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国期间的军人,丧假直系亲属包括哪些能得到国家的什么补没贴。

该用户没有自我介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庆幸的是,人类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群体。它通过“教育”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选择性地传递有益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文明。因此对于今天出现的环境危机,“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去热爱自然。因此对全民,尤其是对承担人类发展未来重担的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刻不容缓。以下笔者就浅谈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几点“环保教育”经验:一、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环保方面的知识,有的篇目直切环保主题,如第四册《现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整篇文章讲述了“人口激增、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三大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各国采取的措施,以及我国的治理情况,高年级学生较容易理解接受。而像地理课《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小学三年级教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老师可以精心录制两段声音:马路上嘈杂的汽车喇叭声和小商贩叫卖声,及古筝《高山流水》的演奏声,上课时分别播放给学生听,大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一致认为,嘈杂的声音使我们注意力分散,心情烦躁,对人体有害,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拓宽了学生的环保知面。这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的: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二、开展主题活动,加深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小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如组织初一学生结合6月5 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继我校被评为市级绿色文明学校以后,校团委和政教处又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环保活动,开始为创设省级绿色文明学校做准备了。整个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技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在校园内外蓬勃开展,借此带动相关环保活动向家庭、社区推广,向学生的爸爸、妈妈及亲戚宣传环保意识,达到大家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本次活动的内容有绿色植物角评比活动、回收废旧电池活动、校团委组织的垃圾回收活动、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环境保护主题队会、各班开展的护绿活动、环境保护黑板报比赛等等,通过参与上述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人有责,并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活动期间,在校园、公园、街头及社区,学生们自觉地开展“从我、从现在、从身边、从小事做起”的各种“洁、齐、美”活动,向周围的同学及家长们宣传环保的意义,大家一起来支持并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共同为温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贡献,使大家个个成为“环保小公民”,人人争当绿化保卫者,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增添新的色彩。三、 实施课题研究,提高环保意识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1. 确立课题研究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时,着手从身边细小的方面考虑,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像“龙湾区上江河的水质调查与监测”“机场路绿化带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关于‘人民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查”、“调查丢弃的塑料瓶”、等等。2.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同学们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着手制订研究的计划,准备研究的材料,依靠小组分工合作的精神,拟订了工作方案,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把从名著、专著、教科书、科普读物、报纸、期刊、年鉴等方面找到的环保资料进行分析,制定社会调查问卷。3.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计划他和准备之后,同学们就深入学校、家庭、车站、菜场、社区等,发放调查表,收集反馈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实地测量,采集标本,调查取样,采访群众,倾听呼声,充分收集研究材料。4. 汇总课题研究结论。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就把所有的信息汇总起来,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如“收集丢弃的塑料瓶”课题组的同学们通过估算,发现整个温州一年要丢弃45亿多个塑料瓶,已产生了“白色污染”问题。由此研究认为必须采取高科技或新方法切实加以解决,如采用可降解的塑料瓶或其他替代品。为此,课题组还给环保局的决策人寄了一封信,表明他们对“白色污染”问题的担忧,并请教环保专家有关解决“白色污染”的更好方法。通过调查与监测上江河水水质,同学们发现河水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而且河水受污染程度相当严重。为此课题组还向有关部门呼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河水污染问题,并以全校广大师生的名义向上江河沿岸居民发出保护上江河的倡议。同学们通过可触、可闻、可见的实践行动,深刻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对部分有潜力并自愿将来从事环保事业的学生,创造了环保初步认知条件,使他们将知识、实践和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并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四、 结合家庭社区,强化环保意识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长的任何点滴环保活动和教育都能给子女留下最初的环保意识,如不在公共场所吐痰、乱扔纸屑,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节约用水,不食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攀折小树,不随便摘花,不践踏草坪等等。如果再经学校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可能成为环保的积极分子。环保教育也需要全民参与,通过环保、新闻媒介、居民社区及执法等各单位有关环保的组织、宣传和执法活动,才能全面提高社会全员的环保意识,并有实际行动。如环保部门、居民社区及新闻媒介等选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全国植树周”等特殊活动日开展集中宣传、组织活动及对违法行为的暴光和严格执法,或不限于形式和时间社区组织的“告别不文明、不卫生文艺演出”等。随着全民环保素质的提高,全社会有了重视环保、积极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才能更好地感染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环保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娃娃抓起,让环保意识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庆幸的是,人类是一个高度智慧的群体。它通过“教育”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选择性地传递有益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文明。因此对于今天出现的环境危机,“教育”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去热爱自然。因此对全民,尤其是对承担人类发展未来重担的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刻不容缓。以下笔者就浅谈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几点“环保教育”经验:一、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我国的中小学“环境教育”起步比较晚,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教育课程,“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藏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环保方面的知识,有的篇目直切环保主题,如第四册《现代世界的三大社会问题》,整篇文章讲述了“人口激增、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三大社会问题产生的背景、各国采取的措施,以及我国的治理情况,高年级学生较容易理解接受。而像地理课《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小学三年级教学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课,老师可以精心录制两段声音:马路上嘈杂的汽车喇叭声和小商贩叫卖声,及古筝《高山流水》的演奏声,上课时分别播放给学生听,大家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一致认为,嘈杂的声音使我们注意力分散,心情烦躁,对人体有害,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拓宽了学生的环保知面。这正如澳大利亚教育家亚瑟·卢卡斯认为的: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二、开展主题活动,加深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小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如组织初一学生结合6月5 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大家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继我校被评为市级绿色文明学校以后,校团委和政教处又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环保活动,开始为创设省级绿色文明学校做准备了。整个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技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在校园内外蓬勃开展,借此带动相关环保活动向家庭、社区推广,向学生的爸爸、妈妈及亲戚宣传环保意识,达到大家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本次活动的内容有绿色植物角评比活动、回收废旧电池活动、校团委组织的垃圾回收活动、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环境保护主题队会、各班开展的护绿活动、环境保护黑板报比赛等等,通过参与上述系列活动,使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人有责,并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活动期间,在校园、公园、街头及社区,学生们自觉地开展“从我、从现在、从身边、从小事做起”的各种“洁、齐、美”活动,向周围的同学及家长们宣传环保的意义,大家一起来支持并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共同为温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作贡献,使大家个个成为“环保小公民”,人人争当绿化保卫者,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增添新的色彩。三、 实施课题研究,提高环保意识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课题方案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组织探究,收集并整理资料,得出结论,采取社会行动。通过自己的研究,再次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自觉地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1. 确立课题研究内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选题时,着手从身边细小的方面考虑,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像“龙湾区上江河的水质调查与监测”“机场路绿化带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关于‘人民路’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调查”、“调查丢弃的塑料瓶”、等等。2.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同学们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就着手制订研究的计划,准备研究的材料,依靠小组分工合作的精神,拟订了工作方案,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把从名著、专著、教科书、科普读物、报纸、期刊、年鉴等方面找到的环保资料进行分析,制定社会调查问卷。3.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有了充分的研究计划他和准备之后,同学们就深入学校、家庭、车站、菜场、社区等,发放调查表,收集反馈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实地测量,采集标本,调查取样,采访群众,倾听呼声,充分收集研究材料。4. 汇总课题研究结论。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就把所有的信息汇总起来,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如“收集丢弃的塑料瓶”课题组的同学们通过估算,发现整个温州一年要丢弃45亿多个塑料瓶,已产生了“白色污染”问题。由此研究认为必须采取高科技或新方法切实加以解决,如采用可降解的塑料瓶或其他替代品。为此,课题组还给环保局的决策人寄了一封信,表明他们对“白色污染”问题的担忧,并请教环保专家有关解决“白色污染”的更好方法。通过调查与监测上江河水水质,同学们发现河水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而且河水受污染程度相当严重。为此课题组还向有关部门呼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河水污染问题,并以全校广大师生的名义向上江河沿岸居民发出保护上江河的倡议。同学们通过可触、可闻、可见的实践行动,深刻领会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对部分有潜力并自愿将来从事环保事业的学生,创造了环保初步认知条件,使他们将知识、实践和责任有机的结合起来,鼓励并引导他们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去。四、 结合家庭社区,强化环保意识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长的任何点滴环保活动和教育都能给子女留下最初的环保意识,如不在公共场所吐痰、乱扔纸屑,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节约用水,不食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攀折小树,不随便摘花,不践踏草坪等等。如果再经学校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可能成为环保的积极分子。环保教育也需要全民参与,通过环保、新闻媒介、居民社区及执法等各单位有关环保的组织、宣传和执法活动,才能全面提高社会全员的环保意识,并有实际行动。如环保部门、居民社区及新闻媒介等选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全国植树周”等特殊活动日开展集中宣传、组织活动及对违法行为的暴光和严格执法,或不限于形式和时间社区组织的“告别不文明、不卫生文艺演出”等。随着全民环保素质的提高,全社会有了重视环保、积极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才能更好地感染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环保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娃娃抓起,让环保意识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
、15——18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同时异趋,会而不合1.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的准备1)新航路的开辟(1500年前后,葡、西)和全球一体化开端2)早期殖民扩张(葡、西、荷、英、法)和资本原始积累3)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和殖民贸易大国荷兰、英国的三角贸易2.中国:晚明到清朝康乾盛世——传统农耕文明的落日辉煌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保持领先世界的综合国力2)发达的商品经济(私人手工业、商业)3)带有近代色彩的新因素(白银的广泛流通和货币地租的流行,赋税改革和人身自由的扩大,沿海私人外贸的发达,私人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大型地域性商业集团的发展,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等等)4)趋于保守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等等,足以扼杀一切新因素。)3.中西联系1)西方殖民者东来,骚扰中国东南沿海(澳门、台湾等),是中国闭关锁国的一大动因,。2)西方人(葡、西、荷、英)垄断和开拓东方贸易,在传统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内流,是白银大量流通的重要原因。3)新航路开辟后,新大陆上的玉米、花生、番茄(西红柿)、土豆、烟草等辗转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二、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西方——“多情总被无情恼”1.中国:传统的农业国由盛而衰,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昧于世界大势。2.西方:工业革命(英国率先,欧洲大陆和美国继之),后工业文明以强势姿态出现(尤其是英国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和“世界工厂”),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中西联系:英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对象,希望和平开拓中国市场,未果。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矛盾加剧。三、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的中国与西方——两大文明的碰撞和融合1.西方:从挑战(英国)到瓜分(列强)到灭亡(日本)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和冲击)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沿海出现了最早的外商企业。2)《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获得在中国开办工厂的特权,资本输出加剧。3)1931年——1945年,日本对中国民族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破坏。2.中国:由拒绝到被动顺应(清朝)到主动顺应(民国建立以后),艰难地走上近代化道路。1)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改革开放。2)清政府洋务派开办最早的近代工业,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并催生了中国的民族工业。3)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对民族工业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4)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实行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出现“黄金时期”。5)南京国民政府扶植官僚资本,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3.中外联系:1)西方侵略导致严重民族危机、原有政治、经济体制和思想观念的瓦解和内外矛盾是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背景。2)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中国产生破坏和建设双重影响,资本主义近代工业文明在中国得到传播。中国近代工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3)西方(和日本)的侵略激起了自强求富和实业救国的思潮和实践。4)列强的侵略、压迫、破坏,国家的不独立是导致中国不能实现近代化(实业救国)的主要原因之一。5)在西方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交通通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怀胎的历程及注意事项(怀孕六个月)1.胎儿的成长身长30厘米,体重约600-750克。骨骼更结实,头发更长,眉毛及睫毛开始长出。脸形也更清晰,已十足是人的模样,但仍然很瘦,全身都是皱纹。皮脂腺开始具有分泌功能,并长出白色脂肪般的胎脂,覆盖在皮肤表面。而胃肠会吸收羊水,肾脏排泄尿液,已经完成出生的准备。万一此时流产,只要在保温箱内很好地护理,婴儿还能健康成长。此时已可利用听诊器听出胎儿的声音。医生可在孕妇腹壁摸到胎头及胎臀,判断出胎儿在子宫腔的哪一位置。2.母体的变化子宫更大,子宫底的高底的高度约18-20厘米。肚子会越来越胀大、凸出,体重也日益大增,腰部变得更沉重,平时的动作也较为吃力、迟缓。乳房的发育更为旺盛,不但外形饱满,而且用力挤压时会有带黄的稀薄乳汁&初乳&流出,分泌物仍然大量增加。此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孕妇都能清晰地感觉到胎动的现象。3.生活上应注意的事项孕妇肚子变大凸出后,身体的重心也随之改变,走路较不平稳,并且容易疲倦。尤其弯身向前时或做其他不平常的姿势,就会感觉腰痛,上下楼梯右爬上高处时,应特别留意安全。此时,身体已能充分适应怀孕状态,身心较趋于畅快。最好多散散步或做适度的体操活动筋骨,并且要有充分的休息睡眠,短程旅行与性生活不必刻意避免,仍然按照正常的生活步调即可。饮食上应均衡摄取各类养分,以维持母体胎儿的健康,尤其是铁、钙和蛋白质的需要量应该增加,但盐分必须特别节制。这段时期容易便秘,应该常吃富含纤维素的蔬果,牛奶是极有利排便的一种饮料,应多饮用。但秘严重时,最好请教医师如何改善。4.应该了解与准备的事为了产后授乳的顺利,此时应该注意乳头的护理问题。尤其是有平乳头与凹陷乳头的孕妇,必须先行矫正。做一次贫血检查,如患侵略,应予以治疗。血型为Rh阴性的孕妇,其丈夫为阳性时,应检查孕妇血液内有无抗体效价。夫妇应共同阅读、讨论有关育婴方面的知识,在心理上准备迎接婴儿的诞生。怀胎的历程及注意事项(怀孕七个月)1.胎儿的成长身长约为36-40厘米,体重约克。上下眼睑已形成,鼻孔开通、容貌可辨,但皮下脂肪尚未充足,皮肤呈暗红色且皱纹多。脸部会形同老人一般。脑部开始发达,并可自行控制身体的动作。男胎的睾丸还未降至阴襄内;女胎的大阴唇也尚未发育成熟。胎儿对体外生活的适应能力,还没完全具备,若在此时出生,如暴雨不良会因早产而发育不良或死亡。2.母体的变化子宫底高约23-26厘米,上腹部也已明显凸出、胀大。腹部向前突出成线性弓形,并用常会有腰酸背痛的感觉。子宫的肌肉对各种刺激开始敏感,胎动亦渐趋频繁,偶尔会有收缩现象,乳房更加发达。3.生活上应注意的事项由于大腹便便,身体会重心不稳,眼睛无法看到脚部,特别在上下楼梯时必须十分小心。这段时间母体若受到外界过度的刺激会有早产的危险,应该避免激烈的运动,不宜在压迫腹部的姿势。长时间站立、压迫下半身,很容易造成静脉曲张或足部浮肿,时常把脚抬高休息,比较能避免这些毛病,若出现静脉曲张,应穿着弹性袜来减轻症状。饮食依然要注意摄取均衡的营养,尤其是钙质、铁质含理丰富的食物更应多吃。水分与盐分摄取过量,很可能会引起妊娠毒血症,必须严加节制。4.应该了解与准备的事在此时期出生的胎儿几乎是发育不良的早产儿,为防万一,住院用品应及是准备齐全。此外,婴儿床等大型用品,婴儿房或婴儿就被寝的地方都应准备妥当。孕妇分娩后的几星期内,往往需要调养身体,可能没有时间去整理头发,所以可趁这段身体状态不错的时候,前往发廓换一款比较清爽的发型。怀胎的历程及注意事项(怀孕八个月)1.胎儿的成长身长约为41-44厘米,体重约克。胎儿身体发育已算完成,肌肉发达,皮肤红润,但脸部仍然满布皱纹,神经系统开始发达,对体外强烈的声音会有所反应。胎儿的动作会更活泼、力量更大,甚至有时会用力踢母亲的腹部。此时胎儿的头部应朝下,才臬是正常的胎位。大致上,胎儿已具备生活于子宫外的能力,但孕妇仍须特别小心。2.母体的变化下腹部更加凸出,子宫底高27-29厘米。内脏全部往上推挤,心、肺受到压迫,有时会感到呼吸困难,胃部也会受到挤压,因而易食欲不振。腰部及其他各部位会感到酸痛,下肢浮肿、静脉曲张浮出,此外,还会出现其他各种症状等,此时可谓第二度孕吐出现的痛苦时期。腹部皮肤紧绷,皮下组织出现断裂现象,紫红色的妊娠纹处处可见。下腹部、乳头四周及外阴部等处的皮肤因黑色素沉淀而呈现于黑状,妊娠性褐斑也会非常明显。这些是孕期皮肤的生理改变,并非异常。心理方面则会再度陷于神经过敏的状态,往往难以成眠。3.生活应注意的事项此一时期很容易染患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如果在早晨醒来时,浮肿未褪,或一周内体重增加500克以上时,就应该尽快到医院作诊查。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虽然可怕,但只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应无大碍,因此从这个月起,定期产前检查最好改为两周一次,绝对不要忽略了。平时应多休息,不可过度劳累,并且节制水分与盐分的摄取量。此外,严防感染流行性感冒。4.应该了解与准备的事开始准备分娩,练习分娩时的呼吸法、按摩、压迫法及使力方法等分娩的辅助动作。8个孕月出生的新生儿,可在保温箱内喂养,由医院特殊护理。这类早产儿的死亡率达1/3。而且,为数不少的早产儿其身体发育,就是到了入学年龄也达不到正常儿童的标准。怀胎的历程及注意事项(怀孕九个月)1.胎儿的成长此时期结束时,胎儿身长约为47-48厘米,体重约克。可见完整的皮下脂肪,身体圆滚滚相当可爱。脸、胸、腹、手、足的胎毛逐渐稀疏,皮肤呈光泽的粉红色、皱纹消失,此时会出现婴儿般的脸部,而指甲也长至指尖处。男婴的睾丸下降至阴囊中,女婴的大阴唇开始发达,内脏功能完全具备,肺部机能调整完成,可适应子宫外的生活。胎儿动作激烈,胎动有时会吓母亲一跳。9个孕月出生的婴儿,个头长得很小,但体内功能已相当完善。只要小心护理,仍能够很快地健康成长。2.母体的变化肚子越来越大,子宫底高约30-32厘米,升至俞突与脐部的正中部位。子宫胀大,导致胃、肺与心脏倍受压迫,所以会感觉心口闷热、不想进食,心跳、气喘加剧,并且呼吸困难。有时腹部会发硬、紧张,此时应采取平躺的休息方法。分泌物依然增加,排尿次数也增多,而且尿后仍会有尿意。3.生活上应注意的事项母体的体力大减,容易显得疲倦。为了储备体力准备分娩,因此应该有充分的睡眠与休养。做完家务之后的休息时间也应加长,但不可忘了适度的运动。最好穿后跟低而平衡的鞋以保持平衡。此时不可任意刺激子宫,且因早产的可能性,最好能抑制性生活。进食不要一次吃太多,以少量多餐为佳,并摄取易消化且营养成分高的食物。4.应该准备与了解的事想回娘家待产的孕妇,最好此刻就动身,最迟也不宜在超过三十六周后,且昼选搭震动性不大的交通工具,最好是时间短且能直达的车。在此之前,最好能先回娘家一趟找预定分娩的医院做一次检查。若无法成行,也应请家人协助找寻并事先预约。而回到娘家待产时,就立刻前往预定分娩的医院检查,当然,也不要忘了携带以往的检查纪录。准备住院之前,应仔细检查分娩用品,避免遗漏任何物品。怀胎的历程及注意事项(怀孕十个月)1.胎儿的成长胎儿身长约50-51厘米,体重约克。皮下脂肪继续增厚、体型圆润、皮肤没有皱纹、且呈现光泽的淡红色。骨骼结实、头盖骨变硬,指甲越过指尖继续向外长,头发约长出2、3厘米。内脏、肌肉、神经等非常发达,已完全具备生活在母体之外的条件。胎儿的身体约头的四倍长,头部在正常状况下是嵌于母体骨盆之内,活动力比较受限。2.母体的变化子宫底高约33-35厘米。胎儿位置向下降,腹部凸出部分有稍减的感觉,同时胃及心脏的压迫感减轻,食欲也日渐恢复正常。但是胎儿下降后,膀胱及大肠的压迫感却增强,频尿、便秘的情形更加严重。此外,下肢也有难以行动的感觉。身体的分娩准备已经成熟,子宫和阴道趋于软化,容易伸缩,分泌物增加,以方便胎儿通过产道。而且子宫收缩频繁,开始出现分娩的征候。3.生活上应注意的事项因随时都有可能破水、阵痛而分娩,应该避免独自外出、出远门或长时间在外。没有特殊的事最好留在家中,准备分娩。适当的运动仍不可缺少,但不可过度,以免消耗太多精力而妨碍分娩,营养、睡眠和休养也必须充足。保持身体清洁,内衣裤应时常更换。若发生破水或出血等分娩征光,就不能再行入浴,所以在此之前最好每天勤于淋浴。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日继承法中关于法定继承的不同之处的比较。进而,为我国的继承法的修订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其主要问题集中在配偶在继承中的顺序;代位继承权的性质;丧偶儿媳或女婿的继承顺序等方面。希望它们的提出和讨论能够有利于我国民法典的早日制定!  [关键字] 法定继承 代位继承 继承顺序 继承权  目前,对于制定我国民法典的立法工作已经提到人大工作的议事日程。我国《继承法》作为民法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进行积极的修订之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1985年的《继承法》在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的积极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原有的《继承法》显现出一些明显的不足:一、配偶在法定继承中的顺序问题;二、代位继承权的性质问题;三、丧偶儿媳或女婿的继承顺序问题。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外立法(尤其是日本继承法)经验,结合我国立法司法实践,为正在修订中的《继承法》提出几点建议。  一、配偶在法定继承中的顺序问题  关于配偶在法定继承中的顺序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这样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①《日本民法典》第八八九条规定,遗产继承的顺位:第一顺位:死者之子女。第二顺位:死者之直系尊亲属。第三顺位:死者之兄弟姐妹。被继承人之配偶恒为继承人。②《日本民法典》第九百条规定,配偶无固定继承顺序,在与第一顺位血亲继承人(子女)共同继承时,其应继分为遗产的1/2;在与第二顺位血亲继承人(直系尊亲属 )共同继承时,其应继分为遗产的2/3;在与第三顺位血亲继承人(兄弟姐妹)共同继承时,其应继分为遗产的3/4。③  从以上法条比较中我们会问:为什么我国将配偶列为第一顺序的继承人而日本却不将配偶列入固定的继承顺序呢?  (一) 我国之所以将配偶列入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主要是从以下历史和现实的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的:  1、 1985年的《继承法》之所以同时将配偶、子女、父母列于第一顺序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来看,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对配偶的规定相当的不利,大部分时间是把死者的全部财产(特别是男性死者的全部财产)视同为死者的遗产,让死者的配偶与子女按人均分配,这样损害了配偶应得的继承份额!如《唐律疏议》中有这样一个事例“一老者有三男十孙,分家时给老人留一份”“三男皆死,财产分为十一份,十孙各一份,老人一份。”更有甚者当男性一方死后,其子女为了防止家族财产的外流无故的剥夺了母亲的继承权,母亲只有依靠儿女的供养,而这种供养只有道德的约束,没有法律的强制规定。基于此种历史背景我国1985《继承法》作出了有利于保护配偶继承权的规定。  2、 1985年的《继承法》之所以同时将配偶、子女、父母列于第一顺序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现实条件所决定的。由于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相对而言,公民的个人财产数量不多,而社会的保障体系又十分的不完善,从而造成公民的家庭压力巨大,公民对上要赡养父母、对下要抚养子女、对内还要承担起家庭经济的重担。因此,一旦夫妻双方有一方不幸早逝,他(她)的遗产就必须起到保障家庭、养老育幼的基本社会职能。故我国的《继承法》从保障社会安定、维护家庭稳固、实现个人基本生活的角度进行了立法规定。  总之,我国85年《继承法》是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制订的有利于保护被继承人继承权的一部法律,它的颁布和执行再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到了巨大的社会推倒作用,其社会价值和实践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它的有待完善也是众望所归的!  (二)相比而言,日本民法典对配偶规定了无固定顺序。它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同时维护配偶利益及死者血亲利益的需要。我们可以这样假象:如果把配偶固定为第一顺序,在没有直系卑血亲时,其所有遗产全部由配偶继承,死者的父母及旁系血亲不可能获得遗产,这必然不符合死者的愿望。而把配偶列为第二顺序,在有直系卑血亲的情况下,配偶又会一无所得,这也是死者所不希望的。因此,日本民法典不把配偶列入固定的继承顺序的这一做法平衡了死者配偶与血亲双方的利益,同时也反映了死者的部分愿望,可以兼顾实现生者的基本继承权利和死者遗产的公平分配目的的双向社会功能。  (三)总上分析,笔者建议在修定我国《继承法》时不再将配偶固定为第一顺序,而是使之与任一应召顺序的血亲继承人共同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这样从理论上来讲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继承法的通例,保护了遗产在死者家庭直系内部的流动而防止了向旁系的扩散,同时保护了死者配偶和直系血亲的共同遗产继承权利。从现实生活中来看,这样做将有利于解决夫妻双方一方死后,配偶与死者家庭直系血亲之间关于处理死者遗产份额的关系问题,有利于化解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维护家庭内部的和睦团结,创造良好的社会、家庭气氛。
安装好Daemon之后,最好根据系统的提示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你将发现资源管理器中多出了一个光盘盘符,同时在右下角的系统图标栏中也多出一个红色的图标,这说明Daemon已经运行在后台了。右击任务栏的图标,在弹出的选单中选择“Virtual CDROM→Device 0:No media→Mount image”选项,并通过文件选择窗口选中镜像文件,比如像用前两个软件做的镜像文件bin(需cue索引文件支持)、iso、ccd 按下确定按键之后就好像是把这个镜像文件放入了虚拟的光驱中。卸载光盘的时候也只要通过这个选单的“Virtual CDROM-&Unmount all drives”即可。而且Daemon虚拟光驱还有自动运行功能,当放入的虚拟光盘有自动运行文件时,它就会像真正的光驱一样弹出自运行界面。另外,Daemon最多还可以支持四个光驱,也就是说可以将四个镜像文件虚拟为四张光盘。使用这项功能的时候,也要先右击任务栏的图标,并选择 “Virtual CDROM→Set Number of Devices”,接着确定所需的虚拟光驱数量。确定之后,就可以看见资源管理器中又多出了几个光驱盘符,然后再采用上述方法“插入”光盘即可。引用:[1] 如何打开ISO为扩展名的文件(网页)
CSP模型的产生  CSP模型的产生:卡罗尔的CSP模型   咨询工具    安索夫矩阵    案例面试分    析工具/框架    ADL矩阵    安迪·格鲁夫的    六力分析模型    波士顿矩阵    标杆分析法    波特五力分析    模型    波特价值链    分析模型    波士顿经验曲线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    贝恩利润池    分析工具    波特竞争战略    轮盘模型    波特行业竞争结构    分析模型    波特的行业组织    模型    变革五因素    BCG三四规则矩阵    产品/市场演变    矩阵    差距分析    策略资讯系统    策略方格模型    CSP模型    创新动力模型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大战略矩阵    多点竞争战略    杜邦分析法    定向政策矩阵    德鲁克七种    革新来源    二元核心模式    服务金三角    福克纳和鲍曼的    顾客矩阵    福克纳和鲍曼的    生产者矩阵    FRICT筹资分析法    GE矩阵    盖洛普路径    公司层战略框架    高级SWOT分析法    股东价值分析    供应和需求模型    关键成功因素    分析法    岗位价值评估    规划企业愿景的    方法论框架    核心竞争力分析    模型    华信惠悦人力    资本指数    核心竞争力识别    工具    环境不确定性分析    行业内的战略群体    分析矩阵    横向价值链分析    行业内战略集团    分析    IT附加价值矩阵    竞争态势矩阵    基本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三角模型    竞争对手分析论纲    价值网模型    绩效棱柱模型    价格敏感性测试法    竞争对手的成本分析    竞争优势因果关系    模式    竞争对手分析工具    价值链分析方法    脚本法    竞争资源四层次模型    价值链信息化管理    KJ法    卡片式智力激励法    KT决策法    扩张方法矩阵    利益相关者分析    雷达图分析法    卢因的力场分析法    六顶思考帽    利润库分析法    流程分析模型    麦肯锡7S模型    麦肯锡七步分析法    麦肯锡三层面理论    麦肯锡逻辑树分析法    麦肯锡七步成诗法    麦肯锡客户盈利性    矩阵    麦肯锡5Cs模型    内部外部矩阵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诺兰的阶段模型    牛皮纸法    内部价值链分析    NMN矩阵分析模型    PEST分析模型    PAEI管理角色模型    PIMS分析    佩罗的技术分类    PESTEL分析模型    企业素质与活力分析    QFD法    企业价值关联分析    模型    企业竞争力九力分析    模型    企业战略五要素分析法    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    人力资源经济分析    RATER指数    RFM模型    瑞定的学习模型    GREP模型    人才模型    ROS/RMS矩阵    3C战略三角模型    SWOT分析模型    四链模型    SERVQUAL模型    SIPOC模型    SCOR模型    三维商业定义    虚拟价值链    SFO模型    SCP分析模型    汤姆森和斯特克兰    方法    V矩阵    陀螺模型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威胁分析矩阵    新7S原则    行为锚定等级评价法    新波士顿矩阵    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逻辑分析方法    实体价值链    信息价值链模型    战略实施模型    战略钟模型    战略地位与行动    评价矩阵    战略地图    组织成长阶段模型    战略选择矩阵    专利分析法    管理要素分析模型    战略群模型    综合战略理论    纵向价值链分析    重要性-迫切性模型    知识链模型    知识价值链模型    知识供应链模型    组织结构模型[编辑]  卡罗尔通常被认为是企业社会绩效理论的倡导者,他从九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中,总结出一个三个维度的CSP模型(见下图)。  Image:CSPP.jpg  1.卡罗尔模型的第一个维度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类别  按照卡罗尔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包含了在特定时期内,社会对经济组织经济上的、法律上的、伦理上的和自由裁量的期望。”卡罗尔并没有排斥费里德曼的观点,他认为,作为经济组织,经济责任是企业最本质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但并不是企业唯一的责任;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赋予并支持企业承担生产性任务、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权力,但同时社会也制订了企业所应该遵循的法律和法规,并且期望企业在法律要求的框架内实现经济目标,因此,企业肩负必要的法律责任;虽然企业的经济和法律责任中都隐含着伦理规范,但公众社会对企业的期望有时超出了法律要求的范围,尤其在70年代后,对企业伦理经营行为的期望,使人们认识到企业伦理责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社会还对企业寄予了一些没有或无法明确表达的期望,是否承担或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完全由个人或企业的自由判断和选择,这是一类完全自愿的行为,例如慈善捐赠、为吸毒者提供住房或为工作的母亲提供日托中心等,卡罗尔将此称为企业的自由裁量责任。图一所显示的四种责任的排列次序和所占比重并不是随意的,经济责任处于基础并占很大比例,其他三种责任依次排序、比例递减,它们的关系也可以用金字塔型说明,卡罗尔正是用此来说明了各种不同责任对企业而言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承担责任时考虑的优先次序。同时,卡罗尔的阐述尤其强调,四种责任彼此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也不是固定的,彼此间可能相互转化,而且任何一个行为中可能同时包含着几种责任。  2.卡罗尔模型的第二个维度是企业涉及的社会议题  在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类别后,卡罗尔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与这四种责任相联系的、企业所必须或可能面临的各种主要社会议题。虽然每个行业所面临的社会议题可能不同的(如银行就不如制造商那么关心环境或污染问题),而且不同时期企业所面临的社会议题也是变化的(如70年代对产品安全、就业歧视等的强调在50年代是少见的),但总体上,在管理实践中,一些社会议题总是企业管理者最需要考虑的。卡罗尔认为,企业最需要重视哪些社会议题取决于:  ①社会需要与企业需要的吻合程度;  ②社会需要的重要程度;  ③高层管理人员的兴趣;  ④社会行动的公共关系价值;  ⑤政府的压力。  如图一所示,卡罗尔列举了70年代末企业所面临的普遍社会议题,包括,消费者主义、环境、歧视、产品安全、职业安全和股东等,卡罗尔在此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更具体而实际的思路。  3.卡罗尔模型的第三个维度是企业社会回应的策略  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定义和界定以及提出企业所可能面临的社会议题后,卡罗尔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对社会责任和社会议题如何回应的价值观、模式或战略。费里德里克认为企业回应是指“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卡罗尔认为,单纯以企业社会回应来代替企业社会责任是不够的,因为,有回应的企业并不必然是个有责任的企业,所以,他将回应作为企业社会绩效模型中的一个层面。企业的社会回应可以有不同战略和模式,卡罗尔的模型中采用了威尔逊的观点,如上图所示,他认为企业对社会所做出的回应可以划分为:反应性的、防御性的、适应性的和主动回应的四种模式,这反映了企业对待社会议题可能选择的从消极到积极的回应态度和策略。  作为第一个较为全面的CSP模型,卡罗尔模型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扩展,二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有效回应和回应行动的综合。尽管卡罗尔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是企业社会绩效,但其最大贡献是将以往人们所争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系统化,提出了企业必须承担的、从经济到自由判断的四种不同责任,并将企业在处理企业与社会关系时所应考虑的、以前是分离甚至对立的社会责任、社会有效回应和社会议题观点进行综合,模型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广义看法、责任/议题/回应之间相互作用的三维空间概念、所蕴含的原则/过程/政策的方法为分析企业与社会关系议题研究引入新视野、构建了一个有价值的理论框架。但卡罗尔虽然提供了一个三维的空间模型,指出了企业社会绩效的多重相互联系的维度,但这个模型身是静态的,更多的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议题或回应过程的描述,而没有提出如何去解决问题。[编辑]CSP模型的新发展  企业社会绩效模型的发展:沃提克和哥奇兰的CSP模型  沿着卡罗尔模型的思路, 力图在CSP模型中综合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观点,沃提克和哥奇兰提出,企业社会绩效是“企业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回应过程和解决社会议题政策之间根本的相互关系。”(见表一)。沃提克模型的第一维度是具有哲学倾向的企业社会责任原则,虽然沃提克赞同卡罗尔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型的界定和分类,即企业包含了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和自由判断的责任,但他们认为,用“原则”来表述可以更好地说明企业承担各种责任的动机或基本价值。此外,他们还进一步探讨了企业之所以承担社会责任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经济组织(企业)如同政府一样也具有社会契约,即隐含着社会赋予的一套权力和义务;二是企业是社会中的道德代理人,即具有在决策中使用道德规则的能力,不仅具有控制企业行为,也有控制政治结构和规则的能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目的是为了履行社会契约、承担道德代理人的责任。与卡罗尔模型的第一维度相比,这个模型从哲学的层次上,更好地说明了企业承担各种社会责任的内在原因。  Image:CSP2.jpg  沃提克的CSP模型,进一步综合了卡罗尔模型中提出的责任、回应和社会议题的三个维度,用原则、过程和政策的框架进行了重新构建,并且详细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有效回应之间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模型的层次性、整体性和连续性,摆脱了对社会责任纯粹概念上的讨论,赋之予更实用的管理意义。但最重要的是,这个模型加入了动态的过程概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但企业社会绩效中所包含的“绩效”,即对企业实施社会绩效管理后可能产生结果的预测及其如何评估,在这个模型中却被忽略了,因此,这个模型还不是完整的。[编辑]CSP模型的修正  企业社会绩效模型的修正:伍德的CSP模型  在对CSP概念和模型演变进行回顾时,伍德认为上述两种模型反映了学者们对企业和社会关系进行思考的发展,但仍不足于全面反映企业社会绩效的内涵。首先,企业社会绩效的概念更应该关注的是行动和结果,而不是仅仅将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概念进行整合;其次,社会回应应该是一系列过程而不是单一的过程;第三,社会议题的政策只是企业行为的一个可能的结果,如果政策没有存在的话,不会由此可以说没有社会绩效存在,因此,以是否制定政策来作为企业社会绩效的反映是不合适的,因为企业社会绩效可以有肯定的和否定的结果。考虑到这些问题,伍德模型包含的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回应过程和企业行为结果的三个层面(见下表)。企业社会责任 制度上的原则:合法性 组织上的原则:公共责任 个人方面的原则:管理上的自由裁量企业社会回应过程 环境评估;利益相关者管理;议题管理企业行为结果,社会政策 社会影响;社会计划  伍德对CSP模型的修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责任原则在制度、组织和个人层次的阐述,区分了长期以来对社会责任的争论,并强调了原则对人类和组织行为的推动;  二是对特定回应过程的区别——环境扫描、利益相关者管理和议题管理,表明了企业参与外部环境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实行;  三是将社会影响、政策和计划作为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结果的综合,使CSP更具有实践评估的可能;  四是在CSP模式三个层面的联系加强了对经济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他提供给管理学的研究者更有用的框架或模板来组织对企业社会绩效的研究和理论。但伍德模型的明显不足在于,它仅仅提出了对企业社会绩效管理结果进行评估的概念,而没有进一步提出如何评估的方法或工具。[编辑]CSP模型的意义及研究趋势  对于涉及企业和社会关系领域的人来说,从接触有关文献开始,必然会被许多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各种概念所困惑,如企业社会责任、公共责任、企业社会有效回应、企业社会绩效、企业公民、经济伦理、可持续公司以及三条底线方法等,都是这个领域常见的概念。这些不同概念的产生,有的是由于地域上的差别,如欧洲更多使用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美国则更强调经济伦理;有些是由于企业与社会议题研究领域在不同时代的演进,如企业社会公民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在 20世纪90年代的广泛出现,是以往时代所没有的;但最主要的是对企业与社会关系领域从不同角度的探讨。从上述三个主要的CSP模型的完善过程中,尽管各有不足之处,我们看到了研究者们一直在努力通过整合该领域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分析问题的角度来建立一种模型,使之成为一个用来理解和掌握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知识体系框架,成为帮助企业管理者评估企业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其动机、识别企业面临的各种社会议题、并制定相应的行动和回应战略的工具,这就是企业社会绩效模型最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企业社会绩效模型没有得到太大突破,但围绕上述三个模型所构建的框架,产生了更多新的理论视野和议题,使企业社会绩效仍是当前企业与社会议题领域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就研究的视野而言,企业社会绩效模型更多地与组织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伦理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等相联系,理论分析的工具更加多元化。对研究的议题而言,CSP的研究已经逐步脱离对基本定义和框架的讨论,而更多的研究是加强实证分析,如对企业管理者或利益相关者对CSP的认识、理解和实施的实证分析,对CSP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分析,对分析CSP与企业风险的相关性调查等。此外企业社会绩效的结果评估,包括经济活动的社会影响、公司社会披露、公司社会绩效和政策的现实性评估,公司社会绩效的非故意结果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也引起广泛关注。就最新的发展趋势而言,企业社会绩效的研究,尤其关注全球化所带来的变化和挑战。伍德模型从个人、组织和制度的三个层次来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那么在全球化的框架下,三个层次的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在超国别立法能力缺失的情况下,需要研究者更多地思考包括公司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普遍原则、跨文化的冲突问题、企业的跨国别控制问题等议题。  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是充满变化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企业社会绩效模型也应该是动态和演进的。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全面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企业社会绩效模型,使之真正成为一个有理论支撑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社会议题管理的中心范式,使企业社会绩效管理与企业财务绩效管理成为推动企业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双轮,仍是当前研究者所要努力解决的议题。[编辑]我国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应用[1]  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开放性”,其本身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了更好地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绩效,我国很多学者在探索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就燃气具产业而言,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程度涉及众多方面,为了能够明晰指标的选择,在对每项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燃气业行业特点和我国国情,着重参考了SA8000指标体系,构建我国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  1、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的原则  (I)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结构的拟定,指标的取舍,公式的推导等都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坚持科学性的原则,获取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评价的结果才具有可信性。  (2)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要包括社会责任所涉及到的众多方面,使其成为一个系统,体现在具有层次性和整体性上。层次性指指标体系要形成阶层性的功能群,层次之间要相互适应并具有一致性;整体性指不仅要注意指标体系整体的内在联系,而且要注意整体的功能和目标。  (3)代表性原则。所谓代表性指的是指标既要反映当前国际上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共同要求,又要能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贴近我国燃气具企业现实。指标的选择要全面,但应该区别主次、轻重,要突出当前带局性而又极为关键的问题。  2、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模型的  构建。根据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实际调研情况,为评价模型设计了一套3层共计39项指标体系。本指标体系共分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社会公益行为五类评价因素。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三类评价因素下,又分为童工、劳动补偿报酬、安全卫生、工作时间、集体谈判权利、禁止强制劳动、禁视、劳动纪律、管理系统九项子因素。商业和社会公益行为两类评价因素,秉承了我国化结构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传统价值观念,合燃气具企业的实际情况,分为消费者权益债权人权益、公众权益和主要公益活动四项因素。13项子因素下,共设计了39个三级指标。  3、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  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AHP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步骤:构造层次;算每一层中要素的权重;一致性检验;计算案的综合权重。  邀请了来自企业、政府、研究机构9名专家对同层次所有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按标度方法判断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并将判结果量化,构成判断矩阵.计算完毕后,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通过后,定各因素的权重。  在燃气具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体系中的5类一级指标中,劳工权益、人权保障所占权重居前两位,分别是54.74%和23.73%。
人”是一切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以人为本”是一切制度设计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个人所得税制度作为直接以个体的“人”为纳税主体的制度更应当强调“以人为本”,但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却在很多方面没有遵循“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与纳税人之间的公平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对于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尊重“人”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恰恰没有处理好纳税人之间的公平问题。  (一)整体制度设计上的不公平  从整体制度来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不同种类的所得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这一制度内含了不同种类所得之间的不公平。所得之间的不公平又进而导致了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同样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赚取报酬的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的税收待遇就不同,一个月薪2000元的工人由于尚未超过工资薪金所得的扣除标准,因此,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一个没有工作,靠打散工赚取劳务报酬的下岗工人在取得2000元劳务报酬时,则需要缴纳240元的个人所得税。[2] 由此,个人所得税法对于条件优越者施加了较轻的税收负担,而对于处境艰难者施加了较重的税收负担。  我们仍然以劳务报酬和工薪所得为例来看分类所得税制所导致的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一个月工资为10万元,年薪120万元的白领需要缴纳34.59万的个人所得税。[3] 而一个仅以劳务报酬为所得来源,但劳务足够分散并且每次仅取得800元的纳税人,取得120万的劳务报酬则有可能一分钱的个人所得税都不用缴。  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个人所得税在制度设计时的一点点差异就有可能导致纳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以人为本”不仅应当以大多数人为本,也应当以处境最不利者为本,否则就可能成为大部分幸福,而少部分人痛苦甚至悲惨的动物群体生存法则。  (二)税法执行力度所导致的不公平  除了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以外,税法执行力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个人所得税几乎全部依靠代扣代缴制度来征收,也就是说向个人支付所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由于税务机关对于单位的控制力度较强,而对于个人几乎没有控制能力,因此,凡是由单位支付的所得,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状况就比较好,而凡是由个人向个人支付的款项,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状况就比较差。由于工薪阶层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工资,而税务机关对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控制得比较严,因此,取得工薪的人偷逃税款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对于那些收入主要来自劳务报酬的人而言,由于大部分都是现金支付,而且税务机关对单位支付劳务报酬的监管远低于对支付工资的监管力度,因此,依法足额纳税的比例非常小。这样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工薪所得与劳务报酬实际税负的巨大差异。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工薪所得所承担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比例达到了55.5%。[4]  从社会地位上来看,仅靠工资吃饭的人是弱者,而收入多元化的人是强者。税法执行效果的差异导致了弱者在实际上负担了更大比例的税款,而强者则在实际上负担了较小比例的税款。且不说某集团董事长一人在被举报后就补税2个亿的逃税大户,[5] 就我们身边的高收入群体而言,全部所得都依法纳税的人几乎没有。2007年个人所得超过12万的人进行个人所得税申报的仅162万人,2008年仅212 万人。[6] 这些数字远远低于现实生活中年所得超过12万的人数。[7]  二、“以人为本”与纳税人自身的生存权  “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是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权,如果连基本生存权都无法保障,就没有“人”可言了,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恰恰没有保障所有纳税人的基本生存权。  (一)定额扣除与“抽象人”  “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当是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我国个人所得税各项扣除标准中的定额与定率扣除恰恰是以“抽象人”为本的体现。  工资薪金所得,不管男人、女人,不管青年、中年、老年,一律扣除2000元,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稿酬等,无论付出多少,一律扣除 800元或者20%。这种一刀切的制度是典型的“抽象人”理论。在个人所得税法中,一小时挣1000元的教授与一个月挣1000元的苦力,只要都属于劳务报酬所得,就缴纳相同的税,丝毫不考虑劳动者为了取得该所得所付出的时间、精力与体力。靠流血流汗每月挣2000元劳务报酬的苦力与每月收取2000元房租的“公子哥”的扣除标准也是一样的,丝毫不考虑“人”的差异。  在个人所得税法中,每个人都是标准化的人,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差异,“抽象人”的观念在个人所得税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个人扣除与“孤立人”  “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当是社会的“人”,而非孤立的“人”。我国个人所得税各项扣除标准恰恰是以“抽象人”为本的体现。根据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个人取得的各项所得,仅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扣除个人的生计费用,至于该个人的其他家庭成员的生计费用完全不在税法考虑的范围之内。一个典型的七口之家(一对夫妻赡养四位老人、养育一个孩子)可能只有一个人在外工作,一家人都要靠这一个人吃饭,但个人所得税法在扣除费用时,丝毫不考虑其余六个人的生计费用,仿佛每个人都是“孤立人”,身边没有老婆孩子需要养,没有老人需要养。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大部分人的生老病死主要靠家庭来保障。我们的制度一方面将养儿育女、养老送终的义务赋予成年人,另一方面则又不考虑成年人的儿女和老人的生活费。由此导致很多家庭负担沉重的人因纳税而导致家庭负担更加沉重,还有一些因大病而导致家庭陷入绝境的人还要忍受政府的征税之苦。  在个人所得税法中,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人,人不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没有互相依存的关系,每个人都是无儿无女,无老无小,“孤立人”的观念在个人所得税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以人为本”与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  为了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真正以“具体人”为本,而非以“抽象人”为本,为了真正以“社会人”为本,而非以“孤立人”为本,我国个人所得税法需要进行重大改革。  (一)改分类所得税制为综合所得税制  综合所得税制不考虑所得的性质与来源,都视为同一种性质的所得予以征税,适用的税率和扣除标准都是相同的,这样就排除了在制度设计之初对于不同种类所得的差别待遇,从而也就避免对于取得不同种类所得的纳税人的差别待遇。  在综合所得税制下,取得任何所得的纳税人都是公平的,纳税人不会因为所得不同而存在差异,仅存在所得多与少的差别。[8] 公平对待每种所得导致公平对待每位纳税人。公平对待每位纳税人就是对“人”的充分尊重,就是真正“以人为本”。  (二)改定额和定率扣除为个别扣除  综合所得税制下的扣除不是一刀切的定额或者定率扣除[9] ,而是根据纳税人的不同情况分别扣除不同的费用,也就是个别扣除,每个人扣除的数额都是不同的。当然,由于人与人并不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人均基本生活费的扣除可以相同。  综合所得税制下以个人或者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由纳税人自由选择。纳税人的费用扣除由基本生活费扣除和其他特别支出扣除组成。基本生活费可以保持目前的每月2000元水平或者适当降低。以家庭人数确定具体的扣除数额,如标准的七口之家就每月扣除14000元,而没有老人赡养的三口之家每月只能扣除6000 元。纳税人其他的合理的、必要的开支只要有合法的凭据都应当作为特别支出予以扣除,如医疗费、托儿费、学费、健身费、交通费、通讯费、房贷利息、公益捐赠等。  综合所得税制把人看成是社会人,是需要赡养老人、养育儿女的人,是丰富的、具体的和真实的“人”。  最后我们再一次温习马克思的名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在设计个人所得税制度时,请把每个人都看成社会关系的总和吧。【注释】[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页。[2]计算过程为:()×20%=240(元)。[3]计算过程为:[(00)×40%-10375] ×12=345900(元)。为简化起见,未考虑“三险一金”的扣除。[4]数据来源:《2007中国税务年鉴》,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年版。[5]为避免纠纷,省去当事人姓名[6]参见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统计数字[7]当然,国家税务总局的观点是与现实基本符合,其中的原因可以参见翟继光:《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法律问题探析》,载《月旦财经法杂志》第11期,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12月版。[8]当然,综合所得税制仍然允许国家处于特定的政策目的而将极个别的所得单独出来予以征税,但这种单独征税应当具备充分的理由,这种理由足以压倒一般公平的原则。[9]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虽然也在不断提高工资薪金的扣除标准,但由于基本税制没有改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更大范围的不公,实际上仍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参考文献】{1}翟继光《财税法原论》,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年版。 {2}翟继光《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法律问题探析》,载《月旦财经法杂志》第11期。 {3}刘剑文《中国税收立法基本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年版。
实体经济报告认为,中国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主要是由经济基本面所推动的,是在现行汇率制度下,由外部需求被动导致的,是外部需求长期累积的结果。金融控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扩大,也可能约束了这种分离,但存在不确定性。这两者共同导致了中国经济中的宏观流动性过剩并没有反应在微观企业财务流动性的明显改善上。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因此,更应采取小幅多频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行政管理政策来消除经济局部资产价格过大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并使货币政策能够在金融层面和实体经济层面之间取得平衡:消除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货币政策要避免恶化企业财务的流动性以及由于企业财务流动性恶化导致的企业投资的大幅度下降。本报告分四个部分来论证上述判断。第二部分分析中国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第三部分讨论这种分离带来的可能结果;最后一部分是简要结论和政策建议。二、中国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一)对外贸易顺差的强劲增长是导致中国经济中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分离的重要原因。金融部门金融资产的增加快于GDP的增加主要是在现行汇率制度下,由外部需求被动导致的,是外部需求长期累积的结果,尤其是2001年之后这种情况表现的尤为突出。但总体上,这种分离主要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并且是以向好的实体经济为基础的。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中FA/GDP和M2/GDP是逐步上升的。对于90年代的货币增长,一个基本判断是,与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货币化带来大量的货币收入来支付改革所需要的成本不同,在8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放慢,超额货币供给的主要结果是造成通货膨胀,发行货币收益也显著下降(易纲,1996)。而在1992年以后,经济货币化达到顶点,靠发行货币收入已经远远不能支付体制改革补贴(谢平,1996)。因此,90年代以来的货币增长不是管理部门为获取铸币税收入而发行货币的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中FA/GDP的较快增长呢?对于这一问题,存在多种解释3。因此,中国经济中存在较高的FA/GDP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的研究更侧重于从金融部门本身存在的问题来讨论中国经济中的M2 /GDP的变化。本报告要强调的是,中国经济中M2/GDP和FA/GDP的上升主要是由经济基本面所推动的,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对外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资产增加,在资本账户没有自由兑换的前提下,导致了基础货币大幅度增加。因此,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现有的汇率制度是导致中国经济较高的FA/GDP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变化幅度的轨迹表明了中国经济正在实现通过外向型政策创造比较优势向依靠国内大市场培育的规模经济和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条件形成的自发的比较优势这一转变。加上中国经济的出口增长速度和FDI的引进速度并不快,对外开放度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并且出口贸易主要是外部需求导致的。因此,贸易顺差的扩大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对外贸易的基本态势,且不存在任何低成本的快速降低贸易顺差的短期措施(王晋斌,李南,2007)。可见,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未来贸易顺差的进一步扩大会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的M2/GDP和FA/GDP。实体经济由于出口贸易主要是外部需求引起的,因此,在开放条件下,高储蓄更可能是贸易顺差的结果,而不是产生贸易盈余的原因。由于外资企业占据了中国出口贸易额的 50%以上(2002年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为52.2%,%,2007年上半年为56.9%),因此,由FDI带来的外贸顺差就成为近些年来推动中国经济中FA/GDP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大量的研究表明,FDI增加了中国经济中的投资和资本形成,促进了产业技术的升级,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判断下,中国经济中较高的M2/GDP和FA/GDP是由向好的经济基本面所推动的。实体经济衰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减少,失业增加。二是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信心严重受挫,消费支出增长停滞。三是企业投资信心低沉,住宅投资继续大幅减少,产业活动趋弱。实体经济-遗缺后果    (一)宏观流动性过剩的态势并没有反应在微观企业层面,即没有反应在企业财务流动性的改善上,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离。从中国上市公司来看,1994年以来企业流动性比例基本是逐步下降的。1994年所有上市公司的流动比例为1.979%,而到了2005年则下降为 1.462%;1994年所有上市公司的速动性比例为1.467%,而到了2005年下降到1.145%。这两项指标表明了在总体上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流动性是下降的,但历年流动比例的均值达到1.73;同时,年的速动比率年度均值为1.305,这表明上市公司总体上财务的流动性处于比较稳健的状态。从股改后的2006年的情况来看,上市公司的流动比例和速动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但由于股改导致的相互投资行为可能带来了流动性的上升,因此,总体上可以认为中国上市的流动性是逐步下降的(表4)。另一项调查统计表明,尽管5000家工业企业的财务流动性比例是逐步上升的,但上升的比例也显著低于FA/GDP的年20%以上的增长率(表5),宏观流动性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反应在企业财务流动性的显著改善上,中国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离。实体经济从所有计量结果来看,所有解释变量中只有Q的系数(β)没有通过p检验,而现金流、流动资产与负债项都通过了5%显著水平下的检验,这说明财务因素影响到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投资不仅仅由资本成本和边际收益率等外部因素决定,企业自身的资产结构也是重要的解释因素。计量结果与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投资理论的推测一致,即内部现金流、流动资产存量对投资决策有正面的影响,而负债的多少则和企业投资额负相关,验证了融资约束下,负债将导致外部融资成本增高,进而对投资造成不利影响,这说明资本市场不完全下的投资理论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我国的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行为。从回归系数值来看,内部现金流、流动资产和债务对投资的影响程度接近,这表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决策来说基本是同等重要的。如果进一步按照上市公司所有制进行分类,我们发现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加依靠内部资本市场来为投资融资,非国有企业的内部融资系数为0.272,明显高于国有控股企业的0.121。这也与第二部分的分析结论是一致的,表明了非国有企业面临更强的信贷约束。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来说,相比于流动资产和负债规模,内部现金流和销售收入变量对于投资的影响相对小,说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主要通过外部债务融资作为资金来源,内部资金相对不重要。同时,由于国有控股企业规模大,所有样本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均值显著高于非国有控股公司。这证实了许多学者关于国有企业受到政府非市场化的融资安排导致外部融资成本较小的推断。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结论恰好相反。内部现金流对投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销售收入,两者对投资的影响力都超过了流动资产与负债对投资的解释力,即对非国有上市公司来说,内部自有资金对投资决策十分重要。对于上述问题,可能的解释是:国有控股企业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在外部融资上有一定的优势,银行贷款有一定的政策偏向性。在面对国有企业贷款申请时商业银行很难做到完全市场化,一方面会考虑到政府对公司的扶持作用,另一方面要顾及到与地方的相互关系,由于国企的某些投资行为具备社会效应,可能因此享受优惠的贷款条件,在总体上说,相对于非国有控股公司,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成本偏低。对于非国有企业银行更加谨慎,信贷的考察比较严格,在审核时不仅要做投资项目评估,还要涉及企业已有的资产状况,程序比较复杂,因此,非国有上市公司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内部资本市场,内源融资渠道成为非国有上市公司投资决策行为最重要的约束因素。因此,宏观流动性过剩并没有为非国有企业带来更为宽松的外部融资环境,宏观流动性与微观企业融资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离。实体经济(二)宏观流动性体现在实体经济中主要表现为价格的波动性,尤其是股市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上。由于股改题材的引发,在宏观流动性过剩和投资者投资产品选择权有限的条件下,2006年中期以来,股票市场价格大幅度攀升,呈现出价格高波动的特征(图 4),并且是封闭条件下的高波动,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股价波动几乎没有什么关联(附表1)。2006年7月-2007年6月期间沪市和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月均市盈率均是2005年7月-2006年6月期间月均市盈率的1.8倍。尤其是进入2007年以来,沪市和深市的A股股票的月均市盈率更是高达 43.6和46.9,并分别在4月和5月突破50倍市盈率。图3的市盈率变化趋势表明,与过去几年的市盈率相比,这一变化明显脱离了过去历史所能够揭示的轨迹。同时由于股改前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没有在很短的时间发生显著性变化(宋劲松,2007);而从未来经营业绩预期来看,假定在公司分配政策(留利比例)和风险等级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接近1倍的市盈率增长要求未来资本收益率(假定不变)和公司业绩增长率之间的差额是过去的1倍。按照Chong- EnBai,Chang-TaiHsiehandYingyiQian(2006)的研究,1998年之后中国经济中的投资资本收益率为20%,那么市盈率增加1倍需要未来业绩增长率要在过去业绩增长率一半的基础上加上10%;即使是资本收益率为10%,那么也要求上市公司未来业绩达到在过去业绩增长率一半的基础上加上5%。与上市公司过去的业绩相比,这是一个很高的、也是难以达到的增长率。因此,50倍的市盈率意味着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业绩给予了过高的增长预期,也表明了中国股市价格存在一定的泡沫。实体经济由于过高的股票价格主要是由于投资者预期未来业绩增长引起的,因此,在流动性过剩和资产选择有限的背景下,更应该从基本面来加强投资者教育,逐步冷却投资者过热的投资行为,并进行金融创新发展其他备择的金融产品。考虑到中国经济中极不平衡的资产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选择。与此同时,要防止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信贷加速器作用所导致信贷和投资的过快速增长。资产价格存在急剧变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住房市场价格的持续上涨。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主要城市的房价几乎增长了3倍,而且一直呈现出上升态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最近的调查显示,2007年9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 8.9%,涨幅比上月高出0.7%;环比上涨1.7%,涨幅比上月高出0.3%。住房价格的持续上升是经济中过多的流动性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下资金追逐资产收益的结果。从住房供给和需求来看,居民一直对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住房保持着强劲的需求。同时,由于个人住房消费信贷是银行的优质资产,银行愿意发放住房消费贷款。从最新的数据来看,月份住房消费贷款增速分别为21.7%、24.0%、27.0%和30.0%,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 16.2%、18.5%、21.2%和23.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6.6%、21.5%和25.0%。从实际供给来看,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2007年以来,房地产投资持续增长,但主要反映为土地购置等费用上涨,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长有限,商品房的实际供给仍然没有明显增加。月份商品房竣工面积同比增速分别为11.6%、11.1%和10.0%,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12.4%、9.3%和 1.0%,住房供求矛盾进一步趋紧(央行课题组,2007)。另一项研究表明,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529亿元,同比增长 25.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全国商品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增长11%,,而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3.9%,销售面积是竣工面积的2.15倍(何鹏等,2007)。因此,住房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大。可见,住房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共同导致了住房价格的持续上升。由于最近几年以来经济一直维持高位增长态势,住房投资也维持了高投资,尽管费用上涨影响了实际住房供给的增长速度,但仍可以认为住房价格变化表现为消费者周期,而不是经济周期。因此,更应采取局部性的货币政策和行政政策来增加供给,规范需求。如进一步扩大对住房用地的供给,同时大幅度提高对多套住房需求的边际融资成本来规范需求。(三)中国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对金融部门的稳定性造成了负面作用,并且存在潜在的高风险。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金融系统显然是以银行为主导的。表7的数据显示,90年代以来,中国金融系统中的银行存款/GDP的比例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是最高的,并在2000年之后达到了130%左右的水平,信贷资产一直是中国经济中最重要的金融资产。实体经济一般的观点认为中国银行业是缺乏效率的,增加的资本产出比率(ICOR)也充分表明中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是逐步下降的。表9的数据显示,90年代以来,ICOR的比率是逐步提高的。由1991-95年的2.6提高到2001-05年的4.2。2001-05年中国的ICOR明显高于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的日本(1971-70年)的3.2、韩国(1981-90年)的3.2和中国台湾地区(1981-90年)的2.7。 G.Boyreau-Debray(2005)的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主导型的主要缺陷是造成了资金市场的分割和资源过度向某些部门配置,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体经济在ICOR逐步上升的背景下,信贷的扩张会带来不良资产的增加和银行业绩的下滑。在 2002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占总贷款的比例达到26%,此后由于采取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核销和债务重组措施,在ICOR上升的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占总贷款的比例是不断下降的(图5)。相比其他国家,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的比例与泰国接近,仍达到7%左右的水平,远高于美国、韩国的0.8%,也高于2006年底日本的2.5%。实体经济从资产回报率来看,中国银行业也是这些国家中也是较低的。 年期间大约维持在0.8%左右,低于同期韩国的1.1%,泰国的约2%,美国的1.3%,仅高于日本的0.37%。从净资产回报率来看,由于政府型的银行重组、核削不良资产等措施,净资产回报率在这些国家中处于中等水平(参见附表3)。因此,总体上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绩效是较低的。考虑到国有企业一直占据了信贷总额资金的60-70%,那么可以认为这种偏向型的资金配置格局导致了资金使用边际生产率的下降。因此,资金偏向型的信贷体制一方面扩大了中国经济中FA/GDP,另一方面由于资金边际生产率的下降,导致了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分离,不利于银行业经营业绩的改善。同时,由于过高的资产价格,如不防止信贷加速器导致的信贷扩张,在资产价格急剧下滑时,将给银行业的财务稳健性带来极大的破坏。这要求消除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和行政管理政策要从供求双方入手,减缓甚至避免资产价格进一步高攀,消除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给银行业带来的高潜在风险。实体经济-虚拟化防止    金融业影响  实体经济步入衰退实体经济虚拟话的防止流动性过剩导致投资过快增长,引起国内产能大幅增加,并推动外贸出口快速增长,而出口快速增长又造成顺差过大,并导致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同时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而人民币升值预期又引发国外热钱流入,而热钱流入和贸易顺差又加剧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导致国内资本市场迅速膨胀,进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并相互传导。要高度重视资产泡沫化问题,对此,宏观调控政策应有大的作为。流动性过剩不是导致物价上涨,就是引起资产价格上涨。近年来,在流动性过剩条件下,国内资产价格迅速膨胀就印证了这一点。2003年以来大量过剩的流动性集中流入房地产市场,使近几年房价飞速上涨,局部地区房地产泡沫相当明显;2006年以来过剩的流动性加快向股票市场流动,引发股市爆发性增长。因此,宏观调控应高度重视对资产泡沫的监控和调节,要防止中国同时出现两个资产大泡沫,即出现股市的大泡沫和楼市的大泡沫。同时,要防止实体经济虚拟化。许多企业将自有资金炒股票,过度追逐虚拟的投资收益,而不重视实体经济的创新,最终导致泡沫经济。据有关方面的数据,上半年新增贷款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贷款资金违规进入股市。资产价格泡沫化发展使我国金融及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大。提高印花税后,近一个时期以来股票市场出现高位大幅震荡,在这种形势下,“热钱”随时都有可能大举撤离,由此将有可能引起资本价格剧烈波动甚至泡沫破裂(特别是房价的暴涨暴跌)。房地产市场的大调整及纯资产泡沫的股市的崩溃将会使产能过剩矛盾加剧、银行不良资产增加,引发金融风险和经济的大起大落。国际经验表明,高增长低通胀格局下往往伴随着虚拟经济的繁荣,而虚拟经济繁荣恰恰弱化了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时货币政策往往只关注传统意义上的通货膨胀,而忽略资产价格泡沫风险,这方面日本以及东南亚的教训值得引以为戒。从这个意义来讲,在当前我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同时又伴随虚拟经济持续繁荣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应将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股票价格波动纳入重点考察和调控范畴,以及早防范资产价格泡沫可能导致的金融和经济风险。实体经济-数值回归    为了验证对外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资产增加与M2和FA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使用1995年以来的时间序列数据,用人民币计价的外汇储备资产变化率的自然对数值对M2和FA变化率的自然对数值进行回归(方程下面括号中对应变量的p值)。  实体经济回归结果表明,美元外汇储备资产的增加是M2和FA增加的显著解释因素。外汇储备增加对M2增加的弹性系数为0.14,对FA增加的弹性系数为0.17。因此,是高投资和高外部需求造成了中国经济中FA/GDP的上升,高储蓄更可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高外部需求是导致中国经济中的较高的M2/GP和FA/GDP的直接原因。与此同时,金融系统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如不良资产等也是导致较高FA/GDP的部分原因,但主要原因来自快速上升的贸易顺差和现行的汇率制度安排。(二)金融控制政策导致了国有经济的信贷偏向增加了经济中FA/GDP的比例,但存在不确定性。同时,非国有经济的融资约束则降低了经济中FA/GDP的比例。金融控制政策导致的区域资金市场的分割对于经济中FA/GDP的变化存在不确定性,但宏观流动性过剩带来的资产价格上升进一步加剧了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的分离。与传统的金融抑制和金融约束理论不同,中国转型时期实行的金融控制政策,这种政策的目的确保管理部门能够获得特定的金融资源来支持国有企业和其他方面的改革,同时尽可能使风险可控(王晋斌,2000)。在理论上,金融控制政策与FA/GDP之间存在多种可能的关系:一方面,金融控制政策确保了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把信贷资源配给到国有企业和政府支持的产业,如果存在过度信贷,那么会增加经济中金融资产的数量,导致FA/GDP的上升 4。从数据来看,私有企业贡献了GDP的约50%,但只获得了25%的银行信贷;国有企业贡献了GDP的20%,却获得了2/3的信贷(Tran,2006)。但由于没有国有控股企业1年以上期限的贷款额在总贷款额中的比例数据,如果这一比例是逐步下降的,那么国有信贷偏向是否一定导致 FA/GDP的增加就存在不确定性。但就短期贷款的数据来看,年非国有经济(包括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短期贷款在银行总短期贷款中的比例从未超过20%,这也就是说,国有控股企业一直占据了短期贷款的80%的比例。从这个数据来看,金融控制政策一方面导致了国有企业获得更多的信贷,增加了经济中FA/GDP的比例;同时,这种政策使非国有经济成分面临明显的融资约束(参见下面一部分的分析),也减少了经济中FA/GDP的比例。金融控制政策另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区域内信贷的控制。各省区域的银行存款是决定省内银行资金信贷量的关键因素(ParkandSehrt,2001),这种信贷政策安排——存贷比例限制,造成了区域资金市场的分割,并把信贷控制在管理部门认为的合意的范围内,但是否一定降低或提升了中国经济中的FA/GDP并不能够确定,因为无法知道不控制的结果。在宏观收缩时,银行可能存在惜贷行为;而在其他场景下,银行又可能存在信贷冲动,当我们考虑到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时,尤为如此。因此,这种区域性的金融控制政策对于中国经济中FA/GDP的变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变化的情况来看,由于资本边际生产率在不断下降,由1990年的16%下降到2004年的不足13%,投资效率在下降(IMF,2005),那么至少可以判断这种投融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本的低效率,导致了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金融控制政策的第三个具体体现是:在金融控制政策下,股票市场成为管理部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平台。在股改之前,国有企业一直占据上市公司中的一个较大比重,股票市场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在2005年底,A股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份超过50%的上市公司就有532家,而国有股份超过20%的上市公司则达到了912家。居民和各类投资者通过股票市场来参与管理部门主导下的各种交易以达到国有经济使用直接融资渠道和风险社会化的目的。发展股票市场改变了中国经济中的金融资产结构,增加了经济中的金融资产的数量。表1数据显示了中国经济中资本化比例的变化,股票资产已成为中国经济中的重要金融资产,股票市场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经济中金融资产的形成。与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丧假国家规定直系亲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