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佛教神道教 基督教的三教老祖

三教圣人的前世今生及其与道家太极八卦的不解之缘
道家强调的是修真,说真话,办真事,返本归真,做真人。世间历史如戏,修真界中的高人们自然能够窥测到历史大戏的剧本真相,知晓过去未来的因果轮回与吉凶祸福,只因天机不可尽泄,就只能以各种预言的形式提前预告了未来历史的发展进程。黄帝《阴符经》、姜子牙《乾坤万年歌》、诸葛亮《马前课》、《武侯百年乩》、袁天罡与李淳风《推背图》、刘伯温《烧饼歌》、《陕西太白山刘伯温碑记》、邵雍《梅花诗》等几乎都准确预言了后来的历史一直到代。时代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佛道神三家共同推选的救世大圣人&&三教圣人将会亲自下世到神州中华,拯患救难、普度众生、再造乾坤、开创未来,这是在各种预言中揭示的天象!三教圣人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转生过很多次,他曾经是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周文王、汉朝韩信、唐太宗李世民、元明朝张三丰,三教圣人与各个朝代的人都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次转世都是建立了不朽的功德,三教圣人也在西方转生过,与各大宗教也都结缘了,他是佛道神三家的三神帝王&&即道家的紫薇圣人、佛家的转轮圣王弥勒佛、基督教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救世主弥赛亚是同一位大圣人!时代的三教圣人将以转轮圣王弥勒佛的形象出现,因为佛能够普度众生,能够化解乱世渊源。在《武侯百年乩》中紫薇圣人也被称为(儒释道)三教圣人,在五百年前的预言书《格庵遗录》中以一本书的篇幅详细的描述了三教圣人的前世今生,所以识别三教圣人的一个简单的方法是:他有没有伏羲帝与周文王那样的功德,有没有创制出类似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中天印符即弓乙灵符、永生神印!一、伏羲帝与先天八卦始祖伏羲称太昊,先天八卦开天道;曾经转生周文王,后天八卦辟地道;末世再为弥勒佛,中天印符兴人道;善始善终救众生,弓乙灵符把命保!&&&&&&&&&&&&&&&&&&&&&&&伏羲时代龙马出现于河水,身负先天河图少男少女先天河图羲易理气造化法(《格庵遗录》,后面加引号的粗体字如无特殊注明,均来自《格庵遗录》):先天河图以少男少女(少男为艮,为山;少女为兑,为泽)象征之理由在于,此先天河图之理源于无极而初生太极之故,故指河图为初生之时,而其根本是因为先天河图天一生水之子芳成为冬至,然后一阳始生之故。河图是伏羲在治天下时,于河水涌出酷似首龙身马的神秘的动物,此身带有包尽宇宙万物相生之理、生成变化与自然循环之理的五十五占神秘之图,故为河图。先天河图包含阴阳之理、五行之理、干支之理,具有宇宙相生变化之理与自然法则。河图具四大表像及与其内涵一曰太极,二曰两仪,三曰四像,四曰八卦;以五与十为太极,以二十奇、二十偶为阴阳两仪;以阳交于阴,阴交与阳而生天之四像与地之四像;以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序排成八卦。简言之河图之五十五占,阳爻二十五,阴爻三十占也。万物之精神,阳少阴多而内虚外实,是为离虚中之卦像也,故离在南而待于天运回泰。至于说羲易理气造化法,理气本是性理学用词,羲易理气是指伏羲之易先天河图之理致气。众所周知,所谓的东方文化无不出自于伏羲先天河图,故后人点评&孔子之教出于河图,老子之教出于河图&,而堪称&东方三大思想&之儒家、道家、墨家其本在于河图!&伏羲创制了先天八卦,中间是一般人认识的黑白太极图将先天八卦按照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顺序连接,形成了一个S形状,代表阴阳相生,天道很顺利&开辟以来初逢运三八木运始皇出、五帝中之首上仁易理之中秘藏文句、儒佛仙三理奇妙法用之易理出现也:&三八木运&,三八木为东方木,是双木,是指&双木圣人&弥勒,&始皇出&指弥勒是始皇伏羲帝(木德)转世,大圣人曾经是五帝之中的&首上仁&伏羲。伏羲是中华神传文化之始祖,以木德为王,他根据先天河图五十五占显示的天意,制作了先天八卦,传之后世治理天下万物,先天八卦是阴阳相和相生的,比如尧舜禹都是禅让天下,尧的火德与舜的土德相生,舜的土德又与禹的金德相生,所以从伏羲时代到夏禹王时代的这个三皇五帝时期是人神共存时期,以天道为主导,那时的中华文化是一些神下世传给人的,他们做事情都比较顺利,所以能够做出很多成就来,是以易理为首的增长知识的儒道法。如果用人来比喻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那么这个天道时期就像人的少男少女时期,是纯朴美好的无极时期。这段历史对现代人来说简直就是神话,认为不可思议,实际上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因为在夏禹王时代的一场大洪水将很多文明给毁灭了,只留下了一些点点滴滴的记载,使得那些古老的传统中华文化得以保留,但是对后人来说就成了难以理解的神话传说了。先天大道的太极,大白,代表先天八卦与河图之理的红蓝太极图,红属火,蓝属木,木火阴阳相生为主&&大小白何为河洛之数&、&龙马太白灵龟小白&、&两弓不和背弓也&双弓相和弯弓矣&:&大小白何为&中大白指先天大道的红蓝太极,代表先天八卦与河图之理;小白指现在人们熟悉的道家的红黑太极,代表后天八卦与洛书之理。弓主要指太极阴阳曲线,两弓不和背弓是指道家的红黑太极阴阳相背之形状;双弓相和弯弓是指先天大道的红蓝太极阴阳相合之形状。&&二、周文王与后天八卦、周易&&&&&伏羲始皇再转世,文王拘而演周易;&&&&&凤鸣岐山应劫出,后天八卦天下治;&&&&&两木圣人临末世,弓乙灵符来救世;&&&&&末世审判辨正邪,人兽分别两端日!&&&&&&&&&&&&&&&&&&大禹时代神龟出现于洛水,身负后天洛书先天河图已去之后天洛书到来也中男中女后天洛书周易理气变化法、八卦阴阳着乱故相生变为相克也八卦磨炼周易法四时动作一般之:&&&夏禹王时代一场洪水几乎隔绝了之前三皇五帝时代的文明,大禹治水时洛水出现神龟身负后天洛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了&家天下&王朝更替的时代。用于反映天道规律的伏羲先天八卦渐渐的不能准确反映越来越复杂的人类社会的规律了,所以到了商周两朝更替的时候,伏羲帝又转世为周文王姬昌创制后天八卦,将先天八卦变而通之,变而用之,并演化出六十四卦周易。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拘留在羑里(即宋朝时的汤阴,武穆王岳飞的出生地)时,依据后天洛书四十五占推演周易,易经由原始图像变成文字卦象,这就是所谓的周易、后天八卦。后天洛书即地八卦属地道,犹如太极阴阳相生相克,以相克为主。所以从周文王到现代的这三千年时期是魔炼人的时期,要取得任何成就都必须先经历魔难,这个时期中国的各种王朝更替频繁,是阴阳相生相克、魔炼各朝国民的太极佛道法,比如唐宋元明清的德性按照&土木金火水&的顺序五行相克,唐宋元明清都是靠战争武力来更替政权。如果用人来比喻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那么这个地道时期就像人成长过程中的中男中女时期,是充满坎坷之路的太极时期。所以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腐刑而作《史记》。&总的来说从周朝之后的三千年是以佛教信仰为主,因为这三千年是&释迦之运三千年&,是佛道法时期。周文王创制了后天八卦,中间是一般人认识的黑白太极图将后天八卦按照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的顺序连接,形成了一个互相交错的奇怪形状,代表阴阳相克为主,地道多魔难&八卦六十四爻数易理出现红桃花&:据《中国历代神仙通鉴》与《格庵遗录》记载,周文王是五帝中之首上仁&伏羲帝转世,周文王姬昌应了凤鸣岐山的天兆,应劫出治,开创了&礼乐文章八百秋&的周朝。同时周文王为后世留下了后天八卦以及六十四卦卦辞。红桃花是指创制中天印符的桃符神人弥勒,&易理出现红桃花&说明了周文王与弥勒的关系。而开辟以来初逢运三八木运始皇出一句中指明了&两木圣人&弥勒是始皇伏羲帝转世。综上所述,伏羲帝、周文王、弥勒是同一个大圣人在不同时期的转世。伏羲帝以木德为王,周文王也是以木德为王,这是弥勒被称为&两木圣人&的原因之一。根据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的科学研究,万物有灵,人的灵魂是不灭的,灵魂转生后所有外在的东西比如功名利禄都带不走,只有内在的本质比如天赋、秉性、才能、特长、因缘等才能够带走。儒家经典五经之首的《周易》就是在西周时出现的,其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武术、炼丹、养生、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心理、伦理、军事、宗教、卜筮、堪舆等诸多方面。《周易》是以六十四卦构成的,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進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这些文字叫做传文,称为《易传》。现存的《周易》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周易》是中国传统医学之源,二者之间密不可分。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在其著作《医易义》中所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周易》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弥久而不衰。道家的太极,小白,代表后天八卦与洛书的红黑太极图,红属火,黑属水,水火阴阳相克为主&&大小白何为河洛之数&、&龙马太白灵龟小白&、&两弓不和背弓也&双弓相和弯弓矣&:&大小白何为&中大白指先天大道的红蓝太极,代表先天八卦与河图之理;小白指现在人们熟悉的道家的红黑太极,代表后天八卦与洛书之理。弓主要指太极阴阳曲线,两弓不和背弓是指道家的红黑太极阴阳相背之形状;双弓相和弯弓是指先天大道的红蓝太极阴阳相合之形状。&&三之诸葛八韩信三八青林运气受&:&三之诸葛八韩信&指大圣人曾经转生为打下了汉室天下的韩信。韩信曾受&胯下之辱&,&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韩信点兵,多多宜善&。韩信不负刘邦所托,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与汉王定了三秦;又虏魏王豹,擒赵王歇;北定燕,东定齐;南败楚兵二十万,杀了名将龙且。最后在九里山摆下绝机阵,十面埋伏,杀尽楚军数十万。最终助刘邦夺得汉室天下。&西讐东逢解冤世长安大道正道令&郑本天上云中王&再来春日郑氏王&:通过&西讐东逢&提示大圣人曾经一度是西方人,当今&东逢&转生成东方人,类似的还有&西方结冤东方解&。&长安大道郑(正)道令&,这里明确讲到大圣人正是紫微星唐太宗李世民转世!李世民济世安民,缔造了为中外史学家一直称道的&贞观之治&,可谓&日月丽天&,佛教就是在唐朝兴盛起来的。&郑本天上云中王&再来春日郑(正)氏王&,这位本来在天上是云中王,这次大圣人于春日再降生东方并成为正道之王。&弥勒世尊三神大王三丰道师出现也&:大圣人就是弥勒世尊!&三神&指佛、道、神,即各类神之总称,&三神大王&即宇宙最高大觉者!&三丰道师&指大圣人曾经转生为盖世真人张三丰。元明时期的张三丰学贯儒释道三教,主张性命双修,认为正邪之别比三教之分更重要,张三丰创立了武当派,始创太极拳流传后世,历史记载张三丰活了212岁。&&三、弥勒佛与中天印符(弓乙灵符)东来佛祖名不虚,转轮圣王弥勒出;拯患救难唯圣人,万王之王救世主;弓乙灵符神印符,广济苍生活人符;三教圣人同住世,人心归正得厚福!在《封神演义》中提到不管是神仙还是妖魔鬼怪也都有劫难,每过一千五百年一大劫。三千年前殷纣王的宠妃妲己被狐狸精附体,申公豹聚集了天下的妖魔鬼怪与神仙,其中很多妖怪、神仙在周武王与姜子牙伐纣之时都难逃一劫;大约一千五百年前一场隋唐演义中又有很多妖魔鬼怪转世为人,领头的隋炀帝杨广是终南山一个修炼了多年的硕鼠转世,而以紫微星领头的神仙们分别转世为唐王李世民与大唐战将,在讨伐隋炀帝的时候度过一劫;现在正好又是一千五百年的一大劫,也就是距离上次封神演义正好是约三千年的大劫,这与现在是&地球更新期&的玛雅预言是相吻合的。佛家也预言佛历三千年前后,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将有转轮圣王降世普度众生。&象征佛家的符号金黄&卍&(万)字符,西方基督教的十字架符号实际上是万字符的简化,佛家的未来佛弥勒佛就是基督教的未来救世主弥赛亚、道家的紫薇圣人,即三教圣人&经过从周朝到现代的三千年,到了佛教所说的末法时代,神州东土的大善之人已经魔炼的差不多了,&祸因恶积不免狱&人兽分别两端日&,&&天道者生无道者死&,当大恶之人被淘汰之后,剩下的人才能进入未来的人道时期,整个人类社会将变得非常美好,那个时候阴阳相生相克的理将发生变化,相克变为相生也,文王后天八卦渐渐的不能准确反映未来的人类社会及宇宙的运行规律了。就在这个过渡时期即我们这个时代,东方人类始祖伏羲再次转生,这一次转生为救世大圣人弥勒,并且将创制反映未来人类社会及宇宙的运行规律的中天印符。中天印符属人道,阴阳由相克变为相生,是阴阳相生的皇极仙道法。如果用人来比喻中华几千年的历史,那么这个人道时期就像人成长过程中的长男长女时期,是非常美好的皇极时期。&&左右弓间弥勒佛龙华三界出世之&、&欲知弓弓乙乙处只在金鸠木兔边&:弓主要指太极阴阳曲线,&左右弓&&弓弓&指先天大道的太极与道家的太极,&乙乙&指&卍&字符,金鸠木兔指三教圣人,三教圣人弥勒不仅仅是佛家的圣人,同时还是道家与儒家的圣人,因为他曾经是东方人类始祖伏羲帝和周文王。开辟以来初逢运三八木运始皇出,&两木圣人&弥勒曾经是始皇伏羲帝,当我们通过破译窥视到东方人之始祖伏羲氏就是所有预言中提到的末世大圣人弥勒佛时,我们惊奇地发现一个天机,之所以本次人类之始之末都有这位大圣人降世,是为了救度众生而早已安排好了的!弥勒的其他称号还有很多,&两木圣人&、&两白圣人&、&三丰道师&、&三神大王&、&三神帝王&、&三碧真人&、&桃符神人&、&东方天圣&、&神马弥勒&、&弥勒世尊&、&救世真主&、&道神天主&、&白马公子&、&大圣君子&、&十胜大王&、&天上云中王&、&米亚亚倧佛&、&宇宙之尊弥天&、&上帝再临十胜&、&西气东来上帝再临&&、&万乘天子王之王&、&长安大道正道令&。后天洛书又已去中天印符更来时长男长女印符中天正易理奇造化法:继先天河图之后,后天洛书又已去中天印符更来时,中天或中天印符既为三天即先天、后天、中天之中天;既为三极即无极、太极、皇极(天极、地极、人极)之皇极,按三极弓乙灵符章之说就是申酉戌亥之仙道。那么中天则属长男长女印符,即先天河图为始生,后天洛书为成长,中道皇极为收成。此乃是反映天正之易理奇造化法,此造化为乾坤日月四时循环不息,万物消长进退,春生秋实,夏长冬藏,阳长则阴藏其内,阴长则阳藏其内,天地乾坤调养万物之天地玄妙之理。河图洛书无弓(穷)理大圣君子出世也、外有八卦九宫理内有十胜两白理&、&大小白何为&河洛之数&、&&落盘四乳十字(是)&四乙中(为)十胜(也)&&米字之形背盘之理&四角虚亏亦十字&、&利在弓弓秘文也四弓之间神工夫矣&、&&两弓不和背弓也&双弓相和弯弓矣&、&&乙乙纵横十字是&乙乙相和几元之数&:三教圣人创制的中天印符即弓乙灵符,弓乙灵符既包括了佛家十方世界的宇宙之理(&乙乙&之&卍&字符),又包括了道家太极之理(&弓弓&之太极图,大小白分别指先天大道的太极和道家的太极),大道至简至易,两白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语言浅白、道理明白,&卍&字符与两种太极图在弓乙灵符中的位置排列符合了河图洛书的八卦九宫之理,形成了一个&米&字形。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中天印符都是含有八卦九宫理的&米&字形。辰巳圣人出午未乐堂堂:辰巳圣人出指壬辰年与癸巳年间圣人出世,为世人所知,辰巳又指东方,圣人出自东方,类似的预言还有&日光东方光明世&、&无疑东方天圣出&、&和气东风真人出&、&东方一人出世也&。午未乐堂堂:到了午未年(年与年),天上天下同庆圣人救世圆满成功。世末圣君木人何木上句谋见字欲知生命处心觉金鸠木兔:世末圣君是木人,五行为木也。欲知生命处从内心觉悟,你可要知道这位大圣人是金鸠木兔。金鸠是从西方飞来的凤凰,指圣人前世某一个时期曾是西方国家君王。木兔指圣人于木兔年出生,刘伯温《金陵塔碑文》中也有&大木两条&、&能逢木兔方为寿&。大圣人降生时间辛卯年五行属松栢木,降生地点东方为木,合起来故为两木圣人。两木合一青林,《格庵遗录》常用两木青林之语,实指大圣人传法传道度人,弟子甚多,遍及世界,救护众生,终成大气候,可见紫薇圣人不是一个人在济世。&入山修道念佛者们弥勒世尊虽苦待释迦之运去不来一去不回不再来三千之运释迦预言当末下生弥勒佛&:这六句针对佛教信徒所说。入山修道念佛者们,你们虽然苦待弥勒世尊,却不知道释迦牟尼曾预言三千之运,也就是佛历三千年前后将由弥勒佛降世普度众生。这六句就是说,连释迦牟尼也都说当今时代是末法时代,他的教法已经不管用了,将由弥勒佛降世普度众生,而你们为何还固守那个佛教呢?类似预言有&释迦之运三千年弥勒出世郑(正)氏运&,这次的弥勒佛是转轮圣王、紫薇圣人,而转轮圣王的特点是在家成佛,他不会重复佛教、道教、基督教出家修行的宗教之路,而是会开创在家修炼的无宗教之路!祸因恶积不免狱人兽分别两端日、天道者生无道者死、三神帝王始出时善者多生恶者死、天降弓符天意在拯济苍生谁可知、欲识苍生保命处吉星照临真十胜、时言时言不差言广济苍生活人符这几句的意思就是各种预言中所说的世纪大审判、大淘汰。到了佛教所说的末法时代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人类的道德水准大滑坡,人类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佛道神三家都在期待的大圣人三神帝王将出世救度世人,而大圣人传出的弓乙道是衡量好坏人的唯一标准,那些作恶多端、诬陷反对圣人之道的人,散布无神邪论的外星异兽,将逃不过入地狱的下场而进入死门,那些积德行善、顺从圣人之道的人,将获得拯救进入生门,终有分别人与兽的那一天。代表圣人之道的弓乙灵符能够广济苍生,能够保命活人,能够吉星照临。三教圣人的&弓乙灵符&是能够拯救世人的保命灵符。总结一下《格庵遗录》中预言的三教圣人的前世今生转世路线:始皇伏羲周文王汉朝韩信唐太宗李世民元明朝张三丰时代的三教圣人弥勒佛中间可能还有漏掉的转世,比如大圣人曾经在西方转世等。佛家讲缘份,大圣人前面要转生这么多次,为的是与各界生命结缘。大圣人前世多是儒家与道家人物,同时与每一朝代的人都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次转世都是建立了不朽的功德,比如创制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周易、太极拳造福后人,最后才转世为佛家弥勒佛,因为佛能够普度众生,能够化解乱世渊源。如果每一个人在历史上都与大圣人结过缘,那么这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有机会被三教圣人所救度,这就要看每个人愿不愿意被救度了。而识别三教圣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有没有创制出类似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的中天印符!这个中天印符,又叫弓乙灵符,是&广济苍生活人符&,也就是《圣经启示录》中所预言的永生神印,弓乙灵符将广为人知并将流传后世。弓乙灵符是三教圣人的最明显的一个印证!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基督教、佛教与道教在几个重要问题上的比较|参赛作品
[摘要]本文试图探讨基督宗教与道教在上帝与道、原罪与先天后天、耶稣与老子等观念上的异同,探讨佛教与道教在宇宙有无本源、施舍与保守等问题上观点的同异。文/崔理明内容提要基督宗教、佛教、道教是三个影响巨大的宗教,它们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的地方,本文试图探讨基督宗教与道教在上帝与道、原罪与先天后天、耶稣与老子等观念上的异同,探讨佛教与道教在宇宙有无本源、施舍与保守等问题上观点的同异。基督宗教、佛教与道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因为它们同是人类的宗教,面对同一个太阳、月亮和地球、以及人类的一些共同的问题;它们也有不同之处,虽然面对同样的问题,但是它们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与解决方法。当我们彻底认识了宇宙与人生的本质的时候,它们殊途同归,本无差别;虽然本无差别,但它们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人群、解决不同问题时,仍然有着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我们借着对其它宗教的学习,以期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有更深刻的认识;借着对不同的宗教的思考,以期促进它们间的交流与融合,而不是误解和冲突。引言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和诗人席勒的《欢乐颂》感动过成千上万的人,人们都渴望和谐完美的理想世界、天国仙境,但是非常不幸,导致人们这种强烈渴望的原因却是现实中的差别矛盾冲突。相同与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据现代天文学与物理学可推知,宇宙间有一个向心力,这是相同的依据,如同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太阳系也有一个它所围绕的中心……;宇宙间还有一个离心力,这是万物分裂、差异的根由,据观测星球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向心力与离心力同时存在,所以相同与差异也会共存。这是一种推测,我们还是看看中国古代的先哲是怎么认识相同与差异的。相同与差异(资料图)道家老子对宇宙生成的观点是这样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从和谐的混然的一,到分裂出天地阴阳的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中和状态为三为人,天、地、人三才相互作用产生万事万物。儒家《易.系辞上传》也有类似的宇宙生成观:“易生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一生阴阳,阴阳各自再分阴阳,为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起个形象的名字就是金木水火,加上中和状态的土,合称五行。五行相互作用产生万事万物。有了差别,就有了矛盾。有差别的个体相互协作就是和谐,有差别的个体偏执自私就是矛盾。不论有多少差别,它们的本源是一、或者说虚无。万事万物的相同与差异都可以探讨,但是本文因为篇幅和作者的精力所限,只探讨基督宗教、佛教与道教在几个重要问题上的相同与差异。基督宗教、佛教与道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因为它们同是人类的宗教,面对同一个太阳、月亮和地球,以及人类的一些共同的问题;它们也有不同之处,虽然面对同样的问题,但是它们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与解决方法。当我们彻底认识了宇宙与人生的本质的时候,它们殊途同归,本无差别;虽然本无差别,但它们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人群、解决不同问题时,仍然有着不能相互替代的作用。一、基督教与道教在几个问题上的比较请允许我借用《使徒信经》作开头: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天主);相信圣子耶稣基督由圣灵感孕童贞女马利亚而降生、受难、复活、升天、将来再临;相信圣灵(天主教汉译圣神)、教会、圣徒相通、罪得赦免、复活、永生。换用道教的表达方式就是相信:道、祖师与藉由祖师引导下的修炼。在这里,我作为凡人,用有限的知识,探索基督教与道教中的上帝与道、原罪与先后天、耶稣与老子等观念的异同,这不是因为我有多骄傲,而是试图借着这种对比能对真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上述问题是基督教最核心的问题,也是道教最核心的问题。(一)、上帝与道1、本源与天地人万物对于宇宙与人类的起源,《圣经·创世纪》这样描述(节要):起初,神创造天地;然后神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于是有了昼夜;然后有了空气,分开水陆,有了植物,有了日月星辰,又有了动物。神又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并赐福给他们,让他们管理地上、海里与空中的活物。天地万物都造齐了。关于宇宙与天地人的生成,在道教老子《道德经》中也有描述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2章)《道德经》理解宇宙的生成是这样:由混然无形质的“无”,产生有形质的“有”,这是道生一;由最初的混然未分的一而产生有阴阳的二,也名天地,这是一生二;天地相互作用,产生阴阳中和的人,这是二生三。它们相生相克、对立统一,演化无穷,这就是三生万物。天地人谓之三才,又可各分为二,在天曰阴阳,在地曰刚柔,在人曰仁义,当然在人的性别上也可分为男女。在宇宙有天人地三才,在人身则对应神气精,人身即一小宇宙。耶稣(资料图)《圣经·创世纪》讲:神又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神又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在道教认为人身即一小宇宙,这尘土即对应精和地,气对应气和人,灵对应神和天;精气神也可称性命,是人的身内阴阳,身外阴阳就是男女。阴阳来自一。但是,在这里有一个问题:神又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那么神是什么样子呢?在道教虽然认为人身即一小宇宙,人与宇宙同构,天人地对应人的神气精,但这个宇宙是道生出的,它有形象有生灭,是不能同于道的。《圣经·创世纪》讲七天创造世界,这在《道德经》中讲述是模糊的,人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 在地球产生之前的创世纪的一天与此不会相同。2、始终的管理者上帝创造万物以后,并没有离开,他是始终的管理者。在这一点上与道是一样的。《圣经》:“自从造天地以来,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罗1:20 )。 “主善待万民,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诗145:9)。
“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34:6,7)。《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但老子说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与基督徒所理解的上帝主宰万物的方式是有一些不同的。3、不拜偶像与大象无形常道是无形无象、不能限定的,否则它就不足为万物之源。老子《道德经》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复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赞玄章第十四)这与基督教的不拜偶像应该是一个原理。基督徒认为:凡属于神的,都不可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这是表明纯正宗教是怎样不同于偶像崇拜。除非把一切属神性的都归给上帝,否则,不但有损上帝的荣耀,且将破坏敬拜的原意。摩西十诫(资料图)在《摩西十诫》的前三诫也是强调这件事情:第一条:“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第二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爱我、守我戒命的,我必向他们发慈爱,直到千代。”第三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其实道教也重视唯一性,甚至比基督徒更彻底,因为基督教强调唯一的神的时候,还有一个“一”在那里,而《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其所说的“一”是有象的,而“道”是无象的,“道”在“一”之先。其实当人们没有真正认识主的时候,充满无限激情所崇拜的不是像又是什么呢?只有当人们与主心心相印时,所拜的才是真神。这个真神不是偶像,不可以用人的思维去想象。在这一点上道教与基督教是一致的。其实当人们与主心心相印时,也许就不需要用崇拜这种人世间的礼节相见了。但是,道教后来发展成为多神教,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是很多的:中国不是只有一种宗教与文化存在;也不是只有一个民族获得过政权;宗教与政权大多时候有一定距离,没有绝对强势;另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佛教、道教、儒家都不过分强调崇拜,不强调唯一,佛教与道教都反对执着,它们都有相当的理性成分在内。所以中国能形成一个三教融合、正统宗教与民间信仰融合的宗教格局。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道教祖师爷老子的思想,《道德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二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第四十九章)那么这种多神信仰有没有不足呢?其实还是有的,人们在追求现实利益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根本信仰——道,人们往往将信仰功利化。譬如:很多时候拜财神的人会比拜三清道祖的人还多,有时候还会形成一些地方神,甚至新的地方神,这些都影响了对最根本信仰的认识。但是道教从老子开始就是一个提倡无争的宗教,这种状态也不是没有一点好处,西方因为宗教信仰发生战争和中世纪宗教裁判所镇压异端的现象,在中国好象没有出现过。
《道德经》中说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祆。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顺化章第五十)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洪德章第四十五)除了上帝与道之外,人间找不到绝对的完美,有利即有弊,能解决当时的具体的问题就可以了。最后,这个问题也许应当这样认识,上帝与道的体是无象的,但其运用是无穷的,人们对上帝与道的认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他们的运用上,不应当只停留在功利上,这样才是真正的信仰,这样才真正有希望回归上帝与道。(二)、原罪与先天、后天1、意识上的分别与矛盾关于人的原罪,《圣经·创世纪》中这样描述(节要):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园子当中又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的树。
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
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耶和华神又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蛇诱惑女人吃分别善恶树的果子,说:“你们不一定死, 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她与亚当都吃了。耶和华神说:“那人已经与我们相似,能知道善恶。现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树的果子吃,就永远活着。” 耶和华神便打发他出伊甸园去,耕种他所自出之土。于是把他赶出去了。又在伊甸园的东边安设基路伯,和四面转动发火焰的剑,要把守生命树的道路。
《圣经》中对原罪的解释是:亚当和夏娃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所以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所以有生死、有劳作诸苦。怎么理解《圣经》中的这段启示呢?加尔文认为:亚当所犯的罪燃着了神对全人类的震怒火焰,可见这罪的性质不是一宗轻微的过失。神的应许是让他吃生命树上的果子而得永生;反之,一旦吃了那分别善恶树的果子,就要遭遇可怕的死亡;这应许与警告是要试验与训练他的信仰。奥古斯丁认为骄傲是万恶之首的这见解是很对的。善恶本无异(资料图)在现实中,怎么可以不分别善恶呢?我们不分别善恶,就可能误入邪教,也可能误交往恶人,就会受到伤害。我们先看一看道教如何认识人的痛苦原因,借着道教对痛苦原因的认识,我们也许能更好地理解《圣经》所给我们的启示。相对于基督教强调信徒对主的顺从,道教更强调信徒对道的认识与理解。这在《道德经》中表述为“道生一,一生二(第四十二章)”,“道与一”是先天的,“二”是后天的,二是相对的,有分别的,当然有生就有死,有善就有恶,有阴就有阳……矛盾痛苦也因此而生。《道德经》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自从上帝造天地、有昼夜、分水陆、生男女时就有二了,只是这时人还没有意识到人我分别,在天地之间自然地生活。亚当夏娃吃了那分别善恶树的果子,于是就意识到了这种分别。应该说这种有分别的意识早早晚晚都可能产生的,这样我们把人类的原罪都归结于亚当吃了那不该吃果子,是不是亚当多少还是有点冤枉的呢?但是亚当也不是一点错都没有。在有天地有阴阳有分别的世界里,我们有没有可能超越分别?是完全可能的。《圣经》中还提到有一棵生命树的果子,吃了是可以长生不死的,
道教修炼讲五气朝元、三华聚顶,正是消除自己身心中的分别,从而回归先天真一道气而达到长生不死的。至于整个人类社会怎样来解决善恶贫富等矛盾冲突的问题,那就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可以完成的了。《圣经》中说,神把偷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的亚当夏娃赶出了伊甸园。按道教的理解,也会有一点不同。《道德经》认为“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51章)”的,亚当夏娃自从能分别苦乐利害生死,没有谁赶他们出伊甸园,他们自己就落入了后天的凡尘,就不能享有先天的永恒的宁静快乐了。2、善恶与撒旦道教认为人类的痛苦根由除了意识上分别偏执之外,还有生成时禀赋气质上的不足与缺陷。人是天地阴阳中和的产物,灵动的“天”的一部分与质重的“地”的一部分相互作用产生人,这里的天地是抽象的天地,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界中的天地。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就产生万物。用天、地、人表示阳性、阴性、中和三类事物,是一种简单的分类法,而在实际中,并没有这么简单,阴中再分阴阳,阳中再分阴阳,不断再分,可产生四象、八卦,以至无穷,这就是二进制,电子计算机依据的就是这个原理,理论上可以描述世界上的一切现象与事物。现实中,无限差异的阴、阳、中和相互作用产生的事物也是千差万异的,这就决定了人性的差异也非常大。阴阳无限分裂、组合、排列,人并未回归先天虚无的一,而是合成一个有偏失与亏欠的阴阳中和体,这种不足导致人生而即有各种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并且不同的人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清浊、厚薄、寿夭、善恶、正邪等等,古人笼统地讲气,现代人还可以细化到细胞核——基因、细胞质——微量元素。正是这种秉赋的差异,造成许多差别,极善的那部分就是天使,极恶的那部分就是撒旦。按道教的思维方式理解,这是一生二的产物,撒旦与恶是不能与道相提并论的,它是后天的产物,并且是后天中不得中和的偏颇乖戾的那部分。而在基督徒中,这却是一个他们思考讨论很多的问题:撒旦来自哪里?是上帝所造吗?上帝为什么造撒旦与自己作对?如果不是上帝所造,撒旦与上帝平等吗?这些问题虽然可笑,但他们确实在认真思考。在道教认为恶没有能力与道作对的,更不可能与永恒的道平级,恶作对的是善,它们都是从“一”分裂出来的,都是落入后天的,都有生死苦难。(三)、耶稣、老子与救拔1、独子与八十一化迷惑了的人还能不能回到上帝身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需要一个实证。为要完成拯救的工作,上帝让他永恒之子成为人,实际取了人性,这就是耶稣的降临。作为我们的中保的,必须一方面是真神,一方面又是真人。耶稣为世间的人做出了示范,做出可以回归天堂的示范。“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林前1:21)。“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提前2:5)。基督教“三位一体”(资料图)在这一点上,道教也是相似的。道教讲神仙祖师隐圣显凡,随方设教,现身说法。道教与基督教也有不同的地方,就是耶稣是上帝的独子,而道的化身是非常多的。宋谢守濒所编
《混元圣纪》卷之一记述: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它记载:神农时老君降于济阴,号大成子。黄帝时老君降世,居于崆峒山,号广成子。……周时为柱下史老子……传说有八十一化,只是言多,不是定数。这种理念是说:道体虽一,但运用显化却无穷无尽。2、三位一体上帝在圣经里显明了他自己:不仅是父,乃是父、子、与圣灵合而为一的天地的创造者。基督教强调三位一体,耶稣与上帝是一体。道教对此理解是有不同的:道以人的形象管理和教化人间,道教用了一个词——“分真化气”来表示。老子等神仙是道气分出来一部分,与道的性质是一样的,但并不完全等同于道,并不能象道一样生出天地万物,老子等神仙的职责只是人间的管理与教化。基督教强调对主与基督的信仰与专注,道教强调对道的运用的无限性以及其本体虚无的领会。我想我们不必在这些不同上纠缠,耶稣与老子的主要任务都是帮助人们解除迷惑,回归天堂与大道,在这件工作上他们是一致的,虽然工作的方法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向世间显示了对自我的超越、对生死的超越,他们也都向世人显示了不是出于自私的爱。3、超越生死《信经》:相信圣子耶稣基督由圣灵感孕童贞女马利亚而降生、受难、复活、升天、将来再临。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启示是:受难与复活。“耶稣基督死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参罗4:25;林前15:3,17)。《新约·马太福音》这样叙述:(27:39,27:40)从那里经过的人,讥诮他,摇着头说,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 。万能的主为什么在这一次不出手相助呢?这是为了对世俗生命的一次超越,耶稣在三日后复活了,这是一个崭新的生命。《道德经》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第十三章)超越了自我,合于天道自然,才会得永生。对于心中或宠或辱的斤斤计较,是应当惊惧的,这意谓着我们堕落凡尘。 这种超越来自对虚灵、永恒的道的认识,对世间万物空幻无常的觉悟。其实基督教《圣经》中也有对“空无”的阐释的,只是基督徒更关心遵守律法和因信称义,没有将空无的启示深入探析,世间的宠辱与生死,种种人所争所斗的,不是空无的吗?《旧约·传道书》(1:1—&#)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传道者的言语。传道者,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的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何处。万事令人厌烦。(或作万物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4、慈爱与有无超越生死,超越自我,是认识到本来的虚无,认识到世间的空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但超越并不是放弃在现实中的责任,而是在寂静中自然生发出超越了自私的慈爱,这更不容易。道是有与无的统一,《道德经》第一章就讲有与无“同出异名,同谓之玄。” 有与无的统一,正好解决了亚当吃分别善恶树果子带来的麻烦。“有”与“无”的统一在道教生命内丹修炼中叫玄关一窍,《悟真篇》有诗:“一孔玄关最幽深,非肾非心非脐轮,膀胱谷道空劳力,脾胃泥丸莫搜寻。”玄关一窍不着于幻身,不离于幻身,无心求之则得,有心求之则失。有形的则有生有灭,无形的又脱离现实,道无生灭又不离现实。在做事上,道教提倡无为,无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用自己不恰当的作为破坏了天道的自然。我们还是看
《道德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第四十九章)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关于“有”与“无”统一的难题,在基督教好象并没有出现过。他们认为只要相信主与耶稣基督就足可以得救了。“如今却蒙上帝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上帝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藉着人的信,要显明上帝的义”(罗3:24,25)。本来凭着相信神的恩典,就可放下世俗间的执着了。但是到了现实中,却没有这么简单了,人们为了对信仰的坚持与执着,产生了不少纷争,乃至苦难。我有一个法国朋友,她的父亲是天主教徒,母亲是清教徒,她的父母还是可以接受对方的信仰的,但他们父母所在教堂是不允许异教徒进入的,还好,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现在没有这种情况了。二、佛教、道教几个重要观点的对比佛教与道教,有许多共同,也有许多不同,既相互融合,也曾经相互辩论,在发展中,儒释道最终走向三教融合的道路。这里选取了佛教与道教在宇宙有无本源、施舍与保守等问题上的观点做了对比,观察佛教与道教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体会“不二法门”的含义。(一)、宇宙有无本源在基督宗教与道教做对比的时候,可以把上帝与道作类比,虽然这也许不一定很准确,但基督宗教与道教都认为宇宙是有源头的。但在佛教与道教做对比的时候,在宇宙起源上,找不到可以类比的概念。因为佛教的宇宙观是缘起性空,佛教认为事物是有缘起的,没有独立的实体的存在,所以本性是空,宇宙的本源也是因缘聚合,既然是因缘所聚,那么也就没有第一本源,当然也就没有主宰与永恒。佛教的《经律异相》《法界珠林》《法界安立图》等著作中虽然论述了宇宙生成后的结构,但并不讨论宇宙的本源。这与道教的宇宙生成观显然是有所不同的。佛教认为事物是有缘起的(资料图)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宇宙的起源这样描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道不只是生成万物,生成万物之后,它仍然存在着,并不消失,并且是万物运行的主宰,但道并不自恃。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34章)”一个有本源,一个无本源,一个有主宰,一个无主宰,看来二教从根本上就不存在融合的可能,而实际不然,佛教与道教融合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了,原因在哪里呢?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超越变幻无常的现实,同时又要面对现实,所谓“空色不二”“有无同一”。空色与有无虽然经常做类比,但它们的含义还是有所不同。小乘观法缘起,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是究竟空。色有变坏之义、变碍之义、质碍之义。空与色实际就是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性质,大乘佛教只不过将二者统一起来,所谓在尘出尘。空色只是讨论“有”的二种性质,但佛教没讨论“有”的源头——“无”,也就是宇宙之源。不过超越了对有形世界的执着之后,恰恰就是回归了那个虚无的本源,虽然对这个虚无也不可执着,超越之后仍要面对现实世界,即色是空,即空是色,空色是统一的,所谓不二法门。道教虽然讨论宇宙的生成,但与佛教一样认为有形万物并不永恒,所以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佛教不同的是:道教不是讨论万物(“有”)的空色的统一,而是讨论万物(“有”)与宇宙本源(“无”)的统一,也是既超越现实,又面对现实。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明了本源的虚无与有形的世界也是统一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1章)”虽然佛教与道教的观察角度有所不同,但在超越中面对现实这一点上,佛教与道教是相同的。实际宇宙之源也确实不容易认识的,随着现代物理学、量子力学、天文学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推想假说,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量子力学研究的是次原子粒子,它引导一些理论家提出假设:宇宙是从空无中形成的。对于量子物理学家来说,“空无”的定义与普通人理解的不同,“空无”是丰富而肥沃的材料,在“空”的空间,在次原子阶层和无限短的时间里,基本粒子会在所谓真空起伏中出现又消失。物理学家惠勒说:“空的空间,并不是空的,而是物理现象最猛烈的场所。”英国物理学家霍金也作出“宇宙起源于无”的结论。 李政道博士也讲过:“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二)、施舍与保守有什么样的宇宙观、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与方法论。佛教与道教对宇宙的认识决定了佛教徒与道教徒对世界的态度以及他们的修炼方法。佛教的修炼是用空来指导的,道教的修炼方法是还归本源的道。认识般若智慧与道,就已经不容易了,还要用智慧与道指导在现实中的生活,就更难一点。困难源于人的身心中生而所具有的业障、七情六欲,或者说夙世以来的不好的遗传基因,社会上的历史遗留的种种恩怨和偏见……种种妨碍认识、实践智慧与道的因素,不可胜数,由解决障碍而产生的修炼方法也数不胜数。限于篇幅,本文文选取佛教、道教最有代表性的修炼方法六度和内丹作为例证。佛教有“六度万行”之说,略则六度,广则万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度为度生死海、到彼岸、达涅槃之义。包括: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佛教虽然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空色不二的,但世人多执着于色,所以佛教修炼是从空炼起的(一味讲空与世俗社会是有冲突的),布施是放下自己的贪欲,忍辱也是放下自己的嗔恨,持戒约束自己的七情六欲、邪思乱想,这都是对空的实践,但是一味讲空是逆了常人的习性的,所以要精进努力,进而身口意渐入禅定,这样离空色不二的般若智慧也就不远了。佛教是从施舍、忍辱修炼起,都是要放下、舍得,道教则是在保守精气神、保守元炁上做功夫,这与道教的宇宙观也有关系。《老子》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圣人仰观俯察,将宇宙之理用之于身。明代伍冲虚祖师在《天仙正理直论》则述为:在人身则是从父母合气时为一;到婴儿降生时为二,此时先天元炁在脐,后天呼吸气在口鼻,先天元神在心,后天识神情欲产生;到十六岁情识旺盛时为三。人的情识旺盛,苦也就多了,所以老子这样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第16章)顺者生人,逆者成仙:以智慧化情识,炼精化炁,所谓百日筑基,由“三”至“二”;再将神入炁,炼炁化神,神炁抱一,所谓十月怀胎,则由“二”至“一”;再炼神还虚,所谓三年哺乳、九年面壁,由“一”至道,返本还源。整个修炼过程不外一性一命、一神一炁,也常将之比喻为铅汞坎离等,与外丹道相类比,也常称精气神为药物,称炼守精气神的上中下丹田为鼎,运神调息则为火候。整个过程强调滴水不漏、一尘不染,才能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归道。年中取月,月中取日,日中取时,丝毫不差,才能成就。一个要放下,一个要拿起(资料图)这样看来,佛教从忍辱、施舍做功夫,道教从守精气神和元炁上做功夫,一个要放下,一个要拿起,二者貌似大相径庭,而实际二者却相差无几。道教内丹修炼的第一步就是炼己,即是炼心,炼后天心返回无思无虑无情无欲的先天心,古云:“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先修心。” 割绝贪爱、禁止旧习、精进励志都曰炼。炼至内景不生、外景不入,一切动静之间,心不动摇,才算合格。之所以要炼己,是因为整个修炼过程都要以明道真心真性为主宰,否则:药将得复失,胎将结复脱,神将出复堕……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12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13章)”就是教人超越七情六欲、超越自我。整篇《道德经》还有很多近似的论述。道教的保守与施舍也不矛盾,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第67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道教还有很多修炼方法,具有保守特点的多,这也是由道教所面对的问题决定的,其它很多宗教都是强调灵魂得救,强调彼岸世界,而道教却重视身体与此岸现实世界, 虽然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要面对现实问题,不论从精神上、还是从物质上,不论是从方法技术上,还是从力量上,不可能不有所保守。佛教强调空,禅宗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但这对大众而言实在是高不可攀的,而佛教的净宗、密宗、律宗等也都是从守有入手的。施舍为阳,保守为阴,无为是阳,有为是阴,一阴一阳是离不开的,离开即是二,即非道。结语:追求智慧、幸福的生命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亚伯拉罕(资料图)亚伯拉罕(Abraham)或名易卜拉辛(Ibrahim),是犹太教、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先知,这几个宗教虽然争斗不休,但他们的理论体系却是相近的;儒家与道教,虽然一个侧重世俗伦理,一个侧重自我的超越,但他们的宇宙观是相同的;佛教也是是信徒众多的宗教。本文试着对这三大宗教中几个重要观点做了对比,他们虽然有形式上的不同,但更多的是相同之处,最根本的原则是相同的。因为征文字数的限制,本文写作中做了几次删减,甚至删去了一些章节,只选取了几个最重要的问题讨论,如果最根本的问题探析清楚了,教徒的思想和行为就会清晰,教会的仪式与活动也会清晰。时间、地域、人事,不论有多少变化,不论多么错综复杂,我们都会认识宇宙与人生的本质,都不会再背离神的美意,我们都不再迷失,世界的和平就不是梦想,人类的幸福就在眼前。参考文献:1、《基督教要义》,法国,约翰•加尔文著,钱曜诚等译,三联书店,2010.32、《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方立天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2-12作者简介:崔理明,全真龙门派玄裔弟子。1968年生于山东泉城济南,1988年出家学道,参访云游道教名山宫观十年,1998年入中国道教学院学习,2006年研究生毕业,留中国道教学院任教,后也分担中国道教学院教务处的工作。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短期学习。与人合作有多种著作出版,独立编写出版了学院教材《道经选读——修心修身做事做人》,独自发表数十篇论文,应邀出访过意大利、法国、俄罗斯讲学传道,2007年获国际《道德经》论坛征文二等奖、2011年获全国玄门讲经一等奖。(本文为“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比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崔理明,文章原标题为《同中异与异中同——基督教、佛教与道教在几个重要问题上的比较》。)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taoismyao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抟老祖在道教的地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