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道教起义历史上有几次次差点发生了核战争,大家来说说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扫描下载客户端  有关核泄漏的谣言很多,有关核战争的谣言更多,而本贴则将援引大量参考文献对比较常见的误传谬传进行辟谣,帮助大家全面客观得认识核武器以及核战争的影响。  ————————————————————————————————————————   【我的立场】:反对核战争,也反对夸大核战影响的不实言论   ————————————————————————————————————————  【本帖主要论点】  ①现有核武器无法毁灭地球,亦无法摧毁地球生态  ②应警惕并反对核战争,亦应正确认识核武器的危害  ③现阶段的全面核战会重创人类文明,但难以灭绝人类这一物种  ④核武器产生的放射性沾染与核电站不同,其最大威胁在于全面核战可能造成的核冬天,而非“废土”  ⑤核冬天是气候灾害,而不是“放射性灾害”  ————————————————————————————————————————  放两张楼主最喜欢的镇楼图  1946年比基尼环礁Operation Crossroads(十字路口行动)的Baker核试验:  下图红圈内可能为被核试验巨浪掀起的BB-33—USS Arkansas怀俄明级阿肯色号战列舰    1953年内华达试验场Operation Upshot-Knothole(结果-节孔行动)的Badger核试验:  下图为核爆伊始的场景,这次核试验爆高1370米,当量2.3万吨  
楼主发言:213次 发图: | 更多
  加油  
  【一点小小的说明】  楼主是本贴的原作者,最早在百度科幻吧更新。期间经过多次更新整理,帖子在整体上已经比科幻吧的初版进步不少了,而这次更新除了增补新内容外也会对帖子结构作新的调整,更方便大家阅读。  【写在前面】  我非常欢迎大家提出反对意见。我很希望能在交流中逐渐发现自己的偏见,修正自己错误的认识。有交流才有进步嘛。  重申一下本人立场:反对【核战争】,同时也反对【夸大核战争影响的言论】  我反对的是一些过时的观点,反对的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论调,我希望能帮助大家全面认识核武器以及核战争的危害。各种末世网文动不动就"废土",对于楼主这种设定党来说实在是剧毒,所以本帖一来是驳斥某些常识性错误的观点(比如“废土”),二来是让大家看到除悲观派以外中立派和乐观派的观点(比如“核冬天”,当然我个人倾向中立派)  我希望持不同意见的朋友们也能看到核战争的A面和B面,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视角,在全面认识核战争后再重新作出自己的判断,不论是“仍然坚持核战争等于末日”,还是“逐渐向中立派观点靠齐”,我都尊重大家的选择。  此外,我也希望持不同意见的朋友们能积极面对核战争这一话题,至少在看完我的帖子后能不再“谈核色变”,能对在核战中求生保持稍微乐观一点的心态。如果未来某一天真的不幸局势紧张,也能积极应对,努力求生,及时补充三防知识,等来核冬天阴霾散去的阳光。  ————————————————————————————————————————  〖利益相关〗  1.极度反感网易这个天天抄每日邮报谣言的无良“媒体”(楼主内心独白:它也算是媒体?)  2.辐射黑岛脑残粉,但却反感废土设定
  —————【目录】—————  【综述】:本贴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提炼了无良媒体所传播的几大谣言(有关核武器的十大误区),下篇则对核武器及全面核战等概念进行系统得分析和阐述,以便大家更好得理解上篇中所提及的几大误区。当然啦,十大误区部分之间基本没什么逻辑关系,楼主想到哪写道哪的,勿怪。  ————————————————————————————————————————  【上篇】  有关核武器的十大误区  【中篇】  1.美俄核武器的发射程序  2.对核试验照片中白烟的解释  3.利用核武器人为诱发黄石火山喷发的可行性  【下篇】  1.核武器分类及杀伤原理  2.核武器核电站放射性污染差异  3.核武器基本防护  4.核冬天理论简述  5.全面核战的影响  6.其他补充  【番外·相关原创小说片段】  番外短篇小说是对【下篇】第一部分·核武器分类及杀伤原理中所涉及案例的设定拓展,会在该部分结束后,穿插更新  【说明】:下篇是本帖的核心,上篇仅简要得解释了几大认识误区。因此,仍对上篇中解释存疑的吧友可以仔细阅读本人在下篇中的系统阐述
  【上篇·有关核武器的十大误区】  【大纲展示】(仅为大纲,非正文)  ————————————————————————————————  【误区1】:全面核战带来的辐射将彻底污染环境,废土时代即将来临  【事实1】:废土世界从来都是不存在的,环境的确会受到污染,但并不是持久性的。  ————————————————————————————————  【误区2】:辐射能穿透一切,没人能逃脱其致命的影响  【事实2】:避难所与人防设施是安全的。  ————————————————————————————————  【误区3】:核弹爆炸形成的“火风暴”将耗尽城市上空的氧气,城市居民将在炙热中全部丧生  【事实3】:火风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作用距离是有限的,幸存者在人防设施中是安全的  ————————————————————————————————  【误区4】:广岛、长崎在遭受核打击后,所有地表建筑被毁,所有人在冲击波、大火与辐射中丧生。  【事实4】:广岛长崎的幸存者为数不少,冲击波与火风暴并非不可防御  【误区4·拓展阅读】:广岛、长崎的简易家庭用防空设施  ————————————————————————————————  【误区5】:当量为小男孩原子弹1000倍的现代核武器,可以毁灭1000个广岛。  【事实5】: 1000倍于小男孩原子弹当量的核武器,在同等条件下爆炸,其所能摧毁的木结构房屋面积为小男孩的130倍,而不是1000倍。  【误区5·拓展阅读】:冷战末期核战后美苏损失情况及战后重建速度——参联会《“后核打击”研究》报告的图表及翻译———————————————————————————————  【误区6】:美苏核战将彻底摧毁双方所有的城市。  【事实6】:核战双方优先打击的是各类军事设施,其次才是各大城市,而很多小城市并不在此列。  【误区6·拓展阅读】:全球核武器拥有数的变化情况  ————————————————————————————————  【误区7】:核爆后的黑雨将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废土时代即将来临  【事实7】:核爆后的黑雨为冷凝雨,因雨水中含有大量碳颗粒而呈现出黑色,不会造成致命的放射性沾染  ————————————————————————————————  【误区8】:核战将导致畸形儿的诞生,其影响可达数代人之久  【事实8】:1945年至今并无证据表明核泄漏、核爆炸或核试验曾导致过畸形儿的诞生  【误区8·拓展阅读】: 广岛、长崎核爆炸对居民长期健康状况的影响  ————————————————————————————————  【误区9】:人类现有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数次  【事实9】:人类现有核武器在一定条件下足以杀死数倍于全球人口的人类个体。  【误区9·拓展阅读】:需要多少核武器才能造成小行星撞地球级别的大灭绝?  ————————————————————————————————  【误区10-1】:核战会造成臭氧层破坏,从此幸存者将不得不在更强烈的宇宙射线下艰难求生  【事实10-1】:臭氧层的确会受到破坏,但其受损程度并不会严重影响人类活动  ————————————————————————————————  【误区10-2】:全面核战必然导致核冬天  【事实10-2】:现实世界中全球核武器总当量并不足以引发毁灭世界的核冬天
  慢慢看完  
  其实楼主发的基本上是我想进一步了解却没能了解的  
  我很喜欢的话题  
  【番外·虚假报道——哗众取宠的媒体】——【小目录】  【1. 搜索引擎所显示的大众倾向(以百度、谷歌为例)】  【2. 新闻媒体的误导性报道(以网易、腾讯及每日邮报为例)】  【3. 事实真相】  ————————————————————————————————————————  在正式更新十大误区前,楼主先说明一下本帖身为科普、辟谣贴的必要性。原因很简单,有不少无良媒体刻意得进行了虚假报道。那我们就先看一下这些媒体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是如何歪曲事实是如何煽动情绪带节奏的。  ————————————————————————————————————————  【番外·虚假报道——哗众取宠的媒体】  (首先声明,本节不针对任何媒体人,如有冒犯,请见谅)  这辈子活到现在最恶心的就是媒体在报道事件过程中为了迎合受众喜好而肆意歪曲事实、误导大众甚至编造假新闻的行为。这一点,不管是网易还是BBC都不能免俗。“核”相关问题则更加集中的体现了媒体“迎合受众成见/偏见”的倾向。  【1. 搜索引擎所显示的大众倾向(以百度、谷歌为例)】  〖1.1 百度〗  在百度键入关键字“福岛、变异”跳出一堆“核污染变异”为标题的新闻。来,大家感受一下。搜狐的标题简直了,“变异野猪泛滥成灾”,这种极具诱导性的标题,说好的忠于事实呢?    关键字换成“福岛、植物”,结果也是相似的。来,大家再感受一下。就拿南都来说,虽然其新闻文末也提到,所谓“变异植物”与“核泄漏”的联系还不能肯定,但这诱导性的标题以及正文中对变异植物的大段陈述,实在是不得不让人怀疑编辑的立场。    ————————————————————————————————————————
  楼主是书生根本不懂核的威险性..  坐而论道,懂个几把?核最大的威险在于它本身是大自然里本没有的,地球生态没有针对它  的进化.
  真正和核靠近工作的人都懂,6.70年代,某些工业要用到核,比如探测.那时的防护不是很严密.大家都知道核对生命的深刻威害. 别啥都没经历,就以为是,傻逼.
  养肥了再看。
  赶工了,开工  
  〖1.2 谷歌〗  换成谷歌搜“fukushima mutation”,结果也没差太多。虽然相对来说,谷歌搜索得到的辟谣新闻比例较百度更高,但是搜索优先显示了“Shocking Photos of Fukushima Mutants”这种明显夺人眼球的标题,国家地理辟谣向的网页“Are ‘Mutated’ Daisies Really Caused byFukushima Radiation? ”排在了第三。(下图是楼主今年4月份时候的搜索结果)    ————————————————————————————————————————  也有朋友提醒楼主说谷歌的搜索结果跟用户所在地和搜索历史有很大关系。所以有可能楼主有关福岛变异的内容搜得比较多,所以谷歌也就相应得展示了这方面的谣言新闻。楼主又试着搜了一下,结果如下:    可见,楼主的搜索结果跟先前也没差太多。虽然这一众骇人听闻的标题很可能与楼主的搜索历史有关,但这些假新闻的存在也足够说明“国外网友也是喜欢看大新闻的”啦  ————————————————————————————————————————  〖1.3 结论〗  可见,不管是国内国外,不管是墙内墙外,大众对于“核”问题的恐惧是相通的,都更喜欢耸人听闻的“大新闻”。既然如此,靠受众吃饭的媒体们则当然要给客官们看他们想看的东西
  【2. 新闻媒体的误导性报道(以网易、腾讯及每日邮报为例)】  下面我们就直接举实例,看看媒体到底是怎么避重就轻歪曲事实的。  ————————————————————————————————————————  〖2.1 网易〗  网易,说的就是你!网易各类倾向性明显歪曲事实的报道已经全国闻名了,所以但凡涉及“核”问题的新闻,不去夸大一下扭曲一下,那还是“有态度”的养猪网吗?当然,就算哪天网易编辑开了窍,那也要对“谈核色变”的受众负责嘛!受众想看什么东西,当然就要给他们看他们想看的咯,受众就是上帝嘛,上帝想看的当然是正确的!啥?有人说受众想看的东西不科学,是谣言?开玩笑吧!受众相信的怎么可能是谣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伐?肯定是“叫兽们”在说谎,学术权威就是权威了吗?妹妹的,受众才是权威好伐?受众说地球是方的就是方的,说太阳从西边升起就是从西边升起。啥?你说我们网易的受众有反智倾向?读书读傻了吧,反正受众说的就是对,对嘛对呀就是对!要个毛的证明过程!你再敢质疑我们网易的爸爸们信不信我上访给你看!  【注】:上面这段是楼主私货,楼主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网易以及网易的脑X粉,请大家见谅  ————————————————————————————————————————  好了,言归正传,让我们好好批判一下网易在核泄漏事故方面的虚假新闻。  网易两则变异植物相关新闻的标题都是一幅要搞大新闻的态度。而其中一则新闻的尾段更是私货满满:“而一旦整个生物链中真的出现变异的DNA,全人类都将是受灾者。”撇开这句话逻辑链的漏洞,我实在是想问这篇新闻的网易编辑,你本科写论文是没加过索引还是统统瞎编?  〖网易新闻原文截图〗:  1:  2:  来源:/13/15OEU00014Q4P.html  3:  来源:/13/H55FFR00014JB5.html  ————————————————————————————————————————
  〖2.2 腾讯〗  再看腾讯,虽然腾讯新闻也难逃网媒缺乏严谨性的窠臼,但下图中的新闻标题还是在陈述事实的,且将此新闻归属国际花边类。这篇新闻的腾讯编辑素质还不错。不过呢,正文部分还是表达了怪鱼与福岛核泄漏事故间微妙联系的猜测,毕竟这篇腾讯新闻的来源是每日邮报嘛。  〖腾讯新闻原文截图〗    来源:/a/371.htm  下图为每日邮报的原图:    每日邮报的原标题为:Japanese fisherman reels massive fish caught coast Japan not far site Fukushima nuclear plant accident,倾向性实在是太明显了  来源: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237069/Japanese-fisherman-reels-massive-fish-caught-coast-Japan-not-far-site-Fukushima-nuclear-plant-accident.html  ————————————————————————————————————————
  〖2.3 每日邮报〗(疯狂吐槽模式已开启)  既然上面都说到每日邮报了,必须使劲黑一黑嘛。楼主最厌恶的网媒是网易,其次就是每日邮报了,毕竟每日邮报可是全球最强的新闻发明家呢。  这里多说两句,英国报纸分两种,所谓大报broadsheet和小报tabloid,顾名思义,前者格局大,后者格局小。大报内容严肃可靠,相对来讲权威可信,如泰晤士报The Times和卫报The Guardian;相反,小报则是教育水平低下的中年大妈们的最爱,充斥着明兴花边和各种耸人听闻的假新闻。  举个简单例子,比如伦敦发生了火灾,泰晤士报会这么报道“伦敦消防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有3人正在医院接受救治”,而每日邮报会这么报道“伦敦某卡车司机表示大火席卷N幢楼房,目测有数百人伤亡”。这就是区别。由此可见,作为小报的每日邮报是丝毫没有权威性的。  当然啦,如果每日邮报安心做它的小报,楼主自然也没意见,毕竟媒体要服务受众嘛,但关键是这货居然想立牌坊,把自己伪装成严肃可信的大报,这就不能忍了。明明是被人拿来看娱乐新闻的小报,却假装是大报,对严肃话题大谈特谈,疯狂得用不实的言论和没有根据的报道来误导群众,这种行为已经不能用“无耻”来形容了。跟网易一个德行。  ———————————————————————————————————————  〖2.3.1标题的误导性〗    就以每日邮报的“福岛变异植物”新闻为例。先看标题“Revenge of the mutant vegetables? Pictures ofcrops 'deformed by fall-out of Fukushima nuclear disaster' sweep Asia. . . but is it all just a hoax? ”  我们来逐句解读一下:  第一个疑问句吸引读者:“变异植物复仇啦?”  第二句陈述事实:“变异植物的照片席卷亚洲”  第三句装逼:“不过变异植物会不会只是骗局呢?”  很明显,but is it all just a hoax?成功伪造出一种本文“将带领某位生了5个娃体重200kg中年大妈一览东亚核泄漏事件真相”的错觉。楼主表示呵呵哒。  标题下面三句补充说明,看似都是陈述事实,然而第三句还是暴露了每日邮报小编的倾向(红框那句),明明在讲变异植物这件事,干嘛要拿“福岛核泄漏”跟“切尔诺贝利”比呢?这不是摆明了要勾起英国大妈们儿时对“切尔诺贝利”的恐怖印象,继而再发挥想象产生对福岛核泄漏更强烈的恐惧和排斥吗?  我们来详细批驳一下这第三句话。这小编虽然人品差,但的确深谙tabloid生存法则,不仅标题起得好,还非常了解自己的受众。60后70后的英国中年妇女都在童年时期经历过1986切尔诺比利核泄漏事件,但由于尚年幼,缺乏判断力,在冷战核阴影下的幼年大妈们对切尔诺贝利的各种谣言深信不疑,这种对核电站安全事故的本能恐惧在80年代末就根植于大妈们的心。在这些英国大妈眼里,核泄漏变异什么的真是太平常不过了,切尔诺贝利不是辐射死了好几万人吗?不是变异出了超大蚯蚓吗?不是英国皇家海军在大西洋和哥斯拉大战三百回合呢?(事实是,06年WHO统计数字表示切尔诺贝利死亡人数为50人以下且没有“变异”的动植物产生)  那么,对这些大妈们来说,核泄漏不导致动植物变异那还是核泄漏咩?每日邮报小编可谓用心良苦啊。可以被MI6请去当心理战专员了。  针对截至06年切尔诺贝利死亡人数不到50人这一点现在只是提一下,具体放在下篇介绍。但鉴于无良媒体都是宣称死亡数千人数万人,因此楼主有必要先放一下相关参考文献:  世卫组织06年文献,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port explains the health impacts of the world'sworst-ever civil nuclear accident"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文献,IAEA, 2014, Chernobyl's Legacy: Health,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Impact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the Governments of Belarus, the RussianFederation and Ukraine  ———————————————————————————————————————  〖2.3.2报道中的阴谋论引导〗    本则新闻最后一段彻底暴露了它小报的本质。吧友们有没有感觉很熟悉,没错,就是宋鸿兵同志玩得最6的阴谋论嘛。The Japanese Embassy has contacted us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our item and asked us to clarify that there is no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the images are related to the Fukushima incident. 翻译:“在我们发布了变异植物的相关新闻后,日本大使馆联系了我们。他们希望本报向大众澄清现阶段是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变异植物图片与福岛事件之间的联系的。”  哇哦,看到这里,英国大妈们都快高潮了,bloody hell,黄祸!罪恶的日本人!这一定是傅满洲的阴谋!!  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原文:  来源: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367436/Fukushima-mutant-vegetable-images-sweep-region-years-nuclear-disaster.html  ———————————————————————————————————————
  【2.4事实真相】  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福岛核泄漏事故与变异动植物无关。  ———————————————————————————————————————  〖2.4.1变异植物〗——正常变异,与福岛无关  一篇Fukushimamyths vs facts的文章指出,网上流传的变异植物照片大部分来自fukushima-diary这个网站。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fukushima-diary这个网站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虽然他们的倾向性很明显,专门爆料福岛核事件严重后果,但他们在上传照片时都明确了时间和地点,为大众提供了自行辨别事情真相的可能。且明确告诉大众,他们这个网站认为照片与福岛事件可能有关联,而没有像每日邮报或者网易那样直接一口咬定照片与福岛事件的关系。但可笑的是,每日邮报和网易却干脆把照片的时间地点都吃了,非常刻意得诱导大众。  再强调一下,网易和每日邮报故意删除时间和地点这两个关键信息,让大众失去了结合相关知识,自行判断事件真伪的可能。这两个媒体通过对事件的再编辑,用有限的且具误导性的信息来蒙蔽大众。很显然,这种行为是无耻下流的,这帮编辑心里真的只有名和利,比fukushima-diary这摆事实讲道理的网站蹩脚多了。所以这世上哪有无缘无故的恨,网易、每日邮报下三滥的行为怎么能不叫人恶心  好了,言归正传。上面已经提到,fukushima-diary这个图片来源网站明确贴出了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两个关键信息来辨别一下,变异植物是否真的与福岛事件有关。  实际上,这些所谓变异植物的发现地点距福岛核电站都百公里。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2011年12月发表的报告,截止2011年7月,核电站周边20公里以外的地区辐射强度已经下降到正常水平的0.1μSv/h(0.1微西弗每小时)。但请大家注意,不管是变异向日葵还是变异卷心菜,都拍摄于2011年7月以后,请注意下图。也就是说,拍摄地的辐射强度已经下降至正常水平。那么很显然,变异植物只是常规的小概率事件,与福岛事件无关。国家地理杂National Geographic志指出,这些所谓的变异,只是一些罕见但并不特殊的性状,如簇生fasciation,猫脸果cat facing等。  向日葵,拍摄于2012年8月  来源:/2012/08/proliferated-sunflower-in-yamagata/    卷心菜,拍摄于2012年6月  来源:/2012/01/worst-vegetable-mutation/    更多信息详见:  /b//fukushima-mutant-vegetables-debunked.ht  一大堆参考文献来袭:  Maju,2014, ‘Fukushima myths vs facts’, For what we are they will be, &http://forwhatwearetheywillbe.blogspot.tw/2014/06/fukushima-myths-vs-facts.html&, accessed 21 April 2016.  Howard, BC 2015, ’Are ‘Mutated’ Daisies Really Caused by Fukushima Radiation?‘, NationalGeographic, &/723-fukushima-mutated-daisies-flowers-radiation-science/&, Accessed 21 April 2016.  Emergencyoperating centre 2011, ‘Review of Radiation Monitoring Continuously Conductedby MEXT sin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Accident at TEPCO’s Fukushima Dai-ichi NPP,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Plan”’,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pan  ———————————————————————————————————————  〖2.4.2变异动物〗——这货根本没变异  大家还记得可怜的日本小哥怀里那条巨大的怪鱼吗?放心,这货绝壁是正常的。南卡罗莱纳大学的生物学及遗传学Timothy Mousseau 教授表示,"Very, very few mutations lead toextra-large size." 也就说,绝大多数变异导致小型化,而不是大型化。所以什么切尔诺贝利巨鼠、什么广岛巨型昆虫,几乎没有存在的可能性。而日本小哥抓到的正是一条在正常情况下长得特别大的?鳚Chirolophis japonicus。不要因为人家个头大,就说人家变异,人家在海里吃那么多鱼长那么多肉被人类抓住已经很伤心了好伐。  注:TimothyMousseau 在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世界排名24)取得了一堆博士学位,包括PhD, Biology/Biological Sciences, General和PhD, Biology, Ecology, Evolution, Genetics。总之就是个具备遗传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专家。  继续上参考文献:  Keartes, S2015, ‘No, This Wolffish is not a Fukushima Radiation Mutant’, Earth Touch News,&/wtf/mutants-and-freaks/no-this-wolffish-is-not-a-fukushima-radiation-mutant&,accessed 21 April 2016.  ———————————————————————————————————————
  好了,铺垫结束,要开始更正文部分了
  【上篇·有关核武器的十大误区】  说明:由于误区1到误区3与下篇第一部分高度重合,因此省略了参考文献  ———————————————————————————————————————  【误区1】:全面核战带来的辐射将彻底污染环境,废土时代即将来临  【事实1】:废土世界从来都是不存在的,环境的确会受到污染,但并不是持久性的。  首先,辐射落尘(Fallout即放射性尘埃)主要来源于核武器的触地爆炸(Ground Burst)。触地爆炸大多用于摧毁坚固的军事设施或其他重要的国有资产(如核弹发射井、水电站大坝等)。触地爆炸会形成火山口一般的大坑,而坑内原有的地表物质就会随着蘑菇云被抛入大气层,于是就形成了放射性性尘埃。    这些放射性尘埃的质量大小不一,质量最大者甚至会在核爆后几分钟内便沉降到地表,当然一般而言,核爆后大规模放射性尘埃的沉降一般会持续数小时。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肉眼不可见的小颗粒会持续停留在六公里处的高空长达几周甚至几年,只有降水才能加速其沉降的过程。不过,这些微小颗粒的广泛扩散以及放射性衰变将使它们的威胁大大降低。  要理解“核辐射并不是持久的”就必须记住“核辐射随时间的推移而削弱”这句话。放射性物质的剂量率在核爆初期是相当迅速的,然后衰变速度逐渐放缓。放射性物质的剂量率的降低不仅来源于放射性物质自身的衰变,也源于核爆之后放射性物质的快速扩散,  下面我将引用一张显示核爆后前两天辐射衰减速度的图表。R表示伦琴(roentgen),一般用来衡量X射线和γ射线的强度。Dose Rate是放射剂量率的意思。图表中非常清晰得展示了,核爆后第一小时辐射剂量为1000R/小时,7小时后,衰减至100R/小时,48小时后衰减至10R/小时。一般,在两周后,辐射剂量率就会下降到1R/小时。同时,气象因素也将显著影响辐射剂量率的变化,降水能冲刷植被、房屋上所附着的辐射落尘,继而加速辐射剂量率的衰减。这一图表也同时表明,辐射落尘颗粒越小、沉降速度越慢,其到达地表后的威胁度就越低,也从侧面反映了核武器空爆(Air Burst)很难形成有效的辐射落尘杀伤。(关于空爆地爆的具体概念会在【下篇】展开)    一般而言,核打击两天后,辐射剂量率下降到可外出寻求救援的程度(长时间户外逗留仍可致命),而核打击两周后,外界辐射剂量率则会下降到一个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不再致命),人防设施内避难的民众已经可以放心离开掩体,外出寻求救援。当然,“两周”这个时间概念并不适用于重点打击区域的下风向地区,这些地区的民众可能需要在防空洞内待更长的时间。  辐射致死剂量对于不同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健康状况良好者甚至可能在接受了600R剂量后仍然幸存。450R是一个中间值,约有一半的人口会因接受450R的剂量而死。而对于缺乏抗生素、消洗条件的幸存者来说,这个中间值会下降到350R。但人类的躯体并不是不堪一击的。我们的自愈能力足以应付低剂量辐射,因此,倘若幸存者在核爆炸初期的两周内严格控制每日外出时间,仍有极大的可能熬到战争结束(强调一下,全面核战不代表战争因此结束,各国幸存的军队仍会在焦土上继续作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在核爆炸后前两周接受的辐射剂量不高于100R,那么在之后的两个月中,他所能承受的每日辐射剂量上限为6R。  PS:Kearny Fallout Meter,作为一种简易可自制的辐射剂量率测量器,是条件简陋的幸存者们的首选。Youtube上有KFM的制作教学视频。  ———————————————————————————————————————
  【误区2】:辐射能穿透一切,没人能逃脱其致命的影响  【事实2】:避难所与人防设施是安全的。  部分γ射线的确能穿透哪怕最顶尖避难所的屏蔽防护层,威胁避难者的健康。然而,这些顶尖防御工事内幸存者每日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甚至低于和平年代普通人一天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核战掩体或优秀的人防设施都采用了足够厚的泥土、混凝土、铅板甚至贫铀来增强其防护力。γ射线穿透力虽强,但足够厚的混凝土也能将漏网的射线控制在一个安全值内。下图显示了不同数量的夯土填充层对γ射线的削弱效果。图中每一层夯土填充层的厚度都为225px,是夯土的减半厚度。(减半厚度指某种材料吸收一半射线所需要的最小厚度,换言之,伽马射线穿透225px的夯土后能量减半)。同时,混凝土的减半厚度仅为6厘米。  当然,人防设施并不是通过夯土填充层来防御的,γ射线在穿透专用屏蔽材料时也不是直线行进,会因散射等因素而被进一步削弱。因此,下图仅为居住于非城市环境的居民提供了“乡村地下室避难所”的参考,仅帮助吧友理解屏蔽γ射线的原理。    ———————————————————————————————————————
  【误区3】:核弹爆炸形成的“火风暴”将耗尽城市上空的氧气,城市居民将在炙热中全部丧生  【事实3】:火风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作用距离是有限的,幸存者在人防设施中是安全的  晴朗的天气下,热辐射会在冲击波的帮助下形成火风暴(Fire Strom),点燃爆心周围的易燃物(比如窗帘、壁纸、报纸、干草),其作用距离可达数公里。例如:距离100万吨级核弹爆心15公里外人们,若未及时躲入室内,其暴露在外的皮肤可能会受到二度烧伤。此外,不用的气象条件也是影响热辐射作用距离的重要因素。潮湿的空气会吸收很大一部分热量,进而降低火风暴的毁伤能力。很多人误以为,城市会在核爆的高温中灰飞烟灭渣都不剩,事实上,只有原爆点(Ground Zero)附近数才有如此景象,而更广阔的城市区域受到的主要威胁则来自冲击波和热辐射。而火风暴只会在建筑密度极高的区域发生,而大部分地下人防设施则基本不会被大规模火灾波及。  下图为空爆(Air Burst)示意图。【误区1】中已经提到,辐射落尘不是空爆的主要杀伤方式,冲击波、热辐射才是其致命所在。而其中,冲击波又是破坏建筑杀伤人口的最主要因素。    ———————————————————————————————————————
  【误区4】:广岛、长崎在遭受核打击后,所有地表建筑被毁,所有人在冲击波、大火与辐射中丧生。  【事实4】:火风暴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作用距离是有限的,幸存者在人防设施中是安全的  在长崎,在距离原爆点约500米处的常规防空洞内,有些幸存者甚至毫发未损。而对于现代大厦地下停车场来说,即便在核打击来临时防爆门未及时闭合,地表建筑严重受损也不意味着地下车库的避难者将因此受伤。换言之,防爆门并不是必须的,一些开放、但内部空间巨大的地下人防设施的防御效果较小型封闭避难所而言更好。  回到长崎,许多家庭自建的地下室也都撑过了“胖子”的打击。哪怕地表建筑被火风暴或冲击波抹去,这些表面覆有厚土的地下设施仍基本完好无损。下图显示的是一个典型的覆土家庭后院放空设施(摄于长崎遭受核打击后)。这个家用防空设施距原爆点仅90米,但实质上并未在核爆中受损。日方统计数据认为,这一幸存的家用防空设施在核爆中承受了65 psi的高压。(65磅每平方英寸,约合0.45兆帕,大概是四个半标准大气压)    ——————————————————————————————————————
  【误区4拓展阅读 · 广岛、长崎的简易家庭用防空设施】  再次声明一下,【上篇】的10大误区部分是对【下篇】主要内容的精炼和部分拓展。因此,上篇的参考文献相对下篇而言会比较少,但大家不用担心,从误区4开始,参考文献数量直线上升。  ——————————————————————————————————————  对于“距原爆点90米仍幸存”这一点,可能会有人表示难以置信,因此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楼主在此将详细介绍【误区4】中图片的来源。因此,以下内容可以归结为“人品证明专用章节”。  下面的两张黑白照片都是覆土的木质结构简易家庭用防空设施。左图已经在【误区4】中出现过,大家都不陌生,该防空设施是长崎核爆炸中距离原爆点仅90米仍然幸存的少数木质建筑之一。而右图则是广岛核爆炸中距原爆点274米仍然幸存的少数木质建筑之一。    我在写【误区4】时所参考的文献中并没有直接出现90米字样,原文是 less than 100 yards(不到100码),而我在发帖时直接换算成了公制单位。不过,该图的原始出处却明确地标有90metres字样。左图最早出现在1946年由H.M. Stationery Office出版的The Effects of the Atomic Bombsat Hiroshima and Nagasaki: Report of the British Mission to Japan一书中。而右图则最早作为配图出现于1963年Science(顶顶有名的《科学》杂志)第142期的一篇名为AdequateShelters and Quick Reactions to Warning: A key to Civil Defense的文章中,照片出现位置的具体页码为该期Science的第665页。  而在由Cresson H.Kearny撰写,于1979由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publication出版发行的 Nuclear War Survival Skills(也是我【误区4】的引用来源)一书中,Dr.Kearny详细解释了这两张照片中简易木质结构防空设施的具体构造。作者在书中强调,由于日本在二战后期极度缺乏钢材,因此民用设施大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原料。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脆弱的木质结构却也能在核爆炸的冲击波和热辐射中幸免于难。这种简易防空设施顶部盖有3英尺厚(约90厘米,Dr. Kearny在原文中用的都是英制单位)的覆土。狭小的防空洞与3英尺厚的覆土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穹架结构,吧友们可以从黑白照片中清晰得看出,两个防空洞都是呈弧形的。足够厚的覆土极大得削弱了来自空中的冲击波,进而保护力覆土下的木质结构防空洞。这种穹架构造直到1957年才引起美方的重视,继而对此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美方将其称为Expedient Small-Pole Shelter。对于这一点,我在【误区4】中已经提到,测试发现这种穹架结构平均能承受53psi的压力。而其内压力的增速也非常缓慢,避难所外的高压甚至不会对避难者的耳膜造成损伤。一个家庭可在数日内完成对上述简易避难设施的建设。  左图的原始出处链接:  /books/about/The_Effects_of_the_Atomic_Bombs_at_Hiros.html?id=ANWhjgEACAAJ  右图的原始出处链接: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  ——————————————————————————————————————
  【误区5·拓展阅读】:冷战末期核战后美苏损失情况及战后重建速度——参联会《“后核打击”研究》报告的图表及翻译  楼主已在截图中对关键信息进行了标注和翻译,大家就当额外的图表看一看吧。这份研究报告的数据和结论可以看作对现阶段核战灭世论的疯狂打脸。  ——————————————————————————————————————  【截图-0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简介及基本信息】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是一份由美帝参联会牵头,对核战后美苏两国战争准备程度、战争适应能力、战后恢复能力的联合研究报告。其初版于60年代完成,而自1973年Post-Nuclear Attack Study II发布后,又在之后得10多年时间里陆续进行了多次更新和补充。该研究分析的是核交换总当量达100亿吨tnt条件下的全面核战争,21世纪的今天,现有核武总当量为64亿吨。  截图0是Post-Nuclear Attack Study II的部分截选,而截图2-4则始80年代初Post-Nuclear Attack Study更新版的截选。下图节选自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的1973年版本,volume 5.这份1973年的版本是比较容易找到的,不用上数据库就能    下图中的机构均参与了JCS Study Group,均为这份研究报告的贡献者。当然啦,不同机构的不同报告副本分配与其贡献度并无关联。    ——————————————————————————————————————  【截图-1 JCS study group致OSR的一封信】(重头戏)  由于Post-Nuclear Attack Study将“美苏核战后10年左右恢复战前经济、军事实力”的结论分散在大量图表中,因此楼主先援引一封该研究人员在1976年与当时OSR负责人Richard Lehman的通信。  这份通信有大量文字被美帝覆盖,甚至Dear Richard都被遮盖,但第二段楼主红色划线部分仍然清晰得表达了,“如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等文献都表示现代国家在全面核战争之后仍能运行,且能在惊人的10年时间内恢复战前的经济与军事实力”。    可见,当时的美帝军方认为,当美苏双方扔了总计当量达100亿吨的核弹后,双方霸权仍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动摇,仍能在战后继续恢复实力继续竞争,而战后和平环境下恢复战前实力的时间仅需10年。  ——————————————————————————————————————
  听你吹,尿罐飞。你意思是说照100焦尔的阳光和100焦尔的X光效果想同!  
  核子武器最怕的不是释放的能量,而是放射性辐射。5克钚238,平均分给全世界每个人吸入,都得被毒死  
  楼主你太搞笑了,含钚废水变成了钚  
  @yze16-11-04 21:34:06  【误区4拓展阅读 · 广岛、长崎的简易家庭用防空设施】  再次声明一下,【上篇】的10大误区部分是对【下篇】主要内容的精炼和部分拓展。因此,上篇的参考文献相对下篇而言会比较少,但大家不用担心,从误区4开始,参考文献数量直线上升。  ——————————————————————————————————————  对于“距原爆点90米仍幸存”这一点,可能会有人表示难以置信,因此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  -----------------------------  有异议。距爆点90米是不可能幸存的。这个说法是歪解。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都选择的是空爆。爆点高度400米。所以距离爆点90米的说法是不对的。准确的说是距离爆心投影点90米。爆高400米,距离爆点的直线距离是410米。而且长崎是山区,山岭可以起到削弱冲击波的作用。第二张的距离也不是274米,而是距离爆点投影点274米,实际距离约486米。考虑到其他建筑物屏蔽,这样的特列是有可能的。楼猪在这里涉嫌偷换概念,以特例来做论述,说服力不言自明。  再来以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相提并论也是不对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快速投入抢险救援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对受损反应堆进行屏蔽,对辐射污染物进行清理。大大降低了辐射扩撒的风险。而福岛至今仍在排放核污水,融堆已经对地下水系造成了污染,而且是长期不可清理的。楼主的论述缺陷显而易见,且对广岛长崎核爆后的放射病及妊娠缺陷视而不见,说句包藏祸心有点重了。楼主居心何在?
  楼主之所以钟情于核爆无末日论。是意在打击我们的核威摄理论。因为我们的常规武器比美帝差太多了,如果核威摄也不成立的话,那我们在海上沿海只有任美帝蹂躏了,以此打击我们的意志。可惜,美帝二战后打这么多场战争,从不使用核武器,为毛呢,怕被核报复呗。楼主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  
  @yze  “距原爆点90米仍幸存”中写的是距“原爆点”不是“爆点”。原爆点的意思是,爆炸中心位置在地表的投影点  -------------------------------  很好。  接下来的问题是;广岛和长崎的恢复工作都是日本国凭自己的力量一手包办的是不是?
  @yze  看帖不仔细请不要怪我,毕竟“原爆点”这几个字我是写了的。另外,我也很好奇呢,你看我误区4反驳的是【广岛、长崎在遭受核打击后,所有地表建筑被毁,所有人在冲击波、大火与辐射中丧生】,那么你觉得我是不是列举几个有人幸存的例子就能把这句话证伪了呢?  -------------------------------------  对不起。在论述核爆炸的词汇里没有“原爆点”这个词。如果是你发明的,请你申请专利并且做出说明广而告之好让大家都能接受你的新词汇。我只知道;爆点,爆心,爆高。你用自己发明的词汇来取代大家都接受的词汇,这算什么?
  @yze  我也觉得你涉嫌偷换概念啊,我反驳的是明明是【所有地表建筑被毁,所有人在冲击波、大火与辐射中丧生】,看清楚【所有】这两个字了吗?怎么到你这边我就不能用实例来反驳这个误区了咯?  ------------------------------------------  我从来也没有认为【所有地表建筑被毁,所有人在冲击波、大火与辐射中丧生】是事实。的确这个说法严重失实,那么请楼主拿出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伤亡数字和百分比,这样效果可以更好,是不是啊?
  @yze  对啊,拿切尔诺贝利跟福岛比确实不合适,毕竟切尔诺贝利除了造石棺,现在又在造新的穹顶了呢。哦对了,别树稻草人,谢谢!楼主我什么时候对广岛长崎核爆后的辐射病视而不见了呢?  -------------------------------------------  嗯~,行了,对比确实不合适。辐射病在后边论述是吧?很好。你继续发。
  @yze  核爆后重建工作跟【误区4:广岛、长崎在遭受核打击后,所有地表建筑被毁,所有人在冲击波、大火与辐射中丧生】有关系吗?  ---------------------------------------------------------  【误区4:广岛、长崎在遭受核打击后,所有地表建筑被毁,所有人在冲击波、大火与辐射中丧生】  这个误区描述的我也不认为是事实。我问重建工作不是否定你的这个论述,我就是想明确知道重建是否由日本国自己独立完成。你故意歪曲我的问题,什么意思?
  楼主写得不错,顶  
  记号,最喜欢科普贴了。
  @yze  来来来,楼主给你科普一下哈,ground zero原爆点=surface zero爆心投影点,原爆点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三位一体试验中,所以从此以后就作为术语广泛使用,你没见过只能说明你文献看得太少。  -------------------------------    -----------------------------------------  的确如你所说有“原爆点”的译项。那你为什么不用大多数人都熟悉的用法?    科普文最好不要使用有误导性,曲解性的说法和词语,这应该是常识吧?你可不可以在括号里解释一下防止误导别人呢?你看人的房子距离爆点90米都没倒~!不带这样坑爹的吧?
  @yze  如果要正面回答你核爆后重建的问题,我建议你可以先阅读一下美帝参联会《“后核打击”研究》的这份报告嘛,这份报告是有很大篇幅都在分析全面核战后的战后重建问题  -------------------------------------------  日本的核爆后重建关美国什么事?我的问题很难回答吗?只不过是与不是的问题吧?
  @yze  误区部分是不会提广义辐射病的,只提广岛长崎的癌症发病率。辐射病这种比较详细的科普会放在下篇  ----------------------------------------  哦~~不提广义辐射病。。。。。是个人都知道癌症的发病率是极低的,即使核爆后增加量不会超过一个数量级。那楼主为什么不用一些发病率稍高但却无法治愈的来做说明呢?比如白血病?
  @yze  没错,这样更全面。但同样的,广岛长崎的家用防空洞在近距离幸存并不是少数,这甚至启发了美帝人放设施日后的发展。我觉得广岛长崎各举个例子非常完美得起到了反驳这个误区的作用呀  -----------------------------------------  哦?那我误解你了。不好意思。想想北京3000万人口,上海2000多万人口都可以在人防工程中幸存下来,的确值得高兴啊。呵呵。
  @yze  少年你真的蛮搞笑的嘛,你怎么知道我不打算用白血病来解释呢?你知不知道恶意揣测他人真的很让人觉得恶心  --------------------------------------------------  没有啊。。。你说的不讨论广义辐射病啊。。。。。那就拿我来说,别说白血病癌症这些了,就算是广义辐射病,我也不想中招啊。难道你愿意中招啊?
  @yze  哦对了,孤陋寡闻的孩子,你知不知道,较低受照剂量下,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远高于白血病?你知不知道切尔诺贝利泄露之后白血病并不是低龄受害者的主要症状,甲状腺癌才是真正的杀手?你知不知道非法住在切尔诺贝利厂外控制区的居民甲状腺癌发病率高于白血病?  -------------------------------  “非法住在切尔诺贝利厂外控制区的居民甲状腺癌发病率高于白血病”~!!我靠~!真有这样的傻逼啊?!谢谢楼主谢谢楼主谢谢楼主~!我可不想当这样的傻逼啊~!这样吧,你可以搞一个投票贴,问问全世界的人民,有多少人愿意冒着这样的风险同意核大战好吧?假如同意的票数超过4成,我也会支持,如何?
  @yze  一来呢,我从来没有表达过城市人口都能在人防工事中幸存下来;二来呢,我拿一个反例去驳斥所有人所有建筑都完蛋的误区我觉得很正常的嘛,少年你东拉西扯的能力也是蛮强的  ------------------------------  哦?那是我错了?那请问你写这个辟谣科普的目的是什么呢?
  @yze  啊哟,你想说什么就直接说好了咯,拐弯抹角问这问那的多别扭呀。楼主猜测呢,你问广岛长崎战后重建的问题是想说,如果全面核战了,就没有第二个国家来帮你重建啦,大家都是受害者,都没有能力重建。所以我让你去看那份文献。当然,如果我猜错了,我主动道歉。  ---------------------------------  啊哈~!你真是我肚子里的蛔虫~!我想什么你都知道了~!的确如此啊~!幸亏日本投降了,幸亏朝鲜战争爆发了。。。。呵呵。。。。
  @yze  不,你没错,只是你的抬杠挺让人恶心的。写辟谣科普贴的目的不就是【科普和辟谣】吗?把误区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知道这是误区,这是媒体吸引人眼球不负责任不符合事实的谣言。写科普贴的目的不就是希望让大家明白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媒体编造出来的谣言吗?  ----------------------------------  嗯~我也反对核战争,我也不怕核战争。但是对于全面核战的打法我和你想法不同。打仗打的是什么?装备?科技?后勤?都不是~!是人~!核大战打的就是人~!都没规矩了还有个屁的原则~!什么几把军事基地反导阵地防空系统导弹发射井核潜艇航母都特么扯淡~!逮着除了自己国家以外的所有大中城市狂轰~!尼玛老子活不下去谁特么都别活~!没人了就没有第二梯队~!没有后勤保障~!没有战后重建~!没有繁衍生息~!没有吃,没有穿,没有枪没有炮,啥几把都没有还打个锤子~!大伙散了吧,全面核大战打不起来~!
  @yze  然而拿核裁军后的64亿吨核武库打得全世界都没有战后重建,这可能性太小了吧,毕竟冷战时期的各种文献中都不认为100亿吨有能砸得世界没有吃没有穿没有战后重建。另外呢,核威慑与核战略其实挺复杂的,真心建议可以看看核战略的文献呀,有助于看待不同规模核战争的可能性以及各国核战略的变迁  -------------------------------------  64亿吨的说法你也信?那中国的核当量总数你知道是多少么?你知道中国是怎么理解“确保最低核摧毁”的么?咱们来想想好了;在“确保最低核摧毁”的条件下,打击美国需要多少当量呢?打击俄罗斯需要多少当量呢?打击英国需要多少当量呢?打击法国需要多少当量呢?打击德国需要多少当量呢?打击日本需要多少当量呢?打击巴西。。。。。你等等你等等。。。打人巴西干吗啊?人又没惹你?你懂个屁~!我们打的热闹,谁特么傻子啊让巴西最后捡个便宜满世界的跳桑巴踢足球啊?!
  这么好的帖子,留着以后再看。
  @yze  评论 超大晓卿:哈哈哈,可以的可以的,果然是没受过学术训练的人呢。酒桌上的话拿来跟我国外交部公布的02年的fact sheet,我还真是大开眼界你呢。照这种思路,我也可以说,我一朋友,父亲是总参的,有次酒桌上喝多了,他爸说凭北京实力,灭了美俄英法完全不是问题,消灭天顶星人也不在话下,嗯?  ----------------------  哦~?原来是个玩学术的啊?外交部说的话,呵呵,你可以征求一下过关群众的意见。你说的话真实性取决于你朋友的父亲是否真的是总参的,这点我相信大家有自己的判断。就算你盆友的爸爸真的是总参的,他绝对不会说“凭北京实力”这种话。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吗?
  评论 超大晓卿:我也不指望能说服你,毕竟对权威机构和权威文献的尊重不一天两天能培养的,没有学术训练的环境,对信息真伪的敏感程度培养起来确实很困难。所以楼主我也只是给你个建议,真想了解核武器的数量、战略、作用方式是有很多文献可以看的,当然,愿不愿意看,看不看得懂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  不好意思,你永远不会说服我。因为我永远看不起书呆子。权威机构?呵呵,国际原子能机构算吧?对福岛核事故的结论是客观公正的事实吗?美国国防部算权威机构吗?萨达姆真的在海湾战争之后一直在研究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大哥,你好幼稚哦。。。。。。呵呵。。。。。。
  @yze  所以啊,是真的没有交流的必要了。接受学术训练≠玩学术,谢谢。我刚才的例子呢是想说,诸如“我朋友、我同学、我亲戚”这种论证方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无法求证的论据不是论据,加之你原话还有一个“酒桌上喝多了”,那么就算这位朋友真是二炮的真说了这样的话,那他的话也因酒桌场合而不可信,懂吗?  -------------------------------------  “无法求证的论据不是论据”。很好,你上面说福岛变异的动植物样品不是因为核辐射,请问有详实的变异样本数据支持你的论点吗?请问你有日本本州岛代表性水资源辐射样本数据支持你的论点吗?请问你有本州岛福岛事故前后本底辐射变化的数据支持你的论点吗?
  @yze  哈哈哈,我也同样看不起书都没看过信息都没了解过就大放厥词的人。自己没受过学术训练嘲笑别人,怎么看都很可笑呢。嗯,这么说吧,别介意哈,对权威文献的鄙视,其实说明了受教育程度比较低。  -----------------------------  我问的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算吧?对福岛核事故的结论是客观公正的事实吗?美国国防部算权威机构吗?萨达姆真的在海湾战争之后一直在研究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  大哥,你真的好幼稚哦~,呵呵。
  @yze  啊哟,抬杠小英雄,你现在是为了抬杠开始乱树稻草人了吗?话说我上面17楼那么多参考文献你没看到是吧,参考文献难道不是可以求证的论据吗,还是说,你看到了也不知道这是参考文献,嗯?另外你不认同完全可以援引文献反驳的嘛,文献举不出就知道抬杠,嗯,这水平也是可以的  ------------------------------------  嗯~也就是说,你自己根本没有亲自参与调查,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你认为的文献资料,而你是无比相信这些资料的。是吧?麻烦你告诉我一下你的这些资料的来源。不好意思,请你用中文回复我,除了猪啊狗啊很少一部分以外,我看不懂英文,这里是中文论坛,不是非死不可。谢谢。
  @yze  我参考文献已经贴上来了呀,自己看不懂不会用翻译软件吗?文献的主要来源是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研  -----------------------------------  “文献的主要来源是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研”~!大笑三声哈哈哈哈~!行了,日本政府的信誉那是杠杠滴不靠谱,大哥你真的真的好幼稚哦~,哈哈~~~。
  @yze  果然果然,我就知道你要玩双标。你的原话:【有个朋友,孩子在二炮,回家探亲,有一次喝酒多了点,酒桌上有个人问,这孩子说了一句:就我手里过的,灭了欧洲没问题。全部加一块,灭了全世界没问题。】,请问你是二炮的吗?请问你自己亲自参与调查了吗?嗯?  -------------------------------  的确是我说的,这孩子也的确是二炮服役的,当然机密问题是不会说的,就算他要说,也会有人阻止不让他说。他所服役的单位,是某洞库。他说的虽然不是全部,总比某人的朋友是总参的要靠谱。也比日本国政府要靠谱多了。当然你愿意相信日本国政府那是你的事儿,不要指望国关的人都和你一样相信,这是立场问题,也是智商问题。  顺便说一句;大哥,你真的幼稚的不得了啊书呆子。
  @yze  天呐,我也是无语了。我的原话【照这种思路,我也可以说,我一朋友,父亲是总参的,有次酒桌上喝多了,他爸说凭北京实力,灭了美俄英法完全不是问题,消灭天顶星人也不在话下,嗯?】,看到“照这种思路”、“消灭天顶星人也不在话下”了吗?看不出这是在按照你的逻辑在开玩笑吗?  ------------------------------  不好意思,我说那段话的时候没有一丝开玩笑的意思。同样,在知道你是个书呆子之前,我回你这个帖子也没有开玩笑的意思。下面我说的话,也没有开玩笑的意思;  日本政府的信誉,在福岛二号机组发生氢气爆炸以后就荡然无存了。  当然,楼主你是个这方面的专家,我相信你很明白我的话是什么意思。不开玩笑,请你告诉我,二号机组氢气爆炸的原因是什么?日本政府是怎么说的?
  记号,科学的推理和事实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yze  手都斜眼,所以福岛事故出在日本,而相关文献却不能看日本的。果然是没法跟没受过学术训练的人交流。少年啊,你既然质疑,那么就援引一下IAEA或是WHO的文献呀,来说明这些畸形植物就是因为核泄漏导致的,然而你举得出来吗?  -------------------------------------  我不用举例文献,只说两个数字标准。  中国大亚湾核电站允许排放的废水辐射强度;100贝克勒尔。  修改后的日本饮用水标准中婴儿饮用水辐射标准;100贝克勒尔。
  @yze  对啊,我知道你没开玩笑啊,所以我才调侃你居然会把【酒桌上】【我朋友】这样的话作为论据。其实楼主是真的不太想继续浪费时间回复了,说最后一句吧,东电隐瞒的行为跟文部科学省文献是否可信是两码事。你要否定文部科学省的权威文献还是需要援引同级别的文献,而不是光凭日本政府不可信就能否定的  -------------------------------------------  我不用举例文献,只说两个数字标准。  中国大亚湾核电站允许排放的废水辐射强度;100贝克勒尔。  修改后的日本饮用水标准中婴儿饮用水辐射标准;100贝克勒尔。
  特么的还更不更了?和一个白痴对骂只能把自己拉低成白痴。。。
  【误区5·拓展阅读】:冷战末期核战后美苏损失情况及战后重建速度——参联会《“后核打击”研究》报告的图表及翻译  (上接24楼)  ——————————————————————————————————————  【截图-2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中有关生产设施战后恢复情况的统计表】  纯文字截图是对下表内容的解释说明。图表统计时间是1983年4月,按照核战中后的时间顺序,统计了战后不同时间段,可使用的工业生产设施占战前总量的比例。下表JCS study group将class 1200的生产设施与美国总体情况进行了比较。总体而言,战后1年以后,可使用的工业生产设施已经恢复至战前的95.5%      ——————————————————————————————————————  【截图-3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中有关战后健康人口数量的统计】  下表统计时间仍未日,数据源是1981年美国常住人口(仅计算美国本土人口),单位是百人。该表仍然按照时间顺序,统计了不同时间段死亡人口的数量、受伤人口的数量、住院人口数量。受伤人口数量细分为冲击波受伤、辐射落尘受伤。  下表可以注意到,死亡人口在战后前15天是快速攀升的,15天后趋于稳定。而辐射落尘的受伤人口也在战后两周内出现下降趋势,许多受照剂量低的辐射落尘受害者已经开始摆脱病症。15天后辐射落尘受害者没有上升,这说明辐射落尘在两周以后已经基本难以威胁人类健康,实际上,这与长期以来“人防设施内待两周”的时间点也是吻合的。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核战后30天,健康人口的数量已经迈过谷底,开始缓慢上升,到战后1年,美国健康人口的总数已经达到1.06亿人,为战前2.03亿人的52%。(抱歉,截图中我把2.03亿错写成了2.3亿)    ——————————————————————————————————————  【截图-3 Post-Nuclear Attack Study中有关战后劳动力恢复情况的统计】  截图1我们已经看到,工业生产设施的恢复速度较快,但下表则显示,因为损失半数人口,劳动力恢复速度远不如工业设施。下图同样利用了1981年常住人口的信息,同时也参照了1980年就业率的情况。  可以看到,劳动力战后初期的损失是较小,总数20%,其中农业劳动力的损失远远小于制造业的损失。而1年后,农业劳动力恢复至战前的82.3%,而制造业劳动力仅恢复至战前的49.3%。    ——————————————————————————————————————  最后再强调一下,Post-Nuclear Attack Study这份研究中假想的是总当量为100亿吨TNT的全面核战争(nuclear exchange of 10,000 megaton),而核裁军之后的2009年全球核武总当量为64亿吨。另外,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的结论不是个例,诸如 Long Term Worldwide Effects of Multiple Nuclear Weapons Detonation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75这样的文献也同样是100亿吨当量的案例,也得出了与Post-Nuclear Attack Study类似的结论。
  【误区6】:美苏核战将彻底摧毁双方所有的城市。  【事实6】:核战双方优先打击的是各类军事设施,其次才是各大城市,而很多小城市并不在此列。  【事实6】-1:并不是所有核弹都用于打击城市  只要美苏领导者仍保持理性人逻辑,在一场相互确保摧毁(MAD)的核战争中,双方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得打击对方工业能力,同时竭尽全力保护己方工业及人口。用核战略术语来讲,就是打击敌方社会财富(countervalue)同时保护己方社会财富。那么为了达成保护己方社会财富的目的,双方必然将尽可能多得摧毁敌方核反击能力以及其他重要军事设施,从而使敌方难以发起有效的核反击。而这种行为被称为打击敌方军事力量(counterforce)。因此,摧毁敌方核打击、核反击能力就成为战争双方的首要目标。所以,在美方解密的参联会国防部文献中,经常能看到重复打击敌方核弹发射井、核弹发射阵地以及早期预警雷达系统这样的打击策略。  总结一下,打击敌方城市、工业区并不是核战争的唯一,相反,在核战初期,对敌方军事力量(尤其是核力量)的核打击才是重点。因此,战争中会有大量核弹被耗费在核弹发射阵地的对射中或是被摧毁在发射井中。  ——————————————————————————————————————  【事实6】-2:战争双方打击敌方军事力量的行为不会对城市人口产生直接威胁,但城市人口仍可能受到波及。  这里对打击军事目标对城市人口的杀伤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具体的分析及案例会在【下篇】的辐射落尘部分出现。攻击高价值固定目标必然采用触地爆炸的方式以期使目标彻底丧失原有功能,比如打击ICBM发射井就需要地爆。而核武器采用地爆时,其作用半径将远远小于空爆的毁伤范围,且各国的核弹发射井、核弹发射阵地往往远离城市,因此,战争双方打击敌方军事力量的行为不会对城市人口产生直接的威胁。唯一需要担心的是被打击区下风向的聚居地可能会受地爆产生的辐射落尘的影响,因此,下风向区居民需要及时进入人防设施以躲避核打击后48小时内致命的辐射落尘。  虽然核弹发射阵地往往远离聚居地,但不幸的是,许多其他高价值军事目标,诸如军港、空军基地、军工企业,离聚居区并不会太远。因此各国的城市很可能因此受到波及,即使在有限核战争中,沿海城市也很可能因重复打击某军港的数十枚10万吨级地爆核弹而在打击后的48小时内遭到附带杀伤(如上文提到的地爆所产生的辐射落尘)。当然,这种来自辐射落尘的威胁是非常有限的,与对城市的直接核打击相比,简直小巫见大巫。  ——————————————————————————————————————  【事实6】-3:对城市的核打击不等于对城市的完全摧毁  不同于彻底摧毁敌方核打击能力的需求,战争双方并不会追求针对敌方特大城市的毁灭性打击。或者说,双方的战争目的在于瓦解主要城市功能而非将城市从地图上抹去。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双方会采用空爆的方式打击敌方城市。但由于空爆是一种追求打击面舍弃打击效果的攻击方式,远离原爆点的居民有极大的可能生还。此外,城市功能也不会因核打击而彻底丧失,在21世纪钢筋混凝土的时代,远离爆心的建筑不会受到真正遭受结构性损伤。因此,遭受核打击的城市虽然丧失了主要城市功能,但由于部分城区幸免于难,加之仍有较多“修复后可继续利用”的建筑,因此被打击城市仍保留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除非重要城市被反复打击,否则城市并不会在核打击中被完全摧毁。  关于这一点楼主会在【下篇】作详细阐述,这里先放个预告。要定义“摧毁城市”,就首先要引入严重结构性毁伤(SSD)这个概念,SSD的意思是建筑不可修复彻底失能。英国国防部在60年代设立了名为Joint Inter-Service Group for Study of All Out Warfare (JIGSAW)的研究小组,专门分析对苏全面核战争。JIGSAW在1978年的文献中认为,要达到摧毁城市的目的,就必须要达到两个指标,①该城市40%建筑遭受SSD程度的损伤;②该城市只有15%的建筑完好无损。唯有达到上述两个指标,才能认为城市基本丧失功能失去价值。实际上,JIGSAW在70年代的文献中认为,城市要有超过50%的建筑遭受结构性损伤才能算作摧毁,1978年的文献已经降低标准了。  然而,现代城市太大,钢筋混凝土结构又太坚固,对于莫斯科这样的城市而言,要做到40%建筑SSD没有数十枚50万吨级核弹根本别想做到。而如果要把莫斯科从地球上抹去(90%的建筑SSD),同时算上对莫斯科周边苏联核弹发射阵地的打击,美方的Atomic Weapons Requirements Study for 1959报告认为需要149枚弹头才能彻底摧毁莫斯科。  【事实6】-4:对城市核打击主要面向中大型城市  冷战期间,美国军方在扣除用于打击华约核反击能力的核弹以及己方可能在初次打击中损失的核弹后,列举了1200个华约及中国城市,西起东柏林,东至北京(Burr 2015)。然而,截止2010年,中国中小型城市已达2160个,很显然,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会在全面核战中被攻击,即使是被重点照顾的各国特大城市,也不会被彻底摧毁。  参考文献:  Burr, W 2015, “U.S. Cold War Nuclear Attack Target List of 1200 Soviet Bloc Cities”,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No. 538  Ainslie, J 2013, Damage criteria in British nuclear planning  下图为当前美、中、俄、英、法等有核国家的核武器持有量。    注:图片中Nuclear Weapon统计的是warhead的量,统计是核弹头的总数
    -------------------------  楼主来说说,日本的未来啊,婴儿。饮用水辐射标准100贝克勒尔,好吧,每公斤。其实我也不知道每公斤水和每升水的差别到底有几个数量级。日本婴儿喝的水和大亚湾的核废水核辐射数值是一样的。楼主你觉得呢?
    -------------------------  楼主来说说,日本的未来啊,婴儿。饮用水辐射标准100贝克勒尔,好吧,每公斤。其实我也不知道每公斤水和每升水的差别到底有几个数量级。日本婴儿喝的水和大亚湾的核废水核辐射数值是一样的。楼主你觉得呢?
    ------------------------  楼主首先应该声明的,是自己的身份。然后是对有核国家核战略的解读来对我进行反击。但是楼主第一个声明的是自己不是亲日分子。对不起,上面我回复的“他绝对不会说“凭北京实力”这种话”,很明显你看不懂。中国国内没人会这样说。所以你绝不是中国人。更明显的是,你对上面这个问题视而不见,没有正面回答,是因为你也知道,正是因为本州岛地下水系已被核污染,所以日本才调高了核辐射标准的数值。除了日本人,亲日分子,很难解释这种欲盖弥彰的行为。所以,不要拿着精英知识分子的那一套来忽悠人,不光是我,很多人都不吃你这一套,知道么?所以你不用再解释了,不好意思。我对日本不感冒,它死的情况无论的有多么糟糕我都不会同情,一群奴隶国民不值得同情。
  我只关心中国能否有效投放一千枚以上的核弹头到美国本土!
  【误区6·拓展阅读】:图片补充  【误区6】图片补充-1  楼主在62楼的“【事实6】-3:对城市的核打击不等于对城市的完全摧毁”中已经提及 Atomic Weapons Requirements Study for 1959这份报告,下面就详细说明一下。  Atomic Weapons Requirements Study for 1959是由The Strategic Air Command(1992年前的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在1956年撰写了一份预测性报告,于2015年12月解密。下图显示了该报告中美国军方对华约主要城市的打击计划,可以看到仅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就要各挨150枚核弹。报告中的解释是,150枚核弹能基本确保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城区及周边重要军事设施被彻底摧毁,而攻击北京的23枚核弹则更多意义上是惩戒作用,尽可能多得杀伤中国首都的人口,但对彻底摧毁北京不做任何要求。由此可见,摧毁一座特大城市,需要大量的核弹才能做到,但结合2016年的世界核弹头总数来看,一国显然没有能力将核弹头都浪费在摧毁敌国城市上。除首都和经济都会外,其他城市所受到的核打击并不足以使其彻底丧失城市功能,而未被打击的城市也显然不在少数。    注:上图是结合解密文件以及本世纪情况制作的,可以看到预计死亡人口也更新到了现阶段的数据,比如人口2100万的北京死亡1900万。图中的核弹头指的也是现阶段主流的50万吨级弹头,比如美帝最常规的W88。  这边楼主多扯一句,针对北京23枚的惩戒打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早在50年代末,美帝虽然在针对华约的先发制人打击中仍将北京包含在内,但已经开始将天朝和苏修区别对待,并没有疯狂攻击中国全境。这也侧面说明了核战理论的war fighting派早在50年代就已经将诸如“有针对性的核战争”以及“逐步升级的核战争”这样的概念运用到核战略中了。  ——————————————————————————————————————  【误区6】图片补充-2  下图为美国最有可能遭受核打击的30大城市    ——————————————————————————————————————  【误区6】图片补充-3  下图为全球核弹头自1950年到2014年的变化量    ——————————————————————————————————————
  【误区6】图片补充-4  下图以年份为坐标,将美苏(俄)两国核武器拥有量累计相加,与当年全球核武器总量相比较。  【解读】:从1950年到20世纪70年代,美苏核武总量即约等于世界核武总量。即使是2014年,美苏两国的核武器数量在全球核武总量中仍然占据了极高比重。  【注】:蓝色部分为美国,红色部分为苏联(俄罗斯)。    ——————————————————————————————————————  【误区6】图片补充-5  下图分别计算了美苏两国核武器拥有量的变化情况,并用折线图的形式将两国核武数量作了对比。  【解读】:美国在1945年三位一体试验后始终掌握着核优势,直到70年代末苏联后来居上,并确立了其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的核优势。此外,美苏双方在冷战末期开始进行的核裁军,而苏联的解体则加速了双方裁减核武库的进程。不难发现,到2014年,美俄双方核武拥有量大致相当,且核武总量远远小于80年代中后期的冷战高峰。  【注】:蓝线代表美国,红线代表苏联(俄罗斯)。    ——————————————————————————————————————  图片补充3至5的数据来源:  Kristensen, H 2015, 'Nuclear Notebook',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The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误区7】:核爆后的黑雨将造成严重的放射性沾染,废土时代即将来临  【事实7】:核爆后的黑雨为冷凝雨,因雨水中含有大量碳颗粒而呈现出黑色,不会造成致命的放射性沾染  曾经有人问楼主,核爆后的黑雨是否比核爆本身的威胁更大? 这着实提醒了楼主啊,实际上,黑雨的存在是激进派核冬天理论创始人卡尔·萨根被疯狂打脸的原因之一。  卡尔·萨根:“我不就把核冬天夸大了一下吗?你们打我脸干嘛??!!!我出发点是很好的!!!我是为了反对核战争才说谎的,啊不对,善意的谎言怎么能叫谎言呢!我是为了反对核武器才“歪曲事实”的!!!”  ——————————————————————————————————————  【核爆后的黑雨】(Black Rain/ Carbon Soot Rainout)  所谓的黑雨,实际上是一种冷凝雨。广岛和长崎在核爆之后的30到40分钟内,都出现了降雨。由于雨水颜色偏黑,因此被称为黑雨。如小男孩原子弹导致的黑雨集中在广岛西南方向的Koi-Takasu(这个地名貌似叫“高须”,楼主不太确定),胖子原子弹导致的黑雨则集中在长崎正东方向的Nishiyama。  有关黑雨的误解在于,很多宣传材料中,都将“黑雨”的成因解释为,核爆中大量放射性物质随着蘑菇云升腾到高空,预冷凝结水汽,最终形成降水。但这种解读存在常识性错误——无法说明为什么黑雨是黑色的。  事实上,黑雨的真正成因是因为发生在广岛和长崎的火风暴(关于火风暴,下篇会详细论述)。  我们知道二战日本的建筑物大多为木质建筑。而核爆之后的高温瞬间点燃了这些易燃的木质建筑,而燃烧的建筑则产生了大量由微小碳颗粒构成的烟尘。接下来引用一段出版于1977年的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对广岛核爆的描述。A wind blew toward the burning area of the city from all directions, reaching a maximum velocity of 30 to 40 miles per hour ...The wind was accompanied by intermittent rain...Rain in these circumstances was apparently due to the condensation of moisture on particles from the fire when they reached a cooler area. 核爆之后的上升气流将广岛大火中产生的烟尘带入了高空。而这些黑色的碳颗粒在进入高空后因冷凝作用吸收大量水汽,随即就形成了黑色的降雨。  也就是说,黑雨来自于广岛、长崎核爆之后燃烧的木质建筑。  那么,这些木质燃烧形成的碳颗粒是否具有放射性呢?答案是,有,但不致命。广岛长崎的核爆虽然是空爆,但仍然产生了少量辐射落尘。虽然长崎广岛的核爆没有触及地表,没有生成通常意义上由地表土壤等物质构成的辐射落尘,但由于广岛长崎临近海洋,空气中弥漫着盐晶salt crystal,这些盐晶在核爆之后就成为了辐射落尘的主要构成物。这一现象在后来的太平洋海上核试验KING以及CHEROKEE中都得到了证实。(所以说海上核爆仍然是会有少量辐射落尘的)  由此,发表于1965的Physical and Rad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llout Particles一文表示,来源于地表木质建筑的碳颗粒并不是广岛长崎辐射落尘的主要构成物,因此,这些碳颗粒的放射性也远低于40年代末的预测。(早期预测数据认为,黑雨的存在使广岛西南Koi-Takasu地区的剂量率在核爆当天最高可达0.01到0.03 Gy)  好了,总结一下,Physical and Rad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llout Particles这篇文章告诉我们,黑雨实际上并没有对广岛长崎的幸存者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  下图是广岛核爆后燃烧的城市,大量烟尘正在随着上升气流涌向高空。    下图时“黑雨”在墙壁上留下的印记,大家可以理解为铅笔画画。    ——————————————————————————————————————  但就像楼主之前说的,黑雨是驳斥卡尔萨根激进核冬天理论的有力证据之一。核冬天理论认为,核战争将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城市大火,继而导致大量烟尘进入大气,最后遮蔽天空,降低透光率,形成核冬天。(激进派与温和派的区别在于对核冬天持续时间的分歧。)事实上,现代城市极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比例,使得在发生在广岛长崎的火风暴成为不具普遍适用性的个案,现代城市很难发生二战日本的那种大规模城市火灾。1945年英国物理学家George Stanbury在经过对广岛长崎大火调研后认为,这种发生在日本的火风暴是适用于由大量木质建筑构成城市的特殊个案。而他在后来与欧洲城市作对照后,在发表于1964年的Ignition and fire spread in urban areas following a nuclear attack一文中指出,针对欧洲非木质建筑城市的核打击不会产生广岛长崎级别的火风暴。  但就算把全球主要城市的钢筋混凝土都换成木质建筑,黑雨的存在也说明了,城市燃烧产生的烟尘在进入高空后会迅速冷凝通过降水返回地面,而不会像卡尔萨根预测得那样在高空停留很长时间。Brian Martin在1988年驳斥卡尔萨根的文章中就提到了“黑雨”,并在其研究中证明,各国沿海城市在核爆后因火风暴所排入大气的烟尘一般会在1小时以内因降水沉降至地面  有关核冬天的部分会在误区10作个简介,然后在下篇作详细论述的,这边就只是先稍微提一下。  参考文献:  Martin, B 1988, 'Nuclear winter: science and politic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Vol. 15, No. 5, pp. 321-334  Stanbury, G R 1964, 'Ignition and fire spread in urban areas following a nuclear attack', U.K. National Archives document HO 225/121 (extracts):   O'Connor & Freiling, 1965, Physical and Radiochemical Properties of Fallout Particles  The Effects of Nuclear Weapons,3rd ed., 1977, p 305.
  核弹何止是谈虎色变?
  支持楼主科普。  
  继续学习
  【误区8】:核战将导致畸形儿的诞生,其影响可达数代人之久  【事实8】:1945年至今并无证据表明核泄漏、核爆炸或核试验曾导致过畸形儿的诞生  《辐射》都怪你,统统都怪你,还有《哥斯拉》,你也别想跑,就是你们这些不负责任影视游戏作品传播了辐射畸形论(这里不是在吐槽辐射系列的FEV病毒,这里说的是辐射中僵尸这个设定)。好了,言归正传,误区8确实很可能是大多数人对核武器以及辐射最大的误解了。   众所周知,人类迄今为止唯一的两次核打击就是广岛和长崎,因此研究核武器危害的最佳调查对象非这两座日本城市莫属了。战后,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在内的美日权威机构,就核辐射的实质影响进行了为期数十年的调查。发表于1977年,调查周期长达30年,名为Review of 30 years study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atomic bomb survivors的报告着重关注了广岛长崎幸存者的健康变化。调查发现,曾暴露于辐射中的幸存者夫妇们的战后新生儿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异常,也就是说这些“辐射”新生儿的异常发生率或者说畸变率并不比“正常”新生儿高。虽然在广岛、长崎核爆后幸存的孕妇中,有接近50例的小头畸形个案被查实,但并没有证据直接证明这50例小头畸形个案是由核爆炸导致的,核爆后受孕者的小头畸形率没有发现异常。报告认为这50例小头畸形处于正常的畸形率范围内。   当然,上述报告并没有否认“辐射能造成遗传损伤”这一事实,也没有表示大剂量辐射不会对胎儿造成损伤(损伤不等于畸形),更没有否认实验室环境下辐射致畸的可能性。但上述报告以及其他调查通过压倒性的证据证明了在核爆炸条件下关于辐射损伤遗传给后代的担忧是不被支持的。  下面再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存在辐射致畸的可能性,但现实中并没有核爆核泄漏导致畸形儿诞生的个案]。虽然辐射的确能够致畸,但所需条件太过严苛,核爆炸、核泄漏的环境下基本不可能满足辐射致畸的条件。简单说,辐射过量等于死亡,非致死剂量所导致的遗传损伤则基本导致包括甲状腺癌在内的各类癌症。因此,无论是广岛长崎,还是切尔诺贝利、福岛,抑或是内华达、比基尼环礁,都没有发现哪怕一例新生儿畸形的个案。  参考文献:  Gus'kova AK,1977, ‘Review of 30 years study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atomic bombsurvivors. The Japan Radiation Research Society Chiba. Japan, September, 1975’,Med Radi  ——————————————————————————————————————
  不错,楼主继续。。
  【误区8 · 补充】: 广岛、长崎核爆炸对居民长期健康状况的影响  曾经有人提醒楼主说,相信核辐射导致畸形的人很有可能是将癌症发病率与婴儿畸形率混为一谈。下面将着重介绍一下广岛长崎核爆之后癌症发病率的相关情况。  核辐射除直接杀死细胞损坏人体组织外,还能破坏DNA,即75楼所提到的遗传损伤。损坏DNA的后果有三,要么因辐射剂量过大而死亡,要么自我修复重归健康,要么将这种损坏的状态保留下来。“将这种损坏的状态保留下来”就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听听很吓人,但它的长期健康危害主要却是听起来不吓人但其实更可怕的癌症。  接受一定剂量辐射后,会不断有DNA大分子将这种损坏的状态保留下来,而当这种基因突变积累到一定量以后,致癌的可能性就大大上升。因此,广岛、长崎幸存者的癌症发病率高于正常水平。在所有长期健康影响中,最致命的就是白血病。在1945年核爆之后的第三年,广岛长崎的白血病发病率到达了顶峰,并在其后的4到5年中稳定在一个较高的发病率水准。  下图显示了接受不同剂量的辐射后白血病的发病率,Gy(即Gray,戈瑞,1kg被辐照物质吸收1焦耳的能量为1戈瑞;戈瑞与西弗的换算比较复杂,此处不赘述)    但对于核爆炸幸存者的子孙后代而言,其癌症和肿瘤发病率并未比正常水平高,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核辐射对DNA的影响能产生有效的遗传影响。也就是说,广岛幸存者子女的癌症、白血病发病率并不受父辈影响。  参考文献:  Nakashima, E 1994, 'Relationship of five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at age 18 to radiation dose among atomic bomb survivors exposed in utero', Radiation Research, Vol. 138, No. 01  Seixas, N and Davis, S 2012, 'Effects of Radiation and Lifestyle Factors on Risks of Urothelial Carcinoma in the Life Span Study of Atomic Bomb Survivors', Radiation Research, Vol. 178, No. 01, pp. 86-98  Heidenreich, W. F. 2007, 'Promoting Action of Radiation in the Atomic Bomb Survivor Carcinogenesis Data?', Radiation Research, Vol. 168, No. 06, pp. 750-756
  福岛食品商的说客来啦
  仔细看了楼主的发文和回复,论证和表述非常严谨,赞一个!  本人分析时事引用的依据也都是官媒消息,从不评论非官媒和道听途说的消息。  楼主请继续,喜欢看,涨知识。
  【误区9】:人类现有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数次  【事实9】:人类现有核武器在一定条件下足以杀死数倍于全球人口的人类个体。  千万不要小看两句话的差别,毁灭人类数次与在一定条件下杀死某个数量的人类个体完全是两个概念。要解释这一误区,就必须先解释“在一定条件下杀死某个数量的人类个体”的由来。  这种计算方法其实非常简单,计算者将长崎、广岛的伤亡作为样本,得出每千吨TNT当量的核武器所造成的伤亡,并将这一比值作为基准数据。然后简单得做加减乘除,根据当时全球核弹总当量乘以这个比值,得出当前全球核弹能杀死的总人数。很显然,这个数字将会远远大于现阶段地球总人口。  这一计算方法没有考虑核弹对军事目标的重点打击,也没有考虑双方核武器在交战中的损失(核弹发射井被摧毁,战略核潜艇被击沉),更没有考虑二战长崎、广岛木质结构建筑遍地的事实。该方法简单得将所有人按照广岛、长崎的人口密度,平均铺洒在主要建筑为木质结构的超大城市中,且缺乏人防工事,很明显,这是相当不切实际的。  因此,按照这种计算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足以杀死数倍于全球人口的人类个体”这句话的确是正确的。但必须认识到,“一定条件”几乎是不可能被满足的。而原本逻辑清晰的话语因为以讹传讹,最终进化为根本不切实际的“现有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数次”。
  【误区9·拓展阅读】:需要多少核武器才能造成小行星撞地球级别的大灭绝?  答案是:1 million megaton (100万百万吨)即1万亿吨;  看数字更直观1 000 000 000 000吨TNT  (数据来源:Rollin Omari, Quora, &/How-many-nuclear-warheads-would-it-take-to-destroy-the-Earth&, Accessed 21 April 2016)  而Sam Biddle则给出了更加详尽的答案。他指出,要让地球表面都被小行星撞地球那样烧一遍,最起码需要15594枚当量为5000万吨的阉割版沙皇核弹。而把美国烧个遍,则需要1028枚沙皇核弹。详见下图。  (数据来源:Sam Biddle, Gizmodo, /5899569/how-many-nukes-would-it-take-to-blow-up-the-entire-planet, Accessed 21 April 2016)    ————————  不过无论是Rollin Omari的答案还是Sam Biddle的解释,现阶段的人类都不具备向白垩纪小行星撞地球那样毁灭地球表面的能力,10万亿吨对我们来说还是太遥远了。  迄今为止所有的核试验加起来才510百万吨TNT,而2009年全球核武器总当量也只有6,,400百万吨TNT,这与1,000,000百万吨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  注:Sam Biddle只是本科学历的职业撰稿人,虽说他本科学校蛮好是QS排前20的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虽说他也是理学学士学位,可他专业是哲学,lol,也难怪Linkedin上他的工作经历都是各种媒体相关。所以说,他的这篇核武器文章有一定专业性,但只是作为严谨媒体人的专业性,仅供参考。
  您的回复在审核中,好神奇
  扫盲贴,顶!
  【误区10-1】:核战会造成臭氧层破坏,从此幸存者将不得不在更强烈的宇宙射线下艰难求生  【事实10-1】:臭氧层的确会受到破坏,但其受损程度并不会严重影响人类活动  大规模核爆炸的确会向平流层注入大量氮氧化物(即破坏臭氧的气体)。然而,早期理论夸大了臭氧层在氮氧化物作用下所遭受的损伤。例如在Dr. Foley与Dr. Ruderman的预测中,美苏两国1952年至1962年间的核试验将导致臭氧层被削弱10%。但事实是,时至今日,臭氧层并未如上述两位科学研究者所预测的那样遭受严重的损伤,紫外线也并未如预测般得到增强。这些被事实否定的早期预测在无良媒体的以讹传讹中逐渐变味。  Dr. Foley与Dr. Ruderman预测中的核武器以裂变武器为主,但当今主流战略导弹所载弹头均为氢弹,如白杨M的55万吨单头以及三叉戟D5所载的45.5万吨W88弹头。这些现代化且高效的聚变武器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上深圳有几次限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