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50万红四方面军全军覆没没,是真的吗

古建筑 显忠祠思古
  何鸿志 司全福  闻名中外的显忠祠遗址,位于怀来县土木镇土木村内。去年冬天,笔者来此瞻仰了这一绵延了565年的敕建祠堂。  史书记载,明英宗平日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正统十四年(1449年),王振不顾王直等朝臣反对,鼓动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屡犯边境的蒙古族瓦剌部落。由于准备仓促,途中军粮不继,军心不稳,导致大败。大军撤退,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军队追上,明军被团团围住,两军会战,50万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锤打死,明英宗则被瓦剌军俘虏。近百名朝廷重臣为国捐躯。史称“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  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为祭祀“土木之变”中为国殉难的近百名朝廷重臣和50万大军英魂,修建显忠祠。当时,祠内建有大殿五间,抱厦三间,石碑一块(记有死难重臣名单),立有66块为国捐躯的重臣神位。祭祀殉难诸臣,抚恤安慰英魂,使其流芳百世。天顺八年(1464年),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即位,称宪宗,皇帝降旨命怀来守备重修显忠祠。祠成之日,宪宗亲自撰写碑文,题写祠匾,又立碑一块,给殉国忠臣追赠谥号。明隆庆三年(1569年)曾对显忠祠进行整建。万历九年(1581年),怀隆兵备道胡恩伸主持重修,撰写碑文,以予流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古北口道台徐炯主持重修,撰写碑文,说明殉国忠臣牌位损失之因。乾隆年间,齐汪(土木之变殉国忠臣)的七世孙齐召南,系著名史地学家书法家,整修显忠祠。明清两朝每年在(清明、中元、十月初一)三次公祭时,皇帝或礼部都派遣官员来祠祭奠。  显忠祠原来占地面积3150平方米(合4.7亩),南北长70米,分两层院落,有两座山门,第一座山门面北向南,高出地面1.5米,上方悬挂“显忠祠”金字大匾,是明宪宗御笔,大门两侧有木制楹联,“一代忠真光俎豆,千秋气节壮山河”。进入第一道山门后,有40米长的甬道达第二道山门,有一正门和两个侧门,正门只在三次公祭时开放,平时走东西侧门,山门上方匾额为“大节凛然”,两侧木制楹联为“隆千秋事典,表一代忠良”;进入第二道山门,正面大殿三间,配殿两间,东西厢房6间,正殿楹联是“故老尚余哀,兵溃不堪论往事;诸公应自慰,君存何必问微躯”。  历经沧桑岁月,显忠祠曾经倒塌过,还曾遭火灾危害,竟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现仅存正殿三间,石碑数块。  2004年,土木村为了保护历史文物,投资4.5万元,历时一个半月时间,进行了显忠祠的修复工作。修复后的显忠祠仅有一个小院。东西宽也就仅有十几米,南北长也仅有二十几米,两边的厢房没有了,东西配房也变小了许多,并部分遮挡了祠堂的视野。显忠祠的现状是瓦破房漏,墙体严重倾斜开裂,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鉴于它的厚重历史价值,2005年,土木村村委会又新立起功德碑与土木之变凭吊碑,辟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显忠祠的文物弥足珍贵,它存留的碑碣十分丰富,有初建显忠祠的碑、死难诸臣名刻碑、宪宗重修碑、宪宗御书于谦碑,有明隆庆年间的,有清康熙年间的,有清乾隆年间的,有清道光年间的,有清咸丰年间的,等等。在墙面上残存有殉难大臣牌位,乃至极其简陋的供台和泥胎香炉,都有沉甸甸的历史痕迹。  显忠祠,堪称抗敌讨逆英勇捐躯的英雄群雕。当你来到土木镇,仿佛那五十万浴血奋战的将士向你走来;当你进入显忠祠,仿佛一大串鲜活的明朝大臣向你涌来,他们是“太师、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ぃ擦质潭裂空乓妫ㄕ咀笸ㄕㄈ玻I偾浠蒲⒋髑熳妗⑼跻痪樱蜕偾淞跞荩斜ι偾R寿,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m,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佑、尹f、童存德、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瑭、郑u,大理左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一群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令人怅然泪下,又令人肃然起敬!  显忠祠,不是一族一姓的家祠,它是百姓千族的祠堂,它是国家的民族英雄纪念堂,这是非常明白的事实。惟愿显忠祠能够得到更好的维护修缮,激励更多的后人爱国报国。
(责任编辑:HN66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武警高层全军覆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