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l0年集召开村民小组可以卖地吗会己卖有5千元也已按人口平均分到各人手上,当时买卖各有一份协议,剩余村主任l3

20l0年集召开村民会己卖有5千元也已按人口平均分到各人手上,当时买卖各有一份协议,剩余村主任l3-百谷歌当前位置:
>>>>>>正文
全市城乡一体化暨村镇规划现场会会议材料龙陵县城乡规划工作学习材料
突出重点 &转变作风 &真抓实干
加快推进全市村镇规划争创“排头兵”工作
保山市规划局副局长 高勇
尊敬的徐局长、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年年初,在全市规划工作会议上,市政府对今明两年全市村镇规划工作做了安排部署,为了落实会议安排的各项任务,市政府办公室于4月29日印发了《关于做好2015年村镇规划工作的意见》(保政办发〔2015〕31号),明确了今年村镇规划的具体任务和完成时限。今年9月份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又分别召开了全省、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省、市两级领导均对村镇规划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具体任务。9月29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又召开电视电话会,要求要全面抓好村庄规划编制,提升我省村庄规划的编制水平,并再次对全省村镇规划工作的重点任务进行了明确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实现新跨越、争当排头兵”大讨论要求,我们结合保山实际,提出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重构保山乡愁为核心、以提质村镇规划为基础、以打造示范村镇试点为重点,建立宜居、生态乡镇和美丽村庄,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并明确提出要“内学腾冲界头,树立一批市内样板;外学成都、大理、临沧,树立赶超目标”,切实完成村庄规划修改提质、美丽村庄建设及村庄整治,努力做到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在全国有影响、在全省争当“排头兵”。以上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召开和村镇规划争当“排头兵”任务的提出,充分彰显了各级党委、政府对村镇规划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村镇规划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下面,我就村镇规划争当“排头兵”谈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我市村镇规划争当“排头兵”是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
一是村镇规划争当“排头兵”是村镇规划重要性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村镇规划一直是我市城乡规划工作中的一块短板,2010年,全省启动了为期3年的村庄规划全覆盖工程,我市完成了全市8756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实现了村庄规划全覆盖。在镇乡规划中,我市完成了10个省级特色小镇、3个市级城乡一体化试点镇、27个市级特色小镇以及腾冲10个旅游小镇等一批镇乡总体规划,同样实现了镇乡总体规划的全覆盖。从2014年开始,我们又启动了村庄规划修改提质工作,完成了1240个村庄规划的修改提质,应当说,通过这五年的努力,全市的村镇规划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随着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形势下对村镇规划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村镇规划中的一些问题越来越突出:规划起点不高、公众参与不足、与现实脱节、规划与实施两张皮等矛盾突出,村镇规划执行力弱、权威性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虽然有了规划,但村民自建房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引导,村庄风貌差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村庄无序蔓延、野蛮生长。因此,村镇规划树立“排头兵”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将短板补强为优势,已是刻不容缓的一项紧急任务。
二是我市村镇规划争当“排头兵”有一定的基础和潜质。
通过多年努力,截至目前,我市有国家重点镇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中国宜居小镇2个、中国传统村落9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个、省级特色小镇10个、省级村庄规划示范村30个。尤其是中国传统村落,无论数量、质量都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从数量来看,占云南省502个传统村落的18.73%,从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平均占有量看,保山市每个县(市、区)约19个,云南129个县级行政区划平均每个县不足4个,全国约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平均传统村落拥有量不到1个,保山属于全省乃至全国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从市内来看,腾冲市传统村落数量最多,远远超过其他县区,并列全国第二。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对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一大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远近闻名。因此,我们提出,我市的村镇规划管理工作要力争在全国有影响、在全省争当“排头兵”,这一目标的提出,是有一定基础的,大家要有信心、要自信。
三是村镇规划争当“排头兵”是自加压力、转变作风的要求。我市的村镇规划工作总体发展是不平衡的,通过昨天大家的现场参观,都能看到、感受到腾冲市的先进做法。腾冲市在市域范围内已走在了前头,值得其他县区认真学习、借鉴。村镇规划争当“排头兵”目标的提出,就是要让大家自加压力、增强动力,内学腾冲,外学成都、大理、临沧,明确目标、实现赶超。要实现这些目标,难度很大、任务很重,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来抓工作落实。在近年来村镇规划工作实践中,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工作抓得扎实的,往往就能有成效,比如前几年我们的农村危房改造和传统村落申报、乡镇“一水两污”项目申报和推进等工作,如果不重视,就会滞后,甚至失去很多机遇。比如申报全国重点镇工作、村庄规划的修改提质和村庄整治等工作,我们都还存在不少问题,这虽然有我们村镇自身基础差的问题,但很多时候和我们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抓落实不力、领导不够重视有很大关系。今年4月份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村镇规划工作重点,其中很多工作都是反复强调了多年的,比如村镇规划管理机构建设的问题、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的问题、省市级特色小镇控规编制的问题等等,但从现在的推进情况来看,完成得并不理想,这就更需要我们立即抓紧、抓实,以争当“排头兵”为契机,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四是村镇规划争当“排头兵”是村镇规划自身重要性所决定的。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工作重城市、轻农村也是我们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村镇规划工作重视不够,尤其是乡镇、村组,无规划即建设情况十分突出。我们说规划是龙头、是先导,是衡量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尺度,这一论断放在镇乡同样适用。在全省规划工作会议上,已明确提出村庄要做到先规划后建设、村庄没有规划不能建设、民居没有设计不能动土、要到科学规划和依规建设的有机统一。在全市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吴松市长更是将村镇规划放到了推进全市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打造美丽乡村的重中之重的位置来看待。因此,村镇规划争当“排头兵”,是村镇规划在城乡规划体系中重要性的凸显,也是推进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村镇规划争当“排头兵”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村镇规划争当“排头兵”的主要任务已经多次强调,在这里,就几项重点工作,我再做一些强调: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立足保山城镇化发展目标,优化城乡空间、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以推动村镇环境整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展示农村生态魅力为特色,以各级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村镇公共服务体系,保护村镇自然生态环境,彰显村镇特色文化风貌,促进村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合力打造国家、省、市级宜居乡镇、打造重点村、特色村、中心村,发挥“生态、环保、宜居、富裕”美丽乡村试点示范带动作用,规划建设秀美之村、富裕之村、魅力之村、幸福之村、活力之村。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乡镇功能明显优化、乡村环境明显改观、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历史文化传承形成明显特色、乡镇居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家园取得明显成效。
工作目标: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展好隆阳区、腾冲市两个省级统筹城乡试点各项工作,着力实施好施甸县姚关镇、龙陵县勐糯镇、昌宁县柯街镇-卡斯镇三个城乡发展一体化市级试点各项工作,通过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一体化发展进程。力争“十三五”期间,将昌宁柯卡、龙陵勐糯打造成经济实力强、影响范围广、示范作用好的“云南名镇”,将试点姚关打造成4A级“旅游名镇”。积极在试点镇中进一步探索资源格局重构,最终达到农业生产空间格局逐步规模化、农村建设格局逐步集约化、农民居住空间格局逐步集聚化、乡村空间得到优化利用的目标,努力在扩权强镇、土地流转、公共服务、户籍改革等方面率先在全省实现改革突破。二是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基本建成30个“环境优美、街区亮丽、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生活便捷”特色小城镇,60%的乡镇政府所在地达到美丽宜居小镇的标准,积极创建省级“十城百镇”规划示范工程和口岸示范城镇,把一批小城镇规划成新型城镇化辐射带动示范区、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区、产业发展的聚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全力推进特色小镇提质建设,争取进入全省前列。三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主动顺应新农村建设提速升级的发展要求,转换思路、调整布局、统筹谋划,在统筹城乡上寻求突破,加大村庄规划修改提质,注重村庄建设和整治,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切实加快镇乡、村庄统筹(布点)规划、村庄规划修改提升、美丽村庄及行政村整治。“十三五”末,全市建成100个特色显著、经济活跃、环境优美、幸福和谐的特色村庄,150个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100个市级、500个县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完成3000个村庄整治提升,打造特色浓郁的生态村庄,力争全市有20%的自然村得到撤并,城乡二元化结构逐步得到破解。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力争全市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总数达到150个以上,努力申请中央财政传统村落保护资金4亿元以上,继续保持全省领先。腾冲市争取全国传统村落数量突破百位,巩固全国三甲地位,努力将传统村落打造成为保山的一张靓丽名片。
(二)工作重点
1.示范带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15年,总结推广腾冲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经验,隆阳区、腾冲市做好省级统筹城乡试点各项工作。继续推进施甸姚关、龙陵勐糯、昌宁柯街-卡斯三个城乡发展一体化市级试点各项工作,按照“一年启动、两年突破、三年变样”的建设要求,着力构建总体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农业发展一体化、工业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集镇和村庄规划一体化、生态旅游发展一体化等“七个一体化”。用5年左右时间,使3个城乡发展一体化市级试点的建成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以上,可容纳居民3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60%以上,规划区域农村危房改造率达到95%以上、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垃圾处理率达85%以上,成为衔接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融合发展的小城市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示范。至2020年,将昌宁柯卡、龙陵勐糯打造成经济实力强、影响范围广、示范作用好的“云南名镇”,将试点姚关打造成4A级“旅游名镇”,进一步增强活力,提升魅力,吸引人流、物流、资金量的集聚。
2.2015年完成全市8个全国重点镇、10个省级特色小镇、27个市级特色小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有效有序指导乡镇建设。2016年对镇乡总体规划执行超过10年,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的镇乡总体规划进行全面修改。至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30个环境优美、街区亮丽、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生活便捷的特色小城镇,力争60%的乡镇政府所在地达到美丽宜居小镇的标准。隆阳区按照“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原则,以增强小城镇的发展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壮大乡镇特色产业为目标,推动板桥、辛街保山中心城市功能片区建设力度,成为中心城市商贸物流仓储等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区。重点打造板桥、金鸡、蒲缥、水寨、潞江等一批南方丝绸茶马古道上的历史文化名镇,将历史文化名镇和特色小镇有机结合,强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施甸县重点打造姚关镇区并辐射周边区域,广泛推广山邑经验,将姚关度假区建设成为和谐优美且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名镇。腾冲市结合“区域性国际化旅游城市”、“国际性休闲园林城市”的定位,继续坚持以10个旅游特色小镇开发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龙陵县结合“山水玉”山地生态园林城市,重点要进一步做强做大勐糯集镇,成为以现代农业为支撑的龙陵县域经济、文化副中心,怒江南流域商贸、物流中心,保山市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镇。昌宁县结合山水田园城市,重点把柯卡一体化发展试点打造成“经济实力强、辐射范围广、示范作用好”的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
3.一是在全面完善镇乡村庄规划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培育中心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2015年完成县域村庄统筹布局规划。2015年开始,每年完成被列为省、市级的试点美丽村庄及500个左右县级重点村、特色村、城乡结合部及交通沿线中心村的规划修改提升工作,开展对150个行政村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完成600个自然村整治任务,使完成村庄整治的村庄总数达到1200个以上。到2020年,力争在全市建成100个特色显著、经济活跃、环境优美、幸福和谐的特色村庄,100个市级、500个县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完成3000个村庄整治提升,力争全市有20%的自然村得到撤并,形成“突出重点、试点带动、点面结合、全面推进、整体提升”的村庄规划建设工作格局,改变村庄规划“政出多门”、“散乱差”的局面。
二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要求,从2015年开始到2019年,利用5年时间,重点着力推进低保户、五保户和其它贫困户危房改造,全面实施19.54万户D级危房改造和10.23万户C级危房的改造和加固,加快解决和改善我市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同时重点开展好民居风貌管控及民居设计工作,制定市、县(市、区)两级村庄风貌管控意见和农村民居规划建设通用图集。按照省政府每年启动500个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的村庄规划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力争至2020年,全市实施150个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庄。同时,各县(市、区)成立规划编制工作组,提供技术支持,提升规划编制成果,重点做好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村容村貌改善、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和旅游资源的规划,推动建设一批“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三是创新思路,提高村镇规划质量。在村镇规划的实践探索中,进一步提高规划质量,严格按照“三划”(策划、规划、计划)开展工作。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开展发展思路和政策研究,初步提出发展目标和策略,提出资源整合与产业定位,明确建设规模与布局;坚持先统筹、后建设,开展战略统筹研究、空间统筹研究、用地统筹研究、设施统筹研究,全面统筹完善,为建设做好规划引领;坚持先重点、后一般,先中心、后周边,安排建设规划。按照规划确定的方向,科学合理安排建设的重点和时序。编制近期和中远期建设项目表,并进行规模和资金来源分析,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确保将规划落到实处。
4.2015年完成全市第二批25个传统村落中央保护扶持资金争取;完成第三批30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任务;积极沟通对接,完善第四批传统村落(最后一批)申报工作,在已公布的94个(隆阳8个、施甸12个、腾冲57个、龙陵5个、昌宁12个)传统村落的基础上争取申报成功总数累计达到150个以上。至2020年,争取全市共有150个左右的村落列入国家名录,努力申请中央财政传统村落保护资金4亿元以上。腾冲市要通过100个左右全国传统村落的数量争取、规划保护,并加以传承和利用,争创全省乃至全国质量最高、形态最好、环境最美、保护利用最佳的传统村落县,巩固全国三甲地位。针对传统村落保护先行制定地方保护办法,利用设区城市赋予立法权的契机,2015年内起草《保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建立健全市、县两级传统村落命名体制机制,按照国家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将未能申报为国家传统村落而又深具传统村落特质的村庄进行登记和命名,从市、县两级加以保护。
5.积极申报,争取进入各级名录。腾冲市和顺镇、隆阳区板桥镇、金鸡村要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要求,认真保护和管理好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及传统民居等,积极申报板桥镇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同时开展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腾冲和顺、隆阳金鸡)保护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蒲缥镇、水寨乡水寨村要加快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进度,2017年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加大力度沟通对接,做实最后一次国家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力争将更多的村落列入国家名录,争取高起点规划、保护。以被公布为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为重点,分批分期向国家和省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加大保护力度。隆阳区汉庄镇,施甸县姚关镇、由旺镇,龙陵象达乡、腊勐乡、勐糯镇,腾冲县固东镇、猴桥镇、荷花镇,昌宁县田园镇要争创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四是腾冲要积极做好“十城”规划示范点工作;各县(市、区)都要申报2个以上镇作为“百镇”试点备选;腾冲、龙陵还要做好国门示范城镇的申报工作。
6.开拓创新,推进试点改革探索。按照以城带镇的方式,积极从规划的角度做好引领与指导,探索推进一批重点镇、特色镇实现镇改市,设立副县级市,按照试点的标准对其规划进行修改或编制,探索与试点配套的一些管理体制的创新等。一是从靠近城市周边的“卫星镇”中选取一批重点镇(隆阳区板桥镇、河图镇、施甸县由旺镇、腾冲县中和镇、龙陵县镇安镇等发展成为副县级“卫星城”,二是将各县(市、区)的区域次中心和托管园区升级为副县级市,分别为:施甸县姚关镇、腾冲市固东镇、龙陵县勐糯镇、昌宁县柯街镇卡斯乡(两个乡镇合并)、保山工贸园区汉庄镇、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潞江镇、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开发区猴桥镇、保山工业园区水长乡(先撤乡建镇)。三是积极推进镇改街道办事处,依托各(市、区)中心城市周边发展的建制镇(乡)改制为街道办事处,有利于精兵简政、精简机构,也有利于将管理重心下移和增强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结合我市实际,将隆阳区辛街乡(先撤乡建镇)、施甸县仁和镇、腾冲县荷花镇、龙陵县镇安镇、昌宁县温泉镇等六个乡镇改制为街道办事处。通过5年的努力,建立起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与试点镇未来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域,使试点镇成为发展领先、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小城市。
三、为村镇规划争当“排头兵”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在这里,我还是要重点强调工作作风的问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战斗在最基层,任务繁重,对于大家的辛苦,我们都非常理解也感同身受。但是,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做好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每一位同志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看似平凡,实则都非常重要,大家只有把手上的工作做扎实了,我们的工作才能有大的提升。因此,大家一定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来推进工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严和实是一件一件事情、一点一点修为积累起来的,必须落细落小,多积尺寸之功,经常防微杜渐”。对于此次会议为什么会选择在腾冲召开、为什么要学习腾冲经验,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个事例。今年年初,我陪省政府一个传统村落的检查组在我市检查,由于传统村落工作各级、各部门都非常重视,某个县(区)的一个镇,在一个月内已经迎接了多次检查,因此,在这次检查中,显得态度冷淡、怨声载道,一个镇领导甚至说,这样的补助资金不要也罢,听了令人心寒。而到了腾冲之后,我们先后到了和顺镇、固东镇,大家都非常热情,原计划的行程里没有界头镇,但是界头镇领导听说后,主动邀请检查组到界头镇调研考察。而在固东镇,从领导到群众都充满激情,固东镇和平村一位七十多岁皮影戏老艺人还当场为检查组展示了皮影玩偶的制作过程并为大家即兴表演了一段皮影戏。当检查组的领导问老艺人有什么困难时,老艺人说就是没有场地教授学生,再这样下去,恐怕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当时检查组中一位文化部门的领导就表示,这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省里一定要在文化设施建设上给予支持。而界头镇大家都看到了,通过这样的努力,成为单个镇中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镇之一。给大家举这个例子,就是要让大家知道我们学腾冲要真正的去学什么,就是要学好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对村镇规划事业的热爱。从明年开始,我们村镇规划工作,将在月报制的基础上引入责任考核,对每月没有完成任务的在全市规划住建系统进行通报,并将有关情况报责任人所在单位的党组织,对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请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
各位领导,同志们,抓好村镇规划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仅是一项解决眼前问题的工作,更是一项为未来农村发展打下基础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关之年,请大家抓好最后两个月的时间,查缺补漏、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既为今年的工作收好尾,又为“十二五”的工作收好关,更重要的是要认真的谋划好“十三五”的各项工作,抓早抓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推进各项工作,确实把村镇规划争当“排头兵”的任务完成好,使我市的村镇规划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创新理念 &统筹发展
高位打造腾冲国际化山水田园城市
——全市村镇规划现场会议交流材料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腾冲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管理、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作简要汇报:
腾冲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距昆明606公里,距缅甸密支那200公里,距印度雷多602公里。国土面积5845平方公里,辖11镇7乡,总人口67.2万人,国境线长148.075公里,是中国通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和节点。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加快“桥头堡”建设的机遇,按照“做强中心城市、做特乡镇、做美乡村”的方针,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区域发展为主线,以特色小镇、美丽村庄建设为重点,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要求,采取中心聚集、跳跃式布局、组团式发展、分类推进的方式,全力打造“国际化山水田园城市”。2014年全市城镇面积66.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5.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39.5%。
一、注重统筹优化,全力抓好城乡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我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经济为核心,以产业为支撑,以基础设施为载体,以社会保障为后盾,全面提高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着力城市区域发展,统筹推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围绕“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彰显特色、精细管理”的思路,以“内涵提升、外延拓展”为基本原则。一是统筹城市区域发展。通过城市区域发展规划,将腾越、和顺、中和、荷花、清水、北海、曲石、马站8个乡镇行政辖区范围纳入城市区域。规划旨在打破辖区的区域限制,统筹城乡一体发展,高位打造腾冲国际化山水田园城市。重点对区域范围内的人口与城镇化、城镇布局、空间组织、产业功能、商贸与旅游发展、交通体系建设等内容进行战略引导和结构性规划安排,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全面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着力构建中心城镇辐射带动,特色小镇有机衔接,美丽村庄、美丽新农村和新型社区遥相呼应,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镇组团,实现城市和周边乡镇协调发展。二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在城市规划区统筹考虑城镇区位、文化、旅游、产业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区域(8个乡镇)规划面积为1542.37平方公里和城市规划面积为88平方公里的“一城三片区”发展格局。城市规划为“老城区、新城区”两个功能分区,老城区规划面积为16.5平方公里,形成集休闲旅游、文化展示、行政、商务、居住、综合服务区为一体的功能布局。新城区分为西山片区、东山片区和产城融合区三个片区,规划控制面积70.5平方公里。其中:西山片区9.8平方公里,主要以旅游、教育科研、文化娱乐、居住等功能为主体;东山片区13.2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城市高端文化、体育、休闲娱乐设施为主的旅游新区;产城融合区47.5平方公里,为桥头堡产业园区,集工业、物流、仓储、高新、科教园区于一体的综合片区。三是积极探索城镇发展方式。围绕“山坝结合、因地制宜”的思路,率先将城市周边的山地纳入总体规划,努力破解城市建设空间不足的瓶颈制约,积极推动“城镇上山”工作,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两不误、双促进”。
(二)着力特色小镇建设,带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约经营集中”的思路,坚持“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互补、个性建设、辐射带动强”的理念,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要求,以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村生活质量为核心,依托腾冲的资源、区位、生态、历史、文化、旅游优势,重点打造和顺、固东、猴桥3个省级特色小镇,滇滩、曲石、界头、马站乡、荷花5个市级特色小镇及打造界头现代农业示范、曲石生态特色、滇滩云峰SPA疗养、马站火山休闲度假、腾越东山英伦风情、腾越绮罗侨乡文化、和顺历史文化、荷花翡翠文化、清水茶文化特色、猴桥边境口岸10个主题突出、风格各异的腾冲市级特色小镇。从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培训转移、环境整治提升等方面入手,多渠道筹措资金,统筹管理、集中投放,形成整体规模效应加快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卫生、通讯、交通等公共资源向特色小镇倾斜,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平等交换和有序流动,努力实现小镇建设1年起步、2年见效、3年变样,努力探索一条破解全市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子。将特色小镇建成产业发达、经济发展的最强小镇,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最美小镇,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的最好小镇,成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及休闲度假吸引地,充分发挥城镇合理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增强城镇承载能力、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大力提高居民收入。
(三)着力“3个50”建设,助推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离土不离家,农民变居民、产品变商品”的思路,按照建设“富裕之村、秀美之村、幸福之村、魅力之村、活力之村”的要求,结合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培植特色产业、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素质为主要内容,实施“3个50”(在全市范围打造50个创新管理型社区、50个美丽新农村、50个美丽村庄)建设。按照创新管理型社区提升软件、美丽新农村突破硬件、美丽村庄建成景点的标准,着力将每个村庄建成“养生院”、每个传统村落建成“旅游景点”,通过从试点起步,辐射发展,逐步由点连线形成示范带和示范片。
(四)着力产业培植,保障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在全市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界头示范园区、高原特色农业乌龙茶明光园区、槟榔江奶水牛肉牛养殖园区、中药材种植养殖和核桃油茶种植管护园区等“六大产业园区”,示范引领全市城乡产业发展。二是培植翡翠产业集群、琥珀产业集群、温泉产业集群、户外运动产业集群、乌龙茶产业集群、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塑造一批叫得响的产业集群。三是以特色小镇、中心集镇为平台,通过外引内培,鼓励企业进行开发建设,吸引社会力量对部分领域开展市场化运作,发挥龙头企业的项目带动作用,将小城镇建成产业发展的孵化平台,让产业发展催生就业岗位、促进群众增收,实现农户与企业联姻,形成有机的利益共同体,互利合作,共赢发展。
(五)着力创新建设用地供给模式,加快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转变城镇发展方向。认真贯彻“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要求,切实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发展、严格保护“四个重点”,切实转变城乡发展方向,将项目用地选址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缓坡地上,严格控制坝区耕地基本农田保护比例,新增建设用地上山布局,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后,全市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区基本农田占坝区耕地面积的80.15%。坝区基本农田面积由原来的31978.47公顷提高到33983.60公顷,山地城镇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由原规划的840公顷增加至1912.49公顷。新增建设用地中未利用地开发面积达620.46公顷。通过规划的调整,初步形成城镇上山建设模式。二是因地制宜建设山地城镇。按照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的思路,我市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城市发展方向不再往坝区拓展,重点开发以荒坡坟地为主的西山片区和东山片区,留下城市坝区5000多亩农田加以保护。建设中,坚持“适度增加容积率、坚决降低建筑密度,留住田园风光、做足生态空间”的指导原则和“跳跃式布局,组团式发展”的城镇群建设理念,在保护好坝区农田的基础上,做精、做大城镇。
二、注重建设管理,城乡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
(一)抓强机构建设,为城乡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加强城乡规划工作领导,增强城乡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高城乡规划水平,2009年腾冲市成立由市长任主任的城乡规划委员会(简称规委会),并聘请国家、省、市知名专家教授组成专家咨询组,对市域内的法定规划、具体项目建设、规划方案进行审议,有效提高了全市城乡规划编制科学性。自规委会成立以来,共审议项目300余个、法定规划30余个。2011年成立了城乡规划局,负责拟定和实施全市村镇规划、城市勘察、城市测量、城市景观和城市雕塑等政策法规,组织编制、报批、监督和实施全市城镇体系规划,重点建设项目选址、可行性研究等工作。各乡镇设置国土和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明确了规划管理人员并负责区域内的规划管理工作。
(二)抓好规划编制,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工作。城市规划方面。完成了《腾冲市总体规划》、《腾冲地热火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腾冲地热火山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腾冲市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西山坝新城区控制性规划》、《东山片区控制性规划》、《腾冲市城市区域发展规划》,以及《空间管制与资源保护》、《村庄体系发展研究专题》、《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综合交通规划》、《市政设施与廊道研究》、《近期建设行动》专题研究规划。乡镇规划方面。完成18个乡镇总体规划,3个省级特色小镇,其类型分别为:和顺镇—旅游型、固东镇—现代农业型、猴桥镇—边境口岸型;5个市级特色小镇,其类型分别为:滇滩镇—边境口岸型、曲石镇—生态旅游型、界头镇—现代农业示范型,马站乡—旅游型,荷花镇—旅游型。2个腾冲市特色小镇规划,正在编制8个腾冲市特色小镇规划。村庄规划方面。2012年4月编制完成村庄规划2083个(猴桥轮马、胆扎两村因处三岔河水库库区未编制,单独编制库区移民规划;腾越8个城市社区不需进行村庄规划);完成41个传统村落规划编制,正在编制9个省级示范村规划;已初步形成了以城市区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为骨架,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体系。
(三)抓细制度建设,为城乡规划工作开展提供机制保障。保留和传承腾冲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格调和风貌,认真总结提炼腾越“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墙灰瓦”的传统建筑风格元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制定了《腾冲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城市规划区、集镇区、村庄内的建筑风格、房屋层高、坡屋顶、建筑色彩等,统一规范了城乡建设的规划控制指标和规划条件,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规划评估与城市发展环境变化,及时对规划进行调整修编。各乡镇也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镇村规划管理办法、方案、村规民约,有效进行规划和保护,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抓实规划监督,为规划执行营造良好环境。为确保各项规划的实施效果,重点加强建设活动执行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制止和纠正违法行为,做好风貌引导和控制。一是加强巡查。按照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原则,细化巡查方案,强化巡查责任。每周开展巡查两次以上,对重点建设地段及违法案件高发地段实行不定期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对违法违规行为规定时限及时处理,有效遏制了违法建设无序蔓延。二是严格验收。项目竣工验收前,城乡规划局根据《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的建设内容组织进行规划验收,对实际建筑面积超过规划许可建筑面积、绿化率达不到要求、市政配套设施不到位,以及违章加层、临时设施(围墙)未拆除等违规现象,一律不予进行规划验收。三是做好控制。坚持长远发展的思路,对不符合城乡规划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当前条件不成熟,暂时无法实施的项目,按照“宁留空白,不留遗憾”的原则,做好控制工作,为今后城镇发展留足发展空间。
三、注重持续发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腾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极边第一城”的美誉。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散落着大量的、未被广大群众所认知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体现了我市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具有民俗之“美”、建筑之“美”、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多样性之“美”、少数民族风情之“美”“六种美”特点。自2012年国家启动传统村落申报工作以来,腾冲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调查、申报工作,目前,全市共有57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
(一)抓好机制,提供保障。一是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全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形成政府领导参加、部门乡镇联合、村民群众参与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机制。二是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6000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以传统村落保护为切入点,鼓励各村先行先试、做出特色,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三是不断完善资金整合机制,建立了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坚持“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原则,有效引导各类建设项目向传统村落倾斜。
(二)摸清家底,分级保护。认真开展乡村特色资源普查,收集各类资源信息1万余条,将传统村落分为3个保护级别,明确对建筑、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特色村落、田园风光等传统资源的分类保护。其中,一级保护村落,如中和镇新岐社区、和顺镇十字路社区、腾越镇董官村等,保护策略为严格保护,永续利用。二级保护村落,如中和镇大村社区、北海乡打苴社区横寨自然村、清水乡良盈社区镇邑关自然村等,保护策略为重点保护,引导发展合适的村庄产业。三级保护村落,如马站乡和睦社区等,保护策略为保护好传统建筑与街巷肌理,引导发展宜农、宜游类产业。
(三)全面覆盖,抓好规划。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原则,着力加强村庄规划,充分考虑资源、生态、区位和历史文化特点,明确村庄发展规模、产业布局、功能分区等,确保村庄定位准确、规划超前、发展适度、富有特色。近年来,我市投资400余万元拍摄了全市的卫星影像图。投入1100余万元开展传统村落地形图测绘,编制了41个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规划,完成“一村一档”建档工作。争取国家传统村落保护经费960万元,进一步建立、完善传统村落工程项目库,有序推动了文物修缮、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等建设工作。通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项目带动,有力推动了5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村庄规划提质工作。
(四)强化监管,注重风貌。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了腾冲市《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及《规划管理实施细则》,对城市规划区、集镇区、村庄建筑风貌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新建、翻建和改建的村民住宅,原则上采用青砖黛瓦、坡屋顶、“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腾越传统建筑风格;禁止使用彩色琉璃瓦、彩色面砖和大面积玻璃幕墙。规划审批中,市、乡、村三级逐级完善村镇规划管理机构,配置专兼职规划管理人员,规范各个区域内建设行政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确保规划监管无死角。
(五)生态优先,保护环境。以实施美丽腾冲建设为契机,以“村寨道路硬化、生态环境优化、农家庭院美化”为目标,以“四清四改两拆”为主线,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行动,完善乡镇环卫及垃圾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置体系,实施村庄道路硬化,加大“改圈、改厕、改厨”力度,规范门楣招牌,清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流动摊点等。近年来,新建村(社区)活动场所164个,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4183户,其中拆除重建23680户、修缮加固10503户,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质量。
(六)突出优势,做活产业。深入挖掘村落特色优势,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村庄为载体,不断加大传统村落产业培育力度,增加村庄吸引力和凝聚力,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使传统村落焕发生命力,让原住民体会到村落的价值。着力培育镇村产业体系,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乡村化、产业特色化有机结合,为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比如中和镇新岐社区,林业资产总值达4亿元,村集体收入达300多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61元,让山窝里的传统村落成了幸福的世外桃源。
工作开展情况
云南腾冲经济开发区
(2015年10月3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衷心感谢长期以来对腾冲的关心支持。现将腾冲市经济开发区(石头山工业园区)城乡一体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腾冲经济开发区(石头山工业园区)是省人民政府1999年批准设立的省级个体私营经济实验区,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第“66”号公告保留,更名为“云南腾冲经济开发区”,2014年7月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云南省重点工业园区及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园区规划总面积18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8月,累计开发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已建成面积3平方公里,正在建设3平方公里。原开发区组织构架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行政级别为正科级。
2014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2.9亿元,同比增22.91%;工业增加值19.9亿元,同比增20.53%;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9.75亿元,同比增21.52%;税收3.8亿元,同比增14.43%。腾冲工业园区在省级重点工业园区中综合排名为第9名。今年以来,园区经济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前三季度完成工业总产值48.38亿元,同比增21.94%;工业增加值17.48亿元,同比增17.12%;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2.9亿元,同比增14.97%;税收3.15亿元,同比增10.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9亿元,同比增21.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亿元,同比增17.51%。各企业建设完成标准厂房4.35万平方米,完成目标考核任务4万平方米的108.75%。入园工业企业户数达77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户。企业就业人数达7053人。
二、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边合区地处开放前沿和国际大通道的独特优势,围绕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口岸的目标,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猴桥为核心、中和为支撑、缅甸密支那为延伸,实现内外互动、产业互撑、优势互补,以“建市场、活贸易、兴旅游、聚人气、强基地”为抓手,兴出口加工、活进出口贸易,突出商贸服务,打造跨境旅游,实现商贸与旅游相互融合,以缅甸、印度市场为先导,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合作,最终将开发区打造成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经贸服务平台和特色产业转口加工基地。
(二)奋斗目标。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提升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商贸物流产业,实现园区经济的转型升级。到2020年,两区合并共建初步取得成效,园区规划更加完善,产业布局更为合理,生物产业、红木家具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得到发展壮大;以火山玄武岩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培育初见成效;汽车摩托车组装、小家电、五金机电等出口加工业及商贸物流产业取得突破。园区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产业载体和支撑平台。
三、工作开展情况
(一)科学编制园区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一是2012年聘请上海同济规划设计院对园区规划进行优化提升,按照“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将园区定位为“连接内地面向南亚的商贸物流和出口加工基地”。二是将园区规划面积从6.92平方公里拓展到18平方公里,为园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三是在产业布局上,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大力发展以生物制药、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生物产业;以火山玄武岩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根雕、石雕、高档家具等为重点的旅游工艺品创意、加工产业;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的汽车摩托车组装、小家电、五金机电、农机组装等出口加工业及商贸物流产业,高品质、高标准打造区域性商贸服务核心。
(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2011年以来,开发区管委会先后投入资金10亿元,建成石材片区标准厂房14.7万平方米,实施了园区老片区供水、道路绿化、道路灯光等一批工程建设,园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3年1月,启动了总投资为6.4亿元的腾冲综合物流加工产业园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总投资的92%,正在对原鸵鸟园生物产业区进行给排水、雨污水、电力、通信等管道敷设和太阳能灯光安装调试及道路两侧绿化的扫尾工程,预计2015年12月底可建成投入使用。
(三)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助推城乡一体化。2011年以来,园区共引进企业30户,入园企业增加至77户,引进企业计划投资33.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9.2亿元。古林木业有限公司年产21立方中高密度纤维板建设、振发红木家具有限公司红木家具加工、艺缘艺术品有限公司根雕加工、腾冲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0万支心脉隆注射液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腾冲中基能源有限公司天然气综合利用、东方红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药厂搬迁扩建、高黎贡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茶叶加工仓储物流及茶籽油加工、兴华贸易有限公司国际物流商贸城等一批项目快速推进;昆明云煌五金机电市场、云南淘味香果脯加工等一批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园区初步形成生物制药、红木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三大产业群体,成为腾冲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四)探索就业渠道,保障城乡一体化。为有效解决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腾冲市按照“稳定市内转移、鼓励就近流动、吸引市外返乡”的工作思路,采取多项措施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形成了帮助农民工就业创业的新模式,有效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促进了全社会经济繁荣。一是抓职业能力建设,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截至9月,腾冲市组织技能培训7982人,完成任务数8000人的99.78%,预计12月完成900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7454人,完成任务数7300人的102.11%,预计12月完成8400人,下岗失业职工培训528人,完成计划数500人的105.6%,预计12月完成600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4164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3787人;共举办创业培训18期,培训832人,实现创业746人,带动就业2486人;审批用工计划158期,招用各类人员近1486人;共16家职业介绍机构共介绍用工2258人次;组织召开人才专场招聘会9场,为园区输送就业人数达7053人。二是努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截至2015年9月,腾冲市开发就业岗位6369个,完成任务数5600人的113.73%,预计12月完成6500个;开发公益性岗位953个,完成任务数950人的100.32%,预计12月完成98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831人,完成任务数4300人的112.35%,预计12月完成50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46人,完成任务数800人的93.25%,预计12月完成83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60人(其中“4050”人员132人),完成任务数700人的65.71%,预计12月完成730人;实现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4437人次,完成任务数5500人的80.67%,预计12月完成560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1.28万人次,完成任务数13万人次的86.77%,预计12月完成13.1万人次;政府有序输出2326人,完成任务数2500人的93.04%,预计12月完成2620人。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1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7%。三是突出抓好创业扶持小额担保四项贷款,落实云岭计划各项就业优惠扶持政策。截至9月,审核发放“贷免扶补”300户,完成目标任务300户的100%,贷款金额2063万元,带动就业750人,当期还款率为99.25%。审核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00户,完成目标任务300户的100%,金额2050万元,带动就业765人,当期还款率为100%。审查上报劳密企业5户,发放贷款2户,金额4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71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40%,预计11月底完成目标任务。“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审核通过50户,发放20户,金额6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50户的40%,带动就业87人,预计10月完成目标任务。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无偿资助2户,完成目标任务2户的100%。四是构建创业就业体制机制。积极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强化招工宣传,组织开展好招聘活动,引导劳动者进入企业就业,做好“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加大创业扶持工作力度,通过“贷免扶补”、小额担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等模式,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理顺园区机制体制。根据保山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猴桥边合区与腾冲经济开发区“两区合并共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合并后为正处级,内设6个正科级机构。下步重点是理顺机构编制、搭建工作平台,落实市级授予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权限等。通过有效整合两区优势资源,一体化布局、一体化建设,切实壮大开发区实力。
(二)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两区”合并后,规划建设黑泥塘、下街、中和三个片区。黑泥塘片区主要实现边民互市功能,突出口岸门户;下街片区打造保税物流集散中心,突出商贸服务;中和片区打造特色加工产业,突出基地功能。三个片区通过中缅印国际大通道连接,逐步形成货物集散、加工、进出口贸易、旅游等为一体的“一区三片”空间布局。
(三)进一步改善招商环境。争取出台“工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降低工业用地价格、积极争取降低工业用电价格、为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扶持等方面着手,增强园区招商吸引力;继续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新片区基础实施建设进度,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厂房,改善招商条件;创新招商方式,采取产业招商、驻点招商、专业机构代理招商等方式,争取大项目入驻园区。
(四)进一步加大融资工作力度。保留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腾冲兴业园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边合区融资支撑平台。鼓励商业银行在边合区设置营业机构。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加大融资工作力度,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上级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缓解园区资金压力。
因地制宜 &尊重民意 &彰显特色
扎实推进村庄规划工作
腾冲市界头镇
尊敬的各位领导:
近年来,界头镇在保山市委政府、腾冲市委政府及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县委全会精神,以 “三个有利于”为指导,按照《现代农业界头示范园区和界头现代农业特色小镇总体规划》及《界头镇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规定》,落实好县委“五项工作措施”和“三项基础工作”,全力做好村镇规划建设工作。
界头镇位于腾冲县东北部,沿高黎贡山西麓走向,是高黎贡山环抱下美丽的“花园盆地”,龙川江从这里发源并穿境而过。全镇国土面积864平方公里,辖28个社区,361个村民小组,679个自然村,2014年末全镇总人口70447人。界头镇自然生态环境优越,日照充足、雨量适宜,气候温暖,具有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全县重要的烟、粮、油生产基地,素有“腾越粮仓”和“边陲江南”之美誉。2014年,完成生产总值15.09亿元,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6608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348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2014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田园风光”,2015年,被评为“全国宜居示范小镇之一”。
一直以来,界头镇始终以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为目标,围绕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气爽”的美丽界头这根主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按照“五个结合”的要求,扎实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主要做法如下:
一、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做到土地利用与总体规划相结合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村庄建设规划,成立了由镇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驻村新农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为成员的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镇村一体化的联动机制,在既充分发挥专业设计人员的核心作用,又广泛听取村干部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保山市村庄规划村庄整治技术导则(试行)》要求,科学制定了《界头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到土地利用与总体规划相结合。一是根据每个村民小组、自然村的实际情况,合理统筹规划建设用地,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稳定耕地数量,合理划定村庄宅基地建设区域红线,在村庄周围根据人口数量统一选址,划定地块作为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用于今后审批住宅用地、公共活动场所用地。二是严格按照村庄规划审批农村建房宅基地,在审批农村建房宅基地时,必须先由国土、集镇办同时到场踏勘是否符合村庄规划,符合的,由集镇办出具规划许可证后国土部门方可审批宅基地。三是注重与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落地、项目顺利实施。四是按照建设规划、整治规划和近期集中建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三个梯次,科学制定村庄规划。五是注重示范引领,按照“做美乡村、展示特色”的发展思路,围绕“村在林中、林在田中、人在画中”的要求,重点规划建设了大营秀美示范村、沙坝—大园子乡村旅游富裕示范村、新庄魅力示范村、界头幸福示范村、大塘活力示范村五个美丽村庄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铺开村庄规划。
二、着眼长远,合理布局,做到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结合
以“城乡一体化”为总要求,立足镇情,着眼长远发展,抓实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一是按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秀美之村;家家能生产、户户能经营、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的富裕之村;传承历史、延续文脉、特色鲜明的魅力之村;功能完善、服务优良、保障坚实的幸福之村;创新创造、管理民主、体制优越的活力之村”的要求,以社区为单元,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生态优先、景观优先、公建优先为准则,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突出农村特色,保留农村元素,将地域相连、产业相近、文化相似的村落整合起来进行连片规划。二是根据镇域规划,按照“中心集镇、中心村、特色村、宜居村”四种类型,将地质灾害、滑坡搬迁、零散山区村寨等,本着小村并大村、弱村并强村、交通不便的村并交通便捷的村、合并临近村的原则,因地制宜撤并规模较小山区村(一般为5户以下)及地处偏远、严重缺水、交通不便、条件恶劣、发展潜力小的村庄,确保村寨和群众“搬得来、并得拢、能发展、致富快”。规划撤并的村庄,除危房维修以外,所有集体和个人的建设活动(包括危房改造),都不得在原村址进行,应纳入所并入的村庄统一规划。三是围绕“四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规划基础设施,倡导“传统模式建房,现代理念装修”,推进“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结合农家小院建设,积极探索“周末度假农庄”,大力推进农家乐、民居旅馆建设,充分挖掘乡土菜肴、乡土文化,使其宜居、宜业、宜游,实现群众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培育民风,注重环保,做到与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
以“提升全镇整体卫生水平,打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为目标,以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水、电、路、房为重点,大力实施“家居环境整治”工程。一是建立健全“镇财政补一点、社区出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农村垃圾费用机制,增购垃圾清运车,补全配齐垃圾收处设备,全面落实“组收集、村运输、镇处理”的农村垃圾综合处理模式,最大限度规范处理农村垃圾。二是实行农户“门前三包”、定时定点倾倒垃圾、义务清除白色污染、村组道路全天保洁等村规民约,引导和鼓励群众选择低碳和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型能源。三是加强龙川江两岸、房前屋后、村头地尾及公路沿线的绿化,加大“全民控塑”力度,加强对农用塑料薄膜的回收和集中处理。四是严格体现乡土本色,保持界头传统建筑风格,在划定的建设用地建房必须房向统一、提倡建盖木房,充分考虑防震烈度,倡导使用本土建筑材料,严禁将城市建筑垃圾引入农村。严格控制外墙色调,注意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五是全面治理农村闲置房、废弃房、危旧房和乱搭建行为,积极处置空心村和石结构房问题;引导群众加强清除屋顶杂物,拆除屋顶违法或不雅搭建物,规范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的安装,遮蔽或美化处理屋顶空调等设备,喷涂或涂刷屋顶立面,使屋顶达到整齐、洁净、优美的效果。
四、做美村庄,彰显特色,做到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一是牢固树立小村庄大旅游发展理念,按照实施“农旅联姻”工程,规划建成集“种植示范、旅游观光、休闲体验、文化度假”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围绕“做美村庄、展示特色”的目标,注重与山水田园、历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民俗、风土人情、地热温泉等优势资源的开发相结合,因村制宜、突出重点,结合自然地形,依托山水资源,精心设计载体,形成“一景、一业、一貌、一品”,彰显村庄特色。二是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建构筑物、古树名木、标志物,体现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理念,通过规划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乡土景观,达到美丽乡村、新农村规划建设景点化。三是尊重地方文脉,突出乡土风情、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结合民风民俗,展示地方文化,体现乡土气息,营造有利形成村庄特色的景观环境,特别重视保护整体历史环境和传统风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庄,重视保护特色民居、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挖掘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村庄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等特点,提炼出不同地区村庄风貌空间特色、景观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五、立足生态,和谐发展,做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一是充分利用农村地形起伏变化的特点,选择本地、与乡村环境氛围相协调的乡土材料,本着简朴、经济的原则,采取灵活布局方式,形成独特景观,做到生态保护与规划建设的“双赢”。二是绿化规化保护和利用现有村庄良好的自然环境,特别注意利用村庄的河道和山坡植被,提高村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村中的河、溪、塘等水面,充分利用河流、坑塘、水渠及其岸线,通过规划手段形成独特的滨水景观,使农村与水环境和谐共生,发挥其防洪、排涝、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作用。三是注重村庄风格的协调统一,呈现自然、简洁的村庄整体风貌,充分利用本地乡土植物,充分利用空闲地和不宜建设地段,做到见缝插绿,在房前屋后规划绿化,形成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村庄绿化景观效果。
界头镇被列为全市村镇规划工作争当排头兵的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各级对界头发展的关注与认可,极大的增强了我们工作的信心和勇气,但我们深知,在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中,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各位领导的指示精神,及时发现和改正不足之处,以更加为民的深情、更加务实的闯劲、更加清廉的作风,全面推动界头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同时,由于界头是滇西重点农业大镇,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现代农业界头示范园区和界头现代农业特色小镇任重道远,希望各级领导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界头的发展。
腾冲市中和镇新岐社区
新岐社区位于中和镇西部,距中和镇政府驻地15公里,国土面积53.6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2014年末,有1177户,4521人。2012年县委、政府将新岐社区列为“古村落、新风貌”建设示范点,2014年新岐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理事单位称号。新岐紧紧抓住机遇,以“打造全市乡村生态旅游观光第一村”为目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抓好村庄规划、建设、整治、管理四项措施,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改善。社区呈现了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群众收入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一、“三个坚持”有力推进美丽新岐建设
在建设新岐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与分步实施。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将规划作为谋划蓝图和凝聚整个社区共识的基础性工作及重要环节。结合建设“古村落、新风貌”美丽乡村的要求,编制规划方案,明确保护、改造提升、新建等类型的村庄布点,划分村民居住、旅游开发、产业发展等功能区域,突出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村容村貌美观的农村新社区建设布局。建设过程中,按照规划量力而行、分布实施。在村庄建设上,投入25万元,邀请专家测绘出村庄1:500地形图,综合分析新岐的区位与现状、自然环境、建筑特色等,明确了村庄保护的重点,对未来发展的交通、水系、绿化、美化、亮化、风土人情的挖掘整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整个社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布局,以及如何依托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进行了全面规划和设计,形成了《新岐古村落旅游开发保护规划方案》,该方案经腾冲县规委会评审通过,开创了村级规划上县规委会评审的先河。二是坚持建设与保护传承。在规划中,树立一个意识,即保护意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保护生态、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田园风光、保护古树、古建筑、古巷、古街道结合起来,不搞大拆大建,推倒重建,做到保护与建设并重。注重一个传承,即注重传承新岐民俗民间文化、特色建筑、民间工艺和技术。并与建设良好生态结合,实现文化与生态相容。三是坚持外部引入与内生创新。倡导一个注入,即倡导注入现代城市文明生活理念,在建设中注入城市生活中的标准间、太阳能、洗澡间、节能灶、卫生厨房、停车场、文化活动场所等现代文明元素。力求两个创新,就是力求引导新岐人民群众创新经营体制,创新发展方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做好产业发展,新岐邀请有关专业部门到村里调研、把脉,确定发展方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首先确定了生态水源林,将它作为新岐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加以保护。
二、强化生态建设,大力培植山区特色新产业
新岐以发展高原生态高效特色产业为目标,保护天然林,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积极培植特色经济林。一是对许多见山不见树、见树不成林的低效林地进行改造,先后改造种植了5万多亩的人工用材林。二是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政策机遇,将整个社区1万多亩的坡地、低产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进一步壮大林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在一些草场、洼地、荒坡种植了2万多亩的特色经济林。“三分种,七分管”,新岐社区将林木种植和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有机结合,种管并举,加强对林地和林木的保护力度,坚决制止毁林开垦和违法挖沙取石,社区“两委”与村民小组长,村民小组长与每户农户签订了《生态环境保护承诺书》、《森林限额采伐承诺书》、《消防安全承诺书》,同时根据实际成立了林场办,制定了林业管理制度,采取“三级营林”管理,将6万亩人工用材林分配给村集体2万亩、村民小组2万亩、村民2万亩,聘请了17名护林员,划分各自职责片区,对片区内的所有林地进行管理,使群众真正得实惠,逐渐形成了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林产品有效供给、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新岐也从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县的林业强村。目前,新岐共有天然林0.5万亩,人工用材林6万亩,特色经济林2.5万亩(其中,套种泡核桃1.37万亩,红花油茶1.13万亩、草果560亩)。林业资产总值达4亿元,其中人工用材林占70%,特色经济林占30%;人均拥有人工用材林13.6亩、经济林5.6亩,森林覆盖率达95%。2014年实现泡核桃收入达7万多元,红花油茶收入40多万元,林下种植草果平均每户实现收入4000多元。社区还引导群众在特色经济林区里办起了6个养殖厂,在特色经济林里种植青饲料来饲养家畜,用饲养家畜所产生的粪便来产生沼气,用沼气来做饭、照明,用沼渣来浇灌泡核桃和红花油茶,走出了一条“林、饲、畜、沼”的发展新模式,着力培育产业大户,努力灌输产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思想。顺利组建两个专业合作社,以林业、养殖业、种植业、林种木出售为主,目前农民入社率达60%以上。通过以上措施预计到2016年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倍增的目标,达到1.2万元。
三、上帮扶、下齐心,新岐村庄建设实现“五步走”
新岐社区抓住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社区“两委”的带领下,群策群力,多方筹措资金,新岐社区抓住全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以下,在社区“两委”的带领下,群策群力,多方筹措资金,共投入约1.2亿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6788万元,村集体投入资金3900多万元,群众自筹1312万元)建设美丽新岐,采取村级“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群众主动投工投劳建设美丽乡村。在村规民约中规定了村内道路自主硬化的激励机制,对硬化村内主道的,村集体补助总投资的50%;硬化入户巷道的,村集体补助总投资的30%;在所辖林区修筑护林防火通道的,给予补助总投资的70%,大大激发了群众自主建设的积极性,整个社区呈现出“比、学、赶、帮、超”的建设氛围。几年来,新岐村庄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村庄建设实现了“五步走”。一是群众喝上了放心水、住上了安全房。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近700户农户家居通过改造面貌全新,青砖黛瓦的整体民居建筑风貌基本成形,初步形成了“古风与新意相互交融”的村落风貌。二是解决了村庄污水乱排、垃圾乱堆现象,切实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完成了岐灵湖排污沟工程建设,修建了长3.6千米的蛇电河引水沟。同时,将全社区划分为七个区块进行公开招标,由中标人进行打扫和监督管理,实行门前“三包”、按时清运、集中焚烧的处理原则,保证了村庄的风貌整洁。三是村庄道路实现全部硬化。硬化村内道路约8公里,硬化率达100%;修筑砂石路面的村内护林防火通道约200多公里;修通了影响整个社区发展的总长14.2公里的通村柏油路,成为腾冲山区农村通柏油路的第一村。四是村庄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对原新岐完小进行了改造提升,新建的多媒体教室引领现代化教育,投资修建了村民文体活动场所,修复了魁星阁、冒盔仙山、土主大庙、段氏宗祠等名胜古迹,建设了社区、林场、卫生所办公区,有力推动了新岐社会事业的发展。五是实施了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新建了占地160多亩的岐灵人工湖景观,在村庄周围种植了6000余株樱花、茶花、枫树等各类树木,在村内道路上安装了200多盏路灯,全面改善了乡村面貌。
四、善探索、敢突破,积极创新乡村管理新机制
在发展过程中,新岐社区始终认为只有选好带头人,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才能保证社区稳健发展。一是围绕组织核心化,配好班子。在上级党委的指导和帮助下,新岐把一批人品好、干实事、群众认可的人员充实到社区党组织中,同时将人品正、作风实、想干事、能干事、群众信任的人员选作社区“两委”的带头人,并注重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积极吸收本社区有志青年进入社区干部队伍、重点培养,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真正发挥了村级党组织的核心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围绕产业组织化和产品市场化,创新产业经营机制。新岐在种植人工用材林、特色经济林和发展乡村旅游中,充分发挥林场办、泡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由林场办负责护林防火、林业安全和监管,由专业合作社负责相应产业的经营管理,切实让每一个产业有一个组织联系,更好的发挥效益。同时,紧紧抓住市场这一根本,依托市场来培植产业,让“产品变为商品”这一思路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始终。三是围绕群团组织公益化,创新社会管理。充分调动各类群团组织的积极性,高要求组建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广泛参与村庄建设规划、宣传动员、矛盾调解、工程监督、后续管理等具体事项,解决了公益事业建设管理主体缺位的问题,使村内公共事务有人愿管、敢管、会管,做到建管并重。同时,对村集体挂果的800多亩红花油茶,在社区“两委”的监督管理下,交由老年协会具体经营,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更好的发挥老年群众的作用。吸纳妇女加入村、组两级管理机构,实现妇女当家作主。经过努力,新岐社区已形成了由社区“两委”领导,理事会牵头实施,妇女组织、老年协会、村林场办、文艺队、各村民小组等各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群众监督的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有效的发挥了各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促使群众自发的、广泛的参与到村庄事务管理中去,从上到下拧成一股绳,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乡村群众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干群关系更加和谐,邻里之间更加和睦,社会治安更加稳定,和谐乡村得到巩固。四是依法依规进一步健全完善《村规民约》。通过全体村民代表讨论,结合村情对《村规民约》进行了完善修编,从农、林、牧发展和土地利用、村庄建设管理、教育卫生、社会治安、乡风文明等方面明确了村民的权利、责任、义务和奖惩标准,严格要求村民按章执行,切实保障制度发挥作用。如:在新岐的村规民约中,对村民子女升学考试情况做出了明确的奖励规定,对考上名牌大学、重点大学、一般本科大学、专科大学、高中和全镇初中第一名的学生分别进行相应的一次性20000元、5000元、3000元、2000元、200元、100元奖励,对尊师重教的村民也给予一定褒奖,2011年,新岐社区闫林明同学以保山市高考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五是充分运用经济发展成果改善民生。由于管护到位,林业效益大幅提高,社区“两委”决定将发展成果与全体民众共享。先后由村集体筹资建设了新岐社区完小、老年活动中心;对辖区内村民的群防群治费实行全免,全部由村集体承担;在逢年过节时给予60岁以上老人50-100元的慰问金;给予独生子女户、双女户每对夫妇每月100元的生活费补贴,其子女上学学费由村集体报销;每年都对困难户、党员、退休干部、双女户、独生子女户、军属等进行慰问,年均发出慰问金2万多元。
五、扬个性、促包容,大力推进新岐文化繁荣发展
新岐自古就是古西南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重要驿站,清朝康熙年间新岐人民即开始定居,历史悠久。历经多年的驿站丝路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沉淀,形成了以碉卡遗址、宗祠建筑、寺观宙宇、狩猎节庆、农耕祈祠等为代表的表现元素,构成了新岐文化的重要支撑,形成了浓郁深厚的文化蕴藏。我们以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为统领,以传承和发扬土著文化为形式,恢复和开展了以民间山歌歌会为代表的民间文艺活动,让新岐文化浮现在美丽新岐的山山水水,为新岐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文化灵魂。社区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积极创建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三位一体”的文化服务中心,让村民重点学习泡核桃、红花油茶种植管理等使用技术,使每位村干部、党小组长、青年骨干都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增强创业致富的能力,夯实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尊敬的各位领导,新岐能由昔日落后的穷山村变成了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产生活质量有了质的提升,这些都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建设“古村落、新风貌”示范点的要求,重点抓实村庄规划、建设、整治、管理四项工作,加快建设集山区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努力把新岐建成继和顺古镇、江东银杏村之后的又一张腾冲乡村旅游新名片。
隆阳区村镇规划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城乡规划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隆阳实际,现将我区近年来城乡规划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做法和成效简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规划编制
隆阳区国土面积5011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共计1946个村庄(含潞江农场和新城农场的23个生产队),其中289个行政村、1657个自然村。隆阳区所辖的16个乡镇于2006年委托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集镇总体规划,2012年全区1946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实现了全区镇乡村规划的全覆盖。2011年,隆阳区对10个省市特色小镇启动了特色规划编制工作,瓦窑镇(商贸型)、潞江镇(现代农业型)、蒲缥镇(工业型)三个省级特色小镇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批准实施。市级特色小镇为板桥(历史文化名镇)、金鸡(历史文化名镇)、汉庄(工业型)、辛街(商贸型)、水寨(保护型)、芒宽(旅游型)、西邑(现代农业型)共7个。其中板桥镇、金鸡乡、辛街乡由市规划局委托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按中心城市功能片区的要求编制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汉庄镇由保山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编制。水寨、西邑、芒宽特色规划分别由乡镇委托昆明东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西部智库规划研究院、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编制,并通过了市区专家评审。《水寨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蒲缥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分别由水寨乡、蒲缥镇政府委托昆明东陆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现已完成编制并于2015年7月获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水寨、蒲缥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预计年底可完成规划编制。
(二)规划管理
区级乡镇规划管理部门设在乡镇42018个乡镇(街道)均设置144131。隆阳区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划许可审批。其中,保山中心城市规划区1050平方公里内的永昌、兰城、板桥、汉庄、金鸡、河图、辛街的建设项目规划编制、项目选址审批、规划审批管理由保山市规划局负责,潞江镇的规划审批由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去管委会负责。其他乡镇,在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建设项目和集体土地上的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的建设项目实行“一书三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规划管理制度,由各乡(镇)初审报区住建局审批;在规划区内集体土地上的建设项目实行“一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规划管理制度和《云南省村镇房屋建设准建证》的开工许可制度,由各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审批核发。截止目前,实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全覆盖。
(三)传统村落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于2012年开展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我区通过传统村落申报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整合各部门项目和资金,积极推动村庄规划建设行动。截止目前我区已有8个村庄成功申报为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1个板桥镇板桥村;第二批5个,分别是金鸡乡金鸡村、育德村、河图镇西街村、水寨乡水寨村、芒宽乡芒龙村;第三批2个,分别是潞江镇芒旦村委会老城村和瓦房乡党东村委会党东村。板桥、金鸡、育德、水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西街村、党东村、芒龙村、老城村的传统村落规划已编制完成并报省住建厅申请审查。板桥传统村落保护整合中央财政资金500万元已到位,其中通过财政下达200万元,环保下达200万元,文化下达100万元。金鸡村、育德村已列入2015年度第一批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范围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现正按有关要求进行前期工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我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加大中央财政资金补助申请力度,区政府办公室于6月1号印发了《隆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5年传统村落推荐上报前期调查工作的通知》(隆政办电〔2015〕36号),2015年,我区各乡镇推荐上报了41个村庄申报传统村落,经区住建局、区财政局、区新农办、区文化局、区扶贫办、区环保局、区民宗局等部门进行现场踏勘,初步评审出32个村庄上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四)村庄整治
根据《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意见》(保发〔2012〕2号)、《中共保山市委关于开展“四群”教育的意见》(保发〔2012〕3号)、《中共保山市委办公室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实施村庄规划建设行动的意见》(保办发〔2012〕37号)精神,制定了《隆阳区村庄规划建设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实施以“四清、四改、两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专项行动,以试点村为重点,充分整合了“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农网升级改造、自然村党组织(村民)活动场所、文化惠民示范村、村级综合文化室建设以及旅游小镇、生态乡镇打造等项目,全面推进全区村庄整治工作,力争在2012年-2016年的5年内,使全区80%以上的村庄“脏、乱、差”的问题基本得到治理。2015年村庄整治任务数为310个,截止9月,根据各乡镇上报数据统计,我区已基本完成120个自然村的整治工作,其余190个自然村的整治工作正在推进。
(五)多规合一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971号)以及《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在部分县(市、区)开展“四规合一”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云发改调节〔2014〕1261号)精神,按照市级部署安排,隆阳区被选定为“多规合一”工作试点,截止目前地下管线普查已完成外业测量及内业数据整理里程为517公里,占工程总量41%,计划本年内可完成工作;蒲缥、芒宽、水寨、瓦窑、瓦渡、西邑6个乡镇1:500地形图已完成测绘,瓦房、瓦马、丙麻、杨柳4个乡镇正在测绘,月底可提交成果;隆阳区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交通规划已完成初稿;隆阳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调整完善之中,计划2016年6月底前可完成数据库更新及成果报备工作;林地保护规划二类调查正进行现场收资,计划2016年提供调查成果;环境保护规划正在开展,计划年底可完成。
(六)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
2015年9月11日,根据《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开展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规划编制的通知》(云建村函〔2015〕559号)的要求,我区6个省级规划建设示范村:潞江镇莫卡村委会赧浒村、潞江镇芒旦村委会老城村、板桥镇北汉庄居委会大汉庄村、板桥镇板桥村委会板桥村、蒲缥镇塘子沟村委会塘子沟村、金鸡乡育德村委会育德村已委托中国城市科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示范村规划,现已完成现场收资和踏勘工作,规划正在编制中。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明确责任。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确保城乡规划依法实施,保山市于年月日印发了保山中心城市规划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保山中心城市平方公里规划区内的规划编制、项目选址审批、规划管理的具体细则从基层抓起,从基础做起,为形成“一张规划图、一套指标体系、一个信息平台、一个协调机制、一个审批流程、一个监督体系、一个反馈机制”的综合保障机制和“多规合一”系统平台做好了准备。同时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城镇化发展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拟定了《隆阳区年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施及考核方案》,并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各级党政干部政绩综合考核和“三农”综合考核,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干部选拔任用和拨付下年度扶持资金、以奖代补资金的主要依据。
(二)强化管理,增强力量。隆阳区认真贯彻落实管理办法,对中心城市规划区涉及的永昌、兰城、板桥、金鸡、河图、辛街按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村庄(社区)配备2名、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村庄(社区)配备1名的标准配备了村级规划建设协管员。并名司勤人员到村担任村庄规划管理员、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充实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确保了乡镇规划的落实。
(三)强化审批,严格整治。规范农户建房项目规划审批程序,广泛宣传,推动普及农村住房规划许可制度,实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全覆盖;编制了隆阳区农村建房通用图集,对份,现场止停户,拆除户,拆除面积平方米
(四)强化环境整治,四清、四改、两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专项行动,建立户收集、组清运、村处理、乡协调、区督导的包保责任制,深入持久开展了专项行动。截至目前,263
(五)强化项目实施。,的中的已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其中4,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履行国家有关项目审批程序,认真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等项目“四制”要求。同时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和项目审计,所有资金使用均实行了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在资金的使用运行过程中,全部按照国债资金的管理要求执行,无截留、挤占及挪用情况发生。
(六)深入群众,求真务实。隆阳区高度重视村镇规划修改完善,将其作为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活动的具体表现。通过区政府牵头、部门协调配合、群众参与的方式进行规划编制。以《隆阳区域城镇化发展布局规划》为例,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区住建局和规划编制单位前后三次深入全区16个乡镇200多个村庄进行现场踏勘和收集资料,召开村民座谈会40多次,发放村民调查表近15000份,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村民对规划提出意见建议,参与规划决策,充分体现村民的意愿和想法。
三、存在困难
(一)村镇规划与实际结合不强,导致规划实施困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村建设用地与土地利用保护、林地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建设用地无法保障,建设需求无法满足,而土地林地调规困难,导致违法占地建设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乡镇规划实施,同时也增加了拆迁量和补偿安置成本。
(二)资金缺乏。村庄规划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多规合一”、“一水两污”项目建设均需要大量资金,村庄建设融资渠道有限,资金缺口较大。
(三)项目整合困难。村镇建设项目资金下达渠道不一,项目申报要求不一,前期工作繁杂重复,后期验收标准不一,导致项目整合困难。
(四)部分群众认识有偏差,参与动力不足。部分群众村庄规划认识不足、大局观不强,导致村庄规划、村庄整治实施困难。
(五)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难。乡镇规划管理人员在岗不在位,流动性大的情况普遍存在,无法有效的开展村镇规划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培训。同时,专业技术人员及设备、车辆缺乏,经费紧张,致使村庄规划建设管理难度加大。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与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提升村镇规划。针对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强现场调研,广泛的征求民意,变被动规划为主动规划,增强规划可操作性。
(二)进一步加大项目的整合力度。在政府安排村镇规划建设资金的基础上,积极整合省市区级各类资金,统筹资金调度,专项用于村镇规划建设工作。发挥好牵头部门的牵头作用,切实整合新农村、扶贫、财政、环保、文体等部门的项目,集中财力物力全力打造美丽乡村,项目一经批准,就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三)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规划建设管理队伍,落实规划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规划管理人员(村干部)培训,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制定村民公约,建立健全一支以农户为成员的村庄规划督查组,通过村庄规划和村民公约,使其成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新型工作机制。
(四)进一步加强违法建设整治和环境整治。对,继续加强宣传和巡查力度,发现一起、拆除一起、教育一方、震慑一片,坚决遏制住违建的势头。对村镇环境的“脏、乱、差”现象进一步加强治理,强化村民公约的作用,提升村民自我管理的意识,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清洁的田园、家园、水源和能源,创建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五)进一步强化宣传发动。依托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优势,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并投入到村庄规划编制和各项建设与监督管理工作中,使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与村规民约有机衔接,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云南省城乡规划条例》、《云南省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办理法》真正深入、落实到农村。
施甸县村镇规划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我县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市规划局的指导、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把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作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础,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紧紧围绕“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家在湖畔、十里荷塘、鸟语花香”的发展思路,按照“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水墨施甸&秘汤胜地”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推动全县村镇规划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2014年末,全县城市建成区面积6.7平方公里,其中乡集镇建成区面积达到9.87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0.3万人,1381个村庄规划编制全部完成。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前瞻性,以规划引领乡村发展。
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将规划作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完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
(二)确定城乡规划编制思路
坚持以我县“十二五”村庄规划和《施甸县村庄规划编制三年工作方案》,以工业园区、特色产业、服务业发展为支撑,建设一批功能各异、风格独特、环境优美的小城镇群,充分体现“两翼”的经济增长及效应和特色小城镇“多极”发展的梯次推动效应。“北翼”水长—由旺以依托工业园区配套发展为主建设新兴工业型小城镇。“南翼”姚关以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为主建设省级旅游小镇。其它乡镇结合地域实际建设:太平建设为温泉度假、抗战文化旅游小城镇;仁和以促进县区内外农畜产品专业生产加工基地、食品加工业和商贸集市等为主,建设商贸加工型小城镇;旧城、酒房、万兴、何元、老麦以种植业农产品产销为主,发展基地型小城镇;摆榔、木老元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主,建设自然生态型小城镇。
(三)健全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我县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把城乡规划作为引导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大力促进规划管理向乡村延伸,高投入、高起点、全方位推进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建立开放的工作机制,广泛吸引省内外规划设计编制单位共同参与,不断提高城市重点规划编制工作水平;目前,我县姚关镇完成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县域坝区村庄布点规划,除甸阳镇纳入县城总体规划编制外,其他12个乡镇已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在总规层面实现了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
(四)严格执行城乡规划行政审批制度
一是严格执行规划审查决策机制。我局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对县城规划区、重点工程项目选址、用地规划进行严格把关,对项目建设进行科学论证,反复研究,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保证了规划决策的科学合理性。
二是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我局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村民宅基地转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