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的疆域有跨越三大洲么

该商品已下柜,非常抱歉!
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服务承诺:
京东平台卖家销售并发货的商品,由平台卖家提供发票和相应的售后服务。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价 格: 到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当前位置: >>
地跨欧亚非的6大帝国
1、波斯帝国(公元前 550 年到大流士三世被亚历山大打败)概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疆域跨越欧洲、亚洲、非洲的国家是波斯帝国的阿基曼尼斯 Archaemenid 王朝。 公元前 550 年,阿基曼尼斯王朝在第一位皇帝居鲁士的率领下,推翻了米 提亚的统治,迅速崛起。第二位皇帝冈比西斯二世即位后,于公元前 525 年征 服了埃及,第三位皇
帝大流士一世即位后,阿基曼尼斯王朝的疆域继续扩大。 从公元前 330 年阿基曼尼斯王朝被亚历山大帝国毁灭开始,一直到公元 226 年波斯帝国的萨珊 Sassanid 王朝重新崛起,其间的波斯帝国的帕提亚 Parthia 王朝一直碌碌无闻, 但即便是萨珊王朝,它的疆域一直没能恢复到与阿基曼尼斯 王朝一样跨越欧洲、亚洲、非洲。简介: 又称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帝国从美索不达米亚横跨到印度,由里海伸展到波斯湾,势力扩及今天的伊拉克、伊朗和阿富汗,首都苏萨。 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后经过数十年扩充疆土,公元前 550 年,居鲁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统治,建立了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 士一世(公元前 522 年至公元前 486 年)统治时期,波斯帝国达到鼎盛时 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和中国西部(时值春秋战国时期)的葱岭西部 地区(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喷赤河和瓦罕之路一带,这里是波斯帝国的东 北部地区,与塞种人相接壤),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 塞俄比亚。包括 70 个民族,5000 万人口,近 700 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世 界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在公元前 492 年希 腊――波斯战争后逐渐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 334 年,兴起于欧洲巴尔 干地区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侵,征服波斯全境。 在波斯,历史上有多个帝国先后建立、兴盛、和衰亡。阿契美尼德帝 国,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公元前 559 年居鲁士二世统一古波斯部落, 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鲁士二世并于前 550 年击败了当时统治波斯的米 底王国,使波斯成为一个强盛的帝国。前 539 年,居鲁士二世占领巴比伦。 到了冈比西斯二世时代则于前 525 年征服古埃及后王朝.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国疆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流士在前 519 年挥 军东进印度河平原,西面则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马其顿、希腊, 但却因马拉松战役(前 490 年)之失利而功败垂成。其子薛西斯一世后来 (前 480 年)再度对希腊用兵,可惜最终未竟全功。 阿契美尼德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编辑]希腊化时期 (前 330 年-前 141 年/前 129 年) 前 334 年―前 330 年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 大三世的大军击败大流士三世,波斯成为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亚历山大 的帝国很快就分崩离析。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塞琉西一世经过 继业者战争最 终在前 312 年自立塞琉古帝国,以塞琉西亚和安条克为中心,统治波斯地 区。 这一时期波斯成为东西方的交流的一个枢纽:丝绸之路由此连接中亚 河中地区和印度,佛教从印度孔雀王朝传来,琐罗亚斯德教则西去影响了 犹太教。 塞琉古帝国的后期在前 247 年东部的帕提亚和大夏(巴克特里亚, 今阿富汗的北部)独立之后,东部被大夏所扰和 安息帝国西征,在前 190 年之后,西面又面临 罗马共和国的征伐,最终在阿尔沙克王朝米特里达梯 一世时期丧失了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大片领土。最终被罗马共和国 于前 63 年将其彻底灭亡。2、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 338 年后到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死) 概论:亚历山大帝国,由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发展起来,公元前 338 年控制希腊。公元前 334 年,亚历山大开始东侵,他扫荡了小亚细亚和埃及,然后回 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波斯,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巴比伦。 亚历山大帝国版图包括今天的希腊、 马其顿、 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 塞浦路斯、 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约旦、伊拉克、科威特、 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全境或大部,印度小部分。简介:马其顿王腓力二世在位的时候征服了整个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后来整合了希腊的力量开始东征,建立了史上有名的亚历山大帝国。腓力 二世最终征服希腊的时间是公元前 338 年, 337 年成立“希腊联盟”, 前 即“科 林斯联盟”。 帝国兴亡 东征 公元前 336 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以铁腕镇压 了希腊人反马其顿运动。举义的底比斯被毁灭,公民或被卖为奴,或被处 死、流放,土地则被分割予它邦。马其顿国内的政敌也被无情地清除。在 希腊的一片死寂中,亚历山大恢复了统治,并于公元前 335 年组建起一支 由 3 万步兵、5000 骑兵构成的远征军,在第二年初春渡过赫沦斯滂海峡, 开始了历史性的东侵征程。 此时的波斯正值大流士三世统治,内政腐败,危机四伏。马其顿军与 波斯军在小亚细亚的格拉尼库斯河畔展开首次会战,大胜。随后马其顿军 轻取整个小亚。公元前 333 年,亚历山大率军在叙利亚的伊苏斯平原打败 大流士三世亲率的 10 万余波斯军,俘虏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和两个女 儿。然后拿下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兵不血刃占领上下埃及。公元前 331 年 春,亚历山大率军插入两河流域北部,10 月同号称百万的波军决战于高加 美拉。在交战中,大流士三世弃阵逃跑,致使全线崩溃,波斯从此丧失抵 抗能力。马其顿军占领波斯都城巴比伦和苏萨,缴获无数战利品。公元前 330 年,亚历山大占领波斯波里斯,获 12 万塔兰特巨资,并焚烧波斯王宫 以示报复。波斯帝国至此灭亡。不久,亚历山大又沿里海东进,穷追大流 士三世。进入安息前获悉大流士三世被其部下所杀。但他并未因此止步, 于公元前 329 年穿越现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兴都库什山(与中国 新疆的帕米尔高原相接),直至中亚锡尔河一带。公元前 327 年,亚力山 大被富庶的印度所吸引,经过开伯尔山口,侵入印度河上游和五河地区, 企图打到“大地终端”。在征途中,亚历山大无尽的征服欲和士兵们思乡 厌战的情绪发生冲突,被迫沿印度河南下,返回巴比伦。公元前 324 年初, 亚历山大抵达原波斯四都之一苏撒,历时 10 年的东侵始告结束。在东侵期 间,马其顿军行程几万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在平原、沙 漠地区作战,到处留下驻军,仅起名为亚历山大的要塞便建起 70 多座。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东方的城市 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东方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希腊、西方,丰富 了西方的知识宝库。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通路。他在东方建立的 几十座城市,都逐渐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 海港。消亡 亚力山大还到处任命希腊人总督,安排波斯降臣降将担任地方官员, 从而建立了世界古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它西起巴尔干半岛,南达尼 罗河流域、利比亚与印度河流域,东抵中亚细亚,北依多瑙河和黑海。为 有效统治如此众多的民族、广大的土地,带有希腊城邦特点的马其顿君主 制已完全不相适应,亚历山大只能承袭业已在东方形成的君主专制制度。 他回到苏撒便以专制君主的身分行事,任用波斯人,接受波斯生活方式, 使马其顿贵族同波斯中央和地方的贵族结合,构成自己的统治基础。为了 进一步拢络被征服者,亚历山大主持万名马其顿将士与波斯贵族女子的婚 礼。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在筹备远征阿拉伯半岛时突然病亡,时年 33 岁。由于帝国初建,体制尚不完善,且亚历山大年富力强,未曾考虑和安 排继承问题,所以他留下的权力真空无人能够填补。中央权力迅速解体, 各地总督拥兵自立,为争夺亚力山大的遗产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至公元 前 301 年。帝国已分裂为一些独立的王国,其中以亚历山大部将建立的托 勒密王国(公元前 305―30 年),塞琉古王国(公元前 312―64 年)和马 其顿王国最为强大。由于这一时期是希腊文化在北非、西亚广泛传播的时 期,也是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广泛交流的时期,因此在历史中,自亚历山 大帝国崩溃到最后一个希腊人统治的王国――托勒密王国灭亡为止这段时 间被称作“希腊化时代”。 希腊化时代 马其顿统治下的希腊 亚历山大病故的消息传到希腊,雅典、弗西斯以及埃陀利亚和 帖撒利 地区的城邦掀起独立运动,将安提帕洛斯为首的马其顿驻军赶出境外。马 其顿从亚洲调回援军,在帖撒利击败希腊联军。公元前 322 年,安提帕特 洛斯在雅典派驻军队,扶植起亲马其顿的寡头政权,反马其顿的坚强斗士 德摩斯提尼在马其顿的追捕下自杀身亡。从此雅典在希腊政治生活中失去 了过去的重要意义,仅在文化方面保持了自己的影响。然而,希腊人反马 其顿统治的斗争并未止息,一些原先经济、文化落后的城邦随着古典时代 诸先进城邦的衰落而崛起,成为希腊人争取独立运动的中坚。公元前 4 世 纪末,地处中希腊西北部的埃陀利亚地区的城邦组成埃陀利亚同盟,长期 同马其顿抗衡。公元前 3 世纪初,南希腊西北部阿卡亚地区的小邦也组成 自己的地方军事同盟,科林斯、墨加拉等大邦也相继入盟,包括伯罗奔尼 撒大部分地区。这两个同盟和原先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提洛同盟不同,完 全是独立国家的联合体,每个入盟城邦具有相等的一票表决权。两个同盟 之间既联合又斗争。 在此期间,斯巴达虽衰弱不堪,仍顽强维持了自己的独立。进入公元 前 3 世纪,斯巴达公民只剩下 700 人,其中只有 100 人拥有土地。年轻的 斯巴达国王阿基斯四世(公元前 245―241 年)和克利奥蒙尼三世(公元前 235―222 年)力图振兴斯巴达的努力,均以失败而告终。斯巴达丧失了长 期免强保持的孤傲,被迫加入阿卡亚同盟。由于埃陀利亚同盟和阿卡亚同 盟的存在,从亚历山大帝国分离出的马其顿安提柯王朝对希腊的统治实际 是不完整的。这种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一直维持到公元前 2 世纪中叶罗马 征服马其顿和希腊为止。 埃及托勒密王国 托勒密王国由亚历山大的主要将领托勒密在埃及所建,疆域基本上局 限于尼罗河流域,极盛时也将地中海的一些岛屿和巴勒斯坦、叙利亚以及 小亚细亚的部分地区纳入王国范围之内,首都亚历山大里亚。 托勒密王国继承了埃及法老的君主专制制度,国王集军、政、财、宗 教大权于一身,以神在人间的代表自居。国家保持了古埃及以州为单位的 行政区划,各州州长、财政官和下属区级官员均由马其顿人和其他希腊占 领者担任,国王掌握着他们的任命权,并在各地驻军。埃及土著一般只担 任村级政权的职务。另有包括亚历山大里亚在内的三个自治市(另外两座 是恼克拉提斯和托勒迈依),集中居住着希腊殖民者。 王国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名义上统归国王,称“国王的土地”,但 实际占有状况十分复杂。有国王通过王室财政部门直接支配和经营的土地, 这样的土地约占埃及可耕地的一半以上;有神庙僧侣、高级官吏及希腊军 事殖民者的土地。社会上买卖、转让土地也是合法的现象,并不需要国王 代理机构的认可。但军事殖民者的土地却不能自由转让,包括不可继承。 一般农民除每年需上交 1/3 至 3/4 的租税外,还要承担劳役的重负。其他 土地占有者的捐税数额不等,也有高级官吏享受免税的待遇,但这是个别 的现象。 国王不只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也是最大的手工业和商业财产的拥有 者。王室经营矿山、大手工作坊、商业和内外贸易活动,以充分满足王室 的消费需要。由托勒密二世统治时期的一些文献得知,国王控制了全国的 橄榄油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其它手工业产品,如纸草、呢绒、盐铁等的 生产和销售也受到国王的严格控制。希腊商人和作坊主也是手工业和 商业 活动的积极从事者。由于王国政治一度稳定,亚历山大里亚是东地中海的 海上交通枢纽,因此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公元前 3 世纪是托勒密 王国的全盛期,首都亚历山大里亚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工商业和文化中 心。这里的居民除埃及人、希腊人之外,还有远道而来的阿拉伯人、 犹太 人、波斯人等,人口多达 70 万。市内有繁荣的市场,出售的商品包括中国 的丝绸,印度的香料。象牙、珍珠,阿拉伯的宝石等等。因商旅云集,亚 历山大里亚港口专门修建了大理石灯塔,塔高 122 米,被当时的希腊人称 作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此外,托勒密王室重视市区市政和文化建设,修建 有许多公共花园、剧场、神庙、图书馆、博物馆等建筑。其中的图书馆和 博物馆是地中海地区的学术中心,不仅收藏有大量书籍,而且集中了一大 批学者由国家供养,专门从事图书文献整理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现存的 古典著作大多是由这里的学者校勘分卷的,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如 欧几里 德、埃拉托色尼、阿基米德等都曾在亚历山大里亚进行过学术访问和研究。 公元前 2 世纪,托勒密王国因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社会矛盾 的激化而走向衰落。公元前 1 世纪,托勒密王国沦为后起的罗马霸国的被 保护国,末代女王克娄奥帕特拉在罗马内战中左右逢源,以便维持国家的 存在。后因支持罗马将军安东尼,于公元前 31 年为安东尼的政敌屋大维所 灭。 西亚塞琉古王国 由亚历山大的另一部将塞琉古建立的这一王国是希腊化国家中 领土最 大的一个,盛时包括西亚、中亚、小亚细亚以及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部分 地区,稳定的统治区是叙利亚,首都安条克坐落其上,因此又有叙利亚王 国之称。在中国古书中将塞琉古王国称作“条支”(但在张骞通西域的时 候已经接近于消亡),大概出自首都名安条克的缘故。 同基本是单一民族的埃及不一样,塞琉古王国的属地是一个多 民族的 杂居地,历史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社会关系更为复杂,因此统治难度较托勒密要大。该国因历史和文化的惯 性分成三个基本地区:叙利亚地区,巴比伦尼亚地区和小亚细亚地区。位 于叙利亚的安条克为东地中海仅次于亚历山大里亚的手工业、商贸、文化 中心。巴比伦尼亚的最重要城市已不再是巴比伦,而是希腊人在巴比伦附 近新建的城市塞琉西亚。该城实际是塞琉古的第二首都。小亚细亚地区的 中心是原吕底亚王国首都撒尔迪斯。除三个基本地区外,伊朗高原和中亚 (新疆以西的地区)是相对隔离的地区。为了对如此广阔的国土和众多的 民族实行有效的统治,塞琉古沿袭了古波斯帝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也结 合了部分希腊的传统政制。全国分为 25 省,由国王任命的总督治理,另设 有将军一职,直接听命于国王。此外还有几十个希腊人的自治市和一些军 事殖民地作为控制全国的战略网点。虽内部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市民在 城内有类似希腊公民的权利,但在政治大局上要服从中央,并需向中央纳 税。君主专制的支柱是由马其顿人和来自希腊各地的公民组成的军队。 塞琉古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历史上发达的地区,如巴比伦尼亚、小 亚细亚、叙利亚仍在王国经济中起重要作用。历史上落后的地区,如中亚、 伊朗高原东部地区的工商业仍然落后。国王同样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有专门的王室土地,由依附农民(称劳伊)在王室财产管理部门的监督之 下进行耕作。“劳伊”可同土地一起转让,地位有些类似中世纪欧洲的农 奴。国家统治阶级的其他阶层,如官僚、神庙和地方贵族占有大量土地。 神庙的地产基本是独立的,由自己的劳伊和奴隶耕种,不受国王的管辖。 国君因需要神庙的支持,赐予后者很大的特权,使得各大神庙犹如一个个 国中之国。 塞琉古王国具有自波斯帝国继承下来的良好的道路系统,其有利的地 理位置使它成为古代欧洲和印度、阿拉伯半岛甚至中国贸易的中介。在对 外贸易方面,海路经波斯湾可达印度和阿拉伯半岛,陆路与东亚、南亚和 欧洲联接,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西部终点便是安条克。古代东西方的一些旅 行家均记载过塞琉古王国相对和平时期的经济繁荣景象。 公元前 3 世纪以后,中央权力衰落,塞琉古王国逐渐分裂出一系 列独立的国家,如中亚的大夏(巴克特里亚)、伊朗高原的安息(帕提亚) 王国。公元前 142 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起义获胜,建独立国家。安息几 乎同时夺取了两河流域地区,塞琉古国土仅限于叙利亚一地,在内外交困 中挣扎到公元前 64 年,被东进的罗马所灭。3、罗马帝国(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建立帝国―公元 476 年)概论:【首都】罗马;1 世纪罗马帝国继续扩张。到 2 世纪,帝国版图确定下来,它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邻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 列颠、 莱茵河和多瑙河。 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地中海成为其内湖。 罗马帝国此时总共控制了大约 59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 国家之一。 简介:屋大维建立帝国后,创立元首制,称奥古斯都。罗马帝国一般被分为前期帝国(前 27 年―192 年)和后期帝国(193 年―476 年)两个阶 段。前期帝国经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弗拉维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贤 帝时代)达到全盛。国家稳定、社会繁荣,被称之为罗马的 黄金时期。后 期帝国从三世纪危机起,经伊利里亚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 丁大帝的帝国,至狄奥多西一世死后将帝国正式分为两部分(395 年)。西 部在内忧外患中衰落,在 476 年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 慕路?奥古斯都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而东部帝国直到 1453 年为奥斯曼 帝国所灭,史学家多称其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 罗马帝国是古罗马文明由原本共和时代进入帝国时代之后的一个阶 段,理论上是仍维持元老院主持的共和制,实际上是大权移交给皇帝独揽 的政体。[5]虽然最初几位皇帝都并没有正式称帝,但是实际上已经具备帝 制的特点,所以整个政府可以说是由皇帝领导而运作。罗马帝国正式名称 为元老院与罗马人民,中国史书称为大秦、扶H。 罗马帝国可以用来表示所有在罗马统治之下的土地。 罗马的扩张使 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成为一个帝国。罗马疆域的全盛时期是图拉 真在位末年(117 年), 罗马帝国此时总共控制了大约 59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罗马帝国一开始只和周边的一些小国进行贸易,范围小。一直到前 138 年到前 119 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并通过丝绸之路间接同罗 马展开贸易;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但仅到达波斯湾一带便无功而返; 而公元 166 年安东尼王朝派出使臣到达汉都洛阳,并送上犀角等礼物(也 有人认为是大秦商人冒充的),东方和西方才紧密的在一起。 西汉用丝织 品,茶叶,瓷器来换取安息,希腊,罗马,大食和马其顿的宝石, 香料, 药材和玻璃器具。除了经常进行访问外,还彼此输送自己的物产和技术, 推动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使东西方人民受益匪浅。4、拜占庭帝国(公元 395 年~1453 年,占据欧亚非的时候也就是初期与查士丁尼时期)概论: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或东罗马帝国(Eastern RomanEmpire)是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依然存在的罗马帝国东半部。拜占庭帝国通常 被认为开始自公元 395 年直至 1453 年(实际始于八世纪)。在其上千年的存在 期内它一般被人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简介: 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或东罗马帝国(Eastern RomanEmpire)是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依然存在的罗马帝国东半部。 拜占庭的文化和语言大多数是希腊的,军事上与古罗马大相径庭,在 罗马分裂为东西罗马之后,西罗马继承了古罗马的步兵方阵的战斗方式, 而东罗马则开始尝试着以重骑兵代替步兵作为战斗主力。从 17 世纪开始, 西方的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实际上相当不同的)古代的罗马帝国与中世纪 的罗马帝国引入了拜占庭帝国这个称法。这个称呼来源于其首都君士坦丁 堡的前身:古希腊的殖民地拜占庭城。 拜占廷帝国的民族构成极为复杂,包括希腊人、叙利亚人、科普特人、 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及希腊化的小亚细亚人等。外族入侵期间又迁入 哥特人(4~5 世纪)、斯拉夫人(6~7 世纪)、阿拉伯人(7~9 世纪)、 土耳其人(11~13 世纪)。长时期以来,各族人民逐渐融合。在政治经济 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希腊人,帝国语言 4~6 世纪以拉丁语为主,7~15 世纪以希腊语为主。拜占廷帝国融合罗马帝国的政治传统、希腊文化和希 腊正教,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拜占廷文化。建筑艺术方面,如圣索菲亚 大教堂,尤以雄伟庄严著称;还有皇帝圣宫和竞马场驰名于当时。拜占廷 帝国将文字和东正教传给斯拉夫人。它所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对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起了一定的作用。 拜占廷帝国在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方面还起过东西方的 “金桥” 作用。历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的《哥特战记》载有中国蚕子传入拜占廷的 情况。中国从 4 世纪(魏晋时代)已与拜占廷有贸易、文化联系。中国由拜 占廷输入的商品有琉璃、珊瑚、玛瑙等。拜占廷的民间幻术传入中国,与 中国传统技艺相结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杂技艺术。另外,拜占廷的宗教 传入中国(景教),开欧洲宗教传入中国的先河。 拜占廷建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4 世纪至 6 世纪)、中期(7 世纪至 12 世纪)和后期(13 至 15 世纪)。前期是拜占廷建筑的兴盛期, 建筑作品大多仿照古罗马式样,主要的建筑包括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城门、 宫殿、广场、拱门、高架水道、公共浴场和蓄水池,以及教堂。基督教成 为国教后,拜占廷的教堂建筑越来越大,越来越豪华,至公元 6 世纪,最 终出现了空前壮观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拜占廷中期建筑反映了这个时期的国家特点,即蛮族外敌相继入侵, 国土缩小,国力下降。这一时期的建筑缩小,规模也不如从前。这一时期 的拜占廷教堂建筑特点是占地少、向空中发展,取消了圣索非亚大教堂那 样的中央大穹窿,代之以若干小穹窿,并注重内部装饰。这一时期的代表 建筑包括君士坦丁堡的 Acatalepthos 修道院、Chora 修道院,以及帝国之 外的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和基辅的圣索非亚教堂。 十字军数次入侵之后,拜占廷帝国国力大受损失,无力再兴建大型 公共建筑和教堂。这一时期建造的拜占廷建筑数量不多,也没有创新,在 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廷帝国后大多破损无存。君士坦丁堡的 圣玛利亚教堂为 晚期拜占廷建筑的代表作品。5、阿拉伯帝国(632 年―1258 年) 概论:阿拉伯帝国(632 年―1258 年)是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国家。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国(波斯语 Tazi 或 Taziks 的译 音) ,而西欧则习惯将其称作萨拉森帝国(在拉丁文中意指“东方人们的帝国”) 。 公元七世纪崛起于阿拉伯半岛。 在穆罕默德领导下创立了政教合一的“哈里发”国家。到八世纪中叶,疆域东 起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南至撒哈拉,北迄高加索山,形成横跨亚、非、欧三洲 的封建大帝国。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 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 八至九世纪为极盛时期, 商人足迹遍及世界广大地区, 在继承发展古代文明、 沟通东西方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后因民族矛盾和内部分裂等原因, 逐渐衰弱。 1055 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巴格达。1258 年,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帝国灭亡, 被并入蒙古帝国。简介: 阿拉伯帝国(632~1258,英:Arab Empire) ,来自于西南亚地区的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哈里发国家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 帝国,面积最大时达到了 1339 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 610 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复兴阿拉比亚自古以来的一神教伊斯兰教 。自称是阿拉伯 和犹太人祖先的,亚伯拉罕宗教的继承者。先知遵循亚伯拉罕的遗教传播伊斯兰。到 他逝世时(632 年) ,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 出现于阿拉伯半岛,之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 中亚和南亚次大 陆西北 部地区以及伊比 利亚半 岛地区的广大领 土,形 成庞大的地跨 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 、宗教大权于一 身。9 世纪中期起衰落,哈里发大权旁落。1258 年被兴起于东亚大陆北部草原上的蒙 古人所灭。阿拉伯帝国前后共存在 626 年。扩张成果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阿拉伯国家而不是伊斯兰教的扩 张。在被征服地区,非伊斯兰教徒并没有被强迫改变信仰。事实上,阿拉 伯统治者往往并不鼓励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改信伊斯兰教,因为阿拉伯帝国 向非伊斯兰教徒征收的赋税,要比向穆斯林征收的高一些,如果人民大量 皈依伊斯兰教,则意味着阿拉伯帝国的财政收入将大大降低。所以当时的 阿拉伯帝国基本不存在宗教迫害。 经过 78 年的扩张(634~712 年)为高潮时期,阿拉伯帝国的结构发生 了根本的变化,不再是阿拉伯部落联盟的酋长,而是一位东方的神权君主。 建立在官僚体系和常备军的基础之上。在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下,广袤疆域 内各个迥然不同的古典文明逐渐融合,最终于几个世纪后形成了全新的阿 拉伯文明。举世闻名的新月沃地是阿拉伯文明的肇兴地;也是伊斯兰世界 的中心。作为阿拉伯帝国的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伍麦叶王朝历位哈里 发曾从此发布敕令。指挥亚欧非三洲的运作。以后的阿拔斯哈里发则迁都 于巴格达。 阿拉伯人征服扩张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 联合起来,并通过征战使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 阿拉伯帝国的 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 的结合。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两河流域、 波斯帝国和古希腊、古罗 马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 艺术 阿拉伯世界对于艺术美有独特的追求。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 阿拉伯艺术作品中缺少对人物和动物造型的塑造。艺术家们的才思智慧都 集中在书法艺术、几何图案和巧妙别致的构思中,具有明显的抽象法和形 式化的特征。 阿拉伯艺术家的独特构思在华美壮丽的清真寺和宫殿建筑的结构装饰 上集中地体现出来。高高的宣礼尖塔、大圆屋顶、半圆凹壁和马蹄形拱门 为基本特点的千万座清真寺,形成了世界建筑中的独特风格。阿拉伯宫殿 建筑虽然由于历代战乱多已不复存在,但仅仅西班牙格拉纳达阿尔汗布拉 宫(西班牙语 Alhambra)这样一座地方统治者的宫苑,就足以使人领略阿 拉伯人世俗建筑的成就。 建筑 伊斯兰建筑别具一格,包括清真寺、伊斯兰学府、哈里发宫殿、 陵墓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是世界建筑艺术和伊斯兰文化的组 成部分。它同印度建筑、中国建筑并称东方三大建筑体系。穆斯林仿照希 腊和罗马式建筑形式,创立了风格独特优美的新样式,阿拉伯建筑以其宏 伟、壮丽著称于世,它的外观是巍峨的穹顶和高耸的尖塔,精美朴素的内 饰雕塑和花卉鸟兽等。麦加的禁寺, 麦地那的先知寺,大马士革的倭马亚 清真寺,科尔多瓦的 大清真寺和印度的红堡、乌兹别克斯坦的 布哈拉古城 建筑群被喻为阿拉伯古典建筑的典范。6、奥斯曼帝国()概论: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语∶?)? ???? ?? ??? ?? ??? ?? ,为土耳其人所创立之国。始王奥 斯曼一世,初居中亚,并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后迁至小亚细亚,日渐兴盛。极盛时势力达欧 亚非三大洲,领有南欧、中东及北非之大部,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 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苏丹。控制了整个西欧到东方的通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 自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且以罗马帝国继承人自居。故其帝视自己为天下之 主,继承了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明,东西文明在其手中因而得以统一及融合。17 世纪后逐 渐衰落,领土不断沙皇俄国和英法等国被蚕食。1922 年,奥斯曼帝国被推翻。简介:文化 奥斯曼帝国采纳地中海、黑海周边地区的传统、艺术及文化体系,并 加入了新的元素。在奥斯曼帝国之下,各种不 同的文化得以传承,故难以 断定一种具体的奥斯曼文化,特别是在宗教中心及首都。宏观来看,一种 特殊的混合文化在奥斯曼的精英当中达致顶峰,这些奥斯曼精英包含无数 的种族及宗教团体。奥斯曼帝国的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政策反映在米利特 制度里。随着帝国向西扩张,帝国吸收了一些征服地区的文化。不同文化 种族之间的通婚亦有助于创造奥斯曼的种族文化特色。与土耳其民族文化 比较,这些新文化对创造奥斯曼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奥斯曼建筑受到波斯、拜占庭及伊斯兰阿拉伯式建筑影响。奥斯曼建 筑是前伊斯兰时代萨珊建筑的延续,例如方形建筑上的圆穹是萨珊建筑里 常见的类型,这成为了奥斯曼建筑的核心。在帝国崛起时,奥斯曼建筑仍 处于探索阶段,帝国扩张时则是奥斯曼建筑的古典时期。 在郁金香时期,奥斯曼建筑受到西欧高度装潢的风格影响,如巴 洛克、洛可可、及帝国风格。奥斯曼建筑的概念主要围绕在清真寺,清真 寺是社交及城市规划里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清真寺外,其他奥斯曼建筑 的例子有施粥场、神学院、医院、土耳其浴场及墓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