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是哪个民国的恒述法师的f4照片?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1/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2/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3/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4/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5/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6/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7/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8/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9/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10/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11/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12/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13/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14/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15/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16/16)
民国高僧太虚法师珍贵老照片
  太虚,法名唯心,字太虚,号华子、悲华、雪山老僧、缙云老人,俗姓张,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日),圆寂于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长安镇,近代著名高僧。1904年,太虚大师十六岁去苏州小九华寺礼士达上人为师,师为取法名唯心。是年九、十月间,士达上人携大师往镇海拜见师祖奘年和尚,和尚为取法号太虚。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
  丧父,五岁母亲再适石门县洲泉镇李姓,遂由外婆负起教养之责,并迁居于离长安镇三里的大隐庵。二舅张子纲设蒙塾于庵,太虚于是从学读书,学名沛林。直至八岁时,舅父授以四书兼今古奇观之类,太虚理解力始日有萌发,能对三五字联。由于外婆笃信佛教,太虚深受佛教信仰的薰陶,九岁即跟随外婆至安徽九华山进香,中途经平望小九华寺、镇江金山寺,并入寺瞻礼。十岁朝普陀山,礼宁波的天童、育王、灵峰诸刹,对寺僧生活深致歆慕,于此种下学佛因缘。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不久,外婆送他到长安镇震泰百货店作学徒,因虐疾时发,数月后就被接回庵中休养;十四岁再度至长安镇上的万裕百货行作学徒,暇时太虚阅读许多章回小说。太虚虽然知识渐开,但内心苦闷却随之增长,做了一年多的学徒,只觉索然无味,心中时时憧景普陀山僧人的清闲自在。[1]
  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初,太虚十六岁,藉故离开长安镇,拟往普陀山出家。同年,奘年上人陪太虚前往宁波天童寺受戒。[1]
  光绪三十三年(1907),太虚再往天童,听道阶老和尚讲《楞严经》,阅《楞严蒙钞》、《楞严宗通》,暇时受《相宗八要》及《五教仪》,太虚于佛法得新生自此始。[1]
  次年(1908),结讷来自温州的华山法师。华山具有新学根底与革命思想,曾对太虚讲解世界大势与中国的新趋势,以及佛教非速革流弊,振兴僧学,无以适应时代潮流等思想;使他有了「中国佛教亦须经过革命」的思想。[1]
  宣统元年(1909),随寄禅和尚参加江苏省僧教育会,受华山和栖云二法师的激励,入南京杨仁山居士创办的「祇洹精舍」就读学习《楞严经》,后又就苏曼殊学英文。
  栖云与太虚来到白云山双溪寺。栖云开始与广州的革命人士往来频繁,太虚亦常参加各种秘密集会,深受革命党人影响,同时结交许多佛学诗文上的朋友,如邹鲁、叶夏声、陈静涛
、邓尔雅、梅光义等。三年赴广州弘扬佛法,被推为白云山双溪寺住持。
  宣统三年(1911)三月二十九日,广州革命党人起义,七十二烈士殉难,官厅严厉追捕党人,太虚避难江西会馆。四月九日,栖云法师为官厅逮捕,并在其寓所查得太虚一首「吊黄花岗」诗,认为太虚有革命党的嫌疑,于是派差役到白云山双溪寺拘捕,索之不得。太虚闻知此事,转而匿居潘达微的平民报馆中。当时,报纸也以「阿弥陀佛的革命」为标题,登出「吊黄花岗」诗,后来经过诗友江孔殷、盛季莹等向官方疏通,得到官方「速即自离广州,可以不究」的承诺,太虚乃于是年夏天,平安返回上海。辛亥中秋节后,武昌起义,继之各省响应,中华民国诞生。太虚由上海到南京,发起组织「佛教协进会」,主张以金山寺改办僧学堂,改革新中国的新佛教,设办事处于毘卢寺,开成立会于镇江金山寺。成立会当日,因教界新旧派的对立,会场上发生冲突,协进会因而停顿,此即「大闹金山」事件。[1]
  民国元年(1912),国民政府建都南京,太虚从广州返南京创立中国佛教会。
  民国二年(1913),并入以寄禅和尚为会长的中华佛教总会,太虚被选任《佛教月刊》总编辑。不久,寄禅和尚逝世,太虚在其追悼会上提出进行“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大革命”口号(原话为:「佛教宜革命有三:一、组织革命;二、财产革命;三、学理革命。」[1]&
)。撰文倡导“佛教复兴运动”和改革旧的僧团制度。由于他的“佛教革命”言行,受到一些守旧派的反对,乃辞去月刊总编职务。
  民国三年(1914)8月,转入普陀山锡麟禅院闭关潜修佛学。印光法师特来为他封关,他在关中坐禅、礼佛、写作,日有常课,并阅读各种新旧学书籍。太虚闭关期间,每日坐禅,以昔日在西方寺阅藏时的悟境作体空观,渐能成片。闭关两年间,深研佛学法相唯识诸宗经论,旁及中、西哲学诸论著,法学精进,深有所得。民国五年出关后,即赴台湾、日本考察佛教,进行讲学。[1]
  民国六年(1917),太虚出关,在上海、宁波小住之后,代圆瑛法师赴台湾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住持善慧法师之邀,莅台讲演佛学。台湾讲演事毕,故于革新僧制之素志,弥增信念,因而立愿整顿僧制,开始为时三十年的改革运动和弘法事业。[1]
  民国七年(1918)从日本回国后,在上海与陈元白、章太炎、王一亭诸名士创设“觉社”,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觉社丛书》为《海潮音》月刊。《海潮音》创刊迄今七十余年,目前仍在台湾发行,为中国佛教历史最久的一份刊物。
  太虚受聘任湖南大沩山寺住持,随后于武昌创办武昌佛学院,招收缁素佛教青年入院修习佛学,培育一批德学兼备的僧伽人才。十二年夏,往庐山大林寺住持暑期佛学讲习班,并发起筹办世界佛教联合会。翌年夏,佛教世联会正式成立,太虚被选为首任会长。十四年往山西朝礼五台山,应山西都督、省长阎锡山之请,在太原宣讲佛学。同年10月,率领中国佛教代表团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自日本回国后,又应邀前往新加坡弘法。
  民国十六年(1927),南普陀寺首届方丈会泉法师任期届满,极力推荐太虚继任方丈和闽南佛学院院长,当即推举转逢和尚为代表,往上海敦聘太虚来厦就任。是年5月,太虚应聘来南普陀寺就职。由于他经常外出弘法,议定请转逢和尚都监,在他外出时代为掌理寺务和学院事务。
  民国十七年(1928),太虚往南京讲学,并筹备创设中国佛学会。是年秋,会泉法师鼓励并资助太虚出国考察讲学,遍历英、德、法、荷、比、美诸国,宣讲佛学。并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苑,开中国僧人跨越欧美弘传佛教之先河。
  民国十八年(1929),太虚游历欧美各国归来后,即来厦亲自主持南普陀寺和闽南佛学院事务,并倡议组织思明(厦门)佛教会。在厦期间,积极推行佛教僧制改革,宣扬《建设现代中国僧制大纲》,以倡导“对三宝之诚信产生僧格;以六度之修学养成僧格”。嗣又通过佛教会的组织力量,对厦门一些规戒废弛的寺岩进行整顿。同时又对闽南佛学院的学制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增设研究生部,分立专修科系,由研究生员自由选修。还亲自为学僧讲学,要求学僧要“学行”双修,讲论《僧教育要建立在律仪之上》。并先后开讲《佛学之宗旨与目的》、《学僧佛学纲要》,又以《现代僧教育之危亡与佛教之前途》为题,极力反对士大夫经院式的法师传法的僧教育方式。鼓励学僧要以振兴佛教、昌明佛法为己任,养成刻苦耐劳的体魄和清苦淡泊的志愿,为兴教献身而勇猛精进。闽院经太虚的亲自教诲和整顿,院风院貌焕然一新,进而使学院成为全国一流的典型的佛教高等学府,蜚声中外,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名僧大德。闽院毕业的学僧,遍布海内外,有的从事佛学研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大法师,有的住持名山巨刹,成为振兴佛教的栋才,如竺摩大师等。至今还有些住持丛林禅院的高僧,犹是当年受太虚亲自教诲的学僧。
  太虚在厦门,还经常应各界的邀请,到处讲学,如多次应邀赴厦门大学演讲,主题有《佛学在今后人世的意义》、《世界亚、欧、美佛教之鸟瞰》;为厦大心理学会讲《梦境》,为哲学系师生讲述《法相唯识学概论》等。此外,还为双十中学开讲《民国与佛教》;应鼓浪屿武荣中学之请讲述《释迦牟尼的教育》;于中华中学讲《欧、美佛教概况》;为厦门青年会开讲《新青年与救国之道德》;还在蔡吉堂居士的涌莲精舍,多次开讲《唯识十三论》等经学论著。
  (1933),太虚连任南普陀寺两届方丈(兼院长)任满,引退返沪,但仍与厦门佛教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二十四年再度卓锡厦门讲学,在佛学会和闽南佛学院,开示论题为《佛学会与实现佛化》、《佛化与现代中国》和《法师与学僧应如何爱护学院》等。鼓励佛学会众会员,要把研究佛学与实现佛化人间的行为结合起来,为振兴佛教做贡献。谆谆教诲学院师生,要爱国爱教,树立为国家为佛教的兴亡而献身的精神。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战爆发,太虚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吁全国佛教徒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救国运动。并首先发表《电告日本佛教徒书》,要求日本佛教徒以佛教“和平止杀”的精神,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同时又通电全国佛教徒,播讲《佛教与护国》的论述,动员组织“佛教青年护国团”,积极参加救护工作、宣传工作以至地下斗争工作。并响应“航空救国”和“伤兵之友”等抗日爱国活动,募资捐款支援前线。二十八年,发起组织佛教“国际访问团”,远赴缅甸、印度、锡兰以及星、马各地,宣传抗日救国,发动各地华侨、华人和广大佛教徒、佛教团体,积极支援祖国抗战。三十二年,与于斌、冯玉祥、白崇禧等著名将领和宗教界首要人物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呼吁全国各宗教团体和全体宗教徒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因其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授予他宗教领袖胜利勋章。
  太虚为现代中国佛教爱国、爱教的僧伽楷模,他不仅为爱国护教做出重大的贡献,而且对培育僧才,整顿僧制更不遗余力。太虚一生创办或主办的僧教育学院有:闽南佛学院、武昌佛学院、世界佛学苑、重庆汉藏教理院、西安巴利三藏院、北京佛教研究院。创办佛教刊物有《海潮音》月刊和《觉群周报》等。组织佛教团体有世界佛教联谊会、中国佛教会、中国佛学会、中国宗教联谊会、世界素食同志会等等。抗战胜利后,受任为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设计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论》、《释新僧》、《新的唯识论》、《法理唯识学》和《真现实论》等等。后由其门下弟子编辑《太虚大师全书》行世。
  (日,太虚在上海玉佛寺为退居的震华法师举行封龛仪礼,说法将毕,忽中风旧疾复发,京沪杭甬等地缁素弟子闻来集,多方医护。[1]
  民国三十六年(日,太虚于上海玉佛寺圆寂,荼毗后得舍利子300余颗。厦门分得舍利多颗,三十七年由其皈依弟子蔡吉堂、许宣平、虞愚等为建舍利塔于虎园路半山堂。1984年迁建于南普陀寺后五老峰山顶太虚台上。太虚台前亭后塔,亭中立一石碑,高约2米,上镌当代画家丰子恺为太虚大师造像。造像法相庄严安详,神态栩栩如生。像下有书法大家虞愚题铭,铭志大师住世大德。
  另外根据《佛光大辞典》记载:太虚大师为建立人生佛教,促使佛教世界化。并派遣学僧分赴西藏、印度、锡兰等地留学,以从事巴利文、梵文、藏文之研究。其造就培养之人材甚多,有法舫、法尊、芝峰、
大醒、大勇等人。
  其中以芝峯法师,法舫法师,大醒法师,法尊法师。此四位法师世称“太虚大师座下四大金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常照法师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俗名王文川,民国廿八年生于。法师夙慧天生,从小便受到父亲有能先生之影响,因而饱读二家之经书以及中国历史,尤其精于易经,是故年仅十七便担任一贯道之讲师。
常照法师三大志愿
法师今生的三大志愿:一、创建弥勒菩萨道场,二、讲授大乘佛法,三、引度一百万人以上发愿往生兜率净土接受弥勒菩萨教化,均已陆续完成。
常照法师人物生平
民国七十四年,承蒙屏东铁炉寺上佛下禅法师赠以佛教。于深入研读之后,发现一贯道对佛法之种种曲解,尤其弥勒法门更是诸多误导,因而随即带领众多信徒,依止台南开元寺上悟下慈法师而皈依三宝。
法师曾请教印顺导师许多有关弥勒法门的问题,导师一一慈悲开示,并鼓励法师坚定信念弘扬弥勒法门以利末法众生。自此以后,法师即以弘扬弥勒法门为其终生之志业。
法师在家时即于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等地,设有讲堂弘扬佛法,带领信众修学弥勒法门,求生兜率净土。其间着有「佛法因果原理」、「六道苦报真相」、「为什么一定要素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释」、「」、「唯识研究:百法、八识规矩颂讲释」、「辟疑?西方、兜率修持难易比较」等书。
民国八十一年,法师于台中慈明寺上圣下印法师座下舍俗出家,外号慈灯、内号常照。同年十月十六日从上了下中长老受三坛大戒,自此更深入经藏。随后着有「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讲释」、「心、心灵、心灵净化」、「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释」、「维摩诘所说经讲释」、「净土与往生净土」等著作。
此外自民国八十三年起,每年巡回于全省各地举办八关斋戒及盂兰盆大法会廿四场,截至今年五月止共三百余场,参加人数约一百二十万人次,盛况空前。法师每年都举办在家五戒,曾亲自在法会门口将未持长斋者饬回,不予授戒;但感于法师严持净戒之理念,每年受戒弟子人数不减反增。其实法师律己甚严,因而对于弟子要求较高。
法师感于大陆及台湾五大菩萨道场中,尚无弥勒菩萨道场,因此发愿在台湾建立「大慈山」道场,供奉弥勒菩萨,弘扬兜率净土法门。八十四年于众多弟子发心护持下,在南投县竹山镇藤湖巷购置土地,九十三年经南投县政府于核准后,于九十四年启建大慈宝殿,预定九十六年落成。
大慈山弥勒道场大慈宝殿占地约一公顷,建筑面积有一万五千平方公尺,内含图书馆、讲堂、斋堂、厢房、寮房及停车场等。宝殿依地势而建,造景幽雅,远眺中央山脉与浊水溪,风景秀丽。由于地处台湾中心,交通便捷,希望道场建立完成后,全国各地的弟子,能来此共修弥勒法门,并能扩及世界各地,弘扬弥勒菩萨净土法门,引导有缘的众生求生兜率净土。并规划将来陆续兴建地藏院,希望弟子往生之时,有一个归存处所。
法师为法忘躯,不辞劳倦,披星戴月的巡回奔波于全省五个讲堂,弘扬正法,十几年来如一日。每周于各个讲堂授课两个小时,内容包括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妙法莲华经、楞伽经、宝积经、维摩诘经、圆觉经、仁王护国经、胜鬘经、十善业道经、般若心经、摄大乘论、大乘起信论、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成佛之道、学佛三要等十余种经论共近三千多集,均已录像制作成光盘,置于弥勒讲堂之网站上,以利大众。
「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于大慈山弥勒菩萨道场即将落成之际,师父却不愿居功的先舍报往生,这的确让所有的弟子不胜唏嘘。然而弟子们应该遵照他平日的嘱咐,在他有幸为法舍身时,不但不可为他哭泣,反而应庆贺他的行愿圆成,上生内院面觐慈尊!
师父会在兜率内院等待大众前往相聚,师父法身永在,有如慈灯常照,时时引导弟子航向佛法的光明。
.佛教导航视频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泉法师出家前照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