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适度从紧到积极扩大内需是什么意思:怎样看待宏观经济政策

历年国务院年度经济工作会议宏观政策组合和目标_网易财经
历年国务院年度经济工作会议宏观政策组合和目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增收节支 -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抑制通胀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控制社会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经济总量平衡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保持投资和消费的合理增长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抑制通胀
积极 适当 、刺激经济增长
积极 进一步发挥作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技术改造,加快科技创新,努力扩
巩固和发展经济增长的好形势,推进的战略性调整
积极 稳健 扩大内需
积极 稳健 扩大内需
积极 稳健 扩大内需
稳健 稳健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
稳健 稳健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稳健 稳健 加强流动性管理,调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稳健 从紧 双防:防过热、防通胀
积极 适度宽松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积极 适度宽松 提高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积极 稳健 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
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银国际研究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从1993年至1996年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2008年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到“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再到当前为应对金融风险,防止经济衰退而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政策的调整都传递出中央稳定经济、保持增长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合理性。 - 跟谁学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无锡
跟谁学学生版:genshuixue_student精品好课等你领在线咨询下载客户端关注微信公众号&&&分类: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从1993年至1996年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2008年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到“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再到当前为应对金融风险,防止经济衰退而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政策的调整都传递出中央稳定经济、保持增长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合理性。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近二十年来,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从1993年至1996年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了防范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政府把“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3年以来,政府开始适当紧缩银根,货币政策在“稳健”和“适度从紧”之间寻找平衡;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面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将货币政策由“稳健”改为“从紧”。2008年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到“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再到当前为应对金融风险,防止经济衰退而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内需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政策的调整都传递出中央稳定经济、保持增长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根据上述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结合材料说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合理性。科目:最佳答案(1)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要求我们要十分重视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正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我国适时地调整宏观政策;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我国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我国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适时的调整宏观政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②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适时的调整宏观政策。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的特点,我国采取了不同的宏观政策。④主次矛盾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不同的经济形势下,我国正是抓住了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而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政策。评分意见:若考生运用其它原理作答,如“辩证的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等”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刘国光:对当前宏观形势和扩大内需问题的思考_经济时评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刘国光:对当前宏观形势和扩大内需问题的思考
  ◎ 刘国光
  去年4月13日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顾问会上,讨论经济形势,当时宏观经济政策还是“双防”,我提出宏观调控近两三年的任务,把经济增长由2007年的11.9%逐步回调到潜在增长率8%〜9%,把物价由当时的7%〜8%逐步调整到正常的物价波动区间,即正3%以下,负2%以上。(详见《关于近期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点意见》,《中国经济报告》20008年5月刊)
  没有想到经济形势变化很快,经过只八、九个月,GDP增速就由2007年的13%、降为2008年的9%,第四季度降到同比增长6.8%。物价也很快地从2008年2月份同比上涨8.7%,落到2009年1月同比上涨l%。
  我想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估计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严重性。去年9月美国经济急转直下,影响我国外贸猛降,与国内房地产周期演变重叠,从而影响工业和投资下降的结果,造成经济迅速下行趋势。前期宏观调控采取适度从紧政策,从国内周期运行来看当时还是必要的,对稳定经济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不是引起经济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适应经济变化,宏观政策调整为积极和比较宽松,也是及时必要的。
  去年经济总的形势,与世界各国相比,9%的GDP增长速度还可以说是“较快发展”,但经济增速和物价指数降的幅度都很大。冷静地说不是平稳而是大落。这是前期大起的自然反应,毋庸讳言。但是与世界美欧日等经济体比,还可以说是“相对平稳”,一枝独秀。
  经济下行虽然急了一些,但还是符合我们宏观调控大方向的。我们就是要把超过资源能源环境和人民大众承受能力的过高速度降到潜在的增长速度,把明显的通胀率降到正常的物价波动区间。这样降下来,才有调整失去平衡的结构的空间,才有调整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的余地。
  今年的经济走势,中外有多种预测。2009年GDP的年速,预测高到9%〜10%的也有,低到5%〜6%的也有。多数人认同保8%的目标。今后的走势,是L,是U,还是V,有不同看法。企望出现V形走势,是否探底以后重新起飞再上高速度?那结果是重蹈资源能源环境承受不了,积累消费比例失调的局面。所以V形走势并不一定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今后的经济走势,看来如果没有积极的和比较宽松的宏观政策的介入,按照钟摆摆动的原理,以潜在增长率为轴点,GDP的年增率将从2007年的13%的高度,下滑到潜在增长率8%〜9%以下,达到年度4%〜5%或更低一点,才能探底。但是有了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宏观政策的介入和支持,可以弥补一部分出口和投资的下降,探底就可以缓于钟摆的自然摆动,在略低于潜在增长率即在6%〜8%之间达到谷底。探底以后,情况怎样呢?最好是不要出现V形走势,重新起飞向过热发展。最好出现的是L形走势,但是这个L形的底部横线要略微上翘,紧贴围绕潜在增长率8%〜9%水平的附近,上下波动。如果达到这样的调控结果,我们就能争取到从容地调整结构、调整增长方式、发展方式的时间和空间。能不能做到,不能完全靠市场调节,同时要靠国家计划的调控。
  我们现在要进行的结构调整任务很繁重。当前形势逼迫我们非做不可的是外需型经济转向内需型经济。一个像我国这样多人口的大国,发展经济靠2/3的外贸依存度,36%的出口依存度来支撑,是十分不安全的,是不能持续的,这次危机已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转向内需为主,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大家一致的共识。
  但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又应该是哪个为主?
  这些年,事实上投资一直上升得快,消费上升得慢,固定资产投资率已从2000年的35.3%上升为2007年的42.3%,最终消费从62.3%下降为48.8%,其中居民消费从46.4%下降为35.4%,政府消费从15.9%下降为13.4%。这种趋势也是不能长久持续的。因为投资需求除了转化为工资的少量部分,其余大部分都是对生产资料的中间性需求。投资最后的产出供应能力,要靠最终消费需求来消化。
  那么我们这次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项重大措施中,近两年4万亿元的中央为主导的投资计划,资金的投向主要是铁路、公路、机场、电站、电网等基础设施,而与民生消费有关的项目虽然名目不少,但不占主要比例。而2009年全国的20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则比2008年继续增长20%,其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又有上升。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延续投资与消费比例偏颇,从而带来进一步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在扩大内需中,投资需求的扩大是比较容易的,许多地区都在追求“大干快上”。但是更需要我们操心的是消费需求的比例上不去。如果消费比上不去,就是说最终消费需求上不去,那内需问题的解决仍是困难的。
  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有许多角度、侧面、途径,如就业、社保、税收减免、市场营销等,各方面都在研究思路、对策,都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国民收入的分配,还缺少考虑。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V:M的关系,最终分解为国家、企业和居民收入。若干年来,V:M的变动趋势很明显,劳动收入的比重在下降,资本收入的比重在上升。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关系是国家、企业收入比重在上升,居民收入比重在下降。比如;2007年,我国GDP增长234%,财政收入增长490%,同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67%和98%。2007年江苏省一个全国最好的电器工厂调查,这个企业年上交税收2个多亿元,工资支出只7000万元,企业净利润2个亿。这种分配关系,显然不利于居民最终消费需求。当然,国家的财政收入中,有一部分转化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但这部分服务的支出在GDP中的比重,这几年也是有下降的。
  与上述现象相关联的一个重要情况,就是在居民收入部分,贫富差距扩大得很快,表现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30年来已从0.29上升到近年的0.47,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这尤其不利于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实现。因为富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贫者消费倾向虽然高,但没有钱不能多消费,而低收入的贫者在居民中又占多数,这样就把总的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拉下来,把最终的有效消费需求拉低。
  所以要扩大居民最终消费需求,最重要的一条是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者特别是贫困户的收入,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许多学者指出,有城乡差距、地区不平衡、行业垄断、公共产品供应不均、财税再分配调节落后、以及腐败等等。所以在调整收入分配差距时,要从多方面入手。人们往往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等再分配领域入手,如完善社会保障、改善低收入者的民生状况等,这些措施都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我们现在也在开始这样做了。但是仅仅依靠财税再分配是不够的,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
  决定收入差距扩大的最重要的影响要素,是人们财产占有上的差别,即所有制的差别。这连西方经济学家萨缪尔逊也承认,“收入差别最主要是拥有财富多寡造成的,和财产差别相比,个人能力差别是微不足道的。”又说,“财产所有权是收入差别的第一位原因,往下依次是个人能力、教育、培训、机会和健康。”30年来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除了上面所言的一系列原由外,跟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跟公降私升和化公为私的过程,跟私人资本财富积累暴富演进的过程,是不是有关?应当说,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不看到这一点,就忽略了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不但要从财税再分配和其他途径来缩小收入差距,最重要的是从所有制结构,从财产制度直面这一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阻止贫富差距的扩大和两级分化的趋势。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结论就是:要扩大内需,就必须扩大最终消费需求,要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就必须增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且缩小居民收入中的贫富差距,同时扩大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要根本缩小贫富差距、两极分化,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宪法原则。
  (作者系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本文系作者2月7日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顾问会上的发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栏目。
&nbsp&nbsp&nbsp&nbsp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电话:010-历年国务院年度经济工作会议宏观政策组合和目标_网易新闻
历年国务院年度经济工作会议宏观政策组合和目标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增收节支 -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抑制通胀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控制社会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经济总量平衡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保持投资和消费的合理增长
适度从紧 适度从紧 抑制通胀
积极 适当 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积极 进一步发挥作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技术改造,加快科技创新,努力扩大消费
积极 稳健 巩固和发展经济增长的好形势,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积极 稳健 扩大内需
积极 稳健 扩大内需
积极 稳健 扩大内需
稳健 稳健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
稳健 稳健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稳健 稳健 加强流动性管理,调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稳健 从紧 双防:防过热、防通胀
积极 适度宽松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
积极 适度宽松 提高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积极 稳健 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
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银国际研究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湖南统计信息网
&& 当前位置: &
把握宏观调控最佳平衡点
湖南省统计局
& 09:03:38 
  &我国的宏观调控之所以取得了预期效果,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大大提高,调控的综合性、间接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运用得当,有很大关系   把握宏观调控的艺术,关键在于处理好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国际收支四方面的关系,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视点   十六大报告提出,本世纪头20年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展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   我国经济正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效能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我国经济近13年来的运行情况看,之所以能够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能够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调控方式与调控效能发生变化有很大关系。总结13年来的宏观调控经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对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GDP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有重要作用。   特别提示: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把握宏观调控的艺术,关键在于处理好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国际收支四方面的关系,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但是,这四个变量在各阶段的发展程度不一样。目前扩大内需是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促进经济增长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本世纪头20年,我国的GDP还要翻两番,只有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基础上,让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与此同时,其他三个目标也要兼顾,四大目标密不可分。拿就业来说,经济运行规模的不断扩大,无疑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就业与物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业率上升,需求转旺,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会造成通胀;而就业率下降,需求不足,会造成通缩,这两种现象对经济健康发展都有害。稳定物价,既要防通胀也要防通缩,物价稳定了,宏观环境才能相对稳定,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才有较好的预期,各种经济行为和利益分配关系才不致于扭曲。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贸体系,如果不有效实行调控,确保国际收支平衡,则会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很大冲击。   可以说,这四大目标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的内在要求,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需要。当然,在寻求最佳平衡点的同时,也需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按照既定的战略部署,适时灵活地调整调控方式。   首先、我国具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条件,包括良好的社会基础、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高水平的储蓄率和投资率、结构调整带来的广阔经济增长空间等,生产力结构的多层次性有利于我们在各个层面利用自身的动态比较优势。另外,多年来我们已积累起可观的物质基础和宝贵的经验,建立了相对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科技力量在发展中国家最先进,在未来20年内保持7%的GDP增速是完全可以的。   其次、宏观调控的大政方针与具体政策不能等同,坚持扩大内需是长期的战略方针,但宏观调控政策同样要与时俱进,既保持必要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会根据经济运行状况和形势变化作出适度灵活的调整,使经济政策和相关举措日趋完善。加入WTO后,宏观调控的任务更重了,过去是在开放度有限的条件下进行调控,现在是走向全面开放,要在WTO框架下按照国际经贸规则进行调控,既要保持宏观经济的内部平衡,也要重视对外平衡,这是一个挑战,从近一年的情况看,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   另外、要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强化税收征管。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从我国GDP的波动情况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曾有多次大起大落。但从1997年至2001年,我国GDP增长在8.8%--7.1%的区间内运行,增长波动控制在2个百分点以内,远小于改革开放初期10个百分点的起落。宏观调控之所以取得了预期效果,确保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大大提高,调控能力明显增强,调控的综合性、间接性、灵活性和适应性运用得当有很大关系。   1、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提高宏观调控的综合性。通过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支出的财政政策,通过控制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顺利完成了治理整顿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反通货膨胀的预定目标,使得国民经济步入了稳定发展的轨道。通过在调控总量的同时,加大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在坚持扩大内需为主的同时,积极促进出口的增长,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防止了通货紧缩趋势的加剧。通过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收入,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努力扩大消费信贷,确保了消费的稳定增长。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降低银行贷款利率,扩大融资渠道,放宽投资领域,促进国有和民间投资的较快增长。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扩大出口退税范围,扩大企业出口经营权,改善通关环境,促进了出口的较快增长。总之,通过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等各种政策工具,大大提高了宏观调控的综合性。   2、在宏观调控方式方面,由计划直接调控为主转变为运用财政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为主。1988年10月开始的三年治理整顿,相当程度上是国家行政措施和增加物价补贴的结果,是以直接调控为主;而针对1993年出现的经济过热,政府坚持以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为主,再辅之以产业政策、外贸政策以及利率、汇率、价格、关税等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实行间接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1996年、1997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国民经济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金融调控手段方面,从贷款规模限额管理转变为利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从1998年开始,中央银行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的管理体制。中央银行主要运用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外汇操作、再贴现等金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   3、根据形势的需要,及时调整宏观政策,宏观调控的灵活性大大提高。财政政策方面,"九五"初期,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依旧是"适度从紧",财政赤字有所压缩。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从1998年起,开始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预算赤字,增加国债发行,加大政府支出。通过加大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政府还通过其他许多措施如提高工资收入以刺激居民消费,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货币政策方面,随着财政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变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也相应地从"适度从紧"转变为"稳健的货币政策"。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并于1999年9月开征利息税,同时适度增加货币投放和信贷投放。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积极支持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支持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成效。   消费政策方面,变限制消费政策为鼓励消费政策。"九五"期间,由于生产相对过剩以及买方市场的出现,消费政策从限制消费转变为鼓励消费,政策目标也从抑制通货膨胀转变为控制通货紧缩。为了促进消费,已经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比如银行连续8次降息、征收利息税、开展消费信贷、提高职工工资、减轻农民负担等等。   4、宏观调控政策的适应性明显提高。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方面,从注重追求增长速度转变为既注重增长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升级。我们国家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只有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才能逐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所以,以前注重追求增长速度也是有道理的。从1998年底开始,政府在进行下年度经济工作安排时就明确提出,要从以前注重追求增长速度转变为既注重增长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升级上来。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标志着我国的宏观调控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宏观调控的战略重点方面,从出口导向,发展外向型经济,转变为积极"扩大内需",立足国内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和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动机,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外需,是我国宏观调控的战略重点。1998年,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灵活地提出宏观经济政策应立足于国内市场,把"立足于国内"不仅作为1999年度的短期宏观调控取向,而且确立为今后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从而使得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了可靠的保障。   汇率政策方面,保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鉴于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陷于困难境地,而当时的国际金融市场又十分脆弱,存在着一触即溃的危险。为稳定国际金融市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蔓延和加深,我国政府毅然作出抉择,努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经过多方面艰苦努力,终于使人民币汇率在整个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始终保持稳定。     二、在宏观调控的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政府进一步积累和丰富了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和改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经验。   1、牢牢抓住经济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不放松。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宏观调控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牢牢抓住经济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放松。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高扬的主旋律。抓住这个第一要务,我们实现了"八五"、"九五"时期经济的高增长,特别是在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尽管遇到亚洲金融危机和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由于我们牢牢抓住经济发展不放松,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增长。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2、宏观调控政策要适时适势灵活调整。"九五"前期,针对当时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情况,采取了"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保持了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1997年,为了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在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针对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下降的新情况,实施稳中求进的政策,两次下调利率,使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1998年以后,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扩大,商品供给短缺状况的基本结束,需求不足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针对这一形势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灵活的经济杠杆,努力"扩大内需",确保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坚持"扩大内需"与发展对外经济紧密结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九五"后期,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和利用外资带来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和国务院果断地作出了扩大内需的重大战略决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了稳定增长,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努力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适时提高出口退税率,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有效吸引外资,使对外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   4、扩大需求与调整结构、改善供给同时并举。"九五"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既重视扩大需求促进经济回升,也注重调整结构、改善供给,把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需求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供给,特别是加强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加大了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针对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现状,采取了淘汰一批、压缩一批的方针,对提高供给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5、坚持投资和消费的双向启动。在扩大内需的政策上,坚持投资和消费的双向启动。针对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一方面采取了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以启动投资需求,加之银行配套资金和企业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资金较为充裕,有效地促进了投资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在加大启动投资需求的同时,还注意启动消费需求,通过提高城镇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延长节假日清理和完善消费政策、消费环境以及扩大高校招生等措施,加之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有效地扩大了居民消费。   6、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和协调运用。"九五"前期,在宏观调控坚持适度从紧、稳中求进的总原则下,连续三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同时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财政支出适度增长。两者的密切配合,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到了1998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需求不足的情况,宏观调控采取了以发行长期建设国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并注重货币政策的密切配合。在发行国债、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同时,金融机构提供了相应配套资金,继续降低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开征利息税,两者配合较为密切。   7、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三者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即使在复杂、困难的情况下,改革也没有停止过,而是迎难而上,积极有序地向前推进,   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并始终注意使改革的力度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在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化不可避免地触及深层利益关系时,高度重视和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维护广大群众的基本利益。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关心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切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从总体上维护了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宏观调控逐渐走向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0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总体上基本实现小康。从具体过程看,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大体上有三个阶段。   一、治理整顿时期   1988年,面对涨价、抢购以及经济秩序混乱的形势,国家果断采取措施,对经济全面进行治理整顿,把稳定通货、物价作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首要目标。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压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遏制投资膨胀的态势;提高利率,实行保值贴补,稳定存款;冻结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并相应增加国家的物价补贴;对涨价过猛的商品(如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专营,对部分商品实行控购(如控制社会集团的商品购买)乃至清理公司、整顿流通、凭证供应等措施;出台一些集中财力的措施,如开征特别消费税、征收预算外调节资金、延期归还企事业单位的国库券本息等等;适当收缩信贷规模。控制货币发行;控制职工货币收入的增长。   这个时期宏观调整和紧缩政策的主要效果是,社会总需求膨胀的局面初步得到控制,供需总量失衡的矛盾大大缓解,出现部分商品的买方市场;货币供应量大为减少;物价上涨得到遏制,通货膨胀的势头得到缓解。但由于采取"急刹车",力度过大,经济增长大幅下滑。   二、"八五"时期的"软着陆"   启动间接宏观调控,在"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指导下,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采取的主要措施归结为,加强和稳定农业基础,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采取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和改进调控方式等经济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税制改革、清理预算外资金、增收节支等手段,将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规模之内。在货币政策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多种手段改进金融调控方式,注重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改变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和货币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一是针对外汇储备增加引起人民币外汇占款不断增加的情况,采取"对冲"措施,相应大量收回中央银行再贷款,以减少基础货币投放;二是针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幅度较低,企业流动性支付较弱等情况,通过两次利率下调,调整了货币结构;三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和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在农产品收购资金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将现金发行控制在预定的调控目标之内,为抑制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   这个时期宏观调控的效果是,经济实现"软着陆",既降低了通货膨胀率,又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   三、"九五"时期及"十五"初期的扩大内需   这个时期,由于国内特大洪涝灾害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经济转型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商品供求矛盾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根据这一形势的重大变化,国家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由"适度从紧"、"稳中求进"转向了"扩大内需"。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增发长期建设国债,扩大政府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连续实行五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又推出了一些其他配套的政策,使得积极财政政策内容更加丰富,如:增发国债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退税力度,支持出口;国债投资向中、西部倾斜,支持西部大开发等等。   除此之外,财政政策方面,还进行了分税制和税制改革,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加快"费改税"步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强化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社保基金的支持。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中央银行停止向财政透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稳定币值、支持增长,对内保持物价稳定,对外保持汇率稳定。通过取消贷款规模限额管理,代之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注重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等多种手段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灵活运用利率手段,积极试点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特别国债充实银行资本金,降低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   这一时期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效果:既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不利冲击,又有效地克服了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困难,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宏观调控也积累了防止通货紧缩的经验。&(&国家统计局&张景东&钟禾)
[来源于&&& ]
如有任何意见和问题,欢迎与我们联系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信息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