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周易有关的考古发现与探索尔雅有哪些

《周易》、二进制和计算机 -(转载)
已有 4296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周易,二进制,计算机,Leibniz
《周易》、二进制和计算机
  大家知道,在电子计算机中,信息、指令、状态都是用数表示的,运算、处理也是用数进行的。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愈来愈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史上,数系是和德国伟大的数学家Leibniz()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流行着一种时髦的说法,说来源于中国,因为《周易》中早已有了。还有人进一步发挥说,既然来源于中国,那么,计算机的老祖宗也应该在中国。某大报在头版头条论述所谓&留给二十一世纪的悬念&的文章中就说,Leibniz受《周易》启发,发明了
和计算机。
&&&&&&& 易经中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即所谓乾、坤、屯、蒙、需、讼、师、比等,是很混乱的。在考古发现的易经古本中,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就完全不同,但也同样是很混乱的。这些排列次序均与无关。易传中的序卦是专门解释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的,但多为牵强附会之同,连自圆其说都谈不上,根本没有的影子。易经将六十四卦划分为三十二对,其中占大多数的二十八对,其相对两卦的六爻是彼此上下颠倒的,这与毫无共同之处。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似乎是《周易》中与有关的话。但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原始的一分为二的思想,与仍然没有必然的联系。易传在讲述八经卦时,分八经卦为阴阳两类:乾、震、坎、艮,交画为三,为五,为奇致,故称阳卦;坤、巽、离、兑,爻画为六、为四,为偶数,故称阴卦。这种划分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一分为二思想格格不入,这里的所谓的奇偶与数的奇偶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归根结底,《周易》中是找不到思想的。  不可否认,邵雍所创造的六十四卦图确实有朴素的思 想。邵雍是一个素养较高的理学家,他有许多值得称赞的创造。他发展易传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一分为二思想,并将其贯彻始终。他按照这种思想,重新排 列出八经卦的次序: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进而依次重之,排列出六十四卦的次序。邵雍以伏羲的名义,画出了所谓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 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这是《周易》中原来没有的崭新的图,也就是 Leibniz所看到的图。因此,Leibniz对伏羲以及文王、周公、孔子的赞叹确系张冠李戴。邵雍还画过所谓天地始终之数图,以及许多其他的图,并引 入辰、日、月、岁、世、运、会、元等时间单位,交替用十和三十进制,构成一个复杂而规律的计数系统。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邵雍虽然提出并交替使用了十和三十进制,却从来没有以任何方式提出或暗示过计数法。肯定地说,邵雍在他的六十四卦图中所蕴涵的思想是不自觉的。邵雍所关心的是如何在他的宇宙模式下把万事万物纳入数的范畴,因而,他不可能在数学上再前进一步。  还必须指出,的产生与计算机的产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1794年,Leibniz设计并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台能进行四则运算的机械计算机。尽管:Leibniz早在十五年前就建立了完整的数系及其运算规则,但他的机械计算机仍然用的是十进制。另外,如果把不同数位上的不同数字视为不同状态,那么表示某一范围的数时,不同进位制所需的状态数各不相同,从而有优劣之分,其中并不是最优的,三进制才是最优的。从计数和运算的角度看,各种进制并无区别。电子计算机采用,是因为运算规则简单,并且容易在物理上实现。由此看来,即使邵雍确实为《周易》注入了朴素的思想,我们也是无法把《周易》与计算机直接联系起来的。转自:http://www.stonerain.net 陨石站 4f4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这当然是应该引以自豪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我们的固步自封,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我们的科学文化就一步 一步、愈来愈远地落在列强之后,这正是我国近代史上屈辱、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汲取血的历史教训,决不可重蹈覆辙。对于祖先创造的古代科学文化我们 要实事求是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之,改造之,发展之,切不可夜郎自大,沾沾自喜,躺在遗产上睡大觉,切不可盲目地以为我们的祖先把一切道理都说清 了,切不可自欺欺人地把现代科学的成就硬归功于我们的祖先。科学文化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违背它,或者超越它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能苛求我们的祖先。在宣传 我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时,一定要尊重历史,切不可随心所欲地说过了头。因为,即使是真理,如果说过了头,也会变成谬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儒军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该用户的其他资料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简介/《易经》[传统典籍]
先天图 《易经》是中国古老的之书,是远古时期中华先祖与神灵沟通的工具。虽是筮占之书,但其内在的思想和独特的逻辑体系却是构成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骨架。由于孔子的重视并著“十翼”,《易经》由卜筮之术上升到哲学高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道理,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作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也是的最大特色。&《易经》主要内容为卦象,其经卦为八,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别卦为六十四,由八经卦重叠组合而成。故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符号系统和卦辞、爻辞的文字系统组成,每卦又是一套相对独立的系统结构。八经卦乾坤兑离震巽坎艮符号为古汉字雏形,如“坎”符号为古汉字“水”等。 易之成书,据《周礼》载,古有三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归藏》失传,现传本为《周易》。&通常情况下,《易经》泛指《》,其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爻辞是周文王“拘羑里,演周易”而作,易传(十翼)部份,为春秋时期孔子整理编纂而成,《易经》因之成为儒家经典,冠群经之首。 此外,《易经》对道家影响亦深,被尊为道家“三玄(《周易》、《》、《》)”之一。 公元十七世纪,《易经》被介绍到西方,从此风靡世界。
历史/《易经》[传统典籍]
《易经》八卦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创,《易经o系辞o下》载:“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学的早期发展史,传统之说以“易更三圣”为主,三圣即“伏羲、文王、孔子”,指画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传述者孔子。&易由八经卦演绎成六十四卦,说法不一,主要看法有四种:①王弼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②司马迁等认为六十四卦是文王的演绎。③郑玄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④孙盛等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其中以司马迁等人之说法影响最大。 从大陆近年考古发现表明,王弼之说可信,即“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据《系辞o下》“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中,亦可见一斑。易之成书及卦序,夏之《连山》以艮为首卦,商之《归藏》,以坤为首卦,周之《周易》以&乾坤为首。《易经》成为显学,同汉代儒家兴起使其经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官方学术息息相关,因此易学地位确立是从汉代开始。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将内朝秘藏中发现的战国古《易经》校对当时通行的《易经》各种隶书本,把费氏《易》定为古文经典。刘歆还用《易经》来统贯儒家整个经学系统,即冠群经之首。此后,历代志书和目录关于六艺的次序,均以刘歆的说法为准,这就意味着《易经》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
释名/《易经》[传统典籍]
易“易”有几种解释: 1.“日月为易,象阴阳也”&许慎《说文解字》2.“易字从日月。”&魏伯阳《周易参同契》3.指《易经》或《周易》。在先秦文献如《论语》、《庄子》、《左传》中,《易经》(《周易》)被称为《易》。4.“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郑玄《易论》5.“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传》6.‘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事物随时空变幻,而恒常的道不变。三易《周易》1.易简、变易和不易,“易简以言其德﹑变易以言其气﹑不易以言其位”《易纬》2.指《连山》、《归藏》和《周易》。《周礼?春官?宗伯》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三易之中,“连山易”与“归藏易”已经失传,《汉书?艺文志》并未列出,只有“《周易》”流传下来。《连山》据传是伏羲氏或神农氏所创的易,成书于夏朝。《连山》以“艮”卦为首,“象山之出云连绵不绝”。黄帝时代为《归藏》易,殷商朝代用以占筮。《归藏》易以坤卦为主,“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周易”之名最早见于《周礼》,爻辞为为周文王所创而得名,流行于周朝及后世,卦序以乾坤两卦为首。 《周易》之“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⒈东汉郑玄《易论》,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⒉唐孔颖达《周易正义》中认为“周”是地名,指西周发祥地陕西省岐为周朝代称。易经刘歆,刘向少子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易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即经学中《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之一,据历史记载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编纂和修订。在先秦至西汉末之前的儒门中,《易经》的地位不高。《易经》被冠以群经之首,则应归功于西汉末年大学者。刘歆认为:“《易》与《春秋》,天人之道也”。《汉书o艺文志o六艺略序》载:“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曰‘《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刘歆用《易经》来统贯整个经学系统,等于承认《易经》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易传易经结构据《史记》载,春秋时期,步入晚年的孔子对周易按儒家思想进行注释,整理编纂了《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序卦传》、《说卦传》、《杂卦传》,共计十篇,称作“十翼”。汉武帝时期,“十翼”被称为《易传》,并被列为《易经》的一部分。对《易传》为孔子所编纂修订之说,历史上看法不一。随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出土,证明此说不伪。
结构/《易经》[传统典籍]
《易经》由本文的“经”和解说的“传”构成。“经”由六十四个用象征符号(即卦画)的卦组成,每卦的内容包括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此外,传本易还有彖辞、象辞、小象,为孔子著《十翼》时所加,为儒家借助易象阐述其思想的产物,属易传部分曾单独成章。自东汉郑玄和三国王弼就将《彖传》、《象传》移居各卦,《文言传》移居乾坤,至南宋朱熹等再次《经》《传》分离,故传本存在两种体例。 概念&1.爻,卦画的基本单位为“爻”(yao2),爻分奇画与偶画,奇画由一条长的横线而成“—”,俗称“阳爻”;偶画是以两条断开的横线而成“--”,俗称“阴爻”。每一卦从最底层数起,总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画偶画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观,初、二爻代表地,奇画为刚偶画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画为义偶画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画为阳偶画为阴。所以用“阳爻”“阴爻”称谓奇画与偶画,是泛阴阳论的表现。 2.卦画(卦的符号),即由六条“—”“--”奇偶画爻组成。3.卦名,顾名思义即前面卦画之名,如“坤”“复”“既济”等。4.卦辞,在卦名后,对六爻的综合总结,如“元亨利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等。5.爻题,即爻位名称,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体位置及奇偶画性质,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数起,分别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为九,“--”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6.爻辞,指单条爻的说明、描述文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如“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同一卦六条爻辞间相对独立、相对静止但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时间、阶段事物的发展状态,以构成完整的发展、发生过程即全卦六爻整体内容总结—卦辞。7.上卦与下卦和内卦与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经卦重之演变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为“下卦”或“内卦”。如“复”卦,上“地”下“震”,内“震”外“地”,“谦”卦为“坤”上“艮”下,内“艮”外“坤”。举例以“乾”卦为例,说明其中的“卦画”、“卦名”、“卦辞”、“爻题”、“爻辞”:“乾”卦由六条奇画爻“—”重叠构成卦画。乾(卦名),&元亨利贞(卦辞)。初九(爻题,表示为初爻为奇画),潜龙勿用(初爻爻辞)。九二(爻题,表示为二爻为奇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二爻爻辞)。九三(爻题,表示为三爻为奇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三爻爻辞)。九四(爻题,表示为四爻为奇画),或跃在渊,无咎(四爻爻辞)。九五(爻题,表示为五爻为奇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五爻爻辞)。上九(爻题,表示为六爻为奇画),亢龙有悔(六爻爻辞)。八卦八卦亦称八经卦,由三爻构成,体现“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八经卦也是中国古汉字“水”“坤”等的雏形,八卦类象如下:乾 坤 艮 兑 坎 离 震 巽天 地 山 泽 水 火 雷 风八经卦排序按《说卦传》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两种,历史上后天八卦较先天八卦出现的时间要早很多。 先天八卦先天八卦源自:“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说卦第二章》邵雍谓:“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后天八卦后天八卦图后天八卦源自:“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说卦第五章》邵雍谓:“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是八经卦重叠而成,是构成易之经本部分的主要内容。爻从最底向上数,最底下称为“初”,接着是“二、三、四、五”,最顶称为“上”。另外,最顶两爻代表“天”、中间两爻代表“人”、最底两爻代表“地”,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人三位一体。
卦序/《易经》[传统典籍]
六十四卦序有多种排法,因通行本六十四卦序出自《序卦传》,故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其它卦序排列则是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体现。 通行本的卦序来自《序卦传》通行本卦序《易经》(周易)以乾坤开篇,坎离结束上篇,咸恒开启下篇之首,既济、未济殿后,分上下两经。排列方法按朱熹卦序歌:“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序,据传出自陈抟,传至邵雍创先天易说,著《皇极经世书》。朱熹《周易本义》收录先天图而流传于国外,在邵子著述中伏羲先天六十四卦亦叫“先天八卦”。 歌诀曰:“乾夬大有及大壮,小畜需兮大畜泰。&履兑和睽与归妹,中孚节兮损和临。&同人和革离与丰,家人既济贲明夷。&无妄随兮噬盍震,益和屯兮颐和复。&姤和大过鼎与恒,巽与井兮蛊和升。&讼与困兮未济解,涣与坎兮蒙和师。&遁和咸兮旅小过,渐和蹇兮艮和谦。&否和萃兮晋和豫,观和比兮剥和坤”。马王堆帛书易卦序&帛书卦序排列特点:纵以乾艮坎震坤兑离巽,横以天地山泽水火雷风,相叠而成六十四卦。键(乾)一、妇(否)二、掾(遁)三、礼(履)四、讼五、同人六、无孟(无妄)七、狗(姤)八根(艮)九、泰蓄(大畜)十、剥十一、损十二、蒙十三、蘩(贲)十四、颐十五、个(蛊)十六、赣(坎)十七、襦(需)十八、比十九、蹇二十、节二十一、既济二十二、屯二十三、井二十四、辰(震)二十五、泰(大)壮二十六、馀(豫)二十七、少(小)过二十八、归妹二十九、解三十、丰三十一、恒三十二、川(坤)三十三、柰(泰)三十四、嗛(谦)三十五、林(临)三十六、师三十七、明夷三十八、复三十九、登(升)四十、夺(兑)四十一、夬四十二、卒(萃)四十三、钦(咸)四十四、困四十五、勒(革)四十六、隋(随)四十七、泰(大)过四十八、罗(离)四十九、大有五十、溍(晋)五十一、旅五十二、乖(睽)五十三、未济五十四、筮盍(噬嗑)五十五、鼎五十六、算(巽)五十七、少蓄(小畜)五十八、观五十九、渐六十、中复(孚)六十一、涣六十二、家人六十三、益六十四。京房卦序西汉京房对六十四卦次序的排列方法,他将六十四卦分为八个宫,每宫以一个八纯卦为首,统率七个卦,分别称为一世卦、二世卦、三世卦、四世卦、五世&卦、游魂卦、归魂卦,简称“八宫卦”,其占断法亦称“火珠林”法。 乾宫八卦,属金。乾为天,天风垢。天山遁,大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坎宫八卦,属水。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人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艮宫八卦,属土。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震宫八卦,属木。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巽宫八卦,属木。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离宫八卦,属火。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坤宫八卦,属土。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兑宫八卦,属金。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筮法/《易经》[传统典籍]
易之源为卜筮之术,其作用是在于沟通神人,即神人对话,此系史巫未分家时期的历史问题。本着尊重古人世界观、尊重史实的原则,不可否定过往,不能回避筮法。 大衍筮法占卜用的蓍草大衍筮法是传本《易经》记载的唯一远古筮法,又称揲蓍法、蓍占,或称周易占法,其在《易经》占卦预测中有着不可动摇的的地位。在远古时代,龟卜和蓍占并重。宋代蔡沈说:“自夫子赞《易》,极著蓍卦之德,蓍重而龟书不传云。”孔子作易传,极力推崇蓍占的大衍筮法,龟卜的方法遂失传。先秦《左传》、《国语》中记载的二十多则先秦筮案,皆为大衍筮法。历史上治易大家如邵雍、朱熹等,均用此法。大衍筮法推衍过程载于《系辞》第九章:“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据上文的描述,大衍筮法模拟对象显然是历法。具体演算过程:取著草五十根(可用火柴棍、竹棍等代替),抽出一根不用,占筮时只用余下的四十九根。一变:将四十九根著草茎任意分为左右两份(其中每组最少为六根)。从右边部分取出一根(策),夹于右手小指、无名指间。将右边部分剩下的策,每四策一组分之。数到最后,或余一策、或余二策、三策、四策,把余策夹在无名指与中指之中。将左边的部分四策一组分数之,数到最后余一至四策,将这些余策夹在中指与食指间。把指间所夹之策合起来放到一旁。以上为一变,所余著草或为四十或四十四根。二变:把一变所余之策四十或四十四再任意分成两份,其余操作步骤同前。所余著草数或为三十二,或三十六、或四十。三变:将二变所余著草数或三十二,或三十六、或四十任意分成两份。其余操作步骤仍然同前。以上为三变,最后所余著草数或为二十四,或为二十八,或三十二,或三十六。以四除,其数或六,或七,或八,或九。以七九为阳爻,用“—”表示,六八为阴爻,用“--”表示。这样,一个卦的初爻便产生了。重复一至三变步骤,可以求得二爻三爻至六爻,共十八次,“十有八变而成卦”。六七八九中个数中,六为太阴、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太阳。以六九求变爻,所谓“七八不变六九变”。金钱筮法金钱筮法即金钱代蓍法,火珠林法,是用三枚铜钱代替五十根蓍草以筮卦的方法。据说为京房所创,由于其法简便,在民间广为流传。三枚古铜钱,有字的一面为正面,另一面为反面。用双手捧着三枚铜钱,摇晃几下,抛掷在桌面上。这时,铜钱的正反面会有四种组合即:三个正面,三个反面,两正一反,一正两反。凡三个反面为老阳,相当于揲蓍起卦法的“九”,称之为“重”,在纸上记作“0”。三个正面为老阴,相当于“六”,称之为“交”,记作“×”。两正一反为少阳,相当于“七”,称之为“单”,记作“、”。一正两阴反为少阴,相当于“八”,称之为“拆”,记作“、、”。抛掷六次,每次成为一爻,摇六次而成卦。第一次抛掷铜钱所成的爻为初爻,第二次为二爻,依次为三爻、四爻、五爻、上爻。按“七八不变六九变”原则求变卦。
流传与学派/《易经》[传统典籍]
《易经》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书、卜筮、种树之书。”《易经》得以逃过浩劫。 汉初承秦制立博士官数十人,博士官即官设的学问师、教导师。建元五年春,汉武帝刘彻援公孙弘之建议,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易学地位因此得以确立。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易学史基本上沿着“两派六宗”之路发展,两派,就是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一为占卜宗(太卜遗法),二为禨祥宗(京房、焦赣论机祥),三为造化宗(陈抟、邵雍穷造化),四为老庄宗(王弼黜象数),五为儒理宗(胡援、程颐阐儒理,实际应为程颐、宋濂),六为史事宗(李光地、杨万里参史实)。综观历史,《易经》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国专制社会,而且也传播并影响了亚洲日本、朝鲜、等国以及欧美大陆。明末,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Trigault)于1626年将《周易》翻译成拉丁文传播到西方世界,拉开了《易经》西传序幕。
考古发现/《易经》[传统典籍]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 汉熹平四年,议郎蔡邕和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等人,鉴于当时儒家经籍辗转传抄,多生谬弊,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于是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石经刻制工程。至光和六年告成,历时凡九年。因始于熹平年间,故称《熹平石经》。石经刻成后不久,董卓毁洛阳宫庙,太学荒废,后又屡遭破坏,几乎毁坏殆尽。自宋代以来时有石经残石出土于洛阳太学故址,这些极为珍贵的残石除现收藏于西安碑林、上海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外,有的已流失国外,如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就收藏残石数块。原石久佚,传世所谓旧拓者皆宋、明重刻本。 1929年出土《周易》残石两块,一件存西安碑林,另一件藏上海博物馆。残石一面刻《周易》存286字;另一面刻《文言》和《说卦》,存205字。石经书法方正严谨,为汉隶之典范。值得注意的是,东汉熹平石经《周易》采用了重视卦象的梁丘《易》本子,而不是刘歆父子选定的传本费直《易》版本。马王堆帛书《周易》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掘出帛书《周易》,它包括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和《易传》两部分。成书为汉初高祖至惠帝期间,与传本比没有根本的差别,但有重大特色。&其卦序排列为:纵以乾艮坎震坤兑离巽,横以天地山泽水火雷风,相叠而成六十四卦,卦名与传本有很多不同,有大量通假字。&帛书《易传》共六篇:它包括《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昭力》,约1.6万余字。有些内容是传本没有的,如《易之义》中孔子开宗明义之语“易之义,唯阴与阳”。 李学勤认为:“今天我们研究孔子,马王堆帛书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与《周易》经传的关系。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学术上与占卜的《周易》分道了。帛书《要》篇里面说,孔子与占卜的“史巫”是同途殊归。孔子建立的易学的传统,是我们中国哲学传统的核心。”阜阳汉简《周易》 阜阳汉简《周易》1977年安徽省阜阳市的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其中包括《周易》。整理出三百多个破碎的简片,包括今本《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四十多卦。其中有卦画、卦辞的九片,有爻辞的六十多片。阜阳汉简《周易》保存下来的卦画仅有五个,分别是大有卦、林(临)卦、贲卦、大过卦、离卦。与传本有显著区别是,阜阳汉简《周易》在卦爻辞的后边附有卜辞部分。卜事之辞为固定的格式,指出各种天象和人事的吉凶,如晴雨、田渔(田猎和捕鱼)、征战、事君、求官、行旅、出亡、嫁娶、疾病等等。&有学者认为卜辞部分是对龟卜的记述。上海战国楚简《周易》 1994年春,上海博物馆在香港的古玩市场购藏了一批数量达一千余支的战国晚期楚竹书文献。其中的《周易》,是当时所发现最早的《周易》传本,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楚竹书《周易》由卦名、卦辞和爻题、爻辞等部分组成。它的用字、用辞、用句与帛书《周易》以及今本《周易》有所不同。 概况:①楚竹书《周易》共58简,涉及34个卦的内容,共1806字,其中有3个合文,8个重文,还有25个卦画。每一卦,或占两简,或占三简。是已经公布的三批竹简中篇幅最大的一篇。②它是目前最早的《周易》本子。③其卦画,以“八”表示阴爻。这与阜阳汉简易和帛书易相同,而与王家台秦易(阴爻作“∧”)和今本易(阴爻作“--”)不同。④文字表述方面,与帛书易和今本易相同,即由卦名、卦辞、爻题、爻辞组成。用字、用辞、用句有所不同。⑤首次出现六种红黑符号。首符在首简,置于卦名之后卦辞之前;尾符在末简,置于该卦最后一个字之后。尾符后留白,不再接续书写下一卦的内容,以明每一卦的独立性。⑥抄者在第54简补了漏字。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收藏的一段残简属本篇,并能和本篇第32简完全缀合。⑧本篇只有经没有传。王家台泰简《归藏》 1993年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了一批易占竹简。这座墓为战国晚期的秦墓。这批竹简经过学者的研究整理,被认为是《归藏》。 王家台泰简《归藏》编号者二百六十四支,未编号者二百三十支,共计四千余字。从形制上看,《归藏》简有两种,一种宽而薄,另一种则窄而厚,因此推测这批《归藏》有两种抄本。在这批竹简中共有七十组卦画,其中的十六组相同。卦画皆以“—”表示阳爻,以“∧&”表示阴爻。共发现卦名七十六个,其中重复者二十三个,实际卦名五十三个。这里所见的卦画皆可与今本《周易》对应起来,卦名也与传本《归藏》、帛书《周易》及今本《周易》大部分相同。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意义,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证实了传本《归藏》不是伪书。②可以校勘传本《归藏》的讹误。③通过对《归藏》体例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先秦的筮法。④通过《周易》与《归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秦简《归藏》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之间,传本《归藏》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之间都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不同的《周易》传本分别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不同的《归藏》传本。秦简《归藏》的出土为探索三易的关系及《周易》经传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⑤《归藏》所记史实为三代史的研究提供了可信的材料。清华战国简《筮法》 人体与八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筮法》清华战国竹简是通过校友的捐赠,自香港抢救回归。日,这批楚简入藏清华大学。这批竹简的重要特色为文字主要属于经、史类典籍。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成果发布会介绍,一篇由发布者命名为《筮法》的文献,记载了一种盛行于战国时代楚国、不同于《周易》的占筮方法。这篇文献保存良好,没有明显缺损,入藏清华时全篇大部仍维持原来成卷的状态。全篇文字分栏书写,并且附有插图和表格,体例犹如一幅帛书。简文详细记述占筮的原理和方法,包含大量以数字卦表现的占例。数字卦的形式与天星观、包山、葛陵等楚简中的实际占筮记录一致。&主要特点:①《筮法》中只有八经卦的卦名:倝(乾)、坤、震(一作“逨”,写法是上来下止)、巽、劳(坎)、罗(离)、艮、兑。六十四别卦只有卦象,没有卦名。此八经卦卦名有些与《归藏》相同或相似。②《筮法》的具体占筮程序容或与《系辞》不同,但其间有“扐”,可知一定是用蓍草的占法。③数字卦画“十七命”中筮卦都是六画卦,共114个,而且都是两两相对,并无一例单出。这57对六画卦,每对之间既不是本卦和之卦的关系,也不是所谓的“非覆即变”。它们只是以两个六画卦对举,也就是以“对”进行筮占。构成这114个六画卦最常见的数字是“一”和“∧”,此外还有“九”、“八”、“×(五)”、“四”。“九”、“八”、“×”、“四”是筮数;“一”和“∧”也当是筮数,并非是阳爻和阴爻。其《爻象》章以“子午”配“九”,“丑未”配“八”,“寅申”配“一”,“卯酉”配“∧”,“辰戌”配“×”,“巳亥”配“四”,说明“一”为“七”,“∧”为“六”无疑。④《卦位图》中六卦符合《说卦传》的后天卦位,唯独以劳(坎)为南居上,以罗(离)为北居下,与后天卦位颠倒。清华简的真实性被一些学者质疑。
影响/《易经》[传统典籍]
意义《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发展、嬗变为德道之学。《易经》的影响遍及哲学、美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数码科技、国学、音乐、艺术、物理学、军事、武术和堪舆等各个学科。《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易传》“使《周易》的哲学成分进一步地纯化”。《易经》以其“广大悉备”的阴阳、三才观、“继善成性”的人性论和“否终则倾”“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特有的无可取代的崇高地位,铸就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脉。《易经》的“五圣同揆说”、“易宗说”和“德道说”是易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周易》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也被介绍到西方,并作为变化的哲学运用于现实生活。《易经》的太极、理、气思想,人道、人文精神,为西方所普遍接受。“卦有大小”、“阴阳相倚”的易图算数启迪欧洲发明了“二进制”数学。素有“国王数学家”之称的法国大传教士白晋和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茨把世界的“科学始祖”的美名送给了中国的伏羲,尊称孔夫子为中国“哲圣孔子”。《易经》的人文、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论语·述而》篇孔子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学易至于“韦编三绝”,积功力久,发此感慨,再给我数年,对易研究更加深透,可以减少大的过失。学《周易》贵在能「知几」,“几者”念头起动几微之间,心念一动即加以察觉。学《周易》可以趋吉避凶,在念头起处即是非分辨得明,使灾祸有一点端倪时就及早调整心念行为,让灭祸消弭于无形,自然能趋吉避凶,远离大灾大祸。上等智力的人学周易,可以进一步学形而上之道。《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汉族文化之根。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汉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好的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周易》占测只属其中的一大功能,其实《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只要能读懂《周易》,无论是哪一行从业者都能在其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应该说《周易》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不能简单地说它是占测算命,哲学,科学,或文化了。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创始人、荣誉会长和美国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进一步指出:《易经》“即使卜筮的作用已经消失,易的体系作为宇宙变化的知识体系或作为行为的价值体系,仍是有实质性质的。”传承秦皇焚书坑儒,《周易》因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易纬·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汉书·艺文志》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三古”所指: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推演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下古时代,孔子老而喜“易”,感叹“古之遗言”,故撰写《易传》十篇。《史记》记载的传易体系:孔子--商瞿(子木)——馯臂(子弓)——娇疵(子庸)——周竖(子家)——光羽(子乘)——田何(子庄)。《汉志》记载田何直传弟子四人,主要有王同和丁宽。王同弟子杨何在武帝时被立为博士,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受易于杨何”;丁宽一系,弟子田王孙,再传弟子有施雠、孟喜和梁丘贺。经于豪亮先生考证,熹平石经《易》以梁丘贺易为底本。此系立于学官的易学,到南北朝时已经残缺,至唐散佚更多,入宋则全部亡佚。武帝时,民间还有费直、高相“两家之说”。有记曰:“费直《易》为古文,无师承,其学‘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亡章句’而无师承的费氏古文《易》,在后代古文派大师们为争立学官的不懈努力下,到东汉光武帝时,势力已可与今文《易》相抗衡而至于争立古文《易》博士之职······在陈元、郑众、马融、郑玄、荀爽、王肃以至王弼等数代人的钻研下,已慢慢形成一个完整的解说体系。”《易》也有言“阴阳灾异”一系。这一系传为来自田何的“古义”:田何——周王孙——丁宽——田王孙——孟喜——焦延寿——京氏(君明)。京房(君明)以阴阳灾异蛊惑皇帝最终落个被斩首的境地。“《易》虽未遭秦火,且入汉后居于官学地位,并有师承相传,但其传本及其经义今日已不可得见。我们今日所见之今传本乃是王弼本,是得之于并无师承传授的费直古本。故先儒称《易经》为‘绝学’”【无怪宋儒张载喊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最强音】。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以下的易学传承的系统。孔子殁,子夏也讲易学于河西。但受到孔门同学们的驳斥,认为他对于易学的修养不够,所以子夏以后的传承,并没有太准确的资料。唯所世留传有《子夏易传》一书【按经专家考证,此子夏非彼子夏。子夏是诗经博士子夏的字】。至于阴阳、纳甲、卦气等易学,自田何到丁宽之后,又另有一系。主阴阳、卦气之说的,有王孙孟喜。喜再传焦赣,字延寿。着有《易林》一书,迥然打破《周易》的蹊径。又另一京房(君明),承传焦延寿的易学,着有《京房易传》一书,开启象数易学的阴阳“纳甲”之门。东汉与后汉的易学:西汉的易学,到了东汉时期,其间的传承似乎已经散失不备。因此象数之学与易理的分途,也便由此而形成了。后汉的易学,传承的系统更不分明。此时的着名易学大家,便有马融、郑玄、荀爽、刘表、虞翻、陆绩以及魏末的王弼等人。其中以荀爽的易学,曾经有有人采集当时的九家易学合成一编,故在研究易学中,经常有提到“九家易”或“荀九家”的名词,就是对此而言。郑玄的易学,先学京房的象数。后舍离京学,专学费直之说,以孔子《易传》来解说易学。汉末的易学,大概都跟着荀爽、虞翻的脚跟而转,愈来愈加没落,因此才有青年才俊的王弼的起来别走一途,专从老、庄玄学的思想而说《易》了。最为遗憾的,魏晋以后的易学,大体上又一直跟着王辅嗣的脚跟在转,不能上穷碧落,下极黄泉,直迭羲皇之室。可以说,“援《易》以为说”强调的是继承;“援说以为《易》”体现的是发展。价值“东方古文化”是以中国为发源地,流传及盛行于东南亚国家,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它是经久不衰的一种古文化,已经历上下五千年,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体系,不但是哲学思想体系,也包含科学体系。《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不可为宰相;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易,变也!各种病不了解病根变化如何了解医治之法?《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大易医国、医人、医病。儒家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为《五经》。“经”是后世为了尊称这些书,才加上的称呼,原来《五经》只称为《易》、《诗》、《书》、《礼》、《春秋》【按郭店简《六德》和《语丛一》篇的出土证明:“《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并称,并非孤证,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先秦因孔子“老而好易”,导致了“用《易》居前”之“六经”次序的出现。《易经》为(易,诗,书,礼,乐,春秋)群经之首。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着作,蔚为大观。学派《周易》研究流派纷呈。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
常见问题/《易经》[传统典籍]
易由八经卦演绎成六十四卦,说法不一,主要看法有四种:①王弼认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②司马迁等认为六十四卦是文王的演绎。③郑玄等认为由八卦重复排演成六十四卦的,是神农氏。④孙盛等认为重复演卦的人是夏禹。其中以司马迁等人之说法影响最大。而孔颖达的结论是:“故今依王辅嗣以伏羲既画八卦,即自重为六十四卦,为得其实。”结合大陆近些年考古发现表明【请出示新证据】,王弼之说可信,即“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据《系辞·下》“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中,亦可见一斑。【此说实际是“郑玄之徒”神农重卦说】究竟是伏羲重卦还是神农重卦?伏羲、神农之时没有文字、没有历法,此二位重卦属无稽之谈。关于“易有多出”的疑问关于《周易》、《易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向有争议。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开“疑古风气”之先,在《易童子问·卷三》中对《易》有多出—即“河图洛书说”、“观象画卦说“和"衍(演)卦说”提出质疑,尤其是《易传》多处出现“子曰”字样,醉翁疑惑不解。提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对此,朱熹率先做了回答:“他所谓‘子曰’者,往往是弟子后来旋添入,亦不可知。此亦可见其比。”清末,疑古之风又起,清代姚际恒所着《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着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而金景芳先生则在马王堆帛书没有出土前就判定:《易大传》是孔子所作。“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更是斩钉截铁地说:“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针对欧阳修的千古疑问,尚秉和先生《易说评议》指责说:“惟欧于《易》象,既一概不知,于《易》理所入尤浅,故其说多空泛不切,且于《易》辞妄生疑惑。”但对于金景芳、李学勤等人的学说,国内外多有质疑的声音。关于“二进制”的国际公案十八世纪初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以二进制解读易经,显然是受了朱熹自造先天横图的影响。事实上横图系朱熹肢解邵雍小圆图和先天八卦(方圆)图而来,与先天易理不符。邵雍先天易数深奥难懂,“能明其理者甚鲜,故世人卒莫穷其作用之所以然”。后世学者多数是从南宋朱熹所着《周易本义》及《易学启蒙》入手对邵雍的先天易学有所了解。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理学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孔子,朱熹理学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朱熹易学师承程程颢、程颐兄弟。为了建立自己的理学系统,朱熹对其他学派如北宋刘牧及邵雍的学说进行了改造,并以自己的学术态度及观念来诠译他人的学说。以致后世有许多对先天易的误解。因朱熹影响力实在太大,后世从《周易本义》二书了解的先天易基本上为“朱冠邵戴”的程朱理学,翻译到到国外的也不例外。清黄宗羲、当代刘大钧等人对“朱冠邵戴”的“伏羲八卦次序”及“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两图进行猛烈抨击,指出其荒谬不堪之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所谓一阴一阳者是也。其一阳也,已括一百九十二爻之奇;其一阴也,已括一百九十二爻之偶。以三百八十四爻为两仪,非以两画为两仪也。”“这种由八卦生十六卦,十六卦再生三十二卦,三十二卦而生六十四卦之说,纯系邵雍臆造而出,于《周易》经传毫无根据。”众所周知,十进位制是中华先祖的伟大发明。无论邵雍还是朱熹,其易数渊源都是基于《易传》所讲的天一地二至天九地十即十进位制,河图洛书也是十进位制。强行把二进制同易经扯上关系,不啻是对易经的亵渎。二进制是一种只有两个数字的数字系统,过去认为其由微积分的发明者之一莱布尼茨于1703年首次提出。在电子计算机发明前,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而莱氏发明的计算机仍然采用十进制系统。最新发现表明二进制发明或早于莱布尼茨好几个世纪。莱布尼茨见到朱熹改造的易图后,便以二进制附会易经的六十四卦,显示其发明与古老中国伏羲创造的易经相通。其在《致德雷蒙信》中指出,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图形,恰恰与他在二十多年前发明的二进制计数法相类似:阴爻--可以用0表示,阳爻—可以用1表示。而易学天地之数中没有零的概念。莱氏之举无非拉上《易经》以标傍自己发明的重要性而已。但在邵子方圆图的圆图上,莱氏碰到了难题,按二进制转换的数字顺序一半顺一半逆,而茫然不知所措。按先天易却不存在此情形,自北按顺时针走向冬春夏秋周而复,生生不已。正如刘大钧所讲的,横图“于《周易》经传毫无根据”。莱氏由此附会的二进制跟易经自然没有关系。2013年底,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刊登一则消息,称生活在玻里尼西亚一个小岛曼格雷哇岛上的居民可能在莱布尼茨之前几个世纪便在进行着二进制的计算。在对曼格雷哇岛人的语言和文化进行研究后,挪威卑尔根大学的人类学家AndreaBender和SieghardBeller吃惊地发现了一个似乎混合了十进制与二进制的数学系统。这不但是数十年来发现的首个新的土着数字系统,并且是第一个已知在欧亚大陆之外发展出的二进制算法的例证。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3次
参与编辑人数:2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29:22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易考古发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