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抗战时期的蒋介石抗战宣言

当前位置: &
费孝通如何评价毛泽东蒋介石与文化大革命?(1)
11:50:26 & &
先生访谈录1999年秋天,费孝通先生应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聘请,出任上大名誉教授兼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3月底,年近九旬的费孝通先生重访吴江县开弦弓村(《江村经济》所在地)。4月1日、2日、13日,费老(文中简称“费”)在吴江宾馆及上海衡山宾馆与上海大学朱学勤教授(文中以●表示)长谈三天,在座者包括:费孝通女儿费宗惠女士,上海大学李友梅女士(文中简称“李”),费老女婿、秘书张荣华先生。本报特发表陈群记录、朱学勤订正的部分录音记录稿,除删节外,尽可能保留原貌。谨以此文,纪念一代宗师对中国知识界、中国社会的重大贡献。早年为什么倾向左翼●有位朋友问你,中国再要出一个费孝通,还要多少年?当时你很清醒地回答说,50年。有这个说法吗?李:有的。你说你的接班人再要50年才能出来。文章里面都有的。费:我说了?噢……我说接班人出不出来还不知道。变化之后的方向,我说做50年,50年之后出来一个选区自治,从自理到自治。不能一下子过去,这步不能做。我的意思是我搞一个基础。方向是从自理到自治。我想这中间还有一段,中国的事情不能跳,要一步一步来的……我提出要求,骨灰送到太湖里面去,避免一切仪式。这也是革命,但一切都要遵照规定的办法做,难得自由的。●您出来搞社会调查,这么多人前呼后拥地跟着您,您自己心里也觉得无可奈何?费:那是当然的,这是不合调查方法的。●先生当初走的是英美实证主义路子,当中一段被那个巨大的东西吸引过去,到那个欧陆的革命啊,左倾啊。现在又回到英美的路上。费:回来很容易,被吸引的时候不容易。有一个tension,张力。●费先生的《江村经济》,50年后应该有个续篇出来。50年后江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可以来补这个课。费:要培养一批人出来。●这个麻雀,费先生50年前做了一次解剖,它变化了,应该再来做一次解剖。费:在看法上应该再提高一步。●我想问,像费达生先生这样宗教般的热忱,您觉得她这种热情来自哪里?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费:我是瞎说说,我觉得她同她的老师一直有一种感情归宿在里面,后来结婚了。她受《同心结》这本书(是写她的老师)的影响。她的事情也很有意思的。她的老师同我父亲差不多年龄,可是(两人的感情)一直不说出来,不能说,不能表现出来,只有他们两人心里知道。男的后来说出来了,女的一直没有说出来,我们也不知道。感情的背后有东西在里面,devotion(献身精神),宗教的devotion在里面。她心里有个图像,就是她的丈夫。她现在穿的衣是她丈夫给她买的,她不舍得扔掉。费宗惠:没有,她现在已经换掉了,您想象丰富。她开始不肯穿羽绒衣,后来我给她买了一件,她穿上了。费:现在她还是这样还在继续研究,有感情在里面的。●那个学校是不是后来的苏州工学院?费:是浒墅关学校,现在并到苏州大学。她还是名誉副校长。●当时那些人实践实业救国、工业救国、教育救国,都是非常实在。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讲起,您说当时的知识分子您看不惯,庸俗。另外您觉得也有些很好的知识分子,像丁文江、翁文灏这样的人,但是太少,丁文江您见到过吗?
1...共16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专家教你如何全面客观深入正确地认识蒋介石
就以抗战时期的蒋介石而论,应该说,在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中,能够得到最广泛认同的执政功绩,首推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以往我们对蒋介石在抗战时期的评价,不脱"消极"与"反共"的主轴,这当然是有偏颇的。至少,在决策抗战、坚持抗战方面,作为当时执政党的领袖,蒋介石确实起到了其他人无可替代的作用。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声明"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表示了发动抗战的态度。但即便是此时,国民党高层内部的意见仍然不一致,仍然有人对能否发动和坚持抗战抱有怀疑态度,包括胡适这样的知名人物,也主张忍痛求和。蒋介石通过各种方式,说服、调和、打通国民党内的不同意见,最后决策实行抗战,"义无反顾"。就这一点而言,蒋介石对于抗战的发动确实是有贡献的,而且他在抗战期间也始终坚持了抗战的立场,抵制了日伪的"诱和"及国民党内外的求和主张,也值得予以充分的肯定。但是,如果就此说蒋介石在抗战中的表现就是"十全十美",就是值得全盘肯定的"领袖"和"英雄",又未必那么完全符合历史的事实。以笔者个人的研究和观察,蒋介石在抗战中的作为至少有三方面可议之处。
阅读下一篇蒋介石如何通过外交打赢抗战
黄自进 鹿锡俊 王建朗 伊原泽周
[摘要]蒋介石对英印问题尤其重视,他对印度独立运动持同情态度,反对英国在战后在远东维持殖民主义统治。虽然丘吉尔反对盟国介入印度问题,蒋介石仍坚持反殖民主义立场,这有争取印度合作抗日的考虑。【原编者按】抗日战争时期的外交一直是学界研究焦点,一则因为此时期之外交纷繁复杂、波诡云谲,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二则因为无战时成功之外交,以中国之实力,抗战之结局殊难逆料。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领导下,抗战时期的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以下四篇论战时外交之文章,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期读者能对抗战时期之外交有一全面、深刻之认识。以外交手段求抗战之胜利黄自进:《拥抱国际主流社会——蒋介石对日外交战略》,载《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第2期自九·一八事变以来,蒋介石认为中国无法独立收复失地,遂寄希望于外交上。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诉诸国联,积极争取国际主流社会的同情和声援。在李顿调查团成立后,日本于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以图转移国际视线,但这只能使日本的侵华面目更加清晰。日,也就是李顿调查团在北平拟完成结论报告的前一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如此记录:“调查团所想者,皆为理想,而倭寇目的以脱离国联,中日直接交涉,使国际无法干涉,则彼乃可为所欲为。”日在日记中记道:“此后对日作战惟有运用外交为重心。使倭寇时受精神上之打击为第一要义。”最终国联宣布不承认“满洲国”,3月27日日本果然宣布退出国联。此为中国在国际上获胜的第一步。李顿调查团在上海,中间穿大衣者为李顿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再次向国联提出申诉,国联迅即召集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并呼吁各会员国以“道德精神”力量声援中国,且避免采取任何减少中国抵抗力量的行为。同时决议案建议各会员国,可各自斟酌其本国援助中国之程度。九国公约会议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决议,表面上似乎是中国外交的又一次失利。但会议之外却有所收获,时任国民政府军令部长的徐永昌即指出,“蒋先生谈九国公约会议表面颇冷,但其内心必愈热。我借款一万五千万美金,二十二日在美签字,毕德门(时任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并对我代表谈仍要努力抗战,列国且有力之援助出动矣”。加之中苏已于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故抗战军兴之初,对中国持同情并给予实际援助者已有苏、美两大国。及至欧战爆发,蒋介石大喜。在日的日记中,蒋介石写道:“国人以为中日战争之时期不能接续持久至欧洲之时,今则已如所期,可说为抗战最大之基本策略已经达成矣。”此后德意日三国结成轴心国集团,日本突袭珍珠港,这都使得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收获更加有力的盟友和有利的地位。中国加入同盟国一方,并成为四强之一,至此抗战胜利在望。综上可知,蒋介石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自知无力单独面对日本侵略,一心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刻苦撑待变,最终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结合。可以说蒋介石拥抱国际主流社会的努力获得了成功。日本在国际社会则一步步走向孤立无援之地。《近代史研究》应对日德意同盟:1940年的外交胜利鹿锡俊:《蒋介石对日德意三国同盟的反应》,载《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3期在日德意三国同盟订立之前,日德意军事同盟成立,中方对此事十分关注,军委会参事室提交给蒋介石一份题为《日本未加入德意同盟对于中国的影响》的材料,指出欧战如能避免,则日本和德意分裂对中国有利,因届时德、意对于日本之“助力”可望减少;反之,欧战一旦爆发,则日本和德意结盟并参战对中国有利,因为它可防止日本转而与英法等国妥协,相互交换利益。蒋介石对以上思路是认可的,6月25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欧战如可免,则倭不参加德意同盟于我为有利。否则其利害亦正相反也。”上述推断是以英美法苏四国合作,且英法“民主国阵营”必胜和德国阵营必败为两大前提条件的。但由于苏联于8月下旬中断了与英法的合作谈判,而突然和一直被其视为欧洲最大敌国的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欧战爆发后苏联还与德国瓜分波兰,大举进攻芬兰。再加上德国在欧洲战场势如破竹,这使得上述理论推断的两个前提消失。在此背景下,蒋介石维持与英美法苏关系,同时努力改善和加强对德国的关系,而且1940年7月后,蒋介石对不与日本单独媾合这一原则也产生了动摇,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尝试与日方和谈。9月28日,蒋介石在接到了关于德意日三国同盟的确切消息。针对德意日三国同盟,蒋介石提出中立自主政策,以期对各方都能进退自如,其实质是:坚持惟以日本为敌;对欧战不介入;对三国同盟不表态;对两大阵营不偏不倚;对德国可能进行的谋求中日媾和的调停不拒绝;等待苏联态度的明朗化。此时蒋介石虽然对迎来他在欧战爆发前就衷心期待的局面深感幸运,但他仍然因为无法捉摸苏联的态度而深感不安。此后,蒋介石对苏不断打探其态度,直至10月20日收到斯大林回函,蒋介石从中窥见苏联对日尚无订立互不侵犯条约之意,并在复函斯大林时让人口头表达希望获得苏联军火接济,指出中国抗战政策始终不变。而在对英、美外交上,蒋介石则以停止抗战、另谋出路逼英美加强援华制日。随着欧洲局势的发展,蒋介石判断德国和苏联之间必有一战,对于英德战局蒋介石作出了“英胜德败”的新判断。至此对日德意结盟有利于中国的两个前提又恢复了。对于德国在中日中间的调停和日本的诱和,蒋介石以国际援华制日的声势来谋求公正平等的和平。总而言之,正像蒋介石所宣告的:1940年中国在整体上“可说政治外交与精神道德完全取胜”。历史研究和美英苏并列:中国是如何成为战后四强的?王建朗:《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抗战后期的中国国际角色定位与外交努力》,载《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一般认为,1943年10月莫斯科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在国际上四强地位的确立。而事实上从目前所公开的史料来看,四强一词的发明权似应归诸美国。二十六国联合宣言签署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对宋子文表示,欢迎中国为四强之一。蒋介石对此事有如下记录:“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后,名义上且以美英俄华为中心,于是我国列为四强之一。……于是国家与个人之声誉与地位,实为有史以来开空前惟一优胜之局也,甚恐有名无实,盗虚名而受实祸,能不戒惧哉!”由此可看出蒋介石当时喜忧参半的心态。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媒体和国民政府领导人使用四强一词的频率不高,且颇为克制。伴随着英美等国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其大国地位感也与日俱增。1943年10月,中国与美、英、苏一起签署莫斯科宣言,这使中国的大国身份有了更为明确的文本依据。四国宣言签字现场,从左自右为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美国务卿赫尔、苏外长莫洛托夫、英外相艾登以往对抗战后期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研究中,人们比较注意美国的作用,而对国民政府有意识地朝着大国方向的努力不够关注。在美国提出战后世界构想的同时,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对于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确保四大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国民政府对建立战后国际组织问题的考虑早就开始了,日,内设于国防最高委员会的国际问题讨论会提出了《国际集团会公约草案》,草案强调了四大国在战后国际组织中的作用,且提出以人口因素决定理事会成员的设想,确保中国能够进入战后国际组织的理事会中。针对国联软弱无力导致的严重后果,还有人提议理事会应改为常设,并加强新国际组织的力量,使各国海、空军国际化。在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将自己视为东方民族以及世界弱小民族的代表,努力争取战后国际关系朝着平等与正义的方向发展,初步展现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出于对自身实力及地缘政治的考量,国民政府将自己定位为亚洲地区大国。在欧洲除了对德投降问题上,因其关系到对日投降,其他方面中国可以不表示意见。在亚洲地区的事务,中国则积极干预,显示了一个大国的姿态,如支持越南、朝鲜的独立运动,远征军出征缅甸,调节英印关系。蒋介石对英印问题尤其重视,他对印度独立运动持同情态度,反对英国在战后继续在远东维持殖民主义统治。虽然丘吉尔反对盟国介入印度问题,蒋介石仍坚持反殖民主义立场,并拉罗斯福劝说英国在战时给予印度自治权。当然,这其中有争取印度合作抗日的考虑。中印之间:同为被侵略者的“惺惺相惜”伊原泽周:《论太平洋战争期中的中印关系——以蒋介石访问印度为中心》,载《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2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2月,蒋介石以同盟国中国战区盟军统帅的身份访问印度的原因是:一、为保卫中缅公路,以加强中国的抗战力量;2、考察缅甸与印度的现地军事设备实况,以做同盟国联合作战的参考;3、调解英印之间的纠纷,以增强英国及同盟国对日、德轴心国的作战。当初,蒋的访印,并不是以调解英印的纠纷为重点的。但是,英国政府,特别是印度英总督认为蒋介石夫妇与印度的尼赫鲁有旧交,或可通过他们之间的友情,以调解当时英印之间的对立。而且蒋介石也希望英印合作,共同抵抗轴心国。由于尼赫鲁和甘地坚持要英国给予印度国民政府以自治之实权,而英国殖民当局及丘吉尔认为印度实行自治的时机不成熟,要等到战后再谈。同为受西方列强欺凌的亚洲国家,蒋介石对于印度要求自治、独立的愿望深表同情,不满英政府的殖民地政策,但是中国的实力及国际地位与英太过悬殊,蒋乃希望借美国总统罗斯福之力劝说英国。蒋介石夫妇与甘地对印度要求自治问题与蒋介石持有相同意见的罗斯福,曾当面向英国首相丘吉尔谈过此事而被拒,自此罗斯福为避免过多干涉英国内政,不愿再提此事,虽然蒋再三请他设法解决,他却婉言拒之,主张听任英印双方自己去解决。蒋介石在印度国大党与英国殖民当局之间的斡旋以失败告终。虽然蒋介石访问印度对缓和英印关系没有太大帮助,但甘地还是给予蒋介石对印度的同情以很高的评价。甘地把中英两国的同盟关系,分别论之,即:一面为争取印度人民的自由,决意与英国进行斗争,“冒任何巨大之危险而不辞”。一面对“中国人民为求国家之自由与完整而英勇战斗与无穷牺牲,深表同情与钦佩”。(文/黄自进 鹿锡俊 王建朗 伊原泽周)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naruto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学术对谈:抗日战争时期的蒋介石
  日 16:39:29 星期五  
学术对谈:抗日战争时期的蒋介石 对话嘉宾:杨天石 教授 陈红民 教授
内容简介: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将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纪念这场赋予民族新生的伟大战争的胜利。杨天石教授和陈红民教授皆为著名的蒋介石研究专家,对抗战时期的蒋介石有极精深的研究。两位学者将依据蒋介石日记及其他一手档案文献,在学堂的气氛中,以对话的形式深入解读抗战时期的蒋介石。
主讲人简介:杨天石,江苏东台人,蜚声国际的著名历史学家,被誉为“蒋介石研究第一人”,中国近现代史学界泰斗。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浙大蒋研中心客座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著书数十种。其《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已出版3辑,获得“香港书奖”、“最受关注的学术著作”等奖项。近著《还原13个历史真相》同时获香港《亚洲周刊》及大陆《作家文摘》2014年十大好书奖。 陈红民,山东泰安人,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专家组成员。目前主要从事蒋介石相关的学术研究。
时间:日(星期二)上午9:30-11:30
地点: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人文学院咖啡吧(图书馆一楼东面)
主办单位:浙大蒋研中心、季我努学社、重庆出版集团华章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单位:超星数字图书馆、中信数字出版、拇指阅读、《历史教学问题》杂志
作者: 编辑:郑娟娟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热线:0传真: 1邮箱: ruochen@文娱频道负责人:郑娟娟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网络文化经营许可: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号-1(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Copyright (C) 2001 - .cn All Rights Reserved1937年毛泽东如何评价蒋介石发表的庐山抗战宣言|毛泽东|蒋介石_凤凰历史
1937年毛泽东如何评价蒋介石发表的庐山抗战宣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庐山谈话在全国引起了民国肇建以来最为热烈和一致的响应。毛泽东对此评论说,蒋在庐山发表的《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当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宣言”。
核心提示:庐山谈话在全国引起了民国肇建以来最为热烈和一致的响应。毛泽东对此评论说,蒋在庐山发表的《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当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宣言&。
庐山谈话 资料图 本文摘自凤凰卫视7月16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和林伯渠再次来到庐山,他们是要和国民党方面展开第四轮谈判,当天晚上邵力子前往仙岩饭店看望周恩来一行,并转达蒋中正的问候。谈话间邵力子向周恩来等人解释说,蒋这几天非常忙正在准备发表重要讲话,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了邵力子,请他转呈蒋中正。周还详细说明了中共在《宣言》中的四项保证。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须,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现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可以说为了共同抗御外辱,中共也做了巨大的让步。对此邵力子非常赞许,他说希望这次谈判能够取得满意的结果。因为此时形势严峻,刻不容缓。和二十九军高层的幻想和平不同,蒋中正根本不相信日本人能信奉&以和为贵&的原则,邵力子提到的讲话,就是蒋中正载入史册的&庐山谈话&。这次谈话也被称为中国的抗战宣言。 7月17日上午,面对上百名各党派代表和各界名流,一身戎装的蒋中正郑重宣布,此时已经到了关乎国家民族兴亡的最后关头,他说&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够博得最后的胜利&。对于卢沟桥事件,蒋也明确指出,&这一次事件并不是偶然的,从这次事变的经过,知道人家处心积虑的谋我之亟,和平已非轻易可以求得。眼前如果要求平安无事,只有让人家军队无限制的出入于我们的国土,而我们本国军队反要受限制,不能在本国土地内自由驻扎,或是人家向中国军队开枪,而我们不能还枪,换言之这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蒋还呼吁&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庐山谈话在全国引起了民国肇建以来最为热烈和一致的响应。毛泽东对此评论说,蒋在庐山发表的《抗战宣言》&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当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宣言&。
[责任编辑:刘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播放数:1273458
播放数:664334
播放数:456937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战时期的蒋介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