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那些职业学校在招收,我是外省的爸爸妈妈在这打工。我在老家上的学,现在中学毕业,想在张家港沙洲职业工学院这里

江苏省张家港市:让“流动的花朵”都能上好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续梅
  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断增加的新形势,江苏省张家港市在扩大公办学校接纳能力的同时,加大对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和扶持——
  让“流动的花朵”都能上好学
  旭东学校是记者来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后看到的第一所学校。
  “你们老家都是哪儿的?”看到几个孩子从漂亮的教学楼里跑出来,记者过去询问。
  “我是从湖北罗田来的,爸爸在这里盖大楼,妈妈在毛纺厂上班,原来我在老家和伯伯一起生活,可是我想爸爸妈妈,后来二年级的时候就来这里了!”一个名叫周倩的小姑娘一股脑把自己的那点“历史”全说了出来。“我可喜欢现在的学校啦,还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可高兴了!”
  像周倩这样幸福的“流动儿童”目前在张家港已有近4万名。为了让这些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张家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接受义务教育。
   敞开大门,公办学校成为吸纳“主阵地”
  张家港,近年来在全国百强县评选中一直位居前列。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求不断增长。2006年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已近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而在2006年秋季,在该市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到了39647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1/4,其中新增学生就有7565人,按照每校24个班的规模来算,需要新建7所学校!
  面对新形势,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吸纳为主”的原则,挖掘潜力,积极吸纳。各镇采取扩建、易地新建、合并等多种办法,千方百计拓展公办教育空间。2006年秋季,全市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共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8149人,占总吸纳量的71%。
  南丰镇永联村号称“华夏第一钢村”,钢厂的飞速发展引得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永联小学——这所公办小学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任务。
  “前两年,为了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学校超负荷运转,班级容量达到了60人以上。去年,镇政府和钢厂一起投资1800万元,易地建起了新学校,学校的规模扩大了。目前学校有43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的43.5%。”校长陈超告诉记者。
  除了尽可能扩大永联小学等学校的吸纳率外,张家港还将杨东小学等4所公办小学专门用来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杨东小学原是一所村级小学,目前学生全部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了尽快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镇里将其作为省首批实验小学——泗港小学的分校,进行联动办学。“我们主要是靠科研联动,带动杨东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在实施新课程以后,我们两校一起搞教育教研活动,还实行了教师互派,把泗港优秀的教师流动到杨东,把杨东的年轻教师派到泗港,多种形式带动了杨东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泗港小学原校长赵建华介绍说。
  2004年春季起,张家港还对符合出生地计划生育等政策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收借读费;2006年秋季,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样免收学杂费等费用,并对其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补助。
   从硬件到软件,补齐民办学校的“短板”
  “我4年前来到这里做生意,第二年就想把孩子带过来,但是一打听,公办学校没名额了,我担心民办校的质量没保证,没敢把孩子接过来,第三年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孩子送到了一所民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也就是旭东学校。”张家港一家公司的“老板”王大振告诉记者,“没想到,孩子来了以后变化特别大,有礼貌了,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还被评为张家港市十佳优秀少先队员。”
  为了尽快实现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张家港在尽可能扩大公办学校吸纳量的同时,以“加强管理、逐步规范”为原则,引导外来办学者建起了11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共17个办学点。
  办学条件是制约办学质量提高的首要问题,张家港先从标准建设抓起,补齐“短板”。2006年春季,启动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明确要求用两年时间让所有学校达标,包括要有艺术教室、科学教室、图书室、计算机房、田径场、水冲式厕所等“六室”、“三房”、“两场”、“一所”,对计算机网络教室的配备也提出了生机比达到12∶1等具体要求。
  “我们学校已经达标了,而且是示范级的,为此市里奖励了60万元。”阳光学校校长钮家伟告诉记者。原来,张家港对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的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实行一次性奖励,经费由市、镇两级财政负担。目前,通过验收的学校已经有7所,其余4所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
  硬件是基础,软件更关键,师资就是其中之一。张家港对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师资进行了“全面介入,立体帮扶”。
  所谓的“立体”具体表现为“一把关”、“二支教”、“三培训”、“四一体”。“一把关”,就是学校聘用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和职称,且必须由教育局把关。“二支教”,实施两项支教制度:一是公办学校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支教,支教教师要逐步达到民办校教师数的25%至30%,每位教师要在支教学校呆两年以上,其工资福利由原学校负责,市政府还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二是向所有民办校下派支教业务校长。“三培训”,包括校长上岗培训、教师定期培训、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结对开展校本培训。“四一体”,就是对民办学校的师资进行一体规划,对教师的业务进修、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教师实行一体管理,对民办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实行代评代管,让民办学校教师参与市里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管理一体化,民办校与公办校“无缝”对接
  记者在阳光学校采访时,正好赶上学校放学,一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跑过来,记者拦住她问:“放学了,怎么回家?”“我坐校车啊!你看我是坐西旸线校车的。”小姑娘“炫耀”地举起了她的胸牌,仔细一看,是公交专线学生乘车证,上面写着:班级,三年级(1)班;姓名,贺丽丽;此外还有家长电话等。
  统一管理学生接送专用车,是张家港为确保学生安全出台的一项“大举措”。从2006年春季开始,不分公办、民办学校,凡家校距离超过3公里的学生,上下学全部由专线公交车接送。为此,市里投资2500万元,新添置了89辆大巴车,开通了210条专线,每辆大巴还安装了GPS系统,限速40公里。此举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像阳光学校这些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原来学校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买校车,学生安全存在隐患,当校长的总是提心吊胆,如今家长、学校都放心了。
  为了加强管理,张家港不断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管理体系,从市到镇、校都形成了相应的管理网络,同时还制定了不少“清规戒律”:
  对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实行为期一年的试办期制度,期满验收合格的,才能颁发办学许可证,并坚持每年进行年检;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必须按规定的施教区、规定的规模、规定的班容量进行招生;学生的学籍按规定统一编号,严格履行学籍审核制度;要求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学生入学年龄、教材使用、学制设定、学籍管理和作息时间,必须与公办学校统一;每学年和公办学校一样要接受办学水平综合评估;要求必须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和标准并进行定期审核……
  “镇里每年都要和全镇所有学校,包括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同样检查、同样考核,镇上组织的各类活动,也是所有学校都参加。”塘桥镇分管教育的副镇长顾荷娣介绍说。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否同张家港的孩子们一样享受优质教育,从小处讲,关系到本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从大处讲,关系到江苏乃至全国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办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不仅是国家、法律赋予流入地政府的职责,更是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郭炳荣这样对记者说。(本报记者
  短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新的形势,张家港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坚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敞开大门尽可能多地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同时,通过加大对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和扶持,努力探索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不但让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而且使他们能够逐步融入当地社会,有了一种如家的归属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张家港的探索是有益的,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编辑:张开翼
(责任编辑:李静玉)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相 关 说 吧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
当前位置:&&&&&&&正文
江苏张家港:让“流动的花朵”都能上好学(图)
 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断增加的新形势,江苏省张家港市在扩大公办学校接纳能力的同时,加大对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和扶持――
让“流动的花朵”都能上好学
  张家港市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旭东学校的孩子们放学后乘坐校车回家。  本报记者 续梅 摄
  旭东学校是记者来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后看到的第一所学校。
  “你们老家都是哪儿的?”看到几个孩子从漂亮的教学楼里跑出来,记者过去询问。
  “我是从湖北罗田来的,爸爸在这里盖大楼,妈妈在毛纺厂上班,原来我在老家和伯伯一起生活,可是我想爸爸妈妈,后来二年级的时候就来这里了!”一个名叫周倩的小姑娘一股脑把自己的那点“历史”全说了出来。“我可喜欢现在的学校啦,还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可高兴了!”
  像周倩这样幸福的“流动儿童”目前在张家港已有近4万名。为了让这些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张家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符合入学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接受义务教育。
  敞开大门,公办学校成为吸纳“主阵地”
  张家港,近年来在全国百强县评选中一直位居前列。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需求不断增长。2006年该市外来务工人员已近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而在2006年秋季,在该市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到了39647人,占全市学生总数的1/4,其中新增学生就有7565人,按照每校24个班的规模来算,需要新建7所学校!
  面对新形势,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吸纳为主”的原则,挖掘潜力,积极吸纳。各镇采取扩建、易地新建、合并等多种办法,千方百计拓展公办教育空间。2006年秋季,全市公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共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8149人,占总吸纳量的71%。
  南丰镇永联村号称“华夏第一钢村”,钢厂的飞速发展引得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落户。永联小学――这所公办小学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任务。
  “前两年,为了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学校超负荷运转,班级容量达到了60人以上。去年,镇政府和钢厂一起投资1800万元,易地建起了新学校,学校的规模扩大了。目前学校有430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的43.5%。”校长陈超告诉记者。
  除了尽可能扩大永联小学等学校的吸纳率外,张家港还将杨东小学等4所公办小学专门用来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杨东小学原是一所村级小学,目前学生全部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了尽快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镇里将其作为省首批实验小学――泗港小学的分校,进行联动办学。“我们主要是靠科研联动,带动杨东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在实施新课程以后,我们两校一起搞教育教研活动,还实行了教师互派,把泗港优秀的教师流动到杨东,把杨东的年轻教师派到泗港,多种形式带动了杨东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泗港小学原校长赵建华介绍说。
  2004年春季起,张家港还对符合出生地计划生育等政策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收借读费;2006年秋季,对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样免收学杂费等费用,并对其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了补助。
  从硬件到软件,补齐民办学校的“短板”
  “我4年前来到这里做生意,第二年就想把孩子带过来,但是一打听,公办学校没名额了,我担心民办校的质量没保证,没敢把孩子接过来,第三年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孩子送到了一所民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也就是旭东学校。”张家港一家公司的“老板”王大振告诉记者,“没想到,孩子来了以后变化特别大,有礼貌了,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还被评为张家港市十佳优秀少先队员。”
  为了尽快实现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上好学,张家港在尽可能扩大公办学校吸纳量的同时,以“加强管理、逐步规范”为原则,引导外来办学者建起了11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共17个办学点。
  办学条件是制约办学质量提高的首要问题,张家港先从标准建设抓起,补齐“短板”。2006年春季,启动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明确要求用两年时间让所有学校达标,包括要有艺术教室、科学教室、图书室、计算机房、田径场、水冲式厕所等“六室”、“三房”、“两场”、“一所”,对计算机网络教室的配备也提出了生机比达到12∶1等具体要求。
  “我们学校已经达标了,而且是示范级的,为此市里奖励了60万元。”阳光学校校长钮家伟告诉记者。原来,张家港对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的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实行一次性奖励,经费由市、镇两级财政负担。目前,通过验收的学校已经有7所,其余4所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
  硬件是基础,软件更关键,师资就是其中之一。张家港对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师资进行了“全面介入,立体帮扶”。
  所谓的“立体”具体表现为“一把关”、“二支教”、“三培训”、“四一体”。“一把关”,就是学校聘用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和职称,且必须由教育局把关。“二支教”,实施两项支教制度:一是公办学校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支教,支教教师要逐步达到民办校教师数的25%至30%,每位教师要在支教学校呆两年以上,其工资福利由原学校负责,市政府还给予一定的交通补贴;二是向所有民办校下派支教业务校长。“三培训”,包括校长上岗培训、教师定期培训、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结对开展校本培训。“四一体”,就是对民办学校的师资进行一体规划,对教师的业务进修、评先评优与公办学校教师实行一体管理,对民办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晋级实行代评代管,让民办学校教师参与市里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研讨活动。
  管理一体化,民办校与公办校“无缝”对接
  记者在阳光学校采访时,正好赶上学校放学,一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跑过来,记者拦住她问:“放学了,怎么回家?”“我坐校车啊!你看我是坐西D线校车的。”小姑娘“炫耀”地举起了她的胸牌,仔细一看,是公交专线学生乘车证,上面写着:班级,三年级(1)班;姓名,贺丽丽;此外还有家长电话等。
  统一管理学生接送专用车,是张家港为确保学生安全出台的一项“大举措”。从2006年春季开始,不分公办、民办学校,凡家校距离超过3公里的学生,上下学全部由专线公交车接送。为此,市里投资2500万元,新添置了89辆大巴车,开通了210条专线,每辆大巴还安装了GPS系统,限速40公里。此举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像阳光学校这些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原来学校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买校车,学生安全存在隐患,当校长的总是提心吊胆,如今家长、学校都放心了。
  为了加强管理,张家港不断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管理体系,从市到镇、校都形成了相应的管理网络,同时还制定了不少“清规戒律”:
  对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实行为期一年的试办期制度,期满验收合格的,才能颁发办学许可证,并坚持每年进行年检;要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必须按规定的施教区、规定的规模、规定的班容量进行招生;学生的学籍按规定统一编号,严格履行学籍审核制度;要求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学生入学年龄、教材使用、学制设定、学籍管理和作息时间,必须与公办学校统一;每学年和公办学校一样要接受办学水平综合评估;要求必须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和标准并进行定期审核……
  “镇里每年都要和全镇所有学校,包括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同样检查、同样考核,镇上组织的各类活动,也是所有学校都参加。”塘桥镇分管教育的副镇长顾荷娣介绍说。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否同张家港的孩子们一样享受优质教育,从小处讲,关系到本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从大处讲,关系到江苏乃至全国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办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不仅是国家、法律赋予流入地政府的职责,更是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张家港市教育局局长郭炳荣这样对记者说。(本报记者 续梅)
  ■短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新的形势,张家港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坚持“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充分挖掘公办中小学潜力,敞开大门尽可能多地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同时,通过加大对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和扶持,努力探索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不但让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学上,而且使他们能够逐步融入当地社会,有了一种如家的归属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张家港的探索是有益的,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和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教育报》日第1版
【字体:】【】【】【】【】【】
{编辑:盛颖霞}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家港职业学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