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唢呐为例反思为什么中国传统技艺英语作文传承和接纳会面临窘境

师傅走了,徒弟的未来何去何从 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理念
作者:交汇点 程岚岚
交汇点记者 程岚岚电影《百鸟朝凤》剧照研讨会现场虎头鞋等民间技艺也正遭遇“寒冬”。  最近人们谈论最多的电影就是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影片本身就像一曲挽歌,以传统民间器乐唢呐的传承为故事主线,讲述了新老两代唢呐匠在车轮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他们率领的唢呐班子从在乡间备受尊重到面临生存困境,师傅走了,徒弟在未来面前该何去何从的故事。这部影片昨天在省文联小剧场上映,研讨会随后举行。影片第一男主角焦三爷的扮演者、省文联副主席、省电影家协会主席陶泽如也现身研讨会,并参与了讨论。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丹认为,我们非遗传承不光是技艺更是文化理念。交汇点记者 程岚岚 通讯员 勤  民间文艺家感同身受传统与现实矛盾  《百鸟朝凤》描述了焦家班的兴衰和游家班的无助。导演吴天明以朴素的艺术语言、真实的乡村画面、波澜不惊的故事情节、纠结的现实存在,表达了对传统艺术真挚、深厚、内敛的文化情怀;反映了主人公“焦三爷”在面对现代转换“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现实中的“顽固”,更隐喻了以吴天明为代表的一代文化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热爱。  影片用艺术的手法形象地演绎出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艺术生存的窘境,以及渐渐被边缘化的事实。继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等现实矛盾与冲突,正是这部电影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也是超出影片本身成为一个文化现象、一个文化事件的基础。“要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才能绑起来传下去”是陶泽如在电影里的台词,却让人印象深刻。  虽然影片讲述的是唢呐的生存与传承现状,却让看了这部影片的民间文艺家们感同身受。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江苏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张丹表示,电影反映的其实就是民间传统文化现在的社会现状。“整个社会的生存空间,不是太理想,甚至于面临着青黄不接、面临着失传。我看了以后心情非常压抑。”  除了抢救技艺还要抢救内在文化价值  电影里,无双镇上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仅仅是娱乐,它也是人们在办丧事时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只有德高望重、无私奉献的人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在张丹眼中,这部电影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种大爱。“《百鸟朝凤》是一首大爱之曲。不光是讲的唢呐的大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民间文化的大爱。”  “为什么焦三爷最后把唢呐传给天鸣而不传给蓝玉,因为他更强调的是人。电影把唢呐这个非遗项目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我们要抢救的除了非遗的技艺外,还要抢救的是非遗项目的内在文化价值,就像电影里阐述的、强调的、肯定的那样。”张丹说,现在人都有一种适用性。但太适用了以后,往往会给非遗的传承带来很大的认识误区:非遗好像是一种技术性的东西。  “其实,非遗项目应该在技术性的层面上,增加传承人对于生命、对于世界、对于人生价值等方面的认识。这才是大家应该要关注的更重要的一部分。”张丹说道。  陶泽如说,唢呐很难吹,一般人吹都吹不响。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体现了唢呐背后的故事。“希望大家能走进影院看这部电影,哪怕这部电影的电影票只要5角钱,我相信观众只要看,就会被感动。”  非遗传承的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旧时,在北方只要有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就会有唢呐吹奏。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即使是在农村,红白喜事请唢呐班子的情况也不多了,就跟电影里一样。除了老一代艺人和在剧院里演出的少数年轻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主动去学习唢呐这门日渐凋零的乐器了,唢呐匠遭遇了“寒冬”。  在江苏,与唢呐一样遭遇寒冬的非遗项目还有很多。比如虎头鞋,面塑,锔瓷,箩筐、竹篮编织技艺等等。“江苏是工艺美术的大省,也是非遗大省,门类繁多。不光是艺术类的非遗,还有民间美术、饮食、医药、体育等领域里的非遗,可以说现在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况是参差不齐的。”据张丹介绍,像玉雕等和市场融合度比较强的非遗项目,发展得就比较好;类似于剪纸等门槛比较低、人人都能做的非遗项目,目前生存得也不算太差。“而像虎头鞋、面塑等那些游离于市场之外,生存得不是太好的非遗项目,却恰恰是传统民间美术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项目。”  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常常挎着竹筐、竹篓去买菜吗?现在,竹筐、竹篓早就被超市的一次性塑料袋所代替,编织艺人已基本失去生存空间。再比如面塑,人们只有在寿宴或白事的时候才会想到它。“就像电影里的唢呐,人们是为了应付红白事,随手拈来的。那种悲凉的境地,让我感同身受。”张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主要的还是人的保护。“有了人,项目就不会丢。要找准自己的传承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把自己文化价值理念传承下去。电影里焦三爷说得好:"要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才能绑起来传下去",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链接&&&  全省非遗资源项目28922个  记者从江苏省文化厅官网获悉,全省共普查记录非遗资源项目28922个;省、市、县(区)三级公布代表性名录项目4591项;其中,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项,入选数量全国第一。已建成国家和省级项目传承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研究基地等各类基地50多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0个,各类非遗展示馆(厅)和传习所(传承基地)583个。
(责任编辑: HN66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皖北乡村唢呐班社的传承与演变_以李庄镇唢呐班为例.pdf7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学校代号 10524 学
1座机电话号码
分 类 号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 皖北乡村唢呐班社的传承与演变 ――以李庄镇唢呐班为例 学位申请人姓名 王 超 培 养 单 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导师姓名及职称 刘 为 钦 教授 学 科 专 业 民 俗 学 研 究 方 向 民间文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12 年5 月15 日
学校代号:10524
号:1座机电话号码
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皖北乡村唢呐班社的传承与演变 ――以李庄镇唢呐班为例 学位申请人姓名:
王 超 导师姓名及职称:
刘为钦 教授 培 养 单 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 业 名 称: 民 俗 学 文提交日 期:
2012 年5 月15 日 论文答辩日期 :
2012 年5 月 27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陈建宪 教授
Th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About North Of Anhui Rural Suona Band --- Take Li Zhuangzhen Suona Band For Instance by Wang Chao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Law in Folklore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upervisor Professor Liu Weiqin May, 2012 III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 更是文化理念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文化名人访&&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当前位置: > 传承技艺并发扬光大
传承技艺并发扬光大时间:日09:48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最近一部影片《百鸟朝凤》引发大众热议,一方面大家在思考当下文艺电影的出路,另一方面文艺电影之生存窘状,恰似《百鸟朝凤》里传统乐器唢呐所遭遇的困境。戏里戏外,无不是一种传统文化(亦或说是传统技艺)对现代快餐消费文化的抗争与屈服,令人心酸又唏嘘。  西藏拥有着璀璨的历史文明,而藏刀技艺就是这历史长河中耀眼夺目的一颗巨星。目前,拉孜藏刀锻造技艺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易贡藏刀锻造技艺也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古老技艺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多的保护措施也在不断出台。  但不可否认的是,传承依然是这些传统技艺最大的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渗透在血脉中的文化,是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只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才能使其表现形式得以世代相传,不断流、不泯灭、不消亡。“靠传承而进化,在传承中进化”,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目前,由于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而又后继乏人。  “后继乏人”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的窘境,如何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不可否认,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提供每人每年8000元的传习补贴,而从2011年开始,金额提高到每人每年10000元;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同时各地相关部门积极调查整理非遗项目,每年都有不少收获;另外也有很多的非遗技艺开始走进学校,让广大师生都能够近距离的学习简单的非遗技艺。从以上可以看到,政府在非遗调查、非遗宣传乃至非遗立法方面,一直在努力。但是在非遗保护和继承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过去提起非遗,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保护,然而如果仅是守着技艺而不创造需求,非遗就会渐渐失去生命力,日益凋零濒危。笔者认为,传统手工艺只有融入现代生活,进行市场化、产业化探索,才能重新发现非遗的价值,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让从业者获得收益。只要有越来越多的人视非遗为“谋生”手段时,传统技艺自然会重新焕发生机,非遗的保护传承也就水到渠成了。
本文地址:/Gvr1x336XQ.html
本文相关推荐
16-07-2116-07-2516-07-2516-07-2616-07-2616-07-26
乐多女性热点新闻网,声明:本网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民间技艺失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