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网股权结构离职员工去了竞对还能兑现股权吗

美团第10号员工、外卖全国负责人沈鹏离职,因公司内斗?
虎嗅注:亿欧网日凌晨消息,从美团内部人士收到的邮件获知,美团外卖全国负责人沈鹏发内部邮件称,正式离职。本文来自亿欧网,原文标题为,作者为亿欧网专栏作者小瓶盖,虎嗅转载。沈鹏1987年生人,曾以第10号员工、第2个销售员的身份加入美团网,拿着1500块钱底薪(没有五险一金)。在2015年初,他对外演讲时对外介绍,已是美团外卖业务负责人,带领过美团外卖1500人的地推团队……沈鹏离职内部邮件美团先后也离职过几位高管,在此不一一赘述,半夜写稿,只说三件事:一:美团对外称成立时间为日,沈鹏是2010年1月加入美团时22岁,在其地推战场立下过汗马功劳沈鹏说自己是个“爱折腾”的人。在2010年1月初,其当时未毕业加入美团网,成为第十号员工,也是第二位销售,当夜,他辗转难眠,为即将进入的电子商务浪潮激动不已。但家境不错的沈鹏拒绝出国的同时,也无法跟爷爷奶奶解释电子商务为何物,只能给他们看王兴的专访杂志。美团当时的现状与今天相比,差的太远。沈鹏曾描述称,“我有一个同学来找我,那时候美团还在居民楼里,刚上线,成交量才二三百笔。我带我同学去参观,她直接说我没有出息,为什么不去银行。我当时拿的固定工资很低,一千五百块钱底薪,没有五险一金,根据业绩拿提成,开始的时候也不知道会有多少钱。”后来美团内部筹备扩张,可能由于资历问题,美团异地扩张第一站广州站的机会没有给到沈鹏,当时他一度感到很郁闷,甚至想出去自己干(团购),最后妥协的结果是,沈鹏孤身一人带着王兴拨给的5万元现金去开拓天津站。他曾言,生活忙碌得只剩下工作。沈鹏几乎每天晚上十一二点才离开公司,很多时候甚至就在办公室给熬夜员工准备的床上睡觉,天一亮又起来工作。在北京这边,经常是我在11层睡,王兴在12层睡。2015年初,沈鹏在演讲时也言,“这半年来,团购这东西突然间越来越牛,大家在想公司要上市,然后期权很快就能兑现了。越拼到后来,大家越怕这个期待落空,心态很浮躁。我常常觉得再这么浮躁下去,业绩再怎么增长也完了。所以几乎每天下班都要跟团队里的人聊天,了解大家的想法,稳定人员情绪。”至于自己,他表示,“我主要还是想干一番事业,那个我平时没多想,我觉得它自然而然地会到来。如果我看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业机会,也一定不会为了等待它而错过时机。如果它变成一种牵绊,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坏事。”二:日,美团单日交易额过亿元,朋友圈人赞沈鹏牛掰从2010年到2015年,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前,其经历过飞速发展的五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超过1100个城市开展,覆盖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所有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与近160万商家合作,为超过3亿消费者提供“吃喝玩乐”服务,T型战略下,到店、外卖及配送、酒店及旅游、电影等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其内部人回忆,美团那五年是从“萌芽”到“繁盛”的五年。三:美团和点评合并,美团外卖业务负责人是王慧文,不是沈鹏2015年10月,美团和点评合并,如今其各项业务已在融合团队的同时迅速整合。新美大的组织架构及高管管理团队的对外名单上没有沈鹏的名字。平台事业群由郑志昊负责,到店餐饮事业群由干嘉伟负责,到店综合事业群由吕广渝负责,外卖配送事业群由王慧文负责,酒店旅游事业群由陈亮负责,猫眼电影全资子公司由沈丽负责,广告平台部由陈烨负责,客服平台部由陈亮兼管,技术工程及基础数据平台由罗道锋负责,战略及企业发展平台由陈少晖负责,财务平台由叶树蕻担任代理 CFO,人力资源及服务保障平台由姜跃平、穆荣均协同分工负责。且在一篇《美团2014关键词:降薪、内斗、市场份额下滑》中,曾提及美团内部权力争斗早就不是新闻,比如王兴为代表的极客文化和干嘉伟为代表的销售文化之间的矛盾、美团3号人物销售副总裁、创业元老杨俊离职,以及团购业务部门时干嘉伟和沈鹏之间的间隙,离开团购到外卖时,由于对干嘉伟有意见,沈鹏除了带走原先团购部门的“嫡系”,希望不要再与团购销售团队有太多交集。每个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存在矛盾和意见,但真正影响到“去”和“留”的问题时,还真得看网络离职三大原因:做的开不开心、是不是给少了钱、是不是受了委屈;还有一条可能就是个人规划。虽然沈鹏在2010年美团创办之初就入团队,但他当时只有22岁,如今也不过28岁,正是近而立之年。祝沈鹏好运。我们暂时还不知沈鹏的下一步将走向何方,而餐饮业的你需要考虑的是:2016年,如何餐饮?本文作者小瓶盖,亿欧网专栏作者;微信:canying1000;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后参与评论
最近几年应该是80后集中购房的几年,相对的其他娱乐消费会被压缩。
感觉人没有物尽其用,屈才了,市场价值没有承认离开以后没准发展空间就打开了,反正沈经过几年的工作,应该有一定的基础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3.15,曝光了“饿了么'外卖平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他外卖平台到底有没有也存在这些问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想这几天,各大外卖平台关心的不是财务报表。而是清查不合格的加盟店。不说废话,借宝地,提出几个解决方法。1.最重要的是。在现有平台开发软件,在加盟店安装全方位摄像头,营业时间时可以让客户在上平台点菜时,打开直播软件,运转镜头。看到厨房设备,人员,食品。甚至看到自己点的食品出品过程、也可以开发小视频软件,录制视频制作过程,然后上传顾客手机,这样顾客更吃得放心。2.其实,外卖平台,可以自营外卖食店。在租金低廉,开设制式一样,大厨房,环境干净,设备一流、小店面,几张台面。专做外卖就可。还有自营店每天都只提供五六款菜式,几种包点,面食工作日天天不同。这样就能大批量订购,控制成本。也保证了食品质量。为了保证食油的质量,不要购买大铁桶。而是购买家用装的罐装。加价一块。我想大部分食客是愿意支付的、3.加盟店,提高准入标准。其实,对于有志,专做外卖的店家,是同样部不介意店面大小。人流,看3.15曝光的黑食店,也是专注外卖。根本不在乎门面。平台趁这次曝光机会,整顿可以提供店面设计图,甚至装修,设备也可以有平台提供,没钱转型,平台也可以以物折股,或低息贷款。帮助店家转型,同时也是平台做大的机会、
看了全文,没讲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说了半天任何深入的信息都没有谈到美团阿里决裂内幕:从暧昧走向全面对抗
[摘要]阿里起初并不赞同美团与点评合并,甚至威胁要退出美团点评的新公司。
腾讯科技 雷建平 11月27日报道备受瞩目的美团点评合并已进入到实质性新阶段。在新公司宣布点评CEO张涛出任董事长、美团CEO王兴()出任CEO后,最近又启动新公司征名活动,与此同时,美团点评的新一轮融资仍在推进。相比滴滴快的合并、58同城赶集合并、携程控股去哪儿,美团点评合并背后的斗争显得非常激烈,不仅点评一方多数联合创始人出局,还爆出美团和原股东之间矛盾在加剧。最近频繁曝出美团抢走收银台的支付宝指示牌,撕毁宣传海报,还要求商家停支付宝才能和美团继续合作的消息。尽管美团官方强调只是个别人行为,但美团和阿里业务冲突在加剧。阿里也是动作频频,明显加大对阿里口碑的支持力度。阿里口碑直接对抗的就是美团的核心业务,最近还获海底捞等联合投资意向。不仅如此,外界还传闻阿里正在兜售所持有的美团点评新公司7%股份。因此,在点评和美团合并后,O2O市场竞争格局,已经从原来的美团(背靠阿里)、点评(背靠腾讯)、糯米(背靠)之间的对抗,正逐渐演变为美团点评(背靠腾讯)、口碑(背靠阿里)、糯米(背靠百度)之间的对抗。导致此结果的重要原因,是王兴希望保持独立发展,掌握对公司的控制权,这违背了阿里一贯寻求绝对控股权的诉求,而腾讯并不要求对点评美团新公司的控制权,因此,美团点评和腾讯开始走得更近,而与阿里渐行渐远。据投资行业人士透露,美团点评当初合并,便没有获得原美团股东阿里的支持,是王兴和红杉等其他股东达成一致后强行通过。美团管理层掌握公司话语权今年10月8日美团点评宣布合并,当时知情人士爆料,此次美团和点评的合并是对等合并,且投资人也有不同的换股比例。合并之后,两家公司在新公司的董事会占据同等席位。据腾讯科技事后了解,美团和点评实际上并非是5:5换股,而是66:34,合并前美团估值已超100亿美元,同期点评筹备战略新兴板,让部分股东退出时的估值是50亿美元。美团点评合并后估值是150亿美元,新公司准备以稀释20%股份的代价融资30亿美元,融资完成后,美团点评的估值达180亿美元,包括DST及国内某互联网巨头已表示出兴趣。不过,支付企业Square的遭遇给美团点评融资泼冷水,一年前,投资者对Square估值为60亿美元,目前Square市值仅40亿美元。美团点评估值已高,投资人担心其上市时估值缩水。更大挑战在于,多方消息人士称,阿里巴巴正在兜售所持的美团点评股份。按美团点评本轮融资估值计算,阿里巴巴所持股份的估值约10亿美元。阿里此举必然影响美团点评融资。对美团点评有利的地方在于,其在新一轮融资中向投资人提供了棘轮条款(Equity Ratchet),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首次公开招股发行价未达到特定数值,投资人能够获得额外的股票补偿。所谓棘轮条款是对投资者有利的反稀释工具,也是投资方最常用的反摊薄保护形式。稀释是指融资后导致每股净账面价值下降,反稀释则意味着资本结构的重新调整。阿里巴巴所持的这部分股份并不享受棘轮条款保护。但若阿里7折抛售所持美团点评股权,美团点评的融资就会横生波折,不一定能很快的完成新一轮的30亿美元融资。为何阿里巴巴不一开始阻击美团和点评合并?根源在于,阿里巴巴在美团的话语权并不高。美团点评合并前一共完成4轮融资:分别是2010年时获红杉资本A轮1200万美元投资;2011年7月获阿里巴巴和红杉资本B轮5000万美元投资;2014年5月获得3亿美元C轮融资,领投方为泛大西洋资本;2015年1月完成新一轮融资,融资金额7亿美元。合并前美团股权结构(腾讯科技配图)腾讯科技日前独家拿到的一份美团融资资料显示,美团与点评合并前A轮投资者持有美团12.28%的股份,B轮投资者持股18.78%,C轮投资者持股11.25%,D轮投资者持股为10%。这意味着一直到美团点评合并前,以王兴为首的管理层依然持有美团47.68%的股份,阿里巴巴持有美团的股份并不多,即便合并后王兴等美团管理层仍可能持有新公司股份30%。实际上,王兴被行业称为小(),有要做千亿美元公司的梦想,一直拒绝阿里收购或控股。因为一旦美团进入阿里体系,阿里就会抹掉各家关联公司的独立性,被融于阿里体系之内。一位接近美团点评交易的人士对腾讯科技表示,美团点评合并符合大多数股东的利益,但阿里并不赞同合并,这是为何随着美团点评合并完成,阿里甚至威胁要退出美团点评的新公司。对于阿里而言,另一个重量级玩家饿了么也是撬动格局的一个新的变数。点评美团的合并让饿了么地位一度显得尴尬。一位饿了么股东曾对腾讯科技表示,网上外卖行业一直很烧钱,大众点评是饿了么股东,在美团点评合并后,美团外卖成为新公司的“亲儿子”,饿了么成为“干儿子”,饿了么失去了靠山。近日,有消息称阿里巴巴内部已经敲定投资饿了么,将投资15亿美元持有饿了么30%的股份。此次投资后,阿里巴巴将成为饿了么的第一大股东,饿了么估值会达到49亿美元。不过据腾讯科技了解,饿了么的确收到了一个15亿美元的收购邀请,但总估值不是49亿美元,而是33亿美元,且该交易没有最终落定。“饿了么面临在腾讯、阿里、百度中间选边站的问题。”上述人士证实。合并后新公司或部分裁员早前,有参与美团新一轮融资的投资人在知乎上称,美团官方宣布的上半年GMV是470亿,其中,外卖:42.5亿元;电影:60亿元;酒店旅游:71亿元;团购:296.5亿元。上述人士还称,美团几块主要业务:到店事业群、美团外卖、猫眼电影、酒店。亏损状况是:到店事业群:3亿/月、美团外卖:1.5亿/月、猫眼电影:1亿/月、酒店:0.5亿/月。按照外界的推导算法,美团一个月亏损在6亿,全年亏损在72亿。而腾讯科技独家获得的一份美团融资资料显示,美团2014年的亏损是14亿,2015年预计的亏损是64亿元。合并前美团营收数据(腾讯科技配图)这说明O2O市场补贴非常凶猛,美团1年要烧10亿美元。美团预计2016年要亏59亿元,仍接近10亿美元,在资本的冬天下,美团资金链难以为继,与点评合并符合所有人的选择。这一轮美团和点评合并的幕后推手就有红杉资本,红杉资本也是点评的股东。王兴在红杉年会上曾透露,美团和点评走在一起,红杉作为两边最重要的投资人,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据一位红杉资本内部人士透露,美团点评合并后红杉资本向内部员工群发了邮件,通告了这一消息,并透露红杉资本已成为美团点评新公司最大的机构股东。美团点评宣布合并后的第一个月,新公司进行了架构调整,除张涛任董事长、王兴任CEO外,还宣布了一系列高层人员任命,分别是:1、设立平台事业群,负责点评用户平台、美团用户平台、POI信息平台、搜索平台、商户平台等,负责全公司的市场营销平台,用户体验设计平台等。任命郑志昊为平台事业群负责人。2、设立到店餐饮事业群,负责餐饮团购、闪惠买单,预定、选菜、点单,餐饮商户广告,以及公司品牌广告等业务。任命干嘉伟为到店餐饮事业群负责人。3、设立到店综合事业群,负责结婚、亲子、家装、丽人、KTV、休闲娱乐等行业的深耕细作。任命吕广渝为到店综合事业群负责人。4、设立外卖配送事业群,负责外卖、配送等业务。任命为外卖配送事业群负责人。5、设立酒店旅游事业群,负责酒店住宿、景点门票、周边游等业务。任命陈亮为酒店旅游事业群负责人。6、设立猫眼电影全资子公司,负责电影行业的O2O拓展。任命沈丽为猫眼电影子公司负责人。从具体业务看,除郑志昊、吕广渝外,干嘉伟、王慧文、沈丽等多半是美团的人马,在新公司中,原点评大推广事业群负责人李璟(Jason)和首席服务官王雨(Ray)已从点评退休。其中,李璟是点评的联合创始人,王雨是点评最早的天使投资人之一。更早前,点评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龙伟已离开。分析人士称,张涛被任命为董事长,离开也是迟早的事情。点评CEO张涛挥泪离场(腾讯科技配图) 就在近期,点评员工给张涛还举办了一场的欢送会,张涛泪晒当场。张涛此前曾经说,点评这12年是自己人生最宝贵的经历。据知情人士向腾讯科技爆料,点评的几位早期联合创始人已经成立了一家基金,注册在天津,名为“点亮生活”。点评联合创始人多数未来会做投资,不再辛苦做实业。在张涛泪晒会场后不久,58赶集也宣布架构调整,其中,原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辞去58赶集集团联席CEO一职,保留联席董事长席位,杨浩涌任新分拆的瓜子二手车董事长和CEO。为何58赶集的赶集管理团队保留完整,但美团点评中点评的老一批管理团队成员离场?一位业内知名投资人对腾讯科技表示,最重要的原因是,58赶集除了本地生活业务重叠,还各自诞生了很多新业务,如58到家刚获3亿美元融资,瓜子二手车也即将获得融资。“58赶集这些新业务使得58同城、赶集原有的高管都有相应的去处,但美团点评就不一样,美团和点评业务高度重叠,整合后不需要那么多的管理人员,很多推广人员也重叠厉害。”上述人士认为,在美团和点评都严重亏损的情况下,随着公司业务进一步整合,不排除一些相互重叠业务会再出现人员调整,甚至部分裁员,以期达到优化成本结构,改善利润的效果。
来源:腾讯视频
[责任编辑:jimmonzang]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公司是否可以强制收回已离职员工的内部职工股?
  佳佳是某公司职员,从毕业之后一直在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为公司拉了跟多大的客户。根据公司规定,一直在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的员工如果累计业绩达到300万元的公司将会给予2%的股权,300-800万元给予3%,1000万的将给予5%的股权,每个阶段能够享有股权的名额只有前五名。很多人都受不了压力而离职了,佳佳是唯一坚持下来拿到公司5%的股权的销售冠军。  公司也按照承诺给佳佳做了书面承诺,并参与年终分红。很多一些客户公司出高薪聘请佳佳去他们公司做销售总监只负责安排任务和培训销售技巧等。后来佳佳准备怀孕家里人就建议她不要在从事销售这样太累的工作,于是佳佳决定另谋发展。但是原来公司却执意要让佳佳把股份转让出来,称佳佳离职后不再为公司贡献公司也没有义务给其分红。那么公司这样的要求是否合理?佳佳是否应当把股份转让给原来公司?  我们从处了解到,股权可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得。一般而言,股权的获得可分为两大类,即原始取得与继受取得。与之相对应,股东亦有原始股东与继受股东之分。  就原始取得而言,又可分为公司设立时取得以及公司设立后取得。公司设立时的股权原始取得,主要是指认购股权并负责组建公司的发起人(在中国仅为股份公司形态下才有),以及其它认购公司股权的一般投资者,随着公司的设立取得股权以及获得股东资格的情形,其中的发起人并不因为股东资格的获得而便失去发起人的身份。所谓公司设立后的股权原始取得,则是指授权资本或新增资本认购人依约取得股权并获取股东资格的情形。  依据我国证券管理法规,职工持有内部职工股 ,该职工离职后,可将所持股份转让给原公司其他职工,或由该公司收购。但该公司无权强行收购该职工持有的股份。本案中公司的要求是不合理的,佳佳如果不愿意转让股份也是合法的。但是一般情况下,员工离职之后公司都会想法将原始股份收回。所以,建议当事人对公司收回股份的条件上做出相应要求。  更多法律资讯尽在罗爷APP,如需法律帮助,请拿起手机下载应用罗爷APP,罗爷APP——您身边的法律专家。
1分钟提交法律问题,最专业的律师给你来电解答
获得更多信息可进行律师在线咨询或者通过以下栏目进行阅读案例分析:员工持股离职怎么处理?-中新网
案例分析:员工持股离职怎么处理?
&&&&案情简介:&&&&A在B公司工作了很多年,是B公司的老员工之一,基于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了B公司1.8%的原始股。B公司在设立时就对股权激励方式预留了空间,并在公司章程中规定,与公司有正式劳动关系是作为股东的必要条件之一,终止劳动关系的股东必须向公司或其他股东转让股权。一段时间后某天,A忽然提出辞职,但在离职时未办理股权转让手续。在A离职后,B公司召开了股东大会,A的代理人虽然投了反对票,但仍有2/3以上有表决权的股东同意通过了新的《股权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原始股股东如果辞职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则丧失持股资格,所持股份应当在离职后一个月内转让给公司;原始股股东拒绝按规定转让股权的,公司将强制要求股东转让,强制转让价格为该部分股份所对应的公司上年度末经审计的净资产值。&&&&A对此非常不满,起诉至南京鼓楼人民法院,要求法院确认《股权管理办法》无效。法院驳回了A的诉讼请求,但判决中区分了《股权管理办法》的效力范围,即认为强制转让条款对所有股东有效,而规定的股权转让价格仅对投同意票的股东有效。B公司随后依据该管理办法,要求A按照《股权管理办法》规定约定的价格将其持有的公司1.8%的股份转让给公司。A拒绝向B公司转让股权,并向法院提起反诉诉讼,要求法院判令B公司支付自A离职后到现在的公司分红和利息损失。&&&&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认为:虽然股权中部分权能的行使会受限于公司的意思,但是对于具有财产属性的自益权仍应遵循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民法基本原则,公司无权在未与A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强制转让股东股权,A也不会因离职而丧失股东资格。而鉴于双方就股权转让价格和股权转让方式并未达成一致,因此,法院最终判决A依然为B公司股东,B公司仍需向A支付拖欠分红及相应利息。
&&&&律师分析:在最近一年来,律师接到了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提出的有关股权激励的咨询。这是个很好的趋势,意味着现在年轻创业团队开始意识到,在企业初创期间,如果想要挽留那些一起创业一段时间后表现出色的核心员工,与直接加薪相比更能达到双赢的,是给出一定的股权,分享其所对应的未来更具想象空间的资本收益,毕竟,初创企业的薪水再高,也高不过成熟的行业巨无霸们。但在具体操作上最严峻的问题是,股权是激励在职员工的,万一小伙伴要走,给出去的股权怎么办?南京法院的这个判决极具代表性,非常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1.小伙伴们之间互相拟定的有关股权处置的问题,只要不违法,就是有效的;2.有效的约定未见得一定能执行,如果不具备可执行性,那这个约定依然是一纸空文。&&&&律师建议:在采取员工股权激励时,请创始团队成员务必注意,对于不同情况下的股权处置的约定宜早不宜迟,宜细不宜粗。越早约定,约定得越细,则覆盖的人员越多,执行性越强。最好的办法是在律师的指导下,在约定中穷尽所有面临股权变动的情况,区分员工被动离职、主动离职、意外身故等各种情况,设定好详细的执行方案,这才能确保你们激励目的能得以正确的实现。&&&&(作者为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律师)
【编辑:秦辰】
>经济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网曝美团要求离职员工高价购买期权,背后真相是..?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网曝美团要求离职员工高价购买期权,背后真相是..?","author":"jie-fu-90-44","content":"“美团真的已经这么缺钱了吗?连员工离职都要按照行权价买期权?”一位美团离职员工近日爆料,在美团近日兴起的离职潮中,一些手头握有美团期权的员工,意外地被美团打起了主意:员工离职必须把期权全部按照行权价格买下,不购买的话全部取消授予权。“现在内部骂声一片。我手上有几千的期权,行权价是0.85美元,一下子就要拿出好几万来,有的高级别的员工甚至一下子要交几十万,内部都骂成一片了。本来估值就低,现在没钱直接取消,美团怎么都不亏,就亏我们老员工了。”这位离职员工愤怒地表示。美团薅羊毛游戏瞄准内部员工 内部筹钱上亿元?一般而言,为提高对员工的激励,未上市的公司期权的行权价基本是0元赠送或者是象征性地收一些行权费。例如,去哪儿网的行权价只是象征性地收取0.03美分。此次美团0.85美元的行权费之高,令人咂舌。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美团城市经理级别的被授予35000股,如果以美团现在的政策计算,该员工离职后需要交纳美团约20万元行权费。新美大3万员工,假设1万员工有股权,平均每人5万行权费,美团仅此一项政策就能在员工身上筹集5亿元,弥补资金链断裂的危险。但美团的如意算盘却遭到员工的一致抵制。一般而言,公司离职员工此后的期权就自动取消,而美团却“独树一帜”,要求离职员工先交纳离职后的期权费,否则取消。这等于将美团上市的风险转嫁给员工。倘若美团无法上市,则期权变成一张废纸,白交了几万元。有消息透露,美团天价行权费事件,或许与美团正在面临的严重资金链断裂有关。美团在F轮融资中融到的33亿美元已经基本消耗完毕,并且在F轮融资中,美团与投资人签署了对赌协议,在两年之内,美团必须上市并且估值不得低于200亿美元。在几乎不可能再获得融资的情况下,美团为实现盈利可谓“奇招迭出”,一方面通过直营转代理削减地推团队,一方面提高佣金从商家身上获利。而此次要求离职员工提前行权,也相当于是变相向员工筹钱,将风险转嫁到员工身上,狼性尽显。这并不是美团出现的第一次“奇葩”行权事件。2016年9月,海淀法院受理了原美团员工刘先生与被告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美团关联公司)劳动争议纠纷一案。日入职美团的刘先生,在职期间通过《MEITUAN CORPORATION - 2011 STOCK INCENTIVE PLAN-NOTICE OF STOCK OPTION AWARD(美团公司-2011年股权激励计划-股票期权授予通知)》,被授予35000股的股票期权,三快科技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王兴在该通知中签字。日刘先生离职后,却意外被告知自己被授予的是岗位期权,而他在该岗位的时限不足一年,因为无法获得期权。经过一轮沟通,美团对刘先生的反馈是,考虑情况特殊,决定给刘先生对应岗位期间8个月的期权行权。此举令刘先生更为不满:“都已签订好的期权,美团公司说给多少就给多少,那还谈什么期权合约呢?”最终,刘先生诉诸法庭,要求确认其股票期权行权日为日,且同时应得股票期权为17953股。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美团辩称,刘先生起诉主体错误,《股票期权授予通知》并非其公司作出,而是MEITUAN CORPORATION(美团公司,一家依据开曼群岛法律设立的公司)作出,该公司与刘先生之间不存在劳动关系,本案不属于劳动争议;《股票期权授予通知》及《股票期权授予协议》中载明管辖法院为香港法院,海淀法院没有管辖权。仅仅四个月,美团处理离职员工的股权问题就截然相反,打起了股权行权费的主意变相筹钱,足见外界融资受阻,且资金链再次面临断裂。美团股权结构被指不利于员工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美团的老员工们基本很难从股权激励机制中获利。尤其是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之后,双方成立了一家新的VIE架构的公司,双方投资人则将权益注入到新成立的公司中,而原有的美团与大众点评继续独立运营。这意味着,除非董事会特别批准原美团股票与新公司交易,或者美团主动回购员工期权,否则原来美团和大众点评与员工签署的期权协议只能在各自公司内交易,而不能在上市公司中交易。通过种种手段,新美大成功地在IPO之前就把老员工们关在了笼子里。而这对老员工来说损失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此次曝出的要求离职员工事件,更是在美团估值严重下滑的情况下对老员工收益的致命打击。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团点评的整体估值已经出现了大幅打折。日,亿舟资产推出的“独角兽股权投资基金3号-新美大”就曾宣布:“本基金受让阿里巴巴老股份额的估值价格为124.5亿美元,为本轮融资估值150亿美元的8.3折,安全边际高于市场同期同类型产品!”而恒天融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募集的“恒天融泽新美大股权投资基金一期”,也在对外出售美团点评股份,称“估值较合并前有所折让”。另有消息人士透露,原点评管理层有部分高管在低价抛售手中股票,抛售价格对应的美团点评估值甚至仅为100亿美元。对员工来说,美团的股票就相当于是一种赌博。若美团无法上市,期权就相当于废纸一张。即便不顾估值流血上市,员工也无法从中获得上市红利。在今天的各行各业中,恐怕只有互联网领域能够让那些聪明、勤奋、运气不错但是没有人脉关系的人实现财富梦想。但美团在期权激励上的种种动作,去正在给中国互联网领域带来一个极其不好的影响:未来创业公司的员工们,可能不会再信任期权激励机制了。媒体报道原链接可查看:","updated":"T05:28:2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collapsed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c5fd0ab473495c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美团网"},{"url":"/topic/","id":"","name":"股票"},{"url":"/topic/","id":"","name":"离职"}],"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610,"height":320},"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jeff566","name":"互联网随笔"},"tipjarState":"inactivat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3:28:22+08:00","url":"/p/","lastestLikers":[],"summary":"“美团真的已经这么缺钱了吗?连员工离职都要按照行权价买期权?” 一位美团离职员工近日爆料,在美团近日兴起的离职潮中,一些手头握有美团期权的员工,意外地被美团打起了主意:员工离职必须把期权全部按照行权价格买下,不购买的话全部取消授予权。“现…","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f82e987d55659ffff749807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共享单车"},{"url":"/topic/","id":"","name":"摩拜单车"},{"url":"/topic/","id":"","name":"ofo 小黄车"}],"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profileUrl":"/people/jie-fu-90-44","bio":"互联网从业人士,专栏作者","hash":"3bcbecef9c0e86fa","uid":729500,"isOrg":false,"description":"六年公关,两年自媒体","isOrgWhiteList":false,"slug":"jie-fu-90-44","avatar":{"id":"v2-4c0cebd05c55bd6a6a04eab","template":"/{id}_{size}.jpg"},"name":"杰夫"},"column":{"slug":"jeff566","name":"互联网随笔"},"content":"2016年,新崛起的共享单车疯狂“吸金”,大约有20家从事共享单车业务的创业公司获得融资。其中市场份额前两位的ofo和摩拜单车,累计融资额都快速超过了10亿元。而随着2017年的到来,投资人豪赌共享单车的疯狂戏码丝毫未减。摩拜单车最新宣布,获得2.15亿美元D轮融资,腾讯、华平投资领投本轮。这意味着,摩拜单车已经成为共享单车行业融资最多,或许也是最烧钱的公司。而且,这次D轮融资距离其上一轮融资仅仅过了三个月。急于融资背后:摩拜的主动与无奈摩拜为何要急于融资?此前,摩拜单车CEO王晓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之所以还在不停地找投资者,就是因为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别人给我钱,让我活下,让我们继续发展。由此来看,摩拜是聪明的。共享单车现在是资本“宠儿”,但在这场漫长的资本寒冬中,不知道何时就会变成“弃儿”。俗话说“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尽管吸纳更多的投资者会进一步稀释创始团队股权,但摩拜首先要做到“活下去”,尤其在找到盈利模式之前。王晓峰的话,道破了这场资本游戏的本质,融资的一大本质,是为了争取主动,不掉队,找机会甩开对手。但从另一方面看,摩拜单车急于融资也有其诸多无奈。首先是应对其制造成本、折损率“双高”难题。摩拜一代单车的成在元,二代的Light款成本已经降至千元以下,但依然堪称昂贵。据了解,ofo一代和二代单车成本是270元,刚推出的三代单车成本为360元,仍然不到摩拜的一半。有媒体曾报道,按照摩拜广州11月中旬给出的10%损耗率,其当期的成本损失就有600万元。为了占据扩张市场,摩拜势必要投放更多单车,但在成本和折损率难以有效降低的状况下,只能继续烧钱坚持。其次是盈利模式的困局。当前,共享单车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单车租金(每小时不足1元),由于用户市场尚处于极力培育阶段,摩拜等共享单车企业还会通过发放打折券、骑行券等优惠活动,来降低用户成本。这种补贴模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不能将用户规模和使用频次提升到更为可观的水平,就只会让烧钱的无底洞越来越大。而除了制造成本,还有高额的企业运营、单车维护等各项成本,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也已经出现了多起摩拜单车被盗、被蓄意破坏的公共事件,这都会直接增加单车管理和维护的费用。今年11月,彭博社在一篇观察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的文章中就指出,中国互联网市场有一种通向成功的“套路”:找到有钱的投资人,大捞一笔,然后用烧钱来换取市场份额。在我看来,投资了ofo的滴滴,就是这种“烧钱换市场”模式的践行者和得益者,滴滴曾的两年时间烧掉数十亿元击败了其他竞争对手,但这条成功之道未必可以被共享单车所复制。滴滴们对抗的是传统出租车业的种种顽疾,更需要通过持续性补贴扭转用户的出行习惯,一旦成功市场机会巨大,因此吸引了大批金主持续性注资。而单车行业的融资能力与滴滴们不可同日而语,它更需要在单车服务、引导用户习惯、应对区域政策等方面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而非简单的走烧钱扩张的老路。此外,如何在这个更“小而美”的单车市场,找到更便捷有效的盈利模式,才是又一个当务之急。共享单车困局:政策尚不明朗,服务亟待完善前文已经指出,盈利之困是整个移动出行行业的难题。前有滴滴、Uber,后有ofo、摩拜,都不约而同采取先大量引入资本,以补贴发展用户,再逐步尝试各种盈利可能的模式,用彭博社的话来讲,这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套路,但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的国情。英雄皆以成败论,只要最后ofo、摩拜们把共享单车在全国范围做成了,就是成功。但从目前看来,共享单车在资本疯狂注入后迎来野蛮式的崛起,但在这背后,仍有两大难题需要攻克。第一大难题是各地政策的不明朗。对于共享单车,政府部门首先要考虑的是保障公共交通和共享交通的平衡,比如解决停车需求与公共资源之间的冲突,如何保障共享单车在服务过程中的安全等等。在行业人士和媒体看来,我国尚未针对互联网单车租赁市场出台明确的政策,但若以打车软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监管势必将成为共享单车未来发展的一大挑战。不出意外,各地政府针对共享单车的监管也会表现出差异性,有的鼓励,有的严谨,有的甚至会严厉。2016年末,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就率先出台《关于鼓励规范互联网自行车服务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针对自行车可停放区域、不可停放区域、停放要求等内容进行明确,对于使用共享单车用户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深圳交警将依法做出处罚。无独有偶,上海轨道交通交警部门也连续约谈多家共享单车公司,要求使用者必须停入有明显标志的单车集中区域,如果需要增设停车位,也须向警方报备。成都交通管理部门则出台规定,明确“地铁站出入口30米范围内,禁止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区位”,这意味着共享单车在地铁口禁停。此前,ofo与深圳地铁集团达成试点合作,在深圳地铁各站出入口共建自行车推荐停车区,进行用户文明规范停车的引导和统一管理维护。因此,当深圳的政策靴子落地的一刻,相较于摩拜,ofo表现的更加积极,称意见稿是对共享单车的认可和支持,这将更加有利于其为深圳市民的短途出行服务提供支持。以上政策的出台对于共享单车的发展,到底是利还是弊,恐怕见仁见智。不过,作为共享单车企业,接下来就只能投入更多精力去应对各地监管的差异化,积极拥抱政策,别无他路。共享单车的另一大难题是,服务提供者们做的仍然不够出色,需要再接再厉。比如,很多企业会通过大力投放新车来提升市场占有率,但就要占据更多公共资源,也会对公共交通秩序造成压力。或许可以借鉴滴滴们的顺风车、拼车等纯粹的共享思路,吸纳城市用户闲置自行车进行升级改造,以此提高单车的使用效率,ofo开展的“城市大共享计划”,就是这个道理。另外,用户也不时会遭遇到共享单车发生故障、体验不便等问题。不久之前,媒体曾报道了摩拜单车车锁出现大面积故障,造成用户无法使用,摩拜官方回应是合作的运营商网络出现问题,但据了解,这并非是摩拜第一次发生集体故障了。而ofo由于没有给自行车配备GPS定位系统,只能定位到人,无法定位到车,也会造成一些找车的误差。结语所以,目前备受宠溺的共享单车市场仍然像一个未成熟的孩子,其成长受到诸如盈利模式不清晰、服务亟待优化等主观条件,以及监管政策不明朗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些难点靠钱解决不了,但如果在扩张过程中忽视掉这些问题,只会在未来更加变本加厉。在我看来,未来共享单车的破局之道绝不是攀比谁融资多少、谁更有钱,而是谁可以在新一轮较量中最大程度的提升自己差异化的优势,弥补缺陷。值得一提的是,ofo、摩拜们也逐渐把触角伸向了海外,ofo出海的第一步选择了北美和欧洲市场,摩拜则要率先进军新加坡。而这到底是为了获取资本而制造概念,还是找到了差异化竞争的新突破口,2017年共享单车市场想必会给我们一个答案,不如拭目以待。","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7:16:29+08:00","url":"/p/","title":"摩拜单车又双叒融资:烧钱扩张固然重要,仍需解盈利之困","summary":"2016年,新崛起的共享单车疯狂“吸金”,大约有20家从事共享单车业务的创业公司获得融资。其中市场份额前两位的ofo和摩拜单车,累计融资额都快速超过了10亿元。而随着2017年的到来,投资人豪赌共享单车的疯狂戏码丝毫未减。 摩拜单车最新宣布,获得2.15亿美…","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59cee5c139b21bfff0cb3d2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共享单车"},{"url":"/topic/","id":"","name":"摩拜单车"},{"url":"/topic/","id":"","name":"ofo 小黄车"}],"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profileUrl":"/people/jie-fu-90-44","bio":"互联网从业人士,专栏作者","hash":"3bcbecef9c0e86fa","uid":729500,"isOrg":false,"description":"六年公关,两年自媒体","isOrgWhiteList":false,"slug":"jie-fu-90-44","avatar":{"id":"v2-4c0cebd05c55bd6a6a04eab","template":"/{id}_{size}.jpg"},"name":"杰夫"},"column":{"slug":"jeff566","name":"互联网随笔"},"content":"毫无疑问,共享单车幸运地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这不,摩拜单车上周刚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又有来自杭州的骑呗紧跟着也宣布获得1亿元A轮融资。加之此前累计获得超过10亿元融资的ofo,两个月融资2.5亿元的优拜......共享单车这个赛道已经聚集了数十名的选手、几十家知名投资机构,好不热闹。“如果说2016年是共享单车大战的开端,那么2017年将会是刺刀见红的激战”,这是笔者的判断,也是很多行业人士共同的看法。不过在近日,网络上连续多日流传了这样一类文章,《共享单车“一超多强”格局成型》、《摩拜活跃用户量达ofo四倍》、《摩拜月活跃用户量已达512万》…… 说实话,笔者看到这些文章的第一反应是:可能是该企业的宣传软文吧。但仔细阅读后发现,这些文章都不约而同地引用艾瑞咨询、移动应用分析平台App Annie的数据报告,然后由第三方作者撰文得出类似结论。企业融资后,报道自身的优势数据无可厚非,然而在这些文章中体现的用户量是主要对手的4倍、“一超多强”等等观点,真的属实吗?笔者其实是很好奇的,因为在我印象中,一超多强最常常出现在IT互联网领域来形容巨头,比如腾讯在社交和游戏领域、阿里之于电商、百度之于搜索、华为之于通信、联想之于PC,他们所在的市场已经完全成熟,并保持着绝对的领先优势,因此一超多强的称谓很形象也客观。有意思的是,共享单车这个“新生儿”,成立最早的是ofo,其发展也仅仅两年有余,就真的有人理直气壮的说摩拜是“一超”吗?相信也好,驳斥也罢,还是从行业的多个维度来看实际的数据吧。一超多强、摩拜月活用户是ofo的4倍?太不靠谱在笔者提到的那几篇文章里,为印证“一超多强”也罗列了不少“证据”,比如引用AppAnnie数据称,摩拜单车月活跃用户达到512万,达到ofo近四倍;引用艾瑞数据称,2016年12月第一周,摩拜单车的周总有效使用时间为51.7万分钟(这里该佚名作者引用错误,应是51.7万小时),相当于ofo的近6倍。乍一看,这数据有出处(还是所谓知名机构),有对比,可谓专业。但真正推敲起来呢?众所周知,AppAnnie统计的是来自应用市场的APP数据,包括微信公众号等用户数据不在其列。事实上,共享单车处于早期市场阶段,用户通过APP使用习惯并没有完全养成,而ofo是中国最早做共享单车的企业,也是最早深耕通过微信来提供单车服务的企业,因此仅靠AppAnnie的应用数据来轻易断定活跃用户规模,就显得以偏概全。甚至随着微信小程序等轻应用类服务兴起,共享单车服务未来最主要的场景是在APP,还是微信,尚未可知。当然这是后话。另外,假定AppAnnie关于摩拜单车月活512万的数据是客观的,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共享单车这种服务类产品,最最核心的指标,不是所谓的用户规模、月活跃用户,而是订单量。只有用户没有订单,共享单车是为空中楼阁。根据艾瑞数据,摩拜一周共51.7万小时使用时长,转化成分钟是3102万分钟,平均每天是443万分钟,按照10分钟一单(这个已经偏低了)来估算,那么一天也就44万单。月活512万,日均却大约44万单。尽管摩拜官方尚未透露日均订单量等数据,但假定这些第三方数据无误,摩拜的订单成绩着实不太好。反观ofo,其官方已经披露,日均订单早已突破180万,继淘宝、天猫、京东、滴滴后成为中国第9家日订单量过百万的互联网平台。没有对比便没有伤害,第三方数据非但没有支撑住摩拜的行业优势,反而还给其挖了个坑。果然不太靠谱。每1万台移动终端就有45.6台安装摩拜APP?又一神坑仅仅有AppAnnie、艾瑞的数据佐证显然是不够的,再来“欣赏”下相关吹嘘文章中所罗列的其他数据。比如就有这样的表述:“上个月,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榜单显示,摩拜单车力压滴滴出行、铁路12306等热门APP,在旅游免费类月榜中位居首位。另一方面,根据移动大数据服务平台Talking Data的统计,平均每1万台移动终端就有45.6台下载安装了摩拜单车APP;相比之下,ofo APP的装机量仅为摩拜单车的四分之一。”如果查阅12月苹果商店榜单,摩拜确实有达到过第1,但是排名波动也比较明显,如图标注位置,笔者咨询了从事应用推广多年的朋友,对方称,这种排名波动有可能是减少积分墙等推广手段后出现的现象。不过,相较于这个应用商店排名,笔者对于Talking Data估算的摩拜APP装机量更感兴趣。研究咨询机构IDC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7.9亿人,预计到2018年,用户规模将达到8.9亿人。我们假定中国移动用户规模已经达到8.9亿人,根据每1万台移动终端就有45.6台安装摩拜APP的说法,摩拜APP的装机用户量应该在405.8万次左右,这与前文提到的摩拜月活512万的数据,相差甚远。尽管不同数据机构,有自己的监测平台和规则,得出的数据不尽相同。但多次出现摩拜这样的前后数据差距较大,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情况,也的确实属少见。看来,仅仅从第三方数据监测,就来定量的判断一家产品的优劣,甚至轻易通过对比给对手戴上帽子,着实是不妥的。Talking data的数据报告也显示,ofo在全国范围的渗透效果比摩拜更有优势。在Talking Data统计的用户画像中,11月份的摩拜和ofo的地域画像中,ofo可谓是“遍地开花”,摩拜却只“蜷缩”在部分城市。对比不同省份的用户占比,会发现摩拜只在广东省对比ofo占有优势,其它城市绝大多数是直接被碾压,要不就是仅微弱优势。笔者曾撰文分析,摩拜单车的造价成本几倍于ofo,而市场扩张势必要加大单车投放规模,这也就造成更大的成本压力。与此同时,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单一,收入远远不及烧钱速度。截至2016年11月,摩拜全国投放的单车数量已经接近50万辆,按照每台平均1500元造价成本,这就是7.5亿的投入;而ofo 投入80万辆车,平均每辆车按350元算,总投入也不过2.8亿。别忘了,摩拜融资与ofo不相上下,为10亿元左右,这样估算,摩拜之前的融资在车辆这块就已经消耗多半,恐怕这也是摩拜急于寻求新一轮融资的重要原因。在我看来,企业官方渠道显示的数据才更为靠谱,毕竟有企业自身信誉做背书。1月11日,共享单车ofo官方发布数据称,在计算院校市场覆盖的情况下,ofo目前覆盖的城市总数为33座,当前已连接的单车总量达80万辆,总用户人数超1000万,日订单量超180万。ofo创始人兼CEO戴威表示,预计到春节前,ofo将完成国内重点城市的全面覆盖。而春节之后,ofo计划将会把覆盖城市数提高到100座城市以上。有意思的是,在相关吹捧摩拜的文章里,将摩拜融资形容为“合纵连横”,却给ofo贴上了“烧钱补贴”、“激进”等标签,同样是积极扩张市场,补贴用户,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写在最后笔者一直认为,互联网竞争激烈是事实,尤其是在新领域,更是勇敢者、创新者的游戏,大家拼命去卡位是好事,但这不代表就不用遵循合理的规则。“有理、有据、有节”,这是经典的竞争法则,到今天也不过时。如果占不到理,也没有凭据,还不能做到节制,恐怕就容易闹出上面的“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笑话了。共享单车前景是不错,但市场格局远未成型,不仅用户习惯需要深入培养,服务优化空间也非常大。这种形势下,与其吹嘘第一,何不一起做大市场。这才是更大的格局吧。","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20:37:44+08:00","url":"/p/","title":"第三方捧摩拜贬ofo?这样的抬轿为何变成挖坑","summary":"毫无疑问,共享单车幸运地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这不,摩拜单车上周刚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又有来自杭州的骑呗紧跟着也宣布获得1亿元A轮融资。加之此前累计获得超过10亿元融资的ofo,两个月融资2.5亿元的优拜......共享单车这个赛道已经聚集了数十名的选手…","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FULLINFO":true}},"User":{"jie-fu-90-44":{"isFollowed":false,"name":"杰夫","headline":"六年公关,两年自媒体","avatarUrl":"/v2-4c0cebd05c55bd6a6a04eab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jie-fu-90-44","bio":"互联网从业人士,专栏作者","hash":"3bcbecef9c0e86fa","uid":729500,"isOrg":false,"description":"六年公关,两年自媒体","profileUrl":"/people/jie-fu-90-44","avatar":{"id":"v2-4c0cebd05c55bd6a6a04eab","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Comment":{},"favlists":{}},"me":{},"global":{},"columns":{"jeff566":{"following":false,"canManage":false,"href":"/api/columns/jeff566","name":"互联网随笔","creator":{"slug":"jie-fu-90-44"},"url":"/jeff566","slug":"jeff566","avatar":{"id":"4b70deef7","template":"/{id}_{size}.jpg"}}},"columnPosts":{},"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switches":{"couldAddVideo":false},"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recommendPosts":{"articleRecommendations":[],"columnRecommendations":[]},"env":{"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sy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团高管离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