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作用

以下试题来自:
多项选择题信息技术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A.信息技术能推动经济的增长
B.信息技术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
C.信息技术有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D.信息技术有利于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善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身心素质
B.文化素质
C.专业素质
D.政治素质
A.信息化综合指数法
B.综合评分法
C.多元分析法
D.少元分析法
A.有利于规划信息化管理
B.有利于信息基础建设的能力
C.能优化配置信息资源
D.促进信息经济的发展
A.科学性与可操性相结合
B.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C.软件和硬件相结合
D.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A.主要成分分析法
B.信息化指数法
C.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
D.信息化综合指数法信息化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信息化对县域经济的促进作用研究
【摘要】:
信息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层的运行单元,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的经济支撑。因此,大力推进县域经济信息化,对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系统理论思想,利用经济增长理论、复杂网络理论与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信息化对县域经济的微观与宏观促进机制。主要工作和内容如下:
(1)总结了国内外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内涵,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接受群体基础素质差、信息化政策环境不健全、城乡信息化差别大等,指明了今后的建设方向。
(2)根据我国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当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县域经济信息化的几种科学发展模式,即资源共建模式、中介服务模式、ASP服务模式和信息入户模式。并用实际例子说明了典型模式的应用状况及其效果。针对信息入户模式,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通过构建农村知识或信息传播网络,从微观上讨论了几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农村农业知识传播的影响。由于知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间接分析了信息化对县域经济的微观促进机制。
(3)基于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根据县域经济信息化当前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并结合县域经济信息化指标构建的依据及其特殊性,本文构建了反映县域经济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六个基本信息要素组成,分别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消费水平、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每个基本信息要素通过不同的指标来衡量。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要素与指标的权重,给出了计算县域经济信息化水平的计算公式。
(4)根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及建模步骤,结合县域经济的特点,分析了河北省某县经济系统中信息化水平与各产业要素的因果关系,建立了县域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测定模型所需要的各种参数。在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后,讨论了信息化对各产业产值、劳动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进而从宏观上分析了信息化对县域经济的宏观促进机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TP399-C2【目录】:
Abstract5-9
1 绪论9-2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1
1.2 文献综述11-19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19-21
2 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内涵21-38
2.1 县域经济信息化21-23
2.2 国外区域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内涵23-31
2.3 国内县域经济信息化建设的内涵31-37
2.4 小结37-38
3 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模式及其微观促进机制38-58
3.1 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模式38-41
3.2 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典型案例41-48
3.3 “信息入户模式”的促进机制分析48-57
3.4 小结57-58
4 县域经济信息化测度水平58-77
4.1 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58-59
4.2 县域经济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59-62
4.3 县域经济信息化指标体系构建的特殊性62-63
4.4 县域经济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构建63-65
4.5 县域经济信息化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65-74
4.6 县域经济信息化水平的确定74-76
4.7 小结76-77
5 信息化对县域经济的宏观促进机制分析77-102
5.1 县域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建模77-87
5.2 县域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验证与分析87-92
5.3 县域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预测92-101
5.4 小结101-102
6 总结与展望102-104
6.1 全文总结102-103
6.2 研究展望103-104
致谢104-105
参考文献105-113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13-114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114-115
附录3 河北某县年信息化相关数据115-117
附录4 河北某县年人口与产业数据117-11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冯晓伟,郑循刚;[J];情报探索;2004年02期
王俊,张光宇;[J];情报杂志;2002年06期
韩毅,邓小昭,樊志伟,邬晓鸥;[J];情报杂志;2003年02期
张晋平;[J];现代情报;2004年11期
贾怀京,许飞月;[J];情报学报;1997年06期
都平平,武保民;[J];情报杂志;2002年11期
丛敬军;[J];现代情报;2004年07期
周霓裳;[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年04期
顾潇华,郭春丽;[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年01期
刘灿姣,陈能华;[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毓云;;[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魏福祥;徐渊洪;;[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6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王圣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盛克庆;徐涛;;[A];第六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张战勇;;[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蒋红斌;;[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翟宝辉;;[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温新瑞;;[A];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刘文云;李勇;孙玉伟;耿庆军;;[A];全国第十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潘泉;戴冠中;张洪才;;[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春辉;[N];人民邮电;2010年
唐柳明;[N];人民邮电;2002年
李金声;[N];检察日报;2001年
邓海平;[N];经济日报;2003年
孙爱民;[N];中国电子报;2002年
;[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崔荣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N];计算机世界;2003年
记者朱剑红;[N];人民日报;2002年
荣思远;[N];中国黄金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福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吕繁;[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侯明扬;[D];青岛大学;2008年
赵博;[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许慧玲;[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杜健荣;[D];吉林大学;2009年
高正夏;[D];河海大学;2004年
朱明峰;[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周红燕;[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陈洁金;[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永祥;[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夏军;[D];山西大学;2004年
王华;[D];苏州大学;2008年
曾卫;[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史舒琳;[D];清华大学;2007年
刘禹岑;[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曹海燕;[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周裕文;[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宋琳;[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李金云;[D];安徽理工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信息化方面qc小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