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三年以内的年轻人积累财富,为什么富不起来

十大让你富不起来的原因_职场励志_励志格言网
您当前位置: >
> 十大让你富不起来的原因
十大让你富不起来的原因
十大让你富不起来的原因
十大让你富不起来的原因&  金融危机、物价飞涨,让每一位工薪族胆颤。再看看人家&股神&巴菲特,一周财富缩水一百多亿美元,但仍面不改色心不跳。实在是因为太有钱了。甭说巴菲特,就是在你身边,一掷千金的富翁富婆富哥富姐富弟富妹似乎也越来越多。你会不由地感慨:我怎么就富不起来?  很多人认为他们富不起来是因为自己挣的钱太少,如果他们能挣多一点钱,他们就能把这些钱节省下来,进行投资,从而实现钱生钱的良性循环。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有害无益的假设,这个理论存在的问题是,这些抱怨挣的太少的人在最近几次加薪前,可能一直在说相同的抱怨话。事实是,成为百万富翁与你能挣多少钱之间几乎没有太大的关系,你是否能够富起来,关键要看你平时对待金钱的态度。  当然,要分析你为什么富不起来,原因可以找出一大堆,不过,以下十个缺点可能最容易成为你发家致富的拦路虎:1.太在意别人怎么看你的车  汽车就是一种将你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的交通工具,但是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很多人将汽车视为身份的象征,每隔几年就会在车子上花上一笔钱,而不是在汽车依旧能用的情况下继续开下去,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投资。其实,车只是一个&代表&,你在衣食住等方面也喜欢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为了面子,打肿脸充胖子,结果永远也完不成最基本的原始积累。2.你总认为你应该过好日子  如果你认为自己应该以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生活,那你必须拥有特定的东西,必须花一定数量的钱,如果你现在还没能力达到这些,你就可能去借钱消费。寅吃卯粮,大笔的债务注定影响你的发展,你也就离积累财富越来越远。3.你的理财方式缺乏变化:  这也是最古老的最有价值的理财箴言:不要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拥有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才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你的财富突然蒸发。4.你起步太晚  在投资理财中有一个术语叫 &复利&,类似利滚利,但&复利&的神奇力量往往要很长时间后才会显现出来。如果你发现自己一直在说以后有的是时间存钱和投资,总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退休已经离你不远,而你的退休账户中仍一无所有。5.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虽然你的工作并不一定必须是你梦寐以求的,但是你必须喜欢它。如果你仅仅因为钱选择了一个你并不喜欢的工作,那么你将要花掉所有余钱,才能减轻你因从事这份不喜欢的工作而产生的压力。6.你不喜欢学习  你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想法,一旦大学毕业,你就再也不需要学习了。这种想法也许能让你保住第一份工作,但是它永远不会让你变得富有。如果你想变富有,自觉自愿地学习各种知识,提高工作质量,增加理财知识,是十分必要的。7.你经常买一些你根本不用的东西  看一看你的房子、壁橱、地下室、阁楼和车库里是否有很多在过去一年里你从没使用过的东西。如果有,那么你购买这些东西可能只是在浪费本来可以增加你的资产净值的钱。8.你不懂得什么是价值  你因为各种原因购买很多东西,但是从来不知道这些东西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那些只买最贵的东西的人身上,那些只买最便宜的东西的人也存在上述情况。这种做法很少能体现出产品的真正价值,只有当你学会购买有价值的东西的时候,你才能有余钱投资未来。9.你的房子太大  如果你买了负担不起或是不需要的大房子,结果你会偿还更长时间的贷款、缴纳更多的税、花费更多的维护费,还要购买更多东西来填充它。一些人可能会争辩说,房子会增值,(励志一生 http://)因此购房是最好的投资,但是,除非你是房虫,有炒房的技巧,或者你愿意降低自己的居住标准,今年住100平米,明年改住50平米,否则我的房子永远都不会变成可供你使用和享受的流动资产或资金。问题是,住惯了大房子的你愿意改住小房子吗?10.你抓不住机遇  你可能不止一次听说某些人时来运转,终于大发横财,这时你可能会很后悔:&本来我也可以想到的,我也可以这样做的。&如果你有恒心和毅力时刻做好准备,你会发现有很多这样的好机会的。问题是,你有这样的恒心和毅力吗?  如果你做不到&追求财富,持之以恒&,那就干脆不要做发财梦了,还是踏踏实实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吧。退一步,海阔天空。推荐阅读:[职场新人必看:什么叫工作] [职场工作真理15条]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本文地址:本文标题:
最新励志文章
本月热门励志文章文|张奕超 “心有余而钱不足”,草团团在自己的微信昵称后面,加了这么一个长长的后缀。一年多前她还在读大四,从微博上看到了这句话,觉得非常符合自己的当下状态,就用在了微信上,结果现在也没改过来。 大部分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对自己目前消费状态的认识都是“心有余而钱不足”。 离开家乡在大城市打拼的,房租、交通先占去大半,吃饭聚餐开支也比小城多了不少。而无论生活在何处,买买买的欲望并不会因为地域有所削弱,电脑、手机、衣服、化妆品等物质消费是一方面;看演出、展览、电影的精神消费也是大头,线上、线下的付费课程等待着每一个“终身学习者”的钱包;还有“说走就走的旅行”时刻在召唤...... 2017年初,易观联合记账理财应用随手记,基于2016年80后、90后记账用户的数据,发布了一份年轻人消费趋势数据分析。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年轻人人均收入为6726元/月,月均支出为4386元/月,月收入在8500元以上的占比达到53%,这类人群或许就是“消费升级”的中坚力量。 这份数据的收集对象为80后和90后,但对于大部分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收入并未能达到上述的8500元,面对同样的“消费升级”诱惑,如何花费自己手上的钱,成为年轻人欲望和现实斗争的最大课题。 失业也要追星 草团团家在广州,目前失业。但在她的各种开销中,仍旧不会少去追星花的钱。 每月有2600元可支配金额的她,这几个月在自己的偶像身上零零总总花了1500块。 3月25号五月天的广州演唱会,她买了455的票,邮费30。现场还买了官方荧光棒,要45块,但草团团说:“虽然现场官方和非官方荧光棒是四六开,但其实灯光效果是包括荧光棒的,用官方荧光棒,他们才可以根据现场演出情况,控制你的荧光棒,所以一定要买官方的,整体舞台效果才会最好。” 草团团还买了五月天出的两本台版书,合计274,以及一张190块钱的新专辑。 五月天主唱阿信的潮牌STAYREAL旗下,有一个叫CORXXBONES的品牌,有一次五月天的团长怪兽,也就是草团团的idol,参加节目穿了这个品牌的卫衣。草团团看见了以后很喜欢,为了得到idol同款,咬牙买下了这件价值670块的卫衣,虽然容易起毛球,但朋友们都说,这是她最好看、最显瘦的一件衣服。 广州离香港很近,但五月份的五月天香港演唱会实在太贵,草团团只好放弃。除了五月天,她还有很多偶像,足够让她平均每个月掏一笔钱:同样来自台湾的先知玛莉和宇宙人乐团,这几个月会来广州演出,票价分别是100和150,如果加上专辑和周边也会花上几百块钱。 2016年,草团团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在广州,住在妈妈家里。虽然比起外地朋友,少了一笔房租钱,但交通、吃饭要花的也不在少数。 草团团大学专业是师范方向的,实习也在一间学校教书,但临近毕业,她还是希望从事文字相关的工作,却在经历上吃了亏,用人单位看到她的实习不对口,往往就没给offer。经历了两个月的失业,她到一家书店工作,两个半月后,却因为粉尘过敏和抑郁症加重,被迫辞职。 虽然也投了不少简历,进过几家公司,但其中一家在草团团入职一周后,就倒闭了;有一家是草团团自己身体状态不好,只能辞职;还有一家公司觉得她不合适...... 草团团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收入一方面靠爸爸每月两千块钱的接济,另外也因为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会接一些帮毕业生做论文校对的工作,检查有没有错字病句,帮忙理逻辑,但因为都是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只收每万字60块钱,一个月加起来有六百。 每个月拿着2600块,到月底总会月光,草团团现在还欠着一个好朋友2000块,日子过得紧巴巴。想到看病要花高额医疗费,另一方面去医院面诊的经历让她觉得很不愉快,所以她并不想把钱花在看病上,而是选择自己调节,最多就喝喝咖啡,让自己处在一个“比较平和的兴奋状态”。 每天喝咖啡草团团倒是舍不得,但平均一个月在咖啡上也要花300块。平时她会喝茶提神。做上一份工作时,她买了Dilmah茶包到公司,几位年长同事不知道这个牌子,冷嘲热讽地说:“年轻人,不要这么大花销,喝这么好的茶。”连妈妈也觉得喝白开水才是最健康的,指责她明明不挣钱,为什么还要花钱在茶或咖啡上,让草团团觉得很无奈。 草团团每个月电话费80,交通费150,都比喝咖啡花得少。尽管平时为了省钱都自己买菜回家做饭,但偶尔跟小伙伴们聚餐,吃饭加上喝饮料等,一天下来也得花180元左右,每个月在吃饭上要花元。 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草团团决定接下来必须控制在吃饭和咖啡上的钱,但追星上,她还是觉得该花就得花。 目前她最想要的是一台电脑,原本的电脑毕业后就坏了,到现在都没买新的,平时要做改论文的活儿时,只能用手机看,或者把pdf打出来在纸上修改。有时实在需要用到电脑,只好去网吧,可是一个小时也要花10块钱。 经济较为拮据的她没有种草 Macbook ,买电脑的预算是4千块钱。草团团本来打算跟爸爸妈妈分别借2千,但爸妈不同意,自己只好努力攒钱。 除了电脑,草团团种草的都跟音乐和偶像相关,她想买一款价值3000块钱的耳机BOSS QC35,降噪效果好,低音表现也不错,这样可以听五月天作品里的贝斯部分效果会很好;还想要一个带CD播放器的音箱,价值4000多块,可以听自己买来的专辑。 六月份毕业季一过,草团团的改论文收入会大幅降低,目前家人对她的“啃老”也有不满,所以她一方面在准备公务员考试,另外也在不停地投简历。 “如果这个月还没找到工作,我就去奶茶店或者便利店打工,交完五险一金,拿到手也有2000多。” 月光不误文艺 一线城市的基础消费水平,导致年轻人手上的可支配收入并不多。但一线城市同样也带来了许多文艺相关的消费条件。有了它们,文艺青年愿意承受高房租和物价,有时甚至也愿意牺牲“开源”的时间。 金鱼老家在湖南,2015年在长沙的大学毕业后,因为喜欢上海的戏剧氛围,孤身一人来到上海。 金鱼的本职工作是广告文案,与戏剧并非直接相关,但在她的朋友圈,总是能看到某场戏剧的预告或是观后感。大学接触话剧团以后,她被这种艺术形式打动。“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你带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让你思考另一些东西。” 刚入行做广告文案时,金鱼每个月只能到手3000多元,为了不向家里开口,她给自己规定好了开销,住宿、吃饭分别不能超过工资的1/3和1/2。金鱼很快在中山北路附近的一个小区找到了房子,一间屋要住五、六户人,她自己的小房间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个塑料板拼起来的柜子。 对于她来说,房子条件如何并不重要,只是一个用来睡觉的地方。周一到周五她经常都需要加班,但到了周末,即便有兼职工作找上门,她也不愿意用周末的时间交换,因为周末是她看戏剧、展览和live show的时间。 “前一阵我们公司提过要实行周末值班制度,我顿时就想换工作。工作对我来说,是养活自己的手段。如果没有双休,我活不下去。周末如果不出去玩,我为什么要来上海吃这份苦?” 工资涨到6000多以后,金鱼也开始“消费升级”起来,换了一处2000月租的房子,其它钱还是都花在了艺术类的体验上。 “刚到上海的时候,周末看展和参加活动都尽量挑便宜或者免费的,那时候看的基本都是免费的展,剧只敢一两个月看一部,而且只敢买最便宜的票,100或者180一部。” 现在金鱼平均一个月要看三、四部戏,也愿意买接近中档180、280或者380的票了。以往只去live house的她,今年也开始关注票价更高的演唱会,比如朴树在上海的演唱会。 5月份上海戏剧谷演出实在太多,金鱼看了《狂飙》和《二马》,《红楼梦》还买的是380的票,加上五一草莓音乐节买了价值六百的三天通票,金鱼发现花呗账单实在有点吓人,为了控制自己,她把花呗额度调低到两千多。 金鱼知道自己办了信用卡可能难以控制,所以至今还没有办信用卡,但平时消费都会先刷花呗,再花自己的钱,为了不多花利息钱,她都会把花呗账单尽量控制在次月能还上,但每到月底总会发现自己账户里剩不下来钱。 “我花钱,不是说这笔钱会给我带来什么收益。我花钱,是因为我开心。”在很多朋友眼里,金鱼是个“散漫的文艺青年”,把钱都花在看展览、话剧这些看起来并没有和工作,或者提升自己直接相关的事情上。 “我是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的,没有必要一定要把兴趣爱好当成工作,而且我对于现在的付费课程也不感兴趣,我太懒了,一定坚持不下来的。不是说你看一部剧,就是要通过它去了解戏剧史或是怎么样,我看了它能让自己开心一点,也算是一种解压吧。” 毕业接近两年,除了在戏剧上的持续投入,金鱼的整体消费结构也有了不少改变。过去平均每个月会花500到1000元在衣服、包包、化妆品等女孩子喜欢的东西上,现在她规定自己把喜欢的东西放进购物车后,不能马上下单,必须重复看两三遍再买,有时还期待着购物车里的商品失效,这样就不会花出去这笔钱了。 有时即便是看免费的展览,也免不了要花钱。“本来看展是免费的,但有时你看到展览的周边,有丝巾啊包包啊,一些小东西,就会想买,一不小心就买了几百块。” 金鱼不爱做饭,但点外卖时擅长货比三家,研究哪家店或者哪个软件的折扣大,总能点到低于20元一顿的饭,不过,平时研究外卖折扣省下来的几块钱,周末跟朋友吃一顿可能又都花出去了。 随着年龄增加,人情往来方面的开支也不少。这几个月,每月都有一波外地朋友路过上海,平均下来金鱼每个月请吃饭的钱就用去两三百。加上几个要好的姐妹生日,约好了互送礼物,人家送四、五百块钱的,自己也不好意思送太掉价的。 “我们大学寝室四个人,除了我是单身,剩下的一个刚结婚,一个结婚了怀着宝宝,一个结婚后已经生了宝宝。”基本上平均一年一个,每份礼金也花去六百到八百块。 即将来临的七月份,金鱼要回湖南老家参加哥哥的婚礼,除了准备礼金和路费,也得给姑姑、阿姨等亲戚准备礼物,她预计要攒几千块钱,但7月快到了,能不能真的攒下钱来,她没有太大把握。 “现在可能是有点老了,觉得自己是注孤生的体质,要开始给自己攒钱,挺想给自己买套房子的。虽然我对住的环境不挑,但是我对家居这块也挺喜欢的,在消费上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实际吧。以前可能觉得把自己打扮好,过好自己的生活,开开心心的就好了。” 一些已经结婚的朋友也劝金鱼说:“如果你真的对结婚不抱期望,应该留一笔钱给自己,万一出了什么事,至少可以保证自己的生活。” 金鱼接下来的计划是尝试每个月存一千块钱。“不过还是要保证目前的状态不要太受影响。” 对于未来,她没有太多担心:“有什么收入就过什么生活。你再把我拉回到4000多的收入,我还是可以过。你现在给我1万块钱一个月,我也可以花光光。只有想不到的开销,没有花不完的钞票。” 有了女友,就变成“月负” 年轻人并不都是像金鱼一样,“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自从谈了女朋友,苏州的陈十年就从每个月有储蓄的状态,变成了“月负”一族。 陈十年是温州人,2014年临近大学毕业,到杭州实习做淘宝文案。虽然实习工资一个月只有2300,但公司包饭,房租1000元,每个月最多跟朋友聚餐吃烤串和路边摊,花费不多,月底能省下500块钱。 毕业后陈十年回了温州,先在一家报社实习,家里希望他考公务员,他又辞职备考,就在这时认识了还在苏州读大学、回温州过暑假的女朋友,把六七千积蓄花在和女朋友出去旅行后,只好开始接受妈妈的经济援助。 2015年11月,因为没考上公务员,加上想和女友呆在一起,陈十年来到苏州做文案策划。 刚开始没有和女友同居,每月收入4千元,去掉房租1千,还能攒下一些,但自从跟女友搬到一起,虽然工资涨到了5千,每月也平均要花去7千元,成了不折不扣的“月负”族。 因为女朋友养了两只猫,需要更大的空间,陈十年换了一套1700元房租的房子。家里觉得陈十年和女朋友在一起时间不短,也是时候该谈婚论嫁了,于是帮他付首付在温州买了一套房子,每月要还7100元的房贷。 妈妈知道以陈十年的经济能力,无力承担,只要求他还1000块钱:“每个月你还1000块钱,剩下的我们帮你还,作为你长大成人的标志,也提醒你有这份责任在。” 除了房租和房贷,陈十年经常会和女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一般一顿饭100到200元,偶尔奢侈一把吃一次日料自助,两个人要花五百。合计每个月在吃饭上也会花去2000块钱,加上每月300元左右的猫砂和猫粮,只要稍微有一点“心血来潮”的开支,就会变成“月负”。 4月份,陈十年和女朋友一起去北京旅行,虽然住在亲戚家里,但是路费等其它开销也花去3500元,陈十年都刷了信用卡。 刚好在那个月,女友的iPhone坏了,作为锤子粉,陈十年决定给女友买一台锤子手机。他预计老罗会在5月份发布一款配置没那么好的手机,为了让女朋友能快点用上手机,就买了型号为M1L的一款。 没想到锤子五月份发布的坚果Pro两个人都很喜欢,系统、功能和外观都很不错,女朋友尤其喜欢它的红色款。陈十年于是又为女友买了坚果Pro,4月份买的M1L则变成自己用了。这两笔开支都在京东白条刷了无息分期。 端午节前,临近毕业的女友和陈十年提了分手。呆在苏州原本就是为了女友的陈十年,决定在6月底房子到期的同时辞职,回温州家乡发展。 处于即将毕业三年的关口,陈十年对未来还是没有非常明确的职业规划。目前自己每月花费7000元左右,可能工资要涨到才能匹配,但现在这份文案策划工作,温州工作岗位并没有苏州多,预计工资暂时不会有所增长,反而会下调。 在提前透支未来收入的陈十年的世界里,钱可以给心爱的人购买礼物,也是他为未来人生作规划的重要一环。 未来五年涉及到结婚、生子等计划,陈十年决定目前还是脚踏实地慢慢积累。凭自己的经验,跳槽回温州直接升至经理可能性不大,只能尽量成为公司品牌部或企划部的中流砥柱,努力看看月薪是否能升至的水平,如果有好的项目和想法,也会考虑在家里的支持下创业。 为了让自己高兴的买买买 对于同样是毕业三年的南派来说,钱是带给自己安全感的东西。她对钱的渴望,来源于童年因为钱被家人拒绝的经验。“13岁的时候,姐姐有一台电脑,我也想要。但我爸会觉得玩电脑跟学习没关系,骗我说三次拿到一百分就给你买,结果等我拿到了,他也不给我买。” 南派在南宁读书,毕业后来到男友所在的城市广州,进入一家知名电商做运营。刚毕业时工资四五千,但不管是房租、吃饭还是旅行,她仍坚持和男友AA。 南派非常享受看着存款数字一点点增长的过程,即便刚入行工资不高的时候,她也会努力存钱。“支付宝有个功能,你可以给自己设小目标,往里面存钱。当时我房租不到2千,公司包三餐,就规定自己一个月不能花超过1千。” 很快,因为自己做PPT的技能满点,她就有了来自公司内部和外部的额外收入,在公司内部讲课会有课酬,还给其它客户做ppt模板和方案,每个月收入不固定,到2015年夏天,她已经攒下2万多块。 那年五一她去土耳其,家里资助一半,自己给一半,一共2万多,但南派对于自己的存款数字减少这件事情非常焦虑,年底又攒到3万。 旅行是南派花费的大头。2016年,为了能去纽约旅行,她的存款达到七八万块,去纽约呆了半个月花费3万块钱,除了暑假本来就贵的机票钱外,很大一部分花在了酒店上。 虽然南派会提前在不同网站比价,争取订一个性价比最高的,但她喜欢的酒店都不便宜。 “我喜欢有设计感的酒店,在纽约,每隔两天就要换酒店。纽约的大部分的酒店都是old fashion的,所以我看到DREAM DOWNTOWN的时候觉得特别惊喜。进去之后一楼大堂天花板是圆形镂空的,正上方就是泳池,整个大堂波光粼粼,特别漂亮。同类型都要三四千,但我当时订这家一个晚上只要两千多,性价比特别高。” 南派身边的朋友都是三四十岁的哥哥姐姐,有的在公司当高层,有的做投资,有的自己开公司,跟他们比起来,尽管自己每月收入一万五到两万,她依旧觉得自己赚得不够多,感到很焦虑。 钱对于她来说,就像满足小时候那个“突然很想要买电脑”的小女孩一样,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心血来潮的花钱欲望的。 比如之前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广州没有4K版本。一天早上,南派突然很想看,于是自己买了机票当天飞到上海,看完电影又立刻飞回广州。 前一阵她突然心情不好,想去桂林玩几天,提前三天订好高铁票和酒店就去了,在桂林住度假村,住宿花了4千。 今年3月,南派从公司辞职,成为一个纯粹靠兼职养活自己的自由职业者。辞职原因是半年前自己的上司换了,老给自己穿小鞋,南派忍无可忍,默默在余额宝开了一个叫“fuck you money”的“梦想基金”,拼命往里存钱,准备存到一定金额就跟公司分手。 南派的梦想基金计算公式如下:把房租乘以3个季度,再把做饭的钱乘3个季度,这样保证自己能在三个季度内基本不会饿死,不会无家可归。最后她在梦想基金存了接近2万,加上其它存款和持续的兼职收入,终于痛快地辞了职。 在女孩子特别喜欢的服饰和化妆品类,南派的消费也很理性。自己是过敏性皮肤,护肤品只能用理肤泉,省下不少钱。 南派很关注时尚咨讯,所以在服饰上不会盲目追求大牌。她不会选择H&M等快时尚品牌,觉得穿一年就会坏掉。月入四千的时候,她会买单价200到300一条的小众设计品牌裙子,现在则会买一些轻奢的,一件裙子的预算提升到两三千,也开始舍得买Coach的包包了,配包包的吊坠要300多一个,她也买了两个。 南派的大宗消费都会提前规划,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买一个最好的。最近她种草一个宜家的墨绿色鞋柜,要花费3000多,尽管存款数额远远超过鞋柜的价格,但她仍然定下目标,等到下一期甲方找她干的活超过这个数,自己才可以买下它。 对于南派来说,信用卡不是用来透支未来的收入,而是用来省钱的。“比方说我分期付款买了一辆单车,因为这次分期不用手续费,我才会用信用卡。另外刷大宗钱的时候,我也会利用信用卡,比如结算日在20号,我就会挑22号刷,这样会有四十几天的免息期,这笔钱躺在银行账户里,也能涨出个十几块钱利息。” 但有时候,一些突如其来的消费,也无法列入南派严密的花钱规划里。南派家里有两只猫,平时都吃EVO天然粮,四五百块一袋,只能撑一个月,加上买猫罐头,带猫去宠物店洗澡,原本要花的就不少。两个月前,两只猫突然一起生病,一共花了两千多才治好。 另一方面,南派从来不限制自己花在知识和书上面的钱。前不久她刚报了一个学习C4D的课,花了3500块。平时买书,她都是看见喜欢的就买,也不会考虑价格,但和买书不读,或者读完需要断舍离的人不同,她买了都会读,并且从不愿意送人。 “我都会关注各种出版社的公众号,看见出了喜欢的新书就会买。有一个号叫’善本图书’,他们的书虽然贵但是真的很好,我也经常会买。” “我买东西都是为了让自己高兴。”为了让自己继续高兴下去,南派正在积极“开源”,以便继续消费升级,她计划接下来努力扩大业务,多接单子,也想跟几个朋友合开一家品牌策划工作室,还打算拿出2万块钱试水投资。“这样就可以搬更大的房子,买更多的书,养更多的猫。” You are what you buy 《第一财经周刊》年初做了一次调查,收到的1648名年轻人调查问卷中显示,79%的90后和84%的80后在过去一年中,都购买过单价超过自己月收入1/5的生活日用品。它们可能是一款电动牙刷,也可能是一款厨房小家电,甚至可能是一个智能马桶盖。 在中国三明治发起的“毕业三年以内的年轻人,钱都花哪儿了”故事征集中,每一个毕业三年以内的年轻人故事里,执迷的消费都不一样。 上海的芙蓉愿意一次性在健身房上刷一万五,需要分期五次偿还; 北京的阿冉买了一台macbook; 重庆的紫竹虽然每月固定工资只有五千,还是买了一款2万的LV包包; 香港的Iris为自己买了一份重疾险,也花了2万; 北京的Awen花一万多买了单反,原本打算分期,父母帮忙还了一部分; 杭州的Hillary买了1699元的扫地机器人; 长沙的麦麦把钱花在咖啡原产地旅行考察上,为自己接下来开咖啡馆做准备; 佛山的菁菁每个月都有三分之一的工资用在付费阅读、付费专栏如知乎、newsletter等; 广州的美琼决定把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不够,没能学习的爱好都捡起来,报了吉他课+声乐课+工笔画课; 广州的Nicole毕业后的第一年一直买买买,2016年春节开始意识到,必须留一些钱孝敬爸妈,今年春节,她把年终奖2万给了爸爸; 深圳的佳佳买房掏了22万,接下来还有每个月3千的房贷要还; 上海的March为了追一个男孩,2016年一整年零零碎碎花了5千,虽然没追到,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觉得很快乐,此外,年前到韩国自由行4天花了3000块...... 大部分毕业三年以内的年轻人,还处于刚毕业不久,暂时还未承担更多家庭或上一代带来的责任的状态。 不是每个人都处于拿着五千,花出去两万的极端状态,但无论是在“断舍离”风潮下,对于物质消费”宁缺毋滥”的品质感追求,还是由消费时代形成的“you are what you buy”的认知影响,年轻人花出去的每一分钱,不管是物质性消费还是体验性消费,都无不形成并构建了对自己的认同。 年轻人还有时间去准备面对未来即将到来的婚姻、孩子、房子等现实性问题,但在那之前,毕业三年以内的时间里,学会如何买买买,学会平衡欲望和现实,或许也是自己成为更成熟的成年人的一步。 来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毕业三年内落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