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暴力提升揍空头,隔的什么山?打的什么牛

如何看待170105这两天美元离岸人民币的暴跌? - 知乎877被浏览370101分享邀请回答46711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9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5 个回答被折叠()【政经纵横谈】政经纵横谈微信公众帐号_政经纵横谈最新文章 - 传送门
政经纵横谈
《政经纵横谈》是雷思海的自媒体平台& 【普析金】雷思海:人民币暴揍空头,隔的什么山?打的什么牛?
【普析金】雷思海:人民币暴揍空头,隔的什么山?打的什么牛?
阿拉嘎讪胡
& & & &昨天,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暴涨近1%。端午假期后第一个,人民币多头,就如此空中加油,大超预期。
& & & &至此,去年11月以来做空人民币,做多美元的资金,不论在岸离岸,都统统被套了。
& & & &人民币多头,这3周来,砍杀美元近2%,如此势大力沉,目的真的只是为了吓退早已零落的空头?
& & & &恐怕未必。
& & & &闻旋歌而知雅意。
& & &这一轮反击,看起来打的是美元,但实际上是从另外一个维度,表明国内收紧货币的步伐,可能要比很多人预料的更为坚决。
& & & &1、天时地利
& & & &&其实,任何一种资产价格的涨跌,其最本质的意义,是重新分配。比如某人从银行贷款1000万,买了一套房子。房价将来若跌到700万,那么拿到1000万的人,他未来就等于白赚300万。而欠下银行1000万债务的某人,将因此而亏损300万。这两人之间,财富因资产价格而重新分配了一回。
& & & &汇率也不例外,去年汇率大战的巅峰时刻,人心之所以纷乱,就是害怕自己被抢劫。若人民币真的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很短时间内贬值到7块钱换1个美元以下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持有人民币资产的人,被持有美元资产的人,主动进行了一次财富分配,确切的是说,是被人财富掠夺了。
& & & & &因此,当时某些学者建议,人民币应该一步贬值到位,直接贬值到7比1个美元,甚至更低。我很怀疑,他是否明白,这个背后,是国民财富的重新再分配。那些首先拿到外汇储备的人,将必然是财富分配的大赢家,如果你已经在美国或者加拿大买了一大笔资产,你是愿意看到人民币大贬值的。
& & & & 但是,能够拿到外汇储备大头的人,会是谁呢?不言自明。所以,顶住人民币汇率,咬住美元,是政治要求。
& & & & 很明显,大部人无法拿到多少外汇储备,高层也不可能让这种财富再分配,滑向不可控的深渊。因为,汇率的失守,其严重性远比其他资产价格的失守性质更严重,尤其是在资本不可自由兑换的天朝。
& & & &这也是我当时一再强调,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跌,会止步与6.9一线的一个理由。
& & & &当然,人民币稳住,除了这一财富再分配的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美国经济本身的软肋。
& & & & 2、屠杀空头的外因
& & & & 在看淡美国经济复苏的人当中,一直认为,凭借美国经济复苏本身的动能,美元指数的反弹难以越过103一线的理由所在。而最新的一组数据,就更加能说明这一点了。在此引用下5月28日《一周政经趋势解读》中的一段:
& & &&据美联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工商业贷款增长不仅在持续收缩,而且过去两个月的收缩幅度已高达50%,3月初的年化增长率就已放缓至4%,如今只有2%了,未来几周有可能变成负增长。这种贷款增速之低是2011年5月以来从未见过的,创造了6年以来的新低。
& & & &我们曾经谈到过美国周期可能已经见顶,这应该是全球第一个做出这个判断的文章。终于在本周,我们看到美国媒体发出了同样的担忧。
& & & &我们知道,美国信贷需求中有两大部分,一是个人消费信贷,二是企业信贷。如果再纵向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个人与商业信贷需求阶段性见顶的到来,与美联储加息的步伐,是基本吻合的。
& & & &这意味着什么呢?从个人角度而言,这意味着消费者,当前对于美国加息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加息0.25%,可能就意味着个人信贷的停滞。这背后是什么呢,是居民收入增长预期缓慢。
& & &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则意味着,当前的生产效率总体增长比较慢,所以对利率的上升非常敏感,小幅度上升就会压缩企业的盈利预期,就会减少贷款。
& & & &这两个层面,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美国经济的复苏还是处于一种可逆的状态,温和通胀随着可能转为通缩。
& & & &可以说,这正是美元近期多头疲弱的内因,因为只有让美元贬值一些,才能让通胀起来一点。
& & & 当然也是人民币这次能够轻而易举,屠杀空头的外因。
& & & &3、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 & & & & 因势利导,事半而功倍。
& & & & &&这次离岸人民币对空头的打击,是拿到了几个维度的优势的,而本来离岸人民币实际存量已经很有限了,空头早已零落,只剩几个毛贼,咱们这银行金融机构正规军,机枪大炮一起杀将出去,那自然更是砍瓜切菜一般。但是,势能从来是相互转化的。
& & & & &当人民币对美元位置更高时,也就意味着未来下跌的空间,同时被自己打出来了。
& & & & &更何况,天朝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的高位,并没有变化。这意味着,海外的空头没有了,但是,国内的潜在空头会大面积滋生。
& & & & 有人说,房价大涨已经锁住了居民账户,锁住了它们的存款。所以,可以高枕无忧。其实,这是误解。
& & & &&货币是锁不住的,只是换了主人而已。居民在贷款买房的同时,也意味着居民的货币,转移到了企业与卖房人的手里,一分也没有锁定。当然,相对而言,控制1000个企业的外汇进出账户,要比控制1000万个居民的外汇进出账户要容易得多。这是另外一回事了。它并不影响我们的空头会大面积滋生的逻辑。
& & & &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 & & & 回答是,有的。
& & & &&那就是,你自己就是如来,而只有通达大道的如来,才能真正做到:
& &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 & & &&这个逻辑放在货币与资产维度空间就是,除非你的货币是霸权货币,可以维持一定时间内的货币与资产价格同时高估。否则,汇率与资产价格是不可兼得的。不可能两者同时处于高位,中国也难例外。
& & & & &天朝的金融机构,完全可以把外面的人民币全部买回来,海外空头自然挂掉,这是在离岸市场上坚壁清野。但是,这也意味着我们,进一步堵上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大门。
& & & & 所谓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要让别人持有人民币。而人民币不国际化,那么,中国的进口包括出口,都要经美元资本收割一道的。中国一年进出口规模4万亿美元,这个交易货币通道费方方面面算起来,实际成本可能高达千亿美元规模。更何况,货币受制于人,对易与投资,也就受制于人。
& & & & &4、回归天道
& & &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就只有另外一种可能:此人是有打虎的把握的。& & & &&
& & & & &人民币可以对美元升值,也不是不可以在更高的位置上咬住美元。咬住的前提其实也简单,那就是天朝内部的金融去杠杆。
& & & 只要杠杆警报解除了,人民币自然就可以在当前的这个位置上,开门迎敌。
& & & 顺此逻辑,不难推论,另外一件事情,将是一个大概率: 那就是进一步压制资产的价格,而一线、二线的房价将是考验的重点。
& & & 当然,这个过程必然是进而退一,因为需要防止出风险。但是信用货币增速慢慢下降,大概率在未来几年上演。在今年3月30日的文章当中,我曾谈到,新一轮钱荒将至,未来三年可能看不到头,现在看来,兑现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 & & 其实,这不应叫钱荒。钱荒这个名词,本身就带有偏向性,它有利于货币扩张既得利益者的诉求。实际上,从来就没有钱荒,所谓的钱荒,本质上是对过去几年来的信用货币滥造的约束与回归,那些上一轮信用货币大创造中的狂欢者,希望用这个词,来逼出不断的货币放水,从而为他们杠杆加杠杆的未来,提供源源不绝的韭菜来收割。
& & & &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 & & & &但任何一个要想正常运转的经济体系,不可能长期“损不足而补有余”,因为那意味着通缩与资产价格的总体大崩塌必然来临,因此不时的回归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必然也是智慧选择。
& & &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今天的人民币暴揍空头,更有点隔山打牛的意思。看起来打的是美元,其实是国内的某些过分膨胀的资产价格。它以保汇率优先于保资产的高姿态,从另外一个维度,告诉我们:
& & & & 曾经在货币创造上有多奢华的我们,正在迎来有多理性的那一天。
延伸阅读:
WTF!人民币疯了 连破六大关口 升破6.77 到底发生了什么?
整个端午假期,当很多中国人在一家人团聚吃粽子的时候,人民币空头反而被“包了粽子”。
5月24日,穆迪宣布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跌至6.8901,就在空头正沾沾自喜的时候,噩梦开始上演。接下来几个交易日人民币连续上演“大逆袭”,离岸最大阶段涨幅高达近千个基点。
人民币空头还没来得及在假期喘口气,昨天(31日),又遭遇沉痛一击!
离岸人民币气势如虹,连破六道关口
周三盘中,离岸人民币延续上周以来强劲走势,刷新去年11月以来最强水平,盘中连破6.82、6.81、6.80、 6.79、6.78和6.77六道关口,最高报6.7677!
在岸人民币也不甘示弱,尤其周三,将端午节的休市遗憾一口气补回,兑美元最大涨超400个基点,一度升至6.8188,也创下去年11月以来新高。
这一场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暗战”在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和境外香港离岸市场上演。据此前报道:
虽然外资空头兴风作浪,想做空人民币汇率。不过,这次人民币汇率再度“翻版”了今年1月初的走势——即多头的反攻再度以短期急拉开场。
来自一线交易员的最新消息显示,有迹象显示,本次人民币汇率多头是2017年以来的第二轮反击,主要来自于国有大行等多家中资金融机构一致共识下的携手做多。
此前就有专家乐观预计,人民币汇率可能有1000个基点左右的大幅上涨空间。而如果这一预测成为现实,那就意味着,自去年四季度至今所有用人民币兑换美元的个人投资者或做空人民币的汇率机构,将被抹去绝大部分的“汇差浮盈”。
人民币大涨背后五大推手
按照常理,当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后,人民币汇率应该出现新一轮重挫,但却出现了令人啧啧称奇的“逆市走强”,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趋势呢?
首先,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国内多个部门轮番对此事进行驳斥。在此期间,市场认为中国国家队开始进入汇市和股市。这几天股汇两市出现强势反弹,也就是这个原因。人民币即期、离岸汇率双双走强,而A股指数又重新站上了3100点大关。
其次,人民币出现补涨行情。自今年初以来,美元指数持续下跌,而以欧元为代表的“非美货币”汇率却普遍出现大幅度上涨。甚至连韩元、台币、泰铢等一些新兴经济体都相较于美元出现了5%左右的汇率上涨,而人民币却迟迟没有发动。
再次,央行完善汇率机制 减少市场波动带来冲击。5月26日,交易中心称,近日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汇率工作组考虑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引入逆周期因子的主要考虑是:
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
申万宏源债券分析师孟祥娟、秦泰分析称,近期在岸中间价持续走强,即与央行调整报价机制,弱化前日收盘价的影响有关,其目的即是在美元走弱时期促使中间价走强。值得一提的是,26日下午,就在中心的声明发布后不久,离岸人民币继续震荡拉升,随后涨幅迅速扩大,当天晚上升破6.83和6.82关口。
第四,中国经济当前各项经济指数还算,但是人民币汇率上涨的幅度却十分有限,再加上近期“一行三会”在降杠杆,控风险,这就使得人民币自身有“择机补涨”的要求。
周三最新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2,同上月持平,预期51,连续10个月在荣枯线上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继4月份回落后,5月份PMI指数持平,且连续10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表明经济增长走稳态势进一步明确。
最后,香港市场上人民币隔夜Hibor利率向空头释放“信号”。周三,隔夜 HIBOR涨1573个基点至21.07933%,为1月6日以来新高。
要知道,在今年一月初狙击人民币空头时,香港市场上人民币隔夜Hibor利率最高时曾飙涨至96.629%(年利率)的历史新高。这直接导致了人民币空头在人民币CNH汇价急涨时的大规模“踩踏”。
因此市场猜测,这一次,央行想维护人民币汇率强势地位的意图很明显,并且也在试图警告人民币沽空势力接下去的不要“轻举妄动”。
不过,市场总是少不了不一样的声音。华创债券团队就认为,目前人民币似乎没有升值的基础。从离岸市场看,CNH升值的同时伴随着的是离岸拆借市场的利率飙升,这种以牺牲利率而换来的人民币升值,恐怕也难以持久。
该机构称,人民币升值的时点恰恰是穆迪下调中国主权债务评级的时候,这次人民币升值可能又是一次秀肌肉吧。
受益人民币升值,香港内房股暴涨
这波人民币升值,也让香港内房股价值重估。比如中国恒大,此前已经连续第七个交易日升破历史新高。不到半个月里上涨超80%。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港元。
其他内房股也不约而同地上涨,碧桂园、融创中国均创历史新高。
花旗此前评论称,近期内房股升浪主要由四大因素拉动,包括内地投资者撤出科网股换货往内房股为主的周期性股份,同时愈来愈多净长仓基金加仓“高Beta股份”,尤其企业盈利能见度高及有派息的内房股最受惠,加上空仓回补,以及中国恒大强劲升浪带动。
另据证券时报援引称,内房股持续上涨的原因可能在于互联互通机制下,内地资金持续流入香港股市,这从今年以来港资金持续呈现净流入可见一斑。
事实上,内地资金不仅整体对港股进行扫货,对内房股也格外偏爱。对主要内房股4月以来的持股量统计后发现,除中国恒大外,绝大多数内房股港股通持股数 量都出现不同程度增长。如3月底时,碧桂园的港股通持股量尚为2.07亿股,但到了5月18日,就增至3.48亿股,增幅高达七成。
海外机构上调人民币评级
澳新银行驻新加坡的亚洲研究主管Khoon Goh在最新报告中写道,中国当局想抑制人民币贬值预期的意图很明显,鉴于短期美元偏弱以及中国阻止资金外流的措施,因此上调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今年底预测至6.95,此前为7.10。
该投行称,虽然尚不确定中国调整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是否是对穆迪降级的回应,但是明确的是,当局对于人民币兑美元仅仅是保持稳定并不满足,他们意图抑制人民币指数的下跌。短期来看,中国当局将会成功令市场服从,并保持在岸人民币收盘贴近所设定的中间价。
市场研究副总裁Jameel Ahmad也表示,&5月人民币出人意料地成为外汇市场赢家之一。人民币兑美元升至2月初以来的最高水平。过去一周,美元兑离岸人民币一路从6.88跌至6.80上方,尽管上周 穆迪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并非好消息,但未对人民币产生不利影响。
人民币意外走强背后的驱动因素之一是新兴市场资产本月走势重振。新兴市场 货币被严重低估,马来西亚林吉特等新兴市场货币显着反弹。需要考虑的是从 GDP表现看多数新兴市场经济被低估,这些经济体未见GDP下滑,而其货币自美国大选后一直承压。现在美元的市场人气已转为更加负面,新兴市场资产有望延续其反弹走势。
姓名电话立即查询&大家应该还记得前些天美联航暴打乘客事件吧华裔乘客DavidDao坐进了廉价舱被美联航认为软柿子亚裔+普通乘客在随意调剂下机遭拒时在安保人员拳脚中被拖下了飞机原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乘客安置事件(用他们的话说)一个买廉价票的亚裔糟老头子揍了就揍了还能咋地?这事情又不是第一次了但他们忘了世上还有低调二字结果揍的小鱼却是一条大白鲨被打的DavidDao究竟有多牛?!▼DavidDao是越南华人后裔早年从越...&悄悄的,美元指数也已经3个交易日徘徊在100之下。100是强弱美元的分水岭,所以这是一个心理关口。未来几天如果不能拉上100,美元指数将可能会继续往下。与此同时,美股也在往下走。美元与美股同时跌的情形,在以往的三个强势美元周期里,是不太多见的。强势美元战略的内在软肋,想要克服没那么容易的。这是中国的难得压泡沫、去杠杆的机会。但同时它也可能预示,地缘纷乱与战争星火的可能性比以往更大了。1、本已经让人...&▼营销报▲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推荐理由:《营销报》官媒!中国第一营销媒体!500强高管营销必备!在这里学会营销!关注即送《2G营销策略及管理制度大全》助你成为营销高手!观察者网▲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推荐理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域外西媒独家编译,境内热点犀利评论,得观察者app姿势过人,上观察者网hold住天下。深度解读▲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推荐理由:全是好文章,绝...&总部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一项统计显示:过去半年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急剧下降!4月份人民币在全球的交易使用量环比下降至1.60%,为2014年10月以来最低;人民币全球使用量排名下滑至第7,是自2015年2月以来最差排名。上图是人民币(白线)和日元在全球支付中的排名,可以看到,2015年8月汇改之后,人民币曾瞬间超过了日元,成为全球支付中使用量第四的货币,仅次...&几天前闹的沸沸扬扬的美航事件,美籍越南裔医生陶大卫(DavidDao,译音),遭到航警粗暴对待的视频曝光后,美联航遭千夫所指!终于在昨天有了结果~结果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事情发生之后,陶大卫雇佣了两家著名芝加哥律师事务所,起诉美联航。这两家律师事务所一家专攻人身伤害案件,另一家擅长处理公司治理事务。△陶大卫雇请的律师:StephenGolan(左)和ThomasDemetrio(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全部来自于腾讯微信公众号,属第三方自助推荐平台。《【普析金】雷思海:人民币暴揍空头,隔的什么山?打的什么牛?》的版权归原作者「阿拉嘎讪胡」所有,文章言论观点不代表慢钱头条的观点, 慢钱头条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需删除可联系QQ:
文章来源:
关注阿拉嘎讪胡微信公众号
阿拉嘎讪胡微信公众号:Algsh_2016
手机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阿拉嘎讪胡微信公众号
阿拉嘎讪胡最新文章
精品公众号随机推荐
违规或不良信息
广告、钓鱼诈骗
内容不完整
金牌理财师将尽快与您联系
来电号码为:****牛交所全球财经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关于美联储加息、缩表的8个问题,够你看到年底了","author":"houhou223","content":"上周四,美联储加息的时候,牛姐也邀请了在美联储工作的朋友,在微信群里直播了关于美联储的一系列故事。(感兴趣的朋友戳这里:)在知乎上,牛姐还是收到很多邀其回答美联储加息问题的,其实6月这次加息早在意料之中,牛姐之前就说过,影响有限。不过美联储下半年还要继续加息并且开始缩表,所以这个话题,估计也是隔几个月都要被讨论一次。牛姐这次准备一次性把下半年关于美联储加息的问题都回答完了,大家直接看干货就行了:1. 美联储加息到底什么意思?联储加息,流通到美国社会的钱减少了一些,变贵了一点,那美国的就业率、经济成长就会缓慢一些,通货膨胀也会降低。联储减息了,流通到美国社会的钱多了一些,便宜了一些,那美国的就业率、经济成长就会发展得更加快一些,通货膨胀可能会抬头。2. 美联储加息怎么影响美国股市、债市、黄金等?基本上,唯一的利好是美元。对于其他资产类别,几乎都是利空。简单来说,就是市场的钱更贵了,借贷成本更高了,大家都倾向于存银行而不是做投资(存款利息也高了),这样进入股市的钱可能就少了,所以利空股市。融资成本增加了,所以已有债券的收益率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债券价格可能下跌。美元强势同样利空黄金。3. 但是为什么每次美联储加息,并不一定导致美元上涨,以及股、债、黄金的下跌?主要有两个原因:不仅要看加息本身,还要看市场如何解读加息。资产价格是直接由市场决定的,比如在股市里,利空的消息不一定导致股市下跌,典型的就是“利空出尽”,“靴子落地”;好消息也不代表股价一定上涨,比如一个公司刚出的财报很漂亮,但是也可能因为“获利回吐”,“不符合预期”等等原因股价下跌。所以美联储加息如何影响各大类资产,还要看市场之前的预期,以及之后的解读。其实,美联储也是很会做“预期管理”的,光是加息这事几乎提前2年就预告了,而且每次临近加息,释放的信号都是比较明确的(这就是为什么牛姐知道6月份一定加息)。而市场对于美联储连续加息这种重磅新闻,也是持续保持警惕的。市场永远都是会预判的,比如现在,市场的价格已经不是在消化6月加息的影响,而是反映“9月要不要加息,缩表什么时候开始”的预判了。每种资产都不仅受美联储加息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美股,还要受经济环境、公司业绩影响。美联储加息的时候,经常也说明经济向好。所以历次美联储加息周期,不一定都导致股市走低;相反,长期的宽松政策,反而可能滋长出股市的泡沫,不利于股市长期的健康发展。又比如黄金,还受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其他地区的政治经济因素影响。所以单单美联储加息,不能决定市场的走向。4. 美联储加息到底是怎么影响中国及其他国家的?简单来说,都是通过美元:美联储加息,使美元变得更加值钱,所以美元相比其他货币更有吸引力,其他货币相对美元贬值,资本希望流入美国。很多时候,为了保住汇率,其他国家也要跟着加息。但是刚才说了,加息本身就是利空投资和经济增长,比如中国,如果为了防止人民币贬值而加息的话,也是几乎利空股市、楼市等各个方面。大家可能看过的关于“保楼市还是保汇率”的讨论,就是这个逻辑。所以,美联储加息,使美元升值,几乎是利空所有其他国家。如果其他国家不跟着加息,那么会导致货币相对美元贬值以及资本外流,如果跟着加息,是利空经济增长的。5. 那么这次中国为什么没有跟着加息?中国一样非常担心美联储加息,导致人民币贬值以及资本外流,但是还好中国有“简单粗暴”的一招,叫做外汇管制。从去年开始,外管局就开始了一系列严格的控制资本流出的措施。经济学上有个理论叫“不可能的三角”,而对中国来说,目前这种状态就是牺牲资本自由流动,来稳定汇率的。“不可能的三角”“不可能的三角”理论,意思是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三者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也就是说,如果想要相对美元的汇率稳定,要不就要牺牲资本自由流动,要不就是采取和美国一样的货币政策。港币,和美元的汇率就是紧紧锁定的,同时港币也是自由兑换和流动的。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牺牲货币政策独立,所以基本上,美联储做什么,香港当天就跟着做:而对于中国,既希望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稳定,又不希望紧跟着美国的货币政策,那就只能继续资本管制的路子了。当然也有许多发达国家,选择不稳定汇率,而要独立的货币政策以及资本流动自由性,比如欧盟、加拿大、英国等等。但是,美联储加息事关重大,没有那个国家能置之不理;同时,金融危机后,全球央行也几乎都是跟着美国的宽松政策,而现在美国持续加息了,其他国家也需要考虑加息或者类似更紧张的货币政策,当然,前提是自己的经济受得住。谁让美元是世界货币呢?除了资本管制,其实中国对美联储这次加息是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在美联储加息前,中国其实早在4月就已经开始了去杠杆,可以理解为,在美联储加息之前就采取了比较紧缩的货币政策。(参考:)所以这次美联储加息对股市、房市都没有太直接的影响。这主要归功于央行好几个月前就已经做了一系列动作,比如主动开始去杠杆,遏制外汇流出,抬高人民币币值等等。又或者说,其实影响此前已经发挥出来了,所以这次大家没有直接的感觉。比如,美联储加息前半个月,人民币币值暴涨到6.8左右并且稳稳地站住,不得不说是央行有意为之。6. 美联储之后还要继续缩表?如何影响市场?上次直播里,牛姐邀请的嘉宾,杨思也说了,美联储之后还会“缩表”,应该在接下去几个月或者年底就能看到。缩表和加息一样,都是导致市场上钱变少,抑制投资和经济发展的。美联储“缩表”什么意思?美联储(主要是纽约联储)有庞大的资产负债表,价值4.5万亿美金,其中一半是美国国债。这些资产哪里来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07,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买进来的。你可以想象这样一副画面,金融危机的惨淡时期,有个幕后金主“为国接盘”,在市场上掏钱不停地买买买,使得流入市场的钱多了,同时助推了资产的价格。而现在危机已经度过了,“幕后金主”开始卖出手上的资产,换回现金。这样资产的价格会有压力,同时还导致市场上的钱变少了。如果要问牛姐,这个怎么影响市场?牛姐会说,是利空。但是要牛姐预测各资产之后走势的话,牛姐只能说:原因可以回去看看第三个问题。7. 美联储继续加息并且缩表,那中国之后会怎么办?还是刚才那个逻辑,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的影响,美元/人民币汇率以及资本流出是最直接的表现。接下来,央行肯定是紧盯汇率,同时衡量国内去杠杆去得怎么样了,再看看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进程,再决定下一招。由于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央行肯定是走一步看一部。不过牛姐估计:在控制人民币币值上这件事情上,外管局已经做得够多了。外汇管制这么严格,还把人民币/美元报价体系都改了, 再严就过了,会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的名声。央行还是可能继续去杠杆,或者保持比较紧张的货币政策。但是,要直接加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要像美联储那样“连续加息”,几乎没可能。8. 美联储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如何决定加不加息的?实际上,美联储决定是否加息,主要看2个指标:失业率通货膨胀这是被写进宪法的。而美联储加息与否,最终都是要回到这两个指标上来,美国人时时刻刻关注“非农”数据之类的,就是因为这些是美国经济的指标,也指导着美联储的方向。所以美联储要不要加息、缩表,绝对不是凭空拍脑袋想出来,也不是受美国政府影响,更不像《货币战争》里说的,受华尔街金融家(还有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利益驱使。实际上,美联储是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的结合:华盛顿总部是政府部门。但是和美国政府相对独立,比如联储的执行官任期都是14年,就是为了防止受政党更替影响。12个联储分行,分布在美国各地,是非赢利的私人机构。这些分行里最重要的就是纽约联储。第一个常见的误解,就是把美联储和美国政府混为一谈。实际上,就看特朗普多次公开表示对耶伦不满就可以看出来,政府和美联储想的东西不太一样。特朗普是提倡财政刺激,并且不希望美元太强,否则美国贸易赤字只会更加难看,因此他对耶伦的一系列加息 、缩表决策都不是很满意。这点上,美国和中国政府是一边的,美联储是另一边的。第二种就是以《货币战争》为例子的,把美联储说成是私人机构,代表华尔街巨头的利益。确实,联储的12个分行里,有些董事是银行家/金融家。但是:金融家在美联储里,话语权很小。以分行里最重要的纽约联储为例子,董事分为三类,银行家是第一类(比如小摩的总裁就在里面),但另外两类权利更大,且全部都是非银行家(比如梅西百货的董事和总裁)或者非盈利机构的(比如大都会博物馆的主席),这两类共同选出并且任命纽联储主席。联储分行虽然是私人部门,却是非盈利的。比如,纽约联储有4.5万亿的资产,这些资产每年的收益,差不多有上千亿美金(比华尔街的各大投行,高盛,大通摩根,美国银行等等加起来的总收益还要多)。但是,纽联储只保存了其中很小百分比,其中大部分都上交给了美国的财政部,填补美国的赤字。","updated":"T07:28:1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2,"likeCount":45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tru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5:28:1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cf51d0faca91ff6af47c0e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2,"likesCount":458},"":{"title":"如何预测美联储以及央妈动向?","author":"houhou223","content":"常看牛姐文章的,都知道牛姐是一个比较喜欢预测的人。比如昨天A股冲击MSCI,牛姐在前一天就预测,会进。半个多月前,牛姐也预告过美联储6月一定加息,以及央行6月初会放MLF。前几天美联储加息,牛姐推测央妈近期的策略:去杠杆、缩表还会继续,但是加息几乎不可能。(文末有这些文章链接哈~)公众号和知乎上有挺多问牛姐相关问题的,今天牛姐给大家分享下,预测一些经济事件的思路,比如牛姐这些预测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预测中国央行不会加息?(问这个问题的人比较多,牛姐专门回答下)如何预言一些经济大事?首先,经常关注的话,就慢慢就知道这些机构的调性了。其次,还是得了解相关机构到底关心什么。比如MSCI和A股的事,各方利益都是一致的,这种情况推动起来自然就快。 再来看美联储。美联储的动向非常好预测,因为美联储一般都会提前“预告”。加息本身是利空市场的,更何况是持续几年的连续加息,美联储根本没有动机让市场震惊,要是一不小心砸出个大窟窿怎么办?所以美联储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预告加息了,而每次接近加息日期,给的信息都是比较准确的。美联储的“预期管理”,在今年3月份是最明显的。由于美联储在16年底才刚加过一次息,所以3月的时候,市场本来预计美联储会按兵不动,结果美联储一看:不行,得让大家知道我们要加息了!于是,就让多名官员出来表态,大家感受下:就这样,美联储用了两天时间,把市场对加息概率的预测从30%多提高到80%多。 而6月这次,美联储更是早就跟大家说要加了,市场已经准备齐全,就等靴子落地。这个时候要是突然说不加,大家可能会胡思乱想了:“是不是经济没有那么好了?”所以这几年,要预测美联储,还是比较简单的。说完美联储,我们再来看中国央行。中国央行又是什么样的调性?先定个基调,美联储加息的这2-3年,央行不太可能继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要加息很困难,像美国那样持续加息更加不可能。为什么?美国加息是因为经济好,中国想加,则要考虑经济能不能接受。可怕的不仅是加息本身,还有市场的解读。试想一下如果央行加息,市场该怎么沸腾。尤其是在这个自媒体爆炸,市场不负责言论泛滥的时代。 比如,月初的MLF,大家还记忆深刻吧,有好多公众号第一时间就解读“历史大放水!”,“单日投放2.25万亿!” bla bla。如果一个MLF,都能被解读成惊天放水,要是加息,各媒体要发的文章标题牛姐都替他们想好了:“央妈断奶!惊天利空袭来,楼市要崩溃了!”“震惊!央行加息,楼市股市最大考验来临!”你让央行怎么办?很多东西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的,这个时候打击市场信心,是有风险的。所以加息这件事,短期内做不了。但是去杠杆以及“缩表”这件事,央行一直都在做,因为相比之下,定向去杠杆、“缩表”等,能达到加息的相似效果,但是更安全更灵活:去杠杆可以更有针对性,比如针对银行表外业务、政府债务等,而不像加息,是影响整个经济。牛姐是很支持去杠杆的,毕竟我们的金融系统里有一些长期潜伏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去杠杆的强度是可以随时调节的。觉得紧了,就松一松,放点MLF,对一些敏感业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啊,也就能过去了。但是加息不是说着玩的,比如今天加了,明天发现市场受不了了,总不能再降回来吧?缩表、去杠杆等,银行、金融体系里的人才会感受到直接压力,普通大众可能甚至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舆论压力也更小。从这些角度来说,金融改革、去杠杆和灵活地“缩表”,是比加息更好的一个办法。前段时间大家可能听过一个消息,很多地方的银行收紧房贷政策,有些银行将首套房贷利率上浮10%,甚至20%。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政府调控房地产bla bla。但是实际并不是如此。真实原因是,银行流动性紧张,换句话说,银行真的钱不够了,这都是因为去杠杆和变相“缩表”,已经持续好几个月了。所以,央行现在的策略就是,知道不能继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是也不能直接加息。所以,必然要偷偷地、时不时地缩紧流动性,但是当市场真的顶不住了,还是会先喂点水的。外管政策,配合货币政策 这也就是为什么,央行在“外管”方面,就绝不会手软。想人民币币值稳定,又不想跟着美联储加息,那就必须加强外汇管制(“不可能三角”理论)。关于外汇管制的强度,牛姐此前倒是没有预计到。本以为3、4月人民币顶住以后,就不会继续加强外汇管制了。谁知,变本加厉,这个月外管局突然说,连境外消费1000人民币这事都要管了,还顺便把人民币/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都改了(引入“逆周期因子”),也不怕打脸自己提倡的“人民币国际化”了。可见,对于人民币币值,央行还是很紧张的。之所以这么紧张,就是因为,如果外汇管制无法护住人民币币值,就可能真要动用“加息”这招棋了。如果哪一天,真要“加息”才能解决问题,牛姐也相信,央行肯定也得像美联储那样,预告一下吧。突然一下砸出个大新闻,把市场砸晕,对谁都没有好处。但是至少近期,市场还没有这个风声出来。所以,牛姐预计,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央行的策略都会是,紧张的外管政策,配合紧缩性但是灵活的货币政策,但是不会加息。相关文章列表:预测 A股会进MSCI :预测美联储一定加息以及6月初会放MLF:美联储加息后,预测央行不会跟进:关于MLF: 关于“去杠杆”:","updated":"T16:46:5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6,"likeCount":13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00:46:5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1caebfa60ce353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6,"likesCount":135},"":{"title":"万达复星有难,恒大心机求赞","author":"houhou223","content":"万达惨遭股债双杀昨天,万达多只债券直线大跳水,集体暴跌超过2%,万达电影跌幅达9.87%,紧急停牌。 短短两个小时,万达电影市值蒸发了67.04亿元,而首富王总的身家也一下没了四十几个\"小目标\"。一时间,各种传言喧嚣甚上。今天,万达出来回应了,先是谴责了一下这些谣言,并表示会起诉这些造谣的大号:(这个谣言也是很有亮点,不知道为什么万达还要贴出来...)而后,万达阐明了下真实情况,就是万达确实正在接受排查,除万达外,近年来海外投资比较凶猛,在银行业敞口较大的民企,比如复星、海航、浙江罗森等,也在接受排查。所以,谣言可能是假,但排查是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排查呢?简单来说,是因为这些企业冒了央妈的“大忌”。刚好牛姐昨天刚写了,央妈近期政策思路,没看过的朋友们,牛姐先给大家简要介绍下。近年央妈两大任务央妈这两年最担心的事是美联储加息。美联储加息,利好美元,却利空人民币,并会对中国造成资本外流压力。为了维护人民币,央行这两年的思路基本都是:控制资本外流,维护人民币币值在国内变相地去杠杆、缩表等。尤其针对银行系统的监管和去杠杆还是比较严的。(相关文章在文末)而这几年,万达在做什么呢?国内贷款,国外投资央行的第一个大忌讳,是资本流出。而万达,从2012年起便开始了海淘模式,在十多个国家疯狂买买买,之后3年间对外投资额超过150亿美元。王健林王总也不无自豪的说“万达在美国是相当受欢迎”。那可不,仅在美国一个国家万达可就投了100亿美元!这一点,外管局肯定是不开心的。比如3月的时候,外管局就针对这些在海外买球队、买公司的中国企业,也表达了不满: “有些企业在中国负债率高企情况下,继续借钱收购,有些实则是在直接投资包装下,转移资产”。该文以收购海外足球聚乐部举例,巧合的是,被点名批评的这几家公司,除了海航,都在国外买了球队,比如万达集团收购西甲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20%股份,复星国际收购英国狼队100%股权,浙江罗森收购AC米兰。不过,没买球队的海航,在海外并购上却是最凶猛的。海航,过去几年硬是把自己买成了一个跨国企业(30%的资产在国外)。根据Dealogic统计,2015年中资公司海外并购规模1005亿美元,2016年更是达到2266亿美元;海外并购数量方面,件,2016年达到793件。而这一时间点,也是中国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币值最受挑战的时候。 资本流出,外管局当然不满了。更何况,这些出去买买买的企业,很多在国内都有很高的负债率,也就是说,流出去这些钱可能还都是在国内借的!比如万达,2016年底财报显示,万达商业地产的资产负债率为70%。哪怕是在整体负债水平比较高的地产行业,这个负债率也算是高的。而这些负债呢,很多都来源于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买家也大部分是银行)。这在民企里,已经算享受高待遇了。中国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很难在银行拿到低利率的贷款,更别说发行债券了。万达的融资成本肯定要低于大部分民营企业,结果融来的资还都拿出去买球队了?这就犯了央行第二个忌讳。出去浪也就算了,还都把风险留在国内了,这是加大了国内给这些机构授信、贷款、或者购买相关债券的银行的风险啊。所以央行要排查。而排查可能还没出结果呢,有些银行出于担忧,先把持有的这些企业的债券给卖出去了,造成了今天万达、复星等债券的大跌,再加上谣言,祸及了相关股票。事实上央行的去杠杆几个月了,银行和金融机构都被多次提醒了:猥琐发育,别浪!只是这次特别点名几个企业,还是比较少见的。按照财新的消息,这次排查主要“针对部分企业进行融资方面的风险排查,重点关注并购贷款及内保外贷情况”。这个内保外贷,也是典型的针对资金要出海的企业。内保外贷什么意思?比如万达想把一笔钱换出境,但是因为资本管制,出不去,怎么办呢?于是万达让国内的某银行给他在万达的海外公司,比如万达美国,提供担保。万达美国拿着这个担保函,去向该银行的美国分行请求贷款。这样一来,顺利拿到美元了。但是,如果在国外的钱投资出了问题,还是担保方的锅。更关键的是,现在借的钱是美元,如果美元相对人民币上涨,还的时候用人民币需要还的更多。其实,无论是通过把国内的钱转移出境,还是“内保外贷”,都还是利用国内的钱,而且可能是借来的钱,去进行海外投资。央妈不查你,查谁?要说这个觉悟,万达复星,都不如恒大。万达有难,恒大“求赞”就在万达着急着辟谣澄清的时候,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恒大,就在同一天,发了一个公告,称成功发行了66亿美元债。该规模创下中国企业发债规模的最高纪录。在以上几个巨头都押注国外的时候,恒大还是聚焦自己的老本行:卖房子。而且跟万达这些企业不一样的是,恒大这些美元债都是直接在境外募集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内保外贷,或者用国内的资金结汇出境的。更有趣的是,牛姐今天在搜恒大,搜到一篇新闻稿,在很多网站发出来。给大家看一下标题:无论从新闻的出处、时间还是内容来看,都像是恒大公关稿。全文的大概意思,除了吹嘘恒大业绩好,受国际市场欢迎外,还特别强调:我们不投资海外,反而用外国人的钱来支持国内建设呢!大家感受下文章内容:分析认为,在国际融资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恒大发债规模远超市场预期,这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债务结构的调整,同时大额外汇也通过恒大进入国内,助推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这也与恒大一贯“借助外资扩张、业务聚焦国内”的发展战略相一致。“与其他房企不同的是,恒大吸引的巨量外资全部用于国内投资建设,并没有在其他国家投资,客观上推动了国内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链接:)这个稿件,读着像是求点赞:“我们是不是很爱国,是不是很难能可贵,是不是应该给我点个赞!\" 这个时候发出来这种求点赞的pr稿件,也是很心机。不过说起来,恒大今年确实风头正劲。去年房地产市场业绩最好的就是恒大,17年1-5月,恒大销售金额就达到1829.7亿元,同比增6成。再加上恒大可能冲击a股,恒大在香港上市的主体,股价从17年初至今,已经翻了三倍。由于业绩好,现金充足,恒大还提前还了一些债(赎回永续债),新发的债券成本也比之前的降低了。在本月初,穆迪还将恒大的(03333)评级展望由“负面”提升至“稳定”,债券价格也跟着涨,可以说是股债齐飞。而相比之下,万达美元债的评级还在今年1月被穆迪下调了一级。一面是恒大赢了面子赢了里子,一面是几大巨头在境内被纷纷排查。这个故事告示我们,和央妈对着干,没有好下场。相关文章:","updated":"T15:24:3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93,"likeCount":96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24:3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2bd269eedeacbee304001a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93,"likesCount":969},"":{"title":"牛交所直播:CRS究竟是什么?","author":"houhou223","content":"日起,中国和香港开始实施CRS(Common Reporting System)-一个全球范围的税务申报系统。在CRS下,各国的金融机构都要将他国税务人在本国的金融账户资料。因此,在中国的外国人,以及中国人在海外的金融账户,可能都将受到影响。自CRS实施已经过了半年,那么CRS现在实施到什么情况了,此前市场的解读都是正确的吗?CRS到底会有什么影响?牛姐专门邀请了德勤的税务总监,给大家讲解CRS :扫码最简单的方式,是转发到微信里,然后在微信里长按识别。扫不了码的,可以直接搜索客服微信: niujiaosuokefu ,
客服会直接拉你入群。请大家多多点赞,让更多人看到。","updated":"T10:11:2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6,"likeCount":2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11:2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116ec45e507ba9ecf0fbea8e7408cc80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6,"likesCount":24},"":{"title":"米兰达可儿与小李子卷入35亿美元贪腐洗钱案!【深度揭秘】","author":"houhou223","content":"昨天,大家可能都看过一个新闻:超模米兰达-可儿发言人称,可儿上周五将存放在洛杉矶保险箱内的价值800万美元的获赠珠宝移交给了美国司法部。这笔珠宝,涉及一个35亿美元的贪腐洗钱案,这个珠宝是由马来西亚金融家刘特佐(Jho Low),用马来西亚国家基金 1MBD的钱为她购买的。左图为男主角-刘特佐,35岁,马来西亚显赫家族第三代子孙,与马来西亚首相一家有非常亲密的关系。据悉,刘特佐曾与可儿约会一年,送给可儿的首饰中,包括一枚2014年情人节刘为可儿定制的11.72克拉的心形钻石,上面刻有她的名字。实际上,美国司法部去年就已经开始调查这起案件,而且不止米兰达可儿,我们喜爱的演员“小李子”莱昂纳多也涉案了。两人不仅有生意往来,私下交集也很多:小李子主演的《华尔街之狼》,就是由刘特佐、马来西亚首相之子等3人共同成立的红岩影业出资拍摄的,而红岩影业投资这部电影的1.55亿美元,就来自马来西亚国家基金1MDB2012年,刘特佐在拉斯维加斯开30岁生日派对,小李子登台为刘特佐演奏嘻哈乐。之后两人及《华尔街之狼》的另一位投资人乔伊彻夜豪赌,据传输掉几百万美元,赌资全部来自刘特佐的账户,而刘特佐账户里的钱全部源自1MDB公司。美国州法院指控小李子名下慈善基金会总共从1MDB挪用了30多亿美元。小李子和刘特佐在电影首映礼上。据悉,小李子庆祝自己39岁生日时,刘特佐豪掷60万美元买下马龙·白兰度1955年获得的小金人,送给小李子做生日礼物。他比奥斯卡委员会更早成全了小李子的金人梦~ 除了可儿和小李子,刘特佐在娱乐圈的人脉那是相当广,比如有帕里斯·希尔顿、林赛·罗韩(Lindsay Lohan)这样的绯闻女友,网上更是流出过其向萧亚轩浪漫求婚的视频。不过,牛姐关心这件事并不是因为这些明星们。首先,给大家梳理一下这个案件的人物关系:1MBD是马来西亚首相纳吉布在2009年设立,是为了国家发展而建立的主权基金。但实际上,1MBD里的钱可能最终都流向了刘特佐以及首相一家的口袋里。美国司法部发现, 1MBD失踪的这笔钱从很多渠道流进了纳吉布家人和亲信的账户里,并流向一系列奢侈花销,包括购买曼哈顿以及洛杉矶的几座豪华公寓、莫奈的画作、一架商务喷气式飞机还有投资好莱坞的电影。而其中一个关键人物,就是本文主角刘特佐,首相继子阿齐兹的死党兼生意伙伴,其在1MBD中担任顾问。阿齐兹、刘特佐,加上另一个合伙人共同创建了红岩影业(Red Granite)。1MDB正是通过红岩影业为《华尔街之狼》投资1.55亿美元。《华尔街日报》披露1MDB通过红岩影业为《华尔街之狼》投资该案是一个典型的权贵阶层利用职权贪污、洗钱、挪用公款的案件。 而引起牛姐注意的,是这几点:明明是马来西亚的主权基金被挪用,为什么是美国司法部来调查?这个案件起因是瑞士一私人银行经理报复性地泄露前雇主的资料,才被牵扯出来。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爆料,可能主权基金几十亿美元不翼而飞,都没有人知道,是马来西亚相关机构太傻了,还是涉案人员手法太高超?刘特佐投资电影、艺术品,与明星交好,仅仅是为了追女明星,或者混圈子吗?其实这个案件除了涉嫌挪用公款等,还涉及非常高明和复杂的“洗钱”,这也是美国司法部介入调查的原因-该案涉嫌在美国洗钱35亿美元。其中手法之多,牛姐还是比较震惊的。比如艺术品、珠宝、娱乐圈、影视剧投资都有涉及,更有高盛等金融机构身影出现。今天,牛姐就给大家深扒一下洗钱在这个案件里的使用。什么是洗钱?
严格意义的洗钱,是指,把从非法渠道来的钱,通过一系列手段,做得“看起来”像合法收入。打个比方,你有一笔非法所得1000万的现金(这个时候因为还没洗,如果直接放在你名下账户,肯定容易被调查,所以先假设是现金),你不希望别人查出来。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洗钱。要把这1000万洗成是你正当得来的:比如投资收入啊,赌钱赢来的啊,经营业务收入啊等等。这中间需要一系列操作给你提供证据,整个过程就是洗钱。广义上的洗钱,还包括比如白钱洗黑,用于其他目的;或者比如把国有资产“洗”到个人账户,等等。洗钱的本质,就是掩盖资金的真实来源。比如本案的主角,他名下的钱以及送给可儿、小李子等小伙伴的资产,显然是通过一系列手段从1MDB转移到自己手上的,但从账面上又看不出来。而这部大戏里,基本上所有洗钱元素都占了。关键词:影视剧 比如,本案中1MDB以投资的名义,投入1.55亿美元用于《华尔街之狼》的拍摄等,但是,如果实际上并没有花掉1.55亿美元,比如只花了5500万,那么剩下1亿美元去哪了?很显然,就是以各种名义进入了操作人的手里。而之所以这样操作,但又不容易被看出来,主要是因为影视剧拍摄的成本比较难以估计:很多费用,基本没有一个标准,比如演员和导演的片酬、广告费用、剧本费用,可以有非常多的水分。不像很多东西,比如电脑,基本上市场一个价,没什么空间造假,比如你的报表里说1台mac air成本5万,估计会计一眼就看出来了。你要说某演员,出场费10万,100万,500万,都能说得合理。涉及大量的现金交易。比如群众演员费用,场记,道具等等,经常都是现金交易,这些都会导致实际的成本非常难以估计。 综上,就给虚报成本留下很大的空间。与影视剧相同的,还有演唱会、球赛等,当然每个操作手法都不尽相同。另一个投资娱乐行业的好处,就是混这个圈子有面子,也有一些其他资源。钱洗了,还发展人脉了,还玩得很高兴,何乐而不为?比如我们的主角,娱乐圈混的风生水起,连女朋友都不愁了。关键词:珠宝、艺术品
艺术品也常出现在洗钱案件中。比如本案中,涉及各式珠宝,以及多幅价值千万美元以上的世界名画。首先,艺术品有一个特点,就是价值也是不标准化的。打个比方,听说过很多便宜地淘来艺术品,而后卖了个大价格的故事吧?这就是个很好的“创收”的故事。比如,你可以用黑钱从黑市花100万买个古董(全部现金交易),但是你让古董店的人给你开个10万的发票,然后再100万卖出去。这样,换来了你“投入10万,收入100万”的交易凭证。只要你藏得好,哪怕别人怎么查都不怕。艺术品第二大特色:比现金更便于携带和隐藏。还记得《人民的名义》里的现金墙吗?这种贪污了2亿人民币现金,还买了个别墅用来装现金,明显就是搞不清楚正确打开方式的。这些现金加上放现金的别墅起,都不如下面这幅画贵,但是这幅画要隐藏和转移,都简单多了:这幅是刘特佐拥有的莫奈名画,上次拍卖价格超过3500万美元。而主角拥有的比这幅更名贵的画,至少不下五幅。这些画作刘都是通过代理人购买,再赠送给刘,典型的洗钱。同理,珠宝钻石。比如主角送给米兰达可儿的,就价值800多万美元。当然,这种单价高,还比较特殊的珠宝以及艺术品,可能需要拍卖变现。如果需要变现更简单还不引起注意的,可以选择更标准化的钻石。因为钻石是全球市场,越是标准化就越像其他“商品”一样,可以直接变现。比如碟中谍4的女杀手,只收钻石。关键词:复杂金融操作要隐秘资产,全球各地多个金融账户以及复杂的法律结构,也是标配。按照美国司法部的指控里,“10亿美金的失窃资金被用于设立“假冒1MBD和PetroSaudi的合资公司”,14亿美金在高盛债券承销团队帮助下融资了私募债券,募集资金直接进入了某瑞士的境外公司名下,还有13亿美金也是在高盛的帮助下得到的融资,进入了新加坡的账户名下”。美国司法部也在调查高盛在承销1MBD的65亿美元债券过程中是否触犯了美国银行法,据说,高盛在中间赚取了5.93亿美金的巨额承销费。这里还涉及全球各国不同账户,以及离岸公司一系列复杂操作。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罗斯柴尔德银行也被认为是交易的洗钱通道,瑞士司法部长亲自调查该案件。此外,还有阿联酋、新加坡的金融机构也被卷入,更是不缺塞舌尔、英属维珍群岛等离岸壳公司的财务清洗和金融操作。而这个案件最终暴露,更是”躺枪“。因为涉案公司Petro Saudi的股东,跟自己的前雇员-瑞士一私人银行经理有些私人恩怨,后者曝光了22.7万份其从Petro Saudi公司获得的邮件,才导致该案的一些犯罪证据的曝光。若非如此,警察要绕多少个弯,要懂多少金融知识,才能获得证据啊。能让人直接看破,并且找到证据的洗钱,就不是成功的洗钱了。反洗钱监管越来越严了随着各国监管机构对反洗钱越来越重视,再加上现金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要想洗钱不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是很困难的,而且越大额的钱越难。可能有人要问了,比特币呢?不是号称调查不出去向的吗?要知道,比特币全球市值也才不到400亿美元,要用比特币洗个几亿美元,不被发现才怪。小额的钱“洗”起来还稍微容易点,但是几十亿美元这种级别的,操作难度极大。所以1MBD的事直到去年才曝光,不得不说里面的手法真是太“高明”了。刚好在2天后,也就是7月1号,央行公布的“大额交易”新规就要开始执行了。之前就有人问牛姐,为什么要有大额交易的规定,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其实,监管大额交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反洗钱。打个比方,以前是存取20万人民币以上现金会被认为是“大额交易”,以后是5万人民币现金,就会被认为是大额交易(对现金交易的限额尤其低,就是因为洗钱手法经常要涉及现金来躲避追查)。被认为是大额交易后会引起相关金融机构注意,可能还会需要申报或者备案,这样必然会加大洗钱的难度和成本。至于处境转账这部分,除了有防洗钱,也有控制资本流出的原因,感兴趣的可以看牛姐以前的文章。最后附7月1号后,大额交易新标准:现金交易:个人和机构都是5万人民币(1万美元等值)。机构银行转账:200万人民币(20万美元)。个人银行转账:境内50万人民币(10万美元),境外20万(1万美元)。本文已授权微信公众号牛交所(niujiaosuo) 独家转载。未经本人同意,禁止其他任何个人、机构或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updated":"T05:18:09.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51,"likeCount":799,"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3:18:09+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ac72bd618d35feccdef55f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51,"likesCount":799},"":{"title":"【深度爆料】招行为何“带头发难”乐视?","author":"houhou223","content":"今天,乐视和贾跃亭又刷屏了:招行紧急申请,导致贾跃亭夫妇及乐视系公司的12.37亿资产被司法冻结。可能是因为贾跃亭“画大饼”式忽悠,以及乐视一系列负面新闻,此新闻一出,四方纷纷看热闹,俨然一副“乐视有难,八方点赞”的画面。6月28号,贾跃亭才刚刚在股东大会表示“资金问题非常严重”。相比几年前的风光,乐视如今真是“墙倒众人推”。据悉,乐视及贾跃亭个人被冻结资产的真实原因是乐视“内保外贷”逾期,但由于资本管制,境外部分利息没有及时归还,导致在境内做抵押的资产被招行冻结。乐视每天都有新闻,牛姐也见怪不怪。但是这个事情里,牛姐其实比较关注的,是招行为什么突然对乐视“出手”。按照最新的消息来看,如果仅仅是因为海外主题两个月利息没还,就这样强硬地动手,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更何况,乐视最近新闻不断,招行这个时候带了个头,肯定是会引起连锁反应的,可谓是给乐视火上浇油。从结果来看也是如此,全网是一边倒的“乐视马上药丸”的声音。今天,牛姐就给大家梳理下:内保外贷到底是什么?招行是以什么名义来冻结贾跃亭及乐视资产的?乐视真的只是因为“资本管制”导致海外利息还不了?招行此举到底是什么动机?海外投资与内保外贷2年前,乐视为了收购酷派手机股份,和招行合作“内保外贷”。当一个企业要做海外投资,首先必须换汇出境。但是由于资本管制,换汇出境行不通,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内保外贷就是一种办法。内保外贷的意思,就是国内的银行提供担保,让公司的关联海外公司在海外获得贷款。比如乐视和招行在2015年的内保外贷,操作手法就是,乐视让国内招行给乐视的香港关联公司(Leview Mobile HK Limited,中文名为乐风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提供担保,这个香港公司拿着这个担保函,去向招行香港分行请求贷款。这样一来,顺利拿到港币了。但是,如果海外公司不能如期还利息或者本金,怎么办呢?由于国内银行是担保方,所以国内银行就可以冻结国内相关公司的资产,来保证自己利益不受损。这就是招行申请冻结乐视和贾跃亭资产的直接原因。这里,大家可能有疑问了,酷派不是个中国的公司吗?为什么要用境外资金收购呢?这里稍微解释下,酷派是个中国公司,总部在深圳,但酷派是在香港上市。当时乐视要收购酷派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份,因此需要换汇出境才能投资。2015年,乐视通过招行内保外贷了27.4亿港币,用于收购酷派18%股权。而招行这次申请冻结资产,起因就是乐视用于收购酷派的香港贷款主体,没有及时还利息,导致了招行申请冻结资产。招行这么做,从业务操作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是,有必要吗?据说,只是欠了2个月利息没有还,而且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乐视境内实体是因为外汇管制原因,才无法换汇出境偿还利息。换句话说,钱是够的,只是换不出去,所以才没有按时还息。这么一看,招行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但是深扒下去,牛姐发现,没那么简单。乐视以及酷派是个什么情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跟这笔内保外贷直接相关的,被投资的酷派是什么情况:总结一下,酷派:股价一年跌掉一半,已经沦为“仙股”了(香港股市的仙股,一大半都是有问题的)总市值不到36.2亿港币。而当年乐视买的时候,酷派市值152亿港币,缩水多少,一目了然3月31号开始停牌,6月30日再次推迟发布16年年报,再看看最近的新闻,都是什么巨亏、裁员、高层贪污,反正没有什么好消息昨天下午,恒生指数突然宣布,从7月11日起把酷派手机剔除出恒生指数。这和乐视被冻结资产的新闻,发生在同一天,难道是巧合?恒生指数公告中,把“酷派”剔除出一系列恒生指数。入选恒生指数,代表了该股票的质量,而被剔除出恒生指数,则是相反的信号。而众所周知,现在的乐视也是“自身难保”,市值暴跌、停牌、欠款、裁员等新闻就没间断过。乐视上市公司部分,本身就是整个集团几乎最好的资产,表现都不尽如人意,更别说非上市部分了所以,乐视这笔海外投资,就是个烂摊子,而整个乐视集团,也好不到哪去。而招行这个时候突然发难,可能还不止是这个原因。风险可能不仅于此首先,招行给乐视的授信和贷款,可不止12亿。在上面那笔27.4亿港币的内保外贷后,乐视还和招行还在15年11月签过一个战略合作协议,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将向乐视控股及旗下公司提供“100亿元战略性全球综合授信额度”,满足乐视国内外业务的资金需求。如果涉及资金是100亿,那加强风控,就无可厚非了。当然,实际授信余额牛姐也不知道具体是多少,不过很可能是不止12亿的。就算招行对乐视的风险敞口没有那么大,但是在这个时间点,招行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两年前,也许招行还可以表示出一点耐心,而现在,不行。谁的压力不大呢?还记得上个月万达、复星“股债双杀”的事吗?当时牛姐也分析了一下,这件事跟这些公司做海外投资是有关系的:(原文链接在文末)但是跟乐视这个事情相比,都不算事。万达复星等,都只是因为有潜在风险而被排查,但是这些公司的基本面最近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些公司的海外投资最近也没被爆出什么负面事件。而乐视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国内公司一团糟,投资的公司也一团糟,资金问题谁也不知道有多严重,显然不是简单的因为“外汇管制”而还不了利息的问题。更加要命的是,对于一个处于风口浪尖的公司,随便一个小事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哪怕乐视的实际资金问题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但是挤兑压力下,没问题都可以变成有问题。所以,招行在这个时间点“翻脸不认人”,可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不巧赶上了一个去杠杆的大背景。银行最近的日子都不好过,每个银行都在重新评估并试图降低自己的风险,这与万达事件里某些银行紧急抛售债券的心态是一样的。如果像万达这样的公司,都会被银行“紧急抛售”,以乐视现在的情况,遭遇银行的冻结资产申请,又有什么稀奇的呢?要说乐视压力大,招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其实,最不希望乐视出事的,可能就是招行,以及和招行一样,给乐视提供资金来源的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了。毕竟,真出事了,谁也不好过。相关文章:本文已授权微信公众号牛交所(niujiaosuo) 独家转载。未经本人同意,禁止其他任何个人、机构或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updated":"T03:30:4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66,"likeCount":59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1:30:4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0d9cdbb90e3a92b5edf00406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66,"likesCount":590},"":{"title":"进击的融创,与撤退的万达,到底谁更危险?","author":"houhou223","content":"0711更新:牛姐昨天就说了,等更多细节出来再下结论。今天早上,融创公布了一些交易细节,都是亮点: \n1. 融创每年向万达支付5000万管理咨询费,期限20年。也就是说,13个项目,融创要每年支付6.5亿,20年共130亿。 \n2. 付款分四次,其中第三次是由万达通过指定银行向融创发放296亿元的三年期贷款,而后融创向万达支付295.75亿最后一笔贷款。可以理解为,万达借了296亿给融创买自己。\n\n可以肯定的是,万达是迫切地想在A股上市。\n\n原文相应修改了下:因为收购乐视而被市场关注的孙宏斌和融创中国,今天又上头条了:融创中国将以632亿收购万达13个文旅项目以及76个酒店。这个公告一出,牛姐都懵了:不得不佩服这些大佬们啊,一个是说买就买,也不管自己手上有多少钱。一个是说卖就卖,也不顾自己经营了这么年的主业,以及刚刚夸下的海口。孙宏斌曾说:“我最佩服贾跃亭的是,这么点钱干这么大的事。” 显然,孙宏斌不仅是个干大事的人,还是个敢花钱的人。然而,一个市值577亿港币的公司,是哪来的本钱在一年中砸了1000亿先后扫货链家、乐视、万达的?融创中国到底想干什么?万达这边看起来就更加诡异了,怎么突然就把文旅项目和酒店都卖掉了,说好的“要让迪士尼20年盈不了利呢”?今天,牛姐就给大家分析下,这个故事的两大主角,到底都在想些什么。万达借296亿给融创买自己?昨天的公告是这样的:王健林在昨天的发布会表示,本次收回的资金全部用于偿还贷款,“预计偿还完631.7亿元贷款之后,万达商业的负债率会下降5%。本次偿还贷款之后,万达商业的财务会更加稳健”。这个信息被很多危言耸听的自媒体解读为:万达负债率太高,撑不下去了!等等。(万达商业截止2016年底总资产负债率为70%,总资产7511亿元,负债5278亿元)。但今天融创中国也发了公告,从透露的信息就可以看出这个猜测显然是不对的:这笔交易付款分四次,其中最后一次是由万达通过指定银行向融创发放296亿元的三年期贷款,而后融创向万达支付295.75亿最后一笔贷款。可以理解为,万达借了296亿给融创买自己。附:交易分次执行细节\n1.定金:25亿,协议当日支付\n2.第二笔付款:121亿,7月31日或之前,签署正式协议后支付\n3.第三笔付款:189.9亿,签署协议后90天内支付\n4.第四笔付款:296亿,万达通过制定银行向融创发放贷款296亿,而后融创支付295.75亿给万达融创的公告里写,万达的文旅、酒店项目里,可售面积约4973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84%。这部分资产要变现是比较容易的。那么问题来了,万达自己还是有钱的,不然怎么借给融创?而且如果万达真缺钱,把那些可变现的项目卖掉,不就分分钟回款了吗?所以,万达这个操作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负债率太高,更不是现金流出现什么问题。真正的原因是,留给万达商业冲击A股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要冲击A股,万达就必须把“轻资产化运营”这个故事也讲好了。万达不缺钱,缺的是时间话说,每一个公司老板的心里,都有一个上市的梦想。王健林也不例外。只不过人家的公司比较多,可以分成好几个公司独立上市。而其中一个,万达商业,准备了多年后终于在2014年底在香港上市。然而折腾了将近2年,王健林一看,估值实在太低,于是在16年万达商业又从港交所退市,准备回归A股。当时退市的时候,万达和投资方可是签了对赌协议的:如果退市满2年或日前未能实现在境内主板市场上市的目标,万达集团以每年12%的单利向A类(境外)投资人回购全部股权,以每年10%的单利向B类(境内)投资人回购全部股权万达回归A股,迫在眉睫。但自从递交申请之后,万达商业的IPO状态一直显示为“已反馈”。而其面对的最大压力是,房地产公司现在几乎无法在A股上市。万达想回A股,必须“去地产”化。这是万达去年就已经定下的目标。2016年年会上,王健林提出了新的使命,其一是“万达商业是集团转型的重点公司,力争2018年提前两年完成转型目标,成为商业服务型企业。一是逐步减少地产投资、二是轻资产运营、三是提升租金利润占比。”去地产,完成转型:文旅项目差不多按照原价转让了,酒店部分转让价格也不低。文旅项目是地产中回收周期最长,对现金流压力最大的了,卖掉绝对是符合万达“去负债、转型轻资产”战略。但是关键,品牌、管理、规划等,还是万达来,后期项目继续运营,万达还能向融创收管理费、服务费等,直接从地产商变成品牌、服务输出方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万达并没有退出文旅产业,只是角色转换了。但这是产业升级啊,举个例子,国际知名的酒店品牌,都是输出品牌和管理,而不自己持有物业。这种输出品牌和服务的,属于高利润、低风险,门槛相当高的行业,能这样转型,何乐而不为?去负债:所有房地产企业的负债都很高,现在要转型轻资产了,那必须降一降杠杆率,融创的钱刚好可以把负债率降低5%。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其中296亿还是万达借给融创的,这样哪里起到去负债的作用?牛姐觉得,万达应该不会用“万达商业”的名义去借这笔钱,可能是用比如万达集团的名义等,反正主体很多,挪腾一下就行了。但是至少万达商业这个准备上市的主体的负债率是降低了。做利润:这笔交易,融创每年向万达支付6.5亿管理咨询费,这就是以后万达商业上市的收入,这个资产负债表看着更符合“轻资产、服务型”公司了。王健林曾说:“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就是“空手道”,但这个空手道可不是骗子,是有了品牌,有了能力,别人找上门来,你一分钱不出凭品牌就能挣钱。” 不就是这个思路吗?项目还叫做万达,但现金还都回了,多好的事啊!说这句话的时候,王健林一定想起了他的朋友马云,以及他那个“没有一件存货的电商”和“没有一个包裹的快递公司”说完王健林,我们再来看看孙宏斌。在万达要杀出去的时候,为什么他却要杀进来?进击的融创,以及撤退中的万达给大家看个排名:2009年到2016年全国地产公司Top10 销售排名。这里可以很明显看出,万达,虽然是做地产起家,但这几年基本上是“心不在地产”了。而融创中国,则是趁其他地产商都放慢脚步的时候,趁机收购资产,从而快速挤入几大地产商排名的。房地产行业已经过了“躺着赚钱”的黄金年代,融创则是该行业近年来异军突起、快速发展的唯一一批黑马。实际上,在创立融创中国以前,孙宏斌已经干了不少大事,包括跟柳传志的反目成仇又重归于好,以及十多年前创立的顺驰地产。2004年,顺驰地产名震江湖,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房地产企业集团之一。在2014年底更以95亿元的销售额超越万科摘取地产业之冠。然而,为了达成业绩目标,孙高价抢地、快速开发、快速回款,极度紧绷的资金链让其难以为继。最终,宏观调控的压力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年后,顺驰地产被卖给了一家香港公司(有点像今天乐视的情况)。在那之后,孙宏斌又成立了融创中国,很难说,这一次不是为了弥补十多年前那差点登顶的遗憾。过去一年,孙宏斌已经花了1000多亿:2016年7月 42亿元收购莱蒙国际旗下物业\n2016年8月 20亿元入股博鳌金湾\n2016年9月 40亿元入股金科地产\n2016年11月 37亿元入股嘉凯城青岛项目\n2016年11月 138亿元入股融科智地\n2017年1月 26亿元入股链家\n2017年1月 150亿元驰援乐视\n2017年7月 632亿元收购万达项目融创的目标很明显,就是做房地产行业的巨头,融创入股乐视,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乐视的土地储备,据称乐视低价拿了2万多亩的土地。难怪孙宏斌会说,贾跃亭“这么点钱干这么大的事。”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1000万也就是海淀区一套房的事,一个亿也就是一幢楼的事。而今天,孙宏斌以及融创进击的道路上,挑战和十多年前几乎是一样的,就是,这么多的钱怎么解决?可以肯定的是,融创中国必然是高杠杆运作。这种情况,最怕的就是资金链断裂。孙宏斌难道是忘记了,十几年前的教训?孙宏斌:配合万达,成全自己然而今天交易细节浮出水面,牛姐才明白,这笔交易里万达给的条件确实很丰厚,难怪孙宏斌愿意再次豪赌:项目有利可图。万达的文旅项目中以及周边住宅中,有些资产是可以变现的,可售面积将近5000万平方米。这里关键就是,万达自己不能变现,不然收入又变成“房地产销售收入”,没办法讲好“转型轻资产运营”的故事,所以转给融创。而融创愿意接,一定是算过账的,有利可图。万达还给解决资金问题。如公告所说,296亿还是万达借给融创的。说不定还能帮忙解决乐视这个烫手山芋的问题。公告里最后一条不就有,“双方同意在电影等多个领域战略合作”,说的不是乐视是谁?万达在娱乐业也有布局,跟乐视必然是有合作的可能。所以,万达和融创基本上是资源互换,谁也不吃亏。这么一转手,万达直接从一个房地产公司,变身为一个品牌运营和服务公司,冲击A股成功概率变大了不少。而融创,距离房地产行业称王,也更近了一步。其实,昨天消息一出来,大家普遍的关注就是,这两家企业,都各有各的风险,比如万达这么着急卖资产,是不是出了什么大问题?融创中国哪里来的钱,会不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也正是上面2点,让许多人猜测是否背后有政治原因推动。单说这笔交易本身,万达和融创中国是互惠互利,谁也不吃亏,至于是否还有其他层面的原因,牛姐不得而知,就不凑热闹了。想看八卦的可以移步评论区~相关文章:本文已授权微信公众号牛交所(niujiaosuo) 独家转载。未经本人同意,禁止其他任何个人、机构或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updated":"T13:28:53.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65,"likeCount":114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28:53+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febcedd32d189cc14cf75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65,"likesCount":1143},"":{"title":"在华尔街对冲基金工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author":"houhou223","content":"牛交所群直播又来啦。本次,由牛交所CEO亲自给大家讲述:对冲基金是什么?对冲基金到底是如何做投资的?在对冲基金工作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对冲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异同点是什么?手机端打开的朋友们,扫码最简单的方式是分享本文到微信,然后在微信里长按上图二维码。也可以直接搜索牛交所客服微信号(niujiaosuokefu) , 添加小助手,入群听直播。请大家多多点赞,让更多人看到。","updated":"T08:49:48.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review","commentCount":2,"likeCount":3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49:48+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775c24e9ce69d64e2cf874cdd0629a74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likesCount":36},"":{"title":"国企高位接盘董建华家族企业:红色资本家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author":"houhou223","content":"国企492亿港币收购董建华家族资产这几天融创、万达、乐视先后霸占财经头条,以至于另外一个意蕴深长的重磅新闻被大家忽略了:7月9日,国资委旗下的中远海控(1919.HK)联合上港集团(600018.SH),向东方海外 (0316.HK) 全体股东发出全面现金收购要约。本次收购总交易金额为492.31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428.70 亿元)。交易完成后,中远海控将持有东方海外90.1%的股权,上港集团则持股9.9%。东方海外这个公司你可能没听说过,但董建华这个名字你一定听说过。董建华家族,就是被收购的东方海外的控股方。东方海外由前香港“船王”董浩云创办,是拥有70年历史的庞大航运王国。而董建华是船王董浩云的长子。1962年时的董家全家福,前排左至右为董浩云夫人、董浩云、董浩云的第一个孙女,后排左至右为董建成、董建平、董小平、董亦平、赵洪娉(董建华夫人)、董建华。 ”董建华在80年代继承家族企业,担任东方海外董事局主席。然而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董建华转而出任香港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2005年转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至今。董建华出任香港特区行政官后,由其弟董建成接手东方海外。牛姐初步算了下,本次交易作价492亿港元,按照持股68.7%计算,董氏家族估计可套现388亿港元,完美谢幕。董家这次套现,堪称是最完美的结局。然而牛姐看到《华尔街日报》对此事报道,称董氏家族原不想出售家业,但最终“来自北京的一股强大政治压力”促成了交易,董建华家族在获得一个合理的报价后让步。那么,到底是什么政治压力逼迫董氏家族出售资产?董家被迫出售是卖亏了吗?全球航运业受压,东方海外高位套现大家可能还记得,就在去年,全球第七大班轮公司韩进海运破产破产。巨头轰然倒地,也从侧面反应了全球航运业的不景气。这个行业的一大特点就是,规模经济,行话叫做 “吨位决定地位”。大企业利用运力规模上的优势,不仅降低单位运输成本,还可以拓展业务网络,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在目前行业运力过剩,经营惨淡的时期,航运企业要不就是整合别人,要不就是被别人整合,要不就是破产。换句话说,全球航运界已经进入了 “不并购,则死”的阶段。光看去年行业里就有这么多的大事件:2016年6月,达飞轮船收购美国总统轮船;\n2016年8月,全球第七大班轮公司韩进海运破产;\n2016年10月,三家日本班轮公司日本邮轮、商船三井和川崎汽船宣布将集装箱业务合并。\n\n据不完全的统计,最近两年全球已有9家集装箱运输公司陆续退出经营,而从事全球业务的集装箱运输公司从17家锐减少到了10家。中远并购东方海外后,将占有全球航运11.5%的市场,跻身全球三大航运公司。这对中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对东方海外来说,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结局呢?在包括包玉刚的环球海运、赵从衍的华光海运等同期香港船王纷纷瘦身、转型甚至关门的背景下,董氏的东方海外也不能抵抗整个行业面临整合压力的趋势。更何况,董氏家族被收购价格绝对不低:这笔收购的要约价格为每股78.67港元,是其每股资产净值的1.4倍,较该行业全球平均估值水平高15%。东方海外上周五收市价是60港元,要约收购价大幅溢价38%。考虑到以下因素:整个航运都处在低迷状态被要约企业运营亏损(东方海外2016年亏损15亿)本次收购方也是亏损的状态。中远海控的母公司是2015年底由中远和中海两家央企合并而成,业务和职能的整合仍处于进行时。而且依据年报,2016年中远海控亏损了99亿。38%的溢价绝对算高。再来看东方海外历年来股价,虽然现在的价格不是历史高点,但是结合航运业现在的情况来看,按这个价格再加上38%的溢价出售,对卖家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买卖。实际上,早在今年初业界就曾传出各方打算竞购东方海外船队资产。交易磋商历时数月,价钱为双方分歧之一。 所以,所谓的“政治压力导致董家卖掉家族产业”,牛姐的猜测是,董家可能是因为不舍得几代人的家业而不愿出售。但是行业并购是大势所趋,强撑下去其实是损人不利己,这点董家不会不知道。而很明显的是,国企还是给董家以非常良好的条件。从经济角度来说,这笔买卖董家一定是赚到了。而最终能拿到这样的价格,与其说是董家被施与政治压力,倒不是说是董家因政治受益。实际上,这并不是董家第一次受益于与大陆政府的关系。红色资本家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董建华在1985年开始执掌东方海外。然而甫一接手,就碰上全球航运业不景气,东方海外一度陷入破产边缘。与董家交好的红色资本家霍英东,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向东方海外注资1亿2千万美元(当时约9亿4千万港元),助公司渡过难关。然而多年来一直有传闻,实际这笔钱来自中国交通部,当时霍英东牵线搭桥,使得有志于发展中国航运业的北京当局,向东方海外注资。而董建华家族参与的另一个故事-北京东方广场项目,同样也是香港资本和北京当局一次完美合作的结果。东方广场的名字,就来源于“东方海外”。这次合作,成就了北京的一个传奇地标。比这个地标更加传奇的,应该就是这个项目背后的那些人,董建华,周凯旋,李嘉诚,陈希同等等。东方广场的故事,是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传奇故事。谁能想到,最早造就东方广场的并不是李嘉诚,而是一个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女子-周凯旋。周凯旋当年还只是在长安街物色开发儿童电影院,却得知了整个东长安街和王府井地区要统一规划建设约10万平方米项目的消息。周凯旋身为东方海外旗下公司的董事,借当时北京当局急切想要引入资本造政绩的心态,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智慧,斡旋于北京当局以及董家、李家等香港大家族。东方广场成就了周凯旋。\n那个时候,她既不是东方海外核心管理人员(只是东方海外下面一个子公司的董事),也不是李嘉诚的所谓“红颜知己”。\n实际上,仅仅以李嘉诚“红颜知己”来形容她,真是太小瞧这个女人了。东方广场背后的推动力,后来也都成为传奇:当年,大陆还未开放,正是董建华、李建成、霍英东这样的红色资本家,成为了大陆与香港沟通的一座桥梁,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再回来看东方海外被国企收购,除了感慨董家高位套现的完美结局,却也不得不感叹时代变迁。如今的香港和大陆,已不是原来的香港和大陆到今天,内地资本对香港经济体正在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而如今活跃在香港的,也俨然不是曾经的那些商业势力了。李嘉诚的商业帝国从大陆和香港陆续撤退,董建华家族高位套现,众多国企央企在香港上市,更多的民营资金也不断进入香港。据媒体报道,2016年香港政府卖出去的地,有一半被内地房企买走。甚至有人开玩笑说,香港中环的高级写字楼一栋栋的“沦陷失守”。据牛姐不完全统计,仅2015年-2016年,就发生了中植资本接管巴克莱在香港的办公地,光大银行斥资百亿港元收购大新金融中心,恒大以110亿港元购入美国万通大厦,中国人寿花58.5亿港元买下红磡One Harbour Gate。 海航集团,从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的5个月内,更是买下香港四块土地,一共耗资272亿。随着时间的流逝,香港可能在与上海和深圳的竞争中落于下风,金融和航运中心的地位不保。香港这个地方,也逐渐地更加“大陆化“。在日益失去弹性的政治情境中,港人难免情绪复杂,甚至浮想联翩。但这却不是因为香港在走下坡路,而是因为大陆的经济地位早已不是20年前可以比拟的。更何况,这些在香港市场叱咤风云的公司和大人物,哪个不是与大陆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实20年前就是如此了。曾经,记者采访任志强,问对于李嘉诚撤资的看法,任志强说:“只要李嘉诚没有把东方广场卖了,他就没有撤资。” 实际上,他知道,李嘉诚永远不会主动从东方广场撤资,东方广场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投资那么简单。牛姐想起了董建华特首当年,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香港好,中国好;中国好,香港更好。这句话,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延伸阅读:(该文非牛姐原创,但是细节之详尽让牛姐叹服,便放于公众号内,也欢迎大家关注牛姐的订阅号)","updated":"T09:40:3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15,"likeCount":751,"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40:3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v2-ecd862cf48f7cb1951feb0b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15,"likesCount":751},"":{"title":"人民日报称中国经济进入“下行清算期”:冬天真的来了","author":"houhou223","content":"今天统计局公布中国17年二季度GDP, 二季度GDP实现同比6.9%的增长,可谓是非常亮眼。然而这么好的数据,也没止住股市今天开盘就几乎崩了的趋势,三大股指收盘跌得都不轻:显然,大家还沉浸在周末的金融工作会议释放出的重磅信息里。今天,人民日报更是发表了对金融监管的看法,说:“经济金融经过上一轮扩张期后,进入下行“清算”期”。这是牛姐第一次见到,人民日报这样主动唱空中国经济的。今天还有人问牛姐,这次金融工作会议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很明显的是利空,而且是对几乎所有资产类别的利空,你看看股市跌成这样就知道了。你再看看人民日报说的话,显然,人民日报也在试图调整大家的预期,告诉大家:未来的路,没那么好走了。实际上,去杠杆这件事在年初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整个2017年上半年,大的财经新闻,几乎都跟金融系统现存的问题以及去杠杆有关系。光是牛姐写过的,跟金融去杠杆有关系的主题,就不下5、6篇(文章链接在末尾)。然而这次会议一开,大家仿佛才突然意识到,金融监管真的来了。牛姐觉得,一方面是大家对之前“去杠杆”的信号不够重视,事实上牛姐说过,去杠杆这个主题这几年都不会变。金融监管早就开始了,只不过这次会议的“高度”和释放出的信号确实比较强烈和明确,至少金融行业里的人不会再觉得,金融监管只是短期的小打小闹了。事实上,央妈悉心呵护你的日子已经到头,因为连央妈,都多了个“严父”。今天牛姐再给大家梳理下几个问题:金融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次金融会议的重要信息有哪些?这次改革到底有什么影响?金融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牛姐之前写过,今天再展开说一下。为什么要改革,因为:外因:美联储加息背景下,人民币相对美元有贬值趋势,资本外流压力大。除了严格外汇管制控制资本流出外,央行也需要跟随美国,变相地加息、缩表、去杠杆,至少,再像几年前那样扩张是不可能了。内因:实体经济缺乏内在动力,金融系统野蛮发育,风险巨大。现在整个金融系统问题实在太多,牛姐举几个例子:-商业银行风险:表外业务超过50%,影子银行占GDP87%, 同业存单井喷增长,银行委外投资大量购买股票、定增等,短钱长用,这些,全部都超出了银行传统经营范围,隐藏了巨大的未知风险。\n\n-传统非金融机构都开始大办金融了:举例,房地产公司,还有大量做实业的公司,都去做“互联网金融”了,比如国美金融、恒大金服等等,现在大集团不做个金融公司,都有种跟不上潮流的感觉了,这其实很不正常。\n\n-全民杠杆:地方政府债务高、公司债务高,现各种做校园贷、现金贷的,还不断怂恿个人去贷款,整个社会的杠杆都提高了。你以为这些都仅仅是金融系统的问题吗?不是,实际反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暴揍老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