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治安管理处罚法全文7月二十九日我姐在土家女儿城守收费冈亭因栏杆出现问题抬不起来遂走出冈亭劝其车辆从另外出口

《旅游精准扶贫》_优秀范文十篇
范文一:旅游扶贫如何更精准【摘要】随着旅游业的成熟,它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方式,因此也成为扶贫的重要手段。但在旅游扶贫中,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并没有成为最大受益者,这与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水平有重要关系。【关键词】旅游 精准扶贫管理 途径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我国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主要是指在旅游扶贫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扶贫目标,以达到真正扶贫的目的。其中,旅游精准扶贫管理是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保障,它贯穿整个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主要是指对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以及涉及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的一系列活动,以实现旅游精准扶贫效果。由此可见,旅游精准扶贫管理在整个旅游扶贫过程中至关重要,必须对之加以探讨。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的作用确保旅游精准扶贫系统的有效运行。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由旅游精准扶贫识别、帮扶、管理三个子系统组成,这三个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旅游精准扶贫各个子系统的运作中又涉及多种参与主体与多样的旅游资源,因此如何协调旅游精准扶贫各个子系统、不同主体间的行为,整合旅游精准扶贫资源是一个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而旅游精准扶贫内部的元素十分复杂多样,也不可能自动实现整合,为此必须建立起一套管理系统,来科学规划、协调、引导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系统有序持续运行。提升旅游精准扶贫的效率。旅游精准扶贫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旅游扶贫资金配置为主的旅游扶贫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旅游扶贫工作组织的效率。加强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能够提高这两方面工作的效率。首先,通过加强旅游扶贫管理,可以对旅游扶贫的措施、工作重心以及扶贫项目进行调整,严格避免旅游扶贫资源的挪用,同时也能够减少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通过对旅游扶贫项目、资源以及目标对象的管理来提升旅游精准扶贫的工作效率。其次,加强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可以明确旅游精准扶贫参与各方的责任与权利,协调各方工作,确保旅游精准扶贫的各个工作环节顺利开展并有效衔接,实现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效率。促进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在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是整个工作的前提,关键是进行精准帮扶,而管理则是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保障。加强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旅游扶贫才能在扶贫目标人群确定上保证公平公正,这样旅游扶贫项目才能真正是针对贫困群体。通过完善的旅游精准扶贫管理体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参与状况,确保他们能够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监督旅游扶贫的各个工作环节,使得贫困人群成为旅游扶贫的最大受益者,以实现旅游扶贫的目标。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的主体政府。政府部门应是旅游精准扶贫的主导力量,它制定旅游精准扶贫的具体计划和措施,并协调旅游精准扶贫参与主体,确保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政府的旅游精准扶贫管理应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以及项目管理几个部分。但随着旅游精准扶贫系统的完善和成熟,政府在旅游扶贫项目中的作用应由主导变为引导。此外,旅游扶贫需要多个部门协作,包括旅游、扶贫、农业、林业、国土、文化、民族事务等各个政府部门应明确自身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角色,这样才能够避免权责不分,各个部门间也才能通力合作,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目标。贫困人口。旅游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要目标贫困人口在经济上获得改善,摆脱贫困状况。在旅游扶贫项目中,贫困人口参与的方式以及参与程度会影响贫困人口的收益。有研究表明,要想在旅游扶贫中让贫困人口受益,其必须参与到旅游精准扶贫的决策、管理以及项目规划等活动中。所以,要想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目的,必须提高贫困群体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参与程度,保证他们的参与质量。具体来说,目标贫困群体应参与旅游精准扶贫的各个环节,包括旅游扶贫项目的决策、规划、实施、管理、监督以及评估等。而且在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贫困人口还能在管理游客、维护治安、监管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旅游精准扶贫系统中,贫困人口不仅扮演受益者角色,同时也是旅游精准扶贫的风险与责任承担者。其他旅游扶贫资源投入者。除政府和目标贫困群体之外,其他在旅游精准扶贫项目中投入资源的个体或单位都归入旅游扶贫资源的其他投入者范畴,这主要是指非政府组织和企业。以利益取向为划分标准,可以将其他旅游扶贫资源的投入者分为盈利目的和非盈利目的两种,前者主要是企业,而后者包括非政府组织、社会捐赠者以及定点帮扶单位等。但无论盈利与否,只要主体投入旅游精准扶贫资源,那么他便对其投入资源的运用具有知情权、管理权以及监督权,所以旅游扶贫资源的其他投入者也是旅游精准扶贫的重要管理主体。 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的途径健全和规范旅游扶贫管理体制。首先,要完善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这是健全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旅游精准扶贫管理合法性的来源,使得旅游扶贫管理有法可依。制定旅游扶贫管理的法律法规,还能够明确旅游扶贫中各个部门的职责与权利,使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改变目前旅游扶贫管理中随意性大的问题。其次,要完善旅游扶贫管理的其他管理制度,这主要包括奖惩机制与考核机制。政府在旅游扶贫中起主导作用,在很多旅游扶贫实践中,政府既是旅游扶贫项目的发起者,又是项目的推进者和评价者,扮演着多重角色,而且政府自身也有逐利性的动机,这使得政府在旅游扶贫中容易出现越位、缺位、寻租等行为,不利于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展。建立多元参与主体的协调机制。旅游业是一个整合社会、经济、文化等资源的产业,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各参与主体都有逐利性目的,这使之很难通过自我协调实现利益均衡,而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较一般的旅游业更为复杂,在此情况下,要想顺利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必须各参与主体间相互协作,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合作协调平台,对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规范,引导其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要建立各参与主体的协调组织,将其与旅游扶贫的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建立一个旅游精准扶贫管理的决策执行部门,同时也要将目标贫困人群、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纳入协调组织,形成一个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系统。这一协调组织并不是要长期存在,而可能是根据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开展而建立,当项目结束后便解散。另一方面是要明确参与主体的权责,这样各参与主体在旅游精准扶贫中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享有应有的权利,确保旅游扶贫系统的有序运行。建立旅游精准扶贫的监控机制。首先,要对旅游精准扶贫的目标对象进行监控。旅游精准扶贫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扶贫过程中,扶贫目标对象的经济收入以及自我资本将会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地区发展水平的变化,地方贫困人口的划分标准也会作出改变,为此,旅游精准扶贫的目标对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所以,需要对旅游精准扶贫目标对象进行监控,建立起有进有出的机制。其次要对旅游扶贫项目及投入资源进行监控。在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管理上,要对之实施全程监控,前期主要是侧重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从项目的开发条件、存在的风险、预期的效益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和科学性的论证,从而遴选出符合扶贫目标对象的旅游项目;中期要监控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及实施结果,监控旅游扶贫项目实施的进度、实施质量、资源分配状况等,保证项目能够依照规划有序实施;后期则是要做好后续管理的工作,对旅游精准扶贫项目进行验收,并确保其能够持续运行,让扶贫目标能够从旅游扶贫项目中持续受益。在旅游扶贫资源监控上,要着重对旅游精准扶贫资金进行监控,它是旅游扶贫项目能够开展的重要保障,为此,我国应提升旅游精准扶贫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对资金的分配使用进行公示公告,同时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机构,加强对旅游精准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不被挪用、占用。通过对旅游精准扶贫资源的监控,能够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范文二:精准扶贫 | 五峰多措并举促旅游扶贫旅游扶贫是通过扶持具有旅游资源的贫困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村庄环境改观的一种新的扶贫模式。2016年,五峰积极实施旅游扶贫工程,把旅游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六有”扶贫措施,即创业有奖励、就业有门路、产品有市场、技能有培训、服务有组织、增收有措施,通过旅游直接和间接带动22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目标。一、以规划为引领,绘就旅游扶贫蓝图以全县总体旅游规划为指导,与全县扶贫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一是编制《十三五旅游扶贫攻坚战略规划》,建立旅游扶贫规划项目库,对重点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进行规划策划。二是对全县14个纳入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以旅游扶贫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抓手,加强对上争取,通过聘请旅游规划专家对村内道路交通、旅游服务设施、标识标牌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目前,栗子坪村、火田坑村等8个村完成了乡村旅游规划。二、以产业为支撑,延伸旅游扶贫路径一是发展乡村餐饮住宿业。大力支持贫困户创办农家乐和民宿,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目前全县已发展农家乐650余户,形成了以柴埠溪景区周边、后河景区周边、栗子坪村、白溢坪村、351国道沿线为主的五大农家乐片区,直接带动社会就业3000人以上,年增加收入近6000万元。经民宿专项调查统计,全县当年拟发展民宿300家,新改建标准客房1837间。二是通过景区带动就业。目前,全县已形成“新县城+柴埠溪”“老县城+后河”的旅游体系。柴埠溪、后河两大景区直接吸纳柴埠溪、三教庙、茅坪等村村民100余名到景区工作,人均收入达2万余元,随着景区数量不断增加,景区建设不断升级,将进一步吸引本地村民就业。三是做实旅游“后备箱”工程。充分发挥生态、民俗优势,融合花卉、瓜果、茶叶等元素,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农民通过合作社等形式推动五峰土特产品、旅游商品等产业化发展,充实“后备箱”工程。目前,已建成优质茶园、花卉苗木基地、猕猴桃、空心李、蓝莓采摘园等农旅融合发展产品,其中仅黄龙洞蓝莓园每年吸引游客过万人。2016年,通过351生态景观廊道建设带动沿线贫困户,通过直接、间接参与旅游服务、土特产销售、旅游项目建设等,实现脱贫近300人。预计三年内沿线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次达到200万以上,将进一步增加沿线农民收入。四是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以国家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为发展平台,主动对接住建、农业、扶贫等部门,积极争取捆绑政策、项目、资金,大力开展传统村落、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同时加快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各旅游村落的旅游服务功能,涌现出一批以栗子坪、白岩坪、白溢坪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栗子坪、白溢坪已启动旅游富民工程项目建设。三、以节庆为载体,凸显旅游扶贫实效一是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连续两年举办白溢古寨土家风情节、春茶开园节、土家女儿会等传统节庆活动,打造五峰节庆活动品牌。同时,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村开展赏花节、年猪节、农民运动会等节事活动。二是通过开展“湖北省自驾游发展大会走进五峰”活动和“金秋乡村游 相约新五峰”自驾游主题活动,开发自驾游市场,带动沿线农户的农产品销售,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发挥旅游扶贫功能。文| 王永红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责任编辑 吴晓文)
范文三: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旅游扶贫路径研究精准扶贫战略是国家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之一,该战略是指针对不同的贫困地区,充分利用地区的旅游资源实现脱贫,论文从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出发,阐述旅游扶贫的内涵,难点以及解决方法,旨在对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得出精准旅游扶贫对于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加以重视。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贫攻坚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的贫困地区,不同的贫困人口,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方式。而其中的旅游扶贫作为一种有效的脱贫方式,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旅游发展实践中提出的。现在恰逢国家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探讨精准旅游扶贫对于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精准旅游扶贫的概念旅游扶贫是指在具有发展旅游业潜力的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使贫困地区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经济收入显著增加,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逐步实现脱贫致富。精准扶贫的实质就是要“真扶贫,扶真贫”。而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我国扶贫攻坚的主力军。然而很多人认为旅游和扶贫是不相关的,二者是没有联系的,所以,长期以来,旅游对于扶贫的意义是被忽视的,有些地方甚至不把它作为实现脱贫的一种方式。因此,现实在呼吁我们,应该了解旅游对于扶贫的意义,真正把二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对于脱贫的促进作用。旅游扶贫主要目标就是通过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支持和引导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本地旅游产业发展,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增加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机会,真正享受到旅游发展所带来的。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由于发展滞后,交通条件落后,很多地区仍然保留了许多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景观,贫困区域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在空间分布上形成叠加,这为贫困地区通过旅游开发实现脱贫致富提供可能。而随着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也能逐步实现,为当地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精准旅游扶贫中存在的难点(一)精准识别中存在的难点旅游扶贫不同于其他一般方式的的扶贫,而是一种“造血式”的扶贫,而不是一般的“输血式”的扶贫。所谓“造血式”扶贫,是让农户自己有能力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而这种“造血式”扶贫,不仅要识别扶贫目标人群,而且还要识别“造血”的功能。就是不仅要对扶贫对象进行识别,还要对扶贫的项目进行识别。1、旅游扶贫对象的识别。“贫困识别”是研究贫困的首要问题。贫困人口是旅游扶贫的目标人群。对精准旅游扶贫对象的识别需要以下两个步骤。第一,要将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区分开来;第二,要将可以通过旅游扶贫的人口和不可以通过旅游扶贫的人口区分开来。旅游扶贫开发的目标人群是具备劳动能力,而且愿意参与进来的。但是在有的地区,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交通条件差、缺少资金技术、劳动者素质不高等,这样就造成了贫困人口的脱贫困难和旅游资源的浪费。2、旅游扶贫项目识别。有的贫困地区虽然具备了旅游开发的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扶贫旅游开发就能顺利实现,还必须提出现实可行的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旅游开发项目是连接贫困人口与旅游发展的桥梁,旅游扶贫项目识别是否正确,一方面会决定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及市场效益的大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以及收益的大小。旅游扶贫突出的特点是市场机制,优势也是市场机制。(二)精准帮扶中存在的难点旅游扶贫精准帮扶就是在有效识别旅游扶贫条件、项目及目标人群的基础上,深入的分析旅游扶贫目标对象,并根据其特点和需要,确定帮扶内容,制定帮扶措施,以改善旅游扶贫开发条件,从而实现精准旅游扶贫的目标。旅游扶贫精准帮扶是实施精准旅游扶贫的关键。通过对于有关地区的扶贫机制的调研,发现扶贫资金的投入上,只有一部分真正的用于扶贫方面。这就表明识别出来的的贫困户仍然被排斥在精准扶贫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排斥。由于不同贫困户的贫困程度、贫困特点、致贫原因等条件的不同,在帮扶时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帮扶。但是在实际帮扶中,没有考虑到贫困户的实际需求,而是提供一些资金和给与一些生活用品等物质性的帮扶,没有考虑到农户需要的是可持续性的、可以创收性的帮扶。2、市场排斥。在很多的帮扶过程中,很多帮扶措施是注重生产,而轻视了市场的需求。通过调研表明,很多帮扶人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只是一味强调要增长增收,没有真正帮助农户了解市场上需要什么,生产出来什么产品能供不应求。(三)精准管理中存在的难点从目前我国的精准旅游扶贫的管理机制上来看,没有建立一个专门完善的管理机构来负责,而是由其他有关部门来分担管理,这就会造成工作的重复性和不规范性,给精准旅游扶贫工作带来了困难。三、精准旅游扶贫的实现与路径(一)精准识别旅游项目资源精准旅游扶贫需要建立在贫困地区的资源的基础上,这些资源主要包括社会经济资源和旅游资源。资源是实现精准旅游扶贫的前提条件,是贫困地区实现旅游扶贫的必要因素。缺少了旅游资源,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就无从谈起,但是,并不是一个地区具备了资源,就一定能实现旅游扶贫。所以,在实施精准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贫困地区优越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因地制宜制定完善的计划,通过实地调研提出现实可行的旅游项目,加快和完善旅游资源的市场化,延伸产业链条,引进外资,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让贫困地区的居民参与进来,为实现旅游脱贫打下基础。(二)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在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旅游扶贫时,应该深入分析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认真细致的制定帮扶计划,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措施相结合,扶贫措施要与贫困状况相结合,不能脱离现实情况。而且要根据每个贫困户的不同情况来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充分发挥每个贫困户在旅游项目中的优势,不能一概而论,使其每个贫困户都能积极参与到旅游扶贫中来。不仅如此,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抽出专项资金来对当地贫困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接待外来游客时能让游客感到舒适愉快,从而加快脱贫的脚步。(三)完善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机制建设要想实现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化,首先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旅游精准扶贫的关键。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是旅游扶贫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从而来规范旅游扶贫中的行为,防止违法行为的出现;其次,需要建立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监督小组,这个小组应该由多个部门组成,从而能协调各个部门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旅游精准扶贫的效果。四、结论旅游精准扶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扶贫方式,它在带动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于旅游精准扶贫中的难点,我们可以从精准识别旅游项目资源、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帮扶机制、完善旅游精准扶贫的管理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从而达到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最终通过旅游扶贫这一方式,让更加广大的贫困人口顺利脱贫。(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范文四: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_邓小海《生态经济》第31卷第4期(2015年4月) Ecological Economy, Vol. 31, No. 4 (April 2015)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邓小海1, 2,曾亮3,罗明义1(1. 云南大学 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2.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3.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091)摘要:如何提高我国旅游扶贫的精准度是旅游扶贫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就必须对旅游扶贫进行精准识别。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探讨旅游扶贫精准识别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精准化,对今后的旅游扶贫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精准扶贫的背景出发,阐述了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的概念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和旅游扶贫项目识别两方面的内容,最后提出了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的市场甄别机制和“意愿—能力”识别模型及旅游扶贫项目识别的“RHB”框架。关键词:精准扶贫;旅游扶贫;精准识别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04-094-05Study on the Accurate Identifi cation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underthe Background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DENG Xiaohai1, 2, ZENG Liang3, LUO Mingyi1(1. Busines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1, C2. Guizhou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Guiyang Guizhou 550002, C3. Center for Studies of Chinese Southwest’s Borderland Ethnic Minorities,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1,China)Abstract: How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problem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we must identify the targets accurate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to discuss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promote our works for the future.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Then it analyz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arget groups and projects.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market screening mechanism and model of “willingness-ability” to identify the target groups and the RHB framework to identify projects.Key words: accurate tourism accurate identification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扶贫攻坚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创新扶贫模式,实施精准扶贫。这表明我国将从以前的粗放式扶贫转变为精准化扶贫,从以前的“漫灌”式扶贫转变为“滴灌”式扶贫。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1],其中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旅游扶贫作为一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方式,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旅游发展实践中提出的。近30年来,这一方式使一些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旅游扶贫已成为我国反贫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但实践中大多数地区所实施的旅游扶贫战略成效并不明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大多数贫困人口被排斥在当地旅游发展项目外;(2)旅游扶贫招商与项目选择并非基于社区实际和贫困人口利益诉求;(3)贫困人口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并未给予区别对待。上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旅游扶贫的精准度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化程度,是旅游扶贫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就必须对旅游扶贫进行精准识别,但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近乎空白。适逢国家提出要实施精准扶贫,探讨旅游扶贫精准识别以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精准化,对今后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的制度瓶颈与破解研究”(14BMZ070);国家旅游局委托项目“乌蒙山片区旅游扶贫发展规划()”作者简介:邓小海(1982~ ),男(瑶族),湖南永州人,博士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管理;曾亮(1982~ ),女,湖南娄底人,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西南少数民族史;罗明义(1951~ ),男,云南昭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管理。《生态经济》第31卷第4期(2015年4月) Ecological Economy, Vol. 31, No. 4 (April 2015)的旅游扶贫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扶,需要什么帮扶,通过什么形式来帮扶?旅游扶贫精准识别可以锁定帮扶对象和帮扶内容,确保扶贫目标不发生偏离,为实现旅游扶贫目标提供保障。(2)有效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前提。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要实现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目标,离不开对旅游扶贫目标群体及项目的精准识别。旅游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根据各地的贫困程度、旅游资源、自然环境、发展条件等,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选定切实可行的旅游扶贫项目,并制定科学的规划,以推进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而上述工作实际上就是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的过程。通过对旅游扶贫目标人群及旅游扶贫项目的精准识别,能增强旅游扶贫工作的针对性,为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提供指引。因此,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有效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前提。(3)提高旅游扶贫效率的需要。旅游扶贫瞄准的精度和甄别的有效性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至关重要。一旦出现问题,轻则旅游扶贫资源漏出、旅游扶贫效率降低,重则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整体失效、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目标难以实现。换句话说,能否准确的识别出旅游扶贫目标人群及旅游扶贫项目将决定着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成败。目前,我国一些地区旅游扶贫中普遍存在人情扶贫、关系扶贫、拍脑袋定项目,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及旅游扶贫资源浪费,甚至滋生腐败,严重影响到旅游扶贫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对旅游扶贫进行精准识别,可以有效减少,甚至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提高旅游扶贫的针对性和旅游扶贫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旅游扶贫的“真扶贫”和“扶真贫”。1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及其意义1.1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旅游扶贫是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或欠发达地区,通过对旅游资源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发展旅游产业,并以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走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旅游扶贫的核心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贫困农民参与为手段,促进地区的全面发展及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其中,旅游业发展是扶贫的基础,“扶”是手段,“贫”是“扶”对象。旅游扶贫区别于一般的“输血”式扶贫,是一种典型的“造血”式开发扶贫。如图1所示,在贫困地区开展旅游扶贫,首先要确定贫困地区是否具备旅游开发的条件,其次要确定适合该地区开发的旅游项目,最后还要确定哪些贫困人口愿意且有能力参与旅游扶贫项目,并给予相应的扶持以使其参与旅游发展受益。因此,旅游扶贫精准识别就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人口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旅游扶贫项目、旅游扶贫对象进行精确区分、辨别的过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实现旅游扶贫精准化的基础,是实现旅游扶贫“真扶贫”、“扶真贫”目标的前提。[2]2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的内容旅游扶贫是典型的产业扶贫形式之一,它区别于一般图1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逻辑线路的“输血”式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只要求识别扶贫目标人群,而“造血”式扶贫还需要对“造血”功能进行识别,具体到旅游扶贫就是对旅游扶贫项目进行识别。1.2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的意义(1)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保障。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扶贫,应该明确以“扶贫”为其宗旨,发展旅游业只是手段和途径,而反贫困和消除弱势群体的贫困状态才是其核心目标[3]。由于我国现行的旅游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的缺陷,不少旅游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造成了旅游扶贫目标偏离,旅游扶贫开发变成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旅游扶贫项目更多的是在“帮富”而不是“帮穷”,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人群,只有较少比例贫困人群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旅游扶贫的目标还被进一步拓展为,不仅仅要脱贫,还要在脱贫的基础上逐步致富。要实现上述旅游扶贫目标,就要明确哪些人需要帮2.1 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贫困识别”是研究贫困的首要问题[4]。贫困人口是旅游扶贫的对象,对旅游扶贫目标人群的识别最起码要完成以下层面的任务(如图2)。首先,要将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区别开来;其次,要将贫困人口进一步分为可通过旅游发展扶持的贫困人口和不能通过旅游发展扶持的贫困人口两类。其中不能通过旅游发展扶持的贫困人口包括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虽具备劳动能力但不愿意参与旅游的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开发的目标人群是那些具备劳动能力且愿意参与旅游发展的、可通过旅游发展扶持95《生态经济》第31卷第4期(2015年4月) Ecological Economy, Vol. 31, No. 4 (April 2015)的贫困人口,即旅游扶贫“可扶之人”。这部分人通常会因缺乏参与旅游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存在旅游参与的障碍,如经济基础差、缺少资本,地点偏僻、可进入性差,劳动者素质低、缺少人力资本、缺少技能、市场进入能力差、组织力量弱,物质资本缺乏、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受限(如土地)等。旅游扶贫的特殊性就在于如何消除或减少“可扶之人”旅游参与的障碍,同时扶助其在旅游中的就业和发展。对贫困人口的识别,就是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贫困是一个历史、地域的综合概念,具有不确切的、动态的特点,通常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发展经济学反贫困问题的研究表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只是贫困问题的一个表象,贫困的根源在于贫困人口缺乏基本能力,如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缺乏获取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及参与发展项目和各种经济活动的机会。因此,在对贫困人口的识别过程中,对贫困识别指标的遴选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便将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科学地区分开来。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制定贫困人口识别的方法,而在实务中通过“民主评议”来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是相对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为此,本研究将从市场理性选择的角度,来探讨对贫困人口的识别。由于对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的信息掌握不充分,并且一般而言旅游扶贫资源具有公共资源属性,非贫困人口可以通过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而与贫困人口共同分享旅游扶贫利益的目的。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旅游扶贫并不排斥非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受益,但作为扶贫的一种形式,其重点应关注于贫困人口的获益。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机制,以有效使贫困人口主动透漏自己的信息,并积极参与到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来,而非贫困人口企图传递虚假信息的成本要高于传递真实信息的成本。为简化分析,此处仅以参与旅游扶贫所得的经济收益为例进行探讨。假设: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人口都拥有相同的时间T。由于人们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存在差异,其单位时间收益也会不同。对于非贫困人口而言,其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要优于贫困人口,其单位时间收益要比贫困人口的高。若贫困人口单位时间收益为PY,非贫困人口单位时间收益为PN,则有PN>PY,并可以推算出目前各自的收入水平,其中贫困人口的收入为IY=PY*T,非贫困人口的收入为IN=PN*T。由于旅游扶贫不是一般的“输血”式扶贫,而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贫,它是通过旅游开发向贫困人口提供参与机会来实现旅游扶贫目标,而非直接给予。假设旅游扶贫向社会无差别地提供单位时间报酬为P的发展项目。情形一:若P<PY<PN,则无论贫困人口还是非贫困人口都不会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旅游扶贫项目不具有可行性。情形二:若P>PN>PY,则所有人都愿意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来,也起不到对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之间的甄别作用。当然,如果旅游扶贫项目能够提供足够多的参与机会,确保所有人口都能参与进来,那么该旅游扶贫项目开发将是最佳的,但现实中旅游发展能够提供的参与机会毕竟有限,这种理想情况极少出现。情形三:若图2 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2.2 旅游扶贫项目识别贫困地区虽具备了旅游开发的条件,但是有条件并不意味着旅游扶贫开发就能成功实现,还必须提出可行的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旅游扶贫项目是连接贫困人口与旅游发展的桥梁,旅游扶贫项目识别是否准确,一方面会决定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及市场效益的大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的程度和收益水平。一个成功的、能够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项目,首先该项目要与贫困地区旅游发展条件相适应,不能脱离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盲目开发,要避免出现“旅游飞地”现象。旅游扶贫项目的选择具有多样性,要因地制宜选择旅游扶贫项目,不搞一刀切。其次旅游扶贫项目也要能满足市场需求,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并能带来较好的效益。旅游业发展是市场经济行为,应遵循市场规律,项目的选择既要依托旅游资源基础,也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研究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周边地区旅游项目(产品)的开发,要形成产品差异化互补,避免产品同质化竞争。再次旅游扶贫项目还要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要能为贫困人口带来较多的发展机会,使贫困人口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旅游扶贫一定要让贫困人口受益,只有当一个旅游项目能给特定贫困个体或人群展现净收益时,才能够被称作“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才称得上是旅游扶贫项目。3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的构想3.1 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的构想(1)贫困人口识别的构想。《生态经济》第31卷第4期(2015年4月) Ecological Economy, Vol. 31, No. 4 (April 2015)PY<P<PN,此时,贫困人口会愿意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中来,而非贫困人口则不会参与,这种情形能够实现有效甄别。因此,在旅游扶贫带来既定效益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设计尽量多地安排情况三的参与机会,而不是直接安排情况二的参与机会,将会有效将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区分开来,并可保证贫困人口参与受益。(2)贫困人口旅游参与识别的构想。仅仅识别出贫困人群还远未达到对旅游扶贫目标对象识别的目的,还要在此基础上对贫困人口旅游参与进行识别,进一步精准定位旅游扶贫的目标人群,即具备劳动能力且有参与旅游意愿的贫困人口,也就是所谓的旅游扶贫“可扶之人”。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是指贫困地区从贫困人口的角度考虑旅游业发展,贫困人口作为主体,参与旅游扶贫发展计划、项目以及其他各类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及其过程。通过旅游参与的方式,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使贫困人口在共同承担旅游扶贫的风险和责任的同时,能够公平的分享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利益,从而实现消除贫困、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5]。贫困人口参与旅游扶贫发展的本质,就是在旅游扶贫规划、开发、运营、管理、监督等旅游扶贫决策与执行过程中,使贫困人口作为开发和参与主体[6]。旅游扶贫要以人为本,要遵从贫困人口的意愿,不能采取强制性的参与形式,不能成为“逼民致富”的政治动员,应建立在贫困人口认可并接受的基础之上。此外,并非所有的贫困人口都能参与到旅游扶贫中来,旅游扶贫的参与需要贫困人口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条件,包括经济、文化、技术等等方面的能力和条件。由于贫困人口并不是均质的群体,具有的资产和能力不同,能参与旅游扶贫的内容和程度存在差异,需要给予的帮扶也有所区别。为此,可以根据贫困人口的旅游参与意愿及其能力来对贫困人口旅游参与进行识别。按照贫困人口旅游参与意愿及其参与能力,可以构建如图3所示矩阵,将贫困人口群体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①位于第Ⅰ象限的为“有参与意愿—有参与能力型”贫困人群,对这类贫困人群,只需为其创造旅游扶贫参与机会并赋予其旅游扶贫参与的权利,便能使其实现旅游扶贫参与而获得收益。②位于第Ⅱ象限的为“有参与意愿—无参与能力型”贫困人群,对这类贫困人群要根据他们的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包括在资金、知识、技能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提高他们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同时赋予他们参与旅游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以促使其通过参与旅游经营服务获得收益和发展机会。③位于第Ⅲ象限的为“无参与意愿—无参与能力型”贫困群体。④位于第Ⅳ象限的为“无参与意愿—有参与能力型”贫困人群。在这四种类型中,第①②类贫困人群即为旅游扶贫的“可扶之人”,而第③④类贫困人群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而未能参与旅游扶贫的可以通过旅游扶贫收益的二次分配来获得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并考虑其他扶贫形式。当然,贫困人口旅游参与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将会出现变动、转化。图3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参与识别3.2 旅游扶贫项目识别的构想如前所述,对旅游扶贫项目的识别应遵循三个方面的标准:一是与地区旅游发展条件相适应标准,即与地区所拥有的旅游开发资源条件相适应②;二是贫困人口参与受益标准,旅游扶贫项目要能够给贫困人口带来发展机会和收益;三是效益标准,即旅游扶贫项目要能满足市场需求,要有市场竞争力,能带来较好的效益。根据以上三个标准,可以引入旅游扶贫开发的RHB战略来构建旅游扶贫项目识别框架。旅游扶贫开发的RHB战略,是李永文、陈玉英在其撰写的《旅游扶贫开发的RHB战略初探》一文中提出的一种旅游扶贫开发战略思路[7]。该战略强调旅游扶贫要综合考虑资源(Resource)、人(Humanity)、效益(Benefi t),并以旅游资源为凭借,通过旅游发展获得人与经济双发展及社会、生态、经济三重效益。(1)“资源(R)”与旅游扶贫项目识别。旅游扶贫要依托贫困地区的资源(包括旅游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等),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区域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资源是旅游扶贫开发的前提条件,是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决定能否进行旅游扶贫的基础要素。缺少旅游资源,贫困地区旅游扶贫便无从谈起,但是一个地区具备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并不意味着旅游扶贫开发就会成功,还要综合考虑其拥有的社会经济资源及周边地区旅游发展情况以及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保护利用。在进行旅游扶贫决策时,对贫困地区资源的分析是确定旅游扶贫项目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科学分析贫困地区拥有的资源禀赋,可以帮助决策者因地制宜的确定、规划旅游扶贫项目,确保旅游扶贫项目的可行性。97《生态经济》第31卷第4期(2015年4月) Ecological Economy, Vol. 31, No. 4 (April 2015)(2)“人(H)”与旅游扶贫项目识别。人是旅游扶贫的核心,旅游扶贫要以人文本[8]。旅游扶贫的目标定位于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所以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应该是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通过旅游扶贫,要在当地形成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实现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和谐发展[10][9]②此处所指的资源是广义上的资源,不仅包含旅游资源,还包含其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资源。参考文献:[1]王思铁. 浅谈精准扶贫[OE/BL]. (). []. http://www./show.aspx?id=25213.[2]张晓明,张辉,魏伟新. 基于旅游扶贫战略的效应分析及创新对策研究——以星子县为例[J]. 生态经济,2010(5):138~141.[3]周歆红. 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 旅游学刊,2002(1):17~21.[4]张晓静,冯星光. 贫困的识别、加总与分解[J]. 上海经济研究,2008(10):3~12.[5]漆明亮,李春艳. 旅游扶贫中的社区参与及其意义[J]. 中国水运,2007(6):212~213.[6]陈丽华,董恒年. 可持续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社区参与乡村旅游[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6~79.[7]李永文,陈玉英. 旅游扶贫开发的RHB战略初探[J]. 经济地理,2004(4):560~563.[8]文冠超. 基于改良的RHB战略的贵州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研究——以荔波县为个例[J]. 改革与开放,2009(10):80~81.[9]梁滨. PPT战略与旅游扶贫(下)[N]. 中国旅游报,(11).[10]周蓓蓓,李锦宏. 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研究——基于新农村建设视角[J].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3):100~102.[11]王兆峰. 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冯胜军),要使贫困人口获得全方位的扶持或转变,不仅要达到经济脱贫,还需要使观念脱贫、文化脱贫、心理脱贫等人文事项脱贫。因此,在确定旅游扶贫项目时,不仅仅要考虑旅游扶贫项目的产业性特征,更要关注旅游扶贫项目对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和发展的推动作用,考虑贫困人口是否能从该项目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发展机会。(3)“效益(B)”与旅游扶贫项目识别。旅游扶贫会给贫困地区带来各方面的效应,主要表现为旅游发展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其综合表现为对当地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当然对于贫困人口来说,经济影响是最重要和最企盼的[11]。效应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旅游扶贫的成败,是衡量、评价旅游扶贫效果的标尺。旅游扶贫的实质就是通过将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效应向贫困人口扩散,以此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发展。可以说,缺乏效益的旅游扶贫开发是无法实现扶贫目标的、失败的旅游扶贫。因此,在确定旅游扶项目时,要综合考量项目本身所带来的综合效应,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效应。4 结论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提高旅游扶贫精准化的基础,是实现旅游扶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前提。旅游扶贫精准识别就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人口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旅游扶贫对象、旅游扶贫项目进行精确区分、辨别的过程。在旅游扶贫实践中,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有效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旅游扶贫效率和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由于旅游扶贫是一种典型的产业扶贫,其识别内容既包括对旅游扶贫目标人群的识别,也包括对旅游扶贫项目的识别。可以引入市场甄别机制和构建“意愿—能力”模型及“RHB”识别框架,来对旅游扶贫目标人群和旅游扶贫项目进行识别。本研究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对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的一般性探讨,是对如何提升我国旅游扶贫精准化的积极探索,以期对未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注:①这里的贫困人口总体不包括那些因丧失劳动能力而不能参与旅游扶贫的贫困人群。
范文五:旅游扶贫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即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借助于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而脱贫,旅游扶贫的效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依赖于贫困地区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功”。当然,贫困地区只有得到外部的有效支持,旅游经济才能得以发展。一、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一)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围绕景区旅游的客观需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以茶园、药材园等为主的观赏性农业。而且,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较低,农民自发办的家庭旅游、餐馆、购物摊点,难于上档次、形不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公司或选择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经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二)利于贫困地区脱贫在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旅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在以往的扶贫活动中,因多局限于救济性扶贫的形式,扶贫效果很差。后来也曾尝试过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另外,还采取过工程项目扶贫,对口扶贫(针对贫困户)等形式,尽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脱贫不彻底,甚至脱贫后又返贫。而旅游扶贫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脱贫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扶贫措施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三)利于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今后仍将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上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形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是相符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区经济严重封闭,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更是如此。那种靠粗放式经营对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利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越来越行不通。因此,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本质上符合我国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四)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这里我们所谈的旅游扶贫问题,是就有旅游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而言的,并非所有的贫困地区都可以走旅游扶贫、旅游脱贫的道路。我们知道,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其中旅游资源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条件难以满足,旅游扶贫将是一句空话。二、旅游扶贫开发中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旅游扶贫与政府是等同起来,认为政府主导旅游扶贫是理所当然的事,政府对旅游扶贫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许多省市都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事实上各个地方在利用旅游业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时,政府也的确是倾尽全力。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下,需要政府注入一定的资金,而且各个地方在发展旅游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政府进行全面规划。因此由政府来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弥补市场所存在的缺陷,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倘若我们仍然是采取政府一条腿走路的方式,而不是学会让市场与政府两个轮子转,还由政府包办旅游扶贫,而不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观念未免有些落后,扶贫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二)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的治理并不是一项随意的短期行为,认为只要能脱贫,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对社会与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都无所谓。这样的结果会使一些贫困地区在暂时脱离贫困之后又出现“返贫”现象,扶贫效果不会持久。实施旅游扶贫攻坚,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须从整体角度、长远角度考虑。贫困地区人们脱贫心切,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问题。因而,在开发资源时,一定要因势利导,依照自然法无偏见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行事。(三)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一味仿效现象严重,这是我国旅游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一味的模仿,抄袭他人的路子;或者心血来潮,胡乱开发,缺乏规划。你开发溶洞,我也开发溶洞;你搞人造景点,我也搞人造景点。造成这种现象既有缺乏经验,没有认清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从短期来看有利可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三、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措施与对策(一)严格筛选旅游扶贫对象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扶贫的目的、效果,甚至旅游扶贫工作的成败。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旅游扶贫的对象必须是贫困地区,即国家或省级行政单位已认定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严格防止其他地方受经济利益的趋使为充当旅游扶贫对象而弄虚作假。其次,要认真评估扶贫对象所具有的旅游开发潜力。其内容包括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评估,包括旅游资源的数量、品位、特点、地域组合状况等;二是市场条件评价,包括市场指向、市场规模、市场稳定性,以及市场需求弹性和市场需求敏感性等;第三,环境条件评估,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评价二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和气象气候各要素状况及其综合性特点;后者主要是指当地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以及当地领导阶层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等。(二)彻底解放思想认识根据有关方面信息和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时至今日某些有条件开展旅游扶贫的地区,依然没有能真正的发挥出当地的资源优势,迟迟没能利用或充分利用旅游扶贫手段进行脱贫致富。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主要根源在当地领导层。这些贫困地区的领导对旅游的功能、作用及其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很不熟悉。“治穷先治愚”,首先应采取措施使贫困地区的一些领导解放思想认识,如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对全省有条件发展旅游的贫困县的领导干部进行集中思想培训,或到旅游扶贫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三)认真做好旅游规划实践证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风险,如若弄得不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传统习俗要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地方文化特色消灭。旅游规划的历史使命,就是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旅游发展,以规划风险,充分保障贫困地区旅游的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取教训。旅游规划可为扶贫地区提供良好的发展框架,避免重蹈粗放性、随机性、破坏性发展的历史覆辙。第二,确保目标。在充分研究旅游地域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市场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最为理想并可实现的发展目标。第三,促进整合。旅游发展涉及到地区经济的很多行业和部门,是这些行业和部门为旅游市场共同提供旅游产品。为了使多行业、多层次、多部门协调行动,使当地旅游形成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市场供需匹配、市场竞争规范有序、整体运转和谐高效的旅游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内各相关部门的整合。第四,修正偏离。建立、改进或强化规划反馈与实施监管系统,使旅游的实际发展能够不断地缩小与规划目标的距离及方向偏差。(四)多方筹措旅游扶贫资金目前,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必要的旅游开发启动资金,如果没有这些资金投入,就会使旅游扶贫工作搁浅,就会贻误旅游开发的良好机会,对此,笔者认为,旅游扶贫工作必须跳出资金短缺的圈子,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旅游扶贫发展资金。其主要措施有:(1)建议财政部门增设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优先扶持那些旅游开发条件最好的贫困地区。(2)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政府扶贫投入的资金毕竟有限,招商引资常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3)广聚社会闲散资金。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利率不断下调,国民手中游离出来的闲散资金较多,有效吸纳这些闲散资金,对旅游扶贫的帮助很大。(4)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这条原则对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的保证程度较高,而且可保障旅游扶贫事业的稳步发展。(五)积极培养旅游人才发达地区之所以比贫困地区先发展起来,自然具备贫困地区所没有的许多优势。但在许多优势中的一个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而不是国家投入。贫困地区的最大劣势是人才奇缺,因此,开展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是应立即着手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在人才问题上,帅才也很重要,但帅才不一定通过人才培养的途径产生,可以通过招聘竞选的方式获得。(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施旅游扶贫计划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兼顾区域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才可保证贫困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防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保护人类共有空间,是我国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因此任何开发都不能以损坏环境为代价。在环境保护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尤其重要,但社会环境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根据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和教训,社会环境污染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也很大,若稍有疏忽,也可给当地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旅游产业助推经济发展 日21:52 来源:环球时报“会讲中文的前台接待、中文说明书、中文电视节目、粥、油条......”,希尔顿和喜达屋推出的针对中国旅行者的新举措,说明了中国游客在海外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游客对当地的经济贡献越来越大。不单是海外,在国内,旅游行业更是被定性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人们对旅游业的发展同样寄予厚望,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预计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3万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0%。的确受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旅游法制化进程加快等利好政策的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界发展旅游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同时受居民收入的增长、带薪假期的增多,以及交通出行越来越便利等利好的带动,居民旅游的意愿越来越高,中国旅游产业供需两旺,逐渐步入黄金发展期,但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关注。旅游项目的多样化和特色化,避免旅游项目同质化和盲目的高端化按照国际惯例,旅游消费通常会经历一个消费升级的过程,一般分为“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三个阶段,在人均GDP约在美元时为观光游阶段,在该阶段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产品结构单一,单位居民消费较低;在人均GDP约为美元时为休闲游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旅游产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商务旅游和会展旅游等形式开始盛行;当人均GDP超越3000美元,居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快速增长,旅游行业进入快速扩张期,旅游产业进入度假游高级发展阶段。虽然我国人均GDP超越了3000美元,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省市之间的人均GDP差距较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旅游消费的多样化,对旅游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同时我们要看到的一个问题是,虽然2010年国内旅游的市场规模是21 亿人次,1.26万亿收入,但人均年旅游消费量还很低,不到600元,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依靠游客人数的增加而实现的,基数大,人均消费水平低仍是国内旅游市场的突出特征,这也决定了未来我国的旅游市场的发展仍将会是一个大众旅游的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的特征仍然存在,高端产品的所满足的仅仅是一部分人。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大众化的旅游市场决定了观光游仍然是旅游市场的基础,旅游产品的多样化首先应该在丰富完善满足观光游的基础上,加大加快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同时深化发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既满足大众旅游者对观光产品需求的同时,同时关注不同市场层次的旅游需求。其次,针对单个的项目,旅游产品的多样化表现在对不同消费层次消费者的满足上面,比如既要有面对高端客户的五星级酒店,也要有面对普通消费者的经济行酒店。旅游项目规划的长期化和可持续,避免旅游开发短期“地产化”旅游项目的建设或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同时旅游项目的回收周期又比较长,前期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回收期长导致了旅游项目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而国内“旅游+地产”的模式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旅游项目部分持有经营,部分作为地产开发销售,通过旅游项目炒热地块提高房屋售价和收益率,通过地产开发销售获得现金,来反哺旅游项目建设。 笔者并不否认“旅游+地产”模式的作用,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去平衡短期的销售和长期的持有经营,我们应该看到短期的地产开发销售不是旅游项目所要追求的,其最终的核心重点在于旅游产业的打造,旅游产业的成功才能持续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地产开发销售”仅仅是实现旅游产业成功的手段,而本末倒置的“旅游+地产”所带来的往往是地产业短期的繁荣和后期大量房屋空置的“鬼城”“荒城”,以及优质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京津新城便是一例,它在短短几年时间耸立起了五星级酒店、温泉城、商业街和高尔夫球场,以及在荒野上建起的数千栋欧式别墅(多数已售出)。但现在这个最初为50万人居住、生活、娱乐而设计的新城如今正上演着凄凉的空城计。这就要求旅游项目在前期规划时要从长期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系统的与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产业等方面进行对接,合理的安排旅游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以及与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协调关系,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体现其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或互补性,要符合全国和区域的旅游战略规划导向,同时体现差异化的经营的特色,真正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而不应该是短期的,以销售为目的的“地产开发销售规划”。同时旅游项目规划的长期化和可持续也包括动态性的内容,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规划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优化调整,对于目前无法使其价值最大化的资源,先从保护角度进行搁置,为未来的发展留下余地,而不是破坏性的开发。缓解贫困:不仅是增收 减支与增收同样重要 日14:31 21世纪经济报道 我要评论窗体顶端窗体底端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很多市场经济的国家一样,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已经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收入分配最平均的国家,但却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前列的国家之一。因此,政府把收入分配问题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层面上加以考虑。重点是贫困人群 解决收入分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不但在我国,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收入分配都在快速恶化。特别是在当前科技与生产力的快速变化下,财富的积累是十分迅速的。相应地,收入分配的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要缓解贫困差距问题,我们不能回到改革开放前的那种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时代。那种所谓的收入分配均等,是以人为的压制创造力和社会生产力为代价的。要缓解收入差距问题,也不能面面俱到,全面出击。要根据我们的财力与资源,抓住主要矛盾,先解决那些紧迫的问题。从这一点出发,当前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贫困人群身上。很多人可能错误地认为,中国的贫困问题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这是一种错觉。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国目前对贫困人群的界定是每年的人均收入低于680多元的人群。这一标准是二十多年前定的。中间无非是加了一些价格调整而已。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贫困标准或与国际标准一样,或略高于国际标准。而国际上对低收入国家贫困界定为一天一美元的支出。按这一标准,中国现在还有一亿两千万到一亿三千万的贫困人口。中国已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如果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对中等收入国家的贫困标准,即一天两美元的支出来衡量,那么中国如今大约还有五亿贫困人口。因此,中国的反贫困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减支出与增收同样重要 要解决贫困人群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影响人们贫富差距的不止是收入分布,还有支出分布和财富分布。我们要从各个角度来看待分配不公平现象。在我国,这三种分配之中财富分布差距最大,收入分布次之,相对比较小的是支出差距。一个人可能很有钱,但他的支出不一定很多;相反,一个人可能没有那么多财产,但他还是要支付日常的开支。因此,就研究分配来说,很多学者认为应该从保证贫困人群的稳定支出来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贫困人群来说,减少他们的支出是与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样重要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减少贫困人群的支出比增加他们的收入更紧迫,更直接,更重要。而对政府来说,补助贫困人群,像发放低保固然重要,但是,仅有低保还不能解决他们的所有问题。比如有些家庭成员突然病了,上高中、大学等等,低保根本不足以支付。从减少贫困家庭的支出角度出发,政府解决问题的可操作性更强。而从整个社会来讲,减少支出的成本更低,而且能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那么,如何减少贫困人群的支出呢?从教育方面来看,从明年起,农村的基础教育已基本实行免费教育。应该同时执行对城市贫困人群的子女的免费基础教育。还可以考虑在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上,对贫困人群减免学费。在卫生医疗方面,也应考虑对贫困家庭提供免费医疗。国际上包括比我们穷的多的国家,如越南、印尼等,都对贫困家庭发放免费医疗卡。另外,在住房、水、电、气、供热、公共交通方面,最佳的解决办法是让贫困人群少付费。也就是说,通过减少贫困人群支出来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从减少支出的角度出发,还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学校可以挖掘潜力,或是找校友资助,对贫困生减免学费,还可以提供一些生活费。医院也可以拿出一部分经费来,鼓励医生加班义诊,为贫困人群服务。在为贫困人群服务的方方面面,都可以通过企业与群众的自愿参与,扩大资源投入,减少贫困人群的支出。而这些都是从收入的角度考虑问题,仅靠建立低保体系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能动员出来资源。谨防富人搭穷人的便车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审视当前的政策,我们会发现很多以贫困人群承受不了的名义制定的公共产品低价政策,实际上没让穷人占到多少好处,反而使富人搭了便车。比如社会上诟病较多的扩招后的大学学费问题。实际上,尽管交了5000元一年的学费,国家与学校对每个大学生每年还要补贴7000多元。对一个贫困家庭来说5000元一年的学费是个大数目,即使是减到扩招前的3000元一年,他们也付不起。但是这5000元对很多富人来说,是完全可以付得起的。然而,我们对所有学生都一刀切式的收一样的学费,给一样的7000元补助。这样,就会使贫困学生上大学难,而富裕家庭在受非义务教育时享受补助。再以油价为例,当前我国的油价为香港的三分之一、印度的二分之一。不能提油价的原因是怕增加了群众的负担。然而,有几个贫困家庭是用汽油的?低油价政策受益更多的是富人。如果真的要帮助穷人,就要采取别的方式,如补贴公共的交通、补贴出租司机。同样地,电价、水价、取暖费、学费、油费等等都应该采取这种政策,即补助穷人,不要补助全社会。这种低价政策,富人看似占了便宜,实际上从长远来看,也是吃亏的。因为对富人来说,他们需要更好的服务,而这种向穷人看齐的政策使得全社会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富人得不到优质服务,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水平也就得不到提高。因此,要走出这种低价政策,穷人与富人才能都受益,我们的社会服务才能走向良性循环。应该看到,从减少支出的角度来缓解收入分配问题,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首先一个是福利陷阱,即变成福利社会,懒人社会。现在一些欧洲国家,很多人躺在福利上过活。其次是边缘人问题,由于贫困界限的划定,使得略高于贫困线的人群往往生活得还没有贫困人群好。这些都是潜在的风险,很多国家已经找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因此,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我们就要改变思路,从补助全社会到补助穷人,加强从支出角度帮助贫困人群,发动全社会参与。同时要设立完善的机制,防止提供过度福利。(汤敏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如何缓解和消除贫困.cn 日 20:08 中国财经报日前,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开发计划署与亚洲开发银行在题为《千年发展目标:2007年亚太地区进展状况》的报告中说,中国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的多个方面走在亚太地区的最前列。“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中国已经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有几组数据可以成为上述论断最好的注脚: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3%;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6年的3550万,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从6.7%下降到3.7%;“十五”期间,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77元增加到1723元,五年中增长了35%,略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到2006年,这一数字已达到1928元。中国扶贫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我国扶贫政策主要分为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功能上讲,救助式扶贫保障生存,开发式扶贫促进发展。国际反贫困经验证明,通过开发式扶贫,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素质问题、发展问题和能力问题,形成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事实上,开发式扶贫正是我国多年来农村扶贫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目前扶贫工作中坚持的一个基本工作方针。具有我国特色的开发式扶贫的经验是全力推进重点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在这些重点工作中,整村推进、强化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支持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等成为了亮点。国务院扶贫办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整村推进是将好钢都用到了刀刃上,将扶贫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对扶贫资金进行捆绑使用,着力改善重点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强化贫困地区产业建设,是变“输血”为“造血”,力促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教给农民工一技之长,为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了契机。互助资金的运行,既方便了农民贷款,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激发了农民的创业发展意识。那么,中国当前的扶贫战略框架是否需要完善?如何完善?中国开发式扶贫的前景如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王梦奎建议,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致力于消除生存贫困。事实上,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是要让农村贫困人口生有所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贯穿了救助式扶贫的理念。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33个县(市)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地方各级财政全年累计发放保障金41.6亿元,月人均补助水平为33.2元,比2005年增长11%,有效保障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完善扶贫战略框架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在我国,财政投入是扶贫开发资金的最主要来源,扶贫成就的取得和各级财政逐年加大投入息息相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安排的扶贫专项资金由最初的5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144亿元,累计投入1600多亿元。实际上,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交通、教育、卫生等领域的财政投入也成为“事实上”的扶贫资金。这些资金的范围远远要比“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项“概念上”的专项扶贫资金宽得多。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央财政制定的涉及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达25项,近50个具体项目。如:对县乡财政困难地区的“三奖一补”转移支付、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老少边穷”地区新企业优惠等。这些政策投入的资金总量超过了2000亿元。此外,国家的支农和惠农措施也降低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成本,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等四项税费后,农民人均减负约140元。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农民减轻了教育负担。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成为解决亿万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举措。从2002年开始,各级财政和扶贫部门创新了扶贫资金的管理机制,逐步推广了扶贫资金的公示、公告和报账制,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探索解决贫困农户贷款困难的多种途径。2006年,全国扶贫贴息贷款比例用户达到42%,比2003年提高了23.5个百分点。“当前,一个‘大扶贫’的概念正在形成,扶贫开发工作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今年11月召开的扶贫开发形势与政策研讨会上表示,现在区域政策、行业政策、社会政策都在努力向“三农”倾斜,不同渠道进入贫困地区的资金明显增加。除了扶贫开发工作的专项投入继续增加外,更多的社会资源服务于缓解贫困这个目标,这将对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研究发布时间: 来源:《集团经济研究》 作者:史本林旅游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即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借助于旅游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而脱贫,旅游扶贫的效果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依赖于贫困地区寻求自我发展的“内功”。当然,贫困地区只有得到外部的有效支持,旅游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一、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旅游体制改革 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不仅要讲求旅游业本身的效益,而且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使更多的地区、更广的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因此,为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如围绕景区旅游的客观需要发展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农业,以茶园、药材园等为主的观赏性农业。而且,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一般起步水平较低,农民自发办的家庭旅游、餐馆、购物摊点,难于上档次、形不成规模,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 旅游扶贫要有所突破,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引导农民由分散的个体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集团公司或选择有经济规模的企业来经营贫困地区的旅游业。 (二)利于贫困地区脱贫 在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很大,且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这些地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旅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非常适合发展旅游。在以往的扶贫活动中,因多局限于救济性扶贫的形式,扶贫效果很差。后来也曾尝试过交通扶贫、教育扶贫的形式,但短时间内难以见效。另外,还采取过工程项目扶贫,对口扶贫(针对贫困户)等形式,尽管都收到一些成效,但脱贫不彻底,甚至脱贫后又返贫。而旅游扶贫具有目标明确、项目清晰、脱贫见效快、受益面广、受益期长的特点,可以说是对扶贫措施是一个最有效的补充。 (三)利于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今后仍将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开发实际上是通过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形式,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这与我国大力发展旅游、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要求是相符的。另外,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将成为必然,尤其是那些地区经济严重封闭,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地区更是如此。那种靠粗放式经营对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利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越来越行不通。因此,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发展旅游,本质上符合我国地域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四)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 这里我们所谈的旅游扶贫问题,是就有旅游开发条件的贫困地区而言的,并非所有的贫困地区都可以走旅游扶贫、旅游脱贫的道路。我们知道,旅游业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其中旅游资源条件是起决定作用的最基本的条件,如果贫困地区旅游资源条件难以满足,旅游扶贫将是一句空话。 二、旅游扶贫开发中应处理好的三种关系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人们往往把旅游扶贫与政府是等同起来,认为政府主导旅游扶贫是理所当然的事,政府对旅游扶贫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我国许多省市都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事实上各个地方在利用旅游业促进落后地区发展时,政府也的确是倾尽全力。贫困地区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下,需要政府注入一定的资金,而且各个地方在发展旅游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需要政府进行全面规划。因此由政府来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弥补市场所存在的缺陷,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政府不能替代市场,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倘若我们仍然是采取政府一条腿走路的方式,而不是学会让市场与政府两个轮子转,还由政府包办旅游扶贫,而不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优越性,充分调动微观主体的积极性,那么我们的观念未免有些落后,扶贫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贫困的治理并不是一项随意的短期行为,认为只要能脱贫,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对社会与自然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都无所谓。这样的结果会使一些贫困地区在暂时脱离贫困之后又出现“返贫”现象,扶贫效果不会持久。实施旅游扶贫攻坚,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须从整体角度、长远角度考虑。贫困地区人们脱贫心切,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目光短浅,不考虑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问题。因而,在开发资源时,一定要因势利导,依照自然法无偏见而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行事。 (三)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一味仿效现象严重,这是我国旅游业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经过周密的考虑,一味的模仿,抄袭他人的路子;或者心血来潮,胡乱开发,缺乏规划。你开发溶洞,我也开发溶洞;你搞人造景点,我也搞人造景点。造成这种现象既有缺乏经验,没有认清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从短期来看有利可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并不明智。 三、我国旅游扶贫开发的措施与对策 (一)严格筛选旅游扶贫对象 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扶贫的目的、效果,甚至旅游扶贫工作的成败。旅游扶贫对象的选择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旅游扶贫的对象必须是贫困地区,即国家或省级行政单位已认定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严格防止其他地方受经济利益的趋使为充当旅游扶贫对象而弄虚作假。其次,要认真评估扶贫对象所具有的旅游开发潜力。其内容包括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评估,包括旅游资源的数量、品位、特点、地域组合状况等;二是市场条件评价,包括市场指向、市场规模、市场稳定性,以及市场需求弹性和市场需求敏感性等;第三,环境条件评估,包括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评价二个方面。前者主要是指地质、地貌、水文、生物和气象气候各要素状况及其综合性特点;后者主要是指当地的社会治安、环境卫生、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以及当地领导阶层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敬业精神,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等。 (二)彻底解放思想认识 根据有关方面信息和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时至今日某些有条件开展旅游扶贫的地区,依然没有能真正的发挥出当地的资源优势,迟迟没能利用或充分利用旅游扶贫手段进行脱贫致富。其原因可能很多,但其主要根源在当地领导层。这些贫困地区的领导对旅游的功能、作用及其所带来的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很不熟悉。“治穷先治愚”,首先应采取措施使贫困地区的一些领导解放思想认识,如上级有关主管部门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地对全省有条件发展旅游的贫困县的领导干部进行集中思想培训,或到旅游扶贫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让他们真正地认识到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认真做好旅游规划 实践证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有很大的风险,如若弄得不好,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传统习俗要为之付出巨大代价,导致环境的破坏和地方文化特色消灭。旅游规划的历史使命,就是有效地引导和控制旅游发展,以规划风险,充分保障贫困地区旅游的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取教训。旅游规划可为扶贫地区提供良好的发展框架,避免重蹈粗放性、随机性、破坏性发展的历史覆辙。第二,确保目标。在充分研究旅游地域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市场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最为理想并可实现的发展目标。第三,促进整合。旅游发展涉及到地区经济的很多行业和部门,是这些行业和部门为旅游市场共同提供旅游产品。为了使多行业、多层次、多部门协调行动,使当地旅游形成一个资源配置合理、市场供需匹配、市场竞争规范有序、整体运转和谐高效的旅游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系统结构,必须通过旅游规划加快地域内各相关部门的整合。第四,修正偏离。建立、改进或强化规划反馈与实施监管系统,使旅游的实际发展能够不断地缩小与规划目标的距离及方向偏差。 (四)多方筹措旅游扶贫资金 目前,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最大障碍是缺乏必要的旅游开发启动资金,如果没有这些资金投入,就会使旅游扶贫工作搁浅,就会贻误旅游开发的良好机会,对此,笔者认为,旅游扶贫工作必须跳出资金短缺的圈子,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旅游扶贫发展资金。其主要措施有:(1)建议财政部门增设旅游扶贫专项基金,优先扶持那些旅游开发条件最好的贫困地区。(2)优化环境,招商引资。政府扶贫投入的资金毕竟有限,招商引资常常能起到决定性作用。(3)广聚社会闲散资金。近年来,由于人民币利率不断下调,国民手中游离出来的闲散资金较多,有效吸纳这些闲散资金,对旅游扶贫的帮助很大。(4)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这条原则对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的保证程度较高,而且可保障旅游扶贫事业的稳步发展。 (五)积极培养旅游人才 发达地区之所以比贫困地区先发展起来,自然具备贫困地区所没有的许多优势。但在许多优势中的一个最大优势是人才优势,而不是国家投入。贫困地区的最大劣势是人才奇缺,因此,开展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是应立即着手培养自己的旅游人才。在人才问题上,帅才也很重要,但帅才不一定通过人才培养的途径产生,可以通过招聘竞选的方式获得。 (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施旅游扶贫计划固然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加速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但与此同时,还必须兼顾区域开发的整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才可保证贫困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防止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保护人类共有空间,是我国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因此任何开发都不能以损坏环境为代价。在环境保护方面,自然环境的保护尤其重要,但社会环境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根据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经验和教训,社会环境污染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危害也很大,若稍有疏忽,也可给当地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作者 史本林 商丘师范学院地理系,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编号:2002FJJ023)旅游开发扶贫的经验、问题及对策[日期:] 来源:旅游学刊 作者:高舜礼 [字体:大 中 小]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是近年来旅游部门主动参与扶贫工作的创举,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的推动旅游业深入发展的新思路。它不仅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而且对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一、旅游开发扶贫的基本经验旅游开发扶贫虽是一条比较好的扶贫思路,但要付诸实施并取得成效,还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旅游开发扶贫的基本经验。首先,从客观方面看,应基本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要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这是旅游扶贫的必要前提和条件。现已开发成功的地方,大都具有旅游资源优势。如云南阿庐古洞景区在1.5平方公里内有九峰九河十八洞,具有山青、水秀、石美、洞奇的湖光山色。山东沂源县土门镇溶洞景区的旅游资源也比较集中,在较小区域内密布着40多个溶洞,其中之一就是出土过著名“沂源猿人”化石的溶洞。河北嶂石岩景区有着典型的嶂石岩地貌和世界最大的回音壁,还是我国第二和第三级地势阶梯的交汇点。贵州省的旅游扶贫更多的是开发了丰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2、要有一定的交通条件这是旅游开发扶贫的重要基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决条件。许多地方旅游扶贫的成功,大都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或是通过努力解决了交通的瓶颈制约。贵州省旅游局选择的旅游扶贫点,如黄果树、龙宫、红枫湖和舞阳河等,都是交通条件相对便利、旅游资源也比较集中的地方。黔东南州甚至主要以交通条件为依据,来划分民族风情旅游点的重点接待村和一般接待村。山东沂源县土门镇的溶洞能够较快开发起来,是因为紧靠鲁东南的交通动脉--博沂公路。河北张北县中都草原的快速开发,主要原因是有207国道连接着北京。反之,如果解决不了交通条件的制约,即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和独特,旅游开发扶贫效果也将受到较大影响。3、要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这也是影响旅游开发扶贫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景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条件的区位优势等。如云南阿庐古洞距昆明170公里,与世界奇观--石林同处在一条旅游线上,分别以地下和地上的喀斯特地貌奇观闻名于世;四川青城山后山是青城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有优越的地缘优势,借助了青城山的知名度;河北野三坡被誉为首都的后花园,每日有北京通往该地的往返列车,是京津市民旅游、避暑、度假的好去处,现90%以上为京津客源。河北省近年来旅游扶贫取得较好成效的县市景点,如井陉县的苍岩山、围场县的塞罕坝、平泉县的辽河源、涞源县的凉城、平山县的天桂山、灵寿县的五岳寨、临城县的溶洞等,除了一定的资源优势外,更主要的还是得益于地处京津、石家庄的独特区位优势。上述条件虽然不是绝对的,但是往往决定着一个地方旅游扶贫开发的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除此以外,旅游开发扶贫要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还应在以下方面做好主观努力:1、要有甘于吃苦奉献的带头人 贫困地区搞旅游开发面临很多的困难,需要有克己奉献、甘于吃苦的带头人和实干家。如云南阿庐古洞的开发,为了节省建设资金,景区领导带头利用淡季开展义务劳动。河北省野三坡的创业者王宝义,以最初13O元的借款作经费,为了勘测旅游资源,爬遍了100多道山梁,攀登了90多座山峰,走遍了200多道山沟河谷;河北嶂石岩开发的带头人马志民,形容他们的艰苦创业是“上窜下跳”求资金,翻山越岭搞规划,虽然旅游收入8年翻了几番,但仍旧在破旧的平房里办公。贵州六盘水市旅游局为了促成合资开发麻织工艺品的项目,既要作上级主管部门和乡镇的发动宣传工作,又要负责组织加工生产和监督质量,还要承担全方位的协调工作。可以说,每一处比较成功的旅游开发扶贫的背后,都有一个甘于奉献的领导班子。2、要有比较灵活的政策支持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必须千方百计解决资金投入。不少地方实行了“以旅游养旅游”的政策,将一定时期内的景区收入,全部投入到景区的后续开发中,实现“滚动发展”;有的地方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动社会各方面支援旅游开发,如河北赞皇县景区的公路、邮电、通讯、缆车等,就是县政府发动有关部门投资和社会集资建成的,景区8年来投入开发的6000多万元资金,由社会化渠道自筹和从各方面引进的占了98%,而国家的投资只占总投资的1.67%。四川青城山后山的开发,资金来源也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各部门投资和农民集资。上述地区之所以能够引入大量开发资金,主要是冈为政府给予了比较实在的和灵活的政策扶持。3、要遵循旅游开发的基本规律 旅游开发是一项专业化较强的卫作,必须遵循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一些地方在旅游开发立项时,聘请专业人员协助进行资源考察、市场分析、选定项目等,避免了盲目性、破坏性开发,保证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和较好的市场前景。如云南阿庐古洞在开发建设中,注意听取行家意见,使景点建筑充分体现云南地方特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安管理处罚法题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