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唐的与姓程一屋两家三姓人粤语能一起合建房子吗

濮撳攼鐨勪笌濮撶▼涓ゅ鑳戒竴璧峰悎寤烘埧瀛愬悧 - 璧峰悕/绠楀懡 - 中国广告知道网
>>璧峰悕/绠楀懡>>问题页
未解决问题
娌潚鑹捐尪聽&8-05 05:23
详细问题描述及疑问:期待您的答案,谢了,下次有事儿别忘了找我!
网友们正在为您出谋划策,请耐心等待!
|||||||||||||
浜ф潈瑕佺湅浜ф潈璇侊紝涓変汉鍚堝缓鎴垮瓙鐨 鍚堝悓
鏉愭枡浜ゆ槗鍙戠エ绛夎瘉鎹
鎵撳畼鍙歌兘鐢ㄥ埌锛
鐑績缃戝弸聽&8-05 05:34
鑳芥庝箞涓嶈兘浜嗕笉瑕佸お杩蜂俊浜
榫欒澶╀笅鍒橀暱鏂嚶&8-05 05:32
鑷繁寤轰竴鏍嬪ソ!涓嶇敤鍟嗛噺锛屾兂鎬庝箞寤哄氨鎬庝箞寤!
A聽&8-05 05:30
涓轰粈涔堜笉鑳斤紵澶糠淇′簡鍚
鍙戝厜瑕佽姳鐢礽聽&8-05 05:27
猜您感兴趣
本页网址:查看: 24769|回复: 32
[推荐]中国100大姓氏排名,看你的姓氏排名第几?
主题帖子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中国100大姓氏排名,看你的姓氏排名第几?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章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关于各个姓氏的出处,在以后的贴上见。
主题帖子积分
临水望客, 积分 16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83 积分
临水望客, 积分 16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83 积分
我,李,第一;老公,张,第三。谢谢!这几年老变排序,还真不知是第几。
主题帖子积分
闲适钓翁, 积分 76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21 积分
闲适钓翁, 积分 767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21 积分
&&&&& 第8名,好数字哦!
嘟嘟oο!快让开,我去凤凰呢...      ╭══╮     ╭╯ΘΘ║     ╰⊙═⊙╯。oо○
主题帖子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8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5 积分
溪头醉仙, 积分 187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5 积分
十九,前二十名也不错了~~
能否为你抹去一丝淡淡的忧伤?
主题帖子积分
闲适钓翁, 积分 97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4 积分
闲适钓翁, 积分 9766, 距离下一级还需 234 积分
第五,还不错。
[URL=http://ckd800./]淡淡华彩[/URL]
主题帖子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98712222&&&&&&&&[]&&&&&&&&16821721&&&&&&&&""""""""""&&&&""""""""""""
主题帖子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7.9495,300,000 2.
7.4188,900,000 3.
7.0784,800,000 4.
5.3864,600,000 5.
4.5354,400,000 6.
3.0837,000,000 7.
2.2927,500,000 8.—— 2.2326,800,0009.—— 2.1225,400,00010.—— 2.0524,600,000
主题帖子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周姓起源 关于“周”字 甲骨文中的“周”字,最初不带“口”字,只表示界划分明的农田,经过衍化,才形成今天的形象。 早期的“周”字《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密,山部曰山如堂者,引申训为周致也。”即周密、完备的意思。 最早的“周”字出现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解释,张日舁考证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说,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种植各种农作物。早期周人活动中心在周原地区,都是属于平原地方。 由于纵横交错的农田里种植有密密麻麻的作物,所以“周”字就被训诂为“密”、“周密”的意思。 由于在书写“周”时加上“口”,后来人对“周”的解释就增加了另外的意思。表示国家政令之所出。 甲骨文、金文中,“周”已经是作为一个方国出现在卜辞与青铜器上,而不再是一片农田。这与周朝先人的农业生产与迁徙活动有关。 周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二、出自姬姓。 1.周族始祖------后稷 1)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姜螈。 姜螈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tai台),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有邰氏,这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这个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螈,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姜螈是炎帝的后代。 姜(女原)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诗经·生民》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姜(女原)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上帝的巨大足迹,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 姜(女原)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着有人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诗经》与《史记》均生动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位婴儿几次遭抛弃不死,母亲姜螈以为他是神,便收回宫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 姜螈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据南宋朱熹在《诗经·生民》中的注释,在姜螈出嫁帝喾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对姜螈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螈。 2)周族始祖后稷的父亲帝喾。 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 黄帝,上古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黄色,故称黄帝。黄帝又号有熊氏、轩辕氏。有熊,是当时一个诸侯国的国名,也就是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名称。轩辕,是居住的地名。 黄帝姓姬,《说文》:“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一生下来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敏捷,品行敦厚,20岁成人时非常聪明。父亲少典氏死后,他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成为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首领。而他的兄长炎帝,则为天子,担任全国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为,因此,后世将黄帝与老子并尊为道家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 (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s6ng嵩)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xie屑),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女取)訾(ju zi居资),名常仪,生帝挚。在此四妃中,常仪的班次最后,但其子帝挚在兄弟中年龄最长,帝喾死后,帝挚继承帝位,在位九年,政治微弱,让位于帝尧。 3)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 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玩游戏,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栽种的大豆、禾稻、麻、麦、瓜,都长得茂盛美好。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 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记·周本纪》说他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 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人种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后人建了此台,称为教稼台。至今每逢农历十一月,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集会,以示纪念。 后稷死后,其子不(空-工+出)继承父业,继续作夏朝的农官,但由于夏执政者耽于享乐,不重视农业,废除农官,失去官职的不密率领部民迁徙至泾水中游一带,与西北游牧民族戎狄杂处,继续过着农耕生活。不窑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夏末商初,后来他率领部落民众迁徙到了豳(今陕西彬县、旬邑县一带),仍然继承父祖辈的农业传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众过着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远近百姓都前来投靠归附,势力在一天天壮大。公刘使后稷的子孙出现繁荣中兴的局面。在今陕西彬县城东约四十公里的土陵村东,泾河北岸的山谷间,有一座墓,相传就是当年的公刘墓。 4)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长久做好事,推行仁义,豳国人民都爱戴他。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想掠夺财物,古公亶父给了他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再次进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要求进行自卫反击的战争。古公亶父不同意,说:“人民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攻,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人民归他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人民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私人亲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梁山,渡过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现今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岐山县东北及扶风县北部一带的周原)。 古公直父这次迁徙,受到本国和旁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跟从他,而且“旁国”民众也有很多人归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3000户,第三年有15000户。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太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顺,没有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直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 “太王邑于周”的“邑”字,一指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太王(古公宣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人称为周国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国人居于窑洞内,尚没有建造房屋。他率众到达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墙房屋,分别作为京邑(国都)与村落。《帝王世纪》说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直父起,始改诸侯国的国号为周。 后稷的子孙,从公刘到太王到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称号;文王以国为氏,周氏,则是姬姓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分支的称号。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周姓,文王及其当周朝天子的子孙还是姓姬,不是姓周。 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子三人:长子叫泰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 泰伯是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三弟季历是个贤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直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逃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他后来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的父亲)在位时,古公亶父死后,他继承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他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能明察是非,能分清善恶,能教诲不倦,能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 《史记·周本纪》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他遵循古公直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5)文王以国为氏 文王,姓姬,名昌。王季的妃子、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忠诚专一,端庄严肃,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王季逝世后,他继位,袭父爵为西伯。文王是他死后的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老人,慈爱幼小。他特别重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h6ng宏)夭、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还有鬻子,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进谏75次纣王不听,于是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让他担任公卿。他招纳的贤臣中最著名的是吕尚。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姬昌,纣王于是将姬昌囚禁于(羔-灬+久)(you有)里。(羔-灬+久)里,——作牖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闳夭、散宜生等人进行营救,他们想方设法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有花纹的骏马,有熊的36匹会驾车的马,通过殷朝受宠幸的大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于是赦免了姬昌。姬昌在囚禁羡里期间,著《易经》。 西伯出狱后,继续大施仁政。为了迷惑殷纣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献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时请求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处的殷纣王果然不再怀疑,答应了他的请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义惠民之举有口皆碑,周边各诸国遇上纠纷,都来找他解决。邻国虞、芮的百姓,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到周国去评理,刚一走入周国地界,见到的是农夫互相谦让田边地界,民间风俗尊重长者,见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惭愧而归。诸侯各国听说,都认为西伯是受命之君。 姬昌从羡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给他弓矢斧钺,令他为殷朝进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他征伐的机会,对一些叛国进行征伐。 向西征伐犬戎与密须。姬昌通过这次战争,周国的西境扩大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年,姬昌转向东征伐,这就是“戡黎”。黎国位于现今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一带。姬昌战胜黎国后,对殷朝震动很大。伐黎的第二年,姬昌伐邗(Yu于),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通过戡黎伐邗,周国的东境扩大到了今山西、河南。 伐邗的第二年,姬昌伐崇侯虎。崇国位于渭水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面的户县境内。崇侯虎曾在纣王面前谗毁姬昌,使纣王囚姬昌于羡里。通过伐崇,周国的南境扩大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后,文王从岐邑迁都丰邑。丰邑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15公里的沣水西岸。沣水,一作丰水,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中的沣峪,故名。南向北流,流经今户(鄂)县、长安县境,北至今咸阳市人渭水。在殷朝末年,沣水西岸是崇国的所在地。文王伐崇后,为了便于周国向东方发展,便由岐邑迁都至沣水西岸。 6)武王建立周朝 文王娶太姒为妃,生有十子,据《帝王世纪》,他们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郧叔武、霍叔处、周公旦、曹叔振铎、康叔封、聃叔季载。长子伯邑考曾作为人质关押在殷都,后被纣王所杀。其后,文王立次子发为嗣。文王死后,姬发即位,是为武王。 武王继位后,他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为左右王,周公旦是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位于周人发源地的周原地区),人称周公。 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后,封于燕,成为燕国的开国始祖。 毕公,也是姬姓,是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因封地在毕而得称。 武王在众著名文臣武将的辅助下,开始了对殷商王朝的最后攻击。这时的殷纣,不仅不听劝谏,反而逼走忠臣微子,关押箕子,掏了比干的心。太师疵、少师疆,都惧祸逃奔周国。周武王经过几年充分准备,率领本部族,并联合其他势力,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然后挥师讨纣。在殷都近郊的牧野,周军及其所率领的众诸侯国大败殷纣王军队,纣王死,商亡。 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周朝,仍以丰邑镐京为国都,并推行分封制。武王分封的诸侯,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分封为诸侯,分别分封为祝、蓟、陈、杞等诸侯国。武王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邶(殷都以北)。姜太公吕尚,在辅助文王和武王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中建立头功,因此得到“首封”,封于齐国 (今山东省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武王还分封了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鲜封于管(秦朝设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四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县),五弟叔武封于(成阝)(今山东宁阳县北)。 武王即位第四年灭殷,灭殷第七年逝世,寿九十三。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生太子诵。武王有五男二女。 武王逝世后,太子姬诵继位。时年十三,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摄行天子事)。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为武王之弟)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发动叛乱。周公旦帅师东征,经三年平定叛乱,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流放,霍叔降为庶人。 周公旦在东征中,灭东方17国,以后又增封一些诸侯国。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国于宋(今河南商址)。姬姓之国,增至53个。到东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合并,尚存124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诸侯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周天子给卿大夫在畿(ji机)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称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建有武装,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保证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分封给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姓却有直接关系: 一是西周周公旦的采邑。周公旦因辅佐武王伐纣灭殷有功,封于鲁(今山东省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召公爽,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召公的采邑在召。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的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姓周。 二是东周周平王的庶子的采邑。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东周。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年归顺周国的汝坟国,当时已不存在,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让少子烈食采于汝坟。东周时期的汝坟,并不是一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少子烈的采邑。东周时期出现许多姓,有些是以国名为姓,因为汝坟不是一个诸侯国,所以平王少子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而以周为姓。 2.周姓主源的另一说 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不听命的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不久被杀,其子孙仍旧袭爵,在朝中作官。后来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平王迁洛邑之后,经过数代的传袭,国力越来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称霸诸侯挟持天子,以壮声势,地处荆蛮地带的楚王也居然敢不 贡苞茅,问鼎中原。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时期,周王室国力极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诸侯国放在眼里。这时,兴起于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家迅速富强起来,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为了震慑诸侯,秦国于公元前256年将周灭掉。周赧王被贬为平民,并随周室成员一起被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他们被当地人称作周家,其子孙遂以此为姓,称作“周”。 汉唐时期的长安周氏也源于周赧王这一支。 三、少数民族改为周姓 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四、他姓改为周姓 一是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二是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 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延),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周姓迁徙史 秦汉以前的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候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时期的迁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 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 1)入闽 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人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 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市)。南宋初年,北方土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为多,宋高宗允许他们占据寺院。曾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观音寺、天圣寺。祖父周(王必),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观音寺、天圣寺客居近20年。 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代置祥符县,明代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馆甥 (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代并置会稽、山阴二县, 1912年二县合设绍兴县)。山阴(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 (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绍兴十一年(1141),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以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梅;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从河南开封一带南徙的。 2)入粤 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广东。 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汴京,开封)人,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 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 梅县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在广东东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王宣),始迁梅县。周碹是梅县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县周姓称他为“始祖七位公”。 元明清时期的迁徙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移居台湾 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今属浙江)人周凯曾任台湾道台,后死于任上。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赔偿日本巨额款项外,还把台湾省割让给日本。 日本在台湾省进行了50年的殖民统治,强迫当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为日本姓。台湾周姓曾被迫改姓武冈、武光、吉田、吉本、吉冈等日本姓,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国民党台湾省政府明令废除日本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的原周姓人士恢复周姓。台湾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这部分人,奉令废日本姓时,选用了汉姓周,使台湾周姓人数和分布范围上都有所扩大。 迁往海外 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姓侨胞,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包括现今的海南省)两省。海外周姓华人来自广东省的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例。 1)广东省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将“伯劳浦”作地名。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其彰明较著的创始人有:周英美之开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经营巫罗加什,周公秀之垦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贸迁于新加坡及马六甲,周孙品、周孙华之往来各地沟通侨信等。望族出汝南——天下著姓必称周氏一   就在我写这篇文稿的前5天,即日,由汝南县委、《天中晚报》共同举办的“老社走天中暨天中文化”座谈会在汝南天中宾馆召开。会议结束时,汝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怀德问我,下一篇写什么。我回答,准备写—写汝南历史上的望族——周氏家族。张部长马上告诉我,他手头就有—本叫叶羽晴川的日本人写的书,内容是讲述鲁迅三兄弟的。鲁迅(周树人)的三弟周建人介绍其祖父周福青曾说过,他们的祖籍是在河南汝南。就在几个月前,汝南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邵建民也曾在《驻马店日报》撰文《鲁迅、周恩来祖籍应在汝南》。如果是在几年前,我可能对他们的说法一笑了之。谁都知道,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周恩来虽生于江苏淮安,但原籍也是浙江绍兴。但如今却不这么看,尤其是在我“走天中”以来,接触驻马店史料之后,就更加认为这种说法有依据,且脉络越来越清晰,只是这篇文章谈的是历史上的汝南周氏家族,因而对此事不作深究,等有了机会一定对其进行探讨,这毕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二   我将这篇文章定名为“望族出汝南——天下著姓必称周氏”。这句话出自清嘉庆年间《汝宁府志·周燕传》。但要说这个周燕,就必须扯远点。公元前1l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历史上有名的以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后,西周灭。西周灭后,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阳史称东周,经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东周在公元前256年为秦所灭,共历三十四王,八百多年。    东周的第一个王周平王姬宜臼有一个儿子叫周烈,封汝坟侯。到了他十九世孙周邕时,秦灭掉了周,从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后代还在,汉朝时又重新恢复周姓的侯位,将周邕的孙子周仁复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从此迁籍安城。这个安城即是今汝南县的王岗镇。也就是从这时起,周姓作为汝南望族,经汉、魏、晋、隋、唐,历时千载,英才辈出,青史不绝。    我们就还从周燕说起。周燕,宇少卿,是汝坟侯周仁五世孙,成年后,任郡决曹掾。当时的汝南郡守准备枉杀囚徒。作为监斩官的周燕向太守面谏,狡诈的太守对此置之不理。看到被囚的家人到处喊冤,又都被太守抓去拷打,周燕又一次向太守求情,说,愿意把这些囚犯的冤屈都写出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太守大怒,称周燕“真是有病”。有一同事告知周燕说,你这么做,是要被上司怪罪的,你都把罪拦到自己身上,如有一句话牵扯到太守,他就用刀宰了你。随后,太守便把周燕收监。后虽然天天遭受拷打折磨,但周燕辞无屈挠。最后,当听说太守下令要对他行刀锯之刑?死后怎么去见先祖?于是绝食而死。不久,周燕便被平反昭雪,而他的5个儿子各有所成,大而子周舆任重合令,二子周羽任栎阳令,三子周仲任东海太守,四子周明任衮州刺史,五子周良任颖阳令,被当时的天下人称为“安城五龙”。他们各居一里,至此,天下著姓必称周氏。 三   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个儿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百人,且为官者甚多。现粗列一表,即知其详: 周嘉:零陵太守。 周磐:重合令。 周畅:河南尹、光禄勋。 周乘;泰山太守。 周浚:御史中丞、扬州刺史、射阳侯, 周馥:徐州刺史、补尚书郎。 周顗:吏部尚书左仆射、赠光禄大夫。 周访:扬烈将军、赐浔阳侯、赠征西将军。 周虎:益州刺史、赠龙骧将军。 周光:浔阳太守。 周楚:犍为太守。 周朗:太子中书舍人、庐陵内史。 周浓:国子博士、中书侍郎。 周舍:尚书祠郎郎、太子詹事。 周宏正:吏部待郎。 周宏让:太常卿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 周宏直:昌州刺史、太常卿光禄大夫。 周确;尚书、赠散骑常侍太常卿。 周灵:平北将军、封武昌那公。 周法僧:宜城太守。 周法尚:定襄太守、赠武卫大将军。 周墀:集贤殿学士、江西观察使、义成节度使。周允元:御史中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我所罗列的这些人中,都是周燕的后人,且多是父子、兄弟,其中,不乏忠君、善政与博学之人。比如周嘉,此人是周燕四世孙,入世时曾任汝南郡主簿。王莽末年,群贼入汝阳城,周嘉曾和当时的太守何敞一起讨贼。何敞为乱箭所伤,守军大败。贼兵包围汝阳城几十重,突围时官兵与贼兵白刃交战,此时周嘉以身体护着太守向外突围,却陷入贼兵重围。周嘉不顾自己生死,大声对着贼人说,你们皆为士兵,要听上司的话。我既然是太守的部下,就请以自己的命赎太守不死。说罢仰天哭号。贼兵见此,皆称此人真义士也,给其车马遣送之。后来光武帝召见周嘉时问起此事,周嘉回答,太守被伤,命悬寇手,臣实在害怕不能死难。光武帝感叹良久,说,此忠士也。    还有,周嘉之弟周畅任河南尹时,夏旱,久祷无应,周畅日夜收葬饿死的流民,达一万人。    还有周访之孙周虎。宁康初年任梓潼太守时,符坚部将杨安侵犯梓潼,周虎固守城池。周虎遣步骑送母亲和妻子去江陵时,为符坚部将朱彤所获,无奈而降。符坚想重用他为尚书郎,周虎坚拒辞不受,说,蒙国厚恩,以至今日,因老母被获才失节至此,虽给公侯之贵,不以为荣,况给了个尚书郎。后在符坚军队里密谋杀掉符坚,被符坚抓去问话。符坚问他为何这么做,周虎答:昔日高渐离、豫让虽是燕晋的臣民,犹漆身吞炭不忘忠节,我生为晋臣,死为晋鬼,不要再问了。气得符坚大声嚷道,今我杀你反成全了你的名声。遂把他送进牢房,严刑拷打,并徙于太原,后周虎因病而卒。其子周兴迎致其丧。将军谢元亲临哭之,并上书请表其忠节。孝武帝诏曰,虎励志贞亮,无愧古烈,未及拔身,奄殒厥命,甄表义节,国之典也。   还有唐武则天时官至御史中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周允元。有一次,武则天宴请大臣,下诏让大臣们传善言。周允元因不满武则天的一些做法,秉笔直书:“耻其君不如尧舜。”武三思劾欲杀之,幸亏武则天没在意,说:“闻其言足以戒,安得为过耶?”这才免遭一难。四   在汝南安城一脉相承的周氏大姓中间,为官者最有名之人当数晋朝的周浚、周顗父子。周浚字开林,曾任御史中丞、扬州刺史,封射阳侯。当初他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戌,与孙皓中军大战,斩吴丞相张悌首级,俘敌万计,以功进封侯位,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而大儿子周顗,也是历史上有名之人,因终日醉酒三日不醒,被时人称为“三日仆射“。虽然如此,但周顗并不是只会喝酒的吏部尚书左仆射,而是既有善政又性宽厚、重友情之人。此人曾与朝中重臣导甚密。一次二人酒醉,王导头枕在周顗腿上,指着周的肚子问,此中犹何物?周回答:此中空洞无物,然能容卿辈数百人。但这个和善之人,因在一次宴会上和皇帝顶了嘴,被皇帝一怒而杀。当时皇帝问: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周顗厉声说,虽同人主,何德复比圣世,帝怒,周入狱,恰此时其又与朝中大臣王敦结仇,遂被其诬谄而杀。死后抄家时,仅得几只盛着旧棉花的破竹篓,酒五瓮,米数石,在位者皆服其清贫。后悔不及的皇帝追赠其为光禄大夫。   当然,安城周氏中除了为官为宦者,也不乏不愿为官的清流和著作等身的才子,譬如周磐、周燮、周浓、周宏正。   周磐,字坚伯,从小就好礼有行,非典谟不言,少游京师学《尚书·洪范》、《左氏春秋》,诸儒宗之。周磐虽为望族,但居贫养母,俭薄不充,中年时曾一度为官,但不久便思母弃官还乡。母亲死后,悲痛终日,遂建庐舍于母亲坟冢之侧,从此教授门徒达千人。后朝廷又要征其官,周磐说,我回来后,守着母亲的坟冢教授弟子,不以荣利滑其生术,为什么还要再做官呢?   周燮,此人生而敛颐折额,丑状骇人,其母曾想把他扔掉,其父不允,说,吾闻圣贤,多有异貌,兴我宗者,此儿也,后果应验。周燮10岁即通诗论,精《易经》,不读非圣贤之书,不修非圣贤之好,将自己的茅舍盖在田畔,耕田捕鱼,非身所耕、渔则不食。   周浓,字彦伦,是周颜的七世孙,从青年时代起便善《老子》、《易经》。此人清贫寡欲,隐于山野。每宾客来访,周浓虚席晤语,辞韵如流,听者忘倦。一次一位朋友问他:先生在此都吃什么?周浓答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其味甚甘,钟鼎何为哉?其孙周正宏,字恩浓,官至太子詹事,幼年丧父,与其帝宏让、宏直皆叔父所养,10岁通《老子》、《周易》,当地学子与其交谈后惊呼,观汝神情颖悟,后世必知名。15岁便召补国子生,开课讲《周易》,被当时人称:周郎年未弱冠,便自讲一经,早还是诸生,实堪师表。所著《周易讲疏》十六卷,《论语疏》十一卷、《庄子疏》八卷、《老子疏》五卷、《孝经疏》两卷,集二十卷,皆留于世。五   汝南安城周姓,自汉一脉相承,历时千载,代代人才辈出,此现象几乎能称奇迹。可惜自宋朝以来,汝南安城周氏家族经过战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又多集中在江浙一带,而安城的周姓后人在此地已不见。然而,每当来到汝南,想起周氏这个家族为天中文化和历史所做的特殊的建树时,油然而生的除了心中的怆然,还有作为天中后人的自豪。 作者:杜平周氏入潮面面观 周氏源出姬姓,族源有多支,其中以周武王姬发派下的“汝南周氏”为大宗。周氏应是入潮较早的姓氏之一,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已有潮阳士子周镐(非周光镐)进士及第便是最好的证明。但周镐先祖何时迁徒入潮,周镐后裔现分居何地,无从考证。仅就现有资料来看,潮汕周氏多为宋代理学名家周敦颐之后,他们称周敦颐为宋代一世祖。其入潮经过简述如下:由湖南道州迁徙入潮:这支系迁徙入潮的过程脉络较为清晰。南宋有道州进士周叟梅,乃理学名家周敦颐之第七代裔孙,周氏世居湖南道州,且历代名人辈出。周梅叟于宋淳祜三年(1243)授潮州州知事,宝祜四年(1256)三月任广东转运判官、提刑,任满回乡,时周梅叟之祖父周宣道仍健在。至景定五年(1264),周宣道知宋室将倾,道州必为兵家争夺之地,即召曾在潮州为官的孙儿周梅叟到卧榻前训示,命其带亲弟三人并各人家眷,迁徙人潮,各各择地落籍创乡。周梅叟尊从祖父之命,率兄弟三人及所属家眷入潮州,先分别十居于潮州府城、潮阳县新兴乡剌港(今属潮阳卢岗镇)和海阳县冠山乡创乡立籍。其后,随着支派的繁衍,又向潮汕各地及海陆丰等地播迁。子孙分布居住于现在的潮阳卢岗镇的溪尾周,峡山镇的桃溪、沙溪、董塘、河陂以及惠来靖海、葵潭、涂田、甲子,普宁的下架山、葵岭、流沙等地,汕头市的河浦以及海陆丰等地多为其后裔。如明代潮阳进士周光镐即是开创桃溪周氏始祖周毅然的第三代裔孙。饶宗颐在其未完成的《民族志》手稿中云“但派下子孙衍下不多”,似值得商榷。因是周梅叟兄弟三人同时入潮,为了明确世系昭穆,这一派将未曾入潮定居的周宣道奉为一世祖。居冠山的这一支派确实繁衍较慢,渐渐与后来迁居该地的周姓人混居,认同归宗。至今澄海周氏只有一小部分仍称自己乃是自道州迁入,是周敦颐、周梅叟裔孙。另一支入潮周氏则较复杂,而且人数众多。他们不是直接从湖南道州迁入,也不是沿着大多数潮人由经莆田入潮的迁徙路线,而是相对比较曲折。澄海港口周氏族谱说得很清楚,他们的迁潮始祖是由“浙江温州府沿甄江入福建建甄,而达莆田,之后逐步移住汀州、永定,再经龙溪、诏安而至饶平、海阳……此后各自分布于潮安东津、澄海冠山、潮阳峡山和揭阳、普宁等地。这一大支派的迁潮时间有先有后,远的迁自宋末,近的迁自明崇祯年间,出发地也有各种说法,有的说迁自莆田,有的说迁自汀州,有的说迁自龙溪,有的说迁自漳州。就是同村同姓之间说法也很不一致,表面上给人一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印象,其实只要仔细了解一下他们的迁徙路线就不难发现,追根溯源,大部分仍然认是周敦颐之后裔。只是由于迁徙路线较为曲折,时间世系脉络也较难理清罢了。这一支由湖南徒浙江,再由浙江迁徙福建,而后由闽入潮的周姓人,由于时间和出发地点的不同,其尊奉的迁潮始祖也不像周宣道派下周氏那样较为单一,直接认周宣道为一世祖,而是各奉一祖。其中较有代表姓的有周宗贵(由丁州迁入者)、周寿隆(由永定迁入者)、周瑶(由汀州迁入者)。周宗贵后裔多居住潮州,周寿隆后代多居住澄海,后分支潮阳、饶平和普于,周瑶后代多居住潮阳,澄海冠山也有部分是其派下。当然,这只是明清时期的分布概况。潮汕周氏的总人口数,没有准确数字。估计约1 5万人,其中潮阳最多,约6万多人,其次是普宁,约2万多人,澄海则约1万多人,其余散居潮汕各县市。&
主题帖子积分
80史嘿嘿,好不容易找到了!还以为没有俺们呢!
传说中有一种鸟/它一生只歌唱一次/为了唱出胜过夜莺的歌/它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荆棘上......
主题帖子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zeng)—— (zeng)——(zeng)——(zeng)——(zeng) 567 &&&& &&&& &&&& (569) &&&& ()567 &&&&(“”)
&&&& &&&& 40083
&&&& &&&&()()()()() &&
(1671)“” (1727)“”“”“”
(1642) 30 () ()
(1725)() (1727)()()
(1741) () ()
() 1856 1894
67(1770) &&&& &&&& &&&& &&&&() &&&& &&&&()51148288041200214573716 &&&& &&&&108 &&&& 34 &&&&(1649)1695()” &&&&4 1718…… (1727) (1736) (1732)(1794) &&&& &&&&(1765)(1791) &&&& 1726765 &&&& &&&&(1897) &&&&(1888) &&&&(1911)1935 &&&&(1887)(1928) &&&&(1895)(1900)(1927) && 1885(1893) &&
(1920)1978
主题帖子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主题帖子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二、少数民族赐姓改姓&&&&元朝末年,有一个出生在山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说大兴安岭)的蒙古将领,名叫伯颜帖木儿,他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但在一次战役中,败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进入明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核心领导层。又如鞑靼人(明代对东部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的称呼)哈剌尔敦,英勇善战,被明成祖朱棣赐姓张,改名隆善。永乐七年(1408年)十月,张隆善被任命为北京右军都督签事,也成为一名中央军事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另一个鞑靼人奴儿,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宪宗皇帝朱见成为表彰他的英勇,赐姓张,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年)八月,张友被任命为金吾卫指挥使。&&&&明代前朝,有一个女真族(满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其事迹传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赐姓为张,改名志义。永乐八年(1410年)张志义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大城子。四年之后,治所移至今跨吉林、辽宁两省的浑江流域。&&&&今岫岩县前营乡张氏,本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张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马札尔台,他历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营都统,陕甘、湖广等省平章,并知枢密院事,官至中书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书右丞相。元朝灭亡后,其后裔世居长白山麻加乐和忽密拉,大多从事畜牧业,也有人经商巴唐地区。到11世纪继英授德时,正值爱新觉罗氏崛起于东北,于是弃牧从戎,成为努尔哈赤帐下的一员勇将,属镶黄旗。清兵人关,建立统一政权后,治良匡氏迁居盛京(沈阳)。13世祖名叫伯尔格,精通汉文,熟悉汉书,文武双全。乾隆六年(1741年)调任岫岩防御使。因为热爱当地秀丽的山川,就奉侍母亲佟氏,携弟吾令吉定居下来。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孙都改姓张氏。&&&&赫舍里氏分布在于都英额、哈达、辉发、长白山、佛阿拉、伯都讷、宪颜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张氏。&&&&扎库塔氏分布在瓦尔喀(今苏联东海滨省南部)、扎库塔、松花江、长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为张姓。&&&&扎拉哩氏分布在瓦尔喀、扎库木、赫图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为张。,爱义氏分布在爱湖流域一带,在清代全部改为张氏。&&&&明洪武元年(1368年),回族人张某任宝庆(湖南省邵阳)卫指挥。据《宝庆府志》卷33记载,指挥张氏的先人叫璞罗德,北平三河人。张氏任满之后,即定居武冈车林铺鸡脚塘,依靠屯田百余亩田产为生。今天邵阳市各地的回民,以马、张、苏、海、蔡姓为多,其中的张姓回族人或许就是璞罗德的后裔。&&&&唐代初年,在云南洱海地区近百个白蛮部落中,有一个相传从陇西迁来的张姓部落。公元7世纪中期这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这时正值乌蛮部的蒙舍龙和他的儿子龙独罗(又作细奴罗、细诺罗)开始扩张势力,建立南诏政权。7世纪70年代,细诺罗势力推进到洱海地区。据文献记载,张氏进求因抵挡不住南诏的攻势,就将自己的部落政权“禅让”给了细诺罗,而细诺罗为了酬谢张氏,就将自己的大儿子罗波海,改姓为张,改名叫张朝凤(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这支蛮人张氏,后来演进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张兴癸的彝族将领,史称他是南诏王细诺罗之后,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张的乌蛮人罗波海(即张朝凤)了。&&&&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动在秦汉、三国魏晋时代,内有19个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数几个部才有资格成为最高统治者单于,是匈奴族中的贵族。东汉时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则归附汉室。三国曹魏时期,在今山西汾阳地区设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历史上把他们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张XX”“西河胡张XX”的记载,这些就是匈奴张氏。如《晋书·符坚载记》云:“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卑子,坚遣邓羌讨平之。”《魏书·太宗纪》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魏书·太宗纪》:“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部内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别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主要活动于我国魏晋时期,十六国时代,以石勒为主曾建立过后赵政权(319-351年)。羯族中张姓很多,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例如《晋书·石勒载记》云:“胡部大张旬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十六国·后赵录》称:“张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后赵国内张姓人特别多,石勒起兵时,十八骑中就有张噎仆、张越二骑。石勒自立为后赵王时,以张离、张良二人为门生主书,司典胡人出内。传至石虎为后赵王时,离、良二人都官至尚书仆射,另外还有张群、张豺、张散、张茂、张斯、张屈支、张夷、张举、张舂、张贺度、张沉等,都是后赵的达官显贵。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编第八《羯族诸姓·张氏》中对上述张氏作了一番考证之后,得出了他们是羯族张氏的结论。他认为羯族张氏之张,是“羌渠” (康居)谐声转读而来。由此看来,羯族张氏是为后赵政权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包括前苏联、朝鲜一部分)的一个古老民族,辽金时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来的渤海族张氏。隋况已在前面作了介绍。在这之前的渤海国时期(720-962年),还有一支渤海族张氏。如大将张文林、大臣张仙寿等,共有达官显宦二十余人,他们活动于上层,是渤海国的贵族。但这支渤海张氏之姓张的缘由却不是很清楚。&&&&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古老民族。历史文献中常把它记作“奚人”、“奚回”。辽代末年,奚回离保曾在今东北地区称帝,建立奚国,改元天复。唐代奚族张氏知名的有张孝忠,曾任义武节度使。另有张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宋将张锁高收为“假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军节度使,又改赐姓名为李宝臣。李宝臣,有的文献将其原名误作张宝臣。&&&&战国以后,不断有汉人移居云南,他们和当地的土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到隋唐时期就形成白蛮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围有数以百计的白蛮部落。白蛮的族源主要是汉族,因此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和汉族大体相同,他们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汉姓。当时,在洱海地区有赵、李、杨、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个张姓部落,相传是从陇西辗转迁来的。他们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其子孙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蛮张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县洱西驿、云南县、浪穹县十二关、阿迷州东山江、猛丁塞(今元阳县老猛)、镇南州英武关、楚雄县、腾冲州、孟合驿、宁番(今北胜县)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驿丞、巡检、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阶最高的是腾冲州土知州张铭。按照明代官制规定,土司官是世袭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张氏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在今湖南、广西等省,有很多瑶族张氏的聚居点。如武冈县上洞乡的石界;资源县河口乡的葱坪、猴背、高山;鹿寨县沙寨的乡兴;那坡县百合乡的那乐、民兴、平坛,下华乡的上华、规六,那隆乡的坡芽;凌云县加龙乡的下伞、尖里;钦州市洞中乡的洞中、那丽、板兴,板八乡的板沟、大坑、细坑、和平。那俊乡的东山、那钦;上思县有妙乡的更辟、有生;江城县瑶家乡的象脚山、象庄、于龙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厩房、勐板山、温箐、漫薄山、甘蔗园、依郎、高山寒;龙胜县的马堤乡等,都有瑶族张氏分布。瑶族张氏的知名人士有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张有隽。&&&&壮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由来不很清楚。在清代,广西上林县有一个很有名的壮族张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张鸿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举人,著有《女训》、《家训》、《董训》等。哥哥叫张鸿翮,康熙间任永宁州学正。鸿翮的儿子张友朱,曾任庆远府学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鹏展,乾隆时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续抄》、《三难通解训言述》。&&&&黎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其由来不清,清代有崖州(海南崖县)洋琳洞黎人张红须,道光九年(1829年)领导当地农民起义,后被镇压。&&&&侗族张氏一部分是由宋代屯田湘西的章姓改姓并与土居侗族人通婚、交融而来的。其情况见本章第一节。其他支系的由来不很清楚。原来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等区。清乾隆四十三年大旱,晃州(湖南新晃县)有部分侗族张氏迁到湖北的宣恩、恩施、利川、咸丰等地。&&&&高山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台湾。清代有张李成,1884年中法战争中,他曾率兵500人,在台湾淡水大败法国侵略军。&&&&阿昌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纳西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藏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区。由来也不明。&&&&僳傈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僳傈族聚居地。&&&&蒙古族张氏。蒙古族张氏有一支由治良匡氏改姓而来,具体情况见本章第一节。其他支派则不明由来。在明代,有固原蒙古人张把腰,于成化年间领导农民起义于石城堡。&&&&朝鲜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在清代初年,他们大多编人八旗中,率兵打仗,如副都统正黄旗辽阳人张偏图、都统正蓝旗易州人张雅图、甘肃巡抚镶黄旗人张文兴、山西巡抚正白旗辽阳人张滋德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张良弼,他本是正白旗仓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在攻克辽东时,因功由鼓人升为佐领。后围攻锦州,击败明朝大将洪承畴,授予二等轻车都尉。其子张时荐,袭父职,后来加爵至三等男。&&&&满族张氏。满族张氏多由赫舍里氏等改姓而来。今岫岩县哈达乡张氏,绝大多数是满族人,其先祖是长白山二道沟的镶红旗人。&&&&回族张氏。回族张氏中有一支是在明代由璞罗德氏改姓而来的。其他支派的由来则不很清楚。张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如湖南邵阳回民中,以姓马、张、苏、海、蔡者为多。民和县回族大姓依次排列为马、冶、刘、杨、白、张、陈,他们是清光绪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从甘肃水阜河十二庄迁来的。今拉萨市的回族张氏和黎氏、余氏三姓,都是从四川来的。&&&&彝族张氏。彝族张姓人有一支是南诏王蒙氏之后,详见本章第一节。在四川德昌县麻泉公社有一支张姓,其先祖为会东土司张氏,是彝族人,但后来逐渐汉化,最终成为汉族人。&&&&苗族张氏。苗族张氏有一支是宋代由江西迁居湘西的大章、小章兄弟二人后裔改姓并与苗人通婚而来的。&&&&土家族张氏。土家族张氏有一支由宋代大章、小章兄弟后裔改姓而来。在今湖南龙山县境有一个历元、明、清三代的张姓土司世家。兄弟二人,大哥叫张金隆,是白岩洞长官,弟弟叫张义保,任上溪土知州。元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弟弟出继才满一岁的儿子张友谅给哥哥。明洪武九年(1376年)友谅袭任白岩洞长官司职事,而土溪知州一职因义保于洪武三年病故而一直空缺。这种情况下,经宣慰使彭添保出面,让友谅归宗,承袭知州,而伯父白岩洞长官之缺则请族人洞民总管张那律升补。这两个土司家族世代相传,直至清雍正五年改土归流时止。子孙繁多,习俗渐异,渐渐分演成土家、汉、苗族。&&&&乌丸族张氏。乌丸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古老民族。东汉末年,中山国(侯国)丞相张纯与一个叫做共的乌丸族“大人”(首领)联盟,反对汉王朝,自号天安定王,成为北方诸郡乌桓元帅。从此以后,张姓成为乌丸的贵族之姓,有好些乌丸人就改姓张氏。后来曹操平定乌丸,将其部落迁往内地。今南皮县张氏,大都是这时迁来的。 &&&&三、他姓改姓&&&&前凉王张天锡未称王前就与安定人梁景、敦煌人刘肃相友善,并依靠他们谋杀权臣张邕,谋杀侄子前凉王张玄靓,自立为王。为酬其功,赐二人姓张氏,视为自己的儿子,并依诸子之例,以“大”为字,改梁、刘二人姓名为张大奕、张大诚。&&&&辽阳(今辽宁省辽阳)渤海族人高霸,生活在辽代。因在外做官,改姓张。其子张祐、孙张匡,都眼务于辽代,官至节度使,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张匡有两个儿子,长子玄征,在金代曾任彰信军节度使。次子玄素,字子贞,历任金代静江军、镇西军、兴平军节度使,东京路都转运使等,金世宗时官至户部尚书。他为官以厚道、正直著名,史称“厚而刚毅,人畏惮之”。玄征之子汝弼,字仲佐。以父荫补军正。正隆二年(1157年)中进士。因其妹嫁给金世宗为元妃,所以升迁较快,先后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尚书左丞。但为官不能“正谏”力争,以不违抗上命为原则,所以政绩不大。&&&&玄素的同辈人,即高(张)霸的曾孙张浩(字浩然)也是金代初期声名显赫的大臣。金太祖天辅年间,就以出谋划策而被任命为承应御前文字。天会八年(1130年)赐进士及第,授秘书郎。天眷二年(1139年)参与制订内外礼仪程式,迁礼部尚书。海陵王即位,为参知政事,进尚书左丞。天德三年(1151年),主持扩建燕京(今北京)城及皇宫。贞元六年(1153年),金迁都扩建后的燕京城,改名中都,他则因功拜为平章政事,寻改左丞朝。正隆三年(1158年),又主持营建汴京(河南省开封)城。六年(1161年),海陵王南下进攻南宋,他留治尚书省事,看守金朝中央政权,主持军需后勤工作,支持前线作战。世宗即位,拜为太师、尚书令,封南阳郡王。大定三年(1163年)逝世,谥号文康。张浩有五个儿子:汝为、汝霖、汝能、汝方、汝猷。其中以老二张汝霖(1190年)能继承父业。汝霖,字仲泽,少年时就聪慧好学,深得父亲喜欢。张浩称赞他是张家的千里驹。贞元二年(1154年)赐进士及第、历任翰林待制、刑部侍郎、中都路都运使、御史大夫、太子少师,拜参知政事、尚书右丞,进拜平章政事,封芮国公。世宗临终前,与太尉徒单克宁等同受命为顾命大臣,迎立章宗完颜憬璟登位。明昌六年十二月(1191年1月)逝世,改封莘国公,谥号文襄。&&&&在今湖南永顺、保靖、花垣县境内,有很多张姓人家,其先祖由章改姓而来。相传宋代时,有江西章姓兄弟二人到湘西屯边,当上了屯长,他们就不再东返,而在此定居落业了。子孙繁衍,人丁渐旺,出于老兄门下的叫大章,出于老弟门下的叫小章。再后来,可能因为章、张读音相同,或许是垦荒拓地离不开弓矢,抑或是为了鼓励大家的军武奋猛之气,他们就由章而改姓为张了,并且不断分支迁徙,散居于永顺、保靖、永绥(今花垣)各县,尤其集中于平扒、丫家、茶洞、老旺寨、尖岩等地。湘西山区在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前,还是土司辖地,是土、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这支由章改张的人,和土居的少数民族通婚、杂居,人乡随俗,渐渐地他们就被同化了。所谓“在土村为土民,在苗寨为苗人” (清·严如煜《苗防备览》卷9)。不仅姓氏改了,连族别也变了。清代改土归流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提高,这支张氏后裔人数不断增加,于是就向湘西周边地区扩张迁徙,今天的湘鄂川贵四省边境地区甚至云南、广西都分布着大章、小章的子孙。&&&&东汉时,有一个名叫聂台的人,因为和人结怨,为逃避仇家追杀,就改姓张,隐居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县)。其后人张辽最有名。张辽(169-222),字文远。虽然是他姓改归张氏(在古代有关姓氏学著作中,称这种现象叫“私冒”。也就是冒名顶替),但他却得张姓真传的军武之气,成为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据文献记载,在曹操与陈兰、梅成的天柱山战斗中,张辽率兵冒死攻人纵深二十余里、两面高峻险狭的山谷,全歼陈、梅之军。又有一次,张辽屯兵合肥,被东吴孙权率军包围。为了突围,他亲率八百敢死队员,趁夜硬闯吴军布下的陷井,高喊自己的名字,一路直杀到孙权帐前,刺死吴军十多名护卫将领后,又冲出重围,将落进陷井中的人“拔出”。其武猛之威,震慑吴军。曹操“大壮”,拜为东征将军。&&&&其后屡立战功,封晋阳侯。公元222年,病死军中,谥号刚侯。儿子张虎、孙子张统先后嗣袭晋阳侯爵。张辽的哥哥张汛也因战功,封为列侯。&&&&天庆五年(1115年),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手下一个名叫张家奴的将军,领兵攻克高州(今内蒙古赤峰市)。&&&&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中黑山军首领张燕,本姓褚,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张牛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后,他聚众万余人响应,不久合并张牛角领导的起义军。张牛角死后,他被推为首领,遂改姓张,以矫捷而被称为“飞燕”。曾与常山、赵郡、上党、中山、河内的各路起义军联合,号为“黑山军”,坚持斗争。后降东汉政府,被任命为平难中郎将,参与军阀混战,所部逐渐脱离,乃归曹操,任平北将军。封安国亭侯,食邑500户。其子张方、孙张融先后嗣承侯爵,成为曹魏时期的一个贵族世家。 &&&&得姓地望&&&&关于张氏的得姓地点,目前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是河北清河,二是河南濮阳,三是山西太原或永济。&&&&张氏的得姓地望,以及得姓始祖挥的活动地区,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能从挥的父亲玄嚣说起。《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意思是说玄嚣降生在江水,封邑在青阳。江水在古代江国境内,就是今天的河南息县。但玄嚣的降生地与挥的活动地域关系不大,玄嚣的封邑青阳大约是挥成长、活动的地方。&&&&“清”和“青”两字古代通用。古代又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因此,人们认为,青阳,就是清水的北面。&&&&古代的清水有两个源头:一是今河南省获嘉县北黑山,一是今山西省高平县。后者就是古代的丹水,它向南穿过太行山,东流入吴泽陂,然后注入发源于获嘉县北黑山的清水。再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淇县、内黄县,然后进入河北省的魏县、清河县、沧州市,至天津入海。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南注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北),清水就由此流入黄河。三国时曹操开白沟遏淇水北流,就走的是清水故道。由于年长日久,受黄河改道的影响,致使河道淤塞,或某段河道改名,于是清水隐没无闻。&&&&被人们称为张姓的两个起源地的河北清河和河南濮阳,都属古代清水流域。只不过清河在下游,濮阳在上游。&&&&张氏得姓于河北清河的说法见于明代嘉靖年间张浚等人纂修的《张氏统宗谱》。这部谱书的《得姓郡望》篇说:“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予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意思是说尹城国(后来的清河郡)的清阳县是挥造弓矢、封弓正、祀弧星的地方,也是张氏得姓的地方。但是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河北清河是“帝后所都”,黄帝、颛顼、帝喾等都没有在这一地区活动,挥也不大可能在这一地区生活。但是清河张氏从郡望角度说,确实是张氏中声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支。&&&&河南濮阳古称帝丘,是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活动的主要地区。濮阳是颛顼的都城所在地。颛顼死后就埋葬在这里。颛顼的族子帝喾埋葬在“顿丘城南台阴中”,即今天的河南清丰县境内。&&&&濮阳不仅是颛顼和帝喾活动的中心区域,而且还是夏王相建都之地,又是商先公相土的东土。这一地区位于新石器时代华夏部族的仰韶文化与东夷部族的北辛文化的结合部。前些年在濮阳西水坡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蚌壳堆塑龙虎,被人们称为“中华第一龙”。近年来在这里又发现有众多的龙山文化遗址和先商文化遗存。&&&&挥是弓箭的发明者,他的部族又以制造弓箭为业。因而挥生活的地区一定有制造弓箭的材料。我国最原始的弓箭有“桑弧蓬矢”,就是用桑木做弓,蓬梗做箭,但更多的是用竹作箭。后来又用骨头制成箭头,称“骨镞”。濮阳古代有“桑间濮上”的地名。濮阳西边的鄘(国名,在今河南省新乡西北)地也多桑树,因此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鄘风》中有《桑中》和《定之方中》两首诗歌,说“期我于桑中”,又说“说于桑田”。这虽然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情况,但也可以证明古代帝丘、朝歌一带桑树很多。《诗经》的《卫风》中有《淇奥》、《竹竿》等诗篇,说这里“绿竹猗(美盛貌)猗”、“绿竹青青”。濮阳一带既有柔韧的桑树,又有坚硬的竹竿,为制造弓箭提供了材料。 &&&&张姓改他姓 &&&&在张氏大家族中,先后有一些人离开长弓徽记的军武之列,而改归到吐罗氏、宇文氏、完颜氏、东方氏及李,奚,汪等姓的旗下,也有人两情难忘,扯起了新的旗号张姓改李姓。第一个改姓李的是农民起义军首领张昌。张昌(?— 304),出身于西晋义阳(今河南省新野)蛮人张氏家庭。起义前在平氏县(河南省桐柏县)当杂役小吏,被人卑称为“小臣”。他从小立有大志,好论兵法攻战,武力过人,不甘卑贱。永康元年(300年),李特在四川领导流民起义,他即暗中联络数千人,准备起义,但以条件未成熟而暂时没有起事。太安二年(303年)西荆州太守强行征兵人川打仗,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抗,此时以张昌为首的数千流民就到获得丰收的江夏(湖北省安陆)一带“就食”,了解到民心厌晋的情况后,即于五月在安陆县石岩山宣布起义。他改名李辰,以与四川的李特形成东西呼应之势。占领江夏后,他拥立山都旧吏丘沉为天子,改名刘尼,以恢复汉室号召天下。李辰自任相国,下辖百官,以掌军政大权。江钙(今武汉)之间“一时焱起,坚牙旗,鸣鼓角”,都响应起义。很快义军壮大到13万人,占领荆、豫、江、徐、扬五州,所谓“跨带五州,树立牧守”,建立了稳固的统治,随后又南下长沙、湘东、零陵。为镇压起义,西晋政府派司马陶侃率五路军队围攻。在强敌进攻下,起义军虽英勇“苦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李辰逃到下隽山(湖北省通城县境),准备待机再起。次年秋天,不幸被官兵发现被俘,遂恢复姓名,以“张昌”之名而英勇就义。姓氏的变易,在张昌这里是一种斗争的策略,它伴着血与火,带着悲怆,更表现出“长弓”徽号子民所特有的武猛和威风。&&&&以上张昌为响应李特起义,出于策略而改姓李的,历史上还有一些张姓人随养父而改姓李的,唐代末年的张存信、张嗣本就是这样。张存信(862—902年),本名张污落,回鹘人。因投于大将沙陀族人李克用门下,收为义子,改姓名为李存信。克用义子还有李存进、李存贤、李存牢、李嗣本、李嗣恩、李嗣凉等人,他们原来的姓氏分别是孙、王、符、张、骆、邈传烈氏,和李存信一样,他们在镇压黄巢起义中为李克用立有战功。后来李克用的亲生儿子李存勖建立后唐政权,这些人又为后唐开国元勋。同光四年(926年)存勖被部将所杀,沙陀族的邈佶烈氏李嗣源被推为皇帝。嗣源怕当年同为克用义子的各位义兄义弟威胁自己的皇位,于是就下诏要他们复原姓而不复本名。但历史文献中,张污落多记作李存信,也有记为张存信的。张嗣本则不知原名叫什么。这里的姓氏的变化,则更多的反映的是一种权势与利益。&&&&另外还有被李姓王朝赐姓为李的。除前述张忠志赐姓名为李宝臣之外,尚有郓州人张从楚,以战功被后唐庄宗李存勖赐姓名为李绍昭,官至武信军节度使。 &&&&张姓改姓东方氏。东方朔(公元前154一公元前93),是汉武帝时代的名宦,文学家,常以正道讽谏武帝,得不到重用,故其名气大而官位不高,历官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长于诗赋,代表作为散文《答客难》。东方氏的始祖,却是张氏后裔。据文献记载,其父张夷,字少平,世居平原厌次(今山东省惠民东北)。父病家贫,母亲田氏怀他其间,父亲不幸逝世。失亲之痛,又使贫困中的田氏病倒了,生下孩子仅三天,她也就无奈地离开了人世。这个失去父亲的可怜的婴儿,在黑夜中无力地大哭,被邻居家发现而收养,这时东方刚刚发出光亮,因此就姓东方氏。关于东方朔的得姓,还有好些说法,有一说认为这个张家的孩子出生时,天刚亮,故改张氏为东方氏。也有的书如《洞冥记》说,张夷死后,田氏梦见太白星而怀孕。守寡怀孕,田氏感到羞愧,怕人家因此而不和她来往,就跑到代郡的东方里,到五月朔日(初一)天亮时生下孩子,因而改姓东方,取名朔。&&&&张氏改姓灌。秦汉之际,有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张孟,尝充任颍阴侯灌婴的舍人,受到赏识推荐,官至二千石。为报其恩,故改姓灌。灌孟在平定吴王刘濞等发动的七国叛乱时,战死军中,其子灌夫为报杀父之仇,奋猛作战,拜为中将郎。历任代王丞相、淮阳郡太守、太仆、燕王丞相等。性格豪爽刚直,不阿权贵,礼敬贫贱。得罪丞相田蚧,被其诬陷杀害。其子恬嗣,元朔中因罪贬为平民,由张氏改姓而来的这一支灌氏得以传世繁衍。&&&&张氏改姓叱罗氏。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张羡因功受赐改姓叱罗氏,历北周,至其子煚复姓张。&&&&张氏改姓宇文氏。南北朝时期,北魏临邑(今属山东省)人张崇,官高平县令。其子张轨,年幼好学,“志识开朗”,尝游学洛阳,与孙树仁为莫逆之交。永安中(528—529)人关投贺拔岳,任记室参军。岳死,宇文泰被推为主帅,又受到宇文氏信任,历官郎中、中书舍人,封寿张子爵,出任河北郡守,有“循吏之美”。魏帝元年(555年)拜车骑大将军,次年赐姓宇文氏,以表彰其功。恭帝二年(555年),卒于陇右长史任上,时年55岁。有儿子名肃,后复姓张氏。&&&&张氏改姓完颜氏。完颜氏是金朝国姓,按照金代制度,凡赐国姓者有三等,一等是率兵一千而败敌三千者,主将“缌麻”(高、曾、祖、父四代)以上都可追赐。二等则是领一千兵败敌二千者,主将“大功”(叔伯、堂兄弟等二代)以上都可追赐。三等则是一千败一千者,则只赐主将本人。因此,在金代凡赐姓完颜氏者,即是一种荣耀。元光元年(1222年),金朝屡受元兵侵扰,中都东路经略使高阳公张甫,率兵抗元,力保雄州、霸州及高阳、信安、文安、大成、保定、静海、宝坻、武清、安次等县,赐姓完颜氏,进宫金紫光禄大夫。同时赐国姓的还有元帅左监军张进。在此之前,张开也曾被赐姓完颜氏。张开(?—1232),景州人。至宁末,拥兵自守,屡立战功祐贞 四年(1216年)率所部收复河间府及沧献二州十二县,诏赐姓完颜氏,官观州刺史,率兵保卫南京。兴定元年(1217年),官同知彰德府,三年(1219年)任潞州招抚使,孟州、太原防御使。四年封上党公。正公年间潞州失守,部众溃散。天兴元年想收拾溃兵再起,被人杀死。&&&&张姓改姓女奚烈氏。金咸平府人张资禄,随金兵攻南宋泰和县有功,始任易县尉,迁潞县主簿,贞祐间,历任德州同知,泰州同知、通远军节度使,兴定元年(1217年)改任西宁州刺史,因功赐姓女奚烈氏。后来被元兵俘虏,守节不降而死。&&&&张氏改姓朱。这主要是明代皇帝因功赐国姓。正德十二年(1517年)前军右都督张洪与其他都督江彬、许泰等被赐予国姓,称朱洪。&&&&张廖氏:表现人间真情的符号。在历史上,还有张姓之后加另一个姓氏,形成一个新的复姓的,张廖氏就是这样的。元末,有一个穷秀才叫张教书,入赘到福建诏安县富陂乡(今官陂乡后塘村)廖姓人家做女婿。张先生孝顺生父,也敬重岳父,因此既不能随俗让自己的子孙不姓张而伤生父之心,也不能姓张而伤了岳丈之情,两情难却之时,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立下遗训,令子孙改姓张廖氏。传至11世,始有一支随郑成功迁到台湾,再传至17世,今天海峡两岸已有二千余人。内有张廖氏十七世孙张廖富源,带着《张廖民族谱》东渡扶桑,到日本发展。&
主题帖子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藏风真君, 积分 21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818 积分
二、少数民族赐姓改姓&&&&元朝末年,有一个出生在山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说大兴安岭)的蒙古将领,名叫伯颜帖木儿,他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但在一次战役中,败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进入明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核心领导层。又如鞑靼人(明代对东部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的称呼)哈剌尔敦,英勇善战,被明成祖朱棣赐姓张,改名隆善。永乐七年(1408年)十月,张隆善被任命为北京右军都督签事,也成为一名中央军事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另一个鞑靼人奴儿,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宪宗皇帝朱见成为表彰他的英勇,赐姓张,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年)八月,张友被任命为金吾卫指挥使。&&&&明代前朝,有一个女真族(满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其事迹传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赐姓为张,改名志义。永乐八年(1410年)张志义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大城子。四年之后,治所移至今跨吉林、辽宁两省的浑江流域。&&&&今岫岩县前营乡张氏,本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张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马札尔台,他历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营都统,陕甘、湖广等省平章,并知枢密院事,官至中书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书右丞相。元朝灭亡后,其后裔世居长白山麻加乐和忽密拉,大多从事畜牧业,也有人经商巴唐地区。到11世纪继英授德时,正值爱新觉罗氏崛起于东北,于是弃牧从戎,成为努尔哈赤帐下的一员勇将,属镶黄旗。清兵人关,建立统一政权后,治良匡氏迁居盛京(沈阳)。13世祖名叫伯尔格,精通汉文,熟悉汉书,文武双全。乾隆六年(1741年)调任岫岩防御使。因为热爱当地秀丽的山川,就奉侍母亲佟氏,携弟吾令吉定居下来。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孙都改姓张氏。&&&&赫舍里氏分布在于都英额、哈达、辉发、长白山、佛阿拉、伯都讷、宪颜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张氏。&&&&扎库塔氏分布在瓦尔喀(今苏联东海滨省南部)、扎库塔、松花江、长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为张姓。&&&&扎拉哩氏分布在瓦尔喀、扎库木、赫图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为张。,爱义氏分布在爱湖流域一带,在清代全部改为张氏。&&&&明洪武元年(1368年),回族人张某任宝庆(湖南省邵阳)卫指挥。据《宝庆府志》卷33记载,指挥张氏的先人叫璞罗德,北平三河人。张氏任满之后,即定居武冈车林铺鸡脚塘,依靠屯田百余亩田产为生。今天邵阳市各地的回民,以马、张、苏、海、蔡姓为多,其中的张姓回族人或许就是璞罗德的后裔。&&&&唐代初年,在云南洱海地区近百个白蛮部落中,有一个相传从陇西迁来的张姓部落。公元7世纪中期这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这时正值乌蛮部的蒙舍龙和他的儿子龙独罗(又作细奴罗、细诺罗)开始扩张势力,建立南诏政权。7世纪70年代,细诺罗势力推进到洱海地区。据文献记载,张氏进求因抵挡不住南诏的攻势,就将自己的部落政权“禅让”给了细诺罗,而细诺罗为了酬谢张氏,就将自己的大儿子罗波海,改姓为张,改名叫张朝凤(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这支蛮人张氏,后来演进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张兴癸的彝族将领,史称他是南诏王细诺罗之后,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张的乌蛮人罗波海(即张朝凤)了。&&&&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动在秦汉、三国魏晋时代,内有19个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数几个部才有资格成为最高统治者单于,是匈奴族中的贵族。东汉时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则归附汉室。三国曹魏时期,在今山西汾阳地区设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历史上把他们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张XX”“西河胡张XX”的记载,这些就是匈奴张氏。如《晋书·符坚载记》云:“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卑子,坚遣邓羌讨平之。”《魏书·太宗纪》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魏书·太宗纪》:“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部内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别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主要活动于我国魏晋时期,十六国时代,以石勒为主曾建立过后赵政权(319-351年)。羯族中张姓很多,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例如《晋书·石勒载记》云:“胡部大张旬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十六国·后赵录》称:“张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后赵国内张姓人特别多,石勒起兵时,十八骑中就有张噎仆、张越二骑。石勒自立为后赵王时,以张离、张良二人为门生主书,司典胡人出内。传至石虎为后赵王时,离、良二人都官至尚书仆射,另外还有张群、张豺、张散、张茂、张斯、张屈支、张夷、张举、张舂、张贺度、张沉等,都是后赵的达官显贵。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编第八《羯族诸姓·张氏》中对上述张氏作了一番考证之后,得出了他们是羯族张氏的结论。他认为羯族张氏之张,是“羌渠” (康居)谐声转读而来。由此看来,羯族张氏是为后赵政权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包括前苏联、朝鲜一部分)的一个古老民族,辽金时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来的渤海族张氏。隋况已在前面作了介绍。在这之前的渤海国时期(720-962年),还有一支渤海族张氏。如大将张文林、大臣张仙寿等,共有达官显宦二十余人,他们活动于上层,是渤海国的贵族。但这支渤海张氏之姓张的缘由却不是很清楚。&&&&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古老民族。历史文献中常把它记作“奚人”、“奚回”。辽代末年,奚回离保曾在今东北地区称帝,建立奚国,改元天复。唐代奚族张氏知名的有张孝忠,曾任义武节度使。另有张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宋将张锁高收为“假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军节度使,又改赐姓名为李宝臣。李宝臣,有的文献将其原名误作张宝臣。&&&&战国以后,不断有汉人移居云南,他们和当地的土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到隋唐时期就形成白蛮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围有数以百计的白蛮部落。白蛮的族源主要是汉族,因此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和汉族大体相同,他们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汉姓。当时,在洱海地区有赵、李、杨、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个张姓部落,相传是从陇西辗转迁来的。他们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其子孙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蛮张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县洱西驿、云南县、浪穹县十二关、阿迷州东山江、猛丁塞(今元阳县老猛)、镇南州英武关、楚雄县、腾冲州、孟合驿、宁番(今北胜县)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驿丞、巡检、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阶最高的是腾冲州土知州张铭。按照明代官制规定,土司官是世袭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张氏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在今湖南、广西等省,有很多瑶族张氏的聚居点。如武冈县上洞乡的石界;资源县河口乡的葱坪、猴背、高山;鹿寨县沙寨的乡兴;那坡县百合乡的那乐、民兴、平坛,下华乡的上华、规六,那隆乡的坡芽;凌云县加龙乡的下伞、尖里;钦州市洞中乡的洞中、那丽、板兴,板八乡的板沟、大坑、细坑、和平。那俊乡的东山、那钦;上思县有妙乡的更辟、有生;江城县瑶家乡的象脚山、象庄、于龙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厩房、勐板山、温箐、漫薄山、甘蔗园、依郎、高山寒;龙胜县的马堤乡等,都有瑶族张氏分布。瑶族张氏的知名人士有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张有隽。&&&&壮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由来不很清楚。在清代,广西上林县有一个很有名的壮族张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张鸿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举人,著有《女训》、《家训》、《董训》等。哥哥叫张鸿翮,康熙间任永宁州学正。鸿翮的儿子张友朱,曾任庆远府学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鹏展,乾隆时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续抄》、《三难通解训言述》。&&&&黎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其由来不清,清代有崖州(海南崖县)洋琳洞黎人张红须,道光九年(1829年)领导当地农民起义,后被镇压。&&&&侗族张氏一部分是由宋代屯田湘西的章姓改姓并与土居侗族人通婚、交融而来的。其情况见本章第一节。其他支系的由来不很清楚。原来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等区。清乾隆四十三年大旱,晃州(湖南新晃县)有部分侗族张氏迁到湖北的宣恩、恩施、利川、咸丰等地。&&&&高山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台湾。清代有张李成,1884年中法战争中,他曾率兵500人,在台湾淡水大败法国侵略军。&&&&阿昌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纳西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藏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区。由来也不明。&&&&僳傈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僳傈族聚居地。&&&&蒙古族张氏。蒙古族张氏有一支由治良匡氏改姓而来,具体情况见本章第一节。其他支派则不明由来。在明代,有固原蒙古人张把腰,于成化年间领导农民起义于石城堡。&&&&朝鲜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在清代初年,他们大多编人八旗中,率兵打仗,如副都统正黄旗辽阳人张偏图、都统正蓝旗易州人张雅图、甘肃巡抚镶黄旗人张文兴、山西巡抚正白旗辽阳人张滋德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张良弼,他本是正白旗仓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在攻克辽东时,因功由鼓人升为佐领。后围攻锦州,击败明朝大将洪承畴,授予二等轻车都尉。其子张时荐,袭父职,后来加爵至三等男。&&&&满族张氏。满族张氏多由赫舍里氏等改姓而来。今岫岩县哈达乡张氏,绝大多数是满族人,其先祖是长白山二道沟的镶红旗人。&&&&回族张氏。回族张氏中有一支是在明代由璞罗德氏改姓而来的。其他支派的由来则不很清楚。张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如湖南邵阳回民中,以姓马、张、苏、海、蔡者为多。民和县回族大姓依次排列为马、冶、刘、杨、白、张、陈,他们是清光绪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从甘肃水阜河十二庄迁来的。今拉萨市的回族张氏和黎氏、余氏三姓,都是从四川来的。&&&&彝族张氏。彝族张姓人有一支是南诏王蒙氏之后,详见本章第一节。在四川德昌县麻泉公社有一支张姓,其先祖为会东土司张氏,是彝族人,但后来逐渐汉化,最终成为汉族人。&&&&苗族张氏。苗族张氏有一支是宋代由江西迁居湘西的大章、小章兄弟二人后裔改姓并与苗人通婚而来的。&&&&土家族张氏。土家族张氏有一支由宋代大章、小章兄弟后裔改姓而来。在今湖南龙山县境有一个历元、明、清三代的张姓土司世家。兄弟二人,大哥叫张金隆,是白岩洞长官,弟弟叫张义保,任上溪土知州。元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弟弟出继才满一岁的儿子张友谅给哥哥。明洪武九年(1376年)友谅袭任白岩洞长官司职事,而土溪知州一职因义保于洪武三年病故而一直空缺。这种情况下,经宣慰使彭添保出面,让友谅归宗,承袭知州,而伯父白岩洞长官之缺则请族人洞民总管张那律升补。这两个土司家族世代相传,直至清雍正五年改土归流时止。子孙繁多,习俗渐异,渐渐分演成土家、汉、苗族。&&&&乌丸族张氏。乌丸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古老民族。东汉末年,中山国(侯国)丞相张纯与一个叫做共的乌丸族“大人”(首领)联盟,反对汉王朝,自号天安定王,成为北方诸郡乌桓元帅。从此以后,张姓成为乌丸的贵族之姓,有好些乌丸人就改姓张氏。后来曹操平定乌丸,将其部落迁往内地。今南皮县张氏,大都是这时迁来的。 &&&&三、他姓改姓&&&&前凉王张天锡未称王前就与安定人梁景、敦煌人刘肃相友善,并依靠他们谋杀权臣张邕,谋杀侄子前凉王张玄靓,自立为王。为酬其功,赐二人姓张氏,视为自己的儿子,并依诸子之例,以“大”为字,改梁、刘二人姓名为张大奕、张大诚。&&&&辽阳(今辽宁省辽阳)渤海族人高霸,生活在辽代。因在外做官,改姓张。其子张祐、孙张匡,都眼务于辽代,官至节度使,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张匡有两个儿子,长子玄征,在金代曾任彰信军节度使。次子玄素,字子贞,历任金代静江军、镇西军、兴平军节度使,东京路都转运使等,金世宗时官至户部尚书。他为官以厚道、正直著名,史称“厚而刚毅,人畏惮之”。玄征之子汝弼,字仲佐。以父荫补军正。正隆二年(1157年)中进士。因其妹嫁给金世宗为元妃,所以升迁较快,先后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尚书左丞。但为官不能“正谏”力争,以不违抗上命为原则,所以政绩不大。&&&&玄素的同辈人,即高(张)霸的曾孙张浩(字浩然)也是金代初期声名显赫的大臣。金太祖天辅年间,就以出谋划策而被任命为承应御前文字。天会八年(1130年)赐进士及第,授秘书郎。天眷二年(1139年)参与制订内外礼仪程式,迁礼部尚书。海陵王即位,为参知政事,进尚书左丞。天德三年(1151年),主持扩建燕京(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昆山两家并一家小孩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