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第三代弟子名单再传弟子都有谁?

齐白石再传弟子“画忆台湾”
时间: 08:56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8月7日潍坊讯 日前,王明学国画小品(潍坊)展在潍坊展出,颇受好评。王明学先生是知名作家、国画家,曾任潍坊市工商局副局长,系齐白石先生的再传弟子。展览结束后,王明学先生抽暇整理画室时,再次拿出当年赴台归来创作的国画欣赏,尤其是将那幅台湾花卉写意四条屏一一悬挂,在台游览那美好忆景顿时再现。王明学先生说:“我平日所作画作多已送出或被友人索求,但这幅台湾写意的四条屏未舍出手,不是因这画画得有多好,只是想作为我赴台写生创作的见证、且留作纪念。”
  王明学先生从政数十年,工作颇有建树。据他回忆,数十年来有风风雨雨,多阳光灿烂,有敬业的艰辛,也有写作与绘画乐趣相伴。前些年,他曾走过祖国不少名山大川,然而为末能早日赴台观光而感到遗憾。在职工作时,身为“官员”,想去台湾非常之难。退休后又因忙于写作、绘画、交流、举办展览,加之赴台还得由他国转签,所以一直在找合适时机。
  一次,他收到了台湾国际文化与经贸交流促进会的正式邀请函:参加日香港、泰国、台湾环岛十一天三飞考察团。当即,他和老伴高兴的接受了邀请。
  在台期间,王明学先生和夫人饱赏了宝岛青山绿水、海蓝风清的美丽风光,感受到岛上的风土人情和同胞热情友好,这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如在四条屏画作中,其“神木”之作,是参照当时在阿里山森林公园的速描;“槟榔树”,是在下车时所见的拍照;“芭蔗”,台湾与大陆南方的椰林没啥两样,但雀落蔗叶是我亲眼目睹到的;早晨到山坡散步,一蔬菜大棚门前,有两株木瓜,枝杆矮小却硕果累累,有点新奇,便印入脑海,“木瓜”画就这样写实而成。王明学先生说,“还有不少人文景观,回来后也画了一些,但选取这四景素材,用六尺长条构图、搭配色泽,自觉别致大气,丰富了我的创意内容。”(中国台湾网、潍坊台办联合报道)
编辑:马一娜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齐白石再传弟子周植桑:方寸之间见精神;作者:刘婧来源:宜宾日报;人物名片;周植桑:齐白石再传弟子,宜宾市博物院副研究员,曾;发齐肩,浑身透着金石气息的老人,他就是周植桑――;选择把自己的家安在绿树环绕的真武山上,隐居于世,;周植桑的孙媳妇领着记者走进了一个不大的四合院;人生最得意之作:修补《泰山刻石》;在家随祖父、父亲、叔父、舅父读十余年私塾的周植桑;周植桑
齐白石再传弟子周植桑:方寸之间见精神
作者:刘婧
来源:宜宾日报
周植桑:齐白石再传弟子,宜宾市博物院副研究员,曾为中国秦文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秦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团研究会理事,现为四川省金石书画研究会顾问,宜宾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宜宾市收藏家协会顾问。其篆刻、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省、地(市)展出20余次,发表篆刻、书法的文章及作品40余件(次)。其简历分别载入《中国印学年鉴》、《中国收藏界名人辞典》、《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等。
在翠屏区真武山顶的庙宇里,常见一位体魄高大,剑眉龙眼,银
发齐肩,浑身透着金石气息的老人,他就是周植桑――中国秦学专家,著名篆刻大师。
选择把自己的家安在绿树环绕的真武山上,隐居于世,周植桑的答案很简单,只是喜欢那里的与世无争、抱朴守真、清闲雅致。
7月4日,天空不时飘落零星小雨,记者攀爬在上山的小路上,周围是一片郁郁葱葱。山虽坐落于闹市,却依旧保持着故有的那份宁静与祥和,新鲜的空气中弥漫着树木花草的淡淡清香,偶尔几声清脆的鸟鸣让人越发感到思绪明朗、精神豁达。
周植桑的孙媳妇领着记者走进了一个不大的四合院。房子前后都是庙宇,过堂旁是一个小池塘,院子里栽种了很多绿色植物。周老端坐在堂屋中,门槛处,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儿长得虎头虎脑,见有人进来,先是定眼一看,随即欢快地不停叫唤着,“妈妈,妈妈??”
泡上一壶清茶,与周植桑老人的交谈在一片轻松的氛围中开始。周老话虽不算多,但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已届耋耄之年后的周老,逐渐淡出社交活动,他深居简出,在操刀之余含饴弄孙,安享天伦之乐。
人生最得意之作:修补《泰山刻石》
在家随祖父、父亲、叔父、舅父读十余年私塾的周植桑,16岁为生计来宜从事商业工作,不久,便拜著名篆刻家肖友于先生学习篆刻。在周植桑的记忆里,肖老师严谨而随和,教授时更是耐心、细心,不厌其烦地边讲边示范。1955年,肖友于因患肺炎不治,走完了他勤奋清苦的42年人生,可谓英年早逝,葬于宜宾翠屏山麓。解放初年,周植桑又幸遇齐白石的另一位弟子姚石倩先生,在姚老师的指点下他的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
周植桑天资聪颖,博学多思,对篆刻技艺的要求更是精益求精,
他尽力之所及,收集各种石碑、诏版、古币、砖瓦以及封泥,广收博采、仔细研究,并且敢于大胆创新。多年的技艺打磨,使得经周植桑之手所制印章刀法精湛,气势雄健,布白均匀而不板滞,大气磅礴且流畅自然,众体兼备,涉笔成趣,古今融汇,风格超卓。
聊到篆刻,周老兴致最高的就是对于《泰山刻石》的修补。周老兴奋地告诉记者,2200多年前,秦始皇东巡泰山,丞相李斯为歌颂这位君主统一中国的伟绩,篆刻了《泰山刻石》碑,为历代书法艺术之珍宝。历史的变迁,长期以来风雨剥蚀,到清嘉庆22年只剩下两块残石,仅存22字。而流传于今的残缺不全的历代拓本却有53种,最珍贵的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泰山刻石》,拓本也仅有165字本,仍不齐全。
周植桑回忆,1979年,他受书法家李文放之约前往北京,与篆刻家李滋新一起,根据残留碑片和各种文史资料,反复研究考证,恢复了《泰山刻石》碑文的223字。此后,又由李文放重新书写,周植桑与李滋新一道将全文篆刻在了40块、每块重约50多斤的古砖上。拓本在故宫初展时,就得到了中外书法界和学术界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两年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实属不易,不能不说,这是周植桑参与创造的一大奇迹。“石碑上的原始文字只能通过各种史书以及保存下来的史料记载进行仔细核实查证,工作量大,并且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最终得以完成,能够再现2200多年前我国文学精华的《泰山刻石》秦篆碑文,参与这项工作很荣幸,并且很骄傲,这段经历将是我这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周老说到动情处,频频点头。
广交挚友 爱好收藏
在周老的宅门上方,一块硕大的牌匾格外吸引眼球,周植桑告诉记者,匾上四字为齐白石的四子齐良迟亲笔题写的“大匠之门”。
身为齐白石的再传弟子,周老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去北京跨车胡同齐白石故居寻宗。就是那一次经历,他巧遇齐白石的四子齐良迟,两人一见如故,交谈甚欢,兴致之时,齐良迟提笔为周老写下了“大匠之门”这四个字,还一并赠送了周老一张群虾图。返乡后,周老便将“大匠之门”刻制成了匾额,高悬于宅门至今,以鼓励和鞭策自己。
周老一生恬淡好古,不趋荣利,秉性刚直,不阿权贵,聊起自己除了篆刻以外的兴致,周老说,“只是喜交文士相互交流技艺,还爱好收藏。”著名书法家,东方书画院院长,旅美博士王明远曾赞誉:“周老师是我们所公认的篆刻造诣很深的名家大师,擅长研究各种古石碑、古币、诏版、封泥。秦篆印章刀法雄劲,深得齐派精髓,对钱币研究、书画鉴赏也功力颇深,却能淡泊名利,与世无争。”
周老家中所收藏的古今印谱、印章、印泥、名家书画十分丰富,印泥盒有300余个,古今印谱200余部,其中有赵之歉、邓石如、齐白石等线装印谱50余部,印章300余方,其中不乏田黄、鸡血、艾叶绿、白寿山等珍品,还有紫砂壶100余件,皆系珍品。
周植桑的家不大,低矮、潮湿,谈不上装潢,也就是一张四方桌,几把独凳子,但墙上却挂满了八方挚友们真心为他而作的诗、画、书法。虽已87岁高龄,但哪副作品出自于哪位朋友之手,周老记忆深刻,谈起与这些作品相关的故事,周老仍是津津有味。
正对大门,有两个一米多高的简易柜台,上面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花样、大小不一的印泥盒以及紫砂壶,甚是壮观。“以前因工作关系,经常出差,沿长江一直到上海,走到哪儿,我都喜欢收集当地有特色的印泥盒,不知不觉,就已收藏了300多个。我不看重收藏价值,只是眼里看着欢喜,给生活添一份情趣罢了。”周老告诉记者。 完成《正气歌》望外孙传承衣钵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周植桑又开始进行着自己的另一番计划。半年时间,文天祥的《正气歌》全文300个字被篆刻在了63方大小均为8cm×8cm的印石上,为了使整体效果更具有艺术美感,周老还创新地将印章设计为朱文、白文相间排列的形式。这样大的篇幅、如此多的印章,这在全国都极为少见。
构思布局、纸上排印、毛笔写在印石上、动刀篆刻……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每一刀手法都要求精准利落。很难想象,一位已经87岁高龄的老人,依旧还坚持着每天篆刻,选择不断地自我挑战。“篆刻已经融入我的生命,在我有生之年,都会坚持这项技艺,也希望它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周老很欣慰,自己的外孙王玺也十分喜欢书法和篆刻,并有意继承他的篆刻手法。
王玺毕业于宜宾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如今就职于宜宾市博物院。80后的王玺从小就受外公祖父耳濡目染的熏陶,最大的爱好就是金石书画、收藏以及篆刻。
王玺告诉记者,儿时,见外祖父坐在庭院里,伏在小桌上用小刀在大小不同的小石块上戳弄,不一会儿,见石块上就或凹或凸地显现出篆字来,如蚯蚓扭曲,如蜘蛛结网,很神奇。耳濡目染,便喜欢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齐白石再传弟子周植桑_图文38等内容。 
 绘画鉴赏:关于齐白石〈墨虾〉的再认识_幼儿读物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绘画鉴赏:关于齐白石〈墨虾〉的再认识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 题目:《关于齐白石〈墨虾〉的再认识》...他是齐白石再传弟子,出演姜子牙爆火,88岁仍与李立群同台飙戏
他是齐白石再传弟子,出演姜子牙爆火,88岁仍与李立群同台飙戏
他是《封神榜》中仙风道骨的姜子牙,还是《渴望》中王沪生的老父亲;他是齐白石的再传弟子,在从事表演艺术的同时,一直潜心于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如今他已经年近90,却仍活跃在舞台上。他就是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书画家、奇石收藏家蓝天野。
提起蓝天野,有些人可能会不熟悉,但是提到他演的90年版《封神榜》中的姜子牙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蓝天野成功的塑造了姜子牙道骨仙风,淡然悠远的智者形象,至今无人能超越。那时的他虽上了年纪却是独道老辣,但每一句台词都是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是无数80后的美好回忆。
除了《封神榜》中的姜子牙,蓝天野在《渴望》中成功出演了王沪生那温文尔雅的老父亲。
蓝天野,原名王润森,1927年生于河北省衡水市。1944年成为话剧演员,1952年成为北京人艺第一批主要演员。
蓝天野曾在公开场合表示,相比于演戏,更热爱的是绘画,从没有想过从事艺术表演的蓝天野却因为党组织的安排“阴错阳差”走上话剧演员之路,而且这一走就是70多年。
话剧《家》中饰演冯乐山。
话剧《北京人》中饰演曾文清。
蓝天野在很多经典话剧比如:《北京人》、《茶馆》、《蔡文姬》...中都饰演了重要角色。
相比戏剧,蓝天野更钟情于笔墨丹青,蓝天野在国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师傅是李苦禅和许麟庐,而李苦禅和许麟庐都是齐白石的亲传徒弟。有一段时间,蓝天野曾有全身隐退专研国画的想法,但是无奈难以割舍舞台情缘。
去年11月,已经88岁高龄的蓝天野再次登上舞台,与63岁李立群同台飙戏出演了话剧《冬之旅》。
李立群毫不讳言表达了对蓝天野崇拜之情:“蓝天野是我的偶像,他演的《茶馆》我看了30多遍”。
88岁的蓝天野则表示,自己一旦回到话剧舞台,便再也“收不住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白石女弟子求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