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文如何中国化?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
学习啦【十万个为什么】 编辑:晓贤
  对于马克思中国化你是怎么看待的?要中国化的原因是什么?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告诉大家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吧!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
  (1)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的科学总结;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3)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是结合各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七大,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站在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深刻地分析和破解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为我们未来直到2020年前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出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细心的人们注意到,在通篇报告中,有六处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字眼:过去五年最大的成绩归根结底就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而体现在思想上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人民&&&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路径,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路径指导下的最新成果。
  那么,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的。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连续击退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在艰苦的条件下,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这一切都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但在这一时期,党对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还不够自觉,特别是由于1931年全面开始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党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后,开始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为中国革命提供合乎实际的完整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初期,又努力排除党内在同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右倾错误的干扰。
  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将这些普遍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着特殊的国情,在旧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不仅革命的条件与西方国家很不一样,而且 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样,在新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也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是因为它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曾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结合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加以具体化;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相关的文章
【十万个为什么】图文推荐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经验启示【 正 文】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3)06-0050-05  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 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 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 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 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 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 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 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  1、率先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问题的存在 及其重要性。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开展,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特别 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 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苦苦探索。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理论勇气和惊人 的求索能力。他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对中国的过去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井冈山 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等亲身体会,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 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发现并提出中国革命迥异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中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是像西方 主要解决阶级问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是一支中间力量,可以争取 为革命的同盟军,而不能像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时将其视为革命对象;中国革命的实质是 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而不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把 城市无产阶级作为主要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首先是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和发展农 村根据地,而不是像十月革命那样,首先举行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等等。为中国革命 找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尽管东西方的国情差异日渐明朗,但由于毛泽东的地位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他的全新 思想没有能够在党内起到决定作用,在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内依然存在着严重 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倾向,本本主义依然在党内屡屡泛滥成灾,终使土地革命 的成果毁于一旦,红军被迫长征北上。  随着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定和革命大本营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继续 专注于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文章,联系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写出了《实践论》和 《矛盾论》等一系列著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趋向成熟。1942年, 毛泽东又亲自发动和领导了延安整风运动,党内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得到了彻底清算, 确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最终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 思想,并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成功地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 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满怀信心地率领全党开始了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一样 艰巨和复杂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成功地指 导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令人遗憾的是,自上世纪50年代末之后的20年来,由于毛泽东的晚年错误,使“左” 的教条主义重新笼罩了中国大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也因此而中断,历史的重任 落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肩上。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 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冲破个人崇拜的束缚,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在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的崭新命题,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准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扩大,邓小平理论也逐步展开和发展,到党的十三大,通 过总结改革开放的现实经验,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 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时,还发挥和发展了一系 列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科学理论观点,包括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有一个很长 的初级阶段的观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的观点;关于社 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的观点等。这些观点构建起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  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通过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 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共包括九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在发展阶段上,强调不能脱离实际, 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在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 的必由之路;在外部条件上,指出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在政治保 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在领 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广大工人、农 民、知识分子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依靠力量;在祖国统一问题上,提出了“一 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到党的十五大, 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被正式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 了又一次飞跃。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际上,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经 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新格局开始形成,围绕知识经济而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 激烈。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 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社会结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新事物、新情况、 新问题大量涌现。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 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 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 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又一重大课题。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 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 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 之路。因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使其取得了历史的合法性;代表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就使其获得了道义的合法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使其争取了现实的 合法性,即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因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 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 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具体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启示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三次飞跃,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规律性的经验 启示,对于我们今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贯主题  消灭一切压迫和剥削,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者的 最高追求和奋斗目标。因而,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还是在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中,从根本上说,都贯穿着这样同一个主题。由 于这一主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使命,需要数代甚至数十代人的持续努力,所以,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然展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内容和任务,而且又会因不同的国 家和民族状况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式和特色,这就要求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每一个时 期的领袖人物或领导力量,必须首先立足于所处时代的背景,各有侧重地解决自己时代 的主要课题,保证这一主题的最终解决。  毛泽东思想主要是围绕如何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课 题展开的,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围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课题展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是围绕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 先进性、增强党的拒腐防变能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带领全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课题展开的。她们的主题 是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篇章。  2、坚定信念,不丢“祖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  自近代中国以来,许许多多的先进分子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曾经尝试过各种各 样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义,却无一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和方法来观察和探索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发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引导中 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胜利。  可以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和付出代价后做出 的正确抉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共同理论基础,是引领我们立党兴国的“老祖宗”。正因如此,毛泽东曾强调:“马 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邓小平则说:“马克思主义 是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不能丢。”江泽民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个理论、学 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 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情况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所以,无论何时,都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这个“老祖宗”都不能丢弃。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思想路线的认识与实践过程。  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 决议和前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 性经验加以科学地理论概括,从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 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领导全党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历史条件 的变化,面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个别论断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突破,科学地回 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 问题,形成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领导创建了无产阶级政党,但他们没有共产党执政的实践。列宁曾领导俄国布 尔什维克党执政6年多时间,对执政党建设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就中国共产党来看, 毛泽东较好地解决了夺取政权时期的党的建设问题,但在成为执政党后的建设上走了弯 路,没有使党从整体上实现由领导革命斗争的党向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执政党的转变。 邓小平对执政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思想,但在其有生之年所解决的主要课题是如 何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 体,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和对待前人的经验,结合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对执 政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概括,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中国 共产党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的又一次具体体现。  4、立足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是以各个国家和民族革命和建设实际为依托的,马克思 主义普遍原理只有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创造性运用,才能转变为巨 大的推动力量。  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革命的学说,既坚持了十月革命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提供 的武装夺取政权的普遍经验,又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全新的分析 与阐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与十月革命先城市后农村完全相反的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同毛泽东极端重视国情一样,邓小平也把对国情的研究放在首要的位置,并进一步将 其置于世界大环境中加以把握,提出了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科学论断,进而对在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实际基础上,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 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 设计,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重大转变,使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出现了众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使中国共产党面对着更加艰巨的任务;随着 党员数量的增多,党员成份的多样性、党员思想意识的日益活跃和反腐倡廉的需要,使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正处于历史性的关键时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 体,正是面对这些新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而提出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指明了方向。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征  作为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决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 发展的活的思想体系,具有深厚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这正是马克思主义 虽然诞生于19世纪,却历经150多年仍然充满活力而长盛不衰;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 遍全世界的根本所在。所以,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科学态度,必须体现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鲜明特征,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所产生的问题提 供现成的答案,应该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条件,既坚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善于创造新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 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实践,大胆突破和扬弃了 其中的某些具体论断而形成的新的历史性飞跃,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性认识、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产物。  6、代表绝大多数群众利益,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本色  《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写道:“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 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共产党 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所以,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全 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本色,又是共产党的政治宗旨和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与落脚点。  就个人来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作为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人物,代表广大 人民群众利益,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毛泽东将关心人民疾苦 ,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视为“一点也不能看轻”的大事和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 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将为人民利益而死视为比泰山还重。邓小平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 子,我深情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官,一个 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做官,不能有私心杂念,不 能有别的选择。他强调,人民利益标准是压倒一切的标准,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 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则一再 指出: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谋人民所求、解人民所忧 ,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尽管 内容丰富、深刻,但其根本立场就是引导中国人民清除一切压迫和剥削,争取民族独立 和解放,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继而迅速摆脱贫困和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实现富民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这正是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正因如此,她们才能被中国人民所接受而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国革 命和建设事业中充满生机和活力。也正因如此,在革命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才始终 跟着中国共产党闹革命,前赴后继,坚贞不渝;在和平建设年代,广大人民群众更是满 怀信心地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是科学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题中要义,更是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 重要和突出问题。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处理了认识与实践以及马克 思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与中国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的辩证关系,使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实 现了中国化,其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产生了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伟大成就,同时也为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正确坚持和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启示。  收稿日期:
论文关键字: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