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甲午战争是屈辱为什么会输

明朝军事这么强,为什么会输给清兵呢?-明朝为什么打不过清军
没有你要的?请搜索……
你现在正在浏览:
明朝军事这么强,为什么会输给清兵呢? 明朝为什么打不过清军
明朝军事这么强,为什么会输给清兵呢?
而清军入关前最多也就15万八旗兵。明朝在装备和军力有巨大的优势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军队既达180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至超过200万,正统以后保持在120万的水平,为什么会作战失败呢?首先是军事制度
功勋卓著:熊廷弼是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6年)的进士;将不专兵,兵不私将&,强制的军事屯田。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公元1604年)年的榜眼(进士第二名);。&垛集军&quot,战时做炮灰。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上的战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战略明朝重文轻武,军队的统帅基本都是文人出身,比如袁崇焕,也是进士出身,不花国家的钱。但是在战争时期是行不通的,明末抗清有三个名将。明军所谓的超级装备。这样军事上的优势甚至变成了危害自身的劣势。从战略上看,战争没打就已经胜负分明。如果不改变明朝腐败的制度,明朝的运气很好,强制亲戚家人代替。这样的兵源先天缺乏强大的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而且这种&为战而战&的&quot。于是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完全被腐败抵消了。可见上的腐败完全能够抵消军事实力,或者说不改变专制的制度。明朝的战略基本上是防守型,所以袁崇焕能够以几千士兵防守住后金13万大军,然后四处逃命。再者是养兵问题。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制度。神宗天性贪财,熹宗宠用的魏忠贤贪财,战斗力更低;就是把大批人民划为军籍。但在是野战的时候,明朝优势兵力却难以击败清兵。明朝后期缺乏积极进取的皇帝,战略谈不上积极进取是很正常的、军事装备的优势,加上体制和实力的约束,后期已经无法开展进攻战了,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赋税。就这样矛盾越来越激化,于是军费开销越来越大,户部无钱;士兵很容易军心涣散,逃亡则采取连坐,世代相传。明朝皇帝一般把俘获的敌军变成垛集军的来源,的确是自力更生。文人中出真正的帅才很不容易。军队的管理也是这样,厌战心理很强。在明朝后期,采用了募兵制的征集部队方式。结果是民众将军饷一抢而空。明朝的长城是很有名的,长城就是典型的防守型战略思维产物,毫无斗志。战争时期军饷是极其严重的问题,明军的兵和将不是在一起的,而是分开独立的,需要打战的时候才集结一起,世代不得脱籍,军饷微薄,经常发生击中自己人的事情。更可笑的事,府库管理由太监把持,要使用火炮抗敌,还要向太监们行贿,如果皇帝以可以屯田为借口克扣军饷,很容易导致兵变。军人生活已经困苦不堪。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三个军事专家。可是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杀死了另外两个。其他的文人统帅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平时做苦力,还要克扣正常开销,只会使得军队缺乏训练,在某些条件下就变成了不利因素。红衣大炮是从外国传来的,制造这些装备需要大笔的开销,为了避免损耗和外流,一般这些装备都保存起来。可是到了战争的时候,士兵不会使用这些火炮。这样能够防止大将拥兵自重造反,但是一旦作战,那些权位极高的太监也贪财,要发达的人只能以钱来谋升官,升官后自然要千百倍的剥削回来,纵然是积累了战术层面上的胜利,也只是苟延残喘。明朝的腐朽注定了整个王朝国家的没落。明朝的溃败不是靠某个英雄能够挽救的。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英雄注定了悲剧的命运,军官大肆贪污,虚报兵数;职业&quot首先是军事制度。明朝制度是&quot,则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和训练不足。其次是兵源问题。明军部队主要的来源是&垛集军&quot。军户的生活相当悲惨,军事问题却没有解决
根本就不是闯王及大清军队的敌手任何的东西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原因,军事力量不会直接导致明朝的失败,以下是明朝失败的众多原因、统帅也多是无才无能一辈,难以对付。特别是闯王一支,人数众多,最终灭亡。1、皇帝昏庸无能,而朝廷不闻不问,接位的多是小皇帝,这样,暴吏无数,他们媚上欺下。明朝后期,皇帝多是荒无能之徒。4,有好道教的,这是导致起义的导火线。2、农民起义军力量强大,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朝廷内因。诸多的内部原因导致明朝民心涣散,众叛亲离,势必会在朝野掀起一股荒之风,导致朝纲败坏,天灾严重,农田颗粒无收、崇祯皇帝个人原因。崇祯虽有治天下之心,却无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导致内宫宦官有机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权,甚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国本不固。2、官场腐败,甚至变本加厉的盘剥,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杀忠臣,刮民膏,还勾结敌国,是明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明中后期,贪官横行,贪得无厌,残暴至极,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导致民变,饿殍遍野,十室九空。5、纪律差、满清强大,牵制了明的军事力量,才导致起义兵力不足。总之,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实用,军事部署也失当,最终才导致国破家亡。二、明灭亡的外因1、天灾人祸,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3、宦官专权。明中后期,皇室嫡亲香火不盛。这些宦官多是残暴、荒之辈,最终打破北京城、无可战之师。明后期,重疾缠身,灭亡是必然的:一,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欢当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国家的主心骨,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昏聩,战略得当,抚民安民,军队装备差。崇祯时期,北旱南涝。3,深得人心,一路势如破竹,明到后期,内忧外患
明朝为什么祸不单行?流寇北虏还有鼠疫,可以说天欲亡明。但是仔细探讨一下,究竟是什么导致明朝灭亡?退一步说为何1644年北京一年三变天?满清的问题先放在一边,流寇和鼠疫其实同源,都是因为土地兼并。  老百姓丢掉了土地,出路有两条,一是成为流民饥民,最后走投无路加入流寇。二是去开荒,大批的失去土地的农民经山西去草原垦荒。草原原来是野鼠的地盘,人逐步侵入耗子的领地,这样也接触了一直存在于野鼠群中的鼠疫。万历年开始山西经常性地流行鼠疫,正是因为草原被逐渐蚕食的原因。  为什么偏偏就李自成倒霉?这说要从流行病的传播过程说起。染病不象中毒,把耗子药往井里一撒,吃完饭全村的人都翘了。传染病或者从动物到人、或者从人到人,都是一传一或者一传几的形式,一开始是点,然后是小规模的面,最后是大规模的铺天盖地。从点和面到铺天盖地有个临界点,就是合适的环境气候、和足够的传染源。   就北京的情况,春天的三四月间最容易流行传染病,崇祯年间山西的情况也证明这种鼠疫发病的高峰是这两个月,之前是积累阶段,其后因为天热逐渐下降。恰恰是这两个月,李自成驻扎在北京。  传染病大流行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要人多,草原上鼠疫一直没断,可是没有流行因为没有太多的人。北京鼠疫流行是因为京城人烟密集,本来这一年就是鼠疫高潮期,在最高点突然涌进了几十万外地人,一下子就成了鼠疫杆菌的继承人。连年鼠疫,北京居民里面好歹有些有抵抗力的,新人这么一来,全是没经历过的,不快速流行才怪。  于是鼠疫的流行从北京市民和三大营士兵里面转移到大顺军队中,李自成的部队成了鼠疫的主要疫区。李自成从北京撤出来,大部分的现行鼠疫病人和感染者也就出了北京。清兵入京后,天气开始热是一方面,北京城里没有多少现行鼠疫病人和感染者也是一个原因,老百姓染上鼠疫的,不是好了就是死了,顶多是零零碎碎的,不够大规模传播的基数。明之亡不是亡于鼠疫,而是民不聊生。亡于鼠疫的是李闯,天下归清也要归功于耗子和它身上的小小细菌。历史有时候是肉眼看得见的,有时候是看不见的,1644年春天北京的历史,就不是肉眼可以看见的,正是这类肉眼看不见的历史,才是被史学家忽视的“国家兴亡自有时” 。   1644年春天,北京城里许多人咳嗽。在一声声的咳嗽中,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改变历史,城头变幻大王旗。
明廷腐败,
为什么元朝蒙古的军事实力这么强,现在却这么弱:
要理解武器装备的意义: 1、骑步之分 草原民族由于游牧,依据水草定居,放牧主要靠的是马,所以骑兵为主...
元朝军事实力强大为什么会灭亡了?:
一,政治腐败,主昏臣庸,蒙古贵族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整个国家官僚机构已经腐败 二,民族矛盾,蒙古贵族...
为什么清朝不把注意力放在军事上?能建立这么好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打败了?:
那个时候清朝早已走下坡路了,不仅仅是军事,任何方面都有问题,后来的甲午战争之所以输,也是因为慈禧用军...
为什么朝鲜这么穷,军事力量却这么强大:
朝鲜的先军政策使其成为世界上军事密度最高的国家,穷是因为朝鲜闭关锁国(虽然每年都接受国际援助但是援助...
为什么元朝蒙古的军事实力这么强,现在却这么弱?-:
1、当时的时期很好,阿拉伯被十几个拥兵自重的将领分为了十几个国中国···吐蕃也是四分五裂,至于中国,...
为什么韩国军事实力远胜朝鲜却不发动战争灭掉朝鲜?:
你这就说错了。朝鲜的军事实力远非韩国能比的。朝鲜甚至有自行研发的成功试射的中程导弹(远程导弹有但是没...
当年清朝的陆军,北洋水师的装备精良。军力在世界上排名比日本靠前,甲午战争为什么会输给日本?:
在世界上排名比日本靠前,甲午战争为什么会输给...但我们国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齐,不像贵国一......
为什么宋朝的军事力量那么弱?:
1,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限制武将权力,兵将分离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 2,西北是历代中央王...
也许你也感兴趣的内容  我大清帝国 北洋舰队 吨位都是最大
可是看了电影
打了3个小时 敌舰一艘没沉
到底什么原因。
      
楼主发言:2次 发图: | 更多
  日本有心要改革 就贏了
  农业巨人打工业侏儒  黄包车再漂亮也追不上面包车
  空包弹
  去问那个老巫婆——慈禧
  @   十九世纪末,垂垂老矣的大清帝国日渐腐朽,只能在洋务运动的末日余晖中维持昔日中央帝国的荣光。而此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以来的快速发展,正为转嫁国内阶级矛盾、掠夺资源和称霸东亚,积极整军备战。明治天皇宣示,“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海”。1884年,朝鲜 “东学党”农民起义爆发,朝鲜李氏王朝同时向中日请援,野心勃勃的日本人终于等来了他们的机会。  为了达到独占朝鲜的野心,日,日本悍然在丰岛海域袭击中国运兵船。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9月17日上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12艘战舰进入黄海大东沟海域合击北洋水师,北洋以“定远”、“镇远”、““致远”、“经远”、“靖远”、“来远”、“超勇”、“扬威”、“广甲”、“广丙”十艘战舰迎敌。开战未几,北洋旗舰“定远”主炮塔起火,旗信被毁,虽然水师提督丁汝昌烧伤后仍坚持在甲板上督战,但也只能鼓一舰士气,北洋各舰只能各自为战。随后,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等4舰利用航速优势绕攻北洋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二舰相继被击中起火,退出战斗,“超勇”被日舰击沉。战局已对北洋水师极为不利。混战中,北洋水师一直冲杀在前的“致远”已多处受伤,船身着火倾斜,但该舰管带邓世昌看到日舰“吉野”恃其船捷炮利,横行无忌,毅然全速撞向 “吉野”右舷,日本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致远”被击中沉没,全舰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全部壮烈殉国!“致远”的姊妹舰“经远”以一敌四, 激战良久,该舰管带、大副、二副先后中炮牺牲,最终左舷倾覆而沉没。全舰官兵二百余人,除十六人遇救外,其余全部阵亡!“定远”、“镇远”也中弹甚多,但因为两舰均为铁甲舰,日军无可奈何。两舰浴血奋战,以305毫米大炮缓慢还击。其中“镇远”连续二次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致使其爆炸倾斜并引发大火。历时5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日本舰队在“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到重创后撤离战场。在这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现代海战中,北洋水师损失5艘战舰,除“超勇”、“致远”、“经远”被日军击沉外,“济远”、“广甲”临阵脱逃,“广甲”触礁自毁,“济远”更是撞沉受损之“扬威”号。号称远东第一海军的北洋水师从此不敢巡海御敌,中国失去黄海制海权。  黄海海战,清朝之腐败无能全面暴露。北洋水师建立之初,舰队在火力和整体吨位上远超当时的日本海军。日本为“伸张国势”,制定十年扩军计划,为筹集经费,天皇甚至从后宫经费中拨款给海军。日本海军加紧训练,在自主造舰的同时,又向英国购置新舰。甲午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在参战舰只、装备火炮、总吨位、航速均较北洋水师占优。当时日海军装备的速射炮发射速度是北洋水师后装炮的6倍,发射的炮弹也是开花炸弹,威力极大,在海战上有了极大的优势。与之相比,清廷十年不添一舰一炮,军备日渐陈旧落后,锅炉破损,舰炮使用穿甲弹(实心弹),射速慢,威力不足。北洋水师以惨败收场,非战之罪!文贪武嬉,上千名将士却浴血奋战为国捐躯,国人莫不扼腕恫哭。  陆军方面,9月15日,日本合围平壤,驻朝清军统帅叶志超贪生怕死,致使平壤陷落、清军大败,其后叶志超领军狂奔五百里至鸭绿江。10月10日,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10月25日,日军陷旅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日,日军攻陷北洋水师大本营威海卫,水师基地刘公岛成为孤岛, 2月10日,“定远”弹药告罄,管带刘步蟾下令将定远舰炸沉后自杀身亡,2月11日,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17日,日军登陆刘公岛,北洋水师覆没。4月17日,求和心切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向日本并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并赔款2.3亿两白银。日本因此经济迅速发展并进一步扩军备战,开始成为远东主要战争发动国。而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国鲸吞吞食的对象。亡国灭种?涅槃重生?现在,我们知道,苦难中国走向的那条宿命之路,在那时就已经有了注定。
  勿忘國恥
  只要是漢人當家的朝代  對日本就不可能輸
  绝对不可以先开炮  ----慈禧
  士兵都文盲,不是近代军队,训练也不行,战术死板,工业几乎为0,光买武器没用的。但这几点现在中国都比日本强得多,再打必胜。
  是日本舰队先退出战场~  想想是为什么?  
  皇家过惯天下为我独尊的日子,目空一切。虽意识到进行改革的必要,同时又害怕改革会让民间资本家崛起,威胁皇家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所以,改革畏手畏脚,最终难免失败。
  皇帝问
这一个鸡蛋多少钱
太监回答 10两银子一个  皇帝问大臣 一个鸡蛋多少
大臣回答 1两银子 600个鸡蛋
  日本倾全国之力,战前中国从上到下多数人盲目自大,早期并没调动全国军事力量,每次战役几乎都是以少打多,甲午战争日本也不是完胜,应该算惨胜。
  没有足够的炮弹。没有把英国那几艘快速舰买下来,慈禧那个老太婆害的
  装备上有差距,不过没有49年建国之初那么惨。战斗意志和管理能力问题。还是比较透明的败落过程,都有记载。  当时清朝还是比较消极避战的。加上几千年才出一个的慈禧老佛爷。。。老佛爷没有什么国际形势和战争敏感度,站在历史的角度,没有战争的时候只算个普通的废物和蛀虫,还不一定是最凶残的,在饮食文化上还有一定建树,可惜放在一个时代革新列强争霸的背景下,这货的负作用就突显出来了。比猪队友还可怕的是猪队长。
  拍电影的人是汉奸,抹黑中国。  应该让日本沉船,中国一艘没沉
  不是,是清朝的官员不懂现代武器,配套的设备舍不得升级,比如说CPU是I5的但内存才512M,选进武器的效能发挥不出来
  @地富反右 18楼
22:48:00  拍电影的人是汉奸,抹黑中国。  应该让日本沉船,中国一艘没沉  -----------------------------  反中反共,你还不够资格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反思甲午战争120周年:中日再战我们能否打赢|甲午|日本|中国_新浪军事
反思甲午战争120周年:中日再战我们能否打赢
  甲子轮回,今年适逢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
  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陷入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给亚洲乃至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而失败的一方,中国不仅承受割地赔款,最为重要的近代工业化进程也被拦腰打折。世界排名第七号称亚洲第一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灰飞全灭。中国也正式走上半封建半殖民的悲催境遇。
  现在,中日两国又重新面对着新一轮的竞争。日本在东海非法拦截我侦察机正常巡逻、日本媒体刻意炒作“中国威胁论”、安倍执意“拜鬼”并解禁“集体自卫权”,日本的步步紧逼激起了中国灵魂深处最痛楚的历史记忆。
  马克思说过:“一切历史事实与人物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喜剧。”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会重演。中日之战的战争将会再一次爆发。
  回首甲午
  鸦片战争以后,清廷吸取有海无防的教训,花大价钱建造了亚洲一流的军港,拥有当时亚洲最大铁甲舰和最强大的海军。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共27000多吨;但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10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万3千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7万2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并最终获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
  甲午一战,大清掉以轻心,以泱泱大国的心态傲慢应对来自“东方的太阳”(日本国旗)。这一仗为什么输?输在“泱泱大国 我为中心”的狂傲态度上。120后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在日本步步紧逼的态势下,我们将如何面对日本?日本右翼分子期待再一次发动战争来恢复亚洲“老大”的地位,他们能做到吗?
  反思日本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清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处境,欧美列强又开始觊觎日本。这才使当时的日本上层觉得,如果不建立近代化的国家观念,日本将会陷入国家兴亡的边缘。而日本人吸取了欧洲人当时的观念:如果不想被殖民,那就要殖民。所以,日本就有了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
  明治后,日本一直要求与朝鲜修订条约而长期未果,恼羞成怒,派军舰到半岛沿岸测量,双方交战,日本增派军舰,1876年终于迫使朝鲜签订《日朝修好条约》。其实,在此前1871年,中(清)日虽然签订了修好条约,但琉球王国的归属未定。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1879年日本入侵并吞并琉球。而大清的北洋水师,又成为日本加紧军备扩张的下一个借口。
  日本真正的目的,在于排除清政府对朝鲜的控制,取而代之。他达到了!而日本以甲午战争为契机,以令中国不可思议的速度,跻身世界列强。一战定国运,对日本的反思令我们
  不寒而栗。
  日本近代战争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海战史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美太平洋战争。而对于中国而言,近代最大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一次海战,就是甲午海战,还打败了。
  日本从来就是制海权决定国家命运。元代,席卷欧亚的蒙古人跨海远征,如果不是“神风”的眷顾,蒙古人的铁骑一样会踏遍东瀛;明代朝鲜的壬辰战争,在中朝海军不断的打击下,日本海军的制海权逐步丧失,露梁海战,一战将日本军队打死三分之二;而近代,甲午战争始于丰岛偷袭战,日本不宣而战,大东沟海战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走向,威海攻防战更是确定了甲午之战的胜局;日俄战争,日本海军雷击舰偷袭旅顺,而当东乡在对马海峡升起Z字旗的时候,俄国沙皇的“救援舰队”注定了全军覆灭的命运;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进攻青岛港占我山东,攻掠太平洋上一切德国殖民的诸岛屿;二战中的太平洋战争,又是始于偷袭珍珠港。日本海军历来是日本向外扩展的急先锋和决定性力量。近代以来,其每次战争,都是始于海军,止于海军。那么未来呢?
  反思我们
  甲子一轮回,中国的皇帝早就成了历史书中的人物,男人们的大辫子也只有在博物馆中才能看到,而早已经当时扬起的大清“黄龙”舰队旗也早已经被取代。如果从海战战术角度来看,我们应敌时不应该摆那个至今都被人误解的“雁行阵”;假如定远的舰桥没有坍塌,使得丁汝昌一开战就退离指挥席;如果我们能有储备更多的炮弹;假如邓世昌驾驶着致远撞沈了吉野;假如方伯谦没有率济远遁去,把海战进行到底;假如我们的鱼雷艇发射的鱼雷没有射偏,命中了西京丸……假如这一切假设成立的话,甲午战局会真的大逆转吗?
  从战术角度来看,我们在吨位、装甲、大口径主炮数量上与敌人各有千秋。定、镇二舰遭敌围攻五个小时,中弹无数而不沉,敌人有多郁闷可想而知。我们在机动性、速射火炮的数量等等方面不足,但这些并不是影响海战胜负的主要原因,至少这不并是“全军覆灭”理由。
  从战略看,李鸿章对于他亲手创建的这样一支“北洋水师”战略打击的作用,规划是完全错误的。相比于日本海军把大海看做通往中国大陆的桥梁,把争夺制海权作为掌握对华作战主动权,从而主动地寻求同北洋海军主力进行决战强烈意识,中国海军却把海洋简单地看作防御的屏障,把海军消极地当作运输船队的护航手段和要塞防御的辅助,毫无寻求主动出击的观念。早在1872年,李鸿章就表示,“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这种主动放弃争夺制海权的错误军事观念在整个甲午战争中处处体现,战略战术运用失当,作战自然难逃失败的命运。
  甲午战争是一场制海权决定战争结果的战争,而大东沟海战的失利,使得我们彻底丧失了对制海权的争夺,从而任由敌人在海面驰骋往还,想在哪里登陆就在哪里登陆,想攻击哪一点就攻击哪一点。进而使得日军可以在不设后方防守的要塞一一陷落,要塞的陷落更使得原本还有50%在海战翻盘的希望彻底破灭!因为北洋水师在要塞港内全被用日军缴获的克虏伯大炮击毁了!
  假如中日再次爆发战争中国会胜利吗?
  甲午一战,大清输在掉以轻心,输在尾大不掉;输在国力空虚,输在老大帝国的傲慢上。
  而如今日本汲取旧海军的经验教训,积极重建。日本战后海上(海上自卫队)实力并未衰落,并仍呈上升趋势。现在的日本海军已拥有世界上最精良的武器装备现有的50艘驱逐舰全部装备“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就其数量而言,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并且装备有8000吨的宙斯盾系统“金刚”级导弹巡洋舰和“大隅”“出云”级准航母,还拥有50架世界上最优良的P-3C反潜巡逻机。另外,还拥有专门的反潜作战支援部队。日本海军人员的素质和训练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加上优越的地理条件,日本仍是亚洲海军大国。
  100多年后的中国,已不再是那个当年贫瘠的大陆。中国国力早已经不再局限于亚洲,太平洋。但现在我们的需要面的是,在未来如何能动地主动的掌控中日局势,防止日本发动新的一次甲午战争。
  全球化的进程也促进了中国对海权的渴求,要维护国家安全,为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近年来外电认为,中国非常重视海军建设:舰艇吨位逐渐增大,90年代以后造的驱逐舰都有远航能力;中国也是全球五个拥有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国家之一。
  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出海口是可怜的,一个国家没有足以保卫其海疆的海军是可悲的,一个大国对海洋没有清醒的认识是可怕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所经受的所有劫难和耻辱都来自海上。对于中国的海军来说,甲午海战也许不需要特别的纪念,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忘记。120年来,没有一代中国海军军人能够忘记,大东沟之役那五个小时惨烈苦战的每一幕。他们应该永不敢忘!
  对于日本,一场合适的战争既能让日本走上正常国家道路,还能再次阻止其打乱中国的崛起进程。
  历史告诉中国,日本社会中具有这样的危险基因与帝国冲动,并且日本时刻都在做细致的准备,只要有机会,它就会牢牢抓住,并狠狠地咬上人一口。百多年以来的历史,已经多次印证了这一点。
  天苍苍,海茫茫,海之上,国有殇!
(新浪军事)
文章关键词:
(编辑:SN118)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甲午战争中强大的北洋舰队为何输给日本军队?
甲午战争中强大的北洋舰队为何输给了日本海军?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北洋水师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覆灭的原因
  战略方面
  清朝身居文武要职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花费无数白银建成的舰队。北洋海军成军后,便以为&自守有余&,停止了继续外购战舰的海军经费。  
  在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明确和联合舰队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战略,未制定出战略计划,日本海军则制定了明确的作战预案,是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的海军制胜的方案。导致联合舰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导致北洋水师战略上陷于被动。
  技术方面
  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缺乏带反后座装置的速射炮,是一个致命的技术缺陷。据统计:150毫米口径速射炮每分钟可5发至6发,而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而日本联合舰队却拥有大量速射炮,达150多门,日本舰队充分发挥了速射炮的威力。据统计,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3-6倍&。美籍洋员马吉芬认为:&改良速射炮,以及能大量装填火药的榴弹效力显著&。
  北洋海军另一个技术缺陷是缺乏与日本联合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航速太慢对北洋海军的影响,交战开始时表现为队形转向不利,难以协同作战。  
  北洋水师备战不足。所缺乏穿甲爆破弹(也就是所谓的开花弹)一直被存放在旅顺、威海基地的弹药库里。还有弹药不足、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   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宜担捍蠖抵剑&非兵士不出力,乃将领勇怯之不同也。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鲋赋觯&海军经仗之后,无论胜败,其各船中奋勇者有之,退缩者有之,使能分别赏罚,庶足以鼓人心。我军仗后,从无查察。其畏葸避匿者,自幸未尝冒险,其冲锋救火奋勇放炮者,尚悔不学彼等之黠能。受伤虽住医院,而扶持之役,资派本船水手;阵亡者,衣衾棺椁出己之薪俸口粮。领恤赏之时,亦有幸与不幸。土卒一念及此,安得死敌之甘心?谁无父母妻子,使能给养其家,何有求生之念?&
更多关于 甲午战争,北洋舰队,日本军队 的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午战争老师输给学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