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房屋证件补办银行卡第二证件 2007年建造的房子没有办理任何手续(农村传统观念,

复旦大学老教授/退(离)休教师协会简报(第45期)
发布时间:
1& &我国“三农”发展的历程
2& &迎接党的十八大(调寄“齐天乐”)
2& &2012年度协会理事会工作要点
4& &协会召开2012年度理事工作研讨会
5& &“以人为本”解读人口老龄化
6& &参访松江二中
7& &陈望道:把《共产党宣言》全文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9& &“望”老与“鸣”老
《复旦名师剪影》征文选登
9& &他与上医同在
14 &美学大师的如鼎人生
18 &要在“感”字上下功夫
19 &喜迎水电菜场闪亮开张
20 &好邻居,胜似亲人
22 &猜猜“成语”
23 &竹林中的祥瑞亭
24 &江湾古镇
26 &石花洞
26 &黄山行
28 &春游扶桑
28 &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摇篮
30 &在苏格兰感受自助游
32 &怀念人民艺术家袁雪芬老师
33 &复旦越剧团慰问政民敬老院
34 &弧圈快攻争高下
35 &复旦校园即景
35 &校园诗二首
36 &我每天坚持三项锻炼
37& 新会员名单
我国“三农”发展的历程
——学习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一点体会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2003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时隔18年之后再次发出关于“三农”问题一号文件。自此,连续9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2004年起,我国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及农资综合补贴的资金达1406亿元;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2月,国家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2006年初,国务院发出《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立惠及农民工的城乡公共服务体制和制度;2006年9月,国务院决定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三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2007年起,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国农村1.48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8年7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在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承包到户,承包期为70年,期满可以续包;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选举法修正案,开始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2011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吃穿两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保障”。
上述回顾说明,中央的农村改革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三农”发展步入新的黄金期。但是,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一是关于农村的土地制度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开始从无偿划拨向有偿使用转变,这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了土地资源的配置,其根本意义在于加强了对土地资产属性的认识。但是,地方政府对土地有偿出让的过分倚重,已带来了征地补偿不足、土地出让金支出使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土地对我国农村来说,不仅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是经济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载体。因此,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不仅要考虑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还必须考虑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稳定;二是关于农业的经营体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将来,农业经营形式会多样化,但家庭经营仍是最基本的形式,只是未来的农业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三是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问题。我们要借鉴和吸取国外一些国家处理“三农”问题的经验教训,必须正确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坚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防止农业的萎缩以及严重的“城市病”。推进城镇化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应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迎接党的十八大(调寄“齐天乐”)
迎接党的十八大,似春雷震天涯。高举旗帜,继往开来,绘宏图精谋划。振兴中华。建现代强国,繁荣文化。以人为本,和谐小康惠大家。
坚持以和为贵,求世界大同,和平天下。共谋发展,协力合作,盛开友谊之花。世界和谐。我庄严承诺,永不称霸。住地球村,筑友好大厦!
2012年度协会理事会工作要点
2012年度协会理事会的主要工作是:
1.明年协会理事会换届和会员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
2.回顾复旦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我校离退休工作的若干意见(<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5" month="10" year="年10月15日)” 的贯彻执行和落实情况;
3.围绕 “十八大”党代会的召开,学习和贯彻大会有关文件的精神。
1.组织联络工作组
(1)着重了解几个分会班子的结构和工作情况,积累信息,为理事和分会会长换届做准备。
(2)检查和汇总实施《分会工作职责》(试行)的情况,并进一步完善《分会工作职责》(试行)。
(3)做好新会员的发展工作和及时修正会员名册,并认真搞好协会会员证登记和发放工作。
(4)仔细核实和统计本届两协会会员的在册和发展情况,并制作统计表。
2.学习宣传工作组
(1)组织理事及各分会会员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和党的方针政策;听取形势任务、健康保健等讲座。
(2)结合形势任务和协会工作,召集会员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座谈会,并及时报道。
(3)校庆期间,召开老年理论学术研讨会。
(4)及时向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反映老同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5)参与《名师剪影》一书的征稿、编辑工作。
《简报》编辑组
(1)第3期重点刊登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精神的有关文章和座谈会纪要,及时报导理事会和各分会活动情况。
(2)开设新栏目,增加信息量。
(3)召集年度通讯员、作者代表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
(4)启动《简报》百期精选一书的选编工作,争取2013年协会换届时出版。
3. 法律与政策研究组
(1)今年将继续完善与各工作组和老年理论组沟通和融合。
(2)关注“十八大”的热点和信息,学好有关文件,提高政策水平。
(3)及时关注国家、地方、部门和本单位出台的有关老年人切身利益的方针政策,对当前养老金规范中出现的尖锐意見,正积极参与與情反映,上书建议。
(4)开阔视野,关注诸如我校老年大学的发展;学校民主管理和制度建设;学风、教风、道德的传承;扩大“协会”在社会和会员群众中的认知和影响等。
4.“老有所为”工作组
(1)配合校工会、教务处、学院做好青年教师“教学拜师结对”活动,协调落实导师人选。
(2)关心和支持求是学院和高银公司的工作,鼓励会员开展社会办学、教学培训和科研咨询活动。
(3)鼓励、促进相对年轻的协会会员参加校关工委、党建辅导员、教学督导和大学生读书指导等活动。
(4)协助校退管会、老教授协会、关工委编撰《复旦大学名师剪影》,做好作者物色、参与写作等协调工作。
5.“老有所乐”工作组&
(1)提出2012年国内短途游的景点推介资料,供各分会选择旅游点作参考(地点、报价等)。
(2)继续配合退管会做好今年一日游的工作,特别注意加强旅游安全工作。
(3)协会分会应和退管分会密切配合,加强对退休人员的关怀,并开展多样化的关怀活动。
(4)在《简报》上不定期地提供有关养老公寓等方面的信息,供会员参考。
6.办公室工作&&&&&
继续做好日常性工作(包括接待、经费管理、文书档案、活动和会议安排等)。重点做好协会换届工作的准备事项及换届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
为便于联系,校老教授协会和退(离)休教师协会已设立电子邮箱,邮箱网址为:E-mail: &&&&&&& ( 经理事会讨论后定稿 )
协会召开2012年度理事工作研讨会
4月23日,校老教授、退(离)休教师协会召开2012年度理事工作研讨会,理事长方林虎、常务副理事长马瑾瑜等全体理事出席了会议。校退管会常务副主任杨慧群同志作《积极履职,稳中求进,用心谱写复旦退休工作新篇章》的讲话。会议由常务副理事长顾树棠主持。
2012年度协会理事会的主要工作是:做好明年协会理事会换届和会员代表大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回顾复旦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我校离退休工作的若干意见(<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5" month="10" year="年10月15日)” 的贯彻执行和落实情况;围绕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学习和贯彻大会有关文件的精神。
研讨会首先由理事会的组织联络组、学习宣传组、《简报》编辑组、法律与政策研究组、“老有所为”工作组、“老有所乐”工作组和办公室等各工作小组组长报告去年工作和今年工作打算;李振华同志谈理事会换届工作的意见;黄全娣同志报告2011年度协会经费收支情况。接着,杨慧群同志回顾了近几年来校退管会的工作情况,以及取得的成绩,感谢大家对退管工作的大力支持。她提出理事候选人应有奉献精神、得到群众信任、身体健康,希望各院系协会分会推荐人选时,与院系领导多沟通,尽量吸纳相对年轻的老同志参加到协会分会的领导工作中去。
下午,研讨会分6个小组对以上议程进行热烈的讨论,研讨进一步做好理事会工作的措施和办法。大家对理事会换届工作的意見十分认真地逐条进行讨论,并积极提出建议。
然后,各小组代表胡昌奇、邹根宝、纪才圭、杨锡良、胡金星、陈丽芬等分别汇报小组讨论情况。大家认为,要把理事会工作搞好,在取得院系领导支持的同时,要协助院系领导做好交办的工作。讨论中,大家对理事会工作作了高度的评价,希望一起努力把协会换届工作一一切实做好。
会上又通过了23位新会员参加协会。
方林虎理事长谈到,理事会几年来重视抓自身建设,已形成一支得力、团结的队伍,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工作的支持。这次编辑《复旦名师剪影》一书,一提出来就得到大家的支持,这种积极奉献、认真做事的精神应该传承下去。兄弟院校有许多新鲜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因此要相互交流,以便共同进步。关于理事换届,原理事会基础较好,希望让更多年纪轻一点的老同志参加协会工作。最后,他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理事会能做的,要给予学校各部门更多的支持,如党建工作、教学督导、科技开发等。同时,要积极推动学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利于今后工作得以顺利执行。&&&&&&&&&&&&&&&&&&&&&&&&&&&&&&&&&&&&&& (供稿:王增藩)
“以人为本”解读人口老龄化
——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07周年暨老年学理论研讨会成功举行
5月22日,为庆祝复旦建校107周年,校退管会在老年活动中心举行了“‘以人为本’解读人口老龄化”为主题的老年学理论研讨会。校退管会常务副主任杨慧群、副主任林丽、校老教授协会、退(离)休教师协会理事长方林虎、复旦老年大学校长沈文龙,以及老年学理论组成员、退管工作联络员等6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老年学理论组组长金邦秋教授主持。
会上,理论组成员围绕“人口老龄化”分别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探讨,并就其研究成果向大家做了汇报。报告内容丰富、精彩,使人受益匪浅。杜作润老师从高校教育功能的视角就普通高校如何面向老年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王增藩老师就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开展有特色老年教育提出了许多可操作性的建议;郑桂珍老师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老年教育的结合作了分析;华宏鸣老师则从积极老龄化和老有所用这一视角对人口老龄化做了进一步的阐释;王克忠老师就事业单位规范退休费和补贴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证,就本次上海市规范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谈了自己的看法;李洁明老师就发展职业年金与政府税惠政策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对我国职业年金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刁承湘老师则从老年心理学的视角就当前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自我心理调适,提出了积极的建议;陈勤老师就重视为老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随后,校老教授协会、退(离)休教师协会理事长方林虎,就老年医疗问题和当前大家所关心的上海市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补贴后续的相关工作向大家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最后,校退管会常务副主任杨慧群作了总结发言。她说,我校这几年老年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为鼓励大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此次校退管会采用1:2配套的方式,对去年撰写市退管研究会年会论文作者给予奖励。今后,校退管会将一如既往地继续重视支持老年理论研究工作,希望老年理论研究工作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供稿:& 孙永亭)
参访松江二中
3月28日,复旦附中退休教工党支部和退教协小组联合组织到松江二中参观学习。早春三月正是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日子,一路上外出踏青车子很多,我们抵达松江二中时已过十点,该校王校长早早在校门口等候着我们。
一下车,大家站在千年古城楼“云间第一楼”的学校大门前,哟!真是一座巍峨壮观的百年老学府。我们随着王校长走进校园,迎面就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造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浮雕照壁,道路两边林木参天,绿意葱笼。青砖青瓦的仿古建筑的“一德院”、西洋式建筑的“树人院”、白墙青瓦的“思源楼”一一映入眼帘。这一系列标志性的建筑连成一条历史的经脉,凝集着学校深深的文化传统。
在宽敞的贵宾室里,王校长为我们介绍了松江二中坚持“择传统之优,走创新之路”,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后劲充沛,自主发展”的未来型人才的教育理念。他还介绍了松江二中老龄工作的情况,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把每月的18日定为退休教职工接待日,每三年中,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有计划地对所有退休老同志走访一次,给予慰问。
在返校的路上,大家赞颂着松江二中深厚的文化底蕴,都很敬佩历任校长们治学的思想,特别是前省松女中江学珠校长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提出“百年树人 五育兼进 健全品格 张扬个性”的培养目标,这位女校长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真是位了不起的新女性。一任任的校长既继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又与时俱进以创新的理念培育了一届届莘莘学子,造就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彰显出一所江南名校的风范。
松江二中离退休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陈望道:把《共产党宣言》全文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凡是在复旦大学工作过或毕业于复旦大学的人,都知道陈望道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任命的复旦大学首任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还知道他是一位语言学家、著名的修辞学家,写了一本名著《修辞学发凡》。但有人可能不很清楚,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他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名著《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全文引入了中国,他在把《共产党宣言》全文引入中国过程中的一些故事,或许知道的人更少。
1919年夏,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匆匆从日本赶回国内。1920年初,他接到了《民国日报》邵力子先生的来信,得知《星期评论》社戴季陶先生要他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消息,并给了他戴先生提供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和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于是,陈望道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着手翻译工作。
在1919年至19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的那个时期,报纸上已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著的《共产党宣言》的章节和片段,但却没有一个人用全文把它介绍到中国来,因为恩格斯曾经说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异常困难的”。正因为如此,虽然戴季陶先生很想自己来完成这一工作,却又觉得力不从心。因为他认为要完成这本小册子的翻译,起码得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的了解;二是至少得精通德、英、日三门外语中的一门;三是有较高的语言文学素养。陈望道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英语、日语、汉语的功底又很深厚,所以邵力子先生推荐他来完成这一翻译工作。
1920年3月,陈望道在分水塘村住宅旁一间僻静的柴屋里开始了他的翻译工作。这间柴屋年久失修,破陋陈旧,里面还堆着些杂物和柴禾。他略作打扫后搬来一块铺板两条长凳,架起来既当书桌又当床。陈望道足不出户,专心致志地埋头译书。至今,分水塘村里还流传着一个他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故事。
因为夜以继日地工作,陈望道人也瘦了。他母亲看了,十分心疼。为了给儿子补补身子,特地弄来糯米包了粽子送来给他吃,还加上一碟当地盛产的红糖。过了一会,母亲在屋外高声问他,还要不要再加些红糖,他连声说:“够了,够了。”待到他母亲进来收拾碗碟时,只见他满嘴的墨汁,不禁哈哈大笑。原来陈望道全神贯注于译书,整个身心都在字斟句酌上,竟把砚台上的墨汁当做红糖蘸着粽子吃了也全然不知!经母亲点明,他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陈望道化了比平时多五倍的功夫,终于在1920年4月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全文的翻译工作。
1920年5月,村里人进城,给他带来了一份电报,《星期评论》社邀请他到上海担任该刊的编辑工作。于是,陈望道带着翻译完的译稿来到上海。陈望道到上海后就住在三益里李汉俊家,并把译稿连同日文、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交给了李汉俊校阅,李汉俊校完后又给住在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再校,最后由陈望道改定。原准备在《星期评论》上连载《共产党宣言》,但因该刊的进步倾向被当局发现后勒令停办,《共产党宣言》直到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才由“又新”印刷所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得以出版。此书首版仅印1000册,全部送人。目前国内仅存七本,其中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的《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托周作人送给鲁迅的。因为八月版《共产党宣言》的书名错印成《共党产宣言》,所以1920年9月又再版重印1000册,同时把书名改正过来。
陈译《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由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继“又新”印刷所之后,“平民”书社、“上海”书店、“国光”书店、“长江”书店和“新文化”书社等出版单位又相继大量出版《共产党宣言》,仅“平民”书社在1926年1月至5月就重印了十次,到5月已是第十七版了,复旦图书馆就珍藏有陈译《共产党宣言》的第十七版。第十七版版本,封面不同于首版,书末的版权页上翻译者也改为陈佛突。在白色恐怖下,译者陈望道曾先后以佛突、晓风、仁子、V.T等不同的笔名来署名,但版本多袭用“又新”印刷所版。在北伐战争年代,《共产党宣言》印得更多,随军散发,几乎人手一册。
在陈译《共产党宣言》出版十年后,华岗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于1930年由我党地下出版机构上海华兴书局出版;而在陈译《共产党宣言》出版十八年后,成仿吾、徐冰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于1938年8月由延安解放社作为《马恩丛书》的第四种出版。陈望道是把《共产党宣言》全文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在二三十年代,陈译《共产党宣言》成了国民党统治时期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它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可以这么说,在那个年代影响了整整一代人。1920年夏毛泽东读到了陈译《共产党宣言》的校对本,周恩来在建国后也对陈望道说过:“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共产党宣言》流传到国外,对当时在国外勤工俭学的青年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邓小平就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读到《共产党宣言》的,小平同志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
“望”老与“鸣”老
——校庆忆名师
每年的校庆,复旦人一定会想念母校。想念母校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多数人会想到读书时的名师。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复旦的名师不少。我们50年代进校的同学,一定先记得老校长:陈望道、苏步青、谢希德……来自医学院的自然先想到颜福庆等。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生物系。说起名师,一定能报出像谈家桢、卢于道、王鸣歧……等等,还有“八大金刚”之称的实为52年院系调整时各校的理学院院长如吴定良、张孟闻、焦启源、孙崇彭、刘咸等名教授,再有调出复旦支援科学院的动植物学鼻祖秉志和钱崇澍,着实能让老复旦人骄傲很长一阵子。
名牌大学,名在名师。一流大学,夸它有一流的大师,这是共识。复旦已有107年历史,比起二、三百年以上的名牌大学,只能说还是小弟弟。
说到名师,大家一定先记住自己读书时的校长是谁?系主任又是谁?拿我来说,我一定是先把毕业证书上的校长陈望道的签名盖章保存得好好的,再一个是系主任王鸣岐,那印象更深啦。他不仅是系主任,还是我读微生物专业时的教研组组长。特别有意思的是,当时名师都有尊称,这又让他们的弟子们代代相传。陈望道称“望”老,王鸣岐称“鸣”老。学术界还喜欢加上姓:陈望老,王鸣老。其实当时他们的年龄还没有我现在七十有三这么老。至今我没有听到有人叫我陈永老,显然他们是名师才有那么早称“老”喔。
陈望道当校长,聘书是毛泽东签了名的,我们在校史馆看到这张珍贵的委任状。王鸣岐当复旦大学教授,后任生物系主任,是陈望老特意从河南大学农学院聘请来的,那是1951年的事。自从望道校长称这位农学院院长为王鸣老后,同辈的人也叫他王鸣老。互称“望”老和“鸣”老,何等亲热喔!一个是修辞学大师,一个是微生物学名师。复旦名师传承着复旦的精神,我有幸被邀参加复旦大学退教协和老教授协会撰写的《复旦名师》中王鸣岐的故事,我将不负重托。
《复旦名师剪影》征文选登
他与上医同在
简介:陈同生,(),四川营山人。原名张翰、张翰君,曾用名陈农菲、陈蓬、成功,笔名陈农菲、侬非等。1924年9月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党革命军独立师政治部股长、“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今“中国记协”的前身)秘书长、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6月(因“文革”无终止日期)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1955年10月至1966年10月任中共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书记。1963年,任上海市委统战部部长。“文化大革命”被隔离审查,1968年1月26日逝世。1978年7月,中共上海市委为其平反昭雪。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下简称上医)的校园里最长的路——同生路,贯穿了东西两个校园。它是该院师生为了纪念他们的老院长、党委书记陈同生而命名的。
陈同生,出身在官僚地主家庭。1924年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1955年6月陈同生来到了当时的上海第一医学院担任院长,同年10月兼任党委书记。
“母鸡下蛋”
陈同生来到上海第一医学院,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中央决定上医要搬迁重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央的决定对支援内地建设、贯彻保障高校到内地更好发展的战略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执行中央的决定,这是他这个新上任的党委书记的第一项重大任务。
可是,上医的老院长和老教授们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已是高龄的颜福庆老院长对搬迁一事非常为难。新中国的各项成就让老院长非常拥护共产党,可是,老院长深知上医不论是作为全国最好的医学院,还是作为国内第一流的医院,都离不开上海这样的地理位置。在抗日战争年代,上医就已经有过一次搬迁内地的经历,结果是大伤元气。如果真的搬迁,上医的优势可能就会丧失。老院长的忧虑也是上医所有老教授的忧虑。
陈同生在了解了上医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条件以后,决定向中央的有关部门作实事求是的反映。支持内地建设是全国的大局,上医应该做出贡献。可是怎么做更好?他组织上医党委一班人一再讨论,考虑再三,想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这就是采用“母鸡下蛋”的方法,即把上医的教学、医疗、科研力量分出一部分,到重庆建一所新的高水平的医学院,同时保留上医在上海继续发展,作为重庆医学院的坚强后盾。他提出这个方案以后,没能立即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同。
为此,陈同生去了北京,向卫生部、高教部的领导直陈己见,再三强调这是对国家建设最有利的方案。卫生部和高教部的领导都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但是加强内地建设是中央的大方向。上医迁校的事情中央高层已经定了,那是不可能改变的。陈同生没有放弃。既然卫生部和高教部的领导都认为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只是难以请中央收回成命,那么就去找中央领导谈谈吧!陈同生怀着对事业的高度负责,本着共产党人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精神,找到周恩来总理,说了自己的想法。周总理听了保留上医,由上医援建重医的方案以后,当即对陈同生说,那你就把重庆医学院的院长兼起来,给我把这所学校建好。就这样,上医保住了,建设重庆医学院的重任落在了陈同生的肩上。
从北京回到上海,陈同生首先带着为数不多的先遣队来到重庆,为新的医学院选址,研究基建方案。为了保证重庆医学院的教学质量,上医党委决定,重医的三分之二的师资力量和行政人员由上医配备,各种教学设备凡是上医有两套的,就给重医调拨一套。同时,陈同生还找了重庆市的领导通报情况,请求支持。很快就得到了重庆市领导的大力支持。重医的新校址破土动工了。
作为上医的院长和党委书记,陈同生鼓励上医年轻的教师和行政人员,到艰苦的地方开创新的事业。上医当时最年轻的副院长钱悳教授主动请缨,很快一支四百多人教学、医疗、行政队伍就组织起来了,他们是重庆医学院的创建者。1956年10月27日,重庆医学院正式成立,创造了当年建设、当年招生的奇迹。陈同生没有辜负周恩来总理的信任。
“他们是国宝”
正当建设事业蓬蓬勃勃开展起来的时候,1957年“反右”开始,在“大鸣大放”之后,那些向党提过意见的知识分子成了被清算的对象。尤其是那些家庭有海外关系,个人有所谓“历史问题”的高级知识分子,“反右”更是艰难的一关。作为党委书记,陈同生必须执行上级的指示。可是,作为一个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共产党员,他不能违背过去对人民的承诺,不能翻脸不认人打击党外的朋友,他不能让共产党站到人民的对立面。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上级规定了右派的比例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按照上医的师生员工的总人数一万人,那么,至少要有一百人被打成右派。陈同生明确地说,上医没有那么多右派。
陈同生首先获得了上医党委的一致的支持,上医党委决定对知识分子的工作以教育为主。教授们有说过错话的,做个检讨就可以了。同时,他对来自上级的压力,也做好了准备。为了右派数量的问题,他和市委的领导在电话里争执不下。最后他说,中央负责同志一旦有人病危,你们来一个电话,我就要组织专家上飞机去北京救急。现在把他们都打成了右派,右派就是反革命啊!以后我让谁去呢?这个问题把市委的领导问住了,只好说,你自己看着办吧!用同样的理由,陈同生又说服了上医的教职员工。
可是,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上海市委指示,对于颜福庆老院长要作为右派处理。为此,陈同生坚持了自己的意见,他告诉市委领导人,颜福庆是医务界的一面旗帜,把他打成右派,那么还有哪个医生在乎自己当右派?这样对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不仅没有好处,而且将会是党的政策最大的失败。尽管陈同生也不完全赞成颜老在鸣放中说的某些话,但还是一再请市委,也请上医的师生员工谅解老人的失言。不仅是对颜福庆,对于群众中的不同意见他也是一直都抱着宽容的态度。在反右中,有人要把别人的发言稿拿到市委去汇报,作为批判“右派言论”的材料。陈同生得知后立刻派人追回,使那些在会上发言的同志免遭打击。以陈同生为首的上医党委尽力保护知识分子,这就是在反“右”斗争中上医未形成重灾的主要原因。陈同生保护上医的专家学者,不惜承担政治风险。是因为他实在非常喜欢、尊敬,甚至非常佩服他们。
陈同生把上医的教授看成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战友,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他们的事业就是他的事业,他们的成功就是他的成功,他们的骄傲就是他的骄傲。就像在当年的根据地一样,他的心和他们连在一起。
在“改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口号响遍了全国大专院校时,陈同生一如既往把上医的专家、教授当成朋友和同志,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他认为,办好上医,是党交给自己的任务,知识分子不能受到伤害,专家、教授都是国宝,是办好学校的依靠。上海第一医学院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绝不能在他手里走下坡路。他认为全心全意地为上医的师生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上医的创始人颜福庆老人终生笃信基督。而陈同生则是共产党人,两个信仰不同、经历迥异的人所以走到了一起,根本原因是陈同生尊重知识、尊敬人才之心。他敬重颜福庆为医学教育而献身的精神和办学的经验,与颜老通力合作,使得上医在全国的医学院中独树一帜,成绩斐然。
深情的关爱
1959年,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实行了严格的粮油定量供应。医生属于脑力劳动者,粮食定量比较低。很多外科医生做一个手术要站几个小时,连一杯牛奶都没有。陈同生院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说,不能让我们的专家在手术台边倒下,他们都是国家的宝贝,是我们培养人才的人才。此后,上医的医生们在手术后可以吃到专门为他们准备的饮料和点心。为了说明外科医生工作的特殊性,给他们提高一点粮食定量,陈同生特意请了市委的主要领导到上医来观摩黄家驷教授做胸外科手术。几个小时的手术做下来,不但黄家驷全身被汗水浸透了,就是站在外面观看的人也感到十分紧张和疲倦。陈同生当时就说,谁说知识分子不是劳动者,他们不但是脑力劳动者,还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者。外科医生的粮食定量一天不到一斤,不合理吧!
中山医院因供电不足,影响了荣独山教授的放射医学研究,陈同生知道以后,直接打电话给上海市委分管工业的书记,电力得到及时解决。寒冬到来,几个附属医院的病房因为缺煤,暖气烧不热。成年的病人冷得蜷缩,病孩整夜啼哭。陈同生知道以后,找了中央的有关部门,迅速给医院调拨了煤炭,病房里暖和了,同时也温暖了医务人员和病人家属的心。对于这些“小事”,陈同生从来不嫌麻烦,还总是问:“这些问题你们怎么不早来告诉我?”上医的老同志们都说,不论问题大小,哪怕是附属修配厂一个工人的问题,只要和工作有关,找陈院长,都会很快得到解决。
粮食短缺,学校的食堂办得怎么样?关系到全院师生健康。陈同生亲自下厨房,和炊事员一起劳动,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难,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改善伙食。在他看来,和群众同甘共苦是自己应该做的,解决医教研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才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只有这样才能团结教职工共度难关。
上医承担了防治血吸虫病的任务,陈同生亲自带着医疗队去疫情最严重的青浦,在朱家角因陋就简设置病房。苏德隆教授等专家提出的血吸虫防治方案,他不仅支持,还想尽办法帮助落实。中山医院的孟承伟医师在青浦为晚期血吸虫病人做切除脾脏手术时,研究利用病人自身血液和腹水回输,既解决了部分血源,又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陈同生认为这样的尝试实用意义很大,于是立即带领有关同志前往慰问,向孟医师详细询问一个手术要用多长时间?要多少费用?疗效如何?同时还希望上医的医务人员向有建树的孟医师学习,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为人民造福。
当年,“政治挂帅”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学生的政治学习和劳动锻炼时间越来越多,难免使正常的教学受到影响,但是经历了“反右派运动”的高校,没有人敢再提意见。陈同生就在会议上公开明确地告诉上医的师生,我们是第一医学院,不是第一政治学院。我们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一流的医生,而不是政治家,即使是劳动锻炼也做到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在他的坚持下,上医的教学活动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明显减少,保证师生将主要精力倾注在医、教、研工作中。在陈同生看来,全国大部分地区还缺医少药,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医生,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了学校的办学方向,这才是医学院最大的政治。
坚持高等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必须解决好依靠什么人办学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要踏实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
陈同生经常对上医的干部说,上医是一流的大学,这是许多知识分子以勤奋和努力换来的,不能败在我们手里。凡是在一流大学工作的人员,都应具有一流的水平,党调我来,要求我成为一流的党委书记,也要求干部成为一流的干部。一年一度的新生入学和一年两次的温课迎考,陈同生不仅要求职能部门作出计划,而且亲自带领有关干部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对课程安排、宿舍分配、师生思想状况、伙食情况等都一一过问,发现问题,指定专人解决。开学后他又独自去教室听课,察看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在陈同生看来,高等学校必须依靠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是党委书记的职责。为此,作为党的干部,必须给予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陈同生在上医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不到十年,但是给上医的师生员工留下的印象却难以磨灭。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上医的教师、医生和职工仍然在怀念他。在他们的要求下,2005年同生路诞生了。2007年上医建院80年校庆,他的铜像屹立在西校园的图书馆前。上医师生以此来纪念这位热爱他们、相信他们、一切为了他们的院长,一位值得教职员工信赖、令学生自豪的院长。
美学大师的如鼎人生
——忆蒋孔阳先生
简介:蒋孔阳(),复旦大学教授,&人。曾荣获&上海市首届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复旦学报》编委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美学学会会长、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等。
我时常想起自己童年时代生活过的复旦第九宿舍。那里不仅环境优美,而且荟萃了复旦的精华,在宿舍的小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批著名老教授,如陈望道、苏步青、谷超豪、贾植芳等人的身影。而作为父亲师长的蒋孔阳、濮之珍先生夫妇的家,更是我常去的地方。
父亲50年代就读于复旦中文系,曾师从蒋先生,此后一直与蒋先生保持着终生不渝的友谊。而蒋先生每有佳作问世,也总不会忘记送一本给父亲。于是家中的书橱上端便陈列着蒋先生亲笔题签的一本本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形象的典型》、《德国古典美学》、《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美学新论》等。
过年了,我又梦见自己回到了那幢熟悉的红砖楼,和父亲一起给蒋先生、濮先生拜年,仿佛又看见了慈祥的蒋先生拿起桌上的桂圆递给我,耳畔又响起濮先生叫我“小妹”的亲切的声音……悠忽醒来,不觉想起蒋先生已作古12年了,不由感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他的真诚令我感动
20多年前,我刚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复旦校报做副刊“芳草地”的编辑。当时年轻人想干一番事业的劲头催促着我动足脑筋到处约人写稿。因为是新手,可想而知,这种“遍地开花”的约稿方式其结果大多是“只开花不结果”的。蒋先生也进入了我的视线中。当时,知道蒋先生已答应给校刊写稿,我十分高兴,但后来想想,他是大教授,那么忙,怎么会有空给校刊写文章呢?也就不敢抱太大的奢望了。
可时隔不久,一天,我正在编辑部值班,忽听电话铃响,拎起话筒,听筒那端传来的是蒋先生浓重的四川口音:“鄂之华同志在吗?”我赶忙答:“我就是。”一听蒋先生说:“你要我写的稿子已写好了”,我喜出望外,连忙说:“我现在就赶到您家去取。”当时放下听筒的刹那间心中的那份感动至今记忆犹新。这篇稿子就是蒋先生后来发表在校刊上的《我参加了第十一届国际美学会议》一文,它给我们带来了国际美学界最新前沿动态。
后来,艺教中心的青年画家何思广先生,即将出版一本画册,何先生告诉我,蒋先生准备给他写序,但要过一二个月才能写好。我当时想,这也许是忙人的托辞吧,也就不太在意。然而时隔一个多月,蒋先生的稿子却如期而至,先生奖掖后学的精神实在可嘉。记得当时的美编将该期校报版面设计得十分精美,令人爱不释手,这也算是对蒋先生的诚信的一点小小的回报吧。以上两篇文章日后均收录在蒋先生的文集里。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1991年,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奖揭晓,蒋先生荣获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在当代美学、文艺理论建设和文学教育事业上的卓越成就。蒋先生20世纪60年代的一名普通学生闻讯后有感而发,撰写了《师情难忘》一文。
一天,我正在蒋先生家闲聊,偶然提及校刊副刊最近刊登了此文,文章作者在太仓师范学校任教,30年来未与蒋先生有任何联系,只是钟情于美学,近年硬着头皮自己编写了面向中师生的美学教科书《美学常识》,又忐忑不安地将关于美学的教学大纲寄给蒋先生以期得到指正。不料信寄出不久即收到他的复信。蒋先生对大纲作了逐字修改,并充分肯定这位学生以通俗的方式,把美学知识普及到群众中去。蒋先生听了我的叙述后,并未过多地渲染自己,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知道这件事的。”从蒋先生平淡的话语中,我读出了蒋先生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故事,难怪濮先生曾笑嗔他只顾看“门诊”,而影响了系统的美学研究。
蒋先生认为:“人是应该更上升一点,更光明一点”。这体现在他青年时期抛弃了当今人们趋之若鹜的银行生活,转而从事自己钟爱的文艺学美学事业,而这种不计功利的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使他能够潜心治学、帮助后学。同时,从大处来看,他认为人类对美丑恶有一种原始的鉴别力,有一种原始的关怀,而艺术正是人类特性和生存意义的完美体现,他坚信“文学艺术的创作,比起人类其他的生产活动,是最富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是最自由的美的活动”,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是人心的挖掘,人生的揭示。正因为这样,所以伟大的作品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心声”,而他认为当下的小说创作与历史上真正一流的大作品相比还有一段距离,最基本的原因恐怕还是在于我们这个时代整个精神状态不够高,精神面貌不够好,还不到出大作品的时候。怀着如此深沉的社会责任感,蒋先生才会对普及美学,提升国人的精神境界报以如此厚望。
美呵,请为他停留
时光倒流到1996年初,我去蒋先生家拜年,濮先生欣喜地告诉我蒋先生获赠“世纪宝鼎”子鼎一事。
原来,1995年,当时的国家主席江泽民曾将上海特艺总公司承制的“世纪宝鼎”子鼎赠送给中央领导人和知名人士,上海的巴金、周谷城、蒋孔阳三人获此殊荣。获取这一信息后,我们觉得作为美学大师的蒋先生数十年在美学、文艺学园地不懈耕耘,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来研究古今中外的美学理论和美学史,特别是对德国古典美学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研究,开创了中国断代美学史研究的新天地;在美学理论的建树下,形成了以实践论为主体,以主体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理论体系,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美学界的第五学派,对全国的文艺学、美学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学贯中西,博采众长而自成一家,其道德文章堪称世人的楷模,“世纪宝鼎”子鼎的受赠是他一生所获荣誉的巅峰,很有报道价值。
于是寒假结束后,我立即请校报摄影记者杨光亮去拍摄有关照片。这就是后来刊登在校报第2版显著位置的那幅蒋孔阳、濮之珍夫妇在观赏“世纪宝鼎”子鼎的照片。照片上蒋先生温和慈祥地笑着,向边上聆听的濮先生介绍着子鼎。重约10公斤的青铜子鼎厚重、拙朴,它象征着蒋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敦厚的性格和高尚的人品。
几天后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怀揣几份刊有蒋先生、濮先生照片的校刊,以及杨光亮拍摄的一组照片去拜访蒋先生。穿过树木葱茏的小径,我走进了蒋先生安静的家。濮先生在书房里,蒋先生闻声也从里屋出来,微笑着坐在沙发上。一番寒暄后,我拿出带来的报纸,不料濮先生笑着说:“我们已经看到了。”
看到我一脸诧异,濮先生接着说:“前两天,蒋先生在路上走,他的一位年轻同事远远地等在前面,待蒋先生走过来,他便把刊有我们照片的校报送给蒋先生,于是我们就先睹为快了。”这么巧?大家不禁都笑了。随后当濮先生又告诉我她经常翻阅校刊时,我说:“这期校刊正好是400期”,濮先生诙谐地说:“那我们也400岁了”……轻松愉快的谈话中,不知不觉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因为怕干扰他们工作,我起身告辞。当我看到蒋先生从坐着的沙发上十分缓慢地站起身来时,心中不由掠过一丝担忧。
1999年7月的一个中午,我惊悉蒋先生去世的消息,虽然早就知道蒋先生病重住院,但听到噩耗还是感到惋惜。
光阴荏苒,蒋先生去世已有12年了,每当我回顾自己的编辑生涯,总会想起蒋先生达到的真、善、美融为一体的崇高境界,想起与蒋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
凡事皆有个“度”,我的理解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上限”和“下限”,过之则错,好事也会搞成坏事,即所谓真理多迈过一步也会变成谬误。一个干部执政水平,也可具体表现在对“度”的掌握上,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需要掌握“度”的地方,例如努力工作不能操劳过度;朋友之间玩笑不能伤人自尊;尊重领导用不着点头哈腰;玩物不能丧志;美味佳肴也不能吃得太多……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均含有“度”的哲学。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带来饥荒死了不少人;浮夸风盛行;……。这些都和干部未掌握好“度”有关。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干部和群众在“发展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观念的指导和鼓舞下,取得了经济上的腾飞,全国面貌一新,物质生活水平大提高,但所付出的生态、环境、资源、道德、诚信的代价也不小。起初,我们忽视、宽容了一些消极、负面的现象,何况文革后人们对阶级斗争厌倦了,享受着“和谐”下的平静。当社会矛盾愈积愈多,已威胁到国家民族安全和党的前途,也就是说,有些问题已突破“底线”下限。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出科学发展观;反贪污腐化;取缔低俗文化;分配政策的公正公平……这就体现“度”的要求,工作不能老是“摸”着干,计划要有数,执行要有度,种稻不除草,秋后颗粒无!
上海的公交是方便的,地铁、轻轨、高架、公共汽车、电车、出租车……几乎覆盖了整个城市,那里都能到,公路如蛛网密布,无特殊情况,不需自备车出行,很方便。但存在不足之处,是堵车,尤其是上、下班时,同时生活小区停车位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其实上海已很少见工厂用的卡车,而最多的是轿车,每月投放上海市场轿车在8000辆左右,一年约十万辆,于是不断修路、拓宽,连带拆迁,仍跟不上车辆的增长,轿车又不能停产、减产,否则影响GDP,汽车厂工人下岗,相关企业众多,形成连锁反应,最终影响稳定大局。这个结扣领导何解,只能仍旧边摸边过。加之派生出的挤占人行道、自行车道的矛盾,居民甚感“行路难”。说到此,还有养狗来凑热闹。如今发展宠物行业,不仅形成人狗争道,还有狗随地大小便无人管,生活小区周边人行道上狗屎到处都有。人的文明有进步,随地吐痰大小便极少了,却又换成狗,写标语喊口号对狗无用,还得教育人。
上海有2200万人工作生活,平均空间已很少,真是寸土寸金,住房已是一个社会问题,汽车拥有量增长极快,车位矛盾已显著化,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日益严重。近日看报,美国战后迅速成为汽车社会,当时城市规划是严格规定新楼盘的车位下限,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环境的压力和城市的超载,一些城市改成对车位设置上限。目前美国的城市把新楼盘的标准降低到两户一车位,我国大城市为何要追求一户一车位?“度”是随着发展和变化需要调整的,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太快了,上海十个郊县本为解决市区副食品蔬菜供应,目前都城镇化了,副食品要从邻省或更远处运来,小菜能不涨价吗?运费必然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以上拉扯这些均是身边感受到的问题,国计民生也是这些事的集中表现,不知上海今后要发展成一个多大的城市。上海发展的“度”在哪里?总不会是“吴越一统”吧,目前凸显的都市病,是过去城市规划中缺少科学远见造成的,又将如何解决?城市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为发展提供良性的框架,为居民创造安全舒心的环境!
要在“感”字上下功夫
“要重视文化建设和发展”,最近成为我们工作中的头等大事。这是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思想工作者十分高兴的大喜事。本文拟从文化建设层次谈谈如何实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文化建设和发展中首要任务是什么呢?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是思想建设。那么,当前思想建设的内容又是什么呢?当前的现实又告诉我们,是道德观念的建设。笔者认为,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贪污腐败、欺诈造假、唯利是图、趋炎附势等等丑恶现象,道德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当然不是唯一的,但却是必要的)。
当前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规范和实施方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核心内容有两个,教育规范有三个,实施手段有一个。
(一)道德教育的两个核心内容是:“博爱”和“诚信”。博爱包括“大爱”即爱人类、爱人的生命、爱大自然、爱祖国、爱民族、爱社会;也包括“小爱”即爱父母、爱子女、夫妻相爱、爱兄弟姐妹、爱邻里等等。诚信包括讲真话,不讲假话、空话、套话,也包括讲信誉、守信用,不造假,不欺骗等等。
(二)三个群体教育对象的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规范和家庭美德规范。
(三)道德教育实施的手段是什么呢?
历史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思想观念的建设,要在“感”字上下功夫。法律(守法)观念是靠外力灌输和威胁力量,激发人们(包括犯法的人)树立起负罪感和耻辱感。有些宗教也是靠“原罪说”引导信徒去遵守戒律和道德规范的。
道德观念更是要依靠激发人们内心的要求,从而自觉地树立起来的。例如爱国观念,它是靠大量中外古今优秀传统事例(包括人和事)的长期启发和薰陶,激发人们树立起民族的自豪感,从而产生爱国热情和信念,它不是靠灌输几句爱国“口号”所能达到的。在三个群体对象进行道德教育里,如何在“感”字上下功夫呢?
(1)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应激发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树立职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如对教师,应激发他们树立做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对医师,应激发他们树立做一个“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者和白衣天使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对公务员(干部)应激发他们树立做真正人民公仆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对知识界,应激发他们树立做代表“时代良心”、“民族脊梁”、“前进号角”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无上的光荣和责任会有力驱使各行各业人员更自觉地遵守本行业的道德规范。
(2)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时,应激发市民或村民树立起做一个“合格市民”、“合格村民”的观念,不能沾污“合格市民”、“合格村民”的荣誉称号。社会公德还可以缩小到一个学校、一个企业,让一个学生、一个员工,树立起做一个“△△学校”的学生为荣,做一个“△△企业”的员工为荣,不能沾污学校和企业的声誉。这样,有光荣感和自豪感的市民、村民、学生、员工,就会较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校校规、工厂厂规了。
(3)在进行家庭美德教育时,要激发父母树立爱幼、抚幼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勿忘爱幼、抚幼是父母的天职和崇高职责。要激发子女树立尊老、养老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勿忘中国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重温“香九龄,能温床。孝于亲,所当执。”(《三字经》)是有意义的。要激发夫妻树立“互敬、互爱”(还有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幸福感。要经常读读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举案齐眉”等感人故事。家庭各成员有了责任感、荣誉感、幸福感,就能更好更自觉维护家庭美德的各项规范和要求了。
总之,树立当代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要靠传播“博爱,诚信”两个核心内容;要靠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方法;要靠真实、朴实、翔实的众多先进人物和大量生动事例来启迪;要靠优秀的中外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人名人的箴言、格言、珍言来哺育。更要靠激发人们内心的自豪感、责任感、荣誉感、光荣感、羞辱感、负罪感来建立。我们不能再靠那种宣读八股式的道德教科书,去进行道德教育了,实践证明此路不通。只能靠感动。古人云“人皆感化(《晋书&华谭传》)”,这是至理名言。
喜迎水电菜场闪亮开张
今年五一劳动节,复旦凉城宿舍区比邻的水电菜场装修一新闪亮开张了!它是百年老字号三角地菜场的一个分场,使附近10个居民小区1万多人受益,解决了长期困惑我们的买菜难买菜贵的老大难问题。我们复旦凉城宿舍区教职工和家属(约1500户、4000人)衷心感谢上海市政府和虹口区领导为此作出的巨大努力,感谢市府菜篮子工程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实惠和温暖!
水电菜场是一个占地约1000平方的室内标准化菜场,菜场的布局很有创意:外墙正侧面分布着一间间门面店,便于购物,如:清美面点、山林熟食、东北大米、沈大成糕团等。走进菜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菜场,摊位分隔得井井有条,只见顾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生意兴隆,再仔细环顾四方,这里供应的都是品牌产品,如:爱森和松林猪肉、精品海鲜、肥西老母鸡、好得睐方便菜、正大食品和曹安精品总汇等。菜场中央有许多蔬菜摊位,青菜、芹菜、茄子、番茄和胡萝卜等,品种应有尽有,并且都分检得干净整洁,是顾客乐于光顾的摊位。而售货员服务也很热情周到,主随客便,价格合理,让大家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使居民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喜气洋洋。有一位老教授的话也许能代表居民们的感受:“在家门口能买到放心菜,而且价格合理,我们也就满足了。”居民们希望菜场能保持这个良好的势头,不断改进,越办越好!
水电菜场有如今这样可喜的局面,恢复往日的辉煌,也是走过一段弯路的。回想十年前,为复旦小区配套建设的标准化室内菜场曾经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当时不仅摊位多、品种齐全,各种蔬菜、鸡鸭、鱼、肉、虾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也适中。一大清早,菜场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生意兴隆,与此同时,菜场周围的饭店,小吃店和超市也是门庭若市。然而这几年,人们发现这里渐渐冷清了,而且一年不如一年,大多数摊主因为摊位费贵、顾客稀少、经营困难而一个个退出。到后来,一个偌大的菜场仅剩下几个摊位惨淡经营,面临关门的危机。居民们只得舍近求远到车站北路和广灵四路菜场甚至到江湾镇去采购,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者更是叫苦不迭。形势逼迫我们去寻找个中原因,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菜场的经营模式出了问题,由于层层承包的结果使菜价虚高,生产者和顾客两头都吃了亏,而其根本出路是通过政府扶持,让菜场回归公益,减少流通的中间环节、让菜价降下来,让生产者和顾客都受益,这方面广灵四路菜场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该菜场自从隶属三角地菜场集团后,经营得红红火火。我小区居民去实地体验后非常羡慕,许多居民感叹道:“什么时候我们的菜场也办成象广灵四路菜场那样就好了!”我们的愿望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并立即落实了整改措施。行动之快,措施之果断反映了政府及各级领导对群众呼声和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
我们复旦凉城宿舍区教职工决心努力工作,构建民主、自治与文明和谐的小区以报答市、区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关怀!
好邻居,胜似亲人
我的两个儿子先后于1989年、1999年赴澳洲&悉尼工作并永居。他们替我们老夫妇也申办了父母赴澳定居手续,2008年正式批下来。我们虽眷恋祖国,并非常怀念为之服务一生的复旦大学附中以及众多的亲朋故旧和可爱的学生们,但因毕竟年逾八十,饮食起居需要子媳照顾,只有于2008年7月依依惜别浦江,移居悉尼(仍保留中国国籍)了。
我原来居住在国年路复旦大学第三宿舍,家中虽无值钱之物,但藏有我视同珍宝的五千册藏书,所以不便租借出去,而且一旦租借出去,我们和两个儿子不定期返沪探亲访友时,就有许多不方便。但是空房子需要有人照管;另外,上海、北京有一些单位和亲友仍会赠送一些报刊或信件给我们(寄到复旦三舍来);还有,我们的退休金的领取和换汇工作,也得请人帮忙;等等琐事,令人烦心。
正当我们徘徊犹豫时,住在我们楼下的好邻居李继朗老师(原复旦大学电子厂厂长,现已退休)和他的夫人孙惠娟老师(原复旦大学电光源系教务员,现已退休),他们居四楼,我们住五楼,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卢老师、师母:你们放心到澳洲去吧!这里的房子,我们会替你看管;其他一切事务,我们会代你办理。”一股暖流顿时热透我们全身。我们立即写了一式两份委托书给他们,彼此签了名。此后两年中,李继朗老师夫妇真是全心全意地代为照管一切:向电信局代办电话停机留号、停止电脑上网手段、代付水、电、煤气费、代取报刊及各方来件;根据我们请托,代为领取退休金换成澳元汇寄给我们,将常用药品托人带给我们;以至房内有些设施损坏,主动请物业派人来修理,电视机增设机顶盒,请复旦大学电教组来代装。一件件,一桩桩,无不安排得十分妥贴。尤其可贵的是他们非常认真、负责、高效,我们先后通了数十次长途电话和电子邮件,好几次都是我们电话或发E-mail委托他们代办什么事,我们并没有限定日子,可是第二天或第三天就复电说已经办好了。真是比办自己家里的事还要上心!我们都为能有这样的好邻居而感到非常幸福。
2010年8月,我们返沪参加复旦附中建校六十周年校庆,他们在我们抵沪的前一天就主动替我们打扫房子,甚至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还爬高替我们将玻璃窗擦干净(真是于心不安!)我们原以为两年不住人,一定尘封灰积,结果是窗明几净,清洁非常,这都是他们的心血啊!见面的第二天,李老师立即将两年来代收的一大捆信件,几大包报纸、杂志,还有代支代付款项的明细账及单据(一清二楚,毫无讹误),代管的证件、存折一一交给我们。李老师夫妇真是比亲人还要亲哪!我们从澳洲带回一些土产送给他们,他们起初一再推辞,后来勉强收下,就想法买另外一些东西还送我们;这年除夕,又特意邀请我们和他们一家及孙惠娟老师的妹妹孙惠珍(也是复旦附中的退休职员)一起到复旦大学教授餐厅吃年夜饭,完全是一家人了。
回沪之初,我们因电脑、电视机、热水器都已改装过,不大会使用,只好下去敲门,请李老师帮忙,他们总是有求必应,看成比自己的事还重要,立即上楼来指点,果然“妙手回春”,立即可看可听。由于我们年老、记忆力差,用过后又忘了,或者敲错健盘、或者掀错开关,又不亮不响了,只得又去求他,最多的一天竟达六次,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但李老师总是随叫随到,毫不厌烦;孙老师更是催她丈夫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计,上来替我们“修理”。似此真情厚意,又岂是我这支秃笔所能表述于万一!
2011年2月,我们回澳洲,临行前李老师主动替我们打包,他心灵手巧,发明了一种称行李份量(因航空公司不能超重)的小窍门,把行李包打得十分稳寄存妥贴。从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这一年间,我们还同上次一样,将上海的一切都委托给李老师夫妇,他们也同过去一样,全心全意为我们照料好一切,慈不赘述。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这一年中,我们之间的友谊更发展、更巩固了,每逢过年过节,李老师总是主动发电子邮件道贺,并将别人发给他的录象幻灯片转发给我们共享;还将某省高考学生得满分的作文转发给我评析;古人咏元宵佳节的诗词供我们欣赏;及时告知上海工调信息;如此等等,该是怎样的一种关怀体贴啊!
今年三月中旬,我又回上海小住三个月,处理一些诗、文稿。同样,他们在我们返沪的前一天,已将我们的房子打扫得一尘不染,并代为开通电脑上网(要跑到五角场电信局办理)和水、煤、电话,并代向“复旦泉”订好一桶饮用水,让我们一到家就能安享;还再三叮咛,要买什么东西,可让他们代劳。特别是我们返沪一周后,饮用水将用得差不多了,我们自己尚未发觉,又是李老师主动上楼来提醒我们,及时打电话叫“复旦泉”送水。事情虽小,但其中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多么亲切的照顾啊!
古人云:“远亲不如近邻”。我说:“好邻居比亲人还亲,我们同李老师夫妇真是比兄弟姐妹还要亲。”复旦附中的同事们说:“你们有如此好邻居,真是前世修来莫大的幸福!”
猜猜“成语”
4.冰箱里说话
5.五只手指
6.夏天发抖
7.齐呼口号
8.军事论文
9.缺货通知
10.满身疮疤
11.全部答错
12.航空复工
13.下次开会日期已定
14.口头通知,不用书信
1.颠倒黑白
2.心中有数
3.深不可测
4.冷言冷语
5.三长两短
6.不寒而栗
7.异口同声
8.纸上谈兵
9.言之无物
10.体无完肤
11.一无是处
12.有机可乘
13.后会有期
14.言而无信
竹林中的祥瑞亭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言:“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于潜僧绿筠轩》)自古松、竹、梅,被文人雅士称作岁寒三友,因此翠竹往往成了他们钟爱和吟诵的林木。据古籍《世说新语》一书记载,一位名士暂住他人空宅时,便令人在宅边种竹,问他为什么,他就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这个传说,表明古代人对翠竹的偏爱。古今诗人画家也常把修竹作为吟咏和绘画的对象。故江南园林里大都有丛丛竹林,名人庭院也栽植不同品种的竹类,为景观添秀色增品位。
沈湖生态农庄里也栽植了一大片竹林,绿意葱葱地簇拥在观海桥北面的一座小土山上。从观海桥边的曲径步入竹林,路旁藤萝丛生,让我有一种“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衣裙”(李白)的诗意感觉。待登到竹林最高处,赫然显现一座四角凉亭,亭内设置平板木凳,四根栗壳色亭柱,撑起攒尖亭顶,显得轻巧淡雅,与丛丛翠竹浑然一体,颇显幽静绰约之趣。望着亭檐上木牌刻的名字,方知此乃“祥瑞亭”也,为农庄园林中之一景。
我走进祥瑞亭,顿觉清风拂煦,竹影婆娑,身入画境。虽说这片竹林的栽植时间不过三四年,还未能形成繁茂苍翠,却也成行连片,绿意盎然了。由于此亭建在土山上,居于农庄里的最高处,站在亭中可以俯瞰远眺,周遭风光尽收眼底。西边远处映入眼帘的是上海在浦江镇建设保障性住房的高楼群,北面隐约可见外环高架路,东边便是牌楼村的小桥、流水、人家,南边有大片果园、丛树和菜田,一直伸延到远方。
沈湖生态农庄正好落座在这片田园风光、又夹带现代气息的建筑之间。触目所及,它既有江南园林的布局造型和淡雅色调,柔美的小桥、流水、湖泊和花木,又有两组典雅的粉墙黛瓦建筑,给人一种幽静、雅洁、含蓄的自然美感。但沈湖生态农庄,又不同于一般城市里的园林,它的面积要大得多,占地八百多亩,从祥瑞亭上可以尽览农庄南、北两区的景色:北区的日式小别墅,绿草如茵的高尔夫场,远处高坡上的茶园,能够漂流的河道,成片的菜畦和苗圃,尽显旷野生态风情;而南区则有餐饮、住宿的庭院和青草湖、荷塘、果园、稻田,又是一番乡间田园的景象,此亭真乃眺望观景、休憩幽思的最佳处所。
我在祥瑞亭展望了远近风景之时,不禁想起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及其山水游记《醉翁亭记》来了。欧阳修是唐宋古文运动八大家之一,当年他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后因直言政事,于庆历5年被贬为滁州太守,次年与友人来到山中一凉亭饮酒,遂作《醉翁亭记》,描绘周围山野景致和自己醉酒的情怀:环滁皆山、林壑优美、蔚然深秀、水声潺潺,“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太守则与众宾朋豪饮,“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斛筹交错”,饮成醉翁。这太守宴与民同乐场面的描述,读了实在令人心醉。
故而,我想农庄里的这座祥瑞亭,虽然不能同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同日而语,但农庄内外的诸多景观也别有情趣,倘若与几位友人携酒带肴,来此赏景小酌,或者共品一壶清香四溢的龙井,也该有同样欢乐的心境吧?掸落身上的红尘,回归自然的清净,体验都市里难得的乡野韵味,可谓闲云野鹤,云卷云舒,宠辱皆忘,宁静致远。情感是物质的依托,内心静不下来,人生就得不到滋润;总得忙中偷闲,抽空告别忙乱,生命才能鲜活起来。
当然,当年欧阳修写《醉翁亭记》,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其实难掩他被贬后内心深处的抑郁之情,有一种类似陶渊明“归去来兮”的感慨。当今官场、情场、商海里的失意之人,如若来此祥瑞亭,可以用清新的空气洗肺,用灿烂的阳光晒心扉,用翠竹拂去烦恼和忧愁,忘却辗转尘世的劳和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写下的《满庭芳》蕴含深意:“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得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天地悠悠,潮起潮落,人生中总有不尽意之事、心情落寂之时,不妨来沈湖生态农庄歇歇脚,到祥瑞亭观观景,消融心中的块垒,收获“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情致,何不潇洒走一回!
来吧,朋友!沈湖生态农庄里的祥瑞亭,会给你带来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我家住处距江湾镇近在咫尺,通过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桥——韶嘉桥,就进入了江湾地界。
江湾镇以虬江蟠曲而得名,相传宋建炎四年(1130年)民族英雄韩世忠抗金时,中军驻此,部分家属随之落户,逐步形成小镇,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2009年,欣逢“迎世博”之际,丰镇公园大兴土木,以韩世忠良将为纪念主题,改“丰镇公园”为“江湾公园”,修园怀古,利物灏气,扬民族之风,铸城市之魂,丰茂之园,其华烁烁。
当我们进入江湾公园之时,韩世忠的巨大塑像呈现在面前,英雄迎风昂首,身披魁甲战袍,极富震撼力。其左边是旗桩遗韵,高约丈余,以架大众,昔日旌旗招展,而今旗独山寺,兵场遗韵,雄风犹存。令人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阔场面。右边是蕲王府石,韩世忠一世忠烈,被封蕲王,赢得身前身后名。此蕲王府石,有比咤风云之威,横布苍茫势。一步岩更显气贯长虹。
江湾源正面有江湾公园重修记,两边的对联为“虬江蟠曲波浪远,良臣骑乘日月长”。江湾源的背面是春江花月夜的大型山石盆景,蔚为壮观。
鼓仪亭是根据韩世忠之妻梁红玉生平而筑,该亭飞檐为凤凰之尾,寓为浴火凤凰,石桌石凳皆为鼓状,梁红玉曾于抗金中亲执战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鼓仪亭的一副对联为“然而青史丹心,也是红装翠袖”。该对联寓意深刻,让人遐想无限。
春夏秋冬,四季石景,五谷丰镇,南国冬梦。
“五谷丰镇”是四季石景之一——秋景,寓意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安和泰,黄石布景,蕴含金色的秋天。
五谷丰镇的旁边是点兵台。韩世忠屯兵江湾,点兵八千,以少击众,金兵溃败。英雄劲族,可见一斑。如今东风浩荡,红枫满目,兵台古风,激扬岁月。点兵台的对联为“日常总随铁甲伴,晓来常骑马鞍眠。”这是韩世忠英雄生活的真实写照。
江湾公园占地约16亩,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园内曲径通幽,绿树成荫,清风怡人,园内景阔,是一处供社区居民修身养性的绝佳风水宝地。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社区居民在园内跳舞,打太极拳,锻炼身体,其乐无穷。
淞沪铁路位于上海市区东北部,始建于1876年,原名吴淞铁路,是我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淞沪铁路江湾站位于虹口区北部、江湾镇纪念路、车站西路交汇处,是全国铁路网中最古老的车站之一,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目前这一历史旧址向社会开放,成为区域内又一城市景观。我们到江湾站乘地铁3号线时,亲眼目睹136年前建设的这条铁路,对比新旧两条城市交通线,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江湾镇的奎星阁,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两层宫殿式砖木结构,尖顶八角型雕花窗,寓意“奎星高照,福泽乡里”,文人墨客常聚阁论文吟诗,1921年塌毁,2002年重建于万安路护城河畔,是一座八角亭,十分雅致,百看不厌。奎星阁有一副金粉书写的对联:“奎阁重新四面轩窗宜小坐,故乡依旧一湾风月此平方。”一年四季,经常有人在此唱地方戏曲,自娱自乐,围观的人不少,自得其乐。
韶嘉桥是一座古朴大方的廊桥,造型别致,古色古香,横跨在护城河上,河畔绿树成荫,垂柳依依,夏天在此桥纳凉,非常惬意,心旷神怡。每当我们路过廊桥,眺望河畔旖旎风光,心情愉悦无比。
舫曲蟠是一座石舫,造型美观,绿色的琉璃瓦在和熙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其倒影映在水中,显得格外美丽,有人在此拍照留念。舫曲蟠常有小型文娱团体在此排练节目,或“发烧友”自娱自乐,引来路人驻足观看。
万安路斜塘河桥亭,周围树木茂盛,绿树成荫,两方太湖石圪立亭的两侧花园中,极富诗情画意,亭的立柱用隶书写的一副对联“百业兴旺斜塘河岸春意盎然,万家安居江湾古镇风光无限。”在亭中小憩,别有一番情趣。
江湾镇的三观堂是明末建筑的农村寺庙,是目前境内唯一存在的古寺院。1990年,三官堂重修,对外开放,堂内供奉千手观音等塑像。大门口“三观堂”三字由明旸法师书写,反面由书法家严艺琳居士题“清静佛地”四字。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信众来此烧香拜佛,相当热闹。江湾镇的基督教堂于2009年建成,原来是基督教景灵堂江湾会点。目前教堂有1500个席位,每周日基督教徒来教堂做礼拜,上午两场,晚上一场,信徒满堂。
如今的江湾镇属虹口区,旧貌换新颜。现代化的生活设施齐全。老街万安路保持原来的古朴风貌,小吃店比比皆是。现代化街区新市南路,商店林立,银行、医院、学校、书店、邮局、超市、饭店、菜场等错落有置地分布在街道两旁,一应俱全,便民服务,镇上的居民安居乐业,过着怡然自得的幸福生活。
社科部 戴卫国
春姑娘以她曼妙的舞姿,展示了一幅阳光明艳、天蓝水清、万物生机勃发的七彩画卷,我们悠游地来到浙江临安的昌化瑞晶石花洞。
石花洞乃几亿年的神秘溶洞,运用高科技手段改建而成。进入位于洞内最高处是第一洞厅,建有一座高达十八层楼高的“天梯”,两边建有观景平台,放眼观望,奇景尽收眼底。“山峦起伏”、“银河飞泻”、“三潭映月”、“百舸争流”,走下几个台阶,又是“仙鹤”、“金鸡”、“大象”,栩栩如生。转而二洞厅,在幽幽灯光的映照下,泛出柔和的光辉,石壁上36000朵石花展在眼前,有的像娇艳的珊瑚花,有的似怒放的银丝菊和珍贵的墨菊,还有相依相偎绵簇的花团。最为奇特居然还有“花树”,无数“花朵”在钟乳石“树干”上绽放,让人忍不住想摘上一朵,可这是只能看不能碰的“国宝”哦。
除了万朵石花,洞里还有三大奇景:三洞厅,有一根高达两米的“音乐柱”,只要用手掌轻拍便会发出悠扬的钟声;四洞厅,又称“豪宅”,门口有一根高约12米的“罗马柱”,好似用金玉铸造而成,屋内有一张“玉床”,架着一顶精致的“罗帐”,也许是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吧;五洞厅,又称“云朵”,在离地两米多高的洞顶,抬头仰望,片片“云朵”舒展飘逸,分不清是云还是石呢。
如此奇景,大批游人连赞:“美哉,美哉!”堪称世界绝无仅有的“地下花园”啊!
2011年5月20日至23日游黄山,住我校黄山休养院。那里的风景超凡绝伦,接待热情周到,给我们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久闻茶庄谢裕大,未到黄山先问茶。
猴魁①躍上新台阶,世博排名第一家。
屯溪老街历史长,游人如织采购忙。
桔井流香②多驻足,徽州文化映心房。
太平湖所见
太平湖水波连波,景观疑是千岛湖。
渔翁结伴忙垂钓,水清③不知鱼有无。
宿黄山休养院
山间一夜雨,溪水已增加。
不息潺潺流,声声道个“早”!
山中有雨喜听琴,溪水兼程唱不停。
不知流向何处去,归期能否伴我行?
注:①指黄山名茶之一太平猴魁。在2010年世博会的世博用茶评比中名列第一。
②屯溪老街有家同德仁国药店,它建于光绪年间。“桔井流香”书于店堂竖匾之上,赞誉医道和医德。
③古人说:“人至清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
壬辰三月,春风送暖,万物复苏。当此大好时光,我们一行二十余人,登上了皇家加勒比之海洋神话号国际游轮,乘风破浪,东渡扶桑。既感受福冈的人文气氛,又见到鹿几岛火山直插云霄。浴足于温泉,能爽身健腿,洗手于太庙,可祈福寿安康,浅尝东瀛美食,选购日本之礼品。船舷春风拂面、中庭音乐舒心。餐餐美味佳肴,夜夜歌舞杂耍。船长鸡尾酒会迎宾,泳池出水芙蓉夺目。悠闲时卡西诺里喂喂老虎,有兴时免税店中淘淘心仪。
同行者大都是化学系共事半个多世纪的老朋友,再次相聚,弥足珍贵。春蘭秋菊,情深谊长。且多共同语言,好似一家人的大聚会,开心异常。大家都感到享受了一次豪华的游轮之旅。大家都认为对我们这样年纪的老人,不失为一种绝佳的旅游选择。恐日久淡忘,特记之以存忆。
——文艺复兴的摇篮
13—14世纪的意大利是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15—16世纪文艺复兴勃然兴起。而以古代文明著称于世的中国,此时对中国之外发生的事情全然不知,虽然郑和七下西洋,却没有到过欧洲,也没有接触过文艺复兴。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形成了非凡的创造性和百花齐放的艺术形式。1552年,利玛窦来到中国,开始了“西学东渐”传播天主教,也带来了西方的新观念和科学技术。他在明朝做官和传达西方文化长达28年,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观念,但是明末清初,当权者不重视西方的文艺复兴,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我游历了西欧和南欧,感受最深的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那里随处可见艺术雕塑和风景名胜。佛罗伦萨(Florece)位于意大利的中北部,阿尔诺河畔,是亚平宁山脉环抱的一座丘陵山城,是覆盖在橄榄园和葡萄园下的城市。15—16世纪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佛罗伦萨又是文艺复兴的摇篮,是马基维弗利、米开朗基罗和麦第奇家族的故乡。文艺复兴时代的博物馆,如乌菲齐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家美术馆,1581年由麦第奇家族创建,也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艺术博物馆之一。里面陈列了文艺复兴时期最耀眼的珍宝,收藏品达2500件之多,是全世界收藏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最丰富的美术馆。这应归功于麦第奇家族,他们崇尚绘画、雕塑和各种建筑艺术,再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精神,搜集、珍藏的大量艺术珍品成为传世之作。麦第奇家族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主要的艺术资助者,麦第奇家族统治佛罗伦萨三个世纪之久,形成文艺复兴的殿堂。当时的大师如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丁托雷托、唐纳素罗、布鲁纳、罗斯基等,都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珍品。在文艺复兴的历史记载中,特别提到皮特拉克和薄伽丘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最终发展成为了席卷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追求权利及自然美,给人类社会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使人们回味无穷。
佛罗伦萨又称为石雕城,这里的建筑物几乎都是意大利最美的花岗岩和大理石构成,这座城市好像是从岩石上拔地而起的,各种建筑物上都有着各种雕塑与绘画,体现出文艺复兴时代的特征。仔细观察数不清的各种艺术杰作,真是一座充满着艺术瑰宝的城市。
圣母百花大教堂是大理石垒砌而成的建筑,以红、白、绿三色大理石构成了大教堂的主色调,这也是意大利国旗的色彩。它主要由大教堂、洗礼堂、钟楼三部分组成。大教堂从1296年开始建筑,历经150年才峻工,内部全是精美壁画、彩色玻璃,神坛上放着各种圣器和陶器。它的最大看点之一是穹顶。大教堂的八角形穹顶是世界上最大的穹顶之一,穹顶内径墙面绘制的是著名的《末日审判》,是16世纪画家乔尔乔&瓦萨里的作品。看点之二是钟楼,也叫乔托钟楼。钟楼高85米,有414个台阶,每一层楼的过道和室内,雕塑与绘画体现出人类的创造与艺术。钟楼也是佛罗伦萨城的最高建筑,是由达芬奇的老师、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的乔托大师于1334年开始设计并监督完成的。大教堂的看点之三是洗礼堂黄铜色大门。门上有10块浮雕,浮雕画面表现的是《旧约全书》故事,这10块浮雕是著名雕塑大师季陪尔底用时21年完成的杰作。当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走到这里时,也惊叹这漂亮的大门为“天堂之门”。
建于1868年的米开朗琪罗广场,米开朗琪罗雕塑像矗立其中,它的下侧是雕塑《昼》、《夜》、《晨》、《暮》的青铜复制品,这四座雕塑的原作均是米开朗琪罗为麦第奇家族陵墓作的大理石雕像。
另外,在市中心有个雕塑广场,有很多有名的雕塑作品,如科西莫&麦第奇骑马青铜像、海神喷泉等。海神喷泉是一组雕塑群,由海格力斯和凯克斯、珀耳修斯杀死蛇发美女美杜莎、大力神杀死人头马等组成。
佛罗伦萨是一座艺术之城。全市共有40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除了乌菲齐美术馆外,皮提美术馆也举世闻名。世界第一所美术学院、世界美术最高学府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蜚声世界,意大利绘画精华荟萃于此。佛罗伦萨是歌剧的诞生地,有佛罗伦萨歌剧院。圣十字教堂,它也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这座被称为“意大利的先贤祠”的教堂,里面安葬了为数众多的意大利文化和艺术史上最杰出的人物,如但丁、伽利略、罗西尼和马可尼。阿尔诺河上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廊桥,称作老桥,也是佛罗伦萨的标志之一,最早建成是在古罗马时期。但丁故居也藏在佛罗伦萨的深巷之中,1265年但丁就出生在这里。1292—1293年,但丁就在这座故居的小楼上写出了他的处女诗集《新生》和《神曲》,被称为文学的始祖。作品献给他终身热恋的女子贝娅特丽齐。故居门前的石头小路上,一方直径约30公分的但丁头像不可思议地刻在地上,令所有的参观者均驻足于此,无一不面对脚下这石刻头像顶礼膜拜。
佛罗伦萨也是意大利文化中心,有大学,还有艺术、文学、科学研究院与图书馆等,堪称意大利的“文化首都”。
佛罗伦萨更是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来意大利旅游不去佛罗伦萨就等于没有到过艺术之都,你会感到遗憾的。
在苏格兰感受自助游
2012年1月,我们送外孙到苏格兰读书,在苏格兰北部逗留两周。我们以埃尔金(Elgin)为点,在其周围旅行。英国每个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都有i为标志的旅游咨询中心,我们初次到苏格兰,人地生疏,也不知道哪里是景点,根据旅游指南到旅游咨询中心,接待我们的是位女士,非常热心、不厌其烦地有问必答,时而拿出景点介绍,时而拿出地图,时而拿出交通时刻表介绍他们所辖的旅游地区的出行办法、交通、旅馆等。当我们要求给我们订旅馆时,可能她不会上网,便请来两位女士帮我们预订旅馆,我们要求价格便宜点、离车站近一点的,查了不少旅馆,确定后便放大地图告知我们旅馆的方位,然后用信用卡帮我们订房间,前后近一小时。丰富的旅行资料和咨询都是免费的。在苏格兰高地的一个小镇阿维莫尔(Aviemure),我们又到旅游咨询中心,工作人员不但详细地介绍该地区的旅游景点,告诉线路、给资料、地图和乘车时刻表,当我们提出可否寄存行李?他说:“我们没有这个业务。”再问:“什么地方可以寄存行李?”“没有!”也许因为我们年纪大,从中国来,问我们有多少行李,我们给他看两件双肩背包、一件提包,他说:“等一下。”便进去查看,出来后说:“请跟我来!”于是把我们的三件小行李放在放杂物的小房间里。我们对这种完全免费服务的旅游咨询中心的印象是:热心、耐心、详尽、周到。来英国前的许多担心全都消失了,有这样的旅游咨询中心和热心的苏格兰人,以会说一点点“洋泾滨”英语的我,也敢独闯英国自助游了。
苏格兰人热心。有一天早晨,我在埃尔金的街道上拍照,一位中年男子问:“来拍照?”“是,我来自中国。”他便用中文说:“你好!”指着一个方向说:“那里有好风景。”中午在旅游咨询中心又遇见他,他与妻子逛书店(旅游咨询中心在书店里),我们彼此打招呼,他介绍他的妻子,我说:“我们想去因弗内斯(Inverness)。”“很好,很好!”下午,在十字路口,我们不知道回旅馆的路,正想找人问一问,又巧遇他们夫妻俩,他详细地告诉我们怎么走回旅馆。一日三遇,真是缘份。每天早上在路上遇见行人,要么互道“早安”,要么互相点头微笑;向警察问路,他特地领我们走一段路,直到看见拐弯处再告诉我们怎么走。我们要到阿伯丁(Aberdeen)机场是晚上九点多钟,一起等车的乘客上了车又下来两位女士,可能怕我们误了车,问我们去哪里?我们回答去阿伯丁,她们就到司机休息室询问,告诉我们去阿伯丁九点半开车,她们便上车走了。从休息室走出一位司机,指着停在路边的一辆客车说:“那辆车去阿伯丁,十分钟后开到2号站台。”每次乘车,到站了,司机会通知我们该下车了;外孙的学校从校门口到宿舍要走二十多分钟,由于路较窄又有积水,每当有汽车开过,我们便站在路边让道,开车人便减速并招手致意,有的以为我们迷路了,还主动停下来问是否需要帮助。
印象深刻的是苏格兰的彩云。一月份的太阳到九点半才升起,下午三点就落山了,五点不到天就一片漆黑。朝霞和晚霞是非常美丽的,彩云一层一层的,色彩多变,尤其是晚霞,即现即失,不留意就看不见了。一天下午在超市购物,偶然往窗外一看,那黑云间夹着猩红的云块,我赶紧冲出门外,拍下美丽的黑、红相间的彩云,我的老伴动作较慢,等她从包里取出照相机走出门外,那一块块的红云已消失,只剩下一块块的黑云了。我们九点左右用早餐,不时地往窗外张望,有一次看到朝霞中有两块彩虹般的五彩云团,起初还以为是玻璃反射的灯光映在云彩上,到室外一看,果真是五彩的云团,美丽极了。每天我们迎着美丽的朝霞,送走多彩的晚霞。
埃尔金的纬度比莫斯科还高,由于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冬天的气温不低于摄氏零下5度,我的感觉与上海差不多。就是天气多变、潮湿,十几天我已感受到这个特点。有一天早晨看到美丽的朝霞,我以为不会下雨,没有带雨具就去拍照片,中午一阵中雨,赶快到公交车站(有长凳和防风雨的玻璃小屋)躲雨,大约半小时,雨后多云,便抓紧时间拍照。又过了约半小时,当有几点雨滴时快步找户人家躲雨,走进院子,两只狗向我狂吠,我看着狗后退,握紧三脚架以应付扑来的狗,快到院门口,狗吠停了,女主人走出来问我干什么的,我回答“我来自中国,来拍照。”“度假?”我比划着:“是的,下雨了,想躲一躲。”我指着一间小屋,她说:“好的。”我就在放着自行车、工具等杂物的小屋躲雨。雨停了,我敲门向主人道谢、告别。下午一阵狂风,那风真大,在小丘上站也站不稳,赶快往下走,又一阵毛毛雨,雨过后天地间现出一丝淡淡的晚霞。
外孙就读的学校在苏格兰北部的小村庄,但稍有名气,我们住的B&B女房东也知道那是查尔斯王子曾经读书的学校。那地方在一般的地图上是找不到的,我们第一次去苏格兰,人生地不熟,学校请出租汽车公司接我们并预订旅馆,从阿伯丁到学校约两小时的车程,学校距埃尔金约十五分钟车程,前面两天都是那家公司接送我们往返学校和旅馆。后来我们都是乘公交车到学校和旅行。较大的镇有公交车总站,总站有到各地的行车时刻表免费供乘客参考,小镇的公交车一到站便开走了。公交车很准时,车站都贴有到站时刻表,有的居民点即便离公路不远,公交车也要绕行到居民点以方便乘客,公交车准时开车,就是早到站也要到点才开走,长线公交车后厢有厕所。可以买来回票,大约比买单程往返便宜20%多,我们从因弗内斯到阿维莫尔买隔天来回票(不知道可隔几天)。可能是冬天,乘客很少,我们到阿维莫尔的山上旅行,上车时只有我们三人,我们下车后便是空车再往山上开。
星级旅馆、小旅馆和B&B(英文“床”和“早餐”的第一个字母),我们很喜欢住在B&B,一来价格便宜,二来感觉像在家里一般。B&B的房间设备和旅馆差不多,只不过有的房间要用在外间的公用洗手间,基本上由房东管理、打扫、烧早餐等。我们在埃尔金一家B&B先后住了六个晚上,与女房东已很熟,我们到他地旅行,把大件行李寄在那里;我们要去阿伯丁,晚上八点多钟才走,那天也没有收房费。旅馆和B&B都供应早餐,有咖啡、茶、牛奶、果汁、鸡蛋(煮或煎)、果酱、黄油、香肠、培根、面包、麦片,有的地方还有水果、鱼等,这些食品高热量、耐饥,午餐也就免了。下午四五点到超市买烤鸡、面包、罐头(汤、牛肉、黄豆)、蔬菜等。我们住的B&B有公用厨房,里面的冰箱、烤面包箱、微波炉住客可以使用,这就是我们的晚餐。
顺便提醒一下:在英国的机场每人只能托运一件行李,在阿伯丁海关要开箱检查外国游客的行李,主要检查中药和食品。
怀念人民艺术家袁雪芬老师
我在上海出生,从小喜欢看越剧,特别敬重袁派创始人——袁雪芬老师,她是我崇拜的偶像。年青时,我受邻居大姐影响,跟着她去剧院看过袁老师演的《香妃》。当时,她穿着紫红色丝绒长斗蓬,戴白绒毛边的帽子,非常漂亮和庄重,唱腔动人,使人着迷。后来,又看了袁老师和徐玉兰老师合演的《西厢记》,唱腔优美,感情真挚,做工到位,令人难忘。
1958年,因爱人关系,我从复旦大学调到大连理工大学工作。1990年,又随爱人工作调动回到复旦,此时我已经退休。回上海,心情特别高兴的一个原因是又可以尽情欣赏越剧,学唱越剧了。复旦是我的母校,为了尽一点报答母校之心,1992年我在工会领导下筹划建立了复旦越剧团,组织师生员工中的越剧爱好者练唱,也到校内和社区表演。
最值得怀念的是,2001年6月14日下午,我们组织的“复旦大学庆祝建党80周年越剧艺术讲座暨演唱会”,请来了袁雪芬老师作艺术讲座。那天,袁老师冒着大风大雨,带着她的高足——上海越剧院一级演员华怡青,由剧院艺术研究室主任黄德君陪同,赶到会场。袁老师为这次题为“越剧改革与党的领导”的讲座,准备了好几天,写了14页的讲稿。她还和我在电话里沟通,连大标题、小标题都仔细切磋琢磨。名家大师如此虚杯若谷,使我十分感动。
当天的工会多功能厅,听众济济一堂,掌声雷动。袁老师的讲演声情并茂,打动了每个人的心。她回忆从艺七十多年风风雨雨、坎坷而又辉煌的路程。解放前,风雨如磐,她历尽磨难,苦苦追求越剧艺术;解放后,她在党和政府支持下改革创新,开辟了越剧新天地;她特别着力培养、提携青年演员。今天,越剧艺术根深叶茂、繁花似锦,袁老师居功至伟。大家为袁老师高尚人格魅力深深折服。她的讲演,不仅是一堂大师亲授的艺术教育课,也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党课。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彭裕文、工会主席熊仿杰和我们一起聆听袁老师讲演。他们和我一起代表复旦师生和复旦越剧团向袁老师赠送条幅,上面书写的是她的名言“清清白白做人 认认真真演戏”。这是表达我们对人民艺术家袁雪芬的仰慕。
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仍深感我们教师要把这句名言作为座右铭,一定要像她那样,做一个高尚的人,认认真真教书育人。
复旦越剧团慰问政民敬老院
初冬的午后弥漫着缕缕暖意,2011年11月26日下午的政民敬老院里越音袅袅,欢声笑语不断。前往这所与复旦大学有着深厚渊源的敬老院开展慰问演出,已经成为了复旦越剧团每年的常规活动。
在老人们期待的目光中,本次慰问演出在老团长程云裳老师的主持下拉开了序幕,首先由敬老院虞院长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复旦居委会孙书记也在百忙之中特地赶来参加慰问演出,大家深受鼓舞!开场节目越歌《唱支山歌给党听》,气势磅礴、寓意深远。随后的越剧选段《送花楼会》清新飘逸,《王老虎抢亲》幽默诙谐,《春香传—爱歌》情真意切,《送信》委婉流畅,《孟丽君—望丹青》深沉隽永。此外,越剧团成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证件遗失补办申请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