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法讲座视频因果报应的角度,是怎么看近亲后代的因果

通灵佛教网&||||||
柳亚军:因果教育是佛法的基础课
  记得是90年代初,我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寺院里,看到一块《心经》的石刻。那时的我还是个文艺青年,立刻就被《心经》中华美异常的辞句吸引住了。以后又在地摊上买到一些佛经,看《金刚经》时,觉得章句美轮美奂,特别有韵味。虽然一句都没读懂,如看天书,但却爱不释手。时隔十多年,2005年的一天,我在无意中又一次打开《金刚经》,读诵一遍后,突然间心头一震,当下有所领悟,似乎找到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宏大无比的佛法,将我彻底折服了。再加上那段时间在读诵《金刚经》的过程中,两次产生超乎寻常的体验。从理论到现实感应,都让我完全相信,佛法是真实不虚的,佛菩萨是真实存在的。于是我开始信佛了,并于当年受了三皈依。  引导周围人信佛的经历  自己找到好东西,总是愿意与别人分享。我很想劝我父亲信佛。于是,那时我便开始到处寻找佛教简介方面的书,但一直没找到适合的。很多书挺好,但不一定适合我父亲。我了解我父亲,知道他能接受什么。所以就开始自己写——实际上是寻找与综合各方面适合我父亲根性的内容,之后汇集成一本册子,打印出来,送给我父亲。父亲听说我信佛,开始时还很惊诧,也很担忧,正想了解一下我信的佛教到底是什么内容。这本小册子,解开了父亲的疑惑,他看完不久就开始信佛了。后来我又把这本小册子送给我伯父与弟弟,他们看了之后,也都很快开始信佛并受了三皈依。时至今日,家里绝大部分人都皈依了佛门,家族中也有不少人走上了虔诚学佛之路。我伯父皈依之后,组织当地人在原址修复了一座明代弘治年间传承下来的古寺。这个过程说明,很多人有这个根性,只是需要一个适当的方式,需要一个引入佛门的合适契机。  那时在网络上,看到对佛法的种种说法,就忍不住参与论战。两年多论战下来,几乎没说服任何人。后来才明白,要讲理,每个人的理都大,只能越说越远。  从2008年开始,由于看到时下对传统文化的非议太多,就开始在网络论坛上开帖介绍传统文化,帖子从易学入手,讲一些基础的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最终导归佛法。由于找到了恰当的切入点,跟帖的人很快多起来了。由于种种机缘,陆续又开了几个博客。很多人看了帖子与博客,开始走上了信佛之路。这正好印证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道理。  写帖子期间,我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了一位女孩发的帖子。她因为一直与父亲不和,心态又很不好,导致感情不顺,生活与工作一直不如意。正在困顿彷徨之际,她无意间看到了我发的那个帖子。她在网上发帖写道:“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下午,好像糨糊一般的人生被人划开了,透出一丝曙光,以前想不通的事情忽然豁然开朗。”她很快开始信佛,并参加了当地一个青年佛教组织,参与放生。心态很快改变了,对父亲也孝顺了,人际关系与生活状态,完全改观。正是很多这种类似的反馈,让我看到了导人向善、劝人向佛的意义。  导人向佛的入手点  我佛学知识很浅,所以不敢讲什么大道理,基本都是讲点因果事例及浅近的佛法知识。主要目的是告诉过路人,从这里进去,就是春色满园不胜收的美景了。以这种方式,让人对佛法有个基本的了解,建立起初步的信心。  经常有读者问我佛法的实质是什么?我更愿意以事例来说明问题。在一些事例中所折射出来的因果法则及心法不二的原理,使佛法就像一面镜子,让人照见自我,照见人们从未看到过的内心深处的另一面,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些年,看到太多的悲欢离合、颠沛流离。只是很少有人意识到,推动自己人生的,正是自己亲手一点一滴造就的业流。我发表在《净土》杂志上的那些文章,大多是在亲朋好友身上或身边发生的因果事例。我觉得这些正在现实中上演的一出出悲喜剧,更容易令人起信、更容易打动人心。  以前的时代,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仁义礼智信是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因果观念深入人心。近百余年来,传统文化历经劫难,西方价值观在强势经济的推动下,长驱直入,泥沙俱下,民族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过去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容易引起共鸣,讲因果报应容易令人相信。现在再讲这些,没有足够的善巧方便,都只能引来一片嘘声与嘲讽。鉴于此种现状,我们就需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与时俯仰、与世浮沉的只是表象,是随顺众生的善巧,核心的内容,却从来都是佛陀传承下来的解脱之路。  我以前做过十二年的销售。销售的技巧,一是从客户需求入手,二是从情感打动入手,这是两个最关键的地方。这种销售理念,对于佛法传播,同样有借鉴意义。  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而是要善于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别人正饿得头晕眼发黑,你该送上热菜馒头,还是百亿资产的运作方案?这会儿,恐怕热气腾腾的馒头更有吸引力一点。  我觉得,对于徘徊在佛门外的将信将疑的人,以及稍有信心的初学者,从解决当下的问题入手,会更有现实意义。但是,当下许多人对佛法有孟子那种“何必曰利”的情怀,耻于谈及福报,更不屑于在学佛之中掺杂现世功利的目的。但佛法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魏晋名士清谈,不是小资们茶余饭后的生活调剂,而是当下切切实实的灭苦之道。  当下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及一切五蕴炽盛之苦,同样深刻地困扰着我们。重病缠身之际,谁能心如止水?面对意外之灾,有几个人能超然物外?种种逆境现前,有多少人能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像我们这些在尘世间浮沉、过点小日子的市井小百姓,就需要当下的解决之道。利用因果律,从重度之苦走向轻度之苦,同样是灭苦之道的一部分。  将来源于生活的鲜活内容,找一个令人一看就能接受的方式,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我写因果故事的立足点。我从来都是力求在每一个细节都忠实于真实事件,至少做到在我这里不走样。自己演绎的,只是从故事中折射出来的意义。每当记录下一则事例,我都尽可能地发给讲述者自己看看,这些记录下来的情节与事实是否完全相符?在行文方面,自己也要反复阅读,看能不能说服自己,揣摩这种讲述方式是否容易令人起信。  我看过不少因果故事,很多都是引用古代的传说、梦境,或太过离奇的事例,来佐证因果的真实性。在古代,这种故事是很容易让人起信的。但同样的方式放在现代,人家看过后,总是狐疑满腹,提出种种疑问。这效果就与劝人向佛的初衷相去甚远了。如学者于丹谈到《百家讲坛》时说的:“不是你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观众,而是观众用遥控器决定你的生死存亡。”在网络弘法也一样,鼠标决定了读者的去留。佛教是佛法的教育,但这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教育模式,没有任何校规校纪能强行留住学生。能留住读者的,只有生动与贴近生活的内容,以及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慈悲情怀。  结佛缘的方法  很多学佛的师兄,乐于劝人相信因果、导人向善、劝人学佛。本来是出于善意,将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介绍给别人,可往往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个人已经形成的固有观念,不可能因你的片言只语就能改变。一开始就想动摇其根本观念,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找种种理由反驳。辩论的过程中,他实际上是在明确与强化自己不信佛的理由,所以只会越说越远。这结果就会与导人向佛的初衷完全相违了。  导人向佛,最好是从缘而起,从小处入手。针对各人的根性,晓之以理,动之以利。选择对方最关心的、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最能接受的一个点入手。《史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字是众人之所趋,是流浪生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我们同样可以因势利导,用这个“利”字将人引入佛门。  比如告诉特别注重容貌的年轻女孩,以鲜花供佛能改善容貌,她不管信不信佛,十有八九会动心。对久治不愈的病人,告诉他诵经放生有利于健康,他也很可能会去试试。经常遭遇梦魇(鬼压床)的人,告诉她默念佛菩萨名号,就能应声而解,她以后碰到时肯定会试试的,这种灵验无比的方法,会很快让她建立起对佛菩萨的信心。再如常开车的人,最担忧的是安全问题,让其放一本《金刚经》在车里,以保平安,按我的经验,时日既久,相当一部分人会走入佛门。太过唯物的人,介绍一些他能接受的书籍,比如南怀瑾先生的讲易理之类的书,很可能会由此动摇他的观念,而旧的观念的崩解是需要新的内容填补的。理性而烦恼重的人,可以从佛教方法论上入手,比如介绍一些观心法门,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决其当下的烦恼。喜欢辨析的人,可以介绍一些唯识论的内容,从佛教哲学的意义上令人起信。诸如此类,方法可以随机应变。每一样似乎都是小事,不影响他以往的正常生活,不动摇其既已成形的观念,不让其产生排斥心理。正所谓“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能否信佛是需要缘分的,有的人生生世世以来,从来没跟佛法结过缘,让他们起信就很难;而有的人,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闻即生信;更多的人在中间状态,可左可右。各人的根性是因,我们的方法是缘。如六祖慧能所言:“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对能接受的人,才讲佛法,对不能接受的人,结个善缘即可,至少不要因此惹人反感。这个善缘,即有可能成为他未来走入佛门之因。  佛法教育的梯次  我在网络上讲这类内容,很多人觉得我胆子实在太大。有一位学佛的朋友一直强烈反对我在网上发帖,说要发帖的话,也只能一字不动地复制与粘贴高僧大德讲经的内容。  就我个人的理解,佛教是佛法的教育。没有任何一种教育体系,是只有少数几个人有执教资格的,而是不同的层次,需要配备不同的教育资源。我表妹读过幼师,应当是可以带带幼儿园的孩子的;我辅导读小学的女儿的数学题目,也应当不至于错得太离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先学带后学,相互帮带,应当更有利于佛法的传播。佛法不是亿万伏高压线、也不是核反应堆,佛法是下至修福消业的方法、上至心灵解脱之途径,是平平实实的人间之道。从基础的因果报应,到高层次的了脱生死,就像我们读书一样,是需要不同层次的老师来教的。你见过哪所幼儿园与小学里面,只通过播放各学科顶尖学者的讲座,来进行基础教学的吗?如果担心村子里的民办教师,教错了个别字的读音与字义而误人子弟,就搬张板凳堵在学校门前,不让开学,非要等南怀瑾、爱因斯坦等学术泰斗亲自到村子里来才能开始执教,村子里就是清一色的文盲了。这种行为,看起来是出于爱护子弟,实则祸害了整个村子。  我与《净土》杂志  记得2010年第一次接到《净土》杂志编辑的邮件,说准备采用我博客中的文章时,我是有点诚惶诚恐的,这种感觉相随至今。东林寺是净土宗的祖庭,是佛弟子心目中的泰山北斗,仰之弥高,载于《净土》杂志的文章流布四方。杂志从我博客中选稿,也促使我在写博客时,越发不敢率意而为。看到杂志末页长长的捐助名单,想到背后那么多人付出的劳动与心血,我总是担心我的文章写得不好,承载不起这份期望。  《净土》杂志办刊二十年,编缉部积累了大量的办刊经验。所以对于杂志,我不敢谈太多的想法,只能讲讲自己在网络上传播佛法的一些心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的发言,若能言中一二,则幸甚之至!儿女不孝顺怎么办?佛教里头有几个办法
太桥旦曾堪布
以佛法观点来改变自己(资料图)文:太桥旦曾堪布有些中老年人遇到了子女不孝的问题,感到很苦恼。有些老居士也遇到了同样的逆缘,严重时会障碍自己的修行。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大家可以用佛法中因果和无常两个观念来解决:首先,要以因果的观点来看待家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修行人还是普通人,都应该养成一种好习惯——“遇事反省自己、不看对方的缺点。”这样才能使矛盾得到真正的化解。从因果的角度看,你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和睦还是矛盾,并不都取决于子女,而是由你往昔的业力导致的,也就是“自作自受”。以佛法观点来改变自己(资料图)具体来说,从今生的因果看,当子女不孝顺时,先不要着急批评他们,先要静下心反省自己:自己年轻时,对父母是否孝顺?如果发现自己当年并不孝顺,那就不要再抱怨子女了,很可能是自己给子女做出了坏榜样,根源在于自己。这时应该在佛菩萨面前真诚忏悔。从三世因果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如何,并不仅仅取决于今生的所作所为,而是源自多生累劫的因缘。即使你年轻时很孝顺,但无法知道你在前世和父母结下的是善缘还是恶缘,是你欠父母的,还是父母欠你的。《观无量寿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印度有个摩揭陀国,国王叫频婆裟罗。频婆裟罗因年老无子,担心没有王位继承人,于是请来相师占卜。相师说:“山中有一位道人,三年后将死去,会来投胎为太子”。国王大喜,但是因为求子心切,他等不及三年,竟然派人杀死了道人。不久,王后韦提希夫人果然怀孕,生下一位太子,名叫阿阇世,阿阇世王子正是道人的转世。他长大后,受奸臣挑拨,举兵政变,篡夺了王位,囚禁了父亲,并断绝食物,想饿死父亲。韦提希夫人要求去探望老国王,得到儿子的同意后,就偷偷把蜂蜜和炒面混在一起涂在身上,给老国王充饥。过了一段时间,阿阇世见父亲仍然健在,很奇怪,当他得知是母亲偷偷带去了食物,就把母亲也囚禁起来,甚至还想杀害母亲。韦提希夫人非常伤心,向佛陀虔诚祈祷,于是佛陀现身在她面前,告诉她与王子的前世因缘,并开示了净土法门。从这个公案可以得知,假如我们过去世与子女结下了恶缘,今生就会遇到不孝的子女。反过来看,如果我们过去世与子女结下了善缘,加上这一世与子女之间能保持善心,那么,此生不仅能得到孝顺的子女,来世还能生于天界。《涅槃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从前,有一对母女同渡恒河,不幸被河水所溺。这时母亲想:“我的女儿如果不淹死,我死亦无妨。”女儿也同时想:“我的母亲如果不淹死,我死亦无妨。”母女二人同时发起了坚定、清净的善心,因此一念善愿,二人虽未修过禅定,死后却同生于梵天。以佛法观点来改变自己(资料图)因此,遇到不孝的子女,不必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加深恶缘,而要反省自己、修正自己,对子女充满善心,这样才能把恶缘转化为善缘。只要充满善心,即使没有生儿育女,只有一位保姆相伴,她也会像孝顺的子女一样孝敬你。甚至于一只宠物也会同样地善待你——当你孤独的时候,它会陪伴你;当你生病的时候,它会摇着尾巴来安慰你。有些宠物为了报恩,甚至能在灾难中挽救主人的性命,这样的故事很多。这些现世的果报,不仅源于往昔的业因,更源于今生善心的力量。以佛法观点来改变自己(资料图)其次,我们还可以从无常的角度来化解家人之间的矛盾。如果仔细算一算,一生之中,家人相聚的时间能有多少?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大家要各忙各的事,相聚的机会其实并不多,还有太多的无常会随时侵袭。在这样短暂的相聚中,家人之间要彼此珍惜,不应执著于小小的矛盾,要尽量包容对方、结下善缘。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子女不孝顺父母、父母对子女不公、先生不关怀太太、太太不包容先生等现象,都是轮回中的常态,不必过于执著。关于家人之间的无常,密勒日巴尊者在《觉悟世间虚妄歌》中唱到:父在之时子不在,子在之时父已逝,二人纵聚亦无实,孺子我往修正法,赴马牙白岩禅修。母在之时子不在,游子归时母已逝,二人纵聚亦无实,孺子我往修正法,赴马牙白岩禅修。妹在之时兄不在,兄归家时妹飘零,二人纵聚亦无实,兄修有义之佛法,赴马牙白岩禅修。因此,如果遇到了不孝的子女,不要以世俗观点来看待,更没有必要过度执著,而应该以佛法观点来改变自己,遵从密勒日巴尊者的教导,把精力投入于真正有意义的佛法修行中。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佛学微信公众号。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waltergao]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佛教讲因缘,那么佛教认为世界产生的第一个因是什么呢? 佛说因果,因缘,第一因,第一缘在哪?
你正在浏览: & >
佛教讲因缘,那么佛教认为世界产生的第一个因是什么呢?
佛教讲因缘,那么佛教认为世界产生的第一个因是什么呢?
相关说明:
是否可以用现代人用的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呢 谢谢是认识不了还是我们不去认识我查了一下相关的说法
觉得应该是“空”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空不异色 色不异空
大家同意吗-------------------------------------我又查了一下网络 得到下面“让时间放纵”罗列的说法 大家怎么看谢谢这么多朋友的讨论 希望大家各有所获
“是诸法空相,而后长大开花,这也正是“多从一有”的理论根据。到目前为止,所以,无明业种不可能凭空而有,「生」和「有」的,……这「什麼从什麼」的本身。因此,则不能有,唯识论讲即万法唯识,经过灌溉施肥?从现有有资料看:那麼,生从有: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无明」何从 从「非理作意」,“一文施舍万文收”,而西方哲学则认为有一个开始,或像观世音菩萨那样的等觉菩萨在深度精神修行中破尽物质和意识等识心派生出来的一切之后才能认识到;但是在佛教看来:从「无明」.因此,这都是由一粒种籽而来.即使佛告诉他,八识唯心,一就是多,“多”就是有很多个,无明是从因缘产生的,蛋生鸡”的问题了,关于识心的属性:老死从生,他还是不能当下懂得什麼是「老死」。如果一定要说“有”:在一般人的观念里:从「生」,其道理和“一粒落土百粒收”是一样的、又轮回.「生」从何「有」 从「有」,所以一定有一个心把无明业因的带到今生来,一定有一个所托的因,结出一树累累的果实:“一外道故意问佛,但无明又是怎么产生的,故心定名务为“识心”,产生因缘是无明。譬如把一粒水果种籽埋到泥土里。有认为,即没有时间先后概念,“一”就是只有一个、凭空而住,佛教譬喻布施如播种.外道再问,本性是空的,就是缘起,不生不灭,在我们这个层面不能回答:老死从生:“一切皆因果 从空生於空
从法生於法 藉缘生烦恼
藉缘亦生业 藉缘亦生报
无一不有缘”《四宗要义讲记》论述说,甚至“多从一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关于它的描述是。不生不灭,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而当无明生起的一刻。没有“第一个”因缘,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心所藏的无明业种使你投胎又出生,除开佛,「非理作意」又是怎样来的呢 佛说,即是宇宙即时顿现的一刻。在佛教的世界观里:「行」从何有 答:「老死」从何来 答,一切讲物质的东西最后都要回归到心上来,多就是一。佛教的多从一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世界或宇宙是心物一如的。让时间放纵 说的并不矛盾。但无明不可能从虚空中凭空就有,因为第一个因缘也是也是因缘聚合而成.乃至问,只不过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就是说。所谓“性空”,也没有结束,这成了一个“鸡生蛋,我们应该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只有佛陀,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由此可知外道根本不了解佛说的缘起。东方哲学认为宇宙万物没有一个开始,是绝无一个外道能够如实地说及的”其实我们没法说下去,无明是你过去所造业因,那这个「因」我们称之为无明,就是说。大乘缘生论说。所谓“缘起”,识心是永恒存在的,乃至行从无明的十二缘起:你的意思我早就知道了;如果自性不空缘起空? 至少,不明实相造了善恶业累积下来。此世入胎之无明一定有因(如来藏第八识所藏往世业爱)
&quot。所以.佛经说,就条件本身来说。
古希腊人为什么主张世界有本原:
1,其中什么才是最初的条件呢。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各种条件的组合. “3,将由此带而来大雨称为水轮,有起点,世界上根本找不到所谓的第一因,经过一小劫的漫长时间,不存在第一因。当然不是某个众生的业力,否认世界有名为始基的本原、从缘起看世界
佛法正是从缘起的角度才主张世界上不存在第一因、染料纺织工人和机器以及裁缝等众多条件和合而成。而佛法从缘起的角度来,世界形成于众生的业力,是相互依赖的。基于这种经验型的思维,都不能成为衣服?是从有限的人生经验出发来判断的,然后又由水轮的力量使各种物质凝聚,再经十九个小劫。就我们每个人来说。再由旋风在空中转动而出现风起云涌的现象。佛经中将这种首先出现的旋风称为风轮,开始下起大雨,他们就以为世界的产生也有本原,佛法否认世界有开始;觉明空昧,也就没有开始的本原,并没有一个最初的条件。世界形成之后;?这也正说明。就以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来讲,世界的雏形开始显现,它是由棉纱,似乎都有一个起点,相待成摇,以上帝或真主作为创造世界的第一因。众生的共业在宇宙中产生旋风。风轮把空中的众多微尘旋刮在一起,几岁开始读书,缺少任何一种条件,在佛教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2,某年某月某日出生,几岁开始工作。所以说,认为世界是因缘的和合,云越聚越厚我又在网上看到两种说法,逐渐出现三界六道众生,故有风轮执持世界&quot,即为成劫,现摘引如下,而是所有众生的共业所感
第一因是无明虚妄分别。无明即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即是无明,一切皆从无明虚妄分别中生。无明灭,则一切有灭,就像太阳底下看不了电影一样。
&&楞严经&&上讲,当你躺在地上,仰望天空,看久了你的眼晴里就会隐隐约约出现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物质就是这样产生的.一切都是幻像.
佛教中关于世界的起源是不存在第一因的。因为时间的观念也是一种名相。
1、佛陀住世时,曾经有人问世界的起源是什么?这一类问题。佛陀的回答是:此是无记。佛陀对这一问题不做回答,主要原因是:佛陀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一个人中毒箭后,首要问题是拔掉箭救急,而不是去研究这个箭上的毒是什么,是谁涂抹的等问题。2、佛法是现实的,帮助人破除、断除痛苦和烦恼的。自己的痛苦和烦恼都不能够彻底断除,讨论这些问题是无益的,会远离佛法的根本。希望你不要对这些问题太执着。参考资料:《四阿含经》
海印放光 采纳率:72% 来自团队:知道-佛教 擅长: 宗教 为您推荐:其他类似问题2008-04-...~~~
迷信之所以迷信,就是愚弄人民,那么怎么样愚弄人民,首先就是在签文上作文章,......~~~
、解怨 、现世报应、讨债鬼、逆缘、念佛灭罪,马来西亚净宗学会拍的,很好看... ...~~~
1、缘生缘灭 佛法认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因缘成世界、因缘灭世界&。因此,佛教对...~~~
是神创世说,而佛教说,世界的形成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元素因缘和合成就世界...深十一亿二万逾缮那。问...~~~
佛教里说的因缘果,世间一切事都是有因必有果,...佛教认为,人们对于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灵的究竟本质.....~~~
因缘果报(1)什么是因缘果报 在佛法中有很多概念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如果搞不清楚一些基本的知识,那...~~~
知道多世界
知道...2007-0...~~~
大家都在讲愿力或缘,但我认为所谓的愿力和缘也是由因果律支配的。因为人... 佛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普贤共修 >
> 普贤讲堂 > 扎西持林普贤讲坛·2015 >
前生后世 因果不虚
视频加载中...
  主持人: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法王如意宝!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希阿荣博堪布仁波切!
  各位出家师父、在家道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上午,我们一起探讨了佛法中的人无我和法无我。虽然这些见地、理论非常殊胜,但并不能为初学者所理解,一旦误入断灭空见的歧途,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会与正法背道而驰。那样不用说是成佛,就连解脱也将遥遥无期了。平常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些人可能并不知道,济公法师其实还说了下面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入魔道。&
  也正因为此,上师仁波切一再告诫我们,想要比较容易、踏实地学佛,就一定要从最基本、最重要的因果入手。因为万法虽然无我,却能依缘显现,而这背后最重要的规则就是因果法则。所以,今天下午我们的讲坛主要是在空性的基础上,围绕因果来进行探讨。
  2012年秋天,有一位远在荷兰的年轻人度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生日。那一天,他参加了上师在德国举行的莲师灌顶。这位年轻人是在大学时通过因果法门渐渐趣入佛法的,随着闻思的深入,他慢慢地意识到以前所选择的&成功之道&未必能给自己带来一个圆满、全新的人生。所以在欧洲遇见上师仁波切的第二年,他就放弃了在荷兰取得硕士学位的机会来到了扎西持林,由上师剃度出家。
  他就是今天第三位要讲演的益西伦珠师。有道是:&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想益西师之所以对他的人生做出这样的选择,除了今生的机遇之外,一定也有他前世的因缘。他要为我们演讲的主题就是:前生后世,因果不虚。
  掌声欢迎益西师。
前生后世,因果不虚
益西伦珠法师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各位法师、道友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前生后世,因果不虚&。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命运由谁掌控?世界从何而来?这部分简单介绍了人类文明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以及佛教自宗的观点。
  第二部分,前生后世的存在。很多人不相信前生后世的存在,但对科学很有信心,所以这部分就从科学的角度来介绍前生后世存在的有力证据,以遣除人们对&前生后世是否存在&的疑虑。
  第三部分,介绍佛法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终极奥秘&&业因果的规律。
  一、命运由谁掌控?世界从何而来?
  不久前的4月25日下午2点11分,一场8.1级大地震横扫尼泊尔。顷刻之间,整个受灾地区化为一片废墟,八千多条原本鲜活的生命瞬间离开了这个世界&&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众生脆弱而无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到底是什么支配着人们千差万别的命运遭遇,塑造着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我们先来看看古往今来人类文明对这一问题的探索。
  历史上有些宗派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无因而生的,即不需要观待因缘自然而然就是这样。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假设现在有一位师兄胃痛,如果胃痛不需观待因缘,那就没有任何因素能干扰到这个现象继续存在,就像在没有摩擦力的情况下,运动的物体会继续运动下去一样,他的胃痛将一直持续,无法停止。但这与我们现量观察到的不相符。师兄胃痛是因为他吃了坏东西,由此&吃了坏东西&这个因缘而导致他胃痛;当他不再吃坏东西并服用了药物后,胃痛就消失了,因为此时胃痛的因缘已经没有了。由此可见,所谓&一切万法无因无故就能产生&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还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由一个万能的神或造物主创造出来的(在不同的宗教中对造物主有不同的称呼)。假如真是这样,为什么慈悲的造物主会创造出像地震这种惨绝人寰的灾难来惩罚他的子民呢?有人解释说,他们的神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惩罚那些造过罪的恶人。那么请问:这些&恶人&最初难道不是由造物主造出来的么?早知如此,当初为什么不直接造就一批&善人&,难道还会有次品?如果是这样的话,造物主还是万能的么?很显然这个观点也站不住脚。
  还有很多人都信奉命理学,根据一个人的某些信息,比如生辰八字、所属星座、面相、手相以及处所的风水来预测命运。但我们是否想过,又是什么原因在决定上面的这一切?为什么有人会出生在良辰吉日,有人生来就大富大贵,有人能遇到风水宝地?命理学无法解释。
  总而言之,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人的命运?古往今来引无数智者为之折腰的宇宙人生之谜,它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其实,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慈悲地揭示了这一真理: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无论众生各自的苦乐遭遇,还是山河大地、浩瀚宇宙的千变万化,所有一切都是由众生的业力所感召。正如《俱舍论》云:&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
  一般的世间理论均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有的适用于宏观世界,有的适用于微观世界,有的适用于某个地区,有的适用于某个社会发展阶段等等。业因果的规律是否也有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显然不是。因为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人物、情况下,业因果的规律都周遍成立,没有一丝一毫失灵的地方。但是业因果的全部规律只有佛陀才能彻见,迄今为止任何一位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都没有办法洞悉。
  有人会问:既然这是佛陀发现的,那因果规律是不是只跟佛教徒有关?并非如此,因果规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放眼世界,人们为了家庭、事业、孩子辛辛苦苦地工作生活,其中有一个共同目的在支撑着他们,即人人都希望获得快乐、远离痛苦。但是,如果不知道事物背后业因果的规律,往往会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我们辛辛苦苦地工作、劳碌,却于不知不觉间造了很多恶业,离安乐越来越远。
  讲到这里,也许很多人最大的疑惑就在于是否真有前生后世,他们会说&人死如灯灭&,哪里有前世的因和来世的果?
  二、前生后世的存在
  一提到前生后世,可能很多人都会立即否认,我想这大概和我们从小接触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有关。虽然没什么依据,但我们已习惯于直接把有关前后世、业因果的思想贴上&封建迷信&的标签,一概打入思想的&冷宫&。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意识由大脑产生,如果没有大脑肯定也不会有意识,意识依赖于大脑;人死后大脑都没了,哪还会有意识?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卡巴尼斯()认为:意识仅仅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大脑产生意识就像我们的肝脏分泌出胆汁一样。类似的观点也有不少,但几百年来,这种观点始终都没有找到真正有说服力的依据。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它的漏洞、缺陷也日益被人们发现。
  如果按照这种观点推论,没有大脑则肯定不会有意识,但事实证明,目前全球已经发现了几十位没有大脑的&无脑人&。其中一例是:美国弗吉尼亚州有一名叫安德森的男孩,他出生时就被医生诊断为有头无脑者。他的颅脑只是一个囊肿,而负责支配思维、协调肌肉运动的大脑部分完全没有形成,颅腔内全是积水。当时医学专家断定他顶多活几个星期就会死掉,而且他在有生之年肯定无法微笑。而现在,这个男孩已经安然活过了五年,他很喜欢看电视,看时还会发出&咯咯&的笑声,这与专家的预测完全相反。
  不仅是现在,就连古代也有无脑人的记录。仓央嘉措尊者曾在传记中提到,他在某户人家落脚时遇到了一个无头人。尊者感觉非常稀有,便询问他的家人,原来这个无头人几年前患了颈项病,后来头就断掉了。虽然没了头,但他脖子上还有两根管道。因为没有头不能说话,他饿的时候就用两手拍打自己的胸膛,告诉家人自己饿了,家人就把调好的糌粑汤沿着他脖子上的管道灌下去。那时这个无头人已活了三年。
  如果&大脑产生意识,意识依赖于大脑,无法单独存在&这个观点成立,那世界各地无脑人、无头人的案例又如何解释?事实上,全球已经有层出不穷的案例表明:意识(或心识)确实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比如艾默瑞大学的心脏科医生萨门(M.B.Sabom)抢救过的心脏病患者中,有一个病人在昏迷之后,感觉到自己的心识离开了身体,像羽毛一样飘到了天花板上。他向下俯视看到了自己的身体,还看到医生们正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治疗;还有一位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心识也离开了身体,还看到身边一台仪器上的金属指针在移动。病人苏醒之后,纷纷把自己的经历报告给萨门医生,有些连他们在昏迷时根本不可能看到的专业仪器的特别形状都描述得一清二楚。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据盖洛普1992年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仅美国一个国家就有一百三十多万人经历过濒死时心识离开身体;全美至少有八百万人以上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我们的意识仅仅是大脑活动的产物,那类似这种心识离开身体的现象又该如何解释?
  古往今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能直接忆起自己前世的人有成千上万,这些人不仅能忆起前世的财富、亲属、人生经历,甚至连前世的生活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他们回忆的内容经过科学验证后,基本都得到了确认。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史蒂文森&(Ian Stevenson)教授,曾深入调查过两千多个能够回忆起前世的案例,他还专门从其中挑选了二十个最具说服力的案例写成《二十个暗示转世的个案》一书。还有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家海伦&万巴赫(H.Wambach),也曾搜集过一千余个回忆前世的案例。
  让我们看一个典型案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死的一位英国军人,转生到印度新德里的一户人家。他出生时,身上还有前一世被枪弹打穿的伤痕。虽然生在印度,他却一点都不喜欢印度的生活,吃饭时经常显示出西方人的饮食习惯。由于他前世是军人,所以小时候特别喜欢穿军装,更稀有的是他虽然生在印度,却无师自通地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正是他前世的母语。此外,他还能把前世死亡的经过和在二战中的经历回忆得一清二楚。
  印度乌达布拉狄思省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慕纳&布拉沙德博士,在听到这个离奇的案例之后,前去进行了详细调查后得出结论:此事确属真实无谬,并将之公诸于世。
  除了直接忆起前世外,还有很多通过催眠回忆起前世的案例。据统计,现在全球有一百多万人通过催眠忆起了自己的前世。其中还有人著书立说,向世人宣告前生后世的存在。比如1955年,美国费城的一位医生对他的妻子进行了催眠,没想到他的妻子竟然用男人的声音说起了十七世纪的瑞典语,而且还能认出当时的瑞典文物!而在平时,他的妻子连现代的瑞典语和事物都一窍不通。
  在诸多证据确凿的事实面前,很多起初带有成见的科学家们也都纷纷改变了态度:台湾的医学专家陈胜英,在台大毕业后到美国田纳西大学深造。他本来认为根本没有前后世,所谓的轮回完全是迷信。但后来由于在美国通过长期对病人进行催眠治疗,亲眼目睹了能直接回忆起前世的诸多案例,现在他已不得不接受前生后世的存在。而且为了向世人宣告这一真相,他还专门撰写了很多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生命不死&&精神科医师的前世治疗报告》。
  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既然存在前世,为什么我不能回忆起来?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进入母胎后就被胎障遮蔽,从而忘记了前世的经历,只有少数拥有特殊业力和因缘的人才能保留部分记忆。实际上不要说前世,这一世能想起自己在母胎中经历的人又有多少?不要说在母胎中的经历,我们就连三四个月大时的经历也想不起来了。然而,这并不能证明我们没在母胎里待过、没有经历过婴儿时期。
  通过上述事实可以看出:所谓的大脑产生意识、意识依赖于大脑、没有前后世的观点,与诸多现实直接矛盾。
  究其原因可知,很多人只是因为看到了大脑与心识存在某些方面的关联:如大脑某组织部位受了伤,人就会丧失与该区域相关的思维能力,由此便唐突地得出&大脑产生了心识&这一结论。事实上,这个推论非常不严密,因为A事物能对B事物产生影响,并不意味着A产生了B。观察可知,能够对B发生作用、影响的因素太多了,而能够产生B的主因却只有一个。比如我作为一个人,能对我产生影响的事物非常多:当我在路上碰到一位师兄,他跟我说了几句话,接着我心里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对我的心就产生了影响;我到餐馆吃了一顿饭,厨师做的饭就对我的身体产生了影响等等。每天我们都会被外来的人事所影响,假如因为我吃了一位厨师做的饭而受到影响,于是就说他产生了我,那我岂不是要有很多个&厨师母亲&了吗?所以这个推理非常不严密。
  实际上,大脑和心识之间是能依与所依、能立与所立的关系。意思就是,心识需要通过大脑作为物质载体来发挥作用,就像Windows系统需要通过电脑才能运行一样;另一方面,大脑会对心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假如大脑某个部位损伤或坏死,心识的作用就会受到干扰和制约,从而导致人丧失了某些思考和活动能力。好比电脑的音响系统坏了放不出声音,表面看似是Windows软件的音频系统出了问题,其实是电脑硬件的音响出了问题,从而影响了声音播放。按照之前的逻辑,如果是大脑对意识造成影响便产生了意识,那就是电脑主机而非微软公司创造了Windows软件。如果这样说,比尔&盖茨肯定会跟硬件厂商打官司的。
  以上的分析证明了&大脑产生意识&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了解佛法的道友可能都知道:身体是心识的俱有缘,而前前的心识则是后后心识的近取因。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近取因和俱有缘。
  近取因决定了事物的本体,俱有缘决定了事物的差别。比如,树种是树的近取因,是决定这棵树的最根本因素;而其余如阳光、雨露等虽然也会对树的成长产生影响,如树的高矮、是否茂盛等,但这只是对树的差别性产生影响,故叫做俱有缘。同样的道理,心识的俱有缘是身体,身体只能对心识产生一些影响;而心识的近取因只能是前一个心识。
  下面请大家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这颗心跟外在的物质(如柱子、麦克风)和我们身体的物质(如指甲、头发、肌肉、细胞等)的本质差别是什么?最关键的差别就是,我们的心能听、能看、能想、能说,它是明清、有觉知的,有种种的苦乐感受和情绪变化,还会产生思想、观点。所有的这一切,物质的钢筋、水泥、木头、肌肉、细胞可能有吗?根本不可能。就是因为心识的不共特点,所以它的近取因只能是具有相同明清、觉知特点的前一个心识,绝不是外在的物质。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人类制造了电脑、手机等先进的机器,如果仅凭物质就能创造生命,那么电脑机器可以逐渐变成人脑吗?永远不可能!因为它的本质是一种机械运动,跟我们心的明清觉知性质完全不同。如同一匹马跑得再快也不可能变成一列火车,因为它们的本体不同;所以无论科技再发达、技术再先进,也不可能把物质变成心识,因为其本质不同。
  其实,有很多科学家也对&物质产生意识&&大脑产生意识&的说法进行了反驳。比如近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牛顿()曾说过:&人死了之后,有神识存在。&十八世纪的瑞典科学家阿曼纽&隋登堡认为:人的所谓断气仅仅是心识离开身体,并不代表意识永远死亡或断灭。因此,死亡的真实含义是:心识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在另一个载体上继续存在。
  专门研究心识离开身体这种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的雷蒙&穆迪博士(Raymond A.Moody),在他的著作《远方的光》中写道:&我相信人死了之后有&某种东西&继续存在。&此后,很多同行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进行了复核和验证,最终一致认定他的结论准确无谬。还有很多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纷纷驳斥所谓&大脑产生意识,没有前生后世存在&这一谬论。无论是诸多的事实案例,还是科学家们的理论研究,都有力地证明了前生后世的确存在!
  三、宇宙人生的终极奥秘:业因果的规律。
  没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之前,我们生生世世都要在轮回中流转,感受各自的苦乐遭遇。在这背后,一直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这一切,这就是众生各自的业力。
  &业&在梵语中是指&行为&。不仅是身体上粗大可见的行为,连我们所说的每句话,甚至包括心里的每个念头、想法都是一种行为。而这大大小小的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善的行为会带来快乐的结果,恶的行为会带来痛苦的结果。
  我们的心识中有一个部分叫做阿赖耶识,可以把个人从早到晚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所造的每一个业都完整无缺地记录下来。无论自己知不知道,我们每一个行为都会在阿赖耶识中留下印记。就像一粒种子埋进土壤,虽然暂时在土壤下面,但它却蕴藏着在将来开花结果的潜力,于是被称为&因&;而种子开花结果所需要的阳光、雨露等条件则被称为&缘&。因缘一旦聚合,果报一定会显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业、因、果。
  以上只是通过比喻的方式简单介绍了业因果,其实业因果的道理甚深微妙,不要说凡夫,就连圣者阿罗汉和登地菩萨都无法完全通达,只有智慧功德圆满的佛陀才能完全现见甚深微妙的因果律。
  有些师兄可能刚刚进入佛门,甚至有些还没有皈依,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了解与自身解脱利益息息相关的业因果规律?不必担心,慈悲的祖师大德们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为了帮助初学者学习,他们依据经论把业因果的道理总结归纳为四点:业决定、业未造不遇、业已造不失、业增长广大。其中的每一点都会令我们受益匪浅,认真学习后一定会对大家的人生产生极其重大的正面影响。
  下面首先来看业决定。
  1.业决定
  什么叫业决定?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人、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思想、性格以及家庭、工作、社会、自然环境,甚至整个宇宙,这一切唯一是由众生的业力所决定,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作者。
  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偶然,也没有所谓的运气,现在所感受的每一个安乐&&哪怕是在炎热的夏天喝了一杯饮料、吹来一丝凉风的安乐,也完全来自于我们以前所造的善业;而现在所感受的每一个不幸、痛苦、难受和纠结也全都是由往昔所造的恶业引起的。
  以六道总体而言:假如恶业成熟,众生就会下堕三恶道,即地狱、饿鬼、旁生;善业成熟的众生会投生在人道或天道。即使是同一道众生,由于往昔各自所造的业力差别,所感受的苦乐也不尽相同:比如现在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但根本找不到命运、苦乐、遭遇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为他们以前在因地时所造的业有差别。即使是同一个人,由于他往昔既造过善业,也造过恶业,这一世的遭遇也会苦乐交杂:假如恶业比较多,那这一世感受的痛苦就会比较多;反之,这一世感受到的快乐就会相对多一些。
  因此,轮回中的一切都是由业因果决定的,丝毫不差。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对人生做一些规划。上师曾说过:修行其实就是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获得安乐。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正确的方式:想要希求什么样的果报,只要把握住因就可以了。
  就像在代数中,想要得到什么样的Y值,取决于对应自变量X的值。同样在世间法上,如果我们希求庄严的相貌,就要好好修安忍;如果希求财富圆满,就要广修布施,好好供养上师三宝或布施贫苦众生;如果想要健康长寿,就要爱护其他生命,多多放生等等。
  不仅是世间圆满,出世间的成就也依赖于因果。在座的师兄里肯定有很多都是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而成就佛果的因就是在愿菩提心的摄持下,广修六度万行,圆满福慧二种资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因就是往生四因;很多人对密法很有信心,想要即生证悟大圆满,这也要把因做好才行,即好好修加行、积资净障,更重要的是增上对上师的信心,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才能证悟大圆满;再比如要生起菩提心,就要好好地观修四无量心;要生起出离心,就好好地思维四外前行&&总而言之,业因果是不虚的,丝毫都不会空耗。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天上不可能无缘无故掉下馅饼。
  因此,我们应当放下所有的侥幸和怀疑心,踏踏实实地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而因缘一旦具足,就算我们不希求果报,它也会自然产生;而倘若没有造作相应的因缘,即使再怎么强求,果报也不会产生。所以我们应当记住那句古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2.业未造不遇。
  简单来说,如果前前没有造一个业,后后就绝对不可能遇到它的果报。由此我们便可以放松下来,不必担心自己会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因为如果我们往昔没有伤害过任何一个众生,那无论走到哪里,即使有成千上万手持利刃的敌人也不可能伤得到我们;如果以前(不仅这一世,还有前世)从未对别人说过恶语、离间语、妄语,那何时何地都不可能有人说我们哪怕一句坏话;如果以前从未偷盗过别人的东西,即使晚上连门都不关也不会丢一分钱。
  有这样一个公案:明朝嘉靖年间,仪征县生意人金某经营着一家当铺。有一段时间,镇上来了群盗贼将富人们洗劫一空,唯独金某的当铺平安无事。当地官员非常纳闷,于是便怀疑金某和盗贼有所串通。盗贼被捕后,官府询问他们与金某是否同流合污,盗贼们说:&不是我们不去偷他,而是偷了几次都没成功,每次都发现他屋顶上有金甲神守卫,根本不敢动手。&官员不太相信,找来金某的邻居询问,发现确实是事出有因:平时镇上其他商人做生意都缺斤少两,只有金某是出入公平;而且他还为了贫穷的人专门在冬天免去寒衣,夏天免去暑衣的利息,年年如此。官员恍然大悟,便对金某赞赏有加。
  从因上看:其他商人欺诳顾客、缺斤少两,造了偷盗的业,即欺诳不予取的业;而金某不仅出入公平,丝毫没造偷盗的业,还布施穷人广造善业。后来镇上来了盗贼,其他富人全部被抢劫,这是他们所造恶业的果报成熟了;而金某没有造这样的恶业,所以盗贼去偷时,显现上有金甲神在守卫着,结果只有他家平安无事。也许金某没有其他商人的精明算计,但业因果的天平是最精确的,不会偏袒任何人,宽厚善良的金某正是凭着他所积累的福报才感召到这样的结果。
  如前所说,业因果未造不遇,没有造业就绝不会感果。反过来,我们现在感得了某种遭遇,说明以前肯定造过这样的业因。知道这个道理后,当我们遇到逆境和不如意时,没必要再去怨天尤人,认为都是别人导致自己受到了损失。
  其实,我们一直都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古人有句话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不如意或所求不得时,我们应向自身找问题。这样自省:是以前造的恶业成熟,才感召了如今的恶果;若是以前没有积累相应的福报,那再怎么求也求不到。接下来应该生起惭愧心,好好忏悔自己的业障,积德行善、立足当下,未来才可能是一片光明。即使暂时处于顺境,一切春风得意比别人都好,也没必要心生傲慢,而要意识到这只是自己往昔所造的些许善业成熟了而已,没什么可骄傲的。假如不居安思危继续积德行善,一旦福报享尽,等待我们的就是往昔所造的无量恶业现前,那时再想改变就很难了。
  大家现在有福报能拥有暇满人身,还能来到扎西持林圣地,应该珍惜当下的福报。以福培福才能得到幸福安乐,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3. 业已造不失。
  我们所造的业会被完整无缺地记载到阿赖耶识中。一旦记载下来,无论经过多长时间,只要没有强大的外力干扰,业永远都不会自动消失,等到因缘成熟时一定会成熟果报,这就叫业已造不失。下面来看释迦牟尼佛时代的一个案例。
  佛陀成道后,舍卫城的琉璃王带领他的军队来攻打释迦族人。当时释迦牟尼佛也希望能解救自己的族人,显现上几番阻止却都没成功。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有点看不过去,特别想解救释迦族人,因此向佛祈请,希望以神通力来救助他们。然而佛陀告诉他:虽然你有神通,但众生的业力是无法改变的。目犍连尊者不甘心,以神通力把五百释迦族人放在自己吃饭的钵里,再举到天上。等到战争结束,目犍连尊者高兴地和佛陀说:我已经保护了五百个释迦族的人,请佛陀您看。结果往钵里一看,五百个释迦族人已全部变成血水。于是众弟子向佛陀祈请,询问其背后的因缘。
  原来,往昔释迦族人曾是一群渔夫,每天以捕鱼为生,杀害了很多鱼类。有一天他们捕到了两条大鱼,将它们系在了柱子上。这两条大鱼辗转翻跳,特别痛苦,当时它们就发愿:现在这些渔夫无故杀死我们,愿将来我们也要无故杀死他们。以此业力成熟,那两条发了恶愿的大鱼转生为琉璃王和他的大臣渔夫所杀的其他鱼类则转生为他们的军人。当时释迦牟尼佛投生为一个渔夫的小孩,他看到两条大鱼跳来跳去感到很滑稽,发出了笑声。以此业力,即便佛陀已经成佛,还是要感受头痛的果报;假如他现在没有成佛,以此业力也会被杀。
  由此可见,即使很久以前造下的业,也不会无缘无故失坏。一旦业力成熟定然会显现果报,就算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和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也没有丝毫改变的余地。
  其实,每个人都会习惯性地保护自我。在遭遇不幸之前,我们会侥幸地认为不幸是属于别人的,不会落到自己身上,这实际上是自欺欺人和自我安慰。每个人都处于无边的业海之中,无始以来因为贪嗔痴造下了无量无边的业,在轮回中一直流转到现在。这些罪业就像一颗颗炸弹,当下就深埋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等待引爆的时机。而当因缘一旦成熟,果报就会显现,这些罪业随时都有可能把我们炸得粉身碎骨。
  这样有人又会说:佛教是宿命论,看来只能等待命运的安排、业力的成熟了。其实并非如此,业因果毕竟是因缘造就的有为法,而既然是有为法就可以改变。怎样改变?只要积聚与之相违的因缘、力量就可以。虽然造了很多恶业,但我们可以依止四种对治力进行忏悔,将未来会显现的果报逐渐减轻;而忏悔的力量如果够强,便可以完全清净罪业。即使果报成熟,如果我们能够随缘顺受,知道这都是自己往昔的业力所感召的,然后在还能承受之时积极地忏悔业障、行持善法,这样慢慢地果报就会消失,终究会苦尽甘来。
  一方面,我们现在面对、经历的一切遭遇都是业力显现;另一方面,当下的每一个身语意其实都是改变的缘起和契机。如果不修行并通过忏悔改变缘起,还是一如既往地重复以前的行为和习惯,以贪嗔痴来造作伤害自他的恶业,那也可以说命运是注定的,是自己不愿去改变。因此,命运定与不定真正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历史上有个非常著名的公案:明朝的袁了凡先生早年遇到一位高人,把他一生的命运算得一清二楚,比如在哪年参加考试、考中第几名,哪年能当上县令等等都预测了出来,而且后来全都一一应验。于是袁了凡便觉得,既然一切都已命中注定,那就只能等待着命运的安排了此残生了。后来,由于往昔福报因缘的显现,他遇到了云谷禅师。禅师告诉他&命自我立,福自我求&,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袁了凡听后非常开心,发愿一定要改命,不再做命运的奴隶。他深刻地反省自己,精进断恶修善,后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他的命运果然发生了改变,本来高人算他命中没有儿子和功名,而且寿命非常短,但后来他却得了儿子、考中了进士,而且还延寿二十一年。
  可以看到,只要足够精进勇猛、坚持不懈,在即生中命运就会发生如此重大的改变。其实不仅是世俗的命运,只要发心恳切、踏踏实实地依教奉行并精进实修,转凡成圣、即生成佛也都有可能。就像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米拉日巴尊者,他前半生以强烈的嗔恨心杀害了很多人,但后来他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悔恨心,依止了玛尔巴上师。经过长期苦行,精进修行正法,尊者最终不仅清净了往昔所有的恶业,而且还即生成就了佛果。因此,佛法不是宿命论,而是最根本、究竟、彻底的改变命运之法!它可以使人从凡夫转变为佛陀。
  以上介绍了业已造不失的道理,并且遣除了一些宿命论的疑惑。
  还有人会问: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为什么有些人一直造恶却活得很潇洒,而善良之人一生行善却命运多舛?这是因为造业和感果之间需要一段时间。好比我们今天播下了种子,不能奢望明天就得到收获;而当果树的主人在享用美味果实时,我们也不会去质疑他:这两天没看到你种树,为什么你现在却有果子吃?因为我们知道他之前已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理,我们看到造作恶业的人在享福,那是因为他以前布施的善业成熟了,目前在享受前世的善果;当未来福报耗尽后,他也一定会承担现在造恶的果报。同样的道理,善良的人受苦是在承受以前造下的恶果。像这样,如果我们不能了知前后的因果相续,片面地单拿出其中一段来看,肯定会觉得很迷惑。
  4.业增长广大。
  业并非静止不变,在我们的心相续中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每分每秒都在增长。因此,即使非常微小的善恶业经过不断增长,最终的果报也会变得非常巨大:比如在佛前供一朵花、一杯水,其果报成熟时就会产生极其广大的善果;反之,即使造了很微小的恶业,未来也会因此而感受不可思议的痛苦。
  比如我们去餐馆吃饭点了一盘虾。假如其中有二十只虾,在一顿饭的时间里我们就伤害了二十条生命。在经典中佛陀曾说:杀害一个有情的性命,要以五百世的代价去偿还。那么杀一只虾,就要五百世投生为虾被别人宰杀;二十只就要偿还一万多世。仅这一顿饭功夫,还不算桌上其它众生的生命,我们就把一万世的命运全部塑造好了。
  因为业是增长广大的,如果我们不谨言慎行、仔细取舍因果就会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有一个公案:曾经有个人非常贫穷,一次他听说城里有人在举行婚礼,就想去凑凑热闹。因为家里很穷,就只带了一把豌豆准备向新娘抛撒。没想到路上遇到了佛陀,看到佛陀庄严的身相后,对佛陀产生了很大的信心,于是随手就把豌豆欢喜地供养给了佛陀。其中有四粒豌豆落到了佛陀的钵中,有两粒接触到了佛陀的胸口。后来,仅以四粒豆落到佛陀钵中的异熟果报,他转生为南瞻部洲的转轮王,统治了四大部洲八万年;两粒豆接触到佛陀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报是成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另一粒的果报是在三十三天与帝释天平起平坐、执掌王政。
  可以看出:这个穷人没什么好供品,只有一把豌豆,而且原本是要撒给新娘的,只不过偶遇佛陀后临时改了主意,因此他的发心其实也不强。但仅以此微小的善业却获得了享受帝王、天王的福报,令无数人羡慕不已。估计很多人奋斗终生的成果连他的亿万分之一也达不到。
  由此可见,依靠佛法僧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以三宝作为殊胜对境来行持善法可获得无量的福报;反之如果我们造了恶业,欠下了业因果&账&,这个&高利贷&是很难还清的。
  从前有位年轻的比丘看到一位老比丘过河的样子非常滑稽可笑,便随口说了一句:你刚才过河的样子真像一只猴子。仅仅因为这一句话,后来他五百世变为猴子,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其实,我们的命运正在被当下的身语意所塑造着。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使非常微小的善业,我们也应当尽心尽力去成办;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恶业,我们也要尽心尽力去断除。
  如果因为烦恼、业力现前一不小心造下了恶业,也要立即忏悔。因为业一直在不断增长,如果不及时忏悔,就会越来越难以对治,最终果报成熟时,一定会带来不可思议的痛苦。
  前面简要介绍了业因果的四个道理。业因果的力量不可思议,为了自己和他人今生来世的安乐,大家一定要生起断恶修善的定解。善业和恶业的标准是什么?上师在著作中说:从长远来看,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乐的结果和行为叫善业;反之就是恶业。
  业因果的规律甚深微妙。比如,世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会给自他带来伤害,但如果医学专家不通过研究并把结论公布于众,我们可能就会一直蒙在鼓里。即使是如此粗大浅显的因果关系我们都很难判断,更不用说内在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所带来的后果了。而大慈大悲的佛陀正是因为怜悯众生,不愿再看到我们因为愚痴、不知道取舍善恶而感受痛苦,才开示了十种善不善业,以此教导众生断恶修善。其中十种恶业分别是身体的三种:杀生、偷盗、邪淫;语的四种: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意的三种:贪心、害心和邪见。
  十善业就是在断除十恶业的基础上,行持与之相反的善法:比如要断除杀生,就要爱护生命、多放生;要断除恶语,就要多说柔和语、悦耳语,不要让别人心生不悦等等。具体内容和相应果报在《普贤上师言教》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非常详细的介绍,由于时间关系在此不做详述。
  可能有人会说:&十善业道、断恶修善应当只适合初学者,是获得人天果报的法门吧?发了菩提心、寻求无上菩提的大乘行者应该不太需要。&佛经中曾说,无论是世间的人天圆满还是出世间的三种菩提(声闻、缘觉和佛陀),都要以十善业道作为根本依处;如果有人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寻求无上菩提的人,而其一生连一种善业道都不能好好行持,那他其实是在诸佛面前欺诳众生,最终一定会堕入恶趣。
  佛陀以如此严厉的语气来呵斥其实大有深意,目的是告诉我们不要眼高手低,应该踏踏实实从十善业道入手,好好调伏当下的身语意和自相续。只有坚持不懈地断恶修善,这样修行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强大,通过一分一分地深入实修,最终才能成就佛果。
  我们的日常行为要以十善为标准进行取舍。需要注意的是,智悲光尊者曾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一件事是善是恶、功德的大小并非以外在形象来判断。无论是供养还是做事,完全都是在心上安立的:如果是善的发心,所作的一切都会是善法;反之在贪嗔痴的烦恼驱使下,所做的一切肯定都是恶业,就如同一颗有毒的树种会结出毒果一样。
  所以,我们应当经常反观自己,好好地行持善法:比如来到扎西持林磕头、绕山、供养、替僧众做事,一切行为的关键就在于内心。多观察自己是以虔诚的信心、善良利他的心来做事,还是以傲慢、竞争心在做事?如果行持善法过程中夹杂着贪嗔痴烦恼,即使表面上善法再大,其功德却不见得有多少;反之以菩提心的摄持,哪怕只是做了一点小事,比如帮助新来的师兄提行李或帮厨,其功德也无量无边。
  上师在著作中介绍过一个贫女供灯的公案:有个女乞丐特别想供养佛陀和僧团,乞讨了一整天只得到了一枚钱币,她就准备去买灯油来供养三宝。到了灯油店却发现,这连买一盏灯的油都不够,油商出于怜悯心给了她一点油。她得到灯油后,非常欢喜地去供灯并发了愿:除了这盏灯我一无所有,但愿以此功德成就无上菩提,并能遣除一切众生心中的黑暗,令他们成佛。她发了非常殊胜的菩提心大愿后便欢喜地离去了。当天是由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负责照看灯火。后来他发现其它的灯都灭了,但女乞丐供的这盏灯却一直亮着,甚至连灯芯都是新的。尊者施展了各种神通都无法熄灭这盏灯,感到特别奇怪便询问佛陀,释尊回答说:你是熄灭不了这盏灯的,因为它是由发了殊胜菩提心的人,为一切众生而点燃的,纵使是世界上的全部海水也无法浇熄它。这就是菩提心的力量。后来佛陀还亲自给女乞丐授记,将来她一定会成佛,号灯光佛。
  仅是给佛陀供养了一盏灯便能以此因缘成就佛果,这多么令人向往!女乞丐显现上甚至连加行也没修,也没磕十万个大头,但佛陀却授记她未来成佛,这就是因为她的心力太广大!虽然供的仅是一盏灯,但那是她所有的财产,她把一切都托付给了三宝,这个心力强不强大?另一方面,虽然她是那样的窘迫,但当她看到达官显贵供养佛陀各种珍宝时,却没有丝毫的嫉妒心。换做是我们,多多少少也会想:我连供养佛陀的东西都没有,他们凭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福报?而她不仅没有这种嫉妒心,还想到了所有众生,把资产全部供养出去只是希望帮助一切众生成就佛果。正是这样强大的心力才使她仅供了一盏灯就直接得到了佛陀的授记。由此可见,修行最根本的就是在心力上下功夫,修好我们的心。
  很多人当时以佛陀为殊胜的福田积累了无量福报,为自己生生世世的安乐奠定了基础。有人会说我们身处末法时代佛陀已经涅槃了,我们又如何像他们那样迅速有效地积累福报呢?
  虽然佛陀已经涅槃,我们处于末法时代,但还有人执持佛陀的智慧明灯,在无尽的黑暗中为我们照亮前路&&这就是上师。在金刚乘的观点中,上师是三世一切诸佛的总集。过去已经出世了无量诸佛,但由于我们业惑烦恼太过深重,他们都没能将我们度化。而现在上师亲自为我们传法、灌顶,手把手带我们走向解脱之路。从这个角度看,师恩大于佛恩,也正因为此,供养上师比供养一切诸佛的功德更大。
  《智慧殊胜续》有这样一个教言:仅对为我们灌顶、讲解续部、给予窍诀的金刚上师,哪怕一个毛孔涂抺一滴油的功德,也远胜于供养贤劫千佛的功德。
  作为密乘弟子,如果能以清净的信心供养上师,发心参与到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中,这样哪怕做一点点事情,能依教奉行令上师欢喜,就可以迅速地积累无量福报。不仅如此,在此过程中我们还会与上师的心越来越相应、越来越近,最终与上师的智慧心无二无别。
  最后,祈愿在座的各位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都能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早日回归本自清净的自性!阿弥陀佛!
下一篇文章慧智法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讲佛法因果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