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抗日战争中

正视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选自柳建辉、孙新编著的《正视抗日战争》一书。  该书集中归纳、辨析、解读了关于抗日战争史研究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重大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廓清了许多历史迷雾,纠正了不少认识误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70年前的那场民族战争、高扬爱国主义激情颇有裨益。该书被中宣部列入“全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重点图书”,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之际,本报独家选载该书一些内容以飨读者,共同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社会,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政治格局。正因如此,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这一研究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专题研究;二是围绕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研究而涉及这个问题或就此展开论述的;三是一些报告和讲演中就此问题的论述。这一研究可概括出如下特点:一是强调年中国14年抗日战争的作用和影响,从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方面探讨和论述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二是注重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进程中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及其历史地位:三是呈现出纪念性的特点,研究的高潮和大量的论著出现在1995年和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60周年两个时期,今年可能也不例外。  一、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一、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地位和作用上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为中国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这个观点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一直为学术界所认同。关于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基本上是对上述观点的展开和深化。  (一)对中国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转机,是中国崛起的起点与开端。关于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和历史进程的影响,以李良志、郭德宏提出的“五个转折点”的观点最具完整性。他们认为: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从失败到胜利的伟大历史转折点,是近代中国民族觉醒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是中国获得与世界各国平等地位的转折点。胡德坤认为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即: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方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换的枢纽,是新中国诞生的前奏曲。齐彪、李让明也认为抗日战争是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一场战争,它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厄运,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仅使中国赢得了民族独立,同时又为抗战由民族的胜利转变为人民的胜利做了充分的准备,是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东地位由此奠基。  (二)对民族精神提升和中国精神形成的影响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胜利。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提升了自鸦片战争以来逐步形成的现代民族精神,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爱国意识在抗日救亡、共赴国难的爱国行动中上升为一种理性的、进步的、以社会主义为前途和发展目标的爱国主义。另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弘扬了中华民族精神,这主要体现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炽热的爱国情怀,舍生取义、勇于奉献的民族气节,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凝聚精神。在伟大民族精神感召之下,中国人民不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使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起点。有学者从民族意识的角度论述了抗战时期的民族精神,认为: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对本民族的政治、文化、外交、军事、民族关系和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开始进入现代阶段,这淬炼并催生了以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和世界其他民族平等交往的现代民族意识的全面形成,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江沛认为:抗日战争催生民族意识与中国精神的成熟,中国人民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爱国主义思潮,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由此日益清晰。民族意识的觉醒,不愿做亡国奴、不愿中国文化从此灭亡的信念,推动着中国精神的诞生。  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从自在状态转化到自觉状态。金冲及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觉醒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56个民族要形成一种自我认同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抗日战争对这个历史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使各个民族置身于共同的历史、共同的回忆、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使这样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从自在状态转化到自觉的状态。  抗日战争提升了民族凝聚力。有学者分析了抗日战争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原因,指出: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时代背景;爱国主义进一步升华,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精神支柱;统一战线空前扩大,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日趋成熟,是民族凝聚力提升的坚强核心。  (三)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影响  抗日战争是中国复兴的枢纽。鹏认为:抗日战争推动了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也进一步推动民族复兴。荣维木分析说:中国进步力量的上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标志着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转折,而这两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是在抗日战争中完成的。这两个重要转折是中国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这个意义来看,抗日战争是中国复兴的枢纽。  抗日战争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姜术俊、李传兵认为抗日战争为中国确立大国地位提供了历史的契机:第一,它唤起了中华民族的彻底觉醒,并进而促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民族凝聚力,这种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昭示世界:中国的抗战必将胜利!这在全球特别是在整个东方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第二,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给予中国改变国际地位以重要历史契机;第三,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奠定了中国大国地位的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世界化进程。江沛论述了抗日战争对中国世界化进程的作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的国际地位正在下降,中国的国际地位正在成反比地提高。(,)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性更进一步显现出来。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时,中国作为与英、美、苏并列的四大国之一领衔署名。1943年的开罗会议是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出席最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中国开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影响。日,中国又作为四大国之一发起旧会议,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大国地位再次得到确认。  (四)对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抗日战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孙力认为,抗日战争使得本身已经很特殊的中国革命进程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迫使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努力地开拓创新,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具体而言即:第一,抗日战争更加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眼界,使之真正善于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观察中国问题,善于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大场景中认识中国革命的问题,加深了对世界潮流和时代本质的认识;第二,抗日战争使得中国社会的矛盾及其走向更加复杂化,但也为锻炼中国共产党科学、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变迁提供了极为独特和难得的社会背景;第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立探索与此前形成鲜明的比照,抗日战争带来的复杂局面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探索的主张都有力地促成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拓和发展;第四,抗日战争造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民众动员,也大大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政治觉醒,刺激了革命理论的化需求,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这一时期从领导集团向全党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第五,抗日战争强化了民族的认同感,这成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有力推动。中华民族的精神在这一时期所得到的锤炼和升华是难以比拟的。民族精神的飞跃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成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来源,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忽略的精彩篇章。  (五)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  抗日战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王官成说:抗日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使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走向了成熟,在政治上扩大了影响,在人民的心目中塑造了良好的形象,这些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重要的政治保障。它使中共军队摆脱了敌人围追堵截的局面,巩固并发展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这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所在。当时的客观条件又迫使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在根据地努力发展经济,开展自救,克服困难,这是保持和发展革命实力、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的物质后盾。史琳则认为抗日战争中的国共两党反向发展,中国共产党经过锻炼更趋成熟;再一次暴露了国民党的腐朽、落后和反人民的实质;民主党派也从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走上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中国走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基础。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性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海鹏指出:抗日战争既是民族战争,又是人民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人心变动造成的强大冲击波,不仅影响抗战最后阶段的国内政治局势,而且延伸到战后,在相当程度上埋下了国民党政府失败的重要种子。陈景彦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但结束了中国自近代以来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历史,书写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新的历史篇章,而且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人民在战争的过程中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无能,找到了自己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人的威信也正是在抗战过程中树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是在抗战中迅速壮大起来的。  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和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大作用地位和巨大作用  毛泽东当年曾说:“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的讲话中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这些论述强调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金冲及指出:中国最早起来抗击法西斯势力的武装侵略。中国的长期抗战,牵制并消灭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大量兵力,削弱了它的经济实力。中国抗战在战略全局上对法西斯侵略势力形成重要的牵制,如拖延了《德日同盟条约》的签订,把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牵制在中国,使之不能配合德军夹击苏联,使苏联得以将远东军队西调,集中主要兵力对付西线,将及其统率的550万大军牢牢地吸在那里,随后又由防御转为进攻。由于中国战场长期拖住日军超过一半的兵力,因此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在太平洋地区作战的只有10个师团,不到日本陆军总数的1/5,而中国战场仍拖住它的35个师团;1943年11月,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开始全面反攻时,日本还有56%的陆军(39个师团)和近一半的空军陷在中国战场上;能投入太平洋地区作战的陆军只有23个师团,占其总数的32%。直到战争结束时,日军在中国战区投降的仍有128万余人,占日本在海外投降总兵力的将近一半。以当时中国那样一个军事、经济、文化落后的弱国能够顽强地抵抗住有现代化装备和精良训练的日本侵略军达14年之久,并且取得如此的战果,在世界战争史上并不多见。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它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对这场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世界规模的搏斗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江小惠认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抗日战争打破了法西斯势力的战争计划,有效地配合了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作战;中国抗日战争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韦国友具体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陆军逐年分布的情况,指出:从七七事变(其实应是从九一八事变――作者注)到欧洲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几乎一直孤军奋战,抵抗了日本百万大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主力仍在中国战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要战场。  (二)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  胡德坤、韩永利把中国抗日战争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局中考察,从中国抗战对日本世界战略的巨大影响和牵制作用,中国持久抗战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巨大打击和制约作用,中国战场对太平洋战场、北非地中海战场、苏德战场、西欧战场以及印缅战场的巨大支援,对美、英、苏等盟国的重大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在推动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中的作用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彭训厚从以下6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贡献:第一,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第二,中国的持久抗战打乱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计划,支援与配合了欧洲战场、亚太战场等的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第三,中国持久抗战迫使日本放弃“北进”侵略的图谋,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创造了条件;第四,中国持久抗战遏制和迟滞了日本“南进”的步伐,对太平洋战争的整个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五,中国持久抗战及其付出的巨大代价,为美、英等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大战略方针提供了前提,为同盟国先后解决二战主次要矛盾和确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胜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六,中国始终是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廉慧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各反法西斯国家都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战略防御时期。在战略防御时期,欧洲的波兰、迅速沦亡 ,苏联也失地千里、损失惨重,德国得以顺利实现其初期的作战目标。在亚洲,中国军民却成功地粉碎了日本预期的“速战速决”作战计划,并使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从而最大限度地援助了各大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以此证明了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可争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张卫军、祖蕾从日本战略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他们认为:第一,北进、南进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和争霸世界的战略;第二,使日本北进苏联的战略图谋彻底破产;第二,推迟了日本南进的步伐,减轻了美、英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压力;第三,在日本冒险南进之后,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和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战略攻势,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打败日本法西斯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王家福、徐萍指出: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展开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并承担了世界东方的战争重担。中国战场成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支点,继之在客观上又是得以推行“先欧后亚”的战略基地,两者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的大战略支撑。  陈景彦认为: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投入的兵力最多,日本的海外兵力在中国战场上被消灭得也是最多,所以说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战败过程中起到了首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徐承发通过对反法西斯各个战场的比较,从主战场、主力军、贡献最大、重要力量等方面论证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不是苏联,也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他从这个角度论证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韦国友认为: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严重消耗了日军的主要陆军力量,中国战场歼灭日军的数量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死伤总数的8倍,是苏联红军击毙日军总数的31倍。这是迫使日本投降的决定因素。徐玲也从这个角度论述说:中国人民和日本法西斯打了整整14年,而美、英对日作战不到4年,苏联则对日作战仅24天;到1945年9月日本战败投降为止,日军伤亡人数共计为287.4万人,而日军在太平洋和亚洲其他战场上的伤亡人数为89万余人,那么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应为198.4万余人,是其在太平洋和亚洲其他战场上伤亡人数的2.2倍。直到日本投降前夕,它的在华陆军兵力仍维持在28个师团左右,总兵力大约为105万。由此可见,中国战场对战胜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中国抗日战争与盟国战略的关系  韩永利指出:美国在日本侵略中国初期奉行对日绥靖妥协政策,而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启和坚持促使了美国远东政策向积极方面转化,最后确立了对日抗衡政策。他进而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开启和发展时期,是西方国家推行对东西方法西斯局部侵略战争实施绥靖政策的关键性时期。这一时期,受到绥靖政策严重制约的欧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人民的反抗法西斯斗争相继失败,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则阻断了绥靖政策在远东推行的传统轨迹,改变了西方大国主导国际关系的历史轨迹。  孙建杭也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日本的政策从绥靖到遏制的转变,以至于双方后来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如此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党庆兰考察了中国抗战与美、英“先欧后亚”战略顺利实施的关系。她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对美、英的反法西斯斗争给予了有效配合和有力支援。它打乱了日本的战略部署 ,拖住了日本的手脚 ,为美国备战争取了时间 ;它配合了美、英的军事战略 ,支援了它们在缅甸的军事行动和后来的战略反攻 ,也为美军进攻日本本土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配合和支援 ,保证了美、英“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 ,对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中国抗日战争对战后世界形势的影响  岳思平认为:抗日战争使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四大战胜国之一,加强了战后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持久抗战的胜利,不仅根本扭转了鸦片战争以来的远东局势,而且改变了战前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并统治世界的格局。不仅如此,中国抗日战争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政治觉醒,大大鼓舞了在殖民主义奴役下的亚非拉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于沛强调: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一方面表现在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步;一方面还在于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彻底胜利,为中华民族争取自由、独立、解放和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开辟了现实的道路,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拓了道路,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它不仅改变了中国,而且也在改变着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三、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地和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位和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  综观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和论述,不难看出,大家都是充分肯定的。但是,在这方面存在3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下转A7版)  《正视抗日战争》一书被中宣部列入“全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重点图书”,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发行。
(责任编辑:HN666)
08/03 08:0708/03 07:2008/03 07:1808/03 02:1608/02 16:1708/02 15:4908/02 11:2808/02 10:58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您的位置: &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国际援助
优质期刊推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
&&来源:&&&&
原标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解放、捍卫自由独立的正义战争,是铲除法西斯、保卫世界和平、拯救人类文明的殊死较量。在这场中国近代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和对手最凶残、牺牲最惨重的反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民实现了伟大的民族觉醒,迸发出空前的团结抗敌巨大能量,展现出气贯长虹的抗战精神,终结了百年来列强侵华的历史。抗日战争不但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而且是中华民族由灾难深重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一、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
  中国抗日战争历时14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两个时期。局部抗战从日持续到1937年7月,不但是中国抗战的开端,也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帷幕。全国抗战从日开始,到日结束,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开辟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歼灭日军150多万人,受降日军128万人。中国在战争中付出巨大牺牲,人员伤亡达3500万以上,按照1937年的比价,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超过5000亿美元。
  抗日战争体现出四个鲜明特点:一是全民性。抗战期间,中国有4.74亿人口,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战争。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曾经内战不休的各派系军队捐弃前嫌、相继出动,投入对日作战;曾经政见对立的各党派,结成抗战同盟。抗日战争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二是艰苦性。日军暴行灭绝人性。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是10年独立苦撑战局,此后也主要是靠自身力量抗衡强敌。特别是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孤悬敌后,仅得到下拨军费约3000万法币,靠自力更生顽强坚持。中国抗战成为二战中最艰苦卓绝的战争。三是长期性。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中,中国是战争时间持续最长的国家。这是由战争双方国力、军力对比所决定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日本已经高度工业化,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家。两国、两军对决,日本意在速战速决,中国则体大力虚,必须充分发挥地广人多的优势,通过长期的战争熬垮敌人。四是国际性。在抗击法西斯侵略扩张的过程中,中国的局部抗战是阻击法西斯扩张的前哨战。在战胜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与日本法西斯在亚洲大陆较量的主要战场,中国军民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体力量。苏联、美国等国家先后派出军队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来自2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参加了中国抗战。中国的抗战完全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过程最为曲折、胜利最为艰难的战争,是以弱胜强的典范,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唤起民族觉醒,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把中国逼到了亡国灭种的境地。捍卫国家独立、实现民族解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共赴国难、抗日救亡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使命,凝聚成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无敌气概和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奠定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坚实基础。共产党认为“民力和军力相结合,将给日本帝国主义以致命的打击。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国民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退无可退的时候决定实施“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的全国抗战,并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但却实行政府操控、军队主体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则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的具体内容,并躬身实践,在敌后战场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抗日武装力量体制,构建起进行人民战争的组织形式。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中华民族从没有像抗战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民众动员如此广泛。共产党坚持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将人民群众抗战的自觉能动有效转化为坚持抗战、夺取胜利的战争伟力,是人民战争真正的领导者。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抗战胜利的政治前提。毛泽东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第511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改变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状况,建立各党派同盟,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有效方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是国共合作抗战,但国民党始终摆脱不了反共灭共的阶级局限和独裁专制的思维桎梏,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即使有条件地开放党禁,但排斥异己、限制民主,实行“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不断制造反共磨擦,发动三次反共高潮,使得实现全民族抗战的过程步履艰难。共产党展现出以民族大义为重、抗战大业为先的胸怀,表现出一个成熟政党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和能力,率先提出“抗日救国”的主张,建立并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而解开了国共磨擦的死结,开创了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为了民族大义,共产党坚定地承担起维护和巩固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责任,确定“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在发展抗日运动与“抗日高于一切”的旗帜下解决与国民党的矛盾磨擦,使国共关系即便出现皖南事变的重大危机也没有破裂,维持了国共合作抗战到底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各种抗战进步力量团结的轴心。没有共产党的倡导维护,就无法解决全国抗战力量的凝聚组合问题,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就不会形成。在统一战线中,共产党扮演着实际领导者的角色。
  确定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全国抗战爆发前后,国共双方都提出并实施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但国民党的战略是“持久消耗”,把战争进程划分为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强调“以达成‘持久战’为基本主旨”,层层布防,力保要地,把取胜的希望很大程度寄托在美英等大国参战。共产党的战略则是持久制胜,将抗战过程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战略相持阶段“将是最困难的时期,然而它是转变的枢纽”,并提出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相结合等一整套战略战术,为中国抗战勾画出清晰的路线图。共产党把持久制胜的基点坚定地放在“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实行人民战争、形成犬牙交错的长期而广大的战争状态之上。特别是在敌后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强调采取“熬”的战略,以党的一元化领导整合各种力量,在根据地实行“十大政策”,以人民战争的整体战抗衡敌人的“总力战”,不断壮大自身、削弱敌人,“熬”出胜利的条件。持久战是中国抗战的制胜要髓。正因为国共双方都坚持了持久战的指导方略,中国抗战才能够持久取胜。也因为双方在持久战的理解和实施上差异很大,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才会局面迥异,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创造两个战场战略格局,能动把握战争主动权。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游击战争与国民党主导的正面战场和正规战争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是中国抗战的显著特征,是日军在中国陷入泥沼而无法获胜的根本原因之一。国民党军担负着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全国抗战前期对粉碎日军速战速决企图贡献很大。但国民党军作战机械呆板,硬拼实力,直到抗战胜利也没有组织起战略反攻,始终无法扭转正面战场的被动态势。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是共产党对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麻雀满天飞”,“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迅猛实施战略扩张,在华北、华中和华南敌占区开辟出广阔的敌后战场,形成了中国抗战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并存的战略新格局,从而扭转了因国民党军作战失利而造成的战争颓势,盘活了中国抗战的棋局,迫使日军陷入顾此失彼、两面作战的境地。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最多将其在华兵力的75%(不含关东军部队)和几乎全部伪军投入敌后战场,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领导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
  结成反法西斯国际同盟,争取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援。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中国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条件。全国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准确预测到,新的世界大战将把许多国家卷入进去,抗日战争将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积极发表宣言呼吁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的胜利”。1941年10月,“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正式成立了“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国民政府的抗战外交积极争取外国援助,与同盟国家重新构建起相对平等的关系,为抗战创造了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利益把中国和世界各国联系到了一起。抗战胜利是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世界人民相互支持、共同战斗的成果。
  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不仅是日本侵略和中国反侵略的斗争,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地位至关重要,作用举足轻重。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的战略先驱。法西斯侵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把战火在中国燃起,绝非偶然。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军力增强,野心不断膨胀,逐步形成了灭亡中国、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其侵略扩张企图可以概括为:首先征服中国,实行中间突破,然后以中国为基地,与德、意结盟,或南进同美、英等决战,或北上进攻苏联,进而占领亚太、瓜分世界。九一八事变是法西斯在全球侵略扩张行动的第一个节点,中国进行的局部抗战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实施正面阻击,使法西斯破坏和平、践踏正义的本质暴露无遗。在反法西斯事业中,中国人民成为无畏的先行者,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中国抗战是抗击法西斯侵略扩张的战略支柱。20世纪30年代中期,法西斯轴心国集团正式形成后,侵略扩张节节升级。欧美强国采取绥靖政策,使法西斯侵略气焰日益嚣张。20多个欧亚非国家和地区先后沦陷,连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法国也很快败降。而中国人民展开了气势恢弘的全国抗战,对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进行英勇抗击,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到1938年10月,中日双方投入作战的总兵力达400余万人,战线长达4000多公里,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战区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规模最大、较量最激烈的战场。中国不仅顶住了日本法西斯的进攻,而且始终屹立不倒,成为抗击法西斯进攻的战略支柱,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一面旗帜,极大地坚定了世界人民的信心。
  中国在战胜法西斯的进程中与同盟国家形成了战略配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中国成为抗击法西斯在亚洲大陆侵略的主要战场,制约着日本的“北进”和“南进”,保证了同盟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中国的持久抗战,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亚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军队能够解除后顾之忧,避免两线作战,全力迎战德国法西斯,并在打败德国后从容转兵东进,参加对日最后一战。中国的持久抗战还牵制和推迟了日本进攻南洋的南进步伐,致使日军作战行动受到极大制约,被迫背着中国战场的沉重包袱南进,从而粉碎了日本与德、意法西斯会师中东和西伯利亚、称霸全球的战略图谋,有力地配合与策应了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得美英军队能够在太平洋战场集中兵力,稳住战线,进而转入反攻。而日本尽管把海空力量主力和陆军部分精锐部队先后调往太平洋战场,但始终不敢削弱在华兵力,即使在战争末期美军向本土步步逼近时,依旧把中国作为主要作战方向。此外,根据国际反法西斯的战略需求,中国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直接支援盟军作战。
  中国是盟国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基地。中国投入大量人力修建空军基地,投入大批部队保护野战机场,保障盟军空中力量对日本实施战略轰炸和对日军作战。美军在中国的大后方地区和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控制的部分区域建立了众多气象站、水文站和无线电通讯网,并设立了联合情报搜集和整理机构。中国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钨、锡、桐油等战略物资。中国在其他方面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一是积极倡导和推动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加快了战争胜利的进程。二是积极支持亚洲国家的抗日斗争。众多的朝鲜革命者和爱国志士在中国加入抗日武装,韩国流亡政府也在中国得到支持,中国还坚持将战后朝鲜的自由和独立内容写进了《开罗宣言》。其他亚洲国家的抗日斗争也曾得到中国的支持。三是积极参与创建联合国,推动战后世界和平。中国提出的保障会员国的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和平解决争端以及民族自决等建议,最终被写入《联合国宪章》。日,联合国成立,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三、弘扬抗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四句话不但准确阐释了抗战历史的内涵,揭示了抗战胜利的原因,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抗战的基准,而且完整地体现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我们传承抗战血脉、继承抗战传统的要义所在。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历史内涵,领悟激荡其间的意志气魄,激扬精神斗志,激发奋进力量,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弘扬抗战精神,强化对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责任。抗战是血与火铸就的壮丽史诗,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体现的是对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责任。卢沟桥事变后,红军高级将领联名发电铭志:将“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的《告全国同胞书》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应战之际,准备无尽量损失,准备无尽量惨痛。性命财产悉置度外,则损失惨痛,有何不了。”抗日成为区分是否爱国的根本标准。全体中国人对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责任在抗战时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各阶层的利益在抗日问题上找到了契合点。它唤醒了民族自觉,形成了全民族共御外敌的铜墙铁壁,矗立起一座爱国主义的丰碑。今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业中,所要面对的是另一种血与火的考验,同样需要找到能够动员汇聚全民族力量的责任担当点和利益契合点。民族复兴,就是这样一个点。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全体中国人共同的利益诉求和目标追求,以此不断强化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地域中华儿女对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的责任,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巩固民族大团结,就会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
  弘扬抗战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党是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能够成就这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是因为党在抗战期间走向了成熟,成为一个具有高度领导能力、实践能力和深厚群众基础的政党,不但能想清楚事情,而且能干成事情,是抗战精神的模范践行者。能否想清楚事情,形成符合国情、民情、党情、军情的指导理论,为事业描绘出战略规划图和发展路线图,是检验一个政党领导能力的首要标准。抗战时期,我们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了持久战的战争指导方略,形成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纲领,不但统一了全党思想,领导了敌后抗战,而且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淋漓尽致地展示出自己的领导能力。能否干成事情,有办法、有力量把宏伟蓝图变成辉煌的事业,是检验一个政党实践能力的基本标准。抗战时期,开辟一个根据地,就能巩固发展,革故鼎新,使之成为抗战的基地和社会发展示范“新区”,展现出坚定的路线方针执行力、高度的组织纪律约束力、务实的政策策略把握力和卓越的开拓发展创造力。能否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依靠人民发展事业、成就事业,是检验一个政党阶级属性的根本标准,也是一个政党力量兴衰消长的根本原因。国民党在抗战时期也想协调好与民众的关系,但它始终凌驾于人民之上,把人民作为攫取的资源。我们党则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与人民患难与共、血肉相连,把人民视为父母靠山和力量源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坚持抗战,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壮大发展,完全地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今天,我们党肩负着领导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任。弘扬抗战精神,党应该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楷模和先行者,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坚强柱石。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征程中,加强党的建设和强化群众路线,必将为我们的事业添注巨大能量。
  弘扬抗战精神,建设强大人民军队。弘扬抗战精神,对于军队来说,就是要聚焦强军目标,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标准,承担起捍卫国家民族利益、有效履行使命的神圣职责。抗战期间,中日两军在正面战场的交锋,从总体上讲是两个时代的军队在进行两个时代的战争。1937年,日本钢产量为635万吨,而中国只有55.6万吨。日本拥有完备的军事工业和国防动员体系,军队装备在当时处于世界一流水平,而中国差距巨大,军队的装备是“万国牌”,主战装备几乎全部靠进口。此外,国民党军内部关系紧张、作战思想呆板、训练质量不高、兵员素质不佳等,也是造成战斗力低下的重要原因。我军在抗战时期,卓越完成了进行敌后游击战争的使命,是展现抗战精神的模范。我军战斗力的塑造,不但有顽强的战斗精神支撑,而且有先进的作战思想、灵活的战略战术和有效的治军方略保障。与国民党军按套路打仗治军不同,我军是按目的作战建军,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胜利,拒绝一切机械呆板或花拳绣腿。训练实战着眼于对付什么对手、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的基本需求,政治工作着眼于解决“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简单直接,却实用有效。新形势下,我军担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凝神聚力,以破釜沉舟的气魄,攻坚克难,全面推进军队改革,实现强军目标,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弘扬抗战精神,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坚定不移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成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主要包括五个内容:一是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铲除法西斯主义生长的土壤;二是惩办战争罪犯,在国际事务中确立惩恶扬善的道义准则;三是将侵略者掠夺的土地和权益物归原主;四是明确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瓦解西方列强殖民体系;五是创建联合国,确立集体安全的机制。这些胜利成果,体现着人类对战争悲剧的反思和对和平正义的追求,保证了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与不断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都是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基石,一砖一瓦都动摇不得。
  重温历史,纪念抗战,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要向世界宣示我们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的决心,宣示我们决不容许历史被肆意颠倒、侵略扩张重现的意志;就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在明辨是非曲直和深刻反思历史中,与各国形成发展共存之道,与更多的国家形成认识共同点和利益交集点,把握战略主动权。
  (转载自《求是》杂志2015年第16期,作者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
(责编:张香梅(实习)、申亚欣)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银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