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什么时间成立获取时间的年月日日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的时候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什么不叫当年从大别山转移的?
当前位置: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的时候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什么不叫当年从大别山转移的?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的时候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什么不叫当年从大别山转移的?
一 : 解放战争的时候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什么不叫当年从大别山转移的?挺进大别山解放的时候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什么不叫当年从大别山转移的徐向前和李先念回去,他们在那边经验,有群众基础徐向前有严重疾病,所以留在内线,先后指挥打了运城、临汾、晋中和太原等战役。1946年李先念部从大别山区突围后在陕南和鄂西北打游击,1947年初奉命北渡黄河到后方修整,改编为中原野战军12纵队。刘邓挺进大别山时12纵队尚未整编完毕,所以迟一步才由李先念率领南下与刘邓会合。12纵队的整编之所以拖了一段时间,与该部的内部矛盾有关。一部分干部因为不了解中央的决策,所以对中原突围中的李先念的一些做法不满,后经中央派人做工作才基本统一思想。李先念南下后负责率领中原局一部分机关与刘邓一起指挥大别山的斗争。12纵则改编为江汉军区部队西渡汉水挺进江汉之间,建立江汉根据地。二 : 挺进大别山战役:挺进大别山战役-背景介绍,挺进大别山战役-军事壮举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在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长卷中不难找到一座大山的名字,它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千里,直插入鄂、豫、皖三省交挺进大别山战役界地带,它就是大别山。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1个伟大转折。57年后的今天,怀着对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之情,辗转奔波于鄂豫皖边界的数个县、市,追寻刘邓大军的战斗足迹。敌40师和52师82旅分别进入我军伏击圈。次日凌晨,敌军得知被我军包围,就组织火力猛攻我兵力薄弱处,企图向南突围。这时,我军主力按部署冲向阵地,猛击敌人突围部队。与此同时,敌军在东线发起的攻击也被一一打退。最后敌军全部被压到烂泥及膝的石丘垅,纷纷缴械投降。这场战斗全歼蒋军五个团,共击毙、俘虏敌兵1700余人,缴获全部装备,还击落敌机一架。[]挺进的意思_挺进大别山战役 -背景介绍大别山之所以知名度较高,主要原因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壮举所致。抗战结束后,共产国际认为国共二党应以长江为界划江而治,共产党统治江北,国民党统治江南,显然一直受共产国际排挤的,时任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的志向决不在此,他要的是彻底打垮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抗战结束刚结束时,共产党的主要根据地仅仅是在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而不是长江以北,让人让人无法相信的是天才的毛泽东,竟然在解放军横渡长江的三年前,就开始寻找打过长江占领全中国的策略,他研究了长江沿线地形,最终惊异地发现,大别山地理位置独特,处于武汉和南京的正中间,武汉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地处中国中心地带,南京是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如派遣一支部队控制住大别山,意味着东可取南京,西可取武汉,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这一天才的发现,既是改变国共军队力量对比的胜负手,也是一招定乾坤的,蒋介石统治中国的局面也从此进入到土崩瓦解阶段。挺进的意思_挺进大别山战役 -军事壮举号,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正在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捷报连连之际,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于是,7月23日,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29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一份标有3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庚、谢富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2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部”,"陕北不能支持”.这个时候,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近1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但刘伯承、邓小平看完标有三个“A”字的电报后,简单商量了一下,马上复电中央——完全服从中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邓小平明白:3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示最紧急和极秘密的电报等级。实际上根本不到半月,收到电报后的第9天,也就是日的黄昏,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就在100多里宽的地面上,悄悄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注定是一着险棋。从西鲁南到大别山远隔千里,前有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障碍,后有蒋介石十几旅的部队穷追不舍,再加上正值酷暑、雨季,河水猛涨,道路泥泞,暑气蒸人,部队本来就疲惫不堪,也没来得及好好休整,现在又要马不停蹄地向南奔驰,真可谓困难重重。摆在刘邓大军面前的第一到难关,就是号称“死亡区”的黄泛区,“黄泛区”只能隐隐约约的看到一些坍塌的民房屋脊,积水没膝,深处及脐;即使是无水的地方,也尽是些稀烂的胶泥,前脚起,后脚陷,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进军。蒋介石曾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这时,蒋介石如大梦初醒,惊出一身冷汗, 气恼的撤了参谋总长陈诚的职务,亲自兼任参谋总长飞到前线督战。蒋介石调来整编85师经过平汉路南下,驻守在汝河南岸,全力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所有渡船,并且以很猛的火力来阻击刘邓大军。前有阻兵,后有追兵。面对此情此景,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邓小平说,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野战军先头部队打的果然很英勇,他们所有的步枪都按上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盖,沿途不留1个据点和1个敌人。这样从头天晚上打到第二天下午,也就是说8月25日下午,刘邓大军4万多人渡过了汝河。最后一道险关就是淮河。8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挡在淮河北岸。此时,敌人追并的先头部队已经和刘邓的后卫部队接上了火,形势再次变的紧急起来,刘伯承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拿竹竿,亲自探测水深。刘邓大军刚刚冒险渡过淮河,追兵就赶到了淮河北岸。不料此时河水突然暴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只得望河兴叹。经过20多天千里挺进,8月27日,刘邓大军终于走到了大别山。这一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的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20多年以来,革命战争一直处于防御地位,自刘邓南征后,我们的革命战争,才在历史上第一次转为战略进攻。”可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11月,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大别山作战检讨会”,设立“华中剿总”,随即,对大别山进行全面围剿,刘邓大军没有后方,缺衣少粮,除自己设法解决饥寒问题外,还要同敌人作战。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邓小平日后说这段经历,“这是1个了不起的战略行动,这是毛主席定下的,种种艰难我们都克服了,还是那句老话,叫做合格”。挺进的意思_挺进大别山战役 -重要意义一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1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威胁南京和武汉,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可以这么说,毛泽东亲自拟写的那份标有3个“A”字的电报,加速例如国民党政权的覆亡,加快了新中国的诞生。二是奠定了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尽管一代伟人邓小平在此之前做过大量的革命工作,但是真正确立其在中国现代史上历史地位的,首推和刘伯承共同率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壮举。三是奠定了大别山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自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后,大别山就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一座名山,目前大别山已经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为“中国10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挺进的意思_挺进大别山战役 -后人评说1947年8月千里挺进大别山在解放军军史上的评价很高;主要有几方面:一,是解放战争转守为攻的起点;二,将战火烧至了国统区;三,挺进大别山等于把刺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可直接威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重镇武汉,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量军队。这究竟是1步好棋还是1步臭棋,我想知道的人应该不多,也许作为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首脑刘伯承、邓小平以及挺进大别山的一些当事人是心知肚明的。战争最有保障的是有后方作战,最忌讳的是被敌人包围。让刘邓大军脱离大后方,跳进国统区的包围圈,使我想到了1936年10月起的西路军西征。同样一支军队,历经了两次具有同样性质的战争经历。只是西路军全军覆没,而刘邓大军没有被消灭,是从12万变成了6万。从一支拥有重武器装备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队伍变成了一支只有装备轻武器的曾经弥漫着低迷涣散情绪的部队。从西路军的西征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使我看到了共产党的纪律,看到了共产党军队的战斗力。这是一支面对不公平待遇仍然毫无怨言的队伍,一支明知道自己去送死依然能不折不扣去执行战斗命令的队伍,一支具有超强的意志力的队伍。在挺进大别山前,当时共产党的4大主力一野的前身在卫戍西北的党中央;二野的前身就是中原军区的刘邓大军当时出豫北渡黄河打到黄河南岸在鲁西南、豫南一带活动;三野(华东野战军,由原来的新四军主力组成)正在山东、苏北一带作战;四野(林彪部队)的前身是当时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当时条件最好的是四野的前身,因为四野的前身在东北具有中国97%的重工业基础,有着当时从苏军手中接手过来的资源和苏方的支持,有着1/3的中央委员及近10万共产党干部帮助和壮大其武装队伍。条件最艰难的应该是二野和三野,二野的前身中原军区当时在豫北、豫南、鲁西南一带打得不错,却被安排放弃原来的战场挺进大别山。三野曾被计划安排渡过长江进军浙江、福建和江西,深入国统区。但陈粟的华野(后来的三野)没有去执行。如果这个计划能在不损失自己实力的情况下得以实施,那么二野进军大别山,三野进军闽浙赣,那么南京几乎就被圈进了充满战火的战场。但这个战略是否能实施呢?是否能顺利地将中原军区12万军队插到大别山,将华野3个纵队10万军队插到闽浙赣呢?即使100%地完成了目标,仅仅20万军队插到没有大后方的国统区深处,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在当时,这是1个非常不现实的想法。如果不是刘邓具有超强的领军能力,恐怕这支军队已经不存在了,如果当时华野执行了渡江到闽浙赣作战的部署,那么估计最终的结果不是国共划江而治,而是划黄河而治了。虽然说历史是不允许想象的,但检讨历史,可以使后人认识问题,少犯错误。现在,让我们来对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况做一次说明,我们会知道,就战术而言,挺进大别山是没任何意义的。一野、二野、四野、三野是从原八路军3大主力120师、129师、115师以及新四军发展而来,而当时的129师是八路军3大主力中发展最快,最具有战斗力的的队伍;也是当时彭德怀组织“百团大战”的主力部队;拉开解放战争序幕的第一场战役“上党战役”也是该部队打响的。1945年10月上党战役结束到1947年8月挺进大别山前,该部队打过邯郸、闻夏、陇海、定陶、巨野、滑县、豫北、渡河征战鲁西南等战役。在通过这些战役,司令员刘伯承曾说过:“我们是铁匠的手,越打越粗”。从上党战役到挺进大别山前共歼敌20余万,而在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不仅歼敌不多,而且12万的军队被打得只剩下一半。挺进大别山几乎就是千里大逃亡,重武器全扔光轻装前进(与红军长征中期雷同)。当时为了鼓舞士气,甚至把要求降低到“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的程度。进入大别山后刘邓大军除了在大别山区打圈圈,肃清一些民团,拿下几座空城之外,几乎没什么大的发展。最后还是刘邓分兵,邓小平继续留在大别山转圈圈,刘伯承带领一支军队重新北渡淮河打运动战。当时军中已经对挺进大别山提出了怀疑:“千里挺进大别山,今又倒退500里”。但就是这么一进一退,原来12万的军队变成了6万人。当时让陈毅、粟裕带10万大军南下渡江进入闽浙赣时,粟裕就提出了南下不如留下,如果南下,10万军队预计会减员5万,如果留在中原作战,以5万的减员数字至少可以歼敌3-五个整编师,最终陈粟华野没有渡江南下。同样,如果刘邓不实施挺进大别山战略,而是继续放在中原与陈粟华野齐头并进,恐怕“淮海战役”提前一年就能打响,全国解放的时间也会大大提前。当时是为了减轻胡宗南对西北中共中央的压力才实施挺进大别山战略的,其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胡宗南兵力不过全国国军兵力的1/10左右,刘邓挺进大别山即使非常的成功,以区区12万力量蒋介石调国统区的兵力去阻挡已绰绰有余,怎么可能回调远在西北的胡宗南部队呢?说是一把尖刀插入敌人心脏,那更是1种宣传攻势,自欺欺人。那为什么毛泽东会作出挺进大别山的决策呢?从当时情况分析,延安被胡宗南占领后毛泽东几乎是夜夜不能安眠,身体浮肿,毛泽东在胡宗南的威逼下已经是乱了方寸。如果让刘邓、陈粟在中原立足灭敌,那么胡宗南、阎锡山、傅作义势必会成为瓮中捉鳖,但毛泽东的决策竟然是让两支分别是10万左右的军队一支进大别山,一支进浙闽赣,这不是灭敌,这最多就是抱着玉石俱焚的心态到别人的家里捣乱。幸亏刘邓没有被消灭,陈粟没有执行渡江,才没有酿成历史悲剧。否则,中国将如印度、巴基斯坦;将如南北朝鲜;中国的大内耗、大分裂可能会延续百年。三 : 记大别山人记大别山人 大别山群峰异起,松涛如海;长河玉带,环绕其间。春则山花烂漫,争奇斗艳;夏则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秋则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冬则雪涌群山,壮阔波澜。观其高山流水,岁月长延;其待知音者乎? 有自称“大别山人”者,吾兄黄山也。生于斯,长于斯,已七十载。兄爱山乐水,崇尚自然。自幼及长,跋山涉水,寻奇觅秀,足迹踏遍诸山。每每坐观云起,百看不厌。痴迷山水,乐而忘返。江山如画,尽入胸中。日积月累,欲一吐为快,乃喷发于诗文,泼墨于书画。或吟于溪,或书于壁,或绘于室。诗书绘画,亦随足迹所至,流布于高堂大厅,农家小院。官家赏其朴,农家爱其拙,皆珍藏之。吾读其诗,平实朴素,拙中见工;咏吟自然,直抒胸臆。吾观其书,柔中有刚,朴中见雅,体势连绵,笔意奔放。其诗如大别山之纯朴,其书如大别山之厚重。然而,吾兄兴之所至,则往往沉溺于绘画。吾品其画,松竹梅枫、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人生百态,皆巧夺天工,惟妙惟肖。赏其《百松图》,如听松涛,如观松海,如闻松香。恍若人在松中,松在山中,山在画中。品画思人,始信不是山中人,定是松之友。吾羡吾兄心与山长在,意与水长流,若非山水之知音,舍汝其谁? 兄少读师塾,喜临王柳,爱读桐城。及长,兼农、艺于一身。虽以农技为生,却以艺技为业。一生以诗书为伴,笔墨为友。田间地头,出口成诗;河边溪畔,信手成画。田园野趣,怡然自乐。贵无所望,富无所求,自隐于山。山为诗之灵,水为画之魂;山水伴人生,诗书染岁月,友山乐水,虽穷尤贵,虽贫亦富。兄自称“大别山人”,吾信之无愧也!
欢迎转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历史时间轴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历史时间轴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第2页/共6页
信丰二中高一历史(人教版)2014
1912年2月:帝制的终结,标志着清王朝的统治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日: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日: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1922年:中共二大,最低纲领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日:四一二政变,标志着大革命局部失败
日: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日: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日:八七会议,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的文家市决策,党的工作重心又城市专向农村
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1930年起:蒋介石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围剿”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
日: “九一八事变” 局部抗战开始
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35年12月: 中共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日: 北平学生游行 即“一二·九运动”
日: 西安事变
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的开始
日:“八一三事变”爆发后
沪淞会战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8月:洛川会议,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国民政府李宗仁 徐州会战的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的胜利
1944年:中共七大。为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奠定的政治和思想基础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八年抗战的伟大胜利
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人赴重庆谈判
日:国共两党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长春解放
第2页/共6页
寻找更多 ""刘邓大军是什么时间提出的?
导读:我们知道中央红军被称为“朱毛红军”。那么刘邓大军是什么时间提出的。是不是还有林罗大军(四野),陈粟大军(三野),彭德怀大军(一野),这些名字都是什么时间提出来的。
我们知道中央被称为“朱毛红军”。那么是什么时间提出的。是不是还有林罗大军(四野),陈粟大军(三野),大军(一野),这些名字都是什么时间提出来的。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js获取时间的年月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