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佛祖给我讲经,讲六道轮回根本,讲不生不灭体会的生死经。

释迦牟尼佛讲经,分为五个时期
我的图书馆
释迦牟尼佛讲经,分为五个时期
按这个顺序讲的  ◎  ◎  ◎  ◎·  ◎·涅盘  想知道具体顺序你可以上百度搜“图书馆”这是个的网站能找到你想读的  :  的具体内容:  第一,苦谛:是内的苦果,苦有三苦、、无量诸苦。  三苦,一、苦苦。众生都受有地大、水大、风大、火大的四大色身。人的色身,是众苦根本,所有种种苦恼环境要逼迫此身,由这个身体去受苦。古人说:‘身是众苦之本。’又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说:‘只这色身,唯信身为苦本,纵贪世乐,示知乐是苦因。’这叫做苦苦。  二、坏苦。我们现前所受一切环境、无论是苦、是乐、都是生灭无常,虚伪不实,如梦中之境,空中之华一样,幻化非真。纵然有些环境所谓是‘乐’,可是乐不长久,乐尽悲生,又是痛苦。须知世界有成、住、坏、空,万物有生、住、易、灭,众生有生、老、病、死,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生灭败坏。这叫做坏苦。  三、行苦,即行阴迁流,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时刻不停。如孔夫子,看流水时,感叹地说:‘乎,。’这就是说,行阴迁流之苦,这叫做行苦,除了人道众生具有三苦之外,天人,也有三苦。的天人,虽然是离欲清净,没有苦苦,可是还有坏苦、行苦。的天人虽然修,还是难免行阴迁流,念念生灭的痛苦。总之诸天,就是最高一层叫做的天人,寿命八万大劫之长。但是他们和所有的天人一样,天福一旦享尽,还要堕落下来,随业受报。经里说过:‘八终是,悉从沦没。’又说:‘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从前有一位皇帝,精通的行阴道理。有一次下了一道,召集全国名山古寺,来朝晋见。许多都衣冠齐整来见皇帝,同时陛下又嘱咐人员说:等到各位来到时,要他们从刀丛之下进来,而且要大振军威。就在这个时候,许多突然听到此事,大吃一惊,十分害怕,纷纷跪下。只剩下一个身穿的老和尚,他却安然不动地从刀丛中进来朝见。皇帝问:和尚,难道你不怕死吗?答:‘我从以来,也不知受了多少生死,难道今天还怕死吗?’皇帝听了这话,非常欢喜地说:‘你知道行阴了!’这就是行阴迁流之苦啊!  什么叫做呢?一、生苦。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苦啊苦啊。因为有风刀刮身之苦,更有许多痛苦,唯有婴儿自己知道,他是哑子吃黄连,有口说不出。二、老苦。人生在世都是由少而长,由长而老,这是发展规律。过去有位说得好:‘渐渐,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难免老病衰残。’说来真是有许多痛苦临身。老年的人,是有著深刻的体会。三、病苦。人生在世,四大不调,百病丛生,不但小病是苦,大病更苦,长年生病,真是苦中之苦,求生不得,求死不成,真是苦啊!医务工作者,更会有深刻体会。四、死苦。人生在世,有生必有死,没有一个人是生而不死的,这是,千古不变的客观事实。任你纵有千般快乐,可是无常终要到来。所谓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终归磨灭。人至死时,四大分散,百苦临身,无常一到,万事皆休,苦不可言。有次问几个弟子:‘人命在几许?’有的答曰:‘人命在旦夕间。’佛说:‘不对。’又问另一个弟子,答曰:‘人命在饮食间’,佛说:‘也不对。’我们一起来想想到底人命在多少时间里呀!佛最后又问一个弟子,那人说:‘人命在呼吸间。’佛说:‘对了。’我们人的生命,实实在在是一息不来,,千秋永别,万事皆空。里说: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佛就是要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的苦恼,坚决出家修行。五、。我们人对于眷属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等都有恩爱。一旦生离死别,真是万分痛苦,所谓无术,代替不能,泪如雨下,心似刀割,悲伤惨痛,十分痛苦。古人说‘夫妻是缘,或善缘,或恶缘,因缘相会。儿女为债,或要债、或还债、无债不来。’我希望大家把这种道理认识清楚,自然会,离烦恼苦,得清净乐。六、冤憎会苦。我们每当看到有冤有仇的人,心中非常痛苦。特别是眷属之中的冤家对头,或憎恨不和,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生活在一起,真是痛苦。古今中外,这类事例很多。七、。人生在世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环境,都是有所希求,千求万求,求而不得,真是痛苦。譬如人们求功名显耀,反而,求,反而,求发财致富,反而贫穷困苦,求长寿健康,反而夭亡短命,这是所求不如意,所愿不从心,痛苦万分。八、苦。这就是色、受、想、行、识五阴烦恼之火,在我们心中焚烧,我们常时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闷,,说不出的痛苦。上面所讲这八种苦,都是人人亲身感受,无法避免的苦恼。之内的众生,尤其是人道众生,都是随业因而感受苦果,不单有三苦、。其实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无量无边的苦恼。所谓‘千人千般苦,个个不相同。’各人痛苦各人当,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业报各人受,各人吃饭各人饱,说明无量诸苦,皆由人们起惑造业的结果,要知道苦的来源,须要明了集谛。  第二,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见惑,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见惑就是由知见方面所产生业因。见惑是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的为主体。  什么是呢?一、身见:众生因为有了身体,所以就有我见的生起,然后就会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的四种烦恼心,这叫做身见。二、边见:就是有了我,所以就产生了断见或常见二种边见,断见认为我们人死后,魂归于地,什么都没有了,一灭永灭了。常见,认为人死后,今生是做人,来生也会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远不变。不管是断见,不管是常见,都会使我们众生做出种种恶业的,故称边见。三、邪见:指反对因果,不相信。四、见取见:指非果计果。所修种种无益的苦行,取著我见、边见、邪见,未证圣果,妄执已证。五、:指非因计因。所修种种苦行,如持牛戒、狗戒、食草、投灰等。错误执著修此苦因,可获最上涅盘妙果。的功能,起惑力量大,造业受报速度快。  见惑有,是以三界来分配,是以、、,每一界各有苦、集、灭、道,每一谛各具小使多少不同。:苦谛具十使,集谛具七使,灭谛具七使,道谛具八使,一共具足三十二使。: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苦谛具九使,集谛具六使,灭谛具六使,道谛具七使,一共具足二十八使。所以三界合起来总共具足的见惑烦恼。古人对八十八使,作有一首:‘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除于二谛,上二不行嗔’。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业因,是以贪、嗔、痴、慢、疑为主体。:一、贪心,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种可欲环境,生起执著贪爱的妄想心。二、嗔心,对违背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愤恨恼火。三、痴心,是痴迷无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别,糊里糊涂,昏昏扰扰,做诸恶业。四、慢心,指,眼下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五、疑心,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对一切事物心怀疑虑,妄生烦恼,是非纷起,做诸恶业。的功能,起惑力量弱,造业受报也慢。  思惑共有八十一品,是以来分配,欲界的,具足。色界的:一、离生喜乐地。二、定生喜乐地。三、离喜妙乐地。四、舍念清净地,每地各各具足、四九合成三十六品。无色界:一、。二、。三、。四、。每一天各各具足,四九合成三十六品。这样,总共合为品的思惑烦恼。依惑造业,随业受报,这就是所讲,,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第三、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盘。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之苦,所以证入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盘,这叫做灭谛。  灭谛是指的灭除烦恼和生死之累,就是和。灭去贪嗔等烦恼和善恶诸业,就可以不再受三界中的生死,但还有现在残存的色身,名有余依涅盘;要是灰身泯智,连现前的果报色身也抛弃了,便名无余依涅盘。  第四、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五根,,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共修法门,不但可依此修行,就是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生灭四谛,,,,渐次增进,步步高深。《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说:‘若人能观,即是,名得’。  :  一、无明,二、行,三、识,四、,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指人们心中无明烦恼,晦昧空境,无所明了,昏扰扰相,以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无明是粗细烦恼迷惑,是与的根源。同时也是涅盘解脱,菩提寂静的根本。《》对于真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二、行:行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迷惑,所以于诸法本来无我妄执有我,本来,妄执有法。因有我法二执,就起惑造业,就有了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一刹那之间在父母面前,看到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爱心,为受生的种子,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指心法与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为我们的身心。  五、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六根六尘,互相涉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三和合是触,因为有了六根,它就能够感受和触对六尘境界。触是中十分重要的一支,能触是根,所触是境。环境的好坏,就会联系到我们根的感受,所以古人说:‘,。’例如,她为什么要选择邻居呢?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观的环境,对我们人主观的意识是起极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能够亲近、或,时时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那一定是,步步前进。如果因缘成熟,经常能在名山清净,安心居住,常受的薰陶,即能:‘名山久住道心生。’清净佛地,因缘。对于所触的环境《遗教经》说:‘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于五欲,譬如放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又如恶马,不加控制,将牵人坠于坑阱。’能够把住这个触的大关,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七、受:根尘相互触对,一定就会接受所触对的尘境,譬如我们的,对声尘,就会接受各种声音,如笙箫鼓乐,同时演奏,我们就会同时接受,而且层次分明,清楚明白。以上识、,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六根既然领受六尘,对于所接之境,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个贪爱和厌恶之心,它是众生的生死根源,发心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个妄想心。说:云何应住,云何?也就是用妙智来降伏妄想。要令它对境不生爱染之心,不起分别之念,心如寒灰,意似寒潭,,万虑俱寂,这就是‘断烦恼因,双脚踢开苦’。记得说:‘哪怕,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这里最为吃紧的是无心二字,就是六根对六尘不生贪爱之心,一心或照顾话头,就能。日久月深,功夫自然成熟。古人赞说:‘世界无边尘扰扰,众生无数业茫茫,无底浪滔滔,是故我名。’说明很大,爱有喜、怒、哀、乐、爱、恶、欲的七种情念。一、喜,成就我所爱的,心中就欢喜。二、怒,夺了我所爱的,心中就要发怒。三、哀,失去我爱的,心中就生悲哀。四、乐,得到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快乐。五、爱,一切环境,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爱,的妄念。六、恶,违背我所爱的,心中就生厌恶。七、欲,顺从我所爱的,心中就生贪欲。依此看来,爱的确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首恶。古人说:‘踏断脚下,跳出红莲大火坑’。什么是脚下?就是这个爱字。  九、取:既爱了所贪的五欲境界,就想尽办法把它攫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为我享受,多多益善,,毫无疑问,就会做出种种恶业,如果感到违反我所贪爱的环境,就横生忿恨,不顾一切,任意胡为做出许多罪业,所以说取是罪魁祸首,我们要时刻把住这个取的关口,能够断除烦恼因。可以免受生死苦,这个取和上面的爱以及最初的无明,这三支叫做烦恼的迷惑因。  十、有: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真是业海茫茫,苦恼无量,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这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世界每个人的苦,正如未出家之前,游四门时看到的那样,真是令人感到万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我们每人都是无法解决的,这是由于现在的爱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概括的说明了三世二重因果,佛对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总的说来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古人有:‘无明爱取三烦恼,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老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是说十二因缘为惑业苦三道流转的道理。  十二因缘又是一个连环钩锁,相互牵连的关系。更有流转门和还。上面所讲的就是流转门的十二因缘道理。在圣人中称为利根。他们听到佛说十二因缘流转门的互相关系,互为因果的道理,觉悟到无明这一支,正是因缘中间苦因苦果的总根源。无明一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因此就下定决心来斩断无明。譬喻砍树一样,先砍树根,树根一断,而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无明灭才能复还真性,灭除烦恼,所以叫做还。这就是圣人所修的十二因缘的道理。  :  第一是布施(Dāna),有三种:(一)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二)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三)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  第二是(?īla),戒也有三种,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指要遵守方法,遵守.  第三是忍辱(K?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是精进(Vīrya),即不懈息地努力,不断的进步.  第五是(Dhyāna)即心有主载.有.不会被外界而动摇.  第六是(Praj?ā)即智慧,为而修和智慧。释迦牟尼佛讲经,分为五个时期:一、华严,二、阿含,三、方等,四、般若,五、法华.五时:第一华严时。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得道以后,用妙观察智、观机施教,对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以及宿世善根成熟的天龙八部,就在雪山一乘寂灭场中,现出千丈卢舍那佛圆满报身,说圆顿修多罗的大教的《华严经》。一共说了七处九会,教导菩萨因地发心修行,一定要以十度万行的因华,来庄严最上一乘的佛果,这是《华严经》的中心思想。佛得道后,最初说《华严经》,譬如太阳初升,先照高山。《华严经》佛共说了三七二十一天。第二阿含时。阿含经是佛对小乘圣人说的。华严大法不契合于小乘根机的人,罗汉、辟支佛二乘人,虽然在座闻法,教大机小,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佛不得已隐大施小,到鹿野苑去。为五比丘说四阿含经的小乘教法,主要有苦、集、灭、道四谛、十二因缘等小乘教法。譬如太阳照到幽谷。四阿含经就是《中阿含》、《杂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一共说了十二年时间。第三方等时。众机普被曰方,四教并谈曰等。佛看到罗汉、辟支佛,对于四谛,十二因缘教法,都能领悟。也能够依教修行,断了见、思烦恼之惑,得证偏真涅槃之乐。他们以得小为足,不肯再去上求佛道,下度众生。不肯从空出假,涉俗利生。沉滞到化城之中,不肯再求进步。所以再说方等《解深密经》、《维摩经》大乘教法。维摩诘居士,善说不二法门,对小乘人呵斥了一顿。使罗汉、辟支佛自耻小乘,仰慕大乘,发菩提心,引小乘人,入大乘道。繁兴六度万行,趋向佛果菩提。就象太阳普照大地一样,方等教法,共说了八年时间。第四般若时。般若就是智慧的道理,《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分为八部般若。阐述实相真空妙理。因为小乘人虽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可是还有许多疑情和偏见的妄执、不能够顿时泯灭,所以佛再广谈般若妙慧,予以淘汰。《金刚般若经》是《般若经》的节本,使二乘人断疑生信,绝相超宗。《般若心经》教二乘人以观音菩萨为榜样,修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能够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能够度一切苦厄。《智度论》说:般若象大火炬一样,四边都不可相触,触之则烧,撄之则烂。它能将二乘圣人所有疑情妄执,偏见执着,统统消除干净。回小向大,发四弘誓愿,修六波罗密,直趋无上菩提,就象正中的太阳普照一切。《般若经》共说了二十二年。第五法华、涅槃时。佛最后说《法华经》与《涅槃经》。经过华严、阿含、方等、般若四个时期的说法,发生了很大的功效,许多罗汉、辟支佛以及诸大菩萨,他们根机都在不断的提高和成熟。佛此时可以在灵山会上畅谈本怀,称性说法,使二乘人会权乘归于实教,了知妄心即是真心。说出过去长劫以来的早已成佛的远本,显示幽微不可思议的甚深妙道,令上中下三根众生都能得到殊胜的利益。佛给他们授记作佛,同时佛又说明他过去所说三乘教法,都是随机说法的方便法门。《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佛说完《法华经》看到还有少数众生末曾得度,所以接着再用一天的时间,说了《涅槃经》阐明遗余的教法,使应度众生,皆能得度。机薪既尽,应火潜辉。佛说完《涅槃经》后,就入大涅槃,证得不生不灭常寂光净土。《法华》、《涅槃》共说了七年时间、对佛一生说法的内容和时间,概括为四句偈:最初《华严》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七年。说了《涅槃经》阐明遗余的教法,使应度众生佛经经,是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是: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或各派的论师所做,但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三藏法师。[1]中文名佛经外文名Sutra三&&&&藏经律论第一次结集500位阿罗汉第二次结集以耶舍长老为首的700名僧众第三次结集目犍连子帝须召集1000名僧众第四次结集500名比丘以世友尊者为上座大乘佛教三藏与龙树菩萨有关最初汉译佛经摄摩腾和竺法兰所译大量译经者罗什、真谛、玄奘、义净、不空等经律论三藏基本分类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这样可分为三种,即经、律、论。佛教典籍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一、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经、律、论三种。这三种合称为三藏,也叫大藏经。唐僧[2]又被称为“唐三藏”,就是因为他熟知佛教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而对他的一种尊称。二、按照佛教的派别来分类,可以分为小乘佛教三藏、大乘佛教三藏和密宗三藏。三、按照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的不同来分类,可以分为汉文大藏经[3]、蒙文大藏经[4]、藏文大藏经[5]、日文大藏经[6]、巴利文大藏经[7]等。但现存佛教大藏经中比较成系统和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三大类,即巴利文大藏经、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四、按照制作技术的不同来分类,又可以分为手抄、刻版印刷大藏经、石刻大藏经等等。形成过程佛经的形成过程是与佛教的发展相始终的,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最早形成的是小乘佛教三藏,之后形成的是大乘佛教三藏,最后形成的是密宗三藏。小乘佛教三藏的形成根据小乘佛教典籍的记载,印度佛教史上共举行过四次有名的结集。所谓结集,是指[8]入灭之后,由佛教徒所举行的回忆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言论,并加以谈论、核实的会议。经过这四次结集,小乘佛教三藏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1、小乘佛教的第一次结集:释迦牟尼去世90天后,为了防止僧团中出现更多的破坏戒律,大迦叶尊者[9]召集500位阿罗汉在举行佛经的第一次结集。结集首先由优波离尊者[10]背诵了佛家戒律,形成《律藏》[11],全名为《八十诵律大毗尼藏》,由于书中每条戒律都是经过大众的询问和解答而确定的,所以被视为佛陀所亲制的戒律,为一切戒律的根本。之后由阿难回忆佛陀的教法,形成《阿含经》[12],这是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对五比丘所授之法,其中包含了、、等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被认为是最接近原始佛学的佛典。2、小乘佛教的第二次结集:释迦牟尼圆寂110年后,以耶舍长老[13]为首的700名僧众,在毗舍离进行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就毗舍离比丘提出的十条戒律(即十事)展开讨论,集会上少数有地位的长老判定十事为非法。对于这次结集的决定,毗舍离的僧侣颇不信服,于是另举行约有万人参加的会议,并判定上述十事为合法,就此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3、小乘佛教的第三次结集:释迦牟尼圆寂226年后,在阿育王统治时期,由于阿育王推崇佛教,每天在鸡园寺中供养上万名出家人,其中也有许多外道,因而经常引起争端。于是,目犍连子帝须[14]召集1000名僧众,在华氏城(即波多厘子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了《》。会后,目犍连子帝须将各派不同的论点整理出来,形成《论事》,这是佛教史上第一部论著,对佛教文献的丰富起了重要作用。4、小乘佛教的第四次结集:释迦牟尼圆寂674年后,在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500名比丘以世友尊者为上座,在迦湿弥罗[15](今克什米尔)举行了第四次结集,会上对以前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进行了总结,并对三藏作了注释。在前两种注释已经失传,只有后一种注释保存下来,形成《》[16],至此小乘佛教的三藏基本成型。大乘佛教三藏的形成在印度佛教史上,相传大乘佛教经典的出现与龙树菩萨有关。根据的传记[17],龙树在出家受戒后,不到三个月就已经读完了小乘佛教全部典籍。后来,当他有一次路过雪山,在雪山的塔中遇见了一位老比丘,并从比丘那里得到了《摩诃衍经》[18]。虽然他仔细阅读了《摩诃衍经》,仍未参悟佛法的奥义,因此他就在水晶房中静坐深思,冥想佛法的玄妙。这时大龙菩萨怜悯他的处境,就带他到海中的龙宫,并将诸部深奥的方等经典传授给他。后来,龙树菩萨在参悟了《摩诃衍经》和诸部方等经典后,创建了中观学派,大乘佛教理论完全建立。我们将大乘佛教经典根据时间划分为早期大乘经和续出的大乘经,早期大乘经主要是由方等经发展出的《》[19]、《》[20]、《》[21]等佛教经典,而续出的大乘经主要是公元4~5世纪左右出现的《》[22]、《胜鬟经》、《》[23]、《》[24]佛教经典等。密宗三藏的的形成密宗是印度佛教的最后形态,以《》[25]和《》[26]为主要经藏。《大日经》形成于公元7世纪的中印度,相传是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宣说的佛经。此经主要为众生开示了本有本觉曼荼罗,即众生本有的净菩提心,并宣讲了身、语、意三密方便等密宗基本教义,另外还介绍了曼荼罗、灌顶、护摩、印契、真言等密宗修行方法。《金刚顶经》是密宗金刚界的根本大经,相传共有10万颂。此经阐述了大圣释迦牟尼佛祖的终极善性理念,显示了宇宙真实的密法和密宗修行者的粗、细、微、精、妙诸脉,也阐明了即身成就、生命永恒的密宗要义。翻译过程汉文佛经的翻译有四个时期:东汉,初创翻译时期;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唐代,全盛翻译时期;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汉文佛经的翻译东汉明帝年间,朝廷派遣使者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27]和竺法兰[28]两位僧人,这两位僧人不仅从西域带来了佛像,还带来了佛经。由于这些佛经是从印度传人的梵文经书,为了便于传教,摄摩腾和竺法兰将佛经翻译成了汉文。自此以后,中印两国的僧人来往不断,更多的佛经传入中国,经过200多位译师10个世纪的辛勤努力,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汉文三藏达到了1690余部、6420余卷,佛教的声闻乘、性、相、显、密各部学说都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巨大宝藏。根据汉文佛经翻译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东汉,初创翻译时期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是《四十二章经》[29],相传为摄摩腾和竺法兰所译,这是我国翻译梵文佛经的开始。东汉时期,大多数译经僧来自西域,其中以来自安息的安世高王子和来自西域大月氏的支娄迦谶最为著名。这个时期,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还处于初创时期,还不能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翻译,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翻译的经书也有很多问题,这时所译的经书大小乘并行,佛教在中国思想界已占据了一席之地。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统治者的信奉,佛教翻译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由私人翻译佛经转为官方翻译佛经。前秦初年,开始了官方组织的集体翻译工作,由僧人道安主持译场翻译佛经,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佛经翻译场。20多年后,西域人[30]在长安组织了官方译场,集中了800名高僧共同翻译佛经。继鸠摩罗什之后,外国译师来者相继,主要经论不断被翻译出来,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第一个译经高潮。唐代,全盛翻译时期在唐代,梵文佛经得以全面系统地翻译,由官方组织的译经场规模更加宏大,组织更为完备。这时,以组织的译场最为著名,他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丰富的翻译成果,在中国翻译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典范。这个时期,中国佛教形成八大宗派,标志着中国佛教理论的成熟,不但各大宗派都有自己的经典和著述,而且还产生中国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佛典,即禅宗的《》[31],汉文佛经的数量日益增加。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重新组织译场,恢复了自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中断了100余年的佛经翻译事业。自宋以后,佛经翻译逐渐减少,但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佛经的印刷和流通速度得以加快。北宋开宝年间,宋朝官方主持完成了《开宝藏》[32],这是中国第一部刻本佛教大藏经。2十大经典佛经1、《》(简称《心经》)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 要是佛对弟子中 ‘解空第一’的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4、《》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不够,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5 、《》(简称《》)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净行品等。6、7、8、《》、《》、《》此三经均是讲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和《》中的‘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9、《》的核心经典,中国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10、《》(简称《地藏经》)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 ’,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也是上求之正路。3佛经的作用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所以达摩把《》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33]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你再看《》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4读懂佛经基本结构佛经的基本结构,一般分为经题、翻译者、正文、文体等几个部分。其中,经题、翻译者、正文是佛经的组成部分,文体是佛经的体裁。经典虽然按内容来说有经、律、论之分,按派别有大乘、小乘、密宗之别,但这些典籍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它们是组成佛经的基本元素。经题经题是佛经的题目,一般由“人”(人名)、“ 法”(教法)、“喻”(譬如)三个元素组成。这三个元素经过排列组合,共有七种命名方式:以人名为 佛经名的《》[34];以教法为名的《》[35];以譬喻为名的《》[36];以人名和教法为名的《佛说人王般若经》;以教法和譬喻为名的《》[37];以人名和譬喻为名的《如来师子吼经》[38];同时用三者命名的《》[39]。通过经题,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佛经的内容,也可以初步判断它是属于经、律、论的哪一部。经: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经》,如《》。律: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律》、《o o o戒本》,如《》[40]。论: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论》、《o o o疏》、《o o o释》,如《》[41]。另外,从经题我们还能大概判断佛经的派别,可以看出它是显教还是密教。显教佛经:大多能从经题文字看出教法的佛教经典,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经》、《o o o律》、《o o o论》。密教佛经:无法从经题文字上看出内涵的佛教经典,经题形式一般为《o o o教王经》、《o o o陀罗尼》、《o o o仪轨》。虽然我们通过经题可以大致了解佛经的分类,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经题了解佛经的内涵。相传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在讲解《妙法莲华经》时,光解释五个字的经题,就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这是因为经题是经文的纲领,如果要解说经文,必须先要了解经题的含义,所以高僧大德解说佛经时,都是先从经题说起,这也是解经的第一步。翻译者当初说法时,主要使用印度的方言俗语,不立文字,尽量做到简单易懂。在释迦牟尼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教写成巴利文的佛经。公元4世纪,印度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就将巴利文佛经用梵文重新编写,是为梵文佛经。佛经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僧众所用的汉文佛经一般是由印度梵文翻译而来,由巴利文到汉文,佛经的翻译几经周转,再加上中印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文佛经的翻译绝非一件易事。我们读到的佛经大多文字优美、不可增删,这个结果是经过中外200余位译师的10个世纪的努力方才完成。在梵文佛经的翻译中,主要以和所翻译的佛经流传最广。鸠摩罗什,他一生翻译了300多卷、近300万字佛经,影响深远。在语言和文风上,鸠摩罗什和他的译经团队一改以往佛经翻译过于朴实的不足,不仅充分地传达原文的旨意,而且文笔流畅优美,甚至成为文学名篇。如现在我们看到的《》[42]、《》、《》、《》[43]等佛经,最为流传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以鸠摩罗什为界,中国的佛教翻译被分为两个时期,在他之前翻译的佛经被称为旧译,自他之后翻译的佛经被称为新译。唐代初期,因为汉语言的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翻译的佛经已经难以阅读了,这让当时的僧众倍感困惑。于是玄奘前往印度求法,并带回了印度佛教鼎盛时期的佛学精华,在他回到长安后,他组织了译场对这些佛经进行翻译。由于玄奘通晓中印两国语言,他和他的团队所翻译的佛经更接近梵文经书的旨意,译场所设立的润文一职也保证了经书的可读性。正因为佛经的翻译者人数众多,水平各异,所以我们在阅读佛经时一定要注意翻译者,如果翻译者不同,同一本经书的内容就很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进而影响到我们的理解。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最大的《》,从后秦到唐代,就有6种译本,其中,我们最常用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其他版本就有些默默无闻了。正文正文是佛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正文,佛经的教义得以阐明,因此佛经的正文也是佛经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文体佛经的教义主要通过佛经的正文表现,而佛经的体裁就是通过佛经的文体表现。一般来说,佛经的文体通常分为长行、偈颂和密咒三种形式。长行,是指直说佛教教义的长行散文。由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极有文学底蕴,为了便于传教,他广泛利用了古印度的神话、传说、格言等多种文学形式宣说教义,因此,他的传教说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大都是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的说教。偈颂,是指与长行相对的韵文,主要分为应颂和讽颂。应颂是以韵文形式赞颂前面的长行诗文,重复前文的教义;而讽颂则是直接以偈颂体裁显示教义,并不重复长行诗文的内容。一般来说,佛经中有二者混用的情况,并没有过于明确地区分。汉译佛经的韵文主要是五言、七言。密咒,又名真言,是佛教诸圣的密语。因为密咒是凡人无法了解的大智慧,汉语中也没有能表达其含义的词语,所以佛经中一般只有密咒的音译,并不翻译密咒的含义。在佛门密咒中,一般人最熟悉的应该是“”[44],即“”,大致意思就是“皈依观世音菩萨[45]!希望您的大力加持,使我显现清净无染、随意变现的自性功德,到达我想去的任何境界!”三分科经三分科经是将佛经的正文内容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科经有助于我们对佛经进行提纲挈领的分析,做到井然有序而不混乱。什么是三分科经佛经的正文部分是佛经的主体,由于许多佛经卷帙浩繁,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佛经的主旨,让百姓容易接受深奥的佛理,东晋时期,道安法师将佛经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每一部分再细分下去,就像生物学中纲、目、种、属的分类,这种将经文的内容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划分方法就是所谓的三分科经。自道安法师以后,三分科经的方法遂被僧众所沿用,迄今不衰。到了唐代,法师学法归来,翻译了《》[46],书中将佛经正文分为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三个部分,这与道安法师使用的序分、正宗文、流通分的三分科经大致相同,可见当时印度在佛经分类方面也有三分科经的传统。通过三分科经,我们大致将佛经正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研读,这样可以辨明佛经的文体,并且有助于我们对佛经进行提纲挈领的分析,做到井然有序而不混乱。古代的三分科经古代三分科经以代表字式和目录式两种:代表字式,是指将佛经分为三个部分,然后以十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为符号,来为经文划分层次。如果天干字数不足,就拿十二地支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补足的划分佛经的方法。目录式,是指将三分科经编为目录,然后放在佛经的卷首,以便前后对照的划分佛经的方法。古代三分科经以代表字式和目录式为佛经分门别类地划分层次,随着时变境迁,古代三分科经的方法已不适用于,在大多数人看来,古代三分科经的划分方法过于烦琐,也很难理解,反而为佛经的研读增添了难度,所以,现在我们三分科经[47]只分到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一分类,并未过于细分了。正宗分正宗分是佛经的正文,能证明经书的要义。佛经的正宗分部分,一般包括了佛法教义的阐明、论证及修行法门,是一部佛经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什么是正宗分正宗分是佛经的正文,所谓“正宗”,是佛的说法一定是正说,而且也是能证明经书的要义的意思。因为正宗分的重要性,所以历代高僧都对正宗分非常重视,不惜花费诸多精力来进行分析,一般来说,佛经的正宗分的解法主要分为“佛答问题”解法及“信、愿、行”解法。二、正宗分的“佛答问题”解法佛经的正宗分一般都采取问答的体例,先是佛弟子提出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在问答的过程中,佛法义理得以阐述和论证,修行的法门也能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正宗分部分的佛与诸弟子的答问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对佛经进行解读。关于佛弟子的发问,佛经中一般分为以下五类:1、不解故问,道理不明而发问;2、试验故问,为了考验老师或长者而发问;3、疑惑故问,见到问题有所疑惑而发问;4、轻触故问,突然想起,随便提问;5、利乐众生故问,提问者没有疑惑,只是为了众生而发问。对于佛弟子的这些发问,释迦牟尼通常会予以赞叹,一般以“善哉善哉”表示,有的佛经会解释赞叹的原因,有的则就此带过。在赞叹后,更重要的是释迦牟尼的回答。在他传法的49年内,他一直本着因人制宜的精神,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化方式,而对于众生提出的各种的问题,释迦牟尼的回答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在佛与诸弟子答问的过程中,佛法的教理得以阐发,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释迦牟尼富含技巧的答案,更能看到他圆满无碍、直达人心的智慧。释迦牟尼回答问题一般分为四种形式:1、一向记,对问题予以肯定的回答而不踌躇。例如对于人最终会不会死的问题,给以明确的回答,说人一定会死;2、分别记,如果一个问题中含有几个不同方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回答;3、反诘记,对问题不做正面或反面的回答,而是采用反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4、舍置记,对一些与‘修行无关的问题置之不理、保持沉默。从《金刚经》[48]看“佛答问题”《金刚经》是佛陀弟子须菩提向佛请教众生如何安住的佛经,是典型的问答形式。一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49],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赞叹:“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50],善付嘱诸菩萨。”一答:“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二问: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二答:“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三问: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三答:“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51],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四问: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四答: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五问:尔时,惠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五答: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六问: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六答:“须菩提!菩萨所受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如上所述,《金刚经》通过须菩提的发问和佛陀的回答,解释了空的智慧,须菩提的提问逐层深入,佛陀的回答富含哲理,我们通过分析须菩提和佛陀的问答,本经的佛理也逐渐明了。三、正宗分的“信、愿、行”解法“信、愿、行”解法是净土宗独有的解经方法,所谓“信”,是指起信;所谓“愿”,是指发愿;所谓“行”,是指立行。信、愿、行,也称“三资粮”是往生净土必备的条件,也是净土法门修行的宗要。起信是要深信按照佛经念佛一定能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发愿是在相信佛法的奥妙后,发愿要往生净土;立行是告诉众生要怎样修行,是修行的法门。信、愿、行出自净土宗祖师藕益大师的“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耳”一语,对修行净土宗的人来讲,信、愿、行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这三者也是净土宗典籍中必备的三个部分,所以,当我们研读净土宗的佛经时,就要按照“信、愿、行”的分类来解读佛经。从《》[52]看“信、愿、行”《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三经之一,也是佛经中极少数的不是由佛陀弟子提问,而是佛陀不问自说的经典。本经的起信部分主要宣讲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以及阿弥陀佛佛号的由来与意义;发愿部分则劝导众生要立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立行部分告诉众生修行的法门,即诵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从《佛说阿弥陀经》看正宗分:1、起信部分,介绍了极乐世界的庄严情境: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日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2、发愿部分,发愿前往极乐世界:“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3、立行部分,怎样才能到达极乐世界:“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流通分流通分是佛经正文的结尾,在佛经教义陈述完结后,还要让佛经在世间流传,进而传于后世,以便利益众生,所以,佛经的结语一般被称为流通分。所谓“流通”,是指佛法像水一样往四处流动。譬如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就叫流通到中国。总而言之,佛法传到某地,就叫流通到某地。在许多寺院,都有供僧众交流佛经的地方,这些地方一般也被命名为佛经流通处。在佛经中,流通分大多是赞颂佛法的功德,说明修行的利益,也有的是与其他法门进行比较,赞叹佛经的独一无二,从而引起信众的兴趣。流通分的基本形式大多是“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大家在听了的说法后,内心无比欢喜,恭敬地接受了佛陀的教诲,并发愿依照佛陀的教导而修行。比如《金刚经》的流通分部分:“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意思就是佛陀讲经完毕后,须菩提长老和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天、人、阿修罗等,因为听了佛陀的法义,无不欢欣鼓舞,诚心信仰并恭敬奉行着佛陀的教诲。对于一些篇幅较小的佛经,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判断流通分,但对于一些篇幅较大的佛经,我们就不能简单分析判断流通分了。[53]在讲解《佛说阿弥陀经》时说道: “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意思就是时,一旦经文稍微涉及教义,就立刻将其划入分。这样一来,和流通分就成了套路,变成了前面说好、后面也说好的形式。因为对这个模式不满,藕益大师提出应该按照经文的功用来分科:如果是序分的功能,就应该判为序分;如果是流通分的功能,就判为流通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应该是同等重要,各有各的作用。5大乘佛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为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阿弥陀经》亦称《小无量寿经》,简称《小经》。与《》、《》合称。《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僧伽吒经》僧伽吒经 读作 sēng qié zhà,又作僧伽多。译曰集会。法门名。僧伽吒经一曰:“有法门名僧伽吒,若此法门在,有人闻者悉能除灭五逆罪业。”一曰:“我有正法名大集会。”此二经同本异译也。一般来说,读诵大乘经典是净障的六种善行之一;而《僧伽吒经》本身特别详细地说明:读诵这部经得以消除苦的种子,带来未来多生多世长远的果报,并保障诵经者获得直到成佛的安乐。本经还开示念死无常,包括死亡时身心变化的过程。一九三零年代,在统治的北所做的一次考古挖掘中,挖出埋在地下的一个佛教图书馆。这次的考古挖掘对於历史学家十分重要,因为它发掘了大量的第五世纪手抄本,远比本土其他任何地方更多。在这许多重要的手抄本之中,《僧伽吒经》的数量最多,甚至远超过现今我们比较熟悉的妙法莲华经、金刚经或般若经。好几世纪以来,《僧伽吒经》一直是所有大乘经典中最广为读诵、流通的经典。《金刚经》佛教经典。全称《》,又称《》。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于弘始四年(401年)译出。1卷。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①北魏译《》;②南朝陈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③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④唐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的第九会);⑤唐译《》。另外,还有藏文、满文译本等。《心经》(经名)有数本:鸠摩罗什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经》一卷,日本弘法之心经秘键,即此本之解释也,但其题号为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华严之贤首释之,谓为心经略疏。慈恩又有般若心经幽赞一卷。其他有唐利言译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法月重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宋施护译之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此中举世流通者,鸠摩罗什译之本也。《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佛说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共一卷,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译。此经内容大概为:佛成道未久,大众云集。佛入宝舍三昧,出无量化身。十方化佛皆集,十方世界,犹如一会。胜分菩萨说偈问法,大威光仙人止之,自问所疑,佛为决疑,遂发大愿求一切智,一切仙人亦同发愿。佛悉授菩提记,复出舌相,说持经功德,仍以此经嘱累文殊菩萨。经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应堕地狱者。终不闻是微妙经典。“《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第0241部,诸佛虚空相虚空亦无相。离诸因果故敬礼无所观。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元魏天竺三藏法师昙摩流支译,又出于《大藏经·宝积部·涅槃部·第357部》,二卷,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有异译本《佛说大乘入诸佛境界智光明庄严经》译经为: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等奉,共五卷,另有异本为《》,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等译经中说:“文殊师利。若复有菩萨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令得不退转地。若复有菩萨信此法门。若自书写教他书写广为人说。所得功德胜前功德乃至无量阿僧祇。”6五大译经师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人。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父亲原是国相,鸠摩罗什7岁时随母亲出家,长大后精通大小乘佛法,成为一代宗师,声名远播。前秦君主苻坚征服龟兹,想把他接到长安,但因后来亡国,使鸠摩罗什在后凉滞留达16年之久。之后,后秦君主姚兴把鸠摩罗什接到长安,让他安心从事译经工作,最后于长安,终年69岁。鸠摩罗什在长安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性质的译经场。鸠摩罗什与弟子共译出佛典74部584卷。鸠摩罗什的翻译以意译为主,而且注意修辞,译文流畅,很有文采,主要有《》、《》、《》、《》、《》、《》、《》、《》、《》等,系统介绍了大乘中观派的思想体系。[54]真谛三藏法师(公元499~569年),印度优禅尼国人,精通大乘佛教。真谛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携带大量梵文经典乘船来到梁都建康,正准备开始译经之时,发生“侯景之乱”,真谛于是辗转来到富春,才开始译经。之后,真谛又多次辗转各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始终坚持译经。真谛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十七地论》、《》、《俱舍释论》等。[55]五、六世纪间之著名译经僧。梵名Parama^rtha 。音译作波罗末他、波罗末陀。又称拘罗那陀(梵Kulana^tha )。西北印度优禅尼(梵Ujjaini^ )人,婆罗门种,姓颇罗堕(梵Bha^rata )。聪敏强记,辩才不竭。少游诸国,历事诸师,精研四韦六论,贯练三藏五部,究明大乘之妙理。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546)携经典抵中国南海。太清二年(548)入建业(南京)谒武帝,时值侯景之乱,遂潜行南归,辗转游历今苏、浙、赣、闽、广州等地,而所至译经不辍,每亦撰疏阐释经论理趣。陈太建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一。自梁武帝末至陈太建元年,共译经论纪传六十四部二七八卷,今仅存三十部,大多为佛教研究之重要典籍。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同称四大翻译家。其翻译之方法与学识,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之泰斗。主要译作除转识论、大乘唯识论等唯识论典外,另有金光明经、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此书乃瑜伽师地论之别出本)、俱舍论释、大乘起信论等。其中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南朝摄论学派之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亦因之被尊为摄论宗之祖。玄奘三藏法师(公元600~ 664年),中国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玄奘12岁出家,遍读佛典。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玄奘于是决定去印度取经。玄奘在贞观三年时,一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玄奘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其后,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等。[56]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槃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西行求法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迦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 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槃、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论》100卷,并请太宗作经序。十月,译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并悉心从事翻译佛经。永徽三年(652),奏请建塔以安置经像,经高示敕许,乃于大慈恩寺西院营建雁塔。玄奘“亲负篑畚,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年),功业始毕”。  显庆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至龙朔三年(663)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同年二月逝世。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主要学说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共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弟子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义净三藏法师(635~713年)唐代僧人,译经家、旅行家。俗姓张。齐州(今山东历城)人,一说范阳(今北京西南)。14岁受沙弥戒。36岁在长安与处一法师、弘论师等人决志赴印求法。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他于咸亨二年(671)由长安出发,上元二年(675)至中印,入那烂陀寺,前后留学10年。光宅元年(684)携梵本三藏50余万颂,启程回国。归途重经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停留4年,从事译述。约天授三年(692)末偕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至广州。证圣无年(695)夏回到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他离京西游,历时25年,游历30余国,带回梵本经、律、论约400部。回洛阳后,一度参加大遍空寺的“华严经译场”,与实叉难陀、菩提流志同宣梵本。久视元年(700)起自行组织译场翻译,至长安三年(703)止,先后译出经、律、论20部,115卷。神龙元年(705)于洛阳内道场译经4部6卷。神龙二年至景云二年(711)于长安大荐福寺译出经、律、论32部,108卷。据《开元释教录》卷九载,先后12年间,曾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法学论》等经、律、论共56部,229卷。此外尚译有《说一切有说跋窣堵》和其他尚未流行的译作颇多。据同时代卢璨所撰《义净塔铭》所记,共有107部,428卷,可见散佚几及半数。  义净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是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等齐名的大译师,有独特的贡献。新译《华严经》80卷,虽题名为实叉难陀所译,实际为义净完成。由于译文典雅,译出后即取代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本,成为华严宗的根本典籍。所译《金光明经》、《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等也非常流行。他曾系统翻译了说一切有部的律典达200余卷,并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全面地介绍了当时印度戒律的情况,纠正了汉地流行的误争和陋习。他还在法相宗慧沼协助下补译了玄奘未译的要籍,发《金刚经》弥勒的“颂”和世亲的“释”,元著、世亲的《六门教授习定论》、《止观门论颂》等,均为梵本失传或西藏所缺译的。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叙述了初唐时期赴印求法盛况、中印交通、印度佛教及社会生活面貌等,丰富了当时的史地知识。《》,记述了印度密教的起源和流行情况。在佛学的认识上,他认为大乘无过中观、瑜伽,两者同契涅槃,理无乖意,应该和合;并谓般若在宗实即含此二义。于律部则独尊说一切有部传统。他特别注意日常行仪,以为含生之类,衣食为先,受用失度,易招罪累。不空三藏法师(公元705~ 774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不空唐朝时来华,是“开元三大士”之一,对中国密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空随其师金刚智先来到洛阳,后又到长安,然后不空在长安大兴寺设立道场,翻译密宗经典,度僧受戒,使密宗在中国的影响大增。不空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100多部,主要有《》、《》、《》、《》[57] 唐代僧人。密宗祖师之一。全称不空金刚。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14岁在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随金刚智来华。唐开元八年(720)至洛阳。一说西域人,幼随舅父到内地,10岁游武威、太原,15岁遇金刚智。开元十二年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学习汉、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经。金刚智卒后,奉遗命至天竺龙智处秉受密法。初至南海(广州)为探访使刘巨邻留请传法。开元二十九年(一说天宝二年),奉诏赍送国书,率弟子等37人人普贤阿阇黎重受灌顶,学习密法3年。后又周游印度,于唐天宝五载(746)返长安。携回梵本经100部,计1200卷,以及师子国王尸罗迷伽的国书、大般若经夹和方物。天宝十五载奉诏住长安大兴善寺开坛灌顶。安禄山攻陷长安后,他秘密派人与肃宗通报消息。至德二载(757)唐室还都后,备受肃宗礼遇。乾元元年(758)肃宗敕命将长安、洛阳诸寺及各县寺舍、村坊凡旧日玄奘、义净、菩提流支、善无畏、宝胜等携来的梵夹全部集中大兴善寺,交不空翻译。所译显密教典共110部,143卷。卒后,代宗敕赠“司空”,谥大辩正广智不空三藏和上。受法弟子数以万计,受比丘戒弟子也有2000人。著名的有含光、惠超(新罗人)、惠果、惠朗、元皎和觉超,号称六哲。惠果后传法于日僧空海,空海归国后创真言宗,后世称为东密。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到给佛祖烧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