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文字版】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命运,一万个人就会一万种命运,命运就好像一条已经铺设好的无形轨道,牵引着人们一步步的走下去。命运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人与人的命运会如此的不同?有的人幸福美满、有的人灾祸不断,这其中到底有没有规律有没有真理存在呢?
中国古人讲命运的真理是“命由心造福自我求”,也就是说:命运是由人们的心念造就的,这个心念,通俗的说就是人们的想法看法,或者叫做价值观。思想观念正确了,命运自然就吉祥平安;思想观念错了。命运自然就凶灾祸患。所以东方和西方的人们都承认思想观念决定生死。
一百多年来人类的想法,说法和做法出现了巨大的偏差和错误,造成了空前的无数的灾难。
为什么要拍摄和观看这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纪录片,原因就是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事实帮助今天全世界的人们看清楚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把已经混乱颠倒的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统统纠正过来,早在1982年全世界70多位诺贝尔者获得者在联合国举行会议供同商讨二十一世纪化解人类种种灾难的最好方法,他们的结论是人类必须要回到2500多年前的中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当中才能找到解救的方法。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呢?简单的说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它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它是我们这个民族千年万世以来的源头,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告诉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未来要向哪里去?中华文明的精神和灵魂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根本的依靠,它也是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立国之本。它是千年万世以来每一个家庭和睦兴旺的法宝,它也是从古至今每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指导原则。中国人的安身之法,齐家之宝,立国之本,民族之根通通都依靠的这个永不断绝的民族命脉。它也是全世界所有民族中唯一没有断绝过的民族命脉。
………………………………………………………………
一直到今天人们常常在探寻,为什么中华文明如此灿烂,它的高度,它的深度是其他任何文明所根本无法相比的,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再好的东西都是因为有人完成的。
中华文明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神有圣。也就是说我们中国自古就有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圣人,而且千百年来薪火相传,从来没有中断过对人的培养,所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各行各业圣贤君子、英才伟人、层出不穷、遍布青史。
好人是教出来的,圣贤也是教出来的,正是因为古圣先贤的教育没有断灭,所以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华文明才能延续至今,光照万代!
这个古人叫做仓颉,他是五千多年前皇帝手下的史官,他把民间的汉字搜集起来,规范整理之后形成了中国汉字,现代的人看不起古人,说他们荒蛮无知,是生活在落后的原始社会的野人。那么请问,为什么如此伟大杰出的汉字是诞生在野人手里呢?后来的人在想象中把仓颉画成了披着树叶的野人,但是人们可曾反省过,原始社会的无知野人怎么会有这样高的智慧呢?怎么可能铸就人类史上最巅峰的文明呢?
在这部纪录片中有一集叫做《五千年仁厚的智慧》,详细的回答了这个疑问。我们不知道自视甚高的现代人到什么时候才能警醒?和古圣先贤相比,现代人的心智,其实已经可怜的像小虫子一样低级和愚痴了。
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便觉面目可憎。
现代人不读圣贤书不是三天,而是将近一百多年了,所以现代人不是面目可憎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那么现代人又是怎样堕落的呢?这部纪录片会告诉人们现代人堕落到这个地步的原因和过程。
一直到今天人们常常在探寻,为什么中华文明如此灿烂,它的高度,它的深度是其他任何文明所根本无法相比的,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再好的东西都是因为有人完成的。
中华文明之所以神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神有圣。也就是说我们中国自古就有通达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圣人,而且千百年来薪火相传,从来没有中断过对人的培养,所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各行各业圣贤君子、英才伟人、层出不穷、遍布青史。
好人是教出来的,圣贤也是教出来的,正是因为古圣先贤的教育没有断灭,所以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华文明才能延续至今,光照万代!
这个古人叫做仓颉,他是五千多年前皇帝手下的史官,他把民间的汉字搜集起来,规范整理之后形成了中国汉字,现代的人看不起古人,说他们荒蛮无知,是生活在落后的原始社会的野人。那么请问,为什么如此伟大杰出的汉字是诞生在野人手里呢?后来的人在想象中把仓颉画成了披着树叶的野人,但是人们可曾反省过,原始社会的无知野人怎么会有这样高的智慧呢?怎么可能铸就人类史上最巅峰的文明呢?
在这部纪录片中有一集叫做《五千年仁厚的智慧》,详细的回答了这个疑问。我们不知道自视甚高的现代人到什么时候才能警醒?和古圣先贤相比,现代人的心智,其实已经可怜的像小虫子一样低级和愚痴了。
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便觉面目可憎。
现代人不读圣贤书不是三天,而是将近一百多年了,所以现代人不是面目可憎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那么现代人又是怎样堕落的呢?这部纪录片会告诉人们现代人堕落到这个地步的原因和过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相信现代人更是连想都想不出来,像这样的境界和心量环顾人类历史举世无双!
读书志在圣贤,成圣成贤,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理想。因为只有圣贤君子才通达真理,可以使人类的家庭族群和国家趋吉避凶长治久安。
圣贤教育如同明灯,没有它,世人如同在茫茫的黑夜中摸索,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数不清的圣贤灿若群星。而最近一百多年来,圣贤绝迹了,大师没有了,最重要的是人道的教育丧失了。
今天面对先祖为我们留下来的这个圣字,它就像一面照妖镜,把所有的问题照的一清二楚。
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
教育者能说不能做,
或者所说所做全是错误的,也就是他们的思想观念不是来自于天地的规律,而是自己发明创造的,
还有一大批知识分子他们虽然接触到了经典和古圣先贤的教导,但是根本就不相信,所以他们也不愿意去说,更不愿意去做;
还有一类人,他们能够广泛的宣说传统文化,但是却不能落实到生活当中,注意看它下边没有这个土字,就是说没有脚下这片大地,脚踩大地就是不能离开生活,如果传统文化脱离了现实生活,如同空中楼阁,就会让人觉得只有形式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圣贤之道。
更有胆大妄为的人,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但张嘴就批判,今天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对自己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的陌生误会甚至无知,已经到了极点。
这是2011年的新闻,在孔子庙前,这些袒胸露背的女子搔首弄姿,进行人体彩绘的表演,主办方对媒体表示,这种表演是对儒家文化的很好的诠释。
再来看道家,这位叫李一的道长是四川一座道观的主持,他被媒体报道,教给人养生要收很高的学费,是个赚钱的道士,道观举行放河灯祈福的活动,最贵的河灯一盏要9999元,放死朵纸做的荷花也要3200元等于800块钱一朵。
佛教的真谛不是宗教,而是教育,寺庙其实就是讲课的学校,出家人其实就是老师,他们历来被尊称为僧宝。这些老师脱离尘俗不染名利,六根清净,深入经藏,为人世间提供最上乘的智慧和好榜样,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是到佛教就是教育了。最神圣的已经被玷污了。
这些让我们无比震惊的画面再一次警告人们儒释道这些神圣的教育即将被毁灭掉,中华文明的命脉已经后继乏人。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圣教育再不拯救,人类改变命运的最后机会就会丧失。就像一棵即将枯死的大树,拯救必须要从树根开始。
儒家的根本是《弟子规》
道家的根本是《太上感应篇》
佛家的根本是《十善业道经》
原文地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图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从需求层次理论和动机理论以及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讲述了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大小:77.23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于丹: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我的图书馆
于丹: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导读】文化本初的意义是什么?《周易》上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想这才是文化真正的本意。关于文化的讨论,这些年来可以说热度越来越高,外延越来越大,但是内涵相对有时候越来越模糊。那么文化对我们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周易·易传》中最早提出来的文化的概念。我想这里面提出两个坐标,一是自然的坐标,二是社会的坐标,我们的观察无非在这两个维度上。我们总讲“天人合一”,其实所谓天人合一,我想是一种水乳交融的视点,一种观察的角度,一种思考的方式,就是任何事情天和人是不剥离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是观察四时往来,整个这个世界很多很多内在的变化,比如我们现在的这个季节,春节以前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二九”将要过去,“三九”将要开始,但是中国是在至寒的时候过春节,因为阳气已经在回来。为什么叫“冬至大过年”,因为至寒之时就是阳气开始复苏的开始,随着天亮得越来越早一点、黑得越来越晚一点,感觉到阳气是微微升腾而上的。这就是春,这个最早的甲骨文的“春”:,为什么太阳是画在下面的?包括现在我们写春字,“日”还是在下面的。这是因为它的阳气是从大地一点一点升腾回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察,怎么能了解这样的变化呢?所谓观察,观而后察,我们今天可观的途径比过去要丰富得多,在互联网上每天的新闻一瞬间可以观遍。但是一定察醒了吗?观而后察就是能够用心去看明白什么,这个察其实是找到一种观点。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说文解字》上“文”是一个通假字,也通假“纹”。所谓人文就和我们现在看到的世间百态是一样的。大家注意这几年有一个现象,每年都在评选年度热词,这种心态的凝结就是人间百态、精神凝聚。它有好有坏,但是它是一种现状。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用一种理念、精神、价值去化育人心,流化风气,也就是说文化文化,文而化之,这是一个动词,这是一个过程。我们过去一直在一个误区里面,我们总是骄傲有卷帙浩繁的经典,有璀璨辉煌的文明,但是文明不等于文化,它并不一定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以有很多遗产,怎么样能够把它们化生,我想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命题。
我们谈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站在个人的心灵角度,我想文化最大的价值是给我们找到一个生命的坐标系,也就是我们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坐标上来看这个社会的转型时期。也许从去年的“三中全会”之后到今后的十年,正常社会里面最大的主题词大概就是“城镇化”,也就是说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会越来越消解了,我们会看见有更多的新的乡镇以城市的规模迅速崛起。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看到一些问题,比如说中国的农耕文明,那有我们几千年形成的伦理信仰。中国人其实是不习惯于一种外在的宗教,比如说我们没有从小注重上教堂的习惯。那么中国人最大的文化信仰是什么呢?是在农耕文明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伦理价值的默契。随着农耕的这种劳作方式逐渐转化,这种伦理默契还在吗?大家关注现在人的一个数字:2.6亿的农民工,这是现在的数字。但这个数字还在增长,2.6亿放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庞大的,全国人口甚至是几国人口总和的数字,但是对中国来讲只是一个称呼——农民工。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的心态又是什么?他们作为农民,但是很多人已经没有土地了;他们作为工人,但是很多人都市的福利制度、生活的保障还没有健全。那么这一批农民工带来的更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他们那些在家乡的留守儿女。我在每年的岁末都在看这个数字,2011年岁末的时候中国的留守儿童是5400万;2012年是5800万;2013年达到了6100万,这个数字也还会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增长。这些孩子的精神留守其实是比他们在衣食上的困惑更大的问题,从小的这种精神剥离,安全感的匮乏,他们内心的不安宁还能够接续上农耕文明的伦理吗?所以我想,中国文化在当代的价值主要是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怎样把中国原来的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下去的问题。
我们要传承的又是什么文明?我想首先是每一个人在我们的传统中找到什么样的人格坐标。坐标是一种生命的可能性,就是我们给自己多大的格局,我们以后就有多大的维度。有时候我们经常说一个词:某某人有局限性,局限就是自我的格局太小为其所限。怎么样能够突破局限性把局做得更大一点,还是《周易》上讲到的这四句话。如果我们想要成长起一个圣贤人格的话,并不是现在动不动就冲突、纠结、摩擦,而是有一种“合”的思想在里面。与什么“合”呢?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个坐标在今天,它几乎把一个人“天人合一”基本上要找到的生命架构都描述出来,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天生活里特别容易忽略的。“天地、日月、四时、鬼神”,当我们每天生活在一个典雅的、四季恒温的、永远有人造光的环境里,我们还能意识到吗?无论自己的家,还是自己的办公室还是酒店,都是这样的环境,那么这个比我们现在生存环境更大的坐标系还有意义吗?
第一个,与天地合其德。其实我们的今天特别容易忽略天地,过去中国的老百姓农村人要是说谁太狂妄了,经常看到长辈训斥晚辈说:看你狂到什么份上,天老大,地老二,你老三。过去敢狂到这样就已经算是最狂的人了。但是现在的人,为什么这几年人与人之间摩擦、火气越来越大?为什么一吵架都能动手摔死别人的孩子?个人的这种无限扩张,无边界的扩张才会带来现在都市里面这股戾气,我们还能够意识到天和地的存在吗?按照《三五历记》上讲的“开天辟地”这个故事可能同学们也都听说过,都知道是盘古。但是盘古是怎么开辟的天地?他并不是像西方的那些大神一板斧把天地劈开的。盘古和天地是一种共生关系,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他本来就是一团气,然后他们共同生长,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盘古和天地保持着同步生长,并不因为天地的这种压迫而感到人的局促渺小,因为他和天地本来是融合的。一日九变,每天都有无数的变化,与天地合其德,就要与天地合上这种变化之德。在变化之中完成生命的成长,这就是不变之中应对万变的成长过程。长了多少年呢?万八千岁,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想一想,天高、地厚,人在其中,顶天而立地。如果我们了解了中国人的天地神话最早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就知道了天和人为什么是合一的。中国人不是带着原罪而来的人,他们一开始与天并不是一种对立与隔膜,谁能与天地相合,就看你自己内心有没有这种认同感。
那么合什么德呢?清华的同学都熟悉这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合的是乾德与坤德,每一个个体怎么样与天地合?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先来看自强不息,这是一个被人熟知的、很久远的,但是又常念常新的一句话,都知道应该自强不息,但是在今天我想还有格外的意义,就因为社会的变化太快,所以每一个个体的经验体系包括社会位置都是在被不断地扩展。大家想一想,区区三四十年前是什么样的生活,“文革”时候人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之前国家是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所有这些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在用自己的生命见证历史,我们是走在历史的一段大流程中。这一段因为变化太急剧会产生很多断层,我们能不能应对这个断层其实要看一看你自己的成长性够不够。什么是成长性?成长就是不断地要被打破,如果你不断地被外在打破,今天你的知识体系跟不上了,明天你的职业技能落伍了,不断地被下岗被辞退,甚至跟孩子沟通理念不行了,从而产生代沟了。无论在你的私人生活里,还是在你的公共空间里,或者是在你的职业岗位上,不断被外界打破,会给你带来迷茫、沮丧、否定、自我怀疑。但是既然必须被打破,有没有种可能就是以自我的方式从内在打破,或者你自己不断地在完成一种更新,完成自己的一种突围。从外在打破带来的是怀疑,从内在打破可能带来就是价值肯定。这就像是一枚山鸡蛋,从外在打破它就是炒一盘菜而已,从内在打破突围的就是生命。所以所谓自强不息,这个“强”也像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真正的自强是在一个变化的大时代里,对于自我有一种把握的能力。这个“强”,第一是一种态度,对我有自知的能力;第二是一种能力,就是不断把握和提升自己。这还不算一种天德么?如果我们能够以这样的一种态度,像苍天、日月、星辰周而复始运行不殆那样,那就做到了一个与天相合的德。
厚德载物是什么?从小我们的课本上就说中国地大物博,光是地大不算本事,中国的土地,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盐碱地,甚至沙漠上都能长东西,这才是中国这个大地的本事,就是任何土质都能养活生命。厚德载物,一个人如果能有这样一种包容的情感,忠恕之道,怎么样推己及人。孔子曾经说:“君子可大授而不可小智,小人可小智而不可大授。”用人用其所长,包容最积极的境界是把人都给用起来。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只要你能够把正直的人,把应该有的道德规范放在那些小人上面,让小人的伎俩在君子面前使不出来,这就可以了。不是说每个君子都有义务、有必要去改造小人的人格,但是你能做到的是在君子的原则下让小人的伎俩用不出来。这样的一种共生的局面也是一种高级的、动态的包容。
有的时候人如果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越想会越窄,有天地的好处是什么?当你走出去看看,天高地阔,你会觉得往来的这种空间中带着清晰的时光,中国人的宇宙观:宇为空间,宙为时光。我们从来都是在辽阔的空间中一眼望断古今,为什么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时候可以看见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就是因为在沧海横流中他望见的是千古光阴里面的荣辱浮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那是千古风流人物。所以人真是要有天地的空间,才能够看得见一种辽阔气概。中国人有很多登临的诗篇,大家注意到,中国人一登楼头的时候往往都是很悲叹,但是一登山川的时候往往都是很雄奇开朗。登楼和登山同样是往高处走,但是心情却不一样,登山是向外舒张,而登楼是向内心完成一种悲怆确认。多少人在楼头,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仍然是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那样的武将在楼头尚有此悲态,有多少人在登楼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把自己的画像永远地固定在登楼这个形象上。我想起杜甫,就会想起他晚年在《白帝城最高楼》寥寥几笔刻画的自画像,“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那样一个拄着拐杖垂垂老矣,还在为这世道衷肠情热的老者,呼啸的风掠过他萧疏的白发,他心中血泪合流,这个人就是杜甫。这是楼头的画像。有多少人在楼头往下看,看到的是孤绝。还有多少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人,为什么是爱上层楼,那么多的少年愁滋味都是在楼上酝酿出来的。像秦少游写的“韶华不为少年留”,他那个时候在落花飞絮时候一登楼,登楼一眼望见了什么?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中国的楼头在秦朝叫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登楼会有很多的迷失。
再来看登山,真正登上山峦的人,杜甫在泰山的名句大家都很熟悉。李白在庐山看见了什么,“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那个时代没有飞机,为什么能看得见这样的景色,因为人在山川之中的那种飞扬。我们现在登泰山都会看到那副楹联:“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一个人登山川是为了和山川的融合。楼是人造之物,而山是自然之根,山川是从大地长出来的,谁站在山川之上,山登绝顶我为峰,你是被高山托举起来真正的山峰。所以中国人的天地之心是融合在整个生命里的,因此要与天地合德。如果说一个人长得很庄严,会形容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也就是说一个从额头到下巴,天地已经在你的面相上。我们很多喜爱中医的朋友都知道,肚脐边两寸有个大穴叫“天枢”。所以人要启动你的元气,一定都是通着天地的。今天的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健康,就是因为住的楼层越来越高,楼顶上的装修越来越厚,既不接天又不接地。我们越来越忽略了自己生命体系中的天人合一,我们也越来越懒得往山上走,李白一生中五六次到庐山,那个时候是什么样的交通条件?为什么他会一次次上去,是因为他只有在山川上可以看得见。所以我说跟天地合这个德,不是我们坐在书斋里空想出来的,它还在人的行为方式中,给自己一种行走,给自己一种感受。所谓万卷书和万里路的道理大概就是如此。
第二个,与日月合其明,做有光明的人。什么是光的人格?王阳明先生一生文治武功,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大明朝的一位兵部尚书,一个武将,能够完成他的心学的一个体系,不仅致良知而且知行合一去做,这一辈子受了这么多的冤枉,他从龙场悟道到平了“宸濠之乱”之后,他自己内心会有多少慨叹。但是他临终的时候在江西南庵的那条小船上,学生问他留下什么遗言,大家都熟悉明阳先生这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当一颗心是光明的时候,还用得着在咽气前喋喋不休地解释什么、证明什么吗?一个人此心光明,这就是修炼的最大的境界。所以在平了宁王的“宸濠之乱”之后,受了那么多的冤枉,他自己跟学生又说了什么呢?“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他说这些区区鼠辈何足挂齿,这点人和事不在话下,但是如果能够抵挡心中的私欲,真正能够把人心廓清,这是大丈夫不世之伟绩。所以破心中贼,达到此心光明,这是中国圣贤所讲的。可能现在有很多企业家说我们不想做圣贤,圣贤是什么?圣贤不是一个职业,他就活在各个行业里。圣贤就是王阳明先生自己在十岁时候立志要做的那个理想目标,十岁的王守仁没有想过以后是要当官还是要经商还是要做学问,设定的都不是那么明确的目标,他设定的无非就是做圣贤。尽管当时他父亲王华是当科状元,他有明确的目标是可以去考科举得状元的,但是他认为第一件事就是做圣贤,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所以做圣贤起于少年立志,然后才能用一生修炼到此心光明。
此心光明会有什么好处呢?人在这辈子要受很多委屈,一个光明的心可以让自己有一种不灭的光明去支撑他走过很多的逆境。光明不是用来锦上添花的,很多时候它是你生命中的雪中送炭。王守仁说亦复何也,你会发现很多圣贤其实说话都很少,孔子说:“天何言哉?”苍天也不说什么,但是大地的生长,四时风调雨顺,老天不用说话。到王守仁的时候还是一样,尽管他说自己的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他一辈子经历的不公平有那么多,但是他已经无需证明了。而我们今天是一个喋喋不休急于证明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别人的评价里,而不是活在心灵的坐标中。为什么人要活在这样一个坐标中呢?从《周易》给出这个坐标,谁能够把自己安顿在这个格局里,我们那种惶惑不安,让别人的眼光评价自己的心就会淡一点。我们今天的人为什么这么急于向别人证明呢?因为我们的内心对自己也不确认,所以我们才会特别看重别人是怎么评价自我的。做一个生命有光的人,你会知道日月是一个多么大的天地平衡。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叫道商,我们都是来悟道的。道是什么?中国字中这个“道”字非常有意思,里面是个“首”,外面是个“走”,说白了就是脑袋决定走的一条路,这条路就叫道路。现在我们的道路越来越多了,但是脑袋思考的定力越来越少了;跟着别人走的道多了,但是心中的平衡能力减退了。今天的时代不再是一个信息匮乏封闭的时代,信息的过剩有时候过犹不及。什么才是内心的平衡?一阴一阳。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阳是太阳,最大的阴是太阴,所以日月之象是整个世间亘古不变最大的平衡。
那么,我们个人生命的这点光明能和日月合得上吗?那要看一看我们体会到日月的光明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先来看太阳,每一天只要看得到太阳,它一定是圆的、热的,是满的,这就是一种恒常不变的进取心。再看月亮,望朔之间、盈亏不定,盈极而亏,亏极而盈。这就是阴晴圆缺的平常心。一个人如果能够和太阳去学习进取和坚持,和月亮学习懂得悲欢离合,以平常态度去包容和放下,那么我们自己就能平衡很多。大家有没有觉得我们今天的时代有时候是阳火过剩的时代?阳气太燥,就是因为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有时候理想与妄想只有一层纸,很多的妄念压不住了,这也是人体里的阴阳的失衡。合其明并不是说这一个人要求你光芒四射,我很喜欢老子关于光明的一个说法:“光而不耀”。就是有内在的光明,但是没有外在的光芒,守住自己一种可以有光的生命特质,但是从来不咄咄逼人。所以中国人所说的这种君子的要素,他的光是像美玉一样的,不是像钻石一样的光。《诗经·秦风·小戎》里有一句话:“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我想念的那个人如美玉一样温润,他有玉的清洁、坚硬,有玉的那种温润的光芒。那是一种典雅,一种清高之气,但是从不凌厉。这是我们要守住的生命的光。生命里的光不能一阵一阵的,好比说不能靠那种外在的电池发电。
其实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一生的修行,这种精神成长就是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心,让你拥有一种恒常的光芒。南宋有一位将领,也是一位词人,他的情况和辛弃疾差不多,过去的文人武将有很多立功和立言集于一身,这个人就是张孝祥。张孝祥曾经有一次贬官赶上了中秋节,一个人漂泊过洞庭湖。中秋过洞庭,内心是何其的凄凉,他写道:“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但是这个时候他并没有觉得孤单,因为他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因为月亮、银河把它皎洁的光芒披洒到我的身上,照得我由表及里都是澄澈的,所以我这一刻内心的欢喜,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所以他说自己短发萧骚襟袖冷,却还做到稳泛沧浪空阔。在词下阕,他描述自己的人格用了一个说法,他说即使这个世界都没光的时候,自己也能够做到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这是一种境界,我们所修的与日月合其明,当日月有时候不明的时候,还能够存一份孤光自照。一个孤光自照的人是没有恐惧的,因为他在这个天地中永远都有他生命的光。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人写诗词好,并不完全因为他们的文采,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人格境界。现在的人要是与古人相比的话,我总感觉没有那么勇敢而纯粹,我们失去了杜甫那样一种纯粹的文人悲慨的担当,也失去了李白“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天真。论坚强我们不如古人的意志坚强,论柔软我们不如古人的心灵慈悲。为什么我们现在会如此不纯粹呢?我们回到自己的格局上,庄子说得好:“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一个小水坑,把它当成海,放一粒芥菜籽就像个船,能在里面漂浮。放个杯子就沉底了。为什么呢?水浅而舟大也。所以多大的水承载多大的船。我们如果想把自己的生命做成大船,先要给自己寻找大水。大家都知道鲲鹏的故事,神人都想做抟扶摇而上九万里长空,那么超绝云气,背负青天的大鹏鸟。但是大鹏飞起之前是在养鲲,大水养大鱼。鱼大了,遇到时代的机遇才能够变成大鸟。我们都想要飞翔,关键是有多大的水把自己养大,先有多大的坐标能够让自己酝酿格局,我想这是中国文化给我最大的启发。
我们一开场讲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在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至极重要的中国公民的终身命题。不要把这个事情看得太玄,中国的君子之道从来都是温暖的,它允许人犯错,可以以日月来参考。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太阳那么灿烂,月亮那么皎洁,也有日食月食的时候。君子也有犯错的时候,但是君子之过的特征是什么呢?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正因为日月在天空之上,所以犯错误也是在明处。君子犯错误不推卸责任,坦坦荡荡。所以与日月合其明并不一定是终身正确的,也不见得是光芒万丈,就是有朴素坦荡的君子人格,能够有孤光自照的能力,温润地从内在发光,终身光而不耀,这就是一个光明的人格。
第三个,与四时合其序,这个“序”字很有意思,中国人的节序某种意义上等于秩序,中国一年四季农耕民族的秩序感就来自于春夏秋冬的节序。我们都了解二十四节气,节气一定是如期而至的,现在刚刚过了小寒,马上就到大寒,所谓三九四九冰上走,最冷的时节到来了。中国调整出来这么多庄稼都是跟着节气走的,而人也是跟着节气走的。简单地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四个词既是大地上的节奏,也是人养生的节奏。春天是一定生发的,甲骨文的春字上面是小草,左下方是个屯,右下方是个圆圆的太阳。“屯”是什么?就是种子破土发芽,小草参差不齐,大地的阳气从下面生发,这个甲骨文的“春”字,就像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大地回春图。过去古人造的很多字来自于农耕文明,因为它一定跟我们的生活经验有关。中国人爱说“沐春风而思飞扬,临秋云而思浩荡”,人的思绪在四季是不同的。春天的时候,“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这是何等的情怀,原来的阴沉沉的冬天要下雪的层云,突然有一天发现云朵如簇,一蓬一蓬地爆开了。今天我们缺少的,既不是学问,也不是各种技巧,而是情怀。我们今天已经没有心情,舍不得时光去观察这些小事,所以我们离春天的喜悦越来越远了。“沐春风而思飞扬”,现在还有几个人能够如同孔子当年在诗作篇里面问曾子的那个情形?谁还上山顶上唱歌去呢?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里面说,美国人有三大恶习,第一是过于守时,第二是过分追求效率,第三是凡事都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他说美国是世界著名的忙碌的民族,而中国是一个世界著名的伟大的悠闲的民族。这话说了还不到一个世纪就转回来了,中国现在是举世闻名最伟大最劳碌的民族。现在我们老羡慕美国人怎么总去度假呢?其实人能不能放假都是自己给自己安排的生命节奏。我们现在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把太多的时光用在“有用”的事上,而没了“无用”的闲情。“春风飞扬”看着是一件貌似无用的事,但是这种“无用”会让你合上这个节序,能够为小花小草、枝枝叶叶去欣喜。春天什么最养生?拌香椿芽、柳叶尖儿,喝刚刚采下来的嫩茶,这都是一种春生的态度。
到了夏天,中国这个“夏”字写出来有意思,是一个露手露脚的人形。“夏者,大也。”所以“夏”字加“厂”字头,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厦”。大房子叫厦,大季节叫夏。夏这个季节阳气最盛,太阳最毒。“夏”中间这一块就像一个人睡觉在肚子上搭了一块毛巾被,手脚都露在外面。所以夏天一到,什么事都容易过头。阳气太燥的时候得喝点绿豆汤败败火;夏天长大叶子,这就是一个疯长的季节。
到了秋天,秋收冬藏。秋天是一个万物都垂下头来向大地回归的季节。春天是向上的,秋天是向下的,谷穗、果实,都压弯着头,重新向大地致敬、回归。“禾”旁一个“火”,说白了就是火烧秸秆的季节。尽管电视上老说火烧秸秆产生雾霾,但是从古代开始,到这个季节收完了庄稼的秸秆都是用来烧的,烧成草木灰当作肥料。这就是一个节奏啊,这是一个大地给的节奏啊!
冬至其实也是这样,过去结绳记事,结到顶了,就是终年。“冬”旁边加上一个偏旁,就成“终”了。就是结绳记事到年尾,到终了。底下的两点是什么呢?是冰纹碎裂的声音。北方有个说法形容冷,叫嘎嘎地冷,其实就是冰纹碎裂的声音。所以到了这个时节你还不藏吗?这时人就要睡得早点,起得晚点,要炖点补的东西。
在过去中国人养生,是春天吃芽、夏天吃叶、秋天吃果、冬天吃根。什么叫“冬吃萝卜夏吃姜”?因为这个时候根茎类的植物白薯最甜,土豆最面,萝卜最脆。我在做“汉字英雄”的评委时,有一道题是问小朋友,什么东西是地里长出来的?我们希望他们写出来的是稻子、黍子、麦子等。有个小男孩直接写道:大饼。我真的挺心疼这些孩子的,因为他们看到的饺子、面条、馄饨、包子、大饼、馒头全是从超市买的,更别说这个加工的过程了,家里都不怎么做,这就是我们的都市生活。去年大家曾讨论过烟台大学的大学生剩菜,一桌子一桌子地剩,七个保安联合起来每天就吃剩饭,最后这件事上了新闻联播了。我虽然是长在城市里,但我们小时候,70年代的时候学工学农,我们还真是住在农村,还知道怎么用镰刀,我们小的时候起码还真知道什么叫“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到了我的学生,我的孩子真的就没有这些课了。
所以我在想农耕文化我们守住了什么?我们还真的知道“风雨四时”是什么吗?西方的记者曾经问过我:“我们也过年节,你们也过节,能不能说一下东西方这个‘节’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说:“简单说,你们的‘节’都是从天堂下来的,我们的‘节’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这就是它们的不同点。”西方人过的是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都跟神有关。一个个体向天空、向神灵的致敬与膜拜就是他们的节。而中国人的节是什么?我们过的好多节其实都是节气。比如说清明是什么?一方面它肯定是一个节气,种瓜种豆不能误农时;另一方面它肯定是一个节日,所以风清景明之时,节气和节日是融而为一的,只有中国才有这种现象。当一个人的心真正认同四时之序,其实就有一种情怀孕育而成。我们今天缺少一种神圣的理性精神,其实也缺少这样一种感性的情怀的孕育。所以这是四时的节序。四时的节序里面也含着我们对于农耕土地最深沉的尊敬。为什么节奏都是从地里出来的?为什么中国人都过春节?以前过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就开始了,轰轰烈烈,一直到十五元宵猜了灯谜,上元节出去过完大年才结束。为什么要拿出二十几天来过这个节?因为这是冬天的节奏,到了冬藏的时候,秋天打下来的粮食才能算出有多少余粮,有了余粮才能酿得了酒。中国原来喝的酒都是粮食酒,所以要提前计算好了。所以我说我们的土地,按照中国的道理,合就合得很准,合得还有诗情画意。
中国人的这种因景而生情与四时有紧密的关系。四时风物的变化,我们今天还能说出像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话吗?你能感觉春天的山峦都在微笑吗?这一簇一簇桃红柳绿的花开,那不就是春天的表情吗?夏山如露,露气也漂亮,蓊蓊郁郁、满眼翠绿,那种蓬勃就像遏制不住的露气一样,喷薄而升。秋山如妆,那些斑斓的颜色,跌宕成一山的妆容,那是何等的一种艳妆美人的容仪。冬天万物凋零,冬山如睡,这座山川睡去了,睡着睡着还会在梦中绽开来年新春的第一缕笑容。所以中国人跟山往往有“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情感,人跟山川是可以相看两不厌的。但是我们现在没了那个时光,也没有那个心境,这就是丢了四时啊!所以四时的情与景是怎么出来的?其实是先把自己融合进去。
第四个,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也许是最容易产生歧义的。今天这么唯物,哪儿有鬼神呢?这太容易解释了,一句话说就是我们别自己作(zuō),遭天谴。人到什么时候敬畏之心也不能丢。不是说掌握高科技了就可以狂妄无边。三尺之上有神灵,这是老百姓说的。中国人怎么看“天”?西方人也曾问过我。我说,我们没有宗教,我们不上教堂,所以我们的道德水准能够保持很稳定!他说,你们中国最可怕的就是没信仰,你们信什么?我说,我们有基本的伦理信仰。他说,伦理有那么强大吗?能替代宗教吗?我说,咱俩不小心都绊了个跟头,你怎么本能地喊:“oh,my god!”我怎么就本能地喊:“我的妈呀!”你想想约定俗成可是有最大的力量,喊神的人是因为从小就去找神,中国人遇事就喊两样:妈呀,天呀!喊妈说明你信伦理,喊天说明你信天理。天理和伦理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所受的这个“礼”的底线。
但大家看看最近的这几年,都市里的恶性事件,不在于数量上频发到多少,而在于性质上不断地在挑战我们的底线。我们过去都认为,无论怎样,学校和医院都是安全的地方。看看去年小学里的性侵和医院里的贩卖婴儿,这样的事件都出来了,我们不能GDP越来越出新高,道德感却越来越刷底线。底线到底在哪儿?我还是要说中国的农村,人是不敢这么肆无忌惮的,因为有宗庙祠堂在。而现在在城市里这一切都没有。那城里人就敢不跟鬼神合吉凶吗?新闻上说一个人能有370多套房,也就是他一天住一套,整整一年还没有住完自己的家呢,要这么作,难道不遭天谴吗?中国的汉字写得特别有意思。“贪婪”这个词,贪字从“贝”,婪字从“林”,贪的是钱财,越多越好;婪字的本意就是希望自己霸占的女人多得跟树林子似的。所以贪和婪从来都是在一起的,贪婪就已经没有鬼神的概念了。人吃五谷杂粮,都有三灾六害,但别遭天谴,还要顺顺当当、风调雨顺地过去。这是农民信的观念,现在不妨让我们回到中国人的常识。
其实有这样一个坐标我认为是我们今天真正应该去考虑的,就是能不能让我们按照中国的坐标去建立中国人的格局。我们现在讲的“儒、释、道”,儒释道的哲学怎样应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儒家教我们人跟社会的关系,道家教了我们人跟自然的关系,佛教教了我们人跟自我心灵的关系。其实这几重关系就是要我们不停地去学、去悟,最后能够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一种融合坐标。所以说到底,我们建立的对这个世界的洞察、把握到底是什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1年连任宣言里给联合国的乱象最后提出的一个建议,就是引用的《老子》第八十一章最后一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其实,我们现在有很多后工业文明的乱象,说到底就是失去了秩序,于是就有很多匪夷所思的灾难出现。而人间的这个社会还有几个人做到守住本职,有所作为,不与别人纷争?为而不争,过去我们老把它当作贬义词去说。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实这是对的。什么是为而不争?这也是自己怎么样去找到自己的坐标。我想儒释道的内容,大家都有系统地学习和分析,我只想说这一切和“一”到底是什么关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也就是我们学过的所有知识的架构不能是一个物理组合的叠加,而应该是化合的反应,就是最后你能让它动态合一。刚才王先生说到的“知行合一”,其实也是这样。要按王守仁当年的说法,叫“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诚”。圣人只做一事,不可分为二处。也就是你知的时候已经在行了,行的时候必然已经知道了,从来都不是先知而后行。所以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资源,而是融合。
作者简介: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国学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东方出版社隆重推出
《于丹字解人生》 一起致敬汉字!
领略汉字里流淌的血脉,
体悟汉字里蕴藏的人生!
汉字,一笔一画,都流淌着我们的血脉,蕴藏着我们的乡土情怀。于丹教授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带领我们感受汉字的典雅,唤醒心中的诗意,并领悟其中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生道理。
汉字是握在中华民族掌心里的纹路,循着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触摸到所有观念由来的秘密;汉字也是笔尖下流淌的乡土,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即血脉。
写中国字,懂中国心!
馆藏&7719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