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五毒中去五概是指什么

当前位置:
>>>材料一:梁启超在1923年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
材料一:梁启超在1923年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所经过的时间,比较的很长……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1)中国在“器物上感觉不足”的背景是什么? 采取了什么措施? 其主要内容和结果怎样?(6分)(2)制度上感觉不足,导致哪些了重大事件的发生? 请任选一个陈述其主要内容。(5分)(3)“第二期所经过的时间,比较的很长”,请写出第二期的大致时间范围。当时的世界背景如何,这种世界背景对当时中国形势有何影响?(4分)(4)“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中的革命是指什么事件? 有人说它成功了,也有人说它失败了,你是怎样认为的,请说出理由。(2分)材料二: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5)你认为“新旧之争”是如何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请以两个具体史实为例。(3分)(6)纵观西方近代化历程,各国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对此,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选择一个角度,以具体史实为例,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和充分,表述流畅。(20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1)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开展洋务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以求富强,派遣留学生出国和办洋务学堂以培养人才,编练新式海军以巩固国防等。结果是没有使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些抵制作用。(6分)(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冗官闲衙。废除八股文、设立京师大学堂等。辛亥革命: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成立中国民国、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等。(5分)(3)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如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等。(4分)(4)辛亥革命。成功:取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成立中华民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空有“共和”名誉,依旧徘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2分)(5)阻碍了中国近代进程。例如: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阻挠修建铁路、反对派遣留学生出国等;在戊戌变法中,发生戊戌政变,导致变法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成功被一一葬送,逐渐走上了复辟帝制的道路等。(3分)(6)小论文(20分)评分标准:选题:2分观点:3分史实;10分结构:3分文字:2分第(1)问,实际上梁启超先生为我们描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即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到思想层面,如果理解了这一点,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学器物的表现就是洋务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军事、民用近代企业的创办,结果并没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第(2)问,制度上的向西方学习主要表现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任选一熟悉的历史事件列举其主要内容;第(3)问,这就要求同学们要有一种世界眼光,并善于把中国放到世界的范围内来看待,第二期即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时期,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急需要对外输出相对过剩的资本,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国莫能幸免。;第(4)问,根据思路可知这个革命即指辛亥革命,然后说明其成功或失败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第(5)问,新旧之争实际上是指保守派与维新派或革命派的争论,当然落后力量会阻碍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列举所熟悉两例即可;第(6)问,写历史小论文,关键在于紧扣史实,史论结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材料一:梁启超在1923年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主要考查你对&&“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中体西用” ,洋务派,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中体西用” 洋务派张勋复辟和护法运动
&护国运动(年):
1、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①强迫国会选其为“正式”大总统(1913)②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3)③炮制《中华民国约法》《总统选举法》(1914)④基本接受“二十一条”(1915)⑤制造帝制舆论(筹安会、请愿团)⑥操纵国体投票,获“全票拥护”君主制(1915)⑦改元、登基(1916)2、经过: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1915)②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③蔡锷等人武力讨袁④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1916.5)3、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1916.3),后在忧惧中死去 谁是护国运动的发动和领导者:
关于这个问题很早就众说纷纭。护国战争的硝烟未尽之际,梁启超就公布有关文稿,撰发文章,把领导运动的首功归于他和蔡锷两人,这引起了参与这场运动的云南军政界人士的不满,有人坚持说护国运动是由云南军政官员发动的,首功应归唐继尧。邹鲁、陆丹林等人则把护国运动的成就归功于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革命党。新中国初年,有学者提出与上述三说都不同的观点,认为护国运动的真正发动者,是辛亥革命时期受过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熏陶、参加过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国斗争的云南新军军官。(根据言椒、李喜所《中国近代人物研究信息》,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页。) 近些年来,不管是对梁启超、蔡锷在护国运动中的具体表现评价如何,但多认定掌握了这场运动领导权的是他们,而不是中华革命党人或其他派别。(像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等著作中都持这样的观点。)也有学者把运动的发起和领导分开来看,并注意到领导权的动态变化,并且不把梁启超和蔡锷划入同一派别,认为:不能简单地把护国运动的发动者归结为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实际情况应该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黄兴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另一翼──欧事研究会,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以蔡锷、唐继尧等为代表的西南地方实力派,在席卷全国的人民群众反袁浪潮的基础上,联合发动了反袁护国运动和护国战争。在理论上说,谁发动了运动和战争,领导权就掌握在谁的手里。然而在事实上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当护国运动兴起之际,领导权实际掌握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然而,随着运动的推移,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谁掌握了护国军的军权,谁掌握了护国战争的指挥权,实际上也就是谁掌握了护国运动的领导权,这样看其领导权事实上就落到了西南地方实力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手中,而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人物所进行的具体策划,对护国军的具体行动则产生了重大影响。(谢本书等:《护国运动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前言第4~8页。) 中体西用:
全称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在19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逐渐形成并完善的主要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系统理论。“中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西学”指的是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艺,也包括西方科技文教等。主要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体”是治国根本,是最终目的。“用”为“体”服务,是途径和手段。中体西用概述:&
1、背景:&(1)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侵略不断加强,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2)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救民之路。&2、思想形成的过程:& (1)“西学为用”思想的产生:&代表:林则徐、魏源&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2)“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 代表一:冯桂芬《校分阝庐抗议》&&地位:第一次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其它代表:郑观应、王韬等&(3)“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使用&代表人物:沈康寿、孙家鼐&(4)“中体西用”思想的完善代表:张之洞《劝学篇》&&派别:洋务派&&&地位:“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4、实践:&(1) 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19世纪60-90年代);&&(2)清末新政()最初几年的指导思想。洋务派:“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派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
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洋务派和顽固派:两派的分歧:洋务派认为应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长技”来“自强”;顽固派则坚持认为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违背了“祖宗成法”和“立国之道”。 两派的共同点:由于他们都属于封建统治集团,所以都主张维护封建统治制度和“纲常名教”,都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维新派与洋务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目的不同,洋务派是巩固清朝的腐朽统治,维新派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性质不同,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内在联系: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一部分人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形成早期维新派。 洋务派与顽固派:
1、清朝统治集团分裂为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列强侵略的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不能不调整统治政策。但在对待“外国事务”态度上,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主张的相同点。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握有实权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为代表。在这些人中间,李鸿章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两派都主张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3、洋务派与顽固派在对待“外国事务”态度上的不同。洋务派主张面对现实,委曲求全,师夷长技徐图自强。顽固派因循守旧,坚持祖宗成法,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仇视一切改革。   4、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维护清朝的统治,必须依靠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地主阶级洋务派:
晚清统治集团原本都是顽固派,洋务派是从顽固派阵营中分化出来的,两派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是基本一致的,但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则迥然不同。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顽固派则坚持中国的封建传统,反对西学。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攻击,显然是站在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固保守立场上,无疑是错误的和违反时代进步潮流的。而洋务派则满足于农民革命已被镇压下去和对外维持和局的现状,自诩为“同光中兴”的功臣,确信所从事的“求强”“求富”活动获得了成功。他们囿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不愿也不敢全面学习西方。护法运动:
是由孙中山领导的反对段祺瑞的军阀统治,要求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斗争。讨逆运动&(1917)&:1、背景:①&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②&府院之争&③张勋拥戴溥仪复辟(1917、7)&2、经过:①舆论: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 ②武力:段琪瑞组织“讨逆军”进京& 3、结果:复辟失败(12天),段祺瑞重新执政。&
护法运动()&:1、起因:段琪瑞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2、经过: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兵北伐&3、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①缺少群众基础②没有自己的武装③西南军阀的排挤&&&
张勋复辟:1、起因:“府院之争”即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依仗日本支持与得到美国支持的总统黎元洪之间矛盾激化。引导学生分析其实质,实质是日本和美国争夺中国的控制权。“府院之争”时,张勋以“调停”为名,率部北上拥戴末代皇帝溥仪复辟。介绍张勋其人时,指出其复辟的社会基础是清朝的遗老遗少;张勋自任内阁议政大臣,独揽大权,史称“张勋复辟”。 2、结果:张勋复辟,遭到全国人民一致强烈反对,反复辟斗争一是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宣布坚决反对复辟帝制,反对军阀统治,维护共和制度;二是段琪瑞组织“讨逆军”进攻北京。结果,复辟丑剧12天即告终结,段琪瑞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实权。
护法运动起因:段琪瑞掌权后,对内依然实行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政策,继续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护法”旗帜,电邀国会议员,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并举兵北伐,但很快失败。引导学生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一是“护法”没有多大号召力,缺少群众基础;二是孙中山没有自己的武装,而是借助西南军阀的实力;三是南北军阀勾结,排挤孙中山。1918年5月,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宣告失败。张勋复辟: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那时北洋政府的大权操纵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段祺瑞企图依仗帝国主义,借款练兵,武力统一中国,因此对日本提供的贷款很感兴趣。美国为防止日本在中国取得独霸的地位,就支持总统黎元洪,反对中国参战。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矛盾,出现了“府院之争”。黎元洪无法抵抗其军事政治压力,只好请盘踞徐州的张勋出面“调停”。1917年夏,徐州军阀张勋率“辫子军”北上,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入北京。他首先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然后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张勋的复辟活动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声讨张勋的复辟。段祺瑞见利用张勋驱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立即在天津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勋战败,溥仪再次退位。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自居,重新担任国务总理。
关于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孙中山发起和领导的护法运动,以国会和约法为武器,用资产阶级法制和民主共和的精神,反对专制,反对复辟,反对一切黑暗势力,这对于抵制北洋军阀的军事独裁统治,粉碎复辟帝制的阴谋,起了一定积极作用。有著述中在肯定了这种情况之后,对其失败的原因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认为: 第一,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不断分化,许多投机分子混入革命队伍,造成宗派林立,成分复杂,许多党员非但不支持孙中山,反而勾结军阀反对孙中山。像这样一个组织不纯、四分五裂的革命党,是不可能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引导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 第二,缺乏可靠的武装。孙中山这时候思想仍然停留在争取、利用旧军阀武装阶段,不懂得用革命军队代替或改造旧军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而始终没有建立起一支用民主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组织严密和训练有素的革命军,最后孙中山成了一名无兵可统、无将可依的名符其实的光杆司令。 第三,西南军阀的破坏。陆荣廷、唐继尧对军政府采取表面上敷衍,实际上不合作的态度,拒不接受元帅职务,以致军政府六个部的部长,除一人延至1918年2月宣布就职外,其余五位总长均徘徊观望,始终没有就职而由次长代理职务。当时军政府实际上是一座空架子,是一个毫无实权的“影子政府”。陆荣廷、唐继尧加紧勾结,策划西南各省联合会,排斥孙中山,完全暴露了他们借护法之名、搞割据之实的军阀本质。 第四,军事上的难以作为导致战略上的失误。孙中山身为海陆军大元帅,但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作战指挥权。各个战场多半是各自为战,很少请示军政府,甚至根本不把孙中山放在眼里,因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无法制订全国范围内的统一作战计划。
发现相似题
与“材料一:梁启超在1923年写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近五十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37048103385231644247421256534245581> 【答案带解析】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中国概况、文明的诞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其中“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 ”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唐代的崇儒尚佛&&&&&&&&&&&&&&&&&&&&&&& D.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活跃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社会变革发表自己的看法,抨击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称之为“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点分析: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①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① 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③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④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⑤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 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 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 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相关试题推荐
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最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1)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2)国民教育体制初步形成
(2)颁布《义务教育法》&&&&&&&&&&&&&&&(4)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1)(2)(3)&&&& B.(2)(3)(4)&&&& C.(1)(2)(3)&&&& D.(1)(3)(4)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者本质上的相同之处是
A.先从农村着手,农村包围城市
B.从中国国情出发
C.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D.达到的目的一样
下列哪部著作不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高度的标志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新民主主义论》
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主观原因在于
A.辛亥革命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
B.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
C.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D.共产国际的指导
孙中山提出的民族主义,其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封建统治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今天下午考管理学老师提到“霍桑实验”也在重点之中可在书上找不到就想问一下霍桑实验的定义是什么?最好是3、5句话就概括是名词解释不可能考这么多吧一题100分我也不干有没有短一点的
北方piao我敢刲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3、5句话难以概括霍桑实验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1924年11月,霍桑工厂内的研究者在本厂的继电器车间开展了厂房照明条件与生产效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也没有发现预期的效果。1927年梅奥等人应邀参与这项工作。从年, 他们以"继电器装配组"和"云母片剥离组"女工为被试,通过改变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条件重复了照明实验。结果发现,在不同福利条件下,工人始终保持了高产量。研究者从这一事实中意识到,工人参与试验的自豪感极大地激发了其工作热情,促使小组成员滋生出一种高昂的团体精神。这说明职工的士气和群体内的社会心理气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梅奥等在年中,又对厂内2100名职工进行了采访,开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广的关于士气问题的研究。起初,他们按事先设计的提纲提问,以了解职工对工作、工资、监督等方面的意见,但收效不大。后来的访谈改由职工自由抒发意见。由于采访过程既满足了职工的尊重需要,又为其提供了发泄不满情绪和提合理化建议的机会,结果职工士气高涨,产量大幅度上升。为了探索群体内人际关系与生产效率之间的联系,研究者在年间进行了对群体的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正式群体内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内既有无形的压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领导人,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研究者没有考虑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会的作用以及其他厂外力量对职工态度的影响。而且研究者又把职工看成是管理部门使用的工具,而不是生产的主人。参考资料:鱼洞二小性德主体教育网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佛教中的人间道是怎么解释的?是什么样的概念??我知道人间道是在六道轮回里的,其他五道的定义和概念在百科上能找到,就是这个人间道没有所以在此求助提问,想做个了解吧,人间道指的就是五戒十善吗?????
狮子爱4048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六道轮回中成为人道的条件。简单讲是五戒
为您推荐:
佛教讲六道轮回,天人、阿修罗、人、畜生、恶鬼、地狱。人属于其中一道。
佛法简介发言稿
三十分钟(补充版本)
第一节、缘起性空、真空妙有 ——佛学的时空观
第二节、我命在我不在天
——决定命运的因素
第三节、慈 悲 的 愿力
——佛教咒语和佛号
第四节、世 界 的 真相
——六道轮...
个人理解:1.一个人无需出家出世,也无需专心吃斋念佛,而是身体力行人道,敬业爱群,才是真正的修行悟道 2.所谓西方极乐世界,并非遥不可及,也不是只在来世.而通过在今世当下,大家共建和谐美好社会即可实现
请搜看:刘善人讲病。
佛法中众生轮回有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人道是其中之一,学习佛法,人道最佳,莫要辜负此人生。
你是问形成人道的因缘?有十条因缘。-----------------------------------《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节选)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人趣报。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邪婬。四者不妄语。五者不绮语。六者不两舌。七者不恶口。八者不贪。九者不瞋。<...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付笛声和任静皈依佛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