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呆不下,农村回不去,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该去何方?

&&&&&&&&&&&&&&&&&&&&&&&&&&&&&&&&&&&&&&&&&&&&&
当前位置:
【浏览字号:
[来源]:观察者网
  2016年广州积分入户开始了,这对农民工来说是个好消息,通过申请就可以留在城市,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1984年,中国确立商品经济,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对产业工人需求量大增,大量农村人口从中西部、省内其他地区流向广东沿海寻求就业机会。也是这一年,“农民工”一词诞生。
  2013年,广东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广东的农民工人口已经达到2700万人,成为第一“民工大省”,大量农民工集中在珠三角地区。
  30多年后,第一代农民工已经逐渐老去。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工人口已经突破2.7亿,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再创新高,达到17.9%。在这批农民工中,大多早已返乡种田养孙。但还有一批人,不甘心重蹈父辈的农耕劳作,或只身一人或拖家带口“扎根”城市。
  南都记者采访多位在珠三角地区打工的农民工,他们曾在去留间抉择,但最终选择留下。他们没有户口,没有社保,像是这座城市的“隐形人”。但无论如何,家乡是不回去了,或者说是回不去了。
  20年来只回过老家4次,他觉得自己只适应广东的生活了
  60多岁的胡德海背有点驼,这与他长期的职业有关。
  但驼背并不影响这个男人的心情,他整天笑呵呵的,一笑,皱纹就把五官牵在一起。
  他身上每一寸皮肤都黝黑发亮,走在南粤的街道上,很难有人分得清他的籍贯,但一说话,川普口音立马就让他露馅。
  胡德海来自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他现在是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的一名家政搬运工,来广东已20年。
  1997年6月,胡德海还是在家中耕田的农民。秀山少耕地,家中只有一亩山地,每年就种点苞谷,农闲时就跑到重庆当“棒棒”。
  做“棒棒”不仅辛苦,而且入不敷出。家中一儿一女要读书,要添置文具衣物,尽管家人都很节省,但日子还是过得不好。
  那个年代,当村中的男人开始去广东打工,陆续往家里寄钱的时候,胡德海的老婆开始不满意了—说他窝囊。外出的都是年轻人,像胡德海这样年纪的中年人,从没有过这种想法。然而老婆埋怨得多了,他也就决定出去闯一闯。
  第一站,到的是广州。根本找不到工作—买方市场,年轻人进厂都不容易,何况他一个中年人。
  辗转到了佛山,由于天生一股蛮力,胡德海终于在老乡的介绍下,进入如今的这家搬屋公司,一干就是近20年。
  10月30日,上午9点,佛山市高明区西江新城,胡德海和5名工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第一单活要求高,一本地人新居入伙,从旧屋搬家具上11楼,物业不许从电梯上,胡德海组织工友从消防通道抬。
  家具的搬抬很讲究,特别是在楼梯转角处,这种看似粗重的活就变成技术活,经过近20年的历练,胡德海早已驾轻就熟,成为公司骨干。
  胡德海说,之所以选择搬运工作,是因为自己是文盲,只能干这样的活。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这份工作看似劳累,但自由度大,收钱也准时,干一单收一单,偶尔还会得到客人的打赏。
  但搬家这个行业,工人流动性大,公司不会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工作也不会有任何保障。胡德海所在公司是当地的老企业,信誉好收费低,生意持续不断,搬运工尽管全是外省人,但极少流动,大多早已把广东当成第二故乡。
  “从1997年离开后,我很少回老家,老婆只晓得要钱。”胡德海说,20年来,他只回过重庆秀山四次,每次回家都呆很短时间,他觉得自己只适应广东的生活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城镇转移,一些曾经热闹的村落人去楼空,甚至名存实亡。胡德海的家乡—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也不例外。
  60多岁的胡德海在搬运家具。
  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胡德海还没有回家养老的念头
  相比家乡,胡德海更认同他生活了近20年的城市—有良好的治安,安逸的环境,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有就是可以找到“知音”的慰藉。
  11月1日黄昏,胡德海忙完一天的工作。这天收获颇丰,公司接了5单生意,劳累换来500多元的收入。他可以过一个开心的夜晚。
  租住的岗头王村灯火通明,这里是城市有名的城中村,三教九流聚居之地。也是胡德海最留恋的场所。
  在“握手楼”之下,胡德海不停地跟人打招呼,见到熟悉的单身少妇,就用家乡话调侃,偶尔也动手动脚,眼神暧昧。
  初来这片南粤之地,胡德海思念家,思念妻子。之后,他发现,在自己身边,有无数和妻子同龄或者更年轻的同乡女性打工者,她们也迷茫和无助,和她们的关系开始是金钱的交易,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相知相恋。
  对于家庭的愧疚,胡德海用每个月寄回的金钱来弥补。如今,胡德海说,除了不会说广东话之外,他已经是一个广东人了,虽然已过花甲之年,但还没有回家养老的念头。
  在广东生活了20年,他没有任何资产,长时间的居住也没改变他在这座城市“隐形人”的身份,享受不到本地人的任何福利。但,他还是愿意呆下去。
  家乡对他来说,已没任何吸引力,唯一留下的只是贫穷的记忆。
  时间退回到上世纪70年代。第一代农民走出田间地头,放下锄头,拿起锤头走向城市,成为最早的广义农民工。
  1984年,大量农村人开始流向广东沿海等地区寻求就业机会。也是这一年,“农民工”一词诞生。
  1992年,中国开始大步踏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外资大举进入中国,产业布局遍地开花,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工流动也随之风起云涌。也就是在这之后的第5年,胡德海走出家门。
  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中国农民工人口已经突破2.7亿,比上年增加352万人,增长1.3%。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再创新高,达到17.9%。但在此前的高速增长之后,从2011年以来,全国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回落。2015年,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072元,比上年增加208元。
  2013年,广东省人社厅数据显示,广东的农民工人口已经达到2700万人,成为第一“民工大省”。
  农民工的流入地也在不断变迁。广东省人社厅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3年间,本省农民工由790万人上升至1048万人,年均增长64万余人。与此同时,外省农民工从1777万人下降至1654万人,年均减少30万余人。
  留城还是回乡?邓燕家走到一个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
  邓燕的左前臂被工厂内的一台油压机轧断。
  顺德区容桂,40岁的四川南充嘉陵区双店乡人邓燕,已经两年没有工作。
  她有一个妹妹,家里是纯女户,缺少劳动力,生活不富裕,外出务工赚钱是唯一的选择。
  2003年,27岁的邓燕决定南下打工。她来到广东,一直在佛山的五金厂工作。2014年5月,她的左前臂被工厂内的一台油压机轧断。
  眼前的邓燕,显得异常憔悴,长期呆在家中,身体开始微微发福。为了清洗方便,她剪了短发;因为要长期为自己的工伤奔走争辩,她的语速显得快于常人。
  一到佛山,邓燕就选择进入五金厂工作。佛山的五金厂大多有冲压设备,高风险,但收入也相对较高。邓燕心细且自负,自认一辈子都不可能出事。
  “我工作两年,就把两个女儿接到顺德。”到广东时,邓燕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家乡太穷,邓燕想方设法给女儿好的环境,虽然工资收入低,但她还是鼓起勇气,毅然把孩子接到广东。
  “鸟往高处飞,水往低处流。我们都想生活在环境好的地方。”在顺德区容桂镇,第一年,邓燕每个月有850元的收入,这对一个27岁的打工妹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她用120元和丈夫在城中村租住,还能存下钱补贴夫家。到2014年工伤前,邓燕每个月收入已经达到4000元。
  为了扎根顺德,夫妻俩积攒了一点钱,加上东拼西凑借款10万元,2012年买了一辆货车帮企业拉货,每月开始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邓燕觉得,自己找到了想要的生活,也千方百计想留下来。
  在广东的13年,邓燕之前并没有太留意自己的外来工身份。但在2014年,小女儿唐丹在顺德读初中,家庭高兴之余也多了一个烦恼,按照当地要求,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需要家长提供房产及社保证明。
  夫妻两人都是外来工,也非常向往在顺德有属于自己的家。“曾经几次动了买房子的念头,但还是没有最后下决心。”邓燕现在都还有点后悔,因为当时顺德的房价并不高。
  没有房产,只有社保这一条路。2014年,邓燕狠心辞掉高收入的五金厂工作,来到一家有社保的企业。然而,厄运降临。没多久,她永远失去了左前臂。
  突然成为残疾人,给邓燕的“广东梦”蒙上了阴影。留城还是回乡?这个家庭走到一个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
  大女儿唐红刚18岁,是回乡的最大反对者。她中专毕业,现在顺德一企业实习。
  五岁就来到广东,唐红已经完全融入当地。家乡四川在她心里已是异乡,那里虽有亲人,但却没有朋友,五岁的记忆也早已模糊。
  小女儿唐丹已就读初中三年级,她对家乡几乎没有印象,顺德容桂就是她的家乡。
  每年春节,邓燕都把两个女儿带回老家,摩肩擦踵,坐一整天的火车到达成都,然后乘长途汽车辗转奔袭南充,再坐摩托过盘旋山路。另外,还有无法通行的道路需要步行,两个女儿早已苦不堪言。
  春节长假在老家,无论饮食和生活习惯,邓燕和丈夫都已经无法适应,女儿们更是归心似箭。
  日,邓燕工伤认定。9月22日,经鉴定为3级伤残,赔偿79万,支付律师费6万,剩下73万。
  日,清晨,顺德容桂,邓燕在洁净宽敞的小区内锻炼,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人来人往的道路,一片祥和。
  夫妻俩用每年7000元,租下容桂二室一厅的房子,“我也想通了,人生一辈子都是为了得到更好的生活。”邓燕说。
  得到一笔“巨款”,生活中也多了很多纠结,亲戚伸手借钱的多了,给还是不给?如今在顺德还没有落户,到底该不该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做佛山人,做顺德人?
  所谓“回不去”农村,其实是“不想回去”,邓燕和女儿都不愿意也不甘心重蹈父辈的农耕劳作。这是一种身份认同危机。但无论如何,家乡,她们决定“不回去”了。
  解决农民工孩子入学问题是突破口,留城还需加大户籍改革
  包括胡德海和邓燕在内的农民工,曾创造了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的世界奇迹。
  30多年来,尽管农民工为城市发展做出很多无法磨灭的贡献,但他们却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他们为城市架建起一座座现代高楼的同时,还拥挤在脏乱的城中村;他们组装着一部部高科技智能手机,却干着超时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他们生产高昂的时装,自己却穿着廉价的衣裳……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获得医疗、退休等社会保障。
  如何让这一拨“回不去”的农民工能真正留下来?
  “很多农民工之所以回不去,是因为他们已经脱离了农业生产,脱离农村生活很长时间,他们生活在城市中,不再是传统的农民。但同时,因为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
上海热线微信公众号
上海热线易信公众号
[选稿]:张智勇
有图有真相:
[] [] [] [] [] []
图片推荐:
·····
·····
爆料电话: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沪网文[8号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呆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北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1,699贴子:
呆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收藏
工业提升门平移门-别说没用的,质量说话!
【导读】打工者在城市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打工者认为城市待不下去可以回老家,如果真的是这样,当初还会出来吗?老家是将来想回就回得去的吗?关注中国现状和未来的很多人都在询问一个社会问题:中国新工人的未来何在。为什么全社会都在询问这个问题?因为,如果中国近3亿新工人没有未来,中国就没有未来;因为,中国的未来关乎世界的未来。这里所说的新工人,指工作和生活在城市,而户籍在农村的劳动者。中国新工人的现状这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2014年全国打工者的人数为27395万人。这是一个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群体:在这近3亿打工者中,8400万人从事着制造业,我们穿的、用的都是他们制造的;6000万人从事建筑业,我们住的房子、走的公路铁路都是他们建设的;2000万人从事家政工作,她们照顾着别人的孩子、别人的老人,却见不到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付出了巨大代价的群体:全国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全国农村流动儿童达3600万,在农村的他们见不到父母,在城市的他们难以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权利。我接触这个群体是从在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皮村工作开始的,那是2008年。村子里聚居着上万的工友,大家居住条件很差,却每天没日没夜地操劳着。当被问及:“如果在城市待不下去怎么办?”65%的人回答:“回老家!”当被问及:“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只有9%的人回答“回老家”,有53%的人回答“继续在城市打拼”。打工者在城市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打工者认为城市待不下去可以回老家,如果真的是这样,当初还会出来吗?老家是将来想回就回得去的吗?通过调查了解,一幅“拼图”展现出了中国新工人的并不乐观的现状: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迷失在城乡之间。1、待不下的城市打工者在城市打工,但是他们的工作很不稳定,而且很多人没有社会保障,根据我的调研数据,打工者平均一到两年换一次工作,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只有16.7%的人有养老保险,只有26.2%人有工伤保险;打工者在城市生活,但是他们在城市买不起房子,一部分人支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甚至借钱在老家的镇上买了房子,或者在村里盖起了房子,但是,那是一个回不去的“家”,因为必须在城市打工才能维持生活;打工者结婚了并且有了子女,但是他们的子女很多不能在城市的公立学校入学,因而被留在老家由祖父母抚养照顾,有一些干脆长年学习和生活在寄宿学校里;那些有幸可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在城市被称为“流动儿童”,从名称上看就好像他们要重复父母的命运。2、回不去的农村农业是人类的生命线,农村和大地是生命的根,如果没有了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任何城市的发展建设都是无根的、虚幻的繁华。但是,今天,中国的农村大地却是被我们抛弃的地方。农业收入非常微薄,在我的实地调查中,收入最高的一户河南农民靠农业的收入只占打工收入的一半;而收入最低的一户四川农民由于受灾,收入只占打工收入的2%;农业生态系统在瓦解,比如,在四川过去维持生态循环的“生猪-红薯-玉米”的种养系统濒临崩溃;基层组织作用缺失,我了解到的湖北的一个村子,村委会的成员基本上由地痞流氓组成,欠了赌债靠集资来偿还,如果不交钱,就给掐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打工者不是现在回到家乡,而只想着老了以后回去,那么老了以后可能就更无家可归了。3、迷失在城乡之间打工只是为了养家糊口。调查结果显示,被问及“为什么打工?”时,大多数工友的回答是:为了养家糊口。当我们的思想仅仅停留在自己可以养家糊口这个层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只要使劲干、拼命干,命运就会改变,也许不会想到其他人和社会对改变每个人命运的关系。更具体点儿说,其实无法维护自身谋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权益。如果多数人是这样,那么可能到头来个人的愿望什么都实现不了,大家都很难养家糊口,因为大家的利益没有人去争取。4、打工者的“过客心态”“过客心态”是打工群体迷失的最显著的特征。打工者生活在南方的工厂宿舍和北方的打工者聚居区,生活条件都非常差。但是,因为大家都认为打工生活只是暂时的,所以就可以将就和忍受。在生活中的“过客心态”,会让他们不去争取很多的现实需求,比如,对居住权、对居住条件和环境、对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权的要求。在工作中的“过客心态”,会让他们不去争取工人应得的权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过客心态”让打工群体没有任何抗争的动力和谈判的合力。事实上,从居住地的稳定性来说,打工者倾向于在一个地方落脚的趋势是明显的。我在北京皮村的调查就发现,在皮村居住了5年以上的工友并不在少数,很多在深圳和广州打工的工友也已经在那里“暂住”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了。打工者的“过客心态”看似是一种无奈选择,其实却正是资本霸权的胜利,资本本来就是“过客”,它的目标永远指向最廉价的劳动力,而打工者的“过客心态”完全符合资本的逻辑,迎合和支持了资本的扩张和逃离。新工人未来的可能性新工人的未来在哪里?或者,新工人子女会有比父母好一些的未来吗?我看到了两种可能性:一个是未来更加糟糕;一个是风云莫测。新工人的未来,一是取决于新工人自身的思想和努力,一是取决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我在调查中曾遇到过很多故事。一个工友苏浩民,他属于典型的“打工为了谋生”的类型,并且在自己的努力下,去年在湖北老家盖起了三层楼房(一共花了30多万,自己存款20万花光,又借了10多万)。另一个工友王海军,是一个爱思考的青年。当然,为了生存,海军工作非常努力,而且贷款在苏州打工地买了一个小公寓(首付14万,贷款14万,每月还款1600元)。后来,我同时见到了浩民和海军,两个人都说后悔了,浩民说:“盖了房子也回不去,现在就后悔了,但是想卖也没人会买。”海军说:“房子面积不够子女就地入学的要求,妈妈最近又身体不好,回老家才能照顾,每月要还贷就被工作牢牢套住,实在后悔。”浩民和海军都属于技术工人,是打工者中收入稍高的,状况也是极不乐观。所以说,当教育公平不能实现,当盖房子只是为了资本牟利而不是为了生活,无论打工者个体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命运。很多打工者辛辛苦苦打工,期望可以改变子女的命运。实际上流动儿童的情况很不乐观,小升初无法在城市入学就开始沦为留守儿童,不想留守的很多就早早辍学,再加上很多孩子在缺少关爱和学习乐趣的情况下,很早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如果我们想要有出路,首先需要知道什么不是出路。第一,如果身为工人,却认为只有成为老板才有出路,那么就没有出路。这是因为,首先,老板一定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其次,在这样的逻辑下,不仅不会去争取做工人的应得权益,甚至会认同老板对工人的剥夺。第二,自谋职业表面上的确自由了很多,但是,从劳动时间上看,很多时候是比在工厂工作更加严重的自我剥夺。第三,当所有打工者打工的目的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的时候,可能大家都过不上好日子。第四,当所有人都抱着“过客心态”的时候,我们不仅不拥有现在,也没有未来。现在来看,改善打工者的现状和未来,有两个现实的可能性:一个在企业内部,通过集体谈判协调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另一个在企业外部,创造合作型的劳动关系,为普通劳动者谋求一条集体发展的道路。而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前提是,我们要知道“我们是谁”和“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是谁”决定着个体的选择,而“做什么样的人”不仅决定了个体的命运,也决定着社会的命运。如果打工者认同自己是“农民工”,就接受了自己被“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命运,如果争取做“新工人”,就成为了主动争取自身和群体权益的一员。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连,在美国和欧洲危机四伏的今天,世界甚至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中国的政治中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历史遗产,也有着各种历史遗留的包袱。历史已经过去,让我们直面现实,认真反思,共同努力。来源|新华社思客作者|吕途
有城乡结合部啊
在哪儿活着都不容易
充实的生活
好香的老玉米
点亮12星座印记,
虽然很长,可是我看完了。打工的无奈,无奈的打工。我见过的打工仔:为了多赚点钱,拿自己的身体当本钱……结果落了一身毛病,现在在家呆着,什么也做不了,男人在外找了女人,不再养原来的家了,女人在家受不了寂寞红杏出墙,男人养的不是原来的家了……唉,这就是我们的安定团结,这就是……
回不去的家,呆不下的城。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年龄越大越能感受到这点。有时候真的很迷茫,感觉我们的后代在恶性循环着我们的生活。
产销量连年位于国内喷码机行业前列!
好想吃玉米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城市难留下 农村回不去 农民工内心真实心声-凤凰新闻
打开凤凰新闻观看更流畅
城市难留下 农村回不去 农民工内心真实心声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这是大都数农民工内心的声音,是停留在城市农民工身上的典型问题。留不下的城市。为何这么说呢?大多数农民工充当着城市的“建设者”这个角色,从事的往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重体力活。这种职业往往是跟着项目走,那里有需要就去哪里,经过了前几轮的城市建设高潮后,这种需求在逐步放缓,农民工的收入肯定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影响,至少一个直观的感觉就是:钱没有原来那么好挣了。 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在城市安家,对于大部分的农民工而言,那似乎是高不可攀。以他们的经济能力在城市安家落户那会多难啊?生活在城市,衣食住行都需要钱花,没有一个稳定的职业肯定难以为继,另外城市房价高昂,子女上学等等都是问题,要想在城市里站住脚跟,还真不容易呢? 回不去的农村,又是怎么样的一个说法呢?过去的时候,农民好不容易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中解放出来,如果要回去继续从事农业的话肯定会心有不甘,但回去发展,没有一定的想法也挣不到多少钱,而且现在农业个体发展确实不是那么 号。虽然很多农民工想回去发展,都受制于自身能力和农村的现状,又不得不打消掉这个念头。所以就算城市不好呆,也只能得过且过。 因为种种的原因,这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尴尬的窘境,想留留不住,想回回不去。农村的老家,是他们新年的归宿,短暂的居所。城市依然是他们不得不前去谋求致富的落脚点。为了生存,他们在城市里面干着最累的活,可是却是不得不做,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斗转星移,第一代农民工已经逐渐老去,除了少部分的拼搏者能够拿到城市的入场券,在城市里面贷款买了自己的房子,暂时成为了城市中的一员。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得不选择回到了土生土长的农村,谋求转型或就近发展。 现在的许多农村的80后90后开始接替了上一代农民工,成为新一代的农民工,他们拿着父辈的接力棒,继续在建设者的道路上奔跑。但相比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的思维相对比较开放,他们更加喜欢城市的生活,另外随着城市落户政策的放开,这部分人估计有很多人最终会选择落户的城市,但是他们能不能在城市立足,那是另外一回事。 看着这些农民工奋战在大街小巷上,他们的辛苦,他们知道。 这位农民工兄弟力气很大,用自己的双手拉着一大车的红砖。 这群农民工在处理沙子,旁边是工头,他在监工,指挥着农民工如何干活。城市和农村的缩影,似乎是新旧两代农民工的映射,无论有多难,我相信,努力在城市中生存下去仍然是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
正在载入...
暂时没有数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民工城市融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