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科社论文】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能建立起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崭新的社会组织;从马克思、恩格斯上述分析看出,在他们科学地预测共;三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世界上一切有利于无产阶级解放;第一,继承和发展人类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人们的先进思想总是不断地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在;马克思早期对法国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法国大革命
能建立起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崭新的社会组织。它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组织者,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组织者。
从马克思、恩格斯上述分析看出,在他们科学地预测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前景的过程中,夹杂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因素,如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商品、货币和市场持否定态度,以及对国家消亡的论断等。这首先是由于当时缺少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在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大量而艰巨的工作中,难免把某些未经清理的不切实际的因素作为科学的养料吸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其次,人们的认识要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说的。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必须根据客观世界的发展,而不断检验、丰富和发展。我们认为那种因个别结论不符合实际而否定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或者教条式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应该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拘泥于不符合社会主义实践的个别结论,根据新的情况、新的经验做出新的科学概括。
科学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改变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纲领。任何狭隘性和封闭性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本性不相容。(马克思恩格斯本来已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不幸的是后来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又科学的社会主义变为了空想。)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世界上一切有利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知识和经验都认真地批判地予以吸取,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所以开放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一理论科学性的重要表现之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放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继承和发展人类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
人们的先进思想总是不断地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在继承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前进,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更不可能有创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也符合这个规律。科学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而论,是人类先进思想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直接继续。但它并不是仅有三个来源。
马克思早期对法国历史的研究,特别是对法国大革命历史经验的研究,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就有重要意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研究德国古典哲学,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对于17、18世纪英国唯物主义也作了详细论述,并且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英、法唯物主义的必然规律联系。恩格斯在70年代写的《反社林论》又进一步论证18世纪唯物主义是19世纪初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1858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了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提供思想资料。例如,恩格斯研究生理学和解剖学时说:在这两门科学中包含着许多从哲学观点来看非常重要的东西。对于美国史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中的研究成果,他们也很重视。马克思曾作过详细摘录。恩格斯在80年代发表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研究了摩尔根的思想成果,认为这本书是“今日划时代的少数著作之一”,予以充分肯定。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人类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欧洲整个历史科学、政治科学、经济科学和哲学的最高发展。
第二,对于其他阶级的学说和不同的学派,从不采取宗派主义的态度。
无论是历史上或者现实中的、国际或者国内的学说,不论是哪个阶级创造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总是认真地批判继承并吸收各个学派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要是有益的思想,并不因为整个思想体系的反动而抛弃其中的点滴正确的东西。
例如,马克思在40--50年代,就研究了数十位经济学家的著作,写了数十本笔记,摘录大量资料,成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重要依据。他们对于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政治学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思想也是批判地予以吸收。
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明确指出:“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论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还提出应当研究梯叶里、基佐等人的历史著作。
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宗派主义,坚持开放的原则,对前人在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学等方面的论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马克思主义才成为一切科学思想的结晶。 第三,科学社会主义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科学内容的丰富而丰富,绝不是凝固不变的学说。
恩格斯曾经说过:“认识就其本质而言,或者对漫长的世界系列来说是相对的,而且必然是逐步趋于完善的,或者就象在天体演化学、地质学和人类历史中一样,由于历史材料不足,甚至永远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而谁要以真正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的标准来衡量他,那么,他只能证明他自己的无知和荒谬”。(《反杜林论》,《马恩全集》V20,P99)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历程,他们始终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发展、总结历史经验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鲜经验、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例如,他们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是,曾深刻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9世纪后半叶,尤其是70―90年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业生产迅猛
发展。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握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密切注视生产力的新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新情况,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必然规律代替资本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在1881年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同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本身是不相容的。”资本主义不断地重复危机的周期,危机的周期在缩短,是“资产阶级世界的寿命的不详之兆”,表明资本主义存在的暂时性。1892年,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充满着各种内在矛盾,“这些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并日趋明显”。显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在50---60年代,阐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时,已经预见到资本积累会导致出现资本主义垄断。他又指出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上,私人企业正在向股份公司转化,它在一定部门中造成垄断,因而要求国家干涉。但当时这种现象仅仅是萌芽,自由竞争还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绝对统治。
9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垄断逐渐代替自由竞争而处于主导地位。恩格斯敏锐地注意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现象。他指出:自由竞争已经日暮途穷,必然要宣告明显的可耻破产。这种破产表现在:在每个国家里,一定部门的大工业家会联合成一个卡特尔,以便调节生产,在个别场合,甚至有时会成立国际卡特尔。这表明在这些部门竞争已经为垄断所代替。恩格斯还分析了卡特尔和托拉斯的经营特点,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一些特征。
恩格斯晚年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还进行了新的探索。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的
经验,明确提出巴黎公社式的国家形式是无产阶级专政适宜的政治形式。恩格斯在90年代根据欧美一些国家新的实践经验,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提出以“民主共和国”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新设想。
恩格斯还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他在1878年曾指出,“每个研究理论问题的人”、“不可抗拒地被迫研究近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今天我们尤应重视对新科技革命成果的研究,以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能与时代俱进,所以它才能使自身永葆青春。我们应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事业是开放的事业,是国际的事业,应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那种毫无偏见的开放精神,研究当代世界的新特点,继续批判地吸收当代一切科学文化领域的成果和有益于人类进步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思想,使科学社会主义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问题,人们往往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指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前,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开始了由理论到实践。二是指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社会制度的实践。
我们这里讨论的主题是指第二个方面,所指的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继社会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37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等内容。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1999 年底,英国著名政治评论家威廉.莫斯勋爵在《泰晤士报》撰文,其题目是《亚 洲崛起与世界格局》 ,对 21 世纪的世界...  未来社会 马克思、 恩格斯在回答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和剖析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对未来社会 的组织状况、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等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的预测和天才的...  (二) 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 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 过程中作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  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 () A.实现共产主义 B.实现社会主义 C.构建和谐社会 D.实现“大同”社会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 )...  [命题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实际入手,立足于现实,展望未来社会的合乎规律的前景,对未来社会制度的基本方面作了科学的预测。马克思、恩格斯设...  因而马克思和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预见是一种科学预测。当然,这种预测也要接受实践检验。第二, 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  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 自己头脑的香香中来描绘社会主义主义,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遇见时一 种科学预测。...  九、苏东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1、正确理解和科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 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 3、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4、...  一个科学预测指: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未来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特征作了科学 预测: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消费资料实行 按劳分配...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与商品经济的必然选择
下载积分:865
内容提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与商品经济的必然选择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7|
上传日期: 21:35:1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865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与商品经济的必然选择
官方公共微信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如何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蕾蕾素好人124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正 文】 “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里 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受到衷心的拥护.那么,哲学又是什么态度?它是否接受“ 以人为本”呢?这个问题现在未必有一致的答案.十年前,笔者曾发表了一篇关于马克 思的“以人为本”的文章,就曾引起争论,被认为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冒犯.(参见《 哲学研究》1994年第2、8、9、12期有关文章)现在虽然理论环境进一步宽松,但是哲学 上“本”的问题历来歧见极深,积重难返,看来今天仍有讨论的必要.“以人为本”的 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本”的释义上.比起十年前,笔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观察视 角也有进一步的深化和转换. 一、人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之本 哲学承不承认“以人为本”,这要从“本”的含义说起.哲学上的“本”首先具有本 体论的意义,指的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在哲学史上,物、心、神都曾被当作“本”, 并由此而演化为唯物、唯心、神学等流派.在马克思以前,本体论不仅是一种观点和流 派,而且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任何一种哲学都必须回答世界的终极本质问题,把本 体论作为哲学构成的基本板块.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本体论,与形而上学是同义语 .但本体论思维方式具有严重的缺陷,它避开人和人的现实生活抽象地追问世界的始基 ,得出的答案既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只是一种思辨的信念,怎么说都行,不具有公认 的确定性.因此,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变革的矛头一开始就指向本体论,把对世界终极本 质的追问回归到人及其实践中. 马克思深刻地意识到,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但是它所提出的问题是有意义 的.人是智慧动物,从不满足于对事物的感性直观;超越感觉经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 深层理解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本体论对世界本质的终极追问恰恰与人的形上诉求相统一 ,在这个意义上,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存状态,追寻世界的理想之“本”,这不仅促进了 人在主观与客观、此岸与彼岸、本质与现象、感觉与思想等二元分立领域对立的意识和 觉醒,而且具有批判现实的作用.问题在于怎样理解和确认世界之“本”. 马克思以前的一切本体论都是与人无涉的,它们形态各异,内容不同,但有其共同点 ,即不理解世界的属人性质,都是在人的实践和创造之外去设定世界的终极原因和构成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把对世界之本的追寻置于人的生活实 践中.马克思首先确定了世界的存在前提,即我们所说的世界是现实的世界,是人的生 活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虚妄和抽象的世界,讨论这种世界之本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 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 代代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页)至于“先于人类历史而存 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 岛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同 上,第77页).所以,我们必须把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讨论的基点,去追寻什么是现实世 界之本. 当我们把视角移向生活世界,人作为世界之本的意识就立即被召唤出来了.人的生活 世界包含三个层面,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它们无一不是人类实践和创造的 结果.马克思说过,自然是人化的自然,“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 割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5页).“在人 类历史中……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同上,第307页).所以人 是自然界的奥秘所在,人按照自己的意志、价值、需求重塑了自然界,“作为自然界的 自然界,……是无意义的,或者只具有应被扬弃的外在性的意义”(同上,第336页), 只有人才是自然界的真正之本.而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人的集合,社会之本无疑是人自身 ,因为人以生产实践而生存自立,而“人本身是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 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同上,第300页).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就是社会关系,“ 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26页) .所以马克思又说:“人始终是一切实体性东西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第52页),“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 9页).人不仅是自然界之本,而且也是社会之本.而精神和意识本身就是人高度进化的 产物,是人的思维的结晶,它以人的存在为载体,自然也是以人为本的. 这样,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就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颠覆:他不仅对旧唯物主义的“人是 自然界产物”的历史传统补充以“人化自然”和“人化世界”的崭新结论,从而在历史 上第一次真正置人于“本”的地位,而且把对人的理解建立在崭新的实践基础上.在马 克思以前,人本思潮并不乏见,费尔巴哈就是一个著名的人本唯物主义者.但他用生物 学的自然主义眼光来看人,和18世纪旧唯物主义者一样,把人仅仅看成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不理解人的实践和感性活动在自然界和人的生成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批评 费尔巴哈说:“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 ‘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他从来 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同上,第77- 78页) 对于现实世界来说,人是本,而对于人来说,实践和感性活动是本.没有实践就不会 生成人,因而也就不会有现实的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 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同上,第77页)所以 ,马克思不仅为现实世界找到了真正的人本基础,而且还对人作了科学的解说,指出实 践是包括人在内的全部世界的根基所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一般的唯物主义,而是 经过划时代哲学革命变革而创生的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实践的主体, 没有作为生命个体和生命需求而存在的人,也就不会有人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以 人为本”是对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和如实反映,它对一切时代、一切社会都是天经地义 、至高无上的.社会主义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对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首肯 和认同. 二、人是价值论意义上之本 “以人为本”除具有本体论意义还有价值论的意义,即指谓人本身尊贵和重要,要求 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来决策和行事,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大抵相近 . 人本主义是极其重要的哲学思潮,它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近现代的哲学发展史中;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续文和展开.既然已经确认人是世 界之本,那么,如何对待人这个“本”呢?这正是人本主义所要研究的课题,具有显明 的价值意义.所以从逻辑上说,如何对待人本主义是探讨“以人为本”哲学意义的题中 应有之义. 人本主义作为人的自我意识的体现,从价值意义上来表征对人的重视和善待,这种思 潮也相当普遍.任何一个时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依赖于民生问题的妥善安排和解决, 没有对人的起码的关照,任何统治和管理都维持不了.所以,不需要什么崇高境界,只 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也会形成和产生价值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的思想.“以人为本”原本是战国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的治国术,其意是说,只有 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本理国固”,最后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这里虽有其明显 的工具性,但瑕不掩瑜,毕竟是对人的善待和重视其意愿的一种表达,中国传统的民本 思想基本上就是沿着这条思路传承下来的.因此,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绝不仅仅是一种 简单的道德说教,同时也具有深厚的人本主义意蕴.但是,比较起来,真正以哲学形态 系统阐发的人本主义思想还是产生于西欧.15、16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 兴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人文主义运动,它把斗争矛头直指宗教神学和封建等级制度,反 对神道,尊崇人道,批判愚昧,倡导理性,轻蔑信仰和彼岸,重视尘世和此岸,把人从 “醉醺醺”的天国梦中拉回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来.这场运动以其理性和人道主义 的内核而成为人本主义思潮的肇始,经过休谟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锤炼和提高, 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以康德和费尔巴哈为代表,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形态的人本 主义思潮.康德重视人的生存和价值,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并要人为自然立法, 这在他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费尔巴哈虽然不理解人和自然的真实关系,但他推崇人 ,把人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和哲学的最高对象,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尤其是费尔巴哈和他同时代人对宗教的批判,揭示了宗教是人的本质自我异化的实质 ,不仅把人从宗教那里夺了回来,而且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这就使人堂堂正正地站立 起来,有资格和自信为争取自己的尊严和权益而斗争. 到了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着资本主义科技理性过度 张扬而造成的人高度异化的事实,人本主义开始与理性主义分道扬镳,采取了非理性主 义形态.从19世纪中叶起,以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们就开始向传统 的理性主义公开挑战.他们不满于对普遍人性和自由、平等、博爱的一般颂扬,要求转 向人的个体生命、本性和本能,认为这是人的本真存在.他们强调人是包括肉体、活动 、意志、情感在内的完整的存在,传统哲学的弊病就在于忘记了人,必须使哲学向人和 人的交往及全面性回归.20世纪后在德、法等国出现的一批人本主义思想家继承了先辈 们的思想,并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急剧加深的背景下,把人本主义思潮进一步推向 系统化和完整化.特别是以西方马克思主义命名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见解深刻, 著作众多,影响巨大.无论是以霍克海默、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还是以萨 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等学派,他们之间虽有分歧,但都表现了对人的命运的关切和对人 的自由、尊严的追求.他们与其前辈不同,不再简单地拒斥科学和理性,而是企图将理 性和非理性结合起来,给人以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人本主义马克思 主义者把马克思的思想资源运用其学说中,使其人本主义思想更具先进性和深刻性.他 们批判自然辩证法是为了突出人的中心和主体地位;他们强调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为了 揭露资本主义全面异化的事实,从而为消除异化、实现人的解放提供思想武器;他们超 越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为了避免革命的简单化,把人的解放看作既是政治经 济上的革命,又是包括意识、心理、需要、本能、文化等方面在内的“总体革命”.这 样,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就站在时代的高度,在历史上第 一次全面地整合了既有的人学思想,与科学主义思潮共同成为现时代的哲学主流派别之 一. 怎样看待现代人本主义思潮?这在中国一直是存有重大争议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由于 “左”的思潮的影响,只讲阶级不讲人,谈人尚且变色,自然也就不敢把人和“本”联 系在一起了.因此,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对一切人本思潮概加拒斥是不可避免的 .那时就连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也受到批判,被指责为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体现.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阔视野,正本清源,不仅认真研读了马克思的哲学文本,从过去 被扭曲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而且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也逐渐转向客观公正的态度,开始 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向度来检验其意义和价值.人作为世界之本,其尊严和价值应不应该 受到尊重?人本主义在这方面的诉求应该说是顺情达理的,这也是马克思和社会主义所 追求的.但是,也存在一些理论干扰影响对人本主义哲学的认同,所谓的代价论就是一 例.马克思当年面对英国对印度殖民侵略所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后果,曾说过:“的确 ,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的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 方式也很愚蠢.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态没有一个根本的革 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命运?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 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有权同歌德一 起高唱:我们何必因这痛苦而伤心,既然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欢乐?”(《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1卷,第766页)像这种情况,即社会进步伴之以人的价值贬损,这几乎成了历史 的常例.马克思曾问道:“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 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屈辱就实现过什么进步吗?”(同上,第771页)马克思的 这些话语似乎可以为代价论提供论据,但仔细品味也不难看出,这种代价规律只适用于 私有制社会,而在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过程和社会主义社会中,这种规律并不适用,马克 思晚年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就证实了这一点.1881年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 苏利奇的通信及其它手稿中指出,当年为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还可以付出人的 价值的代价,现在,当资本主义的“历史今后只是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的 时候,为了“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避免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 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3、129、431页),充分体现和高扬人的价值 ,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的这个设想揭 示了代价论的局限和相对意义,把人的生存价值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为此才断然否定 “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必须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构想,体 现了对人本主义的认同. 人本主义的核心是强调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求尊重人的生命、情感、意志、 本能的意义和价值,把人当作世界的本真和最高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改革开放 以来的实践在基本目标上一直与人本主义相契合.邓小平首先举起人学批判的旗帜,平 反冤假错案,恢复人的价值和尊严,从思想上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对人的侮辱和摧残. 紧接着邓小平发动了对“四人帮”散布的贫穷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指出:“贫穷不是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 合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2页)中国用改革开放和使人民富裕起来 的事实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诉求,证实了人本主义理论虽然重要,但是生活之树常青,实 践比理论更重要.说到底,人本主义也不过是追求人的生存意义而已.由邓小平开创的 旨在重视和高扬人的生存和价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继续拓展.不管人们怎样 认识和评说,人本主义作为人的理想和发展目标在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地被 实现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和先进的文化结合起来,站在时代高度去把握和代表人民的利益,这是对人和人的权益 理解的细化和深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新的科学 发展观,并在“三农”、“低保”和下岗工人再就业等民生问题上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 ,以崭新的面貌和气势确保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人本主义有 价值的思想融入到“以人为本”中,从而使“以人为本”的理念能够承前启后,集中一 切人学思想的精华,实现了人学学说的一次历史性的整合. 三、人是终极追求意义上之本 “本”还有终极追求之意,就这一点来说,“以人为本”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吻合.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是马克思人学思想追求的最高殿堂,如果我们把共产 主义理解为可以跃上的平台,那么,这就是最基本的实现条件.过去虽然也熟知马克思 的一些著名话语,如《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自由人联合体”;《资本论》 手稿中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基础上 的自由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4页)是人自身发展的第三阶段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 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7页)等等,但总是觉得这些论述都是关涉遥远未来 的事情,没有现实意义,所以一直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发 展的事实证明,人是一切发展的关键,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没 有现代化素质的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严酷的事实迫使各国不得不实施人才发 展战略,对于发展中的中国人才问题尤为迫切. 解决人才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人才观.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被高度异化和 肢解的事实,提出了消灭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本来分工是生产力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条件,没有分工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如果分工不是自愿而是强 制的,那么分工本身就是对人的自由的剥夺和对兴趣与才能的压抑,这种分工对人当然 是一种异化,是只有私有制社会才会产生和出现的.马克思说:“其实,分工和私有制 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获得产品而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4页)所以,马克思对分工的批评并不只是针对分工 本身,而是主要着眼于人在分工中所受到的强制和异化.如马克思所说:“只要分工还 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 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这种力量.”(同上,第85页)处于这种 分工中的人是异化的人,是不自由的人,共产主义要消除异化当然要消灭这种强制性的 分工,由此马克思才转向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人的全面发展有双重含义,一是就个人而言,涉及个人的全面素质,即人人都应该有 健康的体魄、广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道德的涵养和善良的品格,在德智体美等基本 方面具备较高的素质.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体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又为社会所需求 和接受.二是指全社会对所需人才的整体布局,全面、协调地培养和配置社会所需要的 各方面的人才.只有这两方面的有机配合才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部要义. 中国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人的全面发展的举措才刚刚起步.“以人为本”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只有以此为原点才能迈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坚实步伐.因为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面临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即人为什么要全面发展,有什么资格全面发 展.这就涉及到“以人为本”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合法性奠基的问题.按照马克思的观 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消除异化和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本性要求与不可剥夺的权利;这种 权利不仅基于人是世界之本,而且还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平等的关系,个体全面 发展的理由就是全体人普遍发展的根据.马克思说:“平等是人在实践领域中对自身的 意识,也就是人意识到别人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人把别人当做和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 平等……表明人的本质的统一、人的类意识和类行为、人和人的实际的同一”.(《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8页)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是普遍的权利和总体性概念,“ 以人为本”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底线和基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 发展理念,把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贯彻“以人为本”是个巨大 的实践工程,当前我国正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为 人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深入实践和 具体落实,我国人民的全面素质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必将出现新的腾飞局 面.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1983年,人民出版社.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63年、1972年、1980年,人民出版社.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