攻西南五省的GT-5计划。对于美国政府的上述决定,蒋介石感到相当的恼怒,但也只能让GT-5计划束之高阁。后来,蒋介石获悉中国大陆已经拥有原子弹时,不得不哀叹:“完了,我们反攻大陆已彻底没有希望了!”
本文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马路遥_nn2738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中国在联合国上的八张否决票_读书频道_新浪网
投出最少反对票的“反对者”
&&&&出于对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功绩的认可,《联合国宪章》赐予了我们神圣的一票否决权。由此,这庄严的一票,成了中国在联合国外交的艺术精髓所在。反对什么?反对谁?何时反对?都耐人玩味。曾有玩笑说中国最喜欢的两种意见就是弃权与反对,这说法太不正确了。中国至今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使用否决权最少的国家,而弃权也并非意味着沉默和无态度。与其一味指责,倒不如让我们仔细看看这八张否决票。从中体现的,是站在世界之门前的大国背影。
中国历次行使否决权
中国外交官手记:重返联合国的惊险岁月
中国重返联合国现场照。点击大图可观看更多。
联合国里的中国外交官:腰板很直也很硬
联合国的会多,在世界上也是出了名的,中国外交官感受颇深。点击大图可观看更多
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中国投否决票现场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在表决中投否决票。点击大图可观看更多
安理会会议中中国投赞成票的场景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李保东投赞成票。点击大图可观看更多。
中国连任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成员国投票现场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王民(左)在投票。点击大图可观看更多。
“五大国”的确立
&&&&日,旧金山制宪会议圆满结束,《联合国宪章》正式签署。其中宪章第23条明确规定: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为――美、苏、中、英、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
&&&&日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与会各国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
关于一票否决权
&&&&安理会的表决程序是一种受限制的多数表决权,只要一个常任理事国对某一决定投反对票,即使安理会其他所有14个理事国都投赞成票,该项决议也不能通过。
&&&&中华民国对蒙古加入联合国的态度非常有意思:1946年时国民政府发表声明,全力支持并将帮助蒙古加入联合国。蒋介石政权败逃台湾后,即收回对蒙古独立的承认,在蒙古加入联合国的申请中行使了否决权。此举引起苏联东欧集团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不满。1961年,迫于国际形势的压力和争夺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的考虑,台湾当局作出了妥协,但也没有参加最终投票。联合国通过1630号决议,接纳蒙古加入联合国。[]
&&&&日,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原东巴基斯坦)向安理会提出加入联合国的申请。由于当时印度军队尚未撤出东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未承认孟加拉国,我国从反对肢解一个主权国家的原则出发,在安理会投票反对,从而否决了由苏联、印度、南斯拉夫和英国提出的关于推荐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这是我国自恢复联合国席位以来第一次在安理会行使否决权。[]
&&&&中国第二次使用否决权是日。当时我们否决了英、法等国对索马里、几内亚、南斯拉夫三国反对以色列侵略叙利亚、黎巴嫩提案的修正案。这是一次分段表决。在针对提案这一段,中国行使了否决权。其实,分段表决需要得到提案国的同意,但由于我们不熟悉安理会规则,匆忙投了反对票。有意思的是,苏联代表对此并无思想准备,慌乱中也跟着中国投出了反对票。
&&&&日,中国否决了关于向危地马拉派遣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决议草案,理由是危地马拉与台湾维持外交关系以及每年在联合国总务委员会上联署所谓要求台湾“参与”联合国的提案。危地马拉政府的所作所为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违反了联大的第2758号决议,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干涉了中国的内政,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日,否决了安理会关于延长联合国维和部队驻守在马其顿的期限的决议草案。这两次否决实际上都是同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双边关系相关。危地马拉一直与台湾有"外交"关系。马其顿于1993年与我国建交,日马政府却正式批准了与台湾的"建交公报",这种情况迫使我不得不在延长联合国驻马其顿维和部队的问题上行使否决权,以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
&&&&2007年1月,在美国起草的缅甸问题决议草案里,再次指责缅甸国内存在人权、艾滋病、毒品等问题,称这些问题对地区安全造成威胁,并要求缅甸政府尽快改善国内状况,否则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后果。
&&&&当地时间1月12日下午,针对美国和英国提出的有关缅甸问题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时,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庄重地投下了反对票。与中国一起反对该草案的,还有俄罗斯和南非。正是中俄的联手反对,使得美英的提案未获通过。
&&&&俄罗斯和中国日在安理会投票否决了美国起草的一份制裁津巴布韦的决议草案。在表决中,南非、利比亚和越南也投了反对票。投赞成票的有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巴拿马、克罗地亚等国家。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王光亚说,在国际上动辄使用制裁或威胁无助于解决问题。津巴布韦有关谈判进程已经启动,如果安理会此时制裁津巴布韦,将不可避免地干扰谈判进程,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
&&&&日,一份由英法等欧盟国家提交的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在联合国安理会表决未获通过,俄罗斯和中国投下反对票,印度、南非、巴西和黎巴嫩弃权,美国和安理会一些欧洲成员投赞成票。
&&&&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西方强国却对中俄的否决票充满敌视。英国政府称俄中“要为叙利亚今后发生的暴力负责”,美国更是屡次斥责中俄随意动用否决权,声称中俄必须给“为自由、人权而战的人们拿出其解释”。
&&&&联合国安理会2月4日就叙利亚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中国坚持通过和平、对话和政治方式解决问题的原则立场,同俄罗斯一道投了否决票。中国表示愿根据有关原则立场,积极、建设性地参与磋商,同各方一道,为推动通过政治对话妥善解决叙利亚问题而作出努力。
&&&&中方并强调,坚决反对使用武力解决叙利亚问题,坚决反对强行推动“政权更迭”等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做法。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称,一些西方国家发出的声音不够体面,他们近乎“歇底斯里”的评论掩盖了叙利亚事件的本质,叙利亚的暴力源不止一种而是多种。
美国等西方国家
&&&&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赖斯用“让人恶心”形容俄、中两国投票。澳大利亚同时表示“感到非常失望”称“中俄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叙利亚国内
&&&&据媒体报道,叙利亚政府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在俄罗斯驻黎巴嫩使馆外进行抗议活动。叙利亚反对派也加入此次抗议,高举近期军事镇压中死亡抗议者的照片。
评论条 留言板
欢迎联系我们
嘉宾访谈:
页面设计:
电话号码:010-往期回顾 &
1943权力之巅
&&&&从黄山的云岫楼到国民政府旧址,如今需要约两个小时的公交时间。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2号,这里就是昔日的国民政府。八年抗战中,它是临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是陪都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大片国土沦丧后,中央政权依旧在战火中矗立的象征。&&&&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因车祸逝世。10月10日,蒋介石就任国民政府主席。至此,蒋介石集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总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于一身,加上“盟军统帅”的称号和跻身四大国元首之列的荣耀,一时风光无二,走上了自己的权力之巅。罗斯福的特使居里在重庆见到蒋介石时,觉得他“更瘦、更疲惫,似乎更虔诚、更严肃”,他身上没有“失败论或想放弃抗战的迹象”。&&&&“得意之作”&&&&武汉会战和迁都重庆,意味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相持,意味着艰苦卓绝,意味着漫长艰辛。蒋介石组织过大规模的“冬季攻势”,这是正面战场发动的一次战略性进攻,以中方的惨重伤亡换来日军的惨重损失。“冬季攻势”失利后,日军反扑,枣宜会战等爆发,张自忠便阵亡于此。&&&&一切努力,一切牺牲,都换不来速胜。相持到1942年,在抗战的第五个年头,蒋介石的正面战场终于有了激动人心的胜仗——第三次长沙会战。&&&&主持长沙作战的是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他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而是粤系军阀。但他又确实是国民党军队里少见的将才。蒋介石既认可他的军事才华,又怀疑他是否忠心耿耿。鉴于此,蒋介石决定亲临南岳,并给薛岳拍了一份电报:“我第二线兵团可稍向后退配备,占领有利地势,主动把握战机,容敌先攻长沙,我则乘敌进攻受挫之机,从多方面打击敌人。”薛岳召集各兵团、各军指挥官在长沙举行防务会议,制定“天炉战法”——在诱攻和伏攻地区配备兵力,从四面八方遥相呼应,形成天然巨炉之势,以待机围歼敌人。&&&&1942年元旦前后,日军察觉到中国军队的意图,于是投入主力,想以最快速度拿下长沙城。但长沙守军顽强坚守。1月4日,前来包围日军的中国援军在城南吹响了冲锋号,敌人听到背后雄壮的号音,如闻霹雳,纷纷逃窜,最后大多数日军落入浏阳河与捞刀河河谷、影珠山下,这无异于“自投天炉,予我以熔化之机”。第三次长沙会战最终取得歼敌5.6万的胜利。&&&&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福尔曼就在长沙的外围战场上,他写成了《湘北战场视察》等重要新闻稿,发回美国后,引起巨大轰动。中外媒体争相报道此次会战,英国《每日电讯报》称:“际此远东阴霾密布中,惟长沙上空之云彩确见光辉夺目。”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宣告成立只有数天,这是盟军的第一个胜利。美国随即宣布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自淞沪会战以来,蒋介石渐渐明白单纯的城市阵地战于事无补,但仍然要坚持正面会战的原因之一,就是相信唯有如此才能让国际社会同情中国,如今总算实现了。他在日的日记中写道:“此次长沙胜利,实为‘七七’以来最确实而得意之作。”&&&&“盟军统帅”&&&&长沙大捷前一个月,蒋介石还迎来了一个好消息:在中国独自对日作战4年半之后,日本偷袭珍珠港,把美国拖入了战争。&&&&“那天大约凌晨4点钟,蒋介石接到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的电话,告诉他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对美国宣战了。蒋介石非常兴奋,在日记中写道:抗战政略之成就,本日达于极点。”钱峰说。&&&&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代表聚会华盛顿,发表了对德意日轴心国共同行动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成立。随后,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重庆,请蒋介石出任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在名义上拥有对这一区域内盟国所有军队的指挥权。&&&&蒋介石闻讯兴奋异常。他从未料到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他一夜之间成了“盟军统帅”(中国战区)。他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命,作为回报,他请罗斯福派一名亲信来华出任战区参谋长。&&&&1942年3月,个头中等,头发金黄的美军陆军中将史迪威抵达重庆,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开启了他与蒋介石的“合作”。在史迪威心中,自己是来监督蒋介石而非辅佐蒋介石的。“两人一见面,彼此的印象都不好。蒋介石认为史迪威没有作战经验,而史迪威在日记里评价蒋介石是‘固执的家伙’,后来一直称蒋‘花生米’,很少尊重蒋介石。”杨天石说。&&&&此时,日本对缅甸志在必得。占领缅甸,便能切断滇缅公路,困死中国,迫使重庆投降;同时可以西进印度、中亚与希特勒会师。这种形势下,中美英在缅甸联合打击日军,就迫在眉睫。经过史迪威的反复劝说,蒋介石终于决定增派部队开赴缅甸。&&&&蒋介石派出的是自己的精锐——8万名德式训练的部队,而且交给史迪威指挥。史迪威十分惊讶:“公道地说,要他们把重要地区的兵力交给一个他们既不认识,也没太多信心的老外,着实不容易。”但后果让蒋介石焦头烂额。“重庆政府和蒋介石在缅甸的战略利益,与美国和史迪威在缅甸的战略利益是不一致的。蒋介石制定的防守战略,符合中国的利益,但被史迪威嫌弃‘太过保守’,因而未被执行。史迪威在入缅作战后屡屡越权,蒋介石又在重庆重重干预,两人互不买账,结果只能是战场上一连串的失利。”钱峰说。&&&&蒋介石与史迪威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罗斯福同意由美国陆军少将魏德迈来华替换史迪威。&&&&“心中快慰”&&&&美国历史学者周锡瑞认为,1943是中国的十字路口。他表示:“抗战之前,人们不能想象蒋介石能和罗斯福、丘吉尔平起平坐,可是从开罗会议开始,中国被定位为‘强国’。”在他看来,1943年前后,蒋介石及重庆政府在外交上的成就突出,对抗战产生了巨大影响。&&&&实际上,1943年对蒋介石本人而言也是个“大年”。他集党政军权力于一手,对战争资源的调度比前一阶段从容多了,所以能在外交领域腾挪出一番天地。&&&&第一件事是废除英美等国治外法权。日,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在华盛顿签字,中英同名条约在重庆签字,完成了美英放弃在华特权的法律手续。国民党借此大肆宣扬,说一举解决了国人力图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百年之痛。蒋介石则在日记中写道:“此乃总理革命奋斗最大之目的,而今竟将由我手中达成,心中快慰无言以喻。”&&&&第二件事是1942年底至1943年6月宋美龄访美成功。当时正值美国朝野推动废除排华法案,宋美龄的活动有助于排华法案的顺利通过。罗斯福还答应了不少援助中国的要求。&&&&第三件事是日,中国驻苏联大使与美英苏三国外长一起在《莫斯科宣言》上签字,倡议战后建立联合国,建立世界安全体系。对蒋氏夫妇颇有好感的罗斯福费了不少唇舌,才说服苏联人,让中国排在美英苏之后签字,正式成为四强末座。此举为中国跻身联合国发起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奠定了基础。&&&&第四件事是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短短4天,中美英三国首脑进行了多次会谈。感恩节那天,还留下了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三人平起平坐的经典照片。其后的《开罗宣言》郑重宣告:“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成就。&&&&“战事与外事的进展,使得蒋介石在1943年成为一个时代符号,凝聚了国内与国际上的认同,这是当时社会条件所造就的,也与美英等国仰赖中国战场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杨天石说。&&&&“转败为胜”&&&&正当蒋介石高兴之时,日军调集主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日军企图打通大陆交通线,拔除建设在中国南部、可以空袭日本本土的盟国机场,于是先后侵占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大片土地,攻克中国7个空军基地和36个机场,史称豫湘桂大溃退。&&&&其间,最危险的是桂柳会战。当时,日本攻入抗战大后方的广西后,为了保卫桂林,蒋介石集中了“最新、最良之武器与器材”,但与日军交战不到两日,即告失败,被蒋介石称为“抗战以来未有之败绩”。随后日军进一步攻克贵州南部的重要战略基地独山,贵阳告急,陪都重庆暴露于前线。&&&&新的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立即向蒋介石提议,如贵阳失守,准备迁都昆明。蒋介石回答:绝未考虑。&&&&“当时,中国军队的精锐集中在缅甸北部的远征军战场,蒋介石本来已经从中抽调两师归国增援,但由于天气不好,空运困难,英军统帅蒙巴顿又提出抗议,使得调兵无法实现。”杨天石说。这一时期,蒋介石心情沉重,他写道:“若至最后绝望之时,乃坚守重庆,决与此城共存亡。”&&&&当魏德迈再次向蒋介石询问政府迁离重庆时,蒋介石答:“此为中华民族历史与民族志节关系,不能讨论。余虽被敌在渝包围,亦决不离渝一步。”魏德迈表示,你既然不离开重庆,我也不离开你,但仍劝蒋“应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能不注重现实”。蒋介石不为所动,在日记中写道:“彼并未了解中华民族杀身成仁之传统精神也。”&&&&在重庆的各国使馆可不像蒋介石那样镇定。日,蒋介石得悉,驻渝美国使馆将于第二天下令撤退在渝侨民,这将严重动摇中国的军心、民心。蒋介石十分意外,命宋子文与美国驻重庆使馆交涉,争取撤销此举。但英国使馆、苏联使馆也准备撤侨,蒋介石更为痛心,他在日记里写道:“情势至此,诚历人生未有之奇难矣。寒天饮冷水,点滴在心头。世之子孙,若不知自强自立,何以湔雪此恨也。”最终,在蒋介石反复保证中国政府负责其安全之后,英、苏使馆表示暂不撤退。&&&&豫湘桂战役中,日军远离后方,深入中国西南腹地,已成强弩之末。“国军没有战胜,但无人可以说他们没在打仗。”哈佛学者、前美国驻华外交官陶涵说。双方战线在广西车河一线稳定下来。蒋介石捕捉到这一态势,“自信可从此转败为胜”。&&&&巧的是,史迪威在离开中国前也作出了同样判断。他是基于重庆的精神面貌:“每次从印度到中国,我都感到震惊。在印度,人们垂头丧气、骨瘦如柴、面无笑容、眼神冷漠。在中国,人们抬头挺胸、乐观、积极、比较干净、努力赚钱,显然生活有目标。”他感觉到在这座热辣的陪都,民心士气始终都在。&&&&“中国之命运”&&&&在蒋介石个人声望达到顶峰的同时,国民政府的官僚腐败作风已然积重难返。&&&&时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中央大学经济系主任的马寅初给陆军大学将官班讲抗战财政问题时说:在抗日战争这个中华民族存亡的关头,全国上下应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同德、共赴国难。但是现在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钱,“上等人”则既不出钱,又不出力,囤积居奇,发国难财。还有一种“上上等人”依靠权势,大发超级国难财。这种猪狗不如的人就是孔祥熙和宋子文之流。&&&&宋霭龄、宋美龄闻言向蒋介石施加压力,要求对马寅初进行严厉处置。蒋介石于是召见重庆大学校长叶元龙,训斥道:“你真糊涂,怎么可以请马寅初当院长?你知道他在外边骂行政院长孔祥熙吗?他骂的话全是无稽之谈!他骂孔祥熙就是骂我。”末了,蒋介石又提出要和马寅初谈谈,指出“他既是长辈,又是同乡,总要以大局为重”。马寅初一听,火冒三丈,拒绝见蒋:“文职不去拜见军事长官,没有这个必要!再说,从前我给他讲过课,他是我的学生,学生应当来看老师,哪有老师去看学生的道理!”&&&&1943年,针对毛泽东倍受欢迎的论中国前途一文《新民主主义论》,蒋介石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表示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这直接导致了知识分子的离心离德。前一年还与儿子大谈蒋介石“冷静沉着”“人格伟大感人”的闻一多公开表态:“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领袖原来是这样想的吗?五四(运动)给我的影响太深,这本书公开向五四宣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西南联大一些教授也感到失望。蒋介石的政府顾问、经济学者、原南开大学教授何廉曾说得很明白:“我们不过是政府的‘装饰品’。”他们远离了国民党政府,接近共产党。蒋介石没有想到,自己费尽功夫写成的《中国之命运》,成了国民党失去知识精英的前奏。&&&&宋美龄也被这本书吓了一跳,反对蒋介石出英文版,怕激怒美国人和英国人。然而,不用看这本书,罗斯福也早就对蒋心存疑虑。在开罗,罗斯福的儿子艾略特问他会谈怎么样。罗斯福说:“发生了好多事,我见到蒋委员长了。”他说蒋花了相当长时间叙述中国军队的抗战,但他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蒋的军队不打胜仗?”“为什么蒋阻止史迪威训练中国军队?”“为什么他将数以千计的精兵留守在共产中国的边界?”艾略特当然回答不了父亲的疑问。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