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一道敬奉南无燃灯上古佛古佛为主佛

【图文】中国的佛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的佛教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中国的佛教
大小:4.77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民间信仰与主要宗教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民间信仰与主要宗教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2|
上传日期: 09:48:0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6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民间信仰与主要宗教
官方公共微信连云港市佛教和道教信仰
第八章宗教信仰
(一)佛教
连云港市的佛教
自东汉佛教传入境内,即建有寺庙,僧人修持传教,且与海内外交往。唐宋时期士大夫喜谈禅学,百姓仿效,崇信释老,企求福址,官府不断兴建庙宇。明清两代对云台山三元宫屡次重修,在云台山一带形成佛教建筑群体。
解放前,海州城内佛教寺庙20余处,素有“九庵十八庙”之称。乡村集镇,多建有寺庙。抗日战争前,东海县境内有中小型寺院近200处,至解放时尚存59座庙宇共385间,有僧尼150人。赣榆县有寺庙35座,僧尼137人。云台区有寺院101座,绝大多数为佛教寺院。灌云县大伊山有寺庙35座。以上佛教寺院不少毁于战火。
解放后,境内庙宇因年久失修,僧尼大多还俗,宗教活动停止。80年代以后,落实宗教政策,修复庙宇。僧尼入寺住持,恢复正常的佛教活动。
1979年,赣榆县有和尚8人,尼姑13人,80年代以后,市区修整复原龙洞庵、百子庵、观音庵、碧霞宫、三元宫、阿育王塔等佛教建筑。1990年,市区有僧尼22人。东海县王沟大殿尚存3间,
和尚5人,居士1人。
连云港市的佛教传布与活动
东汉时佛教已从西域传入境内,宿城法起寺为汉代所建,孔望山摩崖石刻为汉代佛教造像。法起寺僧人与古康居国僧人有交往。,寺内鹫峰石塔、罗汉墓即是埋葬灭度于此的康居国高僧的墓塔。三国魏齐王正始元年(240年)前后,康居国高僧会经宿城时曾题额纪念。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在境内为统治阶级所提倡。隋唐时,释学在士大夫阶层广为传播,百姓也普遍信奉。隋末唐初,法起寺以成为境内及周边地区研究、传播大乘教义的主要寺庙之一,并选派学问僧到内地学习深造。宝逻法师在唐初被派到成都多宝塔寺向道因法师学教,学成归来,在法起寺弘扬光大大乘教义。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国高僧慈藏法师经鹰游门回国。唐开成四年(839年)三月二十九日,日本入唐秋法僧圆仁途经宿城,在朝阳兴国寺寻求佛法。唐神龙元年(705年),在孔望山建龙兴寺。境内佛教奉行大乘佛教禅宗一派,唐末开始信奉曹洞宗,宋代确立曹洞宗正宗体系。传至二十七世为嵩乳,二十八世为佛光、灵焰,二十九世为省闻,三十世为义云,三十一世为淇源,三十二世为心慧。心慧高僧“大启禅宗、远迩稽首、皈依者弥众“,法起寺成为“不二法门,十万丛林,有德者居之”。传到三十五年,为镇海寺的润梅、雪公和尚。
宋天圣元年(1023年),阿育王塔在大村建造。宋时,淮安的有藏禅师在南城活动,安抚使张汉英在城内为其建造普照寺。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海州、赣榆设僧正司、僧会司管理教务。成化元年(1465年),鲁王孙到云台青峰顶出家修行,自号清风。在三元宫清风传净善,净善传道融,道融传德连,四代衣钵传袭,香火益旺。万历十五年(1587年),淮安谢淳扩建三元宫,随之出家,自号无相,更号德证,以与德连为同师。扩建三元宫庙群期间,皇帝颁降经敕谕,由钦差大臣专程护送到云台山。随赐《大藏经》一部678函,佛像3轴,紫衣1袭,锦幡3联,经幅1方,银宝1锭。至此,云台山三元宫香火逾2万家,佛教在境内传播达到鼎盛期。(三元宫尚存《大藏经》刻本34函78种317册,计1343卷。)涟水人杨珊,字碧溪,在宿城山顶建悟道庵。明崇祯二年(1629年),嵩乳和尚在保驾山下法起寺再振宗风。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海,庙废,僧众迁居他乡,佛教顿衰。康熙十六年(1677年)复海,佛教活动恢复,康熙三十一年,玄烨亲书“遥镇洪流”匾额赐三元宫,康熙三十八年,太监五哥上山进香,云台山一带佛教为之中兴。康熙五十二年起,法起寺大规模修建,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形成24进规模的寺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普爱(字天庚)在连岛建镇海寺,殿宇、廊院百余间,并将坐落在孙家山庙岭上的祗园寺(古观音堂)修为下院。佛教在此再度兴起,直到民国初期。
清末民国初,僧尼群集云台山寺院,悟五、厚庵相继住持三元宫,上下几百人,分24个房头分居各寺院。民国初年,犯有命案的振亚和尚住持法起寺,增广僧众,扩充庙产,修桥补路,重建寺院。同时,振亚和尚勾结官府,组建武装,欺压百姓,兼并土地。民国27年5-6日,日军飞机连续轰炸法起寺,只留下残垣断壁。民国28年7月14日开始,日军数次围剿三元宫,纵火焚烧庙宇,僧人组织反击,护庙法师仁芳被杀,仁益等4名法师被活埋,雁朋、襄言等法师侥幸逃脱。民国28年8月13日,日军制造“南城惨案”屠杀无辜百姓,南城西山顶上碧霞宫王和尚愤书千字文章,悲壮字焚,与正殿同归于尽。民国28年至民国37年,云台山僧尼生活无着,星散山间,勉强维持香火。
建国后,宗教活动得到初步恢复,但规模不大。“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被取缔。
80年代开始落实宗教政策,修复寺院。各修复寺院有僧尼住持。1981年3月,连云港市僧人代表参加江苏省佛教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90年底,全市有僧尼22人。
新浦区佛教
新浦敬佛庙宇少、规模小。清光绪初年,新浦大街东端(今大华药房处)已建成神庙(俗称土地庙),三间正殿,坐北朝南,供奉着土地爷木雕像。神像前有“福德正神”
牌位。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土地爷生日,香火旺盛。平时,民间办丧事均到此烧纸。光绪十八至二十七年(年),由刘振家、刘振鼎倡议,地方商贾资助,在福神庙西、路北侧创建新浦天后宫(通称大庙)稍具规模,有正殿、前殿、两厢、戏楼,四周有围墙。正殿供奉天后圣母,为本地居民烧香敬佛场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和九月初九天后升天日,新浦附近善男信女,前来烧香膜拜,富商巨贾还包戏助兴。
天后宫自民国初年逐渐为地方官署占用。解放前夕,商会和民会出资,于西眺外新建大殿3间,将天后请进供奉。新建大殿,后也倾圮。
海州区佛教
海州历史上较有名气的佛寺有大慈禅寺(原名大悲教寺),园林寺、龙洞庵(原名龙兴寺)、大普寺、观音寺、长安寺、百子庵、观音庵、古佛庵、紫竹庵以及道观僧住的碧霞宫、杨家家庙三圣庵等20余座。龙兴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即已兴建,唐神龙二年(706年)因大兴“龙兴”寺庙而称龙兴寺,明重建改称龙洞庵。大慈禅寺和园林寺规模最宏伟。大慈禅寺原名大悲寺,明隆庆六年(1572年)改为大慈寺,为望阙朝贺之所;寺有前山门、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高约15米,面积约800平方米,琉璃瓦重建殿顶,8根红漆圆木柱支撑,雕梁画栋,内供5米多高的释迦牟尼等贴金大佛和18罗汉,与前山门的四大金刚、弥勒、韦陀构成完整的佛家全堂塑像群体。此塑像据传出自宋朝雕塑大师雷潮夫妇之手。园林寺寺院占地4000余平方米,有前山门、大佛殿、后殿和藏经楼等寺宇,除具备全堂佛家塑像外,在后殿还供奉观音、普贤、文殊分别盘坐于狮、象、吼3兽之上的菩萨画像,山门前有银杏2株,树围6米有余,高约30米,据传为唐时所栽。道观僧住的碧霞宫,聚居僧人最多,民国年间僧人达40人,此间香火旺盛,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白虎山庙会,正殿院内香烟缭绕,尤以祈求眼光菩萨消灾者为多。百子庵聚居比丘尼最多,常住尼姑30余人。
近百年世事沧桑,至1978年底,海州寺宇几乎全部废毁。1986年后,在原庙宇废墟上,先后修复了龙洞庵、百子庵、观音庵和碧霞宫(改名碧霞寺)等4座寺庙,并迁建古佛庵1座,各庵寺均按佛制重塑佛像。
自东汉佛教传入境内,即建有寺庙,僧人修持传教,且与海内外交往。唐宋时期士大夫喜谈禅学,百姓仿效,崇信释老,企求福址,官府不断兴建庙宇。明清两代对云台山三元宫屡次重修,在云台山一带形成佛教建筑群体。
解放前,海州城内佛教寺庙20余处,素有“九庵十八庙”之称。乡村集镇,多建有寺庙。抗日战争前,东海县境内有中小型寺院近200处,至解放时尚存59座庙宇共385间,有僧尼150人。赣榆县有寺庙35座。以上佛教寺院不少毁于战火。
解放后,境内庙宇因年久失修,僧尼大多还俗,宗教活动停止。80年代以后,落实宗教政策,修复庙宇。僧尼入寺住持,恢复正常的佛教活动。
1979年,赣榆县有和尚8人,尼姑13人。80年代以后,市区修整复原龙洞庵、百子庵、观音庵、碧霞宫、三元宫、阿育王塔等佛教建筑。1990年,市区有僧尼22人。东海县王沟大殿尚存3间,和尚5人,居士1人。
连云区佛教
连云地区佛教传入时间与孔望山摩崖造像产生的时间大致相同。宿城法起寺建于汉,当时法起寺僧与古西域的康居国有交往,不少康居国的僧人在法起寺修行,并灭度于此。寺内的鹫峰石塔于罗汉墓就是埋葬西域康居国高僧的墓塔。康居国高僧会于汉正始元年(240年)前后来到中国,经宿城时饮泉留仙,题额纪念。
隋唐时期的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成熟期,这时的法起寺也臻于成熟。隋末唐初,法起寺成为研究、传播大乘教义的寺庙之一,并派出有学问的僧人到内地学习。宝暹法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唐初被派往成都多宝寺学习。宝暹法师遍窥释典,咸通密藏,从多宝寺的道因法师学教,为大乘教义在法起寺的进一步传延作出了贡献。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新罗国高僧慈藏法师经鹰游门回国后,在皇龙寺内建造皇龙寺塔,其第五层就以鹰游命名。开成四年(839年)三月二十九日,入唐求法僧日本的圆仁和尚经人指点来宿城。唐宋时,宿城的寺庙很多,并形成了以宿城西山上法起为中心的寺庙群。明朝时,漪水人杨珊(字碧溪)在宿城山顶建悟道庵。明崇祯二年(1629年)嵩乳和尚在保驾山下重建法起寺,振起宗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始建镇海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始,法起寺兴建大殿、中殿、天王殿、净土阁、弥勒殿、藏经楼、法堂、方丈、仓库及群房200余间,历时23年,耗资7000余金,形成法起寺24进家院的规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普受(字天庚)于连岛重建镇海寺,殿宇、廊院百余间,并将坐落于孙家山庙岭上的祗圆寺(即古观音堂)修为下院。此外,宿城山上还有雪道庵、悟正庵,墟沟有安和寺、观音堂、地藏庵等,这些寺庙规模均不大。
连云地区的佛教为唐代奉行大乘佛教中的禅宗一派,唐末开始奉行曹洞宗,于宋代确立“曹洞正宗”的体系,且世系明确。曹洞正宗27世为嵩乳和尚,28世为佛光和尚、灵焰和尚,29世为省闻和尚、安广度监院,30世是义云和尚,31世是淇源和尚,32世是心慧和尚。心慧号静明,本籍山西省潞安府长县人。25岁时受戒于华山,有德行,寿80坐化,他在法起寺“开唐说戒,大启禅宗,远迩稽首,皈依者弥众”(清李遍德《法起寺碑记》),其时寺风正派,被誉为“不二法门,十方丛林,有德者居之”。当时,连云地区的寺庙都奉行曹洞宗。嘉庆十年(1805年),清传曹洞正宗第35世是镇海寺的润梅雪公和尚。
民国初年犯有命案而逃避山门的军旅出身的振亚来法起寺后,增广僧众,扩展庙产,修桥补路,重建寺庙。振亚和尚同时勾结官府,组建武装,欺压百姓,兼并土地,骄奢淫逸。民国20年(1931年),振亚和尚被捕,此后庙产被抄,大部分土地被没收,僧众四散,民国初期,除法起寺、镇海寺外,其它庙宇基本上都已毁坏或改作他用。镇海寺也有庙无僧,连云地区的佛事活动衰落。
民国27年(1938年)5月,日本侵略军连续轰炸法起寺达两个月,残留数间破屋,作宿城小学校舍。1964年修建宿城水库时拆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云地区有佛教信徒16人。
云台区佛教
南北朝时,云台地区佛事盛行。隋唐时,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政策,对儒、释、道三家都予以挟持,云台地区各种宗教都大发展,南云台出现的三元宫虽为道教活动地点,佛教徒亦栖。朝阳的“兴国寺”
当时已具相当规模,日本学问僧圆仁来我国求佛法路过此。宋天圣元年,在大村建阿育王塔,表明佛教已有一个相当水平,一座高40.58米的九层佛塔,多由善男信女捐赠,实非易事,宋安抚使张汉英在南城城内建普照寺(城隍庙前身),在城内西山建关帝庙。明朝成化乙酉(1465年),鲁王孙来云台,爱上仙境般的青峰顶,从而留下修行,出家为僧。四代高僧经营,三元宫已有点规模。万历十五年(1587年),淮安善士谢淳,出家为僧,在云台前后大修寺宇,皇帝钦赐《藏经》一部678函,佛像三轴,紫衣一袭,锦幡三联,经幅一方,银宝一锭。清康熙帝,亲自手书“遥镇洪流”
匾额赐“三元宫”,
清末民初,僧尼群集云台前后。抗日战争中,日寇出动飞机,对三元宫建筑轮番轰炸;登陆后,又多次上山清剿。1939年农历七月十四日清晨,四路围剿三元宫,纵火焚烧庙宇,僧人组织反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僧尼生活多方照顾,朝阳孝妇祠的庙会一直未断:“文化大革命” 中,“造反派” 以“破四旧”(
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名,把佛像全部扳倒,一些殿宇都改作它用或拆除。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信仰自由,国家拨专款对大村塔、三元宫、九龙桥、自在天、屏竹禅院、灵官殿······重新修建,三元宫内重塑三元像,供崇信佛教者焚香膜拜,南城城隍庙内重新由僧人主持,殿宇修复,佛像亦焕燃一新。
花果山乡佛教
乡内佛教活动,历史久远,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出现,隋唐时,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士大夫亦以谈禅为时尚,群众信者,自然不少,山上山下就已出现寺宇。唐开成四年(839年)日本遣唐使藤原常嗣来中国,学问僧圆仁随行,三月底一行涟水乘船至宿城,后即骑驴经新县兴国寺即到大村心净寺(是一民寺),后去南城。从《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知唐时大村东北便有海清寺,峻宇修廊,万山环拱,是佛家栖身处。宋天圣元年(1023年)在其门首建阿育王塔,其工料多由善男信女捐赠,助缘僧海清、宗珍、德长、文忠、宗洗、道圆、怀圭,一齐参予,功德主僧是宗传,历时九年,到天圣九年(1031年)完成,高40.58米,九级八面,雄浑古朴,《海清寺塔柳峦记碣文》云此塔是“大唐第二至尊,上观似从天降下,回彻清霄,下看是从地涌出,宝堂连海”。
距今近千年,仍傲然高耸乡内,该为建筑奇观。在海清寺西温水河畔还有龙王庙,在大村东北的山腰,更建有船石庵,鸡鸣山下建有观音堂,观音堂北不远处还有元帝庙,大村陇口有鱼骨庙,相传其殿以鲸鱼骨为梁,宋时群众多呼为司徒庙,小村的东岭上有禅兴寺。当路村东有华严庵,皆是禅林胜地。
明时,佛道互相渗透,道教,与佛教中的因果轮回思想融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道观点一致,云台山上和尚道士相互间十分融洽,成化乙酉(1465年),鲁府王孙剃度为僧,持钵来乡内山上,爱山水幽峻,可以栖禅,因募资重建三元宫,师号清风,就在三元宫住持,后传净善,净善又传道融,道融再传德连,百多年苦行相继,香火益盛,三元宫已具规模,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有客谢淳来自淮安,在三元宫进香后,改名无相,欲留山中修炼,德连和尚与之交谈,深相契合,谢淳深感佛理及解脱众生痛苦理,乃改名德证,在三元宫不再归家,忽一日近百岁的德连把徒弟圆林和圆松两个和尚找到身边说:“我将坐化,把你们扔下,你们可以以德证为师”。
说罢把佛珠、禅杖传给德证,即圆寂。德证即在庙里住持,德证原是商人,来云台山在三元宫梦见三元,觉而感悟,遂受德连之托为僧,后倾其家资重建三元宫,弥勒佛殿、韦驮天尊殿。开山殿、海宁寺等,到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落成。乡内山上金碧夺目,大非昔比,从而成为佛教圣地。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明神宗奉皇太后敕谕,颁《续入藏经》四十一函,《藏经》六百三十七函,佛像三轴,紫衣一袭,锦幡一方,银宝一锭。万历三十年(1602年)明神宗皇帝再下圣旨,续颁《藏经》一部,由钦差提督山东、徐州等地方矿税兼理盐法、查冶江南河道船科内承运库事,御马监太监陈增,专程送达供安。
天启四年(1624年)司礼监高晋卿奉旨来乡内山上,又一次对寺宇进行大修,得到善士苏若霖、周通渊、陈云笈的大力佐助,历时七年,至崇祯四年(1631年)告竣殿阁堂院,在谢淳所建基础上又增十分之七,焕然金碧。
清朝,康熙登基后,智杀熬拜,平定三蕃,统一台湾,自认为鲸波大靖,享天下太平,黄淮顺轨,国泰民安,皆镇淮河入海口的灵山————云台山之功也,因而在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应封疆大吏之请,大书“遥镇洪流”
四个大字,宠赐云台,高悬于乡内山上三元宫。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圣驾南巡特命侍卫五哥等来乡内进山敬香,致使确功考德,蔚为上仪,三元益彰,三元弥尊,僧尼遂群集乡内山上,朝钟暮鼓,击磬诵经,佛事长盛不衰,僧人上万,原分为三十六房头,后减为二十四房,分住山上各寺院。乾隆间,漕运总督嘉谟崔应阶,河南巡抚何煨,又对乡内山上之寺宇次第修葺,使之渐复旧观,而到嘉庆时,寺院又多荒落,嘉庆八年(1803年)海州知州唐仲冕,以祷雨有应,又慷慨解囊,捐俸修葺,令僧众无得分院营私,择住持主事,史山上各寺院渐次整齐。道光十四年(1834年),两江总督湖南陶澍巡历海隅,专程来乡里上寺院,明烟升馨,为民祈福,后谋鼎新,遂又对三元宫等寺院进行大修,正殿五间,南斋堂楼三间,聘巧竞坚,名因实创。头山门楼三间,二山门楼三间,东西配房十二间,俱易以华栋营构维新,并葺修治北斋堂三间,碑亭两座,库炉两座,其大殿内神像三十尊,二山门内灵官一尊,功曹八尊,皆重塑装金,又新建山门至大殿内外石阶,其山门外之石阶,旧有所谓五十三参,加宽平修,为五层一百零九级。金碧含润,轮奂生华,足增名山气象。第二年陶澍又因阅伍来海,又专程乡里登山,新题匾额“环瀛仰镜”,并书联曰:“海甸涌名山,烟复云回,位业真灵参五岳;洞天开福地,阳舒阴霎,馨香瑞应启三元”。
名山得名联,奂彩益彰。
辛亥革命后,乡内佛教活动,不减清时,山上寺院殿阁,均有高僧住持,海天洞住持悟五:其徒有隆海、隆超、隆泉、隆凯、隆彦,皆禅门高士,隆彦徒法名能因,乃乡内小村卢正熙(1984年,云台区政协建立,卢尚在人世,是第一、二届区政协常委,1989年离世)。主持为龙超,灵宫殿住持为瑞西,大悲庵住持为厚庵,乃云台诗人张百川之族侄,厚庵徒觉慧,义松堂住持能燮,团圆宫住持德选,其徒为暗修。
乡花果山上庙宇住持,晚清由印清,而秀銮,悟五、朗斋、德山、能宇、厚安、亚陀和能定,代代传承,一直至日军侵占境内前。按佛门传承字埒是:“心、圆、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证、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纪、祖、宗”32字。
山下塔旁海清寺,是山上庙宇之下院,因距乡内村落,只是咫尺,抬脚即到,故多女性居士在里住持佛事,抗日战争前后的郭奶奶、丁奶、李奶皆乡内居民,生平不幸而崇信佛事,另尼姑仁莲,亦曾在寺内修炼。
阿育王塔西之团圆宫,群众呼曰家庙:是指唐僧一家也。内亦有僧人住持,辛亥革命后先后有玉坤、道宽、圆吉,其徒是常思(又号慎九)和绪乾(俗名谢金胜)、最后有朱长富。
民国27年(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乡内上寺宇,轮番轰炸,登陆后又多次上山清剿。民国28年(1939年)7月14日晨,日军又出动300人分四路围剿三元宫,并纵火焚毁庙宇,爱国众僧,奋起反击护庙,仁芳法师被杀、仁益、德选、绝喧、隆刚四法师被活埋。他们至死不屈,只雁朋、襄言等少数法师得群众保护而幸存山上。山上所有殿宇,当即均为废墟,惨不忍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庙宇田产分给农民,政府对乡内僧尼,多方照顾,使其自食其力。“文化大革命” 中,“造反派” 以破“四旧”(
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名又把山上山下残存的佛像全部捣烂,残存的零星殿宇又被全部拆除,对一些信仰释佛者,接连批斗,一时所有宗教活动,销声匿迹。
1975年,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邓小平在毛泽东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使人们从长期极左思潮影响下醒悟过来。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拨出巨款,对乡内的佛教标志————阿育王塔进行大修。通过现代化仪表勘测,广大专家制定方案,使千年古塔,重放异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年年拨款对被日军炸毁的佛教寺院殿阁等古典建筑,有计划地逐一重修。按明代规格,先后修复三元宫、灵官殿、自在天、屏竹禅院、团圆宫、玉皇阁、照海亭、茶庵等,致三元宫建筑群,重放异彩,金碧辉煌,把花果山上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组合为海内外闻名的风景区,并对外开放。日,台湾台北市中和紫竹禅院主持陈庆庸率道教大陆朝圣团23人,到花果山顶礼膜拜“大圣佛”捐赠人民币30万元作修三元宫、水帘洞。1993年,又组进香团专门送来孙大圣的木制雕像。
1993年,花果山风景区管理处,遵照国家规定,将乡内花果山上所有庙宇,全部交给佛教僧昌监,昌监率释子进住三元宫,复称为“海宁禅寺”。
昌鉴,江苏如东人,少悟佛性,皈依空门,任无锡开元寺监院,竟与花果山古刹宝寺善结佛缘,出任海宁禅寺监院,并任政协连云港市委员会第八届常务委员。初随僧6位,后增至30位,继禅宗衣钵,遵照国家颁发的宗教活动管理条例和法规,振兴佛门,遍访名寺高僧,广交社会名流,长途跋履,苦心募化,诚感十方,喜助者众,施财额丰,缘金流长,遂鸣工庀材,装修宫堂殿阁,新塑大小佛像1180尊,扩建弘法、禅堂、察房、斋堂、客房、素斋楼一幢四层,占地2000平方米,可容8000人众。综合投资1500万元。海宁禅寺香火日盛,佛事益心,朝钟暮鼓,佛意深浓,花果山佛光普照,法轮增辉,是连云港市的佛教盛地,也是江苏省的佛教盛地,招引海内外佛教人士和广大游客,前来花果山拜佛赏景。1994年,为纪念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僧人,遵照市有关领导指示,在三元宫与水帘洞之间建“义僧亭,亭额有”“
义僧亭”三个大字,亭内有纪念碑一块,上刻“云台山爱国僧众抗日纪念碑”
十二字。1995年,市园林部门,又请专家设计,将三元宫下久以毁去的“多宝佛塔”
修复,塔其为八角形,平台,直径10米,周围镌有莲座、缠枝等高浮雕图案,工精技巧,凝重飘逸,皆系旧有,塔基上新建长柄铃型舍利塔一座,仿南唐古塔风格,高12.7米,九级八面塔身周围有石雕64尊,小巧玲珑,栩栩如生,神态不一,韵味各异,艺术价值、宗教作用不小于往昔。1994年5月,国务院总理李鹏偕夫人朱琳女士和中央有关部、委、办及省市领导人,莅视花果山海宁禅寺,在册上签字,与释昌监留影。同年7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赴朴初书“海宁禅寺”
题额。1994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镇江定慧寺方丈茗山老法师,莅海宁禅寺宣讲“阿弥陀经”。
上海、南京、安徽、山东、东北一带和本市共数千信众,亲至闻法。茗山方丈还为海宁禅寺大雄宝殿撰书一副门联,联曰:殿前银杏供花,祖师曾拈花悟旨;山上猿猴献果,行者当识果知音。1997年茗山方丈二次在海宁禅寺宣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全国各地信众,云集海宁禅寺听讲帛经。1997年,由镇江江天寺首座和尚梦初撰联、湘籍著名书法家欧林德先生书写,联曰: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制成拖挂联,悬于山门。1997年秋,昌监法师赴日本参加第三届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日,海宁禅寺举行全堂佛像开光,暨钟鼓楼奠基庆典。九华山仁德大和尚、如皋定慧寺恒岳大和尚、镇江三宝大和尚、南京灵谷寺方丈真慈大和尚、厦门南普陀寺首席监理文法师等诸山长老,大德高僧,和海内外善男信女、社会各界人士、地方民众,万人参加盛典。昌监法师,秉佛教宗旨,继古刹传统,好施乐舍。乡里山上的贫、病、残、弱困难户,多行扶持资助。1994年与山上南天门小学签订共建友好单位,每年向全校学生赠校服各一套,每年教师节,向全体老师赠慰问金。1998年,特大洪灾期,向灌云、灌南县赠衣被万件。1998年7月,庆祝香港回归,假连云港市博物馆举办大型“中国佛教文化书画展”
展出国内外诸山长老、著名书画家作品200多幅。1998年,江苏省宗教局评选花果山海宁禅寺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朝阳镇佛教
佛教传入云台最先在宿城法起寺,隋唐释学在境内士大夫层广为流传。群众也多信奉,观世音成为群众心目中一圣。东山一峰众呼“石观音”,南山顶建“北海观音寺”,
元和十五年(806年),新县庄西头建成“兴国禅寺”(
即镇防保所一段),为佛界栖禅佳处。开成四年(839年),日本入唐求法学问僧圆仁,途经宿城,专程来境内兴国寺寻求佛法。每年四月初八佛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群众必到庙进香。唐僧西天取经和云台地区三元传说融为一体,群众奉如来至高无上。神通广大,大闹天宫,连玉皇大帝也奈何不得的孙悟空,最终跳不出如来手心。佛家语“在劫难逃”
成为境内群众的口头禅。明鲁玉孙及淮安谢淳到云台,大修殿宇,道之宫观尽佛栖,明朝廷神宗续颁藏经敕谕,首点“三官庙住持及僧众”。“ 三官”
僧崇,佛道融一。境内孝妇祠、祥云观、兴国寺为僧尼活动地,将军庙、关帝庙、由吾庙为乾坤道修炼处,可相互来往互补有无。“六道轮回”
和“善恶有报”
几混为一。清末陶澍身为两江总督,道光壬辰(1832年)巡海到海州,专到境内娘娘庙焚香乞子,第二年子抱怀中,遂蠲俸兴工,大修殿宇。辛亥革命,兴国寺改为新县小学,僧众南去三元宫,可群众一直以“大寺”
呼之。抗日战争期间,云台僧众曾奋起抗战,娘娘庙住持僧能雨为日寇所不容。女尼姑介有进庙住持。云台三奥,“娘娘庙和尚看”
终于改为尼姑看。抗战胜利,介有圆寂,其徒方莲继之。庙内办启新中学,然泥塑未动,尼侣未去,香火一直未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娘娘庙佛事活动依旧,“文化大革命”
中,祥云观改为酒厂,后毁去。娘娘庙毁后,在内办粉丝厂,方莲年高圆寂,其他尼侣多返俗。信怫者活动无处,每逢三月三、十月十五庙会,暗地去粉丝厂烧香者年年有人,并丢下香钱给厂内看门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日,经云台区政府批准,兴国禅寺在娘娘庙的旧址上恢复重建,常生法师担任住持,对外发表“缘启”,接待佛界信仰者拜霭。1997年春,常生去南城,海慈法师为庙内住持,7月30日,孝妇殿在原殿基上重建,破土动工。11月14日即告竣,新塑孝妇像。于十月十五娘娘奶生日时,对群众开放,迎接佛界人士井一儿拜。日,山门新建,中国佛协副主席,省佛协主席茗门法师亲题“兴国寺”
三字,雕勒于石,镶于门额。2001年,新建“观音殿”;2003年,大雄宝殿奠基,一座崭新宏伟的“兴国寺”
在狮子山下展现古典雄姿,可群众仍呼曰“娘娘庙”,
成为连云港市东部城区的佛界信仰者的活动重地。地方群众三月三、十月十五,进香再度成俗,平时进香者长年不绝。
东海的僧、尼都为禅宗临济、曹洞两派。抗日战争前,全县有中小型寺观近200处。民国37年(1948年)全县尚存佛教寺院59座,殿堂385间,僧、尼150人,建国后,境内寺观大都充作公产或作学校等,后逐渐拆除。1990年,全县仅存岗埠农场境内王沟3间大殿,佛教已拆除,全县尚存有和尚5人,居士1人,其中2名和尚去普陀山法雨寺挂单。
赣榆县佛教
明洪武十五年(1382),赣榆县僧会司设在重光寺,主持道成兼任县僧会。重光寺的和尚属临济派,寺内祀奉李峨、续正、广匀3师祖,传说广匀师祖从山东五莲县光明寺迁来。重光寺最后一任主持觉寰,是赣榆先干顶村人。所统僧尼近百人,其中住重光寺的10人,其他分布在十几座寺庙。有青口的镇海寺、永济寺、关帝庙、沙河的自来寺、惠莲庵、信香庙、观音堂,罗阳的罗音寺,八条路的龙泉寺等。青口的大王庙、继昌寺、天齐庙的僧尼10余人属另一派系。云台山所派和尚住墩尚、罗阳等地的一部分寺院。
1949年,全县共有和尚97人,尼姑40人。50年代,僧尼大多还俗,参加农业生产,没有进行佛事活动,1979年,全县有和尚8人、尼姑1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赣马公社尼姑李世祝的小庵被拆,1986年政府赔款1600元,给其重建新居。1983年8月始,县民政局发给8名尼姑,1名和尚每人每月生活补助费15元。1989月10月增加到32元。
县内寺院多毁于军阀混战和日军侵占时期,其余在1949年后被拆除。
灌云县佛教
境内佛教起源于汉代,唐代鼎盛,伊芦山六神台唐代佛教摩崖造像久负盛名。明请时,由于皇帝习信佛教,故境内寺、庙、庵几十处,仅伊山就有寺、庙、庵十多处,主要有佛陀寺、古佛寺、石佛寺、卧佛寺、日照寺、文昌庙、关帝庙、土地庙、天齐庙、地藏庵、甘露庵。最著名的要数石佛寺,寺建在怪石耸立、溪流淙淙的老龙涧源头的山洼处,内有3尊巧夺天工的石雕佛像,庙宇巍峨,殿阁雄伟,石佛寺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至正十五年(1355年)兵废。明洪武十年(1377年)僧广顺重修,二十四年,归并海州大悲寺管理,二十五年,僧广安复建。登上寺内小楼小憩,锦绣风光,令人陶醉。鼎盛时期,伊山有和尚、尼姑数百人。
伊芦山旧有九庵十八寺,其中有名的要数中庵,中庵有18景:云洞、奇泉、台阶、桂花树、凤凰草、罗成扣马松、“高山流水”石刻、白果树等。
由于“大跃进”期间的破迷信和“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佛教寺庙多被毁。坐落在板浦镇板浦中学院内的国清禅寺,为境内保护较好的一座寺庙。
唐时佛教传入境内,明朝年间,境内佛教活动较多,许多地方建造了寺庙庵堂。新安镇的北三元宫,建于明万历年间,南三元宫建于天启年间。另外还有千佛庵、柢陀林、关帝庙、西来庵、永祥寺等20多个寺庙。明代中叶,境内北陈集建有玄帝庙,地藏庵等多处庙宇,每年都有许多人来赶会。明末,以朱、罗、戴三姓为主,先后捐款在北卤沟(今百禄镇)兴建了大佛殿、二帝宫、关帝庙、地藏庵等10多个庙宇,每年都有几次大庙会。清初,境内张店镇建有关帝庙、火星庙、三宫殿、法灵寺等庙宇。由于屡遭战火,许多寺庙被毁。明国期间,少数尚存的被改为学校,有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被毁坏或拆除。新中国成立后,境内所有寺庙都荡然无存,原有的僧、尼、老的无几,年轻的都已还俗。原庙宇废墟上都建起了工厂、机关、学校、商店。1987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重新将原西来庵修复开放,有尼姑2人。是年底,全县共有佛教信徒6人。
&&&&&&&&&&&&&&
花果山佛教
一、发展史略
正当道教在中国大地上分东西两个方向大发展的时候,天竺的佛教传入了中国。这是一种既不同于中国的儒教,也不同于中国的道教,完全独立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外来宗教。这不能不引起当时中国思想界的极大震动。初传的佛教,无论是译经者,或者是佛教艺术的创造者,为了自身教义的传播,不得不借助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佛教从它传入之初,也就决定了它和本土宗教必然融合的历史过程。
佛教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经中国的汉代改造,曾经作为中国的国教,并加以提倡和推广,成为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柱。
连云港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曾占有在重要的一页。孔望山摩崖造像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首篇。东汉桓灵之际,连云港地区受彭城楚王的影响,早期的佛事活动曾有着广泛的群众的参与,是我国东部沿海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区。“独盛于齐楚以及江淮之间“的佛教(汤用彤语),对中国佛教较早的滋生地之一的徐淮地区及近邻扬州,都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清代李编德撰写的宿城《法起寺碑》追述了一段云台山佛教早期传入的历史:“相传鹭峰石塔建自汉时。又据旧迹罗汉墓称,系西域康居国焚修人灭度于此”。康居国,古西域国名。位于我国阿尔泰山以西,在今独联体境内的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即古代的撒马尔罕一带。2000年前,康居国的僧侣,千里跋涉来到东海之滨传经授法,开辟了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一块佛教净土,死后埋葬于宿城山。
宿城虎口岭南山坡有民国宿城法起寺主持振亚的“留仙泉”的隶书补刻。右侧有两行跋:“汉康僧会尊者留仙饮泉处,旧有题刻,数千年字迹模糊。民国十三年甲子振亚补刻,许产芬书。”康僧会(?-280年),康居国人,世居天竺,为得道高僧。三国吴赤乌四年(241年)到中国,译有《六度集》等多部经书。他的主要活动以健康为主,但也曾在此传经授法,与云台山早期的佛教传播结下一段佛缘。
汉唐以降,古海州的一些著名的寺院在国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李邕曾为其书碑的大云寺、云台山下的心净寺、明代海州的园林寺、宿城的法起寺、云台山的的大仙庵,海州的九庵十八庙,都曾有是苏北地区著名的佛教建筑。云台山曾有“海内灵山”之称,与山东蓬莱、浙江普陀,列为宗教,名胜区。特别是明万历皇帝,曾为云台山三官庙,海宁寺僧众颁赐《大藏经》,天启皇帝御笔亲题“敕赐护国三元宫”,云台山名动宫禁,享誉大江南北,谢淳毁家独建三元宫,传为禅林佳话,更使云台山的三元崇拜遍及大江南北,“香火两万家”,云台山“大放毫光”。
明代以三元宫为代表的曹洞宗与以宿城法起寺为代表的曹洞宗,各自传延,世系明确,形成了江北地区曹洞宗的代表。誉为“淮海第一丛林”、“天下名山寺院”。康熙十六年(1659年)云台山“复海”之后,康熙皇帝南巡,亲命侍卫五哥朝山进香,并为三元宫亲题“遥镇洪流”匾额,达官显贵,诸大檀越,发愿捐资,相继修葺,云台山古刹梵宫渐复旧观,僧归丛林,香火承继。最盛时,号称“三十六房头”,云台山寺观林立,僧尼济济。烟云亭阁,涧泉洞壑,晨钟暮鼓,梵香缭绕。“梵花飘落雨,佩吹韵鸣蝉”(明卞第《登云台山》)。进入了云台山继明代之后的又一个中兴。
1938年农历五月二十日,日军飞机投弹轰炸三元宫。1939年农历七月十四日,日军又围剿云台山,烧庙杀僧。自此,三元宫古建筑群全部被毁,香火中断。名胜古迹没于荒草,庙宇殿堂化作断垣残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落实党的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开放寺观教堂,恢复爱国宗教组织,奉行爱国、爱民、爱教的办教方针。1980年,市政府开始重建三元宫大殿,二殿、山门相继修复。团圆宫、玉皇阁、迎曙亭等也陆续建成。云台山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对外开放。
日,三元宫交由僧人管理,昌鉴监院率僧众接管三元宫。后更名为“花果山海宁镡寺”。1998年昌鉴升任主持,勤修三学,净心檀善。三元宫法轮常转,永绍佛陀。云台山不仅成为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海宁禅寺也成为一处观光胜地、佛风整肃的佛教净法场。云台山佛教又迎来了第三次大发展的时代。
三元宫与三元信仰
花果山地区宗教建筑虽有道教建筑宫观之称,从明代却一直是佛家栖禅之地。庵、堂、宫、观名称混杂,却以三元崇拜为主尊。
花果山风景区的佛教建筑,主要集中在南云台山的“前顶”。从山下的弥陀庵,到南天门武安宫,经九龙桥的的九龙将军庙,茶庵到三元宫、团圆宫、玉皇宫,直到玉女峰的海曙楼,组成了一组庄严有序的建筑群。三元宫是前顶地区的主体建筑,和团圆宫、玉皇宫在一条中轴线上,高差达150多米,明代神宗、天启朝是三元宫最盛时期,在其前后左右,寺庙、殿堂环列,碧瓦雕甍,栉比棋布,号称“三十六所”,群山环抱,气象庄严,曾以“海内灵山”之誉称名播海内,成为著名的宗教胜地。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海”庙废。清康熙十六年复海,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历朝迭次重修,“渐复旧观”,时有廿四所院落。后修葺无继,逐渐荒落。清末民初,古建庙宇,仅存十二所,时称“十二房头”。
1938年日军轰炸,毁烧使三元宫及其附属建筑高度毁坏,断垣残壁,僧众流散,香火绝断,一片凄凉。直至1980年连云港市政府投资重建三元宫,释昌鉴勉力承继,三元宫更名海宁禅寺,经过短期建设,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又成为国家级云台山风景区中以人文见长的一处著名宗教瞻仰胜地。
三元崇拜,是连云港地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由民间崇拜而发展为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花果山地区的佛教信仰又以三元崇拜为其瞻仰的主尊。三元自唐代开始享受千余年香火,历久不衰。直至1993年,释昌鉴改三元宫为“花果山海宁禅寺”,将三元塑像移位于原三元宫东配殿,大雄宝殿中重塑三世佛,至此才彰显佛祖释迦牟尼在花果山地区的正统地位。
云台山曾以雄锯海中而成为著名的宗教胜地——“海内灵山”三元宫以天下名山寺院而名播海内。供奉的三元大帝成为大江南北、苏、鲁、浙、皖数千平方公里范围内民间信仰的神祗。雄伟和神秘,庄严和远藏,千余年来,三元的感召力,三元的信仰,要让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用长途跋涉和亲犯惊涛之险来换取对三元的亲泽。甚至要修一条“烧香河”,让江淮大地上的广大三元信仰者,从几百里水路送来他们对三元崇拜的真诚。志书上的“香火两万家”,也不是一个准确的统计。灵官殿墙壁上那一块密密麻麻的善男信女的功德碑,从中可以了解到三元崇拜播及的范围。从明至清的数百年中,三元信仰者对云台山、对三元宫的崇拜和顶礼膜拜达到了极盛时期。但要追溯三元信仰的源头可谓源远流长。三元崇拜经历了自然崇拜(天地水三元)——人崇拜(天地水三官)——神崇拜(三元大帝)这一历史的进程。
三元从自然的角度说就是天、地、水,是组成世界的三个最基本的自然因素。将这个三要素变成“三官”就是将自然人格化。将“三元”提升成“三官大帝”,成为道教崇拜的主尊,这正是人们希望“天人合一”、“自然平衡”的善良愿望的实现,这是积极的。而“人格化”之多——陈光蕊、三子、尧、舜、禹、周代两大臣,正说明“神”是人创造的。
关于三元起源,虽诸家并起,初期和自然崇拜、人崇拜有关。道教之始的太平道的信仰仪典中并无祭祀三官之说,而只是将其仪典中符咒达于天、埋于地。宋代开始将三元节与三元大帝分祭。
三元信仰从自然崇拜到地方神祗——人崇拜,在海州地区是自西汉开始的,连云港地区的遗绪,这一观点值得重视。到了唐代才有陈光蕊生三子升而为三元大帝的传说。民间三元崇拜自东汉开始,延绵有继。有关陈子春娶三龙女生三子飞升为三元大帝的传说。三元初始在海州地区在更大的意义上来说是地方保护神,而并不是信仰体系——道教的三官。因而供奉三元的建筑以“三官庙”、“三元庙”之称为最多,时间也最长。民谚有言“亲为亲,邻为邻,三官向着海州人”正是这种人崇拜的反映。
早期神灵的观念不属于宗教的范畴。本来神灵观念是人们赋予自己所不能控制的事物以神圣属性的结果。早期的人们往往对那些有功于国民的杰出人物怀有一种崇敬的心情,进而便会不自觉地认为这些杰出人物也具有某种超凡的属性,从而把他们也奉为神灵。关羽和三元是一个最具典型的例证。三元诞生于海州,死后为神,主管天、地、水。作为天官,他可以“赐福”,而福星是人们普遍的心理追求。初期的三元庙、三元庙的建筑,无所谓是道教还是佛教,它是民间的保护之神,是地方供奉的神祗。这和海州的“陶许庙”、墟沟的“黄谭庙”是同一性质的文化建筑。
连云港市博物馆保存着一本明代三元宫的《三元忏赞》里面的内容既不是佛家的经书,也无关道藏的道书,而是自成体系的有关三元劝世的教化之书。三元信仰的普及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云台山宗教发展铺垫了一个温床。
三元大帝从人到神的崇拜,进而纳入宗教之神,在海州地区应该从宋代开始。在道教典籍中三官成为三元大帝,作为道教信仰的主尊,由人到神来了一个飞跃。
《三教搜神大全》卷一:三元大帝乃是元受真仙之骨,受化更生,再苏为人,父姓陈,名子春,又曰陈郎,为人聪俊美貌,于是龙王三女自结为室。三女生三子,俱是神通广大。元始天尊即封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并规定正月十五为天官诞辰,七月十五为地官诞辰,十月十五为水官诞辰。这一来源完全取材于云台地区自唐代就十分流行的陈光蕊娶三龙女生三子而为三元的民间传说。
唐宋以降,古海州地区作为宗教信仰主要神祗就是三元大帝。三元信仰的普遍性由海州地区各县所建的三元庙、三元庙之多可见一斑。当今云台山三元宫虽改名“海宁禅寺”,而其配殿中三元大帝的香火仍然旺盛,可见三元崇拜传承之持久。仅据市、县志书不完全统计,灌云县两所,沭阳县、连云区两所。云台山包括三元宫、三元行宫、三元家庙四所。赣榆全县统计,仅三元宫就有13处。建国前海州城的东西北门内有3座三官庙。这些建筑中祭祀的神祗都是三元或曰三官。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官诞辰日都有祭祀活动。而正月十五天官祭祀日活动尤为热烈,进香特别多。
唐、宋、元时期,云台山还是一个道教活动的胜地。唐成玄英于此注释道书,宋元之际吕纯阳、刘海蟾以及丘处机在此活动的身影,都足以说明云台山道教势力的存在。自明嘉靖朝皇帝服食金石致死之后,道教受到官方的打击,自万历朝以憨山大和尚为首的四大名僧受到皇室的重视,佛教开始了排斥道教的活动。这一佛道斗争,在安徽、江苏、山东尤为突出,最为典型的事件,就是憨山与崂山道士的之争。而谢淳正处于这场斗争的漩涡之中,谢淳原是一个最虔诚的三元信仰者,由于结识了陈增和憨山而改换门庭。由于三元信仰在苏北、鲁南地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三元大帝以佛教的“护法神”而被推上重建的“三官庙”的主尊地位,领受十方“功德”和“香火”。初始,佛教正是借助于三元的威力和感召力,在云台地区营造佛教的根基。
由于憨山和陈增的通融,谢淳“名动宫禁”。随着皇室颁经、赏赐以及天启皇帝赐字,佛教的势力在云台地区已“大放毫光”。谢淳建“海宁禅寺”,兴建“多宝佛塔”,就是准备彰显佛教的开始。也就是谢淳开山,云台山地区早期形成的佛道交融的宗教界,开始了格局的变化。宫观由和尚主持,而佛教建筑的却有成为“女观下院”、“金牛洞”里二仙在此修道,有的是“点金”、“承露”手法是道家的“丹鼎派”。而万灵山万灵道人却用佛家传达的教旨“传灯”,用的器具是佛家的“钵”,颂词用的也是佛经梵语的“偈”。虽然还有着佛道交融的表层现象,宗教建筑的名称仍多宫观,但云台山“前顶”地区却逐步成为佛家的法会场所。道教势力逐步退出“前顶”地区。
也就是从谢淳开始,在云台山开始了抑道扬佛的宗教斗争,道教势力逐渐退出“前顶”地区,从而形成了佛道两家,平分云台山的宗教世界,但谢淳却无法改变这样的现实,天启皇帝的赐予,广大三元信仰的徒众,为了功德,为了香火这最根本利益的驱动,三元大帝才得以稳坐主尊的宝座,三十六所仍保留着原来道教宫观的名称。但可以肯定,自明代万历朝,自谢淳主持三元宫开始,就决定了“三元宫”成为佛教建筑的宗教性质。
三元信仰自明万历谢淳重修三元宫之后在海州地区仍然是崇奉的主体,成为海赣沭灌甚“免灾”“解厄”的心理需求。前顶地区历史上自有记载的明鲁王府王孙世家之始,至明万历为佛教丛林,三元大帝历四百多年为其宗教瞻仰之主尊,宗教建筑名称寺、宫、观混杂,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一方面是适应广大民众对三元崇拜的信仰追求,也有利于自身宗教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因有明天启皇帝“敕赐护国三元宫”的颁赐,康熙皇帝的赐字,因而三元宫名称,三元大帝的祭祀成为花果山地区佛教长期兴盛,并得到明清两代地方官吏予以保护和支持,这也是香火得以延续的主要原因。
地方志书在记载古海州《寺观》一目中,总是突出两个问题:一是谢淳毁家独建三官庙,二是万历皇帝颁赐大藏经。这两件事可以说是海州地区佛发展史上两个里程碑,而这两件事又有着内在的重要因果关系。谢淳先锋三官庙在前,而正是这两件事促使谢淳出家为僧,万历皇帝颁赐大藏经在后。颁经之后,到明神宗在《颁赐藏经敕谕》中说:“皇帝敕谕海宁寺及僧众人等”,可见皇帝把已经修完的大仙庵更名为“海宁寺”。谢淳成为云台山佛教中兴的开山祖师,而谢淳本人也从一个三元信仰的虔诚者转为出家入佛。
三元宫在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等地方文献中虽有“发迹于唐重建于宋敕赐于明”的记载,但可以肯定地说,在唐宋时期最多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庙,供奉着三元的牌位或者塑像。唐宋时期海州地区的宗教最兴盛的,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在地方志书里都有着显要的记载。如唐代孔望山的龙兴寺,云台山的崇善寺、兴国寺、海州大云寺,宋代海州的大慈寺、永安寺、紫竹庵,云台山的海清寺等等,独独没有提到三元宫。地方志书谈到三元宫的历史也只笼统地写着“发迹于唐”,“开山不知何人”。在宋代,前顶地区见于志书的就是“大仙庵”。而前顶地区寺庙的开创者,应该是“清风”上人,张兆增的《敕赐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碑记》第一次提出前顶地区开山者为鲁府王孙,于成化乙酉(1465年)来到云台山,于此栖禅,自号清风,这也就是“清风顶”得名的由来。清风传能戒,能戒传宝芳,宝芳传净善,净善传道融,道融传德连。直到谢淳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来到云台山,在大仙庵旧址旁起建三元庙,落成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并接过德连的衣钵,成为三元宫的主持,史称众妙开山,真正光泽云台,始建圣宫的当首推谢淳。
谢淳的老家就是淮安,张兆增《敕赐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碑记》里说他“少业儒,父没弃业游于贾。家居奉祠三元甚虔。性喜游,东来海上,宿古殿中。梦三元拊之曰:‘汝夙世僧也。吾生于唐产于兹土,成道于此,汝当事予勤修勿惰。’觉而感悟,遂弃家剃染受具戒于憨山大师”。
托梦神人,这向来是宣传宗教信仰的重要手段,但这段记载中虽言而不详,隐去很多事实,却给我们提供了两条重要的历史信息:一谢淳居家时是个虔诚的“三元”信仰者。这是他所以大修三元庙原始的心理趋动。二是是僧受戒于明代四大名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谢淳法号德证,成为三元宫的主持,这是他又为什么建海宁寺的宗教渊源。
从谢淳大修三官庙到明万历皇帝颁赐大藏经,从谢淳出家为僧到修海宁禅寺。虽然扑朔迷离,但也可以理清其中的头绪,还历史的一个原貌:三官庙明以前祭祀的就是三元大帝,谢淳是出家为僧而不是为道。
颁经得先从万历皇帝的生母慈圣太后说起。她原为穆宗贵妃,因去五台山进香求子生万历,而笃信佛教。万历帝以幼冲即位,早年由首辅张居正及司礼太监冯保辅政,二人深得万历的信仰。而冯保又深为慈圣皇太后的依重,因而冯保十分支持皇太后佞佛,张居正也不加干涉。冯保又和太监陈增、中书舍人程训等结党死党,操纵皇太后。冯保说服皇太后结识了当时明代四大名僧中的憨山。憨山法号德清,俗性蔡,安徽全椒人。万历十一年在牢山(今崂山)出家。结识皇太后之后,出入后宫,结交权贵,和冯保里外通气,组成一个严密的关系网,甚至干预朝政。万历时中宫四出,皇帝派出太监为国家矿税、盐税的监权人,权力十分之大,巧区豪夺,干预地方政务,为害百姓。陈增委派为徐州、山东一带的矿监,《明史》称其“肆恶山东者十年”。陈增代行太后祭祀名山寺院,和德清关系更为密切。德清一方面趁嘉靖以后抑道扬佛国策的推行,一方面挟太后佞佛的余风,在山东、安徽、江苏开始了他壮大佛教的活动。谢淳从万历十五年(1587年)开始重建三官庙,因此得识陈增,又和德清结下了佛教情缘,并由德清受戒皈依佛祖,赐号德证。以其一介儒僧而和名僧憨山同为一辈,可见关系之深。万历廿二年皇帝敕谕将《大藏经》十五部颁送天下名山,牢山德清受赐一一部,因牢山无寺,太后即着憨山主持建“海印禅寺”而藏《大藏经》。由于谢淳重修三官庙而“名动宫禁”,经憨山、陈增上达慈圣太后,以德证为主持的三官庙也获得颁赐《大藏经》一部,为了宏扬这殊荣,存贮藏经,谢淳仿效憨山于廿二年在三官庙之东重修大仙庵及多宝佛塔,改名“海宁禅寺”。海宁从“海印”而来,其中关系十分明显。因而在神宗颁敕藏经的敕谕中,或言“海宁禅寺”或曰“三官庙”此时三官庙与海宁禅寺已合二为一。作为颁经的朝廷不会把藏经给道观。从颁经的圣旨中我们也完全可以确立三官庙的宗教性质:“朕发诚心,刊造佛大藏经,颁施东京各地名山寺院·······尔主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诚供安,朝夕礼诵。”圣旨现藏连云港市博物馆。就凭这一件圣旨就可以奠定三元宫为佛教建筑的正统地位,还历史一个真面目。
憨山大和尚挟太后和冯保之威,将“海印禅寺”建于牢山太清宫之前,引起道佛两教之争。太清宫主持耿义兰,据理力争,官司打了许多年,时至万历廿三年,神宗皇帝因不满太后为佛教耗费巨资,再加上憨山和尚参与朝政过多,积怨太深,遂以“私修”庙宇罪而发配广东雷山。海印禅寺终未完成而被耿义兰拆除。廿四年三官庙全部工程竣工。以三元起家的谢淳当然不会把在大江南北有着广泛影响的“三元”这三尊神排挤出三官庙,仍然作为其主尊广受香火,但三官庙却成为名副其实的佛家道场。
明天启四年皇帝手书“敕赐护国延福观”、“敕赐护国三元宫”,同时由陈增送到云台山三官庙与延福观,镌刻在门楣上。从此三官庙改名三元宫,三元成为合法的佛教供奉的神灵,但其宗教性质并没有改变。康熙十六年云台山“复海”,三十一年重修前顶的三元宫,也是“渐复旧观,僧众数百人,分住三十六所。”三元宫从明代以降,到民国,一直由僧侣主持,延续五百余年,也未改佛教建筑的性质。
三元宫名称演变
三元宫作为花果山前顶地区的主体建筑,它也是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宋代初创到明晚期兴盛;从明清裁海庙废到康熙复修,到乾隆、嘉庆道光之际的大修;从1938年日军的轰炸、焚毁,到建国后的重建,它的名称几多嬗变,考察三元宫名称的变化,可以从中反映出花果山佛教发展的史影。
最早见于明顾乾的《云台山志》:“成化乙酉,鲁府王孙度为僧,持钵于此,爱其山水幽峻,可以栖禅,因募资重修三官殿,僧号清风,因以清风名顶云。”而最早的三官殿,并不是单体建筑,而是大仙庵中的一个殿堂。连云港市海清寺文物保护所保存的《大仙庵游记碑》是嘉靖二十一年的刻石,其确切地记载了大仙庵创于成化三年,清风度徒能戒、持勤至律。清风生于正统丙辰(1436年),卒于弘治壬子(1492年),大仙庵是谢淳大建三元宫的前身,但不是在原址。
使用时间较长,使用范围也广,可以说是三元宫之另称。一是见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明泰兴王朱寿镛为三元宫落成而写的《东海云台山三元庙碑记》。同一名称也见于明张朝瑞所写的《东海云台山三元庙碑记》。
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海州城内陶许庵中保存的一口明代铜钟,其铭文中也使用“三元庙”一称。“明山东青州府衡国主施财,为铸造青峰顶三元庙响铜钟一颗”。这个衡国主就是山东青州的藩王朱常。清《康熙海州志》也记载“三元庙”在云台山。直到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海州人还习称所有祭祀三官的建筑物为三元庙。
三元庙这一名称使用十分准确,点明其建筑是佛教性质,是庙宇而非道教宫观。
三官庙见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向三元宫颁赐《大藏经》的护持中:“皇帝敕谕海州云台山清风顶三官庙住持及僧众人等”。
万历三十一年,礼部尚书冯琦撰写的《敕赐护国三官庙碑记》中也使用了“三官庙”一词。三官庙和三元庙名称虽有不同,但其内涵和性质一致,确指三元宫为佛教建筑。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谢淳主持建造的三元宫主体工程尚未完工,慈圣太后颁赐《大藏经》及宫中玉带等,敕谕中写明颁赐的主体是“海宁寺”。这时的海宁寺是修复好的“大仙庵”和。和顾乾的《云台山志》记载一致:“大佛寺,旧名大仙庵,明万历二十二年重修,更名海宁寺。以贮藏经。”旧址在今海宁禅寺接待室处。
作为庙宇名称是一个特别,也是民间俗称。其名称只见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徐州云门佛会为清风顶铸造燃灯佛上的铭文:“云门佛会奉为大明国直隶徐州各乡图人等。不同见在四乡八图,古城村启造清风顶云台山燃灯古佛一尊·······”其时云台山一名已显,代替了原名苍梧山,此铭文中的“云台山”专指已修建完工的“三元庙”。
由明天启皇帝朱僖宗于天启四年(1624年)为新建的三元庙题写的“敕赐护国三元宫”匾额中首见,现仍完整地保存在三元宫前山门上,这个名称由皇帝钦定,因而从此将三元宫名称固定。这个名称一直沿称了370年。
&1993年,释昌鉴由镇江江天寺分灯云台花果山接管三元宫。以临济正宗四十八世中兴花果山海宁禅寺第一代,将三元宫更名为“花果山海宁禅寺”。将大殿更名为“大雄宝殿”,重塑三世佛,原三元大帝塑像移位于东配房,永继香火。
&&&&&&&&&&&&&&&&
三元宫建复始末
花果山以三元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在其宗教发展的过程中,兴衰替变,几度沉浮。从清风初创到谢淳的毁家独建;从清初复海初修,到清道光大修;从20世纪80年代初复到昌鉴中兴。宗教的发展是个晴雨表,透过表层的兴衰和建复,从中可以看出它既受政治的影响,也受经济的制约。花果山佛教最盛时期,却是明朝国运衰败之始,也正是佛教人士涌现之时。以人为本,明神宗扬佛抑道的国策,慈圣皇太后的佞佛,明末四大名僧之一憨山的影响,陈增及其四监的督修,清代诸如崔应阶、陶澍等封疆大吏的捐俸、倡募,以及民国时期高鹤年酬恩重修庙宇,光复云台,才有三元宫数百年地位的尊崇荣耀,香火绵延有继;三元宫建筑虽屡荒而再葺,仍庙貌庄严,佛宇长辉。
历代志书中对三元宫历史的追述总是用“发迹于唐,重建于宋,敕赐于明”这十二个字概括。三元宫历史的真正开篇,起于明成化,开山者为明鲁府王孙。明万历年间的顾乾所著《云台山志》中有载。与顾乾同时代的曾任南京户部郎中唐伯元在花果山上镌刻一篇著名的《游青峰顶》,其中“近代庵有僧名清风者,殁,数传而俗人神之,遂冒以其号。”清风上人就是度为僧的鲁府王孙。
20世纪80年代初,在修复灵官殿时,曾发现一块明嘉靖廿一年的碑刻:《大仙庵游记》,后运到海清寺塔保存,碑文中追述明成化三年师祖清风方创庵。度徒能戒。师祖生于风的生卒年及其成化三年入度云台;二是,修复的是大仙庵,三是,后继续复者宝芳,“其奉贽者,差肩接踵”。大仙庵历经清风、能戒、宝芳、净善、道融、德连师徒传递,众妙开山。才有大仙庵改建海宁寺,谢淳毁家独建三官庙的善缘。(详见碑刻章)
清风为鲁府王孙,出家云台实是隐去了一段历史。鲁王是明太祖朱元璋明初分封廿三位藩王之一。鲁王是朱元璋第十个儿子朱檀,封在鲁地,鲁王府在兖州。朱檀喜道术,一求长生,“饵金石药,毒大伤目”,洪武二十二年死去,朱元璋谥号“荒”,荒王陵在曲阜。朱檀子肇辉,永乐三年得嗣鲁王,成王二年死,孙朱泰堪成化三年袭封鲁王。清风祖师就是朱泰堪的兄弟,故称“鲁府王孙”。
记载清风遗事的顾乾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贡生,曾以岁贡生任江西藩昌县训导,后迁山东乐陵王府教授。据《明史·诸王世系表》,第一代乐陵王朱泰璺是鲁王朱肇辉之庶五子,与鲁王朱泰堪是同父异母之兄弟,清风与他同为兄弟。庶出兄弟都可封王,清风也正是在朱泰堪于成王三年袭封王位时于云台山出家,并创建大仙庵,此中隐情在乐陵王府任教的顾乾应该看了无指掌,“为尊者隐”,在他编著的《云台山志》中却只字未题,留下一段历史迷踪,但也造就了历任齐鲁藩王与云台山的佛缘。
清风上人创建的大仙庵与三官殿,“庙制狭小”。万历年间山阳人谢淳会同高僧德连及其诸弟子,戮力同心,毁家独建。自万历十五年至万历二十四年,以十年营建,苦心经营,三元庙落成,金碧辉煌,庙制宏伟,正殿五楹,为安置三元大帝圣像之所。中殿三楹,为拜神之所,门殿三楹,为进谒之所。殿之东西各建楼七楹,为辅翼之状。丹墀下有天桥和东西两楼相连。中跨桥下有莲池,紧承中殿大台。另于殿东建弥勒佛殿,韦陀殿、安禅堂共13间,在殿之西建生宦祠,香积橱、开山殿亦13间。
正殿至中殿左右又建厢楼各15间,共计81间。在三元宫一条中轴线上,上(北)有藏经阁、玉皇阁,另建千佛阁和望日楼,下(南)建接佛殿、九龙庙和南天门。顾乾《云台山志》中有这样描绘:“山之东有二仙洞,象青龙池,西有太白石象白虎也;杨山在其南,朱雀象也。金牛(顶)在其北,玄武象也。”“山之巅而回望之,鹰游海市、蓬莱、齐鲁之墟、大海扶桑,淮楚沂郯之野,襟带环抱,咸在举目之中。金碧夺目,大非昔比,胜概奇观,天下莫尚。”三元庙遂成淮海丛林,海内灵山。
据顾乾所写的《无相上人传》,谢淳号守庵,淮安人,善士,父母早逝,育于祖母,少长,就儒业,承命治贾。但不喜贷殖。祖母去世后,东游海上,至青峰顶,得识高僧德连,深默相契。此间得识陈增,经陈增介绍,拜识明末四大名僧之一憨山,法号德清。谢淳自剃度出家,永绝尘想,坚崇道心,法号德证。人称无相禅师或无相上人。夜梦三元托梦,遂发愿于大仙庵之东欲建三元庙。回乡遍诀宗党,倾尽家财。于瓜州购置木料,万木浮江,达至海滨。延工建殿,经年不息。
万历十四年德连百岁去世前,遂以素珠拄杖授德证,并让其徒圆林、圆松、圆景师事德证,共创宏业。德证接受衣钵,卓冠沙门。
明万历十六七年正是海州大灾荒,饿莩遍野,死者枕籍。谢淳以工代赈,兴工代役,活者万人。不仅如此,东海防倭之城,塔湾通津之渡,德证亦出资整修。无相兴役建庙之举,经过陈增上达太后,名动宫禁,因而两次颁经,称其为“护国三官庙”。这不仅开创了云台山这块佛教净土,而且确立了三官庙“海内灵山”的历史地位,德证更重修大仙庵,改名海宁寺,以贮藏经,使云台佛教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时期,时称众妙开山。
顾乾在《无相上人传》,另写有《佐开山高僧小传四则》。文中有提出四名高僧,录之于后:
僧圆林,赣榆李氏族也。二亲早丧,母舅陈实抚而育之。素性简默,不嗜纷华。每见缁流辄探,因于同入青峰,拜授老僧德连禅教,皈依数载,遇三阳善士建三元圣宫,见其备竭精诚,毁家不吝,遂以重德连者,帅善士焉。协力开山,毫无私染,四方慕其攻苦,百凡捐助,实云台之忠辅,例当与无相并传云。
僧圆松,海州徐渎场人,大村巨族伏氏裔也。自幼沉默,不姿茹荤。年逾弱冠,父母欲为婚配,上人拒之不获,遂绝势以示天性之真。因入青峰,拜授老僧德连禅救。皈依数载,遇山阳谢善士创建三元圣宫,上人极力佐之,遂倾心事以师礼。凡大小措置,善士必与上人商榷。众僧不与焉。且意向坚诚,昼夜勤苦,至于总司出入,尤不染尘。以故四方檀越谒云台者,必访上人一会而后快焉,信沙门到僧也。故叙开山功德,附无相并传云。
僧圆景,江右世族,侨寓海州临洪。早失怙恃,天性聪慧,不姿茹荤。童时即不与俗伍,稍长,慕青峰山水,遂弃家等顶,与圆松守业德连。通诸佛典,苦行勤修,久之值山阳善士开创三元圣宫,觇其戒律精严,因委心师事。至于延岁檀越,量度经营,绝无些毫点染,绰有远公之风。且引后进高步禅林,真得无相法门者,故叙开山功德,实与圆松并称。
僧圆福,早失怙恃,即登顶披剃,苦行勤修,通诸佛典,且古貌古心,精严戒律,导引明玉、明睿、明空、明镇、明灿辈。卓冠沙门,其宏旨高风,皆师授五相衣钵而有得者,已云台之众妙也。
清中后期与民国间,三元宫众僧中,仍不乏禅师功僧,多才多艺,名振空门。《云台海天洞缘起记略》文中载述有印清和悟五两大高僧。
印清和尚,字静澄、一字净尘。为云台山海宁寺住持,品端识卓,视正言徐,于人靡不容,惟爱交游、重然诺、喜施予,有以厄苦告者,辄倾囊与之,不逆亿其伪。善绘水墨葡萄,书法肖二王,有草圣之目。其为住持时,一以整纲饬纪,恪守清规,勖诸僧,昕夕趺坐蒲团,默参妙绪,暇则徜徉山水间,不撄心于琐务,尝谓余曰:“天苟假我数年,常住规模,整理就绪,即当退居岩洞,面壁以终,不为出山之云矣!”
悟五和尚,《云台山海天洞缘起记略》中记载:“········悟五者,印清和尚之徒,世为涟东望族,智慧天生,有腹尺,弱冠至云台,依印清和尚为师,凝心内境,不斫不刊。洎师去后,间关跋涉,募化远方,积数百金,重修寺之前宫门,量材程功,增辉灵宇。继游江浙,朝南海,客金焦,周历名山古刹,研求物理,参学仪规,久之,打破禅关,大开澈悟,洁身而返,息影云山,因念其师,赍志以往,乃于骣岩绝献间,爬剔搜寻,嵌室成洞,上下四旁,迷容为一片,浑若无缝天衣。其中左盘右折,遥渺幽深,或欹或侧,忽凸忽凹,有堂有房,可坐可卧,履其境者,几疑不在人间焉。嘻!是洞也,直于海山深处,别有洞天,是以谓之海天洞也。悟五以为洞虽成亦,容膝则安,妥灵则隘,又于洞之极巅,铲崖削石,营造孤亭,高敞轩窗,岿然云表。亭无磴道,由洞右凿穴,阶升入斯亭者,蛇蟠蚓屈,如史公书。旁行斜上,门仅容身,上横木板为启闭,一夫当关,百人莫入。亭内崇奉金刚像,并祀师像慈容,卒成和尚之志。若悟五者,可谓善于继矣!亭外众蜂拱揖,海上诸山,可指而数,开窗四顾,东北叠嶂刺天,爽气岚光,逼人眉宇;西距数十武,琳宫绀宇,楼阁连云;北则瀑布悬空,迸六而下者,水帘洞也;亭以南断崖壁立,藓封蔓络,字迹模糊者,天然碑也,双株并峙,根分枝合,夫若虬龙者,美人松也。更瞩下方,原田朊朊,垣屋鳞鳞,悟五遥曰:此某村,此某村也。环洞芳蕤馥馥,红紫无名,灿若云锦,则历时之花木也。凭虚设纵览,诸景隆然上浮,千姿百态,非亭之所有,皆亭之所有,触目怡情,将叹观上,故前淮海观察沈公瑜庆,去‘倚天照海花无数’之句,颜曰:倚天照海之亭,盖纪实也,亭背大石,皴裂如巨鱼张口,中空无物,右凹陷数尺,置厨灶裕如,人从口入由腹出,忽见奇石满地,单者、复者、蹲者、立者、角斗者、坦夷者、绵延者、斩绝者、错落从衡,丹青所不能貌,游至此,如经山阴道中,应接不暇,愈玩愈奇,亭居洞表哭无水,悟五匠新独运,探原海曙楼前,穿崖架木,引水入亭,可润花,可溉圃。可洗砚、可瀹茗,源源而来,不舍昼夜,以人之逸,待水之劳,挹彼注兹,取携甚便,于以见悟五构思之巧焉。功既竣,余闻往观,爱其形胜之奇,天施地设,非人能为,悟五适然得之,毅然成之,兼能补前人未完之憾,此其才且贤为何如哉!昔慧礼为龙兴讲舍,王荆公作记其能。今悟五之洞之亭,堪垂不朽·······时值宣统二年,岁在上章掩茂之壮月上浣。”
秦镇熙有访悟五和尚题勒,文曰:“同悟性天。”另有文曰:“大清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初五日,予与心二马公约雨棠禅兄,同访悟五禅师,于云台导游此仙境,尘缘顿消,不可略而弗志。庚寅进士,御前侍卫秦镇熙书。
悟五禅师,擅书画,通医学,学术渊博,广交友。陶澍曾题“环瀛仰镜”四字置三元宫御书房。悟五的至交契友,晚清大书法家、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启蒙老师李瑞清到云台山,将陶澍题的“环瀛仰镜”四字,有挥笔书赠悟五,珍藏于寺院。民国十九年(1930年),李瑞清的两名学生游云台,见其老师作品,为纪念这艺术大师,选一面平壁,将其摹勒于上,且作一跋,“环”谓围绕,“瀛”乃指海,把环绕这里的大海,比喻为仰面向天镜子。悟五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圆寂。悟五传德山,德山传厚庵。
厚庵禅师,厚庵俗家姓张,法号本生,新县人,度入空门,受三归无戒,虔诚佛教,修炼功深,继为三元宫之方丈,住大悲庵。其俗门族叔云台诗人张百川为其写《朝阳洞记》。
又赠厚安方丈诗一首诗曰:
说法微微悟六空,比邱慧业最灵通。
蒲团坐冷三更月,贝叶经翻一室风。
古刹云封禅榻白,空山雨过佛灯红。
文欣瓶钵身随老,煨芋烹茶忆远公。
厚庵和尚,能文善诗,其祖母89岁仙逝,厚庵作挽示悲。联曰:冢嗣云亡,长孙独脱尘缘,佛教皈依,领袖沙门宏法雨,耄龄将届,祝嘏尚留憾事,桂秋怛化,凄凉海甸失慈云。厚庵传寿山寿山传亚陀,亚陀传朗洲。
朗洲法师,朗洲法号觉凡,喜社交活动,多与进步人士往来,时与大村武庄共产党武同儒相交甚密,经常出入其门庭。思想进步,弘法利生。1933年3月,大浦码头工人在中共大浦党支部的发动下,组织数十名工人向资本家开展增加工资的斗争,朗洲法师与金湾的金建道共同策划组织大浦苦力工会,协助会务各项活动。身在佛门,心怀群众。民国十八年(1929年)农历四月八日至十三日,中国中产党东海中心县委特支择云台山三元宫西楼,召开徐海地区党的骨干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六大会议文件,会议期间,朗洲法师,为会议地点、食、宿、茶水供应等服务工作都进行周密的安排,并担负会议的安全和警哨事宜,作出妥善的措施。殚精竭虑,保证了会议的顺利召开和圆满成功,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为地方党组织的活动与革命事业,留下光辉灿烂一页。后称“古刹楼中开密会,沙门相助有高僧”。
能定大和尚,能定也称“棱定”,俗家姓鲍。从淮安来,1946年住弥陀庵(云台下院)主持佛事,此僧乃大学生,善画雪景,颇富盛名。他与前国民党中央要员孙科是同窗学愈。住弥陀庵后,与连云市政府市长张振汉交谊笃厚,因之他在佛门中,社会上,深有信誉,在庵内勤于佛事,戒律精严,宗风高洁,获地方好评。1947年秋,离庵云游外地。
明皇帝对三元庙的眷顾,自万历至崇祯,一直崇爱关切。天启皇帝比之万历则更体恤有加。不单是仅仅颁经、送赐,而是直接派太监来云台山督修三元庙,这是中国名山宝刹少有的荣耀。天启四年(1624年),司礼监高晋卿奉敕督修云台山,另外还有苏若霖,周通渊、陈云笈三监为之佐助。由于是动用皇室金钱修葺庙宇,不仅工程质量好而且在德证毁家独建的规模上更加扩大,“殿阁堂庑,比无相所见,增十之七”。据崔应阶清康熙《云台山志》记载,有36房头,计有藏经阁、长生庵、灵官殿、别峰庵、云水堂、大佛寺、清风古刹、瑞霖房、东竹园、万寿庵、紫竹庵、净身阁、屏竹社、好生堂、地藏庵、大悲庵、乌云阁、玉皇阁、海曙楼、吕祖庵、真武殿、铁佛寺、多宝佛塔、茶庵、九龙庙、接佛寺、南天门、灵官殿、老君堂、杨公生祠、明月庵、听月了;偶、观音庵、金佛塔、升仙塔、弥陀庵。
名为四监重修,实陈增出力最多。“提督公(陈增)复条,夫众所施予,岁取其千金。以人之财百金缮祠宇,以缓郡邑,指亩税继。又为之请华藏,以镇重海国“(冯琦《敕赐护国三元庙碑记》)。
四监重光云台山,还为三官庙添置饭僧田十九顷“以资永久”。并呈请天启皇帝新题匾额“敕赐护国三元宫”,更加提高三元宫灵山宝刹的地位。
巨王子扬《山中杂咏》十七首,其中第十一首写的就是四监的事:“茄花鬼委大阿持,四监山栖祝圣慈。二百余年长至节,臣僧解习旧朝仪。”王子扬对此事有一记叙:“魏堂(魏忠贤)用事,高苏周陈四监屏居云台,岁时于三元正殿,设位行朝贺礼,今长至节犹沿之,但改祝文臣增作‘臣僧’”。这儿的“臣僧”原指陈增。高苏四监督修三元宫时,陈增已死去十几年,被葬于东磊。而高苏四监沿用陈增原在三元宫中的行礼朝贺的礼仪。但“臣僧”的一字之改,说明高苏四监,在三元宫重修之后,可能已在三元宫出家,皈依佛祖。晚明时期,云台山佛教的倡兴,和宦官所起的作用极大的关系。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颁布裁海令。东南沿海福建、广东、浙江、山东、江苏海岸线以内三十里之岛屿、陆地全部裁撤,史称“裁海”。海中云台山一并划为界外,山上百姓、僧侣三天内一律撤离,违令者死。三元宫及其建筑群,全部拆毁。直至康熙十九年修复完成。清康熙三十一年,奉圣祖仁皇帝敕赐匾额“遥镇洪流”,并亲派侍卫五哥朝山进香。至此,三元宫香火益盛,废圮庙宇次第修复。清康熙《云台山志》载:“帝以复厥初,捐俸募财重修,但没有恢复到晚明天启四年重建的号称”36房头“的规模,仅恢复旧制。在崔应阶《康熙中重建三元宫原委》中,如实地记录了清初修复的实况:“近二十年来,庙宇倾颓,诸房(36所)遂多圮废,今仍志诸名附详存废于后。”从其列记的36房头,除藏经阁、长生庵、灵官殿、屏竹社、大悲庵、铁佛寺、九龙庙、接佛寺、南天门、弥陀庵外,其余记载“今废”。清初,“复海”以后,虽有修复,主要是三元宫,其余大都未复旧观。
三元宫真正大的修复在乾隆、嘉庆时期。这次修复在李普元《东海志》中有记载。肇始者为乾隆时期漕运总督崔应阶、河南巡抚何煨。“次第修葺,渐副旧观。僧众数百人分住众毋得分院营私,择主持其事,渐次整齐,以崇名山之秩祀”。这次重修很突出地是在明代前山门上加一个楼层。
三元宫自乾隆中重修至道光壬辰年(1832年),历经90年风雨,日渐倾毁。两江总督陶澍,于道光十年来海州,巡兵阅武,进行票盐改革,获得极大的成效。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道光十年(1830年)署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盐政,面对淮盐疲弊,商困课拙,大刀阔斧地进行纲盐改革,变纲盐为票盐,使一蹶不振的淮北盐业经济进行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一改由盐商一手垄断的产、供、销经营模式,二开放盐业市场,提高内商字售,国家予以大力扶持。这是对纲盐制度的根本改革,因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道光十一年至十七年,一岁行两纲之盐,不仅尽完从前滞纳的国课,两淮工完正杂银二千四百六十余万两,库存三百万两,出现了淮北盐史上的黄金时代。
陶澍正是在这个经济背景下集盐商富民之余力,布施功德,大修三元宫的。自道光甲午八月开工,一年而竣。计修正殿5间,南斋堂楼3间,碑亭两座,库炉两座。大殿内神像31尊,二山门内灵官1尊,功曹8尊,皆重塑装金。又新修山门前至大殿内外的石阶墙。山门前旧有所谓“五十三参”的磴道颇峻,为之加宽就平,修成74级。
高鹤年名山游访记卷五《云台山及沿海诸岛各游访记》中载有大居士高鹤者,曾经驻足云台山大修三元宫和装塑金身,功劳显著。
高鹤年,晚清年间大居士。名高恒公,号终南侍者,字称鹤年。江苏盐城市大丰县刘庄人,约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其人博学多才,乐善好施。对佛学造诣颇深。乃佛教中一大居士。毕生行云流水,访名山、交僧友、修庙宇、塑金身、赈济救灾,普渡众生。被称为“乐道参禅客,扶危救困人。”他虔向沙门,提倡佛学,曾设将经会,听众千人,参于刊行《佛学丛报》、办佛教会、设佛教总会,联组世界宗教会。身行佛事,心系空门,名为居士,实胜于僧,他在《名山游访记》中详记了他向往名山访云台,许愿修庙住云台的经过。
民国七年(1918年)5月2日,他从淮安出发,行旅半个多月,游访云台山的名胜景点及古刹梵宫,对每个景点都有幽奇的描述。
高鹤年大居士连续8次到云台,其中有6次是到今之花果山。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宿海曙楼月余,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再来海曙楼(时称望海楼),通过他多次逐一查看,遍观庙宇失修情况,决心重修紫云山(时花果山一带有称“紫云山”)。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宿紫云山三元宫。设公务房,一切自备,鸠工庀材,先修前顶望海楼。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来云台山着手重造紫云佛殿,新装海岛、二十四诸天、四大菩萨、十八罗汉。使庙宇佛物,面貌一新,大放光彩。宣统二年(1910年),复建紫云藏经阁、千华台,请藏经、建图书馆、阅经室、善书报社、设念佛堂、立放生会。宣统三年(1911年),最后一次为紫云山的紫云三元大帝装金,新添佛神等百余尊。又修理全山各殿庙宇,油漆一新。费用款项,均系居士个人筹措,大工告竣,统交住持,此愿一了,遂云水而去。
高鹤年大居士屡来云台,大修三元宫并增塑神像,情有独钟,亦非偶然,在其《名山访游记》的自序中说:“予幼撄疾病,命等蜉蝣,偶游云台,遇高僧赠予教典,披读之,如贫获宝·······”因之立下习佛学、访名山之志。由此可知花果山乃大居士高鹤年在空门受佛惠之地,亦是其“酬恩难忘”之处。居士云水飘飘,襟怀荡荡,名利不能缠,五欲不能缚,后于洞中小隐,闲寻野菜和云煮,聊拾松枝带雪烧。荒山高卧,万虑皆空,不再复问人世事。
三元宫及其附属建筑,自1938年被日军轰炸,焚毁之后,僧侣流散,一片荒凉。民国时期,政府只知坐收渔盐之利,云台胜境无人问津,甚至成为土匪盘踞的窝点。建国后宗教活动停止,僧人还俗,自食其力。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允许僧人从事爱国爱教活动,连云港市政府民族宗教事物局,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帮助僧众和信士提高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原则的觉悟,积极引导宗教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连云港市政府为了促进旅游事业的大发展,以推动港城的经济腾飞,大力进行风景区的配套建设,重建梵宫,从“六五”和“七五”直到“八五”的次年,在这2年,部、省、市先后投资900万元,用于恢复建筑,保护管理。
1979年,即着手修复三元宫。1980年4月,首建三元宫的正殿、二殿和山门,于1983年当年连云港市园林局成立了由应俊和、赵斯响等参加的花果山空间布置工作小组,历时10个月完成了神台建设和三元神像的彩塑,并于日开放迎客。大殿神台长12米,宽4.23米,高1.6米,外镶汉白玉工艺石雕,三元神像采用杉木骨架泥塑座像外彩绘、面部贴金。像高5.7米,后被毁重塑,头戴皇冠,手拿圭板,中为天官,东为地官,西为水官,主殿门额由杜庚书“三官殿”三字。重塑的三元大帝神像坐殿后,古刹雄姿,重现昔日辉煌,在三元神像腹中,分别放置浙江青田石雕刻制做的三元大帝印,正方形,长宽为0.04米X0.04米,高0.12米,正楷字体,文字为“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印章顶部均为工艺雕刻,天官为五圣取经、地官为盘龙、水官为盘凤。三枚印章于四面均阴刻有铭文,记录重建三元宫的历史。天官印章的铭文是:“三元宫发迹于唐、重建于宋、敕赐于明,公元一九三八年毁于日军轰炸。公元一九八○年四月,江苏省人民政府、
连云港市人民政府重建,历时五年告竣。连云港市园林管理局公元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地官印章铭文是:“公元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连云港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建委、市规划局、市园林局的有关领导同志,叶志俊、唐贯淮、李敬松、胡为德等十人,在连云港举行了关于花果山风景区建设问题的会议,决定三元宫内恢复三元神像。公元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水官印章铭文是:“公元一九八七年二月,连云港市园林管理局,从金陵刻经处取回唐玄奘全套《大藏经》共有七十六种,三十四函,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珍藏于花果山藏经阁。”在神台顶上方挂大红绒布镶绒布字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进入大殿正上方,挂有大红绒布横幅,复制清康熙皇帝所题“遥镇洪流”。两边挂黄幡条幅为老子二十四字养生秘诀。
东挂黄幡条幅文曰:“遵道西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西挂黄幡条幅文曰:“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搜来做一家。”寓意三元宫为佛家管理、三教共处的华夏文明的象征。神像的东西两侧,悬挂一副匾联,上联是“风调雨顺”下联是“国泰民安”和挂着十大“神医”的黄幡牌位。他们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家扁鹊,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张仲景,魏晋年间的医学家皇甫谧,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宋代的几科医学家钱乙、针灸学家王惟一,明代的杰出药学家李时珍,清代的医学家叶天士、王清任。神像前置有三个樟木木雕供桌,由苏州市太湖乡木雕艺人李兴荣制作,供桌高1.2米,长2.56米,宽0.76米,周边工艺木雕《西游记》人物造型。殿内现存放一件整块樟木雕刻木鱼,是从苏州乐器三厂征得,1961年年制作。木鱼宽0.77米,长0.80米,高0.60米,周长2.40米,是乐器厂的镇厂之宝,在国内也不多见。制鱼者是该厂的创始者之一,高级技师,1968年去世。他一生中只做了两个大木鱼,小的现还存在厂内,不准销售。大殿内按佛、道仪规配置了各种法器和用品,三元宫大殿前矗立的铁铸宝鼎,为苏州民丰锅厂制作,高5.7米,重5.5吨。全国只有七个,一个在香港,六个在内地。宝鼎铸于1987年9月,鼎式样除镌有“花果山三元宫”六个楷书大字外,还有一篇“三元宫重建纪略”,文中写道:“三元宫座云台山主峰花果山上,发迹于唐、重建于宋、敕赐于明。明万历三十年,朝廷颁旨为天下名山寺之一,香火两万家。康、雍、乾、嘉、道诸朝曾多次修葺,公元一九八三年毁于日军轰炸。公元一九八○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连云港市人民政府重建,历时五年告竣。古朴雄浑,严正旁邃。盛世因有此举,铸鼎纪铭,以志永久。”1984年,市园林部门重建屏竹禅院、照海亭,海天洞。1987,建迎曙亭,1988年建团圆宫、玉皇阁。1995年团圆宫安置了高1.9米樟木雕唐僧、孙悟空座像、《大藏经》、图片、唐僧生平等展品后改名为玄奘纪念堂。1995年,利用山坡巨岩雕塑高10米的大圣佛一尊。
花果山上的佛教建筑,初步得到恢复,但佛、法、僧三宝尚不具备,亟待引进禅师以弘扬佛法,光大沙门。经佛教界的高僧举荐,日,由连云港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签发聘书,聘请昌鉴任三元宫监院。9月23日,将三元宫交昌鉴管理,将重建的寺庙,更名为“花果山海宁禅寺”。
昌鉴法师接管海宁禅寺后,一缺佛像,二无法器,三无经幡,百废待业,自感责任重大。为了弘法利生,知难而进,迎头实干,昌鉴法师以大量信函吁请老香客广为助缘,并个人先后走访广东、福建、苏南、浙江一带热心于佛教事业的厂矿企业家、个体企业老板和一些港澳地区的新老朋友,长途跋涉,苦行募化,诚感十方,喜助者众,缘金流长。佛教典籍,法器,法物等捐助源源而来。招工选匠,装修宫阁殿堂。新塑佛像,扩大建筑,海宁禅寺香火日盛,佛事益兴,大振禅宗。花果山上,佛光普照,景点增荣。使香火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三元宫由衰败中兴,传灯有续,衣钵有继。
1996年1月,昌鉴被推选为政协连云港市第八届常务委员。2000年12月被选为江苏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后又任连云港佛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
1996年6月,为改善寺院的接待条件,海宁禅寺投资3200多万元新建四层图书馆和斋堂楼一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可接待数百人食宿。增建客厅、方丈室和凉亭。并将原有殿堂,重行彻底翻修,根除险情隐患。大雄宝殿重塑大佛像五尊,即释迦牟尼佛、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另两位是佛的弟子,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三尊大佛高4.5米,两位弟子像高3.5米,此乃昌鉴法师委托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吴为山教授设计,南京晨光机械厂“佛像造”研究室负责监督施工的。三尊三世佛塑像全是真金打造的金箔装,法像庄严,气势恢宏。此外,先后新塑大小佛像1180尊。一尊高6.5米的大玉佛业经雕成运达山上,待玉佛寺建成后,即可供安于寺内。并有镇江金山寺向海宁禅寺送的珍贵明代古佛像三尊,供奉在古佛殿内。1993年,台湾朝圣团,入山进香还送来孙大圣的木质佛像一尊。台湾佛教团体赠送中国最大的佛经总汇《大藏经》数以千册。这部珍贵的佛经,存于海宁禅寺图书馆内。另有佛教书近两万册。
经过昌鉴多年苦心经营,海宁禅寺已臻规模。前山门又称前殿,亦是三间,为晋见之所,内无佛像。门楣上有“大明天启”年间镌刻的《敕赐护国三元宫》石匾额。山门下为高而险峻的踏步,古曰“五十三参”。道光甲午年(1834年)大修三元宫时,为74级(时称68台)。今为109级。间设4节平台。由下而上,依次为13、24、53、15、4。不同级的踏步。
第二进是天王殿,中间供的是弥勒佛。弥勒菩萨两侧,有四位魁梧神将叫四大天王,也叫四大金刚。穿白袍的叫持国天王,手拿琵琶;穿红袍的叫广目天王,手缠绕龙;穿绿袍的叫多闻天王,手拿伞;穿青袍的叫增长天王,手拿宝剑。民间有喻四大天王,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之意。
弥勒佛背后的叫韦驮殿,内奉韦驮菩萨,是保护南方的着呢感长天王手下的一位神将,常周行东、南、西三洲,护助诸出家人。宋代后在寺中塑韦驮像,一般称韦驮菩萨。他因腿快、勇猛善战,故立为护法。龛旁有副联曰:七世童贞体;三洲护法身。
天王殿院内东殿改为三官殿,西殿是地藏殿。东殿的三官神像,原是塑坐在新建的三官大殿里。日,三元大帝迁至前院东偏殿,大殿内新塑像三尊,佛教称为“三世佛”。在三官殿内彩塑三尊神像坐在神台之上,中为天官,左为水官,右为地官。
地藏殿,在西偏殿。供地藏菩萨大立像。侍立一比丘、一长者像。是闵长者和他的儿子道明,是地藏王的胁侍。地藏殿是佛教寺院中重要殿堂之一。地藏在四大菩萨中,是最后加入行列者,《法华经》载:四大菩萨有弥勒而无地藏,只是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地藏取代弥勒地位,位居四大菩萨之末,故佛教四大名山的排列顺序为“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
从海宁禅寺大院,登两层16级踏步达大殿走廊,门上悬金色“大雄宝殿”四字巨匾,再上竖悬“日月增辉”匾一块。入殿,首见三世佛跌坐台上。前两旁立两位比丘,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耆名“迦叶尊者”,中年的名“阿难尊者”。佛涅磐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初祖。迦叶涅磐以后,阿难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为二祖。
三世佛结跏跌坐的莲花盘,每座12.6平方米,3座共37.8平方米,高2米。下面佛台高1.4米,面积52.8平方米。大殿两头、东西内壁前,各建南北佛台,供二十诸天。东壁是:姿羯罗王尊天、散脂大将、星宫月府、鬼子母、韦驮天将、大辩才天、菩提树神、雷神大将,日宫尊天,大梵王尊天;西鼻是阎罗王尊天,摩利支天,紧那罗王,紧牢地神、阿利帝南、摩西首罗、大功德、密迹金刚、月宫尊天、帝释尊天。大殿南侧,置法物二,东架大钟,西架大鼓。
在正殿佛像背后台上有坐南向北的观音菩萨像,骑吼手持净瓶,观音两旁立有善财童子和善财童女(群众也称金童、玉女)。其海岛上方和左右围塑形体大小不一的100多尊罗汉像。
正殿基周面积为320平方米,殿前走廊104平方米,东西走廊52平方米,大殿占地面积为476平方米。整个大院占地面积754平方米(东西长29米,南北长26米)。大殿前原有一块圣旨碑是明神宗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所颁,圣旨把这座庙封为“天下名山寺院。”此碑刻遭日军飞机炸毁,另一碑现立团圆宫内东间。现在大殿前东立一块是《香火碑》,西立一块《花果山海宁禅寺世纪钟声碑》。大院南面有古银杏东西各一株,树龄皆千年、遮天蔽日。大殿中门两旁有柱联一副,联曰:殿前银杏供花,祖师曾拈花悟旨,山上猿猴献果,行者当识果知音。此联为为1994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镇江定慧寺方丈茗山撰书。心香意乐事佛鼓钟无息宁。佛历二五四六年暮春陈凤桐并书。
大殿院内西廊房,匾名“古佛殿”,殿内神台上供奉的是创立佛教的释祖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忠实弟子阿难、迦叶二尊者。殿内的古佛造像为明代时期塑造,距今有五百年,历经沧桑,却奇迹般的传存至今。古佛是我国佛教较珍贵文化遗产。殿内明代古佛,是镇江金山天禅寺上慈下舟大和尚和全体四众弟子赠送。
殿内神台左侧的供桌上,置有三个牌位。中为:本寺开山祖上无下相国师觉灵之位。左为:“云台山各寺庵堂上诸祖老和尚觉灵之位。右为:西天东土楞代祖师觉宝之位。
大殿院内东廊房,北边是“千佛殿“。满壁装设框龛,每龛一佛,是从山西请回1000尊铜佛,每尊高约0.6米,金光相映生辉。殿内中间供桌上,奉如来和观音玉佛。大院中间置有大铁香炉一台,2001年8月,新添青铜供桌一台,长4.6米,高1.85米,计重8吨,海宁禅寺五百罗汉堂于2002年春开工,203年11月26日竣工。堂址位于海宁禅寺山门西下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燃灯道人和燃灯古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