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除了帅我一无所有有,那又怎样

&我快四十岁了,那又怎样?
我快四十岁了,那又怎样?
日08时45分来源:
作者 | 李清浅
来源 |李清浅(ID:wliqingqian)
最把握不了的就是时间,不管多么不情愿,四十岁总是要到来的。你可以哀叹年龄的增长,也可以在这段岁月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今天早上照镜子的时候,我发现发间有一根白发。
头发根是白的,发梢是黑的。我怔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把它拔下来。
是从去年还是今年开始,我的头上逐渐有了白发。偶尔会发现一根,藏在我密密的发丝中,起初我一定会把它们拔下来,现在已经逐渐放任不管。
“我36岁那年开始长白头发,当时特别不能接受,我还以为是你爸成天气我气出来的呢。”婆婆在一旁似是宽慰地对我念叨。
等下,36岁?我有点怔住了,我今年三十几岁?不知道从哪天起,我不能脱口说出自己的年纪,被人问起,总要用今年的年份再减去出生时的年份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也不知道从哪天起,单位新进的同事,每个都比我小,先是84年85年,再是88年89年,然后是90后。最近新入职的一个姑娘是93年,我大她整整一轮噢。
也不知道从哪天起,偶尔和大学同学或中学同学联络,说到好久不见:“咱们有几年没见面了,五六年了吧?不对不对,快十年了。”
天呐,十年?人生一共有几个十年呢?
那天一个快三十岁的姑娘问我,清浅姐,你有年龄上的恐慌吗?她很不能接受自己马上三十岁了却依然“一事无成”。
我的确有过恐慌的,张小又一岁时,我尚在家做全职妈妈,带孩子之余写写网络小说(别问我写的什么,反正是没火)。直到某一天,我仓皇地意识到自己马上就要35岁啦,我着实吓了一跳,然后决定不能继续在家混日子了,果断出去找工作,到如今,转眼三年多,一年半前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公号,虽然忙碌却觉得非常充实,很欣慰自己光阴没虚度。
一个往四十岁奔走的女人,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匆匆忙忙,要上班,要写作,想读书、想运动、想学东西,然而,大部分下班后的时间终归还是要用来陪孩子,总感觉时间有限,有时甚至感觉自己像只上紧了发条的小闹钟。
我认识很多正往四十岁奔跑的女人,她们大多是孩子妈妈,有的是企业中层,有的在创业,有的在家全职写作,个个恨不得三头六臂,手脚并用,她们忙碌而充实,偶尔可能也会惊讶,天呐,我快要四十岁了吗?可是,也只是惊讶那么一下下,这并不会乱了她们的步调,她们照样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事实上,当我往四十岁奔跑的时候,才发现快四十岁的女人,不但可以活得很精彩,甚至有可能绝处逢生,在转角看到不同的风景。
昨天去健身房骑车,发现换了个新老师。因为骑动感单车会出很多汗,我一般不戴眼镜,所以也没细看新老师是谁。昨天终于学会了车上单腿俯卧撑,我无比欣慰,甚至沾沾自喜,下课时才发现,单车老师竟然是骑友雅莉。
雅莉今年39岁,一年多前开始在这家健身房健身并迷上了骑单车,原本只是想把身体练结实点儿,迷上骑单车后发现自己非常享受骑车,而且越骑越好。
最近健身房开了一家分店,需要一个带课老师,原先的老师便推荐了雅莉。
两年前雅莉的姑娘读初三,为了全力支持女儿中考,雅莉辞职了,辞职后才发现自己非常不习惯“老妈子”的生活,她每天过得非常焦虑,她老公看她无所是事的样子,就在健身房帮她办了张卡。
“当时我还骂他乱花钱,心疼得不得了。”雅莉笑着说,“我怎么也不会料到,40岁生日前两个月,竟然会成为单车老师,我感觉自己非常幸运,命运有时候真的很神奇啊。”
我来这家健身房时间尚短,没有见过雅莉从前的样子,但是另一个骑友说,那时的雅莉精神非常委靡,一脸的焦灼不安。
我打量着现在的雅莉,因为刚从单车上下来,她的脸上红扑扑的,额头上有着细密的汗珠,鬓角微湿,我在她身上看到了运动后的活力美。
一个快40岁的女人,世界突然给你打开了一扇窗,雅莉说自己幸运,我觉得40岁发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诚然是幸运的,但能成为单车教练,却不是幸运那么简单,终归还是离不开自己不懈的努力吧?
是的,尝试改变,让一个焦灼的女人重新找回自信,也让她在四十岁来临前,突然找到了目标和方向,这又何尝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十多年前,一个叫芸宝宝的姑娘和我聊天,那时我们都二十岁出头,偶尔谈论将来,芸宝宝说,我才不要活到四十岁,那得多老?现在,我很欣慰地看到她正在往四十岁的门槛上悠然迈进,带孩子、做烘焙,闲暇之余还做手工,是的,四十岁的女人不但不“该死”,还可以活得很精彩。
于我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十年前,如果让我突然老去十岁,我大概宁肯自杀,然而36岁还是不知不觉地来了,正如张爱玲所说: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而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好像真的是一眨眼,我成为了一个往四十岁奔跑的女人。和身边大多数快四十岁的女人一样,我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年龄,也努力活出这个年龄的精彩。
快四十岁的女人,吃饭开始关注健康,少盐少油,早睡早起坚持锻炼。
快四十岁的女人,开始明白家人和小孩儿,是比事业成功更重要的东西。
快四十岁的女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希望自己有一颗平静快乐的心。
快四十岁的女人,也可以在下雨的时候抱着小孩儿拼命跑,依然很有活力。
快四十岁的女人,也可以一跃跳上台阶,风风火火如小姑娘。
快四十岁的女人,偶尔也会撒个娇,依然有一颗少女心。
快四十岁的女人,也可能因为一个笑话,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快四十岁的女人,也有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和闺蜜掷气。
是的,我快四十岁了,现在的我不再惧怕岁月,不再害怕苍老,我只想活得更精彩更自我,希望举手投足前,自带优雅风情。
张学友在《她来听我的演唱会》中唱到,“四十岁后听歌的女人很美,小孩在问她为什么流泪,身边的男人早已渐渐入睡,她静静听着我们的演唱会。”是的,四十岁的女人,有男人,有小孩,依然可以流着泪听张学友的演唱会。
严肃八卦的掌门人,应当比我年轻几岁的萝贝贝说:“总有一天你会老,到了老花眼和绝经的程度,依然可以很迷人。”贝贝还说,容貌会衰老,但美丽会生出新的样子。
美丽,不一定是指一个人的容貌或体形,也可以是一个人说话的样子,还可以是认真工作的表情,甚至一个人积极生活的态度。
是的,我快四十岁了,我头上有了白发,但是,那又怎么样?
作者:李清浅,专注细琐生活中的美好,讲故事、聊感情、话家常。即使生活给了我一地鸡毛,我也要把它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个人公号:李清浅(ID:wliqingqian)。转载请联系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好文——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大学毕业了,我一无所有',
blogAbstract:'
  文/守望月儿   望着大四毕业生纷纷离开校园,我突然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呀。白驹过隙般的时光匆匆从我们不经意的每一个瞬间流失了。我们曾有过远大的理想,曾有过坚定的毅力,可是时间久了,我们却懈怠了,逐渐变得堕落了。
  大学,很容易荒废的一段时光。但是我们总是在失去时才知道珍惜,正如爱情般不容我们有挽留的机会,难道现实真的很残酷吗?难道大学就一定要留有遗憾和悲伤吗?无论如何我们终究会毕业会走进社会,找寻另一片天地,虽然遥远却近在咫尺!
  希望大学毕业后,我不会一无所有! &&& 最近很忙,忙的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忙的忽略了你的感受。你说我不了解你的处境和想法,可是你可曾想过我的身不由己。',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1,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确定购买:
式神不是真的,那又怎样?
文章价格0.20元
您的当前余额不足,是否去充值?
当前余额为:0.00元我一无所有,我也不快乐,那又怎样【诸城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519,199贴子:
我一无所有,我也不快乐,那又怎样收藏
怎样,怎样,怎样
…回家撸去…
给你根擀面杖,自己撸去
…我挺满足的…我很快乐…不用撸…
…目有啊…只有大的…
没长小JJ。只有大擀面杖?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一个平庸程序员自白:我不牛逼但那又怎样?-互联网的一些事
您的位置:
一个平庸程序员自白:我不牛逼但那又怎样?
来源: 作者:佚名
  不是谁都能飚高音,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声音。
  Jacob Kaplan-Moss是著名 Python 框架 Django 的 Co-Creater 和核心开发者,在 Heroku 担任安全部门的
Director, 他常年参加 Python 社区的年度聚会 PyCon ,并经常上台演讲。在这次 PyCon 2015
上,他声称自己顶多只是一个平庸的程序员,幻灯片上也写着:
  “Hi, I’m Jacob, and I’m a mediocre programmer.”
  这次演讲非常精彩,视频可以在 Youtube 上看到。
  Jacob 以马拉松为例,试图说明大部分人在大部分领域都是平庸的(Most people are average at most
things.),特别好的和特别坏的都是极少数,但在程序员领域,我们听到的大都是某某程序员 rocks 或者 sucks
,基本没有中间状态,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他还提到“真正的程序员”(real programmer)这个概念,也就是所谓的 “10x programmer”
,你只有精通某些原理或者长得像 Mark Zarkerberg 才算是一个 real programmer ,而一个使用各种云服务以及 API
快速搭建自己应用的人就不算,这非常可笑。顺带一提,Jacob 的 Twitter 个人简介就是 “not a real programmer. “
  Jacob 认为这种关于“编程天才”的神话非常有害,一方面它把行业门槛设置得特别高,令很多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它也在折磨行业内的人,因为你如果不能
rocks ,就会变成 sucks
,所以不得不用一切时间来努力学习和工作,导致影响生活。他认为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态度,编程只是一些技能,并不需要太多天分,它是可以学习的,而且做一个平庸的程序员不丢人,”it’s
cool to be okay at these
skills”。跑步的人有很多种——短跑运动员,纯粹为了锻炼身体的人,参加马拉松的人,等等。为什么编程就一定要做 real programmer
,而且做不到就觉得自己不配编程呢?
  这个演讲在大会现场赢得很多掌声,在提问环节也可以听到一些怯生生的声音说:“我也是一个平庸的程序员。”
不过在其它地方也引起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拿跑步和编程对比并不恰当,有人说程序员能力的差距确实大得惊人,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 Hacker News
上的讨论。
  对于我个人来说,Jacob 的演讲触动了我多年来的心结,让我非常感动。我一直认为自己顶多只是一个平庸的程序员,而且无论多么努力学习,总觉得自己不是一个
real programmer ,而且好像越走越偏。Jacob
的演讲让我明白,有此苦恼的大概不只我一人,所以这里写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希望对别人有一些启发。
  公开承认自己平庸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如果不能说明你智商低或者没有天分,至少说明你态度有问题:“平庸就应该去努力练习,而不是写文章为平庸辩解”。而当你说
Jacob 这样的人也承认自己平庸时,就会出现一堆带有“资格论”的反驳:“Jacob 至少写了那么多代码,你怎么能和别人比”
“人家那样说是谦虚,你这样就是无耻了”,顿时你就会觉得自己和那些只会从伟大人物身上挑毛病的小人没什么两样。幸运的是,今后我很可能不会以编程为业了,所以这些事情都无所谓了,可以诚恳地说一下自己的经历。
  我对 real programmer
的印象始于大学,尽管对于其它专业的人来说我们和修电脑的没什么两样,但专业内部已经隐约有对某种高级事物的崇拜,记得大一时一个同学对我说:“我们现在还学
C,外面早就开始用 Java 了”。那个时候专业内也已经流传了不少程序员的传说,比如某个学长多么厉害,或者微软某个程序员一个人做完了一个项目组的工作。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那个故事,大意是一个人电脑坏了,于是找一个电脑高手来修,电脑高手拿来电话,连上电脑,花了整整一夜的时间用 0 和 1
写了一个操作系统,故事的结局是“这个电脑高手去了美国,杳无音信”。当时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半信半疑,居然宁愿相信它是真的!因为如果万一它是真的而我不相信,只能说明我的技术水平或者智商无法理解那个层次的东西,那就太糟糕了。那个时候真的很想变得厉害。
  随着对专业的了解,很快我们就开始嘲笑那种“Java 比 C 新,所以比 C 好”的看法,转而去相信“越底层越牛”的论调,写 C 的比写 Web
的厉害,写汇编的又比写 C 的厉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基础更扎实,更了解原理。”
这种论调发展到一个极致就是:学数学或者物理这种“硬科学”的人如果转行写程序,肯定比我们厉害。他们算法一定比我们好,而且就是这帮家发明的计算机啊我靠。有一段时间隐约觉的别的专业的转行写程序都会比我厉害,哪怕是一个钢琴家——因为他手指灵活打字更快。
  大学里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传说就是:高手写程序不用 IDE
,都是直接记事本。高手摘花飞叶皆可伤人,谈武器和工具,那就是落了下乘,只有不入流的才整天研究哪个工具更有效率。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因为自己没用记事本写程序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直到后来工作之后我接触到了
Vim ,发现它长得和记事本还真的挺像的。
  除此之外,还有对经典书籍的顶礼膜拜,MIT 的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和 SICP ,Knuth 的 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TCP/IP
详解,以及一些其它的经典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方面的书。不啃完这些就说明你天分不够,或者没有热情,还是趁早转行比较好。在我一直很喜欢(现在依然喜欢并推荐)的一篇文章
Teach Yourself Programming in Ten Years 中,作者在结尾推荐了 SICP ,他说:”The book is
challenging and will weed out some people who perhaps could be successful with
another approach.” 所以尽管我一直没有读完这本书,而且应该也不会去读了,但对它总有一种情结,以至于两年前出国的时候还把它带在身边。
  毕业之后开始做职业程序员,每天都是和程序员打交道,关注的也都是科技新闻,那时候硅谷文化也越来越流行,所以更加向往和崇拜 real programmer
。Joel Spolsky 写过一篇《飙高音》,其中的两段可以算作是对 real programmer 的最佳诠释:
  用许多平庸的程序员取代少数优秀的程序员,这种做法的真正问题在于,不管平庸的程序员工作多长时间,他们做出来的东西,都无法像优秀程序员做得那样好。
  一流的歌唱演员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很轻松地唱出高音,而平庸的歌唱演员就是永远做不到这一点。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有一段著名的咏叹调”Queen of
Night”,音高必须达到F6(女高音的最高音高)才能唱好这首歌,世界上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女高音都快要绝迹了,而飙不到著名的F6,你就是不能表演”Queen of
the Night”。
  简单地说,如果你缺乏天赋,那么你再努力,也做不到 real programmer
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一个平庸的程序员就是一个烂程序员。这种断言式的文章一直比较能鼓舞人心,那些认为自己比较聪明的人也很喜欢这种说法,但对于我这种一直怀疑自己智商和能力的人来说,它就像一个阴影:万一我真的没办法飙高音怎么办?
  因为这种对 real programmer 的仰视,从工作以来,不对,是从大学以来,有一个想法一直挥之不去,那就是:I don’t deserve
  大学里我也有作品拿过奖,但总觉得自己的代码是一坨屎,不配拿那个奖,如果当时有另外一个 real programmer ,肯定轮不到我。
  大四找工作的时候,尽管我是通过正规的笔试和面试拿到的 offer ,而且被录用的只有我一个本科生,我还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那份工作,因为没写过 10
万行代码,也不是一个 real programmer.
  刚工作的时候我每天从早晨 9 点到晚上 9
点都在公司,有时候周末也去,手头工作做完了就看技术文档,无聊了就用打字软件练习正确的指法,以便编程可以快些。即便这样,我还是怀疑自己对编程的热情,觉得自己离一个
real programmer 越来越远,不适合做程序员。
  后来去雅虎北研面试,从早晨 8 点面试到 12
点,第二天又跑去美国的同事视频面试。测试其实已经很严格了,而且我平时没有针对性地刷题或做其它应试准备,但很奇怪,我还是觉得自己能力不行,只是侥幸拿到了
  平时帮别人写代码,或者和别的部门合作,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的能力不行。尽管最后项目顺利完成,对方也对我评价不错,但我还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那些夸奖,甚至想:如果他们见到
real programmer ,就不会称赞我的工作了。
  这种心理还有另外一个负面作用,那就是时时刻刻焦虑,害怕掉队。Jacob 在演讲中也说到:
  If the only options are to be amazing or terrible, it leads people to
believe they must be passionate about their career, that they must think about
programming every waking moment of their life. If they take their eye off the
ball even for a minute, they will slide right from amazing to terrible again.
That leads people to be working crazy hours at work, to be constantly studying
programming topics on their own time, and so on.
  这段话准确地说出了我以前的某种状态。我对除了编程之外的很多事情都有兴趣,从生活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件好事,但我却常常因此有负罪感,因为它们耽误了我编程、看文档和学习新技术的时间。那些事情本来是可以带给我快乐的,但每次做好像都有一种偷偷摸摸的感觉,被别人问到也羞于提起。现在回头看,之前有段时间我的工作和生活其实平衡得很好,但当时我只有不断告诉自己“你本来就平庸”,甚至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自甘堕落的人才能安心享受,实在太扭曲了。
  以前我有时还喜欢写点东西,认为自己是在分享,但后来总觉的自己又不是 real programmer
,分享的东西有什么价值呢?而且写文章会耽误编程的时间,程序员文化又特别推崇“务实”,反对“务虚”——写作就是“务虚”,“只会打嘴炮”在程序员群体里面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侮辱,记得之前看到过一条招聘信息,明确地说“不欢迎经常写博客的人”。
  事实上写作不止是表达,它反过来还可以帮助思考,很多想法在下笔之前是不存在的,我从中获益良多。而且,“不愿意表达”和“不会表达”有着本质的区别。以前如果一个猥琐不堪、一句话都说不清楚的人过来朝我扔一句”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我立刻就会惭愧不已,甚至认为他或许就是一个 real programmer.
  以上种种不安和困扰,让我常常觉得自己从性格到业余爱好都不适合做程序员。程序员文化告诉我的是:如果你不是一个 real programmer
或者不在成长为一个 real programmer 的路上,那么你连一个 programmer 都不是。Hacker News 上针对 Jacob
演讲的讨论中,panjaro 说了他自己的经历:
  I’m an example how this myth can destroy you. I was programming for 6 years
in normal projects and I thought I was not talented. I left job, came to
research degree. Now I realized I’m terrible at maths and advanced algorithm
techniques. I think about going back but since it has been 3 months I haven’t
worked in a company, I feel I am a very bad programmer and no one will hire me.
I’m depressed and paralyzed. All I do all day is look into HN and read articles,
think how all these people are talented and I’m so dumb.
  他的描述让我感同身受,当初我也痛恨自己对数学不感兴趣,整天在自习室苦苦复习离散数学和算法,工作之后也常常想要重新回头学习这些“基础知识”。有时候即使你发现在某些工作中算法并不像传说中那么重要,也不能说出来,否则你就是忽视基础,或者你从事的就是程序员当中的低级工作,以至于体会不到算法的重要性。
  程序员文化当中“能力决定一切”的态度很多时候都值得商榷,因为除了极少数的计算机科学家,大部分程序员从事的是产品开发工作,而在产品开发中是没办法用一个简单的标准衡量一个程序员的能力的。
  一个人可能编程能力很强,但他可能执意要实现自己的想法,以至于拖累整个项目。另外,编程能力强的人不一定能从事某些“低级的”、不需要太多智力的工作,那样的工作可能需要大量的耐心,而耐心和传说中的天赋一样,也不是一种人尽可夫的品质。以前看到过一个招聘信息很有意思,里面说希望应聘者“已经结婚,或者至少有过一段长期的恋爱关系”,他们觉得这样的人懂得与别人相处,不太容易是一个鄙视别人工作的
  我并不是否认大牛的存在,Linus 和 John Carmack
就不用说了,刚毕业在中国雅虎的时候就遇见过一位大牛同事,清华毕业,基督徒,已婚,业余时间喜欢编程和做饭,经常一个人做完整个团队的工作,打字奇快,每次技术分享都有很多人去听,甚至
HR 都因为好奇过去。
  听众提问的时候,他能清楚讲解某个不常用命令的某个参数的作用,简直就是活的 user manual 。他非常乐于助人,经常看到他在 mail list
里面回答别人问题,从问题的成因分析到解决方案都一一给出,表达非常清晰。让我比较惊讶的是他对很多琐碎的事情也极有耐心,记得公司想要一些人申请专利,周末就看到他在那里专心写申请。
  另外一个和我比较要好的同事本来觉得自己还算有天分,比我厉害得多,在大学里真的写过 10
万行代码,但见过大牛之后立刻发现自己其实没天分。那个时候他女朋友在外地,他业余时间也就是看看电影写写代码,不想写的时候就打开大牛的 Github
看看,一般都会发现他又有新的 commit ,然后就有动力继续写了。
  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大牛,整个行业需要的也不止是大牛。
  举个例子,很多写 PHP 的大概看不起那种 “Wordpress 工程师”,就是只懂 WordPress 而对 PHP
了解不够深入的人。但很多公司确实就需要做一个小网站,只需要你能开发 WordPress Theme 就够了,不需要研究更多东西。帮别人开发 WordPress
Theme 完全可以谋生,甚至挣得不少,但他们大概自己也觉得自己不是 real programmer
,所以很少发声。前一段时间有个应用很火,但他们团队的文章开头就说“我们团队中没有大牛”,好像那是很丢人的事情,一定要大牛组成的团队才配开发出好东西?如果抛开其它不谈,“一个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他就应该得到尊重”,这话听起来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一旦牵扯到代码,好像只研究
WordPress 的工程师就不能见人。
  很多公司也迷信只有大神程序员才能做事,所以在招聘的时候会说他们只招聘 Top 1% 的程序员,这其实根本不可能,Joel Spolsky
早就写文章谈过。你不可能招聘到 Top 1% ,只可能招聘到应聘者中的 Top 1%.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最厉害的人可能直接去了 Facebook,
Google 或者硅谷的创业公司,差一点的可能选择百度腾讯等国内巨头,或者非常有前景的创业公司,剩下的人才是市场中的人,这里面的 Top 1%
已经不是全部人中的 Top 1% 了。所以看到这种招聘可以评估一下这个公司,如果不是特别牛,完全可以大胆去应聘,因为你在那些愿意应聘这个公司的人当中,可能已经是
Top 1% 了。
  其实我非常喜欢这个行业的某些理想主义色彩,过去这几年也认识了不少朋友,发现了不少 thinker
,对我启发很大。可惜我常常感到不舒服,也觉得和这种程序员文化或者 Geek
文化格格不入,虽然很努力去尝试过,但发现还是不行。当然,也可能并不是文化问题,而是因为像我和 panjaro
这样的人胆小浮躁,太在乎别人看法,容易焦虑和抑郁,这样的人大概在任何行业都是 loser 。希望其他人可以活得理直气壮一点。
  过去常常希望找到人生目标,而当怀疑自己不是 real programmer
的时候又庆幸生活是一团乱麻,而人生可能并没有意义,不然的话,可能每时每刻都要生活在一条“鄙视链”当中了。
(转载请保留)
互联网的一些事,已超50万小伙伴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除了心痛我一无所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