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德国路德会深圳基督教堂堂哪些地方最好玩

哈尔滨的16座寺庙老教堂
我的图书馆
哈尔滨的16座寺庙老教堂
哈尔滨老人也说不清的16座寺庙老教堂& 新晚报官微二十世纪初叶,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和城市规模的拓展,哈尔滨一度吸纳了大量的外国侨民。据《哈尔滨市志·人口志》记载,1922年,俄罗斯、波兰、德国、英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的侨民及无国籍人口数量占哈尔滨人口总数的51.69%。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为各类宗教的传入提供了基础。历史上的哈尔滨,宗教种类之多,教堂寺庙之繁,在中国的城市中实属鲜见。现今留存下来的宗教建筑,不仅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城市景观,也是开放包容的历史见证。1.圣尼古拉大教堂:亦称“中央寺院”,俗称“喇嘛台”。这是一座典型的井干式木结构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特色。教堂的选址十分考究,它位于南岗区大直街与车站街(今红军街)相交十字路口处,形成一个以教堂为中心的圆型广场,是规划中的哈尔滨城市“原点”。它的设计也是精心筹划,经过在圣彼得堡组织的设计竞赛,最终选定俄国教会著名建筑师波德列夫斯基的方案。圣尼古拉大教堂于日奠基,1900年12月竣工,12月5日对外开放。周围相继建有莫斯科商场(今省博物馆)、秋林俱乐部、新哈尔滨旅馆(今国际饭店)。沿大直街方向延伸,东有秋林公司,西有中东铁路管理局大楼(今哈尔滨铁路局大楼)。沿车站街顺坡而下,是著名的哈尔滨火车站。由于它位于全城的最高点上,教堂广场自然成为城市的中心。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教堂于1966年“文革”期间被彻底拆毁。2.圣伊维尔教堂:圣伊维尔教堂是一座砖石结构建筑。它是由俄国建筑师德尼索夫设计,于1907年建于道里区的军官街上(今霁虹街工厂胡同)。教堂的平面采用希腊十字样式,其主要特征反映在优美的烛光穹顶(俗称“洋葱头”)。这座教堂“文革”中被严重损毁,亟待修复。3.&圣母帡幪教堂:该教堂原称圣母守护教堂,1902年迁至东大直街与鞍山街交口处俄国人旧墓地(俗称毛子坟),是一座墓地教堂。其最初为一座石结构祈祷所,1922年由中东铁路局出资,在乌克兰俱乐部新建了一座较大规模的木结构教堂。1930年,中东铁路局再度出资,采用俄国著名建筑师日丹诺夫的大学毕业设计图纸,效仿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艺术风格,在原有基础上重新修建了如今这座圣母帡幪教堂。由于教堂一度由乌克兰人守护,故又称作乌克兰教堂。教堂为拜占庭风格,,建筑艺术水平之高令人惊叹。如今,圣母帡幪教堂是哈尔滨市唯一一座开展东正教活动的教堂。&4.圣索菲亚教堂:在现存的东正教堂中,圣索菲亚教堂是目前哈尔滨乃至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拜占庭式建筑。这座教堂原是一座随军教堂,于1907年迁至道里区水道街(今透笼街88号),1923年重建,由俄国建筑师奥斯科尔科夫主持修建,历时9年,于1932年正式投入使用。如今,这座教堂经过全面修缮,作为城市建筑艺术馆,向广大游人开放,并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哈尔滨重要的旅游景点。5.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也称圣母无染教堂,旧址位于马家沟教堂街(今南岗区士课街47号)。原为公主岭俄军随军教堂,日俄战争后迁至懒汉屯,不久又迁至当时的阿列克谢耶夫村(东香坊)。1912年迁至马家沟,为木结构教堂,教堂街由此得名。1935年在木结构教堂旁建成现存这座砖石结构新教堂,一度形成两堂并立又浑然一体的特殊格局。砖石教堂由俄国建筑师斯米尔诺夫设计,系巴洛克式风格建筑。“文革”期间此教堂遭到损坏。1980年,市政府将其改建修葺。同年12月25日,更名为“哈尔滨天主教堂”。现为黑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哈尔滨市天主教爱国会和黑龙江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所在地。&6.耶稣圣心教堂:这是目前黑龙江省最大的天主教堂。始建于1906年,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11号。原为南岗区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也称波兰天主堂。教堂的建造是为满足中东铁路的波兰天主教信众需求,最初由波兰侨民捐资修建,隔年建成,是当时市内唯一一座有暖气的教堂。1959年,黑龙江省天主教代表会议决定将省内几个教区合并成立一个教区,耶稣圣心教堂被定为主教座堂。2004年,在原址重建了新教堂。该教堂在建筑形式处理上,采用西欧天主教堂常用的哥特式风格。建筑平面是典型的巴西利卡样式,在教堂的正立面设有钟楼,中厅两侧在飞扶壁的上部接10个尖券,与钟楼一起构成这座教堂特殊的外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7.呼兰天主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戴治逵主持修建,位于呼兰区东大街路北。是东北三省现存最大的一座双塔形罗马天主教堂,属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风格,因其外观与法国巴黎圣母院相似,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圣母院”。2003年1月,当地政府对天主教堂进行修缮,并辟建两万余平方米的文化公园。如今,这里成为市民健身娱乐的一个重要场所。8.尼埃拉依教堂:原为德国侨民的路德会教堂。1901年,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教会委派扎耶夫来哈尔滨建立外侨基督会,这是哈尔滨第一座基督教教会。建立初始,德国外来侨民中的基督信众也参与其中。1914年,随着教会的壮大,由德国人提出修建一座自己的基督教堂,中东铁路的建设者和民间信众纷纷捐款捐物,最终在1916年动工修建了这座教堂。尼埃拉依教堂位于东大直街252号,其西侧毗邻东正教圣母帡幪教堂,又与天主教耶稣圣心教堂隔街相望,大直街两侧,三座不同教派的精美教堂和谐共处。该教堂由建筑师弗奥罗布设计,这是一座充满北欧风情、简约自然的哥特式建筑。教堂如今作为哈尔滨基督教会,已成为哈尔滨基督教信众活动的重要场所。&9. 道外清真寺:原称清真东寺,位于道外区阿拉伯广场。这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座具有阿拉伯特色的清真寺,也是东北三省最大的清真寺,在全国清真寺中也有很高地位。它始建于1897年,当时仅有5间草房,1935年开始大规模重建而成现今的规模。这座建筑既有优美的形体,又有精致的细部,称得上是哈尔滨近代宗教建筑中的杰作。每当穆斯林的三个重大的宗教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都会有上万信众在此聚集活动。每年还接待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数以万计穆斯林朋友,是我省重要的宗教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区。10.道里清真寺(又名土耳其清真寺、鞑靼清真寺):土耳其的建筑样式在伊斯兰世界中独具匠心。历史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都城,曾延续千年之久。因此,土耳其的建筑既传承了阿拉伯的风采,又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新颖而独特的建筑形式。道里清真寺位于道里区通江街108号,始建于1901年,于1922年重建。这是一座以来自土耳其和俄罗斯鞑靼穆斯林为主建造的清真寺。由俄国著名建筑师日丹诺夫设计,为砖石结构。11.阿城清真寺:旧称阿城礼拜寺,是全国百座著名清真寺之一,位于阿城区西侧,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也是哈尔滨地区最早的伊斯兰清真寺。当年仅有平房数间。嘉庆七年(18O2年),由管寺乡老杨华先出面,耗白银300余两以满人名义购置两块地产:一块用于建寺;另一块则作为回族公墓。至咸丰年间,清真寺竣工。同治五年(1866年),农民义军攻陷阿城,清真寺部分建筑毁于兵乱。同治十二年(1873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历经清嘉庆、道光、咸丰三朝而建成的宏伟建筑群。光绪十六年(1890年)于旧址重建清真寺,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竣工。200余年几经修葺,成为哈尔滨地区保护最好的古建筑。12.犹太老会堂:哈尔滨犹太老会堂始建于1907年,1909年竣工,建成后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大规模犹太会堂,位于道里区炮队街(今通江街58号)。当时,东北地区的犹太教信众几乎都到此进行礼拜,因此又称“总会堂”。1931年一场大火,将会堂焚烧殆尽,同年重建,但形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犹太老会堂是一个将犹太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教堂建筑。二战后,随着犹太侨民逐渐迁出哈尔滨,犹太新老会堂也相继关闭。日,市政府对犹太老会堂修缮性改造。如今,改造后的犹太老会堂作为音乐厅,其历史文化风貌以另一种形式在继续传承。&13.犹太新会堂:犹太新会堂位于道里区斜纹大街(今经纬街162号),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教堂。相对已有的通江街犹太老会堂,这座于1918年奠基的犹太会堂被称为新会堂。犹太新会堂是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列维金设计的。建成后的犹太新会堂面积比老会堂增大了两倍,成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2004年市政府启动犹太新会堂修缮及周边整治工程,现在馆内陈列有“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用大量图片和雕塑模拟生活场景,展示着二十世纪上半叶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生活状况。&14.极乐寺:哈尔滨极乐寺是东北三省的四大著名佛教寺院之一,与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齐名。该寺于1924年秋落成,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9号。极乐寺由首任方丈、高僧倓虚法师主持修建。整座寺院分两期完成。其中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是建寺初期建成的。藏经楼、七级浮屠塔和圆寂比丘普同塔是1939年由第二任方丈如光法师主持修建的。极乐寺山门的寺匾是清末状元南通张謇所书。今天的极乐寺历经九十余年风雨沧桑,仍庄严恢宏。&15.华严寺:华严寺位于南岗区比乐街63号,始建于1920年,1929年续建,1937年竣工,为尼众寺院。“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宗教部门收回,1996年重新修复并恢复宗教活动。华严寺建寺时间比极乐寺还早,依据佛教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华严寺在经历了多次历史磨难后,如今仅剩下天王殿、华藏世界两座大殿,但整座寺院宏伟依然。16.哈尔滨文庙:哈尔滨文庙又称孔庙,位于南岗区文庙街25号,坐落于现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文庙始建于1926年,建成于1929年。由张学良题写碑记。哈尔滨文庙是我国现存最后一座建成的、规制完备的孔庙,也是黑龙江省境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仿古建筑群。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而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均为九开间,哈尔滨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十一开间,规制等级堪称全国之最,可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相媲美。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文庙先后用作哈尔滨医专、医科大学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图书馆,省军区仓库;1998年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文庙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哈尔滨曾经拥有众多可观的宗教建筑,但由于世事变迁,一度疏于保护,其中一些已损毁消失,有的虽经翻修改建,原始样貌也难以再现。于今为数不多的宗教建筑遗存,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凝聚着社会的记忆,弥足珍贵。珍重并保护好这些历史文物,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来源:哈尔滨日报作者:王梓&&张戈黑龙江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馆藏&1160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哈尔滨教堂
我的图书馆
哈尔滨教堂
哈尔滨物语---哈尔滨教堂的钟声响起。。。。
&&&&&&&&&&&&&&&&&&&&&&&&&&
&&哈尔滨是一座因中东铁路而兴起的移民城市。在城市的早期,有大量的欧洲移民生活在这座新兴的城市中,这些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流亡者们,强烈需要有一种精神寄托来排遣心中的孤独和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于是他们便按照家乡的建筑风格在哈尔滨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上个世纪初,哈尔滨的各种风格的教堂最多的时候曾经达到了70多座。所以当年哈尔滨除了有“东方小巴黎”和“东方莫斯科外”的美誉外,还多了一个“教堂之国“的别名。据说当时每到敲钟的时候,全城的大小教堂的钟声便一齐敲响,雄浑的钟声飘出教堂的穹顶,回荡在哈尔滨的上空,传播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行走在街道上的外国侨民听到钟声敲响,便纷纷停下脚步,面向教堂的方向,默默地在胸前划着十字。。。。这“来自天堂”的钟声使当时的哈尔滨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
法国作家雨果在《向拆房者宣战》一文中曾经写到:“在每一栋建筑物上都有两种东西:它的功能和它的美。其功能属于他的主人,而它的美则属于全世界。”当年哈尔滨众多的教堂给哈尔滨带来了浓郁的异域风情,同时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后来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当年哈尔滨最大的几座教堂中,圣尼古拉中央大教堂(哈尔滨最大的教堂),圣母领抱大教堂(哈尔滨最美的教堂),圣伊维尔卡雅教堂等都在文革中被毁掉。今天只有圣索菲亚教堂在浩劫中被幸运地保留了下来,被重新修饰一新,变成了哈尔滨城市建筑博物馆。虽然圣索菲亚教堂已经失去作为东正教堂的功能,但它却保留了拜占庭建筑的美,今天作为表现哈尔滨这座充满欧陆风情的城市一个最广为人知的名片,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
2. 乌克兰教堂
在哈尔滨东大直街上,在一个方圆不超过五十米的地域内。座落着三座风格迂回,分别属于不同宗教的三座教堂,他们构成了当地一个非常独特的景观。这三座教堂分别是乌克兰教堂,德国路德会基督教堂。波兰圣心天主教堂。这三座教堂今天仍然行使着宗教的功能。只是失去了往日那种热闹的景象。乌克兰教堂又称圣母守护教堂,1930年由俄罗斯著名设计师设计,仿照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艺术风格建造而成。为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由于教堂有曾经由乌克兰人看守。所以又被称为乌克兰教堂。历史上有众多的哈尔滨乌克兰侨民死后被埋葬在教堂的附近。
3.乌克兰教堂
4.乌克兰教堂
5.乌克兰教堂附近的乌克兰侨民墓地
6..乌克兰教堂
7.乌克兰教堂
8.乌克兰教堂前的广场
德国路德会基督教堂是由当年居住在哈尔滨的德国侨民出资兴建,属于典型的德国哥特式建筑。建筑风格朴实明快,很少雕饰。在哈尔滨众多的基督教堂被毁后。现在这座教堂成为了哈尔滨最大的基督教堂。
9.德国路德会基督教堂
大直街对面的波兰天主堂则是在哈尔滨的波兰侨民修建而成,属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后来在动荡中哥特式尖塔和各种雕饰被拆除,只留下了建筑主体。后被当成一座中学的校舍,近年政府重新修缮了这座教堂,又加修了两座尖塔。
10.波兰天主堂
圣列克谢耶夫教堂是日俄战争时期的产物,1907年随调防的俄军从公主岭迁来哈尔滨。日落成,圣列克谢耶夫教堂是多种建筑风格的混合体。正门上方的钟楼上,冠以小穹顶的帐篷顶,在主体建筑上部设计了一个洋葱头顶,前呼后应。整个建筑带给人的是韵律的美,造型的美,色彩的美。
11.圣列克谢耶夫教堂
12.圣列克谢耶夫教堂
13.圣列克谢耶夫教堂
14.&圣列克谢耶夫教堂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教堂艺术的杰出代表。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教堂为俄罗斯式拜占庭式建筑的典范。俄罗斯人根据北方气候严寒,经常下雪的特点。把拜占庭式建筑的穹顶该为洋葱头和尖式帐篷顶,以免积雪停留在穹顶上。圣索菲亚教堂建于1923,历时九年,这座气势恢宏的教堂才建造完成。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是一座在文革中幸免于难的教堂。当时红卫兵组织已经制定好详细的拆除教堂的计划,无奈当时教堂的周围有一些居民住宅楼。倒塌的教堂会危及居民楼的安全。所以不得不放弃了拆除的计划。这座饱经沧桑的教堂才被保留下来。
15.圣索菲亚教堂
16.圣索菲亚教堂
17.圣索菲亚教堂
18.圣索菲亚教堂
19..圣索菲亚教堂内部
20.圣索菲亚教堂内部的壁画
21.圣索菲亚教堂内部具有后期拜占庭风格的镶嵌画
馆藏&27041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哈尔滨景点
德国路德会基督教堂
路德会教堂是德国侨民在哈尔滨建造的2所教堂之一(另一座是位于南岗雨阳街的路德教堂),也是当年哈尔滨规模最大的一座侨民基督教堂。现为哈尔滨主要的基督教堂之一,名为南岗礼拜堂。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建筑式样简洁明快,少用雕饰,只以尖拱和倾斜的屋顶强调其高度,而暗红的加厚墙壁与翠绿的屋顶则构成鲜明的色差。
乘6、10、13、14、31、33、55、73、74、104、115路等公交车在医大一院站下车步行约150米可达
景点位置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
点击星星打分
给风光打分
给当地特色打分
给公共服务打分
德国路德会基督教堂
你已评价为
京公网安备号
新出网证(京)字242号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基督教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