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海洋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总结上有何举措

                  
      
              
您现在:&&
浏览字体:
全国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全国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会议近日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近年来海洋预报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当前海洋预报减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了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飞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海洋预报减灾工作取得的成绩。会议指出,近年来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成效显著,海洋预报减灾工作体系初步形成,海洋预报减灾工作基础更加牢靠,海洋观测能力建设迈上了新台阶,海洋预报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海洋灾害应急工作得到有效应对。当前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海洋预报减灾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沿海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海洋预报减灾工作,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改革对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沿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海洋预报减灾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会议明确了2014年海洋预报减灾工作的10项重点:一是推进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二是做好海洋观测网业务化运行工作,三是开展海洋台站基本观测能力建设,四是加强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系统建设,五是提高数据传输质量和服务管理能力,六是拓展海洋环境保障服务领域,七是提升海洋预报业务管理和技术水平,八是进一步夯实海洋减灾业务工作基础,九是继续完善海洋灾情调查统计业务体系,十是全面实施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王飞对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提出了6点要求:一是切实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组织保障工作;二是大胆创新,用改革的思维不断完善海洋防灾减灾工作的体制机制;三是以重大项目为带动,继续谋划一批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项目;四是继续重视基层台站的建设与管理,不断促进海洋灾害观测手段的改进和升级;五是继续加强队伍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六是营造舆论氛围,注重加强防御海洋灾害和知识宣传工作。
  会上,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司长王锋作了2014年度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报告。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有关人员作了典型发言。与会人员还围绕2014年海洋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分组讨论并提出建议。国家海洋局机关、局属单位和沿海省(区、市)海洋与渔业厅(局)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主题词:防灾减灾 海洋观测预报国家海洋局解读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www.      来源:中国海洋报
[责任编辑:郑成琼
相关链接&&当前位置:>>>
政府防灾减灾机构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
努力提高海洋预报减灾服务能力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今年以来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频发,海洋防灾减灾形势不容乐观。10月13日是国际减灾日,中国海洋报记者就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情况专访了国家海洋局预报减灾司副司长于福江。
&&&&记者: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用生命呼吁:增强减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目前,在海洋领域如何进一步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于福江:加强海洋预报减灾工作的宣传力度,对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海洋防灾减灾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以来,预报减灾司高度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由国家海洋局和海南省政府共同主办了“5·12”海洋防灾减灾海口主场宣传活动,通过海洋减灾知识展板、减灾宣传片、减灾装备实物展示、减灾倡议签名等,向公众生动展示海洋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宣传避灾避险的基本常识。组织沿海各地海洋部门举办各类声势浩大、形式新颖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升沿海各地基层群众的海洋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收到了显著效果。
&&&&同时,组织编写了海洋灾害防御手册,制作了海洋防灾减灾宣传动画等,并开展海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大力加强沿海海洋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各级预报机构切实强化媒体联动,通过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类媒体滚动播发预警信息。
&&&&下一步,预报减灾司将不断加大对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思想认识。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升全社会海洋防灾减灾意识。
&&&&记者:今年我国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海洋防灾减灾面临哪些新的难题?
&&&&于福江:受拉尼娜影响,2016年秋季台风生成及登陆个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台风“莫兰蒂”“马勒卡”“鲇鱼”先后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经调查,灾害过程影响期间,我国沿海均未出现漫堤、溃堤等情况,受灾害影响的主要为海水养殖业和渔船。由于地方政府和各级海洋部门的积极应对,海洋灾害过程均未造成人员死亡。
&&&&目前在海洋防灾减灾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难题。首先,海洋观测和保障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沿海平均每100多公里才有一个海洋观测站点,分布密度比较稀疏,再加上各类海洋观测设施长期在边远地区、海岛和海上运行,经常遭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尚不能完全满足海洋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其次,个别台风过程中预测的浪高和风暴增水及警报级别较实况有一定偏差,预报产品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再者,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决策服务工作有待继续加强。目前全国沿海省、市、县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承灾体调查等工作基础不平衡,对一些基础较弱的地方海洋灾害应急决策服务作用有限。
&&&&记者:“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如何进一步做好海洋防灾减灾工作?
&&&&于福江:“十三五”期间预报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业务体系,有效提升我国的海洋环境保障服务水平和海洋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基本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海洋灾害防御、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的需要。
&&&&未来5年,我国将从6个方面推动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一是认真做好规划制度和标准制定。编制并实施《海洋预报减灾“十三五”规划》,指导海洋预报减灾事业科学发展。二是做好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工作。按照一站多能的原则,优化和调整海洋观测站点布局,扩大海洋观测范围,丰富海洋观测内容,强化对地方观测站网布局的指导。三是进一步提升海洋预警报能力。完善海洋预报业务体系,强化基础要素预报业务,大力拓展目标精细化预报业务,深化海洋灾害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报业务。四是不断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推进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工作,定期核定沿海警戒潮位,逐步探索推动建立海洋灾害损失救助补偿及风险转移机制。五是继续开展海洋领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组织开展海洋关键气候要素观测、海平面上升监测调查和气候变化对我国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分析预测,开展围填海工程、沿海城市等重点区域的脆弱性调查和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研究制定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六是进一步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依托专项加强海洋观测预报和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通过多种渠道吸引和利用社会资金,加大对海洋预报减灾的投入。手机终端下载:
当前位置: 第A4版:专版
在创新中为地方海洋防灾减灾服务
——记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img src="/paperdata/zghyb//m_7f73efdd83f8cc85bf826051.jpg" alt="宁波中心站领导与预报员们一起验证数值模式结果" title="点击放大" />
  ■本报记者 赵建东 金昶 通讯员 王琼    近日,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宁波中心站)传来一个好消息:《宁波市海洋预警报能力升级改造项目具体实施方案》正式获批。这意味着宁波中心站将获得3366万元的投资,用于标准预报台基础软、硬件能力的升级改造。  宁波中心站站长费岳军告诉《中国海洋报》记者,多年来,在东海区共建共享格局引领下,宁波中心站全力实施“观测预报、监测评价两翼齐飞”的发展战略,以国家局与地方共建的宁波市海洋预报台为主要阵地,逐步推进《宁波市海洋灾害防御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服务地方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良好作用。  费岳军用“六个一”介绍了宁波中心站创新发展、服务地方的经验。一个与地方共建共享的海洋预报台  日,宁波中心站副站长成凤暌将一批印好的《宁波市海洋灾害应急预案操作手册》交给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这本手册包括应急处置流程图、应急处置程序、海洋灾害事件分级、监测和预测系统、应急指挥部组成及职责、应急指挥部主要领导、应急指挥部单位处(室)负责人(兼联络员)、应急指挥部专家组成员、县(市、区)应急指挥部主要成员等9部分。在《宁波市海洋灾害应急预案操作手册》中的专家组成员列表中,宁波海洋预报台的两位专家赫赫排在专家组前两位。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防灾减灾处的王成彬告诉记者,这本手册由宁波市政府牵头的22个指挥部成员单位多次研究完成,对有效处置和应对海洋灾害有重要意义,也是宁波海洋与渔业局和宁波中心站共建的成果之一。  2015年初,宁波市海洋预报台组织机构得到宁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并在该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注册。经过与地方的多年共建,宁波市海洋预报台终于喜获宁波市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费岳军介绍,1998年,宁波市政府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共建宁波市海洋预报台,在宁波中心站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配置。当时,预报台未在地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注册,服务地方的主要依据是一份共建协议。此次获得法人证书,进一步明确了服务地方防灾减灾的职能,标志着宁波海洋预报台真正融入地方政府机构序列之中。  宁波市海洋预报台主要观测预报范围为浙江北部海域,即杭州湾南岸到三门湾一带海域。这片海域是我国受台风侵袭的主要区域,并时常遭受寒潮、温带风暴潮等灾害影响。预报台开展的主要观测预报项目包括表层海水温度盐度、潮位、海浪、气象等。  每天,宁波市海洋预报台的预报员都会将海浪预报、潮汐水温预报、风浪预报、航线预报、旅游区预报及时做好,发送给当地电视台和网站,以便让公众及时了解海洋预报信息。一年365天,天天如此。而且,有台风或其他重要天气来临时,预报室还要加密做好预报。  每年汛期前,在宁波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都会牵头定期组织开展渔船防台减灾应急演练,突出海洋灾害预警报会商和发布机制,检验渔港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应用、渔船动态管理系统等,提升海洋灾害应急处置的组织指挥和实战能力。在每次演习过程中,宁波市海洋预报台都作为主要的技术支撑单位参加。  在汛期,一旦预计台风可能影响宁波海域,宁波市防汛防旱指挥部便立即组织会商。作为主要成员单位,宁波市海洋预报台都会提出沿海潮位、风暴潮和海浪预测意见,为指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此外,预报台发布的大浪警报和解除消息,也成为全市渔船进港避风和出港的主要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中心站除了承担市海洋预报台的任务,还承担着局、地共建的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该中心也得到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在地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登记注册。经过多年耕耘,宁波中心站走出了一条发挥国家单位优势、结合地方需求、共建共管的路子。一份全面实施的海洋灾害防御规划  日,由宁波中心站编制完成的《宁波市海洋灾害防御规划》通过了宁波市发改委组织的部门评审。与会各部门代表一致认为,规划文本编制依据充分、结构合理、目标明确、内容翔实,可以作为2012年~2015年全市海洋灾害防御的指导性文件。  2013年初,该规划由宁波市发改委和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发布,这是全国第一个在市级层面出台的专题海洋灾害防御规划。规划提出的非工程建设项目3年内总投资1.5亿元,宁波市财政局专门针对这个规划出台了《宁波市海洋防灾减灾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截至2015年底,规划提出的重大建设项目全部得以实施。  根据《宁波市海洋灾害防御规划》,2013年~2015年,宁波开展了海洋观测网、预报预警网、信息服务网、应急响应决策指挥平台、风险评估与区划等建设内容。宁波中心站作为主要承担单位,3年来开展了大量建设任务,项目建设经费达2000余万元。其中,已完成的市级防灾减灾专项资金项目包括杭州湾大桥海洋自动观测站、近海志愿船观测系统建设、海洋预警报信息发布平台、数值预报模式应用研究(一期)、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与评估(2013年、2014年)等,县区级防灾减灾专项资金项目包括慈溪市、余姚市、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8个县(市、区)以及大榭开发区、杭州湾新区2个开发区的海洋灾害风险调查,8个县(市、区)以及杭州湾新区的警戒潮位核定,北仑区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目前,宁波中心站正在开展数值预报模式应用研究(二期)、海洋灾害风险调查数据库系统建设、象山县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等项目,预计在2016年6月前完成。  在组织实施该项目时,宁波中心站充分挖掘内部资源,利用专业面广、技术人员多的优势,整合观测、预报、测绘、评价、信息等部门力量,克服了项目内容多、时间紧等困难,按时完成了各项目任务。  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地方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杭州湾大桥自动观测站和志愿船观测系统的建设,完善了地方海洋观测系统;海洋预警报信息发布平台提升了预报台信息发布能力;数值预报模式应用研究使预报台在数值预报领域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有效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各县区的海洋灾害风险调查与隐患排查工作,摸清了海洋灾害承灾体基本情况,为防灾减灾打下基础;各县、区的警戒潮位项目依据新的《警戒潮位核定规范》进行了四色警戒潮位值的核定;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项目给出了不同等级海洋灾害影响下的风险图、淹没图和疏散图,直接为防灾减灾指挥决策服务。  在《宁波市海洋灾害防御规划》的引领下,宁波市政府、沿海8个县(市、区)政府相继成立了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设立在市、县海洋与渔业局。这也使宁波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在市县二级全部成立了海洋灾害应急指挥部的城市。  得益于《宁波市海洋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经验,2015年6月,宁波中心站还承担了《上海市海洋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工作。一部服务地方的防灾减灾专著  2015年3月,宁波中心站编撰完成的专著——《宁波市沿海海洋灾害风险调查及警戒潮位核定》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成凤暌介绍,这本专著是在中心站近几年完成的19个防灾减灾专项项目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由中心站技术骨干合作编写的一本专著,主要描述了全市各个沿海县区的海洋灾害承灾体的基本情况以及警戒潮位核定结果,目前已经在全市沿海各县海洋与渔业部门使用。  “十二五”以来,宁波市海洋经济高速发展,沿海地区新增了石化、电力、能源、港口、经济开发区等重大工程,临海人口也急剧增加。沿海地区经济建设和人类活动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剧了沿海地区海洋灾害的潜在风险。  为了有效降低海洋灾害的风险,摸清沿海地区海洋灾害承灾体的分布状况及其特征,宁波中心站在2013年初承担了全市10个县、区的海洋灾害风险调查和9个县、区的警戒潮位核定项目。  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宁波中心站依据各项目特点,制订了工作方案:搜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料、专题数据资料、外业调查资料。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料主要从测绘部门获得,专题数据资料少部分从基础测绘资料获取、大量的承灾体资料从各县(市、区)的各相关职能部门收集。专题数据资料中的部分资料因统计年份、调查时间、调查方法等差异存在数据可疑、数据缺测等情况,需要校对。中心站信息档案室科长贝京阳牵头确定了专题数据资料的搜集方案:一是实地调查,补充资料;二是外业测量,复核资料。  项目实施期间,中心站各部门分工协作,将内业分析、走访调查、实地测量、报告编写、征求意见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全部19个项目的技术报告,并各自通过了地方海洋主管部门组织的评审验收。  为了使项目成果更好地应用实际工作,全面掌握宁波市的海洋灾害承灾体情况,费岳军组织主要编写人员,将各自的成果提炼,合成了《宁波市沿海海洋灾害风险调查及警戒潮位核定》。  该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分别汇集了余姚市、慈溪市、镇海区、北仑区、鄞州区、奉化市、象山县、宁海县及杭州湾新区、大榭开发区,共计10个沿海县区69个乡镇的资料,内容涉及沿海堤防、重点保护目标、经济与人口3大类,包括了海堤、泵站、水闸、交通、电力、危化品企业、养殖区、学校、医院、避灾点等28小类的专题数据。  大量的现场实地测量和复核成果体现在书中,如全市沿海575公里的海堤复核测量,80所学校、25家医院、150个避灾点及35个能源、化工等重点保护目标的现场高程和定位测量等。书中,114幅专题图集清晰地展示了许多实用信息,如潮位站示意图、台风“海葵”石浦站风暴潮过程曲线、象山东沿海岸段波浪爬高计算表等。  这本专著的编写,既锻炼了队伍,提升了中心站技术人员水平,又在沿海县区实际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套独具特色的港口码头预报模式  2015年5月,《宁波穿山港区潮汐潮流观测及预报》项目通过专家组评审,这是宁波中心站开展港口码头精细化潮汐潮流观测及预报工作的又一成果。评审通过,成果将直接提供给宁波引航站、宁波海事局以及港口经营单位使用。  宁波以港兴市,货物吞吐量在全球名列前茅。港区岛屿众多,又有多个水道交汇,潮汐潮流复杂,给船舶调度和靠(离)泊码头带来困难。宁波中心站结合地方需求,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一套“港口码头精细化潮汐潮流观测及预报模式”。目前,中心站已受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宁波远东码头、梅山岛国际集装箱码头等22家港口经营单位出资委托,开展码头前沿专题保障预报,直接为码头安全生产服务,合同金额累计达1300万元。  宁波中心站预报室主任陆伟先介绍,大型船舶靠泊码头时,都是在引航员的引航下靠港。引航过程中的海流怎么样,水域情况如何,关系到航道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引航过程中的安全。港口码头的专题保障预报成为当地急需破解的新课题。  2004年,北仑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找到宁波中心站,提出潮汐潮流精细化预报的需求。  起初,宁波中心站没有相应的技术力量,就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一位退休教授邀请到预报台进行指导。  赴现场调查时,老教授经常会告诉随行的预报员哪些位置需要重点注意,哪些数据需要细致获取,哪些预报产品需要反复核对。回到预报台,老教授又会与预报员根据获得的资料研究讨论、分析研判,确定最终的结果。每一次,预报员都会认真地记录到笔记本上。经过约一年的合作,宁波中心站给北仑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提供了一套预报产品。这套产品为北仑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引航船舶的安全、实用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以后几年,预报员卢小鹏、王艳萍等在老教授的带领下,逐渐掌握了关键技术,预报室潮汐潮流预报的相关业务越做越精通,与其他港口经营单位的合作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顺利。  “做好了潮汐潮流预报,既可以帮助他们引航时做好安全保障,也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安排生产,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帮助他们拓展作业窗口,增加效益。”陆伟先说。  为了掌握码头附近海域潮汐潮流的全面情况,宁波中心站技术人员每次在现场需要做十几天的水文调查,搜集、整理、计算一个月的潮汐资料。为了实现精细化预报,还要了解每过1个小时潮流流向怎样,速度多少,然后针对码头前沿100米或300米处,做不同水深逐时潮流流速、流向预报。  除了潮汐潮流(流速、流向)预报,宁波中心站还为用户单位进行缓流时段预报、转流时刻预报及航道水深预报等。  “因为有些船,尤其是大船在外多停留半天,就要多花费几万甚至十几万美金。通过这样的预报,会让他们合理地安排计划,提高效益。”陆伟先说。  目前,宁波中心站建立的这套集码头前沿观测和预报一体化的模式已经得到了宁波海事局、引航站、港口经营单位的高度认可,预报产品成为用户的放心产品。2014年,该项目成果获得上海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支创先争优的专业技术队伍  日下午,台风“苏迪罗”逐渐开始对宁波海域产生影响。浙奉渔1两条渔船接到市海洋与渔业局的避风通知,在返港经过大目海域时,主机突发故障,失去动力搁浅,船上8人被困海上。  此时,海上出现2.5米到3.5米的中到大浪,出事海域水深又比较浅,大船无法进入,小船进入则存在安全风险,必须有相当准确的海洋预报。宁波中心站接到信息,数值预报团队立即开展分析计算,及时发布出事海域未来24小内每间隔1小时的风力和海浪预报,产品精细化到逐小时预报,为救援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决策依据。经过48小时的奋战,两船终于安全脱险。  “那段时间,风呼呼地刮着,我们也比较紧张,压力很大。因为救援船只顶风冒浪出航,根据我们的应急预报产品航行,一旦出现闪失,后果无法预料。”成凤暌回忆说。  成凤暌告诉记者,过去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中心站只能提供大概的趋势性预测,还无法提供如此高频次、高密度的预报产品,数值预报团队的建立,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宁波中心站预报室现有预报员10人,是一支老牌荣誉团队,在2000年、2004年、2008年均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中心站于2013年整合人才资源,抽调预报员组建数值预报团队,又专门从高校引进1名物理海洋专业博士。站长费岳军提出了目标:打造一支产品精、效率高的数值团队。  2014年初,在宁波市海洋与渔业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数值预报团队加强学习和培训,预报室副主任龙绍桥带领预报员赵强、吕翠兰等,先后在国家海洋预报中心、东海预报中心、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等单位学习并上机操作,很快掌握了相关知识和要求。仅用一年时间,数值预报团队就初步完成了浙北海域海洋数值预报系统建设,包括建立高性能计算平台集群系统和多个浙北海区业务化数值预报模型。  目前,宁波中心站预报室已具备了开展浙北海域海浪、海流、溢油、海上搜救等数值模式业务化的能力。2015年6月,东海分局组织了海上现场搜救演习预报检验,中心站预报室利用业务化模式进行验证,取得良好效果。特别在“苏迪罗”台风海上救援的实战中,数值预报团队的作用更是得到了验证。一项提升能力的升级改造工程  2014年9月,国家海洋局对全国沿海11个省和5个计划单列市海洋主管部门下达了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项目“省级海洋预警报能力升级改造”的建设任务,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承担了《宁波市海洋预警报能力升级改造》项目,宁波中心站负责编制总体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2015年6月,具体实施方案通过了国家海洋局减灾司组织的方案审查会。  《宁波市海洋预警报能力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366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1967万元,宁波市财政自筹1699万元,主要用于标准预报台能力建设。在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市方案中,无论是中央财政支持还是地方自筹资金,宁波市的投入力度均列首位。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局长陈少春担任组长,副局长吴建义、乐舜卿担任副组长,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并对自筹资金逐一落实。  费岳军称,投资方案中,除了300万元无人机建设经费,其他3366万元项目全部由宁波中心站承担,这体现了市海洋与渔业局对共建海洋预报台的高度认同和信任。  方案中包括了数据处理和产品制作分发系统、视频会商系统、产品发布系统、海洋灾害现场调查、近岸观测能力升级、数据传输网改造、预报技术能力升级等8个方面的内容,计划于2016年底前全部完成。  “这项工程又是一场硬仗,建设任务多、时间紧、要求高,压力不小,好在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区预报中心、省海洋预报中心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为实现建设目标提供了保障,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各个子项目的具体实施,责任到人,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服务地方、创新发展的精神,确保项目在2016年底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费岳军说,“我们力争通过升级改造工程,使宁波中心站的整体实力和服务能力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为宁波市公共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灾减灾工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