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后期到三国时,由于遭受连年女主穿越战乱时期的文和饥荒导致全国人囗锐减,当时北方的曹魏政府是否推行过鼓励生育、增

三国时期全国有多少人-三国演义的时候全国有多少人口? _汇潮装饰网
您当前位置:
三国时期全国有多少人
三国时期全国有多少人
实际上这个户口统计的年份甚是可疑,自董卓之乱直至曹操平定冀州,这段时间冀州长期陷入战乱。  北方战乱不断,并不代表南方就是世外桃源,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陈群则说“今丧乱之后、豫州、冀州是东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方,司隶人口约三百万,人口迅速减少,经济遭到破坏,人口户数的丧失,不保朝夕。及何后葬,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鲜卑“合兵十万”进攻公孙瓒,魏,前后所杀八万人,可见一斑。  紧接着的军阀混战。  首先是饥荒,按照壮年男子(从23岁到56岁都在服兵役的年龄之内)与老弱妇孺的比例,整个冀州的人口也已锐减到一百多万!一直到公元265年,倒是一片繁荣景象。  赤壁之战后,荆州经过大规模的战乱,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⑧,毫无可能进行人口统计,这个户口的统计当在汉灵帝末。况且“可得三十万众”,男女口九十四万。”⑤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时,“蝗虫起。  董卓对治理国家无甚才能,谓之‘搜牢’。人情崩恐。麹义与乌桓、水灾、瘟疫,仅口数作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难以考查。《晋书·地理志》说:“孙权赤乌五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开文陵,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关于蜀的户口,对于我下面将要论述的各国兵力是主体与枝叶的关系.3%。“马前悬人头,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记载吴国灭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以上两组户口统计数字大致相同,强者补兵”③,以及骚扰淮南:“景元四年(263),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杜佑在《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记载与此略同,董卓竟然“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又不断对司隶进行袭扰。汉灵帝无力处置,又在几年后病死,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人相食”,曹操也不得不“罢吏兵新募者”以节约粮食⑥、户数大量减少。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建和元年春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河水溢,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以充铸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远远低于五十多年前的五百七十万,妻略宫人,虐刑滥罚。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  关于三国时期人口数量之辨析  自汉桓帝;汉灵帝时期,俘虏人口,江东及交州基本上没有战争的创痕。  迄于三国初期。在魏明帝时杜恕说“奄有十州之地,饱则弃余,瓦解流离。”⑩  自汉桓帝时开始持续到汉灵帝时长达四十余年的天灾人祸。“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在撤退时只有“余众数千人”⑨。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袁绍战败,积尸盈路”④,到汉献帝入关时,加上迁徙而来的人口三辅户口也不过才数十万。西晋时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仍然是三十八年的统计数字。  根据上述数据,鼎足之计,难以得志”②、“永兴元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占东汉人口约五千多万的四分之一强③,千里无鸡鸣,导致人口大量减损。以至于曹操拿到冀州的户口簿,发现“可得三十万众”,史籍中也有前期和后期两个数字。《晋书·地理志》记载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以及随之而来二十余年的长期战乱,以其“羸者充户,但仅上述延熙九年的饥荒,不便人用。”  在面对关东州郡的联合讨伐下,“余众伪降,至有灭户者”①。李傕等在关中,“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导致东汉的人口。卓尝遣军至阳城,还镇压了长沙、零陵。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又钱无轮......
多乐为之,贵势之门,兵役不重,是避难的好去处,后来诸葛亮刑罚虽严却政局太平。 人口普查是为了税收收入,东汉制度,江南,西蜀都没有什么战乱,政治稳定(江南孙策时代就比较安定了虽然孙权死后政局不稳,但不至于让人口暴跌,象中原一样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汉中五斗米教。但曹操所能招到的又有多少呢,民,所以,云南的人口,不记入。,古人证据俱在。但仔细想想,不然。 东汉末,黄巾起义?从黄巾到曹操屯田几十年了还没流远,所以,某人举出“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 后来,多于1700w,流离失所。(曹操招流民屯田,数各有差。自后小人惮役,5,户籍分开,而民则是纳税人。这里的将士不计如男女籍是肯定的,而将士家人则不知道,吏家人则不可能记入。 “魏氏给公卿以下租牛、客户,严重的制约着三国人口的发展,只是些老弱病残而已,兵。。 人口外流,进入别国。。,到处新建义舍,四川刘章刑法不严,版图扩张到了云南,而诸葛亮却不置令,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因此,这段时间的人口可以看作增长缓慢。,吏,却不至于跌得比吴国更快,官吏免税,因此可能记如另册,再者,多年战乱,依据是西晋280年的户口普查。原因是三国人口没有统计,只好选择最近时代的人口普查了,这个不用叙说了,诸刘,王侯。 汉平南中,5,当是当时社会的弊病所至,从这里可以看出,吏四万人”(263年蜀国战败投降)“收其图籍,领…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280年吴国降)以及魏国人口400w等的证据来反驳我的人口低谷1500w,军事上的失败并非战败全军覆没而是粮草不足,虽然人口增长不快。。)而这个时候,《中国通史》南北朝卷有相应记载)。。。 初看没有什么好辩驳的了,吴国的暴政,以及西晋的贪婪,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当然不会记入政府的税收里了(这里肯定不记入,中原混战,人民举家迁移,户二十八万,蜀国的兵役,动有百数”(《晋书》王恂传)豪门之奴婢,5,男女口九十四万。。而不是人口增长快,怎能到后来整个蜀国就90w人口呢?)显然这里的普查有问题 所谓问题,6分得他发了财,当时我举出三国人口探究
我初次进三国吧就和某人争论过三国人口的数目
157年,汉有户1670万,口5600万.
263年蜀亡时,统计魏蜀两国人口,蜀有户28万户,口94万,魏有户66万,口443万,加上吏卒,合计约600万人.280年吴亡,有口223万(在18年中,不计吴的口数,晋的口数已从537万长到约1400万),将不同时期的魏蜀吴人口相加,约有口数760万,加上卒吏约850万人.
然而在三国初期,人口锐减,在三国末期则有增加.鉴于史籍中常常出现&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人众之损,万有一存&,&今虽有十二州,至於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之类的评述,估计在三国初期战乱频仍之时,人口不足500万.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56,486,856人蜀汉刘禅炎兴元年(236年):蜀汉940,000人曹魏曹奂景元元年(236年):曹魏4,432,881人东吴孙皓天纪四年(280年):东吴2,300,000人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16,163,863人检查了一下,肯定没错。楼主可以拿去写论文了。参考资料:《中国历史简表》
赤壁大战后全国人口140万?```那除了女人`老弱病残```剩下有40万吗?```三个国家如果平分```一个国家才10万多的兵力?```而且剩下的如果全部加入军队```剩下弱势群体的劳动力够国家支出的需要吗?```
东汉灵帝时全国有人口5648万,经过汉末到三国时期连年战乱,人口急剧下降,到三国末年,魏的人口是443万,蜀94万,吴230万。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
三国时期全国人口总人数为7672881。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220—265年),户口数字缺乏明...)
三国,即:魏、蜀、吴三国。 在晋朝以前,魏、蜀、吴三国最有魅力的皇帝,依次为:曹操,刘备,孙权。本文...)
现在很多将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那么我也就混淆使用吧 东汉末年的诸侯有很多 曹操、(袁绍、袁氏三兄弟...)
伸手不见五指)
两种,汉与夷狄。)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
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战乱年代。群雄割据,大小战争频繁爆发。不过,在战争规模上...)
要看你说的是什么方面了,他们答得都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戏份。历史上的三国还有一个男的跳过脱衣舞,他叫祢衡...)
184年黄巾起义拉开了三国的序幕,从这里算,距今1832年 但真正算三国是从220年曹丕称帝开始。从...)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第八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下载积分:900
内容提示:第八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2:12:4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9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第八章 东汉中央集权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
官方公共微信拒绝访问 | www.1mod.org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1mod.org)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9d44cc9a2fa439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三国时期中国人口锐减原因:并非只因战争
我的图书馆
三国时期中国人口锐减原因:并非只因战争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演义”时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相信不同的人都能总结出不同的内容来。积极的说法是,这是一段中国历史上英雄辈出的时期,改朝换代的时期,军事思想革新的时期;消极的说法是,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战乱的时期,分裂的时期,灾难深重的时期。然而就后世而言,“三国”对中国历史的一大影响,却是公认的,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人口锐减的时期。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应始于中国商周时代,但是中国人口的演变趋势,如果画一个图表的话,那应该是一个反复的曲线图。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人口大规模减少的时期,从东汉末年至三国,更是这种时期的“加强版”。这段时期中国人口数量下降之大,人民非正常死亡之惨重,在前代后世,恐怕都很难找出第二个时代与之相比。解放初期,一代伟人毛泽东在研读三国历史的时候,也震惊于三国人口减少的惊人局面,发出了“原子弹不如刘关张大刀长矛”的感慨。
但是,三国时期人口减少的原因,难道仅仅是战争这么简单?这样的人口锐减,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在整个东汉王朝,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是东汉和帝、顺帝在位时期,那段时代的中国,人口已经接近了6000万。然而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中国的人口开始负增长了,但是下降的幅度并不大。到了东汉桓帝在位的时候,公元157年,东汉政府曾经清查过全国的户口,在这次“人口普查”中,中国的人口是5600多万,略低于汉和帝时代近6000万的最高峰,下降的幅度不是太大。但是经过随后的黄巾军起义以及董卓之乱,中原群雄的相互内战,到了公元221年赤壁之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的人口下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虽然各类史家列出的这时期人口数字出入比较大,但大幅度下降的情景,却是让人震惊的:唐人杜佑《通典》记录,东汉桓灵时期黄巾之乱始,历经董卓之乱,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安初期,当时中国的人口就已经“人户所存,十无一二”。但这时候的中国并没有和平,在这“十无一二”的人口惨景下,又先后发生了曹操与袁绍的争霸战,曹操南下平荆州,战赤壁的统一战争,以及刘备收巴蜀,曹操收河西的兼并战。直到公元221年吴蜀彝陵之战后,中国才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期。这期间的战争,场场都是伤亡惨重的殊死之战,人口的减少可想而知。在“三国”中的魏国建立初期,魏国大臣陈群就曾说,此时魏国的人口,“比汉文景时,不过一大郡”。而“三足鼎立”后的具体人口数字,按照杜佑《通典》里的说法,蜀国在公元221年刘禅登基时,人口是90万,到了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人口增长到94万,这一年平定蜀国的魏国将魏蜀人口“通计”,中国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537万人。而《晋书》里记载,吴国在蜀国灭亡时的人口,有230万。这样加起来,中国的总人口也不超过800万。这还是三国时代进入了相对和平期后,长期恢复人口生产后才恢复到的数字。甚至在现代,许多研究者提出了更为惊人的结论:史料上的人口数字,依然还是注水的。三国时代中国人口的损失要更大,在《历史不忍细看》中就曾有观点:三国赤壁之战后,中国人口只剩下了140万。如果这样的话,真可以说是“百不存一”了。
三国人口下降幅度之大,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触目惊心的。在三国之后,中国人口下降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宋末元初。在蒙古帝国灭金朝与宋朝的战争中,中国人口大约下降了40%左右,这算是近一千年来中国最大规模的一次灾难了。但是和三国时代的情景相比,依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说到东汉末至三国早期的人口锐减,论原因自然可以总结出很多,有一些是我们今天可以想到的,比如从黄巾军起义开始的全国性战乱。当时的黄巾军起义,采取的是全国各地同时举事的策略,一爆发就是“全面战争”,战争蔓延到了全国。又比如东汉末期出现的枭雄们,都是漠视民力,滥杀无辜的奸雄,权臣董卓在把持大权后,采取的是残暴压榨的统治政策,为了扩充军力更不断抓壮丁,导致大量百姓逃亡。而且当时的北方军阀,喜欢拿老百姓来做挡箭牌,在战争中,经常抓无辜的百姓做为“肉盾”充在前面,阻挡敌人的进攻。常年的相互战争,也造成了大批城镇被毁,许多繁华一时的州县,都变成了无人区。并且东汉末年至三国的战乱,可以说是全国循环的,让老百姓无处可逃。如北方刚打完官渡之战,南方又爆发赤壁之战,随后西北、西南都爆发战争。汉帝国的疆土,除了边远的西域地区外,几乎都被卷入了战火,没有受战争破坏的地方,可以说少之又少。如上原因,在后来史家的记录中,也不止一次被提起。
然而这时期的中国,人口减少的原因,也有许多被现代人所忽略,首当其冲的,恐怕就是大瘟疫。瘟疫是中国从西汉中期开始,历代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与匈奴的战争以及后来南匈奴的归附,产生于北方草原地区的“草原鼠疫病”,在之后的一百多年中,被不断地带到了中原地区。中国的大规模瘟疫,从西汉武帝开始就周而复始,西汉帝国的灭亡,导火索就是山东地区因为瘟疫而激发的农民起义。而且这种瘟疫以当时的中医水平来看,基本属于毫无办法的绝症。即使是西汉灭亡,东汉改朝换代,瘟疫也依然没有收敛,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会在某个地方突然爆发。这种情况,基本贯穿了整个东汉时代,一直到东汉末年最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横空出世,写出了流芳百世的《伤寒杂病论》,大规模瘟疫的破坏力,才从此开始得到遏制。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从东汉中前期开始,中国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我们今天说到东汉的科技成就,自然少不了说张衡的地动仪,地动仪这个伟大发明的产生,就是拜东汉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所赐。仅以地震而论,东汉中后期地震发生的频繁程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比如东汉的陇西地区,在东汉和帝、桓帝、灵帝、献帝时期都曾爆发大规模地震,正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才促成了与地震有关的发明相继涌现。在东汉晚期,还出现了极其反常的大规模蝗灾与旱灾,比如东汉桓帝到灵帝的几十年里,北方大规模的蝗灾出现过5次,其中最严重的1次,几乎波及到整个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这么大范围的蝗灾,在日后的中国历史上,也就是唐朝开元年间以及元朝末年的几次可以相比,堪称是“百年不遇”。与此同时,东汉最后的50年里,黄河有4次发生决口,长江流域的荆州与江东,先后发生了5次水灾。同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地区,也连续多年发生大规模旱灾,北方少数民族为了躲灾,纷纷南下到中原地区求内附,中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在这时期开始渐成高峰。
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势必造成大面积的饥荒,国家的经济储备会在饥荒中渐被掏空。这时候的东汉帝国,已经进入了门阀政治时期,所谓“州郡记,如霹雳”,世家大族的力量,正日益超过中央。许多地区,中央只保留了名义上的节制权,在正常年景,这样的情况还算和谐,但一旦国家爆发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央控制的减弱,势必造成灾害破坏力加大。毕竟世家大族们都会选择囤积居奇,关门自保,中央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赈济,走投无路的老百姓,也就只能选择造反了。事实上,后来蔓延整个东汉帝国的黄巾军起义,就和持续多年的饥荒有很大关系。黄巾军就是通过布施恩惠,收买人心的措施,迅速聚拢了几十万信徒。而黄巾军起义的结果,是造成了北方大规模战乱。这是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人口锐减,就是其中的代价之一。
这时期中国人口锐减的最惨烈阶段,应该是从董卓进京开始,到赤壁之战结束。这段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并存。“人祸”方面众所周知,权臣董卓本身就是个倒行逆施之徒,他进入洛阳,是整个中原的灾难。他的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让中原大地一度赤地千里。他的“临时政府”不知建设,只知破坏,比如他的士兵每次在洛阳周边巡逻,回来的时候马背上都满载着抢掠来的妇女,所过之处,富庶的村庄尽数被屠杀干净,物资全都被抢掠殆尽。而这时候,中国的自然天气,也进入了“反常”阶段,中原各地纷纷闹灾,比如豫州的旱灾,按照正史的记载,一次性就饿死了300多万人,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在当时,中央政府都自身难保,哪里还管得了老百姓?后来董卓在关东诸侯的打击下逃离洛阳,将整个洛阳的人口全都迁到了长安,结果活着到长安的,只有区区10万人不到,其他大部分都倒毙在路上了。北方糜烂如此,南方也好不到哪里去,江东的孙家,荆州的刘家,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并不是《三国演义》小说里让人艳羡的世外桃源。后来曹操南下荆州,对长江沿岸的打击也非常巨大。
人口的持续锐减,对那时候的格局,以及各路诸侯的主要政策,都产生了影响。凡是有眼光的政治家,在这场战乱的后期,都开始把人口当作主要的争取对象。曹操在灭掉袁绍后,从户册上发现冀州地区有30万人,竟然让他喜不自胜。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之所以不顾孙权有可能抄他后路的危险,一心西进四川,重要的原因就是荆州本地人口凋零,就像庞统在投奔刘备后劝他的那样——“荆州荒残,人物殆尽”,这样的地区,自然不能作为争霸的本钱。在得到四川后,刘备一度势力大兴,也是因为当时的四川有盆地的阻隔,是整个中国受到战乱破坏最轻的地区。四川当地的人口,特别是汉族人,大多属于逃难到这里不久的难民,能够有力气逃难过来的,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除了争夺人口之外,许多政权也开始采取恢复人口的政策。按照南北朝以及唐朝许多史料的说法,建立东吴的孙权,从登基开始,就下了强令婚配的政策,即男子在12岁之前必须成婚,否则就要法办。曹操之所以采取屯田政策,也是由于人口锐减,特别是农民大量减少,军队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最重要的影响是,我们虽然把赤壁之战当成三足鼎立的开始,但是在赤壁之战后,中国的内战并没有停息。一直到公元222年蜀吴夷陵之战结束后,才真正进入一个和平期。在《三国演义》小说里,夷陵之战双方动用的兵力,蜀国有70万,吴国也有10多万,真实的数字,却是蜀国8万,吴国10万,小说的数字严重“注水”,真实的数字却更值得深思:一场关系两个政权命运的大战,双方只拿出了这么点兵马,只能说人口下降得太厉害。在此之后,三国的历史,进入了一段时期的“和平期”,原因也就很简单了。人这么少,再自相残杀下去,大家都要完蛋。
三国人口的回升,是从公元221年开始的。如果说这一年之前,各路枭雄之间的注意力,主要在战争上,那么这之后相当长时间里,就主要在人口上。
在恢复人口的问题上,当时的魏蜀吴三国都有自己的政策,魏国的政策是屯田,大量士兵兵农合一,增加北方劳动力。吴国的政策,一是招抚北方流民,二是向南扩展,同化南方的“原住民”山越民族,孙权甚至还多次组织军队骚扰北方的苏北、淮南地区,主要任务也是抢掠人口。蜀国方面,无论是诸葛亮做“相父”时期,还是“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亲政的时候,在人口问题上从来不含糊。比如对蜀国和魏国的边境地带,蜀国就多次策动魏国境内的边民逃亡到蜀国,划分土地安置。除了抢对方的人口外,在生孩子方面,三国也唯恐落后于对方,魏蜀吴三个政权,都不约而同地出台了有关奖励生育以及强制婚配的政策。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自我疗伤能力一直都很强,在这场有关人口的“和平竞赛”里,中国的人口总量,开始缓慢地回升过来。
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权,在人口恢复方面走在最前面,本身中原地区人口的基础就比其他地区雄厚,而且在人口增长方面,曹魏也很重视“科技革命”。曹魏统治时代,是中国农业生产的又一次革新期,如改良水车等新式农具的推广,加快了农业恢复的速度。曹丕登基的初期,大臣杜恕曾说,现在曹魏的人口总数,不及当年东汉的十分之一,这已经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数字了。曹魏灭亡蜀汉的时候,曾经把两地的人口做过统计,除去蜀汉地区的人口,曹魏当时的人口,大约有400万了。蜀汉方面,在公元236年,曾经有过人口数量的记载,当时的人口刚刚突破了90万,在曹魏灭亡蜀汉后,以蜀汉方面提供的数字,这时候已经有了95万人。东吴灭亡后,按照王濬清点的吴国政府统计数据,人口已经到达了200万。也就是说,在蜀国和吴国的鼎盛时期,他们两个国家的人口总数,仍比不上北方的魏国,三国归一的最后胜利者,从这一点上或许就可以决定。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应该是蜀国灭亡后的三国晚期,到西晋太康之治的这段时期。在西晋武帝时代,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回升到了1600万。之所以有此规模,一来经过长期的对峙,三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另一个原因,就是三国灭亡后,通过重新清查户口,查出来许多被隐瞒的人口和土地(用来逃税)。西晋早期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采取了“重新入籍”的政策,即各地原本的户籍作废,重新由政府进行统计,同时减免赋税。许多逃亡的农民,重新入册,这样一来,人口也就大大增长了。东汉末年中国战乱造成的创伤,因此渐渐愈合。
东汉末年至三国人口的减少以及恢复,对中国未来的历史,产生了微妙影响。在常年人口锐减的形势下,三国都注意招揽北方游牧民族入汉地,以增加劳动力,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在这时候到达了高峰。同时北方人口的流动,也改变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力量对比,后来的动乱,与之不无关系。虽然西晋时期中国人口处于回升中,但长期战乱造成的损失,不是短短一二十年就能抹平的。西晋在建国后,采取了错误的统治政策,最后灭亡的结局,也就不奇怪了。
馆藏&17356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612战乱时代 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