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空心科技兼职是真的吗吗

90后美女记者加入北极科考队,看极光、北极熊~她和金华有个故事
90后美女记者加入北极科考队,看极光、北极熊~她和金华有个故事
玉蜀好视力一生陪伴
83天,作为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的一员,乘坐“雪龙”号完成令人瞩目的科考任务,这么帅的采访任务,花落新华社90后女记者郁琼源。是不是对这个名字很熟悉?没错,第二季海外名校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期间,郁琼源应邀曾走进活动中心营地金华开发区寺平村采访。她和同事冯源采写的报道《浙江金华700年古村落迎来“洋村民”》,新华社发通稿推送后,影响广泛。今年盛夏,正当大家被酷热蒸得喘不过气来时,7月20日,郁琼源在微信朋友圈发出“雪龙”号在上海再次出发的直播报道《“龙”腾冰洋再出发 中国第8次北极科考今起程》。记者还以为她只是如无数报道一样,只是到场采发报道而已,没想到她在微信上留言:出发了,海风习习,金秋再见。天哪,这个像仙女一样洒脱的记者,居然一跃成为“中国第八次北极科考队的一员”,要随“雪龙”号走完全程?记者在艳羡之余,心里默默为她祝福。在北极和亚北极海载监测垃圾、穿越北纬66°33′进入北极圈、一天之内遇见极光北极熊……新华社客户端为她开出专栏《“郁”见北极》,记者跟随她从“雪龙”号上发回的一篇又一篇报道,好好感受了一番北极的极致精彩。昨天,中秋节,郁琼源从北极返程途中,向金华读者发来特别的节日问候:“大家节日快乐!还是金华好!”哈哈,北极晃了一圈,还是依然洒脱的她。来吧,和她一起“郁”见北极。“福”从天降2015年10月,郁琼源前来金华采访海外名校走进金华古村落时,刚从学校毕业不久,新华社总部分配她到新华社浙江分社锻炼。机缘巧合,记者和她认识,并一见如故。郁琼源老家山东,在北京长大,是典型的北方人,性格直爽,快人快语。2015年10月,到金华高铁站出站口接她,第一次来金华的她,对金华沿途风光夸个不停。尤其是到了村里,看到这么多海外名校学子和纯朴、憨厚的村民同吃同住,亲如家人,更是由衷赞叹不已。郁琼源在金华采访两天,回到杭州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浙江金华700年古村落迎来“洋村民”》的报道,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打响了活动在全国的知名度。2016年6月,第三季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在俞源启幕时,郁琼源已结束在浙江的锻炼回到北京新华社总部。记者多次邀请,无奈工作忙,一直抽不开身,但每次“海外名校”以及金华好的报道,她仍积极想办法在新华社推送。此次由96名科考队员组成的中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其中记者4人,分别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海洋报。像这样样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记者以为要报名申报竞争,没想到郁琼源透露“是单位安排的”。真是“福”从天降啊。“雪龙”号出发第四天,7月23日,新社华新华视点刊发特稿《仙女记者手记:这个周末,她在前往北极的海上》。文中,郁琼源以幽默的笔触,形容自己从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的酷暑天,一下子转入凉爽的状态,“感觉自己像是在拉仇恨”。“走前很多朋友还以为我是在北京热得受不了说要去北极,以为是玩笑话。”“能有这样的机会‘偷走’一个夏天确实难得。”一天之内见到了北极熊、北极光此次北极科考为期83天,航行1.9万多海里,“雪龙”号首次开展环北冰洋航行,并首次试航西北航道,郁琼源克服头晕、恶心等各种不适,坚持平均每天一篇的报道频率,全程记录一路向北的精彩。郁琼源告诉记者,此行最幸运的是一天之内,“见到了北极熊,又看到了北极光”。当天是9月3日,即将离开冰区完成环北冰洋之旅之前。“凌晨3时多,天蒙蒙亮,‘雪龙’号驾驶员王强首先发现了在前方水面中游泳的一只北极熊,碰巧在驾驶台拍照的科考队员李春花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个瞬间,连说了好几遍‘真的是’。”这个时间点,很多队员都还在睡梦中,早上醒来,听说和心心念念的北极熊擦肩而过,大家都懊恼不已。没想到,幸运第二次降临。当天上午10时左右,“雪龙”号轮机长顾德龙又发现了北极熊!“右舷发现北极熊!”随着船上的一声广播,大家都冲向驾驶台找熊。错过了凌晨的熊,这次不能再错过。只见两只可爱的北极熊在船右侧的冰面上嬉戏,一只熊妈妈带着一只熊宝宝,一前一后,远处看就是两个小黄点,不一会儿,就从冰上跳入海水里开始“狗刨”了。当天的幸运还在继续。当晚10时多,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束光带,有经验的“雪龙”号政委袁东方说,这是北极光!用肉眼看,极光就像云一样,没有经验的人看到可能以为就是云,但是极光就这样安静地在天空飘忽,遇到云层消失了,很快又出来闪现一下身影,又不见了……“大片的极光在头顶舞动,感觉像做梦一样。”郁琼源告诉记者,在船上,没有了网络和及时通讯,不用随时抱着手机联络,时间放慢了脚步,一切都慢了下来。出发前,一位去过南极的同事前辈给她发信息,说人生如梦,不是因为像梦一样虚幻,而是因为像梦一样真实。经历了北极极致的精彩,她觉得一切像梦一样真实得刻骨铭心。“我们是那么幸运,一起经历了一段伟大的旅程,这段梦幻之旅将永远珍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雪龙”号上过双节昨天,记者联系上郁琼源时,她正在回国的海上。她说,9月23日,秋分,“雪龙”号一路向南,在白令海峡峡口处完成了楚科奇海最后一个站位的作业,之后就启程返航了。此行,郁琼源最为难忘的是在“雪龙”号上过双节。“10月1日一早,我们举行了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当天风很大,但每个人心情都很激动,歌声嘹亮,热血沸腾。10月4日,中秋节,每个人还都品尝了从国内带去的月饼,海上的月亮不是一般圆啊。”郁琼源说,海上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国庆中秋,有晚会、游船会,大家演节目、做游戏、套圈、猜灯谜,玩得不亦乐乎。再过四天,10月10日,“雪龙”号就要返回上海。就像出发时担心自己会不会晕船,眼看着离家越来越近,郁琼源又有了新的担忧:会不会自己像《海上钢琴师》男主人公要下船时在舷梯上久久站立一样, 不想下船?郁琼源喜欢品尝各地美食,还没有回到国内的她,给记者发来微信,惦记起了金华火腿。好吧,等你平安回来,金华火腿为你接风!来源 | 金华新闻客户端 记者 | 李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玉蜀好视力一生陪伴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建立正确用眼习惯
呵护一生健康幸福
作者最新文章极光日报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深度学习的局限性","author":"McDoge","content":"简评: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是近年大热的领域,但我们要清楚,深度学习的局限性,即虽然可以使用连续几何变换把 X 映射到 Y,但缺乏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训练集样本不足,有些数据无法用连续的几何变换表示。虽然现在机器学习能够改变很多行业的游戏规则,但距离人性化 AI 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深度学习:几何视图关于深度学习最令人惊讶的它把复杂简单化。十年前,没人能想到,通过梯度下降的训练简单的参数模型,就能实现机器感知方面的如此惊人的结果。现在,事实证明,你只需要考虑足够多的例子以及所需要的大量参数模型就够了。费曼曾经这么描述过宇宙,「It's not complicated, it's just a lot of it」。在深度学习中,所有东西都是向量,即一切都是几何空间的一个点。模型输入(它可以是文本,图像等)和目标首先被「矢量化」,即变成一些初始输入向量空间和目标向量空间。深度学习模型中的每层都对通过它的数据进行一个简单的几何变换。他们集合在一起,模型的层链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几何变换,然后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几何变换。这种复杂的转换尝试将输入空间映射到目标空间,一次一个点。该变换根据不同层的权重参数而改变,这些层根据模型在当前执行的程度上进行迭代更新。这种几何变换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它必须是可微分的,这是为了使我们能够通过梯度下降来研究其参数的必要条件。直观地说,这意味着从输入到输出的几何变形必须是平滑和连续的。整个过程都是把复杂的几何变换到输入数据。这就是深度学习的魔力:将意义转化为向量,转化为几何空间,然后逐步学习复杂的几何变换,将一个空间映射到另一个空间。深度学习的局限性通过简单的策略,我们就能拥有几乎无限的实现应用的可能性。然而,目前即使有大量的人为注释的数据,也有很多的深度学习无法完成。比方说,你可以整理一个数据集,规模可能是数百、数千、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语言来描述软件产品的功能。即使有这些数据,你也无法训练一个深度的学习模型来简单地阅读产品描述并生成相应的代码库。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一般来说,任何需要推理的程序设计,或应用科学的方法(长期规划和类似算法的数据操作),无论你投入多少数据,深度学习模型都是无法完成的。即使学习具有深层神经网络的排序算法也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一个深度学习模型是「简单的」 连续的几何变换链,将一个向量空间映射到另一个空间。它能做的就是标记数据 X,对应关联到到数据 Y 上,假设存在从 X 到 Y 的可学习的连续变换,并且存在密集的可用的 XY 训练集,深度学习模型才能够成立。但大多数程序不能被称为深度学习模型 - 对于大多数任务,要么没有相应的实际多的深层神经网络来解决任务,要么即使存在神经网络,它可能无法自我学习,即对应的几何变换可能太复杂,或者没有可以学习的基础数据集作参考。通过堆叠更多层和使用更多的训练数据来扩展当前的深度学习技术,只能表面缓解其中的一些问题。这些所代表的范围非常有限,这不会解决深度学习模型的更根本的问题,而且,大多数可能采取深度学习的程序不能用多样的数据连续几何变形来表示。拟人机器学习模型的风险当代 AI 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风险是「误解了深度学习,并高估了其能力」。人类思想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依据人类物种的「思想理论和体系」,我们倾向把人类的意图、信仰、了解加于身边的事务上。就像在岩石上画一个笑脸它好就像在笑,这些都是我们的想象。在深度学习方面,例如,当我们能够有些成功地培养一个模型,它看到图片就生成题目,我们常误以为该模型「理解」了图片的内容从而生成了标题。然后,当训练数据中存在的图像类型轻微偏离导致模型开始产生完全荒谬的字幕时,我们会非常惊讶。(当我们以为机器学习产生了「理解能力」后,若机器学习输出的结果发生偏离,我们会非常吃惊,图字:这个男孩拿着一个棒球棒)经常有些「对抗性案例」能够证明其辨识度的脆弱性,输入案例会特地放一些欺骗模型的样本,作为深度学习的输入资料。通过梯度上升,可以稍微修改图像,以便最大化给定类的类预测。通过拍摄一只熊猫,并添加一个「长臂猿」梯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神经网络将熊猫分类为长臂猿。这证明了这些模型的脆弱性,以及它们运行的输入到输出映射与我们自己的人类感知之间的深刻差异。(把长臂猿放入训练集,某个神经网络会判定照片上的熊猫是长臂猿)我们人类自己对图像,声音和语言的理解,建立在我们作为人类的感受体验中,地球上的生物也是如此感受和理解。机器学习模型无法获得这种感受和理解,因此不能以人类的感觉去要求机器学习。通过注释大量的训练示例来填充我们的模型,我们让它们学习一个几何变换,将数据映射到这个特定的一组示例上,但是这个映射只是我们思想中原始模型的简单草图,机器学习像个执行者,执行人类的思路,但没有感情和理解,它们的行为准则都是人类赋予。作为一名机器学习从业者,始终要注意这一点,永远不要陷入陷阱,认为神经网络了解他们所执行的任务 。局部泛化与极端泛化深度学习模型的输入到输出的直接几何变形和人类思考和学习的方式,有本质上的区别。人类从自我认知和对外界的经验认识中不断学习,这和机器学习的学习路径不同,除了不同的学习过程之外,底层表征的性质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人类对自身目前的情况,对自己和其他人保持复杂的、抽象的思考和行为模式,并可以使用这些模型来预测不同的未来可能性,并执行长期规划。人类能够将已知概念融合在一起,就算他们以前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比如见到了一只穿牛仔裤的马,中了彩票,他们会做什么。这种处理假设的能力,将我们的心理模式变得更复杂,可以说是人类认知的定义特征。我称之为「极端泛化」:适应新奇的能力,在情境之前从未经历过,使用非常少的数据甚至没有新的数据就能够适应。这与深度神经网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称其为「局部泛化」:如果新的输入与之前的训练集有偏差,哪怕是一点点的差异化,都会加快深度神经网络的输入与输出的错误率从而停下一切。例如,用深度学习来完成火箭登月的问题,我们需要适当的发射参数。如果使用深度神经网络进行此项任务,无论是使用监督学习还是强化学习进行培训,都需要为数千甚至数百万次的启动试验提供补充,即需要密集的抽样 的输入空间,以便完成从输入空间到输出空间的可靠映射。相比之下,人类可以利用他们的抽象力来提出物理模型「火箭科学」,并在一个或几个实验中得出一个精确的解决方案,将火箭送上月球。再举个例子,如果你开发了一个能控制人身体的神经网络,并希望它能够在不被任何车碰撞的情况下游览整个城市,那么神经网路控制的人在各种情况下都要死掉数千次,直到可以判断出车辆的情况以及各种危险,并制定执行回避行为。而再去一个新的城市,神经网络必须重新学习大部分的知识。反过来,人类能够学习安全的行为,而没有用死亡试错 的过程,这要归功于人类假设情境的抽象建模。(图:同样的经验,左侧是机器学习的局部泛化,缺乏抽象能力。右侧是人类的极端泛华,可以通过假设而抽象建模,不必真的遍历)简而言之,尽管我们在机器感知上取得了进步,但我们仍然远离感性的人文 AI:我们的模型只能执行局部泛化,适应与过去数据非常接近的新情况,而人类认知能够极端泛化,迅速适应大胆新奇的情况,或为长远未来的情况进行规划。结论这是你应该记住的:到目前为止,深度学习的唯一真正的成功是使用连续几何变换将空间 X 映射到空间 Y 的能力,但还要给出了大量的人为注释的数据。做好这一切,基本上能改变每一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但是距离更人性化的 AI 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了让 AI 解决这些限制,并开始与人类大脑竞争,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输入到输出映射」,关注推理和抽象。原文:日报延伸阅读:欢迎关注专栏「」,每天导读三篇英文,价值、思考、共鸣。「码字不易,能不能帮我找找错字,蟹蟹」","updated":"T07:53:1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0,"likeCount":15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53:1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799c34e12c7a7ad7e44950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0,"likesCount":156},"":{"title":"小记一次用 ARkit 设计和开发 Mobile AR 篮球小项目","author":"yu-li-wei-32","content":"简评:ARkit 的出现让大众低成本地体验现实增强技术带来的新体验,和之前宠物小精灵不一样的是,ARkit 能够实时识别和跟踪三维空间中镜头的位置,能够感受光线的位置和强度,并附加在虚拟模型上。让虚拟更加“融入”你身边的真实环境。最近利用 ARkit 和 Unity 开发的一个小项目 AR 篮球 Solo Shooting App,而且很荣幸,经过筛选,这个小demo被
和 Facebook 推荐了!现在给大家分享几点小感悟。由于作者是设计师不是专业开发者,所以内容偏设计多一点。先预览一下项目视频。如果知乎视频看不到就看外链接吧: ARkit 能够实时识别和跟踪三维空间中镜头的位置,能够感受光线的位置和强度,并附加在虚拟模型上。在 Unity 插件中也提供了能接受阴影的透明地板材质让模型看起来更加融入场景,以及附带粒子系统用来作为检测平面过程的视觉反馈。局限的地方在于 ARkit 本身是利用手持智能设备为载体,交互操作的输入非常的有限,同样输出设备为手持设备的屏幕,屏幕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观察范围的大小。还特别烧电,Xcode 的分析中接近一半电量都被 GPU 所占去。首次引导系统设计 壹我身边的人在利用 ARkit 设计时最头疼就是首次引导系统的设计,因为要得到一个贴合环境的效果,ARkit 需要用户首先主动去拍摄和寻找平面,然后等待系统寻找镜头内的平面。因为系统尚未成熟,不能瞬间辨别平面,所以就需要用户完成额外一系列操作去辅助系统。另外由于能显示的范围只有手持设备的屏幕那么大,如果使用的模型很大,就得经历“低头找平面”到“抬头看模型”的过程。在 AR 世界里,360度全是可被利用的环境,而且运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设计,就要让用户不迷失在“找模型”和“找信息”的困境里,就得最好用户的注意力引导工作。到底什么样的平面能够被快速识别呢?开发者们给的建议是环境光源充足,纹理越复杂越好检测。(算法上有个名词叫特征点,纹理越复杂,特征点越多。此外图案越不规则,重复纹理越少,也越好定位。)相反,干干净净的素色平面,会大大地降低识别速度。所以在设计首次引导系统时,新手用户在 AR 镜头里,默认是没有任何指引,不知道要怎么做。第一关难题就需要让用户快速找到平面作为篮球场的基面。那么引导信息就要考虑用“屏幕型信息”还是“环境型信息”。屏幕型信息是指不随环境改变,一直在屏幕某个地方显示的信息;环境型信息是指以环境中的物体为载体显示的信息。在 ARkit 中,想要得到环境型信息,首先你得让系统“看到”环境,所以第一步打开 app 后,就得使用屏幕型信息来告知用户现在需要找一个平面。我的首版设计非常的简单,在屏幕顶有指引文字“当你看到蓝色方块,点击它。如果还看不见,靠近一点地面。”。当检测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了蓝色方块。我在蓝色方块上加了“点击”字样,这个使用的是环境型信息了,因为此时用户注意力完全在突然出现的蓝色方块上,此时需要用户点击蓝色方块作为地板基面,所以直接在蓝色方块上显示引导信息是最有效的。不过首次可用性测试中得到的反馈基本都是“为什么我什么都没看见”和“那些光色的小点是什么,蓝色的框又是什么”。 原因是使用者不具备以上所说的识别技术知识,连第一步的需要“拍什么”都没有被成功引导到,更何谈看到小光点和蓝色方块和理解他们。于是我在第二版中在打开 app 后添加了一个引导页,通过图文告诉用户应该把镜头对着哪里,看到的小光点和蓝色方块又是什么。第二次可用性测试中得到的反馈是用户在看到引导后,稍微粗略扫了一眼就关掉,他们得知的是需要像图中的角度那样拍摄一个带明显纹理的平面,也知道看到蓝色方块就点击。但同样的问题是检测成功率很低,因为像图示中的角度根本无法快速让系统检测到平面,很多用户会360度转身周围拍,寻找图示中的小光点。于是我在研究了一下如何最快最有把握地检测到平面后,发现了只要出现了几个小光点后,让相机更加靠近平面表面,小光点数量会瞬间暴涨并且出现蓝色框框。于是在第三版中,与其告知用户小光点是什么,蓝色框框又是什么,倒不如直切用户最终目标:用最快最有把握的方法找到基面。我把图示改成了如下。效果大大改善。在第三次测试中,用户看到简练的的文字信息引导,就跟着图示的角度去拍摄(这个就是测出来的最快最有把握的角度),这时候很快就能出现检测成功的蓝色方块。点击就会看到球场的地板。这次虽然用户不知道他们看到的小光点和蓝框是什么,但目标快速地达到了。这也是我自己首次作为独立开发者陷入的典型困境,因为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去弄清楚原理,代码等技术因素,就想把我理解的技术原理塞给用户,却忽略了用户的最根本目标。点击检测成功的蓝色方块,这时候就会以这个为基面出现球场了。于是引出了接下来要说的第二个设计了。首次引导系统设计 贰这也是在用 ARkit 设计时的一个经典问题:由于整个周边环境都是 AR 显示范围,但用户在特定场景特定任务的特定环节的注意力却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在这个时候,我选择了使用从地底到地表浮出的动效方式引出球场地板。原因一是因为此时用户的角度完全是俯视地板,注意力也完全集中在地上,顺势利用此注意力范围,提供一个生动的反馈:噢,球场出来了!原因二是因为第一版我只是做了个球场突然出现,在测试中有用户在看到球场,却不知道要抬头看,还在拼命地点击蓝色框,以为还有更多的东西出现。所以第二版我设计的是从下而上的一个动效,引导用户的注意力往上走:抬头看才能看见篮框和球架。由于模型比较大,用户低着头是看不到篮框和架子的,所以这时候需要引导用户去抬头。此时屏幕上的引导信息也变成了“抬头看”。我在这里选择的是屏幕型信息,而非环境型信息,但我更希望的是使用后者,因为也是用户注意力在出现的球场地板上,直接在地板上的镜头内显示“抬头看”更有效。但由于技术有限,在这只暂且使用屏幕型信息。如果再退一步说,等 ARkit 改进到不用低头也能快速检测到地板,一切会更加简单。此时只要顺势抬头看,就能看到球场的生成动画。首次引导系统设计 叁此时屏幕型信息变成了接下来的动作提示“上划投球”。由于投掷类游戏的操作很多都是上划,所以在测试中用户本能反应就是上划抛出去,这样我就不用花过多精力教育用户了。第一版的信息是在屏幕底部,在测试中几乎没有人看得到,原因是屏幕底部被手指挡住,再者用户的注意力是在球和球的上方空间(因为目标篮框高于视线,底部容易被忽略)。于是第二版改成了屏幕上方,测试反馈是用户能看到指引了。不过欠缺了考虑在室外时白色字体容易和天空融在一起导致信息被淹没。下一版时会改进成更具可读性的字体,并添加上划手势 icon 来增强直观性。首次引导系统设计 肆当用户投出去后,用户的注意力一定会高度集中在球的飞行方向和落地后的方位,此时新接触的用户不知道是可以移动脚步去捡球的,站在原地拼命点屏幕上的球。这时候就需要最后一步的信息引导了。屏幕的文字变成了“请移脚步去捡球”。同样的,最佳效果并不是只使用屏幕文字,而是同时在地板上显示脚印连接镜头位置和篮球位置,隐喻可以走过去捡球。这也是 ARkit 的好玩之处,可以在空间里走动。(可惜技术不过关还没学会怎么在镜头和落点间实时生成脚印轨迹。)捡到球之后就是回到投球动作了,反复循环。用户只需带一次即可上手。总体来说,ARkit 虽然很强大,但还比较局限。如果只是一个展示型的 AR 项目,那么只要引导完成低头找平面,找到就直接看模型就好了。如果是工具性 AR 项目,那么找到平面之后的一系列交互操作和内容展示非常值得去思考。延伸阅读,这个是 Apple 定义的一份 。原文地址:App store 搜AR solo basketball","updated":"T02:01:2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2,"likeCount":6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01:27+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6d16c12e4ac3ff5db167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2,"likesCount":69},"":{"title":"极光日报 第 264 期 | 2017 / 9 / 25","author":"McDoge","content":"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不是时间也不是金钱,是。。。简评:不是金钱,也不是时间,而是注意力。我们活在一个物欲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太多事分散,注意力也就成了一种稀缺的资源。如何锻炼注意力呢?本文提供了三个方法,正念冥想、贯彻单任务、克制小动作。(正念冥想园长试了一下,哎?有点意思)Facebook 重新修改 React, Jest, Flow 和 Immutable.js 授权协议为 MIT简评:号外!号外!Facebook 将修改 React, Jest, Flow 和 Immutable.js 的授权协议为 MIT。世界各国的手指计数方式简评:虽然不同地方的语言不同,但其实,不同地方的手指计数方式,呃,也是不同的 ~科技史上的 9 月 25 日: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瓦斯科·努涅斯·德·巴尔沃亚翻越巴拿马地峡,看见太平洋。1966年: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制造的轰 - 5 前线轻型战术轰炸机试飞成功。1978年:由波音727执行的美国太平洋西南航空 182 号班机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坠毁,共 144 人罹难。1982年:大卫·斯洛文斯基发现了第 28 个梅森素数。1987年:黄河漂流探险结束,人类首次完成在3里黄河上的无动人工具漂流。1992年:美国发射火星观察者探测器。2004年:中国返回式卫星 FSW-3-2 返回。2008年:中国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搭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updated":"T02:12:3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12:3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d76c05e50ef037afe7e0d3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title":"为什么创业者不怎么宣传他们的产品?","author":"McDoge","content":"简评:很多创业者、尤其是工程师出身的创业者都有一种「只要我做出来,用户自然就会蜂拥而来」的幻想,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纷纷看不起「营销」这件事。要把一条消息传递出去,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困难得多。创始人的梦想之前我创业,作为一家公司的 CEO,我的任务是建立一个优秀的产品。我希望它像苹果一样创新,简单优雅,顾及每个细节。我梦想着用户和他们的朋友分享我的产品,因为我的产品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而给我写感谢信。所以我着手学习如何正确地做产品。我也读了各种产品和管理的资料。我花费数百个小时拜访用户,了解他们的行为原理,痛点和习惯。我在敏捷开发中使用原型设计。测量了采集漏斗,设置用户激活目标以及用户路线,以让我更清晰了解产品如何运行。最终,我的梦想实现了。我们的 App 有着非常好的用户粘性,用户写信告诉我喜欢这个 App,他们乐于分享我们的 App,不过就一个小毛病。用户增长太慢了。我们没有挺到融资就用光了钱。创始人的悔悟增长是一个大事,特别是在前期。令人惊讶的是,我询问了一些创始人他们是否雇佣了营销人员,答案往往是「暂时还没有」。这是个巨大的错误。而更糟糕的是,当我发现我自己也有这个错误的时候,我并没有及时纠正。我希望其他的创业者能引以为鉴,从我们身上吸取一些失败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误区 1 | 营销就是欺骗如果你有个伟大的产品,它会自己获取市场。如果这是真的那简直太棒了,可惜事实不是如此。伟大的产品值得被营销。(园长:伟大的产品可能自己会营销,但更值得被营销和宣传)伦敦的增长黑客文森特·迪尼姆(Vincent Dignam)说:「关于增长黑客的第一个规则就是不谈论增长黑客」。成功的公司总会隐藏好自己真正的增长原因,这是每个公司的核武器。他们往往会说「我们产品的增长是因为我们专注于产品,专注于用户」。但事实呢?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误区 2 | 在发布之后再营销在产品发布之前,营销人员能做什么事情?我的想法是,他们能做的非常少。我也为此想法付出了代价。在发布之前,营销人员完全可以通过和未来潜在用户建立关联,为即将发布的产品打下伏笔,可以咋子邮件列表获取潜在用户,通过点子同学录,建立在线跟踪机制,建立分销合作关系,与 KOL 沟通获取支持,建立传播机制和测试沟通话术等等。记住,市场开发甚至根本不需要产品。你看,有这么多事情可以在产品发布之前做,我要是能早点知道就好了。误区 3 | 大多数市场人员都不行在最初的一年,我面试了数十个市场营销人员。我让他们为公司起草营销方案,并且制定执行计划。我正在等这么一个人,他能告诉我如何在几乎免费的情况下,如何快速的获取高质量的用户。但是我没有遇到这样一个人,所以我一个 offer 都没发。大多数的营销计划看起来都很无聊,一个营销人员告诉我,「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建立的,需要多个月的信息积累,产生信任」。多个月?我现在就要增长,我没有「多个月」的资金,必须有个营销大师来帮助我完成。在产品正式面向市场之前的几个月,就找一个营销人员,尽早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吧。误区 4 | 营销太快了很致命如果用户提前注册,或者关注产品,但是产品发布延误了怎么办?如果太多人来我们的网站,我们宕机了怎么办。如果我认识的朋友都嘲笑我「放弃高薪就做这么一个破玩意」我该怎么办?这些想法都很正常,很多创业者也都会有。其实这可能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担心拒绝或者是对自己的信心不足,而不敢大范围的宣传。学会克服恐惧,同时查漏补缺,创业也是修行。误区 5 | 招聘一个营销人员要花太多的时间我曾经认为,有效的宣传产品需要非常了解产品以及项目的商业模式。而只有身为创始人的我最了解公司的一切,所以我如果要招聘一个营销人员,那我需要花很多时间把这些知识教给他,成本太高。这是一个有缺陷的假设,如果是对产品的了解,那程序员最了解,但是让他们去营销,可能效果平平。所以那些更具备沟通能力的人往往对产品实际如何工作的,了解并不深。他们只需要知道卖点是什么,如何让别人印象深刻,如何促成成交就够了。小结在我上一段创业结(shi)束(bai)后,我花费数周时间总结失败的经验,我意识到,增长营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瞬间的爆发。你看到指数增长的拐点,也要清楚,这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和铺垫才能完成。你在创业的第一天,就可以开始营销了。不是在产品发布后,不是在一些公关活动之后,是每一天都要营销。创建一个优秀的产品很难,创建一个好营销也很难,只有这两者都具备,你才能赢。园长:好产品确实自己会说话,但是慢。除非具备一定的病毒营销属性,问题是,你的产品具备么?原文:日报延伸阅读:欢迎关注专栏「」,每天导读三篇英文,价值、思考、共鸣。","updated":"T09:36:1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8,"likeCount":2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36:1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b3af1b2d038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8,"likesCount":25},"":{"title":"Node.js 十问","author":"huminios","content":"简评:作者在一次技术分享中提了 10 个问题,结果在场的很多开发者不能准确的说出答案,看看这 10 个问题你都了解吗?什么是调用堆栈,他是 V8 的一部分吗?调用栈是 V8 的一部分。 调用栈在 V8 中是一个数据结构,用于追踪方法的调用。 每次调用一个函数时,V8 都会在调用栈中引用该函数。并且每次调用其他函数都会如此(包括递归调用的函数)。当函数调用结束时 V8 将 Pop 该函数并且在函数调用处返回他的值。了解这个很重要,因为每一个 Node 进程只会有一个调用栈,如果你的调用栈处于繁忙,那么你的这个 Node 进程便处于繁忙。什么是事件循环?他是 V8 的一部分吗?事件循环处在下图中的哪个模块?事件循环是由 libuv 库提供的,它不是 V8 的一部分。event loop 用于处理外部事件并且将其转化为回调,它会从事件队列中选择事件并将其事件回调 push 到调用栈中。事件循环位于这张照片的中间,并且像一个组织者一样。当V8调用堆栈为空时,事件循环可以决定下一步执行什么。当调用栈和 event loop 为空的时候,Node 会做些什么?它只会退出。当您运行 Node 程序时,Node 将自动启动事件循环,当该事件循环处于空闲状态并且没有任何其他操作时,该进程将退出。为了保持 Node 进程的运行,您需要在某个事件队列中放置某些东西。例如,当您启动计时器或 HTTP 服务器时,相当于告诉事件循环继续运行并检查这些事件。除了 V8 和 Libuv,Node 还有哪些外部依赖?以下是 Node 进程用到的依赖库:http-parserc-aresOpenSSLzlib他们都是 Node 所用到的依赖库,他们有自己的源码,协议。 Node 只是使用了他们。所以如果你正在进行数据压缩并且报错了,不要怪 Node。如果没有 V8 可以运行 Node吗?这可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您需要一个 VM 来运行 Node 进程,但 V8 不是唯一可以使用的VM。你还可以使用 Chakra。module.exports 和 exports 有什么区别?你可以使用 module.exports 导出模块的 API,当然你也可以使用 exports。module.exports.g = ...
// Ok\nexports.g = ...
// Ok\nmodule.exports = ...
// Ok\nexports = ...
// Not Okexport 只是 module.exports 的引用或者别名。真正起作用的是 module.exports ,如果给 exports 重新赋值,那么 exports 和 module.exports 将不再有关系。为什么定义的顶级变量不是全局的?如果你有 module1 定义了顶级变量 g:// module1.js\nvar g = 42;如果在 module2 require module1 并尝试访问变量 g,你会得到 g is not defined 的错误。但是如果你在浏览器中执行相同的操作,则可以访问所有 scirpt 的顶级变量(已经定义过的),每个 Node 文件都有一个自己的IIFE(即时调用函数表达式)。在 Node 文件中声明的所有变量都被限定在 IIFE 中。相关问题:运行如下 Node 文件输出的是什么?// script.js\nconsole.log(arguments);你会看到一些参数:因为 Node 执行的是一个函数。Node 用一个函数包装你的代码,该函数显式地定义了如上五个参数。exports,require 和 module 这些对象都可以在每个文件中全局可用,但在每个文件中都是不同的。这是如何做到的?当您需要使用 require 对象时,您只需直接使用它,就像它是一个全局变量一样。但是,如果您在两个不同的文件中检查他们,您将看到两个不同的对象。怎么会这样?同样是因为 IIFE:如上所示,IIFF 将传递给您的代码以下五个参数:exports,require,module,__filename 和__dirname。当您在 Node 中使用这些变量时,这五个变量似乎是全局变量,但它们实际上只是函数参数。什么是模块循环依赖:如果你有一个 module1,module1 require module2 和 module2 反过来require module1,会发生什么?会报错吗?// module1\nrequire('./module2');// module2\nrequire('./module1');这样并不会报错。Node 允许这种操作。所以 module1 require module2,但是由于module2 require module1 (此时 module1 还没有完成),module1 只会得到 module2 的部分版本。这样会被警告。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文件系统 *Sync(如readFileSync)Node 中的每个 fs 方法都具有同步版本。为什么要使用同步方法而不是异步?有时使用同步方法是个很好的选择。例如,它可以在服务器仍在加载的初始化中使用。使用同步方法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使用同步方法是一次性的事情(像 Http 请求这种多次回调的肯定是错误的)。原文:推荐阅读:","updated":"T02:18:5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likeCount":6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18:5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6a889fe5a87ab0ecac52b5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likesCount":69},"":{"title":"自动化技术早在 18 世纪就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author":"Aceyclee","content":"题图:1956 年 7 月 19 日,在纽约举行的第 30 届食品商店大会上,一个女人在超市的全自动化橱窗中选择商品。她将一个大圆钥匙放在凹槽中从而能够让她按下按钮选择商品,同时选择的商品会被记录在磁条内,然后付账。Google 一直致力于实行各行各业的自动化,比如无人驾驶之类。其实自动化在某种形式下已经存在了许多年,德国的自动售货机在 18 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给小孩儿分发巧克力棒了。几年之后,柏林开设了第一家自动化餐厅。在那之后,关于自动化的创新开始横扫欧洲、越过大西洋。首个美国版餐厅就在 1902 年的费城开始经营。最早同时也是最多产的自动机链是 Horn&Hardart,在它最流行的那段时间,仅仅在纽约就有 40 个地点。20 世纪初的许多自动机都采用无人工的餐厅形式,内置一个马达小电机,将各种咖啡和蛋糕分配陈列出来,这种便利和廉价满足了工薪阶层和失业者的需求。再后来,美国的自动化潮流以快餐店和自立式售货机的形式呈现,一直延续到了 70 年代。同时在日本和荷兰这样的国家,大型电子售货箱也能方便地放置在繁忙的公共场所,让客人自主取用商品。在人类商业进程中,是一项伟大的发明。阿姆斯特丹的自动售卖机在售卖各种油炸小吃(Wikimedia)1897 年,德国第一台自动机1932 年,英国,电灯泡售卖机(ullstein bild/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1936 年,曼哈顿(Wikimedia)左:1931 年德国莱比锡 | 右:1931 年在德国火车站的香肠自动机(Wikimedia)1906 年明信片自动售卖机(Wikimedia)20 世纪各种自动化产品(New York Public Library)1956 年,德国,尼龙丝袜自动售卖机(Fritz Eschen / 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1944 年曼哈顿自动售卖机(UC Berkeley Bancroft Library)左:荷兰 Zwolle 火车站的一台自动售卖机 | 右:20 世纪 50 年代的牛奶专用自动机(Wikimedia)原文链接: 推荐阅读:","updated":"T02:11:3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likeCount":1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11:3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973e6c0c0ace2a1e2219c1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likesCount":14},"":{"title":"极光日报 第 265 期 | 2017 / 9 / 26","author":"McDoge","content":"为什么创业者不怎么宣传他们的产品?简评:很多创业者、尤其是工程师出身的创业者都有一种「只要我做出来,用户自然就会蜂拥而来」的幻想,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纷纷看不起「营销」这件事。自动化技术早在 18 世纪就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题图:1956 年 7 月 19 日,在纽约举行的第 30 届食品商店大会上,一个女人在超市的全自动化橱窗中选择商品。她将一个大圆钥匙放在凹槽中从而能够让她按下按钮选择商品,同时选择的商品会被记录在磁条内,然后付账。Nodejs 十问简评:作者在一次技术分享中提了 10 个问题,结果在场的很多开发者不能准确的说出答案,看看这 10 个问题你都了解吗?科技史上的 9 月 26 日:1580年:英国探险家法兰西斯·德瑞克完成环球航海旅行,回到英国普利茅斯。1687年:威尼斯共和国的军队炮轰奥斯曼帝国设在雅典帕台农神庙的军火库,致使神庙被炸毁。1886年:威廉·亨利·芬利(William Henry Finlay)发现 15P/芬利 彗星。1959年:中国在黑龙江省发现大庆油田。1980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现代化喷气式大客机——「运十」首次试飞成功。1991年: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室开始进行第一次实验任务。2001年:水木清华 BBS 开始试行仲裁制度。2002年:塞内加尔载有 1034 名乘客的「乔拉号」客轮在冈比亚海域失事,只有 64 人生还。2003年:中国出现「乙肝歧视第一案」。2005年:中国决定将开发下一代基于 AVS 视频编码的增强型通用光盘(EVD)标准。","updated":"T02:32:0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32:0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d76c05e50ef037afe7e0d3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2},"":{"title":"为什么你应该停止使用 Git rebase 命令","author":"cai-yao-guan","content":"简评:作者阐释了 git rebase 命令的原理和缺陷,rebase 会导致线性的历史没有分支。此外如果 rebase 过程中发生了冲突,还可能会引入更多的问题。作者推荐使用 git merge。用了几年的 Git 后 ,我发现使用越来越多的先进的 Git 命令已经逐渐成为我日常工作流的一部分了。在我发现 Git rebase 后,我马上就把它收录到我日常工作流中。熟悉 rebase 的人都知道它的强大之处,并且它总是在诱惑别人使用它。然而,我很快就发现了在开始使用 rebase 后带来的一些不是很明显的挑战。在阐述挑战之前,我将快速地讲述一下 merge 和 rebase 之间的差别。我们首先来思考一下将 feature 分支合并到 master 分支的基础案例。通过 merge 的话,我们创建了一个新的提交 g 表示两个分支的合并。提交图清晰的展现了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从更大的 Git-repos 中看到熟悉的“火车轨道”轮廓。
merge 的案例同样地,我们可以在 merge 之前选择 rebase。提交会被移除,并且 feature 分支被重置到 master 分支,feature 分支上的提交被重新应用到 master。差别在于这些重新应用的提交通常是原始的副本,它们的 SHA-1 密钥和原来的提交不一样。
rebase 的案例我们现在将 feature 的基础提交从 b 变为了 c,这就是 rebase 的意思。将 feature 合并到 master 是一个快进合并,因为在 feature 上的所有提交都是 master 的直接子代。
快进合并的案例 和 merge 的方法比较起来,rebase 导致分支的历史都是线性的。我以前更喜欢在合并之前 rebase 分支的原因在于提高了可读性,我认为其他的开发者应该也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方式带来了一些不是很明显的挑战。考虑一下这种情况,有一个依赖在 master 上被移除了,但在 feature 上还在使用。当 feature 分支 rebase 到 master 上时,第一个重新应用的提交会打破你的构建,但只要没有合并冲突,rebase 就不会被中断。从第一个提交出现的错误会保留在随后的所有提交中,这导致了一个链式的错误提交。这个错误只会在 rebase 完成后才会被发现,并且通常会在顶部增加一个修复 bug 的提交 g。rebase 失败的案例如果你在 rebase 过程中出现了冲突,Git 将会暂停在冲突的提交上,允许你在开始之前解决冲突。在一系列的提交中间解决冲突通常会让人困惑,难以改正,并且可能会导致额外的错误。引入错误是在 rebase 过程中发生的。这样,当你重写历史的时候,新的错误就会被引入,它们可能会掩盖第一次写入历史时造成的真正的错误。尤其是,当我们使用 Git bisect 时会变得更加困难,Git bisect 可以说是 Git 工具箱中最强大的调试工具了。例如,思考一下下面的 feature 分支,我们假设在分支的末端引入了一个错误。为了找到引入错误的提交,你可能会搜索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提交。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编写测试错误存在的脚本来自动执行,并通过 Git bisect 使用命令 git bisect run &yourtest.sh&来运行。Bisect 会通过二分查找整个历史,识别出引入 bug 的提交。在上面展示的案例中,它成功地找到第一个错误的提交,因为所有的有问题的提交包含着我们正在寻找的真正的错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在 rebase 过程中引入了额外的错误提交(下图的 d 和 e),bisect 将会遇到麻烦。这个例子中,我们希望 Git 识别出 f 提交,但它会错误地识别出 d,因为它包含了其他的错误打破了测试。这个问题比看起来更大。我们为什么要使用 Git ?因为它是我们追踪我们代码中错误来源最重要的工具。Git 是我们的安全网。通过 rebase 虽然能够达成线型历史,但我们会给予较少的优先权。回顾一下,我必须使用 bisect 追踪系统中上百个提交。这个错误的提交在一条未编译的提交链中间,因为一个错误的 rebase。这个不必要的并且今天可以避免的错误导致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来追踪提交。所以,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在 rebase 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提交链呢?一个方法是在 rebase 结束后,测试代码来发现错误,然后回到我们引进错误的地方修复它。另一个方法是,在 rebase 过程中暂停每一个步骤,在继续处理之前测试并修复它。这是一个笨重的,并且容易犯错的过程。这么做的唯一结果是获得一个线型的历史。还有更简单,更好的方式吗?答案是:Git merge。它是一个简单的,一步到位的过程,所有的冲突都可以在一个单一的提交中解决。合并的提交清晰地显示了我们的分支之间的交互点,并且我们的历史叙述了实际上 发生的和 什么时候 发生的。综上所述,推荐使用 merge 而不是 rebase。保持我们历史的真实性是不可低估的。至于人们为什么要使用 rebase,可能是出于虚荣心,科科。原文链接:推荐阅读:","updated":"T07:26:5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1,"likeCount":18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26:5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fd8cce2e53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1,"likesCount":186},"":{"title":"计算机之父本来是个搞原子弹的数学家,嫌弃计算太慢就自己设计计算机","author":"McDoge","content":"简评:冯·诺依曼成为计算机之父的契机就是,苦于原子弹的计算量,发现现有的计算机太差,阴差阳错参与领导了 ENIAC(埃尼阿克)的设计。提起冯·诺依曼,我们总会联想到其计算机方面的成就,其实他也是个全才。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历史、语言学都样样精通。不但被誉为计算机之父,也是博弈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 ( John Von Neuman,),美藉匈牙利人,1903 年 12 月 28 日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父亲是一个银行家,家境富裕,十分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冯·诺依曼从小聪颖过人,兴趣广泛,读书过目不忘。据说他 6 岁时就能用古希腊语同父亲闲谈,一生掌握了七种语言。最擅德语,可在他用德语思考种种设想时,又能以阅读的速度译成英语。他对读过的书籍和论文。能很快一句不差地将内容复述出来,而且若干年之后,仍可如此。(左图是幼年,右图中间青年冯·诺依曼)1914 年夏天,约翰进入了大学预科班学习,是年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借故向塞尔维亚宣战,揭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由于战争动乱连年不断,冯·诺依曼全家离开过匈牙利,当然他的学业也会受到影响。但是在毕业考试时,冯·诺依曼的成绩仍名列前茅。1921 年,冯·诺依曼本科毕业时,已被大家当作数学家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是和菲克特合的,那时他还不到 18 岁。他爸由于考虑到经济上原因,请人劝阻年方 17 的冯·诺依曼不要专攻数学,后来父子俩达成协议,冯·诺依曼便去攻读化学。其后的四年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大学注册为数学方面的学生,但并不听课,只是每年按时参加考试。与此同时,冯·诺依曼入柏林大学(1921 年),1923 年又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学习化学。1926 年他在苏黎世的获得化学方面的大学毕业学位,通过在每学期期末回到布达佩斯大学通过课程考试,他也获得了布达佩斯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冯·诺依曼的这种不参加听课只参加考试的求学方式,当时是非常特殊的,就整个欧洲来说也是完全不合规则的。但是这不合规则的学习方法,却又非常适合冯·诺依曼。冯·诺依曼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曾得到化学家哈贝尔的悉心栽培。哈贝尔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由于合成氨而获诺贝尔奖。聪明的智慧加上得天独厚的栽培,冯·诺依曼在茁壮地成长,当他结束学生时代的时候,他已经漫步在数学、物理、化学三个领域的某些前沿。(男神的微笑)23 - 26 岁期间,在数个大学兼任讲师,期间发表了集合论、代数和量子理论方面的文章,此时的他已经在数学基础和集合论方面有很大的名气。1930 年,27 岁年他首次赴美,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讲师。善于汇集人才的美国不久就聘冯·诺依曼为客座教授。1933 年,他担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当时高级研究院聘有六名教授,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而年仅 30 岁的冯·诺依曼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位。(爱因斯坦和冯·诺依曼)在高等研究院初创时间,欧洲来访者会发现,那里充满着一种极好的不拘礼节的、浓厚的研究风气。教授们的生活安定,思想活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可以这样说,那里集中了有史以来最多的有数学和物理头脑的人才。27 岁的冯·诺依曼和玛丽达·柯维斯结婚。五年后他们的女儿玛丽娜出生在普林斯顿。冯·诺依曼非常爱开 Party,家里每周举办两次时间持续很长的社交聚会。后来冯·诺依曼与妻子离婚,次年与克拉拉·丹结婚,新妻也是普林斯顿的数学教授,后来成为优秀的编程工程师。(冯·诺依曼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克拉拉、以及宠物狗 Inverse)二次大战欧洲战事爆发后,冯·诺依曼的活动越出了普林斯顿,参与了同反法西斯战争有关的多项科学研究计划。1943 年起他成了制造原子弹的顾问,战后仍在政府诸多部门和委员会中任职。(计算机之父的起始点)1944 年,他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该工作涉及到极为困难的计算。在对原子核反应过程的研究中,要对一个反应的传播做出「是」或「否」的回答。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需要通过几十亿次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指令,尽管最终的数据并不要求十分精确,但所有的中间运算过程均不可缺少,且要尽可能保持准确。他所在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为此聘用了一百多名女计算员,利用台式计算机从早到晚计算,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无穷无尽的数字和逻辑指令如同沙漠一样把人的智慧和精力吸尽。说个题外话,就算是这么严峻的情况下,41 岁的他在当年完成了奠基性的重要论文《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论文中包含博弈论的纯粹数学形式的阐述以及对于实际博弈应用的详细说明。文中还包含了诸如统计理论等教学思想。因此他也被称为「博弈论之父」。回到刚才的原子弹的事,被计算机所困扰的诺伊曼在一次极为偶然的机会中知道了 ENIAC 计算机的研制计划,从此他投身到计算机研制这一宏伟的事业中,建立了一生中最大的丰功伟绩。1944 年夏的一天,正在火车站候车的冯·诺伊曼巧遇戈尔斯坦,并同他进行了短暂的交谈。当时,戈尔斯坦是美国弹道实验室的军方负责人,他正参与 ENIAC 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在交谈在,戈尔斯坦告诉了诺伊曼有关 ENIAC 的研制情况。具有远见卓识的诺伊曼为这一研制计划所吸引,他意识到了这项工作的深远意义。几天之后,诺伊曼专程来到莫尔学院,参观了尚未竣工的这台庞大的机器,并以其敏锐的眼光,一下子抓住了计算机的灵魂--逻辑结构问题,令年轻的 ENIAC 的研制们敬佩不已。因实际工作中对计算的需要以及把数学应用到其他科学问题的强烈愿望,使诺伊曼迅速决定投身到计算机研制者的行列。对业已功成名就的诺伊曼来说,这样做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这是一个成败未卜的新征途,一旦失败,会影响他已取得的名誉和地位。诺伊曼却以对新事物前途的洞察力,毅然决然地向此征途迈出了第一步,于 1944 年 8 月加入莫尔计算机研制小组,为计算机研制翻开了辉煌的一页。诺伊曼以其非凡的分析、综合能力及雄厚的数理基础,集众人之长,提出了一系列优秀的设计思想,在他和莫尔小组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只经历了短短的十个月,人类在数千年中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文明,终于结出了最激动人心的智慧之花--一个全新的存储程序通用电子计算机方案(EDVAC 方案)诞生。诺伊曼以「关于 EDVAC 的报告草案」为题,起草了长达 101 页的总结报告。报告广泛而具体地介绍了制造电子计算机和程序设计的新思想。报告明确规定,EDVAC 计算机由计算器、逻辑控制装置、存储器、输入和输出五大部分组成,并阐述了这五大部分的职能和相互关系,这是现代计算机的整体框架。(冯诺依曼结构)这份报告是计算机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文献,它向世界宣告:电子计算机的时代开始了。而后,他又发明了两种计算机的重要设计思想:2 进制思想程序内存思想冯·诺依曼在计算机总体配置和逻辑设计上所做的卓越贡,为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计算机之父,当之无愧。再后来,48 - 50 岁,他担任美国数学会主席;51 岁担任美国原子能协会委员,51 岁被发现患有癌症,54 岁在华盛顿去世。每次提起冯·诺依曼的时候,我们大多会想起其计算机领域的突出贡献,其实冯·诺依曼在数学、历史、物理、经济学等诸多领域都造诣非凡。 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天才了吧。文章参考:日报延伸阅读:欢迎关注专栏「」,每天导读三篇英文,价值、思考、共鸣。","updated":"T08:57:3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5,"likeCount":12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57:3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5bc192aabf47b8eaf5ad81ed952c6fcf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5,"likesCount":126},"":{"title":"冰与火之歌居然是在 DOS 系统上写出来的","author":"Aceyclee","content":"简评:其实不少老粉都已经知道 George R. Martin 是在运行 DOS 的计算机上写作的,不过听到老爷子的解释还是非常开心的。美剧『权力的游戏』是由小说『冰与火之歌』改编的,这部小说的作者 George R. Martin 可以说是非常传奇了,他不仅能够若无其事地把自己的角色都杀死,而且他还能神奇地让读者喜欢上自己笔下的坏人。有一次他在一档脱口秀中告诉主持人,他写作的工具是一台运行 DOS 系统的电脑。嗯?!你说的是没有鼠标,全靠敲命令行进行操作的那个系统吗?是的!写作软件则是著名的 ,一款上世纪 80 年代的文字处理软件。注:戳吧各位,我出生在图形用户界面的时代,没听过这个……「如果我想写『capital』这个词,我就输入『capital』,我也知道 shift 键是做什么用的。而现代软件的自动校正功能让我头大,如果我每次写到『Winterfell』『Daenerys Targaryen』时都会反复被软件智能纠错,那我觉得不行。」George R.R. Martin 这么解释到。Martin 喜欢老式写作软件的简洁,不需要自动纠正或者词语联想。当然,他有两台电脑,在不写作的时候会用另一台电脑上网和收发邮件。参考链接:推荐阅读:","updated":"T00:42:2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6,"likeCount":17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8:42:2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cb1fbb4e22eb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6,"likesCount":173},"":{"title":"极光日报 第 266 期 | 2017 / 9 / 27","author":"McDoge","content":"9.27,世界旅游日。爱因斯坦发表 E=mc? 公式,福特T型车下线,GUN 项目启动,翟志刚漫步太空,今天在科技史上是个好日子。计算机之父本来是个搞原子弹的数学家,嫌弃计算太慢就自己设计计算机简评:冯·诺依曼成为计算机之父的契机就是,苦于原子弹的计算量,发现现有的计算机太差,阴差阳错参与领导了 ENIAC(埃尼阿克)的设计。为什么你应该停止使用 Git rebase 命令简评:作者阐释了 git rebase 命令的原理和缺陷,rebase 会导致线性的历史没有分支。此外如果 rebase 过程中发生了冲突,还可能会引入更多的问题。作者推荐使用 git merge。冰与火之歌居然是在 DOS 系统上写出来的简评:其实不少老粉都已经知道 George R. Martin 是在运行 DOS 的计算机上写作的,不过听到老爷子的解释还是非常开心的。科技史上的 9 月 27 日:1825年:第一条蒸汽机火车线路在英国开始运营。1905年:德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鉴》上发表论文,精确推导出 E=mc? 的公式。1908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生产的首部 T 型车在底特律的工厂下线。1965年:美国特技飞行及赛车好手比蒂斯凯尔顿在犹他州驾驶特制汽车,以时速 277 英里打破当时女性驾驶汽车最快的纪录。1979年: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确定当日为「世界旅游日」。1983年:美国自由软件运动领袖理查德·马修·斯托曼发起 GNU 计划,旨在开发自由的类 Unix 操作系统。1988年:中国核潜艇成功在水下发射运载火箭。2003年:SMART-1正式升空。200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所研发配备有离子推力器的无人太空探测器黎明号自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升空。2008年:中国航天员翟志刚步出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执行太空行走任务,成为首个太空行走的中国航天员。","updated":"T03:14:1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14:1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e93d5d8f591d5b252aff9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2},"":{"title":"让 Anko SQLite 来简化你的数据库操作","author":"hev1n","content":"简评:这篇文章是关于
的,用来帮助开发者更方便的在 Android 上使用 SQLite。SQLite 存在的不足过多需要实现的模板代码;通过字符串实现 SQL 命令,容易出错,且编译时无法检查;每次需要手动关闭数据库;线程和同步访问的问题;...随着你应用的数据库越来越复杂,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会越多。所以也难怪很多人会选择 ORM 或者 NoSQL,但这带来的方便性是以增加应用大小和方法数为代价的。如果你打算使用 Kotlin 来开发 Android 应用,那么现在通过
就可以很方便的进行 SQLite 操作了。比如可以告别麻烦的 Cursor 和 ContentValue、内置安全机制,保证数据库在执行所有代码后能够关闭。用法首先,引用 anko-sqlite 库:implementation \"org.jetbrains.anko:anko-sqlite:$anko_version\"之后,通过继承 ManagedSQLiteOpenHelper 类来实现数据库帮助类,推荐做法就是按照官方的实现:class DatabaseHelper(ctx: Context) : ManagedSQLiteOpenHelper(ctx, \"LibraryDatabase\", null, 1) {\n
companion object {\n
private var instance: DatabaseHelper? = null\n\n
@Synchronized\n
fun Instance(context: Context): DatabaseHelper {\n
if (instance == null) {\n
instance = DatabaseHelper(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n
return instance!!\n
override fun onCreate(database: SQLiteDatabase) {\n
createTable(Book.TABLE_NAME, true, Book.COLUMN_ID to INTEGER + PRIMARY_KEY, Book.COLUMN_TITLE to TEXT, Book.COLUMN_AUTHOR to TEXT)\n
override fun onUpgrade(database: SQLiteDatabase, oldVersion: Int, newVersion: Int) {\n
dropTable(Book.TABLE_NAME, true)\n
}\n}访问数据库的推荐做法是通过依赖注入,或者为 Context 添加一个 extension:val Context.database: DatabaseHelper\n
get() = DatabaseHelper.Instance(applicationContext)下面这是一个简单的 model 类:data class Book(val id: Int, val title: String, val author: String) {\n
companion object {\n
val Book.COLUMN_ID = \"id\"\n
val TABLE_NAME = \"books\"\n
val COLUMN_TITLE = \"title\"\n
val COLUMN_AUTHOR = \"author\"\n
}\n}当数据库准备好后,就可以通过 use 方法来进行操作了。比如:database.use {\n
insert(Book.TABLE_NAME, Book.COLUMN_ID to 1, Book.COLUMN_TITLE to \"2666\", Book.COLUMN_AUTHOR to \"Roberto Bolano\")\n}推荐做法是将这些操作作为扩展方法(extension functions)添加到各自的 model 类中,来封装 DAO 功能。更多操作可以直接查看。最后,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常见库的大小(基于
):要注意这里 Anko SQLite 的依赖大小其实是包含了 Kotlin Runtim (method count: 6298, DEX size: 1117 KB) 和 Anko Commons module (method count: 982, DEX size: 174 KB) 的。因此如果你是通过 Kotlin 来开发,Anko SQLite 增加的大小其实并没有图表显示得那么多。因此,如果你在使用 Kotlin 做开发并且数据库的复杂度不高,首推 Anko SQLite。但如果数据库结构非常复杂,DAO 和 SQL 查询可能会变得很痛苦,这时候 ORM 和 NoSQL 就是首选方案了。原文:日报扩展阅读:","updated":"T10:31:3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4,"likeCount":1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31:3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372a25adf6ab1ab4156af8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4,"likesCount":12},"":{"title":"科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朝鲜在太平洋引爆氢弹,会发生什么?","author":"McDoge","content":"简评:最近美国在朝鲜挑衅,然后朝鲜说要在太平洋炸个氢弹听听响,特朗普在推上表示要「彻底消灭朝鲜」。那要是真炸了,那会发生什么?周四晚,朝鲜外交部长李永浩表示,金正恩正在考虑在太平洋测试氢弹。这是对特朗普之前在推特上发表「可以完全摧毁朝鲜」的言论的回应。「这可能是太平洋最大的氢弹试验,我们下一步的行动直接听命于金正恩」李永浩如是说。李永浩原文说的是在「太平洋里」而不是「太平洋上」,这很可能表示,爆炸将会在水下而不是空中。你可能注意到了,最近朝美关系紧张,美国的军事力量在朝鲜周边示威。李在周六早表示,对美的军事打击在所难免,而周日的中午,特朗普就在 twitter 上回应并在此威胁朝鲜。如果朝鲜在太平洋引爆氢弹,那么会发生什么呢?夏威夷、加利福尼亚、日本是否会受到氢弹引发的海啸或者放射线风暴的威胁呢?海洋生物是否会遭受大规模的死亡或者放射性感染的威胁呢?我与几位专家进行了交谈,收集了一些关于水下氢弹爆炸的资料。WAVES 波涛纽约大学应用数学系研究流体动力学的教授奥利弗·比勒(Oliver Bühler)告诉我,水下氢弹爆炸预期会引起波涛。氢弹爆炸非常危险,1946 年的「十字路口」行动中,释放了 23 千吨的核爆炸,出于安全距离的美国士兵也依旧受到了一些辐射影响。据估计,这种暴露将每个在场者的寿命缩短约三个月。不过水中氢弹会更安全,口说无凭,让数据说话。最全面的分析之一是罗森斯泰尔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的Bernard Le Mehaute和沉王的。在引爆之后,我们可以预期产生一种向外辐射的冲击波,并承载着超过 140 千吨的能量。据美国情报部门报道,9 月 3 日,朝鲜最近的氢弹试验产生了这么大的体量。作为参考,在广岛和长崎的爆炸的原子弹分别载有
的能量。当冲击波发生时,等离子体释放到水中,将大量的水蒸气和杂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会径向膨胀,形成一个在水面以上的气泡。但由于其巨大的规模,被称为「回射流」的断层形成在泡沫的中间,然后崩溃。当气泡落到水面上时,强大的水柱射入空气中,分解成一系列的波浪。 冲击波和放射性能量会杀死附近的所有海洋生物。科学家在 1946 年进行核弹试验后,从水中捞出 38000 只死鱼。不过,比勒说波浪不会造成海啸。他告诉我,实验中的能量距离产生海啸还远。「这样的爆炸更像是一场风暴」他说,「这回造成大量的波涛,但是这些波涛会分散式的出现,可能几个小时甚至几周内陆续到岸,但不会像海啸集中在一个点爆发。」WEATHER 天气如果波浪和风暴从爆炸现场四散而出,我们是否应该担心太平洋岛屿如夏威夷的放射性雨?研究放射性核素对海洋化学的影响的海洋学家马修·沙雷特(Matthew Charette)认为,这些风暴不可能在核试验之后出现。他告诉我,当核能与海水中的微量元素(如钠和氯)混合时,这些元素就变成放射性的。元素是否有害取决于他们的化学特性。有些相对惰性的元素不易溶于水,可能在爆炸地附近就沉淀了。但有些易溶于水的元素,会随着水柱四散,随着海洋流动,比如之前福岛核电站的「铯137」。不过因为海洋的体量巨大,放射性元素比较弱,不能集中在特定区域的话,威胁也不会太大。对于水下引爆,我们不用担心,因为海洋的稀释能力是巨大的。然而,伍兹霍尔海洋学研究所高级科学家肯·布塞勒(Ken Buesseler)告诉我,即使水下爆炸远离陆地,他也有疑虑。布塞勒表示,爆炸的放射性水将一定会进入太平洋海域,但之后,预测水流将是非常困难的。几乎不可能预测这些放射元素何时到岸,何时被稀释到安全范围。LIFE 生命沙雷特和布塞勒告诉我,今年早些时候,他们去了比基尼环礁,这是马绍尔群岛内的一个岛屿,1946 年至 1958 年之间的美国在这进行了 23 个核爆炸试验。70 年后的今天,比基尼环礁还没有完全恢复。这里的辐射水平仍然超过了美国和马绍尔群岛。沙雷特和布塞勒去调研时,着重测量海水、地下水、海底样品的放射性,虽然他们的研究成果尚未公布,但他们表示,其发现令人惊喜。他们表示,岛屿的恢复情况非常好,至少在动植物方面很突出。其他科学家也发现,自从核事故发生后,海洋生物大部分都复原了。斯坦福大学教授 史蒂芬·派鲁宾和研究生艾罗拉·罗比斯发现,了高水平的辐射。2008 年的比基尼环礁生物多样性调查发现,自核试验以来,70% 的珊瑚物种已经恢复,但这是几十年才完成的,而且就目前情况看,完全恢复几乎不可能。沙雷特说,尽管海洋生物在比基尼环礁恢复了复苏,但核爆炸的生物效应也不应该被忽视,而且在这些测试大约 70 年之后,该地区还没有完全恢复。他说:「你必须关心的是海产品中的放射性产品。特别是靠近爆炸区域的海鲜。」然而,布塞勒认为,核试验中人类最大的风险是心理上的。他说「你把辐射放在任何地方,人们会立即改变他们的习惯,不论是吃的鱼还是他们想去游泳的地方」。辐射会造成恐慌,如果在人口密集区域就会造成危害。在以前美国核试验频繁的那些日子,大家总是担心各种各样的问题,会不会造成海啸,会不会引发辐射雨,会不会引发生物灾难。基本上,所有的研究表明不会发生这些结果。但也是因为这些好奇,某种程度上,鼓励了科学界的核试验,「咦,不确定么?那我们来测试一下吧」。因为没有短期的明显灾难性,所有人们对核试验采取了放任的态度,知道 1992 年,美国才在谈判后禁止核武。我们只能意识到短期,今天,明天,下周,下个月没问题,但是明年会发生什么?我们谁也不能确定。原文:日报延伸阅读:欢迎关注专栏「」,每天导读三篇英文,价值、思考、共鸣。","updated":"T10:40:1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3,"likeCount":6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40:1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de18b30c7f95ce6352bd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3,"likesCount":62},"":{"title":"取消员工免费零食福利是要付出代价的","author":"Aceyclee","content":"简评:最近知乎上这个问题很火 —— 我是无缘体验高赞们的饕餮盛宴了。有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取消了这项零食福利,可能会得不偿失 ~美国第三大移动运营商 Sprint 公司,曾经也是个长期为员工供应免费零食题下的高赞答主(大雾),有一天公司为了提高盈利,决定结束员工免费零食的时代。这项举措大概能节省 60 万美元的支出,听起来好像很棒棒,但它付出了什么代价呢?早先时,职场网站
的首席经济学家 Andrew Chamberlain 曾表示,如果公司不认为免费零食能提高员工生产力,那他们是不会开始免费零食的计划的。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调查数据,美国 22% 的工作场所提供免费零食饮料。另外 4/5 的工作场所,员工得自费购买零食。从某种角度而言,免费零食算是企业给员工的福利,尽管我们心里都明白,免费零食能让员工在办公室安心工作,而不是天天想着出去找东西吃。2011 年 Staples 的研究也发现,有一半的员工会在工作时间离开办公室去吃东西,每天至少一次,也有些人每天多达五次。取消免费零食的成本其实早就超出了生产力的损失,这些小小的零食福利,金额不大,但却是高度象征性的。于员工而言会像是一种礼物,它带来的积极心理效应可能会远超过现金数量带来的心理效应。2012 年沃特森大学的研究发现,有着情感和社会福利的工作环境要比没有任何形式的福利政策一年的营业额要高得多,这也就意味着,取消免费零食的福利会让员工在企业的参与度中大大下降,这种节省成本的方式是不合理的。况且,取消既有的东西会让员工更加感到不适,就像是从人家口袋里拿走了钱一样。所以说为了省钱而不提供免费零食,员工上班中途就跑出去买吃的,会更浪费时间。当然了,如果提供免费零食,大家又要骂资本家没人性把员工套在办公室里干活(确实如此)。原文链接:推荐阅读:","updated":"T01:10:4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8,"likeCount":2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9:10:4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ede12f2b04c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8,"likesCount":24},"":{"title":"极光日报 第 267 期 | 2017 / 9 / 28","author":"McDoge","content":"9.28 世界狂犬病日。让 Anko SQLite 来简化你的数据库操作简评:这篇文章是关于
的,用来帮助开发者更方便的在 Android 上使用 SQLite。科学家告诉我们如果朝鲜在太平洋引爆氢弹,会发生什么?简评:最近美国在朝鲜挑衅,然后朝鲜说要在太平洋炸个氢弹听听响,特朗普在推上表示要「彻底消灭朝鲜」。那要是真炸了,那会发生什么?取消员工免费零食福利是要付出代价的简评:最近知乎上这个问题很火 —— 我是无缘体验高赞们的饕餮盛宴了。有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取消了这项零食福利,可能会得不偿失 ~科技史的 9 月 28 日: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第一号火轮船竣工,这是中国自造的第一艘大型机器轮船。1924年:两架美国陆军飞机完成了第一次环球飞行。1928年:苏格兰生物学家暨药理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注意到实验室培养皿中生长的霉菌具有杀菌功能,是为青霉素的滥觞。2004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宣布,该所研究人员成功合成了第 113 号元素。","updated":"T01:49:0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9:49:0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9aa0a91458f83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1},"":{"title":"10 个很棒的开源的 Phoenix 应用","author":"helperhaps","content":"简评:在这个列表中,你将只找到使用最新版本的 Phoenix 构建的应用程序,而且所有的应用程序都可以下载并马上开始运行。这是
使用的 CMS,是一个基于 Phoenix 框架、PostgreSQL
和许多其他伟大的开源技术的 Elixir 应用程序。使用Elixir、Phoenix 框架、React and Redux 实现的 Trello。一个 Elixir + Phoenix 后端和 Elm 前端实现的开源论坛引擎。为智能手机制作的 CRM —— Phoenix 框架和 VuejsElixir Job 是专门为 Elixir 编程语言查找、列出工作职位和开发人员社区的最佳地点。寻找 Elixir 开发者?只需 POST A JOB。这是一个用于发布公告并进行讨论的 Phoenix 应用。上传 Elixir 项目、博客文章、版本更新的社区网站。Erlang 生态系统的经包管理。Evercam Server 是负责与相机通信的组件。可以将其视为所有命令的「代理」。 这里的进程请求快照或流,然后将其发送到存储设备或任何客户端(例如 Evercam-Dashboard,Evercam-Android,Evercam-iOS)。原文:扩展阅读:欢迎关注:知乎专栏「」,每天为 Makers 导读三篇优质英文文章。网易云电台「」,上下班路上为你读报。微信公众号「极光开发者」,每周两篇技术类干货。","updated":"T14:23:4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2:23:4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913bea2b1e6e726fa73a9fc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2},"":{"title":"设计灵感 | 消息界面","author":"Aceyclee","content":"简评:要问设计师缺什么,「缺灵感」估计能排前三。这是第三期的设计灵感: ~Messages by
for DataSoft Mail by Email App — dark theme by
for Messenger UI by Playstation iOS App — Messages by
for Messages View by Inbox by
for Conversation view by
for Inbox Mobile by
for Messages iPhone App by Linkedin messages by Click To Check Friend’s Profile by Messages screen by Messager by Live camera Animation by Teachable — Video Chat App by
for Team Chat + To Do by
for Chat Bot — Smart home configurator by
for iPhone X — Chat & Collection by My Chat — Microinteraction by Messenger — Redesign by Business Messaging system by Unused Chat App Concept by Chat typing — Micro interaction by Crugo — Dashboard — Chat and Tasks by
for Bot by Black is Classy by Team Chat + To Do by
for Chat bot Exploration — Predefined answers concept by
for 推荐阅读:","updated":"T02:07:4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likeCount":2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0:07:4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64dac36fda9669a5efb1e2a9ee64a5a2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likesCount":27},"":{"title":"极光日报 第 268 期 | 2017 / 9 / 29","author":"McDoge","content":"深度学习的局限性简评:AI、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是近年大热的领域,但我们要清楚,深度学习的局限性,即虽然可以使用连续几何变换把 X 映射到 Y,但缺乏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训练集样本不足,有些数据无法用连续的几何变换表示。虽然现在机器学习能够改变很多行业的游戏规则,但距离人性化 AI 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设计灵感 | 消息界面简评:要问设计师缺什么,「缺灵感」估计能排前三。这是第三期的设计灵感: ~10 个很棒的开源的 Phoenix 应用简评:在这个列表中,你将只找到使用最新版本的 Phoenix 构建的应用程序,而且所有的应用程序都可以下载并马上开始运行。科技史上的 9 月 28 日:1885 年:英国兰开夏郡黑潭的黑池电车正式开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的路面电车系统。1915 年:美国实现首次横贯大陆的无线电电话通话。1915 年:山东留美学生祁暄发明的中文打字机获专利。1954 年:欧洲 12 个国家签署协议,世界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实验室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成立。1974 年:中日正式通航,双方(中国民航与日本航空)分别使用波音 707 和道格拉斯 DC-8 执行首航班机。1988 年:中国进行了首枚中子弹实弹爆炸试验,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苏联后第四个拥有中子弹技术的国家。1990 年:美国洛克希德·马丁、波音、通用动力三家公司联合研发的F-22猛禽战斗机的原型机进行首次试飞。2006 年:戈尔航空 1907 号班机于巴西马托格罗索州上空和一架商务客机莱格赛 600 相撞,造成 154 人死亡并且引起后续巴西航空服务的大量损失。","updated":"T03:34:3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likeCount":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34:3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d76c05e50ef037afe7e0d3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3},"":{"title":"技术行业三条路:创始人、管理层、员工","author":"McDoge","content":"简评:本文作者 ,知名硅谷创投机构 YC(Y Combinator)的 CEO、联合创始人。大佬给出了技术行业的三条职业路线,分析其优劣,并给出一些自己的总结。人们总问我职业生涯的建议,问的多了,就总结了三条职业生涯的路线:创始人、管理层、员工。我没把投资人列入其中,因为如果你想成为成功的投资人,你需要先成为成功的创始人、管理层、员工的其中之一。下面我将阐述这三种角色的优缺点和有用的策略。我不对这三条路线的价值做评判,我在湾区十年,我看到很多朋友成为行业翘楚,他们也都是遵循这三条路走过来的。Founder 创始人Pro这份事业是你所热爱的为世界创造新事物高度的责任感激发极限生产力可以自由选择工作伙伴在极短时间学习到新技能Con难以置信的压力,甚至造成伤害可能无法最大化个人收益从最开始就有财务、技能、职位的天花板更大的成功通常需要十年以上的心血因为责任感而伤害和某些人的私交想要成为创始人的策略成为创始人需要一些先决条件。找到懂技术的潜在搭档,帮助你建立 MVP。列出财务计划。话句话说,你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储备?你的家人朋友能否帮助你筹集种子资金,你是否可以自力更生,你能否节省开支,能否给自己 6 - 12 个月的时间来创业?确定你们要解决的需求,是你们真正想要解决的。最不重要(但仍需要),想一个如何解决问题的 idea。许多人想成为创始人,但他们缺少上述一点或几点。一个比较常见的错误是无法触及问题的内核,而仅仅在问题表面打转。如果你的团队没有技术来构建 MVP,不要找外包,与有这些技能的人交朋友,说服他们加入你。通常情况,阻碍人们开公司的困难有很多。我建议,最好能搬到技术中心(比如湾区),在技术公司工作,直到你能够节省资金,找到潜在的创业合伙人,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创业也不迟。建立一个庞大而有影响的公司通常需要至少 10 年,延迟项目启动是为了增加成功率。请注意,我列的先决条件中没有「经验」这一条,正准备开公司的人需要重视经验,但很多时候经验被过分高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用来创业,你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顾客,新解决思路。Executive 管理层(大公司高管)Pro稳定的收入/福利高度的声望更大的可能性相对来说责任小,权力大Con你的结果无法预料,要考虑到办公室政治你组织的内部会有各种阻碍你成功的因素需要慧眼找到能够长期快速成长并获得成功的公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权力想要成为高管的策略这条路上我看到了两种策略。第一种策略是选择一家快速成长的公司,如果你进入的早,那么随着公司发展,你将负责更多的职责。例如你是 Facebook 的前 100 名员工,在公司做了十年,那么你有很多机会成为高管,这个策略的难度在于,能够选择一个快速成长并且持续多年的公司非常困难。(某些方面,你和 VC 一样)另一种策略是选择一家更成熟的公司上班。我常看到有种做法,就是不在一家公司待很久,在圈子内跳。他们会经常选择一些知名的大公司,在公司之间转换职位,最终成为高管。比如,在 Google 实习,被 Dropbox 聘用成 team leader,转移到雅虎成为主管,然后在回到 Google 成为高管。在高管这条路上,人们要像风险投资家一样,选择一个未来十年能够成为优秀大企业的公司;或者不断在各个机会,各个公司中徘徊寻找。Employee 员工(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上打字兼职是真的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