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实行网络化办公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是哪里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甬政办发〔号)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 字体:[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宁波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9月30日&宁波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浙江省“八八战略”,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宁波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批复》(工信部规函〔号),现就全面推进宁波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加快全市智能经济发展,推动宁波实现建设“四好示范区”、高水平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以发展智能经济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新型制造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将我市建设成为创新活力足、质量效益好、可持续水平高、综合竞争力强的新型制造业强市,打造形成以“智能升级、智慧转化、智力集聚、机制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宁波智造”,培育形成“高端人才育高端成果、高端成果筑高端产业、高端产业聚高端人才”的制造业发展循环生态,更好助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更好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组织协调、示范宣传等方面作用,推动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机制。智能转型、示范引领。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努力推动智能制造、智能应用发展。选择一批重点区域、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开展先行先试,树立一批成效显著的示范典型,带动制造业全面创新发展。创新改革、开放发展。始终把创新改革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全面推动技术产品、业态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激发发展新动能。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开放战略,主动链接全球高端资源,加快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充分发挥顶层设计的规划引领作用,按照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统筹全市各类资源,集中突破和发展一批发展需求大、基础条件好、带动作用强的技术和产业。(三)发展目标通过3年建设,到2019年,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环节创新上取得重大成果,重点细分优势行业和企业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广泛实现,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全面推进,制造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成效,成为全国一流的制造强市。力争到2025年,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和智能经济发展代表城市、全球制造业创新网络枢纽节点和优势领域创新技术的策源地之一,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二、聚焦突破重点细分行业“十三五”及今后时期,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将智能经济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三大战略产业,做强做优以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时尚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以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和以工业创新设计、科技服务、检验检测为代表的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形成“3511”新型产业体系。未来3年(年),重点将稀土磁性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石墨烯、专用装备、关键基础件、光学电子、集成电路和工业物联网等八大细分行业作为“3511”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培育形成一批新的千亿级细分行业,带动提升全市产业发展能级。(一)稀土磁性材料发展目标:到2019年,全市稀土磁性材料及其相关行业达到300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争创省级以上磁性材料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重点领域:巩固烧结钕铁硼材料优势地位,突破低成本钕铁硼基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关键制备技术,重点发展高综合磁性能烧结钕铁硼磁体以及高性能粘接磁体、钐钴永磁材料、钐铁氮永磁材料、纳米结构磁性材料、软磁材料等新型稀土永磁材料。打造“磁性材料—磁体元件—特种电机—器械”产业链,加快稀土永磁材料及产品在塑机、汽车、纺织机械、电子电器、风力发电、医疗器械、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重点项目及园区:重点推进韵升高性能磁性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余姚中杭新材料高端磁性材料项目、奉化市松科磁材年产5000吨高效电动机用高性能烧结钕铁硼项目、镇海区招宝磁业高频稀土软磁材料和器件研发及其中试(创新)项目、宁波国家高新区菲仕永磁电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北仑区海天驱动永磁电机项目、余姚市鑫高益磁共振项目、余姚市健信机械低温超导材料项目、宁海县肿瘤早期诊断CT项目、慈溪市铄腾新材料年产5000吨稀土铈永磁材料产业化项目、慈溪市浙江中柏非晶带材及非晶磁粉芯研发生产项目、鄞州区鑫霖磁业年产2000吨高性能钕铁硼等项目、宁波杭州湾新区新型铈镨钕合金与铈磁体制备关键技术集成及产业化。推进慈溪磁性小镇建设。(二)高端金属合金材料发展目标:到2019年,全市高端金属合金材料行业达到400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创建省级以上高端金属合金材料研发和检测平台。重点领域: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用高性能金属材料及超高纯金属材料、铜基IC用溅射靶材、精密铜合金材、高硬度超耐磨强化铜合金、无铅环保铜合金、高性能耐蚀铜镍合金等新型铜合金材料。提升发展汽车、高速列车、航空航天用等高性能铝合金板材。培育发展高强韧、耐蚀新型钛合金及其型材、无氧钛、3D打印材料等钛合金材料以及块体非晶镁合金、智能降解镁合金材料。加快发展轴承钢、模具钢等特种金属合金材料。重点项目及园区:重点推进江北区金田铜业低氧高韧铜线及高强耐蚀微合金化铜管项目、宁波杭州湾新区兴业盛泰高精度新型铜合金板带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用铜合金项目、鄞州区博威高强高导铜合金精密板带及特种铜合金棒系列项目、余姚市江丰电子超高纯金属材料项目、余姚市创润新材料高纯钛系列材料项目、宁波杭州湾新区复能新材料年产16800吨合金生产项目、慈溪市展慈年产15万吨高精度铜合金材生产线项目、宁海县俊屹年产15000吨模具钢生产线项目、镇海区汉博高性能环保型电子电气接触材料及其元件化项目、宁海县乌中远景航空装备级钛合金制造产业化项目等建设。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高性能金属材料专业园等建设。(三)石墨烯发展目标:到2019年,石墨烯及相关行业达到100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争创国家级石墨烯创新中心。重点领域:强化石墨烯产业链构建,加大石墨烯原材料制备技术、工艺及装备的攻关研发,达到千吨级石墨烯微片(粉体)、百万平米级石墨烯薄膜卷材的低成本规模生产。加快开发应用石墨烯的超级电容器、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涂料、柔性电子器件、新一代显示器件、锂离子电池等产品,带动提升城市电车、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先进装备等终端产品和装备发展。重点项目及园区:重点推进慈溪市墨西科技石墨烯粉体及石墨烯复合材料扩能项目、宁波国家高新区柔碳电子百万平米级石墨烯薄膜卷材项目、鄞州区日和年产500吨磷酸铁锂石墨烯复合正极材料生产线项目、鄞州区中车电车超级电容器产业化项目、北仑区维科电池产业线项目、石墨烯基改性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重点推进慈溪市碳材料专业园等建设。(四)专用装备发展目标:到2019年,全市专用装备产业达到550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重点领域:重点突破系统集成、智能控制、远程监控和精密技术,大力发展高性能塑料成型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纺织印染装备、现代物流装备、智能工程机械、现代医疗器械装备、检测装配装备、文体创意装备,以及切削、焊接、冲压成形、铸造、清洁热处理与表面处理等自动化(智能化)专用生产设备;培育发展光伏及新能源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装备、现代农业装备以及石油石化、冶金、建材、造纸(印刷)、汽车零部件、轴承、磁性材料、电子元器件、成形与加工、包装等行业专用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等。重点项目及园区:重点推进北仑区海天智能注塑机及中大型二板注塑机项目、海天数控机床项目、澳玛特高精冲床项目,宁波杭州湾新区精雕数控机床项目,余姚市舜宇机器人项目、伟立机器人项目、智畅机器人项目,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松机器人引进项目、均胜普瑞机器人项目,鄞州区荣业纺织机械设备项目,余姚市大丰文体创意及装备制造项目,奉化市鲍斯螺杆压缩机项目,镇海区金丰锻压机械项目,余姚市斯曼尔年产600台(套)全电动注塑机生产线项目,宁波杭州湾新区智能物流项目、慈星工业机器人项目,慈溪市建信高场强超导核磁共振系统项目等。重点推进余姚市智能机器人小镇、慈溪市服务机器人小镇、鄞州区现代电车小镇、江北区动力小镇、北仑智能装备产业园、宁波杭州湾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北仑区小港高端装备产业园、奉化市智能制造产业园、江北区非标智能装备园、宁海县长亭港数控机械产业园、慈溪市正大农业机械制造园等建设。(五)关键基础件发展目标:到2019年,全市关键基础件行业达到1300亿元的产值规模,力争打造成为世界级关键基础件制造基地。重点领域:重点突破高寿命、高可靠性、高精度和智能化、集成化的设计制造技术,大力发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精密传动件、高压液压件、高频响气动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高性能泵阀、高强度紧固件、特种电机、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特种铸锻件、高密度高强度粉末冶金件等机械基础件,培育发展智能化阀岛、谐波减速器、高精度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伺服控制器、智能仪器仪表等关键零部件。重点项目及园区:重点推进余姚市更大集团机器人专用轴承生产线项目、余姚市宁波星环高精密轴承项目、慈溪市慈兴年产2000万套机器人专用轴承生产线项目、慈溪市天生核级密封件项目、奉化市亚德客年产1000万套精密气动元件生产线项目、奉化市亿太诺气动元件项目、镇海区达尔轴承汽车涨紧轮轴承项目、镇海区金鼎汽车紧固件项目、鄞州区东睦粉末冶金机械件项目、韵升磁性伺服电机项目、北仑区东方电缆东方海洋系列电缆项目、象山县金汇高铁轨道交通零部件项目以及相关企业机器人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系列项目。重点推进余姚市模客小镇、江北区三星智能仪器仪表产业园、奉化市气动产业园等建设。(六)光学电子发展目标:到2019年,全市光学电子行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创建光电产业研发与创新中心。重点领域:重点突破特种镀膜技术、光学非球面技术、自动对焦/变焦技术、硫系玻璃材料开发应用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3D扫描成像技术、三维超精密振动测量技术、超高像素模组制程技术等核心光电技术。加快发展生命科学/工业检测显微镜、显微数码系统、生物过程仪器、通用分析仪器、精密称重仪器、智能光电非接触测量仪与传感器、手机摄像模组、光学影像系统产品、光学镜片/镜头等产品。重点项目及园区:重点推进余姚市舜宇年产5000万颗车载高级辅助驾驶(ADAS)影像模块、手机摄像模组、光学模组等系列项目,鄞州区软性AMOLED项目,奉化市利明年产280万片显微镜片/10000台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项目等。重点推进余姚市智能光电小镇和光电产业园等建设。(七)集成电路发展目标:到2019年,全市集成电路及相关行业达到300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重点领域:重点发展基于SOI晶圆的射频开关、调制器芯片、高频滤波器通用芯片、高端电源管理芯片以及化合物半导体电源开关和放大器通用芯片。引进集成电路项目,加快推进特种工艺芯片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交通运输、航天航空等领域的应用,重点打造“IC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成品检测”集成电路产业链。重点项目及园区:重点推进北仑区中芯国际特种工艺及模拟集成电路基地项目、安集微电子项目、恒劲科技项目、芯动科技项目、金瑞泓集成电路硅片扩产项目,镇海区希磁TMR磁性传感芯片和模块产业化项目,宁波国家高新区均胜汽车电子项目,北仑区均胜爱可森汽车电子项目,余姚市芯路通讯智能汽车信息通信系统项目,鄞州区北斗年产6万台北斗接收机及车载信息系统项目,北仑区拓普汽车电子项目,北仑区敏实汽车电子项目,宁波国家高新区华众控股车联网项目,宁波国家高新区KSS中国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余姚市君屹半导体芯片封装生产项目等。重点推进北仑区集成电路产业园、宁波汽车电子产业园、江东区芯空间集成电路产业孵化器等建设。(八)工业物联网发展目标:到2019年,全市工业物联网相关行业达到300亿元以上的产值规模。重点领域:围绕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应用的工业物联网建设,在国内率先建成并示范应用工业物联网。积极突破智能感知、RFID射频识别、传感以及通信感知、图像识别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位置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及气敏传感器等高端传感器,加快推进传感器在电力、石化、交通、水利等领域应用。加快发展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工业控制实时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和应用。积极培育大数据产业,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智能家电、车联网等领域的工业大数据应用服务。着力推动新一代通信线缆、通信接插件、网络安全等关键网络设备研发。重点项目及园区:重点推进江北区柯力高精度传感器和称重物联网配套项目、江北区南车时代轨道交通传感器项目、宁海县多普勒遥感监测系统项目、镇海区鼎庆基于电力云平台的节能管理物联网设备及管理系统、镇海区杜亚通用智能电器物联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江北区三星智能电表项目、江北精诚科技智能水表生产线项目以及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项目、大数据应用项目、智能控制软件开发项目等。重点推进宁波国家高新区东软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基地,余姚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慈溪市大数据云基地,工业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研究院项目,公共物联网平台项目等建设。三、实施制造业智能发展系列工程围绕“中国制造2025”主要领域和重点任务,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制造业创新能力、工业基础、制造业+互联网、制造业人才提升、单项冠军培育、绿色制造、质量品牌标准等八大重点工程,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大力提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推动全市智能经济快速发展。(一)智能制造工程以促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研发制造智能装备及产品,积极开展传统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推广实施智能制造模式,完善智能应用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研发设计、制造管理和销售服务等智能化水平。1.突破发展智能装备。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成套智能装备、智能海工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培育提升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智能家电家居、智能可穿戴产品、智能汽车、智能无人机、智能无人船等智能终端产品,积极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加快发展数字化、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智能仪器仪表。着力提升系统集成能力,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成套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系统集成企业。至2019年,形成年产7万台成套装备、机器人整机的产能规模。(责任单位:市经信委)2.加大智能技术研发应用。主动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相关产业专项,积极开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识别、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智能技术研发,推动多种技术集成应用,争取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制造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关键共性智能技术,大力推进智能技术的成果孵化、产品中试和产业化应用,提升对智能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至2019年,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关键智能技术、成套系统集成技术25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委)3.推进智能制造模式培育。围绕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和特殊行业,推进“机器换人”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面向重点离散型制造、流程型制造行业,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建立离散型智能制造和流程型智能制造,培育发展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远程智能服务制造模式。选择基础较好的区域和企业开展智能制造专项试点示范,规划建设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至2019年,关键工序生产、装备数控化率达到69%以上,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89以上,建设10家以上智能工厂和100家以上数字化车间。(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4.强化智能制造基础支撑。引导制造业企业和标准化组织紧密合作,研究制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展标准的试验验证。强化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产业技术支撑,大力开展工业核心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建设软件测试验证平台。鼓励研发融合新型技术的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建设试验网络并开展应用创新。鼓励企业研制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软硬件产品,组织开展工业企业信息安全保障试点示范。至2019年,基本形成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培育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信息安全审查、检查和信息共享机制的试点示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质监局)5.加快应用服务体系构建。大力发展一批为智能制造模式推广应用提供服务的工业工程公司和系统集成商,加快建设技术研发、产品检验检测等智能制造服务平台和信息咨询、技术评估等公共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工业设计机构向智能制造领域拓展。至2019年,培育3家智能制造产业服务平台式机构。(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质监局)专栏:智能制造工程重点项目1.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吉利汽车DMA整车项目及全盛智能工厂建设项目、奉化市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智能车间项目、江北区中车时代传感器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建设技改项目、北仑区信泰机械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慈溪市公牛年产6亿套装饰开关智能生产线项目、宁海县知豆汽车自动化生产线项目、江北区三星电气智能化升级项目、江北区得力文教年产1200万套PP系列办公文具自动生产线技改项目、江北区摩多巴克斯内高压成型智能制造项目、鄞州奥克斯智能家用及商用空调项目、宁波杭州湾新区兴业盛泰大规模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用铜合金新型材料生产线技改项目、慈溪捷昌智能化办公设施驱动控制系统生产线项目等,以及汽配、家电、机械等行业智能化改造试点示范项目。2.系统集成项目。重点推进“中国制造2025”(宁波)智能制造跨界融合创新中心,西门子-中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宁波华数机器人项目,苏式精密制造项目,中兴-宁波智能兴业港建设项目,太火鸟智能硬件孵化平台项目,北仑区海天精工机器联网(DNC)项目、海越新材料厂联网生产项目、台塑各厂自动化仓库项目、海天集团总部信息化综合管控平台项目和精工高档数控机床及其核心部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镇海区第元科技PLM项目,宁波国家高新区艾利特针织服装车间RFID智能生产车间改造项目,钧普科技全周期综合物流RFID智能管理平台项目、宁海县得力智能化制造集成项目、江北区华数机器人、奥克斯配电设备品控及自动化升级项目等。(二)制造业创新能力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对制造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聚焦国家重大前沿产业布局和全市产业链攀升需求,构建特色明显、专业性强、覆盖面广的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1.建设新型创新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等牵头组建制造业行业创新中心,积极推进石墨烯创新中心、磁性材料及应用创新中心等建设,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按照“科研+产业+资本”建设模式,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成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政产学研金介用”技术创新联盟。继续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至2019年,争创国家级制造业行业创新中心1~2家、市级5家左右;建成18家国家级、10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20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成50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建2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发改委)2.打造高端开放创新平台。大力引进国外高端创新资源,重点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大型企业研究中心,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与国外创新机构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和科研中心等平台,加快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和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打造全市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创新合作园,深入推进中意(宁波)生态园建设,深化中瑞、中德、中英、中新等科技创新园建设,推动中东欧经贸合作平台和国际合作园建设。至2019年,各类创新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新材料科技城初步奠定新材料领域国际创新中心地位,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责任单位: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市科技局)3.促进技术突破与设计创新。编制发布重点细分行业技术创新路线图,积极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申报、落地,前瞻布局关键基础件、磁性新材料与精密驱动、机器人、集成电路等市级科技专项,谋划启动重大装备、重大关键技术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需求,提升发展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功能设计等环节创新设计能力,大力发展产品系列设计、产业链系统化设计,支持企业加强高附加值、智能型新产品研发,重点开发一批“专特精高”工业新产品。至2019年,突破500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累计开发市级新产品500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委)4.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构建协同转移转化体系,支持企业通过委托开发、联合研发等方式,联合上游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下游应用企业共同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高校院所梳理科技成果资源,发布科技成果目录,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深入建设宁波科技大市场,支持各县(市)区加快建设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市场或科技大市场分市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引进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产品(材料、装备)的首购、首用激励政策扶持机制。至2019年,推动转化100项以上重点行业重大科技成果。专栏: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重点项目1.制造业行业创新中心。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石墨烯创新中心、光电产业创新中心、磁性材料及应用创新中心、模具制造创新中心、精密驱动与控制创新中心、未来能源和绿能交通创新中心、高压节能液压元件创新中心、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等建设。2.科研院所。重点推进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中国兵器科学研究宁波分院、中国兵器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余姚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学院宁波科技园、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宁波市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应用研究院、宁波市海洋研究院、宁波市机器人学院、宁波市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与国际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宁波市国际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浙江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宁波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宁波市中科大数据智慧应用研究院、中欧国际应用能源创新研究院、宁波市大学无线通讯技术研究院、宁波市“千人计划”产业园联合实验室、清华大学纯电动汽车产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新材料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经济金融数据研究中心等建设。3.重点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推进海天、博威、奥克斯、方太、金田、圣龙、东睦、得力、贝发等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大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宁波杭州湾新区吉利—沃尔沃中国设计及试验中心、宁波国家高新区普瑞均胜智能驾驶汽车电子研发与制造中心、宁波杭州湾新区上海大众(宁波)上海联合大众研发设计试验中心、余姚市舜宇中央研究院、余姚市江丰电子产业研究院、鄞州区广博文具新材料研究院、奉化市亚德客气动技术研究院、慈溪市慈星纺机自动化研究院、北仑区海天绿色智能注塑装备研究院、宁波市汽车零部件检测中心等建设。4.技术转移类平台。重点推进宁波市科技大市场、镇海区科技市场、镇海区西电研究院、象山县象保合作区生产力中心及航天技术转移中心、镇海区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宁波中心、慈溪市中国科学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江北区海智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宁波国家高新区浙大技术转移中心宁波分园、新材料联合研究院、石墨烯联合研究院、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清华校友创业创新基地等建设。5.工业创新设计平台。重点推进宁波文创港、江东区和丰创意广场、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宁波市公益设计中心、宁波市创新设计众创空间、中国(杭州湾)e设计街区、慈溪市八戒国际创意城、江东区时尚创意小镇、镇海区慧谷创新设计小镇和洛客工业设计创意平台等建设。6.科技攻关专项。重点推进新型磁性材料与器件、高端金属合金材料、先进碳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高端模具、精密轴承、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物联设备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三)工业强基工程以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为核心,重点发展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加快提升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以下简称“四基”),完善产业基础技术服务体系,夯实制造业发展基础。1.推进重点环节突破发展。在“四基”重点发展细分领域,组织开展工程化、产业化突破。推进专用基础产品的专业化、精细化生产,推进通用基础产品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生产,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四基”领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至2019年,重点突破50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30种关键基础材料,突破和提升20项先进基础工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质监局)2.开展重点产品应用示范。针对在我市可形成完善产业链的基础产品,以需求为牵引,推进企业围绕专用基础产品开展从产品研发设计到推广应用服务的组织模式创新,促进用户、制造企业与研发机构建立产业链分工协作机制。鼓励本市的整机、系统及终端产品企业优先选用地产优质基础产品和工艺,树立应用示范典型。至2019年,开展基础产品工艺应用示范项目达10项。(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3.构建产业基础技术服务体系。依托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创建一批研发设计、可靠性实验验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等基础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园区与信息网络公司等合作,建立“四基”基础数据库,推进“四基”资源整合配置与开放协同。培育发展一批重点基础产品、工艺的推广应用服务机构。至2019年,建成5个左右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质监局)专栏:工业强基工程重点项目重点推进北仑区雪龙阻燃改性塑料产业化项目,余姚市余大通信光棒、光纤及光纤到户配套产品项目,奉化市亚德客车年产1000万套精密气动元件生产线扩建项目,鄞州区杉杉年产35000吨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项目,余姚市金瑞年产10万吨多功能薄膜生产线项目,象山县华翔汽车内饰件新型材料设计开发项目,江北区长阳科技光学基膜、太阳能背材基膜、光学功能膜、光学增亮膜等项目,宁波国家高新区激智科技TFT-LCD液晶显示器光学膜项目,慈溪市东旭成液晶显示用反射膜项目,大榭开发区万华20万吨/年水性树脂及HDI项目以及苏氏精密强基产业园等。(四)“制造业+互联网”工程紧抓“互联网+”战略机遇,推动制造业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制造云平台,加快推动制造服务化转型,推进建设一批“制造业+互联网”发展新载体。1.加快制造云平台建设。引导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跨界联合,深化提升家电云平台、服装云平台等功能,加快模具云平台、汽车云平台、医疗云平台等产业平台建设。加快“互联网+两创”平台创建,支持大型科研院所和制造龙头企业搭建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扶持社会化、专业化的平台企业建设重点面向中小企业的“互联网+两创”平台。提升发展智能物流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智慧物流公共基础平台功能和应用平台建设。至2019年,建成10个面向制造业专业行业提供服务的云平台。(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交通委)2.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引导企业积极向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企业开展产品优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网络化协同制造、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供个性化设计、定制化生产、精益设计和生产、精准化服务及整体解决方案。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搭建全市制造业大数据平台。推动电子商务跨越发展,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制造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战略投资、品牌培育、网上销售、物流配送等领域合作,加快整合线上线下交易资源。积极推动以产业为纽带,有良好风险控制体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内涵的互联网金融新生态,加快提供节能环保在线服务,创新基于数据的在线节能环保服务。至2019年,推进20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制造业+互联网”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市金融办、市科技局)3.加强“制造业+互联网”载体建设。围绕“制造业+互联网”重点方向,结合“两创”示范基地建设,新建一批支持“制造业+互联网”发展的“两创”示范基地,充分运用互联网搭建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型众创空间,培育一批“制造业+互联网”的特色小镇、特色示范园区,打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载体。至2019年,建成5个智能经济特色园区。(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专栏:“制造业+互联网”工程重点项目1.制造云平台。重点推进航天云网科技互联网+制造平台项目、宁波市城市公共设施物联网项目、宁波市家电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宁波市纺织服装行业公共平台、数梦工场智能家电物联网云服务平台、宁波市创意设计云平台、宁波智能家电物联网云平台、宁波汽配直供平台,宁波国家高新区家电物联网云服务平台、宁海县模具云制造服务平台、赛普智云国家互联网+智能制造创新服务平台等行业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慈星针织品智能柔性定制平台项目、海伦钢琴互联网互动教育平台项目、余姚市慧聪集团家电O2O服务平台项目、宁波杭州湾新区智慧厨房云平台、镇海区聚轩工业云管理平台、西电宁波研究院智能精益制造系统管理平台、江东区世贸通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江北区中国机器人4S服务平台等企业云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宁波市8718公共服务平台、宁海县企业云平台等政府服务等平台建设。2.大数据产业。重点推进材料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新材料大数据公共服务与研发平台项目、海曙区安全生产大数据平台项目、宁波国家高新区宁波产业园区要素资源大数据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项目、慈溪市大数据云基地及大数据创新设计研究院项目、宁海县浙江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项目、镇海区宁波大数据研究院等建设。(五)制造业人才提升工程以建成影响力大、集聚力强、辐射力广的国际化制造创新人才高地为目标,以满足制造业创新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加快搭建人才引进培养平台,加速培养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1.引进培养制造业人才。对接国家、省“千人计划”,实施“3315计划”、“泛3315计划”、“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拥有科研成果或项目的领军人才或团队,继续鼓励企业引进制造业“海外工程师”。依托宁波经理学院等高端培训平台,实施新甬商精英培育工程、双百双高企业总裁培训等企业家培养工程,培育一批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企业家。加强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深化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养一支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一支工业化与信息化、软件与硬件、机电一体化的跨学科复合型科技队伍。实施“技能宁波”三年行动计划、“港城工匠”培养计划,贯彻落实《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建立职业实训平台,培养一批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营造“两创”浓郁氛围,集聚一批制造业领域创客人才。依托院士工作站、学会服务站等平台和载体,引进一批制造业相关领域的院士、全国学会专家、海智专家等高端科技智力。至2019年,在制造业领域累计支持领军创业创新人才450名以上,引进领军人才团队80个以上、“智造创客”人才1万名,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2万名以上,培育产生200名“港城工匠”,全市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量达40万人以上。[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市科协]2.搭建技能人才发展平台。搭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信息平台,定期发布人才紧缺指数和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建设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平台,新建一批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在企业中广泛推行“名师带高徒”做法,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开发平台,在职业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新建一批集基础实验、工程训练、项目教学于一体的大型制造业产教融合中心和创新创业特色学院。至2019年,形成2个以上有影响力的重点制造行业紧缺指数发布平台,完善建成10家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5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10所创新创业特色学院。[责任单位:市人力社保局、市经信委、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教育局、市总工会]3.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大力支持平台招才、以才引才等方式,依托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千人计划”产业园等高端平台,引进和集聚一批制造业领域创业领军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甬创业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积极通过政企联动、协会抱团等方式加快各类人才引进,引导企业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推进建设专业化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专栏:制造业人才提升工程重点项目1.人才引进平台。重点推进宁波市新材料国际创新中心、宁波市“千人计划”产业园、宁波市新材料大学创新园,慈溪市环杭州湾创新中心,宁波大学梅山海洋科教园,“北仑梦想4.0”众创空间,宁海县蓝色慧谷,镇海区清华校友创业创新基地,宁波新材料众创空间,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众创空间和创客服务中心、“孵化器+公寓”创业社区、宁波杭州湾新区众创园、西电筋斗云众创空间、珍珠汇众创空间、江北区8号公园和正和创新工场,宁海县乐业空间、中欧创业基地、科创中心综合性创新平台,大榭开发区海洋科技众创空间等建设。2.技能培训平台。重点推进宁波金田铜业、万华、康强电子、东海华美达机械、宁波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等重点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推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教中心学校等职业技能学院以及宁波职工发展中心、宁波职工创新成果展等平台建设。(六)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工程进一步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做精的良好氛围,打造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跨国企业集团、龙头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各类示范企业。1.深化制造业企业梯队建设。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跨国企业集团,引导企业树立国际化经营理念,支持企业以股权投资、战略联盟和技术许可等方式开展跨国经营,鼓励企业利用技术并购、品牌并购和资产并购等方式抢占产业主导权。实施名企、名品、名家(以下简称“三名”)试点企业和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大力实施“三名”战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创业培训、市场拓展、投融资等服务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长期专注基础领域发展、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智能制造模式应用、具有爆发增长性的高成长企业。深入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建设,加大技术研发、品牌推广、公共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扶持力度,引导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完善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机制,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协作配套紧密的制造业企业梯队。至2019年,培育形成年收入100亿元以上企业20家,浙江省“三名”培育试点企业15家、高成长企业100家。(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2.开展单项冠军培育行动。建立单项冠军培育库,筛选一批长期专注于制造业1~2个特定细分领域、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作为单项冠军培育企业。组织培育企业编制《单项冠军培育发展方案》,加大在研发创新、技术改造、重大专项、节能减排、品牌质量等方面扶持力度,调动实施动态管理机制,树立一批市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示范)企业。至2019年,提升发展100家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重点培育企业,争取20家以上企业列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培育40家市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争取10家以上企业列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委)3.培育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围绕稀土磁性材料、专用装备、关键基础件、光学电子等制造业重点细分领域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深入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型高成长企业等培育计划,制定各类创新型企业发展路线图,培育一批重点领域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示范引领性企业。聚焦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制造业+互联网等重大工程,制定专项企业试点示范培育计划,培育一批重点工程示范引领性企业。至2019年,培育形成累计年产值超5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超过20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家,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0家,智能制造等各类示范企业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委)(七)绿色制造工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提升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为目标,以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壮大绿色产业,实现制造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1.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根据能源利用、污染排放、生产工艺等因素制订全市清洁生产行业分类管理重点企业名单。编制化工、铸造、化纤、电镀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建立基于技术进步的清洁生产高效推行模式。探索清洁生产管理方式变革,对重点工业园区、重点行业试点推行整体清洁生产模式,建设一批清洁化改造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实现全市工业清洁生产水平显著提升。至2019年,完成3个以上重点工业园区(行业)、300家以上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15%。(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环保局)2.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开展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改造专项行动,加快推进10蒸吨及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或采用集中供热、利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完善区域供热网络,推进大电厂集中供热、天然气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推进大型燃煤发电企业、地方燃煤热电企业的超清洁化排放综合改造。建立完善供热量、单位供电煤耗、烟气排放标准等多目标的绿色发电调度模式。推广应用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充分利用厂房屋顶等空间,建设一批规模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推广应用煤炭高效清洁化使用技术。至2019年,全市基本淘汰10蒸吨及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全市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达到500MW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宁波供电公司)3.推动能源利用高效化。组织开展电机、配电变压器、工业锅炉、空压机等通用高耗能设备能效提升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石化、钢铁、造纸等长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推动重点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应用系统整体用能优化工艺技术,组织开展重点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效诊断,发掘节能潜力,构建能效提升长效机制。至2019年,全市石化、造纸、钢铁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达到或接近国内领先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以上,累计淘汰改造低效电机1万台以上、新建项目应用高效变压器容量占比70%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发改委)4.推动制造体系绿色化。修订完善以《宁波市节约能源条例》为核心的地方性节能法规规章制度体系,持续深化以项目节能评估、节能竣工验收、项目能效监察为重点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全过程管理。强化产业园区循环化建设,建设一批绿色工业园区。园区深入推进开展一批循环化改造重大项目。大力推进工业节水。至2019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8%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以上,培育绿色工业园区6家以上、绿色示范工厂4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环保局)专栏:绿色制造工程重点项目1.能源绿色化项目。重点推进余姚市宁波能源集团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发电项目、象山县国电1号海上风电场项目、象山县象保合作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慈溪市巨磁100MW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建设项目、慈溪市舒能新能源100mwp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余姚市中节能(余姚)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项目项目、宁海县天华100MW农光互补项目、宁波国家高新区华众控股新能源光伏项目、宁波杭州湾新区大众分布式能源系统项目等建设。2.清洁化改造项目。重点推进北仑区浙能烟气超低排放改造工程,象山县大唐乌沙山电厂一期烟气清洁排放改造项目,北仑区宁波钢铁炼钢区域除尘改造工程、国电脱硫除尘等综合改造项目、宝新废水分类处理工程及废水达标改造工程,大榭开发区万华化学热电机组清洁化改造项目等建设。3.能源高效化项目。重点推进慈溪市中科众茂环保热电设备改造升级设备改造项目、北仑区浙能低压缸改造工程、宁海县国华浙能汽轮机通流改造项目、镇海区富德能源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象山县正源电力热电联产改建项目、北仑区海越能源管理中心项目、大榭开发区万华蒸汽梯级利用综合改造项目、北仑区逸盛能源回收利用改造工程、镇海区中石油(镇海炼化)锅炉烟气余热回收等利用改造项目等建设。4.循环化改造项目。重点推进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和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改造项目、象山县中节能日处理垃圾600吨发电项目等建设。(八)质量品牌标准工程深入推进“质优宁波”战略,围绕质量水平提升、品牌创建、标准创新,打造质量品牌服务生态链,促进“宁波制造”向“宁波质造”转变,促进宁波产品向宁波品牌转变,打造品牌质量强市。1.提升制造业质量水平。在制造业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广泛组织卓越绩效管理项目建设,推广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完善政府质量奖励制度,支持优秀的制造业企业参与创奖,发挥获奖企业标杆引领作用。开展质量可靠性诊断,培育和创建国家质量标杆企业。推进宁波市产品质量信用平台建设,开展工业企业产品质量信用评价。开展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与分析,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并依法公开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开展质量专项执法行动,健全与重点行业、名优企业联合打假维权协作制度。至2019年,争创至少1家省级以上政府质量奖企业,150家以上企业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91.5以上。(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委)2.加强制造业品牌建设。深入推进“浙江制造”、“浙江制造精品”、消费品工业“三品”和出口产品品牌建设,开展工业企业品牌培育工作,组织省、市名牌推荐认定。支持引导企业实施商标战略,争创宁波市知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支持行业协会、产业集聚区牵头开展区域集聚区品牌建设工作,开展家电、纺织服装、紧固件等国家级区域(行业)品牌创建工作,推进“全国小家电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宁波时尚产业名城建设,在有基础的县(市)区成立示范基地,扩大行业品牌影响力。推广商标品牌价值评价,引导制造业集聚区和龙头骨干企业参与国家级商标品牌价值评价。至2019年,创建“浙江制造精品”100项以上,“浙江制造”品牌20个以上,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2个。(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信委)3.强化标准化建设。增强标准创新能力,创建市级知识产权服务标准技术委员会和智能制造标准联盟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标准,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等标准制修订工作,支持企事业单位承担省级以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全面实施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建立自我声明公开的监督检查制度,支持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开展国际对标。至2019年,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50项以上,主持制定“浙江制造”标准60项以上,争创省级以上技术标准研究创新基地或省级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2个以上。(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经信委)4.打造质量品牌服务生态链。推进质量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开展质量研究,完善质量咨询、质量培训、质量检验检测、质量评价与分析等功能。建设一批高水平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进一步发展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和认证服务。提升宁波市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水平,充实新材料、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等馆藏标准,建设宁波智造标准专库。吸引培育一批品牌服务机构,完善企业品牌战略规划、品牌建设、品牌打造、资源整合、品牌宣传推广等全链条服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质量品牌宣传活动,提高质量意识和品牌影响力。创新知识产权、专利维权援助工作模式,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积极推进专利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及专利保护力度。至2019年,建成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2个,省级检验检测中心2个。(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四、加快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金融服务、土地要素、财政资金和服务环境等领域,加快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构建与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要求相匹配,与智能经济发展、重点产业培育和重点任务实施需求相适应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一)加强金融服务支撑1.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多渠道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宁波股权交易中心等挂牌上市,扩大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规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信贷融资支持,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制造业贷款稳定增长机制。培育引进一批知名私募基金管理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及天使投资人,推动各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的引进和组建,支持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市中心支行、宁波银监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2.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面向制造企业,大力发展股权、知识产权以及应收账款、收益权、仓单、出口退税等质押融资。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立市级再担保基金,推进“银政担”、“银政保”等新型合作模式。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科技信贷风险池作用,发挥好信贷风险池支持企业融资作用。支持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开展“股权+银行贷款”和“银行贷款+认股权证”等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方式。规范金融机构收费服务,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市中心支行、宁波银监局、宁波保监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3.推进金融创新试点建设。推进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设立科技保险分支公司,重点推广重大装备首(台)套保险、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等新险种应用,促进保险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首(台)套、首批次产品的推广应用。深化建设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重点建设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移动金融平台等,引导金融机构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提高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率。积极发展融资租赁,帮助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推进航运订舱平台境内海运费、跨境贷款、保税仓储货物抵押质押、境外并购等多项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为优势制造业企业出海投资创造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市中心支行、宁波保监局)(二)改革要素配置手段1.创新土地供应方式。保持全市工业用地总量平稳增长,重点保障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盘活的工业存量用地优先用于优质工业项目。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工业用地优先保障措施、优惠地价政策及差别化用地政策。创新开展多形式工地出让制度,加快推进余姚、宁海等地开展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分割出让等试点。鼓励以租赁等多种方式向中小企业供应土地。完善工业用地流转机制,在出让合同无约定且符合规划、建设、国土、消防和环保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存量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等分割转让给境内外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并制定相关细则。加大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力度,严格依法处置低效、闲置土地,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经信委)2.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亩产论英雄”发展理念,建立单位资源占用产出评价制度,通过差别电价、差别地价、差别水价等经济手段,倒逼提升企业单位资源产出贡献水平。加大电镀、印染、铸造等“低小散”行业整治力度,限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发展,营造有利于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环境。健全排污权回购制度,进一步探索排污权租赁和交易制度,通过排污权交易、租赁、回购等手段有效促进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下降。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重目标控制机制,推进制造业低碳化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发改委)3.完善制造业布局规划统筹机制。强化重大规划对制造业布局的统筹指导作用,以产业链为纽带,突破行政区划,构建以核心企业为轴心、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统筹规划宁波市重点工业集聚区,按照“重点发展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调整控制一批”的要求,整合提升现有工业集聚区,形成市、县(市)区两级重点工业集聚区体系。编制工业用地指南,建立健全工业用地项目综合评价制度和工作协调机制,从源头上引导工业项目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完善集聚区统计体系,建立工业集聚区产出效益评价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依托工业集聚区、特色产业专业园等优势平台,加快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和信息经济特色小镇。(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发改委)(三)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1.统筹优化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资金聚焦试点示范城市建设重点,在制造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对工作目标相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管理方式相似的财政资金政策予以统筹整合。探索创新多元化、多形式的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统筹实施财政资金因素法、竞争法、项目法等分配方式,通过投入补助、业绩奖励、政府采购、产业基金投资和强化政府服务等形式支持制造业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财政局)2.优化财政资金运作方式。加强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的协调联动,不断完善基金参股方式、收益分配、退出机制等,充分发挥政策性资金杠杆效应,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的原创项目和初创企业。加快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投资基金实质运作,依托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公益性项目的投资建设。(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3.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政府在行业管理、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购买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化作用。根据购买内容的市场发育程度、服务供给特点等因素,选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强化政府在制造业人才引培、技术创新、财务指导、技术服务、市场拓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服务购买力度。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发布及管理平台,动态发布购买信息及项目进展,打造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政府购买服务试点。继续制定发布《宁波市优秀新产品目录》,鼓励国有投资项目、政府采购项目等采购优质产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1.深入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深化“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加快推进“零土地”技术改造,逐步缩小“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项目清单范围。探索制定促进宁波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以两化融合、产业创新、企业扶持等为立法重点内容,统筹资源,打破政府部门、地区之间的工作壁垒,形成试点建设合力。推动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部门脱钩。(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市经信委)2.强化开放合作招商。创新国际国内招商选资方式,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产业招商目录,明确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建链补链”领域,针对性开展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和科技招商等新型招商方式,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在甬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加快建设海外直销网络,推动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设立境外直销机构、分拨中心和商业网点。加强全市招商协作,针对重大项目的引进,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科学确定引进项目的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委、市经合局、市经信委)3.深化企业减负增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市级各项企业减负政策,按照“在全市范围内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实体经济享受全覆盖”的总要求,清理规范涉及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及收费,全面公开服务事项目录,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一律取消;实行部分企业稳增促调政策补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适当降低各类社会保险费率;制定和实施公用事业部门打破行业垄断引入市场竞争的方案,切实降低企业各类要素成本。进一步健全“企业服务责任人”机制。(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4.健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以8718市级服务平台为枢纽、县(市)区综合性窗口服务平台和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架构。搭建行业云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行业资源,加大对行业创新、产业上下游对接、市场开拓等领域的服务力度。支持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专业展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扶持一批品牌化的中介服务机构,提升市场化发展水平。(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5.推进政务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开展政务资源开放需求调查,制定政务资源开放共享“负面清单”。搭建宁波市政务大数据共享平台,推进科技、教育、人力社保等各职能部门专业数据库建设,跨部门、跨行业动态采集、更新基础数据。以各部门基础数据库为数据源,加快应用云计算对可共享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提供数据检索浏览、数据资源下载、在线接口调用等服务,向企业提供可开放的科技资源、政策资源、金融信息等政务大数据产品,增强企业对产业、政策、科技等信息资源的实时对接,引导产业发展。(责任单位:相关部门)五、营造试点示范城市建设良好机制环境(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重点研究机构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全局性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共性困难,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试点示范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承担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日常组织、协调、考核、指导工作。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对接全市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推进本区域工作开展。(二)明确进度安排。2016年,全面启动试点示范城市建设,重点任务是编制总体实施方案和政策意见,制定重点产业、重点工程以及科技创新、财政金融、土地要素和人才保障等专项领域的工作计划。年,全面推进试点建设,重点围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年度分解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调整优化,及时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20 年,进行建设总结评价,全面总结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成果,系统开展工作考核评估,对有阶段性成果的试点工作和举措进行总结评估,制定下阶段发展规划。(三)强化任务落地。建立千亿级重点优势细分产业培育工作机制,编制和实施石墨烯、稀土磁性材料、高端金属合金材料、关键基础件、专用装备、光学电子、集成电路、工业物联网等八大重点主攻行业三年培育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系列工程,编制和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创新能力工程、工业基础工程、“制造业+互联网”工程、制造业人才提升工程、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和质量品牌标准工程等八大重点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中国制造2025”项目库,以“项目式管理”推进产业和工程行动计划开展。建立试点示范城市建设重点任务清单,强化责任分解,推动市县联动,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扎实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四)推动示范试点。支持各县(市)区、各部门申报国家级、省级“中国制造2025”相关领域、区域的试点示范项目。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产业培育升级、产业创新与成果转化、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和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市级部门要制定试点示范重点任务工作方案,支持和指导各县(市)区开展专项试点工作;各县(市)区要制定专项试点示范任务工作方案,聚焦各类资源推动试点示范取得成效。各级财政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试点示范的地区和机构给予倾斜性资金支持,相关支持办法另行制定。(五)凝聚多方合力。组建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咨询委员会,邀请国内有关院士、专家等作为咨询委委员,着重研究宁波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和系统性问题,战略咨询委秘书处设在市智慧城市研究院。大力引进建设制造业领域政府智库、社会智库和企业智库等新型智库,为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提供政策研究、工作研判、第三方评估决策等服务。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支持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等牵头成立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提升服务行业发展和服务政府决策能力。(六)加强宣传引导。加强对宁波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舆论宣传力度,在市级主要媒体上开设专栏专题,持续宣传报道相关政策举措、典型案例和优秀代表,构建亲商、重商、扶商的良好环境,营造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争取我市示范企业项目和试点经验、亮点工作纳入省级、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内容,力争宁波制造业成效取得更广泛影响。充分发挥宁波周、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中东欧博览会、中国机器人峰会、中国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宁波国际家电博览会等重大展会的平台展示作用,展现宁波制造业发展良好形象。(七)强化考核评估。围绕“创新驱动、规模效益、两化融合、集约高效”四大指标,建立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强化目标责任落实和动态评价督查,定期开展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中国制造2025”工作推进情况的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各县(市)区年度考核中。完善动态统计监测指标机制,按照“依法统计、分级负责、部门把关、统计综合”的原则,以县(市)区为单位对“中国制造2025”工作指标进行监测统计,及时发布检测考评结果。自2017年起,将“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目标任务纳入全市制造强市建设、文明机关创建以及全市目标管理考核。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抓好组织实施,做好宣传推广。市经信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并及时向市政府报告重大事项。本方案自日起施行。&附件:1.主要目标分解表&&&&&&&&& 2.试点示范重点任务分工表附件1&主要目标分解表&类别具体指标2015年基数2019年建设目标责任单位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740市科技局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51.75市科技局规上工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5290市科技局质量效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90.492市质监局规上制造业增加值率(%)18.521.5市经信委规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8年均8左右市经信委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8489市经信委装备数控化率(%)6069市经信委机器联网率(%)2838市经信委绿色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15%市经信委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15%市环保局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18%市经信委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4.898市环保局注: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幅度是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之和的下降幅度。附件2&试点示范重点任务分工表&试点示范重点任务市级部门重点任务县(市)区专项试点示范任务主要内容责任部门试点内容试点区域指导部门产业培育提升围绕新材料、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按照产业发展特点,推广应用“产城融合+要素集聚”、“需求牵引+定制推广”、“民营经济+开放协同”、“基础技术+平台服务”等模式,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发展壮大稀土磁性材料产业江东区、宁波国家高新区、镇海区、慈溪市市经信委发展壮大高端金属合金材料产业宁波杭州湾新区、鄞州区、余姚市、宁海县、江北区市经信委培育发展石墨烯产业慈溪市、镇海区市经信委提升发展专用装备产业余姚市、北仑区、鄞州区、宁波杭州湾新区市经信委提升发展关键基础件产业奉化市、镇海区、鄞州区、慈溪市、象山县、北仑区市经信委发展壮大光学电子产业余姚市、鄞州区市经信委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和汽车电子产业北仑区、宁波国家高新区、鄞州区、余姚市市经信委加快发展工业物联网产业江北区、镇海区、宁波国家高新区市经信委围绕石化、纺织服装、家电、汽车等传统产业,加快应用智能技术,以推动产业“智能升级”为导向,加快传统产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全链条转型升级。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发改委推动家电产业智能化发展慈溪市、余姚市市经信委推动服装产业时尚化发展鄞州区、奉化市、海曙区、北仑区、象山县市经信委推进石化产业绿色化发展北仑区、大榭开发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市经信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产业象山县、慈溪市、余姚市市经信委提升发展汽车制造业宁波杭州湾新区、北仑区、宁海县、鄞州区、余姚市市经信委推进工业消费品品质提升余姚市、宁海县市经信委产业培育提升推动布局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基础好、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广的新兴增长产业发展。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梅山保税港区、宁波杭州湾新区市经信委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培育工业创新设计、检验检测、科技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科技局提升发展工业创新设计产业江东区、镇海区、鄞州区市经信委产业创新与成果转化围绕科技成果转移、中试、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推广等不同环节,探索推进“产业技术+产业育成+衍生企业”、“技术市场+转移转化+集成服务”、“天使投资+科技创业+众创空间”、“国际合作+跨国并购+产业化”等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建设全市科技大市场及区域性科技大市场宁波国家高新区、镇海区市科技局推进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宁波国家高新区市科技局推进军民融合科技成果双向转化鄞州区市经信委市科技局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下放科技管理权限,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经费使用权和创新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市科技局探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分配制度镇海区、宁波国家高新区市科技局集聚一批创新研发机构,增强产品设计、创新和制造能力,提升制造业产品竞争力。市科技局推进高层次研究机构集聚宁波国家高新区、余姚市市科技局推动科技金融发展,培育壮大天使、创业投资,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分行等专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开展科技金融业务,鼓励保险公司成立科技保险专营机构,创新科技保险产品。市科技局市金融办推动高教资源集聚支撑产业发展梅山保税港区市教育局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探索采用多种模式组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推动科研机构牵头组建工程化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校牵头组建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企业牵头组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建设石墨烯创新中心慈溪市、镇海区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建设磁性材料及应用创新中心镇海区、江东区、慈溪市市经信委建设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宁波国家高新区、余姚市市经信委建设未来能源与绿能交通创新中心镇海区市经信委建设宁波高压节能液压元件创新中心鄞州区市经信委建设宁波国际密封技术研究中心慈溪市市经信委建设材料基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宁波国家高新区市经信委建设精密驱动与控制技术创新中心北仑区市经信委建设大数据创新中心宁波国家高新区、镇海区市经信委建设生物制造创新中心宁海县市经信委建设模具制造创新中心宁海县、北仑区、余姚市市经信委人才引进培养围绕高层次人才,依托创新机构等平台载体以及现有高层次人才,推广“创新机构引才、以智引智”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市委人才办探索营造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引进集聚高层次人才余姚市市委人才办探索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多元化模式,通过“专家+团队、导师带徒”等模式,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市人力社保局引进培养制造业技能人才宁海县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加大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北仑区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推动高校建设重点产业特色学院和新兴专业,合作引进一批制造业专业化教育资源,培育一批制造业紧缺人才。市教育局推动宁波工程学院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共建杭州湾新区汽车学院宁波杭州湾新区市教育局改变金融服务方式推动建立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机制,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与方式,加大对融资租赁行业支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市金融办人行市中心支行市经信委推进建设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象山县市经信委市金融办积极开展产融合作试点,推进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慈溪市市金融办市经信委开展类金融企业支持制造业发展示范梅山保税港区市金融办市经信委改革土地要素配置手段探索建立工业用地保障机制,进一步创新土地供应方式,保持全市工业用地总量平稳增长。市国土资源局建设都市工业区鄞州区市经信委推进土地弹性供应制度余姚市市国土资源局推进存量土地分割转让机制宁海县市国土资源局盘活低效闲置工业用地江北区市国土资源局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全市工业企业单位资源产出评价机制。市经信委推动传统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北仑区市经信委改变资金扶持方式探索建立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力度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完善产业基金的规模增长机制和投资考核机制。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创新重点细分行业产业基金运营机制余姚市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建立政府资源开放带动产业发展机制鄞州区市财政局改善政企协同机制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江北区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推行“三测合一”改革象山县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建立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市经信委优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宁海县市经信委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园建设,加快海内外市场拓展。市商务委市经信委推进电商经济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江北区市商务委建立境内外产业链招商引资机制,完善制造业投资体制机制。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创新产业链招商模式,提高工业有效投资机制北仑区市经信委市商务委深化完善《宁波市重点工业集聚区规划》,统筹制造业布局。市经信委市规划局市发改委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宁波杭州湾新区市经信委构建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象山县、宁波保税区市发改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络化办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