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禅圣王的实力问题似乎没什么好吵的

实力女星潘虹皈依真禅法师
坚持长期吃素
字号: T|T
  在影视圈,潘虹算得上绝对的实力派女星,可跟刘晓庆等很多明星比起来,她的&新闻&却显得相当少,昨日记者问:&除了拍戏,你平时都干些什么呢?&潘虹笑了:&我就喜欢过平静的生活,很多朋友都说,不拍戏的潘虹就不是演艺圈的人了。在我看来,自己应该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因此,生活里面不需要那些闹来闹去的元素,媒体自然就没有兴趣去写了。&
  潘虹并向记者爆出了一个埋藏多年的秘密:&我是一个有着属于自己信仰的人了,生活过得很充实。&她接着说:&告诉你们吧,其实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居士了,早在6年前的时候,我就正式皈依佛门了。&
  说起皈依的理由,潘虹坦言:&作为演员,我们都是常年在外拍戏,跟家人、亲人团聚的日子非常的少,这免不了有许多的牵挂。当自己有了信仰,即使不能跟家人见面,我也可以在异地给他们祈福呀。&&现在的社会无论怎么精彩,我的心却很静,我很享受这种用心沉下来的感觉。&也吃素吗?潘虹点头称是:&自从皈依那天起我就一直吃素了,这没有什么不好的,人的一生难得是有一份好心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不需要血腥。&
  潘虹是外婆一手带大的,跟外婆的感情特别深。受外婆影响,潘虹也对佛教产生信仰,皈依佛门成为在家弟子,拜上海玉佛寺已故方丈真禅法师为师。
  潘虹回忆道:&我外婆是苏州人,一个吃长素的人,信佛教。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工作忙,我爸爸是右派,所以我跟外婆在苏州长大。我们去普陀山烧香,那个时候我很小,香袋一直拖到我的脚背,但是我还是依旧每年陪着我外婆去进香。我认识的第一个字就是&忍&,刻在山上。&
  作为虔诚的信徒,她尽可能多地去了些佛教胜地,拜佛行善,祈福安康。杭州的灵隐寺、普陀山等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潘虹自己说:&我在佛教的音乐中开始每一天的生活,然后看前一天的,我有一个很奇怪的习惯,不看当天的,晚上经常上网。&
责任编辑: 崔容菠
日一二三四五六
大公报总机:+852-&&&&&大公网:香港 +852-&&&&&北京 +86-10-&&&&&(值班电话):+86-10-
大公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大公网络有限公司真禅长老圆寂二十周年_在线翻页电子书免费阅读,发布_云展网
阅读云展网其他3D杂志
喜欢这样的3D电子杂志?您也可以在几分钟内把文档免费上传到云展网变成翻页书![点击上传我的文档]
真禅长老圆寂二十周年
描述:觉群83期内文-二校
特载 │ Special ReportsModel Practioner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Exemplary
Lover of Both Motherland and the Religion—— Commemorating the 100th Birthday and 20th Parinirvana Anniversary
of Elder Zhenchan
人间佛教的典范
爱国爱教的楷模
——纪念真禅长老诞辰百年暨圆寂二十周年
今年是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
庙管理及弘法利生工作。文革中,真禅长老坚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上海玉佛禅寺、
留寺内,为保护玉佛禅寺免受毁损作出了积极上海静安寺、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方丈真禅长老
的努力。1979年,真禅长老当选为上海市佛教诞辰百年暨圆寂二十周年,二十年来,真禅长
协会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1983年被选为老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深深地铭刻在我的
上海市政协常委,任上海佛学院院长;1988年脑海中,成为我日常行持的指路明灯。长老
受聘为上海儿童福利院名誉院长,并设立“真一生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坚持走“人间佛
禅长老残疾儿童福利基金”。此外,他还兼任教”道路,积极发扬“大慈大悲”菩萨精神的
过上海静安寺、开封大相国寺住持。1993年当道德风范,成为鞭策我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
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真力量源泉。
禅长老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
策,为迅速恢复和发展上海佛教,推进佛教界
真禅长老(),江苏东台人,
实践人间佛教的积极进取思想,为祖国建设和自幼出家,受具足戒后,曾先后就读于东台三
佛教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昧寺启慧佛学院、焦山定慧寺佛学院、镇江竹林寺佛学院和南京华严师范学院、上海佛学
(一)院,师事过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应慈、圆瑛、常惺、震华等著名法师。
真禅长老的一生,“爱国爱教”是他矢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出任苏州狮林
不移的思想基础,“人间佛教”是他孜孜以求寺、镇江竹林寺监院、竹林寺住持、竹林佛学
的实践目标,其一生行持,无不贯穿着这根红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的进
线。围绕“爱国爱教”的主题,真禅长老在弘步,他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并且积极从事寺
4人间佛教的典范,爱国爱教的楷模真心禅愿遗高风,策励来者倍思进。今天我们纪念真禅长老,追思他老人家高尚无私的人格风范、宽厚慈爱的菩萨胸怀、博大精深的智者风采、普利群伦的佛子心胸、开拓进取的非凡气魄、深沉淳厚的爱国情怀,就是要以长老的懿德高风为楷模,积极继承老一辈高僧大德的优良传统,努力高举“爱国爱教”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新时期宗教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代表会议的工作部署,继续沿着“人间佛教”的道路,积极进取,发奋图强,为推动中国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法利生、作育僧才、慈济社会、对外交往等方
期,也是指那时的佛学大师和居士们撰著了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人间佛教”的当代
大量著作”。从历史的经验出发,真禅长老提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出:“我们今天弘传佛教,不仅仅是开放寺
庙,供信徒瞻礼和供游客游览。主要还是要继
1、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
承和发扬佛教文化,要撰写佛学著作,整理
佛教经典,发挥佛教义理,特别是要发扬佛教
真禅长老平生潜心佛典,对佛学深有造
义理中积极的部分,为我们今天四个现代化诣。他十分重视对佛教学术的研究,常常在修
服务”。为此,真禅长老常在繁忙的法务活动持、弘法之余,伏案写作。真禅长老深深感
和国际交往之余,抽出时间撰写佛学著作。到,数千年的佛教文化遗产,亟待整理,当代
自1979年就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和玉佛禅寺出现的一些新的佛学理论也值得深入研究。在
方丈起,到1995年圆寂,在短短的17年中,真《 佛 教 与 文 化 —— 对 信 众 的 一 次 讲 话 》 中 ,
禅长老先后出版了《玉佛丈室集》10集和《上真禅长老说:“从历史上看,佛教的兴旺不
海玉佛禅寺丛书》27种。此外,尚出版有《佛兴旺,发达不发达,主要是看佛教思想文化
法·社会·人生》、《禅宗佛学思想论集》、的传播与发扬怎样。我们说,隋唐是我国佛
《真禅禅藻集》和《玉佛禅寺》画册等。主编教的全盛时代,主要是那时候佛典的翻译规
的著作有《上海玉佛禅寺建寺一百十周年纪念模空前,印度的大小乘佛典,基本上都被翻译
特辑》、《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佛像开光、迎奉了过来。同时高僧辈出,独立撰著佛教著作之
藏经、方丈升座纪念特辑》、《持松法师论著风盛行。所有他们撰写的佛教著作,在数量上
选集》、《持松法师纪念文集》、《应慈老法要比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佛典多得多。又如,我
师圆寂三十周年纪念文集》等。这些著述和文们说,民国年间,是中国佛教在近代的复兴时
5特载 │ Special Reports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关于阐述佛学
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在1995年11月中旬庆理论方面的著作,如《论人间净土》、《佛
贺八十寿辰的大会上,真禅长老公开宣布:将学·社会·人生》等;也有注释佛教经典方面
来自各地的善信和弟子们赠送的全部寿仪香金的著作,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大
200万元,悉数捐赠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浅释》、《无量寿
市儿童福利院真禅学校、江苏东台安丰镇真禅经浅释》等;既有关于参访、弘法方面的著
学校和其它社会福利机构。他以大乘菩萨慈悲作,如《玄奘求法之路巡礼记》、《西藏朝圣
济世的思想为指导,积极实践着“庄严国土,记》、《云南参访记》等;也有关于国际交往
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宗旨。十多年间,真禅方面的著作,如《澳洲弘法纪行》、《天竺纪
长老以个人名义和玉佛禅寺名义向有关社会福行》、《泰国弘法记》、《欧洲七国弘法记》
利机构和团体,向灾区人民和希望工程等,共等;既有关于高僧传记方面的著作,如《缅怀
捐赠人民币700余万元。为此,各有关部门给予禅门尊宿虚云老和尚》、《纪念太虚大师诞生
真禅长老以极大的荣誉,纷纷赠以锦旗、奖状一百周年》、《在亲近圆瑛大师的日子里》
和捐赠证书,并聘请他担任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等;也有诗词方面的著作,如《真禅禅藻集》
名誉院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上海市等。以上所有这些著作,都贯穿着一条爱国爱
普陀区人民政府表彰其为“热情支持普教事业教的红线,其中尤以《佛法·社会·人生》一
发展的社会活动家”。1991年,中国佛教协会书最为典型。该书共收文章13篇,其中有一篇
赵朴初会长先后两次写信给真禅长老,对他率题为《谈谈佛教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
领上海市佛教界捐款赈灾的热情,给予充分肯适应的问题》,可说是真禅长老著书立说的宗
定和高度评价:“法师身体力行,率上海市佛旨。在这篇文章中,真禅长老对佛教与社会主
教界为全国范围内的特大洪涝灾害尽心尽力,义社会相适应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都作了理论
捐款总数居全国各省市佛教协会之冠,以实际上的探讨,得出了佛教一定可以与社会主义社
行动向社会各界表明,佛教徒对两个文明建设会相适应的结论。
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不但使灾区群众得解燃
眉之急,更体现出佛教救世济民、利乐有情之
2、热心慈善公益,弘扬大乘菩萨精神
旨,座下功德无量,无任欢喜赞叹。”“上海
佛教界救灾热情甚高,既是财施,亦是无畏
上海佛教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
施,护国护民,亦是护法,无任欢喜赞叹。”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二十余年来,上海佛教界在真禅长
真禅长老不仅以实际行动表示他对社会慈老与明旸长老率先垂范下,以出世之心、行入
善公益事业的热心,而且还从理论上加以阐世之道,无论是在扶贫赈灾、希望工程,还是
发,号召大家都来关心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在在社会公益、再就业工程等方面,都尽到了自
《实践佛陀遗教,广作福利事业》一文中,真己应尽的职责,为社会献上了佛教界一片真诚
禅长老指出:“佛教和其它宗教的不同之处,的爱心。从1984年起,真禅长老就以个人名义
不仅在于它为人们指示了解脱生死的涅槃大或代表玉佛禅寺向有关福利机构及团体捐赠财
道,而且还教导人们要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物。1988年夏,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设立“真
业,广作福利事业以嘉惠群生。而在佛教教义禅长老残疾儿童福利基金”,连年进行捐赠。
中,广作资生福利事业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1991年夏季,全国各地有十多个省、市、自治
面。”在《佛教资生福利事业与精神文明》一区遭受严重水灾,真禅长老率领上海市佛教徒
文中又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佛教徒实向灾区人民捐赠人民币100余万元,其中玉佛禅
践佛陀遗教,倡导‘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寺僧职人员捐赠70余万元,崭新棉被1000条,
务’,形成中国佛教济贫救苦、广作饶益的
6人间佛教的典范,爱国爱教的楷模优良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卖,是为了支持灾区人民,希望佛教界广大同明的今天,发扬佛教这一优良传统,对促进整
仁,发扬佛陀人溺己溺的慈悲精神,踊跃认购个社会文明建设,对解决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字画,以此功德奉献一颗爱心。’为深入发相协调这一时代课题有着重要意义。”又说:
动赈灾,真禅长老还在玉佛禅寺举办的‘祈祷“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世界和平、国泰民安’水陆大法会上动员说:念、道德标准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公无私、舍
‘我们举办水陆法会,不要忘记还有上千万人己救人逐渐成为新的时代风尚。而佛教的慈悲
深受水灾之苦,我们应发菩提心,救苦救难,思想和利生实践与新时代的道德要求有相通之
急国家之所急,想灾区人民之所想,继续搞好处,这就为佛教徒从事资生福利事业提供了殊
救灾活动’”。简短的话语折射出的分明是长胜的外缘,”他还提出:“佛教徒救济伤残、
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情怀。衰老、孤儿、寡母等不幸者的义举,不仅是佛教慈悲情怀的流露,也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
3、培育青年僧材,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这些义举有巨大的辐射力,对
据原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生前回推动整个社会关心、帮助残疾人,对培养人们
忆:1988年秋,真禅长老率上海佛教代表团访的同情心和慈悲心,对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
问香港曾赋诗三首赠给觉光长老,其中第二首高,对创造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
写道:“弘宣大法要人才,世出世间一理该。好社会风气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最后
今日新苗才径水,他时用作栋梁材”,表达了指出:“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
真禅长老对人才的渴望和重视。且有助于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所以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
真禅长老重视佛教人才的培育可能与他早业,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通过这一利生实
年先后进入七所佛学院校学习进而获得较深的践,有助于形成有难共当、有苦共担的社会风
佛学造诣有关。绍隆佛种,培养佛教事业接班尚,有助于创造和乐共处、相亲相爱的社会氛
人,一直是真禅长老孜孜以求的宏伟事业。上围。可以引导众生向善、向上,从而使整个社
海佛学院自1983年创办以来,真禅长老就担任会变得更文明、更美好。”
院长。在他的领导下,“培养一批热爱祖国,
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相当佛教学识,并能
日,在真禅长老圆寂五周年之
密切联系信教群众的青年僧才”,成了上海佛际,玉佛禅寺在上海商城剧院举办了一场庄严
学院的办学宗旨。10多年中,上海佛学院先后而隆重的梵乐演唱会,会上,上海市儿童福利
培养出了近200名佛教人才,为上海佛教的恢院的孤儿们献演了一出名为“真禅爷爷,我们
复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真禅长老亲自倡永远怀念您”的小品,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喊
导的“两爱(爱国爱教)”、“三懂(懂得佛出的“真禅爷爷,您在哪里?”的充满深情的
教教理和教史,懂得法务活动,懂得寺庙管话语,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和落泪。这
理)”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指导着佛学院的是对真禅长老一贯热心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关
发展。真禅长老不仅尽一切力量办好上海佛学怀残疾儿童的回报,表达了孩子们对真禅长老
院,而且还撰文呼吁佛教界积极重视青年僧人的深深眷念与热爱。
的培养。1992年7月,真禅长老撰写了一篇启人
心扉的文章,名为《培养青年僧人是中国佛教
原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倪强在《难忘的
界的当务之急》。文中明确指出,办好各级各记忆,深切的缅怀》一文中回忆说:“为进一
类佛学院校,是中国佛教界目前的当务之急,步掀起救灾高潮,真禅长老还积极组织书画义
必须引起整个佛教界的重视。认为:办好佛教卖赈灾活动,并动员说:‘佛教界举办书画义
院校,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筹措充足的经
7特载 │ Special Reports
费,二是聘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三是编辑统一的教材,
四是重视入学僧的质量,五是明确培养目标。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一批爱国爱教的佛教事业接班人。真禅长老不
仅关心上海佛学院学僧的进步和成长,而且也非常关心其
它地区所办的佛学院校、僧伽培训班学僧的进步和成长。
曾先后于南京栖霞山僧伽培训班的开学和结业典礼、中国
佛学院灵岩山分院第二期开学典礼、中国佛学院九华山寺
院执事进修班的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勉励学僧们勤奋学
习,努力上进,争取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真正能对佛
教发展有用的专业人才。
4、热心国际交流,注重发挥佛教民间外交的独特作用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
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居士曾经精辟地总结出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中国佛教的三大
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其中之一就是“对外交往”。优良传统,其中之一就是“对外交
佛教不存在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问题,佛教“和平至上”往”。佛教不存在民族矛盾和地区
的教义又决定了它不会主动参与到各种国际纷争之中去,冲突问题,佛教“和平至上”的教
因此佛教有着先决的“对外交往”的条件。佛教徒理应为义又决定了它不会主动参与到各种
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积极主动地实现与世界佛教徒之间国际纷争之中去,因此佛教有着先
的沟通和交流,充当世界和平大使角色,努力完成其它界决的“对外交往”的条件。
别人员所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是佛教社会价值的一部分,
也是佛教教义所大力倡导的基本精神。真禅长老自担任玉
佛禅寺方丈以来,十分重视同国际友人的友好交往。他认
为,佛教寺庙不仅是一个修持道场,也是世界各国人民了
解我国的一个窗口。因此,他要求玉佛禅寺的僧众,要
努力做好接待工作。在接待中,他坚持“在教言教”的原
则,主动向国际友人宣传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介绍
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
就。据不完全统计,玉佛禅寺自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共
接待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约300余万人次。其
中有许多是政府首脑、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真禅长老不仅在玉佛禅寺亲自接待了大量国际友人、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为开展国际友好交往活动作出了
一定的努力,同时,他还频频出访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
区。十多年来,先后应邀到日本、印度、美国、法国、新
加坡等20余国和港澳台地区弘法访问,多次出席国际宗教
和平会议,为弘扬佛法,增进各国佛教徒之间的团结和友
谊,为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真禅长老出访的国家和地区很多,其中以1994年8月赴
欧洲七国弘法参访最引人注目。这次他先后参访了法国、
德国、英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七国,所
8人间佛教的典范,爱国爱教的楷模经时间之长,所历国家之多,所行路途之远,
也为寺院的自养经济开辟了新途径,为寺院的所起影响之大,均属前所未有。在参访中,真
硬件建设、弘法文化、僧才培养、慈善事业的禅长老向西欧七国的佛教信徒和华裔、侨胞介
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形势,介绍了上海经济腾飞、浦东开发的情况,宣传了党和政
在寺院日常管理过程中,真禅长老十分重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及佛教界香火兴
视祖制清规学习和教育,不仅恢复了禅堂坐旺、健康发展的大好形势。同时通过出访也对
香、诵戒羯磨祖制,还根据寺院青年僧众不谙西欧七国的佛教现状,以及经济、文化建设等
戒律、不明丛林规范的实际,及时创办学戒方面有所了解。他还广交朋友,倾听了许多爱
堂,传授佛门仪轨、日常课诵。恢复创办上海国华人、侨胞怀念祖国、渴望祖国繁荣富强的
佛学院后,作为院长,真禅长老力倡“学修一心声。在访问中,真禅长老一行受到当地佛教
体化,学僧生活丛林化”,要求学僧把学修统界的法师、居士以及各国同乡会团体的热烈欢
一起来,从而确保佛教学识和修持信仰同步增迎和盛情款待。真禅长老在访问期间,还为各
长。1985年5月,真禅长老首次在玉佛寺开坛传国的信众讲开示数十次,先后讲演了《佛法与
戒,来自国内24个省市600余名佛弟子于座下人生》、《佛法与做人》、《佛法与长寿》、
受戒,为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做出了积极的贡《佛法与哲学》等专题。许多信众听后非常高
献。兴,齐声赞叹“因缘殊胜”。此外,欧洲的一些中文报纸,如《星岛日报》和《欧洲时报》
(二)等,还对真禅长老到欧洲访问作了及时报道,充分体现出华侨新闻界及广大侨胞对真禅长老
作别人间登莲海,弹指挥间二十载。真禅的爱戴和仰慕之情。
长老终其一生,为上海佛教界树立了一座行愿
在人间的历史丰碑,留下了弘法利生的宝贵财
5、创新寺院管理,创建模范丛林
富。如今,可以告慰长老的是,上海佛教界及
玉佛禅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殊胜众缘成就
真禅长老是一位开拓型的丛林主持者。作
下,承载着长老的殷切期盼,正迈着坚实的步为上海玉佛禅寺、静安寺、河南大相国寺等寺
伐,沿着人间佛教的道路勉力前行!院的方丈,真禅长老在其晚年,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到寺院的管理方面,将现代管理理念巧妙
在寺院管理方面:以“内抓素质,外树形地融合于丛林管理模式之中,倡导民主管理理
象”为指针,以营建“模范丛林”为目标。积念,在都市寺院中推行独特的僧人、职工共同
极加强自身建设,提振道风、提升境界、提高管理的模式,丛林仪轨上僧主俗从,日常事务
素质;以合理的组织架构、优良的道风学风、中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结合上海商业都市的
浓郁的文化氛围,积极探索传统丛林与现代都独特环境,真禅长老根据都市条件下佛教丛林
市的完美统一,展现当代都市寺院的良好形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首
象。近年来,我们多次荣获全国和谐寺观教堂先是对“农禅并重”的传统理念,在都市条件
先进集体和上海市文明宗教活动场所,并受邀下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在都市佛教丛林中进行
在全国宗教界管理经验、慈善经验、弘法文化了可操作的、制度化的探索。都市无“农”可
等专题交流活动中发言,介绍好的做法。言,农者,在都市中即“商”者。于是,真禅长老在寺内设立素斋部、上客堂和法物流通
在弘法利生方面:坚持“文化建寺,教育处,作为寺院自养的经济来源。正是这种新颖
兴寺”方针,先后创办《觉群》杂志、弘一图的商禅并举模式,在方便香客和游人的同时,
书馆、星期佛学讲座、觉群学院、梵乐团、
玉佛寺网站、觉群编译馆、觉群佛教文化研究
所、觉群沙龙、觉群新媒体中心等弘法文化形
9特载 │ Special Reports式;每年举办“觉群文化周”,集中展示寺院
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精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弘法文化成果,全方位满足信众的宗教文化
观的大潮中把握航向,引领未来的发展;有利艺术需求;先后举办过数十次学术研讨活动,
于开展正能量的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增进共在探索都市佛教的当代责任,以及弘扬优秀佛
识,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提高社会教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
道德风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
在素质提升方面:坚持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并举的人才战略。通过举办宗教文化班、外
在硬件完善方面:继2006年建成综合性弘语人才班、MBA、EMBA课程班,多方位提高法
法大楼——觉群楼后,针对近年来寺院建筑年师素质。截至目前,常住法师中已有80%取得了
久失修、腐损严重,寺院整体环境存在着重大宗教文化大专或本科学历、12位法师获得外语
消防安全隐患的情况,经有关部门批准,玉佛中级证书、6名高层管理人员获得EMBA学位、
寺于2014年7月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修2名法师被派送美国留学。与此同时,我们广纳
缮工程,工期预计四到五年。根据方案,修缮贤才,公开招聘具有弘法文化、慈善公益、现
后的玉佛寺,在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代管理才能的社会人士充实到寺院员工队伍,
合理布局、优化功能、注重典雅、力求庄严。为寺院的长足发展累积资粮、蓄积人才。
对于改善寺院的消防设施、人文景观和观光环
境,保障公共安全,营造和谐温馨的宗教氛
在公益慈善方面:立足“无缘大慈,同体
围,推动寺院日益发展的文化、慈善事业再上大悲”的大乘宗旨,以“庄严国土,利乐有
新台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情”为己任,积极“关注人生,关爱社会”,在赈灾济贫、赡老扶幼、帮困助残、希望工
(三)程、促进就业等诸多领域,勉力前行,无私奉献。尤其是成立“觉群慈爱功德会”以来,立
真心禅愿遗高风,策励来者倍思进。今天足于“精神慈善”目标,倡导“日行一善,快
我们纪念真禅长老,追思他老人家高尚无私的乐365天”的慈善理念,先后深入西藏、云南、
人格风范、宽厚慈爱的菩萨胸怀、博大精深的贵州等地,开展教育扶贫事业,关注孤残儿童
智者风采、普利群伦的佛子心胸、开拓进取的成长。每年春季举办的“觉群公益慈善周”,
非凡气魄、深沉淳厚的爱国情怀,就是要以长通过慈善论坛、公益讲座、慰问孤老、帮扶儿
老的懿德高风为楷模,积极继承老一辈高僧大童、义务献血、助医问诊、慈善募款、联谊交
德的优良传统,努力高举“爱国爱教”伟大旗流、教师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探索新时期公益
帜,深入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新时期宗教慈善事业的新形式,以更加富有针对性的公益
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慈善举措,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2015年
次代表会议的工作部署,继续沿着“人间佛3月,我们还创办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
教”的道路,积极进取,发奋图强,为推动中“上海觉群文教基金会”,是上海宗教界首家
国佛教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早获得批准的非公募文教基金会,主要致力于弘
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加积扬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发展公益慈善、
极的贡献。促进文教事业健康发展。基金会的成立有利于在公益项目上的进一步规范运作,发挥优势,
(编辑:远尘)整合资源,继承传统。有利于吸引更多各方面优秀人才,积极发掘佛教教义中积极的思想内涵,加大对传统佛教教义的现代化诠释力度,深挖佛教教义中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
10Juequn Forum │ 觉群论坛在开展佛教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既注重本真求实,又注重契合时代,积极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壮大自身实力,为积极推动佛教学术研究大踏步向前迈进而精进不懈。The Development of Pure Land and the Promotion of
Contemporary Buddhism
注重学术研究,
助力佛教繁荣发展
——上海玉佛禅寺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
注重学术研究,开展理论探讨,作为中国佛教的优
事业稳步推进、影响日隆。良传统,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佛教的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寺院恢复重建工作初步完成,全国佛
一、把握时代脉搏,聚焦社会热点,教界弘扬佛教文化、开展学术研究之风日益兴盛。玉佛禅
积极开展学术研讨寺作为上海国际大都市重要的宗教窗口,沿袭前辈高僧开创的优良传统,近15年间,力倡“文化建寺,教育兴寺,
2000年9月,受中国佛教协会委托,玉佛禅寺具体承办觉悟群生,奉献社会”的治寺理念,开展了一系列以“觉
了“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讨会,这是玉佛禅寺群”为品牌的文化艺术项目。编辑出版有《觉群》杂志、
有史以来最大型的全国性专题学术会议,堪称首开当今佛《觉群佛学》年刊、《觉群丛书》、《觉群佛学译丛》、
教学术研究之先河。以此为契机,玉佛禅寺此后每年均在《觉群佛学博士文库》;创办有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弘
“觉群文化周”期间举办学术研讨会,邀集全国各地著名一图书馆、觉群编译馆、觉群慈善书店、觉群学院、星期
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佛教界的大德高僧,聚焦佛学讲座、觉群文化周、觉群人生讲坛、玉佛禅寺网站、
社会热点,围绕都市寺院与人间佛教、佛教与现代化、佛觉群文化网、觉群慈善网、梵乐团、觉群佛教书画院、觉
教伦理与和谐社会、佛教与城市文明、当代宗教媒体的定群沙龙等文化艺术形式,初步形成了音声佛事与佛法讲演
位与责任、佛教与世界和平等诸多话题展开研讨,以期能紧密结合、僧伽教育与居士培训互为补充、通俗讲座和专
集思广益,共同推动佛教事业健康发展、推动佛教为社会门研究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的文化态势。佛教学术研究作
经济发展服务、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做贡献。此外,玉佛禅为其中重要的内容,历来为寺院领导所重视。方丈觉醒大
寺还先后与泰国、英国、印度、日本等国佛教界合作举办和尚不仅积极倡导、深度参与各类学术活动,还身体力行
国际性学术研讨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举办各类研潜心钻研,撰写并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数部研究专
讨会20余场。与此同时,为了形成研究成果、惠及更多人著。在他的亲自带动和引领下,玉佛禅寺的佛教学术研究
群,每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都要集结出版并赠送给相关高
11觉群论坛 │ Juequn Forum校及研究机构,以期成果共享、法益均沾。通过会议带动
借此因缘,玉佛禅寺于2002年11月创办成立“觉群编译和深入都市佛教和现实问题的良性互动,积极培育和践行
馆”,主要从事国外佛学名著、名篇、梵文、藏文佛学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道
典的翻译、出版工作,《觉群佛学译丛》作为编译馆的成德营养,无论是对于都市寺院本身还是对于中国佛教的发
果不定期推出,目前已出版发行19部。这些著作的内容都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是海外最新、最具权威的研究成果,能够很好地反映海外
佛教研究的最新动态,有利于推动中国佛教学术研究的进二、着眼青年群体,搭建发展平台,
一步发展和提高。稳步推进学术研究
与此同时,玉佛禅寺也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国内佛
青年是学术界繁荣兴盛的希望,却也是一个容易受到
教界在学术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力量单薄,因此主动与国论资排辈影响的群体,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扶持和关心。
外佛教界进行研讨和交流,不仅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佛教有感于此,我们除在《觉群》杂志开辟专栏发表青年学者
界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先进成果和经验,而且也是壮大自身的研究论文外,2006年起还专门创办《觉群佛学》年刊,
实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为此,玉佛重点刊登青年学者的研究论文。2008年又增开《觉群佛学
禅寺积极拓展对外学术交往,多次举办国际性学术交流活博士文库》,为青年学者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迄今已出
动。2006年10月,举办“佛教与当代社会”中印学者研讨版佛学博士的研究专著20余部。
会;2008年7月,受中国佛教协会、中国宗教文化交流协
会委托,承办“首届佛教外语交流会”;2010年4月,与
以《觉群佛学》年刊和《觉群佛学博士文库》的汇编
世界宗教与环保基金会等国际环保组织联合举办“上海佛出版为契机,广交青年学者,为寺院开展学术研究积累了
教界环保论坛”;2010年5月,举办中日临济宗学术研讨广泛的人脉,不仅有利于寺院自身的发展,对当代佛教学
会;2010年10月,与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联合举办“城术研究的积极推进也是一个极好的增上缘。
市·世界·生活——中泰佛学交流研讨会”,觉醒大和尚
在会上荣耀获颁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三、支持高校教育,助力人才培养,
2013年11月,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第十四届强强联合相得益彰
“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近年来,觉醒大和尚还多次
应邀率团出国访问,开展学术交流。2009年11月,赴英国
为了支持复旦大学宗教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玉佛禅
出席由世界宗教与环保基金会(ARC)与联合国开发计划寺自2004年起设立“复旦·觉群宗教学教育奖学金”,专
署(UNDP)联合举办的“温莎盛典——庆祝宗教信仰对门用于奖励复旦大学宗教学专业的优秀学生。十一年间,
保护地球的承诺”活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英国王室已有数百名本科生、研究生从中获益。
菲利普亲王亲自为觉醒大和尚颁发了荣誉证书,以表彰他
为“制订保护地球的长远规划”所作的贡献;先后赴日本
2006年7月,玉佛禅寺与华东师范大学强强联合,发
出席第十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以及多项中日、起成立“华东师大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围绕都市佛教
中韩日佛教学术交流活动,为进一步推动中外佛教学术交的发展主题,先后合作召开了多场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
流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人间佛教的都市发展模式》、《西藏佛教与和谐社会》两部研究专著,得到了教界和学界的关注和好评。
毋庸讳言,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佛教文化事业如火如
荼,迅猛发展,但是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国佛教的力量依
2015年8月,在玉佛禅寺的大力支持下,“2015国际佛
然十分薄弱。与场所建设、法务开展、讲经弘法等活动相学暑期研修班及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海内外佛
比,我国佛教界的学术研究尚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支持,学研究领域的近30位青年学者、120余名研究生参加研讨和
专业从事学术研究的教界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短期内尚不学习,有效地促进了各国年轻佛教学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具备与学术界对话的实力,佛教学术人才的缺乏已然成为
制约佛教健康持续发展的短板,亟待引起教内外人士的关四、拓宽国际视野,立足学术前沿,
注和重视。当前形势下,我们需要在继续推动学术研究的互动交流共谋发展
基础上,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佛教学术研究的新形式,通
过举办丰富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发现和培养佛教研究专
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国。从东汉传入
门人才。在开展佛教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既注重本真求中国以来,历经朝代更替,历代高僧将原为梵文或者巴利
实,又注重契合时代,积极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或印刷
模式,努力壮大自身实力,为积极推动佛教学术研究大踏技术的运用,最终使得佛法深入人心。时过境迁,近代以
步向前迈进而精进不懈。来世界各国的佛学研究日新月异,相关成果不断涌现,将此类新知卓见译为汉语,嘉惠中国学林,已成迫切之势。
(编辑:远尘)
12“人间净土”的建设与当代佛教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心灵的净化,便是理性与感性的调和,智慧
与慈悲的配合,佛教解决人的生活、生存问题,对人生烦恼
痛苦等现实问题的关注,使人们从各种烦恼和痛苦中得以解
脱。只有心灵净化才有具体行为的净化,只有众生觉悟,众
生心灵的净化,才有人类生活环境的净化,做到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和谐,最终实现“人间净土”的目标。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paradise &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Buddhist“人间净土”的建设与当代佛教的发展
文 / 崔红芬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历南北朝和隋
的佛教思想,为佛教在台湾弘传及佛教国际化、唐两次发展高峰,出现佛教中国化的局面,及至
现代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明清时期佛教已经趋于衰微,清末民国初期,在外来思想的冲击下和受佛教本身出现诸多流弊的
一、“人间净土”理念的提出限制,中国佛教进一步衰落,受到极大的挑战。中国佛教何去何从?引起一些高僧和有识之士
圣严法师是当代台湾佛教复兴运动的重要的思考,20世纪20、30年代太虚大师提出贴近人
代表人物之一,为弘扬佛教,适应现代社会佛教生、改善人生的“人生佛教”的思想,太虚大师
发展,于1989年在台湾开始创办法鼓山,2005年理念在台湾和大陆不断发展和完善。之后,印顺
正式落成开山,提倡农禅结合,以“提升人的品法师契理契机地提出了“人间佛教”,经过数十
质,建设人间净土”为法鼓山的弘法理念,以推年的发展,在台湾形成一定势力。印顺大师不仅
动“人间佛教”的不断完善和进一步深入发展。对“人间佛教”和禅宗精神进行研究和体悟,而且他提出“人间佛教”思想也成为中国佛教现代
圣严法师1930年生于江苏南通县,13岁出化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家,逢国内战争,一生经历坎坷,经历社会的动
荡和佛教衰微。圣严法师曾先后两度出家,1943
圣严法师()是位有国际威望的佛
年在南通广教寺(临济宗寺院)第一次出家,法学大师、教育家、佛教大师,他正信正行,以戒
名常进。1960年第二次依东初老和尚出家,法号为师,解行并进。圣严法师针对现代社会社会存
为慧空圣严。东初老人为承继太虚大师的“人生在种种问题和佛教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等,
佛教”思想,创办《人生》月刊,圣严法师曾在继承和发扬前辈大师“人生佛教”和“人间佛
任《人生》的主编,圣严法师接触太虚大师的教”基础上,提出了适合现代人并为现代人接受
“人生佛教”,对此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13觉群论坛 │ Juequn Forum圣严法师在前辈大师思想基础上,结合自己禅修
降,人心困惑,竞争激烈,人心浮躁和焦虑,环经验和佛教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逐渐形成自己
境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等诸多现代社会的问复兴台湾佛教的思考。圣严法师于1989年提出以
题,结合自己常年修习的经验,以“提升人的品“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作为法鼓山的
质,建设人间净土”作为法鼓山的弘法目标。弘法理念。圣严法师指出,建设“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的建设是关怀社会、关怀人生,我并“不是要否定他方佛国净土的信仰,而是说
们要建设一个富有、清净、祥和的人间净土,就十方三世诸佛国土的成就与往生,必须从人间的
应该发扬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以佛教慈悲、智立场做起”。“在净土的层次之中,人间净土最
能、和平的教义服务社会,要求人们立足现实的为脆弱,但却是最为亲切和基础的起点。佛在人
生活,在生活当下修习和觉悟,奉献人生、回报间成佛,至少释迦是如此,将来的弥勒佛也会是
社会。圣严法师“人间净土”的建设正是对“人如此。所以佛法的终极虽是究竟的净土,人间成
间佛教”的继承和弘扬,正如杨惠南所说:“印佛的释迦佛,工作的重心乃在人间,而且处处强
顺导师并不会寂寞,他在冰雪大地上所撒下的种调,六道之中,唯人是修道之正器。生了天,享
子,也必有发芽的一天。这证诸菩提达摩、竺道受福报太忙,无暇修行;入了三途,所受苦报太
生、慧思,乃至慧能思想,在受到武清的批评之重,或者冥顽不灵,不知修道;乃至证了二乘圣
后,仍然成为后代盛极一时的主流思想,即可肯果者,由于厌离心重,以致灰身灭智,而与菩萨
定这一断言!”道绝缘;生在人间,苦乐相间,故正适合修行。所以,佛陀对于获得了人身的众生,曾给予极大
二、“人间净土”建设的实践活动的赞美、鼓励,而劝人珍视此一人身。”《增一阿含经》也载:“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得出
如何更好推进“人间佛教”建设,实现“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
间净土”,将佛教发展推向全世界?圣严法师依间,非由天而得也。”
据佛经并结合当代社会的特点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和系列措施。
释迦牟尼在人间成道,是为救助人类的生老病死等诸多苦难,释迦成道之后,便来到鹿野
1、“心灵环保”的提出苑说法,开始度化众生,否则救度世间的精神,并无从著力。“人间净土”是指佛陀教化的环
为了进一步推进法鼓山最终弘法目标“提升人境在人间。“人间净土”的思想不仅在诸多经
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落实,圣严法师于1993典中有所体现,如《般若经》的“成熟有情,严
年提出以“心灵环保”的理念。圣严法师说:“心净佛土”;而且贯穿于中国佛教思想之中,早在
灵环保”这个名词,虽然是我新创的,它的内容,六祖慧能就体会到佛法在世间,不能脱离世间传
其实就是以观念的导正,来提升人的素质,除了能法,他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
够不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内心的冲击之外,尚能以菩提,恰如求兔角。”近代太虚大师也言:“仰
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处理问题。”圣严法师从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
“心净则国土净”的经典内容出发,认为要想净化实。”所以建设“人间净土”是往生其它净土的
世界,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首先重视人心基础,人们要往生西方净土,先要建设人间净
的净化,去除人类的贪嗔痴三毒,破除我执,众生土;建设人间净土,往生西方净土。
的心清净而其行为则会清净,众生身语意清净则会
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影响所处的社会环境清净。
“人间净土”的建设与“人间佛教”大乘
圣严法师在《心灵环保自序》中言:“从1989年佛教思想是相辅相成,大乘佛教的精神就是无私
起,又提倡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响应环境卫生、奉献、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圣严法师秉承前辈
保育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的号召。同时呼吁发祖师的思想观念,针对现代社会人们道德水准下
14“人间净土”的建设与当代佛教的发展起“心灵环保”的运动。若想救世界,必须要从救人心做起,如果人
戒律,是佛教徒们用来净化的思想观念不能净化,要使得社会风气净化,是非常难的。心灵的净
个人的准则以及净化社会的化,便是理性与感性的调和,智慧与慈悲的配合,勇敢放下自私的成
规律,特别是和敬僧团的运见,勤于承担责任及义务,奉献出自己,成就给大众,关怀社会,包
作规范。佛教三学以“戒”容他人。唯有如此,人间净土的实现,才不会仅是空洞的理想。”
为先,《华严经》认为:
“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
2007年圣严法师又提出“心六伦”,即家庭伦理、校园伦理、
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生活伦理、自然伦理、职场伦理和族群伦理,作为新时代,心伦理
戒,一切如来所赞叹。”圣运动,净化社会群体。从修心开始,和谐家庭关系、校园关系、同
严法师非常重视戒律,曾撰事关系、自然关系和民族关系。只有这样各种关系都协调发展,我
写出版《戒律学纲要》,希们存生的空间会更加安宁、幸福、美好。
望以戒律,加强道风建设,
保证弘法利生的进行,促进
圣严法师以通俗的方法推行佛法,圣严法师曾说:“为了佛
佛教的兴盛。法的实用而作研究,是为了使得传统中的佛教诸宗,如何落实到现代人的一般生活之中,如何使得多数的现代人看懂,而且能应用佛法的智慧,是我毕生的使命和责任。”圣严法师“心灵环保”的理念,要求人人从心做起,以行善之心,以观念的导正,能够不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对内心的冲击,达成平衡身心,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现实,和善家庭关系,正确处理问题,提升人的素质,由已及人,由家庭到社会,由点到面推行“人间净土”的实现。
2、持戒—“心灵环保”的保证
戒律,是佛教徒们用来净化个人的准则以及净化社会的规律,特别是和敬僧团的运作规范。佛教三学以“戒”为先,《华严经》认为:“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圣严法师非常重视戒律,曾撰写出版《戒律学纲要》,希望以戒律,加强道风建设,保证弘法利生的进行,促进佛教的兴盛。
“戒律是为了净化人类的身心而设,是为了净化人间的社会而设。是以人间的善良风俗人情及合理的国家规章法令,为佛陀制戒的参考基础,加以佛法的正知正见做引导,便成了有小有大、能略能广、可浅可深,可以适应任何时空环境的生活准则。当你认识了戒律的功能,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用心,你便不会拘泥于枝末小节,应着重于人类之身、心、语言三种行为的净化:清净、精进、俭朴、有礼节、有威仪,不恼害自己,不困扰他人,并以净化的人格,做他人的表率,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净化社会,净化人间。”若人人持戒,以戒为师,佛教必然兴盛,戒律是净化众生心灵,增加佛法智慧的保证,更是现代社会中,面对丰厚的物质享受,面对诸多诱惑,保持清净心的根本。修持戒律,修十善道,发菩提心,止恶扬善,转染为净,转识为智,是“心灵环保”和“人间净土”实现的前提。15觉群论坛 │ Juequn Forum
3、“人间净土”的践行
发精、洗涤精等化学清洁剂,减少对水资源的污
染,珍惜上天赐予我们的空气、阳光和水,不用
为了推行“心灵环保”,以实现“人间净
塑料袋。土”的目标,圣严法师采取了系列的践行活动,并能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把“人间净土”的
1998年圣严法师在法鼓山举行了焰口和普施甘建设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露的平安法会,倡导用素果鲜花和简单的饮料等祭
拜孤魂,使他们得到慈悲的温暖。为亡故亲人不烧
第一、推行全面教育
纸币、棒香,不燃蜡烛,在寺院敬佛少焚香和燃蜡
圣严法师提倡全面教育,落实整体关怀,希
烛,用鲜花、水果和清水代替,以此提倡环保。保望通过三大教育即“大学院教育、大普化教育、
护树木花草和动物,不要不要滥捕、滥杀,改变放大关怀教育,并利用网络、电视和书报等宣传手
生观念,合理放生。我们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也是段,不断提升人们的环保素质和树立环保意识,
生物链中的一环,如果人类过度破坏我们生存的环从个人做起,推行“心灵环保”理念和“人间净
境,我们必将得到大自然的报复。土”的实现,振兴佛法。
2005年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落成开山,
“人间净土”的建设要求人人勇于放下自私圣严法师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了与教育学术、社
的成见,培养正见,修持戒律,观无常,破除我会文化、台海两岸和国际交流的关系,使人回归
执、无明,摆脱贪嗔痴,勤于承担责任及义务,佛陀本怀,奉献自己,善待一切众生,成就社会
发菩提心、慈悲心,奉献出自己,成就给大众,大众,逐渐实现“人间净土”的建设。
逐渐提升人的品质,克服人的贪欲,不断培福、
第二、提倡农禅,关注饮食安全
增福,与他人和睦相处,与自然和谐相依,只有
圣严法师以农禅寺为中心,发扬农禅传统,
这样,“人间净土”才能付诸于实现。提倡环保农业。农禅寺是东初老人在圆寂前购置的农舍,东初老人亲自开拓这片农地,过着“一
三、“人间净土”理念的来源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圣严法师接管农禅寺后,继续发扬东初老人弘扬传统禅法的精
圣严法师的 “建设人间净土”和“心灵环神,提倡简朴生活,认为简朴就是环保,带领
保”思想与佛学和禅宗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其思弟子亲手种菜,种植花草树木,不仅解决生活所
想来源主要是:一是来自佛教思想体系;二是继需,而且也美化环境。
续阐扬和弘传人间佛教思想。
圣严法师为了扩大传法规模,假借农禅寺,成立“般若禅坐会”、“福慧念佛慧”和“助念
1、来源于祖师禅精神团”等,提倡禅七和静坐共修,设立环保日,动员大家参与资源回收、净化环境、植树和节约用
在佛教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可以用“契理水等活动,放下自私、自欺、自怨、自慢,广施
契机”代表其发展与时代的适应性,慧能、太虚菩提善根,广结善缘,普种功德福田,让更多
等为中国佛教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师。慧能大的人了解佛教,了解环保,从禅修中体悟禅的智
师成就了中国佛教大众化的大事因缘,太虚大师慧,了解人生,注重养生、护生、厚生,关注饮
高扬“人间佛教”的理论,成就了中国佛教现代食卫生,关注食品安全。
化的大事因缘。
第三、提倡简朴生活,反对浪费
圣严法师反对使用一次性餐具和过度包装,
临济禅在禅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创提倡不用化学制剂,尽量减少生活垃圾,要对垃
建时间最早、流传久远和影响深远的禅宗宗派。圾进行分类处理。提倡节约用水,用电,少用洗
临济宗是义玄在河北正定创建的。禅宗被视为最
具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从萌芽到发展成一定
规模,经过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
秀、慧能等历代祖师的努力,其思想不断进步和
16“人间净土”的建设与当代佛教的发展发展。达摩虽然重视坐禅,但也注重禅修不能脱
面。马祖道一弟子怀海开始“行普请法,示上下离日常生活,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均力也。”百丈怀海提倡 “一日不作,一日不
食”的农禅合一思想,更是把禅僧的修习融于日
禅宗自慧能以后分为南北二宗,也开启了
常劳作生活之中,适应当时社会发展,为禅宗在禅宗发展史上最具特色的一幕。神秀及其弟子代
唐的流行天下奠定了基础。表禅宗北宗,他们依附政治,受到皇室和权贵供养,其佛法的发展也与政治影响有密切关系。禅
赵州和尚从谂禅师师从普愿,从禅宗传承来宗北宗虽在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时期得到
讲应是义玄的师叔,从谂“年至八十,方住赵州城恩宠而发展壮大。但随着唐代天宝年间长达八年
东观音院,去石桥十里”。大约从谂禅师在唐宣之久的战乱给北方地区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尤
宗大中十二年(858)来到河北赵州,住观音院即其两京洛阳和长安地区,政府无暇顾及寺院,达
今柏林禅寺,他“革律为禅”,弘扬禅法,继承马官贵人和百姓也因战乱逃亡或破产,禅宗北宗因
祖“平常心是道”,认为人人都有佛性,需要在生过于依赖皇权而受到的打击也是致命的,北宗逐
活中自己体悟。在前人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特色禅渐衰落下去。
风,流传至今“柏树子”和“吃茶去”的公案则是
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事例,阐述佛性和禅意。
而慧能的南禅法门经过神会、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的传承到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时期而大
义玄时期一直秉承历代祖师的思想,《正法振,传遍大江南北,南宗由江西、湖南而逐渐大
眼藏》卷第二之上记载:“临济和尚示众云:道盛于全国。慧能(638~713)是唐朝岭南新州的
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着衣吃饭,樵夫,不识字,师从弘忍时也就二十出头,在
屙屎送尿,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弘忍门下,慧能并未正式剃度,从事碓房舂米
义玄用形象比喻来说明,禅修即在日常生活之劳作,在日常生活中,慧能不断思考人生道理,
中,离开日常生活,修禅也失去其意义所在。表现出对禅法的透彻领悟,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以自修自悟,无需他求。慧能提倡定慧不
圣严法师在农禅寺提倡亲自耕种,提倡农禅二,慧即是定,修习禅定没有特点、程序和仪
结合,指导坐禅和念佛等系列活动,关注生态,轨,只要体悟自性,无为自然,将修行置于日常
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人文素质,是对祖师生活之中。慧能思想中已经包含日常生活就是修
禅法的继承和发挥。道,并被以后禅宗承法者继承和加以光大。
2、经典的渊源
南岳怀让在慧能禅法基础上又有一定发展,认为不能仅靠坐禅达到智慧,得以解脱,应把坐
“人间净土”的思想根源于《维摩诘所说经》禅扩展到日常生活之中。怀让弟子马祖道一时期
“佛国品”所说:“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更是明确提出“道不用修,平常心是道”思想,
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景德传灯录·马祖传》记载:“若了此心,乃
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度化众生,净佛世界是可随时着衣吃饭,任运过时,更有何事?”马祖
佛教根本价值的追求,“净佛世界”是一种生态建更是认为穿衣吃饭也是修习,平常心是道。
设。《华严经》(六十卷)所说“心佛及众生,是
三无差别;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应知
马祖道一在家弟子庞蕴对禅法有深刻的理
佛与心,体性皆无尽。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解,《庞居士语录》卷一记载庞居士向石头希迁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参禅问道,庞居士用偈语在回答希迁问题:“日
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
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罪性本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
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等内容。只要人心染水与搬柴。”庞居士认为佛教所谓申通、妙用,
恶,人间社会即会出现灾难连连,如果人心净善,也是处处体现在运水和搬柴等日常生活之中方
人间社会即是康乐境界。
17觉群论坛 │ Juequn Forum
若想救世界,必须要从救人心做起,“心灵环
宗教研究方法,创立金陵刻经处,编印佛经,创保”强调心法,《妙法莲花经玄义》讲到:“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法界即中也,虚空
办学校,来开复兴近代中国佛教的序幕。太虚大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三种具即佛境界也。是为观心仍具佛法,又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
师为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认为要改革佛教,应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
在佛教本土化的前提下进行,强调佛法“人生”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
性,要重视活着的“生人”,并对寺院制度和财
要净化世界,首先要净化心灵,去除各种贪念。圣严法师“心灵环保”的观念是立足佛教
产进行改进的“人生佛教”。太虚大师的“人生的传统思想,从四谛、十二因缘和八正道的方面探究人类烦恼痛苦的根源即是佛教三毒(贪嗔
佛教”将中国佛教复兴运动推向高潮。作为太虚痴),由于三毒使人们“无明”,产生痛苦和烦恼。诸多生态危机是由贪婪心、我慢心造成的,
大师的学生印顺法师,认为太虚的“人生佛教”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对自然环境肆无忌惮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的。为了和谐人与
并不能解决当时佛教面临的问题,印顺法师针对自然界、动物界的关系,要求人们要克制自身的欲望,尊重自然法则,以慈悲的心态对待世间一
当时佛教自身发展弊端——渡亡、渡鬼,重视死切,倡导众生平等,不要处处以人为中心,剥夺其它生灵的生存权利,倡导素食,做到不滥捕滥
后往生净土,重视天神信仰等,提出重视人道的杀,践行爱护一切生命的价值。减少对自然界无节制的开发,惜福和知足,实现人间净土。圣严
“人间佛教”。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和印顺法师的“心灵环保”则是依据佛经及祖语,希望把人间净土的思想。
法师“人间佛教”思想等都是与当时社会文化思
3、源于人间佛教
潮相适应、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标志着传统佛
“人间佛教”的思想在大陆、台湾都得到共
教向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贴近人生的方面转变,识。两汉之际佛教初传中国,经历与中国固有文化、思想的曲折融合和发展过程。隋唐时天台宗
成为现代佛教的开端。这些大师的思想为圣严法和华严宗的出现,以及唐宋以来禅宗、净土宗深入民间,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思想的交流和融
师所继承和发展。合,给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带来新内容,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在中国历史、哲学思
综上所述,圣严法师“人间净土”的理念想史、文化艺术等领域呈现辉煌的一面。然而,佛教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衰微,清末民国时期,
就是强调佛法的教化本来是以人类为教化对象,在西方思想、文化和学术冲击下,在中国社会风云变化和佛经发展中出现诸多弊端的时代,中国
为推动“人间净土”的实现,圣严法师又提出以佛教发展雪上加霜。佛教界和学术界有识之士对佛教发展深为担忧,激发他们复兴中国佛教的的
“心灵环保”为中心思想理念。通过正念帮助决心。杨仁山先生请回大批失佚经典,引进先进
人们将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现实生活之中,要
学会知足少欲,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懂得知福、
惜福、培福、种福和感恩,提倡简朴和节约,珍
惜自然资源,珍惜来之不易的福报,减少对自然
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和索取。圣严法师的“人间净
土”思想既来自佛教经典和祖师的思想,也源
于太虚大师“人生佛教”和印顺大师“人间佛
教”,强调从禅修出发,配合大普化教育,续
佛慧命,把从信仰的佛教转到学术的佛教、从仪
式化的佛教转到实践的佛教、从菁英专修的佛教
转到大众普遍的佛教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心灵
的净化,便是理性与感性的调和,智慧与慈悲的
配合,佛教解决人的生活、生存问题,对人生烦
恼痛苦等现实问题的关注,使人们从各种烦恼和
痛苦中得以解脱。只有心灵净化才有具体行为的
净化,只有众生觉悟,众生心灵的净化,才有人
类生活环境的净化,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
谐,最终实现“人间净土”的目标。
(编辑:远尘)
18Special Topics │ 特稿
因此,无论从文化发展的视角,还是从服务现实社会人生
的向度,佛教寺院回归本位,兴利除弊,充分发掘与适当
运用佛教人文精神与资源,尽力为社会大众安身立命提供
一个特殊的“心灵驿站”,让人们多一条追求尊严和幸福
的途径,多一个人生幸福快乐的支撑,都是值得尊重和赞
赏的。所以,我们为上海玉佛寺开启“禅心夜境”旅游公
益活动,为他们实践人间佛教理念,为他们回应社会需
要、回归佛寺本位,点赞!
Let's Give a Like to Putting Buddhist
Temples Back to Their Own Post心灵驿站:为佛寺回归本位点赞
文 / 刘元春一、开启佛寺的“心灵之旅”,是个
庄严氛围,在忙碌之余红尘暂歇、心灵减压,感好创意
受佛教文化的力量。”
日,端午节,早晨7点多,在
玉佛寺制作的“禅心夜境”宣传片中,贯穿“百度”佛教新闻时,首先看到的是“中国首家
着女主人公寻求精神安顿的这条主线。从女主人夜间参访寺院上海玉佛寺端午开放”的报道,细
公闹市中徘徊的情景开篇,“我从哪里来,又要看之后,精神为之一振。随即打开链接的“玉佛
去哪里”的画外音伴随着踟蹰的脚步,走进钟磬寺觉群直播空间”,欣赏了时长8:55分钟的“禅心
响起的寺院,一幕幕如诗如画的图景中,焦虑转夜境”宣传片,片尾文告申明:“日
换成喜悦,沉重转化成轻盈……我们推想,游客起,上海玉佛寺推出“禅·夜”夜间游览公益活
在“禅林漫步”中依次了解佛教建筑、造像、法动。市民、游客可于每日傍晚17:00—21:00免票
器等文化艺术特点,以及它们所表达的佛教信仰进入玉佛寺参观游览、礼佛,并参与其中书法、
体系内涵,有了基本的知识概念之后,进入“禅茶道、香道、禅修等各项活动。”文告中说:
修体验”、“诵经祈福”的具有一定宗教情趣的“书法抄经、品茗闻香、禅修减压……为了方便
内在体验,再配以“佛学沙龙”、“抄经悟道”都市白领能够在工作之余参观礼佛、体验寺院的
的共修交流,语默动静之中,感受人生之美,让
一天的喧嚣烦躁有个休歇处,让一时的忧伤抑郁19特稿 │ Special Topics有个宣泄点,甚或让几多的迷茫失落有个皈依
佛教就是在不断回应社会现实需要,而适时和适处;最后,在“香道”里看云卷云舒,在“茶
度调整自己信仰理念与实践方式,进一步修正与道”中想花开花落,纾缓身心,达成自在,步入
完善起来的。魏晋南北朝佛教学派的产生,隋唐新生活。
五代佛教宗派的创立,它们的分流、分化、兴
衰,无不是因由于时代因缘之聚合,不断调适、
试想,那些远道而来的游客,那些难得清
调整的结果。近现代以来,人间佛教的风生水闲的老人,那些身心疲惫的年轻人,无论是信仰
起,特别是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运动,就是伴随与否,无论喜好如何,他们经历这四个小时的耳
着社会的大变革,试图藉由大环境的善缘增上,闻目睹与身心体验之后,起码对中国传统文化与
促进佛教变封闭为开放、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信仰有个最基本的认识,积累了知识,提升了情
为主动,勇于担当起社会责任,发挥佛教特有的趣,轻轻松松的来,高高兴兴的去,一来一去之
社会作用。所谓“特有的”社会作用,是基于宗间,多了一次生命的体验与时空的穿越。——这
教并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同时也不可能扮演才是“旅游文化”的真谛,才是“宗教文化旅
着各种社会角色的认识,希望发挥宗教在人文关游”的应有之义。“禅心夜境”公益活动内容丰
怀、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长,服务于社会人群。富,可以说是一次由表及里的“文化之旅”与“心灵之旅”。
佛教寺院是佛教信仰活动的中心,起到组
织引导信徒开展健康的信仰活动以及参与社会公
多年来,面对名山大寺高价门票、庸俗功
益活动的领导作用。同时,佛教界基于人间佛教利的做法,越来越遭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诟病,政
思想,素有积极入世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与实践府管理部门也在积极引导,希望佛教寺院等宗教
力量,佛寺也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挥正场所要回应社会的呼声和要求,逐步取消门票经
能量的载体。随着新一代年轻佛教领袖们的积极济,回归宗教信仰与文化本位,敞开大门,广结
努力,佛教界既具备了比较成熟的宗教活动管理善缘。因为牵扯方方面面,全部取消一时还难以
能力,又具有相当坚实的物资基础,为更加积极做到,正引发教内外广泛的思考。据说,玉佛寺
的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致力于“中国梦”的实方丈觉醒法师针对每天寺院关门后尚有不少游客
现,提供了可能。太虚大师提出并建构落实人间失望而归,以及部分市民希望免费参观,不少
佛教的“菩萨学处”,指出“真正的大乘佛教实“新上海人”特别是青年白领们下班后期望有个
行到民间去,使佛教成为国家民族、世界人类需“静下心来”的地方等现实问题,近年来已经多
要的精神养料,佛教当然就可以复兴。不过、这次倡议尝试合适的形式回应与满足大家的要求,
里所说的,最要紧是实行表现出来,不仅是空口经过审慎思考,集思广益,缜密安排,选择在具
说白话,或以笔墨写成的文字。”(太虚:《我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端午节,开启了这一具有
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当代的星云大师也一再首创之功与深远意义的“禅心夜境”公益活动。
提出,所谓人间佛教就是“佛说的、人要的、净我们知道,玉佛寺现在正处于刚启动重建修复阶
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于幸福人生之增进的教段,千头万绪之中“自我加压”,毅然推出将要
法,都是人间佛教。”而且,认为“佛教一旦离持续付出巨大心力的“大举措”,实在难能可
开了生活,便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佛法,不是指导贵,更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探索。
我们人生方向的指针;佛教如果不能充实我们生
活的内涵,那么佛教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二、积极回应社会需要,是人间佛教
(星云:《人间佛教思想语录》)的精神品格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不同社会
关照现实,回应社会,尽力而为,恒顺众
阶层人士的诉求也是多样的。就佛教信仰群体而生,正是人间佛教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中国
言,不同生活背景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佛
20为佛寺回归本位点赞教、佛教寺院内的信仰活动的期待,也是千差万
归纳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别的。但是,也有共同点,那就是期待寺院不能
类。其中,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其余的分别如商业场所,信仰活动不能成为商品交换,应当
是心理的、相互交流的、成就的,都属于精神彰显其神圣性,具有高雅的情趣、文化的内涵、
生活需要的范畴。多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正是人生的启迪、信仰的净化。
人类一个特有的属性。然而,时下精神疾病的流
行,正在越来越逼近我们的生活。
根据以往的调查,目前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里,希望到佛教寺院参与有关传统文化活动
人的精神疾病,根源在于人生信仰价值理念的人群涉及社会各阶层,其中有较高教育背景的
的缺失与变异。从价值观念和人的根源性关系方中青年人越来越多。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中青年
面看,人的信仰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最基础性和人,他们直接生活在现代化、信息化的前沿,贴
最根本性的,处于整个价值观念的“始基点”和近各种社会思潮,因而也对社会发展、人间百
“原生点”的地位。人类的信仰不能脱离民族文态、生命价值等体会的更加真实。他们希望从相
化传统,或者说难以摆脱传统文化的信仰体系。关的群体活动中,帮助自己打开另一扇精神乃至
信仰传统使人类社会有了连续性和同一性发展,心灵的大门,让自己更加自信和坚强,并能激励
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身的文化密码,自己积极的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赋予人类生存精神上的秩序感和意义感。任何社
会,都决不可能完全破除和断弃其传统而另外创
期待佛教信仰文化品味高,参与社会公益
造出一个全新的文化系统。信仰是多元的,一个意识强,是当前上海都市佛教突出的特点。多年
开放的社会需要多元的信仰。信仰不就是宗教信来,有关寺院举办的学习班、文化沙龙中,参与
仰,但宗教信仰在传统文化信仰体系中处于重要者踊跃,就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对佛教寺院及
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构成了其活动的转化与提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玉
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成为熔铸中国社会传统信佛寺“禅心夜境”游览公益活动突显出高雅佛教
仰的基石。传统宗教信仰活动,也是当代社会人文化与艺术情趣,对于都市中青年白领群体来
群寻求精神归属与社会认同的途径之一。讲,是很有吸引力与切实意义的。
我们知道,宗教的社会功能重在人文关怀三、构筑心灵驿站,是佛寺回归本位
等精神层面。从社会学的视角,宗教虽然也能在
物质层面给予社会人群以帮助,但其在精神层面
人是精神与物质的有机体,物质与精神的
的特殊功能应当成为有关社会人群获得“社会支双重诉求是自然而然的。人不一定都要有宗教信
持”的着重点。就当今社会现实而言,宗教能够仰,但不能没有健康的人生信仰。包括宗教在内
给予人们社会支持主要在一下几点:的人生信仰,能使我们的生命有质量有格调。宗教信仰,也被称作“灵性生活”,它赋予生命的
首先是心理功能。人不仅是物质存在,也是终极关怀;宗教场所,成为“心灵驿站”,可以
精神存在;不仅是理性存在,也是情感存在。压给生活带来精神愉悦。佛教寺院最本质的意义在
力与困惑,幸福与快乐,都是心灵对现实的主观于能够构筑社会人群的精神家园,是人生情感与
反映。很多人对人生的种种不幸与压抑,需要通信仰得以演绎的心灵驿站。佛教寺院开展有益的
过宗教的途径来求得慰藉。在今天,“宗教颠倒社会性教育、文化、慈善等活动,立足于非功利
的幻想”形式里也有着美好内容,宗教的自律与性、能够助益社会与人生的志向,才能具有持续
操守,更是其服务社会主义的切入点。与普遍的“摄受力”和影响力。
其次是道德功能。宗教曾在理想主义普遍失
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
落、功利主义到处泛滥时期,是一种保持信念道年《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
德的精神生活方式。社会不能没有法律,更不能
没有道德,法律与道德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21特稿 │ Special Topics道德是法律的基础,防患犯罪行为于前;法律是
而呼唤回归佛教本位,起到化世导俗的积极作用道德的保障,惩罚犯罪行为于后。宗教劝人为善的精神,是宗教影响社会生活最重要的功能。一
的。太虚大师提出“人成即佛成”,极力推行人个民族的精神产生于文化,文化的灵魂体现于道德,道德的支撑在于信仰,而一个没有信仰的民
间佛教,就是要纠正和改变佛教寺院沉迷于“经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要简单排斥宗教道德的合
忏佛事”的那种“死的佛教”,革除自我封闭、理成分,特别是对宗教价值伦理观中的和平平等、弃恶从善等等,我们都要尊重。
抱残守缺的弊端。一生致力于“新佛教运动”的
第三是文化功能。在许多以宗教为文化传
巨赞法师,他认为中国佛教界要想落实人间佛统的国家中,抽去宗教就等于没有文化。中国文化也是如此,如如中国语言中的“世界”、“实
教,立足于服务国家和社会,就必须“先立乎其际”、“体会”、“觉悟”、“平等”、“解脱”、“想入非非”、“不可思议”、“燃眉之
大者”,就是要有宏大的志向,具有担当和责任急”、“回头是岸”等等,都产生于佛教。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社会主义先进
意识,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为国文化又要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宗教是文化”的理念,将使
家的富强繁荣和人类的文明发展,戮力前行。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宗教的丰富内涵,为信仰者、研究者、管理者提供互相合作的舞台。
因此,无论从文化发展的视角,还是从服
当然,终极关怀是任何宗教的最基本特质,
务现实社会人生的向度,佛教寺院回归本位,兴是宗教发挥持久魅力的根本所在,是宗教信仰的精神内核。其实,不惟是宗教,即使没有什么宗
利除弊,充分发掘与适当运用佛教人文精神与资教信仰的一般人,也都难以回避“终极关怀”的问题。生命何去何从,生存的理想形态和生命的
源,尽力为社会大众安身立命提供一个特殊的最终价值是什么,时时萦绕着人们的心灵。这实际上是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问题。作为富有
“心灵驿站”,让人们多一条追求尊严和幸福的人文精神特质的中国佛教,针对现实人生的痛苦与解脱,倡扬“自净其意”,注重基于“因缘
途径,多一个人生幸福快乐的支撑,都是值得尊观”与“因果律”的“无相忏悔”,就是引导人们面对现实问题,要首先善于理性的反思;同
重和赞赏的。所以,我们为上海玉佛寺开启“禅时,提倡“众善奉行”,倾向在济世利人的善行中,培育与净化心性,进而获得生命良性的转
心夜境”旅游公益活动,为他们实践人间佛教理化。佛教寺院的最大功能,就在于通过富有人文关怀的信仰与文化活动,激发人们主观能动性,
念,为他们回应社会需要、回归佛寺本位,点抚慰心灵,转化生命,达成身心的解脱,进而彰显生命终极价值。
近现代以来,佛教界高僧大德以及社会各界
(编辑:远尘)仁人志士们,鼎力改革的初衷,无不在于针对佛教界信仰价值错位和人文精神失落的衰微不振,
22论圆瑛慈悲观及其践履
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烧杀抢掠,无
恶不作,佛教徒免不了受到迫害,寺庙也遭到破坏,面
对民族危亡,圆瑛不仅在理论上结合时代需要,提出
“大慈悲、大无畏、大无我”的精神,而且身体力行,
积极投身到救国救民、争取和平的伟大事业中去。他
说:“勿徒事多闻,必力求实行,解行相应,方足为度
世舟航。”
On Yuan Ying's View of Compassion and
His Practice试论圆瑛法师慈悲观及其践履
文 / 马丽娜
佛教从出世到“出世不离入世”再到人间
的慈悲思想为例来展现佛教徒在面对复杂的社佛教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既是佛教本身发展
会环境时如何真正践行“悲智双运”。的需要,也是佛教人间化的过程。从佛陀以五时华严、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檠等应机
圆瑛(一八七八年至一九五三年)是当代说法之不同层次讲法开始,佛陀根据当时社会
的高僧,也是爱国爱教的中国佛教徒的楷模。人生的特殊需要教导众生相应的佛法,这既是
十九岁于鼓山涌泉寺依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法部派佛教分裂的主因,也使得佛教能够与时俱
名宏悟,字圆瑛,别号韬光。大师出家之后,进,产生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化。抗日
苦心专研佛法,立志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于战争时期,作为和平宗教的佛教面临着是否参
各寺听闻佛法,学习天台、华严、唯识各宗,与战争的抉择。面临日本侵略、中华民族生死
形成了其宗说兼通,行解相应的佛学思想特存亡佛教徒应该怎么办?思想的每一次发展往
色。往发生在社会动荡或者动荡之后,这一时期也不例外。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使得佛教思考自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身的发展之路,不仅涌现出了众多得道高僧,
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而且在佛教理论方面也得到了契理契机的发
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大智度展,开创了人间佛教的佛教走向。本文以圆瑛
论》卷二十七),可看出慈悲的基本含义是
“慈以为乐,悲以拔苦”。慈悲思想是大乘佛
教的基本思想,“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23特稿 │ Special Topics(《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一切的教行法
不淫礼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黄门都是以慈悲为立场展开的,广大佛教徒欲
夏年编:《圆瑛集》),所以在圆瑛看来不杀成佛必须要践行这一基本思想。《观无量寿
就是仁、不盗就是义、不淫就是礼、不妄语就经》云:“诸佛心者,大慈悲是”,如果没有
是信、不饮酒就是智。在《佛教与做人》中有慈悲心,那么广大佛教徒就没有成佛的可能,
更明确的论述“五戒即儒教中五常,不杀生,慈悲是佛教徒成佛的必要条件。圆瑛在其佛学
仁也;不偷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妄思想中亦以“慈悲”为立场讲经说法,不仅强
语,信也;不饮酒,智也”(黄夏年编:《圆调以“慈悲为本”的佛学根本宗旨,而且更注
瑛集》)。重发挥慈悲思想在世俗社会的积极作用。他在太虚法师主编的《佛教月报》创刊中发表《促
关于五戒与五常相通,并不是圆瑛的发进佛教大乘思想》一文,其中提到“大乘菩萨
明,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都有论述,这是论证儒以慈悲为本,以利生为事业”,认为“佛教
佛会通时经常会提到的。但如果仅仅以此来看之于社会人心,大有裨益”(《大智度论》卷
待佛教,那么就丧失了佛教的独特性。圆瑛基二十七),把佛教的济世之用看做佛教发展中
于儒学教育的熏陶,援儒入佛,吸收了儒家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是与当时抗日战争爆发
神的精髓,但是在这里,圆瑛的重点并不在强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调儒佛之“同”上,而是重点强调佛之摄心之
“异”的方面,“佛氏之戒,重在摄心”(黄一、圆瑛法师护国救世的慈悲观
夏年编:《圆瑛集》)。引《楞严经》云“摄
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要革除
贪嗔痴,则必须修持戒定慧三学。
面对物欲横流,杀机遍伏,如何才能挽
“戒者,止恶生善义;定者,制动归静救?圆瑛在《挽救人心之唯一方法》演讲中认
义;慧者,破迷发觉义。”(黄夏年编:《圆为,“必以挽求人心为前提,人心是造杀具之
瑛集》)只有断除贪爱,持守戒律,才能“身兵工厂,人心是统率士卒之总指挥。若能挽之
不行恶事,口不道恶言,意不起恶念”,如此使归正轨,重公理而不重强权,重人道而不重
才可达到“心地廓然,寂然安静,由戒生定,武力,则杀机自息,杀劫潜消矣。”(黄夏年
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编:《圆瑛集》)人心既是造成战祸的根源,
梦中事,是谓由定发慧”(黄夏年编:《圆瑛同时也是建立秩序的核心。如果能够使人心断
集》)。戒定慧具体言之,就戒的方面,圆瑛恶行善,那么自然就少了杀戮和争夺。
主要提出五戒之法供在家众修身,(黄夏年
编:《圆瑛集》)即戒杀、戒盗、戒邪淫、戒
挽救人心的方法,圆瑛认为首先是“革除
妄语、戒酒,一般人犯罪都是由于未能持守这贪、嗔、痴三种根本不善心。”(黄夏年编:
五戒。就定的方面,圆瑛着重强调了“念佛”《圆瑛集》)贪嗔痴三念在佛教中被称为“三
法门,发心念佛是收摄身心的一种最简单又最毒”,因这三毒而产生杀生、偷盗、邪淫、妄
好的办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语、饮酒等恶行,所以人天乘才能具足五戒、
就可以止息心中恶念杂念,专注于这一念,从十善。这五戒与儒家五常意义有共通之处,在
而达到慧的境界,能够往生净土。心能造天《佛教与世道人心关系》中讲到“五戒之法与
堂,亦能造地狱,要解决社会问题,就必须先儒家五常,其义相同,不杀仁也,不盗义也,
从众生个体入手,救众生之心,使众生具善
24论圆瑛慈悲观及其践履心,行善行,发大慈悲心,行大慈悲行。
业,福国佑民。圆瑛将佛教中积极因素与儒学
等传统文化相融合,激发人们为国民而奋斗。
戒定慧的佛教修持方法能够去除贪嗔痴,从而化解暴力,但是佛教以善制恶的感化方法
圆瑛认为佛教是救世治本之法(黄夏年是否能够化解所有暴力。当面临国家民族危亡
编:《圆瑛集》),无论是救心还是护国,都之时,佛教徒或者佛教信众是不问世事呢还是
是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世界得以和平。中日之积极应对?圆瑛在《国民应尽天职》中给出了
间是同一种族,是唇齿相依的两个国家,即答案。
“同体”之国,他劝诫我们不仅要注重同类,
而且要注重同体。(黄夏年编:《圆瑛集》)
圆瑛提出作为一个国民首先必须有“爱国心”,“古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必定
圆瑛从“小我”和“大我”出发,小我就有爱国心,方才可算得有国民资格。若无爱
是执我之身,由执我身到执我家再到我宗亲、国心,则失国民资格”(黄夏年编:《圆瑛
乡里再到党派、国家、种族、同类的过程即是集》)。然而面对暴力,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由小我变大我的过程。他根据“我执”的范围圆瑛提出三种精神:大慈悲、大无畏、大无
将人分为上上等之人、上等之人、中等之人、我,这三种精神是佛教大乘救世之学说。慈悲
下等之人四个类别。只有上上等之人才能够站就是“予人以乐,拔人痛苦”;无畏就是“无
在整个民族和整个同类的角度看问题。如此,所怖畏”;无我就是“不存身家之我见”、
则无论是“黄种、白种、黑种、棕色种,一切“观得身境俱空”。发大慈悲心,才能戒除贪
种族,凡是人道,皆我同类,皆应亲善”。既嗔痴,才能做到以保民护国、建功立业为目
然皆是同类,那就应该“运用同体大悲之心,标,而不是贪图虚荣,求升官发财。有大无畏
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己,广行方便,种种救之精神,才能不害怕死,认识到即使色身虽死
济,随机施化,应病与药,以布施、爱语、精神犹在,从而建不朽之功业。
利行、同事四摄之法,拔其苦恼,普令一切
众生,各各离苦得乐”(黄夏年编:《圆瑛
其中他强调了慈悲、杀生与护国的关系,
集》)。为此,圆瑛认为,国家之政体应该本“杀生之事,本是伤慈,然立身军界,有除暴
佛教平等之理而立,即种族平等,政治平等,安良,保民护国的责任,奉有军令,而与私意
上下平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弱肉强食,达到杀害者有别。若对私人份内,一定不可行杀,
世界和平的目的。杀人为因,必招人杀之果”(黄夏年编:《圆瑛集》)。从行为动机的角度看,因私人恩怨
二、圆瑛法师的慈悲行而杀生必然会导致因果报应。这不是佛教独有的,儒家和道家也同样认为。儒家云“积善之
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道家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佛教徒免不了受到迫《太上感应篇》云“善恶之报,如影随行。形
害,寺庙也遭到破坏,面对民族危亡,圆瑛不直则影必端,形变则影必曲,以因果决定不离
仅在理论上结合时代需要,提出“大慈悲、大故,喻如形影”。而若是为了保民护国,那么
无畏、大无我”的精神,而且身体力行,积极应存大无畏之心,肝脑涂地,在所不惜。大无
投身到救国救民、争取和平的伟大事业中去。我才能不妄执为我,才可心无挂碍,建功立
他说:“勿徒事多闻,必力求实行,解行相25特稿 │ Special Topics应,方足为度世舟航。”
容所和佛教医院。钱款和物资在战时是最匮乏
九一八事变之后,大师立即代表中国佛教
的,圆瑛于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奔走呼号,宣
传救国赈灾,讲经弘法,组织募捐,收效颇会致书日本佛教界,呼吁其制止日本政府的侵
大,不仅为抗日战争的救援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华行为,“敝国佛教徒本佛教主义及大乘行
后备力量,而且帮助国际佛教徒认清了日本政愿,敬致书于贵国佛教界,万望注意努力,各
府在华的侵略行为。出广长舌相,共奋无畏之精神,唤醒全国民众,条陈贵国政府,制止在华军阀之暴行,遵
举行法会也是抗战时期佛教界独有的活守国联之议案,即日撤退,免丧两国之邦交,
动。期间,圆瑛还启建祈祷世界和平息灾法免遭各国之公愤,免坏东亚与世界之和平,则
会,规模宏大,追悼阵亡将士和死难同胞,祈贵国幸甚,人类幸甚,全世界幸甚矣”。(明
愿世界早日和平。日,圆瑛面对旸法师:《圆瑛法师年谱》)虽然日本佛教界
敌人的严刑拷打,从容陈辨、义正言辞,每日未能制止日本政府的侵华行为,甚至有帮凶嫌
结跏跌坐,置生死于度外,表现了中国人民坚疑,但是中国佛教界这种呼吁的积极意义不容
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否认。
三、圆瑛法师慈悲观的理论基础
面对战乱,圆瑛时刻不忘僧侣内部团结,以身作则,对寺院规矩进行整顿,提出八字
圆瑛的慈悲思想是与大乘佛教的慈悲思想“为法为人,尽心尽力”和十二条“不放逸、
相一致的,即提倡积极参与社会,救度众生。不偷安、不坏规、不图利、不营私、不舞弊、
《阿毗達摩大毗婆沙論》卷八十三云“住慈定不用势、不居功、不殉情、不背理、不欺弱、
者,刀、毒、水、火皆不能害,必无灾横而致不畏强”(明旸法师:《圆瑛法师年谱》)。
命终”、《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亦云“因缘慈僧规的整顿加强了佛教徒的道风建设,坚定了
悲护念,所作善事无不皆成”,慈悲是佛教修佛教徒的信仰,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社会对佛教
持者藉以成就阿罗汉果位的精神力量,因着慈徒的敬重之心。
悲而成就利己的一種功德,从而证得阿罗汉。
可见早期佛教更多的是从利己功德的基础上来
同时,组织多场演讲,从佛教教义上激发
谈慈悲。到了大乘佛教,致力于普度众生,则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情,“国家兴亡,匹夫有
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大乘佛教的兴起就是责,佛教兴亡,教徒有责”,解决了很多佛教
慈悲的兴起。大乘佛教提倡“自利利他,自觉徒对于戒杀与暴力的困惑,指出“参加爱国主
觉他”,不仅要自身得离苦,更重要的是与众义的学习和参加爱国主义的运动也是弘法利生
生一同得解脱。所谓“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的一种方式,与佛陀遗教并无违背。”(明旸
悲下化众生”。圆瑛认为慈悲思想是佛教异于法师:《圆瑛法师年谱》)
其他宗教的独特之处。“乃知佛教,宗旨纯
粹.....理趣圆融,超出西域九十种外道之上...何
除此之外,圆瑛还在上海组建了第一支僧
以迥超独胜,即因具平等慈悲故也”(明旸法侣救护队。组织僧侣救护队是抗战时期佛教徒
师:《圆瑛法师年谱》)。最主要的工作,也为救死扶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圆瑛组建的僧侣救护队在淞沪会战中共救
就佛之本身而论,佛陀创教的本怀即是慈伤兵及租界难民八千二百七十三人,被誉为
悲济世。释迦摩尼是出于对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英勇僧侣”“战神之敌”。为了配合上海僧侣救护队的工作,中国佛教会还成立了难民收
26论圆瑛慈悲观及其践履切身感受,想要寻求一种方法得以帮助众生脱
生”,则会遭受报应轮回,堕入地狱。离苦海,这不是消极厌世,而是积极的救世,
值得一提的是,除此之外,圆瑛还引用儒是“大精进,大勇猛,具四宏誓愿,誓断无尽之恼,誓通无量之法门,誓度无边之众生,
家经典《周易》之生生来为佛教之放生提供理誓成无上之佛道”(明旸法师:《圆瑛法师年
论依据。“乾曰大生,坤曰广生。是天地之谱》)。
德,在乎好生。人能体天地好生之德,力行放
生。爱物即仁民之本,扩而充之,莫非圣贤之
就众生解脱而论,由于众生业力造成的梦
行。”(明旸法师:《圆瑛法师年谱》)圆瑛想颠倒之世界依靠慈悲才可化解。佛者,觉
吸收了儒家与“天地和其德”的天人合一的思也,觉悟世间一切诸法。而众生不觉,不觉则
想资源,以儒家的贵生来说慈悲,这一方面是惑,依惑造业,依业受报。逆推之,果报由于
与其“幼安儒业”的求学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业力,业力由于妄惑,妄惑不出众生之心。所
也是便于佛教放生思想为一般人所接受。以世间事皆是由众生业力造成。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的战乱世界是由“众生贪嗔痴慢嫉妒,种
无论从儒家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首“仁”的种恶心,造成的恶现象”(明旸法师:《圆
角度,还是从佛教十戒之先“戒杀”的角度,瑛法师年谱》)。而要解决这种恶的现象,必
都可看出古代圣贤皆持好生爱物之心。从儒家须从救治人心入手,救治人心拔除众生战乱之
角度来讲,人作为天地之间一份子,能够穷理苦,靠武力、枪炮是解决不了的,必须以慈悲
尽性,自识其生命,体会天地好生之德,尊重为怀,循循善诱,自觉觉他。
和爱护生命,最终体认与天地万物本来一体之
境。从佛教角度讲,从三世因果看,每一个自
就佛之宗旨而言,佛教得以行慈悲在於
我都与他者处在相互关联的关系网中,每个人佛、菩萨观照众生具有同一的本性。也就是说
与其他生命都是息息相关的,是宇宙大整体的“如来慈悲,视大地众生,皆如一子,冤亲平
一份子,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绝对平等的,等,一视同仁,不生分别”(明旸法师:《圆
具有存在的同一性、本质的同一性和至善的同瑛法师年谱》),这相比于儒家父母现世慈悲
一性。正是因为这“与天地万物一体”及万物更具有普世性意义。而且佛教救护范围不仅仅
“同一性”,众生都应该发慈心,行方便救度限于人类,乃至异类众生也如此。总之,慈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禅大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