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民俗和宗教史料记载 内地和台有哪些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岁华纪丽》和唐代民众岁时民俗.pdf 6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300 &&
《岁华纪丽》和唐代民众岁时民俗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岁华纪丽》与唐代民众岁时民俗姓名:王金跃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李传军摘要岁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唐一代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开放繁盛时期,也是我国节令民俗的大变革、趋稳定时期。这一时期民众的岁时节日生活较为丰富多彩,并且节日习俗的性质也逐渐从前一时期的迷信禁忌之中解脱出来,节日原本的神秘气息和巫术祓禊意味已大为淡化,民众的节日生活更趋向于世俗化、大众化。韩鄂的《岁华纪丽》是记载唐代岁时节日生活的一部重要文献民俗志,具有传承民俗教育、推广民俗知识的功能与价值,通过选取解析其中所载的一些典型岁时节日,展示唐代民众在节日生活中的民俗形态,揭示岁时节日的时代特征。《岁华纪丽》一书有记载民俗节日“类书”的特点,将民俗文献与民间文化纳入雅文化与上层文化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民俗文化与主流文化无涉的认识窠臼,对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文献民俗志的学术价值,具有相当意义。关键词:?枚酰弧端昊&屠觥罚惶瞥?凰晔苯谌?甀???????,???????????????????????????????.?????????????甋???筁??????瓵??????.?????,??????,??????甌???????????琲?疭??,???’??????甈???疭??疎???’??????瑆???,???,??????????,??????琱???????.???篐?’?籗??;??????籗???引言??选题意义南北朝时期的迷信禁忌之中解脱出来,节日原本的巫术、祓禊、禳除的神秘气氛已岁时是中国民众创造的时间分隔方式,岁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整个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关系融洽以及社会开放、民众自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唐代的岁时节日非常丰富多彩,而且民众的节?习俗也逐渐从魏晋经淡化,节日生活更趋于世俗化、大众化。唐代受道教和佛教兴盛的影响,随着宗教信徒的增多,原本属于宗教的许多节日,伴随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愈发紧密,这些节日也渐渐的为普通百姓所接受。我们今天能够再现唐代丰富多彩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得益于当时文人墨客在他们作品中的记录。韩鄂的《岁华纪丽》就是这样一部完整记录唐代多姿多彩岁时节日的珍贵文本,值得深入研究。韩鄂,唐史无传,但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推断其为晚唐时人,出身在较为富庶的官宦之家。韩鄂所著的《岁华纪丽》正是记载唐代丰富多彩、热闹非凡岁时节日的重要历史文献,在本书中较为全面地记载了有唐一代民众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活。而且‘岁华纪丽》介于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隋朝杜台卿的《卡烛宝典》和宋朝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及李叻所编《太平御览·岁时部》的中间,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民俗文献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岁华纪丽》的评介是:“其书以四时节侯分门隶事,各编为骈句。略如《北堂书钞》、《六帖》之体”。《岁华纪丽》体例严整,全书以春夏秋冬为序分为四卷,每一卷先总叙本季度特征,包含天象、物候、人文等内容,其后,又以岁时人类生活为重点,分细目展开介绍。《岁华纪丽》的历史民俗学和文献学价值由此可见一斑。《岁华纪丽》属于中国古代记录岁时风俗的类书。胡道静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的类书》中指出“我国古代的类节是‘百科全书’和‘资料汇编’的综合体”。就《岁华纪丽》内容而言,它摘引了前代许多的书籍,“起自元正汔于岁除”,以时间和节日为顺序,是唐代的第一部系统记载与介绍岁时节日的类书,称得.卜是唐代民众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记述的唐代丰富多彩节日风俗,体现了本传作者的民俗自觉意识。对于这样的类书,就目??何颐堑难Ы缍?裕?纸穸杂谔拼?晔苯谌?的研究,在资料的选取方面,更多的倾向于从留?牡奶剖?∪∨锘鸬乃晔眎早进?:研究,而对直接记载唐代岁时节日的重要文本《岁华纪丽》目前还尚未见学界彳????的研究。葛兆光在其《中国思想史》中说:“又如类书,我相信现存的再种类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六帖》、《太平御览》是思想史的绝好文本??符类中无研究概况意识地堆垛的各种通常共享的文献,恰恰就是我们测定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水准的材料”。对于《岁华纪丽》这样反映出了隋唐时期民众岁时节日生活的类书,既是当时岁时礼俗的普及书籍,又是反映岁时礼乐教育的重要文本,还是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所以我们应该对其给予格外的关注。关于《岁华纪丽》和唐代的岁时节日生活,学术界分别作了不同的研究,主要研究现状如下:?⒂泄睾ǘ跫捌渲?鳌端昊&屠觥贰ⅰ端氖弊胍!返难芯?《岁华纪丽》是唐代人韩鄂所作著。目前学术界对于韩鄂及其著作《岁华纪丽》的研究还比较少,不仅尚没有关于?昊&屠觥费芯康淖ㄖ?适溃??乙詛:岁华纪丽》为研究对象的专门论文也付诸阙如,仅在~些著述的片段之中,涉及到了韩鄂及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赫哲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赫哲族民族服饰,生活、婚姻方面的习俗是怎么样的呢?赫哲族有哪些比较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赫哲族和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有哪些呢?下面是有关赫哲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吧!
赫哲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赫哲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赫哲族民族概况&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人散居在桦川、依兰、富饶三县的一些村镇和佳木斯市。因分布地区不同,从而有不同的自称。居富锦县大屯沿松花江上游的称&那贝&,居嗄尔当屯至津口村的称&那乃&,居勒得利村沿黑龙江下游至乌苏里江的称&那尼傲&。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早年削木、裂革、结革记事。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鱼皮制衣酒敬神 狗拉雪橇赫哲人&
  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赫哲族人4600多人,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同江、饶河、抚远等市县境内。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是全国四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门&&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
  来到文化村大门,我们便看到了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走进文化村,同样是木克楞建筑的赫哲展览馆里,赫哲人渔猎生产使用的工具、赫哲人捕获的各种野兽及兽皮制品、民族文艺、民族歌舞的实物和影像资料让我们对赫哲人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坐落于室外的一根椴木雕成的图腾柱,刻画了熊、虎、鹿、鹰等多种动物,展示了赫哲族的宗教信仰。&
  赫哲族追根溯源&
  史料记载,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元明清时称&
  女真。赫哲的由来首先是在康熙二年(1662年)的《清实录》上记载并得以传承。现在,全国共有赫哲族聚居地四处,分别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和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和佳木斯敖其镇的敖其村。&
  于历史原因,赫哲族是个跨国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有赫哲族人口2万余人,当地人称他们为那乃人。他们的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和我国赫哲族都具有北方内陆渔猎民族生产生活特色。&
  赫哲族衣食住行&
  捕鱼和狩猎是赫哲人衣食的主要来源。赫哲族人喜爱吃鱼,尤其喜爱吃生鱼。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显示了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赫哲族人一向以杀生鱼为敬。&
  不仅以鱼肉、兽肉为食,赫哲族人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鱼皮、狍皮和鹿皮制成。男子大多穿大襟式狍皮大衣,衣襟上缀两排用鲶鱼骨做的纽扣,女子多穿鱼皮或鹿皮长衣,式样很像旗袍。男女都穿鱼皮套裤以及狍皮、鹿皮和鱼皮制的鞋子。用鱼皮做衣服也是赫哲族妇女的一大特长。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在文化村的展馆里,我们看到了展出的两套用熟好的大马哈鱼皮缝制的男女鱼皮套装,做工考究,款式古朴大方。&
  赫哲族撮罗安口&
  在居住上,赫哲人住永久性房屋木克楞、拉合辫子草正房和临时的房屋撮罗安口(尖顶窝棚),胡如布(地窖子),阔布如安口(圆顶窝棚)。&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历史上赫哲人又被称为&使犬部&。&
  时代发展至今天,赫哲族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街津口乡,赫哲人住进了宽敞的新居,种地、发展旅游事业,过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向着小康迈进。&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属于肃慎系统的挹娄、勿吉、黑水靺鞨、野人女真等古代民族,与赫哲族的祖先有渊源关系。至清初,始以&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官私文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
  关于赫哲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尚有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为核心,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属黑龙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来到赫哲族分布区居住的蒙古人、汉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较稳定的族体,主要从事渔猎生产。在解放前其社会发展尚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赫哲族的生产生活,其社会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得到了超越发展,赫哲族的生活条件已大大改善。
  赫哲族风俗介绍
  赫哲族--历 史 & &&
  是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的三江流域。隋、唐时期的&黑水&是他们的祖先。过去住北海边,后来南迁。辽、金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元朝时期,隶属于辽阳行达路。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干都司。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而哈部&、&窝集部&、&瓦尔喀部&、&使犬部&和&萨哈连部&。清朝初年第一次出现&赫哲族&名称。历史上曾因穿鱼皮衣和使犬,而被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是我国北方以捕鱼为主兼事狩猎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直到20世纪初,赫哲族仍处于原始公社末期向阶级社会发展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烧杀和土匪的劫掠杀戮,加上伤寒、天花、霍乱等传染病流行等原因,人口大量死亡,濒于民族灭亡的境地,一度只剩下30O余人。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获得了新生。赫哲族人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同时,他们也开展了多种经营,如农业、养殖业等,其生活已呈现富裕繁荣的景象。&
  赫哲族--婚 俗 &
  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赫哲族--服 饰 & &
  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充分说明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创造生活的顽强意志与高度智慧。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象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宝库博物馆之中。&
  赫哲族--饮 食 &
  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品,可以分成:生食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新鲜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还有一种冬季食用的冻鱼片,如果尊贵的客人来了,有一盘冻鱼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鲜美凉爽,现在仍然备受人们的欢迎。
  熟食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也将鱼片和兽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其中鱼松每餐必不可少。
  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鱼,赫哲人叫&他勒卡&,鱼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赫哲族--习 俗 &
  赫哲人在饮第一口酒前,要用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大地,以示敬祖先和诸神。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小米炒焦后沏水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小柞树的花苞采来晒干沏水当茶喝,但大多数一年四季均喜欢喝生凉水。
  赫哲族妇女生小孩时要吃小米粥和大米粥、鲫鱼汤、嗄牙鱼汤、兔子肉汤以及&莫温古饭&、面片、面汤、鸡蛋等食品。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儿泻肚。在坐月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身体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人死后,必须用面粉制成油炸薄面块和各种形状的薄面点心,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人们也食用。&
  赫哲族--禁 忌 &
  捕鱼者若家有丧事,到捕鱼场后,须在网滩上架起一堆火,从火上跨过,以熏晦气。捕鱼期间忌说怪话、谎话,否则触犯神灵,空网而归。
  该族笃信&万物有之&之原始宗教观念,对山神、河神、树神等自然之神处处小心敬奉,惟恐不慎得罪而招致灾祸。忌捕杀飞投住室的雀鸟,信其为亡单之魂所变,有飞来投室者是其灵魂要&转世&。若捕杀之,则有不育之祸。忌以皮革物陪葬,认为如是则死者亡灵不能升天,也不能再转生为人。 & 推荐阅读:
  赫哲族风俗习惯有什么
  &衣鱼兽皮,陆行乘舟&是过去赫哲人渔猎生活的写照。赫哲族是一个渔猎民族,并且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惟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他们在春、秋、冬三季捕鱼。在夏季渔闲期,渔民们修理捕鱼工具,为捕鱼季节的到来作准备。从开江的&谷雨&到&小满&的一个多月时间为春季鱼汛期,是网捕的好季节,可以捕获各种杂鱼。端午节前后,为捕捞鲟鱼、鳇鱼的旺季,可持续20天左右。从&白露&开始为秋季鱼汛期,是捕获大玛哈鱼(鲑)的好季节。封江以后冬季捕鱼开始,主要的捕鱼方法是用网打水趟子、&鱼涡子&和钩捕等。
  经常使用的捕鱼工具有网、钩、叉、船。最常使用的网具是&拉网&,后来陆续增加了&抬网&、&扒网&、&旋网&、&丝挂网&、&趟网&、&圈网&、&铃铛网&等等。后期普遍使用趟网和挂网。钩具很多,比较原始的有捕鳇鱼用的&秋特乐&,没有倒钩,也不用鱼铒,一杆拴20-30把钩。后来快钩成为赫哲族渔民主要的捕鱼工具,一杆拴240至260把钩。其他还有&蹶达钩&、&蚯蚓钩&、&浪当钩&、&鳊花钩&、&毛毛钩&、&甩钩&、&底钩&等。鱼叉有叉大鱼的&活柄叉&,叉小鱼的&连柄叉&等。赫哲人擅用叉捕鱼:&尝于波平浪静时往江面认取鱼行水纹,投叉取之,百无一失,虽数寸鱼亦如探囊取物。从旁观之,不知何神异若此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赫哲人使用的鱼船也不断变迁。最古老的渔船是用一整棵杨木凿成的独木舟。最具特色的是桦皮船,具有轻盈、快捷的特点。木制&快马子&船也曾盛行一时。其他曾经使用过的船还有&舢板&、&丝挂船&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使用的各式机器船等。?
  历史上,赫哲人的捕鱼活动一般以个体为单位。在集体捕鱼时,要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为&劳德玛发&,由他组织和主持捕鱼生产及分配。清末以前,集体捕鱼所得平均分配,并且照顾到鳏、寡、孤、独和未参加捕鱼的人们。渔场历来是公有的。?
  狩猎是过去赫哲人的另一项主要经济来源。狩猎活动一般要集体进行,推选一名&劳德玛发&领导。少则二三人,多则十几人,一般由亲属和好友组成。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赫哲人,主要以鹿和各种细毛兽为猎取对象;居住在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人,除鹿和细毛兽外,貂是其主要的猎取对象;居住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人,以猎取貂等细毛兽为主,辅以猎取鹿、熊、虎等大兽。
  猎犬、弓箭(后来为枪)、马是最重要的狩猎工具。历史上,赫哲人亦被称为&使犬部&。弓箭是赫哲人最古老的狩猎工具之一,历史记载为&楛失石镞&,是赫哲族先民标志性的贡品。&激达&(扎枪)也是赫哲人古老的狩猎工具。后来,火绳枪、&洋炮&、&别枪弹克&、连珠枪、套筒枪、&毛瑟&枪、&三八式&枪、捷克枪等先后传入赫哲人地区,进入火器狩猎阶段。赫哲人在冬季惯用滑雪板狩猎,&骑木马蹿山跳涧&,&足踏木板,溜冰而射&。其他狩猎工具还有累刀、下闸、窟窿箭、夹子、扑貂网等。?
  赫哲人熟悉野兽的习性,狩猎方法花样繁多。赫哲人谙于捕貂,捕貂是狩猎的主要收入来源,&以毛皮为市,以貂皮为贡&。如在貂经常通过的路线做碓板捕捉;用烟熏貂洞,迫使其进入洞外的网内;设地箭触而射之等。赫哲人丰富的狩猎技术在猎鹿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猎法有围猎、蹲碱场、卡鹿道、诱猎。所谓围猎,就是几个人围住鹿,向隐藏射手的地方轰赶;鹿需要吃碱,猎人便蹲守在碱场下风口&守株待兔&;等候于鹿常走的道路附近伏击,即为&卡鹿道&;在鹿发情时,猎人模仿鹿的叫声,引诱其到猎人埋伏处,趁机捕杀。在猎取其他野兽时,赫哲人也同样掌握了众多熟练的技巧,显示出特有的智慧。
  采集野菜、野果主要由妇女们承担,这是过去赫哲人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的赫哲人拥有自己传统的手工艺。男人们主要制作船、铁质工具和从事编织、木工等。妇女们心灵手巧,是手工业的主体。她们以鱼、兽皮为原料,制作出精美的服饰和生活、生产用具。赫哲人用桦树皮制作出精品的制品,大到桦皮船,小到箱、碗、盒、桶、盆等数十种。各种桦皮、木制品及生产工具上雕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有云纹、花朵、鸟兽、山水风景等。虚实均匀,精致美观。
  赫哲人的住房原始、简陋。临时住处有尖圆顶的撮罗子和地窨子、&温特哈&、草窝棚等。固定的住处有马架子、用草苫顶的正房。历史上的赫哲族还曾住过树屋,是巢居的痕迹。正房的东侧或西侧一般还搭建鱼楼子,存放鱼和兽肉干、粮食或其他物品。
  赫哲人过去冬季用狗拉雪橇(拖日科衣)、滑雪板、马爬犁等;夏季用桦皮船(乌莫日沉)、舢板船、独木舟(乌同格衣)、&快马子&(威呼)等。&其快马以桦皮为之,长丈余,宽约二尺,两头渐窄,才容一人,其快如风& 。狗拉雪橇少则套三四只狗,多则套几十只狗,在莽莽雪原上疾行如飞,日行百多公里,蔚为壮观。桦皮船大则需十余人划桨;轻便的如&桦皮快马&船,一人即可扛起,划行灵巧,是叉鱼和传递信息的得力助手。马是赫哲人狩猎骑乘和驮运物品不可缺少的朋友。
  赫哲人的饮食以鱼、兽肉和野菜为主,小米是副食。赫哲人的饮食分生、熟两种。生食有鲜鱼和鱼、兽肉干;熟食则有鱼松、炖鱼、煎鱼、炸鱼、烤鱼、兽肉干、炖肉、炒肉、鱼肉粥等。鱼松是每餐必上的一道菜。生吃的鱼类有鲟鱼、鳇鱼、鲤鱼、白鱼、草根鱼、鲢鱼等。赫哲族常食拌菜生鱼,鱼被放血后,将剔下的鱼肉切成细丝,拌上野生的&江葱&和野辣椒,加适量的醋和盐。在春、夏、秋季,把活鱼和新鲜的鱼肉剔下,切成薄片,蘸醋、盐食用就叫&拉布特喀&;把新鲜鱼肉剔下,切成连在鱼皮上的薄片,用削尖的鲜柳条串上,放于旺火燎烧成三四分熟,蘸醋、盐食用,就叫&达勒格切&;将去皮的冻鱼削成很薄的冻鱼片(类似于刨花),蘸醋、盐水和辣椒油食用,称之为&苏日阿克&,这是下酒之佳肴。?
  过去,赫哲人的服饰、被褥等用鱼、兽皮制作。居住在混同江沿岸、同江勤得利以上至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主要用狍皮、鹿皮做衣料,只有靰鞡、套裤用鱼皮。勤得利以下至混同江下游、乌苏里江一带的赫哲人多以鱼皮做衣服。布匹虽然很早就传入赫哲人地区,但真正流行于清末。&男以皮为帽,冬则貂帽狐裘。妇女帽如兜鹜,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 ,说的就是当时赫哲人的服饰状况。过去,赫哲人的兽皮服饰主要有:狍(鹿)皮大衣、狍(鹿)皮衣、裤,狍(鹿)皮被、褥,狍头皮帽子、手闷子、皮袜子、靰鞡等。冬季穿的衣裤用 &成皮&缝制,绒毛多,皮板厚,暖和而耐用。春、夏、秋三季则穿初冬皮、大秋皮和夏季皮(红杠子皮)做成的衣裤,毛短,较凉爽。用鱼皮制作衣、套裤、靰鞡等。有的衣边饰以贝壳、铜铃、铜钱等饰件。
  赫哲人的传统衣裤、鞋帽、被褥等绣有各种图案。衣领、衣襟、袖口、下摆、围裙、裤腿、帽耳、鞋面、烟荷包上绣有云纹、几何纹和各种花朵、蝴蝶等。还把鱼、兽皮剪成各种图样,再用颜料或天然植物颜料染成各种颜色缝上。尤其是妇女穿的衣服,托领、襟边、袖头、围裙上多绣或镶嵌各种云纹、花朵。过去还用鲜花颜色染于鱼兽皮衣服上,十分美观。把各种小布块剪成三角形、方形、菱形,拼成各种几何图案,做成被、褥。
  春节是赫哲人最重要的节日。一些人家做 &吐伙宴&面饼、稠李子饼和稠粥分送与邻居们。在除夕夜,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为亡者&烧黄钱纸和包袱&。屋内西墙供奉祖宗三代之位,锅灶上方供奉灶神,后来房子西南外墙供天地神。受满、汉民族的影响,也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二月二&节、清明节、&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等。现在,赫哲族聚居区的赫哲族过&乌日贡&节,以文体活动的形式庆祝丰收,日期为农历五月十五日。
  赫哲人的乐曲主要是民歌曲调,分为&嫁令阔&、&伊玛堪&、&白本初&、&博布力&等。&嫁令阔&调是赫哲族音乐的基本调型,轻柔悠扬,用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旷野的无限热爱的心情。《乌苏里船歌》便是在传统民歌曲调《等阿哥》的曲调基础上创作的,不仅体现了传统民歌曲调的特点,而且有所创新和发展,是赫哲族民间音乐的瑰宝。?
  用铁丝、钢片制成的口弦琴是惟一的民族弹奏乐器,过去曾广泛流传于赫哲,但现在会演奏者寥寥无几。手鼓和腰铃过去主要用作萨满法器,后来被世俗化。在&跳鹿神&时,打手鼓、摆腰铃是群众性的活动,被当作民间乐器使用。?
  赫哲人的传统舞蹈多模拟捕鱼、狩猎和战斗的场面。天鹅舞表现了传说中的一位赫哲少女为了反抗封建婚姻,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最后被迫投河自尽变成一只美丽天鹅的故事。萨满舞有独舞和群舞两种。萨满独自一个人载歌载舞,即为独舞。每年春季开江后或是秋季封冻前,在晴空万里的日子,萨满率众人&跳鹿神&,腰铃晃动,手鼓齐鸣,相互竞技,各显其能,活脱脱的北方少数民族风俗图,这便是群舞。新中国建立后,这些宗教舞蹈已经匿迹,但经过提练升华,已衍变为现代舞蹈。
  赫哲人是一个民间讲唱文学十分丰富的民族,包括&伊玛堪&(说唱故事)、&特仑固&(传说)、&说胡力&(故事)、&嫁令阔&(民歌)、谜语、谚语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伊玛堪&。有大段大段的唱词,讲唱者绘声绘色地模仿老年调、青年调、男调、女调、求助调、胜利调等。&伊玛堪&讲唱者们以夸张的想象,丰富的民间口语,生动的比喻,模拟各种人物、动物对话,惟妙惟肖,使听者如身临其境。&伊玛堪&作品大多是长篇说唱,可以连续说唱几天几夜。大多数作品讲述的是古代氏族社会血亲复仇和部落间的战争。主人公是莫日根,他通过比武招亲和抢夺的方式拥有很多妻子。除莫日根外,还有两个必不可少的文学形象&&萨满和神鹰&阔力&。萨满有善有恶,有男有女,具有非凡的法力,帮助各自的英雄。莫日根的妻子或姊妹,在危难的时候可变成威力无穷的神鹰&阔力&,帮助莫日根战胜敌人。有时甚至比莫日根还强大,战胜莫日根战胜不了的敌人。在&伊玛堪&作品中,不仅描写了英雄莫日根克服千难万险战胜强敌的场面,而且还描写了狩猎、宴饮、娶亲、结义、祭神等场景,反映了赫哲族古代生活状况。&伊玛堪&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渔猎民族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
  赫哲人实行氏族外婚,一夫一妻制,过去富户或官吏也有一夫多妻的。婚龄一般为十七八岁。过去婚姻仪式比较简单,《西伯利东偏纪要》云:&聘娶,男携酒壶入女家,先饮,后议银两数目,上者以绸缎羔皮代,次以布。女与父母俱允,即同宿一夕,再约期送女,不亲迎。时有同妆妇女三四俱乘船至门前,走行入户,女即执酒敬客,客以布为礼,亦敬翁姑兄嫂。陪嫁用桦皮为筐筥木杓。&但后来受满、汉民族影响较大,婚姻仪式趋于繁琐。改嫁不受限制,与初婚相似,但喜车无彩篷。现在,婚姻形式与汉族无太大区别。
  过去,赫哲人的丧葬仪式有&二次葬&遗风:狩猎时死于山林者,用桦树皮或树枝裹尸,架于树上,也称为&树葬&;二三年后再行土葬。死于家中3日后埋葬。无棺,挖一个长方形的土坑,四周砌原木,上边搭棚盖,培土成冢。尸体屈膝仰卧于墓中,死者生前用过的一切器具作陪葬品。后来受满、汉族的影响,开始使用棺木。小孩死后不能埋葬,认为灵魂弱小,埋于地下无法出来,所以实行树葬或用桦树皮包裹起来,置于离住处较远的树林或山坡上。
  过去,赫哲人还进行&档子&和&撂档子&仪式。男人死后第七天、女人死后第九天,将被褥放于死者生前睡觉的地方,旁边放供桌,每日供食、斟酒,以示死者灵魂仍在。送死者灵魂去阴间就称&撂档子&,一般在死后百日举行,后改为一、二、三周年时举行。&撂档子&仪式庄严、隆重。用苇席或白布搭一个棚子,做一个木偶(木古法),穿戴起来代表死者,放入棚中。再请送魂萨满坐在木偶旁击鼓祷告3日。第三天晚上,将木偶放在雪橇上,送往西北方向扔掉。这时,送魂萨满站在高处向西北方向连射3箭,指示死者灵魂顺着箭的方向去阴间。仪式结束后,长辈以外的家人在墓前将死者的被、褥等烧掉,并脱掉孝服。
  赫哲族的礼仪是以家长制为中心的,尊老并保持长者的权威是其礼仪的中心。过去,儿媳不能与公婆同桌用餐,并且要侍立门旁等候盛饭。弟媳不能与兄长当面讲话,有事时找人转达。&亲戚往来以抱见为礼&。晚辈见到长者,要行跪拜礼,长者吻晚辈之颊和额头。对客人以礼相待,必留吃饭、饮酒。对客人须奉上鱼头,以示敬意。现在的礼仪与周边其他民族趋同。
  在20世纪50年代对街津口村的民族学调查资料中,赫哲人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将30根小木条,削成同样宽、厚、长,中间穿孔,用绳子串好挂起来,一天移动一根,移动30根即为1个月。在同一时期对四排村的调查中,赫哲人对于四季的划分仍然以自然景象作标志。朝阳坡积雪的融化昭示着春天的到来;枝繁叶茂、鸟雀齐鸣则进入夏季;树叶色彩缤纷并开始凋零,说明秋天开始了;江河封冻则进入白雪皑皑的冬季。还用观测自然景观和物候的方法预测气候和年成。比如,日月有风晕就要出现风雨天气;雨后出虹则会晴天;下弦月雨雪不大,上弦月雨雪大。过去,四排村的赫哲人认为,春季第一次打雷时,由南向北亮,年成会好,反之则年成不佳。
  过去的赫哲人习惯以碗、盆、桶、袋等物品代替容器,以此计算重量多少。清朝末年用一种木板制成的稍呈梯形的匣子作容器,容量是17.5斤。
  赫哲人有很多游戏和传统体育活动。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非常喜欢的游戏活动,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人数不固定,分为两队,每人手执一根长七八尺的木杈,先由甲队将草球向乙队掷去,乙队人人举杈叉球,叉住草球则前行若干步,否则后退若干步。然后乙队发球,甲队叉球,如此反复,超过事先划定的界线,即为胜方。后来规则有所变化,以胜的次数多者为胜方。连续叉中若干次者为胜。这种游戏最初是为了训练青少年使用&激达&(扎枪)的本领。此外,赫哲族的游戏和传统体育活动还有打冰磨、射草把、叉鱼、滑雪、射箭、滑冰、赛船、骑马、赛&狗拉雪橇&、打雪仗、摔跤、拔河、&拉棍子&等。
  在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中,过去赫哲人用习惯法和禁忌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同一渔场许多渔民捕鱼时,要遵守已经相互商定好的轮流作业制度;猎场为公共所有,谁先到猎场,谁就获得了临时狩猎权;在狩猎前划分猎场,狩猎时不得越界乱捕等等。
  赫哲人的禁忌主要表现在捕鱼和狩猎生产活动中,在捕鱼、狩猎的时候不准说怪话、谎话,认为这会触犯神灵,捕不到鱼、兽;狩猎的人相遇,一定要请到自己的住处吃一顿饭等等。妇女和孕妇被作为禁忌的重点:孕妇和月经期妇女不准到渔场和渔船上,否则捕不到鱼;妇女不能坐跨猎枪、子弹及其他各种捕鱼、狩猎的工具;不许妇女坐和跨男人的衣物;孕妇不能劈鱼头,否则婴儿畸形;妇女不能用脚踢船头,否则会失去福气等。
  新中国成立以前,赫哲人普遍存在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崇拜及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论构成了赫哲人原始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基础。
  &图腾&意为&他的亲族&。将某一动物、植物等视为自己氏族的保护者和忌物,有血缘关系。过去赫哲族有熊图腾和虎图腾崇拜的痕迹。赫哲族在猎杀和食用熊、虎肉后,都有谢罪等仪式或举动。
  赫哲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神灵,如树神、山神、水神、火神、虎神、熊神、狼神、鹰神、闪电神等等,不胜枚举。?
  赫哲人认为,某一物体是神物,就能够驱凶避邪。对奇山、怪石、神树、护身符的崇拜属于灵物崇拜。在婴儿摇篮边悬挂熊、虎、狼等兽牙的习俗,即认为上述物体可以驱凶避邪,是保护婴儿的神物。?
  赫哲人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因此也相信祖先的灵魂不死,崇拜祖先。他们称祖宗三代为&别欧本玛法&,过年时要把祖先供在屋内西墙上,以猪头等为供品,焚香悼念。
  万物有灵和原始崇拜是萨满教产生的基础。过去,赫哲人的萨满教有广泛而稳定的信徒,曾经是全民信仰。萨满教的社会功能是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赫哲人萨满教把宇宙分为三界:天神居住之处的上界(天庭);人类及天神以外的神灵(色翁)居住之处中界(人间);亡灵和恶神(布舒库)居住之处下界(阴间)。后来,在汉族、满族的影响下,又产生了&七层天&、&九层天&、&地狱&等观念。赫哲人萨满教认为人有3个灵魂:人或动物死后即离开肉体的&奥伦&;能暂时离开肉体的&哈尼&;具有创造来生能力的&法扬库&。尽管不同地域的赫哲人的灵魂观之间存在差异,但均认为人有灵魂,是一个具体的存在;人的灵魂有若干个或若干种存在形态;人的灵魂可以自由地离开人体;人之所以得病或死亡是由于灵魂受到了伤害;人死后,其亡灵须送到阴间去。萨满可根据其职能不同和法力的大小分为若干种类,比如八岔村分为治病的&巴奇朗&萨满、送魂的&达克苏特伦&萨满、祷告说情的&弗力兰&萨满、专治瘟疫的&德斯库&萨满。
  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将赫哲人萨满分为河神派、独角龙派和江神派。三派的区别完全以帽上的鹿角为标志:河神派帽上的鹿角左右各1枝;独角龙派左右各两枝;江神派左右各3枝。
  萨满的职能主要有跳神看病、跳鹿神、求子、祭天神、祭吉星神庙、家祭、、丧葬(送魂)等。推荐阅读:
看过这篇文章的网友还看了以下赫哲族,风俗习惯相关文章:
网友阅读最多的文章:
推荐文章列表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据史料记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