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戒为什么要往南去找长沙惊现观音菩萨下凡,结果怎样

西游记里观音菩萨的私心
导读:[/b]如来佛祖让观音菩萨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来取经,菩萨道:“此去东土,有甚言语吩咐?”
如来取出锦阑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对菩萨说:“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又取出三个金QQ,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那菩萨闻言,踊跃作礼而退。
如来给了观音五件
我们看西游记,一定要记住一个前提,佛教并不是本土宗教,它的到来必定会引起本地宗教的排斥,也就是常说的,佛也要争一柱香,佛教在来东土之初,还是很受本土排斥的,尤其是不受皇家的重视,把这个背景放到西游记的脉络里,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就迎刃而解了。如来佛送给观音的3个金QQ。如来佛祖让观音菩萨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来取经,菩萨道:“此去东土,有甚言语吩咐?”如来取出锦阑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对菩萨说:“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又取出三个金QQ,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那菩萨闻言,踊跃作礼而退。如来给了观音五件宝贝,袈裟、锡杖指明是给取经人亲用的,所以菩萨不敢贪污。而那三个金QQ并没有指明一定要去Q谁的脑壳,如来的指示可以这样理解:1)用金QQ去Q神通广大的妖魔,念紧箍咒咒他。2)让神通广大的妖魔来做取经人的徒弟。3)取经人可以收几个徒弟?并没有明说,但暗示了只有三个编制的指标。4)究竟选谁做取经人的徒弟,由菩萨自己来安排。观音菩萨把这三个金QQ拿去之后,只用了一个,另外两个被她私吞了,但她仍然完成了任务,所以如来也没有追究她。我们来看菩萨是怎么做的:第一个金QQ把孙悟空Q住了,送给取经人做了徒弟。第二个金QQ把黑熊精Q住了,自己带回去帮她看门守山。第三个金QQ把红孩儿Q住了,自己带回去做个善财童子。观音菩萨用这三个金QQ虽然Q住了三个神通广大的妖魔,但只给了取经人一个,自己却用了两个。而猪八戒与沙和尚都是玉皇大帝的人,这两个家伙有明显的卧底嫌疑,可菩萨为什么还要让他们混进取经的队伍?她完全没有按照佛祖的意思办,而自做主张的用了两个奸细,这就有必要研究一下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观音菩萨既然是这样用的这三个金QQ,就说明在观音菩萨的眼里:红孩儿是最神通广大的妖魔,黑熊精与孙悟空是比较神通广大的妖魔,猪八戒与沙和尚还算不上是神通广大的妖魔。孙悟空虽然厉害,但也斗不过黑熊精,他两个从洞口打上山头,自山头杀在云外,吐雾喷风,飞砂走石,只斗到红日沉西,不分胜败。两个打成平手。可见,黑熊精可以抵得上一个孙悟空。而红孩儿差点把孙猴子挂了,菩萨收伏红孩儿时还找李天王借了三十六把天罡刀,李天王当年也没有用这来对付猴子,可见红孩儿要比孙悟空厉害的多。孙悟空自己也知道红孩儿要比他厉害,他打不过就不说了,后面有一段,让孙悟空看的怕!当红孩儿被三十六把天罡刀穿住后,菩萨叫她的徒弟木叉赶上去,用降魔杵(有千斤重)如筑墙一般,筑了有千百余下,那妖精,穿通两腿刀尖出,血流成汪皮肉开。好怪物,你看他咬着牙,忍着痛,且丢了长枪,用手将刀乱拔。行者却道:“菩萨啊,那怪物不怕痛,还拔刀哩。”如来佛赐给观音菩萨的金紧禁三个箍儿,紧箍儿,先与孙悟空戴了;禁箍儿,收了黑熊精做守山大神;金箍儿,一直舍不得用,最后收伏了红孩儿,这金箍儿是这三个金QQ里最厉害的一个,一个抵五个,套着红孩儿的头顶,双手与双脚。可见,红孩儿要比孙悟空厉害的多!在观音菩萨眼里,这三个才是神通广大的妖魔,当然,西天路上肯定还有更加厉害更加神通广大的妖魔,如果有比观音菩萨的法力还大的妖魔,那么,观音菩萨即使有这三个金QQ恐怕也是收伏不了的,所以在观音菩萨法力可控的范围内,这三个人才是最牛的妖怪!现在,我们可以做个比较,取经班子假设为两组:甲组:唐僧,红孩儿,黑熊精,孙悟空乙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大家说,是不是甲组更为得力些?但是观音菩萨却是选择的乙组,她宁愿让两个有卧底嫌疑的奸细混进来,也不把那两个更加神通广大的妖魔给唐僧!她要那两个更强大的妖怪归顺到她自己的门下,好为她做事,一个来看门管山,一个做财务总监,为什么?因为她有更加秘密的事要做,有见不得人的事要做,所以才要把这两个更加厉害的家伙弄到她的门下,究竟是什么事?鲁迅曾经说过,满口的仁义道德,其实就是两个字“吃人”。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神仙是怎么吃人的。最初,如来佛做“安天大会”时,就已经完全暴露出了他的野心,但是,从如来佛的言行来看,仍然承认玉皇大帝还是他的上司,并不存在反叛天庭的意思,所以面子上是完全说的过去的。可是,佛祖如此有意拨高自己的身价,就等于是狠狠骟了道祖一嘴巴!从此,道祖太上老君与佛祖如来就结下了梁子,双方暗暗地较上了劲儿!这里,我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来佛祖当时在天庭的地位。天庭政府是由道派操纵的,道派是执政党,是权利机关,佛派是在野党,相当于政协宗教部门,因此,佛派与道派的差距其实还是很大的!你不要以为如来佛的法力大,地位就高,那是后来的事!最开始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厉害,玉皇大帝就小看了他,玉皇大帝在捉拿孙悟空的时候,先派李天王,再派九耀星,再派如来佛,这个过程,就充分说明在玉皇大帝的眼里,如来佛的法力仅仅只是大于九耀星的角色!要是如来佛也没有办法,玉皇大帝就要派大神仙对孙悟空痛下毒手了!结果,如来佛一出手,法力极其惊人!紧接着,如来佛又提出“安天大会”,向所有的神仙宣布:是他如来佛祖上来“安”的天!锋芒直逼道祖,道祖的心里能舒服吗?如来佛在安天大会上出了风头,但他还不是最牛的一个人!因为他排挤的是道祖,并没有反叛天庭,这个时候,最牛的一个人出场了,谁?寿星!寿星是不请自来的,是瞅准了时机来的,是第一个在重大公共场合带头反叛天庭的!所以他最牛!这个长头大耳短身躯的南极老寿星一来,就当着所有神仙的面拍如来佛的马屁,又送灵芝瑶草,碧藕金丹给如来。还有几句诗道:无相门中真法主,色空天上是仙家。乾坤大地皆称祖,丈六金身福寿赊。意思就是:如来佛是真法主,不管是天上,还是地下,乾坤大地之间,如来佛都可以称“祖”。寿星为什么敢第一个带头反叛天庭?我们来分析一下:1)研究寿星这个家伙,发现他并没有任何别的本事,他的最大本事就是长寿,怎样延长寿命是他的专业!他一定有不为人知的长寿秘方!所以,蟠桃对于他来说,可有可无,如果他还要靠吃蟠桃来延长寿命的话,那他和别的神仙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他还敢叫“寿星”么!2)寿星是唯一可以摆脱蟠桃控制的神仙,但是他没有武艺,不厉害,所以对于他来说,有没有蟠桃无所谓,而有没有最强大的势力保护他,才是最关键的!他所需要的是最强大的势力范围保护伞!3)在安天大会上,他看到了如来佛祖无边的法力!认定了跟着如来佛才可以获得最大庇护!但如来佛又受制于蟠桃的控制,所以,寿星正好乘此机会来跟如来佛祖做一笔交易!4)“丈六金身福寿赊”,丈六金身指如来,福寿指寿命,赊,这个字很值得玩味,原意本指赊帐,这里就是在暗示如来佛:他可以用不为人知的长寿秘方来和如来做一笔交易!如来佛当然是心领神会,所以一回去,就开始实施传经东进扩张计划!这个计划由观音菩萨全盘负责,观音与寿星达成了这笔交易,这笔交易的地点就在万寿山五庄观,见证人就是镇元大仙!在这个非常隐蔽的地方,不仅完成了双方的交易,而且还达成了三方结盟!寿星的长寿秘方就是“吃人”,准确的说是吃娃娃,或长寿秘方的主要配置成份就是娃娃。因为寿星是吃娃娃的,并且已经把吃娃娃的方法告诉了观音菩萨,所以观音菩萨也吃娃娃了。西游记中有两处讲了吃娃娃的故事,一回是观音菩萨的宠物金鱼精,一回是老寿星的坐骑白鹿精。观音菩萨的金鱼精在通天河陈家庄向村民强行勒索娃娃,每次要两个儿童以及猪羊牲口供献他。他便保当地风调雨顺,若不祭赛,就来降祸生灾。这个金鱼精自称“灵感大王”,就说明他是在帮观音菩萨做事,“灵感”,是观音菩萨的简称,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金鱼精每次来时都是一阵“香风”,可不是普通妖怪的“腥风”哦!金鱼精来此收购娃娃,当然是奉命行事,怎见得呢?我们来看:猪八戒假变成童女一秤金,金鱼精来的时候没有防备,被八戒一钉耙打掉了一片鳞。后来又见面时,八戒喝道:你前夜与我顶嘴,今日如何推不知来问我?我是东土大唐圣僧之徒弟,往西天拜佛求经者。你弄玄虚,假做什么灵感大王,专在陈家庄要吃童男童女?猪八戒还以为他是在假借灵感观音之名,没想到,这个居然是真的!那妖邪道:“你这和尚,甚没道理!你变做一秤金,该一个冒名顶替之罪。”金鱼精并不认为自己吃人不对,反而认为是猪八戒不对,猪八戒这样做,是犯了罪!犯的是冒名顶替之罪!犯了哪家的罪?当然是观音菩萨。看来,这金鱼精还准备去向观音菩萨投诉猪八戒的。孙悟空去找观音菩萨,菩萨急的连衣服都来不及穿了,又怕鱼儿被他们打死了,又怕鱼儿把唐僧吃了,你看菩萨:懒散未梳妆,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贴身小袄缚,赤了一双脚,精光两臂膊。行者慌忙跪下道:“******不敢催促,且请菩萨着衣登座。”菩萨道:“不消着衣,就此去也。”要知道,当时的通天河可是地冻天寒,冰厚三尺啊!嘿嘿。穿衣服都顾不上了。八戒与沙僧看见道:“师兄性急,不知在南海怎么乱嚷乱叫,把一个未梳妆的菩萨逼将来也。”到于河岸。八戒与沙僧二人下拜道:“菩萨,我等擅干,有罪,有罪!”这两个家伙其实精的很!有罪,有什么罪?打妖怪保唐僧会有罪么?!他们其实已经很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故意对菩萨说“我等擅干有罪”,看菩萨如何说。观音菩萨根本就没有理睬这两个家伙的,什么也没说,就直接把鱼儿捞走了,然后叫悟空下水去救师父。那金鱼精呢,当然是无罪释放了,吃人案提都没提,就跟没这回事一样,不了了之!那条鱼,若没有观音菩萨的许可,是绝对不敢跑出来吃人的!它绝对是在认真执行观音菩萨布置给它的任务!因为它并没有受到菩萨的任何惩罚。直到这一回才明白,观音菩萨为什么要提拔黑熊精、红孩儿这两个非常厉害的妖怪来为她做事,因为她林中的秘密是绝对不能让外人知道的,她研制的长生不老药都是用娃娃做的!而比丘国寿星的白鹿精和通天河菩萨的金鱼精大有不同,如果说鱼精只是在搞实验研究的话,那鹿精已经在搞规模化大批量生产了!白鹿精一张口,国王就得给他准备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娃娃,这些娃娃都是用来做长生不老药的!孙悟空追打白鹿精时,白鹿精说他“无知”,又说这件事与你无关,怎的欺心来打我?孙悟空说“我有意降邪怪!不忍儿童活见杀。”当然,他哪里知道人家是在生产长生不老药呢?在对付金鱼精、白鹿精这样手段不高的妖怪时,猪八戒的表现是非常够劲儿的,他不上去打两耙,他就心痒难挠,赶上前,举钯就筑。那白鹿精战行者已是难敌,见八戒钯来,愈觉心慌,败了阵,化道寒光,望东逃走。他两个赶来,正当喊杀之际,南极老寿星来了,把妖怪罩住。八戒笑道:“肉头老儿,必定捉住妖怪了。”寿星陪笑道:“在这里,在这里。望二公饶他命罢。他是我的一副脚力,不意走将来,成此妖怪。”那只鹿俯伏在地,口不能言,只管叩头滴泪。寿星来的真是巧啊,如果不是眼看孙悟空、猪八戒就要打死那只鹿精了,寿星是绝对不会出面的。那鹿儿当然是受了委屈的,他又不曾吃人,他不过是个奉命行事的工作人员,如今出了事却要打死他,他能不哭么。后来走的时候,寿星老儿手摸着鹿头说:“若不是我来,孙大圣定打死你了。”行者突然跳出来道:“老弟说什么?”把个寿星吓了一跳,寿星连声道:“我嘱鹿哩,我嘱鹿哩!”金鱼和鹿都是十分温顺的动物,怎么被神仙们养大的,它就变的异常凶狠残暴呢?!大家看西游记,总以为是妖怪在干坏事,没那么简单!有太多的事情,领导们是不会亲自出面去做的,就必须得有一个不怎么起眼的亲信去做,不出事就一直做,出了事自然有领导出面担着,还不是屁事都没有!今天,我讲了长生不老药的秘方,对于某些人来说,根本就不能接受“神仙也是吃人的”,因为他们总是固执地以为,只有妖怪才吃人,这种人看西游记就是看上一百遍、一千遍也还是看不懂滴!你不要以为神仙是由人进化的,他就不吃人了,我跟你们说,一旦成为神仙,他就更有条件吃人了!因为当神仙看人的时候,人就不再是人了,就和我们今天看到一个大猩猩时的感觉是一样的。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若猴子想吃一个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它想都不要想得!而人要吃一只猴,那简直太简单不过了,对于人来说,并不存在能不能吃的问题,只存在想不想吃的问题。多数人是不想吃猴子肉的,不是因为人很善良,而是因为猴子肉确实不怎么好吃,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会抢着去吃,比如说,某人告诉你吃了猴脑便会有着怎样怎样的神奇疗效,在这样一种特殊利益的驱使下,你便想试一下看。吃猴脑,在一些地方曾经很流行过,就是把活生生的猴子架在一种专门的桌子上,只露出脑袋,然后用专用工具把猴脑撬开,用勺子伸进去直接舀脑髓吃,里面露出的脑组织突突突地直跳,这种吃法被称之为生吃法,这是常规的吃法。若要吃熟的,便先将油放在锅里烧开、烧滚,把猴脑天灵盖撬开,将油直接灌进去,脑髓一烫就熟了,再用勺子伸进去舀了吃,熟吃法相对来说要少见一些。吃猴脑的人,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有钱人,而上山入林捉猴子的那些人,其实都是些穷鬼!可怜的猴子啊,总是把那些穷鬼当做妖怪,总以为是那些穷鬼要吃他们!人在吃猴脑的时候,并不会去想“我是猴子进化而来的”,只会想:“我是人!”。同理,神仙在吃人的时候,也不会去想“我是人进化而来的”,只会想:“我是神!”吴承恩不愧为打哑谜的大家,但西游记里一切不合常理的地方用人性的思维来思考就迎刃而解,所以西游记绝不是简简单单像电视演的那样由如来佛安排的一场过家家的游戏,而是一部血淋淋的佛道争霸的政治史。
热门评论2楼神仙们既然是有性欲的,为什么又禁止性生活呢?还是先前说的那个编制问题,神仙们一有性生活,孩子一生出来就是神仙,会导致神仙的数量急剧膨胀!大量的神仙将无法安置!神仙界的资源将迅速减少,甚至崩溃!所以,神仙界禁止性生活!这和人类大致上是一样的,以前十二三岁就可以结婚了,后来呢,就不准这么早了,非得到十七八岁,再后来,就是二十一二岁,再后来,就是二十四五岁。可以想像的到,人的寿命再无限延长的话,说不定哪一天就不准你过性生活啦!神仙界是禁止性生活的,对敢于破禁犯规者的惩罚是极其残酷的!可是,神仙界的这条禁令,仅仅只能吓唬那些胆小的,根本就治不了老油条!对于年轻的小神仙来说,你敢破禁犯规过性生活,“下凡”,就像把你从学校开除一样,并且全校通报,打回原籍,你说你怕不怕?而对于那些老油条的神仙来说,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下凡”,就像出差一样,都巴不得多有几次出差的机会呢!你在外面胡来,管的就相对松一些,比如学生在校外租个房子,干部在外省找了旅社,禁令就不怎么起作用了,抓住了也是可大可小的事。  下面是我在天涯读书看到的一本书,叫《其实你不懂西游记》,我将他的两章内容给大家敲在下面,真是累了我一下午。手都麻了!作者的观点看似很有道理,但是我真的不敢相信啊!大家来评评理!!!!如果作者写的没有错的话,怎么几百年来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啊???还请大家耐心点看下。  第六章 三藏真经有何用  书中第八回,当如来给众佛家弟子讲了《楞严》经后,对众言曰:“我观四大部洲,终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俱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犀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守;那南瞻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色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谁肯去走一遭来?观音菩萨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如来前一段话的中心意思,是三藏真经的可以劝人为善!  而第二段又分别阐述三藏真经的三种功能为:谈天、说地和度鬼!但却没有了劝人为善这一项??莫非度鬼就是劝人为善,为何不叫劝鬼为善呢。谈天、说地,估计就是自然科学,度鬼呢,这个比较诱惑人,正是唐太宗想要得到的东西。  再看如来话中,所说的三藏真经为什么要传给南瞻部洲,是因为南瞻部洲贪淫乐祸,多杀多争!而西牛贺洲不贪不杀,养气潜灵!  看过《西游记》整部书,大家发现有没有,南瞻部洲也就是大唐国土一片安宁,政通人和。而真正贪淫乐祸,多杀多争却是西牛贺洲。  这个在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首先看大唐盛世,第九回写道:  今却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改元龙集贞观。此时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且不说他驾前有安邦定国的英豪,与那创业争霸的杰士。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人民安居乐业,普天同乐!怎么如来说的反而不是呢?西牛贺洲呢,从唐僧取经途上一路降妖除怪,就可以看出最不安定的正是西牛贺洲。  如来所说的传经到大唐的理由,根本上就站不住脚的。关于三藏真经的其他用途,我们也且当半信半疑吧!  再看看,观音和唐太宗所说的真经的作用,“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佛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太宗正色喜问答:“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太宗道:“你可记得吗?”菩萨道:“我记得。”太宗大喜道:“叫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  可见菩萨在如来的基础上,将三藏正经的作用又加了一般,除了度鬼,还可以消灾。只是当太宗让他登台做法的时候,菩萨现真身驾云走了。三藏真经能否度鬼却成为一个大大的谜团,谁也没有亲见过。  虽然没有看到三藏真经度鬼的效果,可是在《西游记》中,有一种法术却实现了超度鬼魂的作用,你道是什么?这个却是玄奘一直在念的小乘佛法。大家肯定没有注意到,这恰恰说明了,吴承恩先生高超的写作艺术手法,处处不忘避实就虚。  唐僧取经刚到大唐和鞑靼边界,山中遇虎,却得猎户刘伯钦解救。在刘伯钦家居住,正赶上刘伯钦父亲忌日,刘母留唐僧为刘伯钦父亲念经。  见书中第十三回,是这样叙述的:  这长老净了手,同太保家堂前拈了香,拜了家堂,三藏放敲了木鱼,先念了净口业的真言,又念了净身心的神咒,然后开《度亡经》一卷。诵毕,伯钦又请写荐亡疏一道,再开念《金刚经》、《观音经》。  后来午斋后,又念了《法华经》、《弥勒经》和《孔雀经》。  大家看看,效果如何。见书中内容:  却说那伯钦的父亲之灵,超荐得脱沉沦,鬼魂早来到东家宅内,托一梦与合宅长幼道:“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到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你们好生谢送长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我去也。”这才是:万法庄严端有意荐亡离苦出沉沦。  这就奇怪了,观音说大乘佛法可以度鬼,小乘佛法做不到。吴承恩先生特意安排此节,就是让大家明白,其实唐僧不用去西天取经,就可以用小乘佛法来完成太宗想要度鬼的使命。  大家有人会问,唐僧念的是大乘佛法。告诉你,这时候唐僧才刚刚上路,仅仅是到了大唐与鞑靼的边界,还没有见到大乘佛法呢。这个时候,如果唐僧反应过来的话,他就会知道取经实际上毫无意义。但是,唐僧为什么还要一如既往的去西天呢?这是因为当初观音留有承诺,取经人的另一个所得,就是可以修成正果。这么想的话,唐僧去取经就是比较自私的个人行为了。  见书中第十二回内容:  那菩萨祥云渐远,瞬时间不见了金光。只见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张简帖,上有几句颂子,写的明白。颂曰: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看来佛祖给取经者的更大诱惑不是别的,而是一个公务员的编制,估计至少也是个罗汉了。  当唐僧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灵山。如来给他们传经时,是这样说的:“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三藏:有法一藏,谈天;有论一藏,说地;有经一藏,度鬼。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真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汝等远来,待要全付与汝取去,但那方之人,愚蠢村强,毁谤真言,不识我沙门之奥旨。”叫:“阿傩、伽叶,你两个引他四众,到珍楼之下,先将斋食待他。斋罢,开了宝阁,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  这话说的,简直让我气的肺都炸了。在孟兰盆会上,如来说的是要把三藏真经共三十五部全部都传给唐僧的。可是怎么真正传经时,反而只挑几本来糊弄人啊。理由还是大唐子民愚蠢村强,毁谤真言。最后竟然只让阿傩、伽叶每部各检几卷给取经人。就按每部能给九卷,算下共计也就300多卷,是原来要传经的2%不到。更让人不解的是,如来本次又概括了三藏真经的用途,可以谈天、说地和度鬼。但是接下来说的却是“凡天下四大部洲之天文、地理、人物、鸟兽、花木、器用、人事,无般不载。”隐隐约约感觉到,真经就是一部大的“百科全书”而已。  真是大唐子民不识沙门之奥,如来才这么小气吗?实则不然,是如来在暗示取经人:我西牛贺洲这极乐世界是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感谢各位一路上帮忙降妖除怪,更重要的是将道教势力铲除干净。有劳各位为西方世界的极乐做出贡献,让我佛门的香火更加旺盛。经书呢,本身就没有什么大用,所以也就意思下,把我们这里著有的百科全书拿几本交个差吧。  豁然开朗,如来也好,观音也罢,说的取经的用途全部都是谎话,应该说就是两个十足的大骗子!  既然如来佛祖是在欺骗太宗和大唐子民,去取经可以超度亡灵。肯定不只是骗骗人而已,是有真正目的的。这个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本人大胆做出猜想,就是如来想延续更多的香火。因为灵山也好,佛教也好,这些个仙人都是要修炼、生活的,也需要基本的生活需要。灵山也需要修葺完善,也需要钱。佛祖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去信佛,拜佛,然后去烧香、供献,就这么简单。香火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呢,就是依靠大小的山神、土地看管并交到这些上层领导的手里。  也有吴闲云曾推断,传经的真实目的就是佛教在抢道家的地盘,要和道家斗一斗。其实,这只是皮毛而已,因为整部《西游记》中,大家看到的是一个和睦相处的上天社会,佛家和道家的神仙都是在相互的协助和暗斗中,从来没有看到过有什么真正的争抢地盘。再说了,如来要是想和道派争斗,多招徒弟,扩张教派实力才对。干嘛去争取哪些凡间的劳苦大众啊!而且,在整个取经的过程中,道家的好多人也参与其中,比如太白金星、四值功曹等。如果他们知道如来佛祖是在抢占自己的地盘,何必去帮忙成全呢!  这时候,大家可能又有疑问了。如果如来为了让更多的大唐子民信佛,得到更多人间的香火和贡献,可以派人直接将三藏真经送到东土不就可以了,干嘛浪费十四年的功夫让唐僧去取啊!  这个大家需要纵览整部《西游记》就明白了,下面我们按照唐僧取经所经国土发生事情,来寻找下答案。  宝象国,八戒去化斋,走了很久也找不到吃的,就在路边瞌睡,唐僧不放心就让沙僧去找八戒,唐僧自己慢慢往前走,结果误入波月洞,被黄袍怪拿住。多亏黄袍怪的夫人相救;原来黄袍怪的夫人是宝象国的百花羞公主,被黄袍怪摄到洞府做压寨夫人,她托唐僧给父亲带信,叫父亲设法搭救她,唐僧到了宝象国把经过和宝象国国王说明,国王一筹莫展,苦无降妖之人,唐僧推荐八戒和沙僧。他们两个不是黄袍怪的对手,双双败下阵来,黄袍怪恼羞成怒使奸计将唐僧变成老虎,无奈八戒上花果山,智激美猴王,悟空下山,唐僧才得脱难。主要内容就是孙悟空解救百花仙公主回宫,奎星奎木狼上天继续为官。国王非常感谢和尚们为他们找回失散多年的公主,为了纪念唐僧的功绩,国王肯定会大建佛家祠堂。另一个将圭木狼又赶上天庭,宝象国又恢复了安宁。  乌鸡国,这个就有点蹊跷了。狮猁怪奉佛旨抢夺国王三年王位,最后被孙悟空师徒赶走,救出浸泡井底的国王。关键是这个青毛狮子化作道士的模样,来搅乱这个国家的,最后被和尚们赶走,这就看出文殊菩萨的智慧了。变作道士来乌鸡国害人,最后给道家抹了一把黑。而由于唐僧师徒解救了国王,国王肯定要感谢佛家的圣恩,这一国的香火也直烧向佛家了。  车迟国,虎力、鹿力、羊力来到车迟国后被国王尊为国师,在全国独尊道教,把众佛教徒驱服道家做苦役。佛教徒大多被虐死。唐僧师徒西行到达车迟国,见五百佛教徒被道众暴力驱使,鬼哭狼嚎。悟空化为道徒,打探情况后劝慰众僧人,说圣僧唐僧将取经路过,唐僧大徒弟孙悟空法力无边,能救众僧出苦难。唐僧趋朝换文西行,国师不许,要追究夜晚抓弄他们之事。在悟空的扶持下,唐僧祈雨即来,而虎力不能亦不服。悟空又以使龙王现身使国王信服,愿送师徒西行。羊力又从中作梗,要与唐僧赌赛隔板猜物,又被悟空暗中捉弄而失败。国师又要和唐僧比高台坐禅。悟空化彩云使唐僧登高台,又捉去羊力大仙暗害唐僧的臭虫,然后,化一条蜈蚣,使鹿力从高台摔下来。虎力大仙恼羞成怒,与悟空赌利刀砍头,鹿力大仙愿赌剖腹剜心,羊力大仙赌赤身下油锅,但一一被悟空所破,三国师都死于非命,现身才知是虎、鹿和羊。国王见状,心悦诚服,换关文送唐僧师徒西行登程。唐僧师徒在车迟国办了三件好事:第一、解救了佛家众多被奴役的和尚,恢复了原来的香火;第二、屠宰了道家的三位大仙,将道家势力铲除干净;第三、让国王再一次领教了佛家弟子的德行,国王一定在全国展开弘扬佛法的活动。  西梁女国,国王欲和唐僧成婚,最后唐僧还是控制住自己,继续西去。唐僧走后,国王肯定念念不忘旧情,全国上下大力弘扬佛法。  祭赛国,此国有一座金光寺,寺里的宝塔上有一颗宝珠,祥云笼罩,瑞霭高升,夜放霞光。周围国家均因祭赛国有此宝而视此国为天府神京。南月陀国、北高昌国、东西梁国、西本钵国年年进贡美玉明珠、娇妃骏马。忽然有一天夜半子时,祭赛国都下了一场血雨。天明时,家家害怕、户户生悲,金光寺的宝塔也不再祥云瑞霭了,其它国家便不再向祭赛国朝贡了。原来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的驸马九头虫偷走了国宝,于是孙悟空多方努力,终于在二郎真君和梅山六圣的帮助下除掉了九头虫,找回了国宝。在孙悟空的建议下,祭赛国国王将金光寺改为伏龙寺。唐僧师徒不但解救了金光寺的和尚们,而且让国王也更加相信佛法。  朱紫国,数年前朱紫国国王与王后金圣宫于端阳节时,在御花园里解粽插艾饮酒看龙舟。突然一阵风来,原是麒麟山獬豸洞的妖精赛太岁前来劫持王后做压洞夫人。酬谢宴上,行者进而问询“惊扰何事”,探得国王发病本源,便去降伏妖邪,迎救金圣娘娘。先是打退赛太岁的先锋,问明妖精的情况。继而打杀妖精的心腹,变化成“有来有去”,混进妖洞,探明了妖精虚实。随之变化在金圣娘娘的贴身女婢春娇,偷得了妖精的宝贝紫金铃,终于战胜了妖怪,救回了金圣娘娘。朱紫国王的病至此“痊愈”。为感谢悟空一行,国王定要全国大兴佛法。  狮驼国,唐僧师徒经过的一个由妖精把持的国家。最后孙悟空请来佛祖,降灭了妖怪后。佛祖降服了大鹏,成为其护法。文殊普贤也召回了自己的坐骑。狮驼国虽然孙悟空没有斗得过大鹏鸟,可是如来却从中得利,将大鹏收入门下,成为其护法,增强了佛教的实力。再一个,西牛贺洲最不安宁的就是狮驼国,被三个妖精将此国残害的几近灭绝。最后将三位妖怪的降服,也让这块不祥之地变成极乐之地。  比丘国,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过比丘国,发现国王被妖魔所缠,身染重病。昏庸的国王听信妖言,要用一千多个男孩的心肝做药引。为此传下圣旨,命百姓选送小儿,装入鹅笼,听候使用。为了搭救孩童,孙悟空深入王宫,识破“国丈”和国王宠爱的“美后”是白鹿和白面狐精变化,于是施展神威,降伏白鹿,打死狐精。二妖现了原形,国王羞惭难当,低头认错。一千多个小孩的性命得救了,全城百姓感恩戴德。这又是一个道士作怪,而最后被和尚解救的国度。最后国王也是一边倒的转向了佛家。  灭法国,该国国王前生那世里结下冤仇,今世里无端造罪。二年前许下一个罗天大愿,要杀一万个和尚,这两年陆陆续续,杀彀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无名和尚,只要等四个有名的和尚,凑成一万,好做圆满哩。然而虽是国王无道杀僧,却倒是个真天子,城头上有祥光喜气。唐僧师徒路过时,扮作客商。孙悟空施法术,把国王后妃及文武大臣头发尽行剃去,使国王回心向善,孙悟空建议国王将灭法国改名为钦法国。国王谢了恩,摆整朝銮驾,送唐僧四众出城西去。君臣们乘善归真。  凤仙郡,师徒四人来到凤仙郡—这个本该繁华的天竺外郡,却只见民事荒凉、街衢冷落,“富室聊以全生,穷民难以活命”。你道这是为何,是发生了战争?还是遇到了瘟疫?经打听,原来是此地正值大旱,已经连续三年,以致民不聊生。大家可想而知:坐视不管哪是咱孙大圣的性格啊!于是大圣一口承诺,要帮大家求下雨来。大圣先找到东海龙王。龙王说:“我虽然能行雨,但我只是个当差的,哪能擅自下雨呢?你要真想下的话,还得烦你到天宫找玉帝请一道降雨的圣旨。另外,别忘了问明要下几个点儿啊!”,于是大圣一个跟头来到天庭。刚到西天门,早已被护国天王等人拦住。待说明原委,对方答道:“那地方就不该下雨,因为那儿的郡侯得罪了玉帝。”大圣哪能因为这事情就打退堂鼓呢。于是又接着来到了通明殿,四大天师早已经恭候多时,同样拦住说:“那地方不该下雨。”大圣仍不肯善罢干休,径直找到玉帝问个究竟。玉帝道出了个中原委:“三年前,我出去视察,正好碰上凤仙郡郡侯两口子吵架,按理说这事不该我管,可这斯居然掀翻了供桌,然后又让狗吃了地上的供品,冒犯了上天,因此,我才降罪凤仙郡三年不下雨――当然了,也不是永远不下,只需做到三件事:一是天庭中那只拳大的鸡啄完米山;二是狗舔完面山;三是灯焰烧断一尺长的金锁。” 无奈大圣回到凤仙郡先是厉声呵斥那郡侯,随后又经多次从中周旋,最终凤仙郡请僧道、建道场,那郡侯率众拜天、谢罪,最终玉帝也承认自己小肚鸡肠,为了芝麻大的小事使百姓民不聊生,同样布雨。这个连玉帝都面子都给丢进去了,孙悟空的功绩可想而知。凤仙郡为了感谢和尚们的功绩,世代信佛,让佛家的香火更加旺盛。  玉华州,华州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经过的地方,玉华州的三个太子拜悟空、八戒、沙僧为师,习学武艺,并连夜仿造铁棒、钉耙、禅仗。不料黄狮精使妖风摄走三件兵器,准备召开“钉耙宴”。悟空、八戒、沙僧设计进入妖洞,夺回兵器。黄狮精请来竹节山盘桓洞九头狮精率众狮助战,擒走国王、唐僧及三个太子。悟空请来太乙救苦天尊,收伏狮精,悟空等才得继续传教武艺。玉华州本就在天竺国境内,可是国王却从来没有信仰过佛法。在唐僧师徒走后,国王开始信佛是必然的,因为和尚们不但救了自己一家的性命,而且三个王子也是悟空、八戒和沙僧的徒弟。  金平府,唐僧师徒四人离开玉华城,走了五六天的路,进入了天竺国外的一个叫金平府的郡城。在这里,他们遇到了青龙山山上玄英洞住着的三个妖精。大妖精叫辟寒大王,二妖精叫辟暑大王,三妖精叫辟尘大王。玉帝派许天师和孙悟空一起到斗牛宫,叫四木禽星下到凡界降妖。四木禽星角木蛟、斗木獬、奎木狼、井木犴接到御旨,就和孙悟空一齐驾云来到了青龙山玄英洞上空消灭了妖精。最终四星君拿上了犀牛角,和孙悟空告别,就驾上彩云回到天宫去了。金平府的县官按照孙悟空的意思,贴出告示,说下一年不许再点金灯,然后又建起了一座四星降妖庙,并且为唐僧师徒四人建立了生祠,立了石碑并刻上文字,传于后世。  再加上南瞻部洲的大唐王朝,太宗举办水陆大会,派人求取真经,弘扬佛法那是自然的。  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这一路取经下来,整个西牛贺洲和南瞻部洲都从灭法、不相信佛法到最后开始信佛、拜佛,建立祠堂等来弘扬佛法。你想想佛祖的生意肯定是兴隆的不得了。  所以说如来传经是有目地的,俗话说的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唐僧不但付出唐王御赐的紫金钵盂,还一路上为佛教发展了大批信徒,让佛教的香火烧的更加兴旺。对比佛家以前的传经成绩,就知道唐僧师徒为佛家做了多大的买卖,见书中第九十八回,内容如下:  行者嚷道:“如来!我师徒们受了万蜇千魔,千辛万苦,自东土拜到此处,蒙如来吩咐传经,被阿傩、伽叶掯财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将无字的白纸本儿教我们拿去,我们拿他去何用!望如来敕治!”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这也够贵的啊,诵一遍佛经就能挣大约几千斤黄金!这还怕卖贱了,后来的人没钱用了。我说如来你也太会做生意了吧。  传经不是免费的,是要代价,不论是金银玉帛,还是香火,都是佛派生活、经营的必需品。作为佛派的董事长,如来正是利用唐僧取经,做了一次最好的推广和销售活动,值得当今社会的各位企业家和创业者去仿效和学习!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更多
  第十章 真假金蝉子  前面的章节说过了,佛教利用金蝉子转世的噱头来传经,延续香火。但是纵观全书,却发现这个所谓的金蝉子暗含不少玄机。  金蝉子是如来的二徒弟,这个在全书多处都有提到。在第一百回,释迦如来佛也亲口说: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从如来的这句话也可以知道,金蝉子到唐僧只经过了两世。  如来虽然说金蝉子是他第二个徒弟,但是真正的金蝉子却源于道教传说。根据张真人和黄掌纶所编的《历代神仙通鉴》卷五,说释迦由于布教失败而来到中国,跟从燃灯道人即金蝉子学习道教。这则故事让佛教徒们听见了,非得勃然大怒不可的。这同老子出关去印度而成了释迦的老子化胡说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只限于元代道家之间的说法。上面所提到的燃灯道人,大概取自于《妙法莲花经》卷六的《如来寿量品》中的燃灯佛。据日语版的译注为:Dīpamkara定(锭)光佛也译作灯光佛。过去世中曾出现过,也传说曾为释尊授记的佛(《增一阿含经》第十三卷),现今则是“生非生现,灭非灭现”的然灯佛。  另一释义,金蝉是一个炼丹术语,此词的频繁使用于十五世纪初叶的明初《三峰老人丹诀》一书。这里显示出极其浓厚的将脱壳变身的蝉作为长生、再生象征的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同炼丹术相结合的看法。而且也说明了,由提炼铅汞炼丹而生成的“圣胎”,经过三百日后胎儿诞生,被喻作“金蝉脱壳”,然后才能成为神仙的道理。《西游记》说三藏法师的前世名为金蝉子的依据,大概就在于此。  可是我有一点不明白,金蝉子是如来的二徒弟,这个我们暂且不去探究。只是金蝉子转世后的玄奘,为什么是一个迂腐、胆小、没有主见、自私、再普通不过的和尚呢。更可怕的是转世后的陈玄奘毫无法力,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凡僧。  按照常理推断,如来的徒弟在法力上至少也比沙僧之流强不少吧,因为沙僧的师父就是一个真人,和观音菩萨的地位差不多。再看看猪八戒投胎转世后是什么样子的。虽然长相不像天蓬元帅那么玉树凌风,但是在武艺上还是有点造诣的。更重要的是,猪八戒对于以前认识的人和事情全然不忘。陈玄奘转世后却成了一个失忆的人,竟然连佛祖都不认得。见书中第十三回,玄奘取经路过法门寺,在佛前礼拜说:“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留传东土。”看来玄奘根本就不认得佛祖,更不知道佛祖的模样。  如果金蝉子真的失忆了,又不会什么武功,那和一个普通的凡人又有何区别呢。如来还要让他取经,修成正果有什么用,和如来度了一个凡人没有什么区别,不知道还得费多少年心血再去培养他。如来就因为他不好好听讲,就这么惩罚也有点太重了吧。更为不可思议的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变了质的金蝉子,最后还成为南无旃檀功德佛,排在所有菩萨之上。你说哪些个文殊、普贤该怎么想?尤其是观音,传经成功一半的功劳在她身上,反而排着金蝉子之下,能心甘情愿吗?  综上所述,我认为唐僧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什么金蝉子转世,全是胡说八道。金蝉子转世这个谎言,都是佛家杜撰出来骗人的。取经这一路,要不是孙悟空神通广大,唐僧不是被吃,就是被强奸,那次不是死里逃生。但凡那一次疏忽了,或者像八戒那样松懈了,唐僧就挂了。这样的磨难,作为佛教的领袖是不会拿自己的徒弟去做实验的。只能说一路上取经的唐僧就是一个凡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凡人。  那么是否真有金蝉子其人呢?莫非整部书中没出现吗?我下面把书中的两段话放到这里,看看能得到什么信息:  第八回内容:那菩萨到山脚下,有玉真观金顶大仙,在观门首接住,请菩萨献茶。菩萨不敢久停,对大仙曰;“今领如来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大仙道:“取经人几时方到?”菩萨道:“未定,约莫二三年间,或可至此。”  第九十八回内容:孙大圣认得他,即叫:“师父,此乃是灵山脚下玉真观金顶大仙,他来接我们哩。”三藏方才醒悟,进前施礼。大仙笑道:“圣僧今年才到,我被观音菩萨哄了。他十年前领佛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人,原说二三年就到我处。我年年等候,渺无消息,不意今年才相逢也。”  金顶大仙的玉真观是在灵山脚下,属地界的范围。观一般都是道家的法场,怎么在灵山脚下会有个与之格格不入的道观呢?我们在书中看到,天竺国境内就基本上没有道观了,在这灵山脚下怎么会出现这个一个道家法场呢,真是有点蹊跷。而且从金顶大仙的话语中能够看出,他比较关心取经队伍什么时候到达。他原本以为二三年到达,最后却是等了十四年。金顶大仙有点埋怨观音的意思,认为观音骗了他。  我就奇怪了,一个道观的道士,居住在佛家圣地,还闲操心佛教的事情,更为可疑的是如来手下弟子众多,为什么派一个道士在此迎接取经人啊。  豁然开朗,这个金顶大仙就是传说中的金蝉子。“金顶”和“金蝉子”从名字上就何其的相似,“金顶”就是日语翻译“金蝉子”的发音Dīpamkara定(锭),看来金蝉子就是金顶大仙,是如来将他安排在此秘密修行的。只有将他扮作道士在这山脚下,才不会让人知道和打搅。  那他为何扮作一个道士?悟空为何就认识他?  第二个问题,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具体阐述,本章只探讨第一个问题。  第一百回说道:如来加封取经人时说,金蝉子因不听说法,轻慢大教,故贬东土。而事实上,如来是没有把其贬到东土的,东土的陈玄奘只是其替身而已。众天神到最后一直以为取经人的陈玄奘是金蝉子转世,而真正的金蝉子,却在灵山脚下伪装成一个叫做金顶大仙的道士,一直期盼和等待着取经人的到来。
  太高级了,能不能那个,一段段发??  
  第十章 真假金蝉子  为什么金蝉子在等待着取经人,我们再看书中第一百回内容:  大圣引着唐僧等,徐徐缓步,登了灵山,不上五六里,见了一道活水,滚浪飞流,约有八九里宽阔,四无人迹。三藏心惊道:“悟空,这路来得差了,敢莫大仙错指了?此水这般宽阔,这般汹涌,又不见舟楫,如何可渡?”行者笑道:“不差!你看那壁厢不是一座大桥?要从那桥上行过去,方成正果哩。”长老等又近前看时,桥边有一扁,扁上有凌云渡三字,原来是一根独木桥。正是:远看横空如玉栋,近观断水一枯槎。维河架海还容易,独木单梁人怎蹅!万丈虹霓平卧影,千寻白练接天涯。十分细滑浑难渡,除是神仙步彩霞。三藏心惊胆战道:“悟空,这桥不是人走的,我们别寻路径去来。”行者笑道:“正是路!正是路!八戒慌了道:“这是路,那个敢走?水面又宽,波浪又涌,独独一根木头,又细又滑,怎生动脚?”行者道:“你都站下,等老孙走个儿你看。”好大圣,拽开步跳上独木桥,摇摇摆摆,须臾跑将过去,在那边招呼道:“过来!过来!”唐僧摇手,八戒沙僧咬指道:“难!难!难!”行者又从那边跑过来,拉着八戒道:“呆子,跟我走,跟我走!”那八戒卧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饶我罢!让我驾风雾过去!”行者按住道:“这是甚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八戒道:“哥啊,佛做不成也罢,实是走不得!”
  他两个在那桥边,滚滚爬爬,扯扯拉拉的耍斗。沙僧走去劝解,才撒脱了手。三藏回头,忽见那下溜中有一人撑一只船来,叫道:“上渡!上渡!”长老大喜道:“徒弟,休得乱顽。那里有只渡船儿来了。”他三个跳起来站定,同眼观看,那船儿来得至近,原来是一只无底的船儿。行者火眼金睛,早已认得是接引佛祖,又称为南无宝幢光王佛。行者却不题破,只管叫:“这里来!撑拢来!”霎时撑近岸边,又叫:“上渡!上渡!”三藏见了,又心惊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佛祖道:“我这船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孙大圣合掌称谢道:“承盛意接引吾师。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那师父踏不住脚,毂辘的跌在水里,早被撑船人一把扯起,站在船上。师父还抖衣服,垛鞋脚,抱怨行者。行者却引沙僧八戒,牵马挑担,也上了船,都立在舟旱舟唐之上。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着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撑船的打着号子也说:“那是你!可贺可贺!”  看看这段话,先是悟空让其他三人过独木桥,说过去后才能成正果,唐僧就能成佛。唐僧和其他二人都不敢过去,接着大家就坐了接引佛祖的船,然后就出现了一个死尸,唐僧的尸体!莫非唐僧脱胎换骨成佛了?不可能,成不成佛是如来亲自授封了才算的,更何况八戒即使过了独木桥,他也不会成佛,因为最后如来封他为净坛使者菩萨。正好八戒也不敢过去,哥啊,佛做不成也罢,实是走不得!这是八戒的肺腑之言!  根据分析,看出这个悟空其实是取经队伍中的叛徒,他从来没有见过金顶大仙和接引佛祖却一见如故,我们暂且不作探究,后面的章节会详细阐述。  但是我告诉你哪个死尸,却真的是陈玄奘。看到这里,我真的哭了,一个从小便入沙门,一路西行,经历千辛万苦,在刘伯钦家,他就知道取经是骗人的,还是义无反顾的来到灵山,为的就是给唐王一个交待,给自己一个正果。一路上,他放弃了女儿国当国主的机会,放弃了那份埋藏心底的真爱,到头反了了卿卿性命。对于陈玄奘来说,即使你不选择走独木桥,等待你的还有接引佛祖的无底船,实际上是无路可走啊!  陈玄奘的魂已经被地藏王菩萨带走了,留下一具尸体仍然飘在凌云渡的水中。也许如来会念他十四年来作为金蝉子的替身,会给他一个能轮回到一个富贵人家的机遇。  令人愤恨的却是。从无底船撑开的那一刻,真正的金蝉子也就是金顶大仙,带着玄奘的面具去面见如来,被封为南无旃檀功德佛!  虽然我们觉得唐僧的死令人震撼,但是对于佛教来说,不至于将一个没有任何法力的普通人,不经过任何修炼,仅凭十四年的跋山涉水,就可以轻易的获得一个佛的称号。金蝉子虽然没有经历什么,但其是如来的二徒弟,按照法力和修为,估计如来早就想封其为佛了,况且这次还借用金蝉子转世的名号,完成了佛祖从来没有完成的传经心愿,金蝉子也算有寸功吧。至少金蝉子晋升为佛,比陈玄奘成佛,更能让观音菩萨等心服。  大家如果不信的话,书中第一百回,还有一处内容:  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金箍儿是如来的交给观音三件法宝之一,连观音菩萨都说如来没有教过她松箍咒,更不知道怎么把这个箍取下来,为什么这时的唐僧会知道。何况,金箍儿不会自然消失的,如来肯定还是要回收的。  上面孙悟空和唐僧的这段对话,是整部《西游记》留给读者最难以捉摸,且是隐含了无穷寓意的对话,更是吴承恩这位艺术大师留给读者最大的悬疑。只可惜几百年来无人能参透,今天被我破解了,也算是缘分吧。  悟空的头上确实已经没有金箍儿了?要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请看下一章:猴王之死。
  震撼的一本书,《其实你不懂西游记》/html/work.aspx?bookid=57370
  真实的故事
  谁这么厉害啊啊
  真厉害。
  看的好仔细~西游记这书我倒是看过,不过大段大段的佛啊道啊的,一看就晕,囫囵看过去了。  刚才看到尸体那吓了一跳
  不错,绝对经典的推理啊
  次奥,被你发现了。
  LZ继续啊  忽然觉得看的好伤心,圣僧已经不是那个圣僧,猴王已经不是那个猴王  莫非只有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还是本尊?
  没了?
  很好看。。。楼主继续。。
  天涯读书里有这本书,大家过去看吧!!!
  大家好好看看去吧
  马克一个~~
  大家多支持
  继续  
  确实很精彩,值得讨论!
  大神帖  
  震撼的一本书,《其实你不懂西游记》/html/work.aspx?bookid=57370
  佛经不是达摩传到中土的嘛,怎么又要唐僧取
  好啊!!!
  马克  
  神人啊!
  这是要逆天啊。
  天下奇迹真是让人惊讶!喜欢西游记的朋友一定要来看看!!!
  第十一章
猴王之死一
  到了女儿国是取经队伍几乎一半的路程,大概已经经历了七八个春秋。这些年,师徒四人风餐露宿,齐心合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一路上也看到了一些无法想象的事情,他们对于佛法也有了新的认识。可是前路茫茫,成功与否对于每个人来说,确实是件难以预知的事情。取经队伍中各个人的心里,这时候也起了微妙变化。我们先分析下取经队伍中两位核心骨干的心态变化。  辞别唐王踏上征途时,对于唐僧来说可谓是前途渺茫。正是念念不忘唐王的使命,让唐僧不敢怠慢,马不停蹄的一路向西,也做好了迎接一切困难的准备。刚刚离开大唐国土后,就遇上了寅将军、熊处士,幸得太白金星相救才得以活命。两个随身伴当的死亡,让唐僧更加明白这西去必然会遇到千难万险,自己的性命随时可能会丢在荒野。后来用小乘佛法超度了刘伯钦之父的冤魂,这让唐僧明白了取经的实际意义已经没有了。可是还有自我的修成正果,一直驱使着唐僧继续西去。任何事情往往是不可预测的,唐僧一路上收了三个徒弟,让他对自己的前途又开始充满了信心。一路上的降妖除怪,也让唐僧对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心更加稳固。看看书中第二十三回,四圣试禅心时,唐僧的是怎么骂八戒的,“你这个孽畜!我们是个出家人,岂以富贵动心,美色留意,成得个甚么道理!”唐僧在自己的心目中认为,出家人是任何富贵都难以比拟的。看看三藏是怎么对黎山老母说的,“女菩萨,你在家人享荣华,受富贵,有可穿,有可吃,儿女团圆,果然是好。但不知我出家的人,也有一段好处。怎见得?有诗为证,诗曰:出家立志本非常,推倒从前恩爱堂。外物不生闲口舌,身中自有好阴阳。功完行满朝金阙,见性明心返故乡。胜似在家贪血食,老来坠落臭皮囊。”哪个时候的唐僧,一直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功完行满朝金阙”,这是唐僧的最大人生抱负。  接下来发生的几件事情,给唐僧的心里却留下了一层阴影,对他的打击可谓是致命的。  第一件:文殊菩萨的青毛狮子奉如来佛旨,为报文殊菩萨被乌鸡国王浸泡三天三夜之仇,将国王推下井三年。这个事情可谓是给唐僧的打击太大了,在他心目中佛法是无边的,佛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一个和尚能够四大皆空,完全是出于对佛祖的敬仰,对自身成为佛家弟子的一种荣耀。可是现在却发现,竟然连佛祖也是个小气、记仇的主,那么佛法还有何用?莫不是只有我这个和尚对佛法最虔诚。这时的唐僧有点迷茫了,他开始对于自己朝思暮想的正果开始了怀疑,他心目中存在的哪个伟大的佛祖形象逐渐模糊了。  第二件:观音菩萨纵容自己的金鱼怪下界为妖,而且干得还是令人发指的事情,要不是孙悟空和猪八戒的阻止,这个金鱼怪不知道要残害多少婴儿的生命。一直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形象出现的观音菩萨,竟然也让其下属为非作歹、残害无辜。这一刻,唐僧对号称西方极乐世界的佛教领导们完全失望了,这一刻,唐僧对于自己取经成正果的意念也开始动摇了。  当唐僧来到女儿国,太师说女王要配唐僧为婿时,唐僧的反应几乎是一言不发。这个时候的唐僧真的有点动摇了,他的远大理想从原来的自认为崇高的一心向佛,转变成自己原认为是一个普通人低俗的不能在低的荣华富贵。  接下来的一段描写,把唐僧的这种心态描写的淋漓精致。  只见那女王走近前来,一把扯住三藏,俏语娇声,叫道:“御弟哥哥,请上龙车,和我同上金銮宝殿,匹配夫妇去来。”这长老战兢兢立站不住,似醉如痴。行者在侧教道:“师父不必太谦,请共师娘上辇,快快倒换关文,等我们取经去罢。”长老不敢回言,把行者抹了两抹,止不住落下泪来,行者道:“师父切莫烦恼,这般富贵,不受用还待怎么哩?”三藏没及奈何,只得依从,揩了眼泪,强整欢容,移步近前,与女主:同携素手,共坐龙车。  唐僧的落泪反映出心里的百感交集。作为一个佛家弟子,发现现实中的佛根本就不是心目中敬仰的那样,心里开始变的没有了信仰,自己的和尚形象也只一个没有血肉的皮囊。既然和尚和常人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在唐僧心目唯一没有浇灭的就是他作为御弟,答应皇帝哥哥要办的的事情,取经基本上成为了帮助别人实现梦想的征途。唐僧作为常人,对于眼前突然到来的荣华富贵手足无措,这何尝不是每个人向往的呢!  唐僧开始接受女王的拉手,拥抱和撒娇,这时的他完全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纯洁的和尚,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和尚,更不存在什么所谓的四大皆空,如来佛祖也做不到,观音也是如此。  虽然唐僧对女王给予的荣华富贵有点动心,但是唐僧的责任心还是战胜了虚荣心。他没有抛开三个一心修成正果的徒弟,没有忘记曾对唐王许下的诺言,只好伪装成为一个虔诚的佛家弟子,毅然的对荣华富贵说了拜拜。  接下来我们看看另一位取经的核心人物孙悟空一路上的思想变化。孙悟空原本是一个向往自由的猴子,大闹天宫的失败,让他明白仅凭自己的实力很难有所作为,只有找到一个可靠的组织,才能让自己活的比较安全,于是不得不为了一个所谓的正果,委曲求全跟在唐僧身边。可是当他一路上看到佛祖和观音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做法后,也对取经的实际意义产生了怀疑,开始觉得取经真的就是高层领导设下的一个局。在女儿国时,孙悟空竟然也第一次说出了散伙这样的话,“你且立住,只怕这怪物夜里伤了师父,先等我进去打听打听。倘若被他哄了,丧了元阳,真个亏了德行,却就大家散火;若不乱性情,禅心未动,却好努力相持,打死精怪,救师西去。”  说明此时的孙悟空对于取经的态度也是不坚决的。一旦唐僧丧了元阳,大家好像就解脱了一样。他对唐僧的辅佐可以说没有半点感情可言,因为一直以来他就看不上这个书呆子,他没有半点能力,却又能凌驾于自己头上。此时在悟空的心目中,取经成正果和半道散伙两种矛盾情绪产生了激烈的碰撞。
  接下来的事情,再也让孙悟空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了。  第一件:唐僧真的破了元阳。  对于娇滴滴的女王,唐僧有点心动。由于孙悟空一直在身边守护,唐僧只能按照悟空的吩咐去做的,书中描述如下:  行者道:“你若使住法儿不允他,他便不肯倒换关文,不放我们走路。倘或意恶心毒,喝令多人割了你肉,做甚么香袋啊,我等岂有善报?一定要使出降魔荡怪的神通。你知我们的手脚又重,器械又凶,但动动手儿,这一国的人尽打杀了。他虽然阻当我等,却不是怪物妖精,还是一国人身;你又平素是个好善慈悲的人,在路上一灵不损,若打杀无限的平人,你心何忍!诚为不善了也。”三藏听说,道:“悟空,此论最善。但恐女主招我进去,要行夫妇之礼,我怎肯丧元阳,败坏了佛家德行;走真精,坠落了本教人身?”  可是面对蝎子精威逼利诱,唐僧却没有如此冷静和坦然。他被妖精抓进洞后,是怎么想的?三藏沉思默想道:“我待不说话,不吃东西,此怪比那女王不同,女王还是人身,行动以礼;此怪乃是妖神,恐为加害,奈何?我三个徒弟,不知我困陷在于这里,倘或加害,却不枉丢性命?”以心问心,无计所奈,只得强打精神,开口道:“荤的何如?  唐僧恐怕蝎子精加害自己的性命,所以需要一味的奉承着妖精。这个时候在唐僧的信念里,自己性命胜过一直以来崇尚的四大皆空等所谓的佛教信条。唐僧然后就开始与妖精风月般的调情对话。调情温度的不断上升,唐僧几乎已经快要失去理智的时候,被孙悟空打断了。悟空怕师父一时乱性,才突然变出真身将这美好的意境打断。  孙悟空不是琵琶精的对手,没有逃过妖精的倒马毒,败阵而走。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又过来营救,这就给唐僧与妖精留下了单独相处的时间。  你说唐僧能支撑的住吗?书中写的是妖精调情不成后,用绳子绑了唐僧。第二天,当孙悟空变成蜜蜂飞进来,发现唐僧还是被绑在柱子上。当悟空和八戒打进洞府时,唐僧还是被绑着。当悟空第三次打进洞府后,却发现了新情况,那怪正教解放唐僧,讨素茶饭与他吃哩。  大家有没有觉得奇怪啊,唐僧和妖怪相处了这么久,如果唐僧一直未让妖精得逞,按照妖精的脾气,还会把他解放下来,与他素饭吃。当妖精在睡梦中隐约听到“取经去也”的第一反应,厉声高叫道:“好夫妻不做,却取甚么经去!”。  可以看出蝎子精已经得到了唐僧的元阳,要不早就伤害了他的性命,而这时候的唐僧恰恰认为命比虚伪的童子身重要的多。孙悟空已经从这些情况中感觉到了不妙。正如八戒所说,“常言道,干鱼可好与猫儿作枕头?就不如此,就不如此,也要抓你儿把是!”  从吴承恩对唐僧的所有描写中,可没有把唐僧神话成一个完美的人,而恰恰是个普通的有点笨的僧。对于一个普通的人来说,在如此巨大的色诱和强迫下,谁也逃不过去的。  第二件:孙悟空在猜到唐僧破了色戒后,其实心里也是一时间五味杂陈。接下来的路上,就打死了几个强盗,实际也是在发泄下心中的憋屈。可是唐僧偏偏又将自己自私的性格,完美的体现了出来。书中唐僧为死去的强盗念《倒头经》的内容: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  一个活脱脱的凡人自私的性格就这样展现了出来了。  接着,当孙悟空再次杀人后,唐僧没完没了的念紧箍咒。孙悟空突然醒悟到:“这和尚负了我心,我且向普陀崖告诉观音菩萨去来。”……行者道:“有事要告菩萨。”善财听见一个告字,笑道:“好刁嘴猴儿!还象当时我拿住唐僧被你欺哩!我菩萨是个大慈大悲,大愿大乘,救苦救难,无边无量的圣善菩萨  这里吴承恩用了一个“告”字,让我们感觉这其中必有隐情!单单因为是唐僧赶悟空走,也不至于用个“告”字。一个“这和尚负了我心”就知道唐僧做了对不起悟空的事。通过观音听完悟空告状后的反应,就知道这件事情闹大了。
  一代猴王就这样陨落了,永远的消失在茫茫宇宙中。  六耳猕猴取代了猴王,保证取经队伍又一次团结了起来。虽然唐僧、八戒、沙僧对所发生这一切都蒙在鼓里,我们读者却可以从后面的内容中,找到六耳猕猴一些蛛丝马迹。  第一、猴王以前遇到困难,没有办法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观音。六耳猕猴替代孙悟空,遇到困难后,却再也没有找过观音。尤其是狮驼国遇妖,六耳猕猴直接找的就是如来佛祖。  第二、行者道:“你那里晓得,老师父不曾听佛讲法,打了一个盹,往下一失,左脚下躧了一粒米下界来,该有这三日病。”这是书中第八十回的一段内容,可以看出六耳猕猴对于金蝉子的了解该有多深。  第三、到灵山后,六耳猕猴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认识金顶大仙,接引佛祖,这是猴王以前是没有见过的。  第四,上一章我们提到的在凌云渡时,孙悟空知道过独木桥可以成佛,实际上是要加害唐僧,大家这下找到答案了吧。  第五,第一百回中,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这段话的答案也找到了吧!对话的两个人是六耳猕猴和金顶大仙,那是在说给八戒沙僧听的。  也许大家对猴王之死,感觉还是疑问重重。那么我们看看史学界对孙悟空的原型是怎么说的。  第一种,唐代高僧“释悟空”说: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公元751年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公元789年回到京师。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西安,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有学者认为,在“取经”故事漫长的流变过程中,人们逐渐将释悟空的名字与传说中陪同唐僧取经的“猴行者”的名字联系并捏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孙悟空”的艺术形象。  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诞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一块仙石之中。关于它的身世原本在《西游记》中“历历可考”。可是近日却有媒体报道,专家通过对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进行研究后发现,壁画中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孙悟空的原型。  第二种,石磐陀说: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锦池在研究取经故事流变过程后得出结论,认为孙悟空的现实原型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理由是:孙悟空之于唐僧和石磐陀之于玄奘,向导作用相类;解决危难作用相若;行者身份相同;师徒间微妙关系相似;石磐陀乃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在宗教思想指引下,“唐僧取经,胡僧帮忙”易传为“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从而为玄奘取经故事的神魔化提供了契机。日,在山西稷山县青龙寺内发现的“玄奘取经图”,其绘制时间比《西游记》成书时间早近百年。大名鼎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诞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山顶一块仙石之中。关于它的身世原本在《西游记》中“历历可考”。可是近日却有媒体报道,专家通过对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进行研究后发现,壁画中一位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正是孙悟空的原型。此文提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先生曾撰文指出,图中的猴形人即孙悟空原型,名叫石磐陀,其家乡在今甘肃省安西县锁阳城一带,所以孙悟空应该是甘肃人。
  同楼上 的观点
  菩萨道:“你且住,我与你看看祥晦如何。”行者道:“不消看,只这样不祥也彀了。”菩萨道:“我不看你,看唐僧的祥晦。”好菩萨,端坐莲台,运心三界,慧眼遥观,遍周宇宙,霎时间开口道:“悟空,你那师父顷刻之际,就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你只在此处,待我与唐僧说,教他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  这个话显然是先稳住孙悟空,观音菩萨自己出去想办法去了。为什么?因为从书中,就没有发现观音真的去找唐僧给孙悟空求情。后来转了一圈回来后,就把悟空留在洛伽山四天,恰恰在这四天一个新的孙悟空就出现了。  本人大胆猜想,由于唐僧破了元阳,辜负了孙悟空及团队其他人一片赤诚。本来悟空一直在犹豫不定中:说出这件事吧,取经团队肯定就解散了。不说这件事吧,可以瞒过去接着往前走,但是有风险就是被如来识破后,就前功尽弃了。接着路上杀死强盗,只是在发泄下自己郁闷的心情。而唐僧的自私和无情,催生了悟空说出真相的勇气,遂将此事汇报给了观音菩萨。观音情知这件事情事关重大,先用巧语稳住孙悟空,自己却到灵山向如来汇报了实情。由于取经的成败,关乎佛教的名声,是一件必须成功的事情。可是现在取经队伍中,却出现的这种二心,让如来只能痛下决心:如果取经团队要想接着往前走,就必须将唐僧破戒的事情隐瞒住,而知道此事的只有如来、观音、唐僧和孙悟空。为了取经的继续,如来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就是孙悟空必须得消失了。  观音回到南海一直陪着悟空,而一个新的计划却悄然而生,佛教派六耳猕猴来取代了孙悟空。  姑且不去猜六耳猕猴是佛派的人物呢,还是如佛祖所说的一个猴的种类。我们先看看六耳猕猴到底干了些什么?  首先,六耳猕猴照头给了唐僧一棒,但是没有打死。接着,抢夺行李后径直来到花果山。唐僧就是一个凡人,但凡一铁棒肯定丧命,六耳猕猴却没有能将唐僧一棒打死,而是留了唐僧一条性命,自己抢了行李到花果山了。  我也在网上看到过有人说这个是孙悟空的二心,是孙悟空自己变得另一半。我告诉你,如果是孙悟空的话,他为什么不变成个别的模样来行凶。如果孙悟空只是想教训下唐僧,就不会再抢了行李去。还有一种推测,就是孙悟空想自己成正果,才将唐僧打倒的。你觉得这可能吗?即使孙悟空变成唐僧,如来也能认得出,如果在弄个小猴子变成唐僧,这不是等于自投罗网吗?总之,要是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二心的话,太多的疑问根本没法解释。  从书中的种种迹象也可以看出,六耳猕猴确有其人,而且确实是如来派来顶替孙悟空的。如来为了将唐僧丧失元阳之事永远的隐瞒下去,就先让观音去稳住孙悟空,紧急交待六耳猕猴:“现在取经团队发生了不团结因素,派你去取代孙悟空,接着来灵山取经。”六耳猕猴就下界做出了打倒唐僧,抢夺包裹之事,目地就是逼迫孙悟空与他争斗,然后到如来哪里,让如来出面收拾孙悟空。  众诸天与菩萨都看良久,莫想能认。托塔李天王的照妖镜也难辨真假。谛听是地藏王菩萨的扫描计算机,里面存储了全宇宙万物的信息,他对于宇宙万物的身世、背景、形态了如指掌。但是谛听却说:“怪名虽有,但不可当面说破,又不能助力擒他。”地藏道:“当面说出便怎么?”谛听道:“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又问:“何为不能助力擒拿?”谛听道:“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地藏道:“似这般怎生祛除?”谛听言:“佛法无边。”地藏早已省悟,即对行者道:“你两个形容如一,神通无二,若要辨明,须到雷音寺释迦如来那里,方得明白。”两个一齐嚷道:“说的是!说的是!我和你西天佛祖之前折辨去!”  有人说,谛听知道是一个孙悟空,另一个也是孙悟空变的,不敢说破!那我就奇怪了,要是两个孙悟空的话,谛听怎么不让他们去找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去辨明啊!况且,谛听真的就害怕孙悟空吗?实际上谛听是看出另一个孙悟空就是六耳猕猴,更扫描出这个六耳猕猴与佛祖有极大的关系。  当他们到佛祖那里时,佛祖正在讲经,我们看看讲的什么经,“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这不是乌巢禅师的《多心经》吗??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而且后来取经人到达灵山时,如来讲的还是《多心经》。看来乌巢禅师也是佛派的高人。  如来是六耳猕猴的上司,当然对他是能辨明的。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想想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呵呵,这个就给出答案了,六耳猕猴有能知未来的本领,既然能来如来这里辨真假,说明他已经算出,今天就是孙悟空的死期了。  书中写的是六耳猕猴听到如来说出了自己身份后要逃走。分明是悟空也从如来的话语中听出,六耳猕猴就是如来的人,知道今天如来要置自己于死地,才要逃走的。猴子的聪明才智肯定知道这样的逻辑:六耳猕猴能知未来,却敢于和自己到如来面前辨真假。那六耳猕猴肯定知道死的不是他自己,否则他还来送死啊?如果今天六耳猕猴死不了,死的那个肯定就是孙悟空了。  所以要逃走的那个是孙悟空,只可惜却被如来用金钵盂罩住,被六耳猕猴一棒打死了。
  《西游记》成书至今已有很漫长的历史,关于孙悟空原型的说法,至今有很大的争议。但是最能被广大研究者认可和接受的是“印度神猴哈奴曼”的说法,这种说法最大的争议点,就是吴承恩描述的猴王是出产自东方。以上的六种说法,本人认为有两种说法是正确的,一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说”,另一个是“吴承恩本人说”,孙悟空的原型也正是这两种说法的集合。  下面是本人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先来了解下吴承恩先生本人的经历。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先世涟水(今江苏)人。父吴锐,字廷器,卖“彩缕文羯”为生,是“又好谈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之人。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贫老以终。  综上所述,本人大胆得出这样的推断:  孙悟空出生在花果山,和吴承恩本人的出生地淮安市很近。花果山可能是吴承恩先生比较喜欢和向往的旅游或隐居胜地。孙悟空无父无母,天地所生,正是寄托了吴承恩先生的儿时的梦想。作为一个小朋友,我们谁都会做梦,自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具有超能力的人,能够遇到一个世外隐居的高人,学得一生的本领,无拘无束,傲游天地间!大闹天宫即是孙悟空对于自由的最大反抗。  大闹天宫实际上有“两闹”。缘于天廷的两次招安都不遂他之意愿,因而有“大闹”之举。一闹天宫是一次招安骗他当了“弼马温”,而“弼马温”(未入流)即不入天神之流,孙悟空一气之下打出南天门。“二闹”天宫是二次招安“齐天大圣”之职有名无实,于是他“搅乱蟠桃大会”,“偷御酒”,“窃仙丹”把他的满腔愤恨尽情发泄。与天庭的神兵神将进行了正面交锋,其场面之激烈可以想象。然而,纵有十万神兵天将也难敌齐天大圣。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纵观“二闹天宫”,“一闹”远不如“二闹”,一闹其实是为“二闹”作铺垫,是“二闹”的预演,从而把孙悟空的反抗性层层深入地推进。“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更是把他那反抗精神推向了一个光辉的顶点。  梦想终归是梦想,现实中的吴承恩也是空有一身本领,得不到社会上层人士的赏识。可是为了生存,吴承恩先生不得不去迎合着黑暗的封建社会的统治,为了所谓的功名,努力学习,最后得到一个小官。由于吴承恩先生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不久愤而辞官,最后贫老以终。  猴王的命运和吴承恩何其的相似,和祖师学得一身武艺,却在玉帝那里被任命为“弼马温”和“看管蟠桃园”的小官。虽然想与自己的命运抗争到底,终究还是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后来,为了求取一个所谓的正果,孙悟空委曲求全的跟在唐僧的后头,最终却因为知道了佛家最大的秘密,被如来无情的扼杀了。  而关于印度神猴哈奴曼说,这里也正好与吴承恩的想法一致。六耳猕猴的原型就是神猴哈奴曼。这就是吴承恩先生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他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天生石猴的身上。毕竟这只是个虚幻的形象,不合实际,最后只能被孙悟空的真正原型来取代,这才符合历史资料和当时的现实。六耳猕猴又是如来派来的,和哈奴曼出生在印度又是多么的一致。  至此,所有的关于孙悟空原型的争议,我们在这里暂且画上一个句号。不管是虚幻的孙悟空,还是现实中的孙悟空,其实在吴承恩的书中及想象中都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他们是两个不同的猴,石猴和六耳猕猴。他们的原型也是两个不同的人物,一个是孙悟空的前半生,也就是吴承恩的一生,一个是孙悟空的后半生,也就是印度神猴修成正果的一生。  而且更为令人气愤的是如来杀死猴王后,就承诺了给六耳猕猴的一个金身正果,“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看来取经成功后,六耳猕猴至少也是个菩萨了!如来之所以这样做,一则因为六耳猕猴本来就是自己人,一则是他知道六耳猕猴一定不会像石猴那样半途而废,所以先给六耳猕猴一个最大的承诺,以保证取经的最终圆满!
  第三种,无支祁说: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太平广记》卷四六七引《戎幕闲谈》中有详细的无支祁的传说。无支祁的故事,至少流传了五百多年以后,才出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其中最早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是明初蒙古族戏曲作家杨讷(字景贤,号汝斋),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八种,现存《刘行首》和《西游记》两种。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写民间传说唐僧取经的故事。元代戏曲作家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可见孙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经借鉴了无支祁的形象。无支祁的故事,广泛流传八百年以后,吴承恩才加工整理《西游记》,象《太平广记》这样的大书,喜采民间传说的吴承恩,不可能不读,正象鲁迅先生说的,“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宋元以来,禹伏无支祁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以后,无支祁的形象,逐渐为孙悟空替代。如果说,元杂剧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受无支祁影响,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则是无支祁的化身。无支祁被大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其“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之状亦无异。  第四种,印度神猴哈奴曼说:  鲁迅认为孙悟空源自淮涡水神无支祁,胡适却认为其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胡研究员介绍,《西游记》成书后,虽流传数百年,但普通读者对于其中人物故事的来源演变一直不甚了了,活像它本来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个孙猴子”一样。直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开一代先河,“孙悟空”究竟是何方神圣,才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摆在桌面上。鲁迅认为,魏晋以来,佛教典籍的翻译渐多,所以印度的故事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文人们喜欢其新颖奇异,于是有意或无意中使用,于是这些故事慢慢变得中国化。具体到孙悟空的人物形象,鲁迅则认为应当来自中国民间传说,他举唐朝人李公佐小说中的怪兽--淮涡水神无支祁为证,认为孙悟空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从而认定孙悟空的原型来自中国本土。  胡适对此看法不同,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他在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个神猴哈奴曼,认为这才是孙悟空最早的原型。陈寅恪论证孙悟空原型确系哈奴曼,甘肃壁画中的图案却表明《西游记》故事在唐代已有流传。史学大家陈寅恪由于对佛经极为熟悉,不仅验证孙悟空的原型即《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而且又以另一部《贤愚经》作为复证,他发现“大闹天宫”的故事,本来源自两个绝不相干的印度民间故事,传入中国后,佛经传播者在讲说时有意无意将二者合一。上世纪初敦煌学的建立,为《西游记》人物故事的流变又增添了一些新的形象史料,主要是壁画,既有单人徒步,身背背架的图像,又有类似“猴行者”的胡人牵马随行的图像,可见人物故事是经过历代增益的。近几年日本有些学者又提出孙悟空形象源于佛典的说法。他们在一些佛教典籍中找出有关猕猴、猿猴或猴属护法神将的记述,认为它们才是孙悟空的原型。  近年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段文杰发表《新发现玄奘取经图探讨》,重点对甘肃现存的六组西夏时期的《玄奘取经图》进行了探讨,并介绍说类似故事在唐代已在民间流传。五代后周时期,扬州寿宁寺藏经院内还保存着一壁画《玄奘取经图》,当时人们叹为“绝笔”。这幅壁画最晚是后周作品,惜寺院已毁,壁画无存。《西游记》基本人物框架在元代形成,印度神猴经过藏传佛教再创造变成孙悟空。  胡研究员在研究中发现,虽然以上说法都有证据学基础,但是玄奘取经的故事自唐到宋,流行了几百年,变化增添的人物故事相当缓慢,而其故事的丰富性却在元代出现了“井喷式”爆发。他认为,按段文杰等文物专家经常以晚明吴承恩之创作为据,而没有考虑到元代已经出现了《西游记》杂剧和“诗话”的事实。胡研究员指出,从《永乐大典》残本中析出的文献中,已经有数段后世小说《西游记》的故事,尤其是一篇朝鲜汉文文献《朴通事谚解》中“车迟国斗法”中孙行者的故事非常重要。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赵景深认为,《朴通事谚解》一书“约刊于元代”。韩国翰林大学金敏镐教授也提出此书成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此外,去年山西稷山县还发现元代的“玄奘取经图”壁画。这些都证明后世《西游记》的基本故事人物框架很可能是在元代形成的。据记者查证,关于段文杰先生认定孙悟空是甘肃人的报道实属以讹传讹。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钟雯早在日即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关于孙悟空形象来自石磐陀的说法是张锦池先生提出的。  第五种,福建顺昌的神猴文化:福建省顺昌县考古工作者日前在位于顺昌县城西北部的宝山主峰上发现了一处始建于元末明初时期的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  孙悟空兄弟合葬神墓位于海拔1305米的宝山主峰南天门后的双圣庙内。双圣庙始建于元末明初,建筑面积大约18平方米,庙内是一座并立着两块石碑的古代合葬神墓,墓宽2.9米,深1.3米,墓形呈八字形外撇。两块墓碑并立在高出地面0.43米的墓台上,碑高均为0.8米。左碑上方横刻“宝峰”两个楷书小字,中间竖刻“齐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大字下端横刻“神位”两个小字,碑文外框以浮雕如意卷草装饰;右碑竖刻“通天大圣”4个楷书大字,大字下端横刻“神位”两个小字,碑文外框以浮雕如意卷草花纹装饰。“齐天大圣”孙悟空是海内外华人熟悉的神话人物,而“通天大圣”却没有在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里出现过,几乎无人知晓。王益民经过研究考证,在元末明初蒙古族戏剧家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寻找到了“通天大圣”这一形象。据王益民介绍,杨景贤撰写的《西游记》杂剧里有一段孙悟空的自白:“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顺昌宝山双圣庙内的两块墓碑是“齐天大圣”在左、“通天大圣”居右,这与古代以左为尊的礼仪习俗相符;另外,“齐天大圣”墓碑上方刻有“宝峰”二字,而“通天大圣”墓碑上则略去此二字,弟从兄意非常明显;再者,“齐天大圣”墓碑上的装饰图案较之“通天大圣”的墓碑更加丰富讲究。由此可以断定,双圣庙内的两块墓碑表明这是孙悟空兄弟的合葬神墓。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撰写小说《西游记》的过程中,为刻画突出人物个性的需要将齐天大圣的名号用到了通天大圣的头上,并将传说中的通天大圣兄弟姊妹所拥有的高超本领全部集中到了齐天大圣一个人物身上,从而塑造了一个广为后人传诵的神话英雄人物。  第六种,吴承恩本人说:  孙悟空的原型是吴承恩本人,在当时的年代,社会之黑暗。作者以写书的形式发泄出来.其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齐天大圣为经典段落。其中就包含了作者吴承恩对当时社会某种现象的不满而抒发出的情绪。而孙悟空原型的争论,全部只是著书中其作家的理解和猜测.至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因为吴承恩先生早已故去了,他可以说既是孙悟空的父亲又是孙悟空其人.其著书的艰辛是你我所能想象的到的.其孙悟空的家乡花果山相信是作者看破世俗心中向往的居所。
  第十三章 牛魔王这一家  牛魔王在《西游记》中是一个出场比较多的人物。他云游四海,广交朋友,而且还包二奶,是一个典型的富人阶级。近期在网上看到好多《西游记》爱好者的猜测文章,看的让我目瞪口呆。好多人断章取义的凭借“芭蕉扇是太上老君的”这个信息,推断出铁扇公主是太上老君的小妾,听了让人愤慨。如果让道教徒们听到你的这种言论,恐怕你要挨打了。  大家看过《西游记》的无非对下面的问题感到疑惑:  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是从那来的,为什么太上老君怎么也有一个啊?红孩儿的法力感觉要比牛魔王强,且被天罡刀困住后时,没有现出牛型。铁扇公主为什么居住在火焰山附近,是否是为太上老君看守家业。  今天为大家一一揭晓答案。首先看文中对铁扇公主的介绍。  书中第五十九回,孙悟空先是从一个买糕的男子口中得到:“铁扇仙有柄芭蕉扇。求得来,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我们就布种,及时收割,故得五谷养生。不然,诚寸草不能生也。”  当悟空去寻铁扇仙借芭蕉扇时,遇到一个樵夫。悟空就问:“有个铁扇仙的芭蕉洞,在何处?”樵夫答礼:“这芭蕉洞虽有,却无个铁扇仙,只有个铁扇公主,又名罗刹女。”行者道:“人言他有一柄芭蕉扇,能熄得火焰山,敢是他么?”樵子道:“正是正是,这圣贤有这件宝贝,善能熄火,保护那方人家,故此称为铁扇仙。我这里人家用不着他,只知他叫做罗刹女,乃大力牛魔王妻也。”  从悟空和樵夫的对答中,我们不难发现:  铁扇仙在当地是无人知晓的,大家都知道铁扇公主。铁扇公主确实有把芭蕉扇,善能熄火。铁扇公主为何不在皇宫大院,却生活在翠云山芭蕉洞。从樵夫的话语中,看出铁扇公主和当地的人相处的很融洽。这就和火焰山受苦居民提供的信息有点不对称了。火焰山居民叫铁扇公主为铁扇仙,翠云山樵夫却不知铁扇仙。火焰山居民却十年求得铁扇仙一回,才能保证当年五谷丰登。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看铁扇仙的人物原型。  铁扇公主得道的时间是公元294-394年之间,西晋惠帝到东晋孝武帝年间。《资治通鉴》上记载“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九月,秦王苻坚以骁骑将军吕光为使持节、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与凌江将军姜飞、轻车将军彭晃、将军杜进、康盛等总兵十万,铁骑五千,以伐西域。”临行前,苻坚对吕光说:“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这鸠摩罗什原为一个印度婆罗门教徒之子,后来皈依了佛教,曾卜居西域诸王国之一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他父亲名叫鸠摩炎,其祖原籍印度,世代相国,将嗣相位时舍俗出家,东度葱岭,到达龟兹。龟兹王听说他舍弃荣华富贵而修道,心里十分敬佩,亲自郊迎,尊为国师。龟兹王有个妹妹,年方二十,聪慧超群,过目能诵,一见鸠摩炎,心生爱慕。龟兹王得知,即迫使炎与其妹成婚,婚后生罗什。“鸠摩罗什”乃是梵语kumarajiva的译音,“鸠摩”是姓,“罗什”是名。“鸠摩”、“牛魔”,读一下,发音是不是很像啊,还有“罗什”、“罗刹”。原来这铁扇公主罗刹女,就是嫁给鸠摩炎的龟兹国的公主啊,所以自称为“罗什女”,中原内地的译音不同,就会叫成“罗刹女”。鸠摩罗什正是包含了“鸠摩”即“牛魔”和“罗什”即“罗刹”的名字,也许在龟兹这个国家,孩子的姓名包含父亲的姓氏和母亲的名字,不知道这是不是当地的传统。  红孩儿的原型正是鸠摩罗什,名字里真好包含牛魔王和罗刹女的音。鸠摩罗什(梵语Kumarajiva),公元344-413年,后秦僧人﹑译经家。  鸠摩罗什的母亲,是龟兹王白纯的妹妹耆婆,聪敏才高,能过目不忘且解悟其中妙义。其身体有红痣,依命相之法来说,正是必生贵子的特征。已届双十年华,虽有各国显贵竞相提亲,但她却不肯答应。等到一见鸠摩罗炎,十分倾心,决意嫁他。  当鸠摩罗什的母亲怀孕时,不论记忆或理解,都倍增于从前,甚至能无师自通天竺语,众人都感到非常的讶异。有位阿罗汉达摩瞿沙说:“这种现象,必定是怀有智慧的孩子。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智慧倍常,正是前例。”等到鸠摩罗什出生时,其母便顿时忘却天竺语。  不久,鸠摩罗什的母亲想出家,但丈夫不允许,后来又生下一个男孩,名叫弗沙提婆。当她出城游览,看到荒冢间枯骨散乱各处,于是深深思惟色身是苦本,就立誓要出家修行。但是丈夫鸠摩罗炎坚持不答应,于是她绝食抗议,经过六天,气力衰竭,命若悬丝。她的丈夫,只好忍痛答应。然而她在尚未落发前,坚决不吃任何食物,于是即刻命人剃除头发,方才进食。隔天,正式受戒,进而修习禅法,专精不懈,终于证得须陀洹初果。  当时,鸠摩罗什年方七岁,也跟随母亲一同出家。鸠摩罗什依从老师学经,每天背诵千偈,一偈有三十二字,总共三万二千言,如此背诵完《阿毗昙经》,老师为鸠摩罗什解释经义,没想到鸠摩罗什早已自己通晓妙谛,不须逐句指导。  我们在《西游记》中,看到的红孩儿也正好就是七八岁的样子。这和上述的记录完全吻合,而红孩儿也是和母亲铁扇公主修成的成果。  罗刹女应该就是上面所说的龟兹王白纯的妹妹耆婆,也叫铁扇公主。她和太上老君到底是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音菩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